体育教学实践计划范文

时间:2024-03-23 16:42: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教学实践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教学实践计划

篇1

关键词:汽车维修专业 理实一体化 教学质量 双师型

在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中使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下称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够避免理论与技能脱节,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专业课教学更具有针对性、直观性。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互动为前提,使“教”与“学”融为一体,充分展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理论和实践得到结合,取得了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学质量会有明显提高。目前一体化教学已经在各类职业院校中被广泛运用,我校的一体化教学也较早在各个专业系积极运用。本人从事汽修专业教学以来,通过各种培训对一体化教学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特别是假参加教育部骨干教师师资培训后,承办方《东风汽车公司技师学校》的优质、科学化的教学手法使我受益匪浅。其实一体化教学就是通过项目教学法,将教学科目中的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进行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理论联系实际,对教师授课的知识能更好的掌握。近年来,我校对部分专业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行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并发现了关于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一些问题。本人针对所从教的汽车维修专业,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职业中学汽车维修专业教学现阶段的分析

在职业教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的课程设置在“教”与“学”两方面都存在问题,如不及时进行合理的教改则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易产生学生厌学的情绪,所以教学方法的改革急需进行。

职业校学生入学时基础知识水平较低,缺乏良好的学习态度。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学生明白职业教育是学生职业素质及职业技能的教育。首先学生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较好的职业素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结合社会所需求,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汽车维修专业目前是市场需求量比较好,但市场对维修工的要求也越来越提升,与市场零距离接轨的话,我们的学生就难以适应。该专业的从业人员需要有扎实的技能和熟练的技术,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规范化的操作,再把相应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讲解。我们大部分学生对汽车零件的空间形体、零件之间的位置关系、装配关系及传动关系、工作原理难以形成完整的认识体系,学生学习修理工艺时,死记硬背似懂非懂。学习排除故障时,缺乏思路、摸不着头脑、枯燥乏味。学生普遍感到专业技术理论难学易忘,厌学心理普遍,靠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对修理实习教学阶段较感兴趣,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已遗忘甚多,往往限于模仿性的操作训练,而无法开拓新的知识面,难以形成系统性的技能型学习。由于理论和实习教学的各个阶段认识方法单调,学生的专业兴趣得不到激发,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学习专业技术的方法和能力难以得到很好培养。

除此之外汽车维修专业的课程较多,理论课教学安排时间跨度较长,而且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不易衔接,理论与实践教师的教学方式差异较大,学生在学习时难以适应。学生对汽车某一部件结构的认识是断续、分散的。整体认识不清楚、理解不透彻,学习难以深入。我们不应将教学分为理论与实习两部分,我们应避免教学脱节的现象。如专业技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段实施,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各负其责,造成了相互脱节,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难以形成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教师之间的联系得不到协调,教学内容将不能合理的统筹,各自为阵和相互推诿的现象。如果结合项目教学法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就容易解决上述的问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应同步进行,并加以项目教学的指导,我相信上述很多问题会有所减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有所提高。

二、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具体想法

1.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为契机,在我校汽车维修专业课程划分为: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汽车电气构造为基础课,还开展了汽车空调、汽车保养、钣金喷漆、汽车美容等七大模块。各大模块按系统机构的不同,分设各个专业课题,每课题按专业技术的实用性和标准性规范要求,再设分课题。

2.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物、教学示教板或自制教具,通过多媒体等手段结合,让学生边学边动手、边思考,将枯燥的理论教学过程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过程,从而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目的。针对学生实际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利用实物直观演示或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将书本上学习内容和具体的工作原理实实在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缩短了认识过程,提高了教学效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较快地将书本上的理论与实践融合,学习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后续的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3.通常我们将汽车维修专业课程划分为构造和修理,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操教学。这样,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认识就人为的分割,使学生难于建立一个清晰、深刻的认识。如汽车发动机构造课中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按传统的教学过程,跨度较大。如果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后,大幅度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入课题,明确对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及其相应的发动机构造的形成和维修。具体的原理用经多媒体示图和实物的演示,使学生建立一个感性认识,进一步了解发动机结构和原理,再将提升元件的检测与维修技能的掌握。如:汽缸磨损情况的检测、配气机构的检测、曲轴连杆机构的的检测等技能。教师将演示实物逐步解体,将各种机件一一介绍,从名称和作用到构造特点,以及检修步骤和相应的技术要求等,再由学生在分组进行拆装、检测、装配和调整,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得到认识,及时找到问题答案,使学生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同步提高。

4.在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中,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具备理论知识和实操演练能力。所以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给老师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提升环境,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加大投入,创建有双重能力的“双师型”教师的队伍。同时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专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使自身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都得到提高。

理实一体化教学要结合学校办学实际才是最终的目的。为社会服务,为用人单位输送合格的汽修人才是我们的责任,让社会各界满意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根本。以上认识是我个人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些感受和思考,如有不足之处希望各位领导和同仁给予指导。

引言

体育课和很多文化课一样,是一门需要掌握理论和实践才能入门的课程。常常看到有不少的学习者可以把理论做到倒背如流,但是却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遇到各类问题,如不能开展比赛,无法解决在比赛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以及掌握不了比赛的要领,这样的学习效果,与当前体育教学的要求差得很远,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真正掌握学习要领,并应用于实践,是当前初中体育教学工作面临的重大障碍。

俗话说得好,不让下田,怎会耕田。的确如此,如果我们只是学一些理论上的知识,而不考虑如何应用,则只能是永远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也无法真正地融入实践中。与理论不同,实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具体的某个或者是某几个教学实例为内容,或者以实例为基本素材和手段,把学习人员引入到真实的环境中,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通过各类教学主体投入于教学过程中,在保证人人平等的前提下,开展相应的讨论和交流戏作,以促进实战经验的积累,并从演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批判意识、创造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以更加求实效的思路开展教学工作。

一、实例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1.1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整合与能力的提高

在开展实例教学时,学生可以再一次获得体验,同时还可以学习以前的理论知识。尽管整个体育实践中,学生未必会把所有的问题都暴露出来,但是通过实例教学,可以更好地分析理论方面的不足,也可以更好地完善理论,以及获得实践经验。体育实例教学从实质上来看,就属于一种“做中学”的形式,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采用体验实例,并对其中的各项重要要求加以归纳,分析与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整合自己的能力,获得更多的知识。

1.2缩短了理论与实际教学情境的差距

常言道,理论是抽象化了的实践。理论不是指导,但是理论可以用于指导实践。所以说,实例是理论的具体表现形式。体育实例教学主要是把体育实践教学引入教学课堂中,通过把其中的一些真实典型技战术问题展现出来,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教学情境中,并在实际情况下做出相应的反应。因此,从这一点来看,实例教学法,可以保证学生在短时间内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同时还会获得相当多的实际锻炼机会,并用于处理问题,从而使理论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

1.3科学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就初中体育课而言,实例教学主要就是在考察学生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纯粹地只会纸上谈兵有明显的不同。所以说,实例教学要求更高,它更侧重于强调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即学生要主动参与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使学生在实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把学生的个性特征全面体现出来。

1.4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总体上来说,体育理论方面的知识的学习显得比较枯燥乏味,如果只是采用老师讲授法,则往往没有办法全面调动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积极性。而如果引入了实例则不同,学生可以通过各类生动、逼真、有趣味性的实例,一方面可以把握教学重点,另一方面也可以亲自参与其中,对体育活动的主要动作要领都有一个较强的认识。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人人参与的探讨模式,使学生逐渐地思考,以及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开展学习工作,可以更大程度地改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实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2.1实例来源

为了更好地验证实例教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作用,笔者对龙港镇某中学2013年9月-2014年2月的教学情况进行了分析。

2.2实验方法

为了更好地验证我们要验证的问题,笔者从龙港镇某中学初二某班的新生中随便选取了15人为研究对象,对他们在采用实例教学法前后的成绩做了对比,并记录了测试结果,其中主要牵涉到了全场运球投篮、3角移动和原地纵跳等各项运动。

2.3结果与分析

经过实验以后,我们对学生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随机5位成员的成绩进行了测试,其结果如下表1、表2所示。

表1 两组学生全场运球投篮命中率情况对比表

数据来源:龙港镇某中学体育教研组

从表1中的数据来看,无论是学生1还是学生5在经过了案例教学训练以后,其对投篮的命中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不升。由此可见,训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训练技巧。

其次,为了了解学生对开展几项运动的态度,我们也做了相应的调查和统计。

其结果表明,在训练以前,掌握全场运动投篮的学生达到了总人数的16.7%,3角移动的学生也只有20%,原地纵跳的学生有40%;通过训练以后,各类掌握人数都有所增加,其中有53.3%的人完全了解了全场运动投篮的要领,还有66.7%的学生能基本上清楚3角移动的一般流程,还有80%的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原地纵跳,这一切表明了训练有助于改变学生的技能水平。

表2 学生训练前后3角运动掌握情况统计表

数据来源:龙港镇某中学体育教研组

从表2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大多数学生对训练持有肯定的态度,而且认为就是训练使得学生的成绩有所提升,并最终掌握了体育的运动技能。

2.4分析实例

为了更好地了解篮球教学情况,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在训练了以后,开展相应的讨论工作,以此来促进教师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更多地掌握其中的教学要领,如:篮球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技能是什么?在初中篮球教学中,教师要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课堂中学生要有什么样的表现?教师要做哪些工作,以对学生的行为提供支持?对其中的各类问题,开展多层次的分析工作。除此之外,讨论还可以发挥团队小组各成员的力量,采用分5-6人一个小组,并通过群策群力的方式,促进工作的开展。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其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加大参与的热情,最后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对其中的各类层次不同的学生开展差异化教学。并对实例所描述的课程教学问题开展相应的讨论工作,以及提出更加切实科学的方案,并由每个小组给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观点和理由,并接受大学的提问。在分析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构建宽松的环境,从而让学生在开放式的背景中,以及在和谐的氛围中完成讨论工作,并在必要时提供相应的指导,为学生做全面的总结做好准备。

2.5总结评价

2.5.1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在讨论结束以后,教师不应该只是来听一下学生的发言结果,而是要根据所有的学生的发言,总结陈述自己的观点,主要是针对整个讨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选择地进行分析,并对实例中所牵涉到的理论问题,以及讨论中的不足,都一一明确指出来,同时积极评价学生开动思维,对同一问题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案的思路,并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把讨论的重点放在学生的讨论质量是否科学和合理上,对其中的一系列的有水平的观点要加以鼓励和表扬,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篮球教学来看,教学可以就训练和比赛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技巧,如传球路线,以及投篮要领,以及跑步等各方面的技巧有一个深入的认识,而且还要根据训练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提出各类有效的解决思路。例如,如何更好地投球等。

2.5.2学生的自我评价

除了老师总结以外,更加重要的是学生自己也要进行总结。通过对自己在开展实例教学前后的对比,同时与其他和自己能力以及条件相当的同学的横向对比,反思和发现自己在学习效果上的差距,并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教学计划,争取下次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比如学生要在参加篮球训练以后,多做总结。总结主要从以个方面开展。其一就是本次训练和比赛中,自己有哪些方面做得不足,其二深入分析在比赛中的各项影响因素,如团队是否协调配合,以及自己是否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攻守策略等。

体育教师的评价可以使学生对自己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修正自我评价的主观性;而学生自我评价以后,可以更加进一步丰富评价的内容,从而使评价更为完整,并促进自我成长。

三、结论

实例教学法是初中体育教学中一种非常适用的方法。作为提高人民身体健康的体育教学,实例教学法是一种有益的兼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教学手段,不只是可以从理论上指导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理论知识,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思维能力,以及实际的教学经验,是一种促进理论与实践对完善体育理论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值得一提的是,本文的实例教学法虽然只是针对篮球教学,但是对于其他的体育课教学,如排球和足球教学仍然适用。所以,我们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同步走的教学思路,以便更好地与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接轨。

引言

体育课和很多文化课一样,是一门需要掌握理论和实践才能入门的课程。常常看到有不少的学习者可以把理论做到倒背如流,但是却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遇到各类问题,如不能开展比赛,无法解决在比赛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以及掌握不了比赛的要领,这样的学习效果,与当前体育教学的要求差得很远,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真正掌握学习要领,并应用于实践,是当前初中体育教学工作面临的重大障碍。

俗话说得好,不让下田,怎会耕田。的确如此,如果我们只是学一些理论上的知识,而不考虑如何应用,则只能是永远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也无法真正地融入实践中。与理论不同,实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具体的某个或者是某几个教学实例为内容,或者以实例为基本素材和手段,把学习人员引入到真实的环境中,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通过各类教学主体投入于教学过程中,在保证人人平等的前提下,开展相应的讨论和交流戏作,以促进实战经验的积累,并从演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批判意识、创造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以更加求实效的思路开展教学工作。

一、实例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1.1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整合与能力的提高

在开展实例教学时,学生可以再一次获得体验,同时还可以学习以前的理论知识。尽管整个体育实践中,学生未必会把所有的问题都暴露出来,但是通过实例教学,可以更好地分析理论方面的不足,也可以更好地完善理论,以及获得实践经验。体育实例教学从实质上来看,就属于一种“做中学”的形式,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采用体验实例,并对其中的各项重要要求加以归纳,分析与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整合自己的能力,获得更多的知识。

1.2缩短了理论与实际教学情境的差距

常言道,理论是抽象化了的实践。理论不是指导,但是理论可以用于指导实践。所以说,实例是理论的具体表现形式。体育实例教学主要是把体育实践教学引入教学课堂中,通过把其中的一些真实典型技战术问题展现出来,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教学情境中,并在实际情况下做出相应的反应。因此,从这一点来看,实例教学法,可以保证学生在短时间内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同时还会获得相当多的实际锻炼机会,并用于处理问题,从而使理论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

1.3科学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就初中体育课而言,实例教学主要就是在考察学生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纯粹地只会纸上谈兵有明显的不同。所以说,实例教学要求更高,它更侧重于强调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即学生要主动参与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使学生在实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把学生的个性特征全面体现出来。

1.4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总体上来说,体育理论方面的知识的学习显得比较枯燥乏味,如果只是采用老师讲授法,则往往没有办法全面调动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积极性。而如果引入了实例则不同,学生可以通过各类生动、逼真、有趣味性的实例,一方面可以把握教学重点,另一方面也可以亲自参与其中,对体育活动的主要动作要领都有一个较强的认识。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人人参与的探讨模式,使学生逐渐地思考,以及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开展学习工作,可以更大程度地改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实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2.1实例来源

为了更好地验证实例教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作用,笔者对龙港镇某中学2013年9月-2014年2月的教学情况进行了分析。

2.2实验方法

为了更好地验证我们要验证的问题,笔者从龙港镇某中学初二某班的新生中随便选取了15人为研究对象,对他们在采用实例教学法前后的成绩做了对比,并记录了测试结果,其中主要牵涉到了全场运球投篮、3角移动和原地纵跳等各项运动。

2.3结果与分析

经过实验以后,我们对学生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随机5位成员的成绩进行了测试,其结果如下表1、表2所示。

表1 两组学生全场运球投篮命中率情况对比表

数据来源:龙港镇某中学体育教研组

从表1中的数据来看,无论是学生1还是学生5在经过了案例教学训练以后,其对投篮的命中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不升。由此可见,训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训练技巧。

其次,为了了解学生对开展几项运动的态度,我们也做了相应的调查和统计。

其结果表明,在训练以前,掌握全场运动投篮的学生达到了总人数的16.7%,3角移动的学生也只有20%,原地纵跳的学生有40%;通过训练以后,各类掌握人数都有所增加,其中有53.3%的人完全了解了全场运动投篮的要领,还有66.7%的学生能基本上清楚3角移动的一般流程,还有80%的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原地纵跳,这一切表明了训练有助于改变学生的技能水平。

表2 学生训练前后3角运动掌握情况统计表

数据来源:龙港镇某中学体育教研组

从表2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大多数学生对训练持有肯定的态度,而且认为就是训练使得学生的成绩有所提升,并最终掌握了体育的运动技能。

2.4分析实例

为了更好地了解篮球教学情况,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在训练了以后,开展相应的讨论工作,以此来促进教师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更多地掌握其中的教学要领,如:篮球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技能是什么?在初中篮球教学中,教师要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课堂中学生要有什么样的表现?教师要做哪些工作,以对学生的行为提供支持?对其中的各类问题,开展多层次的分析工作。除此之外,讨论还可以发挥团队小组各成员的力量,采用分5-6人一个小组,并通过群策群力的方式,促进工作的开展。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其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加大参与的热情,最后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对其中的各类层次不同的学生开展差异化教学。并对实例所描述的课程教学问题开展相应的讨论工作,以及提出更加切实科学的方案,并由每个小组给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观点和理由,并接受大学的提问。在分析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构建宽松的环境,从而让学生在开放式的背景中,以及在和谐的氛围中完成讨论工作,并在必要时提供相应的指导,为学生做全面的总结做好准备。

2.5总结评价

2.5.1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在讨论结束以后,教师不应该只是来听一下学生的发言结果,而是要根据所有的学生的发言,总结陈述自己的观点,主要是针对整个讨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选择地进行分析,并对实例中所牵涉到的理论问题,以及讨论中的不足,都一一明确指出来,同时积极评价学生开动思维,对同一问题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案的思路,并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把讨论的重点放在学生的讨论质量是否科学和合理上,对其中的一系列的有水平的观点要加以鼓励和表扬,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篮球教学来看,教学可以就训练和比赛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技巧,如传球路线,以及投篮要领,以及跑步等各方面的技巧有一个深入的认识,而且还要根据训练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提出各类有效的解决思路。例如,如何更好地投球等。

2.5.2学生的自我评价

除了老师总结以外,更加重要的是学生自己也要进行总结。通过对自己在开展实例教学前后的对比,同时与其他和自己能力以及条件相当的同学的横向对比,反思和发现自己在学习效果上的差距,并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教学计划,争取下次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比如学生要在参加篮球训练以后,多做总结。总结主要从以个方面开展。其一就是本次训练和比赛中,自己有哪些方面做得不足,其二深入分析在比赛中的各项影响因素,如团队是否协调配合,以及自己是否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攻守策略等。

体育教师的评价可以使学生对自己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修正自我评价的主观性;而学生自我评价以后,可以更加进一步丰富评价的内容,从而使评价更为完整,并促进自我成长。

篇2

关键词:建筑结构 课程设计 课程实践

一、高职高专开设《建筑结构》课程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角色,是为适应社会进步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加强应用性为原则,培养了解基本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技术教育”。

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培养面向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员、质检员、预算员、监理员等岗位为主的应用型人才,他们必须具备服务施工组织安排的能力,《建筑结构》这门课程正是解决识读结构施工图、领会设计意图的一门课程,所以,高职高专开设《建筑结构》这门课程非常有必要。

二、高职高专《建筑结构》课程教学要求

《建筑结构》是建筑工程的专业必修课程,是一门培养动手能力的专业课程。课程以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为主线,主要内容有钢筋混凝土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受弯、受压、受拉、受扭构件承载力计算,钢筋混凝土结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肋形楼盖结构设计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章节。《建筑结构》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该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正确绘制和识读结构施工图、正确领会设计意图和根据图纸正确技术交底和指导施工等方面的工程技术能力。

三、《建筑结构》课程教学设计

1、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理论与实践并行,突出实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大多都在建筑施工单位工作,所从事的工作,既要求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特别要求具备实践能力,比如建筑材料的应用,结构施工图的识读,施工组织与管理等等。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等各种教学资源,使学生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学过相关课程后具备相关的实践能力。例如,受弯构件课程完了,安排学生到建筑实训基地学习梁钢筋的绑扎,CAD制结构图绘制实训,让学生充分认识受力钢筋、弯起钢筋、架立钢筋和箍筋,并模拟钢筋骨架的放置,让学生充分了解各种钢筋所起的作用,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课程结束后安排学生到项目施工现场参观学习,指导老师在实践过程中利用建筑结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请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给学生们讲解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和容易产生的质量弊病,然后指导老师再把学生从实践引到理论上,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此全过程连续进行,循环往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渗透理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深度,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2、优化教学内容,弱计算,重构造

本课程按照“施工员”职业标准,以施工企业施工员、质检员等岗位需求为导向,确定我们学生要掌握的知识、能力、素质来选取和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并以“必须、够用” 为度。

我国现行结构设计是以概率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是半经验半理论的一种设计方法,构造措施是长期科学试验和工程经验的总结,这些构造措施可防止因计算中没有考虑的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结构构件开裂和破坏。同时,有些构造措施也是为了使用和施工上的可能和需要而采用的。

我们学生大部分就业于施工企业,他们可以不会进行结构设计,但一定要能照图根据规范要求正确指导施工,因此,我们进行教学内容安排时,要求学生了解基本的计算方法之外,必须重点讲解构造要求,最好以图文并存的方式来讲解构造要求,让学生懂得进行钢筋混凝土施工时,除了按规定放置必须的钢筋以外,钢筋的切断、连接、锚固,跟混凝土的相对位置等还必须要满足有关的构造要求。

3、应用PPT、三维立体图和施工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建筑结构》课程反映实践的内容较多,在教学手段上,积极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的品质和内涵,提高教学的效率与教学效果。

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以形象生动的PPT画面、三维立体示图、施工录像等方式来展现教学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把项目实施过程以施工录像形式“搬进”课堂,实现“课堂与实训室的一体化”。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收集了大量动画、三维立体配筋图和钢筋绑扎、焊接实例,实现了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但多媒体传输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调整授课速度。

四、《建筑结构》课程教学课程实践

1、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岗位角色观念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实训时,采用分角色教学法,例如,在进行钢筋骨架结扎时,安排一部分学生作施工员,进行钢筋的下料、绑扎、模拟钢筋在模板内的放置工作;安排另一部分学生作质检员,进行钢筋工程质量验收工作,检查钢筋骨架中每一根钢筋的放置位置、间距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受力钢筋与架立钢筋是否倒置等;安排另一部分学生作监理员,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再进行一次严格验收。将实训教室设为“工程部”、“质检部”、“监理站”,让学生进入了实训教室,就有步入工作岗位的感觉,争前恐后地去完成各自工作任务,让学生融入团队协作的氛围中,进行角色锻炼,强化学生岗位角色观念和团队协作能力。

2、导入规范,鼓励参赛,培养学生职业技术技能

专业课程教材大部分内容是从规范上摘取的,但具有不全面、滞后于新规范等特点,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规范的导入,讲解规范的来历,规范的更新过程,有意识培养学生养成学习规范、应用规范等职业技术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省内外各种竞技比赛项目,开展竞技训练,选拔优秀选手参加校外比赛,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制图能力、结构骨架加工能力,为识读结构图垫定良好的实践基础,真正做到“授人以渔”,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遇到问题,他们知道通过查阅设计规范、施工规范等来解决相应的问题。

四、结束语

篇3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案例教学;学习兴趣;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规划,这对我国工程教育特别是机械工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械装备制造企业迫切需要具备机、电、控制、信息处理等多学科融合的机电装备设计制造复合型人才。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它涉及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检测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等相关技术,是该专业所有专业课中工程性、实践性、综合性最强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后续的教学环节为毕业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任务是在先修课程的基础上,从系统工程观点出发,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分析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机电系统要求的功能。因此,该课程对于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所修其他课程的联系,建立机电一体化的系统思维体系,培养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教学内容包括机械系统设计、传感器测试、电机与驱动、微机原理与接口、微型计算机控制等内容。各部分内容之间相对独立,课程自身的理论体系不突出,缺乏整体感。另外这些教学内容中的有些内容在先修课程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数控技术与数控机床、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单片机原理与接口、微型控制技术等课程中均有所涉及,极易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给学生一种重复教学的感觉,从而降低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针对上述问题,我校在实施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学中,以实现机械、电子、控制、信息等各异技术融合为目标,以实现闭环运动控制系统的伺服性能为出发点,以系统接口设计为主线,以案例教学为教学手段将以上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实施案例教学改革。[1][2][3]

一、绪论教学案例设计

绪论部分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关键部分,该部分对于学生理解本门的课程的特点和体系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该部分主要突出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特点、组成、设计方法以及接口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对数控车床与非数控车床两个案例在结构、功能、优缺点上进行对比,机电设备与非机电设备的区别在于增加了大脑“控制器”和神经“传感检测单元”,从而提高了设备的自动化程度、精度和效率等。通过数控机床、机器人、AGV小车、数控雕刻机等案例介绍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强调控制器和传感检测单元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作用。另外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突出机电一体化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接口连接,通过机械接口(联轴器、传动机构等)、电子电气接口(A/D、D/A、放大器、光电耦合器)、通信接口(232串行口、USB、以太网接口等)、软件协议接口(TCP/IP协议、USB协议等)等案例,讲解接口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运动、能量、信息传输变换中的作用,强调机电一体化系统通过接口将各异技术集成在一起,形成特定的功能。在机电一体化技术方向方面,主要强调当前“机械功能电子化,电子功能软件化”的发展趋势,通过伺服电机变速代替变速箱,无刷直流电机代替传统电刷直流电机,电子表代替机械表,电子秤代替机械秤,高能束加工代替刀具切削加工等案例讲解机械功能电子化的发展趋势及带来的优势。通过软件PID控制算法代替硬件PID控制器,可编程控制器PLC代替逻辑继电器电路,可编程逻辑阵列FPGA代替专用芯片等案例讲解硬件功能软件化的趋势及优势。通过以上案例,让学生深刻认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方向及带来的优点。在绪论部分实施案例教学,可以避免相关知识点的填鸭式和说教式教学,使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这门课程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强化了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组成、功能、设计方法等知识点的认识。

二、机械系统教学案例设计

由于教学对象是机械专业的大四学生,多数学生一看到“机械系统设计”这个标题就感觉这部分没有新的内容,认为该部分内容是机械设计课程内容的重复,甚至认为这部分内容非常简单,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讲。恰恰相反,机械系统设计是机电一体系统设计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因此,在开始讲解这部分内容前,应该首先点明机电一体机械系统设计与普通机械设计的区别,提高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该部分首先通过如图1所示的机械一体化系统中典型的闭环控制系统,说明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的机械系统与非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的机械系统最大的区别在于: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的机械系统是微型计算机控制的闭环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在进行机械系统设计时必须要考虑机械系统的结构参数(惯性、刚度、摩擦、阻尼、传动间隙、固有频率)对闭环系统伺服性能(快速性、稳定性、准确性)的影响。基于这一区别,展开讲解机械系统的结构参数对闭环系统伺服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从机械系统设计的角度提高整个闭环系统的性能。机械系统设计部分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是传动机构设计,通过齿轮传动案例中的间隙、刚度等对伺服性能的影响,说明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应该尽可能缩短传动链,提高闭环伺服系统的性能,并以伺服电机变速代替传动机构变速、直线电机、力矩电机、电主轴等作为缩短传动链的案例;只有当电机与负载不能匹配的时候才考虑使用传动链进行力矩、速度、转动惯量的转换。齿轮传动链设计部分包括最佳传动比的选择、传动级数的选择、传动比的分配等,这三部分内容的讲解都围绕提高伺服性能为根本目标,重点讲解最小转动惯量原则、输出轴转角误差最小原则分配传动比。为了区别机械设计,本部分除重点讲解齿轮传动链设计外,还通过数控机床旋转进给工作台、A/C轴双摆角铣头、机器人关节减速器等案例讲解了双导程蜗杆蜗轮传动结构、谐波减速器、RV减速器的各自原理以及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

三、计算机测控系统教学案例设计

计算机测量控制系统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核心,它负责采集机械部件的运动信息,并与给定值比较,生成运动控制指令。该部分的教学内容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数控技术与数控机床、单片机原理与接口、微机控制技术等课程中均有涉及,因此,在本课程教学中将传感器、伺服电机、工业控制机结合起来,以工业控制机为中心,以接口为桥梁,将相关内容通过案例整合在一起。首先简单介绍增量式旋转编码器、光栅、感应同步器等位移测量传感器的位移测量和辨向原理,由于上述传感器直接输出相位相差90度的正弦信号,因此随后重点讲解传感器的接口电路如何对正弦信号处理获得相位相差90度方波信号,以及如何完成变相细分等功能。在控制电机部分,重点介绍了步进、直流、交流电机的功率驱动电路,如斩波恒流功放电路、PWM原理、SP-WM原理等,比较了三种电机在扭矩和功率输出特性上的不同点。最后以8051单片机为处理器,使用Proteus软件设计了教学案例[4][5],涉及位移传感器测量接口电路和D/A转换接口电路,PID数字控制等知识点。

四、机电一体化系统教学案例设计

机电一体化系统是一个机械、电子、控制、信息等各异技术相融合的系统,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最后一章,以电脑刺绣机为设计实例,通过对这一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过程,使学生能够根据设计需求综合应用机械系统设计、传感器测试、电机与驱动、微机原理与接口、微型计算机控制等各方面知识来设计一个机电一体化的系统。如图2所示,刺绣工艺的动作包括绣框在x、y两个方向的直线往复运动和绣针在z方向的连续上下往复直线运动,通过这两类运动的配合和刺料机构的作用形成线迹,绣框在x、y两个方向的移动距离决定了线迹的长度和方向,绣品由线迹的集合构成。绣针在织物上方时,绣框沿x、y两个方向移动到指定的位置,当绣针自上而下落到织物表面时,绣框停止移动,在刺料机构的作用下即完成一针线迹的动作。根据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几个功能要素,电脑刺绣机由微机控制系统(控制与信息处理单元)、移框步进电动机及主轴电动机(驱动与执行单元)、x、y、z三个方向的传动机构及刺料机构(机械传动单元)、针杆位置传感器(传感检测单元)、220V单相交流电源(动力单元)、机架(机械结构单元)以及各部分之间的接口组成。由刺绣打版机输出的刺绣花样数据保存在电脑刺绣机的EPROM或磁盘中,电脑刺绣机的工作过程如下:控制微机启动主轴运转,由刺料机构带动旋梭和针杆运动,微机从刺绣花样数据文件中顺序读取每一针的x、y相对位移坐标,根据坐标数据通过两个电机的协调运转驱动绣框在平面内进行移动,微机通过读取针杆位置检测器的信号使绣框的平面移动与刺料机构的运动相互配合。电脑刺绣机设计参数的计算主要包括x、y、z三个方向运动件的运动参数和动力参数的计算、结构参数计算以及品质参数、环境参数和界面参数的确定。运动参数计算主要包括主轴转速范围的确定、绣框位移计算、绣框位移与主轴转动的运动配合、绣框运动速度计算、主轴转速计算、x、y步进电动机工作频率及传动比计算、移框加速度计算等;动力参数计算主要包括刺料机构驱动功率计算、移框步进电动机驱动力矩计算等;结构参数计算主要指刺绣机工作台面的长、宽、高三个方向尺寸的计算及机头头距的计算;品质参数主要包括系统可靠性、传动精度等;环境参数包括工作电压、环境温度、环境湿度等;界面参数则用于表征机器的人—机对话方式和功能。系统各部分之间通过接口进行连接,主要的接口包括微机系统前向通道与各传感器模块的接口以及微机系统后向通道与各功率驱动模块的接口,各接口通过采用光电隔离技术防止外部模块对微机系统的回馈干扰以及防止强电信号对微机电源的干扰。尽管电脑刺绣机由微机对刺绣工艺实行全面控制,但刺绣过程会出现断线、断针等随机因素。为保证刺绣工艺的准确进行,系统必须对针杆位置、绣线通断状况、绣框极限位置进行实时检测,因此,系统必须包含绣针布上布下位置检测、针杆最高位置检测、断线检测、绣框越界检测等传感检测模块。各传感器模块与微机系统前向通道之间需要进行接口设计,另外,微机系统后向通道与电机驱动模块之间也需要进行接口设计。微机控制系统是电脑刺绣机系统的核心,根据用户要求和工艺分析,控制微机除完成用户的基本要求外,还应具备花样存储与选择功能、记忆功能、工作状态显示功能、各种进退针功能等功能。微机控制系统设计除满足上述设计要求外,还应对控制微机的软硬组成方案进行初步设计。

五、结束语

针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工程性、实践性、综合性最强的特点,围绕机械一体化闭环伺服系统的各组成要素,实施案例教学,通过典型案例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普国,孙佘一,陈俊.项目式案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83-86.

[2]赵丽梅,李焜.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中案例化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6(3):106-107.

[3]覃金昌,陈志.基于Simulink和GUI的机电一体化课程案例仿真教学研究[J].机械工程师,2016(5):22-24.

[4]李琦,王基,刘永葆.《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1):100-101.

篇4

关键词:财务会计理实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399-01

一、财务会计历史一体化的教学目标

在教育部十六号文件的指导思想下,为全面提升学生能力,会计专业的课程也在朝着工作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的模式改进,在过去的改革与探索中,对“理实一体化”的理解还难免存在形而上学的偏差,导致我们在教学中片面追求实训课时的增加,实训条件的改善,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没有因此得到很大的提高,反思这个过程,应该是理实一体的教学理念理解还不够透彻,理实一体的教学还没有充分结合会计专业学科的特点。山西财专的郑红梅教授指出,“理实一体化”绝不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是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以财务会计这门课程为例,这门课应该要教会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对实际业务做出职业判断,然后运用专门的方法做出处理的过程。这门课的核心任务是教会学生在面对实际经济业务时如何做出职业判断。《财务会计》如果只重理论教学,会使学生面对实际业务时,知识的转化和运用能力不足,如果一味强调实践,又会使学生缺乏基本的知识进行职业判断。所以财务会计这门课程的教学理念应该定位在还原真实的业务,教会学生判断的理论,培养学生处理业务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教学理实一体化,实现学生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模块的划分

按照财务会计这门课程涉及到得知识的性质,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模块一,理论基础模块。这一部分内容主要介绍财务会计报告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原则,这一部分是后续模块的前提条件、原则指导以及理论基础,尽管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这部分内容的具体运用,但却是后续学习与实际工作的指导思想,在实际业务中作出的判断往往体现了这一部分的指导思想,在理实一体化得教学理念下,不但不能轻视这一模块的教学,还要想办法让这一部分的内容更加切合实际,更加通俗易懂,让学生牢固掌握。

模块二,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模块。这一模块的主要内容是经济业务中个会计要素的计量和记录,这一模块与会计实务工作中的日常业务直接相关,因此,对这一模块的学习,首先要让学生对日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业务有一个感性和直观的认识;其次,要让学生了解整个业务流程,因为在实际工作中,任何一项业务都不会孤立存在,会计从业者可能会在一项业务的某几个环节参与该业务,所以要将这些工作环节串联起来呈现给学生,保证知识的连贯和完整;最后,对这一模块的教学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掌握各项会计要素账务处理的原则、方法和思路。这里的原则,便是指会计准则的规定,方法是指计量和记录的方法,准则是一般性的规定,方法往往也有多种,处理的思路就是指在处理具体业务时如何运用准则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处理,这也就是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模块三,财务报告的编报。这一部分是除模块二之外另一项重要的业务。会计人员将记录会计信息编制财务报告提供给信息使用者,这是会计工作的最终目的。这一模块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看、编、报三项能力。首先,要看的懂财务报告,熟悉各种报表的结构和作用;其次,要会编财务报告,根据各种账表信息和专门的方法,会编制报表;最后,要了解不同的报表使用者需要了解哪些信息,在报送时还需要提供哪些附注和说明或是分析报告,满足使用者的要求,出色完成工作。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及运用

针对不同教学模块的特点,同时为了最好的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各模块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模块一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模块一是理论基础部分,没有直接动手操作的地方,要加深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理解,最好运用大量来自于企业一线的案例,案例的呈现方式可以是讲故事、放录像、纠错等等,让学生在生动的例子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碰到类似的问题时,就会运用学过的原理去指导自己的工作。

模块二主要运用模拟真实业务的方法。首先用仿真的原始凭证向学生呈现真实的业务,同时可以运用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生知道业务的流程和原始凭证的传递过程,然后教学生对原始凭证进行分析和整理,学习该业务涉及到的准则和方法,最后用真实的凭证进行账务处理,教学生编制记账凭证。完成一项具体业务的学习之后,立刻给学生同类型的业务的原始凭证,让学生自己处理。

模块三主要运用案例模拟演练和讨论的方法。首先把企业真实的报表拿给学生看,让他们认识报表,并能从中分析一些表外的信息,因为很多财务信息的使用者并非财务人员,所以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更应该对报表信息有极高的敏感度,因此把看这个任务放在第一位。第二步是教学生编报表,给学生真实的编制报表的基础数据和真实的表格,教学生逐项进行编制,要点学完以后,让学生自己独立进行编制。第三步是教学生在向不同信息使用者报送报表时要做的工作,这里可以运用分组讨论和分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站在不同使用者的角度去看报表,了解不同的使用者最想获得的信息,让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模块的整体教学思路就是帮助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都在真实的业务中找到原型,等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时很好的实现所学知识与所做工作的对接,要想让学生在学习中全面了解各行业的财务工作流程,必须建立一个庞大的教学资源库的建立,这需要老师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想各种办法尽最大的可能为学生仿真还原各种业务,并给出处理业务的方法。

参考文献:

篇5

笔者有幸作为厦门市代表队的选手,参加了福建省第二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高中化学学科的比赛,并在这次比赛中取得了一等奖、总分第二名的较好成绩。本次比赛化学学科的项目之一为演示实验的技能考查,比赛要求教师在规定的时间进行指定的演示实验。比赛过程是艰苦的,但也是快乐的!因为在许多老师的指导和许多同伴的帮助下,自己的专业水平、教学技能得到了快速的成长。感悟很多、收获很多,也许这正是教学技能大赛充满魅力的原因所在。这里就中学化学教师提升化学演示实验技能的方法与途径谈谈自己的点滴认识。

一、教师良好的实验技能在于平时的积累

目前中学化学实验有弱化的趋势是个不争的事实。造成这种状况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多媒体设备与应用的普及;中学化学实验准备工作的琐碎;部分实验的危险性和毒性;一些中学化学实验室条件不足等等,当然还包括高中化学新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不仅教师演示实验做得少,学生的分组实验也做得越来越少。在多媒体技术还未普及的时候,一个教学周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准备时间大概要花上半天时间,而现在基本上不怎么需要准备,能用多媒体代替就用多媒体代替。其结果可想而知,教师和学生的实验技能只能越来越差。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福建省提出了中学化学22个必做实验的要求,目的是再次强调中学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中学一线化学教师,应该要时刻清醒地认识到实验在化学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自觉地把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作为提升学生实验技能和探究能力的主要手段。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们总是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尽可能挖掘教材内容与教育功能,把原来只需用讲解陈述就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改成:或教师演示,或布置任务、组织活动、小组探究的方式进行,尽可能增加教师、学生接触实验的机会,与学生共同成长,教师的实验技能也得到巩固和提升。比如,在《化学反应原理》中《离子反应》一节的教学中,有关“离子反应”概念的教学,教材中并没有安排教师的演示实验,但笔者认为,若能补充设计一些演示实验则能增强学生对“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是真实存在的;离子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离子是可以参加化学反应的最小微粒;如何判断离子间发生了化学反应,表观现象有哪些?反应的实质又是什么?”等知识和问题的认识。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增加了稀硫酸溶液的导电性实验,然后往硫酸中不断滴定氢氧化钡溶液,观察上述过程中溶液的导电性变化。这次省第二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化学学科技能比赛的项目为演示实验,要求“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高中组)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实验”(初中组),这两个实验是中学非常基础的实验,但有的参赛选手实验完成得却很不理想(有关选手在演示实验项目比赛中出现的失误,福建基础教育网已有专家对此做了详尽的评述,在此不再赘述),虽然有赛场心里紧张方面的因素,但应该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师自己平时实验做得少的缘故。所以良好的实验技能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

当然,比赛毕竟与平时的教学不同,还需要选手充分做好参赛前的准备。参赛前,选手要坚定“勤能补拙”、“熟能生巧”的信念,最好把中学教材中所有的实验都至少完整地练习一遍。在练习过程中可以请化学实验员或者实验技能强的化学教师在旁指导,及时发现自己实验中的失误并纠正,也可以观看化学实验视频来审视自己实验最基本的操作是否规范,如固体药品的取用、液体的量取、酒精灯的使用等,因为一个完整的化学实验必定是由许多基本操作来组成,只要每个基本操作都熟练规范,则整个演示实验必会带给评委流畅自然的美感。

二、教师的演示实验不但要做好,还要能讲好

福建省第二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学科技能项目比赛中,化学科的比赛内容规定为“演示实验技能”。“演示实验技能”与“实验操作技能”是否含义相同?这是首先必须界定清楚的问题。从赛后教师研讨的情况来看,许多教师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演示实验技能”与“实验操作技能”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的差异:一是行为的主体与客体不同。“演示实验技能”的主体为授课教师,实验仪器药品、学生为客体;“实验操作技能”的主体为教师,而客体仅为实验仪器药品;二是行为目的要求不同。“实验操作技能”只要求教师能把实验正确规范地完成即可。而“演示实验技能”则包含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能正确操作实验,还要边做实验边讲解,即“做中讲”。“讲什么”、“怎么讲”、“何时讲”、“如何板书”等教师都要准确把握。为此,课堂教学中要做好演示实验,教师除了要有规范娴熟的实验操作技能外,还必须具备扎实、广博的化学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才能在演示实验教学中对每一个实验的原理、仪器的使用、实验过程的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异常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成竹在胸,既规范完成实验操作,同时达到有效讲解,使学生加深对实验目的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演示实验教学目标的达成上,教师做实验的规范性与讲实验的启发性、引导性、强调性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不可偏废。教师那种“只做不讲”、“只讲不做”的教学方式都是不可取的。

中学化学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按教学目标的达成来分主要有四大类:①技能形成性实验。如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溶液的萃取、分液等。对这类实验教师关键是要讲清楚怎么做,对于操作的易错点要在演示时讲得透彻明白,让学生能有效模仿,并能给学生渗透解决问题的方法;②导出新课前的实验。通过实验发现新知,为后面教学提供实证。如乙酸乙酯的制备是为酯化反应的教学提供实证,这类实验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③完成新课后的实验。此为验证式实验,教师重在讲清与前面所学的新知或理论的联系;④应用型实验。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基础上,探究二价铁和三价铁的互变,这类实验教师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因此,教师在演示前应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实验类型、定位好实验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展开讲解和实验。如福建省第二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化学学科高中组的演示实验比赛内容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2CO3溶液”,实验目标为通过操作与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了解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基于这个教学目标,要求参赛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操作中还要讲清:为什么要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为什么要使用到容量瓶而不使用烧杯或量筒?如何让5.300gNa2CO3固体全部都转移到容量瓶中?能不能将固体直接放入容量瓶中再加水溶解?如何使溶液的体积准确达到规定值?等等。

三、教师的演示实验应渗透实验方法,提升实验价值

篇6

【关键词】钳工一体化;教学;科技创新;实践

1前言

钳工是机械加工中难以完成的工种,特别是装配钳工,它关系着产品的质量问题。然而,我们只有懂得装配钳工的加工工艺规程,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益。所以,钳工在机械制造过程中仍是不可缺少的基本技术。

2钳工一体化教学的现状

技工学校的学生抽象能力思维和知识水平较差,他们以能掌握一门技术,到社会上能谋生,求发展为目标。作为钳工专业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创设适应学生认识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开始有兴趣学习技术,觉得有可能学好,能学好,点燃心中的希望。

3理论与实践

3.1在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活动的学习领域为内容,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教学形式。将课堂讲授内容以书面形式发给学生。从图纸分析为导入点展开课题内容,将专业基础课进行纵向整合。再次复习前面的基本知识。针对评分表的具体要求,如何利用检验量具进行测绘,在课堂内进行当场演示,边示范边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对象的重要特征和重要方向,使他们在后面的自己动手操作中有相应的正确的模仿行为,掌握操作要领。让每组学生占一个固定工位,编上号,分发工件毛坯和量具,学生自己备好工具和量具,自己动手操作加工。在操作训练中采用“导生制”,即确定每组有一名技能好的学生做小老师,帮助本组同学完成加工零件,解决了实训中学生多老师无法每个照应的问题。钳工的基本操作技能中錾、锯、锉、孔加工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在生产实践中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形成。基本操作技能是专业技能分解后的局部动作,相对简单,易于掌握。通过老师讲解、示范,使学生由简单机械的模仿到逐步地熟练掌握。在这一过程,学生会出现较多的失误和多余动作,一旦养成习惯则难以纠正。因此,学生开始练习时,老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姿势动作的正确性,及时指出问题并予以纠正。只有当学生初步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后,老师才可放手让学生自行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

3.2培养学生综合技能是钳工一体化教学的又一重要阶段

老师要根据实训的内容与要求,制定具有一定针对性的课题练习,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加深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了解,认知,促进学生迅速提高技能,做到熟能生巧。在训练中,制作一个小锤或锉配件让其熟悉尺寸精度、形状精度、位置精度、配合精度,做得好的表扬,并将其工件收入“展示厅”以资鼓励,做的差者予以纠正、分析原因,得出经验。让学生对照这一标准,了解实训要求。老师用这一标准,方便评判学生技能水平,成绩,学生能发现自己的技能不足,以立即改进和改正。

3.3编写一体化教材

目前的教材多而杂,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一体化的教学要求,编写理实一体化教材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教材是教师讲课、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和信息来源,没有好的一体化教材就很难取得良好的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学方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打破了原有学科界限,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要求由技能训练的需要来确定,目前与之相配套的教材相对较少,现行使用的理论教材版本主要为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钳工工艺学》,实践教学主要围绕劳动出版社出版的《钳工技能训练》,而在钳工实习过程中涉及的知识是广泛的,包括《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机械加工常识》、《金属材料学》等。

3.4建设一体化教学场所

在钳工实习车间合理地安排理论教学区域,我们不是简单的把教室和车间合在一起,注重真实性、综合性和整体性,除提供机床和课桌等常规教学设备外,还提供专业书籍、维修等专业资料,把常用的加工方法、安全注意事项,有的上墙,有的做成电子文稿,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遇到困难时能及时找到解决办法。

3.5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因材施教兴趣是促使学生进步的动力,是钳工教学中非常关键的因素。在钳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精心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要教会学生带着问题态度去学习,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如:有些同学对锉削和钻削非常感兴趣,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然后带领学生到钳工实训室参观,让他们看到真实的钳工工具和量具,并联系理论知识进行现场识别、讲解、示范,等学生具备条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身进行试验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提高授课效率。

4教学评价和反思一体化

学生通过评价别人的同时也认识了自己的成功与不足,从中得到了启示和进步,这样做也保证了评价的客观准确性;结果评价重在学生完成的零件的质量,然后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评价,这样的评价全面客观,对于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结语

通过实践证明,钳工一体化教学的科技创新与实践是必要的。当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没有定论,也没有照搬照套的公式,既不能象德国那样,也不能象英国那样,需要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走自己的路,培训出好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思考.全国职业培训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2008.

篇7

关键词:初中化学;开放性试题设计;教学实践

在素质教学的背景下,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中重视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还要强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调查发现,自开展素质教育以来,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对于化学开放性试题也能够从多个角度来解答。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带来的影响,致使学生的思维仍然不太活跃,在解题的过程中过分关注自己的答案与标准答案存在的差距,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好开放性试题的设计工作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一、初中化学中开放性试题的设计

首先,题目结构要具有开放性。相对封闭题条件充足以及答案唯一来讲,开放性试题自身的结构要素应具备开放性的特征,即在设计时条件设置、具体的解答路径、可能的结论等结构要素存在着组合性或者单一性的开放性。其次,思维要具有发散性。虽然学生思维起点是相同的,可是思维走向以及思维结构均可能存在着差异。开放性试题的设计要在一个问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从多个方位以及多个角度来寻找答案。第三,解答要具层次性。因为学生经验、已有知识以及心理特点的差异,要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均得到进步,在设计开放性试题时必须要体现出层次性。第四,情景要具真实性。化学知识和科技、生活以及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开放性试题的设计要具真实性,学生在现实需要中来解决各类化学问题,这样才能够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认识到化学知识的现实意义,进而有更大的动力来探究这些试题。

二、初中化学中开放性试题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开放类型不同的化学题,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方法来开展教学。对于条件开放型的化学题,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鼓励学生从结论出发,通过多途径以及逆向探索来对开放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对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进行讨论。而对于结论开放型的化学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自身的认知结构中进行发散搜索,并针对自己的能力以及认知水平来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切入点,这样才能够找到合理结论。策略开放型化学题的解题方法并不是唯一的,而且解题的路径也不太明确,对于这类试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发挥学生的探索精神以及自主意识,同学之间形成合作互助的学习氛围,使其通过讨论来得出创造性以及发散性结论。对于综合开放型的化学试题,教师可以更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自,这类试题也可以更好地考查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

开放性试题可以通过选材以及自身结构的开放性来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以及深入的研究,这样可以使学生思考各种问题的综合性以及全面性得到较大的提升。另外,通过开放性试题的联系可以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较好的训练,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能力。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课堂教学中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放性试题的设计可以有效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转变,对培养全面型人才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俞铁花.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06).

篇8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三维交互;交互式电子白板;实践场

作者简介:刘光然(1967-),天津市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信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信息化;陈建珍(1977-),女,福建南平人,天津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信息化;朱丹丹(1986-),女,吉林四平人,天津中医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基金项目:本文为全国教育规划“十一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优化中职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GJA094016)阶段成果,主持人:刘光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5-0067-03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教育界中研究的热点问题。一体化教学是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而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信息技术的一种。因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强大优势,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利武器。但是,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实施一体化教学的研究较少。本文探讨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辅助职业学校的一体化教学,并构建三维交互模式。

一体化教学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有机地融为一体,表现为4个层面:

(1)内容一体化:理论、实验、实训内容一体化;

(2)教学方法一体化:任务驱动教学法、演示教学法、虚拟仿真教学等一体化;

(3)教学资源一体化:理论知识学习资源与学生实践资源一体化;

(4)师资一体化:教师既能讲授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一体化教学,理论与实践如何有机融为一体,对现有的教学模式提出新的要求。本研究提出的三维指教学主体、教学资源以及教学媒体。其中,教学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教学媒体包括交互式电子白板、计算机以及其他媒体等;教学资源反映实际工作场景包括课件、虚拟训练系统、图片以及生成性资源等。

二、三维交互模式的构建

(一)理论基础

1.情境认知理论。情境认知理论把学习看成是一个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单独地从非情境化的知识主体中获得一般信息。因此,学习是对话的过程,既包括内部的自我对话,也包括与教师、同伴的协商,学习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社会对话过程[1][2]。 认知过程包括思维和学习发生于一定的物理和社会背景中,只有当学习融入所学知识的运用情境中,才可能发生有意义的学习。因此,教学应该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与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

职业学校教学中实践场的构建,对情境具有明显的依赖性。教师通过创设真实情境,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以促进学生对操作技术的理解,逐渐将培养学生成为能独立解决问题的技术能手。

2.情感化设计理论。《心理学大辞典》指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不仅指人的感情,还包括人的各种经历、经验以及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人类情感交互层次塔模型包括本能层、行为层、会话层与反思层四个层次,对应的情绪目标依次为生理快乐、精神快乐、社交快乐和思想快乐。情感交互由低级向高级交互水平提升。

职业学校的一体化教学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师生情感的交互,因此,情感的交互也应融入教学模式中。

(二)三维交互模式的架构

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离不开互动,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创设的多种情境,有利于教学主体、教学媒体以及教学资源间的交互,三维交互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三维交互模式

教学主体通过操作教学媒体,实现操作交互;通过调用教学资源,实现信息交互;教学媒体通过调用教学资源实现信息交互。在三维交互模式中,教学主体占主导地位,即教学资源和教学媒体是为教学主体服务。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实施一体化教学,教学主体通过操作交互式电子白板对教学资源进行重新的整合,完成教学。教学的结果再转换成为教学资源,形成生成性资源。

(三)三维交互模式的内涵分析

1.交互分析。教学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是三维交互中的核心要素,其与教学媒体实现操作交互;与教学资源实现信息交互。同时,教师与学生在进行知识传递过程中,实现信息交互;学生与学生相互交流时也进行信息交互;而学生个体进行新旧知识的更新与内化时,实现概念交互。教学主体交互如图2所示。

2.情感分析。教学主体(主要指学生)通过与教学媒体的操作交互,学生感受到生理快乐;学生与学习资源进行交互时体验到精神快乐;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共同的教与学的愿景下进行合作交互,不仅实现精神快乐,还感受到社交快乐;当学生与新旧知识进行概念交互时感受到思想快乐。

3.学生成长模型分析。学生在一体化的实践场与情感场中由边缘参与者逐渐成长为技术专家,经历边缘参与者、一般参与者、核心参与者、技术专家等阶段。学生成长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学生成长模型

三、三维交互模式的特点

三维交互模式中,教学主体通过操作教学媒体对教学资源进行重新的整合学习,在不断的交互中完成一体化教学。

(一)教学情境的真实性

情境认知理论强调知识必须在真实的情境中呈现,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进而有助于学生生成主动解决问题的认知兴趣。一体化教学中,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创设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多媒体化的教学情境,为实施一体化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教学过程的生成性

三维交互教学模式支持下的学习,学生不是被动的接收知识,而是以合法边缘性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学在实践和情境脉络中通过互动和协商而产生,它是一个丰富、多样的动态生成过程。

(三)实践共同体的成长性

在三维交互模式中,教学主体具有共同目标,学习者通过仔细观察、深入思考、清晰表达等活动产生个体的理解,个体理解经过清晰表达上升为组织理解,进而形成组织知识,然后将组织知识不断内化为附带个人经验的知识和理解,教学主体共同成长。

(四)学习资源的建设性

教师将教学媒体,尤其是交互式电子白板与专业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促进学习资源的建设,不断丰富课程学习资源。

四、三维交互模式支持的教学过程

三维交互模式支持的一体化教学过程是动态开放的系统,包括3个阶段,各阶段螺旋式上升,学生由新手逐步成长为技术专家。

(一)第一阶段:课前准备

教师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大纲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熟悉一体化教学环境。学生预习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了解知识或技术的应用现状,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认知。

(二)第二阶段:课堂教学

学生在积累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参与课堂学习。在这个阶段中,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职业性,夯实基础知识,强化实践能力。

1.教学过程。首先,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创设与知识相关的情境,反映知识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动机。教师不仅要演示问题解决过程,还要清晰表述任务的要求,使学生能够明确任务。然后,教师鼓励学生以实践共同体的形式参与到问题解决中,与电子白板进行交互,教师提供指导。最后,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创设更加多样化的问题情境,并逐步拆除脚手架让学生独立探究,促进知识的运用和迁移。

2.课堂教学案例。本案例将三维交互模式应用于中职电工课教学实践,受实验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学媒体是交互式电子白板,电子笔,教学资源是PPT。

教学知识点:自动保温式电饭锅工作原理。

设计思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拓展。

提出问题阶段,应用情境导入,教师将一个开关有故障的电饭锅展示给学生,并请两个学生分别感受故障。教师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投影电饭锅的示意图,在图上相应标注,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阶段,学生讨论故障。学生与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操作交互,学生在解决故障的实践中学习各组成部件,从而理解电饭锅的工作原理。

解决问题阶段,即综合故障的排除,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师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展示综合训练题,学生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答题,实现操作交互。

应用拓展阶段,学生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拖拽功能完成虚拟实训,理解常见故障的产生原因。

(三)第三阶段:实践训练

学生实践训练,对所学知识加以理解,切实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职业能力的提升,同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积累资源。

五、三维交互模式的应用案例分析

“自动保温式电饭锅工作原理”教学案例使用S-T课堂教学分析法,具体分析如下。

设定采样周期为20秒,教学时间共计40分钟,记录表中有120个T或S符号,表1是S-T数据序列表。

利用S-T教学分析方法,S-T图的描绘方法对该案例进行S-T分析,其中,采样间隔是20秒,计算得出的教师行为占有率Rt=0.57,行为转换率Ch=0.42,S-T图和Rt-Ch图分别如图4和图5所示。

图4 S-T图   图5 Rt-Ch图

从S-T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教师行为占有率Rt为57%,学生行为占有率Rs为43%,师生行为转换率Ch为0.42,属对话型模式。即使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教师通过合理的引导,仍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积极互动,并达到“对话型”模式的师生互动率,这说明在整个课堂教学当中学生和教师的双向交流十分和谐,课堂交互效果良好。

在本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表现和积极性。学生在操作交互式电子白板时,感受到生理快乐;在动手完成电饭锅故障的排除时感受到精神快乐;在小组协作中,感受到社交的快乐。

经过实践,表明三维交互模式应用于职业学校的一体化教学是有效的。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不是完全依赖教师的讲授进行学习,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观察、交流、实验、实践等活动来探究知识、形成技能。

六、结束语

三维交互模式以交互为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反映教学主体、教学媒体以及教学资源之间的交互,将理论讲解、原理演示、实物感知、交互体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为职业学校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奠定平台。

为了将三维交互模式更好地应用于职业学校的一体化教学,还需要在以下两方面深入研究。

(一)如何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一体化教学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高阶思维有利于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应用认知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合理设计学习资源,使呈现的资源能引起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多概念的整合、运用多种思维技能,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

(二)如何更好地应用于不同的学科

进一步探索三维交互模式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潜力,尤其是教学资源以及教学媒体如何更好地构建不同的学科实践场。

参考文献:

篇9

一、自由选题

为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我们请学生基于研究兴趣,通过查阅文献自由选题。事实表明,大部分学生对此显示了较高的积极性,所选课题的内容也非常广泛,涵盖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分离、药物的衍生物制备、化学反应的机理研究、经典实验的工艺优化等很多领域,有些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科研价值。例如,在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方面,在常规实验课开展的生物碱类、蒽醌类及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提取的基础上,有多个小组进行了课程以外的拓展,研究了“甘草中甘草酸和查尔酮的提取、分离及鉴定”、“山楂和枇杷叶中熊果酸的提取、分离及鉴定”、“厚朴中提取厚朴酚的工艺研究”等新课题。此外,常规化学实验教学里虽安排了手性化合物合成的内容,但并没有设置手性化合物拆分的实验,有的小组则独立设计并完成了“α-苯乙胺的合成与拆分”课题,并通过实验掌握了手性异构体拆分的技术,并就异构体拆分纳入实验课教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因此,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很好的调动,保证了自主设计性实验的顺利开展。

二、严密组织

自主设计性试验历时6周,共30个学时,涵盖了“文献调研立题实验方案设计开题报告实验实施数据分析总结汇报论文撰写”等多个环节。因此,为保证自主设计性实验达到预期效果,我们必须进行充分准备和严密组织。为此,我们从我院相关教研室抽选了多位科研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每位教师指导一个小组,对学生的整个实验进行全程跟踪,适时提供必要的指导,以保证实验进行。指导老师近距离地传授学生各种实验技巧,教会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如何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同时,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自主选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认真实施,仔细观察,获取实验数据,并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分析、归纳和总结,最终得出较为客观的研究结论。最后,我们以论文报告会的形式进行实验总结,每个小组分别汇报实验成果,回答教师与学生的提问,成绩优秀的小组还可以得到表彰和奖励。

三、师生互动

自主设计性实验需要建立“自主、开放”的教学新模式,因此良好的师生互动和及时反馈非常关键。在查阅文献、确定课题的阶段,教师应注意以学生为主体,鼓励他们提出新思路,如发现实验方案设计有明显错误,可用启发式的方式给予必要指导;在修订实验方案阶段,可通过集体讨论等方式组织学生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在实验进行阶段,教师应将充分的自交给学生,让他们按照既定的方案,在组长的带领下,各司其职地完成自己承担的实验工作,对于结果不理想甚至失败的小组,要引导他们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和鼓励,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同时,自主设计性实验给学生提供了接触教师的在研课题、了解前沿进展的平台。在本次实验中,不少学生选取了教师的在研课题作为自己实验内容,如有的小组开展的“喜树碱衍生物的合成”就与我们正在进行的新型抗癌药物研究课题密切相关。这不仅使得学生从中获取了更多的专业前沿知识,而且激发了对科研工作的热情,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药学研究在人类健康事业中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效果评价

为了解自主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效果,我们还采用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了解学员的收获体会。结果显示,对自主设计性实验很感兴趣的占58%,感兴趣的占42%,实验教学方法改革赞同率为100%,说明学生对这种新型的实验模式给予了充分认可。实践证明,自主设计性实验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激发了他们的科研兴趣。经过这样的锻炼,学生的收获要远远大于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例如,在自主设计性实验中,大多数学生都遇到了一些困难。他们通过进一步查阅文献,开展小组讨论,优化实验条件,最终使得大多数问题得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提高了实验动手能力,而且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及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例如,一个研究小组开展了“维生素C催化合成肉桂酸正丁酯”研究,在实验中他们发现产物的分离纯化效果不如预期,与文献报道出入较大。通过小组讨论,他们继而尝试了活性炭吸附、减压蒸馏、柱色谱等多种方法,最终得到了高纯度的产品。

六、结语

众所周知,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在药学本科生中开设自主设计性化学实验,让学生经过文献查询、团队合作、方案设计等多方面的实践,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实验动手能力,更培养了基本的科研素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npc.省略/wxzl/gongbao/2000-12/04/content_5003967.htm

篇10

一、学校积极指导教师间的相互学习

在校本化“教师学习共同体”中,学校出于提升老师质量、打造优质教学、培养优质人才方面的考虑,对出于一个学校的某一专业老师或者全校所有老师进行“学习共同体”的指导和维持。“学习共同体”的老师不仅是一个资源的获得者而且还是资源的贡献者。在团体内的老师互相学习的作用下整个团体可以有很大的质的提升甚至量的飞跃。当教师资源得到大的提升后,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率也会相应得到很大的改善和提升。

比如,甲老师在平时的课堂上和学生积极主动地沟通,但其也有相对薄弱的方面,那就是对于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上有所欠缺。与甲老师不同,乙老师在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方面做得足够出色但其却忽视了和学生之间的沟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甲老师和乙老师都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在学校的安排下,通过校本化“小事学习共同体”,甲老师可能会发现乙老师在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方面的优点从而发现自己的短处。乙老师可能会发现甲老师在和学生积极主动沟通这一方面的优点从而发现自己的短处。通过发现自己的短处后改变自己的短处,甲老师和乙老师的教学水平都得将到较大的提升,其学生优秀率自然也会相应的增加。此例可以看出“教师学习共同体”有着与传统教学方法所没有的优点。如何充分利用这一优点?如何打造“教师共同体”?学校无疑需要承担打造和维持“教师共同体”这一职责,而这一点,恰恰也是校本化“教师共同体”的关键所在。

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校本化“教师学习共同体”就说明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样一个问题。互相学习、互相改变的教师团体无疑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师资团队。校本化“教师学习共同体”无疑是要给老师间提供这样一个互相学习的机会。

二、教师在“教师学习共同体”中所承担的职责

在学校的大力扶持下,教师也要积极加入到“教师学习共同体”这样一个团队中来,这样才能够使整个团队紧紧地结合到一起,才能重乎发挥团队的互相学习、互相进步这一个功能。

某英语老师在学校的安排下是校本化“教师学习共同”中的一员。因为其对“教师共同体”的优良性没有充分的认识或自己本身对学校指导安排下的“教师共同体”存在着某种偏见,这就导致了其对“教师学习共同体”这样一个团队的抵触作用。因为这样的抵触作用,导致了该作为资源分享者的他对资源分享具有消极作用。在“教师学习共同体”中,该英语老师从来不主动给其他老师分享自己的优秀教学经验,这种消极作用导致其他教师不能很好地利用他这块资源而得到自身的教学水平的提升。与此同时,作为资源接收者的他,在面对别人的经验分享时持消极作用。在面对交流时的封闭性导致了他对别人好的做法不能及时地吸收,也不能及时指正别人教学做法中的不妥之处。究其原因,可能是该英语老师自身不能和别人良好沟通,又或者是该英语老师秉承着自己封守自我的教学方式,又或者・・・・・・此时,学校就要发挥其作用――与老师们进行良好的沟通。不仅如此,一个有着校本化“教师W习共同体”经验的学校,甚至会发挥“教师学习共同体”中的大部分成员进行这种带动工作。如果一个团队中像该英语老师一样态度的学习者多了起来,那么这个团队也就形同虚设了。在学校的积极作用下,该英语老师认识到自己不应该封闭自我而不去接收新的事物,因为“闭关锁国”在清政府那儿已经失败一次了。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态度后,该英语老师不仅积极地融入这个“教师共同体”的团队中去、分享自己优秀的教学方法,而且该英语老师在面对和自己意见不一样的老师时也能做到仔细聆听和发表意见,在觉得别的老师做得好的情况下,该英语老师会积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此时校本化“教师共同体”才得以真正落实。因为学校对落实“教师共同体”具有非比寻常的作用,所以学校不仅要积极指导扶持“教师学习共同体”,而且要积极地对本活动的消极态度者做好思想工作。

学校的扶持只是起到了一个外部的作用,处于学习团体的老师们才是学习团体能取得很好效果的直接原因。对于校本化“教师学习共同体”,教师们不该持有抵触的情绪,不然不仅达不到最初的设想效果,反而可能因此会具有副作用。

三、定期的心得分享会对校本化“教师学习共同体”具有积极作用

尽管校本化“教师学习共同体”具有上面种种优点,但其还是具有一定的缺点――交流范围小。针对这个缺点,定期的心得分享会可以充分扩大交流的人群从而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习惯和自己熟近的人进行交流而忽略那些关系疏远的人。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可是在“教师学习共同体”中,如果教师间没有得到充分的交流,其教学提升也会大打则扣。如丙老师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做得相当出色。而这个长处恰好是甲乙老师所欠缺的。但是甲老师和乙老师的关系密切一点而和丙老师的关系疏远一点。乙老师也和丙老师的关系较为疏远。这就导致了甲老师和乙老师进行了过于充分的交流而忽略了和丙老师的交流,这就导致了甲老师和乙老师都同时没有学到丙老师在教育人方面的过人之处。这个时候,定期的心得交流会不仅可以使丙老师对这个团体里的所有老师分享自己教育方面的过人之处而且可能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拉近丙老师和甲老师、丙老师和乙老师的关系。通过拉近老师间的关系,校本化“教师学习共同体”才会有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