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管理理念范文

时间:2024-03-23 16:41: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政管理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政管理理念

篇1

财政”概念常常被人们在不同的上下文中使用,因而被赋予多种意义。首先,财政可以是指一种行为,即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要而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活动,包括财政收入、财政管理和财政支出等;其次,财政可以是指一种制度,即财政活动据以运行的机构和规则体系。它既可能是法律规定的显性制度,也可能是财政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有待法律确认的隐性制度;最后,财政还可以指一种社会关系,它既可能是指从过程来看的国家机关之间以及它们与财政行政相对人之间,在财政活动过程中发生的相互制约的或管理性质的社会关系,即财政行政关系,也可能是指从财政分配结果来看的各种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分配关系,即财政经济关系,还可能两者兼而有之。

从形式层面看,财政法就是调整财政关系之法。按传统的部门法划分标准,这种界定方式因为凸现了财政法独特的调整对象,所以可以使财政法与其他部门法相区分。由于这种定义方式颇具中性色彩,既不涉及到意识形态之争,也不涉及到法律的价值追求,因此它可以适应各个历史阶段不同国家的所有情况。无论是奴隶社会时期,还是封建社会时期;无论是资本主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时期,财政法的形式共性都可以从其调整财政关系这一点找到。也正是基于这个共性,财政法学才可能将自己的研究视角延伸到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政治经济背景的国家,从而形成财政法制史或比较财政法等研究分支。

然而,概念的广泛适用性必定是以高度抽象作为前提的。当事物的共性被作为唯一的追求对象时,其诸多的特性就不得不被舍弃。对于身处特定历史阶段特定国家的个人或团体来说,抽象的共性固然重要,但各种与自身发展密切关系的特殊性同样不可忽视。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事物的特殊性在决定其发展方向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自从国家产生、法律创制以来,人类共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四种不同的历史类型,不同历史时期财政法的职能定位和价值追求也是不一样的。一般情况下,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的财政法都是建立在君主专制的基础上,君王或皇帝是国家权力的源泉和中心,财政权力只是君权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理论上财政权力并非来自于人民,相反,它们是压制人民权利的武器。在这种情况下,财政法仅仅是利用法律形式推行财政政策的一个工具而已,缺乏独立的与民众利益声气相求的价值取向。财政法的主要功能在于保障财政收入的征收和管理,而财政支出方面则仅仅停留在技术性层面,满足于统治阶级内部从上到下的管理和监督。

封建社会末期,新兴资产阶级与君权的矛盾集中体现在财政问题上。封建君主的横征暴敛激起了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的强烈不满,市民革命由此爆发。如英国的历次革命均因国王滥施税负而起,最终为人民通过议会争得“课税同意权”;美国的革命则发端于北美十三州殖民地人民抗缴茶叶税,最终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了独立的新国家。资产阶级国家建立之后,至少在形式上开始确认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各项制度的设计和建设。基于这个前提,财政法的宗旨和原则都较以前发生了质的变化。首先,财政被定义为一种服务于大众的公共物品,它源自于人民的公共需要,因此必须受到人民的制约;其次,财政权力不再是一种单纯用于统治的工具和手段,它来源于人民的授权,同时也在此范围内受人民的监督;再次,财政的民主基础备受重视,人民通过议会行使对财政的决定和控制权成为财政法的基本原则;最后,财政法的功能开始转向保障财政的民主统制,财政权力的失范成为关注的重点,人民的基本权利开始凸现。因此,这一历史时期的财政法明显不同于君主专制时期的财政法,尽管它们都符合在调整对象方面的共性。

社会主义革命在部分国家胜利后,尽管消灭了私有制,在最根本的程度上为人民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传统和认识方面的原因,公有制的实施并没有为人民如何授权、如何规范和监督的权利提供太多的机会。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国家被定性为人民的利益当然代表。由于缺乏民主和法治,权力在造福于人民的同时,也曾因为不受限制和监督而酿成大错。财政法虽然理论上代表着人民的意志,但在现实生活中仍旧会变成保障国家行使权力的工具。具体的表现是,大量的财政法规由政府执法部门制定,财政的民主统制被视为毫无必要的妄谈;财政法的核心主要不在于规范财政权力,而更多地在于推行国家政策;人民不仅难以实现对财政的决定和控制,在具体的财政执法中也难以得到程序的保障。这种理论和实践的背离使得财政法未能走出权力的阴影,其先进性自然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所以,就财政法而言,揭示出其调整财政关系的形式共性当然必要,因为这有助于界定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关系,同时通过对调整对象的解构,可以构建财政法的活动范围与内部体系,但是,对于二十一世纪的财政法学来说,仅仅满足于此是十分不够的,因为它无法揭示出财政法更深层次的内涵,对我国目前的财政法治建设也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故此,财政法的概念还有待于从时代特性方面进行深入挖掘。

从实质的层面出发,我们认为,现代财政法是建立在民主基础上、以增进全民福利和社会发展为目标、调整财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具体内涵包括:

(1)民主是财政法的制度基础。财政法的民主性体现为,财政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可以通过选举组成代议制机构,也可以直接通过全民公决行使财政权力,决定和监督重大财政事项。财政法与的关系表现为,财政法涉及到公权力的分配,因此必须在宪法的框架下运行。宪法所规定的国家结构形式、政权组织形式、公民的基本权利等都是财政法有效施行的前提。由于财政法与宪法的关系如此密切,因此,各国宪法大都花费较多的篇幅规定基本财政事项。就此而言,财政法其实就是宪法在财政领域的具体化。

(2)财政法的目标在于增进全民福利,促进社会发展。尽管广义的财政法包括税法、费用征收法等可能导致公民向国家让渡财产的领域,但从整体上看,财政法应该是以维护和保障基本人权,促进人权保护水平不断提高为基本宗旨的。无论是财政收入法还是财政管理或运营法,其除了保证行政过程的公开、公正、公平,防范行政权力侵犯人民基本权利外,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在于通过规范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益,增进全民福利,促进经济发展。即便是财政收入法,其合法性依据除了相关法律规定外,还在于通过调整资源分配、收入差距、景气周期以及保证合理财政支出等职能消除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并最大可能地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因此,财政法的目标不仅在于体现宪法基本权利的质的规定性,同时也在于从量上扩大权利的覆盖范围及实现程度。

(3)财政法以财政关系为调整对象。财政关系其实只是一种学理上的拟制,它指的是财政行为未经法律调整以前所引发的经济关系。通过对财政关系的分析,可以划定财政法的内部体系框架,理清财政法与其他相关部门法的关系,从而确定财政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二、财政法的调整对象

通常情况下,财政法的调整对象既可以表述为一种财政行为,也可以表述为一种财政制度,还可以表述为一种财政关系。财政行为着眼于财政主体的动态过程,财政制度着眼于财政运转的外在环境,财政关系则着眼于财政现象的内在联系。动态过程受制于外在环境,但也是外在环境的创造力量,而内在联系则是对动态过程和外在环境更高层次的概括,其内容更为丰富和兼容,因此,在表述财政法的调整对象时以财政关系为最优。

在历史上,由于人们对财政职能的理解不同,财政关系的范围也随着变化。自然经济条件下财政的主要职能是替君王筹集行政管理、国防安全与扩张以及皇室开支的经费。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财政也仅限于筹集收入满足国家日常经费开支的需要,很少通过再分配的形式调节社会收入不公平,也不需要干预资源配置。

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以后,因为市场失灵所带来的种种恶果集中爆发。为了应对危机,财政的职能开始不断扩展。首先,财政应当在市场和国家之间有效配置资源,然后保证财政内部资源的合理分配。如界定财政活动范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安排财政投融资的规模、结构,并通过税收、补贴等方式,引导社会投资方向等。其次,财政开始通过自身活动进行社会范围内的收入再分配,以缓和两极分化现象,实现社会分配的相对公平。如个人所得税累进征收,开征遗产税、赠与税,实施社会保障等。最后,为解决市场自发运行中所产生的经济周期问题,“反周期”的财政政策开始实施,如在经济过热中提高财政收入水平、压缩财政支出,而在经济萧条时则通过减税等方式培育消费和投资能力,同时加大财政支出以增加社会需求,以此刺激经济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的主要职能是进行以国家为主体的、对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内的一切社会资源的分配。由于生产和生活都通过财政进行控制,不会出现收入分配不公或生产周期波动,因此财政资源配置职能也就将收入分配和经济调节完全包容在内。另外,由于财政活动无所不包的禀性,财政与企业财务、财政与金融都呈现难舍难分的关系。如,国家从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中不仅可以取走企业扩大再生产所需的积累,而且还包括折旧基金等维持简单再生产的物质资料,企业职工的工资标准和工资款的拨付也都是通过财政直接进行的。这样,企业财务的独立性就会完全丧失,从而依附于国家财政。又如,银行不能自主从事贷款业务,却必须按照财政的意图为相关项目提供建设资金,银行存款成为财政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银行也被称为“第二财政”。

跟计划经济时期相比,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对财政职能的探索已经出现了显著的进步。第一,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都被视为独立经营的商业主体,其财务关系与财政关系完全分开,财政只是在投资和利润分配时才与企业发生联系。第二,财政与金融的关系也已经理顺,财政可以通过经济杠杆引导银行发放贷款,但是不能进行强迫。财政关系的范围至少将商业性货币资金关系排除在外。第三,在向市场经济推进的过程中,由于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的现象日益明显,财政的收入分配调节职能开始显现,开征个人所得税、实施社会保障等都是其中之例。第四,受市场失灵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也开始出现周期性波动。为保持经济的稳定性,财政开始主动寻找反周期的对策。如为了消除经济疲软,我国近几年一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其核心内容就在于通过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最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国在财政改革实践中开始接受公共财政的观念,财政的活动范围及未来发展方向都据此作了大幅度调整。例如,对设计院、工程局等完全能够进入市场的单位,财政不再对其提供资金;对高等院校、文化艺术团体等介于市场性和公共性之间的单位,财政不再全额承担其费用,差额部分由其通过收费加以解决;对于社会保障等关系到人民生命健康权的领域则不断增加投入,社会保障的范围从城镇下岗失业人员扩展到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人员,现在又在逐渐向农村推进;在财政投资方面,对于竞争性产业,财政不再作重点投入,财政资金开始明显地向基础产业、幼稚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倾斜。是否具有公共性以及公共性的大小已经成为中国财政活动范围的一条准则,公共财政已经成为中国财政改革的一个基本目标。

篇2

损益核算工作要在进一步夯实基础工作,细化核算的基础上,强化对核算结果的分析和应用。逐步将损益核算分析制度化、常规化,明确各专业成本控制的重点,引导业务部门关注和应用损益核算成果;在专业考核中逐步采用损益核算数据进行成本收入率等指标考核,提高专业考核的科学性;通过对营投、网运、综合管理等环节进行损益核算,为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依据。

人力资源工作对一个不断成长和发展的公司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也是需要公司上下通力合作的工作。各部门配合共同做好工作的项目较多,因此需要公司领导予以重视和支持。自上而下转变观念与否,各部门提供支持与配合的程度如何,都是人力资源工作成败的关键。所以人力资源部在制定年度目标后,在完成过程中恳请公司领导与各部门予以协助。

会计制效果好不好、能否长期坚持下去,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管好管活村级财务,有没有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群众是否满意,还需进行长期的实践摸索,还需要各方的积极配合。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结合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程,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继续实施农村教育振兴计划,继续开展“市教育示范乡(镇)”和“义务教育示范县”创建工作。整合城乡教育资源,着力解决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和县域内义务教育择校问题。广泛开展城乡学校“结对”、“手拉手”等活动,实现“强校”带“弱校”。通过教师“支教”、“走教”等方式,加大中小学教师、校长城乡交流、挂职力度,逐步实行县域内教师交流制度。发挥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作用,加快教育资源库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做好正常出纳核算工作。按照财务制度,办理现金的收付和银行结算业务,努力开源结流,使有限的经费发挥真正的作用,为公司提供财力上的保证。加强各种费用开支的核算。及时进行记帐,编制出纳日报明细表,汇总表,月初前报交总经理留存,严格支票领用手续,按规定签发现金以票和转帐支票。

在应收帐款上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明确各分管会计的职责,制定相应的制度,如对应收款的监督,应制定相应的规定,对货款回收的期限把握、回款具体事宜、相关销售责任人都应有相应的监督,加大财务监督力度。

二、继续围绕业务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加大计财支撑力度。

在成本安排上,配合专业化经营步伐,将有限的资金向重点业务和营销环节倾斜,以适应业务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对业务宣传费和业务发展奖励继续实行集中归口管理,统筹安排,集中支付,确保资金使用效益和效果。在投资建设上,以提高重点业务发展能力为核心,有效益的追加增量资产。继续加强信息化建设、局所改造、营投终端以及干线项目建设,尽快形成生成能力,并转化为增收优势。集中采购工作在现有邮政业务用品、信息化项目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考虑进一步尝试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妥善解决好缓解资金紧张与业务发展实际需要的矛盾,并逐步扩大集中采购范围。

三、以预算管理精细化为目标,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对重点成本项目继续加强管控力度,实时监控,严格考核。

四、强化会计基础工作,确保收支核算真实性。

按照国家统一的财经制度,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各项财经法规和会计制度,根据《新疆邮政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达标考核计分标准》的有关要求,在全地区开展会计基础规范达标工作,使会计工作秩序规范有序,会计基础工作更加规范。

五、继续发挥统计优势,为邮政实行产品量核算提供依据。

对以往年度相关统计指标进行原始记录和台账的修订。在产品量结算单价的测定、干线运费结算、损益核算等方面充分利用统计指标,建立成本计算模型,为成本定价和经营决策服务。

篇3

一、在采购品目领域求突破,采购范围进一步拓宽。

在做好《**市政府集中采购目录》范围内的采购项目基础上,积极拓宽采购范围,开展了100万以下的市政建设工程以及所需建筑材料的招投标采购。逐步扩大了医疗器械的采购范围,积极与市人民医院、市卫生局含接,将市人民医院的医疗器械纳入了政府采购。市级公务用车定点维修、定点保险采购等工作也有序推进。

对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政财性投资项目青少年综合训练馆篮球场专用木地板、音响及照明工程、移动看台等到成都进行了现场实地采购,采购到了价廉物美的产品,节约财政资金24万元,受到采购单位的一致称赞。完成了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室内装修工程和市基建办机房气体灭火系统及安装工程等采购,节约财政资金31.6万元。同时积极向市政管理服务领域拓展,完成了市政务中心主楼的绿化一期工程、吊桥光彩工程的采购,节约财政资金60.2万元。对市中心血站全自动酶免分析仪前后处理机(进口设备)、采血车和市公安局的气质联用仪(进口设备)进行了采购,节约资金71万元。

二、在采购方式领域求突破,采购效率显著提高

除继续坚持采用完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规定的采购方式外,我中心大胆探索和尝试“评标也可以走出房间”的采购方式,提高了采购质量和采购效果。

*年5月31日,市政府采购中心在采购市交通规划勘测设计院GPS测绘仪时,采取现场测绘比较法进行采购,上午由专家进行书面评标,下午将GPS设备架设在市交通局、大佛寺收费站、枣林镇政府,由专家进行实地测试打分。本次采购是改凭投标文件评审为现场测试评审的一次有益尝试,通过书面评分和对设备性能现场测试评标相结合,确保了采购产品“名实”相符。本次采购金额预算18万元,实际采购金额12.48万元,节约资金5.52万元,资金节约率30.6%。整个采购活动自始自终在市纪检监察、财政和采购单位代表的监督下开展,打造了“阳光采购”新形象,受到供应商、采购单位和监督单位的好评。本次采购活动的做法和经验被《全国政府采购信息报》报社专题采访,对这种新型采购方式给予了充分肯定。

积极提倡推行集中审批,集中采购方式,要求采购单位在规定时间内集中申报办理政府采购手续,中心将采购项目按类别或按单位合并归类,制作一个采购文件,一条采购信息,在同一时间开标,提高单次采购数量、金额,增强对供应商的吸引力,发挥了规模采购效益,节约了人力、物力、精力。

三、在队伍建设领域求突破,工作效率不断提升。

篇4

乡镇城镇管理行政执法中队,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环境综合整治的总体目标,以营造环境优美为重点,加强队伍建设,强化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大对博沂路、博草线(__*段),口南路整治力度,有效提升__*镇的整体形象,为积极打造“有机农业镇、生态旅游镇、和谐新城镇”保驾护航。

一、20__年工作开展情况

1、立面整治。实施沿街立面饰面整治,为沿街建筑整容。按照统一设计、统一材料、统一标准的要求,城管人员严把质量及标准关,包村人员大力协调,村主要领导专人负责,镇主要领导多次亲临现场指导,按照镇党委政府要求,重点对口南路、__至__路两侧建筑立面饰面整治,新增粉刷墙面面积近2万平方米,投入资金10万余元。使建筑墙体旧貌换新颜,展现出生态旅游镇的靓丽新姿。

2、加大对违规建设、废旧收购点的整治。为进一步提升__*镇的整体形象,对沿路两侧商户乱搭乱建、乱摆乱放,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对辖区内主干道两侧各经营业户、村民相关政策宣传力度,形成齐抓共管、人人参与的氛围,发现一处,清理一处,加强巡查力度,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

3、户外广告整治。今年以来按照要求共开展近20余次规范广告,牌匾活动,对镇内广告、牌匾、横幅进行集中清理,拆除违规广告、横幅等,有效治理乱放招牌、乱挂横幅现象。及时清理在沿路墙体上书写的各种小广告、乱涂乱画等,打电话联系当事人并向其宣传我镇环境整治的规定,严禁在镇辖区内墙体上乱涂乱画。

4、路灯管理。按照农村“四化”工程的号召,镇党委、政府在__*路6.6公里的道路上新安装路灯110盏,执法中队在深入摸底、与沿路各村签订协议书后,提出可行性规划,执法中队全力靠上,认真负责、全力监督路灯安装工作。现我镇共安装路灯890盏。路灯亮化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方便当地百姓出行。统一调试后,交由各村按照签订协议进行管理,镇城管执法中队按照季节统一规定合理的开闭时间;抓好路灯的日常管理,发现问题及时联系安装公司维修。做好路灯日常巡查,因交通事故导致灯杆受损,与肇事方交涉问题,制止利用路灯杆张贴小广告及乱搭乱拉现象。

5、整治占道经营,集贸市场。按照上级文件要求省级道路两侧50米内不允许存在集贸市场的要求,为有效制止镇范围内店外经营、乱设摊点现象,通过发放明白纸、倡议书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引导管理工作,杜绝店外经营,门前垃圾乱扔现象。

重点整治集贸市场占路经营问题,今年的重点工作是综合治理下庄集贸市场,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控制在墙内摆设摊点,村上投入资金整理了集市,集市这天城管队员靠上做商贩工作,与岳庄交警中队联合进行疏导,禁止出现占路经营现象,经过近三个月来工作发现效果不明显,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第二步是集市迁至桥对岸,整理道路或架设过河桥涵,址已选好,下一步协调各相关领导、单位早日平整场地,消除这一安全隐患。治理好下庄集贸市场为下一步治理南__*、__*、北__*村集市打基础。

二、2013年工作打算

1、着力强化执法管理,全面规范镇容秩序。一是深入实施城镇道路标准化管理。在去年整治工作的基础上,标准再提高,力度再加大,全面治乱治差,取缔店外摆放、马路市场、统一户外广告设置、制止沿路“三乱”。同时,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落实长效管理措施,巩固提高整治效果;二是完善“亮化”工程管理,重点做好路灯的调试、维护工作,协调各村专人负责,保证路灯夜夜亮起来;三是对博沂路两侧废旧收购点实行责任分工,责任到人,专人负责,集中统一整理。

篇5

一、广西南宁市公共图书馆财政保障情况

(一)财政文化投入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近十年,广西南宁市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00年度生产总值仅为377.94亿元,2005年生产总值达到了723.36亿元,增加了345.42亿元,是2000年的0.91倍;2008年度生产总值为1316.21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938.27亿元,是2000年的2.48倍。随着经济的发展,南宁市城市财力也在不断增长。2000年财政收入仅为37.54亿元,2005年财政收入增加到100.22亿元,与2000年相比增长166.97%;2008年财政收入为191.17亿元,与2000年相比增长400.24%。得益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及政府对文化文化体育传媒的重视,2007年南宁市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3244万元,比2006年增加7935万元,增长51.83%;2008年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87608万元,比2007年增加64364万元,是2007年的2.77倍。

(二)南宁市公共图书馆年获财政拨款增减不定

目前,南宁(地/县)公共图书馆共有14个,其中地市级的公共图书馆共2个,分别是:南宁市图书馆、南宁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县市级的公共图书馆,即六县六城区公共图书馆,共12个,分别是:兴宁区图书馆、青秀区图书馆、江南区图书馆、西乡塘区图书馆、良庆区图书馆、邕宁区图书馆、武鸣县图书馆、横县图书馆、宾阳县图书馆、上林县图书馆、隆安县图书馆、马山县图书馆。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南宁市六县六城区公共图书馆在2008年至2010年间获年财政拨款情况如表一所示。

根据表中数据,南宁市六县六城区公共图书馆在2008年至2010年间获年财政拨款有增有减,也有连续持平的,大多数在50万以下。

作为南宁市公共图书馆主体力量、行政级别最高、馆舍面积最大、馆藏量最大、在职在编人员最多的南宁市图书馆,在过去的十年中财政拨款金额情况如表二所示:

在过去十年中,南宁市图书馆获得财政拨款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中增长幅度最高的是2006年,比2005年增加了206.5万元,增长53.08%;获得财政拨款金额最高的是2009年,为664.6万元。但中间曾出现了两次小额降幅。

二、公共图书馆财政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投入基数小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近几年在地市级的公共图书馆中,南宁市图书馆获得财政拨款在600~650万元范围内,南宁市少年儿童图书馆获得财政拨款在250~310万元范围内;县市级的公共图书馆获得财政拨款在10~120万元范围内且大部分在50万元以下。相对于地区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要来说,这样的财政投入基数显然非常小。

(二)财政投入增长缓慢

近些年来,南宁市财政收入增长较为迅速,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也在逐年增加,但财政对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却没有同步增长,反倒有下滑的趋势。与此同时,有些公共图书馆看似年年都能得到同样的财政拨款,但以近几年来平均通货膨胀率4%计算,其实际购买力大幅度下降,由此可知其财政保障力度已经明显缩水。

(三)财政总量不足

随着通货膨胀的不断加剧、财政投入增长缓慢,再加上人民众精神文化需求地日益增长,南宁市公共图书馆面临着增加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吸纳优秀人才、淘汰落后设备和技术、整合图书馆资源、加强馆藏文献资源及各类数据库建设等任务要求,也面临着重大的资金缺口。像公共图书馆这样公益性、非赢利性机构可获得的社会捐赠资金是非常有限而且是不稳定的,因此大部分的资金需要依仗财政支持。但就目前的财政投入情况来看,财政总量明显不足。再加上资金到位及历史欠账等问题,财政缺口更大。

(四)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

由于财政总数小,在各公共图书馆的财政支出中,很大一部分比例的资金是属于人员经费开支(见表三)。

从表中可以看出,南宁市图书馆自2007年起工资福利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0%以上。相对的,新增藏量购置费占总支出比重低于30%,多在20%以下(见表四)。

三、加强财政对公共图书馆保障力度的措施

(一)重视公共图书馆建设

公共图书馆是政府投资兴办的、公益性文化机构,是民众获得知识,实现自我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政府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公共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上级领导的重视。但长久以来,相关部门对公共图书馆的认识不足,导致了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也无法满民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出现了较为严重滞后的状况。因此,今后相关部门应该更重视公共图书馆工作,加强公共图书馆建设。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增加投入”是目前改善南宁市公共图书馆服务环境、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力度的关键性问题。南宁市政府应该严格遵照《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提出的中央和地方“公共财政”对公共文化事业(含公共信息服务业)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并制订切实可行的中长期计划,不断加大对公共图书馆的财政投入。

篇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中央各部门及直属企事业单位;中国总后勤部财务部:

一九八九年特种国债条例已经国务院批准颁发,根据一九八九年特种国债条例第九条规定,特制定本施行办法,请按照执行。

发行国债筹集建设资金是今后的长期任务,各级财政部门要重视这项工作,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做好特种国债发行、宣传和组织交款工作。人员不足的,要适当充实,并从各方面给予应有的支持,以确保发行任务的按期完成。

附件:一九八九年特种国债条例施行办法

一、一九八九年特种国债发行对象中,经济条件较好的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私营企业、金融机构、企业主管部门、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简称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是指这些单位有一定数额的预算外资金和税后留利,有购买国家特种国债的能力;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退休养老基金管理机构、待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是指县(市)以上直接管理这两项基金的机构;交通部车辆购置附加费管理机构是指直接管理这项附加费的交通部。

向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发行的特种国债中,包括行政机关所属的事业单位和有预算外收入的行政单位,这些单位应当购买一部分特种国债。

二、向各单位发行特种国债的任务,分别由财政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逐级下达。

三、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退休养老基金、待业保险基金和车辆购置附加费的历年结余,必须首先用于购买特种国债,并确保任务的完成。

四、国家分配给各地区、各单位、各部门的特种国债任务,属于派购性质,必须按期完成、对不按期完成任务的地区和单位,中央财政将在专项拨款和企业留利中扣交。

五、各单位承担的特种国债任务,原则上一次交清,少数单位一次交清有困难的,可以分次交款,但必须在9月30日前全数交清。

六、特种国债统一采取收款单形式发行,特种国债收款单的调运、核对、销毁办法另外规定。

七、特种国债交款时,由交款单位开出转帐支票,并填写一九八九年特种国债交款凭证到当地财政部门国库券办公室或国库券办公室指定的单位(以下简称经收单位)交款。交款凭证一式三联,第一联报查联由经收单位汇总作为县(城市区)国库券办公室统计凭证;第二联报告联退交款单位,由交款单位转送上级主管部门,作为主管部门的考核依据;第三联回单联退交款单位,作交款单位的记帐凭证。

八、中央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所属单位,接到上级主管部门分配的特种国债任务后,到当地县(城市区)国库券办公室就地交款,交款后应立即将交款凭证第二联寄送上级主管部门,中央各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根据所属单位上报数,于每月八日前将上月底的交款数用书面或电话报中央国库券推销委员会办公室。

九、办理国库券收款业务的经收单位,收到交款单位开出的转帐支票和填写的特种国债交款凭证,在审核无误后,即开出特种国债收款单。收款单一式三联,第一联收入凭证作为经收单位的记帐凭证;第二联收据联给交款单位,作为到期领取本息的依据;第三联存根联由经收单位留存,作为经收单位办理还本付息的存根。

十、为了便于特种国债的收款和及时入库,县(城市区)以上各级办理特种国债收款业务的经收单位,应在当地银行开设“待缴特种国债款专户”,并按交款单位名称设立登记帐。各交款单位交入的特种国债款项,统一计入该专户,由各经收单位根据“待缴特种国债专户”余额填写一般交款书,每日一次就地交入中央金库。区、乡一级财政部门的收款入库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自行制定。

篇7

[关键词]基层;财政管理;机制;创新

1研究背景

基层财政部门在我国的整体财政管理系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省一级到县一级的财政局,都需要参与到基层财政管理创新的活动之中。一方面,对于基层财政部门来说是有利的,另一方面,对于整个国计民生也是有益的。因此,迫切需要建立某种机制来推进基层财政管理水平的提高,不断发挥基层财政部门作用,充分利用先进的基层财政管理机制,开拓新时代的基层财政管理局面,进一步打开基层财政管理的思路。

2基层财政管理机制创新的现实情况

2.1基层财政部门的领导对于财政管理机制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基层财政部门领导的重视,对于财政管理机制的构建及完善也是如此,领导能对这件事情有足够的重视,那么这项工作就能顺利地开展。当前,部分基层财政部门的领导存在着对这方面工作重视不够的现实情况。具体来说,一方面是对于财政管理机制的认识不足,不了解其机制最终运行的目标和结果,因此,对于财政管理机制的创新,并未有足够的精力和资金上的投入。另一方面,有些基层财政部门的领导仅仅把财政管理人员当成是简单的会计人员来看待和使用,在财政管理机制创新的过程当中,对于人员的安排和调配没有计划性和规范性,随意地凭着自己的想法去调动相应的人员,限制了财政管理机制创新的发展。

2.2财政管理工作的方法和技术落后,缺少相应的财政管理人才

作为基层的财政部门,日常的财政管理常规工作十分繁杂,工作压力繁重,除了日常财政管理事务,如日常管理的收支、补助资金的审核、监管资金等,无论是从工作内容还是事务数量来说,面临的压力都是很大的,加上国家的政策变动的概率较大,因此财政管理开展的难度也不小。一方面,由于财政管理工作的方法和技术落后,基层的财政管理人员仍采用大量的手工记账方式来处理一些会计信息,尚未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参与到财政管理工作当中。另一方面,基层财政部门缺少相应的财政管理人才,现在的财政管理人才呈现着知识老旧、人员老龄化严重的情况。

2.3基层财政部门资金上存在一定的压力,对财政工作监管需要加强

财政部门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的拨付和地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效益,具体来说有公共预算拨款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拨款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拨款收入、其他财政预算拨款收入等,由于我国税收改革的不断深入,基层财政部门每年的资金逐年下滑,资金上压力也比较明显。同时,基层财政部门对于其财政工作的监管还不到位,为了拿业绩而放松了部分监管工作。

3基层财政管理机制的创新思考

3.1从领导层面开始,强化对于基层财政管理机制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从领导层面开始,强化对于基层财政管理机制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是基层财政管理机制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基层财政部门的财政管理工作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基层财政部门的领导应正确认识当前形势,进一步开拓财政管理的软件学习财政管理的新思路、新点子、新办法,从思想上和认识上对于财政管理机制树立正确的意识,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推进基层财政管理机制的创新,基于自身基层财政部门的情况,进一步做财政管理机制的创新工作。具体来说,在建立创新的基层财政管理机制之前,基层财政单位的领导需要进一步学习财政管理的理念,用先进的财政管理理念以及方法有效推动基层财政管理机制的创新工作。一方面,基层财政单位领导应该主动学习先进的财政管理机制理念,主动走出去学习先进单位的理念,深入了解财政管理工作应如何进一步开展,财政管理机制应如何建立,在更新观念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财政管理理念指导基层财政管理机制的创新工作。另一方面,在做好表率的前提下,带领广大员工投入到此项工作之中,真正把基层财政管理机制创新当作基层财政部门的重点工作来做。

3.2财政管理工作的方法和技术落后,缺少相应的财政管理人才

财政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管理性质的工作,所涵盖的内容多,因此需要相应的工作方法和人员。从方法和技术的角度来说,基层财政部门需要加强对于现代科技的运用和投入,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科技参与到财政管理工作之中,把财政管理人员从枯燥的财政日常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就是要引进专业的财政管理人才,主动培养已有的财政管理人员,这些人员学习的内容可以是很广泛的。他们对于《新预算法》、会计电算化等相关知识也要进行学习,基层财政部门要倡导全体职工做技术型职工,由领导引领大家一起学习,充分调动全体职工的工作和再学习热情,在基层财政所内部开展各类会计业务知识培训讲座,邀请会计、预算和国库领域等资深专业人士或者上级单位的优秀会计骨干来定期办讲座,做到全体职工共同沟通学习,努力提升基层组织全体职工的职业能力,培养更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实战能力。

3.3缓解基层财政部门资金上存在的压力,加强财政管理工作的监管

要实现基层财政管理机制的进一步创新,那么缓解基层财政部门资金上的压力就成为一项重点工作,这项工作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影响很大。基于此,基层财政部门需要加强对基层财政管理工作的监管,在监管的基础上,才能推进基层财政管理机制的创新。对一些基层的财政所工作要进行全面的整治与改革,转变财政管理的模式,可以投入到当地的科技产业进行,并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优化当地的经济结构;还可以发展一些农业、林业等产业,这样不仅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也能提高财政收入,另外,还要加大对财政管理的监管力度,对财政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走访调查,进行合理有效的财政支付,使得财政管理工作能够按照相关的法规政策进行。

4结语

基层财政单位是我国财政体系构成的关键部分,是我国的财政事业能落实到民众身上的有效渠道。基层财政管理机制的创新,是当前社会大背景的要求,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在财政管理机制创新方面,基层财政部门仍需要不断尝试。

主要参考文献

[1]董芳.基层财政管理机制的创新策略探讨[J].当代经济,2016(23):110-111.

篇8

一、我国水务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

水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没有水则没有生命,由于水如此重要,所以在我国设立了规模大小不一的多个水务事业单位。这些事业单位的财政来源基本是财政拨款,另外还有少部分收缴的水费等,无其他资金来源,但由于水利建设项目资金耗费大、事业单位各工作人员工资、办公费用等多项开支,要求水务事业单位在财务方面必须加强相关管理。另外,基建项目的财务工作也是一项综合性很强、要求很高的工作。由于种种原因致使我国现阶段的水务事业单位在财政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水务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低,缺乏现代财务管理理念

水是人类生存之本,注定了我国水务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其主要责任是为公民提供用水、为企业提供工业用水、为农民提供灌溉用水、进行相关水污染的治理及相关水务基础设施的建立和维护保养等。在工作的过程中,水务事业单位必须保证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平衡发展。这就注定水务部门工作既不能市场化又不能产业化,形成了具有垄断性质的、大多数由政府经营的水务单位。由于政府的主导,使水务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在财务管理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财务工作只是简单的对账,导致其财务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低,缺乏现在财务管理理念。

(二)在收支管理方面存在漏洞

在水务事业单位,其资金来源部分来自于政府拨款,部分来自于社会捐赠,还有部分来自于自营收入,比如收取合理的居民水费、相关企业的水污染治理费等。由于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特性,致使水务事业单位对自创收入缺乏管理,缺乏单位重视。另外,水务事业单位在财政支出使用上,往往轻视成本的核算、缺乏对资金的使用效益的重视,最后造成项目资金缺乏,特别是基建项目,由于其投资大、周期长,导致其财务管理工作是一件综合性很强的、要求很高的工作,若管理不善,常常造成后期资金匮乏,从而挪用其他项目资金,形成恶性循环。

(三)资金预算体系不全,导致预算缺乏精确性,预算管理工作不到位

水务事业单位在财政预算中,由于财务管理相关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在资金预算中不肯下功夫,往往是对上一年的预算表进行简单修改再利用,导致资金预算不准确,预算结果简单粗糙,不能将水务事业单位的各项经费预算准确的计算在内,最终导致大项目小资金、小项目大资金的预算结果,最终导致大项目缺乏资金停而不前,小项目资金上的严重浪费。预算数据与实际相悖是现在我国水务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上存在的最大问题。另外,资金预算涉及到单位各个部门,但多数部门在预算中缺乏参与积极性,各部门只关心本部门的各项预算指标,部门间缺乏工作上的配合,而主管部门在上报预算金额时,往往也是草草了事,最终导致预算数据的失真,为后期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四)没有建立有效的财务评价体系

有效的财务评价体系是财务管理工作好坏最好的评价机制。现阶段,我国很多水务事业单位缺乏相应的有效的财务评价体系,导致财务管理工作的松懈。

三、对水务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改进提出的一些建议

篇9

一、乡镇财政所履职中存在的问题

1.乡镇财政职能被肢解。

乡镇财政职能被肢解,就是指乡镇财政作为政府的财政,不能代表政府有效地对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进行统筹安排、统一管理和行使监督权力。乡镇财政区别于其它四级财政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预算外资金中包括了规模越来越大的自筹和统筹资金。这些资金从其征收管理的根据和方式角度讲,是属于财政性质的资金,因此应该也必须纳入乡镇财政管理。但自乡镇财政建立以来,因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制约,乡镇财政部门管理资金的范围一直局限于乡镇预算内资金和本部门所管的预算外资金,而乡镇各行政事业单位所属的预算外资金自筹统筹资金基本上是游离于财政管理之外,分散于乡镇各部门和单位管理。这种管理格局一方面造成了财务分散,资金使用的规模效益难以发挥,严重弱化了财政的资源有效配置能力,同时,财力分散又造成了资金管理上的失控,从而增大了财务管理的难度,弱化乡镇财政的监督管理功能。

2.乡镇财政缺乏必要的财政自。

财政自是财政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前提条件,缺乏财政自,财政职能作用的发挥就失去了基础。乡镇财政自的缺乏主要体现在县、乡两级财政的关系上。一方面,在县对乡镇的财政管理体制上,因乡镇财政预算收入渠道比较单一,收入规模比较小,故在收入上解之后普遍出现财血汗足的情况,以至造成县对乡镇的财政补贴成为乡镇财政一种主要财源。另一方面,这种现象同时产生了县乡预算的不完全分离,乡镇财政预琥情况的好坏完全决定于不够稳定的县对乡镇的财政体制。这不仅造成乡镇财政与农村社会经济之间的联系相对分离,从而限制了乡镇财政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调节作用和优化农村社会资源配置作用的发挥;而且乡镇财政缺乏必要而稳定的收入来源,就客观上制约了乡镇财政为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制定出长远规划的能力和行使对乡镇经济进行调节的职能。

3.乡镇的财政行为不统一,不规范。

规范的财政行为和健全完善的财政制度是乡镇财政职能作用充分发挥 基本保障。第一,乡镇政府迫于可支配财务的约束,普遍在财政制度外寻求收入来源,以补充乡镇预算内资金的不足。从而出现了现行的乡镇统筹资金制度和“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的现象。这些收费、集资本应属于财政范畴,但因各种原因使乡镇财政一直不能参与对这部分资金的有效管理和监督,从而造成了乡镇的财政行为不统一、不规范。第二,在财政管理上,帐户简单、报表分类粗糙,且资金分散管理,不能准确而完整地反映于财政帐户中,也保得乡镇财政在资金的集中使用、收入调节和财政监督约束等方面的功能无法正常有效发挥。

二、转变乡镇财政职能的建议

新时期的基层财政工作,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分析各级财政体制建设,明确乡镇财政工作职责,充分调动乡镇政府发展经济、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加强农村财源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健全乡镇财政职能,促进乡镇财政工作稳步推进,努力把乡镇财政真正建设成体制规范、制度配套、管理科学、职能强化的一级财政。

1、创新财政管理理念,明细工作目标。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乡镇财政被赋予了新的任务。要善于把握财政工作的新特点和新任务,积极转变观念,调整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逐步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规范财务管理行为、加强财政监管。树立“为公理财、为民服务、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以科学的态度,把创新作为财政管理的最大价值理念,不断地去进行科学实践,创新财政思路,推动财政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一切财政工作的优与劣,最终将体现在效益的好与坏,高与低上,效益是衡量财政工作的根本标准。在财源建设上,要培植效益性财源,使财源建设的努力体现在财政增收上;在财政收入上,要减少非税收入,杜绝虚列、空转等现象,挤掉收入中的“水分”,提高地方的可用财力,切实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在财政支出上,要科学界定支出范围,完善量化考核评估体系,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规范财经秩序,为经济的平稳运行创造良好的环境。

3、强化财政财务管理,加强监督检查。加强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切实抓好乡镇资金结算、会计核算、会计档案等财务日常工作,为乡政府当好家理好财。强化人大对财政工作的监督,建立科学规范绩效考评体系,确保财政工作的规范化、民主化。

篇10

关键词:乡镇;财政;精细化管理

一、乡镇财政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顺应财政管理变革的趋势

随着财政管理变革不断进行,对乡镇财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财政工作要做到更加公平、公开、透明,能够详细的列明各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包括注明资金的获取方式、花费去向。传统的财务管理受制于技术的局限,不能详细的列示资金的使用明细,因而不能适应财政管理变革的要求,达不到现阶段财务工作的标准,而精细化的财政管理方式会对所有业务进行科学、精细的管理,发生的业务都能够从相关的信息系统里进行后续的查询工作,可以满足新形势下的财务要求,成为乡镇财政努力的方向。所以,乡镇财政实现精细化管理顺应了时展的趋势,是替代传统粗放式财务管理的最好方式,并且能够不断的优化财务工作的整体水平。

(二)显著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

由于我国乡镇众多,分布比较分散,上级县级财政局很难做到对于每个乡镇的资金使用情况都能够详细掌握,这就导致了很多乡镇资金使用率极低,资金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闲置、浪费现象。采用乡镇财政的精细化管理方式能够有效的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还能够不断的弥补管理上的缺陷,优化管理模式,对于新时代倡导的节能减排理念也有一定的贡献。财政精细化管理从预算环节开始就要求十分严格,在资金流通的整个过程中都会进行有效的监控,能够优化乡镇资金的配置方式,使资金的闲置、浪费得到有效的控制,最大化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提高乡镇财政工作的整体水平

传统的财务管理从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到管理流程都相对落后,制约了乡镇财政水平的提升,而精细化的财政管理有更先进的管理理念,能够站在经营管理者的角度行使财务职能,能够以不断的优化财务管理效益为宗旨;精细化财政管理有更完善的管理模式、更优质的管理流程,不止要对资金进行事后核算,而且从前期预算、到使用过程都会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实时反映资金的使用动态,形成了全程预警、全方位监督的模式。

二、现阶段乡镇财政管理做法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完善的财政监督体系

监督体系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门预算不严格,没有建立合理的支出标准、审批流程,在预算申请和执行的过程中,缺乏刚性的约束,导致预算不明晰、后期追加预算的现象频发,降低了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缺少对数据平台的有效监督,有些乡镇的财政所电脑配备不足,又加上受制于技术水平的约束,在财政信息化的过程中往往只针对某项具体业务进行,一项业务对应一套软件,缺少系统的软件开发工程,导致信息化建设的水平迟迟得不到提高;三是缺少对专项资金的跟踪评估,由于专项资金的申报主体较多,财政、农林、民政等都可以针对乡镇进行专项资金的申报,但是资金申报之后具体由谁负责实施资金的全程监控没有得到落实,加上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存在延误,会出现专项资金非专用、使用不规范的情况。

(二)乡镇财政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经历了财政体制的改革之后,乡镇财政工作人员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人员数量上进行了缩减,但是工作量和工作的难度并没有下降,由于乡镇财政所工作内容复杂,既需要做好乡镇连接农村的各项工作,包括各项惠农补贴、农村合作医疗费用缴纳、村级账务汇总等,还需要配合县级财政局完成城乡建设、领导班子换届等工作,导致乡镇财政干部忙于处理繁琐的工作,忽视了对新事物的学习,知识更新速度慢。另外,近年来缺少对基层干部的相关业务培训,自然对下级财政人员培训也会不及时,导致财政人员上至领导干部下至普通员工,对会计电算化、计算机操作都不够精通,在工作上难免力不从心,难以应对改革之后的新要求,面临更大的工作难度。

(三)推进精细化管理阻力大

任何一项改革在推行的初期都会面临各种困难,在乡镇财政改制的初期,财政所的职能发生了变化,有些地方的财政所人员大幅减少,只剩了几个人办公,工作的内容好像只是停留在“发钱、做账”,财政人员难以履行监督职能,对工作职能定位不清晰,导致财政精细化管理的后续工作很难推进。另外,乡镇财政没有建立完善的财政机制,受制于人员编制的影响,作为基层政府的财政所财会人员较少,不能严格的按照会计“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进行业务办理,缺少职务之间的互相牵制,这对财政精细化管理的推进是不利的,容易造成财务管理上的混乱。

三、优化乡镇精细化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财政监督体系

针对监督不力的现象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一要严格预算,坚持依法采购的准则,规范化采购的标准和流程,在确保采购质量的前提下,充分节约资金支出,提高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率;还要严格规范预算追加的流程,对于乡镇需要追加预算的情况,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确保追加预算的事项符合财政资金的使用要求,增强对预算的约束力。二要注重乡镇财政的信息化建设,划拨专项资金用于乡镇采购电脑等网络设备,让乡镇财政能够最大限度的借助信息平台进行业务的办理,减少工作量的同时确保工作效率的提升。三要加强对资金的跟踪评估,实施全程的动态跟踪,严格落实国家要求的政务公开制度,提高资金使用的公开性、透明度,公开的接受其他部门和社会大众的监督,落实资金使用的问责制。

(二)提升财政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方面,从人员管理角度来讲,要严格的按照国家对于基层工作人员的相关要求进行落实,在明确乡镇财政所机构性质的基础上,严格的落实在编人员的管理体制,确保基层人员的待遇福利达到国家相应的标准,以充分调动财政人员的积极性。在后期管理的过程中,也要结合关键绩效评价的标准,将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具体的责任人,并将考核结果与人员任命、评奖评优挂钩。另一方面,随着乡镇财政体制的转变,乡镇财政所乃至上级的财政局应该加强对财政人员的相关培训,确保财政人员能够熟练的办理转型之后的各种业务,为此,建议作为上级部门的县财政局能够了解基层工作的具体困难,定期组织基层财政人员的培训工作,拨付基层培训的专项经费,对基层财政人员分批次、分阶段、分等级进行不同项目的培训,确保财政人员有针对性的学习需要的新知识、新技术,让培训更有针对性。

(三)加强乡镇财政的基层建设

首先,要对乡镇财政的工作职能、权限进行明确的界定,让乡镇财政集中体现会计核算和财政监督的双重功能,做好乡镇各项预算,加强预决算管理,增强预算约束力;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各项惠农政策,落实财政补贴;发挥乡镇财政的监督职能,对涉及的项目进行就近就地监管。其次,建立健全的会计机构,确保乡镇财政各项职能正常发挥,乡镇财政的精细化管理涉及众多条目,内容十分复杂,所以建立健全的会计机构,并安排足额的财会工作人员,对财政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推进至关重要。同时,给乡镇配备充足的办公设备,实现基层乡镇网络化办公全覆盖,保证乡镇的基础设施健全,从而满足新形势下财政工作的需求,最后,要完善乡镇的各项管理制度,对乡镇的预算、支出、监督等财务工作进行详细的管理制度修订,明确各项业务的执行流程、手续,通过制度来确保财政人员工作的规范性,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服务的水平,推动精细化管理顺利进行,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人员和行为要进行惩罚、纠正,切实的将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不能只是停留在制度层面,要严抓制度落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