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专业范文
时间:2023-03-15 17:29: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绘画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专业学生根据所择定的油画、版画、壁画、水彩画等不同的专业方向,在能力结构要求上,要求具有该专业方向方面较扎实的绘画基本功,掌握该专业方向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全面的专业素质。
主干学科:
艺术学主要课程:素描、色彩、专业技法、创作、中外美术史
篇2
基础绘画技能学习是一切绘画的基础环节,是设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只有在充分掌握基础绘画的技能后,才能对设计有所创新。但是在高校设计专业中的基础绘画教学中存在很多不利于教学的因素,高校基础绘画教学体制有待改革。
一、高校设计专业中基础绘画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一)基础绘画教学的定位不准确
随着艺术设计专业的不断发展,作为美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基础绘画教学在设计教学中得不到重视。在很多高校的设计专业中对于基础绘画教学一直采取单一的方式,照搬现实。在实际教学中不能要求学生在设计上创新与自我创作,而艺术设计本身是与创新紧密结合的学科,这样的教学模式违背了设计专业的初衷。实际的设计教学中,基础绘画并不是教学中的重点部分,而是课堂中的附属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对基础绘画教学不重视。
(二)设计专业不能与基础绘画教学相结合
众所周知,素描和色彩是所有与设计专业相关的基础绘画课程。长期以来,素描和色彩被认为是造型艺术的基础环节,但是在设计学习中,很多学生不能把基础绘画技能与设计相结合,只在绘画写生和技术手法上下功夫,而真正忽视了设计要有专业性。这样一来,造成恶性循环,对学生的设计思维没有好处。
(三)国外浮躁艺术形式的影响
影响着基础绘画教学质量重要原因是国外艺术在国内的传播,国外一些创新性的艺术作品形式在高校出现。由于一些艺术家在艺术上的炒作,使得学生在思想上比较浮躁,作品急功近利。学生在模仿中忽视了艺术的规律性,对基础绘画教学缺乏耐心,尤其艺术设计创新上不具有竞争力。
二、改善高校设计专业中基础绘画教学的举措
(一)提高基础绘画教学的重要性
当前,在很多高校设计类专业的课程设计中,不能体现对基础绘画教学的重视。有些高校开设了基础绘画课程,但是教学一直处于摸索的阶段,因此在课程的设置安排上不具有科学性,经过调查表明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非常小,各个知识点之间是相互独立而存在的形式。这样的局面导致了基础绘画课程不能很好的为设计专业学生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所以,为了提高设计专业学生的基础绘画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基础绘画教学视为教学中的重点,而不是学生眼中的选修课。在将基础绘画教学纳入到教学体系中时,将其他学科科学合理的进行分类,使他们之间能够互相联系。这样形成的教学循环模式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还能促进学生学习专业知识。
(二)合理选择教材,增加辅助教学
基础绘画教学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开设的课时比较少,对于教学的时间不足,针对教学课时的教材以及辅助资料也相对匮乏。在专门的绘画专业中,其教材比较丰富,并且对于绘画教学比较专业,但是在艺术设计类的教材中需要具有专业性和学术综合性,既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绘画技能和相关知识,还要开拓学生的视野,从而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高校在辅助教学资料配置方面需要能够满足不同专业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以此来最大程度上的避免教师在教学中的循规蹈矩。设计专业最主要的技能就是创新与个性,虽然在高校设计专业的基础绘画教学还在探索中,但是教师应该坚持对学生们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师对教材的精心编排,能够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提供更加科学而合理的基础绘画教学资料。
(三)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来说,美术馆以及博物馆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对于那些绘画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而言,练习好扎实的审美基本功是绘画中最重要的环节。艺术教育最基础的教学基础就是训练学生的审美素养,而在课堂上的审美素养培养远远不够。学生在学习时候要多走进美术馆、博物馆和展览馆,这样与优秀艺术作品零距离接触,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动手能力,这也就是将美术馆搬进了课堂。
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 实用绘画 专业 研究
21世纪,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艺术产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从而对“实践应用型”艺术人才的需求大大超越了对单一知识型人才的需求。独立学院作为专门培养实践应用技能人才的院校,其为社会培养符合艺术市场需求的专业美术人才的目标也越来越迫切。一方面是社会发展对艺术形态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另一方面是专业体系课程理论及教学方法的陈旧制约着艺术培养技能的发展。例如绘画基础教学方法,特别是在50年代引进的前苏联契斯卡柯夫等教学法的影响下,教师主要侧重灌输式的训练,由理入道。学生不适应在“大艺术、大绘画”观念下进行绘画基础的学习,而此项训练又是当代艺术工作者所必备的全面素质的基本要求。因此,绘画艺术教学进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旧的教学方法要改革,新的现成教学方法尚未成熟,这些成为制约提高教学质量的瓶颈。
独立学院作为新兴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基地,结合研究性学院的成熟课程理论与市场的实际发展方向,重新构建并完成实用绘画专业的建设,通过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措施,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优化实践教学课程布局,搭建产教结合平台,办出专业特色,惟如此,才能够在艺术教育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亦才能适应时展和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独立学院特色专业建设问题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教育部、财政部发出关于批准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通知,规定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管理必须按照有关规定执行,教育部质量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根据《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任务书》进行检查和验收。我国多所高等学校都进行了特色专业的建设,但是独立院校艺术系的特色专业建设尚须不断地深入研究,因此,专业建设实践教学方案的确立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绘画专业是一门涉及艺术和市场两大领域的专业课程,但作为独立学院对实用绘画专业的研究近乎盲区。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此加以探讨与分析。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艺术系实用绘画专业主要为社会培养应用能力较强的绘画专业人才,通过在校期间严格的专业教学与市场接轨的技能训练,学生毕业后能很快地适应社会。我们立足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在办学过程中坚持“厚基础”、“重实践”的教学原则,使学生在专业方面奠定稳固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掌握从事艺术工作的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为继续提高准备必要的条件。因此,高校要特别注意加强基础理论课,建设为加强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使课程的内容密切结合艺术实践,恰当地联系当前艺术市场活动,以求理论与实际更紧密地结合。
具体来说,为实现“厚基础”、“重实践”的特色专业建设目标,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重点研究。
1.强化基础理论教学,夯实基础。
为了实现实用绘画专业的优势互补,我们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增加了不同方向的模块学习。如油画方向模块、版画方向模块、国画方向模块等,各方向都系统学习理论课程,从而使学生在系统学习某一方向专业课程的同时又能够对其它学科专业的主要课程进行比较系统的学习,进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基本理论素质。同时,我们利用多学科方向的优势,有针对性地打通一系列的优质课程。学院倡导教师在基础教学中严格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创新,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建设等多种手段强化基础教学。此外,学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引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优秀艺术人才培养打下厚实的基础。
2.重视基本技能培养,强化学生专业基础。
独立学院艺术系以培养艺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尤其重视。我们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的调整,进一步突出基本技能类课程的重要地位。我们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制定相应措施,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强化学生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完成基本课程学习后,方可进入工作室。
3.具体的专业课学习中突出教学方案中的实践性,解决教学内容陈旧、实践教学内容较少和社会适应性不足的问题。
独立学院在加强课程体系等软件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硬件设施的建设,如建设艺术作品推广基地等,为推进产、学合作构建平台,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推进专业建设,使新专业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
4.探索与改革教学方法与方式。
现阶段,高校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时期,但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至深,一时难以摆脱“灌输式”学习方法,不适应大学开放式教学、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因此,高校在教学方法与方式上进行探索与改革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尝试“导引”的教学方法,以发挥青年教师的团队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从宏观“导向”到微观“引领”,主讲教师通过理论讲授,从“方向”上指引学生“进入”所学专业。
课程结束时,师生共同展示、研讨,验证学习“结果”。教师个别辅导,从微观上抓好“过程”教学,解决更具体的技能训练及艺术素养细节上的直接熏陶,使学生真正能走进艺术,让学生了解教学的目的、目标。在每一次课程前后与学生对话、提问、讨论,形成融合式、对话式教学方式;采用举例讲解与板书相结合的形式,同时教师做局部的示范,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必要时可用模型示范、多媒体演示等手段:在每次主题训练过程中,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按不同模块的具体情况来划分训练时间段,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的训练;欣赏经典美术作品,分析其中的形式要素、文化背景、符号意义、审美特征和艺术语言等,强调多视点的理解;举办学生作品橱窗展示汇报。并组织学生对作品进行自我分析和相互评价。
教学实践的具体做法是宏观“导向”,到微观“引领”。所谓的宏观“导向”是指选派一名主讲教师,利用第一天上课的第1―2节,将本学期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大致内容,与所开设的专业课之间的关系以及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等串讲一遍。从“大方向”上指引学生“进入”专业学习的思想域。课程全部结课时,要求每位学生交一幅优秀作业,组织一次教学成果展览。并开展互动式现场教学总结研讨会(3―4名教师分单元作结课总结、现场答疑,每个班选1名学生代表总结学习心得),从宏观上验收教学结果,并将总结会过程整理为影像资料加以保存。所谓微观“引领”是指大班串讲后,学生分别回到自己的专 业课教室,由各班专业教师再结合“案例分析”等教学法,根据各班学生的个性,具体讲授每个单元的理论知识,指导学生绘画技能的练习。这样又从“微观”上抓好“过程”教学,解决更具体的技能训练及艺术素质细节上的直接熏陶。这样,学生上课前,先有了一个明确的整体的学习思路,然后能分班接受每位代课教师的不同风格,小班之间也可互相借鉴,从而形成在统一要求下的多样化风格的作业形式,学生的思维方式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展。
在小班教学中,教师还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二者相互启发思维,促进发展使原来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在训练过程中强调思维的灵活性与艺术的敏感性的养成,重视对学生造型审美力的培养,以及最为重要的对学生自身创造力和独特经验的激发,最终使他们能够掌握视觉艺术的基本原理,又能够抛弃常规,脱离对传统观念的因袭,以真实独特的审美思维表达自己偏爱的形态,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世界里做出自己理智与情感的明确反应。与此同时,教师鼓励学生收集各种材料,发掘新的艺术语言魅力,使之更好地与现代艺术理念相结合,并启发和引导学生创造性的理解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及绘画基础与艺术创作基础的关系,将“由技人道”和“由理人道”的两种方式综合起来,帮助学生艺术的感觉和科学的思考,掌握具象与抽象的造型语言的表现规律。
5.改革培养方式,增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艺术教育更强调注重因材施教,发掘学生的艺术个性和素质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校要鼓励各专业教师在培养模式、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创新性的探索,倡导教师积极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或带领学生参与到具体实践中。针对要培养实用性人才的定位,高校要鼓励教师创新实践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艺术实践活动。同时高校要建立健全实践激励机制,如设立学生艺术实践奖学金,对在高水平艺术比赛与评奖中获得荣誉的学生进行奖励,激发学生参加艺术实践的积极性,让更多的优秀艺术人才脱颖而出。
6.严格过程管理,重视毕业论文选题,倡导实践性强的研究。
高校学院要高度重视毕业论文工作,提倡选择与教师的科研相结合、与学生实习和实践相结合的实际性课题,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获得全面、切实的锻炼。学生论文的选题注重结合不同方向特点,多选取专业技能技巧研究的题目。
实行毕业论文(设计)评审和答辩制度。成立由专家教授及专业课教师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和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小组,开展本专业的答辩工作。通过严格的答辩程序、明确的评分标准和科学的评价,确保每名学生都能得到一次全面的综合训练。实用绘画专业的教务负责部门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行严格监督。教学部门与评审委员会密切配合,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准备、选题、指导、考核、答辩等环节进行阶段性检查和监督。
制定《艺术系常规教学检查管理规定》,各级教学督导机构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过程进行全程督导。为规范毕业论文评定,制定《毕业论文(设计)等级评定标准》,要求专业指导老师、毕业论文评阅老师、答辩组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进行成绩评定。
毕业生的毕业作品展览将择优演展,接受检验,力求全面、充分展示出学生四年学习的成果及达到的艺术水平。
7.推进“假期课堂”教学等方面的活动。
“假期课堂”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理念的具体而有效的形式,是教学方式的创新,也是办学理念的革新,目的是让学生在各种场所、以各种形式,向社会学习,向有着不同文化背景与经历的人学习。假期课堂是一种离校不离课的教学方式,是把与社会、行业和实践等密切结合的课程离开学校融入具体的环境中进行的教学方式。具体包括:①某些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直接由老师带领进行,如作品订单、艺术创作等;②某些课程一部分在学校开设,然后延续到艺术产业中。如一些适合于项目教学的课程;③具体的专业调查,如油画艺术的市场调查;④根据具体情况而进行的其他有效的方式等。
“实践”与“创新”是实用绘画专业教学的基本特点。学生假期除了休息以外,完全可以进行跨专业的学习和社会实践,并对前一学期的学习情况进行回顾总结,通过这个过程查漏补缺,调整学习认知。
8.迅速形成团队,进行重点的专项课题研究。
本文便是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科研项目基金项目的资助,编号:YS2009054。
9.其他方面。
思想道德是教育的核心,无论是什么样的教育都离不开对人的思想道德的教育,艺术教育更是如此,思想道德的修养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艺术修养水平。学院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方面,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围绕教学组织有益身心的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人格不断得到提升。高校要引导学生成立各种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多种主题班会、学术讲座等,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集体协作精神。
高校要高度重视体育活动,开展丰富的群众性和竞技性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使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同时也为学生从事艺术创作打下强健的身体基础。在课程内容方面,针对绘画专业学生的特点,高校要从实际出发,设置多样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培养他们锻炼身体的自觉性,把趣味性和健身性强、深受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补充到教学中。如可以开设的教学项目有健美操、太极拳、羽毛球、乒乓球等,使实用绘画专业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上升。体现出良好的体育素质。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教育”不再是建立一个封闭的堡垒,而是要营造一个开放的空间。对于独立院校艺术系实用绘画专业教学改革与研究,只有结合实际的教学工作,反复实践与研究,不断完善、不断创新改革,使教学实践与研究同步发展,同步提高。实用绘画专业教育的研究是艰苦的,但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独立院校实用绘画专业的艺术教育必将走向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吴廷玉,胡凌.绘画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丛书.人民出版社,2001.1.
篇4
艺术设计专业是我国一门比较新的课程,该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时很受欢迎,所以高校中艺术设计专业在不断地扩大。但是该专业开设的时间过短,所以绘画基础课、教学模式在该专业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绘画基础课是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但其教学模式不够完善,使得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不理想,所以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绘画基础课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是必须的。
一、艺术设计专业绘画基础课教学模式的现状
传统的绘画基础课主要是要求学生对人像、事物等进行写生,但是在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进行改革之后,这种教学方式就已经不合适了。各高校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主要是对色彩与素描绘画进行一定的调整,将这两种分局予以打破。当前高校主要是把绘画基础课课程分解成空间、平面等综合的作用,也就是把传统的绘画基础课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分解,这就使得绘画基础课在艺术设计专业中更受欢迎,学生们学习起来也就更容易些,学到的范围也更加广泛。
二、艺术设计专业绘画基础课的教学模式
(一)造型设计训练。学生在学习艺术设计专业之前对艺术设计中的造型多少有一定的了解,所以高校在该阶段主要是对学生的创造能力与修养进行深入的培养,进而导致改革的教学模式对对形体与画面方面的建设更为重视。改革后的绘画基础课对色彩的要求更广泛,不再限制颜色的使用,甚至有了“非写生”这方面的内容,这也就要求学生对色彩的运用要更加成熟,可以为学生对艺术的整体性运用奠定基础。造型训练时要求学生要运用色彩,突出整体,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抽象创造、归纳的能力。另外,教师在训练写生能力时,要要求学生与形式美进行联系,在对点、线、面的处理上要比例均衡,和谐。在艺术设计中,美的法则是不同的,比如说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协调等,这些都是绘画基础课中要研究的东西,在设计中就是要突出这种和谐,来追求更高美的境地。
(二)使形体与空间从自然到抽象的转变。艺术设计专业绘画基础课教学中,重要的要求就是要将形体与空间从自然性向抽象转变。在该转变阶段,教师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空间绘画、色彩、透视等方面的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该专业学生的空间构建能力与感觉认知。同时,这也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材料、工具等的认知、分析的绘画过程,这个过程中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色彩的认识与认知。另外,在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提醒学生对色彩原理在现代绘画中的作用进行深刻的思考,从而影响学生对画面构建的认识。
(三)实现写生从空间向平面的转换。艺术设计专业在进行造型设计时就是希望可以给学生开发出一个“写实”的空间,使得学生在绘画时能够突破自身的限制,博学多识,实现空间向平面的转换。绘画基础课针对这种情况,教学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对比合适的物体进行写生,从而实现黑白与彩色平面的转换,该种模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学习能力。
(四)综合运用绘画材料。绘画基础课教学中,对材料的运用是涉及到对平面绘画材料的综合运用与学生对材料的敏锐度等。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涉及到平面向立体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对材料运用的敏锐度。在该种教学模式中,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生动活泼,也更加富有创造能力,使得学生在绘画基础课的学习中更加轻松。综合的运用材料主要是希望学生可以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篇5
关键词:心理绘画民办高校
一、面对新生群体做学生工作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一般性是指事物的普遍性。大学一年级新生的特殊性在于他们刚从高中迈进大学校门,对学业甚至对生活仍然十分迷茫。从生活方面来解读,新生从温馨舒适并且非常私人的家庭空间突然搬到6人、8人同住的陌生寝室,就是一次心理考验。从父母做的可口饭菜到食堂的档口,也是需要适应的一个转变。从学业方面看,高中的教学方式与大学截然不同,那些为了高考成绩而努力、没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同学失去了奋斗的方向。这些都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去与学生交流,倾听他们的诉求,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化解困惑,从而帮助他们树立目标,坚定信心。
二、民办高校绘画专业新生的特殊性分析
绘画专业的新生,被重点大学、普通大学与民办高校录取的,其区别不仅仅在于专业基础的扎实程度,也不仅仅在于文化课分数的高低,更多的是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差异,这种差异就导致了学生在进入大学校门之后的种种心理与行为表现。在对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调查和谈话中了解到,新生普遍存在这样几种心理类型:自卑心理、自负心理、迷失心理、偏执心理、抵抗心理。如果不加疏导,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生理健康,甚至成为他们未来就业、创业道路上的绊脚石。
三、民办高校绘画专业新生的心理现状分析
1.自卑心理。通常出现在文化课或专业基础较薄弱的同学身上,表现为看到其他同学的绘画作品或者文化课上的出色表现,对自己更加不自信,从而意志越来越消沉,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这种心理的产生与其家庭教育密切相关,父母过于霸道强势的家庭,容易培养出懦弱不自信的孩子。
2.自负心理。通常出现在专业基础较强、因报考失误或文化课成绩低而进入民办高校的学生当中,具体表现为对学校不信任,对专业教师的蔑视,对课业安排的质疑与敷衍,对校外生活的强烈向往,最终导致其频繁旷课逃学。究其原因,这种心理虽与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眼界自视过高有关,但仍然脱不开家庭教育的缺失。当一名学生表现出对他生活学习的环境方方面面不满、心中充满戾气与抱怨时,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背后站着的是对子女纵容、缺少教育的放任型父母。
3.迷失心理。这种心理是新生入学以来的普遍心理。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面临着生活、学习方式的各种巨变,一定会有各种迷茫。最典型的迷茫在于学生摆脱了高中的应试性教学方式,生活突然轻松了,也没有老师和家长监督了,学生们反而不知道要做什么了。而在专业学习方面,习惯了艺考高强度的程式化造型模式,也很难向真正的专业学习过渡。学生不了解所报专业方向的具体性质,不了解未来的就业前景,不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也无法设想努力后的结果,从而对自己的人生也产生了怀疑。
4、偏执心理。这种心理往往在“好学生”当中产生,具体表现为或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或对自我、对他人的认知有偏差,或偏执于将自己存在的价值寄托于他人身上。这种学生因为在文化课或专业成绩较好的外衣的掩饰下,需不断深入了解才能探知。如果忽略了这种心理,任其发展,学生就会被自己强烈的心理暗示影响。
四、民办高校绘画专业学生心理疏导的方法与对策
人的心理一旦出现问题,社会适应能力就会遭到破坏,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学习生活。
1.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思想倾向与家庭状况,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性特点,学生的专业规划与职业理想。了解途径是课余时间找学生单独谈话,倾听学生的诉求并尽可能提供帮助。
2.定期开展全班性质的主题活动。开展积极健康的主题活动,有助于让缺乏自信或适应力弱的学生迅速融入班集体,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例如,利用休息日组织参观画展、去公园写生、定期去图书馆书店阅读等,并在活动中对学生展开潜移默化的心理疏导教育。
3.利用每星期“教师做学生工作”的固定时间,对专业基础较弱、缺乏自信的同学进行专业辅导,有意识地强化他们的长处,淡化短处,鼓励他们尝试多种绘画方式,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艺术语言,在此基础上勤于练习,发扬光大。
4.对于有自负、偏执、抵抗心理的学生,教师首先要能够与学生成为朋友,不带任何偏见地对待每一位同学。教师还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学识,要随时做到公正无私,在不违背教师教学原则的基础上,为学生着想。
篇6
【关键词】应用型 绘画专业 工作室 构建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121-02
高校的职能从根本上而言,是以“育人为本”。所有高校都具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只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及比重上各有不同。应用型艺术院校是为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建设发展育人,目的是围绕市场需求办学。这种面向社会重视创新的应用型教育,决定了其绘画专业也要具有自己的特色,而如何构建符合学院发展的工作室制度则是当前亟待思考的问题。
应用型艺术院校是社会需求和知识经济衔接的产物,它所实施的教育是一种“以需求为纲,以能力为本”的专业教育,是为学生进入现实社会适应未来市场就业做准备的教育。其专业能力与综合能力培养应体现在前瞻和实用上。对应用型艺术院校的绘画专业来说,与行业的紧密结合更为重要。应用型艺术院校的绘画专业不是培养绘画大师或大家,而是培养与绘画相关的能力及技能型应用人才。根据这些特点,决定了应用型艺术院校绘画专业工作室的建立一定要立足社会需求和办学实际,需在“社会需要”、“能力培养”和“专业提升”三个方面寻找交集,配备对口环境和师资,完善工作室教学计划纲要和规章制度,有计划地配给师资与学生,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工作室办学文化,将育人与服务融入理念,形成应用型艺术院校的亮点。在构建方式上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完成工作室的设立:
首先,要对本校绘画专业的整体状况做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现行具备的客观条件,如果条件不成熟,就要创造条件为工作室的设立提供基础支持。以北京联合大学广告学院的绘画专业为例,联大广告学院在建立工作室之前,对自身的特色以及专业特点、存在的问题做了深入研究。研究认为,广告学院的绘画专业教育既不同于传统绘画教育,又不同于高职绘画教育,更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而是综合了三种教育内涵的特点于一身并融入现代观念和审美的现代应用型美术教育,这恰好顺应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但由于自身的条件所限,在创办工作室之前,绘画专业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课程体系设计缺乏科学规划,课程设置单一,教学方法、手段大多沿袭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学习而轻视实际能力的培养,教育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不利于培养应用型高素质的美术人才,这就需要在建立工作室之前,充分考虑和逐一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为创建工作室铺平道路。
其次,要听取各方意见,尤其是多听本校绘画专业教师及学生对工作室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任课教师对本专业教学的理解及学生们在专业中各自侧重的方向,为工作室的建立提供参考数据。在调研结束后,还要将数据进行整理和总结,并将总结报告交由校内专家及校外行业专家共同审核,由他们提出指导及修改建议。在广告学院绘画专业建立工作室制度之前,要了解每一位教师对于本专业的理解及对工作室构建方向的建议,确立每一位老师的专业侧重及涉及的专业领域范围。另外,对各级绘画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问卷涉及多项与绘画专业相关的领域,调查结果显示有15%的学生有在本专业继续深造的意愿,有30%的学生显示出对影视动画方面的兴趣,30%的学生较为关注平面设计,另有25%的学生较为关注多种材料与材质的运用等。根据这些调查结果,我们完成了工作室建立意见的总结报告,并交由专家审核,为工作室研究方向的最终确立提供了科学依据。
最后,要细致地研究市场,了解市场需求。更要对本专业相关的行业进行周密的调研,通过调研了解市场对于本专业相关人才需求的最新状况,并对近几年的人才需求量对比曲线进行分析,为工作室建立的方向选择和年度人才培养计划提供直接的依据。
2012年,联大广告学院对与本专业相关的数十多家社会知名企业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众多公司均缺少具有扎实绘画功底的创意设计人才,特别是在影视脚本制作、动画造型设计和服装设计等方面缺口更大。社会的大量需求成为建立带有联大广告学院特色工作室模式教育的最大动力。于是,联大广告学院把之前的调研进行充分研究论证,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结合广告学院绘画专业的特点和师资,开辟了四个工作室,即“传统与造型工作室”、“影视与动画工作室”、“观念与创意工作室”、“材料与应用工作室”。“传统与造型工作室”主要是针对想在本专业继续深造的同学所设立的,它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学生某一方面专业技能的提高,为考研做准备;“影视与动画工作室”是为影视动画公司培养现今最短缺的手绘与电脑结合的动画人才;“观念与创意工作室”是为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广告策划等方面培养人才;“材料与应用工作室”则会涉及服装设计、综合材料、雕塑等各个领域。这四个工作室充分结合了联大广告学院的实际与特色,将应用型绘画专业依托于广告这个大主题。通过工作室教学模式的运行,能让学生结合社会所需,全方位地发展自己的专业技能,把所学技能很好地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为以后有准备地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篇7
正确认识就业形势与择业困难之间的关系并理性地做出择业意向。为使得三年研究生生活更加有目标性、指向性,减少毕业后失业现象发生,使得当代大学生更加能够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发散新思维,开创新领域,主动地转变就业观念、调整自身素质,以充分适应社会并能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与择业困难之间的关系并理性地做出择业意向,减小就业难度,同时对于我们自身来讲提早认识就业问题,未雨绸缪,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二、自动化专业社会实践活动特点
1.专业市场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电气设备的广泛应用,工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人工智能的发展,特别是电力电子技术和微机控制技术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因此,企事业部门急需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技术人才。进入21世纪,工业电气自动化已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和主导。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特别是应用型人才有着极大的需求量。本专业正是培养这种既有实践技能又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该专业技术先进,紧密结合社会要求和科学技术创新,适应性强,实用性好,做到与现代企业发展同步。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容量大,前景广阔,工作环境好,多年来一直被人才市场列为最受欢迎的专业之一,毕业生供求比长期保持在1∶5左右。而适应现代化工业发展的需要,就需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既有适应时代特点的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操作技能的复合型、实用型、现代型的电气自动化人才。
2.自动化专业社会实践活动特点。工业自动化是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在不需要人工直接干预的情况下,按预期的目标实现测量、操纵等信息处理和过程控制的统称。自动化技术就是探索和研究实现自动化过程的方法和技术。它是涉及机械、微电子、计算机等技术领域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工业革命是自动化技术的助产士。正是由于工业革命的需要,自动化技术才冲破了卵壳,得到了蓬勃发展。同时自动化技术也促进了工业的进步,如今自动化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机械制造、电力、建筑、交通运输、信息技术等领域,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自动化专业社会实践活动结合以上专业背景必须深入企业,从企业实际生产中发现问题,发现生产过程中对自动化技术的需求类型和程度,以专业的理论知识为指导,为企业分析自动化设备及技术的需要,提出专业的技术方案,从而使实践活动的效果从研究生教育与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两方面得到体现。
三、实践活动具体实施
1.实践基地建设。本次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由武汉科技大学与武汉恒际自动化有限公司于2012年暑期联合完成,武汉恒际自动化有限公司是专门从事电气传动与自动化控制系统集成的专业自动化公司,为本次活动提供了技术、场地、设备等等方面的支持。
(1)实践中心基地。地点为公司办公大楼3楼会议室。本次实践中所有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在此完成。并于每天工作结束后在此开会讨论,总结经验和教训。网上交流中心在中心基地成立暑期实践QQ群,每天会有一名队员在网上交流中心值班,解答同学们的疑惑,并根据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实践内容。
(2)信息流动站。进行暑期社会实践过程中,由通讯员用新浪微博手机实时直播实践概况,传递图片和消息,让没有参与的同学能够身临其境地了解本次暑期实践的情况。
2.实践详细情况。实践活动组跟踪参与恒际自动化公司项目“起重机变频器控制节能性研究”,使用双PWM技术实现电能的回馈,从而实现起重机的节能。主要做了如下工作与研究。
(1)针对目前起重机变频控制的技术、设备使用情况制定了研究开发方向,包括目前技术缺点分析,现阶段市场分析,技术方案的研究与开发。
(2)起重机变频控制的关键组件的设计开发与试验。(3)起重机变频控制样机的装配,测试与带负荷运行试验及最终方案的确定。实践活动过程中,活动组成员与企业技术人员有良好的沟通,双方优势互补,整个项目研发过程进展顺利,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3.实践总结。
(1)凸显专业特色。武汉恒瑞电气有限公司是专门从事电气传动与计算机控制系统集成的专业电气公司,这与本次实践活动的专业特色相符。通过实践小组成员发现了自己学习中的不足,从实践中了解了自己需要掌握专业的知识,增强了专业素质,为以后上岗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深化了对控制专业的定位与就业方向的认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与服务意识。
篇8
是的,我一直觉得花钱其实并没有什么错。因为钱本来就是用来花的,可是现在的啃老族,只会花钱,不会赚钱却让我十分不喜。
我觉得一个人要有赚钱的能力就一定也要有花钱的能力,否则你赚那么多的钱,其实是没有用的。而我们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其实冥冥之中也就是让我们来享受生活的啊,因为我们人只有短暂的一辈子,所以我们一定要在这一辈子里活的精彩,至少你能让自己开心。所以有了赚钱的能力,你也一定要有花钱的能力才行,否则你只会赚钱,我觉得其实也没有太大的意义吧,最多也就是把钱攒在那里而已。可是你只有花钱的能力也是没有用的, 因为你花的钱全都是别人的, 可是没有人会一辈子都给你花钱,否则就算是金山银山,你也会有把自己钱花完的那一天,这其实就是非常得不偿失的了,等你把钱都花完了,可是你却是还没有学会赚钱的能力,那日子就一定是非常痛苦的了。花钱是没有什么错,可是相匹配的,你自己就一定也要拥有赚钱的能力才行,这样子才是相得益彰的。只会花钱不会赚钱的人, 好日子是绝对过不长久的。
是的,除了会花钱,我们也一定要会赚钱才可以,美好的日子才会更加长久。
篇9
在我还在读书的时候,曾经特别关注过多元化与专业化的问题,中国从美国引进的《营销管理》MBA英文版教材中,对于专业化与多元化也仅仅是理论上的阐释,专业化与多元化在前几年业界讨论的比较多,目前有沉寂的迹象,但是随着几个专业化与多元化的代表企业的各自不同的发展,我想这个问题会再次被业界关注起来,不管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这个问题被再次提起都是有必要的意义的。
作为企业界关注这个问题,那是因为专业化与多元化并非是学术界讨论的问题,这个直接关系到企业在市场中的发展,市场会用效益来打分。专业化在国内有这么几个代表:格力空调、九阳豆浆机等,多元化的代表在电器中可以算是美的,虽然中粮集团也算是多元化的典范,但是中粮集团是个央企,咱们不跟市场化的企业去做比较,中粮这个企业严格上来说,不算个真正市场化的企业,中粮是半个农业部。那么在以上的这么几个企业中,目前情况都如何呢?可以说,在市场份额上,打着专业化旗号的公司的份额在越来越少,九阳近乎30%的市场份额被美的占了,格兰仕起家是靠微波炉的,但是今天的微波炉市场,近乎50%的市场没了,格兰仕并不占优势了。为什么专业化的斗不过多元化的呢? 不是专业化的斗不过多元化,专业化永远是市场需要的,真正的专业化不仅仅是要实实在在的行业专家,关键是要让消费者认为你是专家,如果没有绝对的领先,那么所谓的专业化,也仅仅是个宣传口号而已,从消费者购买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九阳和格兰仕斗不过美的。目前国内的专业化,大多停留在产品单一的层面上,多元化狭义就是产品多样化,那么多种类的产品毫无疑问将让市场有更多的选择,假如你是一个经销商,在品牌知名度同等的情况下,你是选择经销格兰仕还是美的呢?在扶持政策差不多的情况下,可以预料的是百分之八十的经销商会选择品类更多的品牌,为什么?对于经销商而言风险更低,可以面向的人群更多,结果就是多元化的品牌的面向中端的渠道更多,消费者接触到的机会也更多,这个是从经销商的层面来分析的,那么从消费者购买的角度呢?经销商的终端的多寡决定了消费者接触的频率的多寡,为什么国美和苏宁曾经有一段时间在拼命的比拼线下门店数量呢?也是这个道理。对于消费者而言,第一次购买的产品,如果使用感觉还不错,那么下次对于购买其他属性产品,还是第一选择以原先使用品牌为主,请问各位,你们是这样的吗?在如今产品功能性和质量都差不多的情况下,真的有使用体验相差巨大的产品吗?在价格相差不是很大的情况下,一般不会有这种情况了。这个就是品牌的信任度的问题了,因为我接触的少,那么作为消费者,我首先考虑的就是我接触过的或者我的朋友接触过的,进而决定我的选择,对于微波炉而言,不是我觉得格兰仕不好,可是我家里的洗衣机和电风扇都是美的的,用起来还不错,作为消费者可以进而判断美的的微波炉应该也还可以,这就是一种已知的信任。这个是从市场和消费者购买体验以及信任度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那么这个是否一定能断定多元化比专业化好呢?中国的哲学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理由如下。
不是所有企业都应该走多元化的道路,应该走多元化而非固守专业化的企业有以下这么几个特征: 第一,产品容易复制,比如豆浆机,比如微波炉,并非是构造很复杂的东西,上海的华生电器在电风扇中可以说是知名品牌了,那么今天还有多少人知道华生牌电风扇呢?对于这种复制简单的品牌,不走多元化就是等死。 第二,必须建立专业化品牌形象,专业化的品牌形象有助于市场的认可,有助于拓展其他产品获得成功,用户对于电冰箱的品牌认可,那么会推及到同一品牌下的其他产品,成败关键还是在如何让市场信任你,归根到底是品牌的信任度问题。这个也需要一个过渡。这个过渡期是否达到了? 简单的来说一个企业是否应该走多元化的标准为:本企业或者本行业是否能建立行业准入壁垒,即高利润时期的笑傲江湖的生活你能享受多久?九阳和格兰仕都没有守住市场,那么用这个标准衡量一下,是不是豆浆机和微波炉这个行业门槛不算高造成专业化的壁垒无法建立呢?最终导致市场被攻下。如果美的和格力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在同一个层面,那么下一个市场会失守的将要轮到格力了。除了飞机发动机这样的产品,我们的民用品还有多少是无法复制的呢?其实严格来说格力也不算专业化企业,格力是有房地产的,宣称只做空调的格力为什么要进入房地产呢?我想很简单,专业化的格力空调并非是市场的金字招牌,至少还做不到让市场的绝对臣服,对于同行而言,空调也就是那么回事,对于消费者来说,奥克斯空调也不错。对于这种并非进入门槛难以企及的行业,通过多元化建立市场品牌规模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对于这个不可复制,还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技术上的难以跨越或者很难短时间内达到,比如高级轿车的发动机技术,航空用发动机技术,如果这个能够做到,那么可以走专业化道路,奇瑞想走高端品牌,为什么他花大价钱请了梅西做代言还没人相信呢?大家的首先的疑问是你的技术行吗?质量行吗?这个是原因之一。第二,品牌形象在短时间内难以达到,比如茅台,这种历史文化造成的高端品牌形象很难在短时间内复制,茅台应该走专业化道路,这是品牌形象上的难以复制,这是文化的因素。为什么汽车和白酒可以做到品牌形象壁垒而空调不行呢?空调一般都放在家里的角落,而汽车和白酒是文化和身份的象征之一,等到你家的空调要挂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的时候,空调行业就可以建立品牌高端形象壁垒了。因为它变成一个炫耀物了,而非简单的功用属性产品了。炫耀物是可以复制的吗?可以,但是奔驰被几个汽车企业复制成功了?具备这种特征的产品,适合走专业化。 个人认为,以上几个方面是判断一个企业或者一个产品一个行业是否适合走专业化还是多元化的标准。没有谁对谁错,只有谁适合谁不适合、什么时候适合什么时候不适合。
篇10
关键词:法律职业教育;综合性;专业化;家事调解
作者简介:来文彬(1978-),男,湖北麻域人,南昌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民商法学;陈小燕(1981-),女,湖北黄梅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岩土工程、家事法。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41-0093-04
当前关于法律职业教育该如何进行,理论与实务界看法不一。实践中,无论是专科还是硕士等法律类职业教育,其在方法或者内容上总体趋势是更多关注于法学本身专业技能的培养,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法律援助等,甚至是应用型的司法考试,而较少关注综合性、跨学科专业技能的培训教育。其伴随的一个社会现象是法科学生“难就业”或者只完成基础性学历的法律人才“就业难”。简单分析而言,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法科人才就业紧盯着“公、检、法、司”等专业对口部门,忽视法律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综合应用或者说法律职业教育过多倾向于法律专业本身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培养而非综合性应用,可能是上述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事实是,法律人才特别是应用性法律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就业或者说发展方向的前景是可观的。在法律职业教育的内容上,如针对性地适用现实生活需要,借鉴各学科知识技能,走综合性、社会化法律职业教育发展之路,或许是法律职业教育一个值得探讨的路径或方式。以西方现代家事调解模式为例,其不仅在专业技能或者说知识上跨学科应用(综合社会学、法学、心理学、谈判与沟通技巧、甚至是叙事学等),有效应对家事纠纷解决的现实需要,实现了诉讼或者其他纠纷解决机制不能达到的实效(如友好、合作、根源性解决纠纷存在的障碍,实现结果的双赢);而且设立了专门的家事调解员职业,并在实务中为法律职业者或者再教育学习者提供家事调解人员就业培训等,践行调解职业化、社会化发展之路。
因此,本文以家事调解实践模式为分析视角,对其主体的职业化和社会化、内容的综合性和专业性予以探讨,以期对我国法律职业教育相关理论与实务有所裨益[1]。
一、职业化的法律社会服务
(一)根据社会需求,针对性提供法律职业服务
为应对和妥善处理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婚姻家庭纠纷,维护纠纷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以及子女的身心健康,西方国家(以美国和欧洲主要国家为主力军,其他地区或国家均不同程度发展)法律实务中发展出了各种卓有成效的家事调解社会服务。
总结域外发达国家家事调解实践可知,其突出特点是家事调解服务的社会化,即是一个面向社会的职业性家事纠纷解决机制,不仅调解人员社会化、调解机制社会化,职业教育的内容也是社会化的。例如,其调解基本上由专门的社会组织负责;调解的性质是社会组织等第三方进行的替代纠纷解决机制;调解人员均是取得官方资质认可的社会工作人员,如律师、心理咨询专家、社工等专业性社会工作者;调解职业培训的内容也是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知识与技能,可以说是整体理念和具体制度构造均鲜明表现其社会化的家事纠纷解决服务的性质和特征。
(二)确立法律地位,制度保障社会化法律服务
因为现实需要且关系重要,家事调解服务不仅社会化,而且获得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例如,域外这些国家或地区定位家事调解人员为社会工作者,相关立法和司法实务均官方承认并确立其社会工作者资格。例如,法国早在2003年就专门颁布其第284号法令《家事调解国家文凭法令》,明确规定家事调解员为社会工作者,并将其纳入国家专门职业资格文凭体系,面向社会公众招考。有的国家则是通过在法院附设调解、转介调解时提供社会化专门调解机构和调解人员清单等方式来制度性保障从业者的法律地位。
(三)建立执业资格要求,严格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和服务
如前所述,其调解人员法律地位为社会化的专业法律服务人员,可能是律师、心理咨询专家或社工,但想要从事家事调解服务,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要求、通过培训和考试,取得专门的执业资格证书方可上岗。培训内容大多既有法律知识、调解技巧等法律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也有家事冲突理论、心理咨询与治疗等专业性纠纷解决辅助知识,以及家事调解员职业准则等职业伦理内容,甚至是实务锻炼的安排,如督导实习或实务从业等[2]。
家事调解员的资质认证过程包括提出申请、技巧评核以及理论考试等环节。通过所有环节考核后才可获得从业认可,取得家事调解执业资质,获得家事调解从业证书。如果是法院附设的调解,法院还会通过法院自身制定的实务规则等对哪些机构和人员可以获得委任负责附设调解事宜予以进一步具体规范和要求。
二、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一)专门的委员会
在西方家事调解工作中,调解人员职业化、专业化的特点非常突出。各国关于调解员的任职通常都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或职业规范,要求调解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相应专业背景知识,还得接受专业理论与技能培训,通过考试或考核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证书方可上岗执业。例如,法国将家事调解员明确纳入社会工作职业之中,经过培训考核获得专业资质的人员可独立提供社会性家事调解服务并收取相应的费用。
而且,各国也大多成立专门的调解委员会负责家事调解员之业务培训与资质认可以及家事调解培训事务之管理和发展。例如,英国的“家事调解协会”(FMA)、“全国家事调解协会”(NFM)以及“家事调解员协会”(SFMA)、美国的“家事调解员协会(后改名称为“冲突解决协会”,ACR)、加拿大的“家事调解中心“(FMC)、法国的“家事调解促进协会”(APMF)和“全国家事调解联盟”(FENAMEF)、德国的联邦家事调解协会(BAFM)和 BM等等[3]。甚至连欧盟都成立专门的工作组,指导、协调欧洲家事调解发展事宜。如早在1998年,欧洲委员会就出台了专门的家事调解建议,其司法效率委员会还专门为此设置了工作组,2007年制定了指导家事调解实施之基本原则;2009年,家事法会议专门以欧洲家事调解为主题,深入探讨如何指导各成员国家事调解之发展,协调和统一家事调解之立法、调解职业规则与培训等具体事宜。
(二)专业的从业规则
实务中,这些专业的调解委员会通常还会制定各种家事调解专业规程来指导规范家事调解之实务操作,明确规定家事调解员从业标准、行为规则和职业道德准则等,以更好的管理和规范家事调解服务健康发展,并建立相应的监督、考核以及奖惩机制。例如,美国家事和解法院协会与家事调解员协会共同制定的行业示范准则《家事与离婚调解实务标准》、律师协会家事法委员会制定的《律师调解员从事家事法纠纷实务标准》;欧洲委员会司法效率委员会制定之《关于更好实施现行家事调解以及民事案件调解建议之指导方针》等等。
(三)多种职业教育形式
社会化的家事调解服务需要职业化的培训和发展,因此,西方家事调解实务十分重视家事调解员职业化教育的发展。例如,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的家庭法律事务人和家庭心理咨询师、后来被誉为“现代家事调解之父”的奥库勒(O.J. Coogler),即借鉴、运用“结构型冲突解决理论”创立了结构性家事调解来为离婚等家事纠纷当事人提供家事调解法律服务,还率先成立了美国第一家社会性的专业家事调解组织――家事调解协会,负责指导和培训律师和心理健康专家等实务人员如何更好从事专门的家事调解服务工作[4]。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诸多类似的职业教育培训服务。例如,我国香港地区不仅有社会性的、政府推动性的家事调解服务,国际仲裁中心有专门的调解委员会、家事法庭大楼里还有专门的家事调解统筹主任办事处,负责指导、协调法院附设家事调解的“诉、调对接”事宜。
有些机构和专家甚至走出国门,向世界传播其先进成熟的家事调解理论与经验,指导和辅助其他国家或地区开展家事调解之发展,如指导培训家事调解员、参与制定家事调解发展计划等,并取得较好的实效和影响。例如,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岳云(Howard H. Irving)教授曾在香港指导社会性家事调解服务发展,并提供专门的家事调解员培训项目[5];而美国加尼弗尼亚州大学的约翰・温斯雷德(John Winslade)教授则在新西兰开展家事调解员辅导培训工作,他们的这些努力和帮助均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地区家事调解理论与实务之发展。
三、综合性的教育内容
(一)调解模式的综合性
西方现代家事调解服务及其培训在调解理念与内容上均具有综合性,是一个跨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模式。具体而言:
1.调解理念的综合性。西方现代家事调解实务中,家事调解有不同的模式。每一种模式都有自身独特的调解理念,建立在不同的专业理论基础上,采取了不同的调解方法、调解技术和干预方式,并在理念基础、框架体系、调解目标、培训内容以及调解人员的专业性等方面各有侧重。
例如,结构型家事调解认为阻碍当事人有效调解的关键因素在于对抗性家事诉讼模式以及律师全面等诉讼规则的不合理。因而,调解重心在于构建合理的纠纷解决规则,意图通过此举保障当事人能够自主、理性决策并减少对抗,增强合作;而劳务管理型家事调解则认为谈判双方实力失衡、地位不平等是阻碍调解顺利进行的主要因素,因而保障当事人在平等基础上自利性协商是其中心任务,设想通过调解员的积极斡旋、协议公正性评价等方式来促进纠纷双方当事人的合作、妥协;治疗型家事调解却认为,纠纷当事人之间的误解与不信任、敌对与攻击冲动等隐藏在纠纷背后的心理因素才是最大的障碍,如何协助其克服情绪与心理障碍才是问题的关键,因此特别注重心理咨询与治疗方面的技巧与经验进行调控,以期能够跨越心理障碍,促使当事人理性合作,妥善处理纠纷。交流与信息型家事调解则将问题归结于纠纷双方信息之不对称或者说缺乏沟通,因而针对性为其提供相关法律信息、心理辅导以及沟通技巧,以便当事人能在信息对称、及时沟通的基础上理性决策、积极合作。
调解模式千千万万,且各有千秋。但总体而言,均遵循了一个共同的理念,即旨在严格遵循 “家事纠纷尽量由当事人自主决策,鼓励和解”的基本理念下,更多采取一些专业性的辅助手段帮助当事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友好、合作、实效性的解决纠纷,以达到双赢的最终理想。
2.调解内容的综合性。从内容或者方法上看,无论是哪一种调解模式,均是根据需要针对性地充分借鉴其他专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来辅助调解的进行,并保障实现其实效与高效。例如,在调解实务与劳务管理理论结合而形成的劳务管理型家事调解模式中,调解员被要求同时具有心理治疗、谈判以及法学知识背景。因而,不仅可协助纠纷解决,在当事人情绪阻塞阻碍调解进程时,还可提供常规性治疗,以克服谈判双方实力失衡、地位不平等这一阻碍双方达成调解协议的关键因素或者说主要障碍,保障当事人理性协商、积极合作并最终达成双方均可接受的公平协议;调解实务与心理学结合形成的治疗型家事调解,则是将家庭治疗的背景及训练、临床与治疗理论与技巧应用于家事调解服务的一种家事调解模式。在家庭治疗理念、制度的基础上融合问题解决型家事调解方法而成,因而,通常是由心理健康专家和咨询服务机构提供服务。而调解实务与谈判理论结合形成之交流与信息型调解,则主要是由律师和心理治疗师组成的调解团队中立性地为当事人双方提供法律、协商谈判以及心理咨询等方面的必要信息,以辅助谈判当事人理性抉择,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妥善解决纠纷。
(二)专业内容的综合性
针对不同的家事调解模式,家事调解服务和职业教育的内容也不同,总体上呈现跨学科交叉、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例如,在加拿大,家事调解员被分为家事人身关系调解员、家事财产关系调解员以及全面型的家事调解员三个类型,调解员的资质要求因此而差异。其中,家事人身关系调解员的执业培训包括:冲突解决与调解的基本理论学习与实务技巧培训、分居与离婚家庭动力方面的培训、家庭与子女法律知识学习、权力失衡以及家庭暴力影响方面的培训、与分居、离婚有关的财产事务培训、调解道德规范等等。而全面型家事调解则是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的综合,其有更高之要求。即使经过专门培训、通过专业考核,还得完成一定时间段的督导实习后方可上岗执业[6]。
四、结论与启示
综上可见,西方现代家事调解是一个跨学科专业知识技能的应用,其运作、配套的规程、人员的培训均是跨学科综合的典范。其家事调解服务和家事调解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家事调解教育培训内容的专业性和综合性均值得我们一定程度地借鉴和参考。例如,家事调解员不仅需要进行资质认证,经过专业培训,而且就知识背景而言,通常需要跨学科、多领域的知识与技巧,例如家事法律知识、调解与谈判等冲突理论与技巧、心理咨询与治疗技能以及家庭、成年人与儿童发展方面的知识等等。因此,相比于我们国家乡土气息浓郁的“经验式调解”,其在人员、机构、规程、内容上似是更专业、综合一些。
事实上,调解在我国不仅历史悠久,如曾被誉为“东方经验”,而且,实务发达,例如我们不仅有官方司法性质的法院调解、行政管理(行业)性质的人民调解、社会团体以及社会公益人士也积极热心参与各种民间调解。但总体来看,其存在诸多值得商榷甚至是改进之处。例如,从调解主体来看,虽然多元化,但专业性不足,可以利用现念、跨学科知识专业处理家事调解的鲜有;从调解性质来看,不管是司法性质、行业性质还是民间性质都与调解作为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第三方中立解决纠纷的基本属性不太相符;从调解的进行来看,其大多都是经验式的,较少有专业理论的指导与支撑,或者仅仅是从法律专业本身来就事论事;从调解人员的培训来看,少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和专业的培训项目;从调解的效果来看,虽然成绩斐然,但从问题根本解决这一最终效果来看,尚有不足,很多案件并不能真正做到“案结事了”。对此,理论与实务中不断在改进和加强,如开始注重对调解员的专业培训、借鉴心理咨询等专业知识与技能辅助调解业务等。但我们不能仅仅认为只要加强家事调解人员的职业技能,适当借鉴心理咨询等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能克服问题或改进不足。事实上,我们不仅迫切需要开展社会化、专业性的家事调解员队伍建设,还需要建立健全“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调解理念,充分借鉴综合性专业理论和技能来滋养和充实家事调解服务与家事调解职业教育之实践发展。
正如有学者所言,“中国具有发展职业调解的文化土壤;社会对职业调解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为职业调解提供了发展机遇;强大的人民调解员队伍和发达的调解事业为职业调解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如果抓住当前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大好时机,抓住职业调解发展的关键问题,中国的职业调解就大有可为。”[7]套言之,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家事纠纷解决制度,不仅有效解决纠纷,并为法律职业教育的社会化、专业性发展提供有利的契机和广阔的前景;增强综合性与专业化,法律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发展更应是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来文彬.家事调解制度研究[M].北京:群众出版社,2014:83.
[2]See CEPEJ,Guidelines for a Bett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Existing 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Family Mediation and Mediation in Civil Matters, CEPJ(2007)14,p.4.
[3]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委员会立法秘书处.选定海外司法管辖区家事调解员的认可制度[EB/OL].http://doj.gov.hk/chi/public/pdf/2010/med2010
0208c.pdf.
[4]See Coogler O.J. Structured Mediation in Divorce Settlement: A Handbook for Marital Mediators. Lexington, Mass.: D.C. Heath. 1978.
[5]岳云(Howard H. Irving).家事调解:适用于华人家庭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