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艺术教育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23 15:55: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艺术教育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校艺术教育管理制度

篇1

【关键词】艺术教育管理 高校艺术教育 科学 创新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也呈现出“大众化”的发展方向,这对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产生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旧有的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机制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日益复杂多变的现实要求,高校艺术教育管理必须紧随时代,树立“科学、和谐”的主导思想,遵循教育管理的普遍规律,满足艺术教育管理的特殊要求,建立以科学化、创新化、和谐化为核心的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系,保障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

一、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管理现状分析

高校艺术教育管理获得重视,一方面满足了“艺考热”下当代艺术教育健康发展的需求,一方面顺应了艺术学科更加细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突出了艺术教育的特殊性。不可否认的是,革新艺术教育管理的理念成为众多高校艺术教育管理者的第一选择,艺术教育管理领域也有了一定的成绩。随着高校艺术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一些高校还形成主渠道和多种辅渠道相结合的教育管理体系,如以校、院两级教育管理方式为主,并在一些专业上针对学生特点和高校培养目标不断提高艺术教育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科学化程度。

与此同时,高校艺术教育管理还是存在一些并不令人满意的情况,其中有些还是管理中的“顽疾”。例如,高校领导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管理上的疏漏,学校缺乏对艺术教育的统一规划和领导;艺术教育管理体制没有建立,艺术教育没有归口管理的部门,有的还处于多头管理或者管理无序的状态,导致其效能低下、职能混乱;艺术教育管理的激励与评价机制、经费投入和使用等依旧无法获得足够的保障;艺术教育的正确导向并未获得高校领导和教师的重视,依旧以传统教育观念进行教学;不能合理地把握对学生管理的尺度,学生教育与管理的脱节等现象。由此可见,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机制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要构建科学、和谐的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系,必须取得一个共识,那就是艺术教育管理不同于普通教育管理,尽管可以参考一些通行的管理思想与原则,但更多的是艺术教育自身的特殊性。艺术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是艺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艺术教育的整体功能,管理机制、教育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的科学协调、有效联动成为艺术教育管理体系构建的着眼点。

二、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改革的策略

高校艺术教育管理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状况,迎接新时期的挑战,就必须走制度化、创新化、科学化的道路。高校通过运用先进的制度化管理,建立一个科学化的艺术教育管理系统,进行教学情况信息反馈、管理决策,继而实现艺术教育的全方位、创新化管理。

(一)制度化

作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大力推进高校教育管理体制革新,逐步实现制度化管理。要做好制度化管理,就必须综合考虑高校教育管理的特点,完整构建教育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教育科研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分配奖励制度、学生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理顺高校艺术教育的管理体制,加强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领导,为高校艺术教育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制度化的建立首先是建立规范化的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制,这也是重中之重。那么如何建立呢?一是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高校应成立以主管领导任组长、科研教务财务有关部门参加的艺术教育领导小组,统筹资源,制定艺术教育发展规划,推进艺术教育发展;二是高校成立独立的艺术教育实施与管理机构,以独立的部门来运作和实施艺术教育;三是建立健全各行政教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机制,高校艺术教育往往涉及多个部门,这需要各部门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学校艺术教育的开展。

(二)创新化

创新是整个社会的主题,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石之一。要使高校艺术教育管理尽快步入科学化的轨道,充分发挥美育的作用,必须优先考虑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系的创新化这一关键性课题。艺术教育的核心特征是独特性、可延展性、价值性,这与创新的内涵完全一致,因此,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系的创新化必须要强调艺术教育的优势和特色。要做到艺术教育管理的创新化,可以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第一是注重地域性艺术特色教育和特色学科的建设,唯有如此,才能将历史的资源和现实的艺术情景融合,才能凸显自己无可替代和不可模仿的优势;二是注重高校内部艺术课程设置上的特色性,在推陈出新建设优势学科的同时,寻找突破口,把学科建设与创新教育相结合,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例如,可以将素质类艺术课程作为通识课程,技法类艺术课程作为选修课程。

(三)科学化

高校教育管理系统的合理运行必须置于科学的教育管理决策系统指导下,例如,依据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对教育工作做出客观公正评价、给予科学的教学评估。艺术教育管理的科学化,要求艺术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善于利用现有的科学策略、先进手段来提高教育管理的质量。科学化的管理,一是管理工作者要制定科学而有效的高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对艺术教学人才队伍建设、艺术科学研究、艺术活动开展以及管理保障等提出具体的目标和要求;二是艺术教育管理部门应为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做深层次的设计和长远的规划,在艺术课程的设置、艺术教育的评估等方面充分体现自身的特点,突出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三、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改革的方法

高校艺术教育管理要在“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基础上,提出全面、系统、科学的艺术教育管理方式,以构建适应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艺术教育管理体系。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改革的方法以教育管理的普遍规律为根基,以艺术教育管理的特殊性为考量,以效率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成长为着眼点。

(一)建立激励机制

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改革,首先要建立激励机制,激发艺术教育管理者和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为艺术教育活动持续开展的“再生性”动力,使其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艺术教育活动,取得更优异的成绩。激励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其积极性。高校艺术教育中,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其积极性是艺术教育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学生作为受教者,对学生的激励能够实现艺术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高校艺术教育的管理者通过激励机制能够进一步推进艺术教育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保证和提高艺术教育质量。

(二)加强考核评估

科学的教学考核与教学评估可以有效地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工作的水平,要实现这一点首先需要保证教学检查与监督的常规化,这是实施有效教育管理的基础手段;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系统,对各层次和类型的教育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客观评价,总结经验,为今后改善管理工作提供方向;再次,通过客观公正的教学考核与评估结果,运用多样化的手段,奖励先进,激励后进,使艺术教育管理领域中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师资队伍

为了契合艺术教育体制革新进展的新需要,我们应该以创建管理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机制和新手段来激活创造力,完善与健全艺术教育管理系统。其中,师资队伍水平的整体提升是最为重要的途径。高校需要加强高校艺术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努力构建起一支过硬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与之对应的,形成新教师、中青年教师、教学名师的合理梯队,有效实现教师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四)以科研促管理

优秀的科研工作有助于保障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高校艺术教育需要及时总结成绩,提炼出新的研究成果,并以此促进高校艺术教育水平的提升和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系的完善,这需要用科学、和谐的观念来规范高校艺术教育科研机构的设置和研究工作的开展。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应该积极动员、组织广大高校艺术教师开展高校艺术教学科研工作,从中构建各具特色的艺术教育管理体系,拓展艺术教育管理的范畴,丰富其内涵和手段。

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得高校艺术教育对目前的管理体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建立新的艺术教育管理理念和构建新的艺术教育管理体系是保障高校艺术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艺术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要有担当改革先锋的意识,为我国的高校艺术教育提供更多的智慧与资源。

参考文献:

[1]闫树涛,王东兴.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机制的未来建构[J].中国成人教育,2010(13).

篇2

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音乐教育管理必须更新理念和模式的观点已经为多数人认可。并且经过近年来的实践,在改革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逐渐形成了校、院或者院、系两级甚至多级的教育管理模式,并且此种模式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更加注重人性化、可操作性强的管理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地方院校针对校情实际和音乐专业特点不断推出更具特色的教育管理方法,使得长期僵化和单维度的管理模式有所改变。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高校音乐管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长期坚持以经济发展为纲,导致外来思潮和教育理念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教育思想形成了剧烈冲击。这其中包含积极性的,但是亦有消极的方面,即在艺术教育管理领域中将衡量经济绩效的方式灌入,这种照搬忽略了艺术教育所特有的规律,加之艺术生源群体的复杂性和多元的思潮,使得艺术教育管理一度处于相对的混乱状态。通过实践调查,高等艺术教育存在重视书面知识缺乏实践锻炼、重视单学科的知识缺乏艺术整体感知、重视教师主体忽略学生能动作用、重视统一规范而忽略学生个性创新等问题。此外,音乐艺术生有着更为特殊的性格特征和反叛精神,不能够很好地衡量和掌握对于他们管理的尺度也是导致音乐教育管理从业者和学生冲突此起彼伏的重要原因。

2研究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改革与发展的方法论

当前,国内部分学者主张音乐教育应当学习西方管理的方法和范式,即要使教育面向市场。而有些学者认为应当走符合中国特色和传统的音乐教育管理改革之路。两种主张各有所侧重,但是通过社会与市场的检验都是必要的,因为学校培养人才的最终归宿是回归社会,成为建设社会的人才。音乐教育从业者,尤其是管理者一定要充分遵循教育改革的渐进性规律和改革受众的特点,确立正确的改革原则,以原则为指导,吸收国外音乐教育管理的前沿先进方法和模式,并结合本土的特色,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音乐教育管理体系,采取科学的评价机制对音乐教育教学状况进行及时反馈和评价,最终形成可持续的管理机制。

2.1音乐教育管理科学化的取向科学性是评价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基本标准。良好的评价系统影响并决定了教育管理系统。在教育管理系统中对于教育信息的过程管理又是核心,因此形成科学化的教育管理决策系统是整个教育管理过程的重中之重。科学化管理的另一个表现便是明确的目标管理,它要求在教学活动展开之前,要制定量化的教学目标,最好逐条列出、条理化、纲目化,以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比对,看看教学结果是否实现了最初的教学目标。同时在音乐教育管理过程中,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音乐教育管理队伍的质量是实现教育管理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关键环节,这需要管理者尊重教育的规律、尊重受众的需求,重视合作和沟通交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管理的效果,实现最初设定的教育目标。

2.2音乐教育管理的制度化取向无规矩不成方圆,管理制度是实现和保障高等教育教学目标的基石。形成长久稳定的制度,将更加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良性开展。音乐教育管理制度应当依据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的方针政策,根据本学校的具体工作开展要求来制定。制度的建成需要以高效实用为基本原则,制度的设定不应当假大空,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并且要尽量详细,比如:行政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学生奖惩制度、师资建设制度、科研创新制度等。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改革的主要推动者是教师群体,所以建立针对教师群体的制度化措施是必不可少的。艺术教育类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提升应当时刻成为学校的工作重点,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师培养制度。这样才能够使得不同年龄段的教师都可以找到个人的坐标和定位,不断地发现不足,提升个体素质,实现自我超越。例如可以依据专业类别或者年龄段进行分类,制订符合类别特色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使得他们能够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奋斗在教学前线,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艺术人才。

3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改革与发展的模式

科学的管理理念是指导高校音乐教育管理发展的根本,面对艺术类学生群体,高校音乐教育管理者应当时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符合本学校特色的管理模式。应当说,没有完全严格和统一的模式去遵循,但是无论哪种模式都应当以高效实用为核心,都应当遵循普通教育管理实践的基本规律,只有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才能进行革新。

3.1激励机制不可少激励举措能够触动人内在的奋斗热情并实施新的正向行为,激励举措可以说既是对前期工作成绩的认可也是对于后续工作的鼓动。大学生群体处于活力十足的年龄段,在音乐教育管理过程中适时地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能够使他们充满更多的动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更为主动地接受教育。同时在制定和实践激励措施时,一定要注意激励机制需要遵循公平原则,给每一个同学同样的发展和实践平台,让他们自由竞争、公平竞争。同时,高校音乐教育管理一定要注重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对他们同样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如精神奖励或者物质奖励,以使他们立足本岗更好地践行服务学生、教育学生的使命。各种激励举措一定要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以使得教学管理工作得到真正切实有效的发挥。具体而言,可以首先进行一定的实践调研,了解学生和教师的真正需求然后将这些需求转化为教育管理的激励措施,使得他们为了能够实现个人需求而按照改革的路径和方向进行工作,这样把目的和手段相结合,才能实现学校的长久健康发展。

3.2强化考核与评估教学改革的过程跟踪十分必要,但是对于改革效果的评估和考核也是不可缺少的。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教学考核与评估对于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师的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强化考核与评估机制具体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实现对于日常教学活动的检查和督导,这是基础性的工作;第二,根据不同的学科类型和教学工作制定人性化和合理化的评估机制,实现过程监控与结果考核客观公正,以使被评估者遵守,并为他后续的努力提供方向;第三,考核手段要多元化,要以实现用考核机制督促学校教育改革良性推进作为目标。

篇3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管理;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对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笔者通过对现阶段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认为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管理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主旨思想,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调查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从组织学理论、教育管理学的角度,将教育行政与教育管理等同看待。

一、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研究的意义

管理机制是发展的保障,没有合理的管理机制,谈发展是一句空话。管理机制需要人性化。所谓人性化,是说机制在运行过程中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机制也需要有约束性,所谓约束性,是说在运行中要对违反制度的现象给予明确的态度,或沟通,或批评教育;机制也要有强制性,因为惰性是人的普遍心理特征,所以要落实“要么履行职责,要么取消权利”。对专业音乐教育管理具有与一般管理学或一般音乐教育学不同的独特性, 无论教育界还是管理界,目前几乎已有一定程度上的共识。但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特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与管理学及音乐教育学各有什么不同与相同等诸多问题,却没有得到更多的讨论与探究。

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重视既是当前教育学科由综合到细化以及学科自身逻辑演进的结果,同时又是当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研究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性工程之一,是文化艺术事业人才支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高水平、高度发展、高质量的高校音乐教育管理,就不会有持续高度发展、高度繁荣的专业音乐教育事业。因此,对高校音乐教育管理进行专门的研究,具有战略意义,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高校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依然有与普通教育管理共通的地方,因此,音乐教育管理与教育管理学之间有一些共同或交叉的管理思想及管理原则,是可以互相借鉴的。有效的教育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如何改革和完善教育管理模式一直是音乐教育管理研究和探索的重要内容,这是高校音乐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新领域。我们坚持音乐教育以人为本,其实质是尊重音乐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其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音乐教育管理的创新理念深入人心,在音乐教育管理领域有了一定的进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高校音乐教育管理中,重视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已逐渐成为共识,院、系两级教育管理模式不断完善。随着高校办学规模地不断扩大,院、系两级教育管理模式成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模式。在此基础上,许多高校的各个音乐专业针对学生特点和高校培养目标不断推进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科学化进程。此外,高校音乐教育管理还形成主渠道和多种辅渠道相结合的教育体系。

但与此同时,高校音乐教育管理也呈现出不少弊病。过去30多年来,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年代,但在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社会发展战略中,经济领域的管理理念、价值取向对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这种影响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即把经济领域的绩效管理模式化地、片面地应用于艺术教育管理之中。此外,调查发现,深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高等艺术教育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继承轻创新、重书本轻实践、重学科知识轻整体知识、重教师教轻学生学、重统一要求轻学生个性多样发展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拓宽,但知识基础的厚度亟待增强;二是学生素质水平差异增大,学生学习态度和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三是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所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亟待提高。此外,不能合理地把握对学生管理尺度,学生教育与管理的脱节现象等问题依然是艺术教育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三、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改革与发展的方法研究

对于音乐教育管理方法,目前国内有些人认为我们应该向西方学习,将教育市场化。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中国音乐教育管理应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但无论是哪一种主张,其最终都是要通过社会这一市场进行检验的。因此,面对当前崭新的音乐教育形势,管理人员应该在规章制度、教育目标、岗位职责等方面有所加强,使音乐教育管理更具科学性和延展性。当前各个高校音乐教育已经逐步认识到教育管理应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的道路。音乐教育管理工作者应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以教育管理基本原则为指导,运用先进方法,建立音乐教育管理科学化体系,对音乐教育进行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管理决策系统,继而实现对音乐教育的全方位管理。

(一)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科学化

教育管理决策是指参与教育工作的管理者,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一系列教育管理的方法和方案,教育管理系统运行的好坏由决策系统来掌控。同时,教育信息的管理又是教育管理决策系统的基础,因为只有在科学的教育管理决策系统指导下,才能使整个教育管理系统合理地运行,因此是相辅相成的。目标管理是现代教育管理方法之一,即在教学过程开始之前,结合教与学的相关信息,合理制定教育工作目标,并且将目标细化、量化,以便达到预想的教学成效,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最后还要依据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作出客观公正评价,给予科学的教学评估。 音乐教育管理科学化的进程中,也需要各级教育管理工作者素质的全方位提高。教育管理队伍的整体质量是实现教育管理科学化、先进化、规范化的关键,这就要求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善于利用现有的科学方法、先进手段来提高教育管理的质量。此外,还应认清教育管理的内在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现代化管理方法。要在音乐教育管理中,重视教和学双方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管理的效果。

(二)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制度化

高等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的关键所在,高等学校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基地。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大力推进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实现制度化管理,成为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基本方向,因此,高校音乐教育也要强调制度化管理。制度化管理是指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法规,依据高校工作任务和内部管理要求,构建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将高校教育的各项工作纳入科学规范的轨道上,实现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以精干高效为原则,完善管理机构的设置制度,综合考虑高校教育管理的特点,对包括教育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教育科研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分配奖励制度、学生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在内的整个管理体系都要作出具体安排。

此外,高校还要以质量为核心,构建和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制度化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管理水平。在学校质量管理中,首先要建立起规范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将学校质量方针和组织结构的管理职责、质量体系、教育教学过程的控制、检查总结评比、预防和纠正措施等都用文件形式规定下来,这样可以较好地保障管理的效果;其次要建立管理领导小组、管理职能机构和质量管理小组群,来形成一个有明确目标、职责、权限,互相促进的质量管理网络。另外,艺术教育制度化还要以师资队伍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教师培养制度。为了使不同年龄段的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的坐标,都有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的机会,在队伍建设上,要科学分类,分别建立三个层次的教师梯队。对新教师要建立“新教师帮教制度”,培养新教师尽快成为合格的教师;对富有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要建立“骨干教师培养制度”,培养教学拔尖人才;对于已经成为骨干的教授学者,要建立“专家名师选拔制度”,培养名师名家。三个层次的教师培养制度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阶梯,可以有效实现教师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四、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改革与发展的模式

高校音乐教育管理要在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理念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构建和谐校园的新要求,总结高校教育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分析传统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不足与弊端,进而提出全面、系统、科学的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以适应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形势需要。无论是在哪一种教育管理模式,在创新音乐教育管理的研究方法中,效率都是核心。音乐教育管理与普通教育管理并非是完全脱离的,音乐教育管理的研究是以教育管理的普遍规律为根基,再在其之上来发展特殊性的。它们之间在拥有不同个性之外,还具有部分共性,而这些共性就使得音乐教育管理有了借鉴和参考的地方,如管理规则、管理思路、管理创新等等。

(一)实行激励机制

在大学生管理中,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建立激励机制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由被动受教育转化为主动受教育。激励机制的应用要遵循公平和时效的原则。高校音乐教育管理中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尤为重要,在具体实施中利用激励机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激励机制是激励活动的各项要素在运行过程中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及其在激励效果之间内在联系的综合机能。首先,我们要做一系列调查研究,以了解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心理需求,将这些需求同教学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提高音乐教育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其次要在保证教学规章制度有效实施的基础上,给师生留有一定的发挥空间,争取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其积极性。高校音乐教育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把激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改变思维模式,真正建立起适应学校特色、时代特点和师生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使高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加强考核与评估

对教学实行卓有成效的管理,应加强教学考核与教学评估工作,完全依靠过程控制是不够的。科学的教学考核与教学评估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工作的水平。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需要强调教学检查与监督的常规化,这是实施有效教育管理的基础手段;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这个制定要根据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学工作要求,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对各层次和类型的教育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客观评价、肯定成绩、发现问题,为今后的改进工作提供方向;最后,通过客观公正的教学考核与评估结果,运用多样化的手段,对优秀者加以奖励,对不合格者进行必要的惩罚,这种竞争意识会在教育管理领域中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三)深入研究管理技巧

对音乐教育的未来发展的定位,一直是管理者思考的重要问题。笔者对高校音乐教育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与总结后,提出建立高校音乐教育督导委员会和音乐教育的民间协调机构,进一步完善普通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管理层次。在音乐管理教育中,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对不同教育体制下他们的教育政策、管理体制、管理形式等问题做出比较,吸取其精髓。音乐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当下,我们正处于新经济时代,新技术的革新促进了管理的发展,赋予了管理学新的使命。

在当前音乐教育体制的改革中,管理模式的创新已迫在眉睫。目前音乐教育体制不论是学院资源配置,还是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的运行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是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不相适应的。为了契合音乐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新需要,我们应该以创建管理的新理论、新观念、新技术、新体制和新手段来激活创造力,完善与健全音乐教育管理体系。

结语

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使得高校音乐教育对目前的管理体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人们对音乐教育管理观念的思考也要做出相应的改革与变化。新音乐教育管理理念也在新经济发展的大形式下慢慢形成,音乐教育管理更加重视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责任编辑 :李姝

参考文献

[1] 裴龙.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管理机制研究[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09(1).

[2]张智杰.教育管理制度手册(第一册)[M].北京:中国民艺出版社,2007.

[3]黄颖仪.浅谈专业音乐教育管理学的构建[J].音乐探索.2009(4).

[4]李振峰.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发展历程与走向[J].石油教育.2007(1).

篇4

文化管理创新――寻求“传统、现代、本土”的结合点

在长期的学校管理活动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质量的稳定在于它蕴含着高品质的学校文化。只有当人们从文化视角对教育管理创新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时,才有可能充分利用文化进行教育管理的创新。教育管理创新也应当充分考虑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本土文化的适应性。北海小学是百年老校,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为了从传统中挖掘、从实践中提炼、从未来的期望中设计学校文化,我们积极寻求“传统、现代、本土”的最佳结合点,多管齐下创新学校管理文化。

首先,适时更新办学理念,调整学校工作目标。我们确立了“主体参与,促进素质和谐发展”的基本办学理念,进而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积极实施“参与”策略。让师生主动地参与,在参与中强化生命的独特体验,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其次,营造和谐的软环境,实现师生关系协调化。我们以“敬业、奉献、尊师、爱生”为核心,加强教师的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师师合作、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我们以教师发展为本,强化教师的质量意识、科研意识、创新意识、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教师的事业心、责任心、自尊心和自信心,倡导教师发扬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和互助精神,规范了教师的职业行为,使更多的教师爱岗奉献。

另外,我们将抽象的校园精神物化成具体的、显形的校训、校风、校歌、校徽等“校品”系列,使校园精神为广大师生所理解、内化,进而转化为行动的力量。

制度管理创新――瞄准“规范、有序、灵动”的平衡点

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切实规范师生行为,才有可能形成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生活的积极、有序和高效。为此,我们制订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规范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但刚性的制度约束只能解决“不可以这样做”,而不能解决“如何做得更好”的问题。日新月异的教育形势也不允许学校以一个固定的标准为目标,竞争的激化、时空的变迁、观念的更新,要求学校作出与之相适应的反应。一句话,如果管理制度不创新,就不会有学校发展的新气象。

制度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习制度创新。通过“定量、求质、考绩、奖优”等措施,激发教师强烈的学习欲望和热情。第二,课题研究制度的创新。学校确立了一个主课题,辐射8门学科的36个子课题,形成了五级课题网络。第三,教师评价制度的创新。学校从“师德、师知、师能、师质”四个方面指导教师专业进修,创新“星级教师”的考核评比制度,以详细的条文引导教师自我学习、自我研究、自我提高和自我评价。

质量管理创新――建构“多元、立体、发展”的生长点

没有质量的学校,是没有生命力的学校。教育管理创新的首要意义在于学校要直面社会对优质教育的期望,进行切实的、前瞻性的改革。为此,学校三管齐下抓质量管理创新。

第一,改革评价体系,创新教育评价的基本模式。教育创新首先应该是考试方式和评价标准的创新,因为教育评价直接引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由此,我们进行了评价观念、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途径、评价作用等五个方面的改革,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建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科学、可行的教学评价体系,推出由学生参与的自评、互评、学校考核的三方评价方案,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单科免考重考制度,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第二,构建校本课程,完善课程实施的运作机制。我们因校制宜,开发校本课程,将其分成充满书香的快乐阅读、充满智慧的科技视角、充满趣味的英语天地和充满活力的社团沙龙四大板块。

篇5

范行为;思想教育;营造

氛围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21—0025—01

一、加强制度管理,规范留守儿童行为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致使一部分孩子在思想、学习、心理等方面蒙上了孤独自卑的阴影。如何教育管理好他们,规范他们的行为,成为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为此,我校将留守儿童思想教育问题作为学校重大课题,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首先建立起《留守儿童成长档案》。档案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二是留守儿童思想、学习、纪律、性格、爱好等方面的优缺点;三是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四是管理教育所取得的成效。其次是制定《留守儿童管理制度》,要求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组织学习并掌握管理制度,使留守儿童有一个明确的行为准则。最后是组建“留守儿童之家”活动阵地。阵地有活动室、心理咨询室。学校要将有责任心、有爱心的教师作为重要资源,聘请他们担任心理辅导老师,从多方面掌握学生情况,不定时与需要心理疏导的留守儿童谈心,尽可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二、加强思想教育,提高留守儿童自立能力

我们无法改变这样的现实——让他们的父母不再离开孩子。但有的家长尚且在孩子身边,他的孩子照样问题重重。这说明什么?说明许多家长不懂教育,在孩子身边就只管吃管住,逼问成绩,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从不考虑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何在。而当家长外出务工,孩子更是信马由缰,长期缺乏正确的教育引导,必将导致其养成内向、孤僻的性格,不关心班集体,遇到问题不敢向老师或亲属反映,对待他人冷漠,我行我素,厌学逃学等不良习惯像毒瘤般疯长。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形形的诱惑,极易走上邪路,因此,学校必须加强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同时更应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高他们明辨是非能力和独立处事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校本课程中增加防拐教育、法制教育,避免伤害和被伤害等方面的人身安全教育。

篇6

【关键词】现代学校和谐教育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22-01

一、和谐教育管理的特征

1.和谐教育管理的核心--以人为本。

2.和谐教育管理的根本方法--人本管理。

3.和谐教育管理的基本目标--人尽其才、事顺其理、以理服人。

4.和谐教育管理的要义--实现教育管理和谐。

二、坚持以教师为本

1.完善各种制度,用合理的制度来制约人,引导人,激励人

第一,应以多数教师的行为为正常行为,肯定他们自身素质与工作成绩。第二,要尽可能全面掌握每个教师的信息,评价教师时既要看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也要看教师自身素质的发展与提高。第三,评价与奖励相结合,在正确评价教师的基础上,给每一位教师以合理的奖励,也是优化教师的一个重要因素。第四,动态管理与及时评价相结合,要经常深入到教师群体中,关心和了解教师,发现教师工作中的优缺点,并为教师提供及时准确的反馈信息。

2.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结合,用优越的制度凝聚、吸引教师

作为教育的管理者,要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任何改革措施的出台,都必须考虑到学校实际,考虑到"教师心理"这一层面,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

3.依法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依法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是校长的职责。教师合法的权益得不到维护,主要表现在没有关注教师的身体健康、超时劳动得不到合法的报酬等方面。

目前教师教育任务过于繁重,工作压力大,同时健身活动又太少,导致教师的健康状况非常令人担忧。按照有关规定,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健康检查,并因地制宜安排教师进行休养。

国家规定职工每周工作日为五天,休息二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了教师按时获取工资报酬的权利。如果教师本人没有明显的过失,任何人任何部门都不能以任何理由随意克扣教师的工资。

4.多元化的激励措施,合理满足教师的精神需要

在进行激励时,一定要区分不同的教师、不同学科,对教师的分析和划分有助于决策层判定采用哪一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励教职工。我校在激励教职工中,正面的激励远大于负面的激励。正面的激励措施很多,对教职工行为、业绩的奖励和评优、评先的肯定等。关键是评价指标较多样化,对教师的考核也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

三、坚持以学生为本

1.坚持不懈抓常规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从小树立荣辱观,是最基本的对学生进行如何做人的教育。我们把"一规"、"一则"作为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基本教材。随着新"守则"、新"规范"的实施,学校再一次修改和完善了《学生在校日常行为规范》、《学生操行等级评价制度》等教育管理制度,使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在有章可循的基础上更加切合实际。

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丰富的活动中实现教育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主要园地,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人生观的形成都和整个社会及家庭息息相关。于是我们把德育的目光投向了社会这一广阔的空间,置学校德育于五彩缤纷的社会环境中。

3.创建和谐、愉悦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赞扬声中成长

我们充分利用板报、橱窗、大力宣传优秀学生的事迹,发挥榜样的作用,掀起学先进、争先进的热潮。通过活动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建立了学校的优秀群体,营造了积极进取的氛围,形成了集体的教育力量。

4.采用目标激励方法,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使学生在目标激励下自主发展。

四、当前学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不足

1.教育方向偏移,育人目标异化。2.单纯注重制度约束,忽视平等对待与沟通。3.忽视人文关怀,淡化过程管理。4.学校领导体制存在弊端,约束机制不够完善。5.农村学校师资弱化,优质生源流失。

五、对策与措施建议

1.更新教育理念,端正办学方向。2.完善规章制度,提高管理艺术。彻底改变重"管"轻"理"的做法,把"理"作为主导面,以"理"为前提。3.重视过程管理,加强人文关怀。4.提高校长素质,和谐各种关系。5.加强农村师资建设,稳定农村生源。

和谐教育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教育和谐必须依靠科学发展观指导,遵循教育自身规律,科学认识和解决教育发展中的矛盾和冲突,创新教育观念,建立和谐教育管理制度,完善和谐教育管理机制。这是充满理想色彩的宏伟目标,而通向这一宏伟目标的是一条艰难的路,需要我们齐心协力、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参考文献:

篇7

一、值周工作的制度及要求

(一)结合实际 制定制度

结合我校现实背景和实际状况,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值周管理制度。学校坚定信心、立足长远,制定了“为学生的生命发展奠基”的办学宗旨,确立了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以艺体建设带动学校发展、积极创新办学理念,配合新课改实施素质教育,为加强管理,对住校生实行半封闭式管理,针对具体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值周管理制度和措施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值周工作每学期由学校具体安排,职责明确、详细周全,由政教处负责实施。值周校领导、值周主任,值周组长,值周教师,值周班分别有具体的要求和职责,现就值周教师的职责列举如下:

1.每天(早自习前、中午上课前、晚自习前)带领值周班检查学生出勤情况。

2.每天早晨第二节课下带领值周班检查各班间操及出勤情况。

3.每天下午自习和第三节晚自习带领值周班检查学生自习纪律。

4.卫生检查小组:①一日三次(早自习、中午上课、晚自习)提前10分钟检查校园、教室卫生,课间操、第二节晚自习下进行巡查。②第三节晚自习下10分钟后,清查教室滞留学生,检查教学楼、水房卫生间水电是否关闭。

5.每天晚自习下督促检查学生就寝,并在宿舍值班室签到。

6.每天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填写值日检查表(一式两份),由组长签字并张贴一份,上交政教处一份,迟到、旷课、在宿舍逗留等典型问题当天及时通报。

7.每周全面检查宿舍卫生一次、学生仪容仪表一次(包括校服、团徽、胸配卡、头发、首饰),将检查结果及时在全校通报。

8.检查中午放学,晚自习下后学生的离校情况。

9.周六晚上夏季10:50-11:20、冬季10:30-11:00到校检查学生返校和就寝情况,对没有请假条夜不归宿者进行登记,并联系班主任,说明情况。

10.值周教师实行坐班制度,地点在各自教研组,不得擅自离守。

11.发生问题,因值周人员不在岗未能处理而引发后果,由值周人员负责。并按相关规定处理。

(二)安排培训 抓好落实

每周星期天第一节晚自习准时进行值周班工作的交接,并由值周主任和政教处主任共同进行安排培训,明确各类值周人员的岗位职责要求,对值周班学生的要求是:按时上岗、认真负责、大胆管理、公正公平;着装统一、文明礼貌、精神饱满、带头示范;升降旗严肃认真、细致到位、步伐整齐、口号洪亮。

(三)创新管理 推进工作

按照值周工作的职责和要求,密切协作抓好落实。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各个部门积极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分工不分家各有侧重点,学校工作重在管理,教育先于教学,重点关口前移。按照上级教育部门的具体要求,以及每学期学校教育工作的安排部署,针对不同年级学生教育管理的特点,结合新课改的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全员参与、合作探究、正确评价使学生感知、感悟和亲身体验,创新教育管理的内容和具体要求,多年来政教处及时安排落实值周工作,在学校教育管理中发挥着重要角色。

二、值周班制度的意义和认识

(一)共同参与 齐抓共管

通过值周管理对学校一日常规工作进行检查、统计、评比,是对班级量化考核以及班主任工作考核重要依据,加强制度建设以及考核奖励机制增强班主任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如何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同时又要将“守则条例”内化为学生们意识和行为。值周班首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通过值周班能够带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班级管理和学校管理,自觉践行《中学生德育大纲》、《中学生守则》的要求和内容,从而达到深化强化学校内部管理,优化教学环境,美化净化校园风气的效果。

(二)校园文化 价值体现

学校值周工作是一种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核心价值观的真实体现,是关于教育本源的基本认识。一所优秀的学校,他的学校文化一定是一种行动文化,它融合在学校每一位师生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学生一个礼貌的举止,一声亲切的问候,随手捡起一张废纸。它是日复一日的课程,一个又一个的仪式,一次又一次的活动的侵染。和谐校园建设力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获得体验。我校开展值周班活动以来,学校的人文景象、环境卫生、学习风气,学生的精神面貌和行为习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耳濡目染让学生参与其中,身临其境、体验感受,通过自我认识和评价,形成自己的认识和情感价值,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方法途径。

(三)全面教育和谐发展

学校教育管理努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德育管理队伍:校党委――党支部(工会)――团委(学生会);值周领导――值周教师――值周班;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教务处――年级组――任课教师为主体的德育管理队伍,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学生民主参与,自觉践行中学生日常规范,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把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变为自己自觉的行动。

篇8

智慧管理应做到如下几点:

1 用系统理论审视学校教育。

即在管理上采取系统化的措施。从全局上看,学校管理主要分为教学管理、行政后勤管理和学生管理,每一方面都有不同的任务和目标,管理要求上自然有所区别。对待具体工作,也需要系统考虑和统筹规划。例如,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们开展“西安中学构建教师专业化发展支持系统的实践与探索”研究,构建了观念导航系统、科研推动系,统、硬件支撑系统、机遇加速系统和管理保障系统,多渠道、多途径、多维度推动教师队伍建设。

2 用开放视野研究学校管理。

积极地搜集、了解外界的有关信息,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吸取他人精华,不断改进和创造出有益于创造性教育的方法。各种教学经验,都离不开学生实际及教学目标管理,如何充分利用外来经验,主要应结合学生实际,经过充分的分析、研究、论证,选择地地加以应用。对于可以直接应用的经验,应形成实施细则,在教学活动中予以落实;对于不能直接利用的经验,可以组织教师进行充分的学习、研讨,汲取其中的相关理念,间接地用于我们的教学中。

我校作为省级首批示范高中学校,在基础教育中承担着示范引领作用,我校本身还在全省各贫困区县有帮扶学校,我们充分发挥示范学校的优势作用,进一步加强在制度建设、学校管理、资源共享、人员交流等方面的完善工作,加强对帮扶学校的指导和帮助,想办法转变落后学校教职工的观念,提升学校领导的管理水平,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派出我校部分骨干教师到帮扶学校任教,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努力让帮扶学校能有较明显的提高和发展,也使我校在帮扶他校过程中提升自身水平,完善各种制度和措施,加强本校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达到双赢效果。

3 用民主制度激活学校管理。

注意养成良好的民主作风,通过多种方式经常听取教师、学生对学校管理或班级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理工作。在我校刚刚制定的《陕西省西安中学中长期规划(2010~2015)》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三会”、“六制”的民主决策职能,重大问题的决策必须通过教代会、学代会、家长委员会讨论通过。逐步完善校务公开制度、民主监督制度、听证会制度、派座谈会制度、干部考核制度、学生自主管理制度。学校管理是一项面对人的发展的工作,科学管理、民主决策实际上也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人的内在生命激情,要使学校真正成为每一个师生的精神家园,必须在精神上、情感上以及个人发展上对每一个师生予以关怀。

4 用自主意识滋润学校管理。

培养教师和学生自主参与管理的意识,在管理过程中发挥他们中主观能动性,使管理具备自觉、自动、自律的特点。学校管理的目的是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主动发展,管理中必须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具体说就是要通过管理促进师生的自觉、自动、自律。

5 用创新追求提升学校管理。

篇9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师管理制度;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0114-02

促进人的发展是学校制度管理的终极目标。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宝贵资源,教师的高素质、现代精神和现代品格对一所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教师的整体水平和整体状态调整到最佳的时候,才能为学生及社会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承担起为社会输送优秀和全面发展人才的重任,从而彰显学校的真正价值。因此,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管理制度,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才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引导社会对教师的价值期待与教师管理制度相契合,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关注教师的人性需要和情感体验,最终实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一、基于人性需要的教师管理制度

人性是人类作为生命体存在与动物相区别的共同特性,即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统一。认识一个复杂的整体,其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是无法割裂的整体,此三者的完整结合才构成复杂的人性。人性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性的根本则是人的社会性。因为人的自然性是社会化的自然性,人的意识性是凝聚了社会内容的属性,人性是建立在人社会活动基础上的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统一。制度作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形式,与人性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人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制度一旦形成,会对人性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通常制度都与人性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教师管理制度也不例外,是基于人性之上产生和建立的,关乎教师自身的人性需要,是教师制度和理性的深刻根源。学校在管理活动中要尊重教师的主体性和人格尊严,遵从教师管理活动的规律性。

现行的教师管理制度通常过度强调秩序和效率,忽视了教师人性的需要和身心发展的需求,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经常将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单化,以决定论的思维看待具有独立人格的教师,否定教师作为独立主体人格的正常需要,忽视尊重个体和教育的复杂性,用非线性和客观的立场来实现管理制度的合理性,提倡价值平等、自由的追求。从一般意义上讲,教师管理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有两种。一是工具性价值,主要指教师管理制度所要达到的首要事实。学校之所以要利用制度来约束和限制教师,其根本出发点应当是为了让教师的身心的需求能得到更好的满足,目的是保障学校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即人们常说的“秩序”,这是管理制度被学校教师认可接受并自愿遵守的一个重要前提。二是目的性价值,是和教师管理制度自身所追求的秩序必须体现学校教师所追求和理解的自由的价值理想,它应该由客观真实的反映教育本质、教育规律和顺应新时代要求的价值观等构成,它既是制度建设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目标,体现了管理制度是建立在对教育活动中个体独立性和生命的尊重理解之上。因此,教师管理制度应当产生于教师自身的人性需求。

二、社会价值期待对教师的价值诉求

社会的价值期待是衡量教师管理制度合理性的一项重要指标。长期以来,“园丁”、“春蚕”、“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蜡烛”等称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教师的价值期待,这种价值期待是形而上学的假设,必须通过教师管理制度这一载体来体现,以引导教师的行为与社会价值体系相趋同。但是教师管理制度自身所蕴涵的价值并非必须和社会期待完全一致,因为教师管理制度不仅承担着引导教师与主流社会价值期待相统一的责任,更应该将社会的价值期待建立在对教育活动和教师职业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之上,尊重教师的人性需要和自身身心发展和成长的需要。教师不仅仅只是“园丁”和“春蚕”,这只是他的社会属性,而是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生存需要,除去“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些耀眼的光环,教师也是普通人,虽然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担任教育者责任的人要有更高的素质和品格,但是不能完全脱离教师本身来讨论这一问题。一般来说,社会是将教师这个职业和教师本身割裂开来看等的,把原本统一的整体分离开来,教师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意识属性并未统一。因此,教师目前所处的社会地位比较尴尬,教育问题的所有矛头都指向了教师,教师这个职业面临着很多误解。从这些方面来说,现行的教师管理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不合理性,其作为体现载体和桥梁,并未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

要使教师管理制度和社会价值期待达到一个相互贯通和理解的高度,在制定管理制度之初应充分考虑社会的价值期待,把是否趋同社会价值期待作为评价教师管理制度和理性的标准之一。教师管理制度所体现的道德水准和价值水平既要符合当今国情,政治、经济和社会需要和公民的道德水平,又要高于一般的国民道德水平。为些,最重要的是改革教师评价制度,包括学校和社会对教师的评价维度,即奖惩性评价或者是发展性评价,并将二者结合起来,各取所长。同时,将学校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自身评价相统一,扩大民主,使师生广泛参与,避免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仅仅局限与课堂和考试成绩,而应从教师的教育思想、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教育科研、教师培训等各方面展开,充分考虑教师和教师个体、学生个体的复杂性,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教师的德能素质和行为绩效。正确引导社会价值期待对教师的价值诉求。

三、管理制度与人文关怀相结合

以完全服从主要管理方式的学校理性管理,管理制度只是被看成刚性的要求和准则,强调科学管理、奖罚分明、量化考评,虽然可以取得一定效果,但如果实施不当,极容易挫伤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对工作活动的开展只能被动服从,很难发挥创造性。客观来说,学校管理者和普通教师对自己的角色期待是有区别的,学校管理者对工作和绩效的关心重于对人的关心,而教师对和谐氛围、良好人际关系的关心重于对工作的关心。这就产生了矛盾,导致教师对学校管理者和管理制度的不满,从而影响整体教学效果。因此,建立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学校管理制度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

(一)尊重和理解教师

学校管理者不一定能成为教育家,但一定要以教育家的情怀对待教育。应充分意识到,对于教师和管理者,只是工作分工和各自承担的角色不同,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尊重老师,尊重他们的需要和人格。教师的需要分为几个层次,而学校的工作就是要满足教师的各种需要,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做到关心每一位教师,关注每一个人的价值和所做的奉献。一方面,要介导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学校要信任教师,给教师足够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才能,让教师有被尊重和信任的感觉,真正享受到教育的乐趣。

(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想做好一名教师,首先要把教育当成自己的一种事业,热爱和享受教育过程中的乐趣。学校要多引导教师思考和研讨,反思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寻找改进方法;让教师尽量减少教育功利性的目的,使教师有做思想者和学习者的意识,多思考教育的深层次问题,探寻教育规律和学生的独特性及个体差异性,从各方面提升自己。还要重视教师的成功体验,使其积极主动地体验教育活动中的激情和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成长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成就感和喜悦感,从而产生更高的理想追求。更应激发教师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的主体性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获得角色认同。为此,学校管理者要充分利用好学校积极、健康的竞争机制,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学校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更看重自己的人格独立和自尊,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荣誉,渴望自我反思、发现和实现自我价值,这是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一种可贵而伟大的精神力量。因此,教师管理制度既要按照有关规定关注教师的物质需求,也不能忽视教师的精神需求。学校的管理工作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而人本化的管理更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格。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具有融合制度管理和人文关怀的意识,引导正确的社会价值期待,实现学校管理刚性和人性关怀的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1]赵敏.论教师管理制度的双重合理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1).

篇10

近年来,随着大学扩招规模不断增大,很多传统的理工科院校、综合性院校也逐步开设了艺术类专业,在校生数量不断攀升。艺术类大学生群体不同于其他学科,有着自身学科的特点和群体特点,他们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艺术气息,活跃了课外活动,尤其是服装设计、服装表演专业的大学生群体,他们活跃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但是艺术类大学生群体思想开放,性格活跃,行为随意自由,这给高校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把握新时期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群体特点,建立符合学生实际、满足学校管理要求的学生教育管理体系,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值得认真思考的命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新时期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群体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教育管理对策,以期推动高校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学生个性特点分析

艺术类高考生录取的文化成绩相对较低,以我校服装设计、服装表演专业招生的来源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渠道:在中学阶段,经过一定的艺术设计、表演等方面培训,有一定专业特长的积极分子;还有一部分是文化成绩不好,正常升学无望,转而进行突击艺术培训,加入了艺术类专业招生。这两类不同生源在进人大学学习后,一般呈现出不同的学习状态:喜欢艺术类的学生学习刻苦,但仅以升学为目的的学生出现散漫、厌学等情况。总的来说,新时期艺术类大学生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个性特点。

1.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这是由中学阶段长期以来形成的学习观念、学习习惯、学习态度造成的。由于艺术类高考录取的文化成绩相对较低,所以在中学阶段就放低了对自我的要求,和同龄参加正常高考录取的学生相比文化基础薄弱,也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不重视文化课学习。进入大学后一旦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松懈,这些学生就会很快出现散漫、厌学、迟到、早退、学习上应付差事等各种现象。

2.个性自由随意,集体观念淡薄。学术类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里追求时尚的群体,他们对于流行元素和国外流行文化很推崇,因此个性比较鲜明,个人特质突出,不从众也不随大流,敢于在集体中表现自己。这是学习艺术类专业需要的品质,但是这种品质也带有一定的问题,就是集体观念淡薄。高校艺术类专业授课比较分散,教学模式和其他学科有所不同,集体课较少,艺术类专业注重对学生个体特征的挖掘较多,对于集体观念、集体协作教育较少。

3.情感丰富敏感,个性张扬偏激。由于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艺术类学生的内心情感比其他专业学生更加丰富,在捐款、志愿活动等方面表现了很高的积极性,他们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和独立的生活方式,重视自身的情感需求和实现。在追求自身价值实现和情感需要的时候有时会比较偏激,脱离了自身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角色。艺术类专业学生也承担了比普通学生更多的家庭压力,来自父母的成材期望,也使他们在追求个性发展的同时,变得急功近利和遇事偏激。

4.虚荣攀比心强,自我认识不清。艺术类大学生一般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在吃、穿、用等方面喜欢攀比,没有形成理性的消费观,比一般大学生群体更加注重物质需求。艺术类专业培养成本较高,学费和专业实习花费较多,对于未来就业预期也较高,期望找到薪金高和环境优越的工作,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没有清晰的认识,缺乏职业规划和在校期间的学习规划,眼高手低的现象比较普遍。

5.注重专业学习,轻视全面发展。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即注重专业学习而轻视自己的全面发展。高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体系性的工程,课程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全方位立体式的,如果学生只注重专业课程学习,忽视了基础课和通识课的学习,必然会造成认知上的短板,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未来其专业能力的发展。

二、教育管理对策分析

1.树立民主和谐的教育管理理念。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理念重点在“管”,而面对新时期的艺术类大学生,强“管”不如合理引导,因为他们自由的个性和传统僵硬的管理体制不相适应,高校教师要改变教育理念,努力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形成平等关系,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关系,充分发挥新时代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活跃的特点,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给予他们尊重和鼓励,让他们在更大的舞台上绽放自己的个性,提高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能力,使他们能够自立自强。

2.建立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体的管理体系。艺术类专业学生个性自由,喜欢在集体中表现自己而获得认同,这种群体个性特点决定了严格的奖惩制度不会获得太好的管理效果,反而会使艺术类大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和管理。为了适应新时期艺术类学生群体的个性特点,我们应把学校管理转变为学生的自主管理。学校教师应起到监督和辅导作用,把灵活的学生组织和多种多样的学生社团打造成管理和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当然也要让学生参与管理制度的制定,以确保管理制度更好地落实。

3.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是高校艺术类人才培养的核心,也是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目标。因材施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艺术创造力,教师需要对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和关心。一生一策能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要认真全面地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进行一生一策的差别化教学和管理,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最优化的发展。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以优秀的综合素质促进艺术创造力的提升,由此促进学生专业艺术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双提高。

4.大力开展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为艺术类大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舞台,使他们能够张扬自己的个性,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得到自我实现。同时多接触社会有利于他们认清自身的价值,有利于他们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在集体协作中摈弃以自我为中心的缺点,有利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现代艺术类大学生教育要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在社会实践中践行专业素养和教育,促进其正确认识社会,完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磨练,不断成长,增强其对社会问题、社会热点的辨识度,激发其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艺术类人才也有了更大的需求,因而培养专业能力过硬、综合素质突出、人格完善、思想成熟的艺术类专业人才是高校面临的重大任务。在这种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部门要针对新时期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与时俱进地改进高校教育管理方式,促进艺术类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艺术类大学生教育管理是高校教育面临的重大命题,需要学生、高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参与和共同努力,以开创多元参与、共同关注的艺术类大学生教育新局面,牢固树立素质教育、全面培养的教育思想,扎扎实实地推进艺术类大学生培养管理体系改革,最终实现培育优秀艺术人才,实现艺术教育服务于社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