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23 15:54: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教育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教育管理制度

篇1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他们的子女因各种条件限制需要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儿童。由于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与教育管理,使留守儿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或学习问题,这对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只有发挥学校、社区、家庭等各方面的力量来共同关爱留守儿童,为他们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管理,才能使他们快乐成长成才。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情况不容乐观,不少留守儿童或多或少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缺少情感关爱。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时间分离,使他们在心理和性格上养成了孤僻、不自信、自卑、闭锁、不爱关心集体和他人,有的对父母满腹怨恨,由此产生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二是缺少行为管教。大多数留守儿童是由其祖辈进行隔代监护管理,溺爱现象比较严重,不少留守儿童产生严重的不良行为习惯,许多人任性放纵、迷恋网络、游戏,有的儿童甚至喝酒、抽烟、打架斗殴;三是缺少学习辅导。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不高,难于完成对学生的学习辅导,再加上他们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较差,使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出现厌学情绪的人数较多;四是缺少维权救助。目前对于留守儿童的权益保护制度法规尚不健全,使留守儿童的一些正当权益不能得到有效维护,尤其是日常的行为缺少管教,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较多。

二、乡镇学校和社区管理留守儿童的策略

1健全留守儿童档案,整合学校社区管理力量

要发挥乡镇学校和社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作用,就必须在社区和乡镇学校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管理档案,使学校和社区了解掌握每个留守儿童的情况, 包括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个性特点、心理健康状况、家庭情况、目前监护人的情况和实施监护行为的落实情况等。只有健全留守儿童的管理档案,使学校、老师、社区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才能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对存在问题的留守儿童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方法和措施,才能提高教育管理的有效性。由于留守儿童每天除了在学校学习外,大量时间是在家庭或社区度过,因此,需要把学校和社区的管理力量进行整合,学校要加强与社区、家庭或监护人的联系,建立定期三方交流制度。交流留守儿童在学校、社区和家庭的表现情况,以及对留守儿童在管理教育中的好方法与经验,特别是学校要提高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的培训,使他们掌握对留守儿童进行管理教育的方法,以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2建立教育管理制度,有效落实管理监护责任

要提高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效果,就必须建立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制度,这样就能使管理工作制度化,避免出现时松时紧或是无人抓落实的情况。特别是对于一些问题比较严重、问题比较多的留守儿童,学校和社区要建立“一帮一”、“结对子”等管理制度,以确保“问题儿童”的教育管理和监护得到有效落实;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需要明确学校、社区和监护人的管理与监护责任,强化责任意识才能确保对留守儿童的管理落到实处。特别是对一些没有能力进行对留守儿童进行监护的家庭,学校要积极与留守儿童所在的社区协商,与社区干部共同签订和落实第二监护人的责任,协助学校进行管理,防止出现管理空档期;一些留守儿童不愿上学,自已辍学,或是家庭困难生无法完成学业,对此,学校要积极与家庭、社区采取积极措施做好辍学儿童的返学工作,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主动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3加强心理健康辅导,定期开展亲情关爱活动

篇2

关键词:幼儿园;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家园配合

一、安全教育管理的前提――环境创设

在幼儿园,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是户外游戏,孩子们流连最多的是滑梯、秋千、小转椅等活动场所。而事故发生地点最频繁的也是户外活动场地、游戏设施等处,所以,为幼儿创设安全的环境,保证幼儿活动场所及设施的安全是幼儿安全教育的前提。对于这些事故高发场地及设施等环境创设的安全性原则,是尽量保证有足够的场地与设施供孩子们户外活动使用,也尽量维持设施能提供给幼儿获得运动经验的功能,适当创设充满“危险”的环境,让幼儿亲身体验这些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活动场地、游戏设施的危险性,或在恰当的时候给幼儿以适当的安全提醒。

二、安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

在幼儿园,教师是幼儿安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保护幼儿的安全是教师的职责之一。

首先,教职工要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及丰富的安全知识,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时刻关注幼儿的安全是他们工作的首要原则。

其次,幼儿教师掌握过硬的专业教育技能是取得幼儿安全教育最大成效的有力保证。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角度是多重的,方式也是灵活多变的。

在户外活动时,为了培养孩子预测、判断、回避危险的能力以及探索、创新、自主的精神,教师应该允许孩子尝试各种他们自创的具有“冒险性”的活动及自己发明的一些游戏设施的“非常规”玩法,不要轻易制止或强调幼儿完成某一项动作或活动,同时,教师还应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孩子们新奇、剌激的活动中去,成为孩子们活动中的同伴。这样不仅能提高这些孩子的运动能力,而且能够让孩子们积累具体的经验教训,形成防御危险的意识和能力,真正减少事故的发生。当然给孩子以充分自由的前提是,让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必须的安全行为规则。

三、安全教育管理的保障――制度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同样需要规章制度作保障。如何制定幼儿园安全管理制度,比较全面的、有效的幼儿园安全管理制度又包含哪些内容?一直是大多数幼儿园积极探索的重要内容。

我园在近三十年的安全管理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一些有效的经验。首先,全体教职员工必须高度重视幼儿安全,以幼儿安全为第一要务,保护幼儿安全,防止走失、受伤、中毒等事故的发生。其次,以确保幼儿的生命安全为前提,进一步强化幼儿园安全管理,将意外事故、意外伤害等不可预见性事件纳入到日常管理中,形成可受控状态,制定一系列安全管理制度,使其成为全体教职员工的行为准则。

健全、规范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幼儿园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是确保幼儿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是避免意外事故、意外伤害等不可预见性事件发生的重要保障。让每一位教职工“言有依,行有据”,能够从根本上减少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消除安全事故的隐患。

四、安全教育管理的支持者――家长、社区

保障儿童的安全不仅仅只是幼儿园及教师的任务,家长和社区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与家长的沟通、社区资源的共享等都是幼儿园安全教育顺利进行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是幼儿园安全管理的基础,定期向家长进行安全教育、及时沟通幼儿园安全教育动向是必要的。可以充分利用家长开放日、专题活动、宣传讲座等形式为幼儿及家长进行生动的自我保护知识教育。其次,可以通过家园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五、安全教育的内容――渗透于游戏和生活中

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有“身体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日常生活安全教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心理安全教育”等等。如何有效地把这些必要的安全防护知识教给幼儿,增强幼儿的安全防护意识,学习保护自己的技能和方法,以便处理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紧急情况,是幼教工作人员应该深思的问题。

游戏与活动是幼儿教育的主渠道,把幼儿安全教育与孩子们的游戏融合在一起的,并更多地与生活相结合,让儿童在玩中自己去体会什么是安全,逐渐形成一种安全意识,以及应对危险的能力等。

除了让孩子们学会避免生活中人为造成的危险,幼儿园还定期进行火灾、地震、暴风雨等灾难的逃生演习,通过演练活动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让孩子们掌握逃避自然危险的能力。幼儿生活中的安全教育无处不在,活动中及时的安全提醒以及生活中的随机教育,要比单纯的一节课效果强很多。

六、安全教育管理的新焦点――情感安全

安全感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我们不但要为幼儿创造一个安全可靠的生活环境,还应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让孩子产生安全感,更要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还要训练和培养幼儿在意外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以避开危险,避免自身伤害。

由于儿童敏感于成人的言行,他们会因为成人的担忧焦虑而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因此幼儿园教师开始关注给孩子以情绪情感上的安全经验。

家长们也希望教育部门在审批幼儿园的时候,就应该将孩子们的人身安全考虑进去,为幼儿园配置有防范能力和安全教育技巧的教师,对院墙、教室、活动设施等的安全性、接送孩子等具体问题制度化,并定期和不定期检查执行情况,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做到对孩子负责,让家长放心。

对幼儿来说,安全是其健康成长的物质前提,对幼儿园来说,安全管理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在安全的基础上,才能谈得到教育,只有安全,孩子们才能开心地在幼儿园成长。只要我们时刻不放松安全管理,本着“安全第一,以幼儿为本”的理念细心开展各项工作,一定会消除一切可能发生意外伤害的隐患,给幼儿一个安全、快乐、健康的童年。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

[3]沈悦、陈健芷.家庭环境、同伴关系对幼儿心理理论的影响《学前教育研究》,2009.3

篇3

关键词:“学区”;“学区化”管理;必然性

高等教育事业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及学分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传统班级概念的趋于淡化,使以寝室、公寓为单位的学生社区即“学区”的地位日益突出, 逐渐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与之相伴而生的探索性新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学区化”管理模式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研究的新课题。

一 学区的涵义和功能

(一)学区的涵义

所谓学区,即学生社区的简称。它是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而产生的一个全新概念,是“社区”概念的一种衍生。就一所高校而言,学区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文化活动空间的总和,是这所高校的所有寝室和周边环境(学生公寓,服务区和学生课外活动区)以及这种环境所能达到的文化、育人功能。

(二)学区的功能

1 维权和服务功能。学区是学生的住宿区,它具有一般社区所具有的“属地”性。更突出的一方面是它也是学校的重要管理区,是组成学校管理的结构之一。因此,学区与学校在管理上存在某种程度上的隶属关系。但是,在完全学分制实施的背景下,自然班级的传统管理被打破,学生宿舍、公寓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管理的最小单位,学区的地位也随之上升。它通过运用其公共设施和相关权力以满足学生生活、学习需要为目标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的这种运行机制来维护学生的权益,满足学生以居民身份与学校及相关社会机构进行实质性对话的要求。这一机制本身就说明了学区是寓服务于管理之中的。

2 修正和补充功能。学区教育对高校育人环节有一个修正和补充功能。学生的专业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由各个教学系和具体的学生工作机构完成,物质性生活需求由后勤部门来满足,而对学生培养其成为未来社会合格居民的教育任务却没有一个成型的组织来承担,这无疑是大学教育的疏漏之处。学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有机环节,其承担的任务是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生源,不同专业的学生灌输现代社区的意识,将其培养成为积极参与社区事务,能够适应并完善未来居民居住环境的合格居民。因此,成立学区,完善学区管理是完善高校育人职能、修正高校育人环节的必要举措。

二 “学区化”管理的本质特征

学区观念必然会让一种教育管理的新模式应势而出,那就是“学区化”管理。这种新模式的显著特点是淡化班级,以宿舍为教育管理的最小单元,把思想教育、党团建设、心理辅导、生活学习指导、文化建设、危机干预都做到宿舍。由于管理对象已从“院系学生”向“社区居民”转变,因此,实行“学区化”管理的宗旨就是“完善学生独立人格,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不仅是活动的被参与者,还是独立的设计和组织者,使学生更能体现自身的价值。”从本质上来讲,“学区化”管理就是“将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集于一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行教育的指导化,管理的法制法和服务的社会化的一种新型的教育管理模式。”

三 “学区化”管理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区化”管理模式的出现不是人为的,它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这种必然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区化”管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的要求

高等教育“大众化”对现有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和模式提出了挑战。高校扩招不仅使各高校教学、生活等基础设施方面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而且带来了学生数量骤增和学生成员组成的复杂化。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思想层次、知识层次和学习目标层次的学生集聚校园,加上网络的介入导致多元文化冲突在寝室这一学生最集中、思想交流机会最多的场所不断碰撞融合,使寝室成为各类矛盾冲突的中心。原有的学生工作模式已无法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而“学区化”管理这种新兴模式的宗旨决定了要改变传统的寝室管理观念即“重管理,轻教育”,而赋予寝室新的文化内涵和教育内涵,即让学生完成自我教育和管理。

(二)“学区化”管理是高校后勤改革社会化的要求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重大改变。与此同时,要求在学生生活服务及学校管理等工作方面实行社会化。而“学区化”管理正是基于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管理而建立起的一种开放式的、面向社会的管理模式:高校学生缴费上学,学生作为消费者的地位日益显现,自我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加强,要求学校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社会学研究表明,学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环境,它在无意中将社区原有的价值观念通过日常生活演化为学生的某种心理认同,并外化为行为,进而使其价值取向与社区风格相和谐。

(三)“学区化”管理是推行新的教学管理制度的要求

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加强改革力度,相应实行了学分制,其显著特征就是弹性学制、自主选课制,它的实施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但它的实施客观上导致了自然班级的淡化,学生自由空间度不断增大,班级活动很难开展,传统的以自然班级为主要载体,以统一管理、集中训导为主要特征的学生工作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相反由于学生们将更多的时间、自由支配于寝室中,寝室成为学生活动相对固定的场所,这时的学生越来依赖于寝室的文化环境。因此,“学区化”管理的实施,有利于把集中教育和分散教育、咨询指导结合,把学生的自主管理和教师的教育指导整和起来,从而有利于新的教学管理制度的推行。

(四)“学区化”管理是培养高素质未来居民的要求

篇4

目前,成人教育管理存在管制理念盛行、服务意识淡薄,管理目标功利化、本体目标缺位,管理制度僵化、服务质量较低,管理手段落后、信息资源服务不足等问题。在成人教育管理中要紧紧围绕“服务成人学员”这一中心,树立正确的管理服务理念、制定恰当的管理服务目标、构建弹性的管理服务制度以及打造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从而实现成人教育管理思想、目标、制度及技术层面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

服务理念;成人教育;管理;创新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获得长足发展,服务型政府、服务型企业和服务型社区等应运而生。对于“以人为对象”的教育而言,要树立服务于人的理念,提供优良的教育服务,全面提升学习者的教育体验。成人学员作为成人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学习中具有极大的自发性与主动性,他们独特的学习特点决定了成人教育活动具有服务特性。本文从服务理念出发,阐述成人教育管理创新发展过程中面对的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促进成人教育管理向服务型方向发展。

一、服务理念概述

服务理念最先起源于服务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扩大,与服务业相对应的服务思想与理念也逐渐形成。21世纪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教育逐渐市场化,服务理念开始在教育领域传播开来。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劳动者以劳动形式向社会提供非物质形态的具有特殊使用价值或某种效用的活动,几乎涵盖所有的劳务服务活动。狭义上是指社会服务行业中为满足顾客需要,服务组织与顾客和服务组织内部活动所产生的结果。在教育领域中,服务理念多指“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其中“顾客”主要是指学习者,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是指教育组织及机构。教育服务理念具有三方面的特征。第一,教育服务产品化。产品能够提供给市场,并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欲望。教育服务就是教育组织和机构为社会提供的无形产品,以满足人们的求知与教育需求。第二,教育对象顾客化。顾客一般是指接受产品或服务的组织或个人。在教育领域,教育对象即学习者,他们具有主体地位,主动寻求并享有教育服务。第三,教育质量要以学习者满意度为参照。教育组织及机构是教育服务者,学习者是教育服务的真正享有者与体验者,因此,教育质量要综合考虑学习者对教育服务的满意度。成人教育是“一项以帮助人们学习为目的的事业”,为成人学员服务是其宗旨。[1]积极树立服务理念,将成人学员作为教育服务对象,以为成人学员创造全面发展和主体生成情景与条件为服务目标,并将他们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教育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成人教育管理的困境,推动成人教育管理的转型与创新发展。

二、服务理念导向下成人教育管理面临的挑战

成人教育管理一般是指政府、学校和行业等管理者贯彻执行与成人教育有关的政策法规,通过自觉控制有关人员和组织的行为,协调人与人以及人与资源之间的关系,从而持续提高成人教育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过程。[2]服务理念要求我们始终把不断满足成人学员明确和潜在的需求作为成人教育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但是目前我国成人教育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与服务理念相背离,制约着它的转型与创新发展。

(一)管制思想盛行,服务意识淡薄

先进的思想和意识能够对事物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则阻碍事物的发展。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成人教育管制思想较为盛行,服务理念难以得到落实,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唯命是从”现象严重。在管制思想影响下,成人教育管理的一切工作均围绕“命令与指示”开展,“积极”对上级负责,而忽视了成人学员的实际情况,服务意识淡薄。另一方面,管理双方关系紧张、对立。在成人教育管理中,管理者和成人学员之间往往是紧张对立的关系。管理者不断以权威和命令要求成人学员,从根本上忽视他们的自主性,而作为被管理者的成人学员为了彰显自主意识,不断挑战着管理者的权威,导致双方矛盾与冲突加剧。现代管理理论指出,管理不是强制,而是一种服务,因此,成人教育管理的要旨就是与成人学员建立平等、和谐关系,积极为成人学员提供有效指导与支持,帮助其实现个人发展目标。

(二)管理目标功利化,本体目标缺位

成人教育管理服务的核心是为成人学员终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服务。然而,当前成人教育办学目标过于功利化,背离为成人学员发展服务的宗旨。成人教育办学目标的过度功利化导致管理过程功利化严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我国成人教育的功利性与工具化倾向严重,成人教育被当作创收的手段,经济收入常常作为衡量办学效益的主要指标,甚至有的成人教育机构变成与成人学员“交易”文凭的场所,[3]使得成人教育目标严重错位。另一方面是扭曲的政绩观。很多成人教育机构仅从上级部门的指示与规定出发,忽视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与资源承受能力,盲目扩大招生规模或过分追求外在量化指标的提升,片面注重短期政绩,缺乏发展的长期规划。管理目标功利化使得一切管理活动以达到表面与外在的硬性量化标准为原则,忽视教育管理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人是教育的本体,成人教育管理目标要回归教育原点,关注成人学员的真正发展。

(三)管理制度僵化,服务质量较低

制度是人类活动的组成系统,以一种基本的需要为中心,通过综合的功能联系产生强有力的行为规范,把一群人长期地结合在一起。换言之,制度是一种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的功能体系。[4]对于成人教育而言,管理制度不仅是自身发展的框架,也是满足成人学员各种需要的功能体系。然而,目前我国成人教育管理制度僵化、缺乏弹性与活力,使得成人学员的个性化与差异性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例如,现阶段的入学制度较为严格,成人学员需要通过相应的考试,获得一定资格才能实现注册入学,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的热情;在成人注册入学后大多实行既定的静态学年制度,或三年或五年,学年不满基本上不允许毕业,“一刀切”的学制管理忽略成人学员学习需求的差异性。僵化的管理制度难以满足现有成人学员的多样化需求,也难以满足潜在成人学员的学习需求,因此,只有改革与创新管理制度,制定灵活便利的成人学习服务管理制度,成人教育才能适应社会发展,为自身发展赢得一席之地。

(四)管理手段落后,信息资源服务不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促进事物更好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的成人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较低,特别是管理手段与方法较为落后,导致成人教育管理信息资源服务能力不足。例如,在招生宣传工作中,很多成人教育机构仍然主要采用刊登广告、散发招生简章等传统方式,致使受时间和地域限制,与社会整体信息化发展不相适应。在财务收费管理、教学管理、学籍成绩管理、毕业管理等方面,更需要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5]落后的管理手段一方面影响了成人教育管理效率,限制了成人教育的发展格局,另一方面也制约了成人教育服务社会、服务成人的功能释放。信息化管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新常态,因此,成人教育管理要积极推行“互联网+管理”模式,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信息化管理,扩大成人教育服务范围,提高成人教育服务质量,增强成人教育服务能力,这是应对新常态的必然举措。

三、服务理念导向下成人教育管理创新策略

服务理念导向下,成人教育管理要紧密围绕“服务成人学员”这一中心,树立正确的管理服务理念、制定合理的管理服务目标、构建富有弹性的管理服务制度以及打造数字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管理的思想创新、目标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一)树立正确的管理服务理念,实现思想创新

管理理念是成人教育管理应遵循或坚持的最一般、最根本的指导思想。[6]首先,树立服务理念。树立服务理念,就是要以热情的服务态度感染人,以完美的服务能力打动人,以优质的服务质量吸引人。为此,成人教育管理要破旧立新,改变传统的管制理念,引进服务新理念。管制理念与服务理念是一对相互对立的理念,在管制理念下成人教育管理容易失去应有的活力与张力,在服务理念下则能够生机勃勃,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随着时展与社会进步,管理理念逐渐从“管制”走向“服务”,管制理念已经过时,而服务理念正在彰显其魅力。其次,树立人本思想。成人教育管理服务的主要对象是成人学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管理中切实尊重成人学员的主体地位,关照成人学员的个性化差异,为他们提供多种机会与选择。再次,构建和谐、融洽的文化服务氛围。文化环境是一种隐性的影响因素,从环境、设施等方面进行人性化设计和提供便捷管理,营造良好的文化服务氛围,有利于发挥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成人教育管理活动的顺利实现。最后,提高成人教育管理者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成人教育管理者是服务理念的设计者、推行者与执行者,服务理念主要通过成人教育管理者的日常工作行为与态度来体现,因此,对其进行服务管理培训,提高服务成人学员的意识与能力是真正落实服务理念的关键所在。

(二)制定恰当的管理服务目标,实现目标创新

功利化办学目标是阻碍成人教育管理走向服务化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改变成人教育管理过于功利化的现状,实现管理目标的创新。人是所有要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成人学员是成人教育管理最为核心的要素,因此,成人教育管理目标要围绕“为了一切成人学员,一切为了成人学员,为了成人学员的一切”这一中心设计与开展。首先,“为了一切成人学员”。既强调成人教育管理服务目标涵盖对象的广泛性,又强调管理服务的公平性。成人教育管理要致力于为每个成人学员提供服务,不仅为正在学习的成人学员提供机会,还要为潜在的成人学员提供指导与服务。换言之,成人教育管理服务的对象不分种族、性别、学历与背景,每一个有意愿学习的成人均在其管理服务的范围之内。其次,“一切为了成人学员”。突出强调成人学员的中心地位,即成人教育管理的所有活动是为成人学员设计与安排,成人学员是管理活动的中心。再次,“为了成人学员的一切”。强调成人教育管理服务要全面周到,要积极关注成人学员多样性发展需要,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总之,成人教育管理要始终从成人学员的需要出发,尊重成人学员的主体地位,满足成人学员的多样化需求,赋予他们充分选择的机会与权利,为他们提供所需要的各种服务。[7]

(三)构建弹性管理服务制度,实现制度创新

组织机构的运行离不开管理制度的保障,组织理念决定着管理制度的特征。以服务理念为宗旨的组织,需要构建一套具备服务特征的管理制度作为践行其理念的重要载体。成人教育管理最具服务理念的制度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第一,构建开放自主的注册入学制度。随着学习型社会的推进,全民学习将成为发展趋势,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为成人学习提供便捷途径。在人人学习的社会,只有打破传统学校的围墙,构建开放自主的注册入学制度,实行多样化的学习入口和多元化的入学标准,才能为更多的成人服务,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第二,引进学分制度,实行弹性学制。成人学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与兴趣,自由选择课程,完成课程并通过考核后获得相应的学分。弹性学制是在学分制的基础上演进而来,最大特点是学习时间的伸缩性,在所修学分的基础上既可提前毕业,也可滞后毕业,学习进程根据成人学员的具体状况灵活调整。学分制及弹性学制具有极大的灵活性,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成人学员的学习需求。第三,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将人们参加的各种正规、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所获得的各类学习成果进行转换,使人们根据自身状况灵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地点、学习方式,并系统地累积不同课程的学分,再把累积到的学分转换成认可的资历。[8]构建弹性的管理服务制度,实现管理制度的创新是成人教育管理践行服务理念的必要措施。

(四)打造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管理方式创新

打造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成人教育管理方式的创新是迎合社会发展、成人学习的迫切需要。《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9]现阶段成人教育管理面临纷繁复杂的状况,只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有效把握成人教育的发展趋势,推动成人教育事业的转型与发展。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服务理念与服务设计贯穿于整个网络管理系统之中,实现消息传播、信息资源共享以及各方人员的互动与交流等功能的一套系统。打造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管理方式创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组建专业的数字化管理团队。培养一支懂技术、有理念、有创意的高素质专业管理团队,实现管理设计与开发、运营与维护的全程化与一体化,构建人性化、个性化、快速、便捷的管理服务网站。其次,建设内容丰富、功能齐全的数字化网站。网站要涵盖成人教育管理基本内容模块,主要包括教学管理模块、教务管理模块、课程管理模块和信息服务模块等内容,实现网络服务与现实服务的同步发展。成人学员既可以实地注册,也可以网络注册;既可以进行真实课堂学习,也可以进行网络虚拟课堂学习;既可以参加现实中的课程考试,也可以参加网络课程考试等。再次,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数字化分析与反馈。成人教育要有效利用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提供的各种数据,及时进行服务管理的调整与修正,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用户。[10]例如参照成人学员的课程选修数据分析,及时调整网络课程设计,或者根据成人学员的满意度调查,收集用户意见,改善管理的不足等。只有构建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管理方法技术方面的创新,及时向成人学员传达有效、全面的信息,才能够全面提高成人教育管理效率与质量。

作者:胡静 聂淑红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成涛.论成人教育的服务功能及其实现路径[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4):8-11.

[2][6]柳士彬,朱涛.现代成人教育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19.

[3][8]杜以德,何爱霞等.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转型与创新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94,174.

[4]陈国强.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Z].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321.

[5]袁珊.高等院校成人教育信息化管理浅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5(6):24-25.

[7]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全国成人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工作委员会,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社会转型期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37.

篇5

一是全面建立工资支付保障制度。这是农民工最直接的切身利益问题,也是当前农民工和社会上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要全面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同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和小时工资制度,合理确定、及时调整和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切实改变农民工工资偏低、同工不同酬的状况。

二是大力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劳动合同是规范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双方权利与义务的法律文件。所有用人单位招用农民工都必须依法订立并履行劳动合同,不得滥用试用期侵犯农民工权益;有关部门要制定和推行规范的劳动合同文本,加强对用人单位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指导和监督。特别是重点抓好农民工比较集中的采掘、建筑、加工等行业的监督检查。

三是积极推进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各级政府应统筹规划和管理城乡就业工作,建立健全管理城乡就业的组织体系、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城乡劳动者接受职业培训、就业、再就业、转移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提供有效服务。所有城市公共职业介绍机构都应向农民工免费开放。进一步扩大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范围,完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办法。通过逐步完善职业资格培训体系,为农民工铺设一条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的成长通道。

四是加快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这是免除农民工后顾之忧的"安全网",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调节器"。按照国务院5号文件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加快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推进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工作。所有用人单位必须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各统筹地区要重点解决农民工进城务工期间的住院医疗保障问题。同时,抓紧研究探索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并能够与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

五是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管理制度。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保障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有关规定,继续贯彻国务院提出的"两为主"原则,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切实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作为工作重点,从制度上研究解决这个关系未来的重大问题。

六是严格执行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工伤和职业病已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是农民工就业后最担心发生的问题。要严格执行国家职业安全和劳动保护规程及标准,有关部门必须切实履行职业安全和劳动保护监管职责,用人单位必须履行劳动安全卫生的主体责任,农民工应当增强劳动安全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特别是切实保护女工和未成年工权益,禁止使用童工。

七是切实落实优秀农民工落户制度。按照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方向,逐步地、有条件地解决长期在城市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户籍问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应逐步适当放宽农民工落户条件;大城市应积极稳妥地解决符合条件的农民工户籍问题,对农民工中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高级技工、技师,以及其他有突出贡献者,应优先准予落户。同时,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

八是认真执行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依法保护农民工土地承包权益,全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合同制度。农民外出务工期间,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可以委托代耕或以转包、出租、转让等形式流转承包土地经营权。任何地方不得以农民外出务工为由收回其承包地;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或限制流转,也不得截留、扣缴或以其他方式侵占其土地流转收益。

篇6

政府对小型企业创建的扶持程式与组织保障、支持小企业发展的系列法案、政府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扶持政策三者构成了美国政府支持创业的制度框架。在社区学院层面,其创业教育支持体系所包含的政策、组织、课程、社会、师资等支持要素呈现出系统性与操作性强的特点,与政府提供的制度环境相辅相成。借鉴其经验,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也应紧紧依托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的创业支持政策,同时利用自身与社会资源紧密结合的优势,以及学生的学科知识及技术技能优势,建立由制度层、组织层、课程层、社会层、师资层构成及其各层要素有效互动和运行的创业教育支持体系。

[关键词]

美国;创业教育;社区学院;组织;社会合作伙伴关系;课程

社区学院是美国职业教育的实施主体,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同时,美国社区学院还注重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并且成效显著。这既得益于美国崇尚自由、鼓励创新的文化与制度环境,更离不开系统完善的院校层面创业教育支持体系。

一、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实施的制度环境

美国社区学院作为美国高校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业教育支持体系既呈现出自身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承载主体的独特意蕴,又内含于美国政府支持创业的制度环境之中。

(一)政府对小型企业创建的扶持程式与组织保障

美国政府为支持个体创业,制定并实施了诸多政策措施,为创业者创造了便利的营商环境。这种便利的营商环境主要体现在企业创建程序简单和创建成本低廉两个方面。企业创建程序完成只需5天。企业创建成本低廉,主要包括官方费用及法律要求的法律或专业人士服务费,不仅收费项目少,而且此费仅占人均国民收入总值的1.5%[1][2]100-104。小企业创建后,如何保障和推进企业发展壮大?美国政府不仅建立非营利性机构(如小企业管理局)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发展资金支持和咨询服务,还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吸引更多的营利性组织充当介质作用,为小企业创建和发展提供咨询、资助及技术指导。

(二)支持小企业发展的系列法案

法律法规是制度中最核心的规制性要素。美国对于创业行为的法律干预,是基于工具主义逻辑来进行的。美国政府支持小企业发展的法案涉及小企业投资、创新发展、科研、贷款等方面,如“投资刺激法”“经济政策法”“投资奖励法”“公平法”“创新发展法”“研究和开发促进法”“担保信贷法”“贷款增加法”等[2]100-104。除小企业相关法案外,美国政府还在专利法、破产法、税法中列出条款来保障小企业发展。由此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对大众创业的支持已发展成为一种制度或者说文化。美国政府为创业行为构建了法律框架,其所释放的影响并非只是零星干涉,相反政府时时刻刻都在影响创业行为,这种影响已经达到提供制度和法律框架以影响治理选择机制的程度,并因此长久地影响和塑造着创业行为。

(三)政府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扶持政策

美国政府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扶持政策,根基于美国对高校知识产权和学术研究的保护制度。美国政府“强化鼓励创新方面的立法”,“十分重视知识产权教育”[3]164,美国高校知识产权制度不仅建立早,而且体系完备,基于对高校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和运用的制度化体系,美国成为世界瞩目的知识产权强国,并在诸多方面引领世界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校不仅是人类自由精神、创新精神的传承者,更是生产知识和创新知识的主阵地,从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入手,其实质是抓住了经济发展的引擎及创新创业的关键环节。美国1980年颁布的《拜杜法案》和《史蒂文森一怀德勒技术创新法案》规定,高校拥有联邦政府经费资助的研发成果所有权,可依托研发成果创办小型企业,还可以向第三方转移研究成果并获取一定的技术转让或转移收入。1989年颁布的《全国竞争技术转移法案》则明确提出政府、高校、企业应共同致力于科研成果研发,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些法案不仅促进了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的创建与发展,而且极大地调动了高校向产业界转让科研成果的积极性,促进了技术知识创新和学术研究成果的市场化,从而促进了美国经济发展。

二、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构成

(一)政策支持

美国社区学院对师生创业的政策支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时间支持政策。即,允许教师休假一段时间进行创业,并允许教师参与校外企业实践及研发活动,鼓励教师将在校的科研成果带到企业进行应用转移,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鼓励教师将企业的新问题带回校园;允许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鼓励学生到企业实践,增长创业知识和技能。二是资金支持政策。美国社区学院多渠道提供学生创业资金,包括创业教育基金、师生技术成果转化基金、种子基金等。三是产权保护政策。美国社区学院规定,学校师生在教学、科研、学习期间,凡使用高校资金、资源、设施、设备所获得的科研成果,其知识产权归大学所有,但科研成果的发明者或研究者有权获得科研成果转化后的部分收益。

(二)课程支持

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课程开设呈现三个特点:一是整合性。将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态、创业品质、创业能力等理念融入与创业相关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中,融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智力与非智力教育,整合理论学习和实践演练,创设不同类型的创业课程。主要有通识类创业课程、专业类创业课程、选修类创业课程。通识类创业课程主要有市场营销、创业学、会计学、产权保护、创业心理、商业计划、小企业管理、税收常识、企业家精神等课程[4]。二是实践性。专业类创业课程的开设不是仅限于课堂教学,而是突出课程的实践性。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特性,结合通识类课程知识,举办创业大赛、创业计划书推广、创业论坛与沙龙、体验式“促销”、创业夏令营、创业考察等活动,联合校内外资源创建FastTrac项目、学生企业项目、孵化器项目、技术转移项目等,将创业课程与实践训练很好地结合起来[5]1-4。三是效益性。为保障课程开设的效果,美国社区学院大都建立了严格的创业课程审查制度[6]。每开设一门创业课程,教师和咨询委员会成员都要进行协商,确定新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及制定课程标准,而审批一门课程,则需要按照一定程序由院长理事会、学院教育事务委员会、学术执行机构、学院董事会等机构层层评估。只有各环节均审核通过,这门课程才可以在学位计划或资格证书计划中开设。

(三)组织支持

“组织是合作的、社团的、甚至协作的系统”[7]28,是由各职能人员和内部机构互相协作而结合形成的集体或团体,“组织的合法性会随着支撑组织的文化环境的内聚程度而变化”[8]213。在美国政府大力推动创业教育的政策背景下,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组织便实现了其合法性与合理性建构。美国社区学院大都建有专门从事创业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的组织,其组织内部大都设有创业教学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创业研究中心、中小企业发展中心等职能部门或功能区域,即有自己的程序和结构。结构确立了一种权力模式和伙伴关系,置身于结构中的任何一个角色,无论是创业教育组织的管理者、研究者,还是承担教学工作的教师、对外联系人员、小企业技术咨询顾问,都清楚自己的合法权力范围,并能集中力量完成组织的任务。组织在关系网络中发挥了“中介机构”的“服务沟通作用”[4]187-190。创业教育中心在合作中主动争取各类基金。这些组织的运行管理采取企业管理模式,特定的组织结构又将创业文化、学术文化、企业文化很好地整合在一起,使其自然带上创业型企业的文化发展意蕴。

(四)社会支持

资源—依赖论将环境视为实现组织任务和组织运作而获取稀缺资源的场所。有四种典型的资源:财政、人力、信息和知识以及产品和服务[9]233,237。创业是一种社会行为,其对环境资源的依赖性极强。在高校内部建立创业教育组织,若使其中参与的个人实现创业,就必须加强与外界环境资源的联系,甚至是与环境要素进行交换以获取所需资源。在资源交换过程中,外部机构会对组织行为或变革提出要求。而依赖于外部资源因素,又经常促进组织之间的联系,由此形成或强或弱的关系网络。建立各类关系网,形成社会合作伙伴关系,是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得以有效拓展和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社会合作伙伴关系原是在经济领域和公共服务领域兴起,其目标是提高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经济领域建构成功的社会合作伙伴关系有若干标准,即“对组织成功的承诺”“明确各自合法利益”“雇佣保障”“良好的沟通和磋商机制”“共同收益”和“增加价值”等。美国社区学院注重与创业教育管理、研究和指导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为学生创业提供支持和服务[10]57-63。这些合作伙伴包括政府部门、小企业管理局、地方经济发展机构、小企业发展中心、小企业投资公司、小企业研究所、国家创业指导基金会、大学和四年制学院,以及美国社区学院协会、社区学院创业协会等。社区学院在学校内部建立负责对外联系的组织,与外部社会机构建立广泛的联系网络,有效整合了企业、学院、政府、研究机构、投资公司等组织的资源,并通过有效的运行机制提升了组织与外界互动和沟通的效果。美国社区学院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的社区学院建立的社会合作伙伴关系是有差异的。社区学院会根据所在区域的经济特点,寻求适合的合作伙伴。

(五)师资支持

美国社区学院尽管是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等院校,但其教师“个人学术研究活动自主性的传统一直保持着强劲势头”,教师对“学科的力量以及对学科的忠诚,是使基层单位在决定行动结果比学校中心的任何事务都更为重要的因素”[11]110。正因为美国建立了鼓励高校教师自主创新并将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激励机制,使社区学院教师始终处在追求自主创新和学术研究的状态。创业教育需要一支特殊的师资队伍。美国社区学院注重专兼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由于社区学院都建有创业教育中心,因此学校会聘请全职教师专职于创业教育管理、研究和教学工作,既保证社区与其他机构建立良好的社会合作伙伴关系,又保障了创业教育教学能够有计划、系统地推进和运行。不论何种形式的创业教育,都离不开教师用丰富的创业经验和企业从业经历作为案例,生动地展现课程内容。因此,社区学院创业教育中心都会聘请有创业经验和小企业创办经历的雇主、创业协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讲授与小企业相关的课程。

三、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借鉴与启示

近年来,我国政府及各部委都对大学生创业给予高度重视,并为推动大学生创业陆续出台了相关支持政策,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体系。在此背景下,我国各类高校更应把握契机,紧紧依托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的创业支持政策,同时利用自身与社会资源紧密结合的优势,以及学生的学科知识及技术技能优势,在学校层面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支持体系。

(一)制度层:

建立鼓励师生创业的规章制度制度的核心成分是规制性基础要素,这种规制性体现在强制、约束、奖惩等方面。创业是一种自主行为,不具备强制遵从的性质。因此,对于大学生创业行为,只能通过激励或诱惑的制度方式。我国很多地区颁布政策文件,要求高校建立弹性学制、实施学分转换制度,激励和促进大学生创业。在此政策背景下,高等院校应该据此建立符合教师晋升发展和学生学业特征的师资管理制度和教学管理制度,尤其要针对有创业需求的学生设置弹性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校学完必要的专业课程、文化基础课程和创业课程后,休学创业,并将学生开展的创新实验、市场调研、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对于依托学校资源进行技术研发并转化为成果而使学校获得经济效益的教师,要建立对教师技术知识产权的保障制度,给予教师部分比例的经济补偿或奖励。

(二)组织层:

建立专业性大学生创业支持组织组织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关系系统,而不仅仅是孤立的个体或范畴的集合。在高校内部建立创业教育管理组织和实施平台,是高校创业教育取得实效的基本保证。创业场域情景复杂,牵涉多个部门及复杂的程序和运行过程,对于大学生来说,初涉此领域必然面临各种困惑、难题。因此,高校要建立专业性大学生创业支持组织,承建起咨讯整合、课程教学、政策指导、协调关系、创业指导、跟踪服务、资金支持等职能,形成创业知识与信息流不断更新的良好生态以及服务学生创业的推进机制。实现这些目标与职能,需要学校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管理组织和学生创业支持组织,包括课程开发与审核办公室、技术成果转移办公室、对外联络办公室、校企合作管理办公室等,负责与研究机构、大学、公司间的合作业务,促进师生成果能有效地实现专利商业化,并辅助衍生公司的创立。组织中的角色只有与其他角色如学生、校长、社会伙伴相系的时候才有意义;因此,创业支持组织的建立,必须洞察诸多关系性质的细微差别以及哪些关系在其间占据了优势,要重视组织间关系的协调与合作,这远比关注个体的能力更为重要。

(三)课程层:

完善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高校创业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创业政策导读、创业意识激发、创业心理辅导、创业知识传授、创业能力训练等。基于内容选择及其特点特性,可从创业通识课程、创业专业课程和创业选修课程三个层面建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通识课程可开设小企业财务管理、小企业法律、创业心理、创业营销、创业学、创业法规、会计学、统计学、商学等课程,它所涉及的内容可按主题以模块化的方式设计,专业课程的开设以创业证书为载体,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习有目标、创业有依托。创业证书由学校企划设定。创业证书可分为家庭企业证书、特许经营证书、直销证书、技术类创业证书、研发类创业证书、教学与管理类创业证书。选修课程要考虑学校资源条件及学生的自身需求,突出特色,保证质量。选修课程的开设可考虑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形式,并规范此类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习成绩,建立学分认证制度。

(四)社会层:

构建实践导向的社会关系网络组织不仅有内在的子系统,同时还属于超系统的一部分。这个超系统是组织生存和发展以及影响任务目标实现的因素的总和。对于一所高等院校来说,其超系统就是与高等院校发展有密切关系的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在某种情境下,为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这些机构与高校之间构成了社会合作伙伴关系。在高等教育领域,其创业教育组织建立的社会合作伙伴关系被赋予了特殊的内涵:优化内部组织机构,为学生创业提供一切可能的支持和服务;整合面向学生创业的相关社会资源,秉持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原则,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资本化途径构建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为保证基本的伙伴关系有效运行和优化高校可以获得的资源,须建立一个好的管制框架和运行机制,能保证各社会合作伙伴很好地履行职责,以及对学生创业提供专业化服务。

(五)师资层:

建设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众创背景下,国家颁布的创业支持政策中均提出将高等院校作为创业教育的主阵地,这意味着创业教育必然要走出一条专业化道路,创业教育的专业化发展,需要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来支撑。专业化是事物发展走向成功的必然路径。促进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发展,可从三个层面建构:一是建立完善的组织治理机制。要让创业教师在发展中有归属感,有组织和管理制度依托,其职称、职务晋升及评优评奖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系列。二是形成合理的师资结构。由全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构成。要让学生认可创业课程,就必须保持合理规模的全职教师。学校出台相关政策,吸引企业家担任创业教育组织管理者和兼职教师,要让他们在创业组织运行中能以经济或市场、创业视角将自己的经验与创业教育管理及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在创业课堂上更好地向学生教授适用的经验和获得外部网络的方法。学校专业教师可以兼职或全职的形式入驻创业教育中心,对于兼职形式的学校专业教师应以协议或合同形式保证其对创业教育履责。三是构建职业培训与学习交流机制。对于全职教师,要定期组织职业培训。职业培训是改进教学的关键机制。投入教师职业培训的经济资源可以同时激发人力和社会资本以及其间的相互作用。要定期组织兼职教师、全职教师及创业大学生开展创业培训、交流与学习活动。在组织资源与职业培训之间有一种双向的流动,这种流动有时可以催生学校与社区之间的许多特征,比如相互间的协作、共同的价值观念、有关学生创业的反思谈。在高校与外界资源的关联体系构建中,应当致力于建立反思式创业培训和教师职业培训,通过网络、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等方式进行的非正规校外交流、学习等。这种交流学习常使教师或学生置身于一种强烈的让人振奋的气氛当中,而且越是深入讨论或反思,就会学到或激发出更多、更好的观点或创业项目。

作者:汤善芳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2014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EB/OL].

[2]周海涛,董志霞.美国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4(6).

[3]赵亚静,王艳舫.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及政策体系构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7][美]罗伯特•G•欧文斯,等著.教育组织行为学(第七版)[M].窦卫霖,温建平,王越,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美]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第3版)[M].姚伟,王黎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9][美]韦恩•K.霍伊,塞西尔•G.米斯克尔.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M].第7版.范国睿,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篇7

法治理念的普及和个人权利意识的增强,高校改革带来的学生与学校之间关系的深刻变化,使得高校学生管理的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新旧观念的碰撞、价值矛盾和权利冲突。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正经历一场适应整个国家法治发展进程的深刻变革。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用法治意识和法律思维的理性,通过建立和完善必要的程序和制度,构筑起化解学校纠纷的有效系统,规范学校秩序,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权利,实现法治状态下的学生管理。

一、形势发展呼唤着依法管理学生

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着国家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公众维权意识日益觉醒和增强的法制环境,面临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成倍增长,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后勤管理逐步社会化的高校大发展背景。形势的发展更加凸显高校学生管理依法而行的迫切性。

1、依法行政、依法治校要求高校加快学生管理制度的改革步伐和加大制度创新力度。随着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和社会法治化进程的加快,依法行政、依法治校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要求。现有高校管理所依据的是1991)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十几年来,国家政治、经济、教育体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仅靠这一规定显然不足以规范高校学生管理,迫切需要在立法上予以适当补充和支持,增强其内容的可操作性。实践过程中,一些原来就存在的问题也更加凸显出来,例如高等学校的组织属性与法律地位问题,高校管理权力的来源及其合法性问题,高校部分学生管理制度、尤其是对学生的处罚(分)的合法性问题等等。这些都要求做出符合新形势的制度回应。

2.大学生不断增强的法制意识、维权意识呼唤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的制度设计。随着人权时代的到来,权利主张和要求平等对话在大学生中的呼声日益提高。权利观念的强化,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学生告老师、学生告学校的法律纠纷,正在冲破以往某些约定俗成的禁忌;学生与学校关系中长期形成的传统的单方制约关系,正在受到法治原则所引导的公民基本权利理念的强烈冲击,学生对学校管理过程中认为侵犯自己权利的诉讼明显增多。新的时代下,学校环境中呈现出更加明显的法治状态。

3.高等教育改革促使管理法制化。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和改革过程中,大学生的处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大学不再是交不交学费的问题,而变成了一种投资,相当一部分学生必须付出一定的、甚至昂贵的成本才能进人大学。大学毕业后,国家不再统一分配,就业竞争越来越大。自费就学、自主择业使得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自己应该享有的权利,当自己觉得权利受到侵害时也就更多地利用法律去寻求保护。

后勤管理的社会化、学分制的实行,学生管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更加突出的问题,迫切需要依法强化和规范管理。后勤管理社会化打破了原有较为封闭的象牙塔式的校园管理模式,公寓这种新型的社区生活,使学生由原来被动的教育客体,变为一种主动关系,由原来只有义务和服从的个体变为有自己的合法权益的个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事主体,双方关系的协调要通过法律来调整规范。学分制增大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由度,打破了原来的班集体界限,原有的团队合作精神与集体教育功能弱化,需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实现法德相济。

二、高校现有学生管理制度的非法治表现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学校注重的是完成国家的任务,对学生的管理上强调意志的统一,强调学生的服从,较少从法律角度认真思考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对法治原则与精神重视和遵从不足。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倾向是,重视学生的受教育权而忽略学生公民权的完整性,对高校学生公民权完整性的关注很不平衡。

表现之一:学生义务为本位的教育管理制度。由于受儒家文化传统的影响,我们的管理总是重义务,轻权利。在高校管理也表现为以学生义务为本位的管理,这种管理主要以道德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行为,用学生应当或不应当等限制或禁止的义务性规范来设计学生管理制度,并以道德规范为基础构筑学生管理规则—即德治。当然,在高校的特殊环境中,这种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符合我国学校传统的道德文化,也保证了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但这种教育管理理念对法治原则与精神重视和遵从不够,主观随意性大,特别是在从严管理的思想指导下,在制定或执行一些规章制度时,片面强调学校的权力而忽视学生的权利,从而与依法治校和“教育法治化”的理念在有关学生权益的保护方面发生冲突,导致学校不能及时区分道德和法的界限,以至于现行高校管理规范在依法治校的过程中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表现之二:某些制度不符合法治精神。近年来的一些典型案例中可窥见一斑,田永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以学校侵权为由将北京科技大学推上法庭,高校学生管理行为接受法院司法审查的事实,终结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由来已久的特殊内部权力关系;武雅诉暨南大学拒绝颁发学位案件,进一步证实高校的规章制度绝对不能背离法律保留原则,否则学校依此作出的具体管理行为不受法律的保护;重庆某高校因学生恋爱怀孕而勒令退学的处理决定,引发在校大学生公民权的争论,呈现出学校教育管理权与学生受教育权及公民权的冲突。天津师范大学一女生的婚礼冲破了高校传统的管理制度底线,引发全社会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审视。这些都是现有学生管理制度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发生冲突而引发的诉讼,凸显出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非法治成分。

再自审一下高校内部的规定,我们也能发现一些与法治精神不符的内容,如各项评优制度中限定名额的做法,既违背了“凡符合条件者皆优秀”的法治要求,剥夺了部分符合条件学生的评优权利,又与高校自身制定的评优制度背道则驰;又如对学生的处罚(分)制度公开不够,规定欠详细,人为因素太重;再如侵犯学生的名誉权(将学生考试成绩公之于众,把对学生的处分决定公开张贴)、财产权(乱收费)、隐私权,侵犯学生公正评价权,等等。

在程序方面,尤其是涉及处罚(分)学生的程序上,也显得不规范。程序保证公正,公正依赖程序牙现有的学生管理制度最为缺乏的是没有明示李空.申辩的权利、途径和期限,对学生的异议权没脊蛤: 予足够的保障,造成学生第一不敢申辩,害怕存在学校以自己认错态度不好而加重处罚的风险,第二学生不知道怎样申辩,学校没有设立由学生代表、专家组成的专门接受和负责处理学生申辩的组织,没有健全的申辩处理答复机制。

三、以法治要求改革完善现有高校学生管理制度

法治作为一种制度性文化包含着“公平”(Fair)“分享”(S})和“关怀”(c})等“公正原则”,这应成为学校文化的背景和支撑。“公平”强调的是公平的竞争和公平的参与;“分享”是指全体成员分享公共资源,每一个人都享有获得平等对待的权利;“关怀”则主要是指照顾弱势群体,“正义的法律制度就应该给予那些困难的人以特殊的关注”。学校制度文化的存续和再造是整个国家法律文化发展变化的一部分。

t.以学生权利为本位设计学生管理制度,尊重学生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学生权利本位是指在肯定学生权利和义务不可分的前提下,以学生的权利为起点、轴心和重心的学生管理。大学生处于“边际公民”和“准成年人”的状态,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特定时期,他既是一个“社会人”,又是一个“学校人”,换言之,大学生有双重身份,其一,他们是国家公民,其二,他们是正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公民。因此,他们既享有作为公民享有的一般的法定权利,又享有作为受教育应享有的特殊法定权利。作为受教育者,大学有受教育的权利,如学习权、听课权、结社权、勤工助学权、毕业权、获取学位权等;作为公民,大学生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如人格权、人身权、结婚权、选举权、财产权、司法救济权等。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学生管理制度设计时,遵循合法、公正的原则,正确对待和处理大学生的受教育权和公民权,保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自主的合法行为。

从行政法学角度看,高校学生管理属于学校管理的抽象行为规范,是针对全体在校学生所作出的学校管理行为规则。这种管理行为规则一般包括二个方面的具体制度:一是实现学生合法权利的制度,如教育救助制度、教学公开制度、生活保障制度;二是保护学生合法权利的制度,如学生处分等级、处分决定、处分告之等程序制度;三是学生合法权益的救济制度,如校内申诉制度、听证制度、司法救济等。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重点应放在规范学生的受教育权和与受教育权密切相关的公民权方面,而对他们的公民权则由民事法律和行政法律直接调整。在程序规范上,要做到学校处理程序不越权,遵守处理决定的层级程序;学校的处理决定以书面形式作出,并在规定的期限内告之和送达学生本人;尊重和保障学生的陈述权、申辩权;保障学生的救济权。

2.实现从行政管理为主导向法治化为主导的转变,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法律意义上包含着两重内容:一是行政法律关系的性质,即学校虽然不具有行政机关的资格,但法律赋予它行使一定的行政管理权。这种法律关系强调的是管理与服从,是一种纵向关系,双方主体地位不平等;二是一种具有服务合同性质的民事法律关系。这种法律关系在法理上双方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主要属于民法、合同法等法律的调整范围。有鉴于此,高校学生管理必须严格依据国家法律,如行政许可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针对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的管理经验,按照“育人为本、依法建章、规范管理”的基本精神进行改革。并且在这过程中始终贯穿“法治”观念,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首先做到依法治校,高校的管理行为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其次在管理制度中明确学生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必须明确告诉学生,他们在学校里享有什么样的权利,需要承担哪些义务,明白学校在管理过程中该管什么,如何去管。另一方面,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如对学生的处分,要做到程度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

篇8

关键词 书院制 境外学生特点 教育管理 书院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86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dern university academy system educational is a new attempt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This article takes the practice of Sihai College as an exploration with a combin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abroad and puts forward optimizing college education management thinking: refin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ollege life.

Keywords collegiate system; overseas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educational management; classical culture

随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推动,书院制模式作为高校实行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尝试,为寻求高等教育发展创新及人才培养改革、探究书院制的理论内涵与实践结合具有积极现实意义。四海书院全面落实高等教育规律与学生发展特点有机融合,着力打造成一个文化与教育一体化的空间。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实现既满足社会需求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管理实践,是当前学校制定书院发展规划的首要前提。

1 现代书院制概况与特点

现代书院是在继承我国古代传统书院与英国寄宿制教育模式基础上,结合高校办学特色及理念而创设的新型教育模式。它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探索与研究新兴产物。

1.1 四海书院概况

2010年,暨南大学创建四海书院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新型实验区,致力学校人才培养和特色书院文化创新的实践探索。书院结合学校为侨校的立足之本,发挥中华文化传承海外的重要功能,承担境外本科新生第一年的教育与教学管理。书院依托学生社区为载体,融教育、传承、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学生自主发展中心,也是学校制度化社区教育管理中心。书院下设立教学研究与改革中心、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学生拓展与发展中心和学生文化与创作中心四个组织机构,致力于培养“四海”人才的六种能力(知识、心理、文化、创新、体育、团队)。

1.2 书院教育管理模式特征

现代书院是依托学生宿舍式生活社区为载体,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为主要功能的人才培养创新的教育模式。

现代教育理念则是在全员育人的发展角度,倡导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中心地位。高校教育围绕“以学生学习与发展”管理目标;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大学自治即重视教师教学自由与学生学习自由,因此,现代书院制度本着以生为本、积极倡导学生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及自我服务。暨南大学四海书院学生学习与自主发展过程中,倡导并推广学生建立以社区集体单元中自发形成学习与生活互助特色小组。社区组织与管理是现代书院较之普通学院不同的特色。现代书院创设目的在于将传统文化与社区功能有效融合达到在便于组织管理的同时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学生在丰富的社区生活能习得文化,在多样的组织文化与制度管理下养成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通过渗透式的生活化教育和制度化的组织完善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有效途径。社区教育源于生活,生活充满教育的管理模式有助于学生的自主成长。

导师制度的完善落实有利于健全书院制学生的教育教学内容,现代书院重视学生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书院根据学生的学术兴趣、学习背景及学习基础,建立规范的导师团队,指导学生学习与科研项目。书院建立制度化的导师管理制度及考核制度,跟进学生们的学习发展动向。四海书院设立的《四海书院学业导师实施办法》定量考核学业导师工作绩效,要求导师引导学生专业基础学习与学术能力发展。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理智训练、思想道德及行为养成,四海书院为学生开设了中华传统才艺班选修与现代化初级干部研修班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中华舞蹈、书法、武术课程等相关文化研习;增设干部研修课程,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结合书院特色文化的通识教育注重学生知识汲取与实践强化,通过学术文化与活动组织陶冶学生情操、训练心智、拓展素养。

2 境外大学生特点

2.1 文化基础薄弱,学习目的不明

据书院五届学生成绩统计,书院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整体基础较薄弱,挂科及偏科情况较为严重,学习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缺乏良好学习习惯,未掌握正确学习方法。主要原因在于很多学生是长期生活来自多元的家庭背景及多样的文化环境,经历了与境内完全不同的教育体制,对学习环境难以适应,从而表现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能力不适应,学习方法不科学等状况。

2.2 自主意识较强,兴趣爱好广泛

境外学生入学以来,在课余生活与文娱活动方面表现出强烈的积极性与鲜明的自主意识。他们加入学生社团组织与学生会,并担任重要职务以锻炼自己的领导与管理能力;很多境外生因兴趣爱好加入社团组织,例如街舞社、足球队、动漫协会、乐队等。还有部分热衷于参加公益活动。境外生普遍有着对自身感兴趣事物的热爱、坚持与专注精神。笔者在与学生相处和交谈中能感受到学生对待事物与生活的激情与乐观。

2.3 个人意识较强,集体意识缺乏

统计学生参加学校和书院组织的大小型集体活动次数中, 70%以上的学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很多学生认为活动与自己无关,觉得很无趣。很多境外新生入学以来感到心理上的孤独与生活上的不适;由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导致心理异常。境外学生普遍以个性化风格及兴趣爱好组成小团体而缺乏与同班同学、书院同学的交流,削弱了他们对集体和书院的归属感、凝聚力。

3 优化书院境外学生教育管理思考

新型书院管理模式为学生营造良好传统文化氛围的目的是值得肯定,但问题实质在于制度化的教育管理未能将精神文化合理融合于学生生活。故笔者认为现行书院管理体制还有很大革新空间。

3.1 凝炼书院生活的文化内涵

加强书院的精神文化对学生生活的实质影响。在书院生活中体现书院的文化特色。应根据书院学生的特色结合书院教育引导方向有的放矢建O书院文化,建立适应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特色精品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学生树立良好统一规范化的书院体系,从硬件及软件方面使书院学生高度意识书院的文化积淀,从而在长期的书院生活中找到归属感,发现书院的文化内涵。书院教育工作者要有创造性的育人理念,转换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并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思考与创新。

3.2 引领制度化教育的书院精神

创设适合境外生学习与发展的有效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不能只为完成教育目标而不结合学生发展需要而设立,应该注重通识教育课堂的文化教育效果,要明确外招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的目标,并根据培养目标认真落实课程设计与结构关系,精心设计外招生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科目,建立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体现书院通识教育的独特性与针对性。结合传统书院的精神文化传承及现代信息化社会的科学理念,将书院活动以民主竞争淘汰机制遴选优秀的学生品牌活动,使书院学生自主参与到活动建设中立,加强了学生参与书院活动积极性。。

3.3 建构书院文化与教育协同创新制度

明确书院自身定位。创新的书院教育管理模式不同于普通专业学院,它在继承了传统书院文化实质,还赋予了书院教育于现代化教育管理理念及意义。教育工作者需要在实践探索中反思及创新:书院特色需要通过学生活动、学生发展、学生书院生活展示出来。通过多样的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专业学院以制度化的学生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管理。二者处于互补合作性关系,对学生进行持续性教育与管理。学生工作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发展自我,在书院养成良好的自主实践意识与能力,有助于学生自主性与个性化的成长与发展。书院模式下管理团队人员专业化分工,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4 小结

书院制模式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针对现实教育管理问题的革新尝试。随着近年来国内关于现代书院制教育理论研究内容的充实,推动并发展了更多的高校采取书院制教育模式实践与特色创新。但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激进”到“渐进”的流变过程。正如书院教育管理模式探索需要在已有成效基础上提升实效、稳步成熟、渐进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应强,方华梁.从生活空间到文化空间:现代大学书院制如何可能[J].高等教育研究,2016(3):56-61.

篇9

中图分类号:G47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8-0075-02

不同的历史时期,高校的学生工作具有不同实施模式与方法。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完全学分制已逐步取代了学年制和学年学分制。完全学分制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个性化教育,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专长和潜能。同时,完全学分制使学生在选专业、选课程、选进度、选教师等方面都有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这些都完全学分制有助于克服传统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教育的弊端,为高校的素质教育提供了制度保证。但完全学分制的推行,也将对高校的管理,特别是学生工作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和探索完全学分下的学生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完全学分制对高校学生工作的新要求

1.完全学分制简介

学分制,于19世纪产生于美国。它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1]。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有很大的选课自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选择和改变专业。由于学分制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发挥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所以非常适合于培养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人才[2]。

学分制与我国高等教育结合后,产生了一种被称为学年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年学分制从本质上说仍属于学年制,学年学分制是我国高校目前最主要的教学管理制度。为了与学年学分制相区别,我们又称学分制为完全学分制[3]。所谓完全学分制是指以选课为前提,以学分和绩点作为学生学习的质和量的计量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为毕业标准,采用多样的教育规格和较为灵活的过程管理方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4]。

2.完全学分制对高校学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实施完全学分制的目的在于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优化人才培养过程,重视学生个性发展,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完全学分制的推行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一种现实选择。

要适应和完善完全学分制,我们首先要明白它的内容和要求。在笔者看来,完全学分制对高校学生工作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对学生实行动态教育与管理。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的注册、选课、上课、考试、住宿、课余活动等方面都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要求学校对学生的上述活动进行动态的引导、教育、管理和服务[5]。

(2)要求对学生实行开放性管理[5]。由于实行选课制,由于学校的各种资源都要向学生开放,这就对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开放性管理便是一种现实的必然选择。

(3)要求对学生实行多元化管理。在完全学分制下,除了日常的内容外,还涉及到对学生选课、学生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指导,因此,学生管理工作已出现了多元化趋势。

(4)要求实行更加灵活的管理方式。在完全学分制下对一些优秀的或有特长的学生,可以获准免修或免听某门课程。弹性学分制的推行,使学生可在3~8年内修满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规定的最低学分和学分绩点,然后申请毕业和授予学位[5]。

二、高校学生工作模式的重构

根据目前高校现状,笔者提出构建高校学生工作新模式的设想。该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生工作的总体思路

(1)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和管理体制必须适应学分制的要求;(2)学生工作的调整必须兼顾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保证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被削弱;(3)调整必须立足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

2.学校管理人员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结合实际,笔者认为,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学分制是教学管理的手段、方法,而不是管理的目的[6];实施学分制必须给学生以学习的自;应打破原来的高校行政管理模式,建立全新的以学分制为中心的教学服务体系;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管理理念。

3.必须建设好三支队伍,构建“两区”管理模式,建立和强化分层沟通制度

(1)建好三支队伍

1)学生工作要以学习管理为整个管理工作的主线。学分制是一种学习的目标管理模式,学生获得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为此,学分制赋予了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他们需要面对各种学习选择,并制订个人的学习计划。学生在选择和制订、执行个人学习计划等环节中,固然需要有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加以引导和约束,但从当前在校学生的特点看,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监督学生执行计划,并帮助学生选择、修正个人的学习内容等。

2)在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方面要积极探索“导师班主任”工作制度。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是班主任。因为只有班主任才能真正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然而传统的班主任工作主要是对学生的思想及日常行为进行教育与管理,而学分制中的导师则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及监督。具体而言,导师就是“人生发展的设计师”,导师应帮助学生制订学习方案,指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能力倾向等正确选课,帮助学生安排好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计划。另外,导师在学生学习期间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及思想状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如果上述两个工作岗位由不同的人分别担任,必然会出现管理上的脱节和混乱。因此,实施学分制后,应以学习管理为整个管理工作的主线,积极探索将班主任与导师两者的岗位职责合二为一的“导师班主任”工作制度,从制度上保障以学习管理作为整个学生管理工作的主线,并通过导师班主任的工作,将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工作贯穿在学生的学习管理过程中。

3)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实行学分制必须落实任课教师课堂第一责任人制度。因为完全学分制将在更高的水平上对教师的教学提出要求,即不仅要求教师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以适应学生新的需要,而且要求教师要掌握本专业的前沿知识,掌握相关专业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以满足学生扩大知识面的需要。学校还应对任课教师加强管理,严格考勤,严肃课堂纪律;要建立相应的教学评估、奖惩制度,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综上所述,实施学分制后,迫切需要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探索建立以学习管理为主线、以“导师班主任”为主要实施者的各项管理制度,从而保障和促进学分制的顺利实施。

(2)构建“两区”管理模式

1)建立和加强教学楼片区管理体制。为适应学分制的要求,必须实行教学楼片区管理,构建新的学生教育管理体制。依据学校教学楼地理位置划分几个学区,由学生工作管理干部带领有关学生组织值勤,开展对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的规范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这种新体制力量集中、职责清晰、目标明确,有利于提高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建立和加强学生宿舍社区管理体制。为适应学分制的要求,必须推行学生宿舍社区管理体制。进驻学生宿舍的辅导员(导师班主任)由学生工作部(处)统一管理,在宿舍区实行管人、管物与服务相结合,提高办事效率,及时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实现学生宿舍的育人功能。

(3)建立和强化分层沟通制度

实行学分制,必须建立和加强校、院(系)两级分层沟通制度,使学生管理干部与教师尤其是辅导员(导师班主任)与任课教师间建立联系,就学生的学习状况、思想状况和课内外教育与管理等问题展开沟通与交流,目的在于综合学生信息,寻找对策,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

综上所述,完全学分制是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社会化、国际化和大众化趋势的必然产物。作为高校管理者必须不断去学习它、理解它、适应它、改进它。在学生事务管理中坚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学生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既全面发展又具有鲜明个性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冀.教育管理辞典[K].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9.

[2]吴春胤.浅谈高校完全学分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2).

[3]李洪波.完全学分制基本问题探析[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24(3).

[4]河北大学工商学院2006年答考生问[Z].2006-06-26.

篇10

【关键词】学分制 公寓社区 社区管理

随着高等教学管理模式的深化改革,如在教学管理中实行导师制、选课制和学分制等,作为学生在校期间有三分之二时间在此度过的学生公寓,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生活和重要思想教育阵地功能之外,其住宿模式及其管理方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越来越大,笔者根据自身的工作实践,认为现在的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模式应当从社区的思维方式入手,在丰富学生公寓内涵的基础上,对其要有新的构建。

我们可以将学生公寓看成一个小社区,它是社区概念在学校管理中的反映。社会学研究表明,社区首先是一种地域上的存在,其次是人的集合与互动。就第一层意思而言,社区的特点是居民的共同居住区;第二层意思则表明社区具有文化功能。学生公寓也是一个社区,就一所具体高校而言,是指这所高校的所有寝室和周边环境(公寓社区)以及这种环境所能达到的最大的育人功能,公寓社区管理去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指区域环境,二是指文化功能。公寓办就是这社区里的居委会,各个系的学生就是各个不同单位的居民,笔者认为,公寓社区的管理应是:以内务为基础,以安全为重点,以舍风建设为保障,以优化育人环境为目标。

一、公寓社区的不足

当前,国家对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人们对高职教育观念也有很大的改变,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也迅速增加,学生公寓管理工作遇到了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发展较快高职学校的硬件受到挑战就更大,因为很多高职学校先天就不足,大多从中专学校发展而来。

(一)硬件跟不上

1.人员不够。高职院校发展很快,但学校硬件建设还是跟不上。特别是学校的公寓社区,很多的领导不够重视,大量削减公寓社区硬件建设经费,裁减公寓社区的管理人员,公寓社区主要靠原始方法进行管理,不仅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效率低下。更不要说什么智能化自动化,对学生也只能采取严防死守和动态观察,且要依靠学生管理学生,不可能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和个。在学分制背景下,公寓社区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要么加强各种硬件的职能化自动化建设,要么增加公寓社区的管理人员,彻底筑牢公寓社区的管理防线。

2.消防安全。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学生公寓内各种家用电器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加之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个别学生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致使公寓社区的消防安全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

3.社区治安。由于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淡薄,高校校园出现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呈现增多趋势,如公寓社区周边社会不良份子寻衅滋事;社区内时而发生贵重物品被盗现象;女生公寓不时发现有陌生男子等。特别是近几年,由于个人信息的泄漏,不法分子利用电话、网络、手机诈骗更是屡屡得逞。

4.卫生安全。公寓社区的卫生直接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由于有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脏衣服几个月不洗,公寓阳台、门后废弃一次性饭盘、饮料瓶成堆,早晨起床后不开窗通风。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在人群高密集的学生公寓很容易形成流行性传染病。近年来,高校入校后进行的体检数据显示,乙肝、肺结核患者有增多的趋势,给其他同学埋下了卫生安全隐患。

(二)软件缺陷多

高职院校学生数的增加对公寓社区管理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提出了新要求,公寓社区则愈来愈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管理职能发挥的有效阵地,特别是公寓社区的养成教育,安全法制教育以及健康心理培养等方面也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功能。新的公寓社区管理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使公寓社区管理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高职院校的领导干部与教师对公寓社区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他们认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上是单纯依靠各系的辅导员,没有意识到公寓社区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而仅把公寓社区管理看作是简单的学生生活问题。学生在社区里的“卧谈会”、“恳谈会”一般谈的都是自己的真心话,最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思想状况;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是在公寓社区里度过的,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和影响是在社区里实现的;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和真实的思想流露及情绪的发泄一般也都发生在社区内。因此,公寓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复杂、艰巨。在公寓社区管理过程中,公寓社区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话,就很难从整体和宏观上把握学生行为特点和思想动态,就会直接影响了公寓社区的管理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2.管理制度不完善。加强和改进公寓社区管理制度建设是各高职院校一项重要工作。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公寓社区管理制度的建设,但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缺陷。从内容方面看,义务性、强制性的条款较多,而权利性、人性化的条款较少。在公寓社区管理过程中,老师只根据有关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要执行和服从,学生难以得到思想认同与行动接受。例如,在不影响整个社区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学生私下调换寝室,被老师发现时,就根据相关条例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而云南的马加爵事件就是发生在学生寝室里,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由此可见,公寓社区管理制度缺少了人性化和权利性。因此,公寓社区管理部门要结合当前社区管理的实际工作,可以探索人性化的公寓社区管理制度。

3.学生参与不积极。高职院校也都建立了学生公寓公共管理委员会等公寓管理机构,如学院级的公寓自治委员会等,意在引导、吸引学生参与公寓社区管理,增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由于学生的心理素质还不够稳定、自律性不够强、工作经验欠缺等原因导致部分参与管理公寓的学生干部做到一半就退出学生公寓管理部门。在现有的公寓管理条件下,虽有一定量的学生参与公寓管理,但无论从参与管理的人员数量来看还是从参与内容来看,参与面都是很窄的,参与公寓管理的人数与住宿总人数相比,只是“冰山一角”;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层次也较低,大多干的是体力活。总体而言,学生公寓管理机构并没有充分发挥“三自”功能,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

4.公寓文化少力度。公寓社区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学生公寓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具有广泛的渗透力和较强的凝聚力。当前,学生的思想非常活跃,在这独特的环境里所形成的文化氛围较为复杂。公寓社区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思想,就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公寓社区文化的建设。从总体而言,高职院校的公寓社区管理部门只满足于完成事务性工作,往往忽视广大学生在社区内的思想动态,因而对公寓社区主流文化把握不够,对学生思想的正面引导也缺乏力度,从而使公寓社区文化易偏离正常的轨道。

5.特殊群体少了解。现在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不少学生缺乏对艰苦生活的体验和集体生活的锻炼,自律意识、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都相对较弱。目前社会与学校都处于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复杂多变,学生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待提高。另外大公寓社区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群体,如贫困学生群体、生理缺陷生群体、学业受挫群体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妥善解决,正确引导。

转贴于

二、公寓社区硬件建设要跟进

公寓社区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要发挥好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能,应遵循教育为本,管理为辅、服务现行的原则,尤其要强化服务意识,让学生感到安全、方便、温馨,给他们积极向上的力量和潜移默化美的熏陶,以助于学生自身优良品格的塑造。因此,应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不能因提供居住而简单后勤化,也不能因后勤社会化而出现管理随意化,而应把公寓社区建设与管理房在学生教育管理的体系之中纳入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总体设计之中,与学校的人才便宜紧密结合。加强社区硬件建设(包括各种生活设施,活动娱乐设施、学习设施和教育设施),为学生提供一个寓学习、教育生活于一体的社区硬件环境。

1.自动化公寓社区。学生身份识别系统,就是在学生进出公寓时对其身份进行有效识别,通过学生公寓住宿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实现。学生身份识别系统将学生的学籍、住宿安排的资料进行录入,形成专门的学生住宿档案数据库,进出公寓门自动完成识别。通过这一系统,由单一的人管理变成机器管理,提高了管理者的效率。同时也可以杜绝外来人员进入公寓社区,这样确保公寓社区内的安全,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都可以得到一定的保障。水电自动化系统,就是学生公寓内水电的控制和管理由计算机来自动完成。对学生使用的水电形成专用的数据库,可以及时了解,解决了抄表固有管理模式,减少了公寓管理员的部分工作,同时自动化系统对于安全状况也能及时了解。学生在使用大功率的电器时,或者违章使用电器时都可以及时发现智能自动化系统可以自动进行警报或者安全切除。

2.智能化公寓社区。智能电子监控系统,就是在学生公寓的主要通道、楼层和公共场所设立监控探头,对学生公寓内的情况能够及时掌控。消防检测系统,就是对整个公寓内部的消防进行监控,出现问题可以及时发现,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电子档案查询系统,就是建立寝室及个人学生公寓管理电子档案,详细记录与反应学生在公寓的生活档案,随时可以提供查询,便于了解掌握学生行为习惯,以利实施公寓学生个性化提高管理效率。

自动化智能化社区的建立,对学生公寓的安全管理,尤其将学生进出,消防报警、用电负载识别及公寓学生违规查询等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层面。广泛应用计算机平台的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进行这些工作,可以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准确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还可以解决许多但靠人力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实施微机管理,随时了解入住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日常动态,加强公寓管理部门与学生之间的双向联系,形成公寓管理信息及时沟通,推进管理科学化、自动化、智能化的进程,是构建和谐公寓社区的有力措施。

三、社区管理结构要创新

学生公寓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必然需要对原有学生公寓管理结构进行调整,尤其是对原有学生工作进行结构性调整、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在这里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几个管理层的相互关系问题。

1.各级学生公寓社区管理委员会之间的纵向关系。各学生公寓社区管理委员会在人事安排上是一致的,都是根据三大职能安排负责人。学生公寓社区管委会由专职政工干部及相关职能部门同志组成,负责相关政策制定、处理学生公寓社区与校内外各社会机构关系、领导学生公寓社区等工作。各分委的工作重点落实在园区一级,它依托是学生专业而保持相互间的独立性同时又通过总委会保持工作一致性。各支委是学生公寓社区管理的基层组织,它直接与楼层还和寝室发生联系,同时也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与相关单位交涉学生公寓社区事务,应具备相对的独立自主能力。

2.学工部、团委后勤处与公寓办的关系。公寓办是学工部、后勤处的功能延伸,是学生公寓社区管理中最具有实权的管理层次,尤其在实现学生公寓社区的维权功能方面其作用更加明显,学生公寓社区主要通过公寓办实现与相关部门的平等对话解决实际问题,团委介入学生公寓社区管理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公寓成员的思想教育与严格管理方面。由于学生办公室的主要负责人一般也是学院的团总支书记,因此团这条线的介入有利于快速形成一支由学院团总支专职干部、各学生辅导员组成的公寓思想教育、纪律管理、寝室内务管理队伍以保证公寓社区后勤管理,同时团委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校园文化工作的主角之一,团组织有直接指导各级学生会组织,有利于将寝室文化活动纳入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去综合考虑丛而引导寝室文化向高层次发展。

3.学工部、党团总支与学生公寓社区分委的关系。这层关系体现的是专业特色。对于以专业安排寝室的高校而言一片公寓区交基本上也是一片专业区,很多基层工作需要这一层面来组织和解决。学工部可以通过院学生会来协调与支委的关系,这其实也是将基层学生工作的重心向寝室转移的一种方式,从而使学生公寓社区成为校园内各项学生活动展开的活跃区域之一。

四、公寓社区管理具体探索与实践

在高职教育公寓社区具体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进行思考和总结,探索出一些较好公寓社区管理模式。

1.政治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设立公寓团总支。打破系、专业、年级的界限,设立由学校学生主管部门(学工处、团委)管理和指导下的公寓团总支,执行原来系团总支的部分职能,主要负责学生日常行为和品德教育;同时,学生主管部门要建立激励机制,将进驻公寓的辅导员的表现作为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公寓管理部门要为进驻公寓的辅导员提供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2.建立公寓党团支部,在公寓党团总支的指导、领导下独立开展工作。建立公寓党、团支部是新形势下学生管理方式的有益探索,是进一步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需要。公寓学生的行为表现,最能反应学生的真实思想为党(团)支部活动的开展、党(团)支部凝聚力的增强、党团员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得天独厚条件。同时,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同一党(团)支部,也是加强学风建设和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

3.把学分引进学生公寓。目前,高校的思想品德课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可以把学生在公寓中的表现列为思想品德课的实践环节。学生在公寓中的表现,由任课教师、楼长,公寓辅导员和学生干部负责考核,考核内容为:遵纪守法,爱护公物,内务卫生,安全意识,团结有爱、文化建设等。考核采取检查、抽查、突出问题记录、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每周统计、每月汇总,每学期出成绩。这样理论考试成绩和公寓表现成绩各按一定比例和二为一,就是学生思想品德课的成绩。没有思想品德课的其他学期,可把公寓表现成绩计入综合测评,与评优、奖惩挂钩。

4.建立契约式的约束机制。为加强管理,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根据教育部教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文件教精神,公寓主管部门与学生签订一份住宿协议,协议规定公寓主管部门应提供的服务项目、服务标准住宿收费标准和学生应遵纪守法、爱护公物、整理内务、遵守公德、举止文明等有关内容,同时,由公寓辅导员和学生对服务质量、公寓日常管理及由公寓辅导员和楼长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实行双向监督,并严格按协议规定办事。实践证明,这一措施取得很好的效果。

5.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公寓无疑学生是主体,要实现管理者与学生的良好互动,使公寓管理逐步走向社区管理,就要求动员广大学生参与社区活动的自理、自为、自乐、自成,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道德素质和基础文明修养,使社区的管理与学生的成长规律更加融洽,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成才之路。为此,吸收校学生会主要干部担任公寓办主任助理。院公寓自治委的成员应以各系学生会主要干部为主,同时成立公寓团总支领导下的楼管会,以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一直在父母呵护下成长的当代大学生,刚刚摆脱家庭束缚,其自主性、主体性大大增强,强烈要求自律,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对父母、老师管教的排斥心理,因此公寓管理者应因势利导,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聪明才智的空间。并以学生自主发行的《学子生活报》广泛宣传公寓服务与管理制度措施、以给予适当经费为保障,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如:室名设计活动、星级公寓创建活动、和美寝室美化大赛,“公寓是我家,文明靠大家”为主要内容的征文活动等等,学生通过活动了解了自我,加强了同学间的了解和沟通,增强了公寓内同学的凝聚力,培养了广大同学的主人翁意识和团结有爱、相互协作、相互尊重的团队精神,提高了广大同学参与公寓社区管理的积极性。

在学分制背景下,公寓社区管理模式只是公寓管理模式一种很好探索与思考,我们探索还会继续,我们思考不会停止。我们希望更多同行加入进来,使我们公寓管理能更上一层楼,为我们日益发展高职教育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徐瀛.高校学生公寓动作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3.

[2]王怀宇.沪、浙、深高教园(大学城)建设:经验与启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