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推广宣传范文

时间:2024-03-23 16:41: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茶文化推广宣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茶文化推广宣传

篇1

关键词:茶文化;计算机网络;应用

1浅谈茶文化

1.1茶的基本历史

“汉文化基本上是农耕文化”。茶作为古代十分重要的农产品,其发展植根于这种深厚的汉文化基础之上,可谓是源远流长。《神农本草经*卷一*上经》将茶列为“苦菜”,“一名茶草”。陆羽《茶经*六之饮》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与鲁周公。”此中表明,茶在我国于“神农氏”时代就已经有“饮”的功能,而“饮”则为饮食。而我国神农氏生与至今大概6000年至5500年左右的厉山,据说茶叶知识最早于公元前200年从中国传至日本,于是开启了茶叶的国际性,在这之后先后分别流入土耳其、朝鲜、荷兰、俄国、英国等十几个国家。1980年印度万隆召开国际茶叶会议,1989年在北京举办了“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之后在国际上召开的大型茶文化交流会十余次。

1.2茶文化的定义及内涵

有关茶文化的定义有多种,广义的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一些学者认为茶文化是茶在备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即通过茶所表达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种种思想、理念、情感、信仰等。茶文化具有它自己独特的历史性、民族性、时代性、国际性和地域性。茶文化是一种中介文化,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完美结合,也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化,“琴棋书画诗酒茶”体现是它在雅致生活的一面,“柴米油盐酱醋茶”则点出茶也是老百姓生活中的一种平常之物。中国茶文化历经几千年的积累,已经是一个多民族、多层次的文化整合体系,它蕴涵着儒家的理念、道家的清寂和佛家的禅机。茶被称之为“礼仪和纯洁的化身”,是“灵魂之饮”,而茶文化包罗真、善、美的东西,此中含有秩序、敬意、仁爱、友谊。而名茶又具有“四美”,以“和、敬、寂、清”为美,教人讲和气、讲和平;教人敬贤敬老又敬幼;教人寂静,摒弃私心杂念;教人要境清幽雅。

1.3推广茶文化的意义

1.3.1茶文化在教育方面的意义推广茶文化可以提高大家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茶文化”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受到了现在最求健康社会的广大欢迎,越来越多的高校也以开设“茶文化”课程的方式,以茶文化所蕴含的真、善、美的东西,拓展高校学生知识结构,培养优雅气质,陶冶个人情操,激发个人对礼仪重要性的自我认识。茶文化最突出的文化表现则是茶艺,通过茶艺的传授,以热水冲泡,精品慢饮的方式,直接感受茶的视觉之美和味觉之美,做到“有礼有节”。茶礼仪也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习惯以茶待客,在学习“凤凰三点头”“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奉茶礼、环抱手势等茶礼仪中,体会礼仪行为规范的重要性,“茶之廉,推行清廉、勤俭有德”,以廉俭为德,不以虚华为荣;“茶之美,名品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尔长寿”,茶的美在于情;“茶之和,德重茶礼,和诚相处”,和气真诚,友好待人;“茶之敬,敬人爱民”,懂得尊敬人,助人为乐。1.3.2茶文化在旅游方面的意义茶文化满足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对文化、历史、审美的需求。从旅游心里的角度来讲,人们到居住地以外的地方旅游,常常带着冲破精神枷锁,获得心灵超越的目的。现代生活给人们带来的困惑、疲倦、压力、痛苦在旅行中得以释放。而追求自由淡薄的茶文化在历史上往往都是失意者的“心灵抚慰剂”。1.3.3茶文化在经济方面的意义茶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随着人们物质文明的发展,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强,茶产品及茶饮料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发展,购物不仅仅是追求物质的优廉,更追求的是文化上的获取,茶文化的向心力主要是指我国茶文化的凝聚力,不断增强我国茶文化的向心力,是发展差事业的重要前提之一,许多茶叶都是通过茶文化的推广来实现茶叶的推销。积极开展香道展、茶具展、新茶上市品鉴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一个和消费者有效感应的体系,提高消费者对茶文化的理解和创新高度,使消费者欣赏茶文化,直至接纳。弘扬茶文化的同时培养更多的消费者,实现经济发展。

2传统茶文化推广过程中的不足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使得中国茶文化价值功能日益显著,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因素,茶文化的推广过程中存在着些许的不足。在茶文化推广过程中有一些误区,首先,容易将茶叶本身的营销与茶文化的推广相混淆。这会使传播主体和受众会将茶文化局限在茶叶品类、制作工艺、包装、售价等商品属性上,而忽视了茶文化中所包涵的历史和精神。其次,为了更快地获取利益,商家将茶叶当做普通商品营销,更严重的出现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使茶的健康饮品定位沦为空谈,影响茶文化的推广。最后,由于中国人将饮茶当成一种习惯,丢失了茶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茶礼和茶艺等文化内涵,而媒体又将茶作为传统文化或者老年人和隐士饮品宣传,使得茶文化变得庸俗化。在茶文化传播方式上也存在较大的弊端。第一个是人际传播方式,这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局限性相当大,传播面十分小。第二个是贸易与组织交流传播,这种传播方式不稳定,切局限在较少的人群。第三个是大众媒体传播,这种传播方式传播范围相对较大,但是经费花销高。这些问题使茶文化得不到很好的推广。

3茶文化推广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3.1茶文化推广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点

3.1.1扩大茶文化的传播范围茶文化想要提高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力,必定需要一些全新的推广方式。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计算机网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到来广泛的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最大的优点是就是将不易于被理解、抽象的内容转化成具体的知识,而茶文化大多具有难,必须加大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机会,而传统的媒体广告费用高,不太适合茶文化的推以理解、抽象的特点,而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茶文化的推广中可以将这些抽象的文化转化成视频、图片音频等便于人们接受和理解。不仅如此,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人们可以利用分散的时间来了解茶文化。3.1.2实现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推进计算机在茶文化推广中的应用,拉近茶文化与人们的距离,大大拓展了茶文化的空间,从茶文化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互联网与茶文化共同发展的新模式,加强互联网基础建设,建设健全茶文化的数据采集、分析、、服务机制,实现茶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开放。这样将大大防范茶文化的丢失以及文化与实际不符合的弊端。

3.2茶文化推广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具体应用

采用供求信息平台、门站网站等服务,进而借助其网络品台的影响力推广茶文化。茶文化推广中应当重视对搜索引擎的应用。目前,搜索引擎已经成为众多领域推广宣传的重要途径和方式,能极大地提高茶文化的知名度和曝光率。另外,还可以融合博客群发消息、微信推广、新闻广告、邮件营销等多种方式,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各种多媒体技术、社交平台等,从我国现阶段文化推广的状况看来,这种茶友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宣传往往比科研机构、学者直接推广的模式更有效果,提高茶文化的宣传力度,增强茶文化的推广速率。

参考文献:

[1]裘孟荣,张星海.茶文化的社会功能及对产业经济发展的作用[J].中国茶叶加工,2012,03:42-44.

[2]林海燕,刘仲华,盛敏,等.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探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4(4):71-72.

[3]肖伟,彭勇,许利嘉,等.中国茶文化多样性的初步探索[J].中国现代中药,2011,13(10):52-53.

[4]景庆虹.论中国茶文化海外传播[J].国际新闻界,2012(12):69-75.

[5]孙炜.试论现代茶文化的构建与传播[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529-11531.

[6]赵春辉,张静.茶文化传播与大学生人文道德素养[J].福建茶叶,2016,38(2):204-205.

[7]姚新迎.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分析[J].河南科技,2014(2):7.

[8]向明贵.浅议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通讯世界,2015(21):132-132.

篇2

在人类历史演进中,精神文明发展与物质生产水平总体处于平衡状态,两者结合产生的物质成果就是艺术作品。工艺美术的创作理念源于设计师,因此设计作品往往受当下流行趋势和设计师自身水平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和文化烙印。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如何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产业化转型开始受到广泛关注,但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下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配合还存在很多问题。鉴于此,本文以传统茶具设计为例,首先就文化创意产业下工艺美术新思维进行梳理和介绍;其次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下我国传统茶具设计的影响因素和发展做出探讨。提出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符合新时期工艺美术发展需要的发展建议,以期对优秀传统文化推广有所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中国传统;茶具设计;新思维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思路是创意,即通过对文化进行刻意包装获得经济价值,生产的产品具有很高普遍性和附加价值。工艺美术产品是设计思路和生产技术的结合,可以帮助区域经济带来实际利润,因此,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茶叶作为我国传统饮品,深受世界人民喜爱,在我国历史上茶具除了实用性之外,还有审美的表达,具备文化附加价值,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现阶段,传统茶具的设计开始趋于模式化,一味的模仿古风设计使茶具失去新意,无法与时俱进,本文提出茶具设计工艺美术新思维,对实现现代工艺和传统文化结合展开研究。

1文化创意产业下的工艺美术新思维

目前,世界范围内各国均对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进行保护发展,例如:日本的木雕艺术、瑞典的金属编织艺术等,将传统文化与多功能设计相结合,使产品兼具现代都市的简约理念和传统文化内涵,是实现文化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1.1工艺美术新思维

工艺美术是在满足人们使用需求基础上出现,是手工匠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美学,操作中将技术与设计完美结合,成为兼具实用属性和艺术审美的产品。工艺美术作品采用的材料一般具有普遍性,以方便批量生产,是在劳动中创造的美学,例如:紫砂壶最早出现于宋代,明展鼎盛,具有不易变形、透气不渗水、耐冷热不烫手等优点,以龚春为首的优秀工匠创造出大量造型优美茶具,外观上与书法、绘画、诗词进行结合,使好的紫砂作品具备一定收藏价值。实践中,设计思路使生产技术富有美感,生产技术提高又为设计思路的实现提供可能,传统茶具设计往往包含了设计者对茶文化理解。工艺美术的发展一定是与当下审美相关,传统茶具的生产需要依赖技术但不仅仅只是技术,过分追求技术和材料的革新,无法传达出艺术内涵,一样不能达到打动消费者效果。从材料上看茶具不再局限于陶瓷、紫砂等常见材料,骨瓷、玻璃等形式也开始受到欢迎。当前为配合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加入工艺美术基础课,将现代科技引入工艺美术发展,通过培养了解茶文化和工艺美术加工技术的综合人才,使传统茶具设计焕发新的生机。

1.2传统茶具设计发展现状

传统茶具设计是我国茶文化的具象化表现,深受各级政府和茶文化爱好者重视,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阶段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传统茶具设计是否应当加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一定争议,目前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茶具更多作为私人藏品,不断推高的价格使茶具赏玩趋于小众化,除了茶艺爱好者外,多被收藏家持有,一般民众对传统茶具关注度低;其次,茶具生产工艺缺乏革新,传统手艺人掌握着代代相传的手工制造技术,但设计理念相对单一,设计者本身也不具备对现代文化融合的能力,很难根据时展做出变通,茶具设计一般不符合年轻人喜好;再次,消费者购买茶具往往需要对茶文化的了解和茶饮品的爱好,当下年轻人对茶文化的了解不深,在饮品消费上选择极多,选择茶饮品且使用传统茶具的概率不高,相关工艺美术设计传承出现问题;最后,传统茶具设计缺乏一定产业背景,相关人力资源配置和市场开发都存在局限,在文化创意产业下发展缓慢,很难实现经济效益转化,同一时期其他工艺美术产品的发展,逐步取代传统茶具市场。

2文化创意产业下我国传统茶具设计

2.1影响我国传统茶具设计工艺美术新思维的因素

我国传统茶具设计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其发展与社会文化及生产技术息息相关,使用材料从早期的石器、木器,到陶器、瓷器、紫砂和现代流行的玻璃,形状设计流畅自然,体现着我国传统文化,兼具实用和收藏价值。传统茶具设计一般具有区域特色,即与产地及当地人的生产生活习惯有着密切联系,传统茶具设计工艺美术新思维的出现,可以提高人们的艺术鉴赏水平,增加普通民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可,为我国新时代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品基础。已有研究表明,影响我国传统茶具设计的工艺美术新思维主要包括艺术和技术两个方面:第一,设计方面,创意产业的发展中,设计理念的创新是产品创新的基础,不同设计师对传统茶文化的不同理解,会做出完全不同的产品,现代工艺美术需要在思维过程中考虑到使用者使用需求和审美趋势,并通过制作实践这一理念;第二,技术方面,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工艺,不同表现手法,对茶具的最后造型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技术选择上必须与设计相匹配。设计和技术不断磨合适应的过程,会对传统茶具工艺美术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产品表现力不断增强,加强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2我国传统茶具设计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发展

传统茶具想要得到发展必须与现代生活相适应,通过多样化的设计形式,受到年轻消费者青睐的简约时尚设计风格,让传统茶具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我国传统茶具设计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发展,首先,需要各级政府及文化工作部门对工艺美术发展的关注,对国外先进生产技术进行引进,使工艺美术设计实践有政策支持,并在茶叶产业发展区域进行有针对性引导,使传统茶具设计与茶叶旅游业、特色茶产品会展相联系。其次,在生产技术成熟后,利用多媒体平台进行推广,我国传统手工艺人往往持有“酒香不怕巷子深”思想,忽视市场推广的重要性。再次,打造茶文化产业链,加大品牌建设,将工艺美术设计理念品牌化,实现消费者对设计的认可,帮助艺术设计快速经济化,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在对固有优秀文化进行保留,传承产品文化附加价值的同时与大众审美相呼应,在世界范围内加强我国传统文化传播。最后,加强对工艺美术制造人才的培养,由于工艺美术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和设计理念,因此加大传统茶具制造工艺从业者培训力度,打造复合型人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设计人才储备不足问题。通过相关部门配合、市场推广宣传、品牌打造、从业者培训四方面促进传统茶具设计工艺与文化创业产业发展的适应,可以有效帮助传统茶具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新增长点。

3结束语

现代美术设计的不断发展是技术和艺术的融合,包括对产品设计思路和制造技术,涉及到工艺美术创造力和制造技术发展水平,其作品保留着一定时期的文化习俗,反映着当时技术水平和风俗民情,在拥有使用价值的同时具备艺术价值。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有效实现了创新可以对传统文化发展的带动作用,我国传统茶具设计工艺美术新思维的出现,需要设计师不断创新和制造技术发展的推动。设计形式的变化使传统文化更加容易被普通民众接受,可以有效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改变消费取向,打造广泛受众的中国设计,将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进行传播发扬。设计文化带有深深的文化烙印和时代色彩,深挖现代人饮茶选择和习惯,分析人们在使用上的需求,对设计的实用性有着很大帮助。现阶段,我国传统茶具设计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主要是关于特色文化的表达和创意新技术的融合还不足够,单纯产品造型的改变流于形式,没有起到设计文化的彻底变革。在产品设计工艺改革中需要不断深入,关注产品设计的实际意义,达到更加明显的创新效果,为我国传统茶具的销售拓宽了道路,实现文化创业产业与工艺美术思维的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王宁.文化创意产业下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时代转型[J].美与时代,2010(5):24-26.

[2]李涵,李元俊.江苏传统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2010(6):85-88.

[3]王平.江苏省民间工艺美术现展的新机遇:文化创意产业[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43-49.

[4]易璐.从日用陶瓷设计看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的关系[J].设计,2012(10):186-187.

[5]刘薇.闽台茶文化与创意产品品牌融合研究[J].艺术生活,2016(1):70-73.

[6]张健健.艺术的自然•诚实的设计———工艺美术运动对西方园林艺术的影响[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0(7):15-18.

[7]李旭,黄蜜.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文化特质与现代设计的发展[J].包装工程,2010(20):160-162.

[8]武晓燕.从工艺美术教育到艺术设计教育———称谓变迁背后的问题[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5):129-131.

篇3

关键词:阳新;采茶戏;价值;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121-02

一、阳新采茶戏剧种简介、历史溯源与现代价值

下文,将从音乐组成特征、历史、习俗及现代价值等几个方面对阳新采茶戏作简单介绍。

(一)音乐组成

阳新采茶戏是流行于湖北省阳新县域的一个具有浓郁特色的地方戏剧种。由正腔、彩调、击乐构成,正腔包括“北腔”、“汉腔”、“叹腔”、“四平”等,曲调优美,可塑性大,板式变化多,表现力强。除了正腔外,彩腔也是该剧种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彩调节奏明快,包括民歌、灯歌、田歌以及从说唱音乐中吸收过来的道情。

(二)剧种特征

采茶戏的演唱形式是“时唱时和,锣鼓伴奏”,唱、做、念、打融为一体,配合默契。

舞蹈性表演动作贯穿于人物整个动作之中。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其特点是“锣鼓伴奏,人声帮腔”②,一人唱来众人和,节奏明快,气氛浓烈。若在戏台上演出,乐队依然占据戏台中央,生、旦、净、末、丑各角色皆由男性来扮演。

(三)代表剧目

阳新采茶戏有传统剧目100余个。彩腔包括专用小调插曲40余支。采用方言演唱,人声帮腔。阳新县采茶戏剧团成立以来,曾排演了大批优秀剧目,其中《闯王杀亲》、《张无奈拾印》、《三姑出宫》、《山中一片云》、《载梦的小船》等,都曾先后获得省级汇演各项大奖。同时涌现出了一批国家级的编剧、作曲、导演、演员等优秀人才③,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四)历史溯源

自元代以来,各地就流传唱采茶的习俗,但采茶剧种主要成于明清时期。

阳新富河以南,丘陵起伏,横亘绵延,盛产茶叶。每年阳春三月,嫩茶吐绿,姑娘三五成群,上山采茶,茶林一片葱绿,采茶男女放歌于万绿丛中,遂产生了采茶歌。

到清康熙年间,充裕的经济条件,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民歌、小调在此期间相当丰富。“放灯歌”、“划旱船”、“采莲船”、“打单鼓”等汉族民间艺术形式也相继出现。

每年正月十五,阳新盛行“玩花灯”,玩灯者将采茶歌和田间锣鼓融合汉族民间小调即景演唱。“花灯调”就是阳新采茶戏的早期雏形。

黄梅采茶戏传入阳新后,与当地花灯调相结合,再经过多代民间艺人不断努力与发展,才逐步形成了阳新采茶戏。

阳新采茶戏最早搬上戏台是在清朝中期,民间至今任保留了一百多座晚清时期的“古戏台”。

(五)地域风俗

阳新采茶戏与黄梅采茶戏是同宗至亲的姐妹戏曲,主要流传于湖北的通山、阳新富河以南一带,以及赣北地区的武宁、瑞昌和德安等地。阳新富河以南,以龙港、洋港、枫林、排市、木港等地为主。

阳新采茶戏在当地已广为流传,街头巷尾、树荫纳凉之所、广场社区、甚至是田间地头等地都能听到采茶戏音乐的曲调。每逢年关时节、宗族大典、祠堂落成、庙会及各种庆典、红白喜事等礼俗活动时,接请戏班子唱采茶戏已成为阳新农村的一种风土习俗。作为一种隆重的礼仪活动,为把活动办得显赫隆重,由村长牵头各家各户摊派经费,唱大戏时,中途不断燃放炮仗烟花以示热烈。

(六)现代价值

阳新采茶戏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其民俗价值、音乐意义与戏曲渊源,均有可考之处。从戏曲文化的意义来谈阳新采茶戏的意义,就目前我国的戏曲体系来看,京剧、昆曲仍然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中影响最大的组成。其余的各地剧种、各类地方小戏,除了几个小有影响的剧种之外,其余的戏曲都是“服务地方”。④阳新采茶戏只服务阳新,诚然这与方言、地域文化有着必然联系,但是这却实实在在地制约了一门剧种的发展。

阳新采茶戏,不仅具有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对当地而言,更是经济价值。传承与保护阳新采茶戏,对阳新经济,旅游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七)保护意义

传承与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鼓励更多的人认识与了解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多样性。同时,对发扬当地文化特色,突出文化遗产,提高知名度,以文化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以改善落后状况,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二、阳新采茶戏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虽然采茶戏深受当地人喜爱,其发展却不容乐观。

(一)发展现状

传统采茶戏的特点是"锣鼓伴奏,人声帮腔”, 既然是阳新采茶戏,就要用正宗阳新话唱,说汉话唱普通话。当然,为了给传统采茶戏不断注入新的血液,采茶戏会加入流行因素。⑤

阳新采茶戏本身融合多个剧种,并且仍在不断推陈出新,与各种新音乐、新唱腔相融合,形成的新时期阳新采茶戏 “新现象”,透过现象可以窥探中国传统戏曲所呈现出来的多元化景观。

而且阳新采茶戏之前是没有女演员的,在戏台上演出,乐队依然占据戏台中央,生、旦、净、丑各角色皆由男性来扮演。建国后,才开始逐渐有了女演员,及至当下,大量女演员在采茶戏的舞台承担着重要角色的扮演。

(二)演出情况

阳新县有王英仙岛湖剧团,十里湖剧团,五里湖采茶剧团,兴国镇传艺采茶剧团,阳新采茶戏传承中心等多个剧团。这些剧团常演出于富川大舞台,富川社区文化中心旁。

富川社区文化中心成立于2012年6月,位于阳新县内中心地带,不仅聘请了众多专业戏剧老师,同时吸纳了大量业余爱好者。其宗旨是把传统采茶戏发扬光大。周一到周五,舞台上每天都有不同的演出,其中周四是传统采茶戏,由专业戏班子演出。所有演出都免费,也几乎满场,只是不同类型的演出观众年纪有所差别。

(三)存在问题

相比而言,观看采茶戏的人数少于其它类型的节目,且年纪集中在中老年,青年人甚少。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专业的采茶剧团,也没有演出专门的场地设备,以至于人们想唱却受条件限制。这无疑不利于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

根据对当地两所重点高中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82%的学生根本不知道采茶戏就更不提对它的了解与意义的认知,另外12%的学生听他们的长辈提起过或观看过采茶戏,但对该戏的历史或戏种本身的特征,却不能说出个一二。

如今在农村地区,只有当祠堂落成,村里会请戏班子前来助兴表演,除此之外便很少有演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的现代化,越来越少的人关注采茶戏。

三、阳新采茶戏的保护与传承

保护与传承采茶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大宣传

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申请举办“采茶节”系列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各个采茶剧团要经常举办展示、论坛、讲座等活动,使公众更多地了解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团队之间加强学习交流、演艺人员加强水平提高、剧本剧目加强编导创新、推广宣传加强展演场次。⑥

(二)教育为本

普及采茶文化,从教育着手,从小做起。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写成册,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各类新闻媒体要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等方式,介绍采茶戏和保护知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三)保护规划

阳新县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制定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抓紧制定采茶戏保护规划,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完善基础设施

对于城镇地区,基础设施较完善,因演出都是自费,剧团经费不足,后备人员匮乏,受众面结构单一,不免活动范围有限,因此,阳新县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应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来保护采茶戏,为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去创造进一步有利的条件,重视采茶戏的创作加大对采茶戏演出的支持,吸纳更多人士的参与。对于农村地区,从现状出发,切实做好对该戏知晓的老人的访问工作;保护地方古戏台,健全基础设施,提供必要的器材设备,为采茶戏的弘扬做好基本工作。

(四)开发旅游业,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链

作为全国十大贫困县之一,阳新县却有着众多旅游景点,如著名的仙岛湖景区。景区内可设采茶戏演出点,既可起宣传作用,又可吸引更多游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使文化,旅游,经济三者的发展相得益彰。

注释:

①如上部分资料引证于《黄石文化志》,黄石市党史办公室、黄石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写,2007.

②引自阳新剧团经理胡丽芬口述.

③国家网.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新采茶戏2011年.

④引自新浪博客,韩晗,论湖北地方小戏的生存空间与发展范式――以“阳新采茶戏”为中心的文化考察,2012.

篇4

一、潮州区域经济基本现状分析

潮州是广东连接海峡西岸经济区乃至华东地区的重要节点,也是广东省距离台湾最近的城市。近年来潮州借助其区位优势,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至2010年,全市地方生产总值为559.2亿元,年均增长13.1%。至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突破两万元,年均增长12.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25亿元,年均增长21.9%。投资、消费、出口协调驱动,年均分别增长13.4%、19%和9.9%。产业结构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明显,现代产业体系雏形初现,三次产业比重为7.2:56.3:36.5,规模以上重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提高至42%。

二、存在问题

(一)资源禀赋不太丰富产业的发展面临着用地难、融资难、专业化人才缺等突出问题。

1.用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政府的土地储备量少,难以满足企业迅速增长的用地需求。二是工业用地价格高,给企业用地造成了新的困难。随着经济发展,土地价格不断攀升,加大了企业的用地成本。三是闲置土地处置难,加重了用地指标的压力。虽然出台了盘活闲置土地的政策,但由于没有具体的强制措施,致使闲置土地难于盘活,出现“有地的人不开发,要开发的人无地用”的现象。四是企业择地办厂,出现区域性用地难。潮州市的企业是以来料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企业选址建厂的主要特点是以人口、交通、配套设施为标准,都要求集中某一区域,造成区域性用地紧张。

2.融资难。民营经济是在潮州市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近些年来,潮州市民营经济虽然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金融服务却十分滞后,在发展过程中一直被经营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所困扰。甚至出现了一方面民营经济扩大投资、进行设备、产品更新换代、技术升级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国有银行资金或者贷不出去,或者贷给某些有问题的国企后难以收回的现象,造成资金整体使用效率低下,金融资源浪费。以2009年为例,潮州金融机构的贷款是192.7亿元,存款是556.3亿元,存贷比是1:0.35;全省贷款44510亿元,存款69691亿元,存贷比是1:0.64。究其原因,民营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着天然的不足。3.专业化人才缺。专业化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然而,潮州市的专业化人才却十分短缺。部分企业家对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认识不足,引进、留住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能力较弱,同时,本地人才外流现象也时有发生,大部分企业招入的从业人员大多数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外来民工和当地农民工,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相对较低,高科技人才和现代化管理人才的比例远远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传统型、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陶瓷、食品、不锈钢、服装、印刷包装、塑料制品等传统产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比重为58.9%;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37.2%,还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45.6%。

(三)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潮州市各大支柱产业所处的行业多属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行业,粗放增长的特征明显。主要表现为:企业分散,规模偏小;生产产品科技含量较低,更新换代慢,缺少高档产品、拳头产品,名优产品不多,市场竞争力不强,整体经济效益不理想;产业的附加值不高,劳动生产率较低,能源消耗日益增大;管理水平低等。

1.企业规模小目前全市规模的企业是809家,全省各市居第10位,但工业的增加值仅为91亿元,列全省各市倒数第4位,目前潮州市的产业格局仍然是大型企业稀有,中型企业不多,小型企业为主体,这同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相去甚远,导致潮州的经济发展难以形成“航母效应”。

2.核心竞争力弱目前,潮州市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较弱,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品牌建设滞后等方面。(1)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尽管我们也有部分企业具备创新能力和较为完整营销体系,能生产出高端与精细的产品,如“三环”和“响石”等企业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具有国际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但可惜的是,这类企业只占潮州市企业的几个百分点。(2)品牌建设滞后。潮州市品牌建设滞后,外商贴牌生产企业占主导。商贴牌生产的加工贸易企业,大多技术创新能力较低,多数企业仍处于家族式管理、家庭式经营阶段,尚未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科学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这类企业占90%以上,其生产能力已经到达饱和点,且处于国际市场“微笑曲线”的低端,一旦遇到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上升等因素的影响,便陷入困境之中,其生存和发展都很困难。

3.能源消耗大随着潮州特色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消耗日益增大,全市工业能耗远远超出广东省的平均水平,2006年潮州市单位能耗为1.38吨标准煤/万元,虽然比上年下降3.5%,但比全省高出近八成。

(四)专业市场发展缓慢依托主导产业建立起来的专业批发市场,对引导产业进一步聚集,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我国一些地方原来知名度并不高,但由于在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和发展上有大的作为,因而大大提高了该地的知名度和产业发展水平,如浙江嘉市桥头镇的纽扣市场、义乌的小商品市场等。从总体看,潮州市适宜建设专业批发市场、形成同业产品集散地、提高产品知名度的食品制品业、彩塘不锈钢制品等,虽然一些产业都建有专业批发市场,但功能未能发挥,没有起到更好推进产业产品集聚的作用,未能为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配套。如,不锈钢板、塑料材料要到汕头、揭阳购买,而生产出的产品在本地专业市场的销售比例又小,既未能形成原材料及配套产品集聚,也未能形成集中的产品销售批发,产品的营销成本高,供求信息不灵。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条是我们对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专业市场的功能与作用认识不足。此外,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的欠缺和竞相削价等恶性竞争也是专业营销市场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

三、对策思考

(一)解决资源禀赋瓶颈

1.加强规划,整合现有的土地资源。使工业用地适当向企业密集的乡镇集中,发挥其突出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规划完善特色产业工业园区,并引导相关企业向园区集聚,逐步改变现有企业“满山放羊”现象,形成“赶羊入圈”格局。

2.加强政企联动和银企合作,努力做好牵线搭桥的工作。抓住当前国家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的机遇,加强政企联动和银企合作,努力做好牵线搭桥的工作。要建议各金融机构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创新融资服务,推出面向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的金融产品和具体措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要争取尽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议借鉴其他地区的做法,采取政府牵头,政府、社会、企业筹资参股形式,组建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服务,以此解决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二)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绿色、无公害、集约化精细农业,发展壮大茶叶、水果、水产、花卉、畜牧、蔬菜六大农业主导产业,规划一批规模大、水平高、效益好、带动力强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现代海洋产业,加快标准化渔港建设,调整养殖布局,扶持发展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支持发展无公害水产养殖业,建设水产品加工示范和物流配送基地,全面提升渔业发展水平。加快海洋综合开发,大力发展海洋捕捞业和养殖业,推进海洋产业发展。加快建设现代产业园区,推进粤台农业合作。

(三)实施名牌带动战略

1.积极争创名牌名标。按照有关名牌名标的评价标准和认定方法,有重点地选择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产品予以扶持培育,并积极推荐参加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的评比活动,努力实现省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总量逐年提高,国家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有新的突破。借助潮州拥有“中国乌龙茶之乡”(凤凰镇)、“中国食品第一镇”(庵埠镇)等品牌优势,考虑茶文化因素,全力打造“凤凰单枞茶”的文化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实施名牌战略中的作用。要把潮州名牌产品的培育、评价和推广宣传工作作为自身的重要工作来抓。行业协会要积极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制订切实可行的行业名牌培育规划,在行业中提高名牌意识,努力争取将本行业产品列入中国名牌产品评价目录、积极争取参与省级名牌产品和中国名牌产品的推荐工作。

2.充分发挥区域品牌的效应。对已获得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国家重点工艺美术城市”、“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中国食品第一名镇”、“中国印刷包装第一镇”、“中国卫生陶瓷第一镇”、“中国卫生陶瓷重镇”、“中国五金制品之乡”等区域品牌,必须进一步加强宣传推介,努力提州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要加强“食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不锈钢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水族机电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的建设,带动和推进各省级专业镇、市级专业镇的建设水平,推动潮州市产业建设再上新台阶。同时,要注重做好产地标志和集体商标的申报工作,促使其成为产业中即体现区域性又兼容企业性的标志。

(四)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加强与国际、国内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外经贸发展水平,有效扩大潮州经济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建设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1.全力开辟潮州港对外开放和合作新领域树立“大港口、大工业、大经济”的思路,统筹做好潮州港、潮州港经济区、潮州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立足把潮州港建设成地区性重要综合性港口,把潮州港经济区建设成新型临港产业基地和对台交流合作桥头堡。重点推进与广州港集团合作建设亚太通用码头一期、二期工程,与中交集团合作开发的潮州港西澳港区综合建设,积极拓展港口航运业务,深化港口对外开放,提升港口航运能力。积极推进以港口为中心的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业发展,大力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加工制造等业务。统筹海、陆、滩、岸、岛五大要素,调整海洋产业布局,拓展合作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渠道,着力打造广东海洋经济示范区。

2.务实推进区域间合作与交流(1)借助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商缘相联等优势,加强对台经贸合作与交流。全力办好广东潮州(饶平)台商投资试验区,促进台商投资集聚发展。加快建设柘林湾小红山对台贸易交易市场,规划建设台湾农业科技合作试验区、潮台海洋养殖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积极争取创建对台自由贸易区。(2)抓住国家建设海西经济区的重大发展机遇,主动参与海西经济区的区域合作。以交通对接为基础,以商贸、旅游对接为切入点,加快市场建设,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区域内的各类展销会、洽谈会,拓展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