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毕业实践总结范文
时间:2024-03-23 16:41: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毕业实践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为解决地方高校本科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出现的人才供需矛盾问题,文章研究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形势、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不足,针对加强重视、完善体系、优化实验课管理、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及产学研基地的建设、改革毕业设计、规范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框架。
关键词: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1 地方高校本科计算机专业现状
目前许多与计算机相关的用人单位都要求毕业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备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教学中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实验教学、项目训练、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开展工作,互相促进。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关键步骤,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根据文献的统计,我国各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剧增。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有计算机或相关专业。由前程无忧招聘网站统计的数据看,近年IT行业招聘的职位需求均排在各个行业的前列。麦可思研究院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对全国各专业的就业数和就业率统计表明,2012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都是2012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地方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初次就业率只有70%左右,其中还包括了不少学生从事的是与所学专业不太相关的工作。对于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就业所出现的人才供需矛盾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水平不高,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经研究发现,地方高校本科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观念,或者重课堂、轻课外的现象依然存在。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包括作业、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但是一般教师都认为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完成后,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了,而实践教学不好把握效果,常被置于次要地位。此外,学校管理部门的考核也更加看重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的课时和要求都相对较低,因此学校各级都有待加强对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
(2)专业课程体系有待完善。地方高校本科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往往是参照了重点高校的课程体系,缺乏自己的特色,对于实验和实践的环节也大多是单个课程的实验内容,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联系不够紧密。
(3)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的就业需求不符。目前,一般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是由授课教师确定的,但由于大部分学校的教师对实际就业需求不够清楚,对各种招聘单位的最新业务要求不够熟悉,只是习惯性地沿用以往的教学方式和内容,造成教学跟不上实际的用人需求。
(4)学生不够注重实践学习。学生在实践实习的学习环节中,由于受学校的统一安排,自己对学习的目标不够明确,缺乏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导致实践实习的过程多数流于形式,对实习报告等很多人也是敷衍应付了事,以至于最后很多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真正提高。毕业设计是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培养过程中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最重要的一次全面而系统的综合实践训练。但由于临近毕业,找工作或考研等事情也迫在眉睫,很多学生不重视毕业设计,得过且过,并且毕业设计的研究内容陈旧、简单,缺乏创新性与实用性。
(5)实践教学的考核制度有待完善。地方高校本科计算机专业的实验或实践课一般是随理论课同步开设的,实验类型主要以验证型实验为主,一般会在实验课前提供详细的实验步骤,以致学生较被动地参与实验实践,而且主要是以批阅实验报告的形式进行定量考核,考核制度欠科学性与全面性,这样难免会有学生抄袭或编造数据,效果堪忧。
2 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框架
(1)从上至下加强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要从主管领导开始,定下相关制度来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提高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积极推广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定期举行专业实践技能竞赛,加大奖励力度。
(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计算机专业的实验和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通常一刀切的做法,会让水平低的学生感到恐惧,水平高的学生却觉得没有挑战性,浪费时间,因此计算机实践教学必须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正视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差异,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符合认知规律,从低到高逐步提升,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多步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其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图1中的3个层次是紧密联系,层层递进的。其中,观测验证性实验是每个学生必须要完成的实验内容,以加深和巩固课堂的学习。综合设计性实验是对课堂上所学内容的综合运用,一般可以分组进行,组员可担当不同的角色,负责不同方面的内容,共同完成实验。实验完成后每个小组内各成员要进行实验总结的书面和口头陈述演示,每个小组组长也要代表该组进行各小组实验总结的书面和口头陈述演示,以此评定各人实验成绩。研究创新性实验则是在提供给学生选题后,由指导教师指导分工、合作完成,如创新设计的竞赛题目、科研项目子课题等,最后也要做出实验总结的书面和口头陈述演示。严格地考核评比,让每位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参与实际的研究体验,了解各种综合应用的实践过程,并互相学习交流,取长补短,不断进步。
(3)优化对学生实验课的管理。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自主实施实验过程。教师为主导,要注意及时给予启发和指导,使学生能真正体验自主实验带来的成功与失败,锻炼自身实践动手能力,并注意总结,提高创新能力。为了让学生在实验课中能积极主动地专心投入做实验,课前要教会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布置实验任务时要充分准备,布置的内容和表达要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在实验课进行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和监管,对学生的实验效果要进行评比,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评比,促进学生间积极的学习竞争,建立奖优罚劣、人人争先创优的良好学习氛围。
(4)改进实验、实践课的教学方式。本科计算机专业的实验、实践课要针对实际情况,改进实验教学方式。例如:程序设计类课程中的观测验证性实验,地方高校一般会让学生照着课本中的代码输入,然后调试修改,验证程序输出的结果。有人认为这样会让程序设计实验变成打字练习,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其实也不应该全盘否定这种输代码的实验方法,因为学生调试修改程序的能力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训练。而且要多次进行以真正熟练掌握观测验证性实验的内容,强化调试修改程序的技能,但是当学生具备了调试修改能力后,就可以减少这种花时间在打字上的训练了,更多地应该让学生投入时间到掌握编程思想以及算法设计方面,并鼓励学生在完成了观测验证的任务后,能够进行自主探究,争取改进或研究出更好的设计。
对于综合设计性实验,可以参考美国的顶峰体验课程(Capstone Experience Course),如专业课程设计、专业实训等初步的项目研究体验。主要的环节包括实际案例分析、项目计划方案设计、团队合作交流、开发实践、书面和口头交流沟通以及撰写总结等。整合各交叉学科知识,针对社会的需要,集中时间积极开展开发研究,有助于优化我国地方高校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体验;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在相互协助和交流促进中实现知识的整合;优化课程计划与培养过程,使学生能够较系统地掌握实际的工程开发应用技能、初步的文档书写技能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
对于研究创新性实验,可以借鉴近年发展起来的CDIO教育模式,参照工程项目从构思、研发改进到运作实施的整个过程,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4大步来组织实验实践教学。首先,建立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备选课题库。鼓励学生自定课题,每年也向教师们征集课题名,并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论证审核,从中选出有研究价值的课题,进入备选课题库。其次,经常邀请企业的技术骨干和资深工程师来校作技术讲座,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加深学生对各种课题的相关技术背景和实际研况的了解。然后,学生可以在网上自由报选已入库的课题,选了同一课题的学生形成项目组,再在指导教师的召集和指导下,进行任务分解,按兴趣和能力分工,确定研究组长。指导教师引导学生组织书写研究开发的计划和设计方案,定期集中了解实践研究学习的进度和存在的问题,协助排解疑难。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深入考察研究项目的需求和可行性,自主学习相关技术,进行实验测试,拟定设计方案,并进行反复验证和改进。各项目组中的每个学生成员在实施各自研究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动积极实践,经常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最后,将遇到的困难问题以及解决方案、项目开展过程中的经验体会、各种不足与改进意见等撰写成项目总结报告,以项目结题汇报演讲和组织竞赛评比的方式进行展示,并对优秀的研究成果进行奖励,推荐参加各种相关竞赛。
学生在积极参与这种研究创新性实验实践的过程中,积极性很高,主动学习,系统地掌握与项目相关的大量知识,且印象深刻。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实践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交流能力、文档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5)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等平台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计算机的新技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产学研合作可以为高校、企业和科学研究机构,建立一种良性的互补互利机制,充分地发挥各方优势,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经济发展结合,缩小学校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不断接近科学技术前沿,主动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地方高校应该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的要求,积极建立各种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并健全管理制度,为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场地与制度的保障,以各种形式鼓励师生参与企业项目的开发研究,激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和学科竞赛,让学生尽快地将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投入应用,体验理论的实用性,提高学习兴趣,并且能够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时做出深入研究,不但有效地巩固了课内理论,还学会了大量的课外知识,积累了实际的工程实践经验,培养了创新思维,提高了专业实践能力。
(6)毕业设计环节的改革。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在大学期间所掌握的知识与能力最综合的检验。毕业设计的质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反映出实践教学的优劣。为了避免大部分学生到四年级时,不得不因为要面对各种紧张的找工作和考研复习备考等压力,而无法集中精力专心地投入到毕业设计的实践中,以至于不少的毕业设计最终未能全部按计划完成预定的任务,甚至出现最后临时、马虎、勉强应付等更差的情形,应该让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准备最后的毕业设计,尽早地培养学生探索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让学生早日参与项目研究,体验团队开发过程。争取在四年级的第一学期实习前就基本完成毕业设计的初步作品,。在毕业设计开展期间,再进一步修改完善并总结成毕业论文后参加答辩,这样可以保证足够的研究时间,让学生尽可能亲自专心地投入到毕业设计的实践中去。
以毕业设计作为本科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最终检验目标,建立图2所示的层次递进结构的毕业设计培养体系,对一年级的学生就要开始加强专业基础实践技能的学习训练,鼓励学生加入计算机专业各种技术型的学生社团,学习相关实践技术。二年级学生则提倡加入学生的项目开发组,进行团队项目开发的锻炼。三年级则尽可能参加各教师的实际科研项目,或参加学科竞赛,进行创新设计研究。到了四年级的第一学期基本上都能够并且已经可以独立地做出一些实用创新的作品,再进一步完善总结之后就可以成为一个较成功的毕业设计了。
(7)改革实践教学的评价方式,规范实践技能水平的考核。尽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形式多样,为了促进良性的学习竞争,对实践教学进行科学公平的评价,还是要以较统一并且可信实用的评价方式来建立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实践教学主要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操作能力,要针对各种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建立规范的评价机制。尤其是观测验证性实验,由于考核的次数多、量大,难以对每人的操作过程和结果等进行评价,所以除了参考实验报告和考勤外,更重要的是要尽可能进行学生之间的互评,最后教师也应对一部分学生抽样进行实际评价,以了解实情。
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促进,既获得了反馈信息、吸取教训,便于反思与改进未来的实践学习,在对学生评价之后又提升了自身的认知水平。综合设计性实验以及研究创新性实验,要以多个相关学生和指导教师等的评价来综合评定,因此我们设计了一套B/S架构的实践教学评价在线管理系统软件,由参与评分的学生和教师根据评价指标,对被评价学生某次实验实践活动进行评价,可以录入定量的评价成绩,还可以录入定性的评价描述。对定量评价,系统可以自动去掉最低分和最高分,计算出最终得分。对定性评价,能够记录下每位评分者对被评价学生的定性评价意见。每一次的评价数据都记录下来后,师生可以随时列表查询,实现了较好的过程性评价,便于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实践学习的历史情况,也方便教师监控追踪实践教学开展过程的情况,以调整教学策略因材施教。这样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并综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等,实现较全面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3 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
湛江师范学院在本科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建立了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基地,对实践实验学时与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调整,提高了很多实验内容在各课程教学中所占的比例。还注重不同课程之间实验的联系,在完成规定每人必做的基础实验外,增设了选做实验和自拟实验,在课外选修课、技术型学生社团或竞赛组中开设了研究型和创新型实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从2007年开始,学校每年都举办历时半年、形式多样、多学科并举,集专业性、创新性于一体的“IT科技节”,而且得到了多家IT企业的大力赞助,学生热情高涨。2012年的第6届IT科技节,学院仅二、三年级学生中就平均有一半以上参加了“IT科技节”中的各项比赛。2008年年底开始建立了校园智能OA系统,推进了学院的实践教学、学生导师管理、毕业设计全程在线管理等工作的开展。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各类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等活动,在近5年的实践教学评价和毕业设计考核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各类计算机相关的比赛中,获得的省级以上奖励比改革前增加了6倍多,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有明显提高。
4 结语
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笔者针对当前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形势和地方高校本科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以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探索研究了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改革完善情况,提倡对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加强专业实践技能的锻炼,从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组织、开展、评价等各方面,提出应用于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框架,以抛砖引玉,下一步希望有更加深入的研究,以探索出更科学完善的计算机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参考文献:
[1]王爱民,谷川.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143-145.
[2]赵丙辰.提高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就业竞争力的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12):179-180.
[3]王兴玲,李春荣,焦玲.高校计算机基础研究型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计算机教育,2005(6):34-36.
[4]张晓琴.建立实践教学向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转换机制[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16-117.
[5]何静媛,朱征宇.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2):25-27,46.
[6]周启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5):74-76.
[7]张美平.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l,27(3):10-13.
[8]李文敬,刘之家,闭应洲.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计算机教育,2011(2):103-107.
[9]殷明,朱昌平.从众心理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7):128-130.
[10]那景芳,徐小平,段建民.多层次内容循环渐进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2):107-109.
[11]刘义良.计算机实验教学课堂行为管理的实践及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2):170-172.
[12]李作主,熊伟.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提高计算机实验教学[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4(3):695-696.
[13]江捷,冯士维.美国顶峰体验课程对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3):184-187.
[14]张璇,李彤.结合CDIO教育理念与案例教学进行教学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24):155-157.
篇2
【关键词】计算机;实训问题;改进实训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TP3-4
现在使用计算机的人越来越多,未来计算机技术的覆盖面会越来越广泛,应用也会越来越普及,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会不断增加。培养具有综合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信息社会的迫切需求,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何培养市场需要的计算机人才,是中职计算机技术专业面临的一个问题。
一、中职计算机实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实训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要求衔接不上 , 与企业要求相对滞后。现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能真正从事与计算机相关工作的少,即使从事了计算机技术相关工作,能够独当一面的更是少之又少,绝大多数的毕业生只是做一些简单机械的计算机操作。其原因是计算机课程设置脱离了就业的实际需要,实用性不强,无法达到市场需求,实训不注意质量,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和发展。
(二) 中职学生实训实习意识薄弱。中职学生年龄先对较小,与社会接触少,]有什么工作经验,不知道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工作经验的重要性,导致中职学生实训意识薄弱,不重视学校的实训环节,对实训缺乏主动性。
(三) 具备丰富经验的实训师资短缺。教师的素质决定着中职实践教学改革的成败。许多中职教师宁愿从事专业理论教学,也不愿做实训指导老师,造成实训师资队伍数量严重不足,实践能力弱,综合素质偏低。中职实训师资的“短腿”,形成了实训基地找相关企业要资源,有相关经验的人才却因为教师的工资待遇低等问题,不愿意来学校支援的尴尬局面。
二、中职计算机实训改进措施
(一)加强校企合作,形成“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1. 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第一,建立中职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加大企业对实训参与力度,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校外顶岗实习的相关管理制度。明确学校、企业、学生职责,确定实习内容和考核办法,最后由中职学校与企业联合签发有效的工作经历证书 ;第二,与配合度高的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主要合作有 :优化整合双方的技术人员、实训设备、实训场地等,共同承担生产和教学任务 ;为企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开展企业员工技能培训等 ;随着技术的不断的更新,需要从合作企业聘请专兼职教师参与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学 ;同时相关的实训设备也要跟上实际的步伐,不能长期用老旧的实训设备;学校和企业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训课程教材等。企业的需求是中职院校确定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依据。中职教育只有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才是出路。
2. 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处理能力。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搞好中职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要求中职教师既要承担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又要承担技能课的教学,大部分中职院校教师都有具有相当学术水平,但是在承担实践教学时还是显得力不从心,必须下大力气培养中职教师的实践能力,因为这是办出中职教育特色的关键。我们培养的合格的中职毕业生,一出校门就要能够快速适应相关工作,这对中职教师在实践操作方面提出了更多、更严格的要求。
3. 建立符合标准的实践基地是加强实践教学的必备条件。对于中职的实验室建设应区别于其他类型的学校,建设适应中职教学所必需的实验室应具备产、学、研一体化的性质,应该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实验室。为了紧密联系社会需要还必须建立校外的实践基地。只有在实际的场地、亲自动手操作,学生才能真正了解和熟悉各种岗位需求,他们的技能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这也是中职教育的显著特色。
4. 改革毕业方法 , 培养学生创新、总结能力。现在的中职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没有什么相关的要求、即使三年没有学习,也能顺利的毕业,这样不仅影响中职毕业生的质量,也很大程度影响了中职教学的良好氛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中职学校在培养模式上也要与之相适应。中职学生应该在毕业时,对自己所学知识有一定的归纳、总结,这样才能够很快适应工作需要。
(二)确保中职实训内容具有现代职业性。中职教育的计算机实训内容应具有鲜明的实用性。这要求中职学校必须积极地进行社会调查与研究,全面深入地了解现代社会对计算机技能的需求,需要及时引入新的技术和成果,这样学生才不会学着老旧技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实际职业岗位的工作情况。让学生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胜任岗位工作。
参考文献
[ 1] 桑玉民.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体系要素及对策分析[ J] .计算机教育,2013(4):103―106.
篇3
关键词:阶梯化教学;教学实践;“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0-0050-03
1引言
足够长的杠杆可以撬动地球,足够多的阶梯可以攀登顶峰。
如果说计算机科学是一个金字塔,“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无疑是这个耸入云天的金字塔的底座之一。无论是计算机硬件技术还是软件技术,无一不与“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直接或间接相关。在计算机教育大环境悄然改变的今天,像“计算机组成原理”这样传统的基础课程教育模式的改进也需要与时俱进。
阶梯化教学模式是指对一门课的教学在不同的阶段针对不同的学生以多种多样的且逐阶向上的形式开展起来,以达到最大限度地理论联系实际,科研结合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之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2 “计算机组成原理”阶梯化教学的特点
对于“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而言,阶梯化教学的实现包含多方面含义:
(1) 多样化。打破以往“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理论讲授配合少量实验的单一形式,增加了课程设计、开放实验室项目和毕业设计等多个实践教学环节,实现了教学环节的多样化。
(2) 最大化。最大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地理论联系实践,最大限度地与最新技术接轨,以达到培养学生兴趣,开发其潜能的目的。
(3) 阶梯化最重要的一个含义是“逐阶向上”的含义,也就是多种教学方法应用的几个层次是逐渐升高的,就像上楼梯一样。如图1所示,理论教学无疑是第一个台阶,实验教学就是第二个台阶,其余逐渐升高的台阶顺次是课程设计,开放实验室项目,毕业设计环节。一个学生在这几个环节中拾阶而上,终于登顶的时候,他将看到一个无比广阔的发展空间。
(4) 合理的阶梯宽度分布。阶梯的宽度表现为持续时间的长短,参与学生的人数,教师辅导的程度等。由于每一级台阶的性质、目的、内容不同,每一级台阶的宽度也不相同,选择一个合适的宽度比例对于最终阶梯化教学的成功也是非常重要的。
(5) 必需的硬件设施。“欲善其工,先利其器”,一种教学改革方法如果没有相适应的硬件设施,那么就只能是纸上谈兵了。“计算机组成原理”多媒体教学软件和一种或几种实验系统对实现这种阶梯化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3阶梯化教学的具体实现
下面就详细介绍一下各步阶梯的具体实现。
(1) 第一层阶梯:减而弥精的理论教学
由于“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重要基础课位置,以往该课程的理论学时是非常大的,伴随计算机教育环境的变化,理论课时的压缩是必然的。理论课时一般由64~72压缩至48~56。但压缩不意味着粗糙,也不意味着缩减。在缩小的课时里完成大纲要求,且求精求全,这就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在很短时间内生动形象地解释复杂知识点,帮助学生快速掌握重点,难点。而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则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做好预习、复习、测试、解惑等来实现课堂教学的辅助。计算机手段的应用可以使理论教学缩而不少,减而弥精。
(2) 第二层阶梯:推而广之的实验教学
缩减理论课时的同时,实验教学要推而广之。这里的推广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在有可能的情况下适当地提高实验学时;另一方面要加大有限实验课时的无限空间,内容加多、知识加深、范围加大。实验课时可在10~16学时之间。在教学中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如何因材施教的问题。实验课程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在学生中,接受能力、动手能力、自身努力的程度就有很大差异,在确保规定课时中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为此可采取如下措施:
其一,修订适合本校特色的实验指导书。
其二,严抓学生的预习工作。
实验教学是阶梯教学的第二级台阶,却是实验教学的第一级台阶,在这个层次上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对理论教学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初步建立整机结构思想。很多理论课上抽象的知识在实验课上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实验课常常是使学生感到豁然开朗的一个环节。
(3) 第三层阶梯:渐入佳境的课程设计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实验教学的特点是每个实验只涉及计算机组成结构中一个或几个设备的工作原理。增加一种面向所有学生的课程设计,以完成一个较为综合的题目是使组成原理实践教学渐入佳境的关键一步。课程设计时间及题目在各个学校有着很大区别,一般说1~2周较为合适。本学校应根据实验学时长短及后续实验环节设置情况相应调整。进入课程设计环节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实践经验,加之课程设计时间相对较长,所以教学方法就要变化了。课程设计指导书的内容要比实验指导书粗略,只应该包括设计任务和一些设计所需的数据,指导教师也仅对学生进行方向性指导,全部设计原理图、连线、设计步骤、设计测试都由学生自行完成。指导教师仅对其进行关键技术的指导。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
通过课程设计这一环节,应该说每一个按照要求走完这三步台阶的同学都掌握了计算机整体结构的概念,且具备了相当强的动手能力。他们关于组成原理的知识结构,知识体系已达到了本科计算机专业的要求。如果还想更进一步的话,就可以登上下面的阶梯。
(4) 第四层阶梯:更上层楼的开放实验
“计算机组成原理”开放实验室项目可以只对部分感兴趣的同学开展。这里开放的含义就是实验室每天至少8小时开放,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定一个或几个题目,并选择固定的时间进行指导,而学生可以在实验室开放的任意时间到实验室完成项目,以培养对硬件具有特殊兴趣的同学向更深更广的知识领域发展。
其一,人员以每位教师指导15人,3人为1组最适宜。
其二,设计题目可以运用EDA技术对ISP芯片进行开发。
其三,整个项目的实现分为4个阶段:熟悉题目、设计逻辑和写代码、代码调试与测试、总结并写出设计报告。
这一级台阶的设立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心中“计算机组成原理”离实际太远的一种印象,同时学生可以建立起硬件软化的概念。这是使参与到项目中的学生完成量变到质变飞跃的一个环节。
(5) 第五层阶梯:已入佳境的毕业设计
计算机本科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在各个院校都极少有与“计算机组成原理”或者系统结构直接相关的题目。除了教师重视不够以外,缺乏相应的设备也是一个客观的原因。伴随着实验系统的改进,EDA技术的发展,综合运用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硬件描述语言的毕业设计题目已经成为可能。作为教师,提供一个平台、一个指引、一个机会就很有可能成就一个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栋梁之才。
毕业设计题目的完成是培养真正的硬件人才的有效途径。能够走完这一步台阶的学生具有更强大的就业竞争力。五层台阶总结如下图:
4实践效果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阶梯化教学改革在辽宁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进行了3年的试点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理论课时完成了基础理论的讲授,实验课上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验证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也真正理解了理论。在课程设计中,学生在课外查找各种资料,使自己在实验室的设计和实践尽善尽美。每年有15名同学参与到开放实验活动中,培养了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少数同学在毕业设计中选择了与组成原理有关的题目,其中有一名同学的毕业设计论文获得了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一等奖荣誉。
两位笔者直接主持和参与了这三年的试点研究工作,在此之前笔者有十年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经验,可是采取阶梯化教学之后,笔者才真正感受到为人师的成就感。尤其是在开放实验和毕业设计工作中,学生由最初的茫然无知,经过不断的实践与理论相印证,一直到最终的深刻认识,他们几乎是非常兴奋地感受着求知的乐趣。学生中有多人考取了研究生,进一步深造。可以说他们的成功也部分归功于“计算机组成原理”阶梯化教学手段的开展。
“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开放实验室项目和毕业设计这五个环节面向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层面实现了“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的阶梯化理念,从根本上解决了专业基础课理论脱离实践和学生不重视、学习无兴趣的弊端。
为人师者不仅要用知识丰富学生的大脑,增长其才干,更应该用为学生搭建通往成功之路的阶梯,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将学生送入更高的平台。“计算机组成原理”的阶梯化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阶梯化的思想可以应用到其他学科、甚至其他专业。
参考文献
[1] 白中英,杨春武. “计算机组成原理”题解、题库、实验[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6).
[2] 白中英,杨春武,冯一兵. 计算机硬件基础课实验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7).
[3] 刘芳,戴葵,刘芸,王志英. “计算机组成原理”中设计性环节的教学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7,(4).
[4] 金海溶,周苏,孟学多. 用实验方法改革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J]. 计算机教育,2007,(1).
作者简介
白媛,辽宁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研室,从事以“计算机组成原理”为主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与科研工作13年。
篇4
关键词:任务驱动;实用技能;研究性学习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计算机与教育相结合,使计算机逐步成为社会各类人员都能掌握的一种工具,已成为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面对社会对高级技能人才需求日趋旺盛的现实,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应在切实培养学生的技能上进行探索,从课内和课外寻找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每个毕业生都成为技能高手、强手。只有这样,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才能更好地寻找自身的位置,立于不败之势。以下是我对计算机应如何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适应课程特点,注重实际操作
计算机教学应主要注重实际操作。计算机课程是一门技能性极强的课程,它的理论性东西有些比较抽象,不应要求学生理解,但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势,以适应该课程的特点。中国计算机教育专家谭浩强同志曾经讲述过学习计算机的问题,他说:“计算机对于绝大部分人重在使用,对于它的软、硬件理论部份,非专业人员可以不必要求”。计算机教学它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点,它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比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要更新得快。侧重面应主要在于使用,让学生在操练中理解,在应用中巩固;让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机操作的实际技能,这既符合该学科的特点,又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要求,从而能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学应以上机为主。同时机房上课要求我们的教师由以往的知识传播者,变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向导或顾问。
二、教学方法上采取“任务驱动”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的目标在于使人能够继续教育自己。” “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步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它特有的优势展示着强大的生命力。上课时,首先给学生演示“成品”,如一期小报,一张统计表,一幅图画等,然后边演示边讲授做“成品”的步骤,过程中包含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每一节课都要求学生学会几个技巧,完成一个阶段内容,也就是一个“成品”或“半成品”。学生在操作中遇到问题,教师答疑并提醒全体注意,这样,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任务清楚,循序渐进,学生操作及时,学有所得。
三、强调操作,将技能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计算机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目前情况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应特别注重四方面的技能培养:一是办公软件的操作技能,二是专门软件的操作技能,三是利用网络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技能,四是编程能力。办公软件的操作技能应以学习WORD、EXCEL两个软件为主,只有同时熟练掌握这两个软件的使用才能双剑合壁,在文件编排、表格制作等日常办公中运用自如。
四、紧盯市场,力求实用
学生学习的课程一定要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一门课程的教与学也要从“用”字着手,在实战中掌握其精髓。目前的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主要应训练学生软件的使用技巧,追求“即学即用”的效果。然而,教授什么样的软件,训练何种技能,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计算机软件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学生学的软件到毕业时却已经被淘汰。所以,在选择教学软件时一定要盯紧市场,把“实用”这个原则贯穿在教学计划制定与教学实施的全过程。
五、任选课程,各得其所,发展个性
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改革的深入,从学校实际出发,针对学生个性差异大、需求不同等特点,开设任选课,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兴趣、特长、个性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网页制作软件、动画制作软件、图形处理软件、美术设计软件、数据库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兴趣任选三门以上的课程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在自觉中学习,在自信中进步,真正发挥出每个学生的潜能。
六、利用网络,引导学生学会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Project Learning)是近年来国际教育机构倡导的新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开展的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学生可从感兴趣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从而掌握基本的学习研究方法,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目前,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上网已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一大课题。计算机是研究的工具,中职学生不但要学习计算机知识,还要学会利用互联网这个研究工具进行研究性学习,并通过研究发现知识。
七、实施2+1模式,促进教学工作
正确、有效的教学模式能使教学工作锦上添花。中等职业学校可以采用2+1模式,即两年文化课及专业基础课学习,一年技能强化训练、实习。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只有牢固树立市场观念,将上述几点落到实处,狠抓学生的技能训练,要使每个毕业生都成为技能高手、强手。只有这样,职校毕业生才能在中等职业教育不太景气的大气候下开辟出自己的一片新天地,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计算机教学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摸索,边教学边作总结,边总结边改进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实践出真知”,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和在理论科学的指导下,我还将认真去实践,成功将就在不远处。
参考文献:
[1]秦虹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现存的主要问题[N].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1(4).
[2]邢辉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职教论坛[N],2001(9).
[3]单美贤. 马万全.动作技能教学策略探析[J].职教通讯,2003(9).
[4]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蒋乃平.构建职教体系,促进人力资源开发[M].2002.
篇5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软件工厂”教学模式;项目驱动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5-8473-02
当今世界IT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计算机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面临巨大的挑战,这样就无形中对我们高等学校的教育模式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而人才培养的质量是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的衡量标准。探索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学生个体发展的必然需要,是高等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自身非均衡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我国社会经济现状及其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及教育终身化、社会化发展总趋势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1]。
1 当前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社会需求,近几年很多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计算机专业,大范围的扩招使得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急速增长,但是却面临这样一个尴尬的状态:很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找不到适合的就业岗位,而大量用人单位又招不到符合需求的相关毕业生。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发现一种现象:毕业生出具的成绩单上理论科目十分丰富并且各门功课成绩优异,但是当问及有什么项目开发经验或者是否用所学习的语言(比如JAVA)开发过实际项目时,我们的毕业生通常回答都是“没有”。 动手能力差、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成了毕业生普遍的问题。产生实际就业市场需求和高校教育这种脱钩的情况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高校课程设置陈旧,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过多,实践太少,当今计算机主流技术根本没有进入学生的培养计划之中,学生在大学中没有学到社会需要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从而导致毕业生普遍缺乏应用能力,不能与社会需求相符合。
如何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其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2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前提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计算机专业技能和信息技术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2]。众所周知,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教学的核心,因此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也应该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应用型学科,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将来主要面向经济建设和生产一线,因此我们的培养应该以专业技术熟练的软件和硬件生产、开发、维护工程师为最终目的。
随着高校扩招,目前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新生中有一部分同学在上大学之前很少接触计算机,许多同学都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有一些同学来自边远地区,知识面很窄。如果在大学教育中没有帮助他们进行前途分析从而对自己进行适当的定位,而是盲目的按照传统的计划进行培养的话,就会使得学生的学习没有目标,只是一味的追求高分,缺乏实践能力,从而和社会的需求脱钩。因此,我院在计算机专业的新生入校时安排专业导师对学生进行简单的专业介绍,包括专业开设的课程,专业学习中注意的问题,专业的就业情况等等,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需求,帮助学生初步定下自己的发展方向,这样就能使得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学习。
3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3.1 扎实的专业基础是关键
作为一个合格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应具备自己所学专业的最基本的专业能力,同时还应该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扎实的专业基础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我院在新生入学后先对其进行2-3年(专科2年,本科3年)的基础课程的教育(包括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这样为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提供有效支撑,为学生后续学习各专业方向 打下坚实的基础。
3.2针对专业特点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培养计划
我院以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为实验点,在进行2年基础课程教育之后,就针对专业特点和实际需求制定对应的专业培养计划,该培养计划引入计算机主流技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得学生在学校中能够学到实用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同时,为了使毕业班学生更加适应市场需求,从而提高就业率,通过对当前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结合就业和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针对软件技术专业第五学期开设的计算机组成原理(任意选修)、Linux操作系统(专业基础)以及Java EE、Java ME、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程序设计实习等6门专业综合课程,进行课程必要的改革,具体内容如下:①理论课程集中7周时间完成授课;②集中10周的时间进行专业综合课程的项目实践和毕业设计。③将几门相关专业综合课程进行整合,按统一的项目进行教学实践。④添加Web工程和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的介绍,鼓励学生以构件为思路进行“软件工厂”过称式的开发。
教学中我们利用成熟的案例来进行项目驱动式的学习,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专业内容,还使其具备了一定的项目开发经验。毕业班的学生可以在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确定自己的毕业设计项目,提前进入设计状态,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3校企合作,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使毕业生能够更好的得到企业认可,从而达到学生满意就业,企业满意用人的目的。我院采取校企合作,共同进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方式。以企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制定培养方案,将企业成熟项目作为教学案例嵌入课程内容,学习的同时参与项目开发,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培养软件开发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校企合作,经常聘请企业中有丰富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来对学生讲授现代软件开发技术和一些项目实战经验。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从而增加学生适应企业的能力。同时,为了使学生有更好的项目经验,我院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将部分学生选送到合作的企业中,进行项目实训,实现学业与就业无缝连接。
3.4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计算机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3]。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是在理论教学的同时配备少量的实验教学,而且这种实验教学很多都是对理论教学的内容进行验证,很少有真正设计性的实践,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我们的毕业生项目实践能力缺乏的一个原因。我们知道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是: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同时要具备对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当然,有很多人认为计算机就是编程,学好代码怎么编就可以了,但实际上编程只占整个项目中很少的一小部分,重要的是程序设计和调试,设计和调试的过程不仅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采用小学期制,集中进行设计类课程教学
针对机软件专业的特点,对以往的教学计划进行了改革,在该专业的最后一个学年的教学中引入了大量的课程设计类课程(例如:软件工程课程设计,JAVA课程设计等等),促使学生把前面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课程设计中,增加项目经验。同时,为了让学生对项目开发有一个整体的概念,我们采用小学期制集中教学,在引导学生进行项目选择之后,对其进行分组,鼓励学生用“软件工厂”的模式进行软件产品线型的开发,让学生在实践中模拟流水线上的不同角色,培养新型的软件技术人才。
2)编写适用的计算机课程设计类教材
目前,由于已有相关配套教材较少,每次进行教材选订的时候,很难选到适合的教材,对教学也很难做到规范化。近几年,我院一批长期参与课程设计教学的教师们深入调研相关教材,认真分析总结,结合自己实际项目开发流程和相关开发经验,相互取长补短,初步形成了一系列适用的计算机课程设计类教材的雏形,从而更好的指导和规范相关的实践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5建立高素质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保障教学质量,是实现工业化理念的前提【4】。对于很多新生本科院校来说,师资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业界现场的工程实际经验,计算机教育理论脱离实际、专业教学的改革落后于计算机及软件技术的发展,但这种知识的学习是不断更新的。因此我校要求教师必须跟上技术的最新发展,在鼓励教师向“双师型”发展的同时让青年教师去IT企业进修学习,参加IT行业开设的短期培训,并且广泛引进企业单位有丰富经验的软件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来我院举办讲座和指导学生实习和毕业设计,提高整体师资水平。
4 结论
计算机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自然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就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应符合企业需求,将前沿技术融入到专业建设中,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师资水平。由于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涉及的要素很多,涉及面也很广,其培养模式呈现多样性,这也给专业发展留下了很多新的问题。该文主要对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个初步的研究,以期望能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完善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肖晓丽,邓江沙,陈川.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2):100-104.
[2] 马小军,王育坚.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浅析[J].人才培养,2009(10):9-11.
篇6
【关键词】高校 计算机教育 现状 对策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下,计算机不仅渗透到生活中、工作中,还渗透到教育行业中。计算机的出现导致人们的生活活动、生产活动开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鉴于此,人们也开始重视起高校的计算机教育。
一、高校计算机教育的现状
现阶段,各大高校越来越关注计算机教育,并且计算机教育取得了差强人意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的问题如下:
1.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目前,很多高校虽然了设置了计算机课程,但是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这就导致计算机教育过于流于形式。很多时候都是学院与学院之间相互模仿教学模式,毫无创新。因此,计算机专业设置的特色无法凸显出来。与其他教育相比较,计算机教育有其特殊之处,即:系统性知识与理论性知识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如果高校没有将系统性知识与理论性知识相结合起来,这势必会影响到计算机教育,也无法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计算机人才。
2.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实践
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仍然沿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一味的给学生讲授理论知识,没有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另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教师无法从社会的实际需求来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当前,计算机教育没有从社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出发,而是盲目的教授学生理论知识,最终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教师师资队伍薄弱
大部分教师都是照本宣科,将教材中的内容复述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所获得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与此同时有些计算机教师并不定期为自己充电,这就导致他们的知识体系老化,从而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
二、高校计算机教育的有效对策
1.科学的设置计算机专业
高校计算机教育活动的开展与专业课程的设置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高校要合理的设置专业课程,保证专业课程中的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计算机教育的最终任务不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而是要提高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仅仅掌握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其要熟悉最新的计算机软件,掌握安装新系统的方法以及使用新系统的技巧。
2.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以前的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会将课堂上的所有时间都放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这种教学方法既让学生感觉到知识的枯燥无味,又让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认识停留在表面上。久而久之,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逐渐退化,为了能够改变这种状况,计算机教师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以理论带动实践,用实践来反作用于理论,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当前,企业需要的是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人才,面对那些缺乏实践能力的毕业生,企业自然是不愿意聘用这样的人才。为此,在计算机教育中,教师不能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一味的教授学生理论知识,而是要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当老师讲解完理论知识之后,其要给学生留出自主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这样做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革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革新教学模式成为提高课堂效率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然而如何革新教学模式呢?通常情况下,计算机教师要从日常教学工作中总结出教学经验,提取出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
一方面,构建以实验室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计算机这门课程不同于其他的课程,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通过构建以实验室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满足了实践教学的多种需求。对于计算机教师而言,其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以实验室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丰富计算机课程的内容,增强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
另一方面,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传统的授课模式无法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并且传统的授课模式制约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地位。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占据主体地位,而教师的“教”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有机结合起来,这大大提高了计算机课堂的效率。同时当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去学习计算机知识、探索计算机知识、实践计算机知识,那么学生的能力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4.重视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教学的组织者,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高与低直接影响到计算机教育活动的效率。因此,各大高校要重视计算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每位教师的专业素质。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其要具备职业素养,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将自身的精力、时间投入到工作岗位中。另外,高校要定期培训计算机教师,让计算机教师了解到当前所出现的新软件,还要专门购买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书籍,无形之中提高计算机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结语
近两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呈现上升的趋势,因此为了能够让高校毕业生快速的进入到工作岗位,寻找到心仪的工作,这就要求在高校计算机教育中,既要教授学生相关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高校要从社会的实际需求出发,努力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文霞. 对高校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的几点思考[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6:186.
[2]贺蕴彬,高显文,高琴. 关于高校计算机教育的现状与改革的探讨[J].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3,14:136-137+139.
篇7
关键词:就业为导向 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
近年来,高职教育开展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笔者作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负责人也带领教学团队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索,其中也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1 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建立了一个更加严谨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实施方案。
2 教学内容
以来源于企业的典型实际项目为载体,可以使专业课内容贴近生产实际。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都可以由一个“学习引导”项目,一个“小组实践”项目和一个“技能测评”项目一共三个项目组成。
2.1 学习引导项目:作为第一个项目我们应该注重项目的易入门性、趣味性和覆盖性,力图覆盖课程培养目标50%-60%的能力与知识,这个项目由教师带领学生完成。
2.2 小组实践项目:学生以项目组形式自我学习,同学互助项目,教师充当“咨询师”角色。本阶段将覆盖课程目标的80%-90%。学生做完这个项目后能够具备从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2.3 技能测评项目:这个项目难度略微超越教学要求,学生组成项目小组承担教师所交予的项目,学生必须完成项目要求,提供所有文档,最终由教师测评学生的完成情况。
3 学生实习多样化
3.1 通过专业公司帮助,寻找合适的校外实习基地。①优点:实现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②问题:合适的企业难找:本专业在石家庄大型的系统开发公司较少。企业不稳定:小公司没有每年都接收一定数量毕业生的能力。这就需要老师不断的去找很多需要毕业生和实习生的公司。这对于老师来说,从时间、费用、精力上都很难达到。③解决办法:社会上有专门的外包人才公司,可以充分利用这类公司,这类公司中有专门工作人员为学生找就业单位,而学校可以负责学生和培训。
3.2 合作办学、“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同质量和就业有保障的培训单位合作办学,按照企业需求,培训单位和学校共同进行“订单式”培养。同时培训单位可以带动学校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培训单位四方共赢。①优点:学校:增强老师实践经验;与企业实现了对接;保障了学生就业。企业:减少了毕业生刚去企业中学习的时间,学生一上班便可以很快上手。培训单位:有了稳定的生源。学生:除了毕业证书,还可获得多个职业资格证书;订单式培养,保障就业。②问题:需要仔细甄别社会上声誉好、就业有保障的培训单位。与培训单位的运营模式的谈判需要经验和技巧。③解决办法: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培训单位的声誉、背景。
3.3 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灵活安排实习单位。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可以到学校安排的单位去实习,也可以自己找单位实习。同时,对于有些找到好工作的同学也可以提前去实习。这种情况下,因为学生在不同地点,所以需要学校特别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4 三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4.1 典型工作项目实训期(第1-4学期):学生在学
校,或在生产性实训基地中按照企业管理模式,以项目组的形式完成企业真实的典型项目,从而达到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指学校和企业共同总结出一些典型的工作项目案例,由教师指导学生对这些项目案例进行有计划的仿真实践,从而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
4.2 “订单式”人才培养期(第5学期):学校选择社会上声誉好的培训公司,发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需要,灵活课程设置,努力做到行业和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培养什么。提供多个供学生选择的订单,比如:北大青鸟、华宇智成等。
4.3 顶岗实习期(第6学期):学生在所在单位完成综合项目和毕业设计。这个阶段学校可以提供一些实习单位,学生也可以自己找单位。
以上就是笔者所在团队对专业教学改革经验的总结。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在教学效果、就业率、社会评价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汪伟,卜天然.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23).
篇8
关键词:课程体系设置;就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随着人类步入信息化社会,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各种形式融合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社会交往、工作学习、经济活动、事务处理和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社会用人单位对包括人文外语专业在内的大学毕业生在计算机能力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合理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是培养面向社会应用需求人才的基础和关键。为了能将大学生培养成既具有本专业知识,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我们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
1调查问卷的设计
(1) 目的
经过调查,以期较全面准确地了解哪些计算机课程受到人文外语类专业学生的喜爱,在实际工作中能给予其及时有效的帮助,根据调查结果适当调整课程的设置,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
(2) 对象
这次调查,向历届人文外语类各40名毕业生下发紧扣研究主题的电子调查问卷,实际收回74份,有效问卷74份。
(3) 调查内容
根据人性化原则和全面性原则,电子问卷调查设计成选择加问答样式,问卷内容包括:
① 刚进大学时您的计算机基础如何?
② 在完成计算机一级考试后,如果给您一个机会,选修N门以下计算机课程,您会选择哪几门?
③ 除了学校开设的有关计算机的课程,您还接触过(听过或自学)哪些相关课程?
④ 请写出您觉得开设最有意义的计算机课程?
⑤ 请写出您觉得开设最无关紧要的计算机课程?
⑥ 您现在从事的职业?
⑦ 您觉得计算机课程在设置上存在哪些问题?
⑧ 经过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您感触最深的是自己学到了什么?您还想学习关于计算机哪方面的知识?
2对调查结果的研究与分析
(1) 为了正确研究课程改革方向与合理设置课程的安排,需对学生入学前的计算机水平有正确的了解,特制定第一问题,即刚进大学时您的计算机基础如何?调查所得的结果如图1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80%的学生在刚进大学时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这也正符合自2004学年开始,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实施“非零起点”教育的事实。“非零起点”教学内容的实施有利于后继计算机课程的设置。
(2) 第二问题的设定,让学生自主选择出他们希望上的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比较真实的反映出学生对相关课程的喜爱。结果如下图2所示。
由上图可以反映出,在学生心目中受欢迎的课程项目是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页设计与制作、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技术基础、视音频编辑,其中以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为最。或许这些课程在实践操作中能比较快地看到成果,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能给予他们一定的帮助,所以这几门课程深受学生们喜爱。
(3) 由于受到专业的限制,人文外语类专业开设计算机类课程有限,而学生通过从周围了解或接触到一些关于计算机的课程内容,让我们相信这些课程内容已经在某种程度上为学生所需要并熟练使用了。鉴于此,特设置第三个问题,即除了学校开设的有关计算机的课程,您还接触过(听过或自学)哪些相关课程?
A.多媒体技术与应用
B.网页设计与制作
C.二维动画设计
D.ACCESS数据库
E.办公自动化
F.计算机网络
G.电子商务技术基础
在外语专业学生的选择中,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电子商务技术基础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几项;而在人文专业学生看来,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页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技术基础这些课程的内容在实际生活中被学生所需要,其认可度最高。
(4) 此次调查研究的对象是已经进入社会参加工作的毕业学生,他们在实践中总结了一些经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区分老师传授的知识哪些是重点。故我们将第四题设置为问答题,即写出您觉得开设的最有意义的计算机课程,图3为调查结果。
图3所示为学生自主认为开设的较有意义的计算机课程,虽然结果中课程所涵盖的面比较广,基本囊括了平时所上课程,但不难发现在众多课程中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以其应用面广,学习上手快的优势脱颖而出。
(5) 为了正确、全面、系统地制定出课程改革的方案,在对学生觉得开设的最有意义的计算机课程的研究与探讨后,提出了请写出您觉得开设的最无关紧要的计算机课程的问题,这部分内容有助于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适当修改与调整某些课程的授课模块,其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结合自己工作中所用知识的实际,总结现实经验,认为ACCESS数据库在平时使用最少。或许是因为数据库数据的繁杂对文科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频率低,因此,学生们得出这一结论。这些学生虽然已经走上岗位,但工作时间还比较短,在认识上可能不太完善,所以在课程设置时可将此结果作一定的参考。
(6) 考虑到课上内容的应用与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紧密相连,所以,我们对学生现在的职业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外语类专业的学生多为教师与文员,而人文专业类的学生大多为教师与管理人员。这些职业的特殊化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生对课程偏爱选择的理由,故在设置人文外语类学生计算机课程时应将他们将来就业趋向考虑进去。
(7)“您觉得计算机课程在设置上存在哪些问题”是问卷调查的第七题。“偏于理论,所学的不精通”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学生的意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多依赖书本,考试也偏于卷面,再加上短短四年的大学时间里计算机课程开设有限,想要系统地学习计算机知识成了学生难以实现的梦想,这导致了上述问题的产生。故在设置课程时要注意理论与实践并进,适当增加学生上机作业时间,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8) 最后,我们发出总结性的提问,即经过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您感触最深的是自己学到了什么?您还想学习关于计算机哪方面的知识?这一问题的回答结果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人文外语类计算机教学课程改革的方向。其调查结果整理如图5所示。
结果分析:或许因为人文和外语类学生毕业后多数从事文员与教师工作,所以,他们更喜欢办公自动化和多媒体技术课程。学生迫切需要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作用的课程内容。
经过几年时间的实践工作,学生在之前的教学基础上还希望能获取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新增一些课程设置。调查结果如图6所示。
由图6显示可知图片编辑这门课程已成为外语与人文类专业的学生最想要学习的课程。这或许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用到一些图片,而这些图片需要进行一些处理,故图片编辑这门课程在课程设置时需要考虑进去。
学生对ACCESS数据库这门课的学习存在一些疑问,或许因为这门课程自身存在一定难度,也许是被调查研究的人文外语类专业学生在工作中对数据库的使用频率低,多数学生对这门课程表现不太积极,故在课程设置时可以考虑换成别的课程或减少课时,降低要求。而学生比较感兴趣并且认为能在今后工作中发挥较大作用的课程是多媒体、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与图片编辑,这些课程不仅在学习过程中能很快上手,并能有所收获,更重要的是这些课对毕业生今后的工作有极大的帮助,所以,这几门课程可以作为设置的重点。
3对课程改革的建议与设想
根据教育部的文件精神,计算机基础课程按照“1+X+Y”课程框架,在大学一年级第一、二学期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这门课学生可根据自身计算机基础程度的不同选择一般程度或高程度)。第三学期开设面向专业“X”课程群,主要有“课件制作”、“多媒体网页设计”课程。第四学期继续学习面向专业的“X”课程群,主要有“办公自动化”和“电子商务”课程。第三、四学期的面向专业的“X”课程以重应用为主。“X”课程主要结合专业特点,通过布置大作业,做小项目的形式进行课程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技术知识的同时能够感受到计算机技术学习的意义,增强其学习的兴趣和目标。完成“1+X”课程体系的学生可以选修“Y”选修课程群,如图片编辑与视音频技术。“1+X+Y”课程框架如表1所示。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开设的课程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其内容照搬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内容。因此,如何修订面向专业的“X”课程的教学内容,使之符合非计算机专业,又能面向专业,促进学生的发展(深造、就业)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4结束语
高校人文、外语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担负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各学科领域的普及和应用任务。通过对学生的深层次计算机内容的教学不但能提高这些学生的就业、深造的竞争力,也能推动计算机教学在新形势和新技术方面的发展要求,将大学生培养成既具有本专业知识,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谌新年,何宏,肖伟平. 基于“非零起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7(15):46-47.
篇9
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构建是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因此,按照市场需求的原则,以“技术技能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进而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是必要的。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执行的高职计算机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是2014年修订的,课程内容、课程设置是趋于合理的,现阶段能够适应计算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满足高职院校“高质、强能、实用”办学模式的要求。按照学校的要求和统一部署,在近三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推行学分制进行了试点工作,总结了针对高职生的学分制运行模式。在建设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理应从培养目标出发,着力处理好下述关系:
1.1计算机应用中的现实和未来
当前,计算机专业知识突飞猛进,而且日新月异。很多高职院校学生毕业之日,即是深感所学知识被社会淘汰之时。如何处理计算机专业应用中现实和未来的关系,是值得慎重考虑的。“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一方面,在高职院校里,计算机教学内容要新,紧扣进代脉膊,紧跟技术前沿。可以说,每年度都要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否则,无法平衡现实和未来的关系。
1.2计算机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
“高质、强能、实用”是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培养人才追求的目标。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如何将理论学习和技术技能练习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准确把握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的比例,是十分重要的。理论,要按照当前够用、实用为原则,又适当照顾学生长远发展必需来进行设计。重点是使学生有一技之长,这是根本。
1.3计算机内容中的稳定和变化
基于课程的相对稳定性,计算机教学内容更要侧重于变化。当然,这里也应注意新技术与课程设置的关系,原因之一并不是所有的新技术都能作为课程,原因之二在教学中追赶新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新技术,是永远跟不上的。现在认为是新技术,学生毕业时可能已被更新的技术替代,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获得新技术的能力。因此,对于计算机软件类课程教学,不能出现一个软件就开一门课,出一种汉字输入方法就开一门课。而应该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技能,再加之一些选修课,学习一些最新的技术。同时,注重“授学生以渔”,给学生以“猎枪”而不是“干粮”。
2以完善学分制为核心,推动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
学分制的优点在于人才培养规格的多样化,可以根据不同的人才能力要求和知识结构,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利于高职教育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个性,有利于学校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有利于提高高职教育的水平。首先,学校进行了学生专业课成绩考核模式的改革,所有的计算机专业课程都增加了上机测试,总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上机测试、期末笔试成绩,根据不同类课程,其比例为2:3:5或3:3:4或3:3.5:3.5。其次,组织专业带头人和一批骨干专业教师参加了计算机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两个专业教学培养计划的修订与各课程大纲的制定工作,并成立了专业委员会,进行专业论证,为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通过修定实现了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在新计划中,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点、素质教育的特点,打破了学科教育思想和模式的束缚,将培养目标按学分量化后,分成四个大的模块:包括:文化基础与素质,专业技能(如文字输入及排版技巧等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专业技术、专业领域拓展。尤其是对专业技能是否直接纳入课程体系并进行考核的认识,存在分歧。最主要的阻力,就是原高校教育体系的影响。为此,学校多次开会研究,多方论证,三易其稿,最后形成共识。在模块设计中,不仅加入了技能课,而且是大比例的加入,最多可占总学分的三分之一。为了突出动手能力,系里坚持每学年举办计算机操作技能比赛,比赛项目涵盖文稿输入、上机编程、网页制作等项目。再次,建立以教研室为主体的学分制运行体系,并以此为契机,加强了教研室建设,促进了教研室活动的开展。在选课、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学生申请免修重修自修、课程考核与测试、学生成绩的认定与评价等环节都进行得很顺利。学分制的实施,不仅受到学生的欢迎,而且在全校学生中也有一定的影响。由于学分制的灵活性,使教学安排十分方便,可以在保证常规教学的情况下,自如地开展培优补差工作。针对高等职教的学生现状,有些高职学生在英语、数学和专业主干课中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中补考还不能及格的情况下,实施学分补偿制和成绩补偿制。
3注重设计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计算机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总会存在着良好教学效果与课时数有限之间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值得下大力气的。如用计算机讲计算机,采用电子演示文稿、大屏幕多媒体联机演示等先进教学方式尽可能的把计算机课程讲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同时还可以省下大量的教学时间。再比如在教学中可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等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最能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活动中,程序设计实践性强,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再动手编程,之后上机调拭。因此,要充分重视实践环节。学习程序设计,要学活用活,不要死学不会用,关键能举一反三,学生走上社会参加工作,在需要时能很快地再掌握一种新的程序编制语言。教师在严格按照学校对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在理论课教学活动中,以班级为单位可实行“学生助教”制度试点,提出在一学期的教学活动中,严格根据学生学习时的表现(比如一些难度系数很大的思考题、实践题能够解出,对某一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选拔“学生助教”,享受优厚的待遇(平时成绩直接定为90分以上,还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讲台上讲述自已对某一问题的见解),并履行一定的义务(为基础差的同学提供援助等),主要是一项荣誉。确实形成了比、学、赶、帮的良好学风,效果较好。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知识基础,怎样使学生能够能更快更容易更有效地接受知识?这个问题对基础差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要将心比心,讲课者不能只顾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教就怎么教。应该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将心比心,教师要经常问自己:“假如我是听课的同学,我会出现什么情况,会提什么问题?”尽量设法减少学生听课的困难。
4着力加强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
篇10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教育模式,阶段性成果,创新点
1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危机
1)就业人数与企业需求不成比例。随着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培养,也被其他专业及个人所重视。即使不是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校期间也进行过计算机的相关培训或自主学习。他们的专业性虽然不比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但他们的能力已经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同时他们还具有自己的专业,这样的毕业生对于企业来说可能更为合适。这样用人单位就可以选择其他专业毕业生,从事企业中计算机技能要求不高的岗位。
2)学历不占优势。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具有大量高学历的员工是企业形象的一个提升。同时在大家眼中计算机专业是个高技能专业,很多企业认为学历和能力成正比。就好像大多数人都认为学习能力和学习经历成正比一样。
3)高职院校在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上稍有欠缺,使学生的竞争力减弱。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最大的特点是善于与机器,生活在单一的二进制生活中。而在现实的工作中,这样的非yes及no的情况,使他们在融入企业时缺少灵活性,不善于与他人沟通。
4)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方向缺少目标性。计算机专业知识覆盖面广,学生在学期间没有明确的专业方向。明确的专业方向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为步入社会工作做好准备。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般对自身的特点及社会的需求不够明确,过分依赖学校的课程规划。
2培养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才方面的主要尝试
1)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科学界定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研究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原有教学进程与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差距,找到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
2)在改革初期,依据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及行业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调查、分析,同时配合学院骨干校建设,以学院“百门课程”建设工作为契机,构建“计算机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讨论、分析、建立“项目式教学”、“模拟企业环境真题真做”、“专业能力综合测评”及“项目式教材”模版。
3)正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并且得到了落实。
3实践过程的主要创新环节和改进计划
1)服务滨海高新区经济发展需求,适应计算机相关行业企业岗位的发展需要,培养具备个人发展能力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人才,人才的培养是专业发展的源动力。预计在以下方面实现突破:a.结合滨海高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形成符合计算机专业发展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b.构建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为中心、获得计算机行业职业岗位能力,实现入学即入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为引导的分层递进人才培养模式。c.将计算机行业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结合实践需求,原有课程重新整合构建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框架、核心课程标准制定,模拟工作场景的操作过程指导课程实施过程及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评价。
2)在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积累了经验,同时也发现了问题。a.需要进一步完善与规范项目式教材,教材的内容要符合行业企业项目建设标准及工作流程,要求编制老师有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对行业某个工种环节要非常熟悉,所以必须为教师提供企业实践机会,要求教师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兼顾企业工作,在时间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b.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无借鉴性,需持续进行。c.企业作为供应链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环节,对学校改革参与的积极性不高。d.课程实施过程中严重缺乏双师素质教师。
3)研究工作的推进计划:a.继续修订和完善四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b.进一步实践“供应链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中心、以取得职业资格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c.实施计算机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完成2016级专业进程修订。配合学院骨干校建设,以学院“百门课程”建设工作为契机,完成“项目式教学”建立、“模拟企业环境真题真做”编写、“专业能力综合测评”建立及“项目式教材”编写等任务。
4通过调整研究计划增强改革力度
结合本地区经济特点及学生的就业发展趋势,制定特色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计算机相关专业各自的特点、主要就业方向及区域经济引领下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分别制定突出特色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物联网应用技术和软件技术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稿。在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中挖掘全新切入点。构建以市场人才需求为起点和终点的,供应链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借鉴行业企业员工培养培训计划、社会高知名度计算机专业技能培训机构的目标式培养策略,使得“供应链”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具有时效性。在研究中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物联网应用技术和软件技术分别确定适合本专业未来职业发展的计算机职业资格考取计划,统计取证率作出分析评价。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让学生成为实践者、参与者和应用的创新者,学生代表加入专题研讨。依据行业企业典型工作任务,构建计算机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本学院的课程教学改革相结合,将专业核心课程的优秀改革方案进行分项式研究,一项一项对比总结,提炼科学合理的时序任务课程设计方案,重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在构建项目式课程标准,模拟真实工作过程的课程实施过程及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研究中加入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研究。结合职业岗位应用需求和教学实践体会,从确立考核目标、建立考评体系、设计考核内容、分配考核权重等方面进行实践,并分析和评价考核方式改革的结果和成效,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做出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文敬.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