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回收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23 15:55: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垃圾回收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垃圾回收方案

篇1

关键词:前期准备 回收方案 回收程序 安全措施

1、前言

郑新安泰(新密)煤业有限公司属郑煤集团兼并重组矿井,该矿井于在技术改造过造过程中发现,主井井筒东侧和北部为采空区,井田东翼已无法开采。因此,矿方在井田西翼进行了补充勘探,并获得了一定的可采储量,将矿井技术改造工程调整到西翼。在井田西翼浅部新建一对立井开拓,形成西翼独立开采系统,原施工的三对立井井筒全部报废。但井下还有诸多机电设备、支护材料、地面建筑需要回收。

2、前期准备

老系统自2009年开始一直处于停产状态,无任何采掘活动,回收前需要对老系统的各大生产系统进行维修。

(1)副井升降人员、运料,提升系统要完善各个保护系统,做好日常检查检修工作。

(2)保证双回路供电,加强供电设备及线路检查检修。

(3)保证监控系统及井下通讯系统正常运行。

(4)对井下主排水系统提前安排检修,并进行试运行。

(5)回收前对入井人员进行培训,各个岗位特殊工种必须持证上岗。

(6)回收前对井下巷道状况进行排查,依据排查情况对失修巷道列出方案、制定安全技术措施,进行有序加固维修。

(7)维修时,保证皮带、溜槽信号灵活可靠,能及时开停。维修时由外向里逐棚进行,整个巷道修完为止。

(8)维修后,把轨道顺直、顺平加固完整,轨道绞车要牢固,信号灵活可靠,保证能及时开停。

(9)矿井回收前,维修后的主要巷道断面到6m?以上,保证通风、运输、行人畅通无阻。

3、回收程序

(1)进入井下回收工作以前,由矿井回收领导小组组长负责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对井下各个生产系统进行排查,确保各个系统安全运行。

(2)巷道扩修:由外向里对失修巷道进行维修,淋水地点棚子加固后,用篷布把淋水集中引出至临时水窝,并及时将临时水窝的水排入水仓,确保巷道支护完整、可靠,主要进风、回风巷道高度不低于1.8米,其他巷道不低于1.6米。

(3)工作面支架回收:首先回收溜子再回收支架,支架回收先下后上。

(4)井下设备回收:三架皮带、十三部17型溜子、540米道轨;变电所高压开关两台、315KVA变压器一台、高压电缆500米、监控探头5个。

(5)巷道回收:工字钢巷道800米。

(6)大泵回收:6吋水泵2台,4吋水泵3台。

(7)回收主副井罐笼及井架。

(8)拆除回收主扇及供电线路。

(9)回收地面建筑材料,将废弃的建筑垃圾充填井筒、恢复地貌。

4、回收方案及安全措施

4.1 设备回收方案

(1)领导小组组长负责老生产系统回收的全面领导,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制定回收方案及回收安全技术措施。

(2)在设备回收开始之前,由领导小组组长带领副组长、成员深入井下到各个地点认真检查,发现隐患及时处理。

(3)认真安排好井下设备回收的先后顺序,人员安排每班的跟班领导、瓦斯检查员、安全员、司泵工、信号挂钩工及后勤保障人员,确保在设备回收期间井上下人员团结一致有序进行。

(4)在设备开始回收前,将老生产系统的通风系统、排水系统、提升系统、运输系统、监测监控系统等全面检查维修,确保在回收设备期间各大系统必须正常运转,安全可靠。

(5)在设备回收期间每班指定一名专业人员,不间断地巡查各系统的运转情况。

4.2 支架回收方案

(1)回收领导小组组长负责支架回收的全面领导,提前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制定支架回收方案及安全技术措施。

(2)在支架回收前领导小组到井下所有工作现场检查工作面及上、下副巷的实际情况,对上、下副巷等有关巷道清理扩修,保证巷高1.6m以上,保证通风、运输系统畅通无阻。

(3)在工作面的运输巷进风侧安设11kw局扇,将风筒沿上副巷安装至工作面中部,并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在工作面至下而上回收支架时,由于工作面下部会因堵塞造成工作地点无风时,及时开启局部通风机,保证有足够的风量安全可靠。

(4)工作面维修时,边修边将工作面的煤墙、舍帮用荆笆打严背实,防止空帮、空顶现象,每根支柱升紧打牢,使支架牢固可靠,给回收支架打好基础。

(5)在工作面回收支架前,将工作面的煤全部清净,保证工作面高度在1.6m以上,而后将工作面自下而上支柱全部检查一遍,保证支架牢固可靠。

(6)各扩修地点、回收地点,除每班有一名专职瓦斯检查员检查瓦斯外,班组长也要携带瓦斯便携仪悬挂作业地点。

(7)维修出矸时,巷道逐步往下维修时严格执行“四保险”“三固定”操作规程等相关制度,认真检查防跑车装置,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矿车停止装煤时,矿车的下方必须打上斜梁,并且绞车司机要坚守岗位将绞车刹紧。绞车拉矿车运行时,斜巷内不准有人,防止跑车造成事故。

5、回收方案实施及设备清点、存放

篇2

 

关键词:建筑垃圾;危害性;可利用性 

 

一.建筑垃圾的界定与特点 

 

建筑垃圾是指构造物在新建、改建、扩建和拆毁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根据产生源不同,建筑垃圾可分为施工建筑垃圾和拆毁建筑垃圾。施工建筑垃圾是指居民住宅、商业建筑和其它市政基础设施在新建、改建和扩建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而拆毁建筑垃圾是指建筑物和其它市政基础设施在拆毁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其中,无污染的无机物(包括泥土、石块、混凝土块、碎砖) 占90 %以上。无机材料,具有耐酸、耐碱、耐水性,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同时具有稳定的物理性质的特点。建筑垃圾的这些性质决定其经过处理是一种很好的再生建筑材料。废品(包括金属、竹木材、各种包装材料、木料、塑料、玻璃等) 可能具有污染物的废弃物分拣后可作为再生资源利用。建筑垃圾在城市垃圾中属最清洁的垃圾,只要合理利用就不会产生二次污染。【1】 

 

二.建筑垃圾的危害 

 

建筑垃圾对我们生活环境的影响具有广泛性、模糊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广泛性是客观的,但其模糊性和滞后性就会降低人们对它的重视,造成生态地质环境的污染,严重损害城市环境卫生,恶化居住生活条件,阻碍城市健康发展。 

1.占用土地,降低土壤质量 

随着城市建筑垃圾量的增加,垃圾堆放点也在增加,而垃圾堆放场的面积也在逐渐扩大。此外,露天堆放的城市建筑垃圾在种种外力作用下,较小的碎石块也进入附近的土壤,改变土壤的物质组成,破坏土壤的结构,降低土壤的生产力。 

2.影响空气质量 

建筑垃圾在堆放过程中,在温度、水分等作用下,某些有机物质发生分解,产生有害气体;一些腐败的垃圾散发出阵阵腥臭味,垃圾中的细菌、粉尘随风飘散,造成对空气的污染;少量可燃建筑垃圾在焚烧过程中会产生有毒的致癌物质,对空气造成二次污染。 

3.对水域的污染 

建筑垃圾在堆放和填埋过程中,由于发酵和雨水的淋溶、冲刷,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浸泡而渗滤出的污水,会造成周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垃圾渗滤液内不仅含有大量有机污染物,而且还含有大量金属和非金属污染物,水质成分很复杂。一旦饮用这种受污染的水,将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危害。 

4.破坏城市软环境,影响市容 

城市建筑垃圾占用空间大,堆放杂乱无章,与城市整体形象极不协调,工程建设过程中未能及时转移的建筑垃圾往往成为城市的卫生死角。混有生活垃圾的城市建筑垃圾如不能进行适当的处理,一旦遇雨天,脏水污物四溢,恶臭难闻,往往成为细菌的滋生地。【2】 

5.安全隐患 

大多数城市建筑垃圾堆放地的选址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随意性,留下了不少安全隐患。施工场地附近多成为建筑垃圾的临时堆放场所,由于只图施工方便和缺乏应有的防护措施,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建筑垃圾堆出现崩塌,阻碍道路甚至冲向其他建筑物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建筑垃圾的可利用性处理方式 

 

1.无机物的可利用性处理 

建筑垃圾中的石块、混凝土块及碎砖经处理后,可作为混凝土或砂浆的集料使用。建筑垃圾中的石块、混凝土块及碎砖也可直接用于加固软土地基。其原理是利用建筑垃圾中的无机材料形成散状材料桩,通过重锤冲击使桩与桩间土相互作用,形成复合地基,进而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地作用废砖石和砂浆与普通水泥混合,再添加辅助材料,可生产轻质砌块;废旧水泥、砖、石、沙等经过配置处理,可制作成空心砖、实心砖、建筑废渣混凝土多孔砖等,其产品与粘土砖相比,具有抗压强度高、耐磨、吸水性小、质轻、保温、隔音效果好等优点。 

2.废品的可利用性处理 

废钢筋、铁丝、电线和各种钢配件等金属,经分拣、集中、重新回炉后,可以加工制造成各种规格的钢材;废木材除了作为模板和建筑用材再利用外,通过木材破碎机,粉碎成碎屑后可作为造纸原料或作为燃料使用;废竹木、木屑等则可用于制造各种人造板材;废塑料可采用减压法提炼成油,作为燃料使用,或再生加工成排水管,还可代替某些水泥制品;碎玻璃可以加工成再生玻璃或某些装饰材料。 

四.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措施,保证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科研工作 

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是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基础,没有合适的技术方案,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就无从谈起。尽管国外建筑垃圾的再生技术被认为是成熟的,但这恰恰是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所以,在国内尚没有大力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工作的时候,就应该首先花大力气进行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科研工作。实施符合我国实际的建筑垃圾资源化战略和技术方案,仍需要有针对我国实际的科研工作基础。科研工作主要应集中于建筑垃圾减量化的方法、建筑垃圾收集和利用的方法,再生建筑材料的市场化措施,开发简单的分析方法用于鉴别再生材料与环境的相容性等方面。 

2.建立健全的建筑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制度 

建筑垃圾资源化是一个复杂的废物循环利用过程,在此过程中,须同时处理好两个重要的环节:(1)建筑垃圾的分类回收;(2) 回收后的再利用。这两大环节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建筑垃圾不进行分类回收也就无法利用,分类回收后不进行相应的利用也就失去了分类的意义,同样也不能进行资源化。在建筑垃圾的资源化方面,应禁止填埋还可利用的建筑垃圾,有义务的单位必须设置相应的设备或者委托第三方来利用其建筑垃圾。要强调产生垃圾的单位首先自己要有解决资源化利用的条件,或支付较高的处置费用委托其他单位帮助处置。凡利用垃圾生产出的材料和产品,国家应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 

3.制定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 

建筑垃圾资源化工作是一项政府行为,把资源的再生利用与信息、生物技术和就业并列为四大课题之一。前苏联也完成了“完善在国民经济中利用再生资源”的立法。日本在垃圾资源回收方面也居于领先地位,町田市成立了一个废物再利用文化中心,把废物回收、资源再生利用提高到民族新文化的高度等。中国目前相关的法律及对策还很不健全,因此中国各级政府应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出一套从建筑垃圾的产生、收集、清运到分类、利用的相关法律和优惠政策来引导和约束公众行为。在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工作的管理上,由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办法与实施意见,政府办公会可协调其他相关部门如交通、财政、物价、工商、税务等部门分工协作,形成制度,这样建筑垃圾资源化工作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3】 

 

五.结束语 

 

目前的中国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全国各地都在进行城市建设,每年都有不少旧房屋被拆掉。而建筑垃圾作为各种建筑产品废料的混合物建筑垃圾作为各种建材产品废料的混合物,未加处理直接填埋,不仅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而且也是资源的巨大浪费。唯有通过走循环经济的道路,对建筑垃圾采取资源化的管理,使这些废料得到循环利用,才能确保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才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才能达到和谐人居环境的最终目标。 

 

[1]建筑垃圾的资源化与循环利用卢中华 科技资讯 2007 NO.32 

[2] 建筑垃圾的危害及资源化.唐蓉, 李如燕.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7 年11 月 

篇3

关键词:低碳;建筑项目;管理模式;研究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process accelerating, the progress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by leaps and bounds, but in advocating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day, our construction industry will face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current low carbon economy market environment, how to effectively realize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as a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f the first topic. This paper will be of low carbon building project characteristics, management problems in analysis, and based on the whole life cycle of project management pattern, for reference.

Keywords: low carbon; Construction projects; Management mode;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TF7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低碳所强调的主要是减少能量消耗、实现绿色低污,并将经济的发展与生态建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二者的共赢。在当前的低碳经济市场环境下,加强建筑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刻不容缓。

低碳建筑项目的主要特点

从实践来看,低碳建筑项目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外部性比较强。低碳建筑主要是以减少建筑结构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主要目的,受益者非常广泛,具有很强的外部性。第二,低碳目标比较复杂。对于低碳建筑而言,不但要实现规划设计、施工以及竣工验收和使用的低碳目的,而且还要实现其运营和维护过程中的低碳效应,合理的延长建筑结构的生命周期;同时还要加强建筑结构拆除和回收利用,加强全生命周期的建筑项目管理是必须的。第三,技术比较复杂。一般而言,低碳建筑技术所涉及的面非常的广泛、其工艺也比较复杂,比如低碳规划和设计技术、低碳材料和设备技术、低碳设计和施工技术以及运营、维护技术和拆除再利用过程中的低碳技术。第四,初始投资成本相对比较大。建筑工程业主的前期投入资金比较多,主要用于购买保温和隔热低碳材料。

低碳建筑项目管理中的困难

从实践来看,目前我国建筑行业低碳经济市场体系及其项目管理机制还没有真正的成熟,很多先进技术的使用水平相对比较薄弱、技术不够熟练;现行的一些建筑项目管理技术难以实现改进和创新,因此很难在实践过程中真正做到所谓的低碳经营、绿色环保、经济适用和生态节能降耗。尽管当前全球建筑市场上已经倡导坚持低碳环保的理念和原则,是产业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但由于我国的建筑市场在推行“低碳建筑”方面至今也没有形成一个相对比较完善和明确的低碳标准,因没有可参照的依据,导致一些可能用以指导建筑行业发展低碳经济产业模式和先进技术,无论是理论上还是技术上的开发都难以实现改革与创新。对于建筑企业而言,要发展建筑行业和建筑产业上的低碳经济,最主要的载体就是建筑材料,从而导致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方式、建筑技术工艺以及建筑施工设备的开发都难以实现全面的升级换代。从国内建筑市场来看,领域中并没有真正形成一套可以鼓励发展低碳产业的政策导向与激励机制,建筑招标市场上仍然有很多的企业通过故意压价和低价中标的不正当竞争手段来获取建设资格,导致建筑企业不仅没有人力资源、项目管理上的创新,而且建筑产业的低碳经济管理机制建立也失去了动力,无法满足低碳经济市场的要求及行业标准需求。对于现行的低碳建筑施工技术、材料成本高以及纳税等压力,很多建筑企业只能很不情愿的向低碳建筑投资方向倾斜,但在较短的时期内是无法实现较大的跨度,而且也难以实现大规模发展,这正是低碳建筑项目管理中的困难表现形式。

低碳建筑的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模式

基于以上对目前我国低碳建筑项目管理中存在的困难分析,笔者认为:针对当前我国的低碳建筑应用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建议走政府引导监督,并对建筑全生命周期进行全面的控制,加强低碳建筑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

目标形成阶段的管理模式

目标形成阶段,是实现低碳建筑项目管理的最初阶段,主要包括前期的投资决策、建筑规划设计以及招投标三个环节。实现低碳建筑的主要目标在于从前期的投资决策和规划设计、招投标环节都能合理的预见全生命周期的情况,并在此基础进行主动的控制。投资决策初步形成低碳目标。建筑工程项目的业主选定了投资意向以后,就会委托具有资质的机构来论证该建筑项目的可行性,尤其应当从城市的更新改造视角去论证该规划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最好事要实现再次建造而引起的废弃物质产生。低碳管理方式应从技术经济与生态环境影响两个大的方向核准其可行性,并给业主立项建议。若立项通过了批准,则建筑项目管理的目标就已经初步的形成了,再确定投资数额、施工周期、结构性能以及环境影响等参数。招投标过程中,主要是将低碳建筑目标以合同的形式分散于建筑项目各参与者。该阶段会涉及到多个专业、合同和主体,因此管理难度非常的大。低碳项目管理要求建立设备和材料供应、施工监理和施工承包,对建筑项目施工承包方的选取,应当从低碳设备的安装能力和材料的控制能力方面进行审核,从而提高建设的可行性。

实体形成阶段的管理模式

低碳建筑的实体形成阶段,就是指建筑施工阶段,它是实现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低碳建设的最重要阶段。业主与低碳管理者应加强项目管理职能:第一,加强建筑项目设计中的变更管理,从而提高建筑设计方案的执行效率,尤其是低碳管理者更应该对低碳建筑目标是否存在偏差进行监督;第二,应当加强验收和管理。一般而言,低碳建筑都有一定的公共属性,对验收节点应当进行重点对待,做好验收记录以备查验;第三,加强建筑施工环境影响的监督,有效的控制建筑垃圾的排放。业主应当认真做好建筑垃圾的集中处理和分类回收管理工作,监督项目管理过程的节地、节水和节能;低碳建筑项目管理方应当及时的对施工单位所提供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保护效果进行验证,以确保建筑企业的低碳生产。

运营维护阶段的管理模式

建筑结构验收后移交业主,这意味着由建设期已经到了运营维护期,即实现全生命周期低碳管理的主要阶段,其流程如下图所示:

在这一阶段,业主和施工方都应当对存在的一些缺陷承担相应的责任,物业管理方将缺陷信息及处理结果反馈给业主和低碳管理方;低碳管理方汇总信息、建立数据库;在政府监督和引导下,业主委员会和物业、低碳管理方一起监督引导低碳管理过程。

4、拆除及后评阶段的管理模式

建筑结构使用年限已久时,各种建筑构件和材料设备将处于报废状态,建筑结构便进入到拆除回收期。业主应从低碳项目管理方建立的数据库中精选一个专业拆除机构来负责分类拆除和回收利用。实践中,为降低二次污染,需将拆除后的回收方案报于低碳管理方进行审查,并由其指定监理方对拆除全程进行监督。建筑结构拆除以后,由业主、物业管理方和专业拆除机构等,将低碳项目管理的信息直接反馈到低碳管理方,再由其对低碳建筑项目自决策立项、建设规划设计和竣工验收到拆除回收,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建筑项目管理最终评价。

结语:总而言之,低碳建筑项目管理在我国还不够成熟,实践中难免会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只有在政府的引导和低碳管理方的共同参与下,对其全生命周期加强管理,才能做到万无一失,才能真正的实现建筑项目的低碳管理。

参考文献:

[1]张仕廉 王朝健 宋义辉 夏丹丹.低碳建筑项目管理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3).

篇4

关键词: 全寿命 周期 建设项目 成本 风险识别

1前言

风险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一定的时期内,在目标的期望值约束下,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可能发生的差值,一般是指影响组织实现目标带来的损失可能性。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风险则是建设项目从酝酿到建成投入使用,直至项目寿命终结全过程中,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导致建设项目实际结果偏离预期结果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本文探讨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风险的来源及控制。

2 全寿命周期的成本风险识别

2.1 立项决策阶段成本风险识别

项目立项决策阶段的工作内容包括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项目评估及决策。主要论证项目投资的必要性、可能性、可行性,以及何时投资、如何实施等,该阶段的工作量虽不大,但却十分重要。该阶段所面临的成本风险因素(基础信息的可靠度、可行性研究的深度、研究报告质量、项目实施的承发包模式选择等 )最多,且对后期各阶段的成本影响最大。所以,该阶段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项目的最终成败。

2.2 设计阶段成本风险识别

工程设计是从技术和经济2个方面对项目进行整体规划和具体描述的关键阶段,其质量的优劣决定着各项资源的投入量,直接影响到成本及工期。所以,该阶段全面识别影响成本的风险因素(主要是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的水准、设计依据选择的适宜性、设计‘审查监督的严格程度),有助于降低成本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项目全寿命周期的成本。

2.3 施工阶段成本风险识别

工程施工阶段是成本风险发生的主要阶段,该阶段将设计成果进行实施建造,可能会将立项和设计阶段造成的风险隐患集中在施工阶段爆发。由于施工阶段的工期所限,缓冲时间往往不足,风险一旦发生,就会影响工期和成本目标的实现。所以,该阶段要对主要成本风险因素(施工招投标、技术管理、材料供应、机械设备、施工组织、安全管理、自然因素、通货膨胀等)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将可能发生的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

2.4 运营阶段成本风险

建设项目竣工投入运营后,为全寿命周期中时间最长的阶段。要保持该阶段的正常运行就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原材料、燃料、动力、安全、维护、保养、环保、闲置损失、社会保障等 )进行维护和维修,其手段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资源的消耗。另外,成本风险还会来自于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变化、规划的调整、经营决策、人工和材料价格上涨等方面。

2.5 报废回收阶段的成本风险

建设项目运营周期届满后如需报废回收,进行报废处理和回收利用也需要消耗一定的成本,伴随一定的风险因素(报废回收方法、对环境影响的差异、建筑垃圾、粉尘、噪音等污染源 ),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加大成本消耗。

3 成本风险的估计与评价

成本风险识别是风险估计与评价的基础,在识别出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中的成本风险因素后,可采用以下步骤和方法对成本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估计与评价。

3.1 成本风险估计

3.1.1 风险概率估计

成本风险发生的概率视客观概率确定,即根据历史资料关于风险发生和风险造成的损失统计资料确定。在未掌握历史数据资料时,可利用理论概率估计法或主观概率估计法进行风险估计。

(1)在掌握某一类型建设项目发生风险的历史资料时,可通过统计分析这些数据资料得出风险发生的客观概率分布。

(2)在掌握的历史数据资料不充分时,可根据理论概率分布得到项目的风险概率。

(3)当可利用的历史数据资料较少、又不具备理论概率估计条件时,可通过专家经验主观概率估计法来确定风险发生的概率。

3.1.2 项目风险损失估计

工程项目风险损失估计是风险估计的重要内容,其精确度对项目决策和风险应对措施具有较大的影响,通常从风险损失范围和时间分布2个方面估计风险损失。

风险损失范围主要包括损失严重程度、变化幅度和损失分布情况,可以通过研究损失概率分布的数学期望和方差表示其严重程度和变化幅度;损失分布情况指的是风险损失影响到的项目利益相关者 。

时间分布是指风险事件是否突发,损失效应是指突发的还是随时间逐渐显现。风险损失的时问分布对建设项目的成败影响极大。如果损失数额很大且一次性突然发生,项目极易就此而停建或消号;若同一类风险或其他类风险间隔一定的时间分多次发生,即使产生的总损失同数额,但有弥补损失的措施和机会,项目仍可继续下去获得成功。

3.2 建设项目风险评价

建设项目风险是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损失的函数,可用公式表示。

R=f( Pr,Q)

式中:R ――风险量;

Pr――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

Q――风险事件发生导致的项目损失。

风险评价即评估风险对项目的影响程度,其重要作用包括:根据风险大小进行排序、找出风险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风险间的关系将风险化为机会、评估风险发生概率、造成的损失程度。

评价步骤为:

(1)确定风险评价标准。即确定项目主体对各风险概率的可接受值,包括单个风险评价标准和整体风险评价标准。

(2)评估单个风险和整体风险水平。

(3)对比风险水平和风险评价标准,根据比较结果作出决策,或考虑制定可采取的风险应对措施。

4 采取的成本风险控制措施

在对建设项目成本风险识别和评估后,最重要的就是根据识别出的风险和评估结果进行风险控制。

4.1 决策阶段成本风险控制

(1)通过招投标选择信誉好、报价合理的咨询机构或设计单位进行前期咨询及可行性研究工作。

(2)加强可行性研究工作深度,深入现场全面调查,收集各方面所需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提出防止风险发生的对策措施。

(3)根据项目规模、方案和计划进度,采用科学的方法编制投资估算,做到准确而符合实际。

4.2 设计阶段成本风险控制

(1)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具有综合实力的勘察设计单位,对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和优化。

(2)推行标准化设计和限额设计,提高设计质量,有效控制施工阶段的“三超”现象,节约成本。

(3)建立设计文件评审制度,对完成的设计文件进行评审,评审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及实用性,所编概算的合理性和完整性,及其是否控制在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范围内。

4.3 施工阶段成本风险控制

业主(或建设单位)要结合实际编制施工招标文件,选择适用的发包方式。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成本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加强发包合同管理,控制工程变更,降低成本风险。

4.4 运营阶段成本风险控制

(1)系统建立项目运营成本管理制度和控制措施。

(2)设立适于项目运营管理的职能部门,落实岗位责任制。

(3)提升项目运营功能,实行社会化、专业化服务,降低成本风险。

4.5 报废回收阶段成本风险控制

制定报废回收方案,组织行业专家对报废回收方案进行评估,选择节省人力、物力、环保的报废回收方法,降低成本风险。

篇5

关键词:现代建筑;施工;材料;管理

中图分类号:TV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2-0029-01

1 施工前的材料预算管理

事先进行周密的调查、规划。并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做好现场材料管理,首先要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如果准备不周而仓促开工,势必造成混乱,使各项工作处于被动。

材料供应部门必须按照材料计划,并根据施工进度,有计地组织材料进场。首先,搞好市场调查,掌握建筑材料的市场行情,取得材料采购中的主动权。其次,协调各方,紧密配合,积累资料,做好采购资料的基础工作。合理确定采购的数量,避免积压和浪费;根据施工需要,按计划有条不紊地供应所需材料。再者,合理安排材料储备,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这就需要择优选购,尽量做到先本地,后外地;先批发,后零售;比质量,比价格,比运距和算成本,防止材料舍近求远,重复倒运,加强经济核算,努力降低采购成本,最终选择运费少、质量好、价格低的供应单位。

2 施工材料的储存堆放管理

材料储存是材料管理的中间环节,对实物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储存环节一旦管理混乱、把关不严,将导致整个材料管理的混乱。这个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疏于防火、防盗、防潮等安全措施。②库房材料摆放零乱,无标明品名、厂家、生产日期、型号、规格等的标识卡片。③没有登记材料收、发、存台帐,无月度、季度材料收支动态表。④仓管人员给采购人员出具假入库单,同采购人员共同实施违法活动,或者与领料人员合谋将库存材料领出卖掉或私分。⑤仓管人员故意刁难供货方,以索取好处费。

3 施工过程中的材料管理

认真执行材料验收、发放、退料、回收制度。建立健全原记录和各种台账,按日组织盘点,抓好业务核算。首先,坚持材料进场验收,防止损亏数量,认真做好现场材料的计量验收和台账记录,不同材料和不同的运输方式,采取不同的验收方法进行验收。如遇数量不足、质量差的情况,要及时退回,并进行索赔。其次,严格执行限额领料制度。控制材料消耗。施工技术人员根据工程需要制订详细的材料定额使用量计划,对施工班组下料进行合理使用指导,对超定额用料,经过原因分析后审批方可出库。第三,根据本日材料消耗数,联系本月实际完成的工程量,分析材料消耗水平和节超原因,制订材料节约使用的措施,分别落实给有关人员,并根据尚可使用数,从总量上控制今后的材料消耗,而且要保证有所节约。第四,做好余料的回收和利用,为考核材料的实际消耗水平,提供正确的数据。

现场平面规划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堆料场所应当尽可能靠近使用地点及施工机械停放的位置,避免二次搬运,造成人工和机械的重复投入,不能选在影响正式工程施工作业的位置,避免仓库、料场的搬家,现场运输道路要坚实,循环畅通,装卸方便,符合防潮、防水、防雨和管理要求。

在工程施工中,还必须搞好材料的收、发、存等工作,以降低工程成本。如:把发出去的油灰铲、毛刷、电焊条等材料,一律以旧换新,最终,把所有废旧材料回收,如有缺少则进行罚款;食堂尽量用废旧木头烧火做饭,以节约用煤,废钢筋头,则卖到支模用的步步紧生产商手中,这样钢筋头价格高,而且回收的步步紧质量好、耐用、省铁丝;对于漏电保护器,一个就几百元,使用一段时间就容易坏,我们与厂家建立长久业务往来,要求跟踪服务,这样就杜绝了漏电保护器的浪费现象;对于废旧安全网,联系厂家回收,既做到了环保施工,又做到了节约资金。

4 材料进、出仓的管理

及时准确提供材料的进出仓数量,以提高材料计划采购的准确性。首先是编制单位工程材料计划,要根据工程进度计划,需要哪些材料,材料的数量必须由技术员、统计员、材料员、班长共同计算核对,层层把关,并根据施工进度及时进场,确保生产顺利开展。如果材料进场数量多了,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占用大量资金,会增加工程成本;提供数量不足,不仅影响生产,也增加了不必要的费用。

材料在点收入库时,验收人员应清点数量是否与发货单相符,检验质量是否合合同规定的标准,核对规格型号及计量单位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并向供货商索取有关技术证书、产品合格证。对残次等不合格材料或因施工方案变更不需用的材料应及时通知供货商,按规定办理退货手续。而实际上,现场验收人员或者因缺乏责任心,或者因收取供货方的好处而怠于查验,致使材料数量不够或质量不符合规定要求,影响了工程质量,给企业造成损失。

原材料进仓,仓管员除按要求进行记录、验证外,还应按有关规定做好防护措施,并按材料的名称、规格、型号、进货日期等打上标识。对出仓的原材料要登记,并详细记录材料使用的部位,做到使用的可追溯性。为避免材料使用过程中发生误用,可将其标识复制随同材料一起发放,由于材料成本是项目成本的重要构成部分,故进、出仓还应记账,真正做到账账相符,并及时将有关数据反馈给财务部门,以便财务部门及时掌握项目的材料成本构成。

5 作好周转材料的护养和维修工作

(1)钢管、扣件、U型卡等周转材料要安规格、型号摆放整齐,并且在上次使用后要及时对其进行除锈、上油等维护工作,扣件还要检查上面的螺丝是否还能使用,不能使用的要及时更换螺丝以不影响下次的使用。方木、模板等周转材料要在使用后要按其大小、长短堆放整齐成型,从而便于统计数量。

(2)在使用时,相应的负责人员要认真盘点数量,材料员办理相应的出库手续,并由施工队负责人员在出库手续上签字确认。当工程结算后,应要求施工队把周转材料堆放整齐便于统计数量;如果归还数量小于前面应归还数量。要对施工队做出相应的处罚措施。

6 工程收尾材料管理

篇6

一、概况

我国是人均资源严重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巨大的资源、能源需求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建筑业在施工、使用与拆除过程中消耗大量的资源与能源,并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我国正努力实现从传统消耗型经济发展模式向生态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实施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将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是我国城市发展和城镇化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对既有建筑实行绿色化改造将是提升城市功能、节约利用城市空间、建设小康社会、改善百姓民生、节能减排等各项任务的一个重要抓手。

绿色建筑是世界建筑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开展绿色建筑相关研究是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的战略部署。我国《“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发〔2011〕26号)提出将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我国既有建筑已超过460亿平方米,其中约0.2亿平方米是绿色建筑,仅占现有建筑面积的约0.04%(2010年数据);此外,每年新增约20亿平方米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的数量和面积也极其有限。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推行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基于此,应进行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关键技术研发和工程示范推广,显著降低既有建筑的能耗水平、提升其居住舒适度和安全性能。

二、绿色建筑及其评价体系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1]

世界上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有多种,代表性的有美国LEED、英国BREEAM、日本CASBEE、澳大利亚ABGRS、德国DGNB等。我国于2006年编制了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住宅建筑)及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等六方面指标,各项指标分为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三类。控制项为绿色建筑的必备条款,按满足一般项和优选项的程度,绿色建筑划分为三个等级:三星、二星和一星。由于近几年绿色建筑在我国发展迅速,并根据绿色建筑发展新形势和最新科研成果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修订,增加绿色施工章节,鼓励提升与创新。

现阶段,没有具体针对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相关标准,一般多套用新建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不能很好地考虑既有建筑特点。基于此,正准备编制国家标准《既有建筑改造绿色评价标准》。通过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实施,将有效提升我国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实施水平和技术含量。

三、既有建筑及其改造现状

2012年的《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2]明确了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目标与基本原则,并将通过建立财政激励机制、健全标准规范及评价标识体系、推进相关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等多种手段,推进绿色建筑发展。2013年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3]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保障,具体目标包括:城镇新建建筑严格落实强制性节能标准,“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方面,“十二五”期间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4亿平方米以上,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50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和公共机构办公建筑节能改造1.2亿平方米,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节能示范40万套;到2020年末,基本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有改造价值的城镇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到2015年末,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25亿平方米,示范地区建筑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建筑能耗总量的比例达到10%以上。《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和《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均明确了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是绿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具体实施中予以高度关注。

当前绝大多数既有建筑未按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普遍存在资源消耗水平偏高、环境负面影响偏大、工作生活环境仍需改善、使用功能有待提升等问题,其绿色化改造任务艰巨,技术需求旺盛。目前我国实施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1.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绿色建造与改造工艺和技术、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尚未形成,既有居住建筑改造缺乏绿色化技术指导;2.发达国家绿色建筑技术和评价体系严重不适合我国资源能源供应特点和建筑功能需求,简单套用会带来严重隐患;3.既有建筑普遍存在居住功能不完善、居住舒适度不高、结构安全储备不足、能耗大、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急需通过绿色化改造改变现状;4.既有建筑由于建造历史原因,存在诸多约束条件,如建筑位置、功能分区、结构体系、配套设施等,对其绿色化改造需因地制宜;5.既有建筑的典型气候适应性较差,缺乏不同气候地区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技术体系,以及相关的关键技术支撑。

现阶段,我国既有建筑改造多侧重于单项技术(如结构加固、节能改造、平改坡、成套改造、给排水系统改造等)的实施,技术标准体系也呈明显的专业化划分倾向,缺少系统化的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解决方案,常导致实施效果不理想,且易造成由于各专业彼此割裂分期实施引起的技术经济性不佳。应根据我国城镇化与城市发展进程中大规模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迫切需求,以城市既有建筑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在建筑形式与功能、结构安全性、居住舒适度、新能源利用与节能减排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绿色化改造关键技术研发,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集成技术体系和系统化解决方案,并编写相关的综合性技术标准,更好地指导既有建筑的绿色化改造工程实践。

四、绿色改造及其技术策略

在长期既有建筑单项研究基础上,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从2004年开始进行了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和适应性利用、[4]世博园区既有建筑可持续改造利用成套技术与示范、[5]华东地区既有建筑综合改造技术集成示范工程[6]等系列技术攻关,初步形成了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技术体系,并确定了“因地制宜、成本低廉、追求实效、提升品质”的绿色化改造原则。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策略具体包括:

(一)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与设计

对城市既有建筑的使用寿命、使用功能和居住舒适度等现状展开调查与分类研究,分析城市既有建筑的主要特征和类型,结合已有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案例进行现状和再生设计的功能剖析,并以绿色化为原则对既有建筑再生改造利用进行研究。通过城市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经验总结,对绿色再生在概念、意义和内涵等方面加以廓清,论证改造利用的基本原则、应用方法和实用技术;在中国特定的城市与地域背景下,分析地域技术的哲学涵义,尊重历史与文化的时间脉络,构筑既有建筑及地段保护性改造利用的理论架构,形成了具有针对性的改造设计方法并提出了情感增值的关键技术。

既有建筑空间改造是既有建筑生命完善和再生的过程,体现了新陈代谢的生长思想,符合绿色化改造的建筑观。通过对既有建筑与外部空间环境协调关系的研究,提出既有建筑空间环境再生设计的原则:以人为本;绿色高效;从整体出发确定用地功能和环境改造规划;尊重历史并合理利用场所资源;新旧环境和谐共鸣。通过对既有建筑与环境关系的反思,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明确了生态化与低碳化的发展思想,提出了综合评估社会及环境效益的发展原则,从“生态纪”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资源循环的节能技术以及提倡利用传统方法的低碳关键技术。通过对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过程的分析,建立了系统发展的可持续原则,提炼了营造与运营相整合的集成方法,提出了设计、施工、评估、管理四位一体的关键技术。

(二)既有建筑结构的评估与加固

分析了现有结构可靠性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了既有建筑的目标使用期确定方法和可靠性目标,研究了基于目标使用期的既有建筑结构可靠性评估和抗震鉴定的关键技术问题,包括不同目标使用期下荷载与作用调整模式、抗力衰减模型以及结构体系可靠度变化等,建立了以目标使用期系数和结构耐久年限系数作为主要调整系数的既有建筑结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表达式,并通过算例验证了基于目标使用期结构评估鉴定技术的有效性。提出了基于目标使用期的既有建筑评估鉴定技术,研发了考虑主次结构协同工作和损伤累积影响的既有建筑结构精细化分析评估技术,有效提高既有建筑评估鉴定的科学性,减少结构加固改造投入。

在对现有结构加固方法进行总结与分析基础上,总结了基于性能的结构加固基本方法与分析技术,提出了基于性能的抗震加固技术实施流程。通过采用基于性能的结构加固方法,可根据不同现状确定既有建筑安全水准和抗震设防能力,满足不同的需求,同时解决传统加固中难以克服的技术障碍。对既有建筑结构消能减震加固中耗能元件的使用进行归纳总结,通过算例进行既有建筑增设耗能元件的弹塑性时程分析,提出了既有建筑基于性能抗震加固中耗能元件的选型原则和设计方法,并通过工程应用进行检验,抗震加固效果良好。

(三)既有建筑节能的测评与改造

通过对节能建筑设计软件的原理分析、比对验证,通过对各种节能设计软件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设计方面的适用性进行研究,同时通过对大量实际案例的模拟分析,得出适合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设计方法。此外,通过对大量既有建筑调研数据的分析,得到不同类型既有建筑的运营方式,这又为软件分析提供了合理的边界条件,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提供了适合的设计工具和方法。

对建筑节能各类技术体系进行研究,可以得到各种技术体系的适用性和评价指标,有助于为建筑节能改造提供适宜的技术体系。根据既有建筑现状,可以有针对性地研究围护结构、采暖空调系统、照明系统、动力系统等节能改造方法。围护结构改造主要针对既有建筑外墙、屋顶、门窗等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改善进行的技术研究。采暖空调系统改造主要从冷热源节能改造、输配系统节能改造等方面进行的技术分析。照明系统主要从照明设备改造、合理的照明控制和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动力系统主要针对既有建筑电梯改造、给排水优化改造等方面进行技术提升。

在实施中,通过对常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质量通病进行调研和研究分析,提出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施工质量测评技术和验收方法。通过对围护结构节能改造主要质量与安全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了提高围护体系节能改造质量的相应对策及措施,建立了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的安全体系;同时结合现场调查、抽样送检、现场检测和综合评估等方法,研发了一套空调系统节能改造质量验收技术体系。

为了解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后的效果,搭建了专用测试平台,研发了一套针对城市既有建筑特点的节能改造效果定量综合测评技术体系,包括围护结构、空调系统、照明系统、其它设备系统、可再生能源、运行管理等。同时,针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案例,进行了现场测评和节能改造效果分析,验证了研究成果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全寿命周期“节能改造设计施工验收后评估”的建筑节能现场测评和综合改造技术体系,研究成果已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

(四)既有建筑生态的评价与改造

针对既有建筑室内外环境、能源消耗、资源利用、运营管理等现状展开调研与评价技术研究。室内环境主要研究了既有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热环境、光环境、声环境等一系列测评方法。室外环境通过CFD软件模拟的方法进行评价分析,同时研究了环境指标的测评方法。能源利用主要通过现场调研与测评,了解既有建筑能耗现状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可行性,并针对性地研究了既有建筑合理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的适宜技术。资源利用主要根据既有建筑特点,研究了雨水、固体废弃物和建筑垃圾利用的可行性。运营管理主要通过测评得到各系统的运营参数。

通过理论研究、技术分析、模拟计算、流程设计等方法进行了既有建筑室内外环境改善技术的研究。室外环境改善技术主要研究室外风环境改善技术、室外绿化技术措施、室外喷泉降温技术。室内环境改善技术主要研究自然通风技术、主动采光技术、声环境优化技术、空气质量改善技术。其中自然通风技术主要针对高大空间建筑物的改造作了技术分析;主动采光技术主要针对既有厂房改造研究了现有技术的适宜性;声环境优化技术主要提出了改造流程,并对各种声环境改造技术进行了适用性范围分析;空气质量改善技术主要根据室内空气质量要求研究了改善空气质量的有效方法。

根据既有建筑现状,有针对性地研究了空调系统的改造方法和一些适用性的新型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并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用于既有建筑改造进行了技术适用性的分析研究。适用性新型能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主要研究了基于溶液除湿的热湿独立处理空调系统、调湿材料、地板采暖、个性化送风、辐射吊顶式空调、相变材料等各种关键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主要对太阳能应用技术、风能利用技术、地(水)源热泵空调技术在既有建筑改造中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

在既有建筑智能化运营管理技术研究中,针对既有建筑改造后的功能需求研发了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实现了照明的高层次智能管理;研究了遮阳系统在各种遮阳模式下的控制;同时对照明系统与遮阳系统的协调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针对既有建筑改造后需求,通过采用信息工程技术代替传统的控制过程,对改造建筑中的各种系统进行监控管理,对其能效全面进行优化,研发了能耗监测和能源管理平台的技术体系。

针对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利用案例进行了主动采光改造、自然通风改造、室内声环境改造的模拟分析,验证了改造技术的可行性和适用性。从城市既有建筑改造利用现状出发,进行了既有建筑绿色化现状调查与评价、室内外环境改善、可再生能源利用、改造后智能化运营管理等技术研究,形成了既有建筑生态改造关键技术。

(五)既有建筑改造的策划与施工

研究分析了各环境影响因素在改造施工过程中给周边环境和人员带来的影响和危害,根据既有建筑改造施工特点,从拆除、加固改造和装饰安装三个阶段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对目前施工水平下的使施工过程环境效应改善、资源能源节约的主要技术手段进行研究。对绿色施工管理组织体系的策划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施工组织设计及其中的绿色施工专项方案设计。在对既有建筑物改造绿色施工技术研究基础上,分析既有建筑绿色施工技术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

针对绿色施工中的噪声污染控制、粉尘污染控制、光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及利用、施工用材料节约、能源节约等提出了具体的技术方法和措施,使施工过程能有效地减小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节约资源和能源。提出了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包括绿色施工管理的组织策划原则和方法、绿色施工方案策划、现场专项管理手段等。提出了既有建筑改造绿色施工评价的原则,建立了开放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量化方法及模型。

(六)既有建筑绿色化分析与评价

针对既有建筑改造技术特点,探索从全寿命周期(LCA)角度研究各项改造技术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和多项关键技术应用效益的比选方法。在分析既有建筑全寿命周期基础上,结合既有建筑特点,以费用—效益理论为基础并综合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人力资本法、比较博弈法及社会支付意愿法等,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研究适合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利用综合效益的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从可持续利用角度出发,建立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利用的性能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针对关键改造技术提高初始投资成本、降低运营成本的特点,提出从全寿命周期视角来分析单项关键改造技术的经济性能,并针对多项关键改造技术功能异质化的特点,研究通过价值工程法来实现多项技术比选。通过既有建筑改造利用全寿命周期各项环境影响分析,研究以直接成本法及替代市场法量化外环境影响,以条件价值法量化内环境影响,并通过调研获取支付意愿。以采用普通技术方案为基准,提出采用增额费用—效益模型进行单方案评价和多方案比选。在绿色化改造利用原则指引下,从安全性能、耐久性能、环境性能、舒适性能、文脉传承价值和经济性能等六方面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有效体现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利用的技术经济优势。

五、绿色化改造与工程实践

在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关键技术研发和技术集成基础上,进行了多项工程的示范应用,下面列举几项典型工程应用的案例,以为今后量大面广的既有建筑改造提供实践借鉴。

(一)上海能效中心绿色化改造工程

上海能效中心绿色化改造采用的关键技术包括:①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设计;②基于性能结构加固技术;③3R修缮材料利用技术;④生态改造技术,包括:屋顶隔热技术、节能门窗技术,高效通风、空调系统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绿色照明和能源管理技术等;⑤绿色施工技术;⑥改造后评估技术等。

上海能效中心采用屋顶绿化进行屋顶隔热,可有效改善微气候和微环境;同时设有雨水回收系统,与园区雨水回收系统并网,储存于地下雨水池,供顶棚清洗、道路清洗和绿化灌溉使用,可节约大量市政清洁水源。上海能效中心底层展厅周边围护采用“双银Low-E”惰性气体单中空玻璃系统配以先进的断热铝合金框架,综合传热系数低于1.8W/(K);南向外窗采用增加一层普通窗的办法,既增加了保温隔热性能,又增加了隔音效果。上海能效中心合理采用自然通风设计,利用百叶窗以及中庭两侧的通道,最大限度引入室外新风,提高室内空气品质,消除室内热负荷;中庭部分采用侧送风方式,运用数值模拟技术确定合理的送风高度,使更多空调能量送到人员活动区,提高能量利用的效率,实现了节能目的。

上海能效中心中庭部分采用热回收热泵型新风机组,不仅回收了排风中的显热和潜热冷量来降低新风中的温湿度,减小空调负荷,还利用了夏季排风温度低、冬季温度高的特点,提高热泵的效率。上海能效中心采用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具有1.2米/秒微风启动发电能力;同时采用光伏并网发电系统,通过选用高性能的单晶硅和非晶硅组件,采用科学合理的布置方式,使光伏系统的发电效率最大化。上海能效中心采用智能化外遮阳控制系统,最大程度利用日光能源、减少空调与照明能耗;采用智能控制节能光源照明系统,营造舒适的视觉感受。

改造后监测结果表明,上海能效中心光伏电池全年发电量为3.0万kWh,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6.446吨;采用绿色光源和自动调光控制系统全年节电约2.6万kWh;采用冷凝热回收热泵型新风机组全年节能量约为3万kWh;使用冷凝热回收热泵全年节能量约为7万kWh。

上海能效中心绿色化改造项目实施效果和改造后中庭见图1~2所示。

(二)世博园区宝钢大舞台绿色化改造

宝钢大舞台原为钢铁厂车间,由设计建造于2000年的单层钢结构排架结构厂房和设计建造于1987年的单层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组成。根据世博总体规划,拟改造为开敞景观式观演场所。

宝钢大舞台改造目标包括:①通过引入附近公园的绿色环境,改造和节约土地使用,改善屋顶覆盖下的空间使用质量;②通过厂房自身废弃材料再利用,突出工业文明特征,合理节省建材投资;③通过设置有层次的遮阳设施并引导建筑内部空气流动,尽可能减少空调使用的能耗,提高炎热天气下的体感舒适度;④通过建筑外表的立体植被绿化,充分利用多雨季节的自然降水,平衡水份蒸发,实现小环境降温。

宝钢大舞台绿色化改造利用的实施重点包括:主体结构加固改造、建筑立面和周边环境整治、开敞式空间舒适度改善、围护结构修缮、历史文化价值保护等。在改造过程中遵照“功能提升、结构改善、文化保护、持续利用”的原则,充分尊重历史原真性,将城市“锈带”改造为黄浦江畔的城市“秀带”,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和谐发展。

宝钢大舞台绿色化改造利用采用的关键技术包括:①功能布局、建筑立面改造、观众流线布置、绿化景观改造和周边环境整治等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设计;②主体结构抽柱、损伤构件加固和整体结构抗震加固的基于性能结构加固技术;③包括再生混凝土利用和拆除钢构件循环利用的新型修缮方法和材料应用技术;④立体绿化、半开敞式空间送风、立体遮阳等生态改造技术;⑤节能降噪的绿色施工技术;⑥绿色化改造技术经济分析及改造后性能评价技术等。

宝钢大舞台绿色化改造项目实施前后对比见图3~4所示。

(三)青岛筒子楼绿色化改造

青岛筒子楼均为多层砖混结构,多建造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基本无原始建筑设计资料,使用功能落后、居住舒适度差。为改善民生,决定从2006开始进行青岛筒子楼的绿色化改造利用。本次改造共涉及筒子楼48栋,居民2651户,改造总面积共计111,899平方米,总投资约7200万元。改造主要目标包括:提升住宅楼的使用功能、消除结构和消防隐患、改善居住舒适度、优化周边环境。

青岛筒子楼改造采用的关键技术包括:①功能布局、建筑立面改造和周边环境综合整治等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设计;②主体结构维修加固、部分新增结构加建、结构整体抗震加固等结构改造技术;③综合节能改造、设备更新等节能生态改造技术;④绿色化改造技术经济分析及改造后效果评价技术等。

青岛筒子楼改造实施过程中,有以下经验值得在推广应用中给予重视。具体包括:完善政策、搁置争议;规范程序、严格实施;合理分担资金、确保财政资金专款专用;充分尊重居民意愿、切实把好事做好;强调房屋结构安全评估和抗震鉴定的重要性;做好风貌保护区筒子楼整治改造的历史文化保护。通过青岛筒子楼改造项目的成功实施,在确保经济性的前提下显著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典型青岛筒子楼绿色化改造项目实施前后对比见图5~6所示。

六、结论

本文从既有建筑改造现状出发,在绿色建筑理念基础上提出了“因地制宜、成本低廉、追求实效、提升品质”的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原则。在现有关键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技术策略,并列举了典型工程案例,为今后量大面广的既有建筑改造提供了借鉴。

说明:本文系基金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BAJ06B02)。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财建〔2012〕167号)[R].国务院办公厅,2012-04-27.

[3]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2013〕1号)[R].国务院办公厅,2013-01-01.

[4]朱雷,等.上海风貌建筑评估改造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报告(No.200710)[R].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2007.12.

篇7

一、行业发展现状及主要特点

“十一五”时期以来,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再生资源回收的理念渐入人心。在相关政策带动下,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规模明显扩大,对国民经济贡献度进一步提高。截至2013年底,全社会再生资源回收企业10多万家,从业人员超过1 800万。2013年,废钢铁、废塑料、废有色金属、废纸、废轮胎、报废汽车、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船舶8大品种回收量超过1.6亿吨,回收总值接近4 800亿元;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回收率超过70%。初步测算,与使用原生资源相比,相当于节约1.7亿吨标准煤,减少废水排放113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75万吨。行业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2007年,商务部、发展改革委等6部门《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明确商务主管部门作为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主管部门。2009年,国务院公布《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明确废弃电器电子回收处理的生产者责任。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完整的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的意见》,根据文件精神,2012年5月,经国务院同意,建立了由商务部牵头,22个单位组成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二)企业实力日趋增强

供销合作社系统企业和一些民营企业借力政策支持,不断拓展回收网络,延伸产业链,成为回收体系的主体,初步实现了经营产业化、利废资源化和处理无害化。一批规模较大、技术设备较先进、分拣加工能力较强的全国性和区域性龙头企业脱颖而出,其中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企业超过200家,10亿元以上企业超过20家。

(三)回收体系逐步建立

自2006年起,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开展了以回收站点、分拣中心和集散市场建设为核心的“三位一体”回收体系试点,到2012年试点城市达90家。2009~2012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33.5亿元,支持75个城市新建和改扩建51 550个网点、341个分拣中心、63个集散市场;同时,支持建设122个区域性回收利用基地,有效推动了试点城市向网点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回收方式多元的方向发展,试点城市重点品种回收率超过60%;回收利用基地对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和城市矿产项目形成有力支撑。

(四)技术水平稳步提高

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和加工利用技术,开展精深加工,创新经营业态,传统的回收、分拣、加工处理工艺得到改造升级。如聚酯塑料(PET)瓶片熟料生产技术,废印制电路板环保处理及资源回收设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电池回收企业与生产企业开展废电池再生利用活动,利用电镀废渣及冶炼废渣等工业废料提取各种有价金属等,取得了良好成效。部分城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设置智能回收设施和设备,方便市民自助完成废弃物交售;有些地区设立了固体废物信息交换中心,整合了回收热线、信息系统和回收站点,形成客户交投、信息交换、废品回收、在线监控于一体的网络服务平台。

二、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形势

(一)问题及原因分析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存在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具体表现为“四低”:

1.组织化程度低。再生资源回收以社会化个体回收为主,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回收量仅占回收总量的10%~20%。行业小、散、差的特点明显,回收主体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差,管理工作难度大。

2.分拣技术水平低。行业内技术研发普遍投入不足,操作工人缺乏技术培训,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操作水平较低。除少数企业回收工艺和装备较先进、环境保护设施较完善外,大多数从业主体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分拣精细化、专业化水平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再生资源的利用率。

3.经营规范化程度低。标准化、规范化的运作流程尚未形成,回收、运输、储存、利用各环节协作配套不够。酸浸、火烧等野蛮拆解和不具备资质私自拆解现象普遍存在,偷盗销赃行为时有发生,乱堆乱放、乱设摊点现象还比较严重,造成行业秩序混乱,存在一定环保隐患。

4.部分品种回收率低。废玻璃、废电池、废节能灯、废纺织品等品种,受回收成本高、利用价值较低和利用水平有限等因素影响,经济效益较差,回收率较低,一般只有30%左右,个别品种甚至随生活垃圾丢弃,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公众认识不到位。社会上普遍存在把再生资源等同于“垃圾”的错误认识,对再生资源回收工作不够重视,没有在源头上做好分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后端回收成本。一些地方对做好回收工作的认识不足,没有科学规划,定位不清,回收行业发展滞后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各方责任不清晰。除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建立了基金制度外,其他品种尚未明确相关制度要求。特别是对于价低量小的品种,缺乏相关制度规范,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不健全,销售者和消费者对产品废弃后的回收责任尚未明确。

监管执法难度大。由于市场准入门槛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经营分散,对无照经营、技术落后、环保不达标或根本没有任何环保设施的小企业和小作坊有效监管难度大,致使不规范企业依靠低环保成本抢占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政策配套性不强。2011年回收行业增值税优惠政策取消后,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发展面临较大困难,亟需进一步完善相关税收政策。废玻璃、废节能灯等品种由于回收成本高、利润薄,靠市场机制难以调动企业积极性,缺乏政策支持和制度创新。此外,行业监管政出多门、职权分散,支持政策和工作措施缺乏配套性。

(二)面临的形势

从国际形势看,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发达国家纷纷加快部署,采取立法和财税支持等多种手段,推动再生资源回收等行业快速发展。如欧盟提出将在未来10年重点发展低碳产业与循环经济,到2020年实现主要金属和建筑材料基本由再生资源提供。

从国内现实看,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性日益显现,粗放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我国现有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和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石油、铁矿、铜矿国际依存度不断提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资源消耗量将有增无减,资源瓶颈愈发突出,对国家经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面对严峻局面,只有将废弃商品有效、及时回收,提高再生资源回收率和利用水平,才能形成“资源—产品—废弃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模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达到缓解资源紧张局面、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从政策环境看,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把“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示范”作为七项重点工程之一,首次将回收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完整的先进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意见》([2011]49号)是关于再生资源回收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为实现回收体系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和发展绿色流通为主线,围绕规范回收利用秩序,降低回收利用成本和提高回收利用率,着力加强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法律法规建设,推进再生资源回收管理体制改革和回收模式创新,提升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规范化水平和规模化程度,构建多元化回收、集中分拣和拆解、安全储存运输和无害化处理的完整的先进的回收体系。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政府部门通过制定法规、制度改革、标准建设和政策引导等措施,着力加强对市场失灵品种的引导,提高重点品种的回收率。其他品种的回收则以市场化运作为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2.坚持统筹当前和立足长远相结合。结合当前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同时,着眼于长远,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通过制度改革和技术服务创新,为行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坚持突出重点和兼顾全局相结合。以回收、分拣环节为重点,同时,着眼于再生资源回收全程和全产业链管理。从产废源头入手,建立健全回收渠道,逐步实现应收尽收;通过提高分拣加工技术水平,实现与利废环节的有效衔接。

4.坚持总体设计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加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整体规划,总结经验,借鉴国外做法,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各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条件等情况,科学选择建设模式,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污染环境。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在全国建成一批网点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回收方式多元、重点品种回收率较高的回收体系示范城市,大中城市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平均回收率达到75%以上,实现85%以上回收人员纳入规范化管理、85%以上社区及乡村实现回收功能的覆盖、85%以上的再生资源进行规范化的交易和集中处理。培育100家左右再生资源回收骨干企业,再生资源回收总量达到2.2亿吨左右。行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大幅提升,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规范化运行机制基本形成。

四、主要任务

(一)分类建立回收体系

从产生源头看,再生资源主要分为四类:生活类(居民家庭)、产业类(工业、农业、建筑业等)、服务消费类(超市、百货店、维修店等)和公共机构类(机关、学校、医院等)。针对四类再生资源的特点,应分类建立不同模式的回收体系:

1.以三级网络为基础的生活类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在城市,巩固和提升以回收网点、分拣中心和集散市场(回收利用基地)为代表的三级回收网络,并根据城市发展需要调整网络构成;在农村,建立城乡一体化、县域一盘棋的规划管理和实施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延伸回收网点,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建设与城镇化进程相适应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2.厂商直挂的产业类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鼓励回收企业与各类产废企业和产业集聚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立适合产业特点的回收模式。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将分拣和加工的再生资源直接配送给利用企业和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通过厂(企)商直挂,减少中间环节,满足下游利用企业的需求,提高回收利用率。

3.与回收企业对接的公共机构类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组织有资质、实力强的回收企业与公共机构对接,通过开展义务回收、协议回收、定期回收、流动回收等多种方式,建设规范收集、安全储运、环保处理的示范模式。

4.以逆向物流为特点的服务消费类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充分发挥流通企业面向广大消费者分散销售且便于集中回收的优势,倡导销售者责任,推动绿色商场建设,利用销售配送网络,试点建立逆向物流回收渠道。

(二)完善回收节点功能

完整的回收体系应以回收网点为基础,分拣中心为核心,集散市场为补充,储存运输为联结,信息管理平台为支撑,为有效提高回收利用效率,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推进:

1.多样设置回收网点。按照“便于交售”的原则,城市每1 000~1 500户居民设置一个回收点,乡镇每1 500~2 000户居民设置一个回收点,结合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鼓励和推动回收体系与垃圾收运体系各环节有机结合。对难以设立固定站点的地区,组织统一管理、规范作业的流动回收车,借助电话、便民服务平台等各种方式,构建便民利民的回收网络。在部分有条件的社区、商场及公共场所设置自动回收设施,试点智能回收。

2.提高分拣加工水平。分拣加工是回收体系的核心,分拣中心的数量、规模和结构,既要充分考虑周边地区再生资源回收量,与回收网点有效衔接,又要兼顾周边产业和利废企业的需求,实现产废、利废的衔接。加大分拣加工技术研发力度,促进分拣自动化和精细化。在有条件的地区,按照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试点建设一批回收分拣集聚区,推动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从松散粗放型向集约型、规模型、产业型、效益型方向转化。

3.升级改造集散市场。推动集散市场向具备分拣、加工、处理等多功能的回收分拣集聚区转变,实现信息交换、价格形成、商品配送和资金结算等功能,推动线上与线下交易相结合。同时配备集中的污染治理设施,杜绝露天堆放等易造成二次污染的储藏方式。

4.完善储存运输系统。合理规划和建设各类中转和存放设施,防止出现扬散、流失、渗漏。进一步提高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运输能力,同时借助专业物流企业的力量,建立安全、高效、环保的物流系统。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危险废弃物的运输。

5.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和机制,编制重点品种价格指数,解决传统交易中信息滞后和不对称的问题,为回收处理及再利用的相关服务商提供信息,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回收体系各节点、各环节的对接和整合,促进回收与利用环节的有效衔接。

(三)培育龙头回收企业

1.支持回收企业公司制改造。引导传统回收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程序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强企业采购、销售、资金和财务管理,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2.鼓励各类资本进入回收领域。积极推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促进产业集聚和整合。鼓励国内外各类资本进入再生资源回收、分拣和加工环节,健全外国投资者并购安全审查管理。鼓励龙头企业以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组织方式整合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

3.加大与利用企业的对接。鼓励回收企业与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等利用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促进回收与利用的有效衔接。同时,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供应链管理,形成部分重点品种上建回收网络、中连物流、下接利废产业的产业链,拓宽企业发展空间,稳定和保障再生资源供应。

(四)强化行业秩序监管

强化回收渠道的治安管理,严厉打击利用再生资源制假售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旧充新等违法犯罪行为,依法查处收购国家禁止收购物品、收赃销赃等违法犯罪行为。强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各环节的污染防治工作,支持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依法查处污染环境的企业并向社会公布。严格以环保、节能指标为主要依据的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推动企业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及清洁生产审核。加大预防和打击废物非法进口力度,加强对进口再生资源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降低交易成本,营造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和回收秩序。同时,积极发挥行业中介组织作用,制订行业自律性行规、行约,引导行业规范有序发展。

(五)健全回收管理制度

1.加大法治工作力度。加快出台《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管理条例》,推动将《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上升为《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条例》。研究建立销售商、消费者对于废弃产品回收处理的责任分担机制。积极研究废旧纺织品、餐厨垃圾等品种的回收管理制度。加大《废弃电器电子回收管理条例》的实施力度,进一步落实生产者责任制度。积极探索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与城市垃圾清运体系的有效融合,促进两网协同发展。

2.强化标准化工作。研究建立科学合理、功能齐全、统一权威的再生资源标准体系总体框架,加强回收目录、产品分类、分拣加工作业、运输储存、回收污染控制技术等基础类和通用类标准的制修订。通过认证认可等多种方式,加大标准贯彻落实力度,加强对现行标准的宣传,引导行业规范化发展。

3.加强行业统计和信息。在典型企业调查的基础上,形成分品种、分地区的统计报表,建立适应行业发展特点的统计体系。加强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定期形成行业发展报告。制定《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模式指南》,加强分类指导。

(六)深入开展宣传教育

充分运用媒体优势,倡导绿色低碳、环保健康、循环利用的生产生活方式,强化道德约束。鼓励使用资源循环再生产品,减少一次性用品生产和消费,限制商品过度包装。广泛推介各具特色的回收体系建设成功模式,宣传推广再生资源回收的先进理念、方法途径、政策法规,提高全社会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的认识,营造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再生资源回收的良好氛围。

五、重点工程

(一)回收模式创新工程

1.重点品种回收模式创新。针对废玻璃、废电池、废节能灯等价值低、易污染品种,探索与垃圾分类试点相结合、自动回收设施布点与专业物流相结合等回收模式,探索借助再生资源交易平台,实现面向全社会的第三方回收模式。

2.企业回收模式创新。按照布局前瞻化、物流专业化、分拣精细化、产业一体化的要求,积极探索、创新各种行之有效回收模式,大力发展整合网络、产业共生、“三位一体”等各类再生资源回收模式,鼓励其他回收模式的创新。

(二)回收分拣示范工程

在全国范围内规划建设一批分拣技术先进、环保处理设施完备、劳动保护措施健全的区域性回收分拣基地和专业性分拣中心。充分考虑全国各区域再生资源主要品种产生量及增长趋势、再生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规模、人口密集度、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进程、区域面积、区位交通条件等综合因素,到2020年,建设区域性回收分拣基地200个,专业分拣中心2 000个,与遍布全国城乡、网络纵横的回收站点有效衔接,形成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与以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为主的城市矿产基地形成有效对接。

(三)分拣技术创新工程

鼓励企业研发和应用智能型回收设施、设备,推广机械化、自动化和先进适用的分拣加工处理装备,促进再生资源分拣处理企业技术升级改造。鼓励研发基于物联网的再生资源收运系统监测技术和传感识别设备,推动企业回收处理技术的创新。

六、保障措施

(一)建立部门协同工作机制

进一步完善各级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领导与协调机制,明确专门机构和人员,建立部门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行业数据的统计分析,建立行业信息定期制度和行业预警制度。

(二)加大财税支持政策力度

按照向公益性品种、向产业集聚和向科技创新倾斜的原则,利用各级财政资金,加大对回收企业的支持力度。对引进先进技术后开展消化吸收并产业化的建设项目,国家有关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支持。完善促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税收政策。研究通过发展基金、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逐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新型回收模式开发创新,鼓励先进适用技术、工艺及装备的推广示范。

(三)完善土地金融支持手段

落实和完善支持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用地政策,对列入各地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划的重点项目,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布局和选址,不断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鼓励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创新金融产品,完善金融服务,推广应收账款、收费权质押以及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在内的无形资产质押贷款业务,加大对再生资源回收重点项目和骨干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

(四)建立科技人才支撑体系

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分拣加工利用相关技术遴选推广机制,适时国家鼓励的再生资源分拣加工利用有关技术、工艺、设备名录。鼓励企业采用融资租赁方式对分拣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建立促进产业发展的咨询服务体系,培育和扶持一批专业化服务公司,为行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积极创造条件吸引专业人才,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支持高校开设循环经济和再生资源回收相关专业,完善专业人才培养和健全产学研衔接互动机制,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参与再生资源回收、分拣、处理技术联合攻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职业培训机构,强化回收一线工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

七、组织实施

篇8

防水分包合同范文1

甲方: 〈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 〈以下简称乙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其他法律、法规,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结合本工程的具体情况,双方就本工程木结构施工事项协商一致,同意订立本合同,并共同信守合同各项条款。

一、工程名称:

二、工程地点:

三、工程施工内容、型号、数量、单价及金额。

1、根据甲方指定的工程内容,按照下列单价执行。(或详见附件清单明细)

2、水电费:甲方承担。

四、合同工期: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具体时间按照甲方通知时间为准)

五、合同暂定总价: 元(大写: ),清单见附件。

六、工程款支付

1、预付款:本工程无预付款。

2、进度款:

1)工程进度款于每月25日前上报进度报表,甲方审核后于次月15日前支付审定金额的80%。乙方必须提供正规发票,否则款项不予支付。

2)甲方支付的进度款总额不能超过合同总价的80%,如果现场工程量增加导致合同总价的增加,必须签订补充协议后方可办理进度款支付。

3)如乙方不能按时上报进度报表或不报进度报表,甲方不办理借款。

3、结算款:

1)、乙方必须按照甲方要求办理结算,待甲方对各项工作验收合格并签字认可后,办理支付乙方结算款项总额的 95 % (扣除已付款和借支款),余下 5 %作质保金。(待甲方与业主方结算办理完成后,如甲方与业主方结算数量低于乙方结算数量,差额部分由乙方承担,从乙方质保金中扣除,不够部分从乙方与甲方其他项目工程款中扣除)。

2)质保金:无质量问题五年后付清质保金。如有质量问题由甲方通知乙方维修,如通知后24小时内乙方未来维修,甲方另找人维修,维修费将在乙方质保金中按110%扣除,如质保金不足由乙方另行支付。

七、结算方式:

1、甲方对各项工作验收合格并签字认可后,乙方按照甲方要求办理结算。

2、结算总价=合同清单单价按实收方工程量-其他扣款+奖励。

3、乙方提供结算资料包含合同原件、收方单、核价单、奖励及罚款依据、结算书、分包质量检查记录、工程款支付承诺书等。

4、结算要求:

1)收方需施工员、成控员、资料员、乙方相关人员参与,共同签字确认,后由甲方项目部上报到经营部复核。

2)新增核价需施工前报甲方确认后才能进行施工。 3)施工范围增加时,需签订补充合同。

八、工程质量与售后服务

1、工程的设计、施工及工程质量遵从双方共同商定之标准。

2、如果施工过程中,因交叉施工造成的返工,都由乙方自行承担,不再办理签证。

3、质保期内发生质量问题,甲方与乙方联系解决,及时通知乙方,乙方应在接到通知后24小时内派人来现场维修,保证一次性修理达到合格并满足使用要求(维修部位的质保期与约定的质保期相同,从维修工作完成之次日起计算),维修整改后进行书面回复,并且经过建设方现场总代表和建设方物业公司(商管公司)相关人员确认后才能确定本次维修工作结束,乙方未能及时进场维修或不能维修或未能在甲方指定的合理期限内维修完好或经过两次维修都未能修好的,甲方有权自行另请他人代为维修并确定价格,所有修复费用及赔偿费用及甲方加收违约金(修复及赔偿费的15%)可以从甲方支付乙方的任何款项中扣除,除是否发生维修之内容外,乙方不得对甲方造表记载的费用提出异议。但不等于解除乙方的任何应负的责任。水体的防渗漏保修期为五年,质保期满,根据建设方或建设方的物业管理公司的签字确认单支付质保金。

九、甲方责任与权利

1、甲方提供施工必备使用的较大型机具,并协调落实好乙方的施工条件。

2、甲方负责及时向乙方作好技术、安全交底工作,乙方不明之处应及时请示甲方工长给予解决,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3、甲方负责监督质量,对不合格工程实行否决权和处罚权,并有权终止合同。

4、甲方协助乙方进行安全管理,甲方可对乙方实行安全监督权和违章处罚权。

十、乙方责任和权利

1、安全责任

(1)乙方必须遵守工地现场规定和安全操作规程,特殊工种持证上岗。每天必须召开班前安全会,严禁违章操作。若因乙方原因违章作业、违章施工,造成自身或他人的安全事故,由乙方承担一切法律及经济责任。

(2)施工中因乙方原因发生的一切工伤、火灾等安全事故,由乙方承担全部责任,并须立即书面报告甲方。

(3)乙方禁止酒后和穿拖鞋上班。

(4)乙方必须服从甲方现场管理人员的安全监督。

(5)若场地紧邻水边及悬崖,乙方施工期间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如发生安全事故,由乙方承担一切法律及经济责任。

2、质量责任

(1)乙方负责按图纸及施工验收规范组织施工,接受甲方现场管理人员对质量的监督,若因乙方原因造成的质量事故和验收不合格,而出现返工,乙方自行承担所有的返工费和材料损失费,甲方并有权提前终止合同。

(2)工程施工注重过程和施工程序,乙方应通过严格的工艺流程来保证施工质量,全部分项工程完成后由甲方项目部组织验收。

(3)乙方在施工过程中应及时报送隐蔽、质量检查记录,以便甲方随时检查乙方工程质量。

3、进度责任

乙方负责组织协调安排施工,配备足够的班组人员,保证工程按计划进行施工,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进度(甲方造成原因除外),若乙方组织不力、人员配备不够、技术力量不够而达不到进度要求,甲方有权追究违约造成工程的损失赔偿并终止合同;工期(不可抗力除外)每延误一天罚款500元。如因为甲方施工场地不具备施工条件从而影响施工进度,不视为乙方拖延进度.

4、安全、文明施工和材料使用

(1)乙方须严格按照相关的国家标准及重庆市政府部门所颁发的文件、条例等进行安全文明施工。

(2)乙方应遵守市政府和有关只能部门对施工场地交通、施工噪声、施工现场环境卫生、防尘和场外污染等的管理规定,否则,由此造成的所有罚款由乙方负责。

(3)作好施工现场管线、邻近建筑及临街交通要道、人行道的安全保护,若乙方防护不利而发生事故,则一切责任及经济损失均由乙方承担。

(4)乙方在组织施工过程中,要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乙方在使用完材料后,要按规定集中堆码。若乙方使用材料到处乱仍,甲方安排人帮助清理,清理人工费和乱仍材料费从乙方所获工程进度款中双倍扣除。屡教不改,甲方有权终止合同。

5、若业主方给甲方办理签证,甲方才能给乙方办理对应签证,否则乙方不能因任何原因办理任何签证。

十、其他约定

1、凡运输到施工现场的工程材料,均由乙方负责场内转运、堆放到指定地点。

2、按有关规定,乙方必须对所属施工人员发放劳动防护用品、投保意外伤害保险,保险费用由乙方自行负责。出现意外事故后,乙方应直接向保险公司索赔,甲方不承担意外伤亡事故的任何赔偿责任。

3、若发生自然灾害,应根据本工程业主对甲方赔偿结果,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4、在建工程项目乙方不得转包给其他劳务方施工,一经发现甲方有权单方解除劳务合同,勒令乙方无条件退场,并扣除应付乙方的全部工程款。

5、合同签定甲乙双方必须出具有效证件正本,并复印原件存档记录(乙方必须向甲方提供所有施工人员的身份证复印件)。

十一、违约责任: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他相关法规、条款进行办理。

十二、合同份数及效力

1、如出现外界不可抗力因素导致该合同无法执行,该合同自然失效。

2、该合同经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工程开工后生效,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可在共同友好商议下解决。(注:乙方可签字、按手印生效)

3、本合同一式叁份,甲方执贰份,乙方执壹份,双方代表签字后生效。工程完工,双方结清工程款后自动失效。

甲方(公章):_________乙方(公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防水分包合同范文2

发包人(全称): (以下简称甲方)

承包人 (全称): (以下简称乙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双方就本分包工程施工事项协商一致,订立本合同。

一、工程概况

1、本工程名称为陕西杨家庄改造19#、楼工程,建设单位为:陕西杨家置业有限公司,总承包单位为:陕西关中建筑有限公司,监理单位为:陕西永明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2、本工程地处西安市北二环与东二环交会住处,建筑面积约32000平方米。

3、本工程为包工包料,本工程无预付款。

4、闭水试验(甲方提供水、供电接入点,水电费由乙方按实际结算及时交纳给甲方。

承包范围: 地下室 屋面 卫生间 厨房以及图纸内所涉及的一切防水内容 承包方式为包工、包料、包机具、包质量及包验收,成品价格一次性包死,以后不再做调整。

二、合同单价及工程量计算

下述综合单价包括合同内容所规定的与该承包工程有关的所有费用、风险、责任,税金。

材料要求:

1、SBS卷材为聚酯胎且-20度防水卷材。品牌为晴空。

2、聚氨脂涂料为国标料,品牌为晴空。 工程量的计算:

上述工程的单价对应的工程量计算只计算各部位的平立面面积,扣除0.3m2以上的空洞面积,其中女儿墙、伸缩缝、屋面排风道、设备基础等突出屋面的构筑物上卷的部分全部相关部位的附加层、加强层不单独计算工程量已包含在固定单价内。

三、合同总价

合同总造价:工程量按实际结算,合同总价暂定为:385298.2 元(大写:叁拾捌万伍仟贰佰玖拾捌元贰角)。

四、合同工期

工期:乙方完全按照甲方的工期安排施工。乙方不得以材料不到位、人员不足而影响甲方和业主的施工进度,否则,延误一天罚款五仟元。

五、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

1、产品质量符合国家相关行业标准及本工程设计图纸要求,并保证所有材料合格。

2、乙方严格按甲方下发的施工方案、技术交底进行施工。

3、凡乙方自备的涉及到工程质量、安全的机具、材料,乙方应向甲方提供合格证书等质量、安全证明材料。

六、合同价款的结算与支付

合同价款的结算与支付:本工程根据工程进度分次付款:第一次付款为地下室防水工程全部完成,乙方以书面报甲方及监理方,经甲方、监理验收,无违反规范规程及相关约定条款,资料齐全无质量问题,合格后一个月内,付已完成工程量工程款的80%;第二次付款为屋面、卫生间、厨房防水工程完成后乙方以书面形式报甲方及监理方验收,经甲方、监理验收,无违反规范规程及相关约定条款,资料齐全无质量问题,合格后一个月内,付已完成工程量工程款的80%;第三次付款全部防水工程施工完成后,乙方以书面报甲方及监理方,经甲方、监理验收合格后,无违反规范规程及相关约定条款,资料齐全无质量问题,且甲方对乙方结算进行审核后(两个月内),付至工程总价的95%,留5%质保金。

1、本工程保修期为5年,在保修期(整体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开始计算)质保期满后1个月内付清。

2、关于工期违约的具体结算程序:在本合同工作结束时,因乙方原因造成工期延误,在结算时按本合同第四条执行。如乙方按期完成工作是在甲方增加额外投入的情况下实现的,则乙方承担由此发生的抢工费用。

七、工程质量:

1、乙方必须按照国家规范要求及地方政策法规要求。如果乙方达不到验收标准,维修返工所发生的人工费、材料费和机械费及一切费用均由乙方承担。甲方视其情况给予处罚,严重时甲方有权责令乙方立即退场。

2 、闭水实验由乙方负责,排水时应按甲方要求排水。如因乙方防水施工及质量原因所造成甲方及业主损失的,乙方应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费用。

八、安全文明施工:

1、乙方人员应严格执行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细则》,进入现场人员必须戴安全帽,高空作业系安全带。

2、乙方自备灭火器材,如发生火灾由乙方负全部责任并承担全部损失。

3、施工用完的铁桶、刷子、包装纸等乙方材料或器具应按环保要求回收,不得堆放现场,做到每次工完场清。

4、为保证施工人员的稳定性,劳务合同签订后三天内,乙方提交给甲方一份施工人员花名册,以使甲方随时核对施工人员的稳定情况。

5、特殊工种操作者,必须持有西安市有关部门核发的特殊工种操作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出现安全事故,由乙方承担一切责任及费用。

6、乙方安全员对乙方施工人员定期进行安全教育,甲方不定期进行安全抽查。

7、本工程以 西安市安全文明施工样板工地,乙方人员必须做到文明施工、安全生产,不得以任何理由与其它分包单位发生纠纷,如果发生纠纷因此而引起的直接、间接损失责任由乙方承担。

8、在本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乙方因自身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人身死亡或伤残,由乙方承担。

9、乙方进场材料和工机具必须为合格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能必须经过甲方认可。因上述材料机具影响工程质量、进度、安全时,所造成的一切损失由乙方承担,后果严重时勒令乙方退场,乙方必须无条件退场。

10、乙方必须做好成品保护工作,严禁污染建筑物,否则按损坏的面积费用予以加倍处罚。

九、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1、甲方有权在乙方不全面履行本合同各项条款下在中途更换分包单位,分包单位必须无条件退场。

2、未经甲方书面同意,乙方不得将上述合同项下的权利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方,如乙方违反本约定,视同乙方违约,乙方应承担由此给甲方造成的全部损失,并承担合同总价10%的违约金。

3、争议解决方式:甲乙双方一致同意,凡因本协议引起的或与本协议有关的任何争议,均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若协商不成,双方均有权向当地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起诉。

4、其它合同与本合同不相符时,以本合同为准,本合同与其它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5、本协议一式肆份,甲方两份,乙方两份。

甲方(公章):_________乙方(公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防水分包合同范文3

发包方:(以下简称甲方)

承包方:(以下简称乙方)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其他有关法律、 法规, 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就项目内的防水工程施工事项经协商达成一致,订立本合同,以资共同遵守:

一、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 防水工程

2、工程地点:

3、工程承包范围:根据图纸地下室、室内、屋面等及甲方要求进行防水施工的部位,施工范围按甲方实际分配为准。

4、承包方式:包工包料、包机具、包质量、包工期、包安全文明施工。

二、合同单价及承包范围

包干综合单价 : 甲方按综合单价17元/㎡ 承包给乙方

1)以上为综合包干单价。此单价内包含防水工作中所需的人工费、材料费、小型机具费、现场安全、环保及文明施工费用、成品保护费、措施费、以及为完成本工程所需的辅助材料(除水、水泥由甲方提供外)。一切工作所产生的费用摊销到合同包干单价中,且单价在整个工期中固定不变。

2)合同价款包括的范围:施工现场内所有涉及防水工程的材料检验检查管道预埋情况验收基层(找平层)清理基层制备粘接胶处理复杂部位(或附加层)铺贴复合卷材蓄水试验竣工验收一切工作内容。

3)费用的计算方法:乙方按施工图及说明进行施工并按验收合格的实际面积计算工程量(个别施工部位按施工规范要求进行两层设防的部位按单层面积计算),以合同约定综合包干单价进行结算。

三、工期

总工期 天(含雨季停工时间及节假日),按甲方要求执行。开工日期20xx年x月x日(开工时间以甲方批准开工报告日期为准),竣工日期:20xx 年x月x日。

四、工程质量标准

1、本分包工程质量标准双方约定为:一次性验收合格。

2、乙方在正式施工之前,必须做合格样板,各种样板经甲方验收后,方可正式施工,否则由此造成的损失由乙方负责;样板规格为国标聚乙烯丙纶布300g的1.4-1.5mm厚一道;

3、乙方在认真阅读相关文件并现场了解工程情况后,严格按国家颁发的施工验收规范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及设计图纸为准,同时满足甲方的施工要求,在施工过程中乙方要严格按照甲方、监理及质监部门审批合格后的施工方案施工,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损失由乙方自行承担;

4、乙方需按约定采购材料,符合图纸要求和国家规定标准,所购材料必须向甲方提供合格证和质量检测报告,经甲方、监理、质监站认可后,乙方才能使用。

五、甲方职责

1、甲方向乙方提供施工所需的图纸、水电、水泥,负责该工程全过程管理和协调,协调解决属于甲方职责范围。

2、根据施工图纸及施工说明,在施工前向乙方进行施工技术及安全的交底工作。如图纸变更,以书面形式通知乙方。

3、负责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进度等方面的指导、监督、检查和考核。发现问题及时向乙方提出整改意见。

4、甲方按时支付乙方工程款。

六、乙方职责

1、乙方人员在施工中应爱护甲方财物,并做好成品保护。对因施工不当或施工质量未达到国家工程质量验收标准造成的设备、材料、工具及其他损失,应负责赔偿。

2、乙方必须保证足够的款项支付工程所需人工、材料、机械费用,不得以任何理由作为拒绝支付该款项的条件,并承担由此造成的甲方任何直接和间接费用。

3、乙方不得将承揽的工程以任何方式进行转包。分包必须获得甲方同意。

4、施工现场乙方供应的原材料和半成品,如需要取样送检的,乙方应按甲方的要求完成取样送检工作,检测费用已含在合同单价中。

5、施工期间乙方委派的现场负责人必须24小时在现场。

七、工程款支付及结算

甲方根据乙方每月实际完成的工作量,经甲方验收确认后,十日内甲方支付完成工程量的 70 %工程款给乙方,待所有承包工程全部验收合格后,甲方再支付至实际完成工程量的 95 %工程款(应扣除原已付的进度款及乙方应承担的扣款),剩余 5 %作为施工质量保证金,质保期为两年,质保期满且无质量问题,余款在甲方扣除应扣款后一个月内不计利息一次性付清。

八、工程质量维修

质量保证期为两年,质量保证期间发生属于保修范围的项目,乙方应在接到通知后的48小时内派人保修。乙方不在约定期限内派人保修,甲方可自行或指派第三方保修,维修费用从乙方质量保证金中扣除。

九、安全与文明施工

乙方有按照甲方统一要求进行文明施工的义务,及时清理由自身施工所产生的建筑垃圾,保持施工场地的清洁。乙方必须遵守国家的各项安全法规施工,如出现任何安全事故,需乙方承担全部法律及经济责任。

十、违约责任

1、乙方已经了解和勘察了施工现场及周围环境,在实际施工中因乙方不能满足甲方的工期、质量、安全及配合其他专业施工的现象时,甲方可另行选择其他单位,乙方必须无条件执行并承担相应损失;由于乙方原因被清退出场或解除合同的,甲方按照乙方实际完成合格工程量和相应工程量总额的70%给乙方办理工程结算。

2、因第三方原因造成,甲乙双方合同无法履行时,双方协商解决善后事宜。

十一、争议

甲乙双方在履行合同时发生争议,双方可进行友好协商,协商不成或不愿协商时,双方约定向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十二、合同解除

出现以下情况之一,甲方有权单方解除合同并追究乙方的责任:

1、乙方施工期间不遵守现行法律法规或国家强制性标准,如质量、安全、文明施工达不到甲方标准要求(出现严重质量事故或存在严重隐患且整改不力时)。

2、因乙方原因停工三天及以上者。

3、施工进度严重滞后,虽经努力仍无法改变现状时。

4、不服从甲方现场管理,经甲方二次书面通知整改仍无改进时。

5、内部组织管理混乱,已无能力组织正常施工时。

6、未严格遵守协议或协商约定,不履行或恶意拖欠、拒发工人工资或挪用工程款造成不良后果。

7、工人蓄意闹事、围攻甲方场所或群体上访、媒体曝光的。

8、将工程再分包、转包的。

9、乙方人员在现场发生群殴,且不管是什么原因。

十三、 其它

1、未尽事宜,由甲方和乙方共同协商 ;

2、本合同经双方签字盖章进场施工五天后生效,本合同承包范围内任务完成,结清余款后本合同自动失效;

3、本合同一式三份,甲方执两份,乙方执一份,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公章):_________乙方(公章):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