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经营情况报告范文
时间:2024-03-23 15:55: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司经营情况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7号晚上顺利达成公司阶段性目标后,公司经理室就马上召集个险经理、督导及内勤人员,召开了关于一阶段总结和二阶段工作布置会议。让奋战在一线的管理人员分别谈了一阶段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要求个险管理人员必须从思想上树立势必完成二阶段任务的信心,最后布置了关于二阶段具体工作,将阶段性任务目标细化到每一位管理人员身上。
主管是一支团队的灵魂,是串联公司和营销员之间的纽带,只有主管得力,营销员团队才会创造令人瞩目的成绩。所以在战役打响开始,首先在主管层面上统一思想,帮助他们树立坚定完成任务的信心。8号早上市直、农网、收展三个销售渠道分别召开一级主管会议。在会上三个部门经理分别就一阶段情况进行了总结,然后分配了各营销部阶段性任务目标,将势必达成二阶段任务战略思想灌输到每位主管身上。与主管达成共识后,分派督导到营销部去协助主管在伙伴们中统一思想。实现了从管理层面到伙伴层面的思想上的统一,为二阶段任务完成迈出了扎实的一步。
第二:营造环境,炒作气氛。
为了给伙伴们营造一个紧张且良好的环境,从营销部职场开始着手布置,要求主管每天更新业绩龙虎榜,并且针对举绩1万元的伙伴颁发经理室亲自书写的喜报。在精神上给与伙伴们强有力支持,充分利用公司短信平台,定时给主管、高手及伙伴们发送问候激励性短信,给伙伴们营造紧张气氛同时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在气氛炒作方面,我公司根据市直、农网、收展三个销售部门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了一套对抗方案。市直营销部和收展组之间展开对抗,农网营销服务部之间展开对抗,对抗的内容也从以前的单方面保费对抗,实行任务比例对抗。为了营造紧张气氛,管理人员在每天的主管夕会上将最新的战报进行公布,让主管们第一时间掌握到最新的战况。在每周两次大早会期间,由经理亲自公布各团队的对抗战况。
第三:抓访量、推举集
截至28号我公司举集率为。在二阶段伊始,公司就针对举集率不高的现象,制定出一套将“死人”救活方案。首先在9号分批次召开了三个销售部门的名为“浴血凤凰”爱心激励会,将一阶段未举集人员分配到每位督导身上,让管理人员进行一对一的谈话,并且进行话术培训及通关。并且公布了一个方案,规定未举集人员每天将拜访情况以短信方式汇报给分管督导,并且要求督导进行抽查追踪。由于这些未举集人员基本上属于半死不活状态,刚开始确实遇到些困难,例如发现一些人员未及时汇报一天工作情况,有的汇报情况通过抽查发现有问题。公司也针对以上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方案,实行让分管督导负责监督谈话等措施,这样问题才慢慢得到改观。
第四:提供平台,服务高手
充分借用市公司对于答谢会的支援力度。答谢会前期布置工作中,主要是通过会前利用早会及短信平台反复炒作,让伙伴们形成一种迫切参加的意识。伙伴们报名后,制定专门人员负责客户筛选及电话约访工作,为答谢会顺利召开奠定基础,每场答谢会后指定专人负责追踪落实回收情况。
针对展业高手方面,公司也制定专人为高手们做好相关的服务,例如给高手开通交单绿色通道等一系列措施,充分调动了高手们的展业积极性。
距离二阶段最后冲刺还有短短几天时间,为了确保顺利达成市公司的目标,同时跟上兄弟公司的步伐。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单位将采取以下措施展开工作:
一要狠抓未举集人员,让“死人”变活。充分调动未举集人员,通过基本法及正负两方面的激励让这些未举集人员在二阶段最后时刻举集期交任务,达成自己的目标,来实现一部分保费收入。
二要追踪服务好展业高手。指派专人追踪服务公司绩优人员,通过市公司“激情拼搏红满零八”个人业务竞赛活动方案进行激励这些人员,帮助让他们实现最后的冲刺,从而实现一部分保费收入。
三要追踪落实答谢会回收情况。通过追踪落实以往参加答谢会人员,筛选出回收可能性较大的人员,指派专人帮助这些人员回收保费。
篇2
[关键词]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分析
一、引言
企业持续经营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难度,导致了审计风险。因此,企业持续经营审计问题也就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1].我国自1997年出现首份对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发表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以来①,这类审计报告大量出现。从1998年12月《独立审计准则第17号——持续经营》(以下简称《准则》)征求意见稿到2003年7月正式颁布实施《准则》修订稿[2],几年来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发表的审计意见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的研究根据《准则》修订前(1997~2001年)和修订后(2002—2004年)两个时间段,对我国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展开研究。
二、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总体情况
(一)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发表意见的审计报告数量
根据笔者统计,我国从1997年第一份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不确定意见审计报告出现以后,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发表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的数量呈上升趋势,从1997年的3份,到2004年的68份,占各年非标准审计报告的比重由3.19%上升到50%左右②[3].其中两次较大幅度的增长出现在1998年和2003年。由1997年的3份增加到1998年的20份,明显地折射出1998年《准则》的对注册会计师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审计意见的影响。尽管《准则》对1998年的审计报告没有法定约束,但已产生实质性的影响。2003年关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审计报告较2002有较大增长,而2002年相对于2001年则变化不大,这也部分地折射出2003年《准则》修订稿的颁布实施对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意见的影响。2003年独立审计准则修订稿颁布实施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意见审计报告占当年非标准审计报告的比重高达52.34%。
(二)持续经营不确定性意见的类型
1997~2004年期间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报告中有298份出现关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意见,其中带解释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共107份,保留意见18份,带解释说明段的保留意见74份,否定意见4份,无法表示意见的95份。
通过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意见类型的进一步分析,有两个问题值得引起注意和思考。
一是出现了否定意见。重庆会计师事务所对渝钛白1997年度的财务报告出具了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这成为我国第一份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发表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而这份颇具“勇气”的否定意见恰恰是关于持续经营不确定事项的。随后1998年、1999年、2000年各出现一份。其中代码600833的上市公司商业网点连续两年(1999、2000)被出具了否定意见,且均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事项有关。
笔者发现,关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在1997~2004年的8年问仅仅出具了4份,且均发生在2003年《准则》修订之前。值得思考的是,修订后的准则是否使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逃离”了否定意见的条件范围,还是修订后的《准则》进一步明确了判定审计意见类型的条件,使注册会计师发表该种意见类型的比率大大降低了。
二是无法表示意见(拒绝表示意见)出现率居高不下。在带解释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带解释说明段的保留意见、否定意见与无法表示意见五种审计意见类型中,带解释性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占总数最多,其次就是无法表示意见类型。《准则》修订前上市公司因持续经营不确定性而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所占当年持续经营不确定审计报告的比例较高,在1/3以上。
无法表示意见对注册会计师而言是比较乐意选择的,但这种意见在西方国家受到一定程度的批评和限制。
无法表示意见,无疑是承认注册会计师在经过一番劳动后并无收获,这是报告使用者所不愿看到的,但可以把关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无法表示意见看成审计委托双方的一种计谋:对注册会计师而言,规避了一定的审计风险;对委托人而言,完成了委托、对报告使用者有了交代。
值得关注的是,审计中关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无法表示意见,2002年较2000年和2001年有较大幅度的降低,且2002—2004年的出具情况稳定在23.21-27.94%之间,由此也可以推论,《准则》修订稿关于对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的修改对注册会计师的行为有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三)持续经营不确定性意见表述出现的位置
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意见中明确提及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情况来看,一方面注册会计师能够运用专业判断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困境和经营困境等发表意见,但另一方面也看出注册会计师所发表的此类意见在意见类型上存在差异,在表述形式上也各有不同。有相当比重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审计意见属于带解释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或带解释说明段的保留意见。
《准则》修订前,有55份审计报告在意见段之后提及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占这一期间130份此类意见的42.31%。《准则》修订后,关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表述在意见段之后的要远远多于在意见段之前的,有107份审计意见在意见段之后提及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占这一期间168份意见的63.69%。
在注册会计师明确提及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问题上,由于通常把注册会计师以拒绝表示意见或保留意见类型出具的报告视为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而如果仅仅出具了带解释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或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说明段列于带解释说明段保留意见的意见段之后,那么很可能给信息使用者造成一些误解甚至误导。这种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审计意见表述差异可能由于被审计的上市公司在财务状况、经营状况上确实存在着差异,但也有可能是由于注册会计师以严重程度较低的意见表述方式向被审计上市公司妥协造成的。
以往文献对上述问题已经作出了一定的关注和研究。陈朝晖认为,在持续经营不确定性较大、财务报告又没有进行充分披露的情况下,发表保留意见或带说明段的无保留审计意见是不正确的[4].孙铮、王跃堂通过描述性分析提出,近年来我国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出具的审计报告中确实存在着运用说明段改变审计意见性质的倾向,他们认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于上市公司的要求和压力,另一方面是注册会计师主观上认为说明段为其改变审计意见的性质、推卸法律责任提供了途径[5].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首席会计师办公室也认为对于持续经营审计所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量刑不准”[6].如果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审计意见表述形式不当,很可能对投资者准确理解会计信息造成误导,产生不利的经济后果。
由此,笔者认为《准则》在此方面的规范作用并不如所期望的那样。有必要在考察上市公司财务因素的基础上考察其他因素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表述行为的影响,为审计报告使用者正确理解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审计意见类型的审计报告、进一步规范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发表审计意见类型的审计报告行为提供必要的依据。
三、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来源
审计报告是审计的最终产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上市公司、会计准则或制度、审计准则及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修订后的《准则》进一步明确了注册会计师考虑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假设合理性的落脚点,即充分关注可能导致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
这一变化贯穿于修订后的全部准则,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为此,这里仍根据《准则》修订前和修订后两个时间段,分析检验修订后的《准则》在评价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方面的可操作性是否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来自《准则》修订前的证据
通过对《准则》修订前的关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审计意见类型的分析,笔者发现,这一期间因公司的财务状况恶化和公司停产而被注册会计师对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产生怀疑的情况占绝大多数,超过了60%,其余依次为:审计范围受到限制而无法对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发表意见,大股东及其关联公司占用资金或提供帮助的承诺、存在数额巨大的或有损失影响了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子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存在不确定性、公司经营环境的变化影响了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没有遵守银行贷款协议、公司的股权置换频繁、募集的资金未按规定使用以及严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或政策影响了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等③。
(二)来自《准则》修订后的证据
在进行《准则》修订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来源分析时,我们将来源按照修订后的《准则》中所列示的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可能导致对其持续经营能力产生疑虑的事项或情况加以分类,更加具体地检验修订后的《准则》对注册会计师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帮助和指导作用。《准则》修订后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是各种因素的综合结果,修订后《准则》仍以被审计公司的财务状况作为注册会计师需充分关注的中心,表明公司财务状况出现恶化是注册会计师在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笔者也注意到,因存在“对外巨额担保等或有事项引发的或有负债”事项而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意见的数量较之《准则》修订前大为增加④。修订前的《准则》将“存在数额巨大的或有损失”一项列为注册会计师应予以关注的“其他方面”,而修订后的《准则》将其作为“存在因对外巨额担保等或有事项引发的或有负债”列入“财务方面”需关注的事项,更加具体化了。
通过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来源分析,有几点值得注意:
1.注册会计师比较注意分析资产质量,例如关注资产的获利能力。另外,因存在大量巨额担保或债务诉讼,被审计公司的资产冻结、抵押、质押现象较多,注册会计师对此表示关注也是重视资产质量的表现。这也可以进一步说明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尽可能“揭开现象看本质”。
2.上市公司不仅存在《准则》所提及的大股东长期占用巨额资金的现象,关联方占用资金的现象也较为严重,且存在一部分因应收关联方款项的收回的重大不确定性被注册会计师提出持续经营疑虑的审计报告。由此,笔者认为在今后的《准则》完善过程中应进一步关注关联方。
3.被审计单位各项资产的减值准备在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段中被多次提到,说明存在着通过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的现象。
四、审计报告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的分析,对我国1997-2004年期间注册会计师明确提及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审计报告状况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揭示问题,这里主要揭示《准则》修订征求意见稿公布以来的审计报告所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意见没有明确提及持续经营不确定性
笔者在收集2001-2004年期间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报告资料过程中发现,上市公司的审计报告存在的问题是:通过审计意见表述,可以发现存在对被审计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注册会计师对事项作了说明,说明的理由完全符合《准则》规定的范围之内,但却没有明确提及持续经营存在不确定性,也未指明被审计公司是否对此进行披露。2001-2004年期间共有21份这样的审计报告,几乎包含了所有的意见类型,如带强调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带强调说明段的保留意见,同时还发现一例带强调事项段的无法表示意见。
意见的理由也非常充分,可以归纳为:(1)子公司正常经营业务停顿;(2)因巨额担保涉及诉讼引发的或有负债;(3)巨额逾期借款,且未办理展期手续;(4)连续三年亏损,遭受退市警告,股权置换;(5)资不抵债;(6)累计经营性亏损数额巨大、严重资不抵债,现金流量严重不足、无力偿还到期债务,存在因对外巨额担保等或有事项引发的或有负债;(7)主营业务萎缩,现金流量不足;(8)营运资金出现负数;(9)母公司长期占用巨额资金;(10)应收关联方欠款;(11)经营活动停顿。
如果注册会计师未对被审计单位按照持续经营假设编制会计报表的合理性做出评价,甚至连“持续经营”的字眼都没出现。笔者认为这是没有尽到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表现。
(二)强调事项段的运用不符合要求
大多数注册会计师在无保留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提及持续经营问题,但是笔者发现无论用修订前或修订后的《准则》衡量,有相当一部分带强调事项段的运用是不符合要求的。根据《准则》规定,强调事项段的表述应包括:(1)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主要事项或情况以及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事实,以表述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2)被审计单位在会计报表中进行了适当披露,这才能构成出具带强调事项段无保留意见的理由;(3)不应使用附加条件的措辞。这三要点缺一不可,但经过分析,笔者发现部分审计报告在这几方面做得却差强人意。
一是理由不充分,判断不明确。一些审计报告对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避重就轻或没有充分披露影响持续经营能力的重要事项;有的披露了部分重要事项或情况,而对其他重要事项或情况只字不提,给会计报表使用人提供的信息不完整。一些审计报告在强调事项段中没有对上市公司持续经营假设的合理性作出实质性判断,只是提及上市公司认为可以保证持续经营。
二是存在带有附加条件措辞的强调事项段。一些审计报告在强调事项段中使用了附加条件的措辞,例如,某带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报告为:“……若未来上述担保事项无法妥善解决,往来占款不能及时收回,贵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将存在重大的不确定性。”还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措辞“除非能够获取财务支持,否则公司的持续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这种假设对审计报告使用者没有任何意义。任何一家公司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持续经营都不能进行下去。而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注册会计师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合理性的判断变得模糊,使审计报告使用者更加疑虑,违背了对持续经营假设合理性评价的初衷。
(三)对管理当局相关披露的表述
根据《准则》的规定,被审计管理当局是否在会计报表中适当披露对自身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成为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意见还是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分界点。其中有两点是要求注册会计师重点关注并作出明确表述的,一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是否作了披露;二是所作的披露是否符合准则要求。
对于前一点的关注尤为重要,因为这将涉及审计意见类型的选择。如果被审计单位在会计报表中进行了适当披露,注册会计师应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未作适当披露,则应出具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并在意见段之前的说明段中描述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主要事项或情况以及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事实,同时指明被审计单位未在会计报表中进行适当披露。
由此,应关注意见段之后的强调事项段,是否存在管理当局在会计报表中未作披露却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以及未作披露应在保留意见段前说明却在强调事项段中评价的审计报告。另外,出具的保留意见中,是否存在没有在意见段前指明被审计单位未在会计报表中进行适当披露的现象。笔者在分析《准则》修订后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与保留意见后发现,对于未在强调事项段中指明管理当局是否披露的情况,2002年共有10份,2003年7份,2004年仅有1份,而这一期间带有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与保留意见、且在意见段后表述持续经营情况的分别为28份、38份、46份,无论从数量还是比重来看,这种现象均呈好转之势。
笔者对《准则》修订后三年沪沪市强调说明段中对管理当局的表述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统计分析,发现《准则》修订后沪市分别有4家、3家和2家上市公司的年报,虽发表了无保留意见,但经查阅会计报表,管理当局并未对持续经营事项作出披露。值得注意的是,2002年的4家中有1家注册会计师在强调事项段中指明管理当局已作披露,而2004年的2家也为同类情况。由此可以看出确实存在利用强调事项段改变意见类型的情况。这9家上市公司本应被出具保留或否定意见,如此的结果只能大大降低审计意见的质量。对带强调事项段的保留意见的情况分析中发现,2004年有了改观,4家上市公司应在保留意见段前的说明,却出现在强调事项段,这也呼应了上述问题中强调事项段的运用。
同时笔者也发现部分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虽然对持续经营情况作了披露,但是并不符合《准则》要求的“适当披露”。《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提请管理当局在会计报表中适当披露:(1)导致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主要事项或情况以及管理当局拟采取的改善措施;(2)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可能无法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变现资产、清偿债务。
可见需做出披露的有三要点:(1)影响持续经营能力的事项或情况;(2)改善措施;(3)明确指出自身存在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此三点均具备,才能称之为“适当”。
部分披露不适当的原因是出于管理当局改善措施表述不当,有的没有任何改善措施,有的虽有改善措施却不能令人信服,形同虚设。例如,一被审计单位在会计报表中是这样披露的:“目前,虽然公司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如申请银行贷款核销,寻找目标公司拟进行资产重组,以便公司摆脱财务困境,为公司今后发展寻求出路。但是,基于上述事项的存在,本公司的持续经营将受到重大影响,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可能无法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变现资产,清偿债务。”大部分表述不当的情况是不能满足上述要点(3),对于这一点,可以理解,被审计单位当然不想主动承认自身在持续经营能力方面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但是这是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如果此方面揭示不当,无形之中扩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审计风险加大。2004年注册会计师对管理当局的披露情况的说明情况较往年有了进步,但对其披露的质量的把关仍不能令人感到乐观。
同时笔者也对发表了带强调事项段的保留意见、但在意见段前发表持续经营意见的情况作了分析,《准则》修订后,此类意见并不多,其中2002年4份,2004年1份,2003年没有。5份中,2002年的3份未指明管理当局是否在会计报表中对持续经营情况作出披露,其余两例,均指明管理当局已在会计报表中作了披露。面对后面的情形,到底在意见段后表述还是在意见段前表示值得注意,审计意见的质量值得思考。
(四)评价持续经营假设合理性的表述
在关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表述中,有两点是不能或缺的:一是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理由;二是对持续经营假设合理性的明确判断。在上述分析中,可以发现部分上市公司的审计报告在这两方面或多或少存在问题。
1.表述过于“委婉”。部分上市公司的审计意见在持续经营问题上表述得过于委婉,简单提及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编制基础,但又不直接触及持续经营问题,以至于审计报告使用者无法读懂注册会计师到底要告诉人们什么信息。人们要通过查阅会计报表才能知道这些审计意见是对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的重大不确定性进行说明。
2.无法表示意见的理由未作充分说明。在上面关于审计意见来源的分析中,将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意见的理由,根据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在财务、经营、其他等方面的重大疑虑事项或情况作了详细的统计分析。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虽有个别无法表示意见类型的审计报告充分说明了无法表示意见的理由,大多数审计报告在这方面也作了一定的说明,但因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导致许多审计报告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理由不充分,不能令人信服。
审计报告行为的规范离不开《准则》的规范和约束,从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我国关于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审计意见还很不规范,应加强跟踪研究,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①本文的分析限于A股上市公司,所指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意见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明确提及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审计意见。
②1997~2000年数据来源于李爽,吴溪。中国证券市场中的审计报告行为:监管角度与经验证据。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147—150;2001~2004年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数据是笔者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资料查阅得到。
③1997—2000年数据来源于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首席会计师办公室、上海证券交易所编著。注册会计师说“不”——中国上市公司审计意见分析(1992-2000)。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2002年;2001年数据由笔者根据当年上市公司审计报告分析得出。
④笔者根据2002—2004年上市公司审计报告分析得出。
[参考文献]
[1]庄恩岳。中外审计准则比较[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2004[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李爽,吴溪。中国证券市场中的审计报告行为:监管角度与经验证据[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陈朝晖。论持续经营不确定性[J].会计研究,1999(7):15—22.
篇3
[关键词]企业财务分析报告报表分析关注问题
一、财务分析报告的作用
财务分析报告是指财务部门及企业管理层对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经营状况、经营的效率与效果、企业对外所欠债务及股东留存收益状况、企业面临的外部风险状况进行总体的评析所形成的规范的文字和报告。财务分析报告是财务管理人员通过对一定时期财务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将有代表性的分析结果进行概括与总结,它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的敏感人群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与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交易决策等都有重要意义。企业进行财务分析的主要作用是:
1.为企业改善与加强生产经营管理提供数据资料及决策依据。企业通过对财务状况的分析研究能够分析揭示出企业以往生产经营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缺陷,对企业未来盈利能力、运营效率和效果、支付及偿债能力等方面进行前瞻性的预测,为企业管理层进行决策提供了数据及信息依据。管理层可针对严谨缜密的财务分析报告中提出的问题,采取应对措施,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财务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
2.是企业经营者向企业权力机构及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汇报的书面材料。财务分析报告一方面总结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经营业绩,阐述了本期或一个阶段内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程度或完成情况,另一方面,财务分析报告揭示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经营及财务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及具体实施办法。
3.为企业外部或潜在的财务报告使用人(包括潜在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有关部门)了解及评价企业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提供参考。
二、编制财务分析报告前应关注的重点
1.要充分了解财务报告及其分析报告的阅读对象及报告分析的范围。报告阅读对象不同,分析报告的关注重点及文字表述也应予以微调。在进行财务分析时,财务人员要以大量的基础财务资料为素材,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以财务分析特有的方法为手段,分析研究基本的企业经营状况及其成果的变化过程。
2.了解阅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充分领阅读者所需要关注的重要信息。在撰写分析报告前,财务分析人员要尽可能地同各个层面的分析报告阅读者进行沟通,捕获他们“真正想了解的信息”。努力实现财务分析报告为企业经营和主营业务服务,这也是写好财务分析报告的前提。
3.在编写分析报告前,要有一个清晰的财务分析框架,财务分析中常用的是采用比率分析框架,财务报表是一个完整的报告体系,综合反映了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它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相关附表。其中,资产负债表汇总了公司在某一时点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利润表汇总了公司在某段时期的收入和费用。管理层为了评价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借助的最常用的工具就是财务比率。
财务比率一般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比率概括了公司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的某些方面,是两个“存量”项目的对比,通常也称为资产负债表比率;第二种比率概括了公司一段时期的经营成果的某些方面,将利润表的一个“流量”项目与另一个“流量”项目作比较,习惯上称为损益表比率;第三种比率反映了公司的综合经营成果,是将利润表中的某个“流量”项目与资产负债表中的某个“存量”项目加以比较,称为损益表与资产负债表比率。“存量”项目作为来自资产负债表的余额,不能准确地反映这个变量在一定时期的流量变化情况,因此采用资产负债表期初、期末余额的平均值作为某个损益表与资产负债表比率的分母,可使其更好地反映公司的整体情况。下面提及的保障比率、周转率和盈利能力比率均属于损益表与资产负债表比率,都需要采用“存量”项目的平均值。
4.财务分析报告是以企业的财务报告为基础的,所以应与公司经营业务紧密结合,深刻领会数据背后的业务背景及其形成的具体原因,从业务的角度分析财务数据形成的原因,切实揭示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果财务人员在做分析报告时,由于不懂业务,往往闭门造车,就数据论数据,无法分析数据背后所表达出来的企业经营业务存在的问题。另外,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各种财务数据并不仅是通常数字的简单拼凑和加总。每一个财务数据背后都蕴含着相关业务的增减变化。财务分析人员只有通过对经济业务的了解和熟悉,并具备对财务数据敏感性的职业判断,才可进一步判断经济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规性,由此得来的专业的分析报告也可能真正为业务部门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
三、财务分析报告的写作方法
1.财务分析一般要遵循“查找差异―分析差异原因―对存在问题提出管理建议和措施”的步骤。因为企业进行财务分析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揭示问题,而是要通过对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原因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为领导决策提供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财务分析报告的有用性或分量才可能得到提高和升华。
2.对财务报告进行分析一般采用重点交集原则及重要性原则并存手法揭示企业财务及经营数据的异常情况。在进行财务分析时,针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对于重点数据交集的事项作为重点问题予以把握,对于重点问题要着重分析,要始终“抓重点问题、主要问题”,在辩证法上体现为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
在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时,财务分析人员要有意识地罗列本期可能存在的重点问题(在数据整理时具有对财务数据敏感性的财务分析人员能感觉到期间内可能存在的重大异常情况),另外,进行财务分析过程中,财务人员要善于从零散的数据汇总中分析筛选出一至两个焦点性问题。
篇4
一、1999年度年报审计意见总体情况
截止2000年4月30日,深、沪两节共计965家公司公布了年报,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各种审计意见如下表:
项目标准无保留意见带解释性说明段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
*拒绝表示意见否定意见合计
家数78510958121965
99年占总家数比率81.34%11.30%6.01%1.24%0.1%100%
98年占总家数比率84%11.28%4.05%0.67%100%
*说明:保留意见中已包括带解释性说明的保留意见。
上表表明:1999年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有180家,占全部已公布年报公司的18·56%,比上年有一定幅度的增长,如此高比率的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报告,意味着我国上市公司的现状令人堪忧。
笔者认为,被出具非标准意见公司增多的原因有:(1)财政部、证监会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及注册会计师业务素质的要求越加严格和规范,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2)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改革进一步深入,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独立审计准则陆续出台,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风险意识得到加强,业务水平有所提高;(3)上市公司整体素质偏低,水平参差不齐。各种经营管理问题越来越多,不少公司连续多年被注册会计师就同一问题出具非标准意见报告;有些公司以前年度的问题尚禾得到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显现;也有些公司的旧问题解决了,但新问题又出来了;还有些公司问题由来已久,尽管以前末被会计师出具非标准意见报告,但终究还是被查出。
尽管带解释性说明段无保留意见与标准的无保留意见有所不同,但考虑到报告中披露的情况或做法已经得到注册会计师的认可,注册会计师将有关公司的具体情况用解释性文字予以特别说明,目的是提醒有关报告使用者予以特别关注,因此本文在分析注册会计师对各上市公司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报告的原因时,不将带解释性说明段无保留意见的原因纳入分析范围。
二、被出具保留意见的主要原因
1999年度深、沪两市有58家上市公司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占全部已公布年报公司的6·01%,继续保持了较高的水平,这些公司年度财务报告被出具保留意见的原因主要包括:
(一)上市公司持续经营的会计核算前提条件存在不确定性。该类公司一般都是由于内部经营管理不善和外部经营环境不利的影响,亏损严重,财务状况恶化,导致持续经营能力受到注册会计师的质疑。
(二)提前确定收益,虚增当期利润。提前确认收益包括提前确认营业收入和提前确认营业外收入两种做法。提前确认营业收人的情况主要出现在房地产类或其控股子公司为房地产企业的上市公司中。根据现行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制度规定,房地产企业营业收入应在办理相应的产权移交手续,开具发票或结算单后方能予以确认。但现实中经常出现上市公司在未办理相应的产权移交手续前就确认营业收入,与制度规定不符。提前确认营业外收人的情况主要为有关部门给予上市公司各种补贴收入,在相关款项尚未收到前,就将其全额收入计人当期会计报表。有些公司甚至上年度的补贴款尚未收讫,本年度又将补贴收入全额预提计人当年损益,岂能不出问题?
(三)有关费用未按规定列支和摊销,可能的损失计提不足,影响了当期损益,这类公司的主要做法有:(1)不计提或少计提有关损失准备HZ)将应全部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支出计作长期性资产,分期摊销迸大成本;(叨不将相关损失计人当期成本等。
(四)资产处置依据不足,欠缺必要的法律手续,或处理方法明显存在偏差。这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投资活动中,受让或出让有关股权时经常出现。
另外,还有上市公司因其他一些原因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主要包括:(1)会计核算方法前后期不一致,或不按历史成本原则核算资产成本刊2)重大债权债务得不到足够的证据予以确认;(3)公司陷人法律纠纷,或有损失重大而报告未能真实披露等。
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质量、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的情况是广大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作为在证券市场中担任警察角色的注册会计师,其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审计意见,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针对1999年度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情况,就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审计后,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报告的原因进行总结,以引起投资者在分析公司经营情况、盈利能力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重视。
一、1999年度年报审计意见总体情况
截止2000年4月30日,深、沪两节共计965家公司公布了年报,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各种审计意见如下表:
项目标准无保留意见带解释性说明段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
*拒绝表示意见否定意见合计
家数78510958121965
99年占总家数比率81.34%11.30%6.01%1.24%0.1%100%
98年占总家数比率84%11.28%4.05%0.67%100%
*说明:保留意见中已包括带解释性说明的保留意见。
上表表明:1999年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有180家,占全部已公布年报公司的18·56%,比上年有一定幅度的增长,如此高比率的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报告,意味着我国上市公司的现状令人堪忧。
笔者认为,被出具非标准意见公司增多的原因有:(1)财政部、证监会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及注册会计师业务素质的要求越加严格和规范,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2)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改革进一步深入,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独立审计准则陆续出台,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风险意识得到加强,业务水平有所提高;(3)上市公司整体素质偏低,水平参差不齐。各种经营管理问题越来越多,不少公司连续多年被注册会计师就同一问题出具非标准意见报告;有些公司以前年度的问题尚禾得到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显现;也有些公司的旧问题解决了,但新问题又出来了;还有些公司问题由来已久,尽管以前末被会计师出具非标准意见报告,但终究还是被查出。
尽管带解释性说明段无保留意见与标准的无保留意见有所不同,但考虑到报告中披露的情况或做法已经得到注册会计师的认可,注册会计师将有关公司的具体情况用解释性文字予以特别说明,目的是提醒有关报告使用者予以特别关注,因此本文在分析注册会计师对各上市公司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报告的原因时,不将带解释性说明段无保留意见的原因纳入分析范围。
二、被出具保留意见的主要原因
1999年度深、沪两市有58家上市公司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占全部已公布年报公司的6·01%,继续保持了较高的水平,这些公司年度财务报告被出具保留意见的原因主要包括:
(一)上市公司持续经营的会计核算前提条件存在不确定性。该类公司一般都是由于内部经营管理不善和外部经营环境不利的影响,亏损严重,财务状况恶化,导致持续经营能力受到注册会计师的质疑。
(二)提前确定收益,虚增当期利润。提前确认收益包括提前确认营业收入和提前确认营业外收入两种做法。提前确认营业收人的情况主要出现在房地产类或其控股子公司为房地产企业的上市公司中。根据现行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制度规定,房地产企业营业收入应在办理相应的产权移交手续,开具发票或结算单后方能予以确认。但现实中经常出现上市公司在未办理相应的产权移交手续前就确认营业收入,与制度规定不符。提前确认营业外收人的情况主要为有关部门给予上市公司各种补贴收入,在相关款项尚未收到前,就将其全额收入计人当期会计报表。有些公司甚至上年度的补贴款尚未收讫,本年度又将补贴收入全额预提计人当年损益,岂能不出问题?
(三)有关费用未按规定列支和摊销,可能的损失计提不足,影响了当期损益,这类公司的主要做法有:(1)不计提或少计提有关损失准备HZ)将应全部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支出计作长期性资产,分期摊销迸大成本;(叨不将相关损失计人当期成本等。
(四)资产处置依据不足,欠缺必要的法律手续,或处理方法明显存在偏差。这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投资活动中,受让或出让有关股权时经常出现。
另外,还有上市公司因其他一些原因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主要包括:(1)会计核算方法前后期不一致,或不按历史成本原则核算资产成本刊2)重大债权债务得不到足够的证据予以确认;(3)公司陷人法律纠纷,或有损失重大而报告未能真实披露等。
三、被出具拒绝表示讯见的主要原因
12家被注册会计师出具拒绝表示意见财务报告的上市公司包括:ST东海、ST粤金曼、ST渤化、PT农商社、ST红光、ST郑百文、PT中浩、ST闽阎东、ST东北电、ST金马。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些公司全部为被ST或W特别处理的公司,这些公司被出具拒绝表示意见审计报告多具备以下共同特征:
(一)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出现严重问题。持续经营是上市公司进行会计核算的四大基本前提之一,如果失去这一前提,上市公司的会计核算就必须按企业清算方法处理所有资产和负债,否则就无法真实,准确和完整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二)期末应收款项严重不实,坏帐准备计提不充分,潜在亏损重大。多家上市公司利用应收款项调节损益,对应收款项的真实状况未能予以适当的反映。坏帐准备计提依据不足,从而影响公司财务状况及当期经营成果的准确披露。
(三)经营不善,诉讼官司缠身。多家上市公司由于经营风险失控、导致陷人法律纠纷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或有损失巨大,使公司本就困难的财务状况更趋恶化。
(四)关联交易频繁,关联公司占用巨额资金。关联交易本身无可厚非,但该类上市公司的关联公司(其中主要为控股母公司)却通过关联交易为手段,以套线为目的,长期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致使上市公司资金周转困难,正常经营活动无法维继。
另外,这些上市公司被注册会计师拒绝发表审计意见的其他原因主要有:(1)审计范围受到限制,致使相关资产、负债或损益项目无法确认叫2)上市公司末根据财政部财会字11999135号文的规定计提四项准备或相关帐务处理与规定存在冲突;(幻对外投资当,债务担保过重,存在巨大不确定损失等。
四、被出具否定意见的主要原因
篇5
Abstract: The budget execution report and financial analysis report are submitted by the financial sector, and there is a certain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ocus of two repor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deas and key analytical content of budget execution report and financial analysis report to improve the timeliness and applicability of analysis.
关键词: 预算执行;财务分析;汇总报告;思路探讨
Key words: budget execution;financial analysis;summary report;ideas of exploration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7-0200-02
1 预算执行与财务分析汇总报告的起因
1.1 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中,一般均在财务部下设预算管理组,负责公司全面预算的各种日常工作,其主要职责包括拟定公司预算执行情况报告,预算差异分析报告等。同样财务部在报告期末进行财务分析,形成财务分析报告更是传统财务职责之一。两份报告经由同一部门报出,虽有不同的报告侧重点,但服务对象,分析内容、分析方法、分析目的等却有一定的重复。
1.2 全面预算管理体现在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中,包括经营、投资、财务等。预算执行过程中,各责任单位及执行部门收集有关财务、业务、市场等信息,编制预算执行分析报告,具有较强的业务性,侧重关注年度经营战略目标的达成,经营管理活动的现状,对内部管理使用意义较大。财务分析一般从资产状况分析、债务风险分析、盈利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及其他等方面通过财务数据与财务指标衡量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与业务运营关联度较小,分析的专业性较强,非专业人士使用中可能存在理解性较差的问题。
实际工作中,笔者尝试将预算执行与财务分析进行汇总报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关注经营环境,以业务数据为分析起点,挖掘业务经营结构变化,业务经营影响财务构成变化等多维度分析,发挥了通过分析了解经营业绩、财务状况、预算执行情况等信息的目的,并在促进改善业务经营,提高财务管理能力,为未来战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等方面作用显著。
2 预算执行与财务分析汇总报告的思路及主要分析内容
2.1 公司经营环境分析 预算管理是为了促使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落地,预算管理是企业战略控制的一种管理控制模式,而战略分析则是企业战略管理过程的起点,因此进行公司经营环境分析是预算执行与财务分析汇总报告的前提。通过分析了解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经营环境变化及企业内部资源、企业能力、企业竞争力的现状,有助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方向,制定适宜的战略发展决策。
2.2 公司预算经营指标执行情况分析 根据公司审批下达的关键KPI预算指标(关键业绩指标),如:收入指标、费用总额、利润总额等,逐项分析各指标分析期及年度累计的预算完成情况。从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个角度,采用差异分析、比率分析、比较分析、因素分析、结构分析、对标分析、排名分析等多种方法,通过同比对比、环比对比、预算完成对比、业务板块构成对比、经营地域占比对比等,综合运用文字、数字、表格、饼状图、柱状图、折线图等多种表述形式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业绩进行评价,做出相应的业务经营趋势判断。
2.3 各责任单位预算完成及财务分析 在集团公司报告层面,下属各分子公司均是预算执行的责任单位,应上报其预算完成及财务分析报告。集团公司预算管理组应结合各执行单位的行业性质、经营地域、经营规模、发展阶段等因素,继续运用多种分析方法,采用不同的图表、图文形式按责任单位分别进行预算执行及财务分析。
分析中可以设计利润构成项目简表及相关比率指标,通过收入增速、收入结构、经营策略等方面分析评估其成长性,进行经营业务效果评价;通过成本结构、费用构成、毛利率水平、利润完成等方面分析评估其盈利能力,进行财务效果评价;通过预算完成情况、指标完成比例、指标偏离幅度等方面分析评估其预算工作质量。在各责任单位横向评估的基础上,为集团公司对各责任单位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配置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2.4 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在完成公司预算经营指标执行情况及各责任单位预算完成及财务分析的基础上,顺利过渡到利用财务报表相关项目及数据进行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通过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目变动表,列示各项目期末数、期初数、变动金额,变动幅度进行横向对比;通过各项目期末占比、期初占比、占比变化进行纵向对比。说明公司总的资产规模,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的规模,资产来源的构成情况,按照重要性原则对变动金额及幅度较大的项目进行说明,直观反映企业资产规模扩张或缩减的根本原因。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通过计算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指标值及与环比、同比指标值对比,分析公司资产的流动性及短期偿债能力的变化;通过资产负债率与环比、同比指标值、行业平均值的对比,分析公司的长期偿债压力及债务结构是否合理,并进行公司财务风险状况的评估。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①通过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的计算及同比变动,反映公司自有资本盈利能力的提高或下降,进一步通过杜邦分析法分析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次数、财务杠杆变动的影响程度,例如总资产周转次数的下降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最明显,继而分析其根本原因是受到公司资产规模扩张较快,新增投资及建设期资产暂时不能产生收益影响。
②通过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分析,说明公司的投入产出,即在付出每一百元成本费用时实际赚取到的利润,将其变化与毛利率水平变动、成本费用上升趋势变动结合,深层次揭示影响公司盈利水平变动的关键驱动因素。
③通过息税前利润变动百分比与营业收入变动百分比计算经营杠杆系数,数值越大则表明经营杠杆作用显著,经营风险较大。分析其根本原因在于经营性固定成本费用较大,造成营业收入的变动对息税前利润的变动影响也较大,营业收入的增长能适当降低经营杠杆系数,降低经营风险。因此各预算执行单位应努力扩大销售,使收入保持较高增速,控制成本费用合理增长,才能促使盈利能力保持较为稳健的增长趋势。
2.5 预算执行及财务管理工作建议 以上各方面的分析,不仅深刻地揭示了业务经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更从财务专业角度选择各种适用的财务指标,客观评价了企业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及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等。针对现状及问题,应提出相应的对策性建议。如:经营环节中成本费用的控制、促销活动前投入产出的预计、营促销活动策略的选择、收入增长目标建议、预算执行改进建议等;财务管理环节中预算控制的具体措施,公司财务状况对投资、融资决策的影响及决策建议,调整完善预算评价指标的建议等。
3 结论
通过以上预算执行与财务分析汇总报告的起因说明,预算执行与财务分析汇总报告的思路及主要分析内容的详细介绍,充分说明:预算执行与财务分析汇总报告从内容的全面与完整性角度;从分析方法、分析过程、数据收集的科学性及可行性角度;从报告使用者的可理解性及获取完整业务及财务综合信息的需求性角度;从节约人力资源、避免重复劳动、提高劳动效率的经济性角度;从扩宽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及管理层良性沟通的多渠道角度,预算执行与财务分析汇总报告均能发挥科学、适用、高效等积极作用,值得相关同行在实际工作中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财务成本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一版,2011.
篇6
【关键词】上市公司;收益质量;评价
引言
收益和收益质量的重要性。收益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情况及盈利能力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的一个重要指标,能否真实公允地评价一个企业的收益状况对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经营者的经营管理,供应商对回收货款风险的判断以及债券人的信贷决策都有着重大影响。经济收益不同于会计收益。收益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中。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将收益定义为“那部分不侵蚀资本的可予消费的数额”,把收益看作是财富的增加。后来,大多数经济学家都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观点。而会计学上的收益概念称为会计收益。根据传统观点,会计收益是指来自企业期间交易的已实现收入和相应费用之间的差额。本文的上市公司收益指的是会计学上对收益的界定。
一、影响上市公司收益质量的要素
1.营业杠杆和财务杠杆
营业杠杆指的是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导致利润变动率大于销售变动率的一种经济现象,反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的大小。一般来说,营业杠杆的系数,越大其经营活动所引起的收益变化就越大,相应的收益变化较大的公司,其收益质量也较低。财务杠杆是指由于债务存在而导致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的杠杆效应。财务杠杆系数反映公司的财务风险,一般来说,财务杠杆越高的公司,当公司的经营活动发生变化的时候,相应的其收益水平会有更大的波动,从而影响公司的收益质量。
2.公司的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是指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按照现金收付实现制要求,通过经营活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非经常性项目产生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及总量情况的总称。会计收益和现金流量尽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只有带来稳定现金流量的会计收益质量,才是高质量的收益,也就是说收益与现金流量是否对应决定了公司收益质量的高低。公司的现金流量并不涉及权责发生制,公司很难在现金流量上做假。因此现金流量是影响公司收益质量的一个真实因素,现金流量和公司利润不能对应起来,正是公司收益质量低下的表现。
3.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率
一般来说,主营业务利润最能够代表上市公司的业绩水平。这是因为主营业务利润主要来源于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较为稳定,更能够体现公司的经营和利润之间的关系。并且,管理当局很难对主营业务利润进行操控。因此把该比率作为评价上市公司收益质量的指标,该比率越大,则收益质量越高。
4.公司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的大小,与环境有关,也与公司的管理战略有关。经营风险越,收益越不稳定,收益质量也越低。经营周期的长短、收益水平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收益的可变性、收益的稳定性、收益来源的构成、收入与费用的确认原则、资产的质量、财务结构和汇率波动性等都会影响经营风险进而影响公司的收益质量。
5.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收益质量的确定。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是一种联系并规范股东(财产所有者)、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权利和义务分配,以及与此有关的聘选、监督等问题的制度框架。简单的说,就是如何在公司内部划分权力。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解决公司各方利益分配问题,对公司能否高效运转、是否具有竞争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有者和经营者形成一种委托关系,但是有可能会产生双方经营目标不一致的情况,如果没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监督和制衡就有可能出现经理人为了自身目标进行利润操控,从而导致收益质量的降低和股东利益的受损。在我国的现行经济体制下,公司内部“内部提拔”,“自己人控制”情况严重,“一股独大”现象时有发生,从而操纵利润行为更加频繁,大大降低了收益质量,因此这种情况对收益质量的影响较大。
6.会计政策的选择
公司的收益质量也受到会计政策的影响。一般来说收益质量较高的公司会计政策是稳健的、持续的,对公司收益的计量是谨慎的。在进行投资分析时,投资者应当特别重视公司会计政策的变更,以判断会计政策的变更是否会对公司收益质量造成影响。
7.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当出现保留意见或者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时,这样的公司的收益报质量就比较低。同样还应当注意的是,当在审计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如中途更换审计人员或者审计报告出具的时间比真长时间晚,那么就可能出现了一些问题使得审计工作无法正常进行,相应的这样的公司的收益质量需要更为慎重的考察。
二、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收益质量分析仅仅是对上市公司整体投资质量评价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在客观数据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人为主观性,可能由于风险偏好的不同,公司目标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从而导致同一笔经济业务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在进行上市公司收益分析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把自身风险偏好和企业所处的客观环境相结合。在分析企业的收益数据时应当注意在企业所处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等大环境下结合自己的风险偏好,进行评估,不能只顾自己的风险偏好而无视企业所处的客观环境。
2.点面结合全面评价重点分析。在进行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分析时应当在全面评估所有会计数据的基础上,对于特定项目进行重点评估,全面评价和重点评估相结合,既保证全面性又要保证重点数据的真实可靠性,从而使得评估结果真实、合理、可行。
三、上市公司收益质量评价方法
本文选择上市公司中的酒店业收益质量情况进行分析说明。
(一)上市公司收益质量评价应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主要包括利润来源分析和现金流量分析:
1.利润来源分析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我国酒店业利润总额可以分割为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正常情况下企业利润主要来源应当是营业利润,营业利润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影响着企业收益质量,如果企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主营业务收入,则该企业收益稳定性上具有较高质量,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企业营业利润特别是主营业务利润所占比例越高,企业收益质量越高。从下表来分析,ST东海、新都酒店的酒店业务收入比例均为100%,因此收益质量较高,见表1。
2.现金流量分析
现金流量分析是指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以及现金净流量分别与投资收益、主营业务利润以及净利润进行比较分析,来判断企业的投资收益、主营业务利润以及净利润的质量。从长期来看只有带来持续稳定现金流入的收益才是高质量的。也就是说,收益与现金流量的匹配程度决定了公司的收益质量高低。现金流量与利润之间的差异大小往往可以暴露出公司收益质量高低。现金流量和会计盈余的不同点在于,会计盈余多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各业务之间关联性较高,容易进行利润操纵,而现金流量则更为客观,很难纵,可信性较高。在进行现金流量分析时一般利用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盈利现金比率、盈利毛利率进行分析。
(1)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主要分析主营业务对现金流的贡献,如果该指标较低并且长期存在。这样就说明公司可能在用其他业务收入来弥补主营业务收入,这样的公司收益质量一般不高。
(2)盈利现金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该指标反映了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于净利润之间的关系,该比率越高说明公司的收益质量越好。若是比率小于0,这就说明本期的净利润增长存在着尚未实现的现金收入。在此情况下,即使公司盈利了也可能发生现金短缺。但是我们并不能根据仅仅一年的比率来说明问题,而是要进行连续的盈利现金比率分析,若是该比率以致小于零这样就可以判定该公司收益质量较差。
(3)盈利毛利率=经营现金净流量/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这个指标是对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补充,能识别权责发生制下利润计算不实或人为虚增的问题。对于一些一次投资较大资金分期回笼的经济事件,应对该指标进行连续几期计算,从而正确评价公司的收益质量。
(二)同样在进行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定性分析时应当主要评价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公司的会计政策选择。不同的公司持有不同的目标,因此对同种经济业务也可能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经常变更会计政策的公司其收益质量一般不高,只有那些会计政策一贯持续,稳定,透明的公司才具有较高的收益质量。
2.考察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同意股东利益和经营者利益。只有股东利益和经营者利益一致,才会减少经营者操纵利润的行为,从而才能保证较高的收益质量。相反,那些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的公司,经营者就可能存在着操纵利润的行为,以致降低了公司的收益质量。
3.阅读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后就其公允性发表的意见,是投资者对企业收益质量能得到的唯一公正评价。从中可读出收益质量的有关信息。阅读审计报告时一方面要看该公司是否经常更换会计事务所,如是经常更换,则有收益质量较低的可能。另一方面要注意审计报告上面的不确定事项,不确定事项越多,该审计报告越不可信,收益质量也较低。
参考文献
[1]谭利云.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分析方法刍议[J].集团经济研究,2007(1).
[2]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1).
[3]CPA财务成本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
[4]周斌.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分析[J].上海会计,2003(2).
[5]丛中倩.张智萍.小议公司收益质量[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4(3).
篇7
关键词:集团公司 综合财务分析报告
综合财务分析报告是根据公司当前的各项财务指标以及另外的其他资料,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使企业的财务状况清晰透明,同时审核当前的经营成果是否符合计划内容,以便及时做出相应调整,避免造成大的损失。一份高质量的综合财务分析报告也能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情况进行预测,提高决策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实力。
集团公司,尤其是投资类的集团公司,产业链长,跨地区、跨行业、多元化的经营特点,子公司众多,做出一份高质量的综合财务分析报告就尤为重要,但是难度也相当大,因此需要在财务人员做好各项财务指标分析的基础上,管理层及时召开财务会议,全面深入地掌握公司的状况,使公司制定更加完善的制度,做出最优的决策,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一、编制财务分析报告的目的
在做财务分析报告之前,首先要清楚对其分析的目的。报告本身并不能带来直接的绩效提高,而是通过报告这一中介,为高层的决策选择提供帮助,对管理人员的行为有一定程度的调整或约束。一份好的综合财务分析报告也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具体可分为以下两点。
(一)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为前提
财务分析报告要想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就必须迎合阅读者的需求。在集团公司中,存在着性格各异、形形的领导者,他们对信息的采集点不同,关注的内容有差异。有的领导者喜欢简单扼要,有的倾向于面面俱到,因此撰写人员在撰写之前,要适当地对这些个性需求有大致了解,以使报告能创造出应有的价值,同时在编写报告时要注意报告内容的形式,是使用表格还是图形。总之,撰写人员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来满足读者的不时之需。
(二)报告既要保证质量,也要兼顾时效
一份报告即便再完美,如果不及时也是没有价值的。报告撰写要在最佳的时期,针对当时的情况及时做出充分分析,点明问题,为领导者下一步的工作提供具体的帮助。
二、集团财务分析报告的特点
财务分析报告总的来说就是对公司的财务报表、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等运用一定的科学分析方法形成的,能够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资金资源状况有全面、准确、系统的分析,并能够对将来有预测作用的书面报告。集团公司财务分析报告又与普通的报告有所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集团公司是由一集团总部和多个分公司组成,集团总部是最高层,行使决策权,主要负责资产投资,各个下属企业负责资产配置,进行具体的经营管理工作。因此集团并没有独立可使用的资产,其财务分析报告也是通过分析各分公司的财务情况来分析集团的财务状况。财务分析报告应该符合集团的战略,注重战略目标的达成,以提高集团的整体经济效益。
(2)由于集团是跨行业、跨地域经营,所涉及产业较多,管理链长,其财务分析报告内容的很大一部分需要由下而上逐层汇总,流程颇为复杂,并且各企业的财务侧重点不同,因此完成一份高质量的集团财务报告周期较长,影响了它的时效性。
(3)不同的集团公司关注的财务报告内容不同,比如,投资类的集团公司关注的是股东的股值是否保值增值,能否实现他们的利润最大化,这时在财务报告的内容中应该避免涉及太多的细节性分析。
三、集团财务分析常见的问题
(1)部分财务人员的素质不够高,不能满足集团财务分析工作的要求。一名合格的财务人员既要能熟练运用各种分析方法,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合适的方法,还要对公司的各业务有全面的了解。有的财务人员为了报告而报告,缺乏责任意识,不深入了解实际情况;有的财务人员写作功底较差,不能真实贴切地将公司的财务展现出来,写出的财务报告不严谨,甚至前后矛盾。
(2)财务分析的实用性不强,整体高度不够。编写财务报告的一般是专门从事财务分析的中层或基层的总部财务人员,不能参加公司的高层会议,在进行编写时往往只考虑财务方面的问题,最后分析得出的财务结果不够全面,即使看上去很全面,也往往只是大致的概述,不能突出重点,容易出现数据和经营实质脱节的现象。而阅读者主要是高层管理者,他们关注的是集团视角的财务,要求财务报告能够反映下属企业的经营状况,现金流通情况。
另外,财务人员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往往只对财务指标进行计算,然后做出判断,而不善于将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联系起来,整体分析判断,因此财务报告缺乏整体性。
(3)集团公司对财务分析报告的重视度不够,没有认识到财务分析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不善于通过财务分析的方法来进行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即使运用了财务分析,有时也只是为了满足集团的需要,其中多少含有应付的成分,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影响了财务分析这一重要分析作用的发挥。
(4)重视盈利率忽略现金流量。企业的盈利率是集团公司领导对下属企业进行考核的重要依据,财务分析往往只重视盈利率,这样势必会影响到财务结果以及相关财务决策的正确性。盈利率代表的是企业当前的发展状况,并不能代表长久持续的盈利能力,而企业的创现能力才应该是财务分析的重点。通过对现金流量动态过程的分析,能够将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成本、利润等指标综合起来分析,这样的财务报告才能为企业内部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财务分析的重要依据是公司的财务报表,但是财务报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财务报表不能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有很好的预测,同时财务报表也未能反映出一些非财务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同样重要,如企业的员工素质、竞争优势、技术创新率,等等。
四、如何写出高质量的财务分析报告
(1)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以满足企业财务报告的要求。集团财务报告是对下属企业的财务报告进行加工、提炼得来的,如果企业的财务报告质量不高,势必会影响到集团财务报告的质量。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对财务分析人员进行培训,并建立考核绩效制度,或者是奖励惩罚机制,以此来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不仅要重视财务人员基本的财务分析能力,也要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以不断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
(2)在编写财务报告之前,收集充分的资料。资料收集的完整程度直接影响到财务报告的质量,资料的收集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经常性的收集。财务人员应该多多关注行业的外部发展环境,多了解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尽可能地把握企业发展的客观因素,尽可能多地去收集行业中其他企业的财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要注重横向和纵向的沟通,财务分析工作不仅仅是财务人员的任务,更需要集思广益,加强不同岗位之间的交流,以便对企业的经营情况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对企业当前的战略及未来的战略方向有透彻的分析;尽可能参加公司会议,做好会议记录,如果参加不了,就和其他部门的员工多多沟通,阅读会议纪要来获取公司的最新信息。二是突击性的收集。这些资料通常是用于周报告,报表出来之后就尽快去掌握经营状况,和财务部门领导做好沟通。
总之,资料收集得越全面,财务报告的内容越能反映企业状况,资料收集好后对其进行整理,对各类指标进行分析,搞清楚前因后果。综合统计资料,使之系统化,整体性强。
(3)财务人员要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善于利用数据来展现公司的经营状况。每一项数据都与企业的某一经营业务相关联,财务指标是各项经营活动的数据化体现。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和敏锐度,对于那些财务数据中作用性不大的信息迅速识别,并予以剔除,在最终的财务报告中,展现的都是与企业经营息息相关的重要数据。
在进行数据展现时,要灵活运用表现形式,对于重要指标可以用特殊符号标记,引起管理领导者的注意;对于经常出现的问题,可以进行简化,抓大放小,避免出现数据太多让人看不到重点的现象。
(4)加强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分析,要转变以盈利率作为财务分析中心的思想。企业的信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金的流通状况,综合分析运营资本投资前的现金流量,利息支付前的经营活动状况、企业的投融资状况等反映现金流量的活动,利用这些指标的变动情况来分析企业现金流量的稳定程度,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五、总结
篇8
公司:
实行任务目标考核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作用,在保证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前提下,责任人的自身价值同时得以体现,推动整个公司的经营管理工作逐步向理性、科学、精细和规范的方向发展。使管理层与公司荣辱与共,严格履行各自承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保证公司总体经营目标的落实。
双方需在充分尊重公司年度战略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公司人力和市场资源,充分商定经营目标。以量化指标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本责任书一经签字即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双方应共同遵守。
一、考核期间: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在考核期内责任人将履行 职位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二、公司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1、公司为责任方履行管理职责提供必要技术、资金、设备、后勤等支持、服务及保障;
2、公司将根据××××年《薪酬制度》关于业绩年薪的具体规定,对责任人实施目标考核(考核办法见《营销管理办法》);
3、公司有权对责任人的经营期的团队管理情况进行定期的监督与考核,每季度进行一次;
4、公司有权在责任人开发、经营活动出现失控或重大失误而责任方又无有效解决办法时,修订责任书有关条款或决定终止执行本责任书的。
5、连续三个月未完成周期目标,公司有权向责任方方提出警告;
6、连续两个季度未完成期间目标情况下,公司有权终止执行本责任书各项约定;
三、责任人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1、责任人应严格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及公司现行的各项管理规定。
2、责任人应在计划年度内完成下列主要经营和管理指标(见附件)。
3、责任人应在双方签字生效后十日内向甲方提供详细具体的可操作、可测量、可实现、有时间节点的目标实施计划,在获得公司批准后以此作为对责任人进行管理、考评、监督的依据。
4、责任人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按公司要求提交与经营活动有关的文件和材料,包括:(1)季度、月度等各项工作计划执行情况报告。(2)产品市场的最新情报报告。(3)产品质量及市场运行情况报告。(4)要求提交的其它相关文件和报告。(5)季度述职报告。
5、责任人应接受公司对其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的测评考核,测评结果各占考核分值5%。具体包括:带队能力,安全意识,责任心,工作计划性、工作作风以及诚信度和执行力;
6、责任人应无条件接受公司责任期内经营管理目标的考核,业绩目标考核占考核分值90%。
四、本责任书相关内容分别由公司企管中心、财务管理中心负责解释、修订。
本责任书即签订当日生效,并对双方都具有法律约束力。 本责任书一式三份,企管中心、财务管理中心、责任人各持一份。
篇9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内部会计控制
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新目标、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其核心是要求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负其责,形成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公司的科学管理。从我国企业改革进程中明显可以看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走公司治理之路。而建立内部会计控制是优化公司治理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一系列文件的相继和施行,标志着我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化、法制化的开始,也标志着我国公司治理措施的进一步完善。
一、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会计控制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架构,是现代公司制的核心。现代企业制度区别于传统企业的根本点在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在这种分离的基础上,经营者有可能利用私人信息的优势谋取个人利益,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地位及其所拥有的信息量的不同,最终决定了契约各方的不对等,这种不对等使公司的治理结构研究提上了议事日程。公司治理结构涉及各相关利益方,各相关利益方之间存在着不完备和不对等的契约。作为所有者的股东,保留了诸如选择董事和审计师、兼并和发行新股等剩余控制权,除此之外,将契约控制权的绝对部分授予了董事会;董事会保留了雇佣和解雇首席执行官、重大投资等战略性的控制权,将管理权授予了公司的经营者;经营者的经营产生了委托一问题。公司治理要解决的就是在这种多边契约存在的情况下,以效率和公平为基础,对各相关利益方的责、权、利进行相互制衡的一种制度安排与设计。
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单位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近几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开始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也不断完善,相应的法规也不断出台,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扩展为三项基本目标,即: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依赖于企业现有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文化等因素,而公司治理结构正是这些宏观因素作用的结果,构成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础和依据。
二、公司治理结构下建立和健全内部会计控制的必要性
首先,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中小股东的利益,能够解决股权高度集中和所有者缺位问题。由于历史的因素和所有制结构的影响,我国股权结构高度集中,国有股、法人股占总股本比例高达65%以上,出现“一股独大”、“一股独尊”的局面,目前,国有股减持方案已经暂停,使得这一局面在短期内无法得到解决,按照公司治理结构要求,股东大会是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在一些重大事项上拥有控制权。实际上,股东大会及董事会常常被大股东控制和操纵,众多的中小股东很难通过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参与对企业的控制,这样目前的公司治理结构就出现“形备而实不至”的现象,由于我国企业所有者缺位现象严重,内部人控制问题突出,经营者可以凭借国有股和法人股的优势,做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决策。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可以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这样众多的中小股东可以信赖企业的会计信息,他们可以通过买卖股票,淘汰恶意侵害他们利益的公司,实施对公司的间接控制。
其次,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所有者和经营者权力的制衡。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并形成特定的委托关系,这样在实践中出现了所谓“所有者会计”和“经营者会计”情况。对于企业所有者来说,他们期望获得真实的会计信息,并据此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正确估计其财务状况以进行未来投资决策:他们还希望能够控制会计政策使其向维护所有者利益方面倾斜,而对于经营者来说,则可能因其不会过多地关心企业长远发展而采取与所有者相反的会计政策,因为在多数情况下他们会更看重短期经营效益给自己带来的利益,这种短期利益驱动体现在会计上则为张扬或夸大受托经营成果,掩盖决策失误和经营损失,侵占或者损害所有者利益,企业经营者成了现实的会计控制主体,直接控制着会计信息的生成和利用,而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控制则主要是通过由经营者所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来实现的。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使真实、公允的信息的产生成为可能,有利于双方权力与信息的制衡。
第三,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董事会有效行使控制权。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董事会接受股东大会委托行使对公司的控制权和决策权。例如,董事会有权选聘和激励主要经理人员:对全体股东负责和向股东报告公司的经营状况,确保公司的管理行为符合国家法规:进行战略决策:制定政策和制度;履行监督职责等。董事会对股东的诚信,主要表现在向股东们报告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的会计信息。所以必须首先建立标准、高效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建立相应的信息质量监督保障体系。这是董事会行使控制权的保证。董事会要维护股东权益,实现公司经营业绩最大化。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重大问题决策的正确性和对经理人员行为的制约。所以,在制定内部会计控制政策和程序时,应该考虑到董事会行使控制权的效果。
第四,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保障债权人、职工、客户和供应商等利益关系方的利益。债权人、政府、职工、客户、供应商等利益相关方在不同程度上都参与了公司治理。这些利害相关者在参与公司治理过程中都不能离开会计系统的信息支持。各利益相关方可以核实财务成果,对不良后果采取措施。例如,债权人通过限制性贷款协议,对借款企业实施监控权力,这种权力的行使依赖于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当企业违背贷款协议,或经营不善时,债权人就会采取干预措施。可见,各利益关系方在参与公司治理时必须依靠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
三、公司治理结构下内部会计控制的构建
(一)内部会计控制构建的依据
内部会计控制的构建,应该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内部会计控制理论体系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具体的法律依据
为《会计法》、《审计法》、《公司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企业财务通则》以及财政部的四个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文件,这些法律、法规大多是最近出台或者修改过的,充分体现了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的要求。
由于企业实际情况不同,因此,在构建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时,除了依据统一的法律、法规以外,每个企业还应该根据各自的业务流程、组织机构特点、控制目标以及控制功能的充分发挥建立起适合本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
(二)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设计、执行与监督机构
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设计、执行与监督机构的安排和运行效果非常重要,它直接决定了内部会计控制的成效。
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层次性,现代企业应建立相互制衡、多层次的内部会计控制体制,这样才能使各项控制措施有制度化、程序化的保证。多层次的现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通过明确各方关系人的权利和责任实现的,使得每个群体或个人的行为都处在他人的监督和控制之下,避免出现内部会计控制的“真空地带”,而使控制流于形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设计工作应该由具有丰富的会计和管理经验、对企业情况非常熟悉并且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人或者机构来承担,并广泛征求各机构意见。
——般说来,在内部会计控制的设计与执行方面,会计机构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经常担当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政策和程序的设计任务。因此,会计机构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会计机构的独立性是影响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职能发挥的重要因素,是企业进行公司治理时应该注意解决的问题。
为了确保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被有效执行,企业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系统,加强对本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的漏洞和隐患,修正或改进控制政策,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以期更好地完成内部控制目标。
(三)内部会计控制报告
内部会计控制报告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内部会计控制政策、方针、内容、方法和效果的书面文件。内部会计控制报告是内部控制管理的趋势。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1979年拟定并了强制公司对其内部会计控制提出报告的报告书——《管理阶层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报告书》。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也对此有类似的要求。内部会计控制报告有利于企业及证券市场的有效运作。
篇10
[关键词]网络 会计环境 分期假设 影响
一、网络时代会计环境的新特点虚拟公司的出现
网络经济的发展。产生出了“网络公司”这一生产经营组织形式。网络公司是一个虚拟公司,它没有固定的形态,也没有确定的空间范围,它存在于网络计算机中,由若干相互独立的公司组成。这些成员公司利用互联网或企业内部网的信息网络及其他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最佳合作伙伴组成临时集团,来完成一般企业单独无法完成的任务。虚拟公司不是法律上的实体,不具有法人地位,其行为不受公司法的约束。
二、网络时代对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是从时间角度对会计活动作出的假设性规定。在网络时代,竞争日益激烈,经营风险增大,企业资产中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所占比重增大,这些资产与以往在企业资产中所占比重较大的实物资产相比存在较大的风险和不稳定性,种种威胁使企业随时面临并购、清算或终止的危险,让人们很难判断一个企业能否持续经营下去,一旦企业被兼并或宣告破产。持续经营假设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此外,在网络环境下,虚拟公司大量涌现,其作为一个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在短时间内结合而威的存在于计算机网络中的临时结盟体,经营活动依托于网络在很短时间即可完成,且虚拟公司从事的多是一次易,在完成任务后立即解散,公司对项目收益立时清算,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公司不会继续经营下去,所以,建立在传统持续经营假设之上的许多会计方法也不再适合此类公司。
由于虚拟公司的这种不确定性,谈不上持续经营,会计分期也就失去了存在基础。过去,由于信息的提供受到技术限制。加工会计信息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传统的会计分期假设人为地将持续经营时间划分为一个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连接的区间,形成一定期间内的定期报告。现在,在瞬息万变的网络经济时代,高度发达的通讯技术和便捷的互联网使得交易可以在瞬间完成,资金可以在瞬间划拨。与此同时,内部网络集成化管理的推行。网络财务系统的建立,使企业可以生成即时会计信息。随时提交供信息使用者决策的实时财务报告,而不需等到会计期间结束。信息收集、提供技术的发展使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了动态,会计核算从事后转向了实时。在这种情况下,以会计分期假设为基础提供的财务报告就无法满足使用者对信息及时性的要求,会计分期假设受到严峻的挑战。
三、应对办法
网络经济环境下。传统的会计假设已不适应新的环境。为了更好地指导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应相应的改变传统会计假设,使其拥有新的发展、新的内涵,更能体现新的会计环境特征。
(一)对持续经营假设影响的应对办法
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虚拟企业的兴起使企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加,持续经营假设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使得我们必须考虑这一假设的合理性。有必要对持续经营假设进行扩展和完善。我们对持续经营假设进行改进并不是否定此假设,在现代网络环境下,持续经营假设还是有存在的必要的。主要是因为:首先,虚拟企业是由多个企业依据自身优势和条件在网上形成的f临时结盟体,但是,组成虚拟公司的各个公司仍是实体企业。这种虚拟企业的成本和收益仍是由以持续经营假设为基础的各实体企业所支配的。其次,虚拟企业的设立是以生存、获利和发展为根本目标的,而不是为了破产,破产清算只是例外情况。况且。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虚拟企业和实体企业本质上并没有多大区别,其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遵循持续经营假设,有利于实施自身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因此,持续经营假设还是必须存在的。只是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发展完善。
可以用“有限的持续经营假设”对“持续经营假设”进行拓展与完善。“有限的持续经营”是指一个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从开始组建到实现其经营目标为止的存续期。企业所处的环境和风险性决定了其持续经营时间越来越难以确定,所以用有限的持续经营假设来代替持续经营假设更具有合理性。企业应至少于每个会计期末对其经营能力进行充分评价,如果有充分证据证明企业很可能不能以原有的规模和目标继续经营下去,应予以充分披露产生的原因并说明对现有和预期会计报告可能产生的影响及将要采用的其他会计核算基础。对于完成经营目标准备退出的企业或因种种原因确实无法完成目标而宣告解散的企业,应按“破产清算”假设的要求予以处理。
(二)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应对办法
在网络经济时代。瞬息万变的环境、高科技的通讯技术和发达的互联网信息处理系统使实时报告成为可能,人们希望用实时报告系统取代会计分期报告,使信息的传输消除断点与滞后性。但是,会计分期报告仍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不可以完全被实时报告所替代。首先,虽然会计原始信息可以在线录入,由计算机进行和集中处理,并自行生成报表,但仍然有许多重要的后台工作需要会计人员来完成,这仍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其次,为了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不被竞争对手利用而威胁到企业自身利益,在不影响投资者进行决策的前提下,企业对外报告的内容不可能将其经营活动全部和盘托出,而应受到一定规定的限制。再次,目前的网络报告还无法得到注册会计师的鉴证,其所报告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公允性还不能得到有效保证。
鉴于以上的分析,会计分期假设的存在还是有重要意义的。但是,会计分期报告在新时期下也产生了局限性,应引入实时财务报告和短期项目以交易期作为会计报告期等新的补充假设作为其拓展。实时财务报告是指实时按需获取信息的非等距交易期间假设,即企业的各业务部门和外部信息使用者可以实时通过网络等获取有关的最新信息,而不必等到会计期间结束,实现实时按需获取信息。这是对会计分期假设的有效补充,弥补了会计分期假设下信息获取不及时的缺点,使信息使用者可以及时掌握企业的最新动态,以便做出决策。而针对网络环境下。虚拟企业组成成员间结成松散联盟,可以在短期内为完成某一目标组成网络公司,也可以在短期内解除这一联盟的特点,引入“网上实体交易期间”作为会计期间就非常必要了。对于这种短暂的经营过程,以此作为会计期间。于每次交易结束后编报一次会计报告即可。这种信息报告方式消除了企业存续时间短。不容易以年、半年为期划分报告期间等不利因素,使信息需求者可以及时的了解企业各项交易的情况及企业经营状况。
- 上一篇:品牌创建策划
- 下一篇:学校艺术教育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