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实践教学计划范文

时间:2024-03-23 16:41: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生实践教学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研究生实践教学计划

篇1

1.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需要创设生成性情境

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只有尽心尽责地引导和组织学生,才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导入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创设新颖切题的情境,并且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这就能让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学习氛围中,从而生成性资源就产生了。例如在化学课上,教师要在一上课时就用生动有趣的导言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从而使学生对新课程的内容充满了兴趣,对后续的教学大有好处。正因为化学跟生活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或者最近学生关注的大事来创设情境。还可以通过悬念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举个例子:在物质的溶解度的教学中,对于医院里消毒用的酒精学生肯定很熟悉,所以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言:大家都知道,我们常用的消毒酒精和酒中都含有酒精,它们有什么区别?生理盐水中的氯化钠和我们平常所说的海水中的氯化钠成分都一样,它们有什么区别?这种贴近生活的导言有利于产生更多更好的可让教师利用的生成性资源。

2.进行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开发生成性资源

师生间由于积极互动,产生出了很多生成性资源,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更有意义,使师生双方互惠互利地和谐共存下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以前的一味单方面地灌输知识的形式改为师生间互动交流的教学方式。比如提出一些有些难度的问题。当学生一开始被这些问题难住的时候,自然地就会产生一种想要征服它的欲望,自然会把以前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学习,探求问题的答案。另外,教师要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自由思考和讨论交流,让学习和思维都变成学生自主的行为。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产生一些教师没有想到的思路和问题,这就形成了新的生成性资源。这时候教师只要重视并利用好这些资源,就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渴望求知的心理及丰富的想象力,注意收集由此产生的生成性资源,为学生创建更好的更优质的生成性课堂。教师要善于应对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通过适当合理的指引,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汲取知识营养。

比如在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的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后,学生已经对简单的“浓溶液”、“稀溶液”有了初步认识。仅仅这些是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的,也就是说他们还希望能对溶解中溶质的含量有个精确的划分。比如在生活中的农药中需要多少溶质就能达到杀虫除草的目的?这也是很有必要知道的。既可以在杀虫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又可以节约原料。这些问题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不是学生一个人就能解决的,所以教师可以把学生进行分组来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办法。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能取长补短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全面合理的方案。

篇2

关键词:生物化学;计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Q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230-1

项目资助:计量特色生物类专业就业竞争力提升研究(HE20041)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生物化学知识已经渗透到了生命科学的各个学科[1]。中国计量学院生命学院的《生物化学》为校平台课程,课程组自建院以来,承担本校生物技术、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检验、药学及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的《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工作。随着中国计量学院生命学科的发展及形势的变化,为体现相关专业的“计量”特色,我们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方法和措施,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并积累了相当的经验。

1 “计量”特色的《生物化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1 生物化学课程的内容难度大而且复杂

众所周知,《生物化学》属于生命科学相关专业基础课程中较难的课程,本课程各种分解与合成等生化反应途径十分复杂,如许多酶(包括发挥酶的催化活性所需要的辅酶和辅基)的结构非常复杂。生物分子的合成与分解途径十分复杂,有些生化反应途径甚至多达数十步,如核苷酸的合成与分解[1]。

1.2 学科发展快、课程内容多,与学时相对较少的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学科的交叉和不断深入,在生物物质代谢及代谢组学等方面的研究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2][3]。然而,现实情况是,课程组成立近7年来,《生物化学》课程的学时数却未有增长,事实上还有轻微的下降(从2009年起,中国计量学院由每个学分的17个学时改为16个学时,总学时由原来的120减少到112个)。因此,上述问题尤其显得突出。

1.3 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脱节严重

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对发展有“计量”特色的生物技术、生物工程、食品检验和药学等专业,对理解生命的基本规律具有极为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4],同时,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对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也十分必要[5]。因此中国计量学院的《生物化学》课程既具有基础性,也具有互通性。酶的结构、DNA的复制、转录、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氧化磷酸化的机理等在《生物化学》课程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但是,在目前的生物相关产业的生产实践上鲜有应用。

综上所述,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中国计量学院的《生物化学》在把握学科发展前沿的同时,适应培养、体现“计量”特色以及新的专业教育形势的需要,将创新意识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对我们《生物化学》课程组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2 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实践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生物化学》课程组通过组内讨论,并汲取同行的宝贵经验,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2.1 针对现存的问题,修订新的《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修订新的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编写了新的《生物化学》实验教材(目前正在编写理论课程的教材),自制了《生物化学》教学多媒体课件。我们删减了和其他课程如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课程重复的内容,增加了生物分子信息传递、物质代谢调控等近年来发展迅猛的学科前沿内容。

2.2 鼓励学生提高自学能力

由于我校《生物化学》开在二年级的第一个学期,许多学生对大学的学习方法还没有完全适应,有的学生仍然像在中学时那样,遇到有不懂的地方缺乏正确的方法。因此我们强调区分内容,提倡预习与复习,鼓励学生提高自学能力。

2.3 注重生物化学理论与生产实践的联系

在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理论联系实际,如蛋白质的分离与纯化技术与现代生物工程中蛋白质药物的分离纯化的联系、酶抑制剂与食品、外来检疫性害虫的防治及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基因调节系统研究与基因工程技术的密切关系以及新技术如基因芯片,RNA干扰等在研究基因的结构与功能中的应用等等。既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兴趣,又可以教育学生克服应试习惯,争取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

2.4 加强《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我们通过在讲授生物化学发展中的重大发现时将所涉及到科学家及他们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介绍,从而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同时受到解决问题方法论上的启迪,这样十分有利于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我们还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实验课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生物化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David L.Nelson,Michael M. Cox.Lehninger's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5th Edition [M].New York:W. H. Freeman,2008.1-21.

[2] 朱龙华.生物化学工程研究进展[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

2002(3):225-228.

[3] 成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体会及存在的问题[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5(4):398-399.

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生经验;有效练习;教学模式

初中阶段,化学课程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内容之一,化学课程不仅仅影响了学生的中考成绩,更重要的在于化学课程的学习对学生创新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学习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要丰富学生的化学学习经验,就要建立初中化学有效练习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丰富化学练习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练习有效性。

一、初中化学教学目标概述

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是初中化学教学的基础目标。化学课程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的新课程,学生对于化学课程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等方面了解较少,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参与化学学习的积

极性。

2.完善学生的化学知识结构体系

初中阶段,学生在化学知识方面的基础较不健全,学生的化学知识结构体系建立不完善。因此,初中化学课程教学和练习的目标之一就是完善学生的化学知识结构体系。完善学生的化学知识结构,一方面包括帮助学生建立化学知识的框架,另一方面是帮助学生查找自身化学知识体系中的漏洞,进行查漏补缺,这一方面也是教师有效练习教学模式的重要教学侧重点。

3.增强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水平

增强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水平,主要指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逐渐形成的化学思维方式,这一化学思维能力水平的提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形式、不同方式的化学学习和训练,需要教师丰富化学有效练习的教学模式。

二、如何基于学生经验构建初中化学有效练习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学习经验,需要教师根据初中化学的教学目标,丰富化学有效练习的教学模式,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1.将化学理论练习与化学实验练习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参与度方面,教师要注重将化学理论练习和化学实验练习相结合,即将化学实验方面的练习探究和化学理论角度的练习探究进行交叉和融合。例如,在化学实验中,经常使用到化学密闭容器来收集气体,检验装置的密闭性等,这时,教师就要将化学实验和化学理论相结合,让学生依照密闭容器的理论作用来具体设计化学实验过程。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经验,提高化学练习的有效性。

2.引入线上练习系统,提高学生完善自身化学知识体系的针对性

在提高学生化学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善性方面,最重要的就在于发现学生化学知识结构中的缺点和漏洞,并及时通过练习进行查漏补缺。初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学生能够用于大范围进行化学练习来筛选化学知识漏洞的时间大大缩短,因此,教师在创新化学有效练习的教学模式时,要注重增强练习的针对性和个

性化。

如,在增强化学练习的针对性和个性化方面,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引入线上学习系统,即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在互联网上进行特定的学习。教师可以将化学课程微课、化学练习题集锦上传到练习系统,从而帮助学生筛选针对自身情况的知识框架进行学习,在自己知识薄弱区域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练习的有效性。

3.丰富化学课程的有效练习形式,锻炼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

学生化学思维能力水平的提升和强化,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练习。普通的单项练习模式或者训练模式都不能够帮助学生有多层次全面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丰富化学课程的有效练习模式。

如,打造翻转课堂来提高学生的化学探究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参与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提问,不断在学习中增强自己的化学思维能力;将化学实验课程练习教学从实验室“搬到”室外,让学生自主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并探究这些化学反应是如何发生的,增强学生的化学知识水平与生活相结合的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科目的教学离不开教师教学模式的创新,增强学生在化学方面能力水平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丰富学生的化学经验,即,让学生能够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接受化学练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初中化学教学目标,依照教学目标来创新化学有效练习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经验丰富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研究生;国际化课程;国际贸易与经济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2-0047-03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显著特征。在全球化的时代,社会各领域对高层次人才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高级人才的培养和争夺成为世界各国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事实上,在高等教育中能否培养出足够数量的高质量、通晓国际竞争规则的管理和科技人才也是影响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及综合国力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日益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1]。

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是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营造国际化氛围,为研究生提供学习和研究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条件,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培养方式[2]。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践来看,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开设研究生国际化课程、邀请国外专家举办多种形式的学科前沿讲座、与国外高校院所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培养、鼓励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3]。开设研究生国际化课程是其中的一种长效形式,对于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国际化课程“国际贸易与经济”的教学特征出发,分析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分享教学过程中的探索和实践,以期从教学质量入手对学校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影响。

一、“国际贸易与经济”课程的教学特征与挑战

(一)授课对象的差异性

从课程性质而言,“国际贸易与经济”是国际贸易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专业的研究生国际化必修课程,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国际经济学专业留学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和核心主干课,也是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的国际化选修课程,在整个经济学教学板块和国际化教学板块中占有重要地位。课程属于“国际经济学”的第一部分,主要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开放条件下国际范围内与贸易有关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在学校新一轮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改革中,要求研究生选修国际化课程的学分比例占到总课程的约四分之一,但由于开设国际化课程的师资缺乏,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有限,造成不同专业的学生都会选修本门课程。同时,近些年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收留学研究生的数量虽然出现了持续上升的局面,但规模仍然有限,特别是这些留学研究生分散在不同的专业,但可以选择的全英语课程较少,因此,不同专业的留学研究生也会选修本门课程。

从近年的教学实践来看,选修本门课程的学生不仅专业背景差异大,英语水平差异也很大。以2013和2014年的教学实践为例,在2013年,共有23名学生选修本门课程,其中10人是留学研究生,专业分布如下: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留学研究生2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留学研究生7人,国际贸易学专业硕士留学研究生1人;其余13人为来自不同专业的本土硕士研究生,专业分布如下:区域经济学专业1人,产业经济学专业6人,国际贸易学专业2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1人,金融学专业3人。2014年,共有22名学生选修本门课程,其中11人是硕士留学研究生,专业分布如下: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8人,国际贸易学专业1人,金融学专业1人,工商管理专业1人;其余11人为来自不同专业的本土硕士研究生,专业分布如下:产业经济学专业3人,国际贸易学专业3人,金融学专业4人,会计学专业1人。

很多学者指出,专业背景差异和英语水平差异是留学生教学中的显著特征[4-5],上文中本课程在2013年和2014年的选修学生情况也体现出了这两个显著特征。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专业背景差异和英语水平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门课程的教学进度和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国际贸易与经济”属于“高级国际经济学”的一部分,主要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开放条件下国际范围内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内容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的理论和政策、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及其在国家宏观政策和国际分工中的实际应用。选修本课程的学生应当具有经济类相关专业背景,并且已经充分掌握“国际经济学”、“经济学”等经济类课程。但从2013年选修本课程的23名学生来看,具有经济类相关专业背景的仅有13人,且10人为本土研究生,10名留学生中仅有3人具有经济类相关专业背景。学生专业背景的差异对于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模式选择等都提出了挑战。

第二,“国际贸易与经济”属于全英语教学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上文已经提到,2013年选修本课程的23名学生中,10人为留学研究生,13人为本土研究生。这些留学生主要来自伊朗、哈萨克斯坦、泰国和越南,虽然他们的英语表达和理解能力与英语为母语或官方语言国家的留学生还存在一定差距,但与本土研究生相比,他们听说能力较强,愿意也善于表达,但读写能力较弱。本土研究生的显著特点则是读写能力较强,除了个别学生以外,大多不愿意主动发言。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同样要求对本课程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以提升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模式的单一化

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实际情况来看,研究生国际化课程的授课教师主要为本土教师,长期以来所受到的本土教育,使得他们更加习惯于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的传统教学模式[6]。但在学校的激励和支持下,近年来,他们也接受了国际化课程的教学培训或有过在国外进修的经历,因此他们在开课之初往往会探索多种新兴教学模式。但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却出现了向传统教学模式转移的现象。

教学模式的选择既受到课程特点的影响,又受到教师和学生特点的影响,对于学生的调查揭示出了其中的主要原因。与选修“国际贸易与经济”课程的学生特征一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很多国际化课程的授课对象都涉及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留学研究生和本土研究生。在对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本土研究生虽然也从内心渴望能够发挥他们主动性的新兴教学模式,但由于英语交流能力较弱,理性选择的结果依然是倾向于传统式的教学模式;留学研究生的课堂表现相对活跃,对于相关问题的讨论非常积极,但很多研究生国际化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前沿性,需要掌握基本理论,阅读本领域的最新成果,留学研究生的知识局限性和理解力不足却成了其中的障碍,因此也偏向于传统教学模式,只是对于教学中的案例讨论有更多的诉求。此外,与本科生课程不一样,研究生国际化课程大多具有理论性和前沿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最初投入大量精力探索多种教学模式,却因为学生低的参与度影响教学效果之时,很多教师会无奈地选择重新回到传统教学模式,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初始目标。

二、“国际贸易与经济”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端人才,即培养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国际交流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三强一高”的高端管理和技术人才,对研究生国际化课程的教学探索也应当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从“国际贸易与经济”课程的教学实践来看,我们主要从教材选择、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相应探索,通过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尤其是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一)教材选择:注重主辅教材的有机结合

前文已经提到,选修本门课程的学生在专业背景和英语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为了使各类学生都能有所获,本课程将主教材和辅助教材有机结合。首先选择中级难度的影印版教材即Dennis R. Appleyard的《International Trade》作为本课程的主教材,该教材是国际经济学经典教材,也是高校经济类双语教学推荐教材,并且具有三方面的特色:一是体系完整,对于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阐述较为透彻;二是保持了英文原版特色,适合国际化教学;三是内容更新速度快,便于学生紧扣学科前沿,也便于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专题讨论环节。主教材提供了有广度的基本理论框架,可以满足没有经济学相关专业基础的留学研究生的基础知识需求,也可以满足本土研究生的英语阅读需求。同时选用国外流行的研究生教材,即Robert C. Feenstra的《Advanced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and Evidence》作为本课程的辅助教材,着重用于有深度的专题研究,可以满足研究生课程的教学需求。

(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模式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基础环节,它的目标应当是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传统教学模式是从教师如何去教这个角度来进行阐述,忽视了学生如何学这个问题。现代教学模式则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结合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条件,将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式教学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有机结合,灵活应用案例教学、辩论式教学、研究性教学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在师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案例教学穿插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笔者一般针对国际经贸领域的热点问题或企业实践采集案例,就同一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进行剖析,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论式教学着重针对本课程的核心内容,由教师凝练辩题,采取抽签方式决定正方和反方,各方围绕辩题和本方任务收集准备材料,并进行课堂辩论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思辨能力;研究性教学的主题大多来自于课程组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基金项目等,结合具体的基金项目等设计研究性专题,引导学生参与课题研讨,从中找到新的研究方向,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紧跟本学科前沿理论,满足了他们对于知识前沿性和创新性的要求,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课题的积极参与和探讨也会给项目带来新的启发。这些教学方法相互融合,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随着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的不同而灵活调整。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教学效果显著提高,教学与科研也相互促进,形成了良性循环。

从整体教学安排来看,多样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如下:(1)提出问题。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对于国际经济活动的开展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案例研讨引入全球化这一背景,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结合各自国家的实际探讨全球化的利与弊,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辩论,从中凝练出具有争议的或者是学生感兴趣的专题。(2)分析问题。对于专题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和知识,采用讲授式教学模式,着重从理论体系上进行梳理,使学生全面把握本课程的理论发展史和框架,并对理论前沿有深刻的理解。同时采用探究性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及其所在小组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通过阅读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3)解决问题。指导学生确定最终研究思路,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所持观点进行论证,并且撰写研究报告,进行课堂展示,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和教师的总结进一步加深对于问题的理解,并从中发现新的问题,撰写结业论文,对知识进行拓展和迁移。

(三)考核方式

和本科生教学相比,虽然研究生课程考核方式可以更加灵活,但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实践来看,依然以期末理论考核方式为主。理论考核方式重知识、轻能力,有悖于研究生国际化教育“三强一高”的人才培养目标。”国际贸易与经济”课程不仅在课堂教学环节上进行了探索,在考核方式上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将“能力考核”、“全面考核”、“过程考核”等先进理念贯穿始终,以考核方式改革促进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国际贸易与经济”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考核内容上,从考核知识为主转向考核能力为主,着重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二是在考核形式上,取消了期末理论考核,取而代之的是案例讨论、辩论、研究报告、课堂展示、结业论文等形式;三是在考核成绩构成上,与考核形式改革相对应。例如,2013年本课程的成绩构成包括案例讨论和辩论(20%)、小组研究报告和课堂展示(40%)、结业论文(40%)三个部分。考核方式的改革对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起到鞭策作用,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虽然进行了一些尝试,总体而言,研究生国际化课程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对于本门课程而言,由于课程同时面向留学研究生和本土研究生开设,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本课程采用全英语教学,在教材选择上,将具有广度的主教材和具有深度的辅助教材有机结合;在教学内容上,将基础的理论框架分析和前沿的专题研究有机结合;在教学模式上,将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式教学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有机结合;在考核方式上,坚持能力考核、全面考核与过程考核理念,将个人考核与小组考核有机结合。从本课程已经经历的三轮教学实践检验反馈中可以得到结论:课程改革和建设成果不仅体现在教学效果的明显提高上,对于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综合素质等也具有显著作用。本课程的探索和实践,始终围绕培养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国际交流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三强一高”的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端人才这一核心目标,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将不断学习先进理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使研究生国际化课程教学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丽霞,刘惠琴.加强国际化培养 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2).

[2]杨韶刚.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战略省思[J].教育科学,

2013,(2).

[3]沈以赴,夏品奇.国际化培养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重要

举措[J].中国高等教育,2010,(1).

[4]聂林媛,李新亮.留学研究生教育的问题与发展建议

[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9,(3).

[5]冬兰.多元文化背景下市场营销留学生教学的实践与

探索[J].科教导刊,2012,(3).

篇5

English Nursing Foundation Stage

Lv Xingye;Zhu Yi; Wang Hui;Lv Haiyan;

Sun Han;Ji Meiheng;Liu Xifei;

Han Dongmei;Wan Hui;Li Yanjun; Li Xiaoqing

(河北承德护理职业学院,承德 067000)

(Chengde Nursing Vocational College,Chengde 067000,China)

摘要: 开辟国际护理就业市场是我国未来护理教育方向之一。生源质量下滑是一个难以回避的事实。但只要教育与管理得法,涉外护理教育还是大有可为的。

Abstract: To open up a nursing market in abroad gear to the nursing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There' s no getting away from the fact that the quality of student-resourse is letting down. If the method of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is correct, foreign-related care education in English will have a brilliant future.

关键词: 英语护理 基础阶段 一体化

Key words: English nursing;foundation stage;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274-02

0引言

自2007年11月至2008年5月,我校课题组对除自治区及香港、澳门和台湾省以外的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72所中、高等卫生职业院校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涉及“英语护理专业”开设时间、在校生人数、已毕业人数、出国就业人数等。在收到反馈的143所中、高等卫生职业院校中开设有“英语护理专业”的有120,占受访院校的83.9%。“英语护理专业”在校生人数约为52917人,累计毕业人数约为59799人,累计国外就业约1896人。出国最大的障碍仍是语言关,特别是听力和口语。承德卫校自1989年开办英语护理专业以来,截止于2008年5月已向国外输出1087余人到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中东等国就业。2007、2008、2009年分别出国136、152、174人,分别占同期英护毕业生的35.4G、36.1G、30.5G。工作签证(包括护士、护工)占出国人数的70G,留学签证(澳洲、英国)占30G。早年由于出国渠道不畅,大部分学生留在大城市就业,因为英语好的护士在大医院受青睐。近几年出国途径增多,故大部分都是后来出国的。我校是全国英护教育协作会理事长单位,其英护教育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近几年来,生源质量下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校就此于2002年成立了英护教育基础部,教学与管理与校本部相对独立。经过8年的探索与实践,对近6000余名英护新生进行一年的培养,逐渐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教学与管理模式,现介绍如下:

1学生管理

1.1 签订齐抓共管协议书依据学生手册的有关规定并结合我部的实际情况,详细制定齐抓共管协议书。入学时要求家长认真阅读并签字同意,一式两份。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对学生及家长都有较好的约束作用,特别是在解决一些纠纷方面更有意义。

1.2 准军事化封闭管理职业学校的学生巩固军训成果,实行准军事化管理非常重要,因为自制力差是他们最突出的缺点,军事化管理模式的突出特点是执行时间上的刚性,这对学生英语活动的进行及养成教育相得益彰,大有好处。

1.3 禁止使用手机前提是宿舍内安装卡式电话。手机对中职学生有百害而无一利,从一定程度上讲,管住手机就管住了学生。

2教学管理

2.1 分层教学在新生入学后2周军训内完成。用初中水平的英语试题进行测试,一般不考听力,时间控制在90min内。因为是摸底测试,不用提前通知复习。然后严格按英语成绩分班。基本分两个层次,称为强化班与普通班,其比例控制在2:3。对于分数不够要进强化班的学生要予以杜绝。可一学期进行一次微调。一学年进行一次大调。但重新编班,彻底打乱秩序对学生会有较强的负面影响,也会使管理缺乏延续性,因此近几年来我们都采用强化班调进与调出平均掌握在10个人左右、原班级整体不动的办法,实际运作中很成功。

2.2 教材选择由于职业学校学生英语水准终极目的是通过雅思考试,所以选择教材非常重要。精读教材先后用过《高职院校英语读写教程》、《许国璋英语》、《大学英语预备级》、自编教材等,泛读一直用《新概念英语》,口语用外研社的《走向未来》。听力一直用《大学英语听力》(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由于不是一套书,因而系统性与互补性较差。近年来由我校主编的《涉外英语综合教程》得到了同行的认可。通过在教学应用中不断完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3 教学方法为考试学英语,使很多初中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烦厌甚至失去兴趣。我们的宗旨是在一年级要求背诵,以强化语音、语调为主。在英语发音上特别要求其准确性。坚持英语月考,教师集体备课,优秀者上示范课。语音要求强化始终,人人过关。课上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英语表演为必备内容。

2.4 课外督导检查主要检查英语的背诵与模仿,包括精、泛、听所有内容。学生的背诵潜力很大,要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所要求的内容,切忌拖延欠账。除了课前检查以外,主要利用中午时间和第七节自习课来完成。要求每次都要打分,人人过关,达不到要求者过后补上。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其做法确有效果,学生的英语表达有惊人进步。但需要教师极大地付出。

2.5 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

2.5.1 仿背诵及角色扮演课前15分钟,可采用个人主动参与结合抽查的形式进行模仿背诵,按授课内容安排角色扮演。最适合角色扮演的是听力课,因为听力课多数是对话和幽默小故事,需要学生课前认真准备。该活动要持之以恒,认真评价记分。

2.5.2 早读每天早自习安排30分钟进行,由学生会学习部学生监督。内容为精、泛、听课文。要求尽可能大声朗读或背诵,人人张口,鼓励学生边听磁带边大声模仿朗读和背诵。强度掌握在冬季也要达到轻微出汗。

2.5.3 午间交替进行听音和英语背诵检查在老师指导下,每天中午听音30分钟,内容可选用同水平课外资料。午间背诵检查精、泛、听课文。听力大部分是对话,事实上背诵模仿听力课文在发音及语调方面都有较大的实践意义。

2.5.4 双人口语和故事会固定安排在每天第一节晚自习进行。一般双人口语为30分钟,可由两个人自选题目对话交谈,或以听力课对话为脚本进行。故事会为15分钟时间,每天固定几组到讲台上表演。要求讲故事要脱稿,辅以惟妙惟肖的动作。主持人先收集故事内容并准备好台词,为防止流于形式,整个活动过程学生会要认真记录,并及时向教师反馈。

2.5.5 英语书法比赛于开学后的第一个月进行,主要是集中展览各班的优秀作品。要求学生有组织地参观并在以后的英语作业书写中坚持、渗透。整洁、规范的英语书法对学生英语学习意志力的培养大有好处。

2.5.6 英语单词比赛各班组织代表队,结合初中学过的内容,采取汉译英、英译汉、抢答、动作猜词、单词接龙等形式。可以台上台下互动。这一活动一般安排在开学第一个月进行。

2.5.7 模仿背诵比赛举办时间为每年10月和次年3月。因新生语音的纠正应侧重于开学第一个月,所以模仿背诵比赛在开学一个月后举办是很有必要。经过一学期学习,来年开学初再举办一次同类比赛,能使学生提高信心,进一步增强学习效果。

2.5.8 英语主持人比赛英语节目主持人在学校是不可缺少的,无论是每天的双人口语,还是大型英语活动的举办,都离不开英语节目主持人。因此英语节目主持人的培养选拔,在每年新生入学后就要留意。每周一至周五轮流主持节故事会,每班至少培养5对。对英语主持人要实行个别指导、统一培训,定期交流,随时回访、使主持水平逐步提高。每年5月下旬举办全校英语主持人比赛并进行才艺展示。此活动也为不断选拔高年级英语活动人才奠定基础。

2.5.9 讲英语故事比赛此活动几乎是每天固定的英语活动。由班节目主持人安排,每天按固定组别上讲台,要求讲英语故事达到脱稿、语音模仿并带动作。全校性英语比赛比赛在每年6月份举办,节目主持人由公开选的学生主持。要求人人参与,各班在进行充分的预赛中选出参赛选手,以此掀起英语学习的。

2.5.10 学唱英文歌曲及比赛①歌曲选择:歌曲选择既要注重旋律优美,又要注意相关语法知识及歌词,这对促进课堂英语教学及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Yesterday once more这首歌在我国流行了几十年,对不同时代的学生同样有影响力。Carpenter那如诉如泣般的演唱、富有磁性的声音对每个人都有同样的震撼力。每届学生都是从这首歌学起的。Take me to your heart 和The day you went away对学生的发音技巧如连读、失去爆破等都有很好的训练作用。Big big world 和My heart will go on 里突出了do的强调作用。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学英文歌曲或在一些重要活动如运动会前学唱Hand in hand等。②时间安排:每天安排10分钟,时间在上下午预备至上课前。各班要有学生会文艺部的学生进行监督,确保人人开口,管理纳入操行。各班统一从互联网上下载后,用带有USB接口的影碟机接电视机播放,将歌词及翻译印发各班。英语教师在课上要抽出一点时间对歌曲背景、词汇及语法做一简单介绍,指导学生欣赏。③检查考核:首先要求熟练地背出歌词,尽量做到声情并茂,因为歌词就象散文诗。然后尽量模仿原唱;对于普通班的学生,可以看着歌词演唱。唱完后要予以点评,认真打分,计入成绩。每3―4周学完一首英文歌曲,每次每班抽查6―8人,唱过的可重复抽查,总之要求人人会唱。实践表明,即使抽不到,许多学生也踊跃前来演唱。对于加强班的学生,该项工作要持之以恒,不可流于形式。不能唱的学生至少能熟练背诵歌词。④举办英文歌曲比赛:以学生人人都能参与为目的,在各班充分预赛的基础上每个班选拔3―4名选手参加校区比赛。

学唱英文歌曲的目的不单纯是学歌曲,首先优美的歌词就象美妙的抒情诗,里面有各种语法现象。背诵歌词并演唱,就等于把书本上的英语说出来成了活生生的口语。一些复杂的语法知识由枯燥变得生动了。另外学生敢于在老师及众人面前演唱,也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及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8年来我们坚持始终,不断调整相应曲目。在要求学生的同时,教师们也能演唱多首英文歌曲,这使师生之间相得益彰。

2.5.11 英语戏剧、小品比赛每个班推出2-3个节目参加比赛,要求学生参与尽可能要多,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哪怕只有一句台词。选材包括传统的短剧、英文故事、中文小品英译等。由于举办此项比赛一年级第二学期末,属综合性赛事,涉及到主持、模仿、背诵、故事、歌曲、才艺展示等,因此从第二学期开始就要布置。英语教师在指导时应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适当辅以道具。该活动既是全校文艺活动的盛会,又是一年英语教学及活动的总结。

2.5.12 参加英语“文化周”活动这是各年级都要参与的、全校性的大型活动。有英语演讲比赛、英语书法比赛、主持人比赛、英语辩论赛、英语文化小制作、李阳的“三最”模仿比赛、英文节目汇演、参观出国学生工作及生活展等内容。有的内容年年都在增加、更新,还有归国回来的学生现场演讲,对学生产生了巨大反响,不断激发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从2004年以来,我校为迎接校庆都要举办英语文化周活动。

2.6 英语校园文化建设英语内容在教室里张贴,英语文化在宿舍里提倡与彰显,英语励志格言写在楼层及楼梯旁,校园内常换英语板报,师生之间尽量在更多场合用英语交流,用英语写请假条等。做到以上各项既讲求形式也不能流于形式。教师负责督促落实并作出榜样,从一点一滴培养学生自觉应用英语的习惯。

篇6

一、该班属_________工程领域,按照当年该工程领域的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工程硕士生)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由_________大学_________院(系、所)负责组织教学并进行管理。

二、乙方负责选拔符合下列条件者为本班学员,学员资格由甲方审核批准。

1.属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

2.获得学士学位后具有3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或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经历虽未满3年,但具有4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或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且具有4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者;

3.工作业绩突出。

三、该班学员按如下方式进行培养

1.符合报考条件的学员需报名参加当年由国家举行的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甲方从成绩合格者中择优选拔录取。被录取者采取单位委托培养的方式,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需另签订工程硕士研究生委托培养协议书)。录取工作结束后,甲方按照教学计划安排教师授课。

2.若录取的工程硕士生不满_________名,则在未录取的考生中,由本人申请,经甲乙双方研究视其成绩较好与表现突出等,准予参加本工程硕士研究生班的课程学习,同意其参加_________年国家举行的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成绩合格,择优录取为工程硕士生。

3._________年仍未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可以继续进行课程学习,修完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者,可获得由甲方颁发的《_________证书》和研究生课程进修成绩单。

4.仅参加部分课程的学习且成绩合格者,可获得由甲方颁发的《_________证书》和研究生课程进修成绩单。

四、教学安排

按乙方的要求,该工程硕士生班应为非脱产(脱产、半脱产)学习。授课地点经双方协定,安排在乙方(甲方)进行,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不得超过两年,累计授课时间不少于_________学时(培养方案另附)。甲方负责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包括教学安排、教师选派、教材选择、授课和考试等)。

五、论文工作

按照培养要求,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者,一般在完成必修课程学分一半后,可申请论文选题。在职工程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半(从文献阅读选题报告到提交学位论文、申请答辩的时间)。必修环节(包括开题报告、中期汇报、论文答辩等)原则上安排在甲方进行,在职工程硕士生在校时间累计不得少于半年。学位论文工作按甲方《_________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办法》中的有关条款执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全部培养过程最长不得超过5年。若因特殊情况需要延期,需本人申请,导师同意,经本班承办院(系、所)领导批准,报研究生院审批后,可以适当延长。

工程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应有两名指导教师。依据论文课题方向,由甲方选派一名校内指导教师,并聘请乙方一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联合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工程硕士生的论文工作。

六、获得学位

在职工程硕士生的培养计划应符合该工程领域的培养方案要求,修完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满足学分要求,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由_________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七、管理

1.按照_________大学在职工程硕士生的学籍管理有关条款,由本班承办院(系、所)负责办理研究生证、ic卡等;

2.在职工程硕士生应遵守_________大学有关研究生的管理规定,按时注册;

3.为保证培养质量,学员学习期间的思想教育工作由乙方指派管理人员负责。甲方本班承办、院(系、所)指派一名教师负责有关课程教学方面的协调工作。

八、培养费用

课程学习阶段,每位学员需交纳培养费_________元人民币(不含教材费用)。按上课学员总人数计算,由乙方一次(分两次)向甲方付清。(乙方具体交付培养费办法为:第一次于开班前交付总费用的一半,第二次于课程教学过半,再交付剩余的全部费用。)中途辍学不退学费。

论文工作阶段,每位工程硕士生需向甲方交纳论文指导费_________元人民币,按录取工程硕士生总人数计算。在开题报告前一次付清。未完成论文者,不退指导费用。

九、费用分担

甲方负责支付办班的业务费和教学、管理酬金;

乙方负责支付在乙方授课的教室安排和任课教师食宿;

(甲方、乙方)负责支付甲方任课教师及管理人员赴乙方从事教学和教务工作的差旅费(或乙方承担差旅费的单程费用)。

十、本协议一式四份,双方各持两份,经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未尽事宜,依据国家政策,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甲方(盖章):_________乙方(盖章):_________

篇7

关键词:工科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4D开放交互式;实践平台

作者简介:邓力(1965-),女,重庆人,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和平(1957-),男,河南南阳人,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研究生院创新实验室主任,教授。(重庆 400044)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yjg122012)、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1300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157-02

从总体来看,我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薄弱的关键因素是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匮乏。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特别是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之所在,也是中国大学现阶段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1,2]

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所具有的最大优势不在于其所拥有重点实验室的数量,而在于其丰富的研究生资源,[3]更在于研究生工程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与其他教育阶段相比,研究生教育更应关注的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4]

一、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现行工科研究生教学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的设置还延续传统精英教育思维方式: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往往跟不上科学技术发展和工程实际需求的发展,出现了现代企业所应用的技术往往比学校教学内容更超前先进,相关教学内容远远落后于企业和市场需求的现象。

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由课程培养和导师培养两部分内容构成。课程培养还停留在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上(即所谓上课—听课—传统实验教学模式),而考试和考查则多以笔试为主。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远远落后于现在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还受时间、地点、人员限制,存在网络应用不充分,知识信息交流不及时、不广泛等缺点。特别是大多是在实验室利用设备做一些验证性实验;而创新型实验和创新型实践教学由于受到课时、实验经费、教学资源和仪器设备、场地、时间等限制而无法实施,其后果是现行国内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主要以理论教学和论文研究为主,出现“万般皆下品,唯有论文高”。工科研究生评价体系导向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业界形象地称之为“空对空”,从而导致毕业研究生不适应市场和社会行业的需求,更谈不上为国家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杰出创新型人才,且与国家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目标相距甚远。

二、创建4D开放交互式实践平台

在社会已进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实现经济科技发展和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而对工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开发能力的培养已经离不开对智能芯片的学习和掌握。国际知名企业,如美国TI(德州仪器)、美国微芯和美国Freescale公司已经在全球开展了大学计划,他们在中国推行的中国大学计划旨在通过对中国大学教育的投入,使中国大学的学生掌握最先进的智能芯片技术,支持素质教育和科技创新,促进产学研合作。为进一步全面提高中国工科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美国TI又开始实施在中国高校建立1000个“口袋式实验室”(即将最新的智能芯片及其开发系统与实验教学系统相结合,做成一个便携式低成本的实验开发板,意味着能把这个“实验室”装在自己的口袋中)的计划,通过互联网的专门网站得到大量的共享信息和学习资源,提高学习的进度、质量和水平。而美国微芯和美国Freescale公司也准备在中国高校投入上千个“口袋式实验室”计划,并承诺将在知识产权和技术方面给予本项目大力支持。“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实验平台建设研究与实践”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以培养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创建4D开放交互式实践平台。

4D开放交互式实践平台是基于“口袋式实验室”和“云学习”系统的时间、空间、地点、网络开放的4D开放交互式实践平台。该平台也是基于互联网的一个“云技术”的学习系统,在互联网上提供大量的应用实例和开放原代码例程以及开发流程和规范,该系统为工科研究生提供了自主学习智能芯片(嵌入系统)所需的软硬件设备及技术支持。研究生还能通过该平台学习和掌握在学校教学中未能学到的企业产品开发流程和规范,甚至可以借助其平台进行产品开发的实践和科研项目的实施。

三、构建全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完善的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完备合理的知识结构。研究生课程设置不仅要有利于研究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应突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同时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在“深化专业”的同时,尽量以不同形式和途径“拓宽基础”,通过开设范围广泛的选修课和建立跨学科的课题组、研究所和实验中心等来协调教学和科研工作,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尽可能拓宽研究生的研究领域和知识面,改变和增加研究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在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中,将研究生公共课程“数字信号处理及应用”与电动汽车电机控制、智能电网控制、通信工程等不同学科和热点方向相结合,搭建课程知识结构,提出相关课程学习知识点。

注重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系统化学习中的过程管理,加大实践环节的考核力度。在教学目标上强调智力的发展重于知识的获得,在课程和专业设置上以追求知识本身的价值为本,重视基础知识并强化实践教育,通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进一步确立“需求驱动、技术引领、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基本教学思想,缩小专业建设中存在的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改变以往“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重动手能力训练、轻创新能力培养”的局面。

本着边研究探讨、边开发设计、边教学应用、边修改完善的原则,项目组将以重庆大学全校性研究生公共课程“数字信号处理及应用”为例大力推动创新实践教学改革,将课堂直接设置在“口袋式实验室”,对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应用等问题开展实践性、验证性探讨和研究,探索利用4D开放交互式实践创新平台资源的教学新模式、新规律,并以问题结合实例的授课方式进行直观教学,通过传授基本的科研设计思路、实验技巧、学科的基本规律,同时还将与本学科前沿研究热点、学科发展现状相联系,做到基础扎实眼界开阔。课外支持和鼓励研究生充分利用“口袋式实验室”,达到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实践和创新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根据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鼓励研究生从自己的专业出发,把所学课程知识融合到本专业中,提出自己新的想法、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案,并补充到网站上。在研究生的考核方面,不仅仅局限于对授课内容的掌握程度的考核,还将准备采用如综述、做汇报、模拟课题设计等综合考核方式,注重知识的活学活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便于研究生既打好广博、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能重组其知识框架,使研究生的探索创新能力得到增强。

将学科竞赛作为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和有效载体,鼓励研究生独立思考、强调发挥个人才智和潜力,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实际问题和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社会、企业和学校的结合,密切研究生与社会的关系,将封闭式教育转变为开放式教育,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紧密联合各行业的顶尖技术,让研究生直接了解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与发展,推动研究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四、结束语

“云学习”以其便捷性、交互性、超时空性及资源的共享分配方式,正在赢得现代人的青睐,基于互联网“云技术”的4D开放交互式实践创新平台不仅能实现任务驱动和交互驱动的开放式教-学方式,强化培训研究生的自学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在研究生实践教学中增加软件设计规范、软件开发流程、产品化设计过程的培训,建立以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为目的的考核评价体系,最终达到提升研究生产品开发的能力,促使研究生从课程分科学习向工程实际综合能力提升、从知识积累向能力生成转化,为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田国强.对中国大学办学理念和杰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如何才能培养厚德博学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EB/OL].2009.人人网.

[2]中国工程院创新人才项目组.走向创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1-19.

[3]杨卫.营造研究生教育的创新环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

篇8

关键词:思辨能力;行动研究;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教学

思辨能力是指依据一定标准,对事物或观点做出有目的、有理据的判断的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前国际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世界各国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美国政府自1993年开始将其列为大学教育目标,我国教育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列为我国教育的长期发展目标。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学术界认为,虽然思辨能力是一项适用所有领域的普遍技能,但可依托特定学科领域的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培养。因此,思辨能力的培养可以采取分离式,通过专门开设的课程让学生系统学习思辨能力的各项核心技能;也可以采取融合式,将思辨能力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融入其他课程中,在其他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进行锻炼。目前,各高校外语专业大多选择融合式思辨能力培养,将其融入公共外语课程教学中。以外语教学为媒介来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具有以下两个优势:第一,语言是思维的媒介,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能力,又可以锻炼思维能力,促进思辨技能和思辨倾向的发展;第二,外语学习不仅是语言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不同思维方式碰撞磨合的过程,学习者可以通过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沟通来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构建向外界介绍中国文化、中国形象的话语体系,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我国外语界学者已经对外语学习环境下思辨能力培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文秋芳对中国外语类大学生思维能力现状的研究,李莉文对英语写作中的读者意识与思辨能力的研究,阮全友将中国语境下外语教育的行动研究观与思辨能力培养相结合进行的研究,等等,这些都为实践教学尤其是外语专业实践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帮助。然而,这些研究大多是以外语专业的本科外语专业教学为背景,对培养非外语专业研究生思辨能力的研究不够充分。因此,如何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开展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要求

《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出,研究生英语教学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学以致用的原则,教学目的是培养研究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及国际交流。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分会于2020年编著的《非英语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指出,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具有人文性、工具性、专业性三大特点,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思辨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关键。在学生语言技能相对较弱的情况下,如何有机融合语言教学目标和思辨能力培养目标,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值得研究生公共外语课程教师共同探索的问题。

二、基于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行动研究的方案设计

笔者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中注意到,有一些学生英语学习投入多、效果差,事倍功半。有的学生在阅读英语文章的过程中无法推断出作者的观点,分不清哪些是论点、哪些是论据,哪些是作者的观点、哪些是作者转述他人的观点,阅读完后对作者思路似懂非懂,无法复述和总结文章内容;有的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拘泥于形式和语言本身,常套用模板、背诵“万能句”、堆积材料,无法逻辑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在英语口语表达中缺乏有效交流,思路混乱;有的学生在与同伴进行英语互评时,不知从哪个角度进行评价分析,不明白如何质疑、如何赏析。学者黄源深将这种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能力欠缺所造成的现象定义为“思辨缺席症”。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摆脱“思辨缺席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解决“思辨缺席症”问题,郑州大学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改团队成员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反思并查阅文献资料,将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分为教师因素和学生因素。如果教师不能从自身出发,在教学中善于思考,将思辨运用到教学实际行动中,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如果教师不能全面认识、诊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制订相应教学计划,而仅是围绕着字、词、句和语法结构展开教学,学生也只能通过机械背诵、反复操练这样的低层级思维来学习,无法在学习过程中得到锻炼思辨能力的机会;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考虑学生需求、学生特点以及教学环境差异,而是生搬硬套,根据书本上的理论或其他教师的经验来组织课堂教学,就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及创造性;如果教师在评价体系中片面强调词汇、语法,以考试为本,学生就很难摆脱“唯考试论”的约束去自主锻炼思辨能力。因此,教改团队先从教师因素着手,从教学计划、课堂教学组织、评价体系三个环节进行改革,为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营造合适的环境。

(一)教学计划

研究生公共英语传统教学注重训练学生语言技能,将语言知识积累当作教学中心,教学活动围绕识记、理解等低层级思维展开。经过反思和查阅文献,教改团队根据《非英语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标,将教学重点由原来的字、词、句等语言知识积累转为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及国际交流,教学中心由“学英语”转移至“用英语”。教改团队决定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教学为英语基础技能自主学习,教改团队自主开发与《研究生英语读写教程》配套的线上学习材料,包括授课视频、教学课件、讨论区、练习和测试等内容,学生可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自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线下教学为英语应用技能实践课,教改团队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和需求,进行分级教学,共开设三种实践课:日常交流英语、英语写作翻译实践、学术英语写作。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语言产出实践机会,使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一系列高层级思维活动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课堂教学组织

得益于郑州大学核心学位课程硕博研究生公共英语的建设,20人左右的班级规模及设备完善的微格教室可以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理想的环境。课堂教学设计思路也做出相应改变。课堂组织形式由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讲解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式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讨论、科普演讲、口头汇报等活动,在合作、讨论、表达、共享的氛围中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则以辅导者、组织者、咨询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三)评价体系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将学习热情贯穿整个课程周期,而不是在期末考试前才开始投入,教改团队采取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两种评估方式各占课程成绩的50%。形成性评估分为两项:平时成绩及英语基础技能自主学习成绩。其中,平时成绩根据课堂参与度、随堂测试、小组活动、平时作业档案袋等各项内容分档评分,英语基础技能自主学习成绩由在线学习数据和线下测试成绩组成。为使考试在教学中发挥良好的作用,终结性评估实施教考分离模式,教改团队采用由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组织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通用英语水平测试。

三、基于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行动研究的方案实施

2017年9月至2021年7月,教改团队在郑州大学2017级至2020级32个英语班实施了基于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行动,该行动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步骤:一是导学课完成两个任务。第一,教师通过师生交流进行英语学习问题诊断、问题分析、灌输“用英语”而非“学英语”的学习理念;第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随堂自由式写作实践,鼓励学生“用英语”来表达观点、传递思想,如写自己的学习需求、预期收获、疑惑顾虑或其他自选内容,课后教师阅读学生作品并给予每个学生书面反馈。导学课不仅介绍学习理念,也引导学生进行“用英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达意愿等一系列思辨活动。二是在各课型日常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融入锻炼思辨能力的教学活动。比如,教师在翻译实践课教学中弱化翻译技巧的讲解,根据教学目标布置小组合作式翻译、同辈评价、口头汇报等学习活动。这些活动使学生在合作型、任务型学习过程中通过分析、对比、讨论去发现新知识,并逐渐掌握新技能。教师在基础写作实践课教学中引入作品评析、合作式写作等一系列参与式课堂活动。笔者及团队其他成员按照教学目标选择范文供学生评析,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进行对比分析,指出文章优劣,给出评分并完善问题作文,最后汇报分析结果及分享改写后的作品。“我的专题讲座”是一项贯穿应用文写作实践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在申请信、个人简历、个人自述、外语期刊投稿信、催稿信及改稿信、感谢信等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几类应用文中选取一类,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小型写作专题讲座。每个小组需要做需求分析、查阅资料、综合信息、制作幻灯片、讲座预演,最后以小型专题讲座形式为全班讲解所选类型应用文。难度较高的学术英语写作课改变“传授模板”的直接授课模式,鼓励学生探索式学习。以学术论文摘要写作为例,教师要求每小组从与本专业相关的高质量国际期刊中选取4篇论文及其摘要,分析4篇摘要撰写格式、涵盖信息类别、语言特点等,在课堂上做口头汇报,让学生通过合作、对比、分析、判断、讨论和实践来理解摘要的写作方法。口语课堂教学中,笔者及团队其他成员将教学活动分为两部分,前半学期练习基础日常表达,包含朗读、对话等形式,其中贯穿语音微技能、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训练;后半学期进行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口语实践,如小型科普演讲、模拟国际学术会议中的摘要汇报等,以此培养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和科学素养。

四、基于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行动研究的结果评估

根据团队教师课堂观察、整理学生作品档案以及同行观察者的反馈可知,本次历时八个学期的行动研究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使用语言进行阐释、分析、评价、推理、解释等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语言能力,而且有效提高了思辨能力。本研究在一系列教学行动中有以下收获: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提高。在译文对比分析、英汉比较、文章评析、应用文信息综合整理以及每次课堂讨论和口头报告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合作式、任务型学习能够营造比较自然的学习环境。没有特别明显的“学习”标签,学生在合作和讨论过程中的学习可以更深入,也能融入更多的生活体验以及对世界的认知。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得到提高。小组课堂讨论常态化使内向型学生从组内发言开始锻炼,进而敢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整体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课堂参与率由行动研究前平均每节课每班15%提高至70%。

五、基于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行动研究的反思

从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来看,课堂内容的改革、课堂活动的设计,由讲授式教学向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的转变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能够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然而在本次行动研究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生公共英语课师生比较低,这导致学生英语学习个性化诊断不足,教师对个性化问题反思较少,为学生提供的有效的个性化帮助不足;计划内教学课时有限,一些可以锻炼思辨能力的教学活动未能深入开展,需要通过举办多种课外活动,如英语学术海报展览、英语学术演讲、科技英语翻译大赛等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文秋芳,中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现状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2]杨庆萍,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课堂思辨能力培养途径初探[J].云梦学刊,2016(5).

[3]文秋芳,孙旻.评述高校外语教学中思辨力培养存在的问题[J].外语教学与理论实践,2015(3).

[4]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非英语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5]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编写组.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

[6]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分会.非英语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7]蔡基刚.科学素养视角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2).

[8]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

篇9

关键词:高等教育;自动化;人才培养

自动化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效率,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保证产品质量,改善劳动条件,改进生产工艺和管理体制,加速社会产业结构的变革和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等方式有着深远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自动化技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也日益明显。在当前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过渡过程中,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与规模、资源的矛盾日渐突出。为了进一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必须采取措施,改革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自动化学科专业的跨越式发展。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突出本校专业特色

培养“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家和培养“改造客观世界”的工程师是高等学校,特别是理工院校并重的两个方面。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结合我国国情,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教育指导委员会对自动化学科专业提出研究主导型、工程研究应用型、应用技术主导型和技术技能型四种人才培养目标分类[1]。研究主导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一流高水平的自动化研究、工程应用、应用技术及其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工程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具有解决实际工程能力的自动化应用研究与开发、应用技术及其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奠定基础;应用技术主导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自动化应用技术及其复合型专门人才,绝大多数本科毕业生将直接进入社会并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在生产、实验、试验一线从事自动化生产技术和管理的技术型、技术与技能复合型人才以及高级自动化控制系统岗位的操作、调试和维护的智力技能人才。

研究主导型人才培养要稳定本科生规模、稳定博士研究生规模,积极发展硕士研究生规模,所在学校设置有研究生院,并具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至少一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工程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要适度发展本科生规模、适度发展研究生规模,所在学校为“211”重点建设高校且具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至少一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或者具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所属2个及以上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应用技术主导型人才培养要积极发展本科生规模,所在学校为达到本科自动化专业办学教学条件标准的普通本科高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是,大力发展专科生规模,所在学校为高职高专学校。实际过程中,虽然对这四类人才的培养有所交叉,但由于各个高校的背景、发展历史、服务领域与办学条件不同,所以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应有所侧重,根据自身条件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本校办学特色。

二、改革专业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教学过程

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以控制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为基础,以工程应用为特色,使学生掌握较厚实的控制理论基础、较宽广的自动化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具有一定的工程技术能力,能从事自动化装置和系统的分析设计和科研开发与应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了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高校应从教学体系改革入手,培养“厚基础、强能力、善创新”的自动化专业人才。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表现为高度的单一性,对所有学生提出统一的培养要求,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利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去培养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利于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此外,受传统高等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大部分高校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在高校的教学计划中,实验实践课一般作为理论课的辅助,课时量和受重视程度远远不及理论课,从而造成目前大学生实践能力差的高分低能的现象。创新之源在于实践,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了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自动化专业人才,必须改革自动化专业的教学体系。通过增加实验实践课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制定综合学分制度、开放实验室、设立科技创新基金等方式,使学生掌握扎实理论知识的同时,多渠道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自动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充分的实践条件。

三、加强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科技引领水平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自动化专业人才应该具有广泛而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丰富而扎实的道德文化素养、锐意进取的实践创新意识和坚忍不拔的科学探索精神。要培养这样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师的教育对学生的道德素质、专业水平都起着主导作用,决定了学生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以及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水平[3]。在高校中,专业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教师既是高质量人才的培养者,又是学科建设的开拓者,更是科技创新的引领者,教师质量决定着教学质量,教师水平决定着教育水平,一流的国家必须有一流的教育,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教师。要大力推进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就必须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着眼于跨世纪人才梯队的建设,通过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加强教师培训和师德建设等有效措施,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创新型专业人才服务。

四、结语

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其特点决定了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会有较大的差异,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对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并通过突出实验实践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打造专业能力强的教师队伍等有效措施,为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自动化专业调研报告.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10-02-04.

篇10

关 键 词:专业学位;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1-0065-03

最近两年, 我国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了重大改革。2009年3月, 教育部决定将增招的硕士研究生指标, 全部用于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全日制攻读专业硕士学位,并且规定,自2010年始,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通过的专业硕士学位类别, 全部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安排。这意味着,长期以来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不招收应届毕业生的局面彻底改变了, 专业学位教育已经进入到了研究生招生的主渠道, 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 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通过了19种新增专业硕士类别。2011年秋季,改革后招收的第一批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 随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活动的展开, 作为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者,我们遇到了一些困惑和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 将关系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成败。

一、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其他类型学位教育的同质化

1.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中, 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是, 如何正确处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其他类型学位教育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说,他们之间的划分是明确的。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目标定位是培养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承担起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 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2] 而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定位是培养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力的教学科研人才。也就是说,前者侧重于实践性,后者侧重于学术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困难,主要是表现在课程设计上。 以笔者所从事的税务硕士教学为例: 为实现专业学位硕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我们安排了相关的税务和财务管理类具有实务性质的课程,比如税法、税收筹划、纳税评估、税务管理、税务稽查、企业财务会计等。这样一份教学课程计划似乎满足了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目标定位。但是,当我们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安排与本专业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安排进行对比的时候,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大,无非是专业学位教育特别强调了实习环节, 规定了实习的时间长度不少于半年。会出现这样情形的原因在于,近些年来我国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出现了“专业化”的倾向, 即科学学位硕士的培养已经不仅仅是满足科研和教学的需要, 更多的是为满足就业市场对实践性人才的需要。事实上,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 教学和科研岗位早已无法满足庞大的研究生就业需求。更为关键的是,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目标培养定位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基本重叠的。最近几年,博士群体也在扩大,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已经很难在教学和科研岗位谋得一份职位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各高校在科学学位硕士培养过程中逐渐增加了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减少了学术性课程的比重。所以,当专业学位研究生被纳入到研究生教育主渠道以后, 就产生了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的同质化问题。

2. 如何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区别开来。这看起来不是个问题,但我们在教学中也同样为此费尽脑筋。 按照我国对本科生教育的目标定位, 同样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专业性实践人才。尽管近些年来国家一直在倡导通识教育,但事实上满足市场需求的就业导向, 使得许多大学的专业课程设置技能培训的特征非常突出。这就使得本科教育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目标定位上没有实质性的差别, 不同之处可能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层次更高一些, 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方面尽量做到有所区分。但这些都只是理论上的假定。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种种原因,2011年各高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并不理想, 许多学生都是从科学学位方向调剂过来的。 以笔者所在的暨南大学经济学院为例,2011年招收了五个类别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包括金融专业硕士、国际贸易专业硕士、税务专业硕士、投资专业硕士和统计专业硕士,各专业80%以上的生源依靠从科学硕士方向调剂, 有的专业甚至达到100%。而且更为关键的问题是,通过调剂补充的生源,其本科专业与专业学位所学专业大都不一致, 以税务专业硕士为例,2011级入学15人, 其中9人为非财税类专业,5人为非经济类专业。在绝大多数学生不具备本专业基础知识的情况下,通过仅仅只有两年时间的专业学位教育就达到高层次专业实践人才目标,这无论如何都是难以想象的,更何况按照学制安排, 他们的课堂学习时间只有一年。对于那些非本专业的学生来说,在一年内能够补齐所学专业的入门知识已属不易, 如果要提高层次可以说是难上加难。考虑到这样的现实情况,教学单位在课程设计上, 不得不回过头来对本科阶段的知识进行讲解。因此,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本专业的本科教育很容易出现同质化的问题。

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问题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实践性。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中,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做出了具体规定。在教学方面,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提高为核心;在教学内容上,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 教学过程中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在专业实践方面,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 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培养单位要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 应该说这些措施对于突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学行为主体在关注实践性的同时, 很容易忽略专业理论素养训练的重要价值。事实上,这种情形正在悄然发生。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在实用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传授实务性质的知识几乎成为任课教师的惟一任务, 专业理论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几乎难觅踪影。在学生们看来,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他们未来所要从事的工作似乎不相关, 他们关注的是现在所学习的知识在毕业后能否直接拿来应用。所以,无论是教学者还是学习者都没有动力去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忽视专业基础理论学习,除了教学行为主体的主观原因外,还有客观因素的制约,那就是学制的限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为2年,其中只有1年是课堂教学,在1年时间内既要进行实务课程的教学又要进行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有选择地教和学生有选择地学,就成为一种必然结果。

忽略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是深远的, 对于那些跨专业学习的专业学位硕士更是如此。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实务性的知识往往具有个案性质,具有易变性,随着时间、环境和制度因素的变化,这些实务性的知识也会发生改变。但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往往具有相对稳定性, 它揭示的是各种纷繁复杂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强调实践性,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这个方向是正确的。 但如果忽略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 学生在毕业后可能在某一专业领域进入角色的时间会比较快, 然而专业基础知识的匮乏会使他们的发展潜力受到限制,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容易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围绕着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关系, 我们曾经与来自于实务部门的校外导师进行座谈,他们都是实践领域的专家。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他们除了给出如何进行实践教学的建议以外, 都无一例外地强调专业理论的重要性。可见,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 解决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三、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按照教育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师资队伍建设实行“双导师制”,即每个专业学位研究生要同时配备一个校内导师和一个校外导师共同指导。 目前的师资队伍还不能完全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 首先从校内导师的师资队伍来看,他们原来大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因此缺乏对当前实务部门具体操作规范的了解, 尤其是近些年来高校引进的师资几乎全部是学术型人才, 他们都接受过良好的学术训练, 但往往对实务性的问题不甚了解, 这就增加了校内导师讲授实务性课程的难度。特别是在案例教学方面,由于许多学科的专业学位教育刚刚起步,案例积累不足是常见的问题。从校外导师的师资队伍来看, 虽然他们能够在知识结构方面弥补校内导师的缺陷, 但由于这些人通常是所在单位的骨干, 不可能抽出大量的时间投入到教学工作, 他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在实践环节给予指导。而且,由于校外导师长期从事实践工作,他们中的一些人往往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 直接走上讲台授课对他们而言也不是一件容易胜任的工作。对于一些专业来说,聘请到足够数量的、能够胜任职责的校外指导教师,成为一个现实难题。

四、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针对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 笔者提出如下解决思路:

1.要解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其他类型学位教育的同质性问题, 一条基本的原则是严格按照各种类型学位教育的目标定位来进行课程设计。 首先要使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回归“科学性”,强化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的训练, 同时考虑到市场需求,进一步减少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 对于跨专业招收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在学制安排上可实行3年制,使他们有更充裕的时间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对于从本专业招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可实行2.5年制。同时, 要对跨专业和从本专业招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 大力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办学水平,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式上都要与本科阶段有所不同,体现出研究生的学位层次。

2. 在重视实践教学的同时, 也要给专业基础理论教学预留一定的空间。 可以考虑在教学计划中安排1门或2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这对于那些跨专业学习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尤其重要。 在实践课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去思考实务操作背后所反映的理论基础, 学会用专业理论去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掌握某一专业领域坚实基础理论和宽广专业知识的培养目标。

3. 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为了使校内导师更加了解当前实务部门的实践活动, 可以考虑有计划地安排一些教师到实务部门进行实地考察学习,以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实际,同时还可以丰富案例,推进案例教学。针对校外导师的特点,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为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小型讲座。每一学期要安排一定的时间, 让学生跟随校外导师进行实践学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