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培训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23 15:55: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培训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一条 本办法依据本公司人事管理规划第三条的有关规定制订。
第二条 教育实施的宗旨与目的如下。
(1)加强人事管理,重视教育训练和提高员工的素质,施予适合的教育训练,使员工掌握更丰富的相关知识与技术,同时养成高尚的品德,处理业务能达成科学化,成为自强不息的企业优秀人才。
(2)使员工深切体会和认识本公司对社会所负的使命,激发其求知欲、创造欲,使其能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努力,奠定公司良好的人才基础。
第三条 本公司员工的教育训练分为(不定期训练)与(定期训练)两种。
第四条 本公司所属员工必须接受本办法所定的制度。
第五条 本公司员工教育训练由各部门主管对所属员工经常实施。
第六条 各单位主管应拟定教育计划,并按计划切实推行。
第七条 各单位主管经常督导所属员工以增进其处理业务能力,充实其处理业务时应具备的知识,必要时得指定其阅读与业务有关的专门书籍。
第八条 各单位主管应经常利用集会,以专题研讨报告或个别教育等方式实施教育。
第九条 本公司员工教育训练每年分为两次,上半期(三月、四月)及下半期(十一月、十二月)定期举行,其内容视实际事务分别确定。
第十条 各部由主管拟定教育培训计划,会同总务科安排日程并邀请各单位干部或聘请专家协助讲习,以期达成预期效果。
第十一条 本定期教育训练依其性质、内容分为初级班(普通员工)及高级班(主管以上干部),但视其实际情况可合并举办。
第十二条 高管人员培训分为专修班及研修班,由董事长视必要时随时设训,其教育的课程进度另定。
第十三条 普通事务班的教育内容包括一般实务(公务概况、公司各种规章、各部门职责、事务处理程序等)以及新员工的基本教育。
第十四条 普通技术班的教育内容除包括一般实务外,要重视技术管理培训。
第十五条 高级事务班的教育内容为业务企划、企业经营管理等有关主管必修的知识与技能,使受训者增强领导力。
第十六条 高级技术班教育内容为如何切实配合工作进度控制资材、节省用料、提高技术水准等,并视实际需要制订研修课题。
第十七条 各级教育训练的课程进度另定。
第十八条 各单位主管实施教育训练的成果列入平时考绩记录,以作年终考绩的资料,成绩特优的员工,可呈请选派赴国外实习或考察。
第十九条 凡受训人员接获调训通知时,除因重大疾病或重大事故经直属主管出具证明申请免予受训外,应即时于指定时间内向主管单位报到。
篇2
关键词:强化安全意识落实制度
Abstract: since the "new oil company special dangerous working regulations" and a series of management regulations promulgated, Dagang Offshore Development Company ground construction project department through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d promotion, gradually refined the contractor operations management processes, strengthen risk analysis and control, provide a strong guarantee for the safe operation of ground
Keywords: strengthen safety awareness system
中图分类号:X92文献标识码:A
在其推行过程中,重点抓住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程序推行前做到“四个加强”
(一)加强理念培训与前期宣贯
程序的推行效果取决于员工对安全理念的认同程度。为确保推行效果,地面部在推行前分步实施了全员安全理念培训和现场安全观察与沟通,使员工掌握先进的HSE理念,并在工作中逐步转变观念,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安全,为程序的推行奠定基础。另外,在安全员对现场负责人进行研讨式培训,然后由现场负责人对各承包商队伍进行第一次培训,并继续征求意见,对制度进行持续完善。
(二)加强现场辅导
每项制度实施前,体系推行组都结合实例组织每个承包商队长以上的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辅导,是各种理解上的差异和疑问得到充分沟通和交流,确保制度执行过程不出偏差。
(三)加强承包商作业前培训指导
新的作业许可制度都是针对现场非常规作业的,而非常规作业绝大部分是由承包商完成,因此对承包商作业前培训至关重要。程序推行前,公司对长期承包商如油建等进行送教上门式全面培训,对临时承包商则由地面部实施作业前的新版作业许可程序培训,确保承包商在作业前就清楚新的作业许可有什么变化、增加了什么内容、如何办理、找谁办理等问题,促进了作业许可制度的有效落实。
(四)加强新版程序的跟单试行工作
程序审核定稿后,要求基层单位进行跟单试行,即在实行原有原有制度的同时,按新版作业许可程序进行模拟运行,以测试制度流程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并根据试行情况进行完善并形成制度的最终版本。
二、现场推行强化“四个意识”
(一)强化现场作业的风险意识
从现场培训入手,通过属地单位组织员工和承包商进行现场风险辨识、风险评价、制定并实施风险控制措施,强化作业现场风险管理。每次作业前,必须由作业双方共同进行工作安全分析,制定周密的安全措施,消除不可接受的风险,并在作业过程中对风险及控制措施持续关注,保证作业现场的安全。
(二)强化承包商责任意识
从《承包商安全管理规定》实施入手,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使每名员工树立“安全是我的责任”的意识,从而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比如在作业许可程序中,强调承包商责任,使香肠负责人能够按规定组织承包商队伍进行工作安全分析,并对作业过程所识别的风险负责。
(三)强化作业单位的安全意识
以往工作中,作业单位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依赖性较强,对于现场有什么危害,风险怎么控制,往往不是很清楚。由于作业人员直接工作在现场,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极易引发事故,一旦出现意外,首先受到伤害的就是现场作业人员。因此,我们将作业方指定为编写工作安全分析的主责方,强化作业者的安全意识,在作业前具体了解作业风险有哪些、采取的控制措施是什么、控制措施是否有效、参与风险是否降至可接受的安全状态等。这种管理的思路从心理上缓解了作业人员的紧张情绪和工作压力,从而确保了作业安全与施工质量。
三、制度推行过程中的体会
(一)制度转换应理念先行
在最初的制度推行过程中,我们对安全理念的培训关注不够,只重视转化制度的推行,导致员工执行不够理想。为此,我们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分析,找出了症结所在,推行全员理念培训以及安全文化建设,使全员安全理念发生了较大变化,确保了程序推行更加顺畅。
(二)培训工作注重效果
培训工作是程序推行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我们先后组织了现场负责人员培训、承包商现场培训,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承包商对新制度很不适应,各项工作做的很不到位,给程序推行带来了很大难度。为此我们采取了对长期承包商进行上门服务的方式,对其进行安全理念、安全观察与沟通、作业许可制度等方面的培训,并变说教为说服、变灌输为研讨,使承包商真正学会吃透,从而为程序的有效执行奠定了基础。
(三)推行过程应稳妥不冒进
推行过程开始阶段,我们简单的采取了试行加考核的方法,导致安全分析过于简单,不能够完全辨识出作业过程中的风险,使作业许可管理的难度加大。经过调研分析发现了其中的不足,及时将推行过程调整为模拟试行、试行、实施,推行效果得到了有效提高。
(四)承包商管理要强化
通过作业许可制度推行的实际工作,我深深感到承包商管理难度较大。为解决这一棘手问题,我们一方面通过上门服务和加强沟通加以解决;另一方面从制度上加大了对承包商的现场管理、工作评分等权限,便于强化现场的承包商管理,实施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周守为;中国海洋石油开发战略与管理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2年
[2]杨中强;中东石油与21世纪的中国石油安全[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篇3
关键词:医药行业人力资源培训有效性;影响因素;对策探究
一、引言
医药行业作为“知识密集型”行业的代表,员工的专业素养、学习能力对于企业的可持续经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在培训资源一定的条件下,配置培训资源,激发学员学习兴趣,提升培训效果是公司各级管理者始终关注的焦点。
二、药企人力资源培训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1.选取调查对象及发放问卷本次调研选取振东集团下属的振东制药、开元制药、安特制药、太原医药物流四家子公司的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问卷229份,其中无效问卷2份,有效问卷22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9%。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员工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影响公司人力资源培训有效性影响因素指标。2.调查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本文数据测量采用里克特5级量表设计,需要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本研究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采用Alpha分析模型中Cronbach的一致性系数进行分析得出:该调查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732(Cronbach’sAlpha),所以本研究的问卷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同时,本调查问卷效度分析采用KMO指标进行测量,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通过对15项因子进行分析,得出KMO值为0.848(取样足够度的Kaiser-Meyer-Olkin度量),表明因子效度较高。此外,用Bartlett球体检验的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小于1%,说明可以接受原假设,原有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3.培训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确定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得出影响药企人力资源培训有效性因素体系表,该表包括4个一级要素,14个二级要素。即培训对象(性别、工作年限、管理层级、教育背景、工作成熟度、心理成熟度)、师资来源(企业培训师、职业内训师)、培训环境(组织文化、公司战略、培训管理制度)、培训保障(设备保障、时间及费用保障、培训方法)。4.培训有效性的因素评分方式在确定影响药企人力资源培训有效性因素之后,为量化培训有效性因素对培训效果的影响程度,本文采用里克特5级评分量表分别赋值:非常影响5分,比较影响4分,一般影响3分,不太影响2分,不影响1分。5.培训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指标评分通过计算得出:培训对象(性别-2.2分、工作年限-3.2分、管理层级-3.6分、教育背景-3.4分、工作成熟度-3.8分、心理成熟度-3.3分)、师资来源(企业内训师-3.3分、职业培训师-2.9分)、培训环境(组织文化-3.3分、公司战略-3.1分、培训管理制度-3.5分)、培训保障(设备保障-2.9、时间及费用保障-2.8分、培训方法-3.5分)。从培训对象来看,影响药企人力资源培训有效性的因素评分大都在3分以上,其中,员工工作成熟度影响最大,为3.8分,性别影响因素最小,为2.2分。说明作为成人的学习方式,学员的工作成熟度对培训效果起着关键性作用。从师资来源来看,企业内训师对培训有效性的因素影响最大,为3.3分,职业培训师对培训有效性因素的影响较小,为2.9分。反映出企业内训师更加了解企业的实际运营状况、绩效差距与员工培训需求,培训的针对性较强,培训效果较好。从培训环境影响来看,组织文化、公司战略、培训管理制度三因素都对培训影响较大,说明制药行业培训受公司内部环境影响较大。从培训保障来看,培训装备、后勤保障程度对培训效果也有一定影响,但影响最大的是培训方法,为3.5分。同样的培训内容选择不同的培训方法产生的培训效果差异较为明显。
三、提高药企人力资源培训有效性的对策
1.构建各岗位“胜任力模型”,提升拟聘人员质量为适应公司发展要求,人力资源部应建立和完善各岗位的“胜任素质模型”,人力资源部组织招聘时,要以学习力为核心胜任力,采用结构化、标准化测试,确保拟聘求职者更贴近实际工作的需要。2.合理配置培训师资源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优先选择企业内训师,同时,人资部在培训市场尽可能选择专业知识过硬、工作经验丰富、综合素养高、服务意识强的培训师作为补充,使得公司内外部培训资源相互弥补,扬长避短,充分提高人力资源培训的有效性。3.构建学习型组织文化,将企业战略融入培训管理中首先,公司应塑造“学习型组织”的团队学习文化。企业通过营造学习氛围,让员工长期处于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中,耳濡目染的接受熏陶,培养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和动机,增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人力资源部要结合企业战略,确定培训目标。人力资源部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从公司战略、工作要求及个人需求三个层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培训需求,从而确定培训目标。最后,建立、健全、落实培训管理制度,强化员工的学习主体意识。优先选拔学习能力强的参训员工进入关键岗位,促进结构知识转化。4.完善培训设施、做好培训计划、选用恰当方法首先,企业要完善培训设施,创建轻松培训环境,使学员在心情放松的条件下接受训练。其次,培训部门要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在培训经费允许范围内,充分利用员工工作闲暇时间进行培训。最后,鼓励讲师采用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充满乐趣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激发学员学习热情,提升培训效果。本文根据收集的调研资料对药企人力资源培训有效性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并结合自己在药企的工作经验,提出提升药企人力资源培训有效性的具体措施。由于样本、时间、经费以及个人水平有限,文章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希望今后研究中有进一步成果的出现。
参考文献
[1]石金涛.培训与开发(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安鸿章.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第三版)[M].北京: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2014
[3]慕彬莎.企业培训方法与模式选择浅析[J].东方企业文化,2007,(7):1.
[4]梁梦璇.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4,(11X):147.
篇4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家政服务业;从业者培训;机制
作者简介:汪群龙(1982-),男,浙江富阳人,浙江树人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家政学与社会工作;冉云芳(1984-),女,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所2012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经济;蒋联海(1971-),男,浙江绍兴人,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处主任科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家政教育模式创新研究:能力、质量、标准化间关系视角”(编号:12XKGJ05),主持人:朱红缨;杭州市社科重点基地研究课题“职业教育参与社会培训的路径与机制研究”(编号:2014JD52),主持人:冉云芳;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浙江省高校社会工作人才职业化困境及推进策略研究”(编号:2014SCG109),主持人:汪群龙。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8-0048-08
一、问题的提出
转型期家庭小型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对解决家庭及其成员的生活性需求非常迫切。随之,家政服务业快速发展,其市场规模逐渐扩充、领域也不断拓宽、内容日趋丰富,同时需求扩张空间和潜力巨大,需求层次和类型差异也更加明显,尤其与高龄老人、失能老人、妇幼儿童、高端家庭相关的服务需求成为增长重点,不仅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而且需要具有较高素质涵养和技能水平的人才,而目前从业人员服务提供能力与需求差距巨大。从对杭州市的跟踪研究来看,五年来家政从业人员的来源及知识结构变化不大,一线家政从业人员中60%以上来自外地农村,75%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2006年调查数据显示,家政从业者对工作的胜任度较为自信,认为消费者对自己提供服务的评价表示满意的占90%以上;而在2011年的调查中发现,有39.5%的消费者曾经对使用家政服务后进行过投诉,投诉的最主要原因是服务质量差。从业者职业素质与服务能力成为制约家政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家政从业者培训是提高家政从业人员服务能力、职业素质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其提升自我身份认同,取得职业晋升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各地政府及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在发展家政服务业过程中,纷纷出台了一系列从业人员培训措施,纵观这些措施,大多为地方政策文件或行业管理办法,仅具有指导性或参考性,而针对家政服务行业特性的培训需求调查、培训课程设置安排、培训过程管理、培训师资团队组建、培训组织整合以及培训监督评估等方面尚未形成系统化的机制,有些企业虽然每年开设培训课程并派员参与政府主导的职业资格培训,但往往走形式、走过场,实际效果并不明显。这一问题不仅影响了消费者使用家政服务的信心以及对家政企业的认可度,甚至引发了社会对家政服务行业发展的担忧,不利于家政服务行业的良性发展。
本文主要研究家政服务领域中的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问题,通过对浙江省12个市家政从业者培训的实地调查,对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梳理,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并探索形成家政从业者培训的长效机制。
二、理论框架
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作为组织研究的分析工具,往往应用于企业管理领域中。近年来由于其内涵与外延的扩展,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公共部门和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中[1],在卫生领域(医院、康复组织、保健机构)、环境政策[2]、非营利组织研究[3]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逐渐被应用到养老机构[4]等生活行业,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分析框架。
Freeman提出利益相关者是“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这个定义不仅将影响企业目标的个人和群体视为利益相关者,同时还将受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影响的个人和群体看作利益相关者,正式将当地社区、政府部门、环境保护主义者等实体纳入利益相关者管理的研究范畴,大大扩展了利益相关者的内涵[5]。学者Clarkson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的分类,例如根据相关者群体与企业联系的紧密性,可以将利益相关者分为:首要的利益相关者和次要的利益相关者[6]。首要的利益相关者往往是指企业的股东、职员、产品销售者、消费者等与企业发展紧密相关的群体或个人,如若没有他们的连续参与,企业将失去竞争力甚至走向破产;次要的利益相关者指的是舆论媒体以及政府、行业协会、学校等特定利益集团,他们影响企业的运作或者受到企业运作的间接影响,但对企业的生存没有根本性的主导作用。Clarkson的分类方法进一步深化了利益相关者的应用领域。
家政从业者培训活动的开展需要进行需求调查、课程安排、师资提供、过程管理、监督评估,在此过程中必然要和若干个体和社会组织发生联系,由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影响经营行为的主动性存在差异”[7],因而会出现多个利益相关主体和多种利益关系的交叉、互动和整合,从而形成各种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因此,利益相关者理论同样适用于家政企业某一经营行为的研究。家政从业者培训这一经营行为的首要利益相关者有:家政企业经营者、培训管理人员、受训从业者、家政服务消费者,因为如果没有他们的连续参与,特定的经营行为或将失败,家政企业就不可能持续生存;次要利益相关者有: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如商务部门、人力社保部门、教育部门等)、其他资源提供者(如学校、培训机构等)、行业协会、舆论媒体和社会公众等,因为他们间接地影响家政从业者培训的开展或者受到家政从业者培训结果的间接影响,但他们对家政企业的生存没有根本性的作用。
三、家政从业者培训中的利益相关者作用分析
家政从业者培训的利益相关者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并且他们的特点和需求会通过利益相关体系产生作用影响着家政从业者培训目标的实现,进而影响到家政从业者培训的质量与效果。
(一)首要利益相关者
从家政企业经营者来看,由于家政企业是社会效益明显高于经济效益的微利性行业,在解决大量弱势群体就业的同时,许多规模小、员工少的家政企业在市场中的存活期不超过三个月。作为投资者的企业经营者往往将如何发展企业业务,占据市场份额作为重点与利益诉求,但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品牌效应,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储备和服务队伍。然而,由于家政服务人员流动性大,导致家政企业经营者担心花大成本去投资员工的素质提升,只是为他人做嫁衣,员工职业技能培训往往被作为岗前培训的非必要项目,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大量存在。因此,家政企业经营者对于从业者职业技能培训的战略定位直接影响该目标的实现。
家政企业培训管理人员对于从业者培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培训活动管理规范化程度、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培训管理计划的制定与执行、培训过程的监督以及应急事件的反应等无不与培训管理人员的能力有关。
受训者作为家政职业技能培训的主体,通过培训一方面可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同时获得职业资格,取得职业晋升与相应的工作报酬,某种程度上也是提高行业整体素质的关键。然而,家政服务往往被认为是一项很简单的工作,只要凭经验操作即可,有些家政从业人员在培训中既不重视理论学习,也不关注操作技能演练。由于培训时间与工作时间的冲突,顶包和缺课现象也时常发生。因此,受训者对职业培训的主观态度、努力程度与专注度,是培训效果与质量的重要性因素。
家政服务消费者作为使用家政服务的直接体验者,这一群体对于家政从业者培训质量的认知和评价总是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一般来说,消费者在内心中对家政服务质量作出的价值评判,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提供者对其利益需求的满足程度。因此,家政从业者培训结果对于消费者而言是否具有价值,其价值是大是小,从本质上看它符合其愿望和需求的状况如何。实际上,家政消费者在利益相关体系中承担着“培训需求来源”的角色,决定培训内容的指向性。
(二)次要利益相关者
从近几年家政人才的培养培训来看,是偏向“外生性”的,它的发展历程不是一个自然发生、逐渐演进的“内生”过程。如浙江省的“衢州保姆”、“嵊州越乡嫂”、“新昌阿姨”等人才品牌初创时期都是依靠政府行政性手段、行业协会助推、校企合作培养、媒体正面引导等系统外部因素的“催生”。在家政服务提供与需求对接的契合性方面,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其他资源提供者、行业协会、舆论媒体和社会公众等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家政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对整个家政行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不仅逐渐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化建设,而且还通过政策导向、专项财政资金扶持、培训补贴、监督评估等各种方式来保证家政职业技能水平与服务质量。从某种程度上讲,政府是家政从业者培训最主要的社会利益相关者。学校与培训机构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训师资库建设、课程资源整合、培训方式的研究,不仅是校企合作培训的主要支持者,也是家政培训师资、技能鉴定考评员等行业智力资源的提供者,是家政从业者培训质量内涵提升的重要社会利益相关者。行业协会基于行业属性,通过平台构建、信息互通、行业评估等途径起到交流、沟通与促进发展的作用。新闻媒体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社会对家政服务业的了解和支持,引导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道德观,增强职业归属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家政服务业,舆论媒体对家政从业者培训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公众的认知和行为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媒体也是家政从业者培训利益相关者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调查方法与数据分析
(一)调查方法与样本情况
浙江是家政服务业发展较为迅速的沿海省份,每年平均有6家单位获得“全国百强家庭服务企业”称号,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市场需求逐渐扩充,同时对家政服务供给对市场需求的动态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也较为关注。截止2013年10月,浙江省经主管部门批准的从事家政服务的市场主体有7488家,年营业额在300万元以上的有486家,占6.5%,超千万元的有51家,有2家企业年营业额已过亿元。居民家庭用于家庭服务的支出在320亿元左右,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在2.04%左右。以员工制、中介制、零工等三种用工形式的家政服务从业人员达30余万,规模逐年增长。从年龄上看,30岁以下的有3.13万人,占10.4%;30岁以上的有27.08万人,占89.6%。从文化程度看,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3.22万人,占43.8%;初高中学历的有15.61万人,占51.7%;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仅有1.37万人,占4.6%,呈现出整体素质不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专业训练缺乏、职业化水平不高等特点(见表1)。从2013年4月开始,浙江省成立首个家政服务人才培养培训联盟,重点关注家政专业人才的培养培训质量与机制问题,以期满足不断增长的生活需求。
本研究调查范围为浙江省的11个地级市与1个县级市,依据利益相关者的分类方法,调查对象主要为家政从业者培训首要利益相关者:家政企业经营者、家政企业培训管理人员、家政一线从业人员,家政服务消费者。共设计了两套问卷,企业部分问卷由家政企业经营者、家政企业培训管理人员、家政一线从业人员填写,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98份,回收率为81.6%,;消费者部分问卷由所属城市的家政服务消费者填写,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1050份,回收率为87.5%;同时对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培训学校等次要利益相关者进行了结构性访谈。回收的问卷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二)数据分析与讨论
1.对家政从业者培训的认知与诉求。对家政从业人员市场需求进行评估排序(见表2),结果表明:家政企业和消费者对从业人员市场需求的评估排序一致性程度较高,均认为月嫂、养老护理员是当前最急需的职业工种,这一结果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的政策导向也基本一致,反映出市场需求与培训定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家政企业和消费者对市场需求3~8位排序的差异则反映了两者处于不同位置的利益诉求差异,家政企业作为经营主体自然将最能产生经济效益的职业工种如护工进行重点关注,而对流动性大的职业工种则依赖于周期短、效果不明显的公益性培训,相反,消费者往往对能解决自身生活需求的职业工种如家务助理、维修维护等抱有强烈的培训诉求。这某种程度上是导致部分家政职业工种与消费者需求契合性及满意度不高的原因所在。
表2 家政企业与消费者对家政从业人员市场需求的评估排序
对家政从业人员的能力结构进行评估排序(见表3),结果表明:经培训后且具备职业资格证的从业人员市场认可度最高,达到86.4%,同时在家政行业中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与职业资格认定、理论与实操经验的培训学习相比,后者往往显得更重要。这也符合当前普遍要求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和职业等级评定的发展趋势。但对“经过培训的人员”这一群体,市场认可度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也反映出当前职业资格培训、企业上岗培训、机构培训、行业协会公益性培训等不同利益相关者安排的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过程及培训效果的评估监督方面差异性较大。从目前家政从业人员能力结构的分类与占比来看,50%以上的人员是经过培训的,但如何在利益相关者体系中保证培训质量与效果符合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这是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表3 家政从业人员能力结构认可度评估排序及所占比
对家政从业人员培训存在的问题从服务使用者与受训者两个层面进行双向评估排序(见表4),结果表明:(1)在整个利益相关者体系中,服务使用方(消费者)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培训主体资源不足、培训内容陈旧与培训效果不佳,这一结果在市场中的表现就是,消费者往往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家政员,甚至在自己急需某类生活时找不到与之配对的从业人员,不能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另外由于部分从业人员理论与实操经验不足,导致消费者对从业人员服务水平整体满意度不高。同时,我们在实地访谈家政企业时,企业负责人明确表示家政从业人员数量越来越少,第一代农民工由于年龄、身体、家庭等原因陆续返乡,或者回家养老或者回家照顾自己的孙辈,在仅有的部分人力资源中,又要考虑经济效益,不能将培训活动在家政职业工种中实现全覆盖。而第二代农民工由于文化素质、生活环境的影响大多不愿意从事家政服务,宁可在一般的工厂、小企业呆着。对于家政服务从业队伍的后劲不足以及培训主体资源不足,企业经营者表示十分担忧。(2)受训者对于职业培训的组织安排、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甚至对于自己所参与的相关工种培训也提出质疑。调查显示,85.3%的从业人员普遍认为现有的职业培训活动安排不合理,将近有60%的从业人员感觉培训的内容与实际工作有差异。我们在访谈中发现,许多从业人员认为由于工作时间与培训时间的冲突,自己往往是参加“走场式”的培训,有时因为忙于工作不得不请同事帮忙去应付听课,在技能提升上没有实际效果。另外,有些从业人员表示,自进入家政行业以来至少参加3次以上不同部门组织的相关培训,所涉及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都不一样,感觉无所适从。
表4 家政从业人员培训存在问题双向评估排序
2.家政从业者培训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对家政从业者培训质量满意度与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家政企业规模、人力资源储备量、培训管理人员数与能力、从业者工作年限和培训师资数及能力等与家政从业者培训满意度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均通过P=0.01或P=0.05的显著性检验(见表5),具体来看:
(1)家政企业规模、人力资源储备能力与家政从业者培训满意度具有较大的相关性。企业规模越大,经营者具有一定的战略眼光和市场需求的评估能力,对于人才队伍素质的关注度高,家政职业工种培训的覆盖面就越宽,从而满足消费者生活需求的能力就越强,符合消费者对家政职业培训质量评价的价值标准。同时,企业人力资源的储备需要花费大量资本,一般规模较小的家政企业对人力储备的意识与能力都较弱,调查显示,以员工制家政从业人员为例,每人每月缴纳各类社会保险平均为500元,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从业者的后顾之忧,增强了职业归属感、保证了从业队伍的稳定性、缓解了培训主体资源的不足。
(2)培训管理人员、培训师资的数量和能力与家政从业者培训质量满意度之间也存在高度相关性,数据显示随着培训管理人员、培训师资数量和能力的提高,家政职业培训质量的满意度也随之增高。从业者培训管理人员的能力,尤其是培训管理计划的制定与执行、培训师资的选择与整合、培训过程监督与培训效果的后续跟踪等会影响到培训质量的满意度。目前,无论从家政企业培训管理岗位的设置还是从行业、政府部门对于家政培训管理的制度化、系统化建设来看都是有所欠缺的,培训教材、培训方案、培训效果的质量评价体系等标准化建设工作也还处于空白。从培训师资来看,由于没有解决好家政教师的职称通道问题,很多教师均非专职从事家政教学,“双师型”教师更是难寻。实际上兼职教师也比较难找,养老护理、护工、月嫂一般请医院医护人员来讲课;家务助理中日常保洁一般请兼职教师进行理论性的讲解,另外请烹饪教师传授基本烹饪及营养搭配知识。总体来看,由于缺乏专业专职师资队伍,培训效果不够理想。
(3)参与培训的从业者工作年限与培训质量满意度之间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尤其是工作三年以上的从业人员数量与培训质量满意度之间相关性较强。从业者进入家政行业一定年限后,对于家政职业的工作特性也有所认知,家政职业培训的自我利益化趋向较明显,培训的专注度、努力程度也相应提高,通过培训获得的理论与技能水平逐步提升,获得消费者认可度也自然增加。相反,新进家政行业的从业者对于职业的归属感较弱,职业流动的自我合理化倾向明显。我们在对行业协会、培训学校的相关教师进行访谈时发现,培训教师普遍认为在每期的职业培训中,家政老员工的互动性较强,甚至在进行实操演练时能主动对新员工进行帮扶与指导。目前,家政行业中工作不满一年的从业人员占到27.1%,通过社会保险的政策支持、媒体的正面引导,加强从业者对职业属性的认知与归属感,这将大大提升从业者参与职业培训的热情与培训质量。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家政从业者培训与多个利益相关者有关。家政从业者培训的利益相关者可以分为首要利益相关者和次要利益相关者,首要利益相关者对于家政从业者培训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包括:家政企业经营者、培训管理人员、受训从业者、家政服务消费者。本研究通过对家政从业者培训的首要利益相关者的问卷调查,结合对行业协会、培训学校等次要利益相关者的访谈分析,发现:目前主要存在培训主体资源不足、培训内容陈旧、培训效果不佳以及培训的组织安排不合理、培训方式差异性较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家政企业的规模化不足、培训管理制度化、培训过程标准化缺失,也有受训从业者自身对职业属性与培训认知问题。同时,职能部门的政策支持、行业协会的培训整合、培训学校的师资提供也在家政从业者培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建立家政从业者培训的长效机制,需要企业、政府、行业组织、培训学校与从业者的共同努力。
本研究根据浙江省家政服务业发展与从业者培训的现实基础,为建立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家政从业者培训机制提供了决策依据。建议如下:
(一)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培训供需契合度与战略定位的有效性
一是构建三位一体的“家政服务供需平台”。加快建设以家政从业人员、消费者、家政企业三个市场主体为重点的服务供需平台,通过该平台提供的服务流程、服务质量、供需对话与诚信监督等结点效应,发现需求、引导需求,克服家政从业者培训的分散性、契合性弱的制约。如提供面向家政从业人员的职业工种需求介绍、职业服务技能咨询、求职指导等服务;面向消费者的需求定制、需求对接等功能;面向家政企业的培训咨询服务、经验共享、服务质量与诚信监督等服务。将家政消费者的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作为从业者培训职业工种定位与确定培训内容的依据,提高培训供需契合度。二是建设家政经营者成长平台。家政企业经营者对于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决定从业者培训这一经营行为在整个企业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及有效性。加强对优秀经营者和企业员工培训典型的舆论宣传,强化与高校及培训机构的合作,组织实施经营者培训计划;搭建经营者经验交流和联谊合作平台,完善经营者成长环境和激励机制,引导经营者将企业一线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升与服务技能培训作为优先发展战略实施。如将专职培训管理人员岗位设置、从业者培训相关制度及评价体系建设、企业内部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等作为考核家政企业及经营者的指标。三是提升家政行业协会公共服务能力。加大对家政行业协会发展的资金扶持力度,完善协会组织机构,推动行业协会专职化发展;重点加强行业协会在家政从业者培训中的整合引导功能。如将商务部门组织的家政职业岗前培训、人力社保部门组织的家政职业资格培训、教育部门组织的家政职业能力培训以及民政、农会等部门组织的家政职业专项培训的培训方式及内容进行整合,同时在行业内部选拔一批建有实训场所、配有标准教具的规模型企业作为培训基地;引导行业协会对外交流,与国内外其它家政协会联合和合作,传播促进家政从业者培训方式转变的先进经验与模式;引导行业协会加强对行业公共服务的方式与内容的研究、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二)加强政策支持与媒体正面引导,提高家政从业者培训参与度
一是进一步完善激励举措,深化细化各项培训政策的执行与落实。根据行业发展变化与消费者需求重点领域,在入职奖补、减免税费、保险补贴、就业培训补贴、政府购买服务、专项资金扶持以及奖励等政策实施的基础上,动态研究制订鼓励措施,重点要通过政策的倾斜,增强家政企业人力资源储备能力与劳动力进入家政行业的吸引力,缓解培训主体资源不足的现状。同时,要进一步研究对策,拓展家政类专职培训师资的培养、引进、聘用通道,妥善解决家政教师的职称问题。二是加强媒体正面引导,注重标兵示范,提高从业者培训参与度。重视从业者培训后的带动效应,在培训学员中开展家政服务技术能手、优秀员工等标兵示范活动,对各类标兵示范提供必要的荣誉支持和奖励,尤其是在住房、落户、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相应回报。同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网络、简报等媒介的正面引导作用,宣传典型,增强家政职业归属感,提高家政从业者培训参与度。
(三)建立标准化培训机制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提升消费者培训认可度
一是要制定科学性与操作性统一的家政从业者培训标准。按照家政从业者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要求,依据家政职业工种的不同,充分考虑职业工作状况与特性,分类别科学设计家政从业者培训方案、课程设置、课时要求以及教学大纲等规范。二是要建立具备专业能力、实践能力、教学能力与职业素养一体化的家政从业者培训师资库。家政服务业有其行业属性特点,这主要体现在服务对象是家庭与家庭成员,如果简单地从其他职业诸如医护人员、厨师等群体中选择作为兼职教师,不管是家政从业者在专业性接受能力方面还是服务对象的适用性方面都存在局限性。因此,从家政从业者队伍的长期建设来看,最恰当的还是应选择专职的师资力量。家政从业者培训师资的建设需要重点关注教师的专业能力即教师对家政服务业领域专业知识的熟悉程度;教师的实践能力即对家政行业发展动态的关注与操作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即家政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计划的编写、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实施、教学效果的监控与反思能力;教师的职业素养即在本专业领域内对从业人员职业特点的了解与相关教育法规的熟悉程度。三是要建立统一的、规范化的家政从业者培训质量评价标准:对于培训方案的评估要考察其培训需求的调研情况、培训目标定位的准确性、培训模式与方法的适切性、培训内容与目标的吻合性等;对于培训条件的评估要考察其师资素质与构成情况、教学设施与实习实训条件等;对于培训管理要从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培训管理制度的建设、培训方案的执行力、培训台账与反馈制度的建设等指标进行评估;对于培训效果的监督方面则需要从培训目标的达成情况、培训学员的取证率、学员自身与消费者的满意度以及培训创新方面进行评价。
家政从业者培训是提高家政服务质量和推进家庭服务行业职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某种程度上决定未来家政从业队伍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在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统一的基础上,构建需求―过程管理―监督评估一体化的家政从业者培训机制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优质的服务,满足不断增长的生活性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1]Brugha,Ruairí,Zsuzsa Varvasovszky. Stakeholder Analysis: A Review[J]. Health Policy and Planning,2000,15(3):239-246.
[2]Gregory,Robin. Using Stakeholder Values to Make Smarter Environmental Decisions[J]. Environment, 2000(1): 33-44.
[3]Mueller J D,Williams A Higgins,M Tou. The Measurement of Responsible Governance and Management of NPOs in New Zealand: An Evaluation Tool for NPOs, Donors and Government.[M]// Perqueux, Yoon(Editor).“If You Have No Money You Have No Mission”,in Stakeholders in Perspective. Bradford, UK: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2004.
[4]章晓懿,刘永胜.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的养老机构运行风险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37-46.
[5]贾生华,陈宏辉.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法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5):13-19.
篇5
职业培训补贴实行“先垫后补”的办法。职业培训补贴实行先垫后补是指:符合条件的城乡劳动者,在政府确定的职业技能培训专业(工种)范围内,参加培训前由个人先行缴纳培训费用,待培训结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培训合格证书,以下非特指均简称职业资格证书)后,给予一定标准的职业培训补贴。
符合条件的培训人员可根据自身条件和就业意愿,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签订协议的培训机构范围内,选择参加相应专业(工种)的培训。
享受职业培训补贴的人员范围
贫困家庭子女、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含技师学院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和特殊教育院校职业教育类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以下均简称五类人员),以及符合条件的企业在职职工。
享受职业培训补贴的条件
对参加职业培训或创业培训的五类人员,培训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参照省、市政府补贴指导目录(以下均简称指导目录)标准给予职业培训补贴。
对为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垫支劳动预备制培训费的培训机构,按照《关于继续组织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工作的通知》(辽人社〔2014〕108号)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其中农村学员和城市低保家庭学员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的,按规定标准给予生活费补贴。
对按有关规定组织在职职工参加新型学徒制培训的企业,由财政按培训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按规定标准拨付给企业职业培训补贴。对参加技师培训的人员,培训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统一印制的高级技师培训合格证书的,由财政按规定标准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对参加创业培训的人员,培训后经市级就业和人才服务部门组织考核并颁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统一印制的创业培训合格证书的,由财政按规定标准给予职业培训补贴。
对五类人员参加指导目录内各专业(工种)培训,通过不同工种的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一定标准的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职业培训补贴的申领
参加培训的五类人员申领补贴需递交的材料:
(一)申请者本人《就业创业证》(或《就业失业登记证》,以下均简称《就业创业证》;未办理《就业创业证》的需提供加载本人就业失业登记信息电子记录的社会保障卡,下同)、职业资格证书原件,留存复印件;
(二)《职业培训(鉴定)补贴个人申领表》;
(三)《职业培训学员登记表》;
(四)申请者本人个人银行账户(社会保障卡金融账户);
(五)职业培训机构开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
参加创业培训申领补贴需递交的材料:
(一)申请者本人《就业创业证》、创业培训合格证书原件,留存复印件;
(二)《职业培训(鉴定)补贴个人申领表》;
(三)《创业培训学员登记表》;
(四)申请者本人个人银行账户(社会保障卡金融账户);
(五)职业培训机构开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原件。
申领劳动预备制培训补贴需递交的材料:
(一)学员身份证、初(高)中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未满18周岁申请者凭劳动预备制培训合格证书);
(二)《劳动预备制培训学员登记表》;
(三)劳动预备制培训补贴代为申请协议;
(四)培训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
(五)职业培训机构开具的往来票据(或税务发票)原件。
申领新型学徒制培训补贴需递交的材料:
(一)学员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
(二)学员劳动合同复印件;
(三)《新型学徒制培训学员登记表》;
(四)企业和培训机构签订的学徒制培养协议;
(五)企业和培训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
(六)培训人员花名册;
(七)培训机构开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原件,留存复印件。
参加技师培训申领补贴需递交的材料:
(一)职业资格证书(高级技师培训合格证书);
(二)《职业培训(鉴定)补贴个人申领表》;
(三)《技师培训学员登记表》;
(四)申请者本人个人银行账户(社会保障卡金融账户);
(五)培训机构开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
申领职业技能鉴定补贴需递交的材料:
(一)《就业创业证》复印件;
(二)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
(三)《职业培训(鉴定)补贴个人申领表》;
(四)申请者本人个人银行账户(社会保障卡金融账户);
(五)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
劳动预备制学员申领生活费补贴需递交的材料:
(一)农村学员需提供《居民户口簿》复印件;
(二)城市低保家庭学员需提供证明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效证件;
(三)申请者本人个人银行账户(社会保障卡金融账户)。
附则
五类人员只能享受一次同专业(工种)、同等级的职业培训政府补贴。
按照“谁经办,谁保管”的原则,由经办部门留存的相关材料,作为职业培训补贴情况的原始材料,装订成册,统一编号,并责成专人负责,妥善保管,随时备查。
各级就业服务机构要设立职业培训服务窗口,公开服务事项,履行告知承诺,提供办事指南,实行“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
加强网上办事平台建设,强化信息管理,全省统一建立职业培训管理系统,统一网上服务入口,实现标准化服务,推广实施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反馈,办理进度和办理结果网上实时查询等功能。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服务规则,明确纪律要求和行为规范,完善公共服务监督管理机制和社会评价机制,在管理部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培训机构等场所设立“监督举报公示”标牌,畅通群众投诉举报渠道,主动接受社监督。
篇6
关键词:电力企业 教育培训 体系建设 实践与创新
一、电力企业教育培训体系的现状与特性
1.电力企业教育培训体系的现状。近年来,电力企业高度重视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建立了比较现代化的企业教育培训体系,在教学培训老师上,截止2011年,全行业共有专职教师10830人,专职管理人员6419人,各类教育培训机构720个,职工各类教育培训经费支出142965万元,较好地完成了电力企业的培训机构、人员、经费的建设。在参加培训人员上,全员培训率为84.09%,较为完全覆盖了电力企业培训人员。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培训体系。电力企业除具有现代企业培训的共同特征之外,首先,电力企业培训人员还要有全员性特点。电力企业要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实行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其培训的内涵持续发展,培训对象从以一线工人为主,发展为包括生产操作层、专业技术层、管理层和决策层企业全体成员,培训的人员实现了全覆盖性。其次,培训体系的前沿性。培训既针对目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又着眼于未来组织发展的需要;既是对现有人力资源的开发应用,又是帮助企业人力资本形成和积累的过程。再次,培训体系的适应性。随着电力市场的发展,电力企业传统岗位增加了新内容,传统企业也会产生一些新的岗位,另外企业不同工作群体、不同个人需要的培训内容也不一样。所以,基于上述内容,电力企业培训的内容在适应时展、环境变化,适应社会需求、企业和员工发展之需要。
2.电力企业教育培训的特性。在我国电力企业规模较为庞大,企业管理体系较为复杂,其教育培训体系除了具有现代企业培训的共同特征之外,还有一些自己的一些基本特征。首先,电力企业的培训体系要突出技术性。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电力行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随着我国超高压电网的增多和区域电网的不断扩大,电力企业对员工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技术和技能培训在电力企业培训中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其次,电力系统的规划设计、基建、发电、输电、供电等环节中涵盖的特有专业工种120个,由于行业的特殊性,电力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无法通过社会人才市场获取,必须依靠企业自身解决,但是随着电力企业垄断的打破,企业员工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逐渐增强,教育培训也在提高。
二、电力企业教育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
1.培训体系缺乏系统性和长远规划。根据文章第一章的分析,教育培训体系要具有超前性,但是电力企业对培训的系统性、长期性、基础性认识还是不足,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教育培训评估标准和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在教育培训方面的政绩考核制度,现在还停留在简单的办培训班上,注重培训的短期效益,缺什么补什么,随意性较大,培训项目被动地依赖于上级下达的培训任务,缺乏培训体系建设长远规划,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培训的效果。
2.培训体系缺少科学化、制度化。电力企业还没有建立“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用人机制,主动自发和自主学习少,强制培训的少,培训部门分散,不能够有效的系统培训,培训登记制度不够完善,出现重复培训的较多。
3.培训效果难以保证。由于缺少必要的考核方式,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导致培训目标不明确,造成了只注重形式不讲究质量、重记轻创、重灌轻启、重书轻用、重知轻识的五个特征,造成了员工记条条和考证书,不注重创新,不能有效开拓思路,不能很好地利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培训效果低下。
三、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的创新
1.教育培训体系的实践。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主要是指制度体系、师资队伍体系、课程体系、培训基地体系和研发体系的建设。其中,培训基地及设施是基础,制度是保障,师资是关键,课程是核心,研发是支撑。第一,从企业实际出发,建立组织制度保证体系。要根据企业发展战略方针,制定科学合理、系统可行的培训规划和计划,并保障实施。第二,要建立好的师资保障体系。首先,师资队伍建设要高起点,选拔那些责任心强,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的人员担任培训老师。可以实行兼职实习老师制度,内部培训老师制度,同时还要与全国知名高校、培训机构合作,聘请外部专家、学者、教授为公司员工讲课、培训。其次,还要着力抓好企业兼职培训师队伍培训、考核、选拔的制度建设。再次,做好兼职培训师师资库的建设,对师资进行及时的更新,搞活培训师的进出机制,也要对兼职培训师资源有效应用与合理调配,建成兼职培训师服务于企业中心工作、人才培养、教育培训工作的长效保障机制。第三,做好课程体系开发建设。培训课程就像产品,要注重培训内容的针对性、适用性以提高员工岗位胜任能力,同时要根据适应现岗位工作的补充知识、技能转向扩展知识、提高能力、增强才干及培养创新上来。还要结合培训人员的岗位特征和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进行分类指导,比如对于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一线操作人员都要进行不同的培训内容。第四,做好教育培训基地体系建设。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培训基地建设,优化配套服务功能,提升培训设施、设备的档次。要坚持先进性的原则,建立一流的培训中心,要坚持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注意对现有的资源进行优化。第五,搭建网络教育培训平台。远程教育是未来职业培训的发展趋势,也是创造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所以根据电力企业分散、员工多的特点,要利用好网络学习的平台,建立好教育培训制度。
2.教育培训体系的创新。第一,教育培训观念的创新。要打破传统的培训观念,建立起大教育、大培训的观念和深入一线的观念、“持续提高”和“终身培训”的观念,即把“持续提高”和“终身培训”的观念贯穿到全员教育培训中,做到重要人才重点培训,优秀员工加强培训,年轻员工经常培训,紧缺人才抓紧培训和一线员工经常培训,使所有员工都能持续学习。第二,培训管理思路的创新。要以现代化的培训理论为指导,围绕电力企业发展的方向,以人为本,实行培训项目负责制和培训效果考核制,树立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理念,形成优良的人才培养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氛围。第三,培训管理制度的创新。要打破职业培训证书的限制和培训证书与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职业技能鉴定证书脱节的现象,形成既能与当前培训要求相适应,又能逐步与先进培训管理模式接轨的管理制度,保证培训效果的完善。第四,培训方式和途径创新。要打破以往的课堂教学、车间实习和师傅带徒弟方式,实现双元制的培训,即学校与企业结合,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实践为主。要建立订单培训、委托培训等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在培训途径上,减少课堂教学,自办企业大学,实行基层锻炼、挂职锻炼、职务轮换、工作训练指导、模拟演习、研修讨论,以及电化教学、电视教学、网络培训等现代化方法、手段。最后,培训内容的转化。除了培训与工作内容有关的职业技能培训、技术培训、组织发展培训、能力培训、管理职能培训、知识培训、安全健康培训、学历教育等内容,还要加强企业文化、人际交往、个人自尊、压力管理等内容,而且每大项内容包含更多细化内容。
参考文献:
[1]杨险峰.对电力企业教育培训发展趋势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8
篇7
关键词:创新 培训管理 提高 电力企业 培训 管理效果
任何企业的创新、变革和发展,都是源于企业员工的不断学习和进步,员工素质将最终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电力企业是知识性、智能型、高新技术型企业,要求员工具有较全面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因此电力企业的培训要紧紧围绕如何开发并有效调动员工的潜能,使员工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能动性地为企业创造效益,以实现员工与企业共赢方面开展工作。
1、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实现员工与企业共赢
首先,有效的培训体系来源于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与评估。其次,有效的培训体系应着眼于电力企业核心需求,明确电力企业各层尤其是高层对培训工作的愿景和期望值,确定短期内培训工作的重点和突破点。第三,有效的培训体系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员工培训,应考虑员工教育的特殊性,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训练技法,针对具体的条件采用多种培训方式,针对具体个人能力和发展方向制定不同计划,在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多渠道、多层次的构建培训体系,达到全员参与、共同分享培训成果的效果,使得培训方法和内容适合被培训者。第四,有效的培训体系应充分考虑员工的自我发展的需要,按照自身的需求接受教育培训。培训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服务,同时也要与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实现员工素质与企业经营战略的匹配。
2、创新培训项目管理机制,提高培训管理成效
企业培训管理要取得成效,就要创新培训项目管理模式,采用“三化”模式进行培训项目管理。一是抓住不同培训项目的个性,强化培训项目的共性,突出培训项目的针对性,从而体现培训项目的“差异化”;二是通过送出去培训和实践中提升的方式,强化培训管理者的培训,依托《培训班主任工作指导书》细化培训项目管理过程,注重特色服务和细节管理,做到环环相扣,从而体现培训过程管理的“精细化”;三是通过“培训效果评估反馈表”和“培训学员座谈会”等形式评价培训效果,对培训效果进行严格考核和深入分析,并根据评估结果改进培训方法,及时解决存在问题,从而达到培训效果“显效化”。
在培训管理中,一切以为电力公司主营业务服务、为各供电公司及培训学员服务、保证培训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以此指导培训过程中的各项工作。采取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内培与外联相结合的措施,最终达到培训管理规范化、培训服务精细化的目的。在培训管理过程中,紧紧把握四个环节不放松,严格按照管理流程中的需求分析、项目策划、项目管理、效果评估四个环节进行规范化管理,做到措施得力、管理到位、资料翔实、成效显著,达到ISO10015培训管理标准要求。在培训过程中,认真总结以往的管理经验,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创新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一整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培训项目管理制度。
3、妥善处理好两个关系,提高员工培训的自觉性
(1)解决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的关系 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应该从长计议,设计员工教育的方案。在培训中要综合考虑员工职业发展和企业发展需要,合理设计培训方案,使企业与员工共同受益,既要培育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又要增强员工投身培训的兴趣和积极性,切实把员工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2)解决在岗员工的职业教育与员工的职务、职称升迁的联系 电力企业开展员工职业培训教育,不是纯粹为教育而教育,其最终目的是根据电力企业的发展目标,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挖掘,培养人才,调动,激励员工的上进心和责任感。因此,要把企业的职业教育与企业的人事管理作为一个系统,设计一个“学习——提升”的闭环结构。即企业员工的每一次提升,都须经过相应等级的培训,而每一项培训,都是为学习者的进一步发展作准备,这样循环重复,螺旋式上升,使受教育者不断地从接受教育中得到激励,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
4、选择合适的培训方法,促进培训效果提升
电力企业培训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培训方式必须与成年人的学习规律相适应。成年人的特点是记忆力相对较差,但理解能力强,并具有一定的工作和社会经验。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培训的投资效益,就必须合理地确定培训对象和选择合适的培训方法。在电力企业中经常采用的培训方式有以下几种:
(1)在岗培训:在岗培训是指员工不脱离岗位,利用业余时间和部分工作时间参加的培训,这是企业应用最普遍的培训方式。
如山西省电力公司采用送教进班组的方式,利用工余时间对岗位员工进行系统的岗位知识、质量管理和设备操作技能的培训,有效的提高了员工的综合技能,促进了公司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和公司的发展。
(2)脱产培训:脱产培训是指员工离开工作岗位,去专门从事知识技能的学习。如电力系统鼓励40岁以下青年职工积极报名参加“研究生”学习,集中时间组织相关人员脱产进行培训。
(3)岗位持证培训: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术人员岗位规范要求,山西省电力公司制定了《山西省电力公司供电生产技能岗位持证上岗管理办法(试行)》,要求所有生产技能岗位从业人员须持有省公司《培训合格证》、《岗位合格证》方能上岗。因此,对于在某一岗位工作的在岗员工进行持证上岗培训,是必要的。培训形式应灵活多样,理论、安规、职业道德等知识培训一般采用自学与重点(难点)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技能操作培训可根据生产技能岗位的层次、特点,采用脱产轮训、现场培训、厂家学习、师带徒等相结合的方式。
(4)导师带徒:此种方法主要适应于新员工和员工晋升,岗位轮换,当员工缺乏岗位经历或对岗位情况不熟时,可采用此种方法,通过其带岗者的言传身教,使员工获取实践经验,以尽快达到岗位要求。
(5)专题案例讨论:针对某一特定现象和案例,进行专题分析,讨论,主要用于分析问题,寻找差距,避免失误。在山西省电力仿真培训中心进行的变电运行人员岗位轮训过程中就采用了专题案例讨论培训方式,而且通过专题讨论、案例分析,解决了许多现场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了参培人员的理论水平,同时汇总所有专题和案例,编写出《变电运行现场案例分析及技术问答》,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
电力企业要想尽快建立学习型组织(团队),除了持续有效开展各类培训外,更主要的是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在企业内部迅速建立起员工自发学习的组织氛围,帮助员工建立起“终生学习”的观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员工自我提高的能力,通过员工价值的提升,以促使人力资源增值,从而最终实现企业的持续良性发展。
5、健全培训评估体系,促使培训效果转化
企业培训效果不佳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原因便是缺少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培训效果评估既为改进培训体系与效果提供可靠的依据,也为培训奖惩、激励等提供了根据。评估事项可以包括:学员在受训前接受多项评估以确定其培训前的能力水平;员工参加培训后填写一份课程评估表,对教师、教材、时间安排等各项问题进行评估并提出建议;通过某种形式考察学员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受训一段时间后再进行一次能力评估等等。并对两次评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培训对学员能力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和作用。完成这些评估事项,必须做好指标数据收集。通常可采取民意调查、问卷调查、面谈、核心小组讨论、测试、观察、业绩报告等方法进行信息数据收集。培训部门要把收集到的有形数据尽可能的转化成货币性价值,以方便对培训进行投入产出比的分析。同时,也要注意把无形数据,如:员工工作满意度的提高、企业组织承诺的提高、团队协作的改进、客户服务质量的提高等等,作为培训有效性的支持性证明使用。
6、将培训制度与激励制度相结合,构建完善的环境支持机制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通过客观或主观因素将员工的潜在能量激发出来。运用工作激励、参与激励、荣誉激励等方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企业的任务,实现企业的目标。加大正、负激励的力度,无疑对培训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激励机制可以加强企业对员工培训的导向作用,避免培训与不培训一个样。如果员工看到培训将使他们在掌握更多技术和提高收入方面,以及在晋升机会或工作保障方面得到应有报酬,其学习主动性将会自然地随之提高。培训制度与激励制度相结合,建立起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机制,不仅解决企业在“恰当的时候恰当的位置上有恰当的人”的问题,同时能够确保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和需要被满足,从而实现企业和个人的双赢。
任何企业的创新、变革和发展,都是源于企业员工的不断学习和进步,员工素质将最终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所以,电力企业要向培训要效益、以培训谋求发展空间,通过有效的培训,提高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和企业归属感,以增加电力企业的产出效益和组织凝聚力,并为电力企业的长期战略发展培养后备力量,以支撑电力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农民工;培训;政府职能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2-021-03
一、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一)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是提升其人力资本存量的重要途径
以西奥多·舒尔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而“教育投入是人力资本的重要源泉”。据测算,在当今发达经济体中,物质资本投入每增加1美元,产出增长为1-3美元;而人力资本投入每增加1美元,产出便增长3-10美元。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是提升其人力资本存量的重要途径,而人力资本存量的提升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和农民工群体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解决企业“用工荒”与农民工“就业难”并存问题的需要
随着产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产业结构升级,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正在从体力型向技术型转变,并对工人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工自身的发展问题却被忽视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绝大部分农民只具有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再加上企业“重利用轻发展”的用工模式,又使得接受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比例偏低。农民工素质参差不齐,难以摆脱素质低下和劳动技能不足的困境,长期被限制在低端就业之上,不能满足城市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无法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
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工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近年来,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并已进入政府工作日程。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政策和计划。中央六部委联合启动农民工培训的“阳光工程”已有七年多,免费培训农民工数千万,但至今仍有农民工对政府提供的免费培训表示怀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各级政府和媒体宣传发动力度不够。由于工作不到位,培训信息的传播存在盲区,不少农民工对相关情况不知道或了解不深入。苏北地区农民工教育培训情况的调查显示,有68.8%的受访者没有听说过阳光培训工程。
2.传统户籍制度严重阻碍农民工培训的有效开展。传统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使农民工不论到什么地方,都不能摆脱农民的身份,不能很好地融入城市,不能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在户籍制度基础上衍生的教育培训制度同样实行属地管理原则,将农民工排斥在外,严重打击了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3.农民工培训的相关政策还不够完善,政府为其提供的公共服务相对较少。一些培训机构特别是民间培训组织得不到政府政策及公共服务的支持,培训效果不佳;农民工认为学不到真本事,无助于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另外,农民工闲暇时间较少、下班时间较晚、学习培训机构距离较远等因素,也使他们欲学不能。
(二)培训机制不健全
目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由农业部、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等多部门共管,培训资源过于分散,不能形成合力;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对农民工、用人单位、各类培训机构参与或组织培训的激励功能不强,尚未形成合理的、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各级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开展还处于探索阶段,计划性不强,工作和组织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相关培训机构良莠不齐,缺乏统一领导和监督,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培训网络。
(三)培训经费不充足
1.政府投入不充足。政府对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财政支持水平偏低,难以满足实际需求。面对大规模的劳动力群体,我国政府拨付的财政资金可以说是杯水车薪。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还没有形成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稳定的投入机制。一方面,农民工的输出地一般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一级政府财力相当薄弱,难以提供足够的培训经费投入;另一方面,由于受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制约,农民工的户口还在农村,其制度身份还是农民,根本无法享受输入地政府举办的主要是针对城镇下岗人员的免费培训,培训机会不平等。
2.用人单位投入力度小。我国《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培训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职工培训经费,根据本单位实际有计划地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但多数用人单位没有真正履行这些规定。政府推出的农民工技能培训补贴政策,多侧重于通用性工种的技能培训,其受益者主要是员工个人。用人单位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看重短期可见利润的获取,而忽视长期投资及间接收益的重要性。由于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投资回收期长,承担的风险也较大,再加上农民工流动性很强,因而用人单位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非常谨慎,力度非常小。
3.农民工自我投资能力差。目前,农民工月平均工资水平普遍低于其所在城市的平均工资标准,再加上克扣、拖欠的部分,其收入相当微薄,无力单独承担昂贵的职业技能培训费用。
三、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对策及政府应承担的职能
培训不但可以有效地提升农民工的综合素养,提高生产效率,而且有利于社会稳定,减少犯罪,对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深远。因此,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征,属基础建设范畴,政府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应居主导地位并负主要责任。
(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力度
社会各界思想认识的统一是做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基础。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紧迫性和对于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以及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意义,切实搞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宣传的权威性和渠道优势,通过尽可能多的途径传播培训信息,如通过电子媒体以公益广告的形式进行播放、在户外张贴宣传公告,引导农民工转变观念,提高其了解、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二)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扫除制度障碍
现行的户籍制度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改革现行户籍制度是重要的前提条件。国务院办公厅于2012年2日颁发的《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强调,继续坚定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着力解决农民工实际问题。对农村人口已落户城镇的,要保证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对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关制度,下大力气解决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上学、技能培训、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社会保障、职业安全卫生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今后出台有关就业、义务教育、技能培训等政策措施,不要与户口性质挂钩。政府应该根据社会发展水平和城镇承受能力适时改革现行户籍制度,淡化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界限,努力去除对农民工的身份限制,并逐渐剥离附着在户籍上的利益,最终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的住所和相对稳定的职业、合法的生活来源为基本的落户条件,以法治化、证件化、信息化管理为主要手段,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允许农民工自由迁移和流动,为其在城市发展提供空间。
(三)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公共服务
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农民工培训的政策、文件,但对于我国农民工长远发展来说,这些政策文件还是远远不够的。如《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明确规定:“用人单位负有培训本单位所用农民工的责任。所需经费从职工培训经费中列支,职工培训经费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比例提取,计入成本在税前列支。”但实际上,真正按规定进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企业并不多。政府应尽快研究和出台专门针对农民工培训的具体指导意见和实施细则及配套法律法规,建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长效机制,为培训工作有序、健康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政府供给社会公共服务责无旁贷。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公共服务活动之一,是我国公共服务的薄弱环节。政府能够提供的公共服务与农民工的实际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但享受的公共服务和公共资源却较少。随着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政府应当为这部分人提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
(四)建立健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机制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联动性强,要从管理体制、协调体制、监督体制等方面建立健全农民工培训机制。
1.完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管理机制。在中央,建立专门的培训管理机构或者管理小组,负责指导全国的农民工培训;在地方,设立与中央管理机构相对口的农民工培训管理部门,负责各地方培训工作的具体安排和组织实施。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形成统一有效的联动和管理机制,并针对农民工的异质性特征,为其建立差别化的培训体系。
2.健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组织协调机制。加强中央和地方管理机构、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和组织协调,明确上下级之间、各地方之间以及地方各部门之间的权限职责、管理范围,以便及时了解农民工培训开展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确引导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健康发展。
3.完善农民工培训的监督机制。在农民工培训的问题上,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现有监督部门的监督职能;另一方面,可以在农民工培训管理部门中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专职监督培训工作,以保障各项工作和制度有效、透明地运行。
(五)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目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规模小、档次低、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培训效果不理想。投入不足,资金缺口较大是重要原因。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农民工培训的重大意义,把农民工培训工作纳入社会公益性培训的范畴,加大财政投资力度。一方面,要设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专项基金。在中央财政预算中单列一项开支用于农民受教育和培训,按固定比例提取一定的费用并根据实际需要逐年保持一定比例增长,直接拨付或对地方专项财政转移支付。在国家农民培训基金项下可设农民工培训专项基金,通过设立专门账户和管理部门,对培训基金进行统一的专门管理,保证资金足额到位。同时还要加强监督和监察,从而保障专款专用、对口使用和保值增值。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私自挪用或截留,保证有限的专项经费真正用到实处。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拓宽投资渠道,构建起多元化的农民工培训投资主体。要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引导和鼓励各类学校、工商企业、社会团体参与农民工培训事业,提供培训扶持资金,鼓励金融部门加大对培训机构的资金扶持。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设立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基金,鼓励和引导私人资本进行农村人力资本开发。
篇9
(一)全面完成就业目标任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1万人,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2万人。组织城乡劳动者就业培训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深入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全年新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6亿元,扶持创业2100人,带动就业8200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2.2万人,征缴失业保险费8000万元。
(二)加大政策落实力度。贯彻落实《省就业促进条列》。开展政策落实情况检查、经验交流、联席会议,简化审批程序,优化审批流程,努力发挥政策促进就业的效应。着力推动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的各项就业政策落实到位,适时开展政策落实情况专项检查。
(三)强化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以贯彻落实《省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为主线,进一步规范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健全完善资金审核、公示、拨付、监督等各项制度,提高审核手段,防止骗取套取资金行为,确保资金安全运行。落实就业资金自查和互查机制,加强部门间信息沟通,完善防范机制,确保资金安全运行。做好审计调查、纪检监察、群众举报等渠道所反映问题的处理工作,及时通报违规违纪问题。
(四)加强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多层次、多渠道宣传促进就业扶持创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引导劳动者正确看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适时开展就业创业工作表彰活动,交流推广好的经验做法。
二、统筹做好城乡各类群体的就业工作
(五)推进推进城乡就业。认真组织开展“春风行动”,做实岗位信息、做实劳务对接、做实就业培训、做实创业服务。积极开展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建设工作,建立调查制度,开展经验交流,提高示范效果。以劳务品牌建设为抓手,全方位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继续做好库区移民就业服务工作,支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六)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首位,贯彻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的主体作用,建立完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名制信息库,积极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继续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和“高校毕业生创业引领计划”,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推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开展高校毕业生政策进校园活动,介绍就业形式,宣传就业政策,解答就业问题。要针对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和离校后不同的就业特点和需求,为每一名有就业愿望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帮扶。
(七)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的扶助。以制度化、长效化、精细化为目标,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形成对就业困难人员动态管理和针对性帮扶工作机制。重点对零就业家庭、长期失业人员、妇女、残疾人、低保人员、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和刑释解教人员等群体开展就业援助,完善公益性岗位管理办法,继续实行实名制管理。深入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扶持一批基础工作较好的社区争创“省级充分就业星级社区”和“国家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
(八)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指导意见》,鼓励和引导农民工等各类劳动者到家庭服务业就业创业,努力扩大家庭服务业就业规模。加强规划指导,落实扶持政策,培育和壮大家庭服务机构,实现家庭服务企业和从业人员数量的明显增长。深入开展千户百强家庭服务企业创建活动,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建设。加强家庭服务业统计调查等基础工作。
(九)开展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专项活动。联合有关部门和团体,积极做好“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重点帮助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对象等群体就业。
三、全面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
(十)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深入贯彻落实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各项政策,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力度。设立大学生创业引领扶持基金,认真做好大学生创业帮扶工作。加强对农家乐创业扶持项目的监督管理,评估农家乐项目实施效果,在此基础上制定农家乐创业扶持方案,推进农家乐创业扶持项目持续深入发展。
(十一)大力推进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以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为抓手,继续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完善创建创业型城市的组织领导体系、政策扶持体系、创业培训体系、创业服务体系和工作考核体系。认真做好省级创业型城市总结评估验收工作,在力争达到省级创业型城市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列入全省第二批国家级创建创业型城市。
(十二)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建设。按照“政府扶持、属地管理、部门指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积极帮扶创立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建设。各县市区要针对不同群体,至少创立1-2个创业孵化基地或创业园区;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的规范管理,协调落实相关扶持政策。
四、进一步拓展失业保险功能
(十三)落实失业保险有关待遇。落实好失业保险金新标准、失业人员临时价格补贴、领取待遇期间失业人员医疗保险待遇、农民工参加失业保险等政策规定,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着力提高数据分析质量,定期将监测数据报送地方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
(十四)规范失业保险基金管理。加强和完善失业保险经办基础管理工作,规范业务流程,强化失业保险信息化运作。继续强化扩面征缴,重点做好事业单位、非公单位及其职工的参保缴费、农民工参保等工作。配合做好失业保险基金审计,加强失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强化内部控制,严格支出使用制度,建立和完善有关台帐,确保基金安全。
(十五)完善失业保险相关制度。按照《失业保险条例》和《省失业保险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认真做好职工转岗培训安置补贴工作,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功能。
五、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
(十六)加强职业培训管理。规范职业培训管理,注重分类指导,开展工作督查,落实各项培训补贴政策,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十七)积极做好创业培训。充分利用全市定点培训机构,积极开展面向各类群体的创业培训和创业帮扶活动,组织创业大赛、创业讲堂、创业典型评选,宣传创业理念,努力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良好社会氛围。强化对有创业意愿的城乡各类劳动者的创业培训,不断提高创业培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确保培训质量;增强创业培训师资力量,力争每个县市区有5名以上创业培训教师。
六、提高公共就业与人才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水平
(十八)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质量。推进窗口单位“争先创优”活动,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完善就业信息监测制度,适时启动就业信息监测统计分析。推进就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逐步推进覆盖全市、连接全省、全国的招聘信息服务网络建设。
(十九)加强公共就业与人才服务机构建设。全面实施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制度,推进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均等化、制度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结合实际,引导公共就业训练中心将培训工作重点逐步向创业培训转变,提高培训质量。
(二十)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积极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监管制度,破除体制、城乡、身份和信息的分割,为各类劳动者提供均等化服务,促进各类人才的合理流动。开展诚信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评选表彰活动,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健康发展。积极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活动和机构年审工作,进一步规范人力资源市场行业,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十一)加强《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发放和管理。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促进就业有关政策规定,实现就业失业的实名制管理,准确掌握劳动者就业、失业真实状况和变化动态,为制定就业扶持政策和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提供基础依据。
篇10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 培训基地 校企合作体系建设 能力提升
一、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背景
1.新首都城市定位为仪器仪表行业发展迎来契机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北京的城市战略地位确定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对外交流中心、高科技创新中心”。在京津冀产业结构战略调整中,首都北京功能定位为走高端、高效、低排放的发展道路,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清洁燃料作为首都各企业转型升级、高端发展的重点,这充分体现了北京市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迫切性。
2.仪器仪表与燃气行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仪器仪表行业是高新技术、新能源行业,是创新的源泉;天然气作为绿色、低碳的清洁燃料,在首都能源结构调整和建设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特点是“三高三低”――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低能耗、低材耗、低污染。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城市清洁能源的推广,仪器仪表行业与燃气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和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匮乏,熟悉、精通各学科交叉的综合型人才匮乏,企业之间技能人才队伍发展不均衡,工种与工种间的技术人才发展不平衡。
二、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依据
依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的文件精神,以人社部《关于实施2014年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的通知》文件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以提高高技能人才的能力为核心,搭建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分析仪器仪表装配工、燃气压缩机工三个工种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提高高技能人才培训质量;建设北京市一流的仪器仪表实训基地与燃气LNG/CNG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提升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为行业、企业培训急需、紧缺的高技能人才,为促进行业企业经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思路
借助于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健全管理制度,推进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升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为高技能人才实操训练、职业技能竞赛和职业技能鉴定提供服务。
1.融合发展需要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要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需要,立足仪器仪表行业调整的需要,面向北京控股集团所属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与高技能人才培训方案、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标准、培训装备、评价体系等科学融合,以发展为关注点,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2.凝练特色专业
以“打造特色专业,提供优质服务;突出职业技能,满足顾客要求;推进质量管理,实现持续改进”为办学质量方针,以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装配与维修专业的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分析仪器仪表装配工及机械设备装配与自动控制中的压缩机工三个职业工种建设为依托,找准专业培养方向和定位,培养一体化师资队伍。
3.打造真实实训环境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要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搭建实训教学调度控制系统;建设分析仪器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燃气LNG/CNG站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将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体现在培训环境之中。
4.校企共享双赢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共同确定培训模式、专业建设内容,共同研发培训课程,共同开展师资培训,构建能力评价体系,共建实训基地,优势资源共享,达到双赢目的。
5.绩效过程管理
在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认真落实项目建设方案,做好项目跟踪、绩效评价,保证绩效目标有效完成。
四、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组织保障
1.项目组织机构完善,职能分工明确
为了保障“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 根据《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试行)》、人社部《关于实施2014年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的通知》(人社部函[2014]54号)等文件精神,成立了由上级主管领导和专家组成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 项目建设指导委员会,提供指导意见和咨询服务。学校内部本着“分级管理、责任到人、专家把关”的原则,设立“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 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和项目建设专项工作小组,保证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逐一落实。
2.项目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
学校在申报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时,就制定了《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O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和《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经费实施细则》等管理文件。项目建设的管理原则是“分层管理、责任到人、过程监控、阶段评估、定期考核”。学校自身管理制度健全,引入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在“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过程中,不断规范完善,所有工作全部按照学校管理体系中的培训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内控管理(风险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等制度运行,保障了“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工作规范、有序推进。
五、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实施
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重点建设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分析仪器仪表装调工、压缩机工三个急需、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专业,以完善高技能人才体系建设提升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校企合作提升培训能力和提炼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工作经验三方面为主要建设内容,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础上,研究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工作页)开发、校企共建培训中心,共同参与高技能人才的研修与培训,探索能满足企业培训需要的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1.完善高技能人才体系建设,提升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
(1)企业调研。笔者学校深入企业调研,走访了76家企业,选取北京衡器厂有限公司、北京远东仪表有限公司、北京瑞利普仪表科技有限公司等19家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召开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培训方案评审会,形成培训专业调研报告。
(2)课程开发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各专业与企业共同开发培训课程,制定培训课程标准。按照人社部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开展企业调研、专家走访,制定培训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制定工作页,与企业紧密联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员职业能力提升为核心,体现专业学习和工作时间紧密结合的“工学一体、学做合一”的特征,建立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课程体系。
(3)校企共同开发高技能人才一体化培训方案。按照《国家技能人才培养编制指南》《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文件要求,通过对代表性企业的调研、企业实践专家访谈进行职业与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各层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提取典型工作任务等工作流程,在企业实践专家的共同参与下制定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分析仪器仪表装调工、压缩机工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培训方案,编制一体化培训课程标准,设计一体化培训项目教学工作页。
(4)教材开发建设。建立了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培训教材开发机制,针对建设专业开发了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专业培训教材,共同完成培训课程的资源建设。结合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组织专业教师撰写校本培训教材。建立习题库、试题库及相应的管理制度,保证了培训质量和效果。
(5)师资队伍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形成了“专业带头人―一体化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年轻教师”四个层级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通过支持教师学历进修、提升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企业实践、职业技能资格考核等途径,提升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通过外出培训、外聘专家讲座、教学研究、职称评审等途径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
(6)效果评价。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围绕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制定符合企业需求的评价标准,学员评价、企业评价相结合,建立以能力为核心,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坚持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以培训质量为核心,建立多元考核评价模式。
2.校企合作提升培训能力
在基地建设过程中重视校企合作,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大师工作室,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坚持“三共同、三对接”的原则,即共同开发培养方案、共同开展培训、共同完成能力评价,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始终把企业参与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培训课程开发过程依托于企业,并与合作企业共建校企培训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
六、基地建设的项目产出情况
1.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建设情况
在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过程中,通过对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师资建设、培训装备和能力评价等方面的建设,校企合作共同构建了较为完备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2.高技能人才培训情况
项目建设工作中,通过技师研修、岗位内部竞赛、岗前培训、职业资格鉴定等多种培训形式,两年建设期共培训高技能人才6612人,完成了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建设目标。培训质量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学员培训满意率超过90%,用人单位满意率超过95%。
3.技能竞赛组织
在以“提高职业素养、成就技能人生”为主题的系列技能竞赛活动中,学生获得团体第一名3个、团体第二名3个、团体三等奖4个,学生个人55人次分获一、二、三等奖。
4.服务社会及区域经济建设的情况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根据企业、社会的发展需求,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技术先进、资源共享”的原则,开展多元办学,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落实北京市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工作的要求,积极拓展社会培训,充分发挥专业辐射功能,服务于社会。
七、基地建设项目建设经验总结
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工作,促进了技工学校培训工作快速发展。
1.学校培训工作得到快速发展
技工学校今后的发展路径,是在高端引领下坚持学制教育和社会培训并举。通过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完善了学校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促进了学校培训工作快速发展。
2.深刻理解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校企对接、高端引领,为企业急需、短缺工种提供培训,实现校企双赢。目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形势下,北京大量的生产制造型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笔者学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为企业转型、员工岗位技能水平提升提供培训,拓展了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与企业合作的空间。
3.提升了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
在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对行业、企业的调研,使笔者学校对于企业的培训需求认识更为深刻,高技能人才培训方案、培训课程的编制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提高了企业对学校培训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 上一篇:学校劳动教育实践总结
- 下一篇:个人分析检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