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总结范文

时间:2024-03-23 15:55: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总结

篇1

一、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儿童实践、注重儿童自主参与,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务必力戒空洞说教和形式主义,要多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儿童在行动中明理,在实践中锻炼,学会自己教育自己。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我校要求授课教师在备课中要把德育内容反映在教案当中,在课堂上,结合课文内容灵活多样进行德育渗透教学;同时利用每周一班会课组织学生开展“安全、环保、礼仪、诚信、自律”等方面的主题班会,在教育中逐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

2、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我校通过活动,使各班学生出现你争我赶的局面,并从没个班中抽出部分优秀的学生对学校进行监督反馈,做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3、每周一开展“国旗下讲话”的教育活动。

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教育学生热爱国旗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我校在学生中开展“国旗下讲话”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在老师各家长还有社会人士的真确指导下,引导学生为国家和人民多做贡献,更为红旗高高飘扬而奋斗。

4、开展行为规范实践活动,进行礼仪教育。

每班每两周给学生上一节礼仪课,所讲的礼仪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排的,让学生模拟实践,表演怎样才能做到待人接物有礼貌。我们坚持抓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和养成训练,学生逐步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变得文明礼貌多了。

5、开展“三个弯弯腰”活动,进行环保教育。

要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环保的意识是不能没有的。我校首先在学生当中开展环保主题活动,让学生“见到果皮弯弯腰;见到纸屑弯弯腰;见到塑料袋弯弯腰”成为自觉行动。

6、开展“孝心献父母”主题活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同时,我们还根据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不少孩子只知受爱,不知爱人,孝敬父母就更无从谈起了。针对这一现象,我们组织了“孝心献父母”这一主题教育活动。

二、积极为学生创设道德建设的社会实践场所

学生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长、教师和全体社会成员的通力合作。

1、小公民道德建设走进家庭。

家庭是学生道德教育的摇篮,是学生道德教育最重要、最基础的阵地,对于学生道德习惯的形成着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我校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作用,广泛向家长宣传道德建设计划,积极求得家长对孩子参与活动,在家中给学生当好“小帮手”、“小主人”等提供机会和条件。

篇2

关键词:留守;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152-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中学生的许多方面都烙上了时代的印记,留守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那么,对[1]缺失了品德教育的留守中学生,他们又会走向何方呢?本文从两个方面来作简单的论述:一、当前对留守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不利状况及原因分析;二、对策建议。

一、对留守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利现状及原因分析

学校教育是各种教育的中心,学校道德教育显得更为突出,然而传统观念下的思想道德教育却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对身心迅速发展变化的中学生来说更是十分脱节。

1、思想道德教育不利现状

(1)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单一,“唯智倾向”显得苍白无力。德育是一种触及心灵深处的教育,是“唤醒唤起的教育”。目前学校德育在指导思想上的“唯智倾向”导致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苍白的道理说教,其结果可能导致知识高深却道德败坏的现象,要使中学生拥有美好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和完善的人格,必须尽快使学校德育走出单纯传递德育知识的误区。(2)中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缺乏针对性。长期以来我国道德教育中存在理想化、空泛化、形式化的缺点。青少年只知道一些空洞的大道理,但对最初的道德要求却不清楚,不实行;不能判断现实生活中丑恶的东西,有的甚至还受到社会上丑恶行为的影响。(3)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缺乏实效性。就目前学校有关道德教育的政策来说,有的还是很具有科学性和可实施性的。然而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由于教师个人教育方法、社会、家庭环境、传统教育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加之时代的发展知识观念的更新,导致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大打折扣。

2、思想道德教育不利现状产生的原因分析

(1)教育体制的限制。社会的飞速发展,思想的不断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而教育体制却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创新,调整。从而限制了学校,教师的一系列创新的教育方式方法。(2)传统观念的束缚。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已有些岁月,已往一些一线教师总结出了不少有效的教育观念及方法。为后来教师所沿用,这些教育理念不乏为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但是在当今知识经济环境、经济全球化情况下却显得有些落伍,也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3)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的不当。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大多以说教道德知识传授为主,学生获得道德知识却不能实行道德行为,那也算道德教育的失败。而孩子道德行为的养成是需要实践活动来培养的,脱离了现实,再高的道德意识也是无稽之谈。

二、对策建议

笔者通过对新课程改革内容的学习和教育实践感悟,浅谈两点思想道德教育的建议。

1、情景中悟醒

所谓情景中悟醒,简单说就是在特定的情景下通过启发,引导让受教育者以主体身份自己领悟出思想道德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训练项目,这些训练项目根据学员需要解决的问题量身订做,针对留守中学信任意识淡薄,培养他们相互信任、团结合作的意识。如设计“信任背摔”或团队合作性较强的项目(如:篮球比赛,足球赛等)。通过参与这些活动项目,每个学员都谈谈自己的所受所想,真诚地相互交流。而学生在活动中达成的共识也易于接受,也更易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活动中导行

教育家皮亚杰认为,道德教育不仅仅是提高道德认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选择道德实践的能力。新课改倡导的活动中导行的教育方式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有很强的趣味性,但其并非是一种简单的游戏,而是体验下的感悟、震撼下的理念,活动的引导,是对正统教育的一次全面的提炼和综合的补充,它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体验和感悟,即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感悟言行,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最根本的特征,符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易于中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发现道理,纠正言行。(如:针对有的留守中学生寡言少语、性格孤僻,教师可以先了解情况,然后选择一个较为轻松的环境,找到他们共同的爱好、兴趣设计一个活动项目。之后再作积极恰当的鼓励,让他们树立自信一步一步的走进集体的生活中去)。

结束语:

教育理念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方法需要不断改善,这样方能为祖国培养更好的接班人。本文对留守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作了简单的梳理,期待对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起到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叶敬忠.关注留守儿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农村外出劳动力在家子女受教育状况研究”课题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成长的影响及应对策略.2001.

[3] 朱科蓉.农村“留守学生”学习状况分析与建议.教育科学.2002(8).

篇3

关键词: 古希腊 思想道德教育 特点

古希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其思想道德教育也是这个文明链条中的一环,不仅在实践上有很多值得后世学习的地方,而且在理论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照我国目前学校的德育状况,在当今重新学习古希腊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对古希腊思想道德教育特点的浅析来得出对我国目前德育的启示。

一、多元性

古希腊非常重视对公民的品格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所采取的方法是多种多样和丰富多彩的,它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来渗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1.在音乐教育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古希腊设有专门的音乐学校,注重音乐对人的性格塑造和对人的性情陶冶,用音乐的韵律来滋润儿童的心田,使其心灵纯洁,举止文雅,行动得体。教师选择一些著名抒情诗人的作品配以音乐教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能受到教育,培养性情。同时,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应当同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引导。古希腊一些思想家也对音乐教育在陶冶人的心灵方面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苏格拉底认为:“朴质的音乐文艺教育则能产生心灵方面的节制。”[1]柏拉图说:“音乐教育的最后目的在于达到对美的爱。”[2]亚里士多德对此也有精辟的论述,他认为:“音乐有各种作用:它供人娱乐,它提供文化消遣,它陶冶心智。但是,在教育中,音乐的主要作用是陶冶心智……‘我们发现最接近真实事物的类似愤怒和优雅的,以及同样一般类似勇气和节制与灵魂的品质的,就是音乐的律动和旋律。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因为当我们留神听它们的时候,我们就改变了灵魂’。”[3]

2.在体育训练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强调在体育教育中要着重于品德训练,重在训练青少年勇敢的品质。与斯巴达相比,雅典的体育教育多了一些内涵,即将其作为培养健美的体格、完美的人格的一个重要环节,使每个公民全面、协调发展。雅典的青少年在体育馆学习期间,不仅参加各种体育比赛,而且出席公民集会、宗教活动,入剧院观剧,旁听法庭诉讼,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他们了解学习了公共的生活准则,受到了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传统教育和美的教育,他们在学校阶段就逐步养成了正确判断、培养智慧、节制和自我控制的美德。“如果考虑到雅典青年周围环境的性质,从这种参与成人事务中获得的非正式教育可能有多大效果,就很明显了。当他沿街而行时,可领略到世界都知道的最杰出的艺术珍品。天复一天,他们可以听到长于机警言辞和富于经验的关于政治问题的讨论。在解决政治问题中,他们有个人的一份。春天,他们还会在狄俄尼索斯剧院找到指定位置,从早到晚地观看悲剧的表演。那是一年一度悲剧诗颁奖竞赛会的演出”。[4]

3.注重游戏在培养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中的作用。

雅典儿童七岁前由家庭负责教养,家庭教育包括摇篮曲、歌曲、讲故事、神话、掷骰子、玩球等儿童游戏,以及礼貌行为习惯的培养,等等;七岁后进入学校学习,在学校,也有相当一部分时间通过游戏学习。学校注重通过游戏来培养青少年的心性和品德,寓思想道德教育于游戏当中,使青少年在身心愉快的情况下,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影响。古希腊教育家们对游戏的教育价值有相当正确的认识。柏拉图认为游戏对儿童的性格很有影响,所以他主张儿童在游戏场所听经过选择的故事和童话,从事经过选择的游戏,以便在他们身上发展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

二、民主性

雅典是古代民主制度的典范。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公元前508年,克里斯提尼又领导广大自由民继续民主政治的道路,实行更加彻底的民主改革,在伯里克利时代达到民主的高峰。这也深深影响了雅典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得雅典的思想道德教育打上了民主的印记。雅典思想道德教育的民主性最主要地体现在对受教育者的尊重,注重青少年的个性和主动性,遵循个体的自然发展规律。

伯里克利时代是雅典发展的高峰期。这时候无论是经济还是思想和艺术的发展都达到了最繁荣的阶段。生活在这一时段的智者派成为第一批职业教师,智者派非常强调个体和个人,他们从个体出发,要求摆脱原有制度和体制对人的束缚。其中,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具有代表性。他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5]这一思想虽然有唯心主义倾向,但它却是普罗泰戈拉注重人和个体的体现,它反对传统神学,而注重人的主体性,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这一思想反映在思想道德教育上必然是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苏格拉底的座右铭是“要认识你自己”。所谓“认识自己”就是要提高自我意识,认识到自己是个有理性的人,认识到人应该觉悟到人所具有的尊严,应该能够运用思考,对事物做出独立的判断。认为人应该实现人所具有的本质,要对过去的一切观念重新进行审查,要随着历史的进展而确立新的观念、新的思想。由此可见,苏格拉底是非常重视人自身的。而且苏格拉底也创造了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启发式的问答法,即“产婆术”,具体做法是:引导人们发现自己认识中的矛盾,意识到自己思想的混乱,怀疑自己原有的知识,迫使自己积极思索,寻求问题的答案。在对方发现自己认识的混乱并否定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走上正确认识的道路,从而逐步得到真理性的认识。它教导人们如何从个别中寻找一般,从特殊中抽象出普遍。它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强调学生要主动去求得知识、发现知识。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体现了教育过程中的民主性。

亚里士多德也非常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对个体的关注。他把教育看作是一种个人的过程。他认为,教育的过程是个体依靠内部发展、自我实现的过程,人的最初发展只是生物和动物的特征,而只有充分发展时,才是一个理性的动物。

可见,从古希腊开始,思想道德教育就非常重视受教育者个体在教育过程中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强调受教育者的自我发展和探索性。

三、开放性

这主要表现在古希腊注重思想道德在实践中的养成。古希腊还属于人类社会的远古时期,它虽然已经有一定的教育体系,但总体来讲还处于萌芽和探索期,因而相对来讲系统性和理论性还不足,但正因为如此,才导致古希腊的教育的一个特点,即注重实际和面向生活。古希腊实行的是一种生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要面向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注重道德对生活的实际指导作用。

人类最初的教育活动便是和生活融为一体,儿童在与成年人的共同生活中获得必要的劳动技能和生活常识,思想道德教育也同样如此。弗罗斯特在描述荷马以前的教育时曾指出:“大多数青年人获得这些知识和技术是通过与长者共同生活,在观察他们的劳动和娱乐中得到收获。父母用实例有意识地教给子女很多事情。”[6]从古希腊教育的发展到斯巴达和雅典城邦制度的建立时期,出现了不同性质的学校,但这些学校总体上仍然是注重面向生活实际的,尤其是到十四五岁时,少年从参与成人事务中获得的非正式教育对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肯定,决没有哪一种年岁的人能对青少年产生比较丰富或多种多样的感染力,如果有的话,生活本身就是真正的教育者”。[7]

古希腊的一些思想家对此也有深刻的理解。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与现实的社会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是关于实践的智慧。他非常重视习惯在形成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上的作用。他认为道德上的美德是由习惯产生的,而习惯是在做的当中形成的。并指出我们由于行为公正而成为公正的人,由于遇事能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对待之,而成为勇敢的人。因而,从小养成一种好的习惯是极其重要的,好的习惯与坏的习惯,造成人们之间很大的差别。亚里士多德说:“我们必须先进行有关美德的现实活动,才能获得美德。”[8]他认为幸福是人们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9]。这一命题“把行为和实践作为实现活动凸显出来,让人们认识到德性和幸福不在于拥有,而在于行动,在于实践,在于实现活动”[10]。

四、总结

总之,由于古希腊还处于人类历史的早期,其思想道德教育还具有零散性和不系统性。但正因为此,才使之创造出了至今仍有重要启发意义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这些方法至今仍闪耀着熠熠光辉,对丰富和改进我们当前的德育方法有重要作用。当然,古希腊的思想道德教育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最主要的是教育带有明显的阶级性。教育对象限定在统治阶级内部,平民和奴隶则被排斥在教育范围之外,各种教育机构均为贵族子弟设立。因此,对于古希腊的思想道德教育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应当吸取其积极意义的一面,为我所用,又应当抛弃其消极意义的一面。

参考文献:

[1][2][古希腊]柏拉图著.戴子钦译.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13,110.

[3][4][7][英]博伊德・金著.任宝祥,吴元训主译.西方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38,19-20,20.

[5]冒从虎,王勤田,张庆荣.欧洲哲学通史(上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90.

[6][美]S.E.佛罗斯特著.吴元训译.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46.

篇4

关键词:中职学生;思想教育;薄弱环节

一、引言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教育等。一方面因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年龄都比较小,他们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毕业之后的中等职业学生直接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因此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并且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未来中小型企业发展和民营经济发展的动力,他们的思想现状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民族的兴旺。就目前而言,中等职业学生的思想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因此必须要加强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因此本文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析了中职学生思想教育的薄弱环节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和措施。

二、思想教育在中职学生教学中薄弱环节

(1)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

就读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一部分是缺乏家庭教育和父母关怀的留守少年,另一部分是过渡受到家庭宠爱的但是家庭教育缺乏的独生子女,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学习中没有互帮互助的精神,并且很认同自我,不关心别人,没有责任意识,容易形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态度。因此在班级中很容易看到互相冷漠的同学,并且还会看到许多集体凝聚力不强的现象。

(2)学生缺乏学习热情。

从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来看,学生选择职业技术学校的原因是自身成绩比较差,为了以后可以找到一份比较不错的工作而选择进入职业技术学校。由此可以总结他们大部分没有对理想有正确的认识,仅仅希望自己以后有一份工作就好,因此他们对学习的热情非常低,甚至是形成以学习成绩低而骄傲,这是非常不好的学习风气,这样不仅会增大教学难度还会使学生学不到有用的知识,为未来的社会企业培养不出好的职员和管理者。

(3)过于迷恋情感。

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异性充满好奇,将时间和经历都放在了追逐情感,很容易荒废学业。有的学生推崇享乐主义,爱面子,为了在同学面前挣面子,不惜花费大量的钱,形成了高消费到用钱紧张的循环。

(4)缺乏感恩意R。

有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不好而且还不懂感恩父母和老师,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从小缺少正确的家庭教育,以至于他们养成了很多不好的生活习惯[1]。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穿脏的衣服和袜子从来不在学校自己洗,都是放假带回家里面让父母洗,有的浪费的学生会直接扔掉。更加难以接受的是有的学生性格比较暴躁,不知道感恩父母和老师,经常对父母和老师粗口相向,最后只火在自己的世界。

三、中职生思想教育薄弱环节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文化不断冲击这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各个国家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并且在这个网络发达信息传播非常快的今天,各种不健康的文化和意识逐渐在市场上传播。况且年轻人经常出入网吧等地方,他们的自控能力比较差,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严重地影响着这些不将精力放在学习上的中学生。

(2)家庭教育的影响。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因此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环境。并且现在的独生子女的父母都比较溺爱孩子,遇到关于孩子的问题不是用金钱就是以粗暴的方式解决,这样更加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在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下生活的学生很容易形成心理问题,比如父母离异,家庭不和睦等。并且有的家庭中,父母的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都会影响学生,因此学生对这些不良行为形成认同感。

(3)滞后的学校教育模式。

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还比较短暂,大部分的中等职业学校都是从高中转变而来的。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大部分都是传统的高中教育方式,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升级到高中和大学是学生唯一的发展出路。有的学生因为学习成绩差不得不选择中等职业学校。在小学和中学缺少职业教育,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之后,因为对自己特点不够了解[2]。中等职业教育中的教育方式没有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引导和分流。

(4)学生的自身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对数年龄都比较小,自我保护能力比较差并且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影响。因为识别能力较差,难以对正确的不良的道德行为做出判断,从而产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只是按照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洗好来判断是非,爱讲江湖道义,甚至为了兄弟做出一些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缺乏法制意识。

四、解决中职学生思想教育簿弱环节的对策

(1)采用多元化的思想教育形式。

面对当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特点、时代特征以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学习现状。因此教师应当选择多种思想教育方式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此外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思想教育,多次安排和开展雷锋精神教育、感恩教育和法制教育,进行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表扬和批评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2)完善思想教育机制。

因为思想道德教育是我国教育制度的重点,因此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完善思想教育机制。学校积极建立思想教育制度,教师从应当从人文关怀角度,真正去理解和关怀学生,用真诚去打动学生,告诉他们什么是良好的思想道德以及它的重要性[3]。

(3)丰富课外活动。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都处于青年时期,他们喜欢新型的事情和事物,这些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且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根据这一特征,教师应当丰富课外活动,有意识有针对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培养。

五、结论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比较差但是仍然是社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技术可以为中小企业创造价值。因此学生有责任将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不仅是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需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此外学校要从多元思想教育、完善思想教育制度、丰富课外活动等方面加强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孙冬华.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

篇5

关键词: 高校思想道德建设 经验 启示

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场所,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基地。随着我国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政治中心走向经济中心,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如何适应新形势、新情况,从而保证高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的全面实现,这已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高校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各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中不断创新、科学发展,为推进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和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

一、我国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经验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回顾这一时期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以下宝贵经验。

(一)始终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努力确保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让大学生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要让大学生懂得必须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信念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紧紧地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弘扬主旋律,才能正视其他各种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挑战,才能找到高校人才培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契合点”,才能发挥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作用,引导和推动当代大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去,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去。

(二)始终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

创新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核心。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密结合世情、国情、党情,根据国家在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不断创新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大学生德育教育才能具有持久生命力。

当前,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同时,要用最新最鲜活的理论成果和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教育大学生。针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我们还要特别注意对大学生进行志愿服务意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意识教育等。

(三)始终坚持了以学生为本,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切实提高大学生德育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同时,必须讲究艺术和方法,要着眼知行合一,注重讲求实效,切实提高大学生德育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一,要做到宣讲教育与身体力行相统一。每一位从事德育教育的教师不仅是德育教育的宣讲者,而且是先进思想的践行者,其自身的言行就是对大学生最有力的导向。因此,增强德育教育的说服力,教育者要“台上当老师、台下当模范”。

第二,要做到理论讲解与实际应用相统一。德育教育工作不能重理论轻实践,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只有用事实阐明理论,才能让大学生信服。要讲求实效,克服形式主义。评定德育教育的依据,是要看大学生究竟弄懂了多少基本道理,解决了多少认识上的问题,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第三,要做到理想要求与现实需要相统一。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这给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关键是要敢于面对问题,正视矛盾,做到理想要求与现实需要相统一。要注意从当代大学生最关心、最关注的疑难问题入手,既要理直气壮地讲明大道理,又要善于结合实际把大道理讲实、讲透、讲具体,对“歪道理”予以旗帜鲜明、针锋相对的批驳。

(四)积极拓展了进行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历史和实践证明,高校德育教育要以创新为先导,要在观念、内容、方法和模式、载体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才能提高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不断赋予大学生德育教育鲜活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第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最新成果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

第二,充分发挥网络载体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功能。网络载体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教育提供了新途径。网络为高校德育教育开辟了新的渠道,提供了新的手段。通过网络可以快捷、准确地了解高校师生的思想情绪及其关心的热点问题;可以及时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丰富德育教育的资源;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德育教育活动。

第三,充分发挥校园管理、校园文化、校园传媒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工作实践中,校园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社团文化等文化建设普遍受到重视。借助这些文化建设的载体,把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落实到基层,使得德育教育工作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寓于其中的德育教育工作内容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接受。

(五)积极构建和完善了大学生德育教育效果测评体系。

大学生德育教育测评是大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导航仪。但总体而言,目前的研究还不够系统、不够深入,实际操作也还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因此,深入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测评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对于营造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全新环境,帮助各级党委、政府、高等学校和相关社会组织厘清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对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启示

当今中国社会的时代主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一个富有时代意义、蕴涵丰富的新课题,这也给予高校思想道德建设深刻的启示。

(一)必须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从国外德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看,当今世界各国德育都力求通过本民族的创业史、斗争史和整个历史发展过程,唤起青年一代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他们的民族意识和国家价值观念,以使他们成为本民族的接班人。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明发展历史,有更加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而当今我国正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更应该发扬优良的爱国主义教育传统。通过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构建新的时代精神,使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到人们实际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充分发挥爱国主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强大精神力量。然而,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国家提倡的爱国主义的性质和内容是根本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提倡的爱国主义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相连的,其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和统治地位。而我们提倡的爱国主义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相连的,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爱祖国就是爱社会主义的祖国。也就是说,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从根本上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

(二)努力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注重“无意识性”教育。

当前现代西方国家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色彩愈来愈浓,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它为何给人以无政治色彩的错觉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其思想政治工作可谓“出神入化”,已基本达到“无意识”的境界。即让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无意识地接受教育者的思想。德育教育重在感染,这不仅是中国德育的精华,而且是西方国家的共识。我国高校应当认真研究并实施无意识性教育,创造出良好的德育环境,把教育的政治性也潜移默化地表现出来。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的方式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社会生活和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学生能够自觉地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一,创造良好的学校德育环境,包括教学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注重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关系的平等性,教育上要以启发为主,以利于形成学生的思考和认知能力;管理上实行较为宽松的非强制管理方式,以利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判断,进行一定的道德选择和价值选择。德育教育除了发挥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外,还要通过学科课、各种文化设施、重大节假日、重大事件、国旗、国歌等多途径、多形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教育。第二,加强大众传媒的导向作用。大众传媒无时不刻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左右着人们的价值道德观,发挥着其对受教育者的“软约束”作用。第三,要建立起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综合德育机制。学校、社会和家庭一定要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要密切联系、反馈信息,通过建设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和谐社会来创造出一种良好的德育环境,达到教育目的。

(三)必须强调知行合一,讲求教育效果。

德育教育重在实践。要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广泛深入人心,就必须使人们自觉践行,在践行中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心理上的认同升华为内心的一种信仰。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为广大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因此,教师必须将思想道德体系的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人们从德育教育的客体变为主体,德育建设才能取得实效。

我国目前在强调大学生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应注重引导他们从“政治人”向“社会人”转变,注重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实事做起,而不要停留在空洞抽象的说教上。我们应把培养“合格公民”作为学校德育的立足点,引导他们增强公民意识,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既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更注重对社会和他人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知行合一。我国的高校德育,一定要强化学校德育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关系,把德育放在真实的人的发展上,根据大学生发展和人格形成的特征有序地安排德育内容。德育内容要突出宣传社会主义的人格典范,对道德层次尚未达到理想境界的大学生的普遍行为进行规范的指导,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编写教材,使教材通俗易懂,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要加强队伍建设,重视理论研究,大力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

德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组织保证。新时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理论素质和丰富经验,而且要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要向专家学者型队伍发展。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通过思想道德教育科学理论的研究,积极探索和建构具有时代特征、富有中国特色的德育理论,为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改革创新与建设,提高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我国德育工作者还要积极借鉴国外德育的人本主义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德育内容上,要强调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加强对学生的公德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新的时期,以培养学生自主解决现实道德问题能力为目的,丰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另外,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应是全面性与层次性的有机统一,还应趋向生活化,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韦文学.国外高校德育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理论导刊,2005,(8).

[2]张鸿燕,杜红琴.美国公民教育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篇6

一、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高校学生在多年的教育中不断加深自己的道德认识,形成了自己的认知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思想道德认识的发展上表现出较高的水平,但是在道德认同和道德行为上则表现出明显的不足,表现出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不一致。在探究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中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知行矛盾冲突中发现,形成高效学生知行冲突是由以下的原因导致的;第一,德育教育局限于德育课堂教育。高校德育的主要实施途径是通过德育课堂的教育,高校在德育课堂的时间设置上是一周两个课时,在德育教育的实施中表现出教育的中断性。同时,在德育内容的上教师进行精心设计,基本是照本宣科,而教材多是关于德育理论的探讨,未与学生的日常德育行为相联系,使得学生在德育认知方面的认识不断提高,但是学生普遍认为现实为给道德理认知提供良好的实施环境,或者说不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美德。第二,德育教学方式为传统的接受式。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需要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共鸣的思想才能转化为外显的行为。德育课程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自学基本可以理解文本大意,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德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道德价值观的认同,并引导学生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这也必然要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第三,德育理论的强化缺乏有效途径。德育的知行转化需要两个过程,第一是对德育内容的思想认同,第二是根据自我的德育思想树立或者纠正德育行为,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个过程需要不断的强化。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普通高校缺乏有效的德育评价机制。在对教师的访谈中,教师表示学校对于学生的评定基本呈现以学生成绩为参照标准,以学生的活动参与度为参考,很少与学生的德育认识和德育行为相联系。

二、在高校英语课堂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以行动导向为核心设计教学

德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转化,这就要求我们把这个转化过程通过动态的方式进行呈现和分析。以学生的日常行为为核心设计英语教学是突破这个难点的重要途径。这要包括三个环节,第一,分析本节课英语课程的主要内容,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行为相联系,围绕主题选择学生典型的日常作为,作为课堂开展的主要案例;第二,促进学生对道德行为的分析和讨论,对道德行为是否需要改正进行讨论;第三,确立本周的道德养成行为。例如,在“say yes”的单元教学中,配合的课文中心思想是人的极限是不断突破的,We usually only accept 55 guests but at a pinch we could take 60.围绕此主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当代大学生不易坚持,容易半途而废的特征,渗透“坚持去做,努力突破”的思想道德教育。首先引导学生使用生活中通过坚持取得胜利的故事进行句子练习,其次引导学生设计近期的目标,并设计具体实现的步骤,通过一二百字的英语课堂小短文进行表达,第三,引导学生互相监督将目标予以执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枯燥的讲解课文中设计的语法和复杂句子,而是将语法的学习和短语的使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并潜移默化的进行坚强的思想道德教育。

(二)以情境教学为途径开展教学

道德行为的转化需要学生道德思想的情感认同,这个过程只有在同伴的交流中才能实现,因此在英语课堂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强调以情境教学推动学生的同伴交流,促进道德认知的情感认同。道德情境的设计以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为素材,将学生的各种道德行为进行综合或者典型化的凸显,通过学生的话剧表演或者PPT的展示,引起学生作为旁观者对自己行为的自我省视,与同伴对道德行为展开讨论。例如,在“More Crime and Less Punishment By Richard Moran”的学习中,教师通过ppt展示社会中因为不同的错误认识导致的犯罪行为,引导学生对性和谐行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设置促使犯罪人改过的措施。这样的情境教学促进道德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将理论化的知识转化为生活化的教学案例,这样的案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更能让学生领会对自己成长的影响。

(三)引导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养成道德行为

篇7

关键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状与对策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

为探究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途径、新内容、新方法,本课题组对我院中职阶段3个年级18岁以下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情况看,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总体良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主流积极。他们普遍具有较强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富于理想,成才欲望强;崇尚科学、知识面广;接受能力强,具备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思想活跃,具有强烈的自我与自主意识,创造能力强,有较强的可塑性;对是非、善恶、美丑有不同程度的道德判断能力,并普遍体现出效率意识、竞争意识、法治意识、平等意识等良好的现代意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对深层价值观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当代中国主流政治理想要求未成年人要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未成年人自身政治理想的确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关注改革大潮中的重大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对祖国的美好前景充满希望。但是同成年人相比,他们在政治上的追求趋弱,更加淡泊理想信念,更加强调个人利益至上的个性化发展,理想信念与个人现实发生偏离。

2.在实践中存在“知行分离”的现象。在“公道”与“私利”的选择中,相当一部分学生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得失,容易见利忘“义”;就算不“忘义”也往往不愿意舍利求义。这说明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动还不相一致,道德要求与约束往往变得无力。在调查中,95%的学生都能够明辨是非,对社会的不良习惯和丑恶现象深恶痛绝,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随意践踏草坪、乱扔垃圾、踩踏桌椅等现象仍时有发生,表现出认知与行为不相符的倾向。

3.价值取向更趋多元化、实用化和个性化。新形势下的未成年人人生价值目标定位具有较明显的历史与现实的特征。他们追求将来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对社会有所贡献,有较强的进取意识。但是,社会现实又以各种特定的方式影响着未成年人,使他们表现出重经济而轻政治、重物质而轻精神、重个性而轻共性的特点。

4.自我中心意识强烈,主动承担对社会集体的责任意识还比较薄弱和被动。

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面影响着青少年,给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消极的负面影响。一些领域中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行为有些蔓延;一些未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潜滋暗长,屡禁不止等等,未成年人认识能力和抵御能力比较差,难免受其影响,从而造成五加二等于零的现象出现,即五天的学校教育抵不过两天的社会影响。

2.学校教育的实效性差,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第一,重智育轻德育,教育目标偏颇。德育定位不准使未成年人得不到全面发展。第二,德育目标过于单一和理想化,有意无意“拔高”学生的道德水平,片面强调远大的政治理想,崇高的道德精神的塑造,使学生产生拒绝情绪。第三,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德育与现实生活脱节。学生缺乏社会、实践教育的环节;缺乏参与、体验教育的途径;缺乏内化的机制,使学生课堂所学的道德知识难以与现实生活建立起联系,道德知识难以内化为学生的道德素质,因而在现实中表现为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的“两重人格”现象。第四,硬性灌输多,隐性教育少,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生搬硬套的显性教育多,“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少。第五,空洞说教多,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德育与学生兴趣相背离。

3.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造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养成障碍。第一,有的家长自身素质不高,行为习惯差,使自己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孩子成了复制品。第二,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第三,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如:溺爱型家庭由于过分溺爱孩子,出现“有爱无教”的情况,使未成年人形成不良个性;打骂型家庭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畸形发展,不负责任型家庭放任自流,容易导致孩子的不良品质等。

4.腐朽落后的文化、有害信息的传播带来负面影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的广泛传播给青少年成长带来消极负面影响,如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大众传媒的一些消极或不健康的内容,影响着青少年身心发展;一些电视内容严重脱离现实生活,热衷于为“老板”、“大款”、“明星”们歌功颂德,从而造成未成年人的价值取向偏离,使未成年人的身心遭受伤害。

三、应采取的对策

1.发挥道德示范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都强调“言教”和“身教”的统一。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说:“教者必以正”,这都是强调道德的倡导者应当以身示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使人心悦诚服,这是道德教育基本而重要的要求。因此必须发挥道德教育者应有的道德示范作用。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以身作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父母就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使之成为孩子思想道德成长的指路人。在学校教育中,道德示范要坚持以“教育者”为本,教师自身要自爱、自尊、自重、自律,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向学生展现积极和优雅的道德人生。以道德生活的美好、道德智慧的绚丽去以身立教。当然,对于其他道德示范榜样的选择更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参与、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以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2.加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互动性、实践性和契约性。由于思想道德教育对象的体验和感受在思想道德教育实施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互动性、实践性、契约性等就显得更为重要。学校的课堂教学必须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多诉说体验、发表见解的机会,在动态的条件和环境中促使学生不断地成熟起来,在关心思想道德教育对象的同时,培养其“学会关心”的社会责任感和履行社会契约的主人翁意识。

篇8

关键词:中职生 思想道德教育 原因 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中职生就业形势的好转,国家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但是由于许多主客观原因,广大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令人担忧。本文试图从以下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当今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现状

总体上看,中职生的主流是好的,他们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但部分中职生日常行为习惯,心理素质,意志力较差。

(一)行为习惯和自控能力差。相当一部分学生法制、纪律观念淡薄,旷课、逃学、早恋、打架斗殴、敲诈勒索、乱扔垃圾、破坏公物、辱骂教师的现象时常发生,少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私自利,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缺乏责任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明知不可以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但由于自控能力较差,时常有违规行为,切屡教不该。

(二)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差。在初中阶段没有打下或养成良好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差,不爱学习,不会学习。进入中职阶段后,文化基础课如数学和英语等课程普遍差,他们对全新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学起来更感费力。

(三)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差。受“普高热”的影响,许多中职生认为只有升入普高,才是优秀生,进入中职,就是“末等公民”,为此,总认为自己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差,前途渺茫,自暴自弃,意志消沉,情感冷淡,遇到挫折就更难承受了。

(四)意志力差。现在许多中职生由于家长的娇生惯养,无原则的溺受、宠爱,加上家庭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缺乏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缺乏艰苦奋斗,勇于创业的精神,遇到困难,不思进取,不谋求解决,只有退缩或放弃。有的中职生就业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总嫌工作吃力,工作时间长而放弃就业机会,游荡于社会。

二、中职生思想道德现状产生的原因

当今中职生思想道德现状究其原因,不外乎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方面。

(一)从客观上看

1、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学生最早的教育场所,父母是最早的教师,因此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是长远的,甚至是终身的。调查表明,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往往是由于家长对其溺爱、袒护或采取粗暴压制的教育方式,以及家长不自觉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家长的工作或家庭中的不幸而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等的影响,不仅给学生提供了直接模仿的不良榜样,而且使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合理感”、“侥幸心理”提供了方便条件。

2、社会环境和不良思想的影响

目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深入,制度不够健全,因此,社会文化市场缺乏监管力度,一些不健康甚至是腐朽有害的产品在市场上流行,尤其是中职生经常出入娱乐性网吧,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整天沉溺于网上游戏,网上交友等活动,使之经常逃学、旷课,违纪违法行为经常发生。另外,社会上的一些不健康思想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实利主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一些中职生,出现了狭义、偏见、嫉妒、暴躁、孤独、抑郁、固执、攻击等不良个性心理特征,甚至一部分中职生毫不犹豫或毫不内疚地说谎、欺诈或偷盗,经常发生违纪违法行为。

3、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的不当

中职教育是就业教育,不是升学教育。使部分教师从思想上放松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关心和关爱,只注重管理学生,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未能将管理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因为管理和教育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一种手段,最终目的是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质,向社会输送合格的技术人才。只有将管理和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注重教育的作用,才能发挥更好的效果。加上教育方法上的单一,如惩罚、工作粗心或放任自流,或对待学生不公正,处理问题偏袒等,使部分中职生产生消极敌对情绪。

(二)从主观上看

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

道德观念是对具体的行为准则以及执行它的意义的认识。只有认识了行动的意义,才能自觉地产生相应的正确行为。根据我们对不良行为中职生的调查,往往是由于道德上的无知,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道德观念薄弱;缺乏对道德行为的正确判断造成的,有的是由于不良诱因直接引发的。

2、道德意志力薄弱

一般来说,道德认识是道德行为的基础,认识和行为是一致的。但也有相矛盾的情况,这种矛盾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的道德意志力薄弱。表现在他们不能坚持用正确的道德动机战胜错误的道德动机,而被一时错误动机所支配,产生不道德的行为。另外,表现在不能始终履行道德义务,因为偶然的诱因,就会使个人的欲望膨胀,感情冲动,产生不道德行为。

3、道德情感狭隘偏私

道德情感是一个人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衡量或评价自己行动产生的情绪体验。据调查发现,品德不良学生中缺乏正确的道德情感是一个突出的表现。他们一般是重感情,讲义气,爱报打不平,但缺乏真正的正义感。

4、不合理的行为习惯

不合理的行为习惯是以不合道德要求的行动方式满足个人欲望,并在多次侥幸得逞的情况下形成的,这些不合理行为习惯一经形成,常常使学生不知不觉地采取类似的行动,这种行为习惯的维持,所产生的舒适的情绪体验又加强了类似的不良行为习惯。对许多行为习惯不合理的学生的研究表明,他们的不合理行为在开始时只是偶发的,但经过多次的反复,便形成了一种习惯。甚至有些学生说:“我已经习惯了,很难改掉的。”当然,习惯是可以改变的,但不合理行为习惯形成后,改起来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要防微杜渐,阻止不合理习惯的形成是我们最重要目的。

转贴于

三、当今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有效地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家庭、社会是相对独立的实体,但彼此又有割不断的联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都各有优势,只有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发挥教育功能。在结合中,学校是主体、是纽带,家庭是配合,社会起组织领导协调作用的力量。只有相互配合,互为补充,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近年来,我校针对学校、家庭、社会在中职生教育中的作用,一方面与政府职能部门配合,采取“关、停、转、”等手段取缔了学校附近的娱乐场所、网吧、游戏厅等,为学校教育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另一方面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优化家教,实现了双向配合,充分发挥了学校和家庭两方面的积极性,主要措施有:一是定期召开家长会,交换信息和意见。二是开好家教经验交流会,及时总结、交流家教经验,树典型,立榜样,带动其他家长。三是建立家教联系卡,记录学生在学校和家中的表现,以便双向沟通,为教育帮助学生提供依据,使之更具有连续性和科学性。四是和双差生的家长签订教育协议书,双向配合共同转化差生。五是学校建立家访制,规定班主任到学生家中访问。六是建立家长接待制,由学校领导专门接待来访的家长,听取他们对学校的建议。最后,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来抓,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同时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得到实践锻炼,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达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目的。通过以上措施,有效地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教育的合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加强师德建设,优化师德队伍

师德教育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关键。在教育活动中既要靠教师的说教,又要靠教师的身教,“身教重于言教”。因此,我们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加强师德队伍的建设。面对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的新特点,新要求,我们一是加强德育队伍的培训和学习。如:组织德育工作者参加各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德育年会、德育工做培训班,邀请校内外的德育先进工作者进行专题讲座,定期组织德育工作者到高校进行培训学习。通过种种方法使德育工作者提高了德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艺术;二是加强对年轻德育工作者的在岗指导和培训,采取“传、帮、带”的方式,以老带新,以先进带后进,做到了“互学、互促、互免、互进”。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三是确立了德育目标,细化了考核机制,使德育队伍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三)开展适应学生特点的各种活动,培养中职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同,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但是,由于他们生活和知识阅历浅,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差,心理和思想还很不成熟,这就需要我们加以引导。因此,我们根据他们年龄特征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军训。军训是中职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军训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现代军事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文明节约的良好习惯;增强了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锻炼了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增进了同学间的团结友爱和集体主义精神。

2、推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活动,通过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约束教育,增强了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3、利用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弘扬了革命传统。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4、利用专题讲座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及法制教育。把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5、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理想教育,拓宽了德育教育的内容,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

6、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艺术等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张扬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篇9

[关键词] 职业  院校  学生  德育

        职业院校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 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德育素质。因此, 职业院校开展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崇高的品德和良好的个性,对于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素质,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要求我们职业院校学生在有基本理论知识及较强实践技能的同时,更要有良好的品德。作为职业院校教师,应注意抓住生源特点,培养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

        德育教育是职业院校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保证职教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目前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和困难,现在就如何加强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现状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全国高等院校的扩招和社会办学力量的不断兴起,导致其招生的标准逐年下降,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让其在进行学生管理和德育教育时面临严峻挑战。

职业院校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和困难:第一,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特点和长期形成的社会刻板形象的制约。学生和社会对思想道德品质的认识及学校的德育目标和内容脱离实际对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实效性有一定制约。第二,长期形成的社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素质教育的实施。现行的思想道德教育目标依然过于高、大、空,过于政治化、成人化、工具化。德育内容也存在着脱离学生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的实际情况,脱离社会生活的实际现象。第三,职业院校生源的特点给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带来的困难。职业院校的生源从近几年来看质量不高,汇集了高中阶段的中下等生,学生之间水平差异较大,有一部分学生进校后不思学习,对自己放松要求,轻则得过且过,自由散漫,重则打架闹事,违纪违法。这就给学校德育教育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二、如何加强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工作

1、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德育工作品牌。

学校各部门要紧密围绕这个工作目标,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宽基础,高技能,复合型,高素质”的新型技能人才。要认真总结德育工作的成功经验,积极创新德育工作的方法,打造属于本校的德育工作品牌。

2、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学校领导、辅导员、德育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干部、学生干部的作用,健全全员德育工作机制,营造“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良好氛围。德育工作中。“辅导员和德育教师”、“学生干部”两支队伍素质高低之间影响着德育教育的推进。

3、创建一种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为重点,创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职业院校特色的校园育人文化。

4、坚持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体。

实施一种有效的德育教育,就应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诸如体验式的教学模式,把主体性、活动性作为德育教育的核心和突破口,让学生参与到德育课、德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德育的主角,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才能,并从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学会自尊自爱,学会与人合作,品尝成功的快乐,真正达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目的,使学生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使德育充满人性的光辉。

5、上好每一堂德育课。

德育课在教学内容上,不要“高、大、空、远”,不要空洞的政治口号,不要泛泛道德说教。而要回归生活,要“近、小、实、亲”,理论联系学生实际。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充分发挥德育课程在职业学生德育中主渠道作用。同时,发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的德育功能,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

6、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效果。

随着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不断出现,加强教学的创新研究,确保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尤为重要。要根据学生的成长、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逐步进行,坚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要注意情感培养,坚持平等待人,不能厚此薄彼;要注意制度约束,坚持“对事不对人,以制度约束人”的原则,充分运用公共道德和校规来约束学生在校的行为。

总之,职业院校只有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实施德育教育,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贴近学生的生活。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树立远大的理想。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勇敢的直面生活,坦然的面对生活和学习的挑战。教师和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德育教育工作中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成长为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从而,达到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黄晓玲.对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管理工作的探讨[j].学园.2011年4月第8期

[2] 肖平,张国仲.加强高校职业道德教育迫在眉睫——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状况调查[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06期

[3] 朱静.论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 职教论坛. 2004年26期

篇10

树型体系框架的构建

“树型”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体系课题研究开发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能满足职业能力建设要求的道德教育,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个性能力。

“树型”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体系遵循品德结构知、情、意、行等四个方面的教育规律,引入了以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企业文化为主题的道德认识(知),以心理健康调适、为人处事道理为主题的道德情感(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道德意志(意),以职业行为素养为主题的道德行为(行)等六方面内容,理实结合、实训内化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经研究发现,这六个方面的体系内容的结构关系犹如一棵树的六个组成部分,它们相互联系支撑、相互促进生长。因此,把这六个部分的集合组成称之为“树型”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犹如树根,引导学生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吸收并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帮助他们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实现真、善、美的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好比树干,传送养分的同时还支撑着整棵树的成长,旨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现代企业文化”就像树枝,既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从中汲取养分,又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不同的枝干也还代表着不同的企业,从企业共性文化的角度丰富着德育教育内容,并通过融合校园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使学生尽早认识、接受、内化现代企业文化,增强企业认同感。

“为人处事道理”是树叶,以显性教育的方式,归纳总结出做人做事的准则,既帮助学生解决人际交往中遇到的矛盾和困惑,又激励学生“做好人,做成事”。

“心理健康调适”就像树茎,是树叶里隐而不露的部分,属于学生的内在需要,要在教育和培养学生个体良好心理素质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并能适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为“叶”输送养分,同时又接受“叶”的光合作用所形成的营养。

“职业行为素养”好比树果,这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成果,更是用人单位衡量学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效果的标准、认可的关键目标。

“树型”体系实践探索

2009年,调整后的扬州技师学院领导班子把研究职技类院校构建什么样的德育模式、采取什么样的德育方式提上了议事日程。2010年7月初,学院成立了“树型”思想德育课题研究攻关小组,并成立了由院长牵头的六个子课题组。目前,“树型”体系已形成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实训内化的近100万字的校本学材、教材成果。

在研究的基础上,学院大力实施课改试点,尝试将山东“杜郎口”教学法引用到“树型”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课堂中。以信任学生、发动学生、培养能力为教学宗旨,以发掘潜能、自主学习、提高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侧重对学生口语表达、思维拓展、潜能发挥等方面的培养,通过群体参与和个体参与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为适应现代企业对德技双馨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学院还与晶澳太阳能、潍柴动力、广菱电子等名企共同探索,侧重在弥补德育“短板”上下功夫。将“树型”德育六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承载其中,使德育与技能培养融为一体,收获了“对接传统儒文化,创立潍柴(扬州)亚星职业道德‘新五常’”“对接校企双制文化,开通广菱电子融合管理‘全频道’”“对接人文情感文化,构建校企合作温情育人新机制”等多项独具特色的校企共建德育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