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经营情况报告范文

时间:2024-03-23 15:54: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银行经营情况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银行经营情况报告

篇1

(一)负债及管理资产业务经营情况

个人存款时点:截至四季度末,我行个人存款余额**元,较年初增加**亿元,其中一般个人存款**亿元,较年初增加**亿元。

个人存款日均:截至四季度末,个人存款日均余额**亿元,较年初减少**亿元,其中一般个人存款日均余额**亿元,较年初增加**亿元。

管理资产:截至四季度末,我行AUM余额**亿元,较年初增加**亿元,AUM增速**%。

(二)资产业务经营情况

截至四季度末,我行零售信贷余额**亿元,较年初减少**亿元。个人信贷客户数**户,较年初新增**户。

(三)零售客户经营情况

1.各层级客户增长情况

截至2015年12月,我行AUM月日均5-50万客户数**户,当年新增**户;AUM月日均50-600万客户数**户,当年新增**户;AUM月日均600万以上客户数为**户,当年新增**户。

2.零售达标客户增值情况

截至2015年12月,我行5-50万层级交叉销售达标客户共计**户,较年初新增**户,增长率为**%;50-600万层级交叉销售达标客户共计**户,较年初新增**户,增长率为**%。600万以上层级交叉销售达标客户共计**户,较年初新增**户,增长率为**%。

(四)产品销售情况

截至四季度末,我行全口径理财销量**亿元,实现中收**万元。其中银行理财**亿元,实现中收**万元;基金销量**亿元,实现中收**万元;保险销量**亿元,实现中收**万元,实物贵金属销量**亿元,实现中收**万。

二、2016年二季度工作计划与安排

(一)贯彻落实总行“***”综合营销活动

根据总行2016年一季度“***”综合营销活动要求,结合我行情况,分行已统一组织属地化营销活动。分行将以提升客户管理资产为核心指标,带动负债、资产、中收、客户等主要指标的提升,通过开展负债业务营销竞赛、中间业务收入营销竞赛、零售达标客户营销竞赛和个人贷款营销竞赛进一步提升网点产能,同时通过对分层、分群、分渠道客户提供“产品+权益+活动+品牌”的组合方式做好旺季营销的客户经营,实现2016年各项经营指标的“开门红”。

(二)网点转型方面

1.过程结果双管控,有效提升交叉销售

第一,开展“***”开门红活动,通过为各支行配备活动礼品和物料支持,专项拓展新客户,提升存量客户,开展交叉销售工作。第二,梳理主题式产能拉动三大抓手(即潜力客户激活、金卡客户提升、降级客户挽回),多方面设计营销策略,利用过程管控有效提升指标。第三,为有效提升交叉销售达标客户,为支行和管户人设定交叉销售率低标任务,要求达到相应目标。低标任务的设定,很大程度上扭转了支行管户人行动不积极的现状,目标客户数增量和增长率也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提升。第四,在分行范围内全力推动潜力睡眠户的激活和客户生命周期管理工作,助力交叉销售达标客户的新增。

2.推动厅堂系统项目,助力完善客户管理

通过对支行进行多轮次的现场与非现场培训、检查、考试、使用情况通报、系统使用提示等方式,督导和帮助支行人员熟练掌握系统各项功能,充分利用零售CRM系统和厅堂PAD进行精准化营销。

3.强化片区开发,细化过程管控

执行片区开发2015年操作指引,进一步增强对支行片区开发活动的过程性指导与活动后评估,同时,分行将片区开发活动与支行零售分管行长的岗位考核进行挂钩,增强片区开发活动的重要性与支行的重视程度,使片区开发的获客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方面

1.抓获取、促提升,持续做好客户经营

(1)继续加强与消费金融部、小企业金融部的合作,针对房抵贷客户、个人经营贷客户开展专项营销活动,在放款前期即介入营销,抓住首次开户的营销契机,获取更多高净值客户。

(2)持续开展降级客户“掘金行动”,2016年我们将继续协助支行针对降级客户开展提升工作,结合旺季营销竞赛等营销活动,推动支行和专业队伍持续开展营销跟进,力争做好客户的提升和资金回流。

2.继续强化重点复杂型产品的销售

(1)紧跟总行理财产品工作思路,深入推进名单制管理,对接总行,争取稀缺理财,协同支行,开展一对一定向产品销售,切实将优势资源向重点客户倾斜,扎实推进私人银行客户的提升和交叉销售工作。

(2)深入开展重点复杂型产品的销售工作,顺应市场热点,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开拓财私客户代销产品类型和规模,积极推进项目融资类信托、二级市场结构化产品以及提供安全垫的主动管理产品,重点关注“保留存、促拉新”,进一步扩大我行高端产品销售在总行的份额,并通过产品抓手提升私人银行客户数,带动全行的储蓄和管资增长。

3.落实客户经营过程管理

对于已达标的私行客户必须归户到财富顾问,协同支行贵宾理财经理进行“一加一”维护;结合维护要求,在贵宾系统中落实KYC问卷填写和客户联络日志,实现私行客户经营的可持续化。

4.用好CRM系统,加强数据库营销支持

利用系统对私行客户坚持“名单制管理”,通过后台数据分析,协助支行开展日常客户经营。定期下发边缘目标客户和降级客户名单、理财产品到账客户信息,协助支行针对目标客户开展精准营销。

5.推进保管箱存量经营,全面提高盈利水平

(1)重点做好存量经营,改变经营理念,将保管箱从以往配套增值服务的思路转变为产品经营的思路。

(2)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拓宽获取渠道。对内、对外开展营销推广活动,做到“舆论有声音,厅堂有营销,客户有触动”;重点开展贵金属、收藏品客户的 “圈子营销”活动。

(四)产品销售方面

2016年一季度经营指标以全面完成总分行任务为目标,其中,产品类指标力争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坚持“择时重推+择品优推”的理念,充分利用总分行“开门红”方案达到获取客户增加中收盈利的战略目的。一季度目标为实现分行既定中收任务的100%。

根据安排,我行一季度围绕理财产品做常态稳健营销推动,利用总行专属产品及明星产品做重点推进,保险产品和贵金属两项目在“开门红”期间配合各项活动方案重点营销,基金强化随行就市,关注售后服务。明确“理财产品获客,复杂类产品优客”的职能,实现客户获取和产能盈利两个目标。在一季度开始将为网点提供日、周、旬、月的指标完成情况,并通过重点产品作为突破点,督导各支行完成全年既定任务。同时,持续以“周三保险日”等重点活动为抓手,继续以“贵金属一季度重点产品”为营销对象,同时,积极响应总对总营销方案,获得更多总行资源,力争在2016年底实现指标的全面完成。

(五)消费金融方面

1.抓好消费贷业务营销

2015年依托全国性大型开发商的楼盘按揭项目,我行消费贷规模从6月份开始放量增长,2016年房屋按揭仍然是业务重点,紧跟重点开发商的重点项目,响应总行的业务指导方向,实现楼盘按揭业务的放量增长。对于对接给支行的项目,要做好分支行的对接和合作,分行立足于加强和开发商的沟通与维护,支行立足于单笔贷款的营销及客户经营,努力实现一季度发放***亿元规模,消费业务实现***亿元的新增。

车贷业务稳步推动,重点品牌重点营销。从中高端贴息合作品牌,如:路虎捷豹、宝马、沃尔沃、克莱斯勒、讴歌等,逐步向中端品牌发展。选出不良率较低的品牌进行合作,获取更多优质客户。联合支行与经销商一起搞营销或客户回馈活动,增强我行与经销商的合作紧密度。定期开展分期经理车贷分期业务劳动竞赛,提高分期经理为我行推荐客户的积极性。

3. 加强客户经营力度

2015年上半年,经过方案的调整,客户经营水平在系统内排名第一。2016年一季度我行要求支行层面继续坚持贷前五项产品营销,贷后七项产品的要求不放松。分行层面将积极配合支行客户经理的营销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协助解决。

4.加强平台及渠道的搭建。

从2015年消费金融业务的发展来看,我行受益于渠道及平台的搭建。2016年我行将继续加强一手房及车贷渠道营销,同时立足于担保公司、二手房中介、大型家居卖场、装修公司等渠道的经营,以开拓新的业务模式,实现产品的创新,收益的提升。

(六)小企业金融方面

1.积极开展渠道搭建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以及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省内多个行业业绩下滑的现状,我行将继续做好细分行业和市场的研究,积极搭建分行层面的营销合作平台,以标准抵押贷和微小POS贷为营销重点,打通这两个产品的批量开发渠道,为经营单位小企业业务发展提供帮助。

2.推动“信贷工厂”模式落地

在行内继续协助支行理顺、优化风险审批、信贷放款等方面的流程和手续,推动“信贷工厂”的业务模式在分行早日落地,助力支行顺利开展小企业业务。

3.加强客户经营

根据制定的零售信贷客户综合经营方案,继续加强对客户的深度挖潜。通过费用配置与放款审核,要求客户经理务必做到充分利用我行信贷资源,通过资产业务拉动负债和中收的提高。分行将按月对新发放客户经营情况、零售达标客户增长情况、储蓄拉动情况进行通报,努力推动个人经营贷款客户对我行综合贡献度的提升。

4.积极推动不良贷款化解

针对2015年度的逾期及不良情况,2016年将继续与法保部合力加大对问题资产跟踪处置力度,通过催收、清收、重组等风险化解措施,尽全力完成总行下达的不良管控目标。

(八)出国金融方面

1.强化出国金融获客功能,搭建属地化获客渠道

(1)规范厅堂营销机制,提升出国金融客户转化率

规范厅堂营销机制,有意识地挖掘来我行办理出国金融业务的客户的需求,通过四卡合一、两卡合一整合服务模式,以及签证一条龙服务、美国落地服务、境外租车优惠、境外保障产品、外汇理财产品等钩子产品吸引在我行办理签证业务的客户成为我行客户,提高出国金融业务的获客渠道作用。

(2)多渠道合作,拓展获客渠道

分支行共同积极寻求留学、培训、游学、合作办学、旅游机构等合作,宣传我行美使馆业务优势和出国金融专属产品,实现客户获取。为烘托2016年一季度旺季营销氛围,调动支行营销积极性,分行预计组织支行共举办十场中介合作活动,对获客效果好、产能高的支行,分行给予礼品支持。

2.加大出国金融产品宣传

分行围绕“要出国,找**”的宣传语,充分利用我行现有宣传渠道进行全行统一的广告宣传策划与投放。利用总行统一设计的宣传物料和平面、广播、电视广告,在我行网点、网站、微信等自有渠道和广播、报纸等媒体投放,加大出国金融产品宣传,扩大我行出国金融产品在山西省内的份额,提升业务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对差异化专业出国金融服务的宣传推广,形成属地化品牌效应和相较于同业的独特优势。

(九)电子银行业务方面

1.做大客户规模,提升活跃客户数量

互联网金融时代,必须紧跟市场发展节奏,把握机遇。依托非现场授权批量开户,我行在2015年获取了大量手机银行新增客户;今年,总行新上线的电子账户功能,为挖掘潜在客户提供了有利武器;同时,借助无卡存款、电子渠道保险代销等新功能的上线,我行手机银行内容不断丰富,带给用户的体验不断提升。分行将加大对一线人员的培训,确保一线人员都能熟练掌握新功能,为客户提供更精准的营销,实现移动客户高速增长的同时客户活跃度保持提升。

2.持续开展有效的营销活动

一季度,继续开展“天降话费,信手拿来”、理财夜市“稳健宝”、“手机银行推荐有礼”、“手机银行交易有礼”等营销活动,推动云营销平台的使用及推广。

与信用卡中心协同营销,针对我行信用卡客户营销开通手机银行,赠送“爱奇艺VIP会员”观影权益;同时,借助“**观影季”营销活动,为各分支行开展手机银行的落地营销及网点获客提供相应数量的爱奇艺VIP会员权益。

篇2

[关键词]外部审计;银行监管;公众利益;注册会计师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我国审计准则体系立足维护公众利益的宗旨,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强化审计的独立性,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但是由于风险导向过度依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在风险导向审计准则下面临着审计质量与审计效率的抉择,存在着审计失败的风险与报酬的替代关系,在审计失败、诉讼风险很低的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的投入也相对较低,减少必要的审计程序,降低审计质量,在某次业务的短期审计过程中,风险导向审计并不能完全降低审计风险。针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商业银行而言,其经营稳定性涉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其银行监管也需要利用外部审计的工作,这就对审计需要保护公众利益、处理好银行监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提出了要求。

韩晓梅(2006)认为:审计以保护公众利益、承担社会责任为首要职责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审计人员应当以保护公众利益、履行社会责任为目的,根据社会公众的需要,对审计客体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进行检查,并就审计客体提供的相关信息的质量向包括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在内的信息使用者提出意见。白晓红(2003)认为:“公众利益导向审计”的要求与风险导向审计从理论上和实务上都应有所不同,提出了判断保证服务的标准的五个条件,有助于执业会计师义务与责任界定、委托人对认证意见的正确使用、其他利害关系人的依赖,进而提出了公众利益导向审计的框架。张梁彬(2004)则认为:我国当前的银行监管体系是不包括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但是随着监管形势的发展。注册会计师审计成为新形势下加强监管的必然要求,并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在银行监管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框架性介绍,分析了银监会在引进注册会计师审计方面的作用。

上述文献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公众利益导向审计为出发点,介绍审计目标及审计准则的规定变化。另一类是介绍银行监管如何利用注册会计师的工作,但是文献均未考虑到监管与审计的相互补充关系,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虽然外部审计和银行监管都是考虑到公众利益,但两者的具体目标不一定一致,而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对公众利益非常重要,所以基于公众利益的视角讨论注册会计师审计和银行监管的关系显得非常有必要。本文介绍了外部审计与银行监管的一般关系:然后通过分析两者涉及的公众利益,得出结论:外部审计与银行监管之间并非都存在着合作的关系。据此,讨论外部审计与银行监管在公众利益上存在的不一致性,文章最后提出政策建议,弥补两者的不一致性。

二、外部审计与银行监管的一般关系

银行监管指银行监管部门对银行在公司治理、资本充足性、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以及顾客应有的努力等方面通过现场和非现场的银行遵循情况的监督进行强制性管制。外部审计是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程序,获取审计证据以获得充分、适当的证据以出具审计报告,增加除责任方以外的第三方信任的一种鉴证行为。

银行监管与外部审计存在许多共同点:从目的来看,都是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从性质来看,银行监管是政府性的强制行为,而外部审计可以看作是兼具政府性强制行为与会计师事务所经营行为的结合,正是这种性质的不同。使得银行监管具有强制力,而外部审计则不具有强制力的治理效果;从方法来看,银行监管采用现场和非现场检查,都要收集关于银行经营管理、资产质量等以会计信息为主的综合信息,通过分析转化为相关的风险指标。从而对被监管银行的风险性质、程度和发展趋势作出判断。可见监管机构收集到的信息是监管的基础。其中的财务报表信息就是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后的信息,注册会计师也需要根据银行监管的信息。分析被审计银行是否存在重大的经营不确定性,以确定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

银行监管与外部审计都涉及到一种保证的责任,银行监管保证了银行的规范、持续经营,外部审计对于弥补银行监管中的不足又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所以对于投资者、存款人、债权人等银行的利益相关者而言,银行监管和外部审计都符合他们的利益。注册会计师审计中发现商业银行违反《商业银行法》规定需要向银行监管部门报告,在这种情境下,注册会计师审计就成为银行监管的又一种辅助方式。

三、外部审计与银行监管涉及的公众利益

商业银行的存款人、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在不同程度上关注银行的风险状况,并根据自身掌握的信息在必要的时候采取措施,影响该银行的利率及其资产价格,从而对该银行的经营产生约束作用。但是由于银行系统作为经济活动的媒介地位,市场这种外部力量对银行机构的制约有时会呈现出效力上的不足与时间上的滞后,所以需要一个强制机构取代利益相关者对银行经营活动进行监督。这时银行监管就具备了公众利益的特征。

外部审计涉及的公众利益即审计报告的预计使用者,由于公司经营活动的复杂化,特别是上市公司涉及到众多的投资者,使得外部审计的预计使用者多元化,这使得外部审计的公众利益不断被强化,外部审计也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公众利益的特性。

银行的公众利益对象包括了传统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银行债权人。实际上,由于银行的特殊性,它还包括与金融系统有利益关系的人,根据金融系统覆盖面的不同,公众利益甚至可以涵盖每一位公民。考虑到公众利益对于银行更好发挥作用的重要性,由于委托人仅仅是银行所有者,所以审计的委托关系并未体现银行公众利益的一面。外部审计与公众利益可能不一致,使得银行监管成为一种,必然需求,这是一种更持久的公共监督。

四、外部审计、银行监管的关系:公众利益的视角

从外部审计和银行监管的一般关系来看。银行监管可以利用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注册会计师也会向监管部门报告其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银行违规行为;从上述公众利益的分析来看,银行监管从性质上起到保护公众利益的作用,而审计却并未体现其公众利益的一面,尽管审计最初考虑了保护公众利益的审计目标。外部审计和银行监管对于商业银行的关注面是有所不同,这就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合作关系。

第一,银行监管重在保护银行系统

的稳定,从而保护存款者的利益。银行监管者更关注银行内部和外部系统的稳定性,关注银行合规和持续经营的能力。监管者运用其财务报表来评估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检查其经营活动和经营过程。这是公众利益的主要体现。外部审计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主要关注向股东或董事会报告银行的财务状况,所以外部审计更关注银行财务报表编制的合规性和公允性,虽然也考虑管理层所使用的持续经营假设,但这不是注册会计师的主要任务。这与公众利益并未体现一致性,相较于银行监管而言,注册会计师审计更多是对银行的所有者服务。

第二,监管者关心银行是否维持了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作为其安全与审慎管理的基础;而审计师在大多数时候要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估,以确定审计过程中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依靠这一制度,但是注册会计师的内部控制测试是为了计算获取审计证据的多少。在监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监管当局可以从注册会计师对所获信息的可信度的分析中获益。随着银行业务的日益复杂,许多实行现场检查的监管当局也被迫将重点放在财务报表上,这时,监管者需要寻求审计师的帮助。

但是银行监管与外部审计对待公众利益的不一致性。决定了银行监管只能谨慎地利用外部审计的工作,因为审计合谋和商业银行经营复杂性所致。外部审计工作可能存在缺陷,如果银行监管不能有效地实行检查和监督,仅利用审计后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这将不利于监管银行经营的合规性及银行的持续经营能力。银行监管的产生具有国家的监督性质,而注册会计师审计虽然具有强制性,但更多是经营行为,虽然审计最初以维护公众利益、承担社会责任为目标,但是这种目的被审计内在的局限性所抑制,所以两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可能会因为注册会计师的行为被打破。

第一,在注册会计师未能认真履行审计职能时,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行为与银行监管的监督行为将成为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行为。银行监管的监督作用在这时显得更加重要。

第二,在注册会计师能认真履行审计职能时,由于注册会计师与银行监管关注的侧重点不同,银行监管不仅要利用注册会计师的关注,而且需要关注注册会计师未能考虑的稳定性及合规性方面。

五、结束语

由于注册会计师审计可能存在与公众利益的不一致性,使得我们必须要求提高审计质量,加强审计声誉市场的建立,恢复审计的最初面貌,保护公众利益,承担社会责任。除此之外。必须加强注册会计师与银行监管部门的联系,具体有以下两种措施。

第一,执行商业银行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应该保持更强的独立性,执行更有效的质量控制复核,注册会计师不仅需要报告商业银行违规经营的行为,还必须报告其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与银行监管相关的事项。虽然这增加了注册会计师的工作量,但是这可以成为银行监管当局监督的控制点,而且注册会计师报告的责任只是报告,并不负责具体调查工作,不仅有利于减轻注册会计师的责任,也有利于实现银行监管的职能。

篇3

【关键词】EVA;招行;经营绩效

1.引言

2010年,央企全面实EVA考核,正式用EVA替代ROE作为年度经营业绩效考核的基本指标,这标志着我国企业追求价值最大化时代的到来。招行目前的经营绩效评价体系仍是以传统绩效评价体系为主,而传统绩效评价容易使企业行为短期化,过分追求净利润,忽视资本成本和经营风险,进而损害股东利益。因此构建一个更有效的业绩评价体系就显得十分迫切。

随着EVA评价指标的推广,EVA在银行方面运用的研究也越来越多,1994年,美国森图拉银行率先使用EVA指标,在短短几年内EVA的实施为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米歇尔(2003)比较了MVA和EVA,表明EVA是一种优越的银行绩效衡量工具。富兰克(2007)等人肯定了EVA作为衡量股东价值指标的优越性。谭德彬(2003)首次提出用EVA作为上市银行绩效评价的新标准。熊琴翠(2006)探讨了EVA的基本原理、EVA与银行价值的关系,最后分析了EVA理论在银行价值创造中的具体运用。工行福建省分行计划财务部(2005)对EVA在银行纯净考评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他们从EVA指标入手,构建了总行、分行、管理层、职能部门、员工五个层级的EVA业绩评价体系。

2.现有的银行经营绩效评价方法(见表1)

可见,传统的绩效评价仅限于银行会计报表上表面的数据,没考虑到数据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更没考虑外在环境变化和机会成本对银行本身经营业绩的影响,故传统的绩效评价方法不能准确地对银行的绩效进行评价,只能反映银行经营的表面现象。而EVA通过引入资本成本,不仅体现了债务成本,而且还反映了股东投入资本的机会成本,反映了信息时代财务绩效评价的新要求,能够为企业提供较为客观、全面、系统的绩效衡量标准。

3.银行EVA的计算公式

3.1 招行经营绩效评价体系

(1)评价对象及指标体系

招行根据金融监管要求和具体情况,设立了综合管理评价指标,由经营规模、成本效益、资产质量和内部管理四类组成(见表2)。

(2)存在问题

从表2可看出,招行在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上,努力走出传统财务报告分析的模式,向综合性、全面性的评价体系迈进,但是在总体思路和具体方法上看,尚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评价方法仍较落后,传统财务指标仍占主导地位;第二,未充分考虑到风险因素,经营收益未经风险调整;第三,多指标体系的考核方式,缺乏核心指标。

因此,招行在面对国内外的激烈竞争,尤其在零售银行市场,而银行内部的绩效评价体系又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引进EVA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业绩就显得十分迫切了。

3.2 EVA的测算

(1)EVA的内涵

EVA是指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与该企业加权平均的资本成本间的差额,是为出资人创造的“真正的利润”,其最大的亮点在于不仅剔除了债务成本,还考虑了股权投资的机会成本,消除了在传统会计利润下企业认为“股东资本免费”的弊端。

(2)EVA的计算公式

EVA=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税后净营业利润(NOPAT)-资本总额(CAP)×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WACC) (1)

高莉,樊卫东(2003)结合银行业自身的特殊性,修正了EVA指标,提出适用于银行业绩评价的EVA指标体系。NOPAT=税后利润总额+贷款损失准备的本年度变化数额+其他资产减值准备的本年度变化数额+(-)营业外支出(收入)-(+)税率×营业外支出(收入) (2)

(2)式未考虑存款利息支出,债务资本,商誉和递延所得税。本文将(2)式调整为:

调整后的NOPAT=税后利润+少数股东损益+债券利息支出×(1-所得税率)+本年商誉摊销

+当年计提的贷款呆帐准备+当年计提其他各项资产减值准备-营业外收支净额×(1-所得税率)+递延税款贷方余额变动-递延税款借方余额变动   (3)

调整后的CAP=债务资本总额+调整后的权益资本总额 (4)

其中:债务资本=普通金融债券余额+长期次级债券等附属资本余额

调整后的权益资本=股东权益(包括普通股东权益和少数股东权益)+年末贷款呆帐准备金余额+年末其他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金余额+年末递延税款贷方余额-年末递延税款借方余额 (5)

WACC=债务资本/CAP×债务资本成本率×(1-所得税率)+权益资本/CAP×权益资本成本率

(6)

其中,债务资本成本率根据发行债券的票面利率计算;权益资本成本率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计算,公式如下:

3.4 招商银行经营绩效分析

3.4.1 基于EVA与传统指标的比较

(1)NI与EVA的比较

招行自上市以来,经营绩效水平一直呈上升趋势(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下降)。从图1可知,NI与EVA的总体趋势大致相同,同期EVA比同期NI要小。如果招行直接用NI衡量银行的经营业绩,则会导致经营业绩的偏高。权益资本虽然是股东投入银行的股本,无需偿还,也无需支付费用,但是权益资本如不用于现有投资,就可以进行其他投资以获得收益,因而需考虑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因此,EVA比较真实的反映了银行的经营业绩,是银行当年创造的真正价值。

篇4

1.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以下简称为“委员会”)一直致力于解决银行监管问题和提升银行的管理水平,为此,委员会现发表这份咨询性文件,探讨有关银行合规部门(compliance function )的相关问题。银行合规部门的作用主要是辅助管理银行的合规风险(Compliance Risks)。这里所称的合规风险是指:因违反法律或监管要求而受到制裁的风险、遭受金融损失的风险以及因银行未能遵守所有适用法律、法规、行为准则以及相关惯例标准(统称为“法律”、“规则”和“标准”)而给银行信誉带来的损失等方面的风险。有时,合规风险也指诚信风险(integrity risk),因为银行的商誉有时与其一贯遵循的诚实廉正原则和公平交易原则密切相关。为了满足监管当局的监管要求,银行必须采取有效的合规政策和流程规定,以确保在违反法律、规则和标准的情形发生时,银行管理人员能够采取适当措施予以纠正。

2. 遵守法律、规则和标准有助于维护银行的商誉,符合银行客户、市场及整个社会对银行的要求。尽管遵守法律、规则及标准一直以来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过去几年里,合规风险的管理还是变得越来越正式化,并已经成为一项独特的风险管理准则(risk management discipline)。

3. 作为银行的基本指引,本文件从银行监管部门的角度,对合规部门在银行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说明。本文件规定的原则具有普遍适用性,但是它们必须在特定的法律和规章框架内适用。关于银行合规部门的组织结构及其职责范围,各银行之间存在重大差异。有些银行的合规部门采取集中管理模式,所有合规部门的工作人员都集中在一个合规部门工作;但有些银行的合规部门则采取分散管理模式,其工作人员分布在不同的业务部门。许多银行已经设立了一位负责整体合规的负责人(a group compliance officer)。而在一些银行中,法律部门可能单独承担咨询职责。在不同的法律制度下,合规部门的组织架构和职责范围同样存在许多差别。在有些法律体系中,合规部门须承担一些法律规定的职责和义务;而在其他一些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合规部门则无类似责任和义务。

4. 委员会认识到,就某个具体的国家而言,银行采用何种模式设立其合规部门须取决于多种因素,如银行的规模、经营的混合程度、银行业务的性质及其地理分布等。但是,不管银行的合规部门如何组织,银行均应遵循下列两大原则:(1)银行合规部门的职责应当明确界定;(2)银行合规部门及其人员应当独立于银行的经营活动。

5. 如果银行全行上下都严格遵守高标准的道德行为准则,那么该银行合规风险的管理是最为有效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银行的组织文化建设,促使所有员工(包括高层管理人员)在开展银行业务时都能遵守法律、规则和标准。银行在组建内部的合规部门时,应遵循本文件所规定的原则,而合规部门则应支持管理部门推进以职业操守为基础,建设蓬勃向上富有活力的合规文化,从而促进形成高效的公司治理环境。

6. 在理解本文件时,应联系委员会制订的其他相关文件。这些文件主要包括:

《银行组织中内控体系框架规定》(1988年9月制订)

《提升银行组织中的公司治理结构》(1999年9月制订)

《银行内部审计及监管部门与审计人员关系》(2001年8月制订)

《银行客户尽职调查》(2001年10月制订)

《健全银行经营风险的管理及监督机制》(2003年2月制订)

7. 在说明有关原则时,本文件假设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主要由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组成。关于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职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经济组织都有不同的立法和监管结构框架。因此,在适用本文件所规定的原则时,应考虑具体国家及经济组织中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

8. 本文件首先开门见山地提出“合规部门”(compliance function)的定义,之后提出银行董事会及高级管理人员在合规方面应履行的职责。接下来的章节标题为“合规部门的几项原则”(compliance function principles),该部分主要说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的组织、结构、职责及其他相关内容。

9. 本文件所规定的原则适用于银行、银行集团以及子公司主要为银行的控股公司等。

合规部门的定义

10. 银行合规部门可作如下定义:

“银行合规部门是识别、评估、通报、监控并报告银行合规风险的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银行合规风险(compliance risks)则是指因违反法律或监管要求而受到制裁的风险、遭受金融损失的风险以及因银行未能遵守所有适用法律、法规、行为准则以及相关惯例标准(统称为”法律“、”规则“和”标准“)而给银行信誉带来的损失等方面的风险。”

11. 本文件所称之法律、规则及标准主要是指与银行经营业务相关的法律、规则及标准,主要包括反洗钱、防止恐怖分子进行融资活动的相关规定,以及涉及银行经营的准则(conduct of business)(包括避免或减少利益冲突等问题),隐私及数据保护以及消费者信信贷(如果银行从事消费者信贷业务)等方面的规定;此外,依据监管部门或银行自身采取的不同监督管理模式,上述法律、规则及标准还可延伸至银行经营范围之外的法律、规则及标准,如劳动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税法等。

12. 本文件所称之法律、规则及标准可能有不同的渊源,包括监管部门制定的法律、规则及标准,市场公约(market convention),行业协会制定的行业守则(codes of practice)以及适用于银行内部员工的内部行为守则(internal codes of conduct)。它们不仅包括那些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还可能包括更广义上的诚实廉正和公平交易的行为准则(norms of integrity and fair trading)。

董事会在银行合规管理方面的职责

原则1:银行董事会有责任指导(oversee)银行合规风险的管理工作。董事会应当审核银行有关合规方面的制度,如章程或者其他规定设立银行合规部门的正式文件。董事会应当每年至少一次对银行合规方面的制度及其实施情况进行审核,从而对银行有效管理合规风险的程度进行评估。

13. 银行的董事会只有确定目标,在银行组织中不断倡导并提升诚信与正直这种价值观念(values of honesty and integrity),银行合规方面的规章制度才有可能有效实施。遵守有关法律、规则及标准应是实现上述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董事会有责任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控制银行的合规风险。董事会还应监控有关规章制度的实施情况,包括合规方面的问题是否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等。

高级管理人员在银行合规管理方面的职责

原则2: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应负责建立合规方面的规章制度,并确保这些规章制度得以贯彻实施,并将有关实施情况向董事会报告。高级管理人员还应负责对有关合规方面的规章制度进行可行性评估。

14. 银行应当制定有关合规风险管理的成文的规章制度,以便对银行面临的主要合规风险问题进行识别,并就银行如何控制这些风险进行说明。这些规章制度应当包括所有员工(包括高级管理人员)都应遵循的基本准则;根据情况需要,还应根据上述基本原则为员工制订更为详尽的实施细则。银行应当对适用所有员工的一般标准与只适用特定员工群体的规则进行区别,这样才有助于提高有关规则的明确度和透明度。

15. 高级管理人员在确保合规方面的规章制度得以贯彻落实的同时,还有责任保证在发现违反相关规章制度的行为时,能够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或进行纪律处罚。

16. 高级管理人员应当:

每年至少对合规方面的规章制度及其实施情况进行一次评估,确保有关规章制度一直具有可行性。

每年至少向董事会或董事委员会报告一次有关合规方面的规章制度相关的事项及其实施情况,包括对有关规章制度的必要修改提出建议等;上述报告应当有助于董事会成员就银行是否有效管理其合规风险问题作出全面正确的判断。

在发生任何重大违反法律、规则及标准的行为时,及时向董事会或董事委员会报告。

原则3: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应负责在银行内部设立高效的常设性的合规部门,并应作为银行合规管理工作的一项制度予以明确。

17. 高级管理人员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为合规部门提供足够的资源,保证银行能够依靠常设性的、高效的合规部门(进行相关决策)。

合规部门应遵循的原则

地位

原则4:银行内设的合规部门应当在银行内部享有正式地位。为此,银行应在经其董事会批准的性文件(章程)或其他正式文件中对合规部门的地位、职权及独立性进行明确规定。

18. 银行性文件(章程)及其他正式文件应解决下列问题:

制定相关措施,保证合规部门独立于银行经营业务;

合规部门的职责;

合规部门与银行内部其他部门或组织的关系问题;

合规部门为履行其职责而获得有关必要信息资料的权利;

合规部门对可能违反合规方面的规章制度的行为进行调查的权利,以及(如合适)指定外聘律师实施上述调查的权利;

合规部门承担向高级管理人员及董事会作正式报告的义务;以及

直接进入董事会或董事委员会的权利。

19. 涉及合规管理方面的(章程)或其他正式文件应当传达给银行所有员工。

独立性

原则5:银行合规部门应当独立于银行经营业务。

20. 合规部门应有能力主动对所有可能存在合规风险的银行部门履行合规风险管理的职责。合规部门还应有权随时就其调查发现的任何违规或可能的违法行为向高级管理人员及董事会(或董事委员会)报告,银行应确保合规部门不因实施上述行为而遭受管理人员或其他任何工作人员的打击报复或冷遇。

21. 合规部门应有权主动与任何员工进行交谈和沟通,并有权为履行职责之需获取任何记录或档案材料。

22. 为确保合规部门的独立性,银行应为合规部门提供足够的资源以保证其高效履行职责。合规部门的预算及合规部门工作人员的补偿机制应与合规部门的宗旨保持一致,而不应依赖于业务部门的经营状况。

23. 银行内部的合规部门可采取集中管理的模式,也可采取分散管理的模式。无论采取何种模式,合规部门都应设一位负责人(head of compliance)具体负责合规部门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合规部门的其他工作人员应向该负责人报告工作。 在合规部门采取分散式管理的情况下,如果要求合规部门工作人员向具体业务部门的管理人员报告工作,而不是向合规部门的负责人报告工作,那么,合规部门工作人员的独立性就有可能被削弱。

24. 合规部门的负责人可以是高级管理人员之一,也可以不是。如果合规部门的负责人为高级管理人员,那么他/她不应直接负责银行业务部门。如果合规部门的负责人不是高级管理人员,那么,他/她应享有直接向不负责具体业务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报告的渠道,如情况需要,他/她还应有权绕开通常的通报渠道,直接向董事会或董事委员会报告工作。

25. 在一些小银行,合规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与其合规管理职责不发生冲突的前提下(例如,合规部门的工作人员不应承担创利(revenue-generating)工作,如交易、市场营销或客户咨询等),可以同时从事非合规部门的工作。

职责

原则6:银行合规部门的作用应作如下界定:识别、评估及监控银行所面临的合规风险,并向高级管理人员及董事会建议或报告上述风险。

26. 合规部门的责任应包括以下各项(或者是下面所列的大多数)。如有关职责未规定由合规部门履行,则应规定由其他独立的部门履行。

合规部门主动识别和评估与银行经营活动相关的合规风险,这些经营活动包括:与新产品和新业务开发相关的银行业务,提议建立新业务或建立新的客户关系或者导致这种关系的性质发生重大变更等活动;

就适用法律、规则及标准等向管理人员提出建议,包括及时掌握有关法律、规则及标准的最新变动情况,并就上述变动情况向管理人员提出相关建议;

为正确实施有关法律、规则及标准,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流程(procedures)及有关文件(如合规手册、内部行为守则及行为指引等),并为员工制定书面指引;

在发现银行规章制度及流程存在缺陷时,立即对有关内部流程和方针的可行性(appropriateness)进行评估;在必要时,还应对上述流程和方针提出修改建议或方案;

监督银行遵守有关规章制度的情况,为此,合规部门可实施定期和全面的合规风险的评估及测试,定期向高级管理人员(必要时,向董事会或董事委员会)报告;报告应提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报告期间开展的关于合规风险的评估和检查工作,已发现的违法行为和/或存在的不足,以及所采取的补救措施;报告还应包括向合规部门人员及其他银行工作人员提供的培训方面的信息;

履行特定的法定职责(例如,履行反洗钱职责等);

就遵守法律、规则及标准等合规要求对员工进行教育,并且在银行员工提出合规方面的问题时(进行解答),充当联络站(contact point)的角色;以及

与银行外部的相关组织保持联系,这些组织包括监管当局、标准制定组织以及外部律师等。

27. 上文已述,并非所有上述列举的职责均须由合规部门履行。例如,有些银行的法律部门(legal function)和合规部门(compliance function)就是两个不同的部门;法律部门负责向管理人员提供法律、规则及标准方面的建议咨询以及为工作人员制订相关工作指引等工作,而合规部门则负责监控有关制度和流程的合规性,并就有关合规问题向管理人员报告。如果不同部门之间有明确的职能划分,那么,每个部门的职能划分必须清晰。如果合适的话,每个部门之间应当建立正式的合作机制和相关信息互通机制。如果合规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如,内部审计部门或自我评估管理控制“management control self assessment”)进行相关检查(testing),并发现存在违规行为,那么,该测试部门应当及时将上述测试结果向合规部门的负责人报告。

28. 合规部门应根据合规管理方案(compliance programme)履行其职责,该方案可规定合规部门的行动方案和计划,如具体制度和流程的实施和复核、合规检查以及就合规问题对银行工作人员进行教育等。

合规部门的工作人员

原则7:合规部门的负责人根据本文件规定的原则负责合规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

29. 该原则要求合规部门的负责人对合规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适当的监督。

30. 合规部门的负责人调离岗位时,银行应将该情况报告银行监管部门。

原则8:为确保高效地履行合规管理工作,负责合规管理职责的工作人员应具备必要的资质、工作经验、专业素质和个人素质。

31. 工作人员具有较强(appropriate)的专业素质,如能全面理解法律、规则及标准及其对银行经营的影响。为保证合规部门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应当对他们进行定期和系统的教育和培训,使工作人员能及时了解掌握法律、规则及标准等方面的最新发展。

32. 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个人素质(此要求与其他银行员工是一样的),主要包括:综合素质、思考能力、中立和独立判断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强的判断力和灵活性,同时在处理合规问题上还应具有勇于挑战组织内其他工作人员的能力。

跨境问题

原则9:如果银行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开展业务,那么,银行应当通过构建合理的合规部门,确保在银行合规管理的统一框架内圆满解决银行业务经营所在地的合规风险问题。

33. 银行可能通过其当地分行或附属机构,或在其没有实体存在(physical presence)的地区开展全球性的业务。由于各国或地区的法律及监管要求千差万别,跨国银行在建立集团内普遍适用的合规管理组织框架的同时,也应重视协调和解决在特定区域内的合规风险问题。

34. 银行合规部门的组织结构及其职责应与当地的法律及监管要求保持一致。

与银行内部审计的关系

原则10:合规部门的权限和范围应根据内部审计部门的审核而定。

35. 合规风险应被列入内部审计部门的风险评估范围,而审计方案应与风险级别相当。内部审计部门考核合规部门工作时,应检查(test)合规部门为保证银行遵守相关法律、规则及标准而在银行内部实施的控制合规风险的措施。

36. 本原则表明,审计部门只有与合规部门保持独立,才能保证对合规部门的工作进行独立的考核。

与外聘人员的关系

原则11:有些特定的工作可能需要聘请外聘人员办理,合规部门的负责人(该负责人应当为银行职员)应对此外聘行为进行适当的监控。

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企业贷款;经营绩效;相关性

一、引言

2015年2月13日,银监会我国2014年银行业报告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高达八千四百二十六亿元,相比上季度增加七百五十七亿元,相比去年末增加二千五百零六亿元,不良贷款率高达百分之一点二五,相比去年增长零点二五个百分点。另外,2014年在个人贷款方面,我国住房按揭贷款不良贷款率依旧保持较低走位,达百分之零点二九,比去年上涨百分之零点零三,信用卡透支不良率达百分之一点四九,比去年增长百分之零点二一。由此可见:商业银行不良双升情况加重,信贷风险持续上升。银监会负责人曾表态:银行业是一种典型的亲周期行业,经济下行必然会带来不良贷款,企业或房地长地方债务出现隐患,又反作用于银行不良贷款。因此,研究商业银行关于企业贷款与经营绩效的相关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

商业银行经营产生的风险可能会使其在未来遭受经济损失,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理论将其分为异常损失,预期及非预期损失三种。预期损失就是指银行在预料到的平均损失承受范围内,通过调整业务价位和提取拨备进行覆盖,可从银行盈利中减去。而非预期损失是指超出预期损失之外的潜在损失,这部分损失必须由银行资本进行覆盖,以保证银行在面对经济下滑局势也能照常运作。异常损失是银行倒闭与否的关键点,一般事先通过压力或情景模拟进行测试,出现概率小却风险大,商业银行必须完善风险应急机制,依据事先拨备计划形成稳健的经营保障和风险应对能力。

三、商业银行绩效考核同信贷资产质量关系分析

商业银行绩效考核影响信贷资产质量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商业银行本身具备一般企业特质,同样包含多个管理层委托关系,但在多层委托过程中,因为委托人与人信息不相符,于是人机会主义行为频现。健全的绩效考核制度可有效约束人行为,商业银行多层委托关系很大程度上与参与主体间的利益冲突有关系,考核机制落实能减少参与主体的经济冲突,净化市场。商业银行本质也是一个经营货币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就必然存在风险。业务经营管理是风险高发地带,商业银行资金多数是来自于负债业务,资产业务的应用主体使其很难承受信贷资金恶化状况,客户挤兑会导致兼并或破产。因此,优化银行内部关于企业贷款与经营绩效的考核指标,以成本控制和管理为出发点,充分发挥绩效考核和贷款功效,重视银行信贷资产质量评估环节能促使金融业务可持续发展。总而言之,商业银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纽带,带有鲜明外部性特点,其信用创造、金融服务、支付中介、经济调节等职能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但商业银行具有的负外部性也会因为贷款与绩效考核指标不明确而导致信贷业务质量下滑,准确性降低阻碍银行健康发展。

四、国际贷款损失拨备对中国的启示

国际上很难对贷款损失拨备形成统一标准,我国监管局应督促监督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识别核销制度,支持商业银行根据自身实际对风险的承担能力决定贷款拨备细则。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正大力引进战略投资,基于上市背景下的贷款损失拨备是外界人士判断银行风险管理效率的重要指标。商业银行具有信息垄断特征,贷款损失拨备具有主观性,银行操纵能力强。所以,在提升贷款损失拨备覆盖率基础上,对信息的公开也非常重要.另外,国际形势多变,特殊情况时有发生,了解国际先进的风险资本和管理理念,加强商业银行管理,以保证贷款损失拨备对预期和非预期损失的全面覆盖,也需逐步优化压力测试,最终有充足的方案来解决异常损失带来的冲击。

五、企业贷款拨备的计提方法

1.贷款预期损失

贷款预期损失是针对贷款发生违约损失的估计,属于经营成本,具体计算方式可用客户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及风险的乘积进行量化,后期采取贷款定价和贷款损失拨备补充。因此,对预期损失计算公式可表示为:E(1)=PDXLGDXEAD

PD违约概率主要是针对阶段性的违约可能性,LGD违约损失率主要针对违约损失风险与风险暴露总额的比值,EAD违约风险主要是针对违约后银行所能承受风险的余额。

2.贷款现值

在交易成本为零的前提下,F代表贷款账面价值,银行贷款现值的计算是由贷款本金利息和减掉贷款预期损失,也就是贷款账面价值与贷款预期损失的差值。其中,贷款现值表达式为:

E(1j)表示在期限j阶段内的贷款预期损失,r表示贴现率,可用无风险利率进行表示,T表示贷款到期的截止时间。

3.贷款损失拨备

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不会对贷款进行现值备账,但为更好的计算贷款价值,充足的贷款损失拨备十分必要。贷款损失拨备主要是指在处理每一笔贷款时,会额外收取部分风险升水,并将其累积在银行专用账目上以备预期损失之需。这样部分贷款违约现象就会有专项资金用来冲抵,假如出现贷款损失拨备与贷款现值和面值差相等,则有:

综合预期损失、贷款机制、违约升水三者之间的关系可得出:理论上贷款损失拨备需要全部覆盖贷款预期损失,但实际生活中商业银行贷款拨备提取会掺杂收入稳定性、资本管理及税收政策等多方面影响,贷款定价在贷款预期损失中也会发挥一定作用。因此,贷款损失拨备与贷款预期损失是存在偏差的。

六、商业银行经营绩效

商业银行经营能力和水平是其经营绩效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细分为商业银行的赢利能力、发展能力、偿债能力等。不一样的评价目标和主体把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方法和指标设置分为三类:(1)银行股东与经营管理者采取的内部经营管理绩效考核办法,以银行盈利能力为考核着眼点;(2)银行监管局方面对金融安全稳定性的考量,安全性是其出发点,主要评估内容为银行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等;(3)评级机构以风险为核心的资信评估,主要评估内容为银行盈利能力、资本流动性、资产质量等。详见下表:

七、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

1.宏观影响因素

(1)基本经济情况

经济总量与经济周期,商业银行支付中介、金融服务、信用中介的主要功能注定银行业朝着周期性行业发展,当国家经济处于不断上升阶段,个人和企业财富增加,人们存款意愿无意间增强,银行资金开始聚拢,放贷资金更有保障。整个经济体投资和消费更新速度加快,大众对国家经济预期好会产生超前消费需求,市场货币和产品流通速度也随之加快,银行资产业务获得大幅度提升。双重效应使得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业务摆脱恶性循环,呈现出良性协调发展趋势。反之,国家经济低迷,企业贷款意愿下降,更有甚至资金链出现断裂,不能按时偿还银行贷款,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经营绩效下降。企业与个人财富减少使得银行资金流动性出现问题,遭遇通货膨胀时大众现金成本上涨,将有预期的现金转成实物资产或名义利率,商业银行就会随通货膨胀局势而采用债券或存款保增值。

(2)利率因素

利率市场化加剧市场竞争,商业银行在掌握产品定价权的基础上,为争夺优质客户就会放低贷款利率而增加存款利率,商业银行存贷利差收益降低,整体经营绩效下滑。

(3)汇率因素

国内大型商业银行或其它股份制银行资本含有大量外汇储备,人民币汇率在国际市场的上下浮动可能会使外汇储备价值缩水,商业银行需及时调整内部资本结构,以保障银行经营绩效的稳健性指标。

2.微观因素

(1)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是针对商业银行在某个阶段内创造利润的展现,盈利性目标是指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这一目标要求管理者在固定的资金总量前提下把经营绩效最大化,优秀稳定的赢利能力是保证商业银行实现自身存在价值,维护股东利益最大化,维护商业银行信誉值,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达到市场资本运作要求的前提。

(2)经营规模与成长性

商业银行的特殊性会受到规模经济约束,商业银行的规模合理程度直接影响其资金应用带来的附加值和运营成本,资金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是提高商业银行整体经营绩效的两大关键点。商业银行资本增值和营业利润增值的能力就是成长性,主要表现在经营合并或兼并等方面,商业银行在合理科学的治理方向下整体经营绩效才会获得稳步提升。

(3)资产质量

商业银行的负债经营特性是其区别于其它企业的标志,自由资金在商业银行资产中占有比例很小,大部分资金来源于社会各部分的资金盈余。资金链运转需要科学的资产业务支撑,负债业务聚积资金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严格控制放贷风险。因此,资产规模、资产结构、现金储备、资产风险度是衡量商业银行安全性的重要指标。如果一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高,资产质量低,则间接说明其内部坏账多,经营绩效不佳。商业银行市场运作风险必不可少,及时合理控制存贷比、资本净值和资产比率、低质量贷款比重等指标是调整资产结构,降低风险系数的重要举措。

(4)偿付能力

偿付能力是指商业银行遭遇严重冲击时,运用其全部资产偿还债务的能力,这间接反映了这家商业银行对债权人权利的保障程度,一般资金雄厚的银行机构制度较完善,信誉较好,可以很好吸收存款。

八、企业贷款拨备与经营绩效的关系

1.国内商业银行的贷款拨备情况及其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适度的贷款拨备对商业银行控制风险大有裨益,可为银行稳健经营保驾护航。但贷款拨备又决定于不良贷款率,过低难以弥补风险损失,过高则对会拖滞经营绩效,计提拨备意义重大。笔者依据2014年国内十佳商业银行的贷款拨备与盈利状况对其经营绩效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净利润与拨备覆盖率变动趋势

通过对工商银行近九年的贷款拨备和净利润进行观察可知,拨备覆盖率与净利润基本同步。由上图可知:在2009年工商银行博备覆盖率与净利润出现同步增长,实现转折。但2012年工商银行拨备覆盖率下降,净利润却平稳增长。工商银行数据基本呈现了:银行贷款业务与银行利润成正比,拨备覆盖率与净利润同步变化,不良贷款额度与拨备覆盖率成正比。工商银行在2012年之后拨备覆盖率并未跟随利润增长,这是因为贷款上升比率要比不良贷款上升比率大,所以利润增加拨备覆盖率会出现下降现象。

2.国内十家银行贷款拨备与利润对比分析

利润指标是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反映,笔者选用利润率,即用净利润/资产总额来计算利润指标,而拨备则是采用拨备覆盖率(实际计提贷款损失与不良贷款的比值)及贷款拨备率(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各项贷款余额)来体现。其中,2014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贷款拨备率及利润率对比情况如下所示:

企业贷款拨备率与利润率对比分析

通过以上图表可以看出:利润率与贷款拨备率,利润率与拨备覆盖率之间存在相关性。利润率与拨备覆盖率的相关系数为-1.288,二者之间存在负相关性,拨备覆盖率会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产生影响,而利润率与贷款拨备率之间存在正相关性,贷款拨备率的提升会对银行绩效产生积极影响。

九、结语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日常信贷业务绩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其整体质量管理。商业银行需不断更新企业贷款与绩效考核体系及发挥企业制度激励价值,促进商业银行经营过程良性发展。另外,商业银行贷款拨备计提方式也会影响银行绩效,采取合适的企业拨备计提方式,严格控制企业贷款数目,把好贷款调查、审查、检查三关。只有尽可能降低不良贷款比率,才能从根本上促使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黄嵘,冯冬燕.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体系的探讨[J].管理观察,2014(19):62-63.

篇6

    一、管理会计的定义

    美国全国会计师联合会对管理会计有如下定义:“管理会计是为管理当局用于企业的计划、评价和控制,保证适当使用各项资源并承担经营责任,而进行确认、计量、累计、分析、解释和传递财务信息等的过程”。在我国,“管理会计是会计与管理的直接结合,它利用财务会计资料和其他非货币性资料,采用会计的、统计的、数学的方法,实现对企业经营情况的多维度评价,并对企业未来的经营管理进行预测和决策,确定目标、编制预算,并在执行过程中加以控制和考核,目的是调动各方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实现经济价值的最大化。”从以上可以看出,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如何描述,管理会计都被认为是管理与会计相结合的企业内部会计,它与财务会计、税务会计等外部会计有所区别,主要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战略、战术、日常业务运营决策、支持服务和绩效管理等,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二、商业银行运用管理会计工具的必要性

    (一)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是适应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转型的需要。经济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资本监管的刚性约束、客户服务需求的明显提升以及股东要求的必要回报,在客观上迫切要求商业银行进行经营战略转型和结构调整。随着转型的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正在形成多维度的经营体系,在各层级机构中,不断涌现以特定客户群体或特定业务范围为经营职责的经营主体(比如中小企业部、财富中心、大客户部、票据中心和各类业务团队等),迫切需要对这类新兴的经营主体进行计划制定、贡献度分析评价,但商业银行的总账系统或其他财务会计系统无法完整、及时、快捷地提供这些信息。在目前越来越依赖多维营销实现最终收益的情况下,为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迫切需要满足各方面对客户、产品、渠道等各维度绩效评价的需求,进而进行多边考核。因此,商业银行需要运用管理会计工具,完善条线、产品、客户贡献度和解决各种经营主体盈利数据的计量问题,实现科学合理的计划指引和绩效考核。

    (二)管理会计工具的运用是适应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经营机制的需要。客户是商业银行一切价值的来源,各类客户群体在所受宏观经济政策、行业、区域、规模、发展阶段等特征上存在很大差异,必然导致其风险、金融需求和对银行贡献度的巨大差异,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客户营销、定价、产品覆盖等经营管理活动。但商业银行原有客户盈利性相关数据均散落于相对独立的系统中,收支数据残缺不全,基本依赖人工进行汇总统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比较差,极大地制约了商业银行客户经营能力的提升。因此,需要通过管理会计工具,应用客户盈利性分析结果,实施细分的市场策略,开展精准化、差别化的客户营销;需要应用客户及产品的盈利性分析功能,实施客户综合定价策略;需要应用产品盈利和覆盖度分析功能,制定产品经营策略,选择重点产品,抓好产品的组合服务;综合应用管理会计工具,尽快实现商业银行系统化、科学化、精细化、标准化、多维度的业绩计量,切实提升客户和产品精细化、差异化经营水平。

    (三)管理会计工具的运用是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决策水平的需要。商业银行决策的根本在于保证投入产出的效率,这就必须在精细化上下功夫,从而发现和选择商业机会。而要发现和选择商业机会,就要增强对客户、产品、渠道的分析研究能力,在算细账、算准账、算清账的基础上,把有限的资源投到最赚钱的地方,才真正能够全面提升商业银行整体的投入产出效率。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应用管理会计工具,分析客户和产品的盈利性,识别不同客户、产品和渠道对商业银行的差别贡献。当前,如个人住房贷款等敏感产品的效益判断、自助设备等新兴渠道的贡献度衡量,超大型集团等重点客户的盈利分析等,都是商业银行转型过程中高度关注的问题,都需要财会部门给出公允、专业的分析和判断,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相关的经营策略。再譬如我们需要得知在许多大集团客户中,哪些客户是真正产生贡献的,哪些客户的贡献率较高,以此来确定相关资源的安排。没有可靠的分析,就不会有正确的决策。因此,依靠管理会计系统可靠的数据和系统支持,使用管理会计工具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评价,为业务部门和管理层提供专业的支持服务,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决策水平。

    三、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条件

    (一)随着商业银行的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软、硬件水平不断提高,商业银行核心业务处理系统形成了相对统一、规范和稳定的总账、存贷款账户余额生成、账户利息收支核算、交易流水生成等规则;同时,商业银行也普遍建立了数据仓库系统,该系统又积累了账户级、交易流水级的加工数据,存储了大量明细可用数据,这些海量的交易明细数据为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提供了最基本的数据支持。

    (二)大部分商业银行均建立了基于“机构+责任中心+自然科目”级别的经费成本核算体系,即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系统),ERP系统根据成本实际支出和受益情况,依据“谁使用、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将费用、成本和资产直接认定到责任主体,或依据一定的管理参数公平、合理、科学地分解分摊到相关责任主体。而且有些起步比较早的商业银行的成本分摊已经能够细化到业务条线、产品维度甚至是客户维度,这种多维度成本分解系统为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提供了一定业务基础。

    (三)随着商业银行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FTP系统)的建设,为每一项产品、甚至每一笔交易都相对准确地匹配了转移价格,这为清晰、客观地核算某项产品、某个客户为银行创造的利润贡献提供了数据;同时商业银行经济资本计量系统通过对单个客户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和风险暴露角度等来准确计量其经济资本的占用,这些系统的不断完善为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也提供了相应业务基础。在具体实施的技术和方法实现上,管理会计系统就是将商业银行各相关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集成,以机构、条线、部门、产品和客户为基础,通过从核心业务系统中直接提取前台业务交易明细,并对ERP系统、资金转移定价系统、信贷信息管理系统、产品定价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经济资本计量系统等后台外围关联业务数据的加工和集成,通过数据的深度挖掘,实现多维度绩效指标的计量。

    四、商业银行应用管理会计工具应注意的问题

    (一)管理会计工具的有效运用取决于管理层对管理会计工具作用的清晰认识和持续推动。作为商业银行内部自发的管理行为,由于在历史发展、市场定位、经营理念和内部组织架构等方面各商业银行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管理会计工具的运用方面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也正因如此,管理会计工具能否得到有效运用首先取决于商业银行管理层自身的意愿。特别是有些管理会计工具的运用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实施的过程较长,效果有时候不能立刻显现;有些还需要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整合和再造,短期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甚至可能产生一定的风险。因此,只有依靠管理层的清晰认识、高度重视和持续推动的坚定决心,才可能顺利推进这些工具的应用。同时,管理会计工具的有效应用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些工具的应用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积累,如经济资本的计量就需要几年的数据积累,因此很难一蹴而就,需要充分发挥商业银行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稳步推进。

    (二)实施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前瞻性,需要考虑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管理会计结果在相关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在目前商业银行转型过程中,组织架构、经营模式持续调整,责任体系的划分和职责定位尚不清晰,未来情况比较复杂,较难预测,因此,应用管理会计工具,在架构设计、系统设计、逻辑流程、技术支持和数据接口等方面要有前瞻性的思考,要充分考虑未来的各种可能性。

篇7

一、恰当确定重要性水平

银行不同于一般的公司,其经营服务的产品非凡,具有较大的固有风险。注册会计师在编制审计计划和执行审计任务时应当考虑银行业务的特点,恰当确定重要性水平,如按照总资产、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确定有关项目的重要性水平。

确定银行审计计划重要性水平时,应注重银行不同的风险资产权数。权数最小且为零的资产是银行库存现金;其次是存放中央银行的款项;权数最大的是对一般企业和个人信用贷款或透支,风险权数为100%.银行资金存放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国家政局比较动荡的银行,其风险比较大,权数也比较大。银行的交易总量对重要性水平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当前,我国大部分银行的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80%-90%左右,利息支出占各项支出的主要部分。银行损益主要产生于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但利差大小不能决定银行损益,呆账损失是侵吞银行利润的血盆大口。有的银行从事外汇和债务保证金交易,表内记录存放行的金额不大,但合约数和交易额却很大,其可能产生的损失也很大。银行不同的经营策略,其重要性水平不一样。银行经营的品种不一样,其重要性水平亦不一样。如中国银行外汇业务比重比较大,其汇率风险与外汇头寸缺口的可能性比较大,但其境外分支机构多,分散风险的有利条件比较多,外汇风险程度可能比其他银行小。

确定银行审计计划时,可以对银行现金分配比较低的重要性水平。因为现金本身固有的敏感性及银行对现金实行比较有效的内部控制(如双人管库、交叉查核、现金日记账记录及出入库制度等),现金差错的可能性比较小,所以对银行现金库存一般不需要全面盘点,只需抽样监盘。对银行出纳部门的现金查库登记簿及现金日记账进行查核后,即可以确定现金有无错报,以较低的审计成本,得到较高的审计可靠性。但对表外业务应分配比较高的重要性水平,因为银行大量的表外业务,尤其是银行担保、授信额度和远期外汇买卖,可能造成巨额损失,应注重采集充分的证据,关注其风险。

恰当确定重要性水平有利于识别银行严峻违背监管法规的错报。银行经营活动受到金融监管法规的严格约束(如银行必须达到8%的资本充足率最低标准,保持适当的资产负债率和存贷比等),小额的错报和审计差异虽然从量上看并不重要,但从质上看,可能是重要的。因为其更正或披露关系到银行是否遵守监管法规和有利于银行监管当局发现问题。

二、审计的重点领域

当前,我国银行实行分业经营,业务范围比较狭窄,经营品种比较单一。银行会计报表资产方主要项目是贷款,各项贷款占资产总额的70%左右;负债方项目主要是存款,各项存款占负债的80%左右。注册会计师对银行会计报表审计的重点领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资产质量

这是关系到银行生死存亡的问题。银行监管当局非凡关注银行资产质量。资产质量的重点是贷款质量。银行贷款质量的评价,有赖于一套科学、合理的风险判定、分类与分析系统。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IASC)1990年2月的《第6号国际审计公报》明确指出,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当考虑银行贷款质量分类制度。美国会计师协会出版的《银行审计》也提出,“为了确定注册审计工作范围,会计师应考虑治理当局的贷款分类制度”。我国目前主要依据《贷款通则》对银行贷款质量进行评价,将贷款分为正常、逾期、呆滞和呆账,后三项合计为银行不良贷款。《贷款通则》划分银行不良贷款的特点是按时间划分,比较直观,但不能真实反映贷款质量。国际上,许多国家采用“五级分类法”(即贷款风险分类法)对银行贷款质量进行分类,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怀疑和损失,后三类为银行不良贷款。五级分类法的前提是银行能够定期收到借款人报送的真实、合法的会计报表及有关资料。其核心在于银行要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进行评估,将借款人的正常营业收入作为贷款的主要还款来源,贷款的担保作为次要还款来源。通过对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实力、抵押品价值、还款记录、还款意愿的连续监测和分析,判定借款人及时足额归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和贷款可能发生损失的程度,并根据贷款的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然而,我国大部分借款人报送的会计报表不完整、不真实、不合规,银行很难据以进行分析和评估。五级分类法技术操作要求比较高,对银行提取呆账预备金的比率影响很大。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正式在我国各类银行全面推行贷款风险分类治理。

定期且严格评价贷款质量是银行治理当局的责任,但注册会计师评价银行的资产质量符合执业的审慎原则,是审计的必要工作。注册会计师应非凡关注银行的贷款治理内控系统是否健全可信,采取分析性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相结合的方法评价银行资产质量,对大额贷款和不良贷款进行函证,并要求银行治理当局提供银行监管当局的检查报告,参考银行监管当局对银行贷款质量评价的意见。

(二)关注银行各项预备金的提取,非凡是呆账预备的提取

银行贷款发生呆账不可避免。银行的呆账应控制在同业公认的水平内,非凡是要控制在银行风险承受能力之内。银行不仅要能识别贷款业务活动中隐藏的风险因素,更要对风险导致的后果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贷款预备金制度是防范化解风险的有效方法。银行是否足额提取呆账预备对银行的安全性、稳健性及盈利性有重大影响。财政部1993年的《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规定银行按放款的1%差额提取呆账预备,坏账预备可以按3‰的比例提取,也可以报经有关部门批准按实冲销。2009年5月,财政部通知金融企业(包括商业银行)的呆账预备、坏账预备和投资风险预备统一为呆账预备,银行应当根据资产的风险大小确定呆账预备的计提比例,最高为提取呆账预备资产期末余额的100%,最低为1%.人民银行还起草了《贷款损失预备金计提指引》,要求银行在提取普通预备金以外,按照五级分类的结果,对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分别按2%、20%、50%和100%的参照比率计提专项预备金;银行还可根据贷款的国别风险提取一定比率的特种预备金。

IFAC指出,审计师应当关注并评价呆账预备金计提的合理性与充足性。国际上,注册会计师通常会在其出具的审计报告账项附注中说明银行经董事会批准的提取呆账、坏账等各项预备金的主要会计政策。

(三)注重银行负债的合规性

银行债务大部分是社会负债,其中最主要的项目是存款,其次是对外借款、拆入行和联行往来款项。英国法律规定银行负债必须符合“合格性”(eligible)。我国强调银行存款必须具有“合规性”。由于我国银行存款涉及千家万户,注册会计师认为函证的回函率很低、效果不佳,而且担心违背银行为存款客户保密的原则,因此对银行大额的存款几乎没有函证,也没有采取其他替代方式进行验证。因此,根据银行负债构成的特点,注册会计师应对银行负债变量的金额进行分析性测试,判定银行支付存款能力。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银行业务全球化的情况下,要注重有的银行吸收的境外“非居民存款”可能未记入资产负债表内;关注有的银行在表外记录的“离岸业务”的异常情况;关注可能发生的“洗钱”现象,防止疏忽银行负债不合规导致的经营风险和法律风险。

(四)重视银行收入的确认

银行收入对利润真实性有很大的影响。银行股东、治理当局、社会公众及监管当局都非常重视银行的盈利状况。银行收入的确认应执行《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等规定。近几年来,银行经营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收入呈现较大的不确定性。财务制度中的部分规定已不能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和企业经营情况的变化,直接导致银行会计账上多计收入,多估资产;甚至有的银行虚收实支,虚盈实亏,加剧了银行经营风险。注册会计师应根据银行的内控可信度,运用职业判定,谨慎地确认银行的收入。可以根据银行贷款平均余额、利率档次和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的比重测算大致的收入,进行分析性复核;通过抽查贷款大户和不良贷款的利息计算验证银行贷款利息收入的合规性;测试银行计算机系统对利息计算的正确性;非凡关注银行有无继承提取不应当计提的利息收入。

(五)关注银行表外业务及关联事项

银行表外业务可以简朴分为传统和创新两大类。表外业务会计核算的特点是:(1)传统业务设置对应科目,同时发生,同样金额,同时冲销;(2)创新业务核算比较复杂,大部分发生的即期交易在表内核算,未到期的交易在表外记录,如期权交易、远期外汇买卖。大量的表外业务核算是银行区别于一般企业的重要特征。表外业务不仅隐藏着巨大的风险,而且可能造成银行会计信息不完整。我国银行的分支行表外业务大部分是传统业务,总行可能存在大量创新业务,海外分支行可能存在比较多金融创新业务。

银行表外业务的审计可以通过检查银行与上下级行及行往来的账项、函电和合约,发现线索,揭示银行漏报或不报表外业务的问题。国际上,注册会计师会在审计报告账项附注中说明银行表外风险,银行或有负债,未履行的财务合约,资本及租约承担等情况,并在审计报告后附送“未经审核的补充资料”,其中包括:资本充足率及流动性比率;分项资料,如银行资产的分布,营业地区、零售或批发业务主要范围;贷款分类;不良贷款情况;风险治理措施等。

三、关注现实问题,防范审计风险

篇8

论文关键词:金融犯罪,内控制度,金融风险

 

1、引言

20世纪初出现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为免遭破产的威胁,很多企业强化了生产经营的控制与监督,从而使企业的内部牵制制度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内部牵制的范围和内容超越了单一的会计和财务领域,发展到企业业务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了《审计准则暂行文告》,第一次提出了内部控制的概念,即内部控制包括组织的计划及该组织为了保护其财产、检查其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应,保证既定的管理政策得以实施而采取的所有措施。

2、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的必要性

2.1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

从一定角度理解,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依照现行金融法规,商业银行实行“ 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以“ 效益性、流动性、安全性”为经营原则,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因此,切实完善和加强银行的摘要求,在顺应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完善自身运行机制,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不断地发展自我,从而为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宽松的经营氛围。

2.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防范金融风险打击经济犯罪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由于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金融犯罪,法制建设相对滞后,经济运行机制和制衡机制有待衔接,加之社会资金供求矛盾十分突出,社会金融意识淡薄,企业经营短期行为严重,经济效益每况愈下,使得银行经营如履薄冰,超负荷运行情况普遍,经营风险日益剧增,大案要案时有发生,不仅严重危及了国家和人民财产安全,而且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影响了银行声誉。究其原因,固然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金融业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管理松懈,给少数不法者以可乘之机。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的是,个别基层银行领导干部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够,不善于运用科学,严格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经营,在思想上,重效益、轻管理,在行动上有章不循,违章不纠金融犯罪,甚至有些人为了个人或小集团利益,不惜“ 闯红灯,绕红线”进行违法违规经营,不仅严重扰乱了经济金融秩序,给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带来困难,也对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流动极为不利,甚至造成金融风险。巴塞尔监管委员会的调查显示,世界范围内所有出现问题的金融企业都是因为其内控机制出现了问题。

2.3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强化银行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只有切实加强内部控制制度,才能使银行的经营决策准确,执行贯彻及时,监督控制有力,信息反馈灵敏并能充分体现银行的经营实力。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良好的经济效益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提高银行自身经济效益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扩大资金来源,合理运用资金,把握资产负债比例,防止超负荷营运,保持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的某种平衡,降低资产风险,提高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金融犯罪,这一系列的操作过程都离不开严格的管理,只有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促进决策水平和资产质量的提高,才能达到实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银行自身经济效益的目的。

3、我国商业银行金库管理制度以及内控机制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银行内控制度及体系建设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问题在我国仍属于一个较新的领域,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尚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以及银行危机的需要,无论在制度设计,还是在实际操作方面,都存在着较多的欠缺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3.1银行内控法规体系、内容不完善,时效性较差

现行法规不够完善。我国虽已制定了一些与内控相关的法律法规,但从体系和内容的完整性来看,与市场经济及开放金融条件下对银行内部控制所要求的完备规范的法规体系之间还有较大差距。如在现行的法规制度构架中,缺少统一完整的银行内部控制法规,相关规定较为分散;对应不同产权形式银行的专门性内控法规较少,针对性和差别性没有充分体现;在内控内容的规定上,原则性较强,可操作性欠缺。在内部控制内容的规定上不够全面,还存在控制的疏漏环节。如对客户抵债资产,还没有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对创新性业务、表外业务的管理规定还很薄弱;对防范洗钱的控制还处于起步阶段。现存制度有的相对滞后,失去了应有的时效性。如国际上通行的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五级分类法”,在有的法规中就没有及时加以补充修正;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近几年发展很快,但相应的风险控制制度并没有及时跟上。总之,对新开办的一些业务,内部管理制度明显滞后,有的业务开办在先,内控管理在后。

3.2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存在较大“柔性”,效果打了折扣

内控制度执行落实的刚性较差,存在形式主义。有的银行为了应付外部检查而笼统地制定几项制度,做表面文章,形式上制度很完善,实际上并不按照制度做或不严格落实执行,至于制度是否真正可行有效就更不在研究之列了。职责不够明确,内控制度牵制乏力。银行内部各业务部门在具体行使职能时,由于存在职责分工不明的问题,对内控名曰“齐抓共管”,实则互相推诿,科学的协调与制约机制尚未形成。受部门利益和本位思想的影响,内控松动。在有些银行的部门与部门之间内控制度相互割裂,甚至相互抵触。如筹措资金的部门不计成本,追求负债的数量扩张,造成负债结构不合理,资产收益与负债成本不匹配,对此,会计部门不能有效制约,致使银行利润下降;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为了扩大利润,个别银行的业务审批部门,不计风险成本,怀有侥幸心理,冒险审批,突破了内控制度的约束。缺少与风险控制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必要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有的银行对违规违纪人员既没有明晰的处罚条款,也无相应的执行主体。对风险控制有突出业绩者,缺少相应的奖励机制;对管理者疏于管理,不同程度存在“控下不控上”的问题,表现在对主要负责人和决策管理层的约束主要靠他们的觉悟程度和思想道德约束,存在较高的道德风险。

3.3内部控制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职能分离”原则没有得到彻底贯彻

内部审计监督缺少独立性和权威性。独立性原则要求内部控制的检查评价、建立和执行部门相分离。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是同一部门,操作与复核是同一个人,使内部检查流于形式。此外,还存在着内审力量不足、被审业务范围有限、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改进建议得不到有效解决和执行等情况。由于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弱化,甚至在有的银行把审计当成一种摆设,导致银行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和缺陷得不到及时反馈和纠正,使内控效果不大,甚至出现失控的局面。缺少在企业制度上对商业银行监察(督)机构这一基础组织结构的设计。现有的内部监察部门缺乏独立性及权威性,稽核部门难以对全行业务部门活动进行全面的监查,存在稽核力量配备不足、专业素质不高、效率低、范围窄等问题。

3.4全面风险管理落后,内部控制缺乏审慎性

风险管理比较落后。目前大多数银行只对单项信贷和传统业务风险比较重视,对经营中面临的包括信贷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资本风险等在内的各类风险尚不具备进行全面识别和评估的能力,还没有对各类风险设定限额;对创新性业务和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相当薄弱,风险管理还没有完全成为内部控制活动的核心内容。同时,风险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定性管理居多,定量管理偏少,现代化的风险管理手段应用有限,银行只能被动应付各种风险。计算机风险控制系统和计算机系统风险控制不完善。各行在内部控制制度中未能建立起一套自动、高效、规范的计算机风险控制系统。计算机系统风险控制相对薄弱,普遍缺乏健全的计算机内部控制制度,对计算机系统的项目设计、开发、测试、运行和维护整个过程没有实施严格管理,使商业银行业务操作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都面临很大风险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4、构建有效内控机制的措施

有效的内部控制是银行安全稳健运行、实现业绩目标的基础。为促进银行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建设控制良好、经营稳健、业绩优良的世界一流大银行,我们应在吸收先进的控制理念及借鉴国外银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性的变革整合或重构内部控制体系。

4.1树立内控理念和完善内控业务系统

首先在各级领导和广大员工中普及内控知识,树立现代商业银行的内控理念。20世纪末,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所属的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发起机构委员会提出的《 内部控制——整体架构》专题报告是国际公认的较为成熟的内部控制理论。中国人民银行于 2002 年颁发的《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基本上采用了该报告的理论框架。商业银行各级行要组织开展以报告为基本理论框架的内控知识普及活动,以提升现代银行内控理念,而不能仅仅把内控体系建设放在会计的财务核对、制度稽查的较低层次上。

4.2确保会计、信息和机制的畅通与完整

要达到这一目标,一是强化会计核算的内部控制系统,确保信息的真实、完整。构建严密的会计系统,强化会计控制,准确及时地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情况,加强对账表真实性的检查监督;构建反映商业银行经营情况的实时监控系统;发挥科技在内控体系中的支撑作用。二是加大信息公开化、透明化的力度。上市公司要求财务信息公布公开、透明、全面,商业银行通过上市,可以使其经营活动处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必将大大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在技术层面上应该全力支持和完善这项工作。

4.3构建独立、权威的内审体系

要发挥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快内审体制改革步伐,建立隶属总行垂直领导、独立运作的内审系统,组织形式按经济区域设置,人员实行在法人代表、监事会直接指挥下的派驻制,业务与监督分离;内审人员的人事、工资、福利等由总行负责,割断其与分、支行的利益链条;统一内审人员任职资格和职位等级,可配备包括相当于分行行长级别的内审专员金融犯罪,甚至总行副行长级别的巡视员,实行全行统一的人员配制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排除干扰,使内审监督工作真正发挥其独立性、权威性,达到内审监督的目的。据了解,建设银行已开始调整现有的内审体制,原来的一级分行总审计室及其审计办事处由总行直接管理,并重新进行审计机构和人员结构布局,建立独立、垂直的新型审计体制。工商银行也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 10 个内审局,直属董事会下的内审委员会,不接受分行管辖和约束,并将原来的稽核监察部改名为内控合规部。可以看出,国内各家银行已经意识到,与市场监督的成本相比,银行自我监督的成本显然要低得多。建立高效的内审体系,无疑是为自己构筑了一道坚固的内部风险控制防线。

参考文献:

[1]张同健,简传红.我国商业银行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实证研究[J].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2)

[2]高志毅.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现状与对策[J]. 经营管理者, 2010,(08)

[3]吴强.基层人民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与防范研究[J]. 南方金融, 2010,(02)

[4]黄枫.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思考[J]. 西安金融, 2007,(03)

[5]郑新广,陈阳.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模型比较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 2009,(06)

[6]杨国梁.国内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实践探讨[J]. 国际金融研究, 2007,(12)

[7]陈晓慧,吴应宇.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内部控制系统及完善策略[J]. 财会月刊, 2008,(17)

篇9

【关键词】资产质量;绩效考评

一、引言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经营包括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在内的三大业务板块。通过资产业务为商业银行创造主要的利润,因此贷款就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资产。商业银行最大限度的保障其盈利资产的安全,就成为创造较好的业绩表现的基础。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综合性的表达了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运作的质量,高质量的金融资产与高表现的经营绩效相匹配,二者相辅相成。同时,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改善将有利于银行金融资产质量的提高。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了我国企业资金需求的一大部分,作为一种间接的筹资手段,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何正确理解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与经营绩效的关系,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应该予以重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文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与经营绩效进行实证分析。根据以上的综合分析,现假设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与银行经营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信贷资产质量越好,商业银行的业绩表现就越突出。主要选取了16家已经成功上市的商业银行作为目标样本,搜集整理从2003年至2012年的财务报表数据。

二、实证分析

现阶段,保证股东价值的最大化是大多数企业财务管理的首要目标。作为衡量经营业绩的指标,净资产收益率有其独特的优势,它不仅可以用来衡量商业银行对股东投入资本的使用效率,还可以衡量商业银行自有资本的使用效率,选择净资产收益率衡量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有其合理性。基于以上理由,在自变量的选择上,本文选取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作为衡量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指标。虽然评价指标各种各样,但评价资产质量状况的指标都一致指向了不良贷款率,因此,在因变量的选取上,我们以不良贷款率作为衡量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首选指标。

(一)不良贷款率的描述性统计

本小节分析了16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指标,从总体上看,已上市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平均值在2.46%。其中,平均不良贷款率超过3%的年份主要是在2003年到2006年。这一时期,我国主要的大型的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的开局之年,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初级阶段。不良贷款率的数据正是体现了,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整个银行业在信贷资产质量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银行系统对于信贷风险管理上的缺失。不同年份不同发展阶段,商业银行承担的信贷风险不同,信贷资产质量状况也不同(见表1所示)。

针对不同年份的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2006年起,16家商业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逐年降低,在2008年开始,平均的不良贷款率步入1%的行列。这说明,随着改革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存在好转,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的活跃,为商业银行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外部环境,为进一步改善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提供了有利的保障(见表2所示)。

按样本银行的不同,对数据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华夏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指标较高均超过1%,包括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高于其他非国有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这充分的体现了国有商业银行在保障信贷资产质量上相较于其他商业银行存在差距,保障金融资产的安全性上,私营体制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更具优势。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指标统计分析,从总体上说明不同年份不同银行在不良贷款率指标上存在的巨大差异。

(二)对净资产收益率的描述性统计

本小节分析了16家已上市商业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从总体上看,这些样本商业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在17.49%,最大的可以达到30%。按不同年份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净资产收益率的中期值在2003年到2005年是相对较低的,都处在10%以下。年末的净资产收益率在2004年出现较大反差,达到40.8%,这与整体统计的最大值30%存在差异,可能是由于统计样本的方法差异导致(见表3所示)。

不同年份的净资产收益率显示了净资产的获利能力。净资产收益情况显示,2007年达到一个高点26.93%,此后处于较为平缓的区间19%~20%,这与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无关系。此后,我国商业银行面对大量国际性的银行的破产倒闭,仍以较好的业绩表现跻身世界先进银行的前列(见表4所示)。

横向比较,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在净资产收益率上具有不同的表现。利用各大商业银行共有数据进行分析,净资产收益率超过20%的仅有兴业银行一家,16%~20%的占到半数以上,而小于16%的占到了五家,最小的是南京银行。兴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最低而净资产收益率最高,一定程度上符合我们对于银行绩效与资产质量存在正相关关系的假设,资产质量越高,其业绩表现越好。

(三)实证分析

目前,信贷业务仍旧是我国商业银行的最主要的业务,利息收入仍旧占利润总额的最大部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的质量越好,创造的利润就越多,经营绩效的表现就更佳。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银行业短期的业务经营创利,对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也存在影响。我们假设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和经营绩效之间成正向对应关系。

不良贷款率=(次级贷款额+可以贷款额+损失贷款额)/贷款总额

下文的图表分析中,我们采用B值代表不良贷款率指标。下文的分析中将不良贷款率指标按大小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不良贷款率小于等于1%,即B≤1%定义为A组,第二类是不良贷款率介于1%到3%之间,即1%

对整体264个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不良贷款率较小的样本(B≤3%)约占84%,不良贷款率较高(B≥3%)约占16%,不良贷款率超过5%约为7%,不良贷款率纵向针对不同年份存在较大差异,如表五所示。不良贷款率在2008年后明显好转。

如表5所示,从2008年起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不存在D组(B≥5%)的情况。不良贷款率A组(B≤1%)的情况明显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各年不同,银行之间存在差异(见表6所示)。

表6是分四组衡量不良贷款率比例的商业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的算术平均数的数据,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2003年不良贷款率较小的B组(1%

2004年,A组和B组的净资产收益率的算术平均值分别为30.01%和12.37%,A组显著高于所分析样本整体的净资产收益率的算术平均值 11.71%,而B组也略高于样本整体值。而C组和D组的净资产收益率算术平均值分别为10.92%,7.78%,D组明显比所选样本整体的净资产收益率的算术平均值低,而C组也略小于整体值平均值。

2006年,A组和B组的净资产收益率的算术平均值分别为23.79%和17.06%,都比样本整体在06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16.55%要高,而C组和D组的净资产收益率算数平均值15.22%和15.08% 都比样本整体的净资产收益率的算术平均值低。

2007年的数据显示,存在某种偶然因素,使得样本数据存在波动,C组和D组净资产收益率的算术平均值为39.58%和24.71%。

从上述的分析,排除偶发样本,我们可以发现:2003~2006年,不良贷款率较大的分组C组和D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就比较低低;相对的不良贷款率较小的分组A组和B组,其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就高,并且连续4年不良贷款率较大的D组(B≥5%)的净资产收益率的平均值都比较低。

2009年至2012年不良贷款率较小的A组的净资产收益率的平均值较大,而较大的B组的值较小。这也说明随着不良贷款率的增大,净资产收益率是逐渐减小的。2007年和2008年的数据比较特殊,可能是由于复杂的经济环境的影响,不能影响我们的整体分析。

本文在对样本银行近10年的财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以不良贷款率作为衡量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指标,从纵向(不同时期)和横向(不同样本)的角度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与其经营绩效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商业银行要提高经营绩效,关键是增强资产的质量。其中控制贷款业务和金融产品投资业务的风险是重中之重,可以通过核销等方式处置不良资产,严格投资决策的程序,最终提高银行经营绩效。

三、结论运用

通过上文的分析,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对经营业绩确实存在同方向的影响。也就是说,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越好,不良贷款率越低,经营业绩指标越突出,净资产收益率越高。因此,为了创造更好的绩效,有必要从改进资产质量入手,进行指标的设定。

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与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商业银行为了创造更多的利润,即必须提升信贷资产的质量,这就需要从信贷质量管理的考核上入手。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与其绩效正相关关系。并以此引出了商业银行提高经营绩效的办法,可以是通过改善信贷资产质量的方法,进而把针对提高资产质量进行考核作为落脚点。

对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管理的考核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在信贷资金投放的业务操作上,可以按业务程序不同,分门别类进行考察。例如,指标设置对贷款投放对象资料收集是否齐全,贷款是否按规定审核发放,是否完成贷后检查工作,对抵质押物是否进行现场检查评估,临近清收期是否做到客户通知的考察。对于不能完成任务的业务人员进行相应处罚,不仅要在绩效工资的发放上进行处罚,而且要在未来职位升迁上进行处罚。对于较为严重的业务操作问题,还要在处罚业务实施个人的同时,对业务单位的整体进行处罚。相应的,对于业务操作符合标准的个人以及单位,进行多方面的奖励。

(二)在资产质量的管理上,商业银行也可以进行细化。例如,贷款的贷后管理是否即使报告贷款对象的风险状况,票据承兑是否准确核实相关信息,是否调查公司贷款的贷款用途变更状况,是否准确核实融资业务的进展情况。对于不能按照相关管理办法做出准确的信息跟踪和报告的相关业务人员及其部门负责人,进行罚薪或降级的处分。对于认真履行资产管理办法的从业人员,根据为银行业创利和规避风险程度的不同,则给予相应的经济激励,以及岗位级别的升迁。

篇10

关键词:银行;内控体系;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近年来,农合行N支行围绕省行党委确定的“内控管理年”的要求,从加强全体员工合规教育,培育合规文化,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和加强操作风险管理,提升自我控制能力和管控能力着手,围绕构建我行内控建设长效机制,培育合规文化;同时在全行建立了《业务操作风险评估报告制度》,针对存在的问题和风险隐患,查找深层次原因,完善内控制度,营造合规文化;积极在全行落实每日必查、每周自查、每月固定自查制度,加强对容易引发案件的重点业务,重点环节、重要岗位管理与监督检查,有效控制了全行高风险业务与环节的违规行为发生。但从上节内部控制评价结果来看,N支行内部控制从设置适当性和执行有效性方面都尚存在不足。

N支行内部控制基本覆盖到各个部门、各个岗位,贯穿各项业务环节,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行内不定期组织业务培训,注重员工业务素质与能力的提高,以有效防范风险;不定期举办合规知识竞赛,引导员工自觉学习强化效果,培养员工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要求各部门对各个岗位制定岗位职责,明确岗位要求;支行内部建立了员工考评系统,力求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支行一直致力于内部控制执行力度的提高,行内狠抓落实,努力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必依。大部分员工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行为规范,但仍存在部分员工对岗位职责、规章制度了解不深入,未严格执行的情况。

一、在风险评估方面

结合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特征,按诱发风险的原因,巴塞尔委员会将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划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以及战略风险。N支行在经营过程中,也主要面临这些风险。

风险管理包括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的过程。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是风险控制和管理决策的前提。风险评估包括对风险点进行选择、识别、分析和评估的全过程。

风险评估的过程大致为:首先制定商业银行的经营、财务报告及合规性目标;确定内部及外部资源以及能够发现主要风险的步骤和手段;建立风险偏好;划分管理风险责任;采用一贯性的步骤使控制活动与具体风险及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保持一致。

二、在运行控制方面

控制活动是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方法、控制手段和风险控制技术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控制活动包括制定控制措施和执行控制措施。控制措施是针对关键控制点而制定的,确保管理决策顺利实现的政策、制度和程序。N支行内部控制活动现状主要通过以下几项业务体现:

1.贷款及其他授信业务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的重点是:实行统一授信管理,健全客户信用风险识别与监测体系,完善授信决策与审批机制。

2.存款及柜台业务

商业银行存款及柜台业务内部控制的重点是:对基层营业网点、要害部位和重点岗位实施有效监控,严格执行账户管理、会计核算制度和各项操作规程,防止内部操作风险和违规经营行为,防止内部挪用、贪污以及洗钱、金融诈骗、逃汇、骗汇等非法活动,确保商业银行和客户资金的安全。

3.财务与会计管理

N支行非常重视财务与会计管理工作,为规范财务与会计工作,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以防范财务风险。(1)在制定了《N支行财务费用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出台《N支行业务费用管理办法》、《N支行交通费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相关的具体管理办法,明确了支行财务费用管理的具体内容、核算口径,明确支行财管运营部为财务费用管理的主要责任部门,明确了在财务费用管理中条线管理、立项审批、逐级审核等管理原则;对于业务费用实行差别化的管理方式,将各部门业务费用额度的核定与部门业绩相挂钩,加强投入与产出的制约,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强化了部门业务费用的自我管控;(2)按照相互牵制的原则设立财务与会计工作岗位,明确财务与会计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并制定财务与会计工作考核办法,在财务与会计管理工作中做到了制度明确、职责明确、考核明确,较好的规范了财会人员的工作流程,提高财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财会工作质量得到提高,风险得以防范。

三、信息与交流方面

N支行的信息系统主要分为业务网和办公网,信息可以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横向的在员工之间、部门之间进行传递。外部客户信息主要通过业务网获取,银行工作人员通过业务网进行客户信息的维护和银行业务的办理;办公网则主要用于内部信息的交流与沟通,信息在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的传递主要由办公网来完成。

N支行建立了一系列内部信息沟通与交流的制度,主要有:(1)报告制度。申请报告:如部门需添置固定资产、办公用品等,均需向支行提交申请报告,由支行进行统一配送;检查报告;工作总结。(2)会议制度。经营分析会议:支行每季度召开全行大会,对支行上季度经营情况进行分析,以利于全体员工及时了解支行经营情况,发展方向;内控领导小组会议;业务发展会议;财务管理会议;(3)文件处理。发文逐级审批,登记发文;收文逐文登记,主管行长批阅,交办处理,整理归档。

此外,N支行成立了通讯员队伍,由每个部门一名同志兼职担任部门通讯员,及时将部门工作动态上报行长办公室;行长办公室建立《N支行工作周志》,将支行每周工作中的重大事项进行全行通报,使各级员工都能够及时了解行内工作情况。

参考文献:

[1]陈旭东,吴昊.COSO报告、巴塞尔资本协议与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商业研究,2007(05):211.

[2]张丰.农合行长沙铁银支行内部控制系统设计及其实施[D].长沙:湖南大学,2004.

[3]王春娟.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研究——以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