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作品范文
时间:2023-03-28 13:47: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文学作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现代文学作品阅读鉴赏学习是极为复杂的多重对话过程,为阅读鉴赏学习而设计的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阅读教学与鉴赏教学相互渗透原则。
学生鉴赏文学作品首先接触到的就是作品的字、词、句、段、篇等外在形式,学生必须通过阅读学习,理解了字、词、句的意义和篇章结构之后,才有可能进入到高一级的欣赏。因此,一般的阅读教学重在对作品外在形式和思想内容的感知和概括,而鉴赏教学则重在“披文入情”和“析文析情”,重在体现文学作品的多义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重在情感的熏陶,这是二者的区别,但它们又是彼此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交融在一起的。
(二)阅读鉴赏教学的过程与结果并重原则。
文学鉴赏学习目标是在教师、学生、编者、作品之间的多重对话过程中实现的。鉴赏能力的实质是有关鉴赏的高级规则的获得,因此,既要注重过程,又要注重结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则是以学生感受语言重建形象为基础,通过与作品发生情感共鸣等极为复杂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它的习得须经历接受、反应和价值性格化等阶段,因此更应重视学习过程。
(三)阅读鉴赏教学的认知与情感统一原则。
文学作品是通过其丰富的历史人文内容实现其认识功能的,但它又具有强烈的情感内蕴,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巨大的影响,因此,鉴赏教学中必须坚持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二
对现代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的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揭示是建立在对现代文学作品阅读鉴赏学习的过程和条件基础之上的。现代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供背景知识,发展学生的基本阅读鉴赏技能。
提供背景知识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有些时代性较强的作品,教学时则要补充有关的时代背景知识,否则学生无法理解文章的主旨。如学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等文章,如果不对鲁迅生活的时代特点、鲁迅的思想及所写文章的特定时代背景作必要的介绍,学生的理解就存在不小的困难。背景知识的提供,可以是教师讲解,学生听;可以给学生印发有关材料,并提醒学生阅读;也可以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方面的知识。
仅提供背景知识并不能让学生获得课文内容知识。获得这类知识的途径是让学生阅读,这就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基本阅读鉴赏技能来进行。一般来说,基本的阅读鉴赏技能一旦形成,就可在遇到阅读材料时自动激活并执行,教师所要做的只是告诉学生去阅读鉴赏就行了。但在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词时,就需要学习新的基本鉴赏技能。中学生一般具备了自学生字词语的能力,可以不经教师提示而自己解决,不过有时教师可以用言语提醒学生看课下注释、查阅词典等方式来引发和促进学生对基本技能的学习。此外,教师还要做好基本技能学习情况的督促和检查。有时教师培养学生基本阅读鉴赏技能时,会采用向学生提出有关课文内容的问题,要求学生阅读鉴赏课文后回答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可以是“这个作品写了什么人和什么事”,“这个作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
(二)检查课文内容知识,促进高级阅读鉴赏技能的习得与练习。
运用基本技能与背景知识熟悉课文内容后,接下来就进入高级技能的学习或练习阶段。如果高级技能需要学生新习得,则教师就要先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让学生习得高级技能是什么。如对于现代文学作品的文体特点,教师在学生第一次学习阅读之前,进行必要的补充,提供学生阅读的“先行组织者”。如纪传体散文,作为记叙文的一类,它的写法要求选取人物的典型事例,有的是通过一件事记述某个人的形象或特点,有的则通过几件事表现人物的品格或风貌。教师在学生深入阅读理解之前将这些知识告诉学生,以便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阅读理解。
(三)引导学生明确所读作品的文体知识,为高级技能的练习提供反馈。
在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明确问题的答案,即所读作品的体裁知识。为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讨论。合作讨论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与高级阅读技能有关的阅读任务上,如对文章的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特色的讨论等。这时教师所要做的工作是:
(1)安排合作讨论的具体形式;
(2)以言语激励学生进行合作讨论;
(3)调控合作讨论的具体过程,使讨论不偏离主题;
(4)及时概括、总结讨论的成果,评价讨论的得失。
篇2
[关键词]生态文学;生态电影;批判性
课题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生态批评视域下的美国后现代文学作品研究”(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3】第446号)阶段性成果。
20世纪70年代,随着以美国为代表的生态文学的兴起,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进行生态批评的现象越来越多。90年代以后,应现实生态危机而生的一种新兴的电影类型―生态电影出现。从文学作品到电影作品,生态批评领域又向前迈进一大步。那么西方生态文学作品对生态电影的兴起奠定怎样的基础?生态电影对生态文学是否构成威胁?生态文学作品对生态电影产生何种影响?这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
一、欧美生态文学兴起及意义
生态文学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的关系。在表现自然与人的关系时,生态文学特别重视人对自然的责任与义务,生态文学的兴起,对培养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起着重要作用。
(一)生态文学的定义及崛起
生态思想和艺术的诞生源于近代。最早批评工业文明的是马克思,他批判的主要对象是资本主义大工业。对人类生存困境提出质疑和批判最多的是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19世纪,以福克纳为代表的一系列艺术家和作家,面对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问题,都曾怀着悲伤和愤怒的心情,描述、指责和批判过工业文明对自然环境和古老文明的巨大破坏。这些作品中影响最大的是1854年梭罗著写的《瓦尔登湖》。尽管那时作家们的思想意识远远地走在了时代前例,但生态环境意识并不为社会大众接受,因此此类文学作品在当时根本没有市场,更别说独成文学流派。生态文学的最终出现,是在70年代文化相当发达的美国。目前,学术界将1970年的两个事件作为生态文学的起源:一是1962年,美国女性作家蕾切尔・卡逊发表的《寂静的春天》。大量的事实及科学数据证实DDT等杀虫剂破坏了生态环境,损害人类健康。该书对人类依靠人工手段和技术来企图征服、控制自然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发展模式,给予了严厉的批评。然而,直到1970年,这一作品才被人们认识、再次评价、解读,并最终引起美国国会的重视,进而促成美国制定了旨在保护环境的法律及环保组织的建立。而另一事件则是此书同时引发了社会公众甚至各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继而各种环保组织纷纷成立,联合国因此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并由各国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 人类首次在全球范围内有意识地开展环保活动。环保事业的开启使生态文学走上历史舞台,并最终在西方诞生并形成。
随着人们对生态文学的重视,生态文学作品亦不断涌现。除学术性体裁和游记体文学作品,不少现当代小说家的叙事小说,都有尊重自然、爱护环境、和谐共处的思想意识。如美国当代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在《白色噪音》(1985)中,唐・德里罗的《兔子休息了》(1990)。《白色噪音》在表现当代人惧怕死亡这一主题之余,还通过对生态环境和自然界的描述,表现了后现代文化背景下,整个美国乃至全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受到巨大的破坏,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界和人类文明,在以消费为主的后资本主义社会中,不断地被“复制”,并最终因发生“错位”而逐步消失。
(二)生态文学批评的产生及影响
由于生态文学旨在探寻和揭示造成生态灾难的社会根源和文化根源,因此,具有显著的文明批判的特点。1972年,美国文学评论家约瑟夫・米克在《生存的喜剧:文学生态学研究》一书中,提出“文学生态学”的概念―“对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生物主题进行研究”。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相继出版了大量生态文学批评的专著。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最终形成促进了生态文学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伦纳德・西格杰、帕特里克・穆菲以及劳伦斯・布伊尔等美国评论家从现当代西方哲学家和文论家那里汲取思想精华,运用巴赫金、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和罗兰・巴特等人的批评理论构建当代生态诗学,把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研究推向了更高阶段。
(三)美国生态文学误区
对于生态文学的认识,我们正在进入两个误区,一个是盲目扩大涵盖面,将许多并不是生态文化的作品,硬纳入其中。另外一个是西方作家强行地用生态文学批评理论指导文学创造,在“微观政治学”的后现代语境中,“主题先行”这一作法,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学作品的生态批评合法性带来困惑:生态文学批评试图将一切文本都纳入生态文学批评中来,从而使得所有文本都披上生态化的外衣,使其理论陷入由观念主导的伪感性文学批评漩涡中去。生态文学在艺术形式上,与其他种类文学并无特别之处,只是日趋严峻的生态危机,使其具有越来越重大的价值。随之产生的生态电影这一新生文学艺术业态在促进生态文学的发展的同时也带给人们视听冲击。
二、欧美生态电影的兴起
在生态文学和生态文学理论不断成熟和发展的同时,西方生态电影异军突起,成为一种迅速扩大的电影类型。
(一)生态电影兴起原因
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 对生态电影发生、发展和繁荣产生了巨大动力。具体而言:第一,生态文学的发展和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成熟,使创造者能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创造生态电影,赋予影片深刻的生态思想内涵,使其具有前瞻性的生态人文主义精神,以此激发人们的生态良知。生态文学培养人们正确的生态观,使人们认识到当前生态的脆弱性,为电影培养了大批的受众群体。所以,美国生态电影的兴起,离不开生态文学在前期奠定的思想基础、理论基础及文本基础。第二,人们对生存环境和灾害的反思。10年间全世界各地都发生了各种严重的生态灾难:海啸、地震、火山爆发、核电站泄漏、墨西哥湾漏油,中国泥石流、阿富汗的山体滑坡,等等。敏锐的西方文艺界在这一时期制作出品了大量以生态危机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从20世纪90年代的《纽约大地震》《后天》到纪录片《海豚湾》等,人类不断发挥着各种想象和推理能力来描绘未来所面临的自然灾难。第三,电影制作技术的成熟。现代科技特效的场景,惊心动魄的真切时空感受。
(二)生态电影与生态文学的比较
同样作为文艺形式,两者所批评的主题和反映的内容相同,然而集声光电等多种表现形式为一体的生态电影,对生态文学作品冲击巨大。
1.生态电影强化了感观冲击,生态文学无法做到
“当摄影机被当作是对一系列投射影像的观看视角时,它就成为我们眼睛的人。”从电影理论上看,摄影机是导演给观众的眼睛,摄影机对准什么,就是观众看到什么。“我们希望理解影片,能够掌握它,就必须认同电影的观点”,受众以摄影机替代自己的眼睛视角,建构自身对故事的理解,因而接触到生态意识。观众在观看生态电影的过程中,电影文本文化内涵投射到受众内心深处,从而对其潜意识产生影响。电影里的灾难场景在现实真实上演,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这类电影的重要价值,接受了电影所宣扬的思想主张。这种视角的替代和冲击,是生态文学这种文本无法实现的。最典型的影片,当属拍摄于2009年的纪录片――《海豚湾》,记述在日本和歌山县的一个叫“太地町”的小村镇,当地的渔民每年驱猎捕杀海豚的经过。人们亲眼看到猎杀的血腥场面,蓝绿的海水瞬间变成触目的红色,海豚的哀叫从有到无,海豚的尸体在水中浮上浮下,与渔民的笑谈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场面深深触动观众的心灵。然而,作为单纯的文本作品《寂静的春天》,却要花十年时间才被人们认识到其价值,两者之所以存在如此差别,主要是电影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带给人们心理巨大的冲击,这是文学作品无法取代的。
2.生态文学作品多种叙事方式强于生态电影
生态电影通过对现实灾难的反思,表现其真实性,从而使人信服。不管是在表现自然灾害上,还是反思造成生态危机的人类自身因素时,美国的生态电影多采用形式主义的叙事风格,如《后天》中逼真的冰雪灾害;《洪水》中海水淹没城市的镜头。但是生态文学作品的表现风格,远比电影多样,包括形式主义、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意识流等,只要有利于表现中心主题,刻画人物心理都可以。这是生态电影无法比拟的,也正是生态电影的短板。生态电影终究是以现实主义为核心,否则得不到观众的心理认同,而有疏离感,最终会冲击票房和影片影响力。
三、欧美生态文学作品对生态电影的影响
生态电影从产生到现在只有十余年的时间。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无法取代生态文学。
(一)美国后现代文学作品为生态电影提供拍摄蓝本
生态文学经过近50年的发展,从理念到理论,从作品到影响,都是成熟的。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以其独有的虚构性、碎片化的风格,批判着美国政府及西方资本主义。作为应现实生态危机而产生的新兴电影类型,生态电影没有现成的理论指导和支撑,只有选择对读者产生深刻影响的美国后现代文学作品作为拍摄蓝本,才可能准确捕捉到受众者的心理,从而通过视听冲击激发受众者的生态意识。
(二)生态文学作品的批判性指引美国生态电影的发展
美国文学作品尤其是后现代文学小说具有多元化的鲜明特点,思维方式灵活、文字表达多样,颠覆了传统的形式,是对整个虚构的情节本身的种种描述和展现。其本身的批判性特点,尤其是对人类因过分追求利益而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做法的严厉批评,有助于生态电影,特别是生态纪录片,通过其自身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其本身应有的生态思想性。因此,美国生态电影若想在思想上深度表达生态整体的和谐,应当在借助先进的电影技术的同时,以生态批评为指导,追求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
(三)文学作品弥补生态电影中生态意识和生态思想的缺失
一方面文学作品为电影提供拍摄蓝本,另一方面,过多的影像奇观和画面冲击,大大消耗了电影本身蕴涵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思想。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读者能够体味到人文关怀及对生态系统、非人生命体的人道主义关怀,并且同等看待人与自然的价值。然而,电影中的“人文关怀”超越了影片的生态理念,因而感觉不到生态和谐的内涵,这与追求科技发展的批判主题形成反差。因此,生态电影应更多地吸取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意识,并将其以电影艺术的形式传授与受众者,以弥补目前生态电影中生态意识和生态思想的缺失现象。
四、结语
美国的生态文学和生态电影是生态文艺发展的不同艺术形式和阶段,二者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目前,美国的生态文学仍然是方兴未艾,有巨大的发展前途。但生态电影作为新生表现形式,在其传播生态意识和生态思想方面还存在不足,要得到受众者的认可尚且需要时间。
[参考文献]
[1] 曹向东.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特点研究[J].芒种,2013(18).
[2] 赵彤,邓建平.简论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想[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3] 杭东.美国生态电影思考[J].中国电影市场,2014(01).
篇3
人物
对影片人物及其形象的准确定位与刻意经营几乎构成王家卫电影作品的一大特色。处于社会底层,被人轻视忽略的店员、、太妹(《阿飞正传》、《堕落天使》等);没有固定位置,终日漂流无住的“阿飞”,巡警(《阿飞正传》《重庆森林》);以杀人为职业,拒绝感情交流的冷血杀手(《堕落天使》、《东邪西毒》等)。这些人物因其与社会、家庭的疏离而凸显出其边缘人状态,同时又由于这一社会/家庭关系的缺失,而使他们潜意识中渴慕着情感与抚慰,但这种渴慕由于人物之间的拒绝否定而受到阻碍与遏制。《春光乍泄》一定程度上沿袭了这种人物塑造模式,但却强化了人物对情感的渴慕与追寻成份,人物的情感的把握与处理更为理性,他们逐渐走出自我封闭的心理囚笼。影片故事发生在现代,不是香港,而是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片中两位主要人物(同性恋)黎耀辉(影片中称阿辉,梁朝伟饰)、何宝荣(影片中称阿荣,张国荣饰)离开香港,在去观看南美洲大瀑布的途中迷了路,流落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由此看来,王家卫对影片故事背景的选取已经包含着一种必然:主人公流落在一个陌生的都市,他们从物理/心理时空上进一步拉大了与社会(香港)、家庭的距离,强化了他们本已浓厚滞重的无根感与漂泊感,因此,他们对情感的渴求与寻觅,对温情的依托与寄寓也就更加强烈。另一方面,陌生都市中的动荡、喧嚣和暴力不仅从心理上,而且直接从生理上构成对主人公的威胁。影片中何宝荣的被毒打,厨房里的吵架,餐厅里的打架,以及小巷里因踢球而争吵的戏都直接意指着都市无所不在的暴力。因而,影片主人公更进一步向自我内心世界退缩、逃避,隔绝与外界的交往;但另一方面,这种隔绝又强化着他们的情感需求,哪怕只是短暂的欢愉,也是幸福。正如何宝荣的请求:“希望你能陪我一会儿。”从这个层次上可以说,由于王家卫把故事背景选择在一个陌生的都市,从而为两位主人公的同性恋故事营造了情感的土壤与现实的土壤,王家卫也由此而摆脱掉与同性恋问题缠络错综的道德/伦理关系,可以将镜头焦点直接对准这一现代社会的“恋爱”本身。
而影片中的两位主人公同王家卫其他影片中的人物一样,几乎没有固定的职业。黎耀辉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后,先是在一家探戈酒吧中当招待,遇到何宝荣后,又到另一家餐厅里当厨师;与何宝荣分手后,他辞掉了厨师工作,到一家屠宰场里当搬运工。而另一主人公何宝荣根本就没有工作,片中多次出现何宝荣与其他男人接吻、拥抱,向别人要香烟,由此不难推断,他依赖于别人养活。这种职业上的不稳定甚至缺失、社会地位的低下,不仅强化着他们边缘人/异乡者的身份,同时又带给他们生存空间/环境的不稳定和精神状态的不稳定,并进一步导致他们之间情感关系的起伏动荡。影片中,黎耀辉的形象一定程度上沿袭了王家卫以前影片中的巡警形象(《重庆森林》中的金城武,《阿飞正传》中的刘德华)。他理性而又多情,在责任与规范中渴求着温情和,当这种渴求破灭,他又在一定程度上自我放逐和逃避。这种对情感的寻求与守护在影片中是通过黎耀辉(以下简称阿辉)对何宝荣(以下简称阿荣)无微不至的关心来体现的:阿荣被打伤,他送阿菪去医院;在寓所里,他替阿荣擦背、洗身子、铺床、灭虱子、做饭、喂饭;深夜起床替阿荣盖棉被、买烟;大冷天陪阿荣晨运;在工作中也偷偷给阿荣打电话,带食物;陪阿荣一块看赛马。这些极富生活情趣的细节表明王家卫已开始注重对影片人物进行非常现实化/生活化的处理,黎耀辉几乎被塑造成了一个富有责任感而又略为偏激的家庭“丈夫”形象,一方面他无微不至地关怀阿荣,竭力维持与阿荣的恋人关系;另一方面他又无法完全走出自我封闭的内心世界,尽管害怕阿荣别他而去,但在一定程度上又拒绝着阿荣的靠近,由此,他们之间的感情变得飘浮不定。当阿荣深夜买烟而晚归时,他便因此而吵架;当他盘问阿荣“同几个男人睡过觉”遭拒绝后,他把阿荣赶出门外;当两人因护照而打架最终分手后,他终于无法摆脱失恋的痛苦,而与影院另一位长发男人相互。这些带有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与情感气息的细节刻划,既是王家卫影片“寻求与拒绝”的主题复沓,正如他自己曾说:“连续五部戏下来,发现自己一直要说的,无非就是里面的一种拒绝:害怕被拒绝,以及被拒绝之后的反应,在选择记忆与逃避之间的反应……”同时又表明王家卫电影的主人公开始由内心走向现实,由感情走向理性;由对感情的冷漠、拒绝、忽略到对感情的珍重、把握、主动寻求和留恋。虽然这种寻求在影片中仍遭到了拒绝,主人公重新陷入失恋的深深苦痛,但它却以无可置疑的方式证明,这种倏忽即逝,难以把握的感情曾经是真实的,它就植根于主人公日常的生活体验中。
影片中另一位主人公何宝荣与黎耀辉的责任、冷静与理智相比,则较为柔弱而情绪化,他一定程度上杂揉了王家卫电影中的“阿飞”和女性形象,阿飞的偏激、自我与女性的柔弱、低下构成了《春光乍泄》中何宝荣女性化的男性角色。一方面“她”是作为一种欲望客体与需求对象而出现的,“她”的情感与呼吸由于“她”生命本身不能承受之轻的份量而显得纤弱无力,“她”象藤一样攀附在其他同性恋者身上,以获取必需的生理/情感慰藉和基本的生存所需。“她”与阿辉分手后,很快投入新的同性恋者怀抱,在酒吧中与他们亲吻、拥抱,在街角向别人要烟抽,这种对同性恋伙伴走马灯似的更换,既是主人公情感匮乏的一种替代性补偿,同时也是主人公麻醉自我,逃避孤独的一种方式,是王家卫对后工业社会病态人生病态的悲凉呈露。另一方面这种替代性情感补偿终究不能满64足主人公对情感的真实渴求,因而何宝荣同样主动地觅求黎耀辉的情感滋润。在酒吧遇见阿辉,“她”主动与之通电话;见面后,“她”恳求阿辉陪“她”一会儿;阿辉缺钱,“她”把表送给阿辉;同居期间,“她”想方设法与阿辉同睡;阿辉下班后,“她”主动去接,教阿辉跳探戈;两人一起在街头散步,晨运;深夜为阿辉买烟、买宵夜。这些温馨感人的细节表明何宝荣以一种“女性”特有的温柔关心体贴着黎耀辉,从而使得影片中这一对同性恋者之间的情感变得深刻而富有诗意。王家卫以一种异常的冷静和执著搜索着这一现代社会的畸形恋爱中的真实部分,比之于其他影片中异性之间的单恋(《重庆森林》中金城武与阿美;《堕落天使》中黎明与莫文蔚)错恋(《东邪西毒》中梁家辉与张曼玉,《阿飞正传》中张国荣与刘嘉玲),《春光乍泄》中的同性变反而更为真实可触而让人刻骨铭心。王家卫是否在他苦苦的寻觅中发现了现代人漂浮情感之下一丝真实尚存的身影,虽然这身影闪烁在一件硕大无比的外衣之下,但它却喻示着一种希望,一线阳光。随着对影片人物的更进一步分析,我们将会发现,这线希望/阳光的背面隐藏着更深的绝望,因为它来自一种畸形恋爱的折射。影片中,何宝荣重新进入黎耀辉的生活是在他被人毒打后,因而他是以受伤者角色出现的,他的柔弱、受侮辱处境使他带有更多温顺、体贴等女性色彩,而掩盖了阿荣作为后现代社会中个体的自我与偏激。由此,两人之间的同性恋关系由于一定程度的性格互补而达到协调。但当阿荣手上的伤逐渐痊愈,作为男性角色的一面便日渐显露,阿辉上班后,他在屋内翻找东西,却矢口否认(影片用一个闪回镜头交代阿荣的说谎);他无法忍受整天闷在屋里,而深夜外出买烟,导致两人关系恶化;最后为找回护照,(摆脱阿辉)终于与阿辉分手。影片用阿辉忧伤的独白配合快速切换的带有纪录性的画面,来强调阿荣伤势复原的情况,阿荣伤势复原的时刻,同时也是他们分手的时刻。虽然分手以后,他们都陷入失恋与思念的痛苦,但他们却没有再通一次电话,因为两个正常人之间的沟通是如此的艰难,他们宁愿把这种痛苦当作一种幸福慢慢咀嚼,而不愿回头去寻找从前的相濡以沫。
同时,王家卫还苦心设置了另一位人物来强化着这种畸形沟通/恋爱的可能性,这就是黎耀辉在餐厅的同事小张(张震饰)。小张是一个惯于用耳朵听,而不是用眼睛看世界的人,这一迥异于常人的观看方式使小张可以用耳朵“看”清世界的真实面目,当然也可以探测到别人秘而不宣的内心隐私。正如片词:一个人内心的秘密无法从脸上看出来,但他的声音却掩藏不了(大意)。因此,这一带有特异功能式的人物在影片中是以窥视者的身份出现的。餐厅里,小张一边干活,一边眯上眼睛,偷听别人聊天,打电话,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酒馆里,他把耳朵贴在桌上,偷听背景中两上男个的聊天,并预言他们会马上打起来……;影片还多次出现小张透过餐厅门上的圆形玻璃,窥视阿辉等人打麻将的镜头。这样一个畸形的观察世界和窥视他人的方式却因此而打破了现代人难以进行内心交流的尴尬窘境。黎耀辉失恋后的巨大痛苦被小张的耳朵一览无余,小张由此而进入阿辉的生活空间,他陪阿辉去酒馆渴酒,把醉酒的阿辉送回家,和他一块在午后的巷道踢球,临走时,他让阿辉把内心的痛苦留在录音机里,好把痛苦带到南美的大灯塔上遗忘掉,如片中阿辉的独白:“听说失恋的人都喜欢到灯塔上去,可以遗忘掉所有的痛苦。”(从另一角度看,它也证明小张确实是一个隐私收藏家)。正是这种偷窥性的反常交往方式使得个体破碎然而封闭的情感领域由于他人的不期然的触摸而获得缓解和抚慰(小张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抚慰者功能,尽管在王家卫其他影片中,也有相应的抚慰者出现,把肩膀借人哭泣的金城武,在雨夜街道陪失恋者散步的刘德华,但抚慰者与受伤者之间并没有真正沟通)个体不再独自一人默默承受痛苦与孤独,而以一种异常的方式向他人敞开,个人也因此而结束了身处炼狱,接受孤独与痛苦反复煎熬的精神流浪之旅,复归于平淡、温馨的现实人生。影片后半部分,黎耀辉终于拿起电话,与父亲交谈;拿起笔,给家人写信,把情感与祝福一块儿投进了巨大的邮筒。影片结尾处,黎耀辉坐在台北市声喧哗、蒸汽弥漫的宁街小吃摊前,吃着热气腾腾的面条,影片同时配以轻松的音乐,把阿辉终于找到生存之根的喜悦传达出来。这是否意味着王家卫在经历了重重的艰难跋涉之后,最终为他的影片主人公寻觅到了一处可以泊定痛苦、孤独的生命之舟,同时也为自己漂泊无定的精神旅程划上了一个向现实人生复归的休止符号。
环境/造型
对现代都市环境的精心选择与刻意营造既是王家卫剥离现代都市神话的重要手段之一,更是他对现代都市人生存境遇的真实理解。都市在摄影机镜头下变成了一片片毫无整体感与安定感的空间片断,人物在这样的空间片断中栖居与出没,他们邂逅相逢而又擦肩而过,谁也顾不上留意对方一眼,于是都市的爱情失落于人们匆匆脚步之中,而都市的信仰/道德又迷失于一片华丽与骚动之中。王家卫通过他对都市环境近于固执的凝视,传达着现代人令人滴血的孤独感。
《春光乍泄》的环境基本上可以分为开放性空间与封闭性空间两种。开放性空间包括大街、野外、海滨沙滩、湖面、夜晚城市、巷道、走廊、楼梯等。封闭性空间包括酒吧、餐厅、电话亭、汽车、房间、公厕等。这些空间既为影片人物提供了实在可感的生存场所,同时又作为极具个人化的主观诠释空间,作为剧作元素参与了影片意义的建构。下面我将具体分析每一类型的空间如何由于与影片人物情感的相互对应而组成了王家卫式的寓言性的空间风格。
大街、野外、海滨沙滩、湖面。这些都市的公共场所和都市人的外出旅游之地,在影片中失却了都市街道的繁华与喧闹,也失却了旅游之地的优美与旖旎。在摄影机镜头下,这些空间变成一片片缺乏灵气与活力的荒原。街道被分割成众多的部份,我们看见阿辉独自靠在街道的墙头,或者蹲在街沿上喝酒、吸烟;阿荣躺在街沿上痛哭;或者是两人靠在墙角,头凑在一块点烟,然后,相互偎依着,向街道的尽头走去。画面背景空无一人,或者只是来来往往,闪烁不定的车流,谁也没留意他们二人的存在。王家卫善于利用夜晚街道的灯光,灯光把街面染成血红色,而人物多居于暗处,车辆的川流不息,血红的街道,既与人物孤独无助形成对照,同时也喻示着都市夜晚潜伏着的暴力危机,画面配以萨克斯吹奏的哀伤音乐,把现代人寄身于都市沙漠的孤独、彷徨而又无人理解的心态给渲染出来。而野外的公路、海滨、沙滩、宽阔的湖面,这些在视野上极为空旷开阔的外景,王家卫大多选在阴天拍摄,画面呈浅绿色,给人荒凉、寂寞之感;人物居于前景,空旷背景处偶尔有一辆车飞驰而过;或者是沙滩上几乎听不见的孩子们的喧笑;或者是没有一只游船的宽阔湖面。王家卫由此而把人物放置于一个空旷的背景中,使人物根本没有可能/拒绝与他人交流,从而只能固守自己的内心。因此,这种外在形态的开放空间其实也是一种更为内在的封闭空间,它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化,又是人物生存环境的隐喻。
而走廊、楼梯、巷道这些作为空间与空间的过渡地带,既是人们相逢邂逅之地,又是人们擦身而过之处。影片中的走廊,成为主人公逃避远离感情的通道。当阿荣说“我想让你陪我一会儿”,阿辉却转身跑开,王家卫采用了增格拍摄,同时配以节奏轻快的音乐,把主人公报复的与克制的痛苦同时传递出来。片中多次出现空空的走廊,高悬的楼道扶梯,既表明着主人公与外在世界的隔绝与分离,同时又是主人公空寂、落寞心境的外化。巷道作为午后人们踢球的场所,是《春光乍泄》中拍得最有生气最有韵味的一场戏。午后阳光下显著的明暗对比,带有梦幻色彩的氛围、摄影机面对太阳拍摄形成的绚目光圈,朦胧光线中跑动的身影,乒乒乓乓踢球的声音,阿辉在前景中呢喃似的独白,配以怀旧、感伤情绪极浓的音乐,使巷道成为全片情绪的一个凝聚点和转折点。它既凸显了现代人渴望走出自我,融于大众的努力,又流露出个人因这种努力失效后的内心失落。同时,摄影机晃动所带来的虚幻、摇晃不稳定也一定程度上暗示出外在世界的动荡和由此而引起的现代人内心世界的极度不安。
开放性空间以它在空间上的延展与完整来反衬现代个体存在的渺小与无助。而封闭性空间却以其零散、片断、流动性、公共化等空间特征预示着现代个体生存空间的残缺不全。影片中,这些封闭性空间可以分为两类:酒吧、餐厅、电话亭、公共汽车等公众化空间;另一类是影片主人公借以栖身的卧室等私人空间。王家卫利用这些空间本身的封闭性和狭长性,运用画面景深和摄影机的移动,来造成镜头内的视觉冲击和信息反差,从而将个体与周围环境分离开来。影片餐厅中,后景是人们聊天、吵嘴,甚至打架/杀人,而前景中的人却端着酒杯专注喝酒或听音乐,对此充耳不闻。探戈酒吧中探戈舞表演正值,摄影机移出酒吧,阿辉正蹲在街沿上啃面包。当镜头切回酒吧,画面左侧阿荣正与人狂吻。王家卫利用这种手法,把个体内心的封闭孤独与外界的华丽喧嚣在同一镜头中表达出来。公共汽车作为交通工具,它本身的流动性就带来不稳定,不安全感。影片中多次出现阿辉、阿荣上车、下车的镜头,他们多处于车厢阴影中,人物被放置于这些狭长、封闭而又缺乏安全感与稳定性的空间中、窒息、焦虑由此而产生。卧室、盥洗间作为主人公栖居之所,里面堆满了器物:沙发、单人床、桌子,零乱不堪,给人拥塞、烦躁之感。王家卫利用白天光线给室内造成的明暗对比,夜晚灯光把地面染成了血红色,从而渲染出现代个体生存空间的不稳定和不安全。这些不稳定的破碎空间成为主人公相互交流的避难之所,目的又是他们吵嘴、打架的用武之地,由此,王家卫颠覆了都市中的家园神话、个体独立生存空间没有了,人与人之间找不到一块可以沟通、交流、抚慰的安全之所,“一切无住”、“一切无常”。
《春光乍泄》比之于其他影片,王家卫对空间、人物的造型更为朴实,片中几乎没有9.8mm的超广角镜头,空间、人物没有夸张的变形处理;摄影的升格、降格处理也受到严格限制片中只有四处用了升降格技巧,而且时值很短,主要是起情绪渲泄作用,王家卫在尽量用一种冷静而平实的心态讲述一个同性恋故事。另一方面,王家卫又通过对拍摄机位的精心选取:透过门、玻璃窗、扶梯等举分割线条的物件来造成强烈的封闭感和窒息感,传达出影片人物难以言说的内心世界。同时,王家卫沿袭以前影片风格,用空镜头来转场和渲染气氛。都市夜景、瀑布、走廊、房间等,它们既是一种生存境遇,同时又传达出一种惆怅、失落等颓丧情绪,也给影片带来一定的梦幻色彩。
叙事
一定程度上,王家卫的电影叙事走着一条由简到繁,再由繁而简的发展轨迹,《旺角卡门》叙事比较简单,但《重庆森林》《堕落天使》便采用了二元叙事模式;《东邪西毒》《阿飞正传》则是多角交叉的叙事模式,到了《春光乍泄》,无论人物、叙事结构、还是主要叙述人等方面王家卫都做了大大减化,变得单纯而明净。
《春光乍泄》中人物主要有三个:黎耀辉、何宝荣与小张。故事主要发生在阿辉、阿荣之间,小张只以抚慰者(窥视者)身份出现,对故事不起功能性作用。虽然影片故事发展经历了分手—相逢—分手的完整历程,但王家卫并未采用任何传统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情节发展逻辑仅仅是人物情感起伏的外化曲线,人物之间的相逢出于巧合,分手也出于激情与冲动,中间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坚强逻辑线。而影片借以铰合情节链条的,是由主人公的情感与主叙述人来完成的,阿辉作为影片主叙述人,他的独白贯串始终。由影片可以看出,人物独白基本上不起串联人物、故事、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如果说独白使影片更为完整,那仅仅是一种外在形式的建构。真正将情节串起来的,是两位主人公之间直接的情感碰撞以及分手后他们各自生活状态的对立、比较而形成的张力。两人分手后,阿辉陷入失恋的痛苦,以醉酒、与他人搞同性恋等方式来排遣苦闷;阿荣在放逐自我的同时,回到昔日的房间失声痛哭。王家卫
正是通过这种对比从而深化着他的追寻/拒绝母题的。
篇4
文学作品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因此,文学作品就汇集了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人的认知与情感。基于此,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赏析不能仅仅停留在表象,要遵循认知与情感相统一的原则,站在创作者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赏析。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立足于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站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领悟,感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从中获取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价值的启迪,让学生真正领悟到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领悟到文学作品所描述的意境和意象。
二、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的新方法
(一)提供文学作品相关的背景知识,增强学生们的领悟能力为让学生更好地对现代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与此文学作品相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在了解特定作者背景和历史的情况下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学习。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的作家着手,让学生了解作家的生平以及作家所处的时代以及创作风格,体会到作者创作文学作品时的思想感情以及写作意图,从整体上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刻的领悟。在提供相关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刻领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让学生学会对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形象、流露的作者情感进行剖析。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现代文学作品的特点,采用提问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去思考。这种提问的教学方法可以在现代文学作品阅读前先设置问题的方式,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边阅读边提问的方式,同时也可以在阅读结束后进行提问的方式。通过这种问题教学法来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领悟能力。
(二)研读文学作品,为深刻领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打下基础所谓研读文学作品,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读文学作品,理清文学作品的思路,体味和推敲字、词、句在文学作品中的特定含义。在阅读阶段,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尊重文学作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多层次性的引导。研读阶段的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要让学生弄清文学作品中字、词、句以及段落的使用情况,学会品味词汇,琢磨语句;二是要对文学作品的作者出身、经历进行了解,并且需要弄清楚文学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三是要让学生弄明白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精心地去研读文学作品,才能够为深刻领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打好基础。
(三)深刻领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刻领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是文学作品阅读的最终结果,也是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的最重要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文学作品中所蕴藏的人文精华,启发学生对其进行思考。对文学作品能够进行客观的评价,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景能够说出自己的感悟。针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教师应该提前设计好课堂讨论的主题,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并对讨论的结果及时地加以总结、概括、评价。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观点,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引导工作,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领悟,让学生自主地去感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
三、结论
篇5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中国现代文学并不推崇文言文,而提倡白话文,是在“五四”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形成的。现代文化的发展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虽然两者在表现形式上存在巨大的差异,但本源上却十分接近。
一、现代文学的发展是我国民族审美要求的结果
我国文学的发展史是十分丰富的,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特性。通过不同的形式和角度,能将我国的民族特色、民族性格、民族语言等内容全面地反映出来。于是,在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的进步。我国的现代文学起源于“”时期,且在其发展过程中,从未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现代文学在内容上更加注重展现民生问题,并致力于反映我国的民族前途和命运。而从形式上来看,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都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随着我国民族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促进着我国现代文化的发展。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不忘中华民族的特性,所以其在世界文学界中能够享有盛誉。“五四”以后的现代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没有放弃对文学民族化的追求,还积极吸收外国文学中更加新颖的表现方法。在文学变革形式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民族审美情趣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比如,在鲁迅先生的作品《狂人日记》中,就曾吸收外国文学作品的表现方法,但却没有完全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在《狂人日记》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显著的中华民族特性,所以,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冲破外国文学羁绊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在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但由于其不注重民族审美情趣,而是更加关注西方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技巧,所以很难在本民族立足。尽管这些表现形式试图在中国有所发展,但由于不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最后都以失败告终。比如,新月派诗群在作品中运用大量华丽的辞藻,将作品的外表装饰得十分美丽,但由于其与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差距甚远,所以最终还是被时代所抛弃。
二、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学中能获得较大的发展
虽然我国现代文学的表达手法是从西方文学中借鉴而来的,但其并没有背离我国的传统文化,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丰富的,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不仅如此,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也是比较重大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的发展中能获得较大的发展。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视,吸取其中的精华部分,并融入现代文学中,可将其发扬光大。同时,外国文化有其独特的优势,中国现代文学在借鉴其优势时,能将这些优势充分地利用起来,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使我国的现代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历经的朝代很多,无论哪个朝代的文学,都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并体现出作者强烈的民族尊严。尤其是在两个朝代交替的关键时期,文人们对这种情感的表达更加急切。现代文学起源于“五四”时期,这个时期正是我国社会改朝换代、动荡不安的时候,文人们主要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感情,而文学作品的思想则主要受到作者思想的影响。比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屈原的《离骚》、陆游的《病起书怀》等古代文人作品,都表达了作者的民族情怀和爱国热情。而在谭嗣同的《狱中题壁》、庐隐的《或人的悲哀》等现代文学作品中,也都表达了同样的情感。同时,“五四”运动追求自由平等,所以才会反封建反专制。而自由平等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只有西方国家才推崇自由平等。在现代文学作品中,随处都在贯穿着自由平等的思想,如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叶圣陶的《潘先生在难中》等。由此可见,现代文学中所推崇的自由平等,也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一思想会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所以在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要继续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且在世界文学中也享有盛誉。我国的现代文学是在“五四”时期发展起来的,在“五四”以后的现代文学发展中,始终与民族的审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将中国传统文化贯穿于现代文学的发展中。
参考文献:
[1]白璐.深思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J].南风,2015(29):26.
[2]黎保荣.汉语思维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在影响[J].晋阳学刊,2015(3):22-36.
篇6
与古代诗歌相对应的是现代文学,大致是从“”开始产生,并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得到广泛的推崇。虽然在形式上,现代文学在很多角度都延续了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类型结构,然而纠其本体来看,现代文学与古代诗歌是大不相同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中,现代文学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更多的时代特征,如小说、新诗杂文、散文诗歌,新的文学题材不断产生,并加强了抒情、议论、描写、叙事等多种方式的完善,在叙述手段方面也是更加多种多样。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大量普及,并进入人们的生活中,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通讯工具迅速产生,使世界开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我国的现代文学提供了更多的机遇,我国的现代文学正在以一定的发展速度向世界范围内融合,通过体现现代思想的白话文和科学民主思想的带动和支持,现代文学正在积极地“走出去”,向更广阔的舞台发展。纵观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其风格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国外的先进文化传播,如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也都为我国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经验奠定了基础。现代文学作品已经从不同的题材和不同的分析角度体现出了独特的文化传承内涵,在作品的情感坐标和价值取向上都让广大读者产生了共鸣,一些现代文学作品甚至可以直接通过发表途径来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可谓我国的现代文学的地位和影响是多么的不可估量。
二、古代诗歌在现代文学中的应用
(一)古诗的思想发祥性代表
古诗的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能代表我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无论人们追求的或憎恶的是什么,总是可以通过某篇章或某一类型的诗歌得到恰当的体现,如《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05篇,在诗歌中的绝大多数篇章都是记录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人的审美欣赏,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等经典语句,无一不显示出作者所处社会的和平与美好。而《离骚》诗中却形象阐释了作者对小人的厌恶,对社会恶劣环境的不满,比如在看到秋天花落之时会让人情不自禁联想到生命的脆弱。杜甫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八月里秋深,屋外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当时杜甫已经处于晚年,报国无门的那种悲凉的心境通过诗中进行流露彰显,表现除了深深的忧国忧民的情感。通过他的诗,很容易引发人们的深思,吸引人们探究杜甫的生活现状,也进一步现实出了古诗的思想发祥性,这一点对现代文学作品的研究和创作有很大的作用,当前有大量的人都将屈原、杜甫或其他的古代著名诗人作为论点进行分析,融入现代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让人们领悟到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及其发祥地。现代文学作品的很多境界都是从古代诗歌中的诗境和思想中吸收进来的,由于古代诗歌层次鲜明、内容大方,且作者在写作时大多善于结合自身的处境和经历,能将生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面展现在世人面前,让现代学者不断领悟不断当时的思想和文化发源,也为历史文化的传播和现代化推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写作方法的运用
在古代诗歌的写作中,十分注重虚实结合,无论是对人或事物形象的刻画还是对情感的表达,都是本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原则,给人以无限遐想,且这种写作方式融入了艺术化的表现手法,如拟人、排比、形象比较等,有时还会采用留白的方式让读者自行理解,这些写作方式都沿用到了现代的文学作品当中。古代诗人注重寓情于景,经常是在欣赏到优美的景象或饮酒之后有感而发,如“诗仙”李白,他一生创作990多首诗,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酒后所作,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辞采高华,一个主要的特点是自由奔放,不受诗歌格律形式的束缚,尽情抒发自己的内心,灵活采用乐府诗和古风体的形式创作了大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如我们熟知的《将进酒》,李白借酒消愁,并通过诗歌发泄出了自己的愤懑不平,对功名利禄的不屑一顾和对美好生活的无比向往;《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显示出了他奇特的想象力,善于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人间的事物、天上的星辰自由发挥并淋漓尽致地运用到了诗歌中,形象鲜明,引人深思。不仅如此,我国古代大量的诗歌创作者都注重写作方法的运用,不同的诗人有着自身独特的写作特点,但是大体都是采用特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通感等,为诗句本身赋予了形象化的表达,让诗歌渗透到生活中,让大自然为之敞开怀抱。古代诗歌大多强调对仗工整,而现代诗歌也是在这一结构的基础上加入了线索并立,让议论文的写作更加注重起承转合,通过古代诗歌想象力的指导为现代文学作品增添了新的韵味,也为现代文学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打开了大门。
(三)主题思想上的应用
艺术作品的创作都是来源于个人的思想主体,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文学,在创作上都是为了体现一定的主题、反映一定的社会问题,在古代诗歌当中,诗人大多善于用简短的语言来表达问题所在,通过诗歌主题展现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对现实社会中不良现象的抨击、对英雄事迹的歌颂之情等,通过这些主题思想,读者很容易了解到作者的写作目的,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诗歌或作品?他想表达一种怎样的主题?通过作品可以显示出作者对生活怎样的期待等等,这也是古代诗歌对现代文学的应用方式之一,现如今,众多散文家家、小说家、畅销书作家络绎不绝,在现代文学史上创造了卓越的成就,如鲁迅、老舍、沈从文、余光中、莫言等,都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增添了璀璨的光芒。拿鲁迅、闻一多这类爱国主义作家来说,他们的主题思想很多时候就来源于杜甫、陆游、屈原等爱国诗人的灵感和创作方式,汪曾祺、林清玄等近代文学家笔下的传统民俗特征也都是借鉴了陶渊明、欧阳修等人的主题形式。以现代诗歌为例,虽然在创作手法和艺术形式上相比古代诗歌有了很大的变化,但都是对作者真情实感的形象刻画,显示出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人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通过现实主义的内容主体显示出了劳苦百姓生活的贫困,以及对统治者滥征苛捐杂税的不满,这一思想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力是十分显著的,鲁迅的大量作品都采用了这种语言风格,成为一种主流的现代文学代表。总结本文针对我国的古代诗歌在现代文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首先介绍了古代诗歌的特点,其次分析了现代文学的发展和创新,最后结合二者进行了统一的结合,总结出了我国古代诗歌对现代文学作品产生的深远影响。现代文学在很大程度上都采用了古代诗歌的创作手法和创作风格,并将现代文学家的思想和对社会世界的客观反映融合进了现代文学作品中,使得现代文学具备了更广阔更形象的内涵,这也是现代文学作品一脉相承的必要条件。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韩语文化 教学 文学作品 选定
[中图分类号]H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234-01
一、文学作品选定现状
现阶段的韩语教学中,韩语作品选定标准尚未统一,导致文学作品教学很多时候只是一种一次性消费的非效率性教育。以至于学习者无法真正认识到文学作品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也会持有消极的态度对待文学作品课程。为了寻找这方面的根源,我们可以查看现阶段文学作品教学中选用的文学作品现状和问题点。
第一,文学作品选定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题材偏向某一特定题材。韩国文学作品大致可分为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在学习韩语过程中很多时候偏向学习现代文学,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受到社会上普遍被认为的,古典文学相对于现代文学更加“古旧”、更有难度、很难理解等想法的影响。因此,古典文学作品很多时候不会被采纳为教学内容,除了个别的古典文学(比如“春香传”)被教师选用,大部分题材选用还是偏向现代文学作品。
第二,文学作品级别设定和内容选定标准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大部分文学作品课程注重服务于语言教学,因此,文学作品的作用只是被限定为阅读材料。这时,阅读材料的作用只是为了考核学习者学习语言的水平,未考虑文学作品本身包含的情感和深层含义。如语言教学需要阶段一样,文学作品教学也需要阶段,这需要适当的文学作品级别选定来实现。
二、古典文学作品选定
各个国家都有传说题材,其中有些传说主题内容相似。如韩国传说“仙女和樵夫”是属于“仙女升天型”,在其他国家也能找到类似主题,中国“鸪女传说”、日本“羽衣传说”、西方国家“白鸟处女传说”等。这种类似可以使学习者拥有更直观的学习效果,不是只有特别、特殊的文化元素才能出现在文学教学中,反而使学习者接触到类似自己本国传说的文化时,能感到亲密,更有信心,能够更加积极地面对学习。
“仙女和樵夫”传说有不少版本,主要分为:1.仙女升天型;2.樵夫升天型;3.樵夫在天上经历和克服磨难型;4.樵夫回到地面型;5.樵夫尸体升天型;6.樵夫和仙女一同回到地面型。其中广为流传的是“仙女升天型”。
首先,最为基本、最为普遍的构造“仙女升天型”的内容如下。
1.樵夫救下小鹿。
2.小鹿为了报答樵夫,告诉樵夫可以和仙女结婚的方法。
3.仙女无法升天,只能和樵夫结婚。
4.樵夫违反禁忌,给仙女飞天衣。
5.仙女带着孩子升天,只留下樵夫。
在很多国家统一出现的是“禁忌”元素,只是禁忌的类型和形式不同而已,而最终因为触犯禁忌,主人公受苦受难的故事模式是相似的。“仙女和樵夫”传说也是,不管是在哪个国家,都有“不能给飞天衣”的禁忌,这也是最主要的事件。“仙女和樵夫”传说中的“禁忌”可以解释成很多种版本,人们通过禁忌发现内在的含义,每次禁忌都会被破坏,由此带来伤心结局,但同时包含了很多价值观。
破坏禁忌会扔给主人公预定好的苦难和磨练,最后樵夫只能和家人分离只剩下他一个人,这种“仙女升天型”传承到现在的最主要的原动力是女性的希望。即在过去在家庭没有地位的时候,女性会梦想可以远离痛苦、有飞天的飞天衣,这种梦想的传承力是很强大的。而男性的梦想也通过“仙女和樵夫”传说来表现出想娶天上的“仙女”为妻子的欲望。
“仙女和樵夫”传说具有普遍性,也是各个国家共同主题传说。在韩语文学作品教学中可以用普遍性和特殊性作为作品选定的标准。
三、结语
韩语教学中的文学作品教学不同于普通文学作品教学。为了在韩语教学中组织更为有效的文学作品教学,我们应该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破迄今为止韩语教学中的选定文学作品方式。作品选定标准应该是合理、适当的,而具体选定哪些作品仍需研究。
【参考文献】
[1]金海玉.文化教育与词汇教育.国学资料院,2005.
[2]朴海珠等.海外韩国学大学文学教材开发研究.韩国文化翻译院,2006.
[3]沈太秀.《樵夫与仙女》传说神话特征.韩国语文学,
2005,89集.
[4]李金成等.韩?中民间传说比较研究.宝库社.2006.
[5]郑炳贤.为外国人制定的韩国文化教育现状和改善方案.语文研究,2004,44集.
[6]崔仁学.通过故事认识的韩国人和韩国文化.民俗院,
2003.
篇8
关键词:文备;现代水墨作品;意境;禅境美;逸境美;绚烂美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一、“意境”的涵义与创构
“意境”,有时候和“境界”、“意象”等概念可以互换使用。在宗白华先生看来,中国艺术史上的境界有三大类型,其一为礼教的、伦理的方向,以先秦礼乐文化为表征。其二是唐宋以来笃爱自然界的山水花鸟,使中国绘画艺术树立了它的特色,获得了世界的地位。其三则是指六朝到晚唐宋初的丰富的宗教艺术,是由佛教石窟艺术所表现的佛国境界。 应当说,这种种体验在文备现代水墨作品中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文备在现代水墨创作中无疑也是强调“心”的作用,因而他的作品意境既能“超以象外”,又能“得其环中”,其作品显现出了一种独特而强烈的禅境美、逸境美以及对“生命勃发”追求的绚烂美。
二、文备现代水墨作品意境中的禅境美与“逸”境美
文备是居士,居家而信佛。对佛学颇有研究,他的现代水墨作品意境中有些显现出一种典型的、以“逸”为特征的“静照”禅境。
“他的作品有直接表现禅的主题,如《禅》、《顿悟》、《轮回》、《禅定》、《是名文备,即非文备》等,以其空灵剔透的神韵和满载生命感觉的书法直观图象表现出文备的佛学修养。然而更重要的是,文备的禅思弥散在他的所有作品中,成为他的艺术思维方式。“禅”强调自性本心,把心性推向无以复加的极致。禅思是一种悟性思维,潜意思、灵感、意念、幻想等心理图式都是禅思的悟性思维与生俱来的优势,诗情的奔放不羁与禅思的直觉妙悟方式、神秘莫测的体验与寂照冥想的心境奇妙结合,混融于文备生命深处,汨汨地流注在文备的现代书法艺术中。”(黄裳裳语)宗白华先生在论说艺境时,常常将“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的禅境,作为中国艺境的代表。这种禅境往往在一派气韵生动中蕴涵着无限的寂静,流露出高风绝尘的禅意。这一禅境的表现以唐人绝句和元人山水为最高成就,文备的现代水墨中的一些作品显然能够与之相提并论。
文备是现代人,他的思想状态显然有别于隐逸山林的古代隐士,他的创作也并不与当下政治文化状态相脱离,但他的精神状态在入世、进取的主要因素当中又保持有一种难得的出世情怀与对世事的淡薄,体现出某种“逸”的生存状态,这种状态对他的创作影响很大。文备现代水墨作品中的禅境美、逸境美与他“逸”的生存状态有着很大的关系。“逸”的涵义:安逸与轻松、自由与舒适。和传统士人不同,文备是幸运的,在当今的生存空间和艺术状态中,他无须去选择“自卫性的退避”,但因为对佛学的浸,对人生的体味,他自然而然地在心中拥有了一片无限空阔、无限空明的“世外桃源”。
在绘画上,艺术的逸境是超越了惯常的绘画法则,不为法拘,融林泉高致与笔墨写意精神于一体,从而复归到艺术本体的平淡天真与和谐致美。这一境界在美学上的表述应当是一种“无我之境”,采取的是“以物观物”的态度,将主体的我融于客体的物。以品评绘画角度论,是一种逸格;以笔墨论是一种逸笔;以意趣论是一种逸趣;以画境论则是一种逸境。 “逸”在总体上体现的是道家精神,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一般而论,儒家讲“仁”重“礼”,讲究繁文缛节,而“逸的生活态度是放任自然,是对礼的反抗,是对世俗、名教的超越,所以必然要求简”。文备的生活状态也是“简”的,他安然居于古都金陵,茹素礼佛,不求闻达。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颇接近“道”家的生活状态,在他的现代水墨作品中也就体现出了“简”的精神和追求。但这只是精神的“简”,而非在现代水墨创作上斤斤于笔墨。
文备在他心中营造出一片无限宽阔、无限空明的“世外桃源”,他的现代水墨创作正是体现了一种超然旷达与笔墨写意精神,但严格来讲,文备并不等同于古代的“世外高人”,在当下,他的主体精神是入世和进取的,因而,他的一些水墨作品又显现了他对世事的参悟、对人生的思索,甚至是对某些状态的苦闷与彷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文化交融,“中国艺术走向世界、服务世界这个总的文化背景下,(文备的)诗情主义艺术的理论与实践,已经显示出其在中国传统文化封闭系统内部进行崭新的调整,并初见其对现代中国视觉艺术样式的形成与特征的建立的贡献。”正如王乃壮先生在《文备现代书法作品选》后记中所说:“……我认为,现代书法(这里特指现代书法)是对传统书法美学的弘扬光大,是在继承了传统书法美学的精华、书法用笔的力度、汉字结体的的表意性及线条的抒情性的基础上,注入现代意识和现代观念而形成的一种介于书法和绘画之间的一种新兴艺术”。傅京生先生也曾说:“在中国书法史上,文备是第一个出版个人现代书法作品专集的人,他的胆识、魄力、才气很令人钦敬……准确无误地使他的现代书法观转换成了美妙的作品,他找到了最适合表达他心理历程的属于他自己的‘文备模式’……这是所有艺术上的开派人物所应具有的共同特征”、“文备的书法,是在形而上之‘道’的高度,对中国书法文化传统的全方位的继承”、“文备既是一位当代倍受青睐的书家,又是一位将来辉光日甚的未来型书家”。很显然,如果没有入世的进取精神,文备先生是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就。
三、文备现代水墨作品意境中对“生命勃发”追求的绚烂美。
文备现代水墨作品的另一体格是作品意境中所反映出来的那种浓烈美、绚烂美,它和禅境美和逸境美共同构成了文备现代水墨作品意境中看似矛盾却又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的两个方面,这两种美学内涵也正反映了文备现代水墨创作中出世与入世的两种倾向。清华大学教授王乃壮先生曾如此表述:“一个杰出的艺术家,应当具有哲学家的头脑和诗人的情感。深刻的哲理内涵完全融入真挚缠绵的情感中,这是文备书法艺术作品中最突出的特点。他的创作大致有两大主题倾向;一是表现了作者出世的空灵和超脱。二是表现了作者入世的追求和进取。”可以说文备现代水墨作品的禅境美和逸境美体现了文备的超然旷达与出世情怀,而在作品中对“生命勃发”追求的绚烂美则体现了文备深深的人文关怀精神与入世精神。
“在文备‘诗情主义’水墨艺术创作中,他已经完全摈弃了传统水墨的水墨意象表现方式,取代的是完全色彩斑斓的抽象形式,当然,色彩的平衡及稳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墨的底衬。墨的参与使斑斓的色彩稳定和富有层次变化。在这些作品中,色彩和形式成了文备水墨艺术表现的一种‘移情’。” 即便是抛开文备这些作品的具体内容,我们也能感受到来自这些作品中所蕴含的“诗情主义”的抽象审美意境和这种意境所透露出来的一种浓烈和绚烂的美。观赏文备的作品,你能感受到他的激情与冲动,你能领略他对生命与艺术绚烂与浓烈的礼赞,正如刘慧宇博士所云:“你便立即会感受到他那心灵深处蕴藏着的浓烈而旺盛的热情,如火如霞,那的确是令人感动地对艺术的痴迷与之爱”。
篇9
【关键词】社会核心价值观;融合;现代文学;课程;研究;
社会核心价值包括文明自由、富强民主、法制公正等,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发展的要求。社会进步的标志是文明发展、思想进步。现代文学课程教学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相融合,目的是通过文化传播和教育教学作用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实现文化大发展。[1]
一、现代文学课程内容和特点
文字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语言是思想的载体。现代文学课程中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利于进一步弘扬当代文化精神,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现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由于传统教学体制的限制,人们接受文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已经变为完成应试要求、追去物质生存环境。针对这一点,现代文学设计需要从社会主流思想入手,拓宽人们精神世界,强化对自身和对生命的认识。现代社会发展节奏较快,人们习惯享受“快餐文化”,许多文学作品被改变成电影、电视剧搬上荧幕,人们个乐于观看影视剧而不愿花费更多时间阅读原著。一方面这是由于文学社会影响力削弱,另一方面则是人们忽略文学主题,而法、更热衷于故事情节的阅读。现代文学课程设计需要在时展中,结合社会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底蕴,弱化故事性,强化思想性和教育性,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现代文学的产生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历史事件的催发下形成的,文学体裁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创新和丰富,包括戏剧、杂文、散文、诗歌、报告等,创作形式多样,内容新颖而富有教育意义。我国现代文学产生与时期,发展于社会主义时期,具有明显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特色。我国现代文学代表作家有鲁迅、郭沫若、老舍、冰心等,这些作家著作颇丰,对现代文学教育做出重要贡献。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在内容和题材选择上注重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教育特点。[2]
二、社会核心价值观融合进现代文学课程方法
(一)丰富选文
现代文学课程文章内容的选择需要丰富多样,语文教学题材直接关系语文教学最终成果,不同的文学作品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均不同,在选文过程中,需要把握其核心思想,有效融合进社会主义核心思想。例如党的十明确提出爱国、敬业、奉献、诚信和友善,这是社会价值基本取向,同时也是对人基本的道德约束点。针对这些,现代文学课程选材可以参照郭沫若的巨作《虎符》和《屈原》,这两篇著作都结合了一定历史背景,但是弘扬的主题是爱国、奉献,集中体现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学课程选课中需要积极引入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凸显社会主义核心理念,彰显主流文化特色。
(二)文化交融
我国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的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思想传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地位,体现民族精神,彰显民族魅力。文学传播和课程教育为社会核心价值观建立及完善提供了更加直接有效的传播方式,在价值观与文学课程融合过程中可以通过文化交融的方式促进社会核心思想进步。例如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文学课程文章选用可以是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也可以是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两篇文章内容和题材均不同,但是都直接表达了一种崇高的道德价值观,即爱国主义精神和自我奉献精神,集中展现了思想。社会核心价值观宣扬和推崇的内容较多,要更加完备的将其与现代文学课程结合,就要保证文章内容、思想深度经得起推敲,同时要通过文化交融形式,使文化差异在比较中得到认同和肯定,突出文化教育意义。
(三)传承与创新
社会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将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内容同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和特点结合后总结得出的具有时代特性的社会发展指导思想。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要求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改革,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我国古代文学中“亲贤臣,远小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是洁身自好高远思想的体现,在现代文学课程教学中,更应该通过文字艺术表现形式将这种价值取向和道德情操予以发扬、传承。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离不开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与改革,推陈出新、取长补短是将社会核心价值观融入现代文学课程的有效方法。文学作品题材和内容的变更并不影响最终的阅读、教育效果,反而传承途径的变更更能代表文化思想发展的历史特点,既易于现代人的接受和学习,又丰富了现代文学课程的内涵。
三、结语
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推崇和宣扬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其思想内容和主题形式具有一定人文主义色彩和法制管理要求,主要体现在崇尚人的自由和地位的同时,又要求法治和自我控制。现代文学课程中融入体现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文章内容,不仅体现文化发展的传承性和创新性,更直接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促进人们正确思想道德观的建立,为社会文明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彭正生.恩格斯的“最高标准”与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J].巢湖学院学报,2013(04):127~130.
篇10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使得中国的国门被打开,而我们的知识分子也深刻意识到国家的落后,文学界由此觉醒,并积极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之中。过犹不及,“打倒孔家店”、“反对文言文”等口号和思潮使得古代文化与文学受到强烈排斥,这种过于极端的决定未免显得急躁了,也正因为如此使得中国现代文学今后的发展遗留下不小的隐患。20世纪初的文学革命,将现代文学的序幕正式拉开了,有伤痕文学、乡土小说和九叶诗派等。一直发展到如今有穿越小说、奇幻小说和都市言情等出现,表面上看来现代文学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态势。但仔细追究,我们会发现繁荣的背后正是一派虚无和浮躁,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了西方理论的影响,另外本土文化改造所产生的影响也很深,而我们自己的文学史和本民族的文学意蕴已越走越远,我国的现代文学可谓是进入了“瓶颈”。
(二)文学“断裂层”
现代文学史已有近百年的时间,然而却尚未真正出现能与古代文学相媲美的文学作品。没有一部小说可以与《红楼梦》比肩,没有一首现代诗歌可以与唐诗相对抗的诗歌。文学是一门较为感性的科学,其应当具有一定的现代性以反映当下的真实生活,同时也不能与历史母体相脱离。在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之后,现代文学中鲜少出现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只知向前看却忘了回顾身后,因而使得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出现了“断裂层”[1]。
二、古代文学资源的传承
(一)丰富的古代文学资源
先秦诸子的《诗经》、《庄子》;两汉的汉赋、《史记》;魏晋的“建安风骨”;唐宋诗词、元曲,明清的四大名著等等。此外还有民歌、游记等不同种类的文本史料。古代文学资源十分丰富,我们所指的古代文学资料当然指的不仅仅是文本资料本身,因为其本身也反映出了一些潜在的内容,这或者是一个时代的风尚,或者是某个朝代的社会思想等等。由此可见,祖先们为我们留下的古代资源之丰富,这些不同文学形式的作品为我们展示不同时代的人们的生活面貌,不同时代的历史变更以及社会生产等等。
(二)古代文学资源传承
然而,我们在传承文学资源方面显然做得还很不够。我们要传承就一定要很好地面对困难,需要克服的难题主要有两个。首先,要克服理所当然的心态,在现代,人们有着十分自由的言论,思想自由,人们总是试图去研究文学发展史,并对其历史进行演变,同时并设法使其合理化。但我们所认为的合理未必就是历史的真实,对于现代人所需要的合理性,我们也不应该一味地遵循,而将历史的真实性抹杀了。研究古代资源的人员,应该始终站在时代和历史的大背景下,对于古文化的接受和传承要本着最真实的态度。其次,应该对古代文化资料进行多角度地解读,由于历史悠远,文学资源过于丰富,这也使得我们今天的传承遭遇难题,因而相关工作者就需要从多维视角出发,采用多种不同的理论进行理论批评,从而使得评析更加全面和综合,以防理论过于主观,对于历史人物与事实更不能肆意地褒贬,要客观地做出评价。
三、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的关系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离不开自己的“根”:古代文学资源[2]。虽然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之初曾试图抛弃古代文学而实现自己的现代性,但最终实践证明这条路是无法走下去的。我们发展现代文学终究还是离不开古代资源的支持,没有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就难以出现“终极关怀”和“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现当展的诗歌、散文和小说也是从古老的文学文本中演变而来。因此,我们在对历史资源和现代文学前景的反思,不应该只是一味地去远离,更重要的是要去靠近,而且是进入到最深层次,将其内在潜力挖掘出来,将新的的活力注入以便促进自我的更好发展。在如今这个世界,返璞归真的实现还是需要立足于传统的东西,这样才能很好地矫正人性,使心灵得到慰藉。因此,联系起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二者的关系,二者之间向来不是对立的的关系,而应该是同一。若不是深入地挖掘和利用古代文学资源,就无法从中汲取力量,进而促使现代文学获得长远发展;;不去进行现代性文学语境的渗透,也不能很好地挖掘古代文学资源的潜在力量。因此,我们说发展中国现代文学语境和发掘古代文学资源,二者并无冲突,是相互依存的,是一种同一的关系。
四、结束语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