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23 15:54: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利用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次规划修编以《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八八战略”,文秘部落围绕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精神和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的战略部署,结合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发展、坚持“三保“主线,正确处理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张、全面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关系,通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推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次规划要充分与上一轮规划相衔接,继承和发扬在规划编制、实施中的经验。同时要与时俱进,做到六个“转变”,即规划定位向区域规划转变,工作任务向资源保护和集约利用并重转变,规划方法由指标控制型向空间控制型转变,规划内容由耕地保护研究向综合研究转变,决策方法逐步由领导决策向民主决策转变,规划实施由目标导向型向过程导向型转变。努力使修编后的规划更具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服务于全市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原则
总体上要坚持“保护、保障、挖潜和集约利用”的原则。保护就是依法依法保护耕地、保障基本农田、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保障,就是千方百计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建设用地的合理需求;挖潜,就是清理消化闲置土地和盘活存量土地;集约用地,就是努力提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平。
1、用途管制原则。
土地用途管制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要统筹合理安排各业用地,明确各土地利用区块的用途,严禁随意改变土地用途。用途管制的重点是耕地保护,特别是加强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的保护,要立足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努力推进耕地保护向数量、质量和生态上并重转变。
2、占补平衡原则。
根据《绍兴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进一步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大力推进农村居民点的撤并和退耕,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确保实现全市耕地占补平衡。
3、合力建设原则。
“工业立市、开放兴市、合力建市”是这几年我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按照明确重点,兼顾一般,统筹安排的原则,遵循市场化机制,在全市范围内实现资金和资源的互补和互流,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4、集约用地原则。
一是要加强土地利用水平评价,调查闲置土地情况,制定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措施和方法。二是要研究促进新增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政策,完善“双控”指标体系。
5、公众参与原则。
规划编制要充分利用“外脑”,依靠科研单位、专业技术单位和大专院校的技术力量,提高规划编制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技术性。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公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建立相关信息的交流和互动渠道,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听证或公示等手段,完善规划的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努力做到规划“以人为本”、公正透明。
6、三规衔接原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正确把握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科学预测用地需求,认真分析土地供应潜力,合理土地资源布局,正确处理“保护”和“保障”的关系,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十一五“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机结合。同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还要与矿产资源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
7、成方成块原则根据城市发展边界理论,按发展阶段、重要程度和资源供给能力,合理界定城市和开发区的外延扩张边界,开发区块尽量做到成方成块,以利于资源配置、规划实施和耕地保护。
8、可持续利用原则。
要按照生态绍兴建设的要求,充分考虑“环境
容量”和生态承载力,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进行土地敏感性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减少对生态脆弱地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不合理的开发,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9、信息化原则。
要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信息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规划编制、规划审批、规划实施,满足规划要素实时更新、快速统计、共享互动等要求,增加规划科技含量,有效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工作时间总体上按省厅和市政府有关要求安排,即计划在本年度完成整项工作。如遇国家、省、市相关政策及安排的影响,则作相应的时间调整。
1、健全组织机构。
(1)由市政府统一成立“三规”领导小组。(时间根据市政府安排)(2)在成立“三规”领导小组后半个月内设置联络员、专家咨询组。
(3)成立市国土局规划修编工作组。(4月1日---4月15日)2、落实资金。(4月1日----4月23日)已编制经费预算,由办公室具体落实。
3、落实编制单位。(4月30日前)(1)确定落实编制单位的方法、程序和要求;(4月4日前)(2)收集编制单位的资料、信息;(4月11前)(3)按规定落实编制单位,签订委托协议。(4月23日前)
4、调查研究阶段(4月24日至7月23日)这一阶段与下阶段的工作将穿行,主要工作包括资料收集、实地踏勘、召开座谈会。总体规划综合性强,涉及部门多,需要进行多方调查。走访各有关部门,调查各部门规划期内用地需求,征求各部门对总体规划的建议。深入各重点地块进行实地踏勘和典型调查。
5、专题研究阶段(5月24日至7月23日)在前期调查研究和全市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批准的基础上,开展上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土地供给与需求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与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等专题研究,为规划大纲及规划文本草案的编制提供依据。
6、规划大纲拟定阶段(7月24日至9月23日)规划大纲文本包括绍兴市基本概况、规划总则、规划目标、土地利用总体布局与结构优化、主要用地规划和空间管制引导、规划修编方法与实施机制创新、预期规划实施成效等内容。规划大纲编制完成后须报市、省批准后方可开展下步工作,时间进度较难把握。
7、规划草案拟定与选优阶段(9月24日至11月23日)本阶段主要是落实土地利用分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确定土地用途以及完成规划草图。
需拟定的方案包括:全市、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重点建设项目和城镇建设用地布局方案、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方案和土地利用分区方案。最终提供2~3套供选规划方案。
确定规划供选方案的主要要求:⑴在编制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方案过程中,应分析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拟定规划供选方案。⑵每个供选方案均需保证规划主要目标的实现。⑶对每个供选方案的实施,从组织、技术,资金投入、公众接受程度等方面进行可行性论证、评价其实施可能达到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综合评价后,提出推荐方案,供领导小组审定。
篇2
【关键词】土地;解决方案
Abstract:along with the second national land survey completed, annual land use change survey of land investigation database maintenance key. Through the survey of land use changes, timely grasp the dynamic change of land use, land use survey data to maintain the reality and accuracy. Change 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 is a measure of all blame agriculture construction takes up farmland occupies filling balance is achieved on the basis of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and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but also the planning, plan and scientific and decision-making basis.
Key words:land; solution
中途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传统土地调查模式依赖国家下发的的遥感影像数据、各类二调土地利用等纸质成果,增加了现场核查定位的难度,需要专业测量人员进行定位调查,这种方法,人为干扰大,复杂新增地物测量难。数据处理速度慢,对业务处理职能的滞后。
近年来,手持设备处理能力升级换代,为手持设备高要求应用提供了硬件平台。另一方面,定位技术的发展为手持设备提供了可靠的实时差分源。(目前存在的技术主要有三种:SBAS技术、PPP技术和RTD技术。)
一、热门的星站差分技术---- SBAS
SBAS(Satellite Based Augmentation Systems),即基于卫星的增强系统。是利用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建立的地区性广域增强系统。由已知其准确地理位置的地面固定基站系统,探测、计算出GPS信号中的误差。并通过地球同步通讯卫星以GPS信号同样的频率向地面广播增强信息,若终端的定位主板支持该增强信号的,可以实时的提高定位精度。该技术自从建立后,因为兼容GPS信号较好,很快被应用在手持机GPS领域,成为热门的GPS终端(手持GPS)实时改正技术。
SBAS系统属于区域性的增强系统,专为指定区域的GPS终端(手持GPS)提供增强改正信息,可以提供米级的定位改正。目前全球发展的SBAS系统有:欧洲 (EGNOS);美国 (WAAS),日本(MSAS);
目前我国的一部分GPS用户可以使用到日本的MSAS系统,根据实际测试情况,中国东部可以全时搜索到该信号,最高可使GPS达到1-3米的实时定位精度,但是中、西部用户,SBAS的可用性和可靠性较差,不能满足要求。而且目前的SBAS主要支持GPS系统,对于新兴的星系尚不支持,受到一定的局限。
二、新兴的单密新兴的精密单点定位技术——PPP
精密单点定位PPP(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技术其实早在1997年就由美国提出。该技术的思路非常简单,在GNSS定位中,主要的误差来源于三类,即轨道误差、卫星钟差和电离层延时。通过给定卫星的轨道和精密钟差,采用精密的观测模型及算法,消除这些影响,就可以单机计算出GNSS接收机的精确位置。
根据PPP技术实现的要求,定位中需要系统提供“卫星的精密轨道和钟差”。目前,只有国际GNSS服务组织(IGS)的几个数据分析中心及少数科研机构具备这个能力提供卫星的精密轨道和钟差,虽然现有的轨道产品能提供足够高的精度,但是实时的高时间分辨率高精度钟差产品仍然欠缺。此外,对比差分技术而言,PPP通常需要比较长的收敛时间(几分钟到十几分钟)达到亚米级精度。这些因素导致了现阶段PPP难以大规模应用。
三、成熟的实时差分技术——RTD
实时差分(Real Time Difference)技术,是通过移动站(既手持GNSS设备),与基准站(CORS等)同步观测相同的GNSS卫星的情况下,由基准站发射相关的差分改正信息,当移动站(或称手持GNSS设备)接收到差分改正信号后,即可进行迅速解算,消除卫星的轨道误差、钟差,接收机钟差以及电离层和对流层的折射误差等,从而提高移动站(或手持GNSS设备)的实时定位精度,可以达到亚米或更高精度。
国内许多城市都布设了GPS连续运行参考站(CORS)系统,移动端通过GPRS上网访问其服务器,获得实时差分信号。达到亚米亚米或更高精度
手持GNSS设备终端要达到其米级、亚米级甚至更高的定位精度,必须要经过实时的误差改正:星站差分SBAS技术有地域的局限性,精度稳定性及可靠性也不高;PPP技术目前还不成熟,可操作性较差;这样,实时差分RTD技术成为最适合手持GNSS设备提高精度的方式。
解决方案
基于实时差分的手持GIS采集系统,既可以满足部分土地业务中的精度要求,又为当前快速获取和更新GIS数据提供了高效的手段。充分利用手持GIS数据采集器(高精度手持GNSS)测量精度高、图形处理功能相对完善、数据存储空间大的特点,针对各单位实际情况,提出两种解决方案:①单机版(单机作业,独立完成)②网络版(单机作业、网络管理)。
高精度手持GIS数据采集器主要特点:①专业的测量型GPS天线及定位主板,比导航型GPS主板搜星更迅速稳定,定位更精确可靠。②内置GPRS模块,可以接入CORS系统,通过稳定连接,获取精确可靠的实时差分改正信号。③专业化的软件,GIStar软件利用GIS,技术来采集、管理、导入与导出GIS数据,实现图形和数据采集功能。对现实世界GIS信息进行采集,数据进行图形化信息处理。④高端的系统配置,Intel处理器、512MB内存、480 x 640高分辨率,3.7英寸超大VGA彩色液晶显示器,更强的图形处理能力,更容易的在各种界面下随意点触操作,轻松的打开、导入多种格式的图形图片文件,即使处在强日光下,也可自然读写。⑤卓越的野外性能,GPS天线、解算主板、主机控制器全集成,融合成符合人体工程学的一体化主机,工业级三防设计,配备可供野外全天候使用的锂电池,使其具备出色的野外性能,可以在恶劣的野外工作环境中使用。⑥500W像素摄像头,可以在野外数据采集时进行拍照。
方案特点
方案主要功能
篇3
关键词: 土地开发; 合理利用; 方案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9-0041-01
一、中央政府在开发区土地利用问题上应采取的措施
“随着中国高速工业化的进程,经济也是高速增长之势,可以肯定地说,它已给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带来了巨大的进步。然而,东方国家经济的规模及复杂性,要求必须对资源的使用及对环境的污染有所节制。”[1]经济学家肯尼思·N.汤森说出了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态势。
经过博弈模型分析得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博弈的纳什均衡为中央政府降低土地收益分配比例,同时加大对地方政府的约束。地方政府的最优选择是积极配合中央政府,并采取扩大收益分配比例的政策。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这种约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入成本核算原则和经济激励制度
地方政府理性经济人的立场是不会改变的。因此,解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利益的矛盾不是要消除地方政府的理性经济人的立场就能解决问题的,而是要如何更科学的量化二者之间利益,并采取明确的经济激励制度对地方政府行为进行鼓励和约束。
(二)对开发区土地进行科学的规划
对于各类开发区的土地开发和利用,不仅是指对土地投入资金和提高土地使用价值,获取土地经济效益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且是要把农村变成城市,把小生产的平面空间变为“工作、居住、休憩、交通”高度集中的立体空间。因此,开发区的土地开发不单纯是项目开发,而是实现城市化、国际化、现代化的多功能开发,是在现代城市规划的指导下,有序推进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开发区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间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阶段的内容、方式和所要求达到的预期目标都必须进行统一的规划。
(三)最大程度上发挥法律和政治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主义国家要通过配给机制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这得借助于使用法律和政治的手段,才能达到目的,阿列克塞夫已经指出,所谓配给机制就是对环境资产进行定价。
(四)开发区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考核的建立
中央政府对开发区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需从三个方面考虑,即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因为只有作到这三点,才能发展经济、服务社会、保护环境,才能使土地可持续利用。其中考核土地投入与产出及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贡献率应为重点考核指标.开发区土地利用评价指标应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方法。
(五)采取一定的措施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
目前,首先要确保对失地农民直接损失进行补偿,即保证对农村现有用途的集体土地价值的补偿,加大对政府财政的监督力度,确保农民利益的落实:其次是在理论上继续深入地探讨对失地农民潜在损失进行补偿的可行性。
2006年7月25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加强土地调控工作。会议上提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总价款全额纳入地方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这就意味着在财政预算“体外循环”了多年的土地出让金重归规范管理。标志着这部分资金将受到中央财政的监管,同时不是当地或某个部门的独立体系,意在防止地方政府随意使用这部分资金。中央对土地供求也可以掌握更多的主动权。中国人民大学土地资源系教授严金明认为,这些做法有利于纠正地方在土地开发上的短期行为,使土地出让金的运用更加透明规范,同时有效确保相关利益群体的合法权益。同年8月6日,国土资源部针对当前土地管理中存在五大问题推出五大措施之一就是提高征地成本,进一步明确征地补偿安置必须确保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
二、地方政府在开发区土地利用问题上应采取的方案
(一)重点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营造快捷的办事效率、开放的思想观念及配套的设施
在落后的地区提高投资环境的质量,第一步往往是在一些特殊的地区为企业提供更好地保护和基础设施,提供税收减免和规范的环境。土地优惠无论是对国内投资还是对外国投资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有时非土地抑制因素更为重要,如环境恶劣,服务态度差,纳税手续繁琐,以及缺乏基础设施、法律、制度等会对土地优惠政策产生抵触的效果。各级政府在完善优惠政策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到比优惠政策更为重要的投资环境的改善。投资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软环境包括制度创新、法律、法规的完善、社会信用制度的建立、以及人才资源的培养等等,硬环境包括各种基础设施的完善。
(二)政府应牵头加大区域间产业合作
从某种程度来讲,开发区的土地开发利用进程实质上也是相关区域的城市化进程。因为目前大多数的开发区位于所依托的大城市的郊区地带,利用母城的扩散效应,通过开发建设,成为原来城区功能的延伸与补充,形成新城区和卫星城市,因此开发区的经济发展与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是紧密相连的。
(三)利用土地相关指标对进驻企业进行限制,以提高开发区内土地生产力
集约高效利用土地,提高单位面积产出,对于人均土地资源相对匾乏的我国来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以极为有限的土地为基本载体进行建设的开发区,土地将逐渐成为开发区最为稀缺的资源。
三、工业企业解决开发区土地利用问题的具体方案
经验表明,工业企业必须走产业集群这一道路,只有企业间的集群,才会有土地利用的集约。产业集聚的形成方式是多样的。开发区与产业集群的对接发展模式可以有多种选择:
1.围绕巨型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发展“共生圈”式的开发区;
2.以小企业“抱团成堆”分工协作形成产业群,发展开发区;
3.依托专业化市场,发展开发区;
4.以产业链上优势环节形成产业集群,发展开发区;
5.基于资源的产业群,发展开发区。
除此之外,工业企业走产业集群的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集群发起必须由私有部门发起,公共支持无法取代私有个体的共识,成功地关键在于单个企业原意因为共同利益而共同工作。
篇4
【关键词】:软土路基、加固、处置方案、水泥搅拌桩
一、概述
软土是指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强、抗剪强度和承载力低的软塑到流塑状态的细粒土。在软土地基上修建道路,若不进行处治,就会导致路基不均匀沉陷、路面开裂等病害发生,对道路的稳定性、安全性影响较大,同时会增加营运期的养护成本。因此选择适当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提高处理水平对加快建设速度、降低工程成本具有重大意义。
任何一种软基加固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各种加固方法都有它一定的使用条件和范围。因此,针对具体的软基加固工程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设计施工条件、场地环境条件、上部结构和荷载作用条件、软土性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以及工期条件等。因此,在决定软基处理方案前必须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
二、软土地基处治方案的分类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的分类多种多样,按时间分为临时处理和永久处理;按处理深度分为浅层处理和深层处理;按地基处理原理大体上分为动力固结法、置换法、排水固结法和复合地基法等,这些分类方法也不是严格区分开来,往往一种处理方法可能会有几种不同的作用。
1)、动力固结法:是利用夯锤从高处自由落下反复夯击地基,使软土在外力作用下得到振实、挤密,从而提高地基的强度。
2)、置换法:是将地基底面以下处理范围内的软弱土层挖除,然后置换强度较大的砂砾、碎石土、素土、石灰土等透水性好以及其他性能稳定、无侵蚀性的材料,并分层压实。
3)、排水固结法:其原理是地基在荷载作用下.通过布置竖向排水体和水平排水层,将土中的孔隙水排出。一般是由排水和加压两个系统组成,排水系统主要在于改变地基原有的排水边界条件,增加孔隙水排出的通路,缩短排水距离,该系统是由竖向排水体和水平排水层构成。加压系统是用路基填土堆载预压施加起固结作用的荷载,使土中的孔隙水产生压差而流向排水系统最终固结。
4)、复合地基法:是在天然地基的土体内增加人工增强体(桩)构成人工地基,在地基中应力按材料模量重新进行分布,大部分荷载由桩体承担,桩间土的应力相应减小,但土体仍与增强体共同承担荷载。在桩体的复合地基中桩的作用是主要的,桩又可以根据材料和强度分为散体土类桩——柔性桩(如碎石桩、砂桩),水泥土类桩——半刚性桩(如水泥搅拌桩、旋喷桩),混凝土类桩——刚性桩(如树根桩、CFG桩、各种砼桩)。
表1常用地基处理方法分类表
分类 动力固结法 置换法 排水固结法 复合地基法 其他方法
处 理 方 法 强夯法 换填法 堆载预压法 砂桩 反压护道法
重锤夯实法 抛石挤淤法 砂垫层预压法 碎石桩 土工材料加固法
爆破法 轻型材料置换法 砂井预压法 钢渣桩 冻结法
轮胎土 袋装砂井预压法 深层搅拌桩 烧结法
塑料排水板预压法 高压旋喷桩
真空预压法 树根桩
电渗预压法 CFG桩
降水预压法 砼薄壁管桩
预应力砼管桩
这些处理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适用范围和存在的问题,具体应用时应综合考虑一下以下因素:
1)、地基条件
地基条件包括,地形及软土成因、地基成层状况;软弱土层厚度、不均匀性和分布范围;持力层位置及状况;地下水情况及地基土的物理和力学性质。如果软弱土层厚度较薄时沉降量少,滑动破坏危险性小,可采用简单的浅层换填法;软土层较厚时,则可按加固土的特性与地下水位的高低采用排水固结法、挤密桩法等。如果遇到砂性土地基则主要考虑解决砂土的液化问题。若软基中局部地方有含水量超过300%以下的碳泥,透水性小,一旦扰动则强度迅速降低,采用碾压基本不可能使强度增加,一般采用置换法进行处理。如遇杂填土地基,在一般情况下采用深层挤密法。如遇软土层中夹有砂层,则一般不需设置竖向排水井。
2)、场地条件
在地基处理施工中应考虑场地的环境影响。当采用堆载预压时,将会有大量土方运进输出,既要有大量堆放场地,又不能影响交通;当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或石灰桩时,有时会污染周围环境;当采用水泥深层搅拌桩时,对施工人员的健康有一定影响。总之,施工对场地的环境影响也不是绝对的,应慎重对待和妥善处理。
3)、施工条件
当要求施工工期较短时,则不宜采用堆载预压法;当工程场地附近就有石料供应时,则应考虑采用碎石桩和碎石垫层等方案。
4)、道路条件
所谓道路条件是指道路性质(不同等级的道路,其设计荷载不同)、道路几何形状及道路位置等。
在考虑处治方案时应本着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施工上可行的原则,根据当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处理范围、填土高度、工期要求、材料、机具设备的来源和工程费用等因素进行经济及技术比选,使选择出的处治方案能达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安全实用的最佳效果。
三、软土地基处治方案在工程应用中的实例分析
1)、南海三山(国际)物流港区港口南路(即原岗东路) 一期工程
本项目无大型构造物,工期受软基处理控制因素较大(总工期13个月),填土高度较低,大部分为低填路段,堆载预压效果不好,且项目周边堆载预压土源缺乏,因此本项目设计考虑采用复合地基和路床换填处治方法。具体软基处治方法如下:
①、对于一般低填软基路段,经测算工后沉降满足要求时,采用“路床换填+抛压片石”的处治方法。低填浅挖路段路基容易产生不均匀变形的病害,为保证填土高度小于(路面厚度+80cm)的低填浅挖路基的路床稳定性,对路床范围进行换填碎石和石屑处理,同时在路床以下抛压80cm片石挤淤。碎石和石屑的填筑要求均应满足路床压实度。
②、对于桥头、涵洞地基软土处理和其他填土较高的一般路段,采用“水泥搅拌桩”的处治方法。“水泥搅拌桩”桩径50cm,采用梅花形布置,桩间距在1.1m~1.5m,碎石垫层厚30cm,铺设1层土工格栅。对于桥头路段,处理长度桥头段10~15m,过渡段约20m,桥头桩间距采用1.1~1.2m,过渡段采用1.2~1.4m;箱涵路段,箱涵范围采用1.2m间距,过渡段处理长度为20m,过渡段处理间距为1.3~1.4m;圆管涵路段,圆管涵范围采用1.3m间距,过渡段长度为10m;一般路段,填土高度高于1.5m时采用水泥搅拌桩处理,处理间距采用1.5m。
该项目通车后,经测算,工后沉降均满足规范要求,处理效果较好。
2)、广州黄埔区护林路工程
根据钻探资料分析,场地的特殊土主要为具流变性及触变性的淤泥、淤泥质亚粘土,场地分布较广,该层具高灵敏度、高压缩性和易触变失稳的特点,对地基基础稳定性影响较大,当地面堆载量较大时淤泥、淤泥质亚粘土会压缩变形或流动变形,因此,必须予以处理。
根据钻探结果可知,本项目软土埋深一般在10m以内,最深在13m以内,填土高度在1m~4.5m,施工工期预计在12个月左右,道路下需埋雨水、污水等众多管线,本设计结合方案设计审查意见和广州软土处理的习惯方法,对位于地表深度小于2.5m的软土采用换填处理;对软土埋深大于2.5m的路段采用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处理。
该项目部分路段已通车,经运营后显示,处理效果较好。
3)、赣州和谐大道工程
根据地质详勘结果可知,该工程沿线的不良地质为软耕土层、现代水塘淤积层,沿线存在松散的杂填土和素填土层,设计对全线的耕土、浅层杂填土、素填土作换填处理,换填厚度为耕土、杂填土、素填土厚度,换填材料为砂性土。对于夹有多层粉砂路段,则采用在夯坑中回填碎砾石后进行强夯处理。过鱼塘路段填筑地基前均需清淤换填粘性土,清淤厚度按0.8m计算。
该项目建成通车后,工后沉降较小,行车平稳,整体处理效果较好。
四、结语
任何一种软基加固方法都不可能是万能的,各种加固方法都有它一定的使用条件和范围。因此,在决定软基处理方案前必须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分析研究选定合适的处理方案,使选择出的处治方案能达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安全实用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JTG D30-200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2] 黄兴安,《公路与城市道路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5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土地利用规划 应用
土地利用规划学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大系统学科,它涉及经济学、土地学、社会学、生态学及数理统计等科学,通过各个学科之间的协调,在城市内部为省市各类活动安排必要的合理空间。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有大量的信息。信息的处理与利用都和现代科技信息处理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并根据土地规划利用的工作阶段,对信息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土地利用规划的整个工作过程,可以概括为数据整理阶段和规划编制阶段。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土地信息收集和土地信息处理两大方面的内容。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极大程度提高了庞大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工作效率。
一、地理信息系统
1.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Geo-Informationsystem)简称GIS,有时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或“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GIS是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量学、地图学等多门学科综合的技术,虽然它是一门多学科综合的边缘学科,但其核心是计算机科学,基本技术是数据库、地图可视化及空间分析。因此,可以这样定义:GIS是处理地理数据的输入、输出、管理、查询、分析和辅助决策的计算机系统。
2.产生与发展
地理信息系统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初,1962年Tomlinson提出利用数字计算机处理和分析大量的土地利用地图数据,到了1972年,CGIS全面投入运行与使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运行型的地理信息系统。它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如下四个阶段:第一,20世纪60年代的开拓发展阶段:从开始用于地图量算、分析和制作到针对主机和外设开发,但是算法比较粗糙,图形功能有限。第二,20世纪70年代的巩固阶段:这个时期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扫描输入技术出现,但图形功能扩展不大,数据管理能力较小。第三,20世纪80年代的突破阶段:计算机软硬件发展并普及,GIS也趋见成熟。第四,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化阶段:随着地理信息产业的建立和数字化信息产品在全世界的普及,GIS深入到各行业乃至家庭,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帮手。
二、GIS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1.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对各类用地的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或配置的长期计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主要有: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化;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交通运输用地规划;水利工程用地规划;农业用地规划;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论证和规划实施。
2.GIS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GIS是实现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信息化、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工作的现代化的主要手段。
(1)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评定土地在一定的经营管理水平下对确定利用类型适宜状况的过程。通过评价土地单元对不同利用类型的适宜程度,可以明确土地对每一种利用类型的适宜程度及适宜程度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特征,揭示出影响确定利用类型的限制性因子及其限制程度,从而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依据。借助GIS技术,依据一定的数学模型,充分利用已有的数据资源,对土地适宜性进行单因素评价和多因素综合评价,实现评价区土地适宜性的分等定级。它具有相关的统计、分析、规划和管理功能,集数据管理、土地评价、办公自动化于一体,有力地促进了土地适宜性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现代化。
(2)空间预测模型。土地利用规划一项重要内容是预测一段时间内的土地供需状况。科学的预测模型和方法是进行成功预测的前提。传统预测多选用经济数学模型,如回归、平滑、曲线拟合、灰色预测四大类近20种。这些模型以行政单元为基本单位,把空间实体看成点状,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有所偏离。基于GIS空间预测模型将所有模型参数空间化,预测针对每一个规划单元进行,预测结果较符合实际情况。
(3)基于GIS制定规划方案。GIS支持下的土地规划方案编制具有模型化、定量化、多元化、动态化等特点,编制出来的规划方案更科学。规划方案的确定总是涉及到不同方案的模拟、评价与比较。GIS可以根据已有信息、规划模型、上轮规划情况等自动生成不同参数条件下的规划方案,采用图形、表格等形式将不同的方案表现出来,并可模拟执行不同方案的结果。土地利用规划专家和管理、决策部门可以在GIS等技术支持下进行协同规划。在协同规划环境下,不仅规划方案可视化,而且提供研讨环境,设置修编规划方案的操作工具。
(4)编制规划图件。GIS具有强大的制图能力,可按照规划方案,输出所需要的图件。由于GIS的制图功能在图形符号、颜色分配等方面与土地利用规划图的要求不适应,因此必须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图的有关规程对GIS的制图模块进行完善,或将相应的制图软件与GIS数据库相联接,从GIS中获取有关的信息进行制图,输出要求的各种规划图件。GIS提供制这些图的工具和符号库,可以方便地编制这些成果。
(5)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与监测。GIS和RS结合能更好地辅助检查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单独选址建设项目用地规划审查、城镇分批次建设用地规划审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规划审查等业务中符合规划的执行情况,能生成辅助决策方案,输出相应的文档及图件。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通过对不同时相的遥感数据的组合、融合以提取出土地利用的变化信息,并利用实地调查与变更详查数据对监测变化信息进行检查,采用重点地区逐个图斑一一对照,一般地区统计比较的检查方法,对变化信息提取技术和监测结果反复修改,直至满足精度要求的遥感工作方法。在GIS支持下,将监测结果与土地利用规划结果叠加,可以提取规划执行情况。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 城乡规划 城乡建设
近20年,我国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张远远超过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用地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但另一方面,我国对已占有的城市建设用地控制较弱,导致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远远低于国外发达城市水平。土地规划就是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调控和指导意义的综合性规划。
1土地规划的概念和意义
土地规划指一国或一定地区范围内,按照经济发展的前景和需要,对土地的合理使用所作出的长期安排。旨在保证土地的利用能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发展的要求。规划的依据是现有自然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分布和配置状况,务使土地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而不因人为的原因造成浪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做的总体安排和布局。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协调组织的综合措施。
2我国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规划编制后,如果单纯的强调稳定性,不能根据实际进行调整,就很难根据市场的不断变化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必然会对经济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1规划缺乏必要的灵活性,规划的制定和现实相脱节。
土地利用的动态决定了土地规划的灵活性,但灵活性并不意味着调整的随意性,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经济环境,土地利用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是许多地方的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的依据并不是根据实际情况和对未来用地的科学预测,而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做的表面文章。使得土地规划在实质上成了一成不变的东西,从而导致了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滞后,规划的制定和现实相脱节。
2.2没有能很好的保护耕地。
在县乡级规划制定过程中,把交通方便、条件好的耕地留作一般农田,把条件差的、位置偏远的农田作为基本农田。这种做法背离了土地利用总规划保护耕地的初衷。
2.3信息的不充分使得土地规划与现实背离增大。
信息不充分往往会造成指标分配的依据不足的严重后果。合理的分配指标能够很好的协调经济建设与资源保护的矛盾,但必须建立在充分掌握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并能够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在一定时期经济发展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突发问题,考虑到这些突发性因素带来的影响,规划就会偏离现实。信息的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指标分解的科学性,土地规划就会存在先天不足。
2.4土地利用规划缺乏必要的稳定性,调整的随意性很大。
规划在实施过程中的又一个问题是规划调整频繁,随意性很大。在我国不少地方土地利用规划知识一种形式,当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用地时,若该土地不是指标用地时,只要通过国画调整就可以实现。规划的随意调整既损害了规划的权威性,又无法达到保护耕地和发展经济的规划目的。
3新时期的土地管理工作需要土地实行利用规划
3.1土地利用规划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
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程序是:编制规划的准备工作;调查研究,提出问题报告书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报告,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规划的协调论证;规划的评审和报批。土地利用规划报告是土地利用规划主要成果的文字说明部分,包括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和方案说明。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方案是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资源分析、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规划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规划方案的主要内容有:导言、土地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土地利用目标和任务;各部门用地需求量的预测、地域和用地区的划分;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规划方案说明的主要内容包括:规划方案的编制过程;编制规划的目的和依据;规划主要内容的说明;规划方案事实的可行性论证等。
3.2土地利用规划是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有效手段
土地储备机构应突出行政性、非营利性和专门性,其作用应体现在参与宏观调控、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盘活土地资源和落实城市规划等方面。土地储备规划的主要作用就是以市场供求和经济发展为依据,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指标和城市规划的方案通过土地出让落实到地块。它可前瞻性地平衡征地指标和用地指标,解决城市规划与市场脱节的问题,解决由于规划和房地部门信息不对称、更新不及时造成的土地信息不完备等问题出让地块的配套设施完善,保证土地正常使用。
3.3土地利用规划有利于落实国家土地出让收支管理政策
编制土地储备规划有利于进行土地出让总价预算;有利于预先安排和落实土地征收和动拆迁费用的支付及被拆迁人的安置,保障公民权益。同时,有利于保障经济型住宅用地的供给,完善住房供应体系;有利于确保出让地块的配套设施完善,保证土地正常使用。
3.4土地利用规划是实现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重要途径之一
盲目以需求确定土地供给的导向已经成为一些区域经济发展过热、产业结构不合理、房地产空置率高的主要原因。土地政策在2004年首次成为除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外的第三个宏观调控手段,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大突破。土地储备与出让是调控房地产市场的直接环节,科学合理编制土地储备规划,有计划实施土地供应,理应是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重要途径之一。
4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协调发展
我国要从根本上转变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针对当前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从系统的角度加强、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功能,使之与城市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相协调,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与集约利用。城乡规划首先要考虑资源约束,寻求集约紧凑的布局模式,强调内涵发展,千方百计杜绝形象工程。土地规划要重新审视目标。从城市的科学合理布局、交通运输功能之间的联系出发合理确定城市化布局,其中免不了要占一部分耕地。我们要承认这个现实,因地制宜制定土地规划。对于科学合理的发展需求,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应该给予支持、及时满足。与此同时,要建立相应的约束和考核指标,尽可能挤掉水分和泡沫,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在技术指标上相协调。
两个规划要经常沟通、互相探讨,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城镇建设以总体规划为依据,一般由城镇建设管理部门负责制定,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管理部门负责制定的,双方在制定规划时如没能充分交流,两个规划必有不相协调的部分,这就会为今后在建设管理上造成不利影响。如土地利用规划中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有些在城镇发展用地控制区内,有的甚至在近期建设用地范围。例如,上海市从管理体制上将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两个行政部门合并为一个局,这样在制定规划的时候就可以在内部解决两个规划衔接协调问题,大大加强了两规的统一性。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土地利用 环境评价
目前我国的土地利用情况十分令人担忧,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了众多的环境问题,多年以来,国家和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
2.6 压力——状态——响应(psr)方法 “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最早是由经济合作组织为了评价世界环境状况而提出的评价模式。其基本思路是人类活动给环境和自然资源施加压力,结果改变了环境质量与自然资源质量;社会通过环境、经济、土地等政策、决策或管理措施对这些变化发生响应,缓解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维持环境健康。基于psr框架的指标体系其核心思想就是要通过“压力——状态——响应”这样一个反映土地生态质量变化的因果关系的框架,将指标纳入土地管理、规划、决策以及政策制定的时间中,因此适合于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此外,还有生态足迹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土地可持续承载力分析(lsta)等研究方法。
3 根据科学的评价方法做出科学的土地利用方案
根据评价结果,得出环境可行的土地利用方案,并针对方案,提出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①预防措施 用以消除拟议土地利用的环境缺陷。②最小化措施 限制和约束行为的规模、强度或范围使环境影响最小化。③减量化措施 通过行政措施、经济手段、技术方法等降低不良环境影响。④修复补救措施 对已经受到影响的环境进行修复或补救。⑤重建措施 对于无法恢复的环境,通过重建的方式替代原有的环境。
但是到目前为止,土地利用环评的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还没形成统一、广泛的认识,缺乏系统性,因此,对规划环评展开深入及广泛的研究、构建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显得十分必要且尤为迫切。然而,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规划功能和所针对的问题不同,在构建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时,我们更应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土地利用规划,采用不同的评价程序、指标体系及技术方法,这将是今后进行规划环评时,更应注意研究的问题。 整理
篇8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监测;跟踪评价;公众参与
一、土地利用规划中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一)是解决我国当前严峻生态环境形势的必由之路
我国的发展现状也如同发达国家早期一样,经历着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大发展。目前我国已经逐步实现由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型发展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必然要求对当前严峻的生态环境现状加以改变。土地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是我国当前众多环境问题中较为突出的一项,因此,土地利用中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对社会各方面发展都有很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适应了当前土地规划环境现状的改革的要求
当前,我国土地问题较多,如水土流失严重,山体滑坡、土地荒漠化、珍惜动植物生存的湿地日益减少等等,都必然要求在土地利用中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合理利用土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由于多年的粗放式经济发展,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深刻,新时期必然要以环境影响评价为突破口,土地利用中让环境保护观念深入人心。
(三)有利于促进土地恢复,改善生态环境
很多地区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大力将宝贵的农田资源用于工厂建设、地产开发等项目,严重缩减了我国耕地的有效使用面积,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在土地利用规划中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有利于实现土地恢复。
二、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
(一)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范围问题
当前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范围比较狭隘,主要评价建设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针对这种影响必须采取什么样的措施等等。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期,开始工程项目建设之前对潜在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缺乏长远的总体规划,单一地考虑了土地使用后的影响,没有对项目建设前的环境进行评估,没有对建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没有将项目建设前后的环境进行比较分析。
(二)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层次问题
我国目前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层次主要集中在建设项目对地表水源的污染,项目建设产生的废弃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建设项目完成后对周围居民是否产生噪声影响,对土壤是否有相关污染等等。只是单纯从建设项目本身去考虑这种潜在的环境影响,而没有从整个生态环境出发,系统性的评价建设项
目对环境整体带来的全局性和宏观性的改变,没从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方面评价。
(三)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框架建构问题
目前,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框架建构只是单纯的借用其他相近学科的研究成果,许多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框架只是理论上较为成熟,在实际应用中还很青涩,建立的很多框架不能有效解决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多方面问题。
三、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及主要环节
(一)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
为了保证评价效果,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需要遵循下列三个基本原则。
1、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关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而不能仅仅考虑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必须综合从各个方面共同分析,统筹兼顾。
2、土地利用规划是一种综合的土地利用规划,应该能够反映出影响的宏观结构调整、土地利用布局,土地稳定性和完整性的维护生态系统。
3、环境影响评价的土地利用规划,作为一种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现状规划面积、环境目标的基础上,分析评估并制定方案,减缓不良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充分考虑替代,从不同角度出发解决遇到的问题。
(二)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环节
1、土地规划环境评价资料收集环节
初期资料收集环节主要包括评价方案设计、收集法规资料和规划分析三方面。评价方案设计要进行环评工作的的总体设计,编制评价大纲,并明确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评价方案的设计要组织专家进行反复论证。收集的法规资料包括国家、省、市土地利用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环保、国土等部门现状等资料。规划分析主要包括:概述、规划、协调和规划环境分析的合理性。规划背景主要是分析土地整理规划的规划、计划、关键领域,规划目标、划分重点项目和重点项目的分析尤为重要。
2、土地规划环境分析、识别和预测评价
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初步收集材料后,需要进行环境预测评价,包括分析规划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气象水文特点和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等情况,明确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重点。通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认为规划方案存在不利环境因素。有效缓解措施一般有:预防措施,减少措施,救济和恢复措施,将环境影响的土地整理规划方法直接或间接地分解为若干具体的项目或计划,所以在进行环境影响识别时,然后,根据这些经济行为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识别。
3、土地规划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
土地规划综合分析指标法预测及图层叠置法预测的结果,地区的主要项目包括图层叠设置方法,用于主要的分析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对提出的土地整理规划,根据以下形式的给定评价结论:通过规划或继续履行规划、编程环境是可行的,工作程序和内容不同的规划评价过程,只有做好这一步才可能真正实现评价效果,不浪费前面的工作投资,并为后面的工作做好铺垫,也是环境评价工作的核心环节。
4、土地规划环境影响的监测及跟踪评价
土地规划环境评价在进行过后,还需要进行跟踪评价,这不仅仅可以保证评价效果的可信性,还可以根据发现的问题优化评价方法。
四、做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几点措施建议
(一)提升土地利用规划环评公众参与度
土地利用规划是协调政府、企业以及公民个人等多方利益的行为,其本质是对未来土地利用方式的提供一种较为完善的选择模式。因此,鼓励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土地利用规划环评中,有利于提高规划制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二)加快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技术规程编制
制定将土地利用规划环评引入到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的技术方案。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清单法、公众参与法等快速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将土地利用规划转变为“决策前评价”;在规划中,考虑环境影响因素因子,将环境影响评价纳入到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过程中,实现“同步决策”;在规划编制后,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做预测分析,为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提供保障。
(三)出台土地利用规划环评行业标准
实行严格的土地利用规划环评制度,就需要再在全国或者区域范围内出台一定的行业标准,规范土地利用归化环评行业行为,否则现行的制度实施起来没有强有力的依据做保障,会影响行业发展,不仅难以取得预期效果,还会把土地利用规划环评当成了“走过场”,增加政府负担不说,还起不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袁冰.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的相关问题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5.
篇9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若干问题;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154
现阶段,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种高楼大厦、建筑房屋的建设,使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稀有,因此做好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优化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减少土地资源利用不当而诱发的环境问题发生。
1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涵和问题
所谓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指在可持发展思想指导下,对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实施后可能诱发的一系列环境影响进行辨别和分析,从系统上进行评价和预测,将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发生率降到最低。由此可见,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不良环境的影响,起到保护自然环境的作用,但在实际评价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过渡的耕地开发会引发水土流失、山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土地资源利用不当会导致生态环境失衡;城市化土地资源的过度使用导致农耕地减少等若干问题突出 。
2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操作流程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属于一项系统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但面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还是应该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操作流程,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其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2.1 建立相应的指标
在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建立相应的指标可以分为3个不同的层次:指标层。这主要是指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中具体反映的生态环境指标;标准层。主要是指很据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各项标准开展工作;环境层。这主要是指土地利用规划中可能涉及的一系列环境指标。由此可见要想做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操作流程首先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指标,通过建立科学的指标,指导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
2.2 具体操作阶段
熟悉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具体操作阶段是开展整个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前期准备阶段。这主要是指搜集土地利用规划的一些详细资料以及当地环境发展的资料,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然后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方案和指标。资料中一定要包括水土流失情况、土地荒漠化情况、耕地占地情况、湿地保护情况等多方面的内容。开展工作阶段。这主要是对当前制定的方案进行逐步实施和考察,对于方案中不合理的情况及时进行调整,避免出现环境破坏的现象发生。书写报告阶段。这主要是指对实际土地利用规划报告进行书写和整理,使制定的方案更加规范。除此之外,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实际操作人员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熟练掌握每一个流程的具体操作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当中。
2.3 坚持重要原则
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下几点原则:层次性原则,主要是指国家对于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分为地市级、县区级2种,每一种层次都是不同的。要根据地域的差异性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进行评价;科学性原则。这主要是指在实际评价的过程中,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整理,这也是进行评价的重要原则,同时还要利用互联网技术等先进技术,将海量的信息进行分类处理,然后进行系统整合,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多样性原则。主要是指利用多种评价体系进行统一的分析和整理,同时要借鉴各地先进的管理和评价手段综合分析,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现优势互补。
3 结束语
在我国土地资源锐减、环境问题突出的背景下,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仅能够提高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还能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相应指标、熟练操作流程、坚持重要原则,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解决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的若干问题,从而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总之,构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体系、解决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若干问题,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党和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三者的共同努力。参考文献
[1]袁维,张安明,王丽果.我国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01):24-26.
[2]逄忠臣,冯仁德.基于PSR 框架模型的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16):131-132.
篇10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基础,是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依据,也是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基本手段。随着我市城市化、工业化的强势推进,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重新编制。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做好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浙政办发[*]42号)精神,现就做好乡镇、街道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全面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开放兴市、合力建市、生态靓市”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各乡镇、街道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坚持“保护、保障、挖潜和集约利用”的总体要求,正确处理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张、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关系,通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推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规划修编的基本原则
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
1、用途管制原则。统筹安排各类重点建设用地,明确各土地利用区块的用途,特别要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引导与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农用地。
2、耕地占补平衡原则。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适度开发宜耕后备资源,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3、集约节约用地原则。规划圈外的建设用地要逐步向圈内置换,着力挖潜盘活存量闲置、空闲土地和已建设的粗放低效土地,强化“双控”指标体系,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
4、可持续利用原则。重视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因地制宜原则。各类建设用地须充分考虑土地的自然、环境、区位等特性,充分利用坡陡在25度以下的低丘缓坡区的非耕地,尽量避免占用耕地。
6、与上一级规划协调一致原则。根据市级规划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进行土地用途布局和规模结构调整。
7、公众参与原则。采取公开展示等方式向社会并征询意见,广泛听取各社会阶层的意愿,协调政府与公众需求,推行“阳光规划”。
三、规划修编的期限
本次乡镇、街道规划修编基期年为*年,规划期限为*—2020年(其中近期为*—2010年,中远期为2011—2020年)。规划修编要突出保障*-2010年建设用地。
四、规划修编的主要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土地供需趋势分析;
2、明确规划目标、期限、范围和任务;
3、土地利用布局和结构调整方案;
4、进行土地用途分区,制定用途管制规则;
5、落实各项规划用地位置;
6、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模和布局方案;
7、突出解决好农村居民点的布点及规模缩并调整问题;
8、落实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9、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措施。
五、规划修编的前期工作任务
由于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控制,在上级政府对市级规划指标安排尚未明确前,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重点是:
(一)规划准备(*年8月15日前)
1、成立组织。成立以乡镇、街道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明确分管领导,落实精干工作班子,积极有序地开展工作。
2、制定计划。根据规划修编的程序步骤,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明确每一步骤的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完成日期和责任人,积极推进规划修编工作有序开展。
3、筹措经费。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量大、涉及内容多,成果资料复杂,报批要求高,各个乡镇、街道都要安排落实好规划修编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保证规划工作顺利进行。
(二)收集资料和前期调查(*年8月15日-9月15日)
1、收集乡镇、街道的自然、社会经济基础资料,包括1997-*年人口资料、经济发展资料、统计手册,工业功能区块情况、产业发展情况,*年度党委、政府工作报告等。
2、收集土地利用的现状和规划资料,包括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文本、说明、图件)、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调查与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等。
3、收集各种相关规划资料,包括乡镇、街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和*-2010年等近期发展计划、交通规划、水利规划、旅游规划、生态镇规划、农业区划和综合开发规划,规划期间重点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及中心村、行政村建设布点等情况。
4、收集建设项目用地规模、集约用地以及其他与土地利用有关资料。
5、完善乡镇、街道的集镇规划,按照乡镇人口、经济状况核定集镇用地面积;将工业功能区块纳入集镇用地范畴,工业用地要与上一轮规划衔接,应进入乡镇工业功能区块,原则上不再单独选址;应充分利用荒地、荒坡地安排建设用地,尽量少占用耕地,集镇用地面积的扩大应与农村村庄用地面积的减少相挂钩。
6、做好村庄布点规划。根据乡镇、街道行政村规模调整的实际情况,确定中心村位置,按照“中心村用地扩大与自然村面积减少”的原则,做好中心村及其它其它村的定点规划。
(三)调查研究(*年9月16日—10月30日)
1、评价上一轮规划。各乡镇、街道要对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认真评价,梳理上一轮规划已用空间和剩余空间的面积和位置,总结规划实施取得的成绩、经验和存在问题,为新一轮规划修编提供借鉴。以土地更新调查成果为基础,完善土地利用现状图,形成规划工作底图。
2、调查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资料的核实,人口调查,基本农田及标准农田调查,建设项目与用地需求量调查,土地整理、建设用地复垦开发潜力调查,土地生态环境现状及建设调查等。
3、研究内容。依据调查结果,对乡镇、街道土地利用现状、潜力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评价、研究。预测规划期间常住人口总规模、各业用地需求,分析规划期间土地供需状况,为规划修编提供依据。
(四)确定规划初步目标(*年11月1日—15日)
根据乡镇、街道调查研究的结果和乡镇、街道经济社会规划等相关规划,确定好规划初步目标。初步目标应突出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的主要任务,一般包括保护耕地、统筹安排各业用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目标。要按近期和中远期确定规划目标及任务。
(五)编制规划草案(*年11月16日-*年1月15日)
1、根据乡镇、街道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将上一轮规划剩余的建设用地、待置换用地控制指标进行适度调整,制定切实可行的土地用途布局和规模结构的调整方案。
2、按照初步拟定的规划方案,依次在规划工作底图上落实基本农田、重点建设项目、土地整理开发、建设用地复垦、生态建设等规划控制指标。根据土地使用条件确定每一地块的规划用途。
3、编制规划草案,初步形成规划文本(初稿)。
六、有关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新一轮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是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8号)、落实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客观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群众土地权益的重要保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土地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能力的必然要求。各乡镇、街道要提高认识,不断总结经验,高度重视规划修编工作。
(二)加强领导,科学规划
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未来乡镇、街道区域内各业、各类土地利用的综合协调和统筹安排,必须在当地党委、政府(办事处)主要领导的领导下,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
规划修编应当贯彻“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方针,依法、民主、科学办事,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