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收集利用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22 18:04: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雨水收集利用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雨水收集利用方案

篇1

1.引言

该项目位于重庆,占地面积约50083m2,建筑面积111064.14 m2,绿化面积:15024.9 m2(绿化率30%)。

该项目需采用非传统水源(雨水)作为绿化浇灌用水和道路冲洗,经过甲方工程师交流和查阅相关图纸,确定了雨水管网覆盖的雨水汇水面积为28046.5 m2,其余的雨水直接排走。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对雨水回用做如下设想,并根据该设想提供设计方案。

雨水回收利用设想:收集项目区域内的雨水,经过初期弃流装置后,送至蓄水池内储存、调蓄,然后通过泵提升至雨水专用处理设备进行净化处理,净化后的雨水流入清水池内储存,清水池内干净的雨水通过变频供水系统供水至绿化灌溉管网和道路冲洗。

2.设计背景、依据、范围、原则、理念

2.1设计背景

回用雨水中的CODcr(化学需氧量),SS(悬浮物),PH等指标根据用途有明确的国家标准。初期雨水中夹杂着大量污染物、泥沙、杂质。COD高达2000-3000mg/L,SS高达500-800mg/L,色度将近100。即使经过雨水初期弃流装置,收集的屋面雨水CODcr高达100 mg/L左右,SS高达40 mg/L左右。至于路面雨水,其接触更多受污染地面,污染浓度更是远远高于屋面雨水。综上所述,雨水收集后,包括CODcr,SS在内的全部指标,均达不到相关用水水质的要求。而且,这些指标不可能通过简单地沉淀、过滤就降低。因此,必须要采用专业雨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2.2设计依据和技术规范

1、业主方提供的图纸及其他相关资料

2、《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3、《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

4、《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 50336-2002);

5、《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

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7、《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8、《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部分);

9、《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2002);

10、《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

2.3设计范围

1、处理工艺设计;

2、相关水处理管道、设备的选择及设计;

3、系统动力设备的配电、控制及保护;

4、运行管理、日常维护规范设计。

2.4设计原则

1、本设计方案严格执行有关环境保护的各项规定,雨水处理后必须确保各项出水水质指标均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2002》和《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2002)中对应用途之标准。

2、采用简单、成熟、稳定、实用、经济合理的处理工艺,保证处理效果,并节省投资和运行管理费用;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最大限度满足绿色施工要求。

3、设备选型兼顾通用性和先进性,运行稳定可靠、效率高、管理方便、维修维护工作量少、经济性高。

4、系统运行灵活、管理方便、维修简单,尽量考虑操作自动化,工艺控制简单,操作方便,减少操作劳动强度。

3.水量平衡计算和水质达标要求

3.1用水量计算

绿化浇洒用水

按照《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中5.1.8规定,绿化浇洒用水定额可按浇洒面积2 L/(m2・d)设计。

本项目室外绿化面积为15024.9m2,根据当地历年气象数据统计,用水定额取2L/(m2・d),并且扣除降雨日不需要浇洒,需浇洒日数约为215天。

绿化日用水量Q天=2×15024.9÷1000= 30 m3/d

绿化年用水量Q年=30×215=6450 m3/a

道路、广场冲洗用水

根据《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中5.1.9条规定,路面、地面冲洗的用水定额可按0.5L/(m2・次)计算

本项目建筑室外硬质铺装与道路面积为24039 m2,用水定额取0.5L/(m2・次),综合冲洗频率为0.5次/天。

道路、广场单次用水量Q次 =24039×0.5÷1000=12m3/d

本项目道路、广场年用水量Q路 = Q次×365×0.5=2190m3/a

总用水量

由以上可知,项目年总用水量为Q总 =6450+2190=8640m3/a

3.2雨水收集途径

雨水收集主要分为以下二类:

()1绿化区域汇集的雨水

绿化区域汇集的雨水,经过绿化的表面沉积、渗滤,泥砂含量少,但是这种雨水会含有较多(绿化的)肥料、(植物腐烂形成的)腐殖质和其它可溶性物质,雨水成分比较复杂。而且,通常情况下收集绿化区域的雨水工艺复杂,成本高。因此,绿化区域汇集的雨水适用于生态处理法,本项目采用此方法的可行性较低。

(2)屋面、硬质地面所汇集的雨水

屋顶雨水汇水面较集中,较易收集,而且水质较好。硬质地面雨水经过初期弃流后,水质相对较好,主要含一些固体颗粒(降尘造成)。本项目中,硬质地面占雨水汇水面积较大比例,只收集屋面雨水不能满足用水量的要求。

因此,本工程收集屋面和硬质地面的雨水,作为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的原水水流入蓄水池内。

3.3可收集雨水量计算

根据近20年的气象数据统计,项目所在地年降雨量按照1163.3 mm取值。

根据《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中4.2.1条规定,雨水设计径流总量公式:

式中:W ――雨水设计径流总量(m3);

――雨水径流系数;

K ――雨水收集系数;

hy ――设计降雨厚度(mm);取值为1163.3mm;

F ――汇水面积(hm2)。

表1本项目整体雨水汇水面积及可收集雨水量

编号 汇水位置 汇水面积(m2) 收集系数 雨量径流系数 雨水径流总量(m3)

1 全区域 28046.5 0.7 0.9 17669.3

雨水径流总量 17669.3

经上表计算,本项目整体雨水可收集水量为17669.3m3/a。

3.4水量平衡分析及总结

经计算:

本项目收集区域内收集到的雨水总量为17669.3m³/年;

本项目绿化浇洒和道路冲洗总用水量为8640 m³/年;

综上所述:本区域可收集雨水量远远多于所需的水量。收集的雨水量足够用于本项目绿化浇洒和道路冲洗用量。

3.5设计水量及出水水质

(1)设计出水水质

依据雨水利用最终用于绿化浇灌,因此雨水处理后水质应符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2002》中“城市绿化”的水质要求。

(2)设计水量

篇2

【关键词】雨水;雨水利用;初期雨水;人工湿地

1 引言

雨水是自然界水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对调节、补充地区水资源和改善及保护生态环境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在城市范围内,可有目的地采用各种措施对雨水资源进行保护利用,主要包括收集、储存和净化后的直接利用:利用各种人工或自然水体、池、湿地或低洼地对雨水径流实施调蓄、净化和利用,改善城市水环境和生态环境;通过各种人工和自然渗透设施使雨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

从广义上讲,陆地上一切形式的水资源利用都是雨水利用,而我们所说的雨水利用是特指有目的地对降雨资源进行收集、调配和利用等过程。城市雨水利用包括雨水的收集、储存、控制并高效利用等过程。雨水用途包括:补充地下水、绿化用水、景观用水、城市杂用(洗车、冲洗道路及建筑物、消防等)、居民杂用、工业用水,深度处理后甚至还可以用作饮用。

由此可见,雨水是一种极有价值的水资源。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城市雨水的资源化和雨水的收集利用技术发展很快。但是我国在以往的城镇雨水排水工程中主要以排放为主,基本上没有考虑雨水的利用。大量雨水通过管道直接排入水体,这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同时也造成了初期雨水对水体的污染。随着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公民素质的逐步提高,环保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政府对环境污染防治的投入也在逐渐的增加。雨水利用技术在我国一些区域逐渐发展起来。目前国内对雨水的利用主要集中在社区、广场及公共绿地等范围内,对于城市市政雨水的收集与利用工程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1,2]。

2 方案介绍

本文所要论述的雨水利用主要是对市政道路系统径流的雨水以及各细胞社区弃流或外排雨水(本文将这部分雨水通称为“市政雨水”)的收集与利用。需要强调和说明的是,对于市政雨水,无论是否采取收集利用措施,都必须设置完备的市政雨水的收集与排放系统。我们所讨论的雨水利用,应该是在避免洪涝灾害的发生,保障城市安全的前提下,适当的考虑对市政雨水进行收集与利用。笔者曾有幸参与了市政基础设施方案设计工作,借此文提出该工程在市政雨水收集利用方面的一些粗浅的思路和设计方案,供广大排水专业人员批评指正,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1 市政雨水渗透、滞蓄利用方案

雨水的收集与利用方式呈多样化,技术经济分析显示,雨水渗透、滞蓄方案设计简单、可操作性强、效果显著。通过在机非隔离带内设置渗透、滞蓄设施对市政雨水进行控制,达到雨水渗地下和滞留灌溉等利用目的。

本方案成立的前提条件是须在道路两侧设置有隔离带,且宽度尽量不小于3米。这样,可将隔离带设置为雨永潘透、滞蓄沟。在淘内填入工程废弃的混凝土块和适量的炉渣等吸附性较强的土石料,其上铺渗透系数较大的人工拌和土作为植被土,种植适宜在水中生长的水生植物或乔术。在沟内沿途设置雨水收水井.并将收水井井蓖高程设置为高于植被土高程且低于路面高程。雨水沿道路径流至沟内.部分雨水可通过沟内渗透性较好的土质渗透到地下,可以对地下水起到补给作用。另外,具有一定吸附性的土石料可以对雨水中所含的污染物等杂质起到一定的吸附作用。随着水量的增加,沟内水位升高至雨水收水井井篦的位置时.雨水可溢流到收水井内,通过雨水管道输送至雨水泵站,经泵站提升后排人人工湿地或其他处理设旌。当超过人工湿地接纳容量时,可直接将雨水排入附近的水体。

该方案的优点是可以在快速有效的对雨水进行收集的同时对雨水具有较好渗透和滞蓄作用。既可队有效的利用雨水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补给,也可以有效的节省绿化用水量。中小雨时,可通过设置在雨水泵站内的中小雨水泵将雨水排八人工湿地或其他处理设施进行净化。该方案同时具有很好的景观效果。

该方案存在以下问题:①大雨或暴雨时,超过湿地处理容量的雨水无法进入湿地,直接排入天然水体。距离雨水泵站远点的初期雨水在管道内的流行时间较长,当其到达雨水泵站时,可能湿地的处理容量已经饱和,则这部分初期雨水被直接排入天然水体。虽然考虑大量的中期雨水会将初期雨水的污染物浓度起到稀释作用,但可能仍然会对天然水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②渗透、滞蓄沟内容易淤积初期雨水中的泥沙等污染物。

2.2 市政初期雨水分离、处理方案

降雨初期,雨水溶解了空气中的大量酸性气体、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等污染性气体,降落地面后,又由于冲刷沥青油毡屋面、沥青混凝土道路、建筑工地等,使得前期雨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病原体、重金属、油脂、悬浮固体等污染物质。

由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初期雨水的污染程度是较高的,有一些污染物的含量接近甚至超过了普通城市污水。如果将初期雨水直接排入自然承受水体,将会对水体造成非常严重的污染。

一些国内外检测数据显示,机动车道的雨水径流含有较高浓度的污染物质。可以说,城市初期雨水中所含的污染物质,很大部分来自机动车道的雨水径流。

研究表明:机动车道径流中主要的污染物成分为悬浮固体(SS)、COD、BOD、重金属Pt、Cr、Cu、Ni等以及多环芳烃(PAHs)、油和脂等。

机动车道雨水径流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对水体水质的影响很大,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微生物特性发生变化,甚至成为影响水质的主导因素,一些有毒有机物如PAHs及重金属会对水生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影响,并可能产生潜在的二次污染等。

前文所述的市政雨水收集、利用方案,可以有效的对路面径流的雨水起到减量、下渗的作用,但并未对初期雨水进行弃流或处理。虽然渗透、滞蓄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拦截雨水中的一部分污染物,但仍然会有相当一部分的污染物会进入到雨水管道并被直接排放至自然水体。而且,如果渗透、滞蓄沟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被清理,则沟内的拦截的污染物会逐渐达到饱和,拦截效率亦随之逐渐降低。则随之而来的不仅仅是大量初期雨水中的污染物被直接排入自然水体,而且沟内拦截的污染物亦有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这样可以在前一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了路面径流初期雨水的弃流和处理等内容。拟采取小雨或下雨的初期,机动车道雨水单独收集并铺设专用管道输送至专用储水池,最终排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的设计思路。

3 结束语

雨水是非常宝贵的淡水资源,雨水的收集与利用技术应该在我国,特别是我国的北方干旱缺水地区,广泛的推广和实践。但是,目前我国在雨水利用技术方面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比较多。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各方面人员的积极研究,雨水利用技术会不断地完善且更具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雨水工程;雨水调蓄池;资源利用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北海路是连接潍坊市中心城区与滨海经济发展区的交通主干道,北海路起点北环路立交桥,终点荣乌高速,全长19.76公里。道路规划总控制线宽120米,三块板断面,主路宽26米(双向6车道),两侧分隔带各宽4米,辅路各宽7米,人行道各宽2米,墙基绿化带各宽34米;道路结构类型为沥青混凝土路面;人行道为透水砖并设置标准盲道及无障碍缘石坡道。新建排水管道4.8万米,人行道7.3万平方米。北海路升级改造后,对提升潍坊市城市交通功能,加快滨海蓝色经济区和北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将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北海路雨水设计采用低影响开发设计理念。传统的雨水设计观念是收集、排入自然水体。工程投资高,雨水利用程度低。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1年版)新的要求,本工程雨水设计理念采用低影响开发(LID)理念,即通过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控制面源污染、防止内涝灾害、提高雨水利用程度。雨水通过下渗措施和景观水体的调蓄削减外排雨水量,不仅能够减轻暴雨期间城市排水的压力,减少水污染,还可以节省优质自来水,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把资源利用、预防洪涝、城市景观和环境改善等功能融为一体。

首先,收集设计基础资料,改造前,北海路为公路,路面比道路两侧地面高1-1.5米,道路两侧均有排水明沟,路面雨水通过排水口排入明沟,自然消化。改造后,道路两侧明沟废除,改为7米宽辅路。道路雨水需采用管道排除。

其次,确定雨水设计方案,结合地形特点,确定雨水管道服务范围—只排除路面雨水。结合道路两侧现有水塘及农田水利水系,雨水排放划分为7个排放系统,对应7座雨水调蓄池,其中利用改造原有水塘4座,新建3座水塘。使雨水就近排入调蓄池,大大减小了所需排水管道管径,降低了工程造价。

第三,雨水调蓄池容积的确定,根据相关资料,经综合考虑,调蓄池的最大容积需满足收集90%的雨水要求。经计算,每座雨水调蓄池的容积约为7000m³。调蓄池应根据雨水管道出口处的管内底高程清淤,满足雨水排放要求。水塘的形状结合景观规划进行设计,打造水域景观特色。

近20年潍坊市50mm以上单次降雨情况。如下表所示:

单次降雨情况

将上表中的数据整理如下图,对于单次降雨50mm以上的降雨而言,当若调蓄池能将50mm、55mm、60mm的降雨全部收集,则能收集全部降雨(50mm以上)的比例分别为70%、76%、80%雨量。同时考虑到50mm以下的降雨量所占比例,因此对于潍坊而言,单次50mm的收集水量可以满足收集90%雨水的要求。

第四,节省工程投资约4000万元。本工程雨水主管道管径普遍较小,以d400,d500和d600为主,少部分较长管段才采用d800或d1000管道;若按照传统设计方式,将路面雨水收集后集中排放至自然河流,则雨水主管道管径主要为d1000 ~ d2000,下游则需要修建排水方沟方能满足排水需求。两种方案相比,该方案可节约工程造价约4000万元,经济效益甚为显著。

第五,提高雨水利用程度,调蓄池中收集的雨水经过沉淀和水体自净作用后可以用来浇灌路边绿化和浇洒道路,绿化用水量指标4L/(㎡·d),道路浇洒用水量指标4L/(㎡·d),道路两侧绿化带平均浇灌用水量和道路浇洒用水量约8800m³/d。按照潍坊降雨量估算,北海路两侧水塘每年可收集利用雨水26.3万m³,也就意味着节约26.3万m³洁净自来水,且就地取水,经济便利。

篇4

一、为什么要收集利用雨水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笔者收集了一组南桥地区的有关数据:

2004年南桥地区的高峰用水量为13万吨/日,而目前第三水厂的制水能力为10万吨/日,由于输水管道的管经达不到要求,实际输水能力仅为8.5万吨/日左右。为了添补用水高峰的缺口,不得不启用老水厂救急。在这本来就很紧张的用水环境中,又增加了绿化用水10万吨/月,道路冲洗用水7万吨/月。(洗车用水还没统计在内)。

从中不难看出,南桥地区的自来水供应已难以同步跟上城市化发展的步伐。

城市的浇灌绿化、冲洗马路等公益用水及洗车等新兴的用水行业又进一步加重了自来水供应的负担。可是每年的暴雨季节,泛滥的雨水又给城市排水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而雨水的收集和利用正好解决了这一给城市建设带来的两大难题。

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可以为我们带来许多的好处,我们可以把收集来的雨水用于日常生活,如洗衣洗车、冲洗厕所。当然浇灌绿化、冲洗马路、消防灭火等等更是雨水利用的大户。

雨水的收集和利用还可以减少城市街道雨水径流量,减轻城市排水的压力,同时有效降低雨污合流,减轻污水处理的压力。

有此可见,我们有必要把雨水收集起来并加以利用。

二、收集雨水的可行性分析

雨水收集和利用的目的明确了,接下来我们就要分析本地区能不能收集雨水?为了研讨这个问题,笔者又收集了这样一组南桥地区的有关数据:

据奉贤水文站40年的实测雨量统计,南桥地区常年平均雨量为1111.6毫米,每年的4—9月的平均雨量都在100毫米以上。

雨水充沛是本地一个显著的气候特征,这是我们能不能收集雨水的一个先决条件。此外,我们要考虑的第二个问题是,到那里去收集雨水?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屋顶是一个最好雨水收集点,马路、广场、操场、绿地等等都是收集雨水的好地方。由此可见,本地区有足够的雨水,有足够的雨水收集场所,收集雨水是可行的。

国外已有许多雨水收集利用的成功范例。

日本最早实施"雨水利用"工程。东京都墨田区把降到各家屋顶的雨水通过导水管收集到水箱中,然后用于冲厕所、浇庭园和洗车等。这项和居民合作来普及雨水利用的工程,获得了国际环境自治团休协商会的第一届环境奖。目前,越来越多的日本地方政府响应在首都中心建立"微型水库"的号召,对些项费用提供补助,已先后在国技馆、日本电视台和上智大学图书馆等1000多个场所建立了微型水库。这对防止排水不及而造成的城市道路积水也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德国Ludwigshafen已经运行十年的公共汽车洗车工程利用1000㎡屋面雨水作为主要的冲洗水源;法兰克福Possmann苹果轧汁厂将绿色屋面雨水作为冷却循环水源等等

特别是1992年建于柏林市的某小区雨水收集利用工程,将160栋建筑物的屋顶雨水通过收集系统进入三个容积为650立方米的贮水池中,主要用于浇灌,将溢流雨水和绿地、步行道汇集的雨水进入一个仿自然水道,水道用砂和碎石铺设,并种有多种植物。之后进入一个面积为1000㎡、容积为1500立方米的水塘(最大深度3m)。水塘中以芦苇为主的多种水生植物,同时利用太阳能和风能使雨水在水道和水塘间循环,连续净化,保持水塘内水清见底,形成植物鱼类等生物共存的生态系统。遇暴雨时多余的水通过渗透系统回灌地下,整个小区基本实现雨水零排放。

柏林Potsdamer广场Daimlerchrysler区域城市水体工程也是雨水生态系统成功范例。该区域年产雨水径流量2.3万立方米。采取的主要措施:建有绿色屋顶4ha;雨水贮存池3500立方米,主要用于冲厕和浇灌绿地(包括屋顶花园);建有人工湖12ha,人工湿地1900㎡,雨水先收集进入贮存池,在贮存池中,较大颗粒的污染物经沉淀去除,然后用泵将水送至人工湿地和人工水体。通过水体基层、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等进一步净化雨水。此外,还建有自动控制系统,对磷、氮等主要水质指标进行连续监测和控制。使该水系统达到一种良性循环,野鸭、水鸟、鱼类等动植物依水栖息,使建筑、生物、水等元素达到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三、怎么样收集利用雨水

收集雨水首先要有一个集水面,再配一套输水管,最后是蓄水池。收集雨水的系统并不复杂,投入最大的是蓄水池,其次是输水管。就目前的条件而言,收集屋顶的雨水,集水面也有,输水管也有,缺的只是蓄水池。而建蓄水池也并不是一件很复杂的事,只要在每栋房前的花园或绿地底下建一个蓄水池,上面留一供取水和清扫池底垃圾的口,顶上复盖土并种上绿化。这样的蓄水池还可以和人防建筑相结合,一方面满足了人防的建设指标,另一方面又增加了一条收集利用雨水的投资渠道。

高速公路同样也是一个收集利用雨水的好场所。我区现有的两条高速公路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现有的高速公路路幅为24米,A4高速公路全长为23832米,集水面积为857952平方米。A30高速公路全长为39612米,集水面积为950688平方米。两路共计集水面积为1808640平方米。以六月份0.154米的平均雨量为参考数据,两条高速公路的集水量可达278530.56立方米。考虑到路面收集雨水的损耗,以85%计,两条高速公路可收集到雨水还有236750.976立方米。换言之,就一个月两条高速公路可收集到雨水23.6750万吨。

只要在高速公路的边上每隔一定的距离建一蓄水池,再把各个蓄水池串联起来,把一个个分散的小蓄水池变成一个统一的蓄水系统,结合高速公路的绿化带的用水,这样就可以方便的收集和取用雨水。

四、雨水利用的水质控制

用以上方法收集来的雨水并非是纯净的水。雨水水质控制是现代城市雨水利用不可忽视的问题。影响雨水质量的原因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由于大气的污染,直接由降水带来的污染物。城市的大气污染日趋严重,致使雨水水质下降,不少城市出现酸雨。从部分城市降雨水质分析结果看,天然雨水中含有的污染成分为SS、COD、硫化物,氮氧化物等,但浓度相对较低。

其次是屋面材料的影响和在非降雨期屋面上积累的大气沉降物。

路面雨水径流水质和影响因素相对其他方面的污染要复杂的多。路面材料、汽车排泄物,生活垃圾、裸露或植被地带冲出的泥沙等等,其成分复杂,随机性很大。主要污染成分有COD、SS、油类、表面活性剂、重金属及其它无机盐类。COD、SS均可能高达数千毫克/升。

为了有效控制雨水的水质,我们就必须采取一些措施,如;路面雨水截污装置、初期雨水弃流装置等等。

为了控制路面带来的树叶、垃圾、油类和悬浮固体等污染物,可以在雨水口和雨水井设置截污挂篮和专用编织袋等,或设计专门的浮渣隔离、沉淀截污井。

也可设计绿地缓冲带来截留净化路面径流污染物,但必须考虑对地下水的潜在威胁,限用于污染较轻的径流,如生活小区、公园的路面雨水。

设计特殊装置分离污染较重的初期径流,保护后续渗透设施和收集利用系统的正常运行。

除了上述源头控制措施外,还可以在径流的输送途中或终端采用雨水滞留沉淀、过滤、吸附、稳定塘及人工湿地等处理技术。需要注意雨水的水质特性,如颗粒分布与沉淀性能、水质与流量的变化、污染物种类和含量等。

我国对城市雨水水质特性和相应的处理技术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没有相应的技术规范和要求。随着城市雨水利用技术的推广和城市非点源污染控制的开展,雨水的净化处理也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篇5

1.花园集雨桌

储水池需要占用大量空间,但只有少数人才会有个大的后花院。花园集雨桌的设计则把储水池转变成桌子的形状,除了桌子的功能外,稍微倾斜的桌面可用来集水。它可作为集水系统的补充。

2.特制雨水管

这种怪异的建筑雨水管设计,可把寻常的雨水管转变成一个装饰性种植器,在输送雨水的过程中,把一些水分配到植物的根部。

3.集水柱

这款不锈钢材质的集水柱很高,但直径不大,从而能够节省非常宝贵的空间。集水柱能够容纳100加仑(378.54升)水,集水柱底部种植的葡萄藤顺着它向上爬,可以遮挡它的钢铁结构,起到美化空间的效果。

4.雨水净化树

这种“树”是利用不锈钢和聚碳酸酯内涂层制成的,它与自然完美结合,通过“树”的“叶子”收集雨水。每个雨水净化树底部的碳过滤器都可以为水消毒,令其达到可以安全使用的标准。

5.雨水收集大楼

顾名思义,雨水收集大楼就是利用整座大楼来收集雨水。大楼拥有一个碟形顶部,外表由水槽构成,用来最大限度地收集雨水。它顶部的大蓄水池利用植物学方法过滤雨水,然后用这些水冲马桶、洗刷机器、打扫卫生,或者用于家庭生活的其他方面。

6.“雨滴”

原本会被丢弃的塑料瓶现在派上了用场,利用现有的水槽系统,以极低的成本就能收集到大量雨水。这个“雨滴”设计非常适用于缺少洁净淡水的发展中国家。

7.“垂直花园”

“垂直花园”不仅能够收集和利用雨水,而且还能当做遮挡杂乱环境的“屏风”。这种集水器是简单的木质结构,通过一根根棉线把集水管中的水引入种植植物的盒子。该装置能让用户在较小空间里种植食物,而且不会增加自来水的消耗量。

8.花瓣集水器

即使你没有一点室外空间,也能利用这种设计巧妙的集水器收集雨水。这种集水器是把一个花瓣形状的漏斗安装在一个塑料瓶口部制成的。它由可100%循环利用的高密度聚乙烯材料制成,使用时像盛开的花朵,不用时占用空间很小。

篇6

关键词:雨水利用;探讨

Abstract: The author describes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rainwater harvesting, rainwater utilization in China are analyzed widespread problem, come rain the importance of green building design, analysis of a few key points to note in its use of the process, and finally for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everal rainwater utilization instance to be explored.

Keywords: rainwater utilization; explore

中图分类号:TU991.1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水的供求矛盾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已经开始探索雨水收集利用的途径和技术。目前,全球已经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雨水收集利用的研究和实践。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长期致力于雨水收集利用技术的研究,凭着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保障体系走在了世界雨水收集利用的前列,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而同样面临发展和缺水问题的我国,虽在雨水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雨水收集利用的力度还很不够,从总体上来讲起步晚,发展相对滞后,在各方面都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

1 我国雨水收集利用现状

我国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修建池塘拦蓄雨水用于生活的记录,雨水收集利用的历史可谓十分悠久。但是现代意义上的雨水收集利用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并于90年展起来。如今大部分城市的雨水收集与利用基本处在研究与示范阶段。比较典型的示范性工程有山东的长岛县、大连的獐子岛和浙江省舟山市葫芦岛等雨水收集利用工程。从总体上来讲,技术较为落后,系统性较弱,缺乏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推进明显加快。不少城市迫于缺水压力加紧了雨水收集利用项目的探索和研究,我国雨水收集利用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北京市由于缺水情况严重,十分重视雨水收集利用工程的推进,目前在我国已经走在前列。2008年北京市以奥运会为契机,大力推广透水砖的利用。不但在奥运场馆、水立方等场所中大量使用透水砖,而且在人行道、步行街、庭院、广场等场所广泛应用透水材料。截止2009年,北京市累积应用透水路面达300万平方米,并在减少地表径流、补充地下水、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与此同时,上海、南京、哈尔滨等多个城市都加紧进行雨水收集利用的探索和研究,并且已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推动了我国雨水利用技术的发展。

制约城市发展的与水有关的因素有三个:干旱、洪涝和水环境的恶化。这三大问题都是与水资源息息相关的。在水生态方面,城市的气温一般比郊区高出1到3摄氏度,这样的热岛效应出现得很普遍,造成局部天气异常。另外,城市的发展造成了地面透水面积减少,地下水不能渗透使其得不到涵养。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建筑施工降水,造成了地下水枯竭,水位不断下降,出现了地面坍塌等严重的问题。

雨水的回收和利用能够防止地面下沉,补充地下水。雨水经过处理回用增加城市水资源量,减少了城市水体的面源污染,改善了城市水体质量。另外,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突发性强降雨天气频发,而城市所具有的抗灾能力不足,无法将之消化,这样就造成了洪涝等灾害,使城市受到危害。随之城市就会出现一定的交通问题等,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而且带来了更多的水资源污染问题,我们需要加强治理,建立良好的防排水系统,同时加强雨水的回收和利用。

2 雨水收集处理技术

雨水的回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雨水收集、雨水处理、雨水供应。回收工程的一般步骤是将屋顶的雨水先用雨漏管收集起来,集中或者是分散过滤之后,将里面的颗粒物质除去,下一步就是将其送入到蓄水池,使用的时候就通过水泵运送到各个需要使用的地点,用于灌溉和冲洗等。广义的雨水收集利用可以是大型水库的建设等。雨水收集的方式也是多种的,例如地面径流集水、屋顶集水和截水网等方式。雨水收集的效率也是随着一些相关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例如日照和温度、收集面的材质、降水时间的长短等,都会对其收集的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雨水收集后还有一个处理的过程,与一般水的处理方式是很相似的,不同的是PH值较小,PH值平均是在5.6的位置,初期的降雨还会带来很多的泥沙和面源污染物等,是一个较难处理的问题。

城区的雨水主要的汇流介质是屋面、绿地和道路三种,其中,绿地的径流水水质是最好的,但是存在的问题就是收集的数量很有限,很大部分都以渗透的方式进入到地下。屋面水则是比较好收集的一种了,水质好而且方便收集、径流大,有着很高的利用价值,应该得到最先的收集和回收利用。

雨水被收集后应该做一定的预处理才能够加以利用,水质的标准在相关的城市规范中都有着明确的规定,达到国家的相关规定后方能使用。根据水的用途来确定需要达到的水质标准,如果水的用途是多样的,则需要按照最高的标准进行处理。一般情况下,雨水在收集处理之前需要进行初期的弃流处理,考虑到初雨之后的承雨面积仍然可能会带来一些污染和偶发性的问题,还需要采取一定的综合处理手段进行稳固。

3 绿色建筑设计中雨水利用方案的选定

雨水利用包括有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两类,直接利用是净化回用,间接利用是补充地下水等。雨水的综合利用则是将雨水直接和间接利用的综合,得到最大限度的综合利用。成熟的雨水利用从最开始的收集到最后的回用上都有固定的模式和设备。

3.1 直接利用

根据雨水汇集区的不同可以将雨水分为路面雨水利用、屋顶雨水利用和绿地雨水利用等几种方式。

屋面雨水是指利用建筑的屋面收集雨水。收集的量受到天气、屋面材料、大气质量和降雨量等多方的影响,其污染程度与屋面的材料是密切相关的。路面雨水则是将路面作为雨水利用和收集的系统,路面的水质受到交通量、路面材料和路面卫生情况的综合影响,路面水的质量往往污染问题较屋面水更严重。绿地雨水是利用绿地作为雨水收集的系统,绿地对于雨水中的污染物起到了一定的净化作用,收集到的雨水质量一般相对较好一些,但是由于绿地的渗透和截流使得雨水收集量不高。

3.2 间接利用

间接利用可以分为下凹绿地、透水路面、渗透管沟和屋顶花园等方式。

下凹绿地是绿地下凹与周围地面相结合,接收到一定的雨水径流。通过设计将普通的绿地设计成为下凹的,合理的将绿地高程和路面高程与雨水口的关系处理恰当就可以达到减少绿化用水的作用,同时强化了地下水的渗透。路面透水是指用一些透水性的路面材料来代替普通的混凝土和沥青等,达到透水性能。渗透管沟是在雨水排放系统中用渗透管来代替传统雨水管。屋顶花园是利用各种建筑物的屋顶绿化来进行植被截流和雨水吸纳的简洁收集功能,美化了城市环境的同时也减少了面污染源。

4 雨水利用

4.1 别墅和新农村中雨水利用。

别墅和新农村中多是单门独户的,家庭雨水利用技术相对较为合适。地面雨水易渗透,屋面雨水则可以加强回收。一般是设置屋面雨水收集管,然后进行集中的过滤处理,储存起来再加以利用,通过水泵送到需要用水的单元。一般是灌溉和冲洗厕所之用。

4.2 城市大型的公建和居住小区。

在城市小区内可以采用渗透、调蓄的措施,加强雨水的间接利用。小区内机动车少,地面荷载小,可采用渗水砖进行地面铺装,并采用渗漏型雨水收集管进行雨水收集,增加雨水下渗量,减小径流量;结合景观设置雨水蓄水池,只是将雨水径流高峰时流量储存起来,调蓄雨季峰值流量,减低雨水管网管径,起到错峰排水的作用。这也是绿色小区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将城市生态发展得更加具有可实施性。

雨水径流在高峰期时暂存在存储池,等洪峰过后,再由池内排入市政管网,这样大大减小了雨水干管的管径,对降低工程造价等有很好的作用,对排水有重大意义。各城市建设根据具体的城市小区建设要求和需要进行适当大小的贮水池设置。还要考虑到城市大小和城市处理厂的位置等因素,因地制宜,优化设计方案。

4.3 城市道路雨水利用。

城市机动车道路的雨水还有较高的污染物浓度,必须经过比较严格的处理方可以再利用,为此,机动车道路的沿线均设置有直接的径流收集系统,然后区域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和回收,高速公路上回收的雨水需要通过系统的处理后排放或者是渗入到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

5 结语

全国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在一些大城市和超大型的城市中往往更加严重,水资源的短缺问题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社会发展也受到制约。雨水利用是化解水资源紧缺和水环境污染两大难题的经济有效的措施,绿色建筑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雨水回收和利用的研究和应用,在绿色建筑设计中雨水利用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这对于改善城市水质有很重要的意义,是很有效的环节措施。

参考文献:

篇7

近年来连续的干旱和洪涝灾害迫切要求收集利用雨水,节约水资源,减少灾害影响。且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高度聚集,对水量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建成区不透水面积大幅度增加, 在相同降雨条件下, 径流系数增大, 雨洪量也增加,加重了城市排水和河道行洪负担, 汛期会造成地面积水和局部洪灾, 同时也干扰了自然水文循环, 减少了降雨入渗量, 使城市热岛效应加剧, 水分蒸发量下降, 空气干燥; 城市普遍采用雨污合流制, 增加了污水处理成本。因此城市雨水的科学管理便显得日益重要起来。

案例自身条件分析

1、 气候概况:杭州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雨量充沛。杭州气候温暖湿润,6月下旬至7月初是梅雨季节,8月上中旬是台风多发季节,常有瓢泼大雨。

2、 小区概况:该公馆结合西侧运河景观,引水入园,绕木生宅。自由流畅的水景动线、环楼而设的私家花园,将优雅浪漫的自然人居理念展现得淋漓尽致,规划有大面积的水景和绿化面积。“绿色、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主导的发展模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

面临问题:水景、水系面积大,需要耗费大量的水资源进行补充;夏季常有强降雨现象,通过雨水的收集利用,可以减少暴雨径流,缩减雨水排放系统的投资,增强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

利用优势:本地区全年的雨量较丰富,加上本身远离工业,雨水污染率较低,可利用的雨水量很大,雨水处理方法简单。有大面积的水景,可以与雨水利用良好结合,产生更佳的利用效果,形成新的绿色人文水景景观。

3、基础数据:降雨量和蒸发量:杭州市年降雨量一般大于蒸发量。1980-2001年间,平均年蒸发量1312mm;1980-2006年间,平均年降雨量1454.6mm,项目所在地区雨量丰富,适合进行雨水的收集利用。

水景情况:根据图纸初步估算,水景面积约为1600㎡。7、8、9号楼的屋面有效汇水面积分别为785 ㎡,458 ㎡,1092 ㎡。屋面排水采用%o110PVC-U雨水管及配套雨水斗,具有完整的市政雨水系统。

利用方式分类:雨水利用方法分为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两种。直接利用是雨水收集处理后用于绿地浇灌、路面喷洒和景观补水等用途。间接利用是将收集的雨水回灌补充地下水,实现人工水文循环。直接利用包括屋面雨水利用和地表汇流利用;间接利用包括蓄渗绿地和透水性铺装。根据本项目的水文地质和建筑相关条件,雨水的总体利用原则:收集利用屋面雨水,促渗地表雨水,尽量利用地表雨水。地表汇流的利用在本项目中不宜采纳。

方案对比分析

屋面雨水利用

1、系统简介

基本原理:雨天屋面径流经天沟或屋檐汇集后进入排水系统,然后经过初期弃流后由储水设施储存后进行后续利用。

本地区雨水污染水平低,经过初期雨水弃流后,只进行简单的过滤和沉淀处理就就能使水质达到一般室外杂用水的水质要求。利用方向主要是室外杂用水,如景观用水、绿化用水、路面冲洗用水等,不引入建筑内进行利用,力求整个系统简单,使用方便。

系统配置:雨水斗必须加设格栅;系统应配有初期雨水弃流装置,设于室外,所截流的初期径流可以直接排入市政雨水管网。储存系统优先选用地上小型储水罐,也可以选用地下储水池。蓄水池必须设有溢流排水设施,连接市政雨污系统。

弃流系统: 一般单日单次降雨量大于5mm的降雨在经过初期雨水弃流后才有一定的收集价值,小于此标准的降雨在系统计算中将其忽略。

2、应用条件

根据杭州地区的弃流标准选为2mm。弃流系统容量:7#楼1.4m3 8#楼0.8m3 9#1.9m3,可选用机械式和电子式弃流设备。

存水系统:储存系统的容量计算以两方面数据计算为基础。首先是不同容积下全年收集雨量的对比;然后对比不同容积的储存设备造价,结合全年收集雨量进行经济性对比,最后选择最近系统容量:以9#楼为例(见表1)。

根据计算数据,全年收集雨量与水箱容积基本成正比。杭州地区降雨丰富,单次降雨量较大,大体积的水箱可收集雨水更多。系统容量选择:杭州商业企业水费为3.5元/吨。(见表2)

根据回报期计算,在未来水费不变,不考虑雨水收集利用其它优势效果的前提下,选择容量较小的水箱,经济效益稍好。

3、效果预估

实施性:采用此屋面雨水利用系统,可实施性教强。如果采用地上储水设备,占地较多,对地表景观有影响;采用地下存水设备,土木施工费用会有增加。

经济性:当前情况下,投资回报效果不乐观。主要原因是杭州地区降雨时间分布比较集中,存水设备的利用率较低,收集雨量较少;水价较低,节水效益不明显。本项目有大面积的高品质水景,推荐将水景作为屋面雨水的存水系统,利用水景的调蓄容量可以容纳更多雨量,存水效率更高,收集雨量更多。直接供水景补水,灌溉及道路喷洒等用水可从水景中按量提取。不需要额外的存水系统投资,回报期将接近于0。

绿地蓄渗

1、系统简介

绿地蓄渗系统:蓄渗绿地法就是通过工程手段提高绿地对雨水的天然入渗能力,具有防治和削减径流污染物的双重作用。主要形式是下凹式绿地。可灵活运用于本项目中临近道路的绿地之中,尽量与市政雨水管线接近,以便设置雨水溢流口。

2、应用条件

典型方式:典型的下凹式绿地结构为:绿地高程低于路面高程,雨水口设在绿地内,雨水口低于路面高程的绿地并高于绿地高程。下凹式绿地汇集周围道路、建筑物等区域产生的雨水径流,雨水径流先流入绿地,部分雨水渗入地下,绿地蓄满水后再流入雨水口。地下水位距渗水面应大于1.0m。绿地的淹水时间(下凹绿地在灌满时全部雨水入渗所需的时间)要小于72小时(见表3)。

M-低势绿地面积负荷率,用小数表示;M=(Fg+Fn)/Fg,M=(绿地服务面积+下凹绿地面积)/下凹绿地面积。

3、效果预估:

绿地总面积约6800㎡,蓄渗绿地可应用面积约2800㎡。仅投入少量的土木施工费用,与景区造景工程一起实施,不需另外增加投资。几乎没有日常运行费用,只需进行简单的人工维护。主要是环境保护和绿色文化效益。

绿地蓄渗全年雨水入渗量达3500吨(含溢留部分),建筑垃圾的利用及雨水就地收集可减少排设施和建筑垃圾处置方面的资金和运行费用;改善小区气候状况和生态环境;削减雨季洪峰流量、减轻雨水管系及合流管系负荷、防洪防涝。

透水铺装

1、系统简介

渗透性铺装地面是指能够使雨水进入路面结构,渗透到路基或土壤中,实现雨水贮蓄或回补地下水,达到削减径流总量、洪峰流量和污染负荷效果的铺装。主要包括多孔混凝土、透水砖和植草砖。多孔混凝土由于本身强度不高,主要应用在强度要求不太高的场合。因为本小区的地上区域基本不允许行车所以可以用在例如小区内道路、人行道、广场以及各种体育场地等。透水路面砖块状或镂空型铺装中最常见的是透水砖和植草孔型砖。主要适用于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广场、停车场、步行街、庭院路等场所。

2、应用条件

典型方式:透水性铺装的建设可以减少市政雨水管道和相关设施的投入,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透水铺装系统应设置溢流系统,将超出系统处理能力的雨水直接排出,如在略微超过面层标高的地方埋设雨水入水口。透水铺装面层的渗透系数均应大于1?0-4m/s,找平层和垫层的渗透系数必须大于面层。透水地面设施的蓄水能力不宜低于重现期为2年的60min降雨量;当采用透水性砖面层时,透水砖的一般技术要求应符合建材行业标准《透水砖》(JC/T945~2005)。铺装应有一定的坡度,以防表面积水以及颗粒物沉积,但坡度不大于2%。

方案小结

篇8

关键词:平原;房地产项目;水土流失;防止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 A

前言:水土流失是我国的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水土保持的重要性非同一般。近些年来,各相关部门为了加强对水土流失现象的防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落实房地产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可是,单纯地落实方案编制依然不够的,在各种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缺乏严格监管,我国应加大对水土流失的治理与监控。

一、针对北方地区的平原区水土保持的现状

我国的城市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普遍存在重视土壤的保持而轻视对水的保持现象。 表现在水保方案对土壤流失的防治措施越来越到位。 但对水的长久保持措施重视不够, 对土壤的防护措施有围挡、遮盖、表土剥离以备植树种草等。 这些措施在北方平原地区已经基本能够满足保土的需要, 对水的保持主要有植树种草增加绿化率、 使用透水砖等硬化路面增加雨水下渗。这些保水措施理论上比较有效。 但在实际情况下并不很适用, 达不到有效的保水效果,造成城市大量雨水资源的流失,同时北方城市又大量缺水,超采地下水严重,不得不跨流域调水,一边是雨洪资源大量流失浪费。 一边是严重缺水。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例如某城市综合体。 集购物、酒店、娱乐、住宅于一体,建筑容积率、建筑项目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此项目的水保方案报告书对土壤的保持措施写得很到位很具体。要求项目施工时首先对表土进行剥离并储存到不易流失的地方再做精细的防护措施。然后进行土方开挖。将开挖土方运到渣土场并进

行防护,主体工程竣工后进行回填渣土,剩余土量卖给其他公司。一些剩余表土用作市政道路两旁绿化用土。充分利用宝贵的表土资源&项目对水的保持方案编写得不是很足。水的流失量远远大于环境背景值, 由于项目区大面积的硬化。使短时间的强降雨产生较大的地面径流,较小的绿地面积很难来得及下渗。雨水的流失量大大增加,考虑到此情况下,特事特办,项目水保方案编制最后才获得通过。

二、我国平原地区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特点

1.建设的地点大多在城区

目前,我国平原地区的绝大部分房地产项目建设在城区,施工场地周边土地不可随意占用。如佛山的万科广场住宅小区项目,周边是居民住宅、公园和办公楼;这些土地不容随意占用。为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项目四周一般进行围墙围蔽。除此之外,城区土地地势一般没有起伏,几乎没有高差。

2.布局相对简单

城市房地产项目平面布局相对简单。大多都会大面积开挖,做成一层甚至更多层的地下室,地面上有道路以及建筑物等设施。

3.土方开挖量大,弃方多

城市房地产项目涉及地下室、人防、停车等要求,一般开挖量较大,弃方也较多。仍以佛山的万科广场住宅小区为例,此项目开挖土方为42. 8万时,弃方为38. 52万m3m。

4.水、电、排水、交通等各方面条件良好

城市的供水、供电、排水、排污、交通等系统都是相当完善的,这给房地产的开发建设项目提供了方便。同时,对城市设施保护也很重要,以免影响周边的生活或者生产的秩序。

三、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特点

1.施工过程水土流失危害大

房地产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地表被扰动产生破坏,使项目区内的水土流失加剧,如万科广场住宅小区项目施工过程中预测新增水土流失量约为2 214 t,

而背景值仅为56 t。新增水土流失量将对工程所在区域的水土资源、周边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影响到工程自身的安全。具体分析如下:

(1)对周边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 建筑周边如果尚有其他住宅小区,若不做好水保措施,很可能会影响到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生产。

(2)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城市房地产项目周边有道路交通、排水排污系统等,若不做好防治措施,一旦降雨,将泥沙带人城市道路,将影响行车,也可能淤积城市排水排污系统。

(3)对工程自身安全的影响。房地产建设项目如不做好水保防护措施,甚至会影响到工程自身的安全。

2.项目建成后,不产生新增水土流失

城市开发房地产一般是征占旧建筑而建,这些旧建筑本身绿化率相当低,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完工后,除了大大美化了环境,更重要的是基本上不会产生新的水土流失。

四、平原地区房地产项目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1.首先,针对城市的水土保持可以采取的措施:

借鉴国外先进的城市水保做法在我国城市地面硬化率越来高的情况下,应该吸收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做法为我所用。

在日本,著名的墨田区建成的相扑摔跤竞技场成为大规模雨水利用设施。 这个竞技场里的建筑物屋顶是雨水利用系统的集水面,集水面积达8400平方米, 收集的雨水被导入地下存储罐中用于冲洗厕所和清洗空调。在社区层面,有一个简单和独特的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已在东京地区的居民住宅屋顶普遍推广开来,所收集的雨水被用于浇花、消防和紧急情况下的饮用。截至目前,东京有 超过七百处私人和公共建筑物上安装了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新加坡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该国正在创新水资源的获得方法。 新加坡人口大约有四分之三以上的人居住在高层建筑上, 他们安装轻型屋顶作为集水区,把收集的雨水保存在屋顶上单独的水箱内,用于非饮用目的。 新加坡樟宜机场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将飞机跑道及其周围绿地的降雨径流导入两个池塘中,其中一个池塘用于平衡同时发生的较大径流和潮汐入流,另一个池塘用于收集径流,其蓄水主要用于消防和冲厕等,这种收集和处理的水占总用水量的大概三分之一左右。

通过外国的经验可知,城市雨水利用中效果最好的办法就是建设储水池,把雨水存下来。因此, 对于水保方案中绿化率较低的建设项目,应该设计地下或者地上储水池,拦蓄雨水。 对于已建项目,再建设储水池成本太高, 一般情况下条件也不允许, 应由政府部门在建筑周围公共地带多建一些储水设施。 北方平原地区严重缺水,城市水保工作应该因地制宜, 加倍重视水的保持, 分散建设大量的各种类型的储水池,增加水源,造福社会。

2.细化水保措施

由于项目在市区建设,为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及公共设施的影响,水保方案报告需要对水保措施进行更加细致的设计。

(1)临时堆土场和施工临建区的布设

房地产项目由于场地限制,所以在报告的编写中一定要因地制宜地布设临时堆土场和施工临建区。

(2)洗车池

项目施工期出人口处应设置一处洗车池,对进出车辆进行冲洗,以避免往来车辆将泥土带出项目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城市道路和周边环境的影响。

(3)沉砂池

无论是道路、水利、煤矿等项目,都是需要布设沉砂池。对于市区开发建设项目来说,沉砂池尤其重要。若未沉淀完全,泥沙进人排水排污管道,会淤积管道,影响到城市排洪。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的排水沟、沉砂池的布设需先详细调查附近市政设施的情况,沉砂池的位置尽量布设在离排水排污管道近的地方。

五、结束语

文章对我国 平原地区房地产项目及城市中水土流失现象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希望对相关行业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降低我国水土流失的严重性,保护我国的徒弟资源。

参考文献:

[1]郭索彦,赵晓灵.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危害分析仁[J].广东水利水电,2009(8).

[2]孙礼.试谈如何突出房地产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特色[J].亚热带水土保持,2011,23(1)

[3]郭胜利,郭成.雨洪资源的利用和管理田[J].水科学和工程技术,2010.

篇9

关键词:雨水利用

进入21世纪,我们面临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三大问题,水已经成为全世界各国人民关注的焦点,人类社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水问题的挑战,而在城市水资源紧缺以及城市雨水利用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雨水因其处理方法简单和 成本低廉而成为一种新的可利用水资源,雨水利用是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1雨水利用的含义

所谓雨水利用,就是采用人工措施直接对天然降水进行收集、储存并加以利用的方式。雨水利用是一种综合考虑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城市防洪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等要求,建立包括屋面雨水集蓄系统、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等,将雨水用作喷洒路面、灌溉绿地、蓄水冲厕等城市杂用水的技术手段。如果能够有效的利用和控制雨水,我们就可以实现:减少城市内涝;有效的节约水资源;缩小城市雨水管网规模,减少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投资;回补地下水,减少海水入侵,改善生态环境;缓解内陆湖泊的面源污染和减少盐碱区域的种植成本。

2利用雨水的重要意义

雨水收集后不仅可以减轻暴雨期间城市的排水压力,减少水污染,还可以节省优质自来水,从而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把资源利用、预防洪涝、城市景观和环境改善等功能融为一体,一方面雨水利用可以减缓洪涝灾害、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建立完整的雨水利用系统(由河流水系、坑塘、湿地、绿色水道和下渗系统共同构成),就可以有效调节雨水径流的高峰流量,待最大流量下降后,再将雨水慢慢排出,大大减轻城市排水管网的压力,减缓洪涝灾害的发生,同时还可减少排水设施投资,而且采用雨水渗透设施,使雨水渗透至地下,不仅涵养了地下水,还可增加浅层土壤的含水量,调节气候,从而遏制城市热岛效应、干岛效应;建立分散式或集中式雨水集蓄渗透设施,如集雨深井等,将雨水回灌地下,可缓解地下水位下降,避免因地下水过度开采而导致地面沉降等的发生;一方面雨水利用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雨水冲刷屋顶、路面等硬质铺装后,其污染比较严重,通过坑塘、湿地和绿化通道等沉淀和净化,再排到雨水管网或河流,就会起到拦截雨水径流和沉淀悬浮物的作用;一方面雨水利用能实现雨水资源化。通过保护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增加坑塘湿地等下渗系统,可以保障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健康循环和交换,可以间接地补充城市水资源;而且通过净化之后的雨水,也可以直接补充水资源用于非饮用水。

3雨水利用规划措施

雨水利用不仅可以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也为水资源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对保持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雨水利用的资源化也减轻了排水和防洪的压力,从而减少了相应的工程投资,在雨水利用规划宜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利用洼地、河湖水系或开挖人工河、水塘来存贮一定的雨水,作为环境用水,市政绿化,可有效地缓解了用水压力,节省了用水开支,同时还起到了节水作用,利用公园中的湖面作为蓄水湖,存贮雨水,并利用现有河道增加景观;二是采取雨水渗透利用措施,如渗透井、渗透管、渗透池等,让雨水回灌地下,补充涵养地下水源,在新建居民小区、停车场、步行道、广场等场所采用渗水砖、渗水混凝土等材料,从而形成透水性地面,以入渗回补地下水;三是逐步推广屋顶绿化雨水利用系统,屋顶绿化能起到削减径流量,减轻污染和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建筑温度,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四是在城市高程规划中,应有利于道路径流进入绿地,以充分利用自然净化能力,增加雨水入渗量,屋面径流也应引入花坛绿地,现代城市雨水利用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在选择雨水利用规划方案时,要特别注意国家、地域及现场各种条件的差异,即使在同一个城市,由于项目间各种因素和条件的不同,所以宜采用的方案也可能完全不同,切勿生搬硬套。

4雨水处理工艺选择及雨水收集回用系统

雨水水质与汇水面材料、空气质量、两次降雨间隔时间等因素有关,在屋面、小区道路、市政干道等不同雨水中以屋面雨水利用价值最高,路面径流水质复杂,要比屋面雨水更难以收集控制,我们通过对屋面雨水水质的可生化性进行分析,一般 BOD5/COD的值在0.10~0.15,屋面雨水可生化性较差,可采用常规物化和自然净化技术来进行处理,对于常规物化技术为采用沉淀、过滤和消毒的工艺进行雨水处理;对于自然净化技术,则是采用植被浅沟、土壤绿地及屋顶绿化等工艺,通过植被来降低雨水流速,从而使污染物在土壤的过滤、渗透、吸收及生物降解的联合作用下被去除,以达到控制雨水水质的目的,而自然净化设施可单独使用,也可与物化处理等联合使用,其建造费用低、运行节能、管理简单、适应性广、并具有绿化景观的功能,有较大的优势。而雨水收集主要包括屋面雨水、广场雨水、绿地雨水和污染较轻的路面雨水等,屋面雨水收集方式按雨水管道的位置又分为外收集系统和内收集系统,外收集系统由檐沟、收集管、水落管、连接管组成,内收集系统是指在屋面设雨水斗,建筑内部有雨水管道的系统,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则是由汇水区、收集管路、蓄水池和净化设施等部分组成,建筑物收集雨水的一般流程是:屋顶的雨水通过导管引人设在地下的雨水沉沙池,雨水经沉积后流人蓄水池,再由水泵抽至杂用水蓄水池,经加氯消毒后进入中水道系统,然后用来供给冲厕、车辆冲洗、娱乐性水景等等,在收集雨水时,由于屋面雨水不会混入太多杂质,所以应予以首先考虑,现在城市很多已建屋面均为沥青油毡,对雨水水质影响较大,目前可暂不进行雨水回收,而新建屋面应大力推广瓦或砖石铺装屋面,以提高收集雨水的水质,在降雨初期径流水质较差,且水质浑浊、色度大,所以在利用时应设置初期弃流措施,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水景也逐渐成为居住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一些水景水源除少数的人工湖为自然降水以外,其余均来源于自来水,且多数的水景因受到日耗水量的制约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者干脆不充水运行,而利用雨水作为水源,就是获得有保障的景观补水的有效途径。

5关于雨水利用的建议

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雨水利用更加资源化,促进雨水利用的快速有效的发展,我们要借鉴国内外雨水利用的成功范例,借鉴他们的经验,从开发资源、生态补偿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加以重视,给予政策法规的支持,因此,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制定相应的雨水利用条例和法规,把雨水利用纳入城市整体规划;二是强化管理并设立专项基金;三是加强雨水利用的科研推广与产业一体化;四是建立雨水入渗与合理高效的雨水集蓄系统。

6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资源需求的增长和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变得日益加剧,水的供给与需求矛盾也日益突出,所以进行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已成为全世界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而雨水利用就是一种新型的技术,具有节约水资源、控制水土流失、防止水涝灾害、减少水污染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适应现代化城市对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要求,适应城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低影响模式;径流系数;生态绿色环境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2.094

0 前言

LID英文的全称是Low Impact Development,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旨在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循环。LID低影响开发是一种可轻松实现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生态技术体系,其关键在于原位收集、自然净化、就近利用或回补地下水,其核心是基于源头控制和延缓冲击负荷的理念,构建与自然相适应的城镇排水系统,合理利用景观空间和采取相应措施对暴雨径流进行控制,减少城镇面源污染,并且合理利用收集的雨水。技术实施手段主要包含:生态植草沟、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绿色屋顶、地下蓄渗、透水路面。

低影响模式(LID)的优势在于能够净化雨水,还能以较好的景观设计理念和生态环境保护在城市排水系统的改造升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几年,我国积极的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生态绿色理念,开始在城市排水系统中利用低影响模式进行相应的技术施工,并且在很多区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有待于在我国更多的城市进行普遍的适用。

1 项目概况

由于近几年强降雨天气的不断增多,降雨量强度增大的因素,不H我国很多南方城市陷入内涝的困境,就连太原、石家庄等北方城市也在遭受着内涝之灾,成为老百姓和政府共同面临的一个头疼的问题。比如,2016年太原市杏花岭区的降雨量统计为439mm,而7月19日当天下午,杏花岭区暴雨降雨量高达112mm。在这样严峻的情况下,给出行带来不方便的同时,也有很多潜在的安全隐患。

太原某街道地处太原市杏花岭区的五一路南面,全长2.3公里,宽约19米,地形相对于府东街较低,因道路年久失修,一旦小雨,泥泞满路,一旦大雨暴雨,积水严重,深达50厘米左右,给行人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此路段的排水管网情况表如表1所示。

本路段的排水重现期设计是一年,因年久失修,属于小街小巷,通行车辆不多,主要为周边小区的居民往来行走,因此没有列入市政道路大幅度改造的范围,由于考虑居民的行走,有必要利用低影响技术改造该路段的排水管网,有利于暴雨天气时的径流量减少。进行排水改造的区域如表2所示。

2 基于低影响模式的排水项目改造分析

通过上述对该路段所处地域的降雨量和该路段排水管网的实际状况等基本资料的分析,结合国内其他城市在低影响模式排水系统改造的经验,拟计划将该路段整体的径流系数减小至0.45。由于该道路的过往行驶车辆不多,在改造中可采用下凹式绿地储蓄雨水式技术和道路渗透式的地面铺装技术相结合,实施方案容易进行,费用较少,还可以美化环境,进行绿地的灌溉,减低雨水杂物进入排水管网的可能性。

3 基于低影响模式的排水项目拟改造方案

经过上述详细的分析,本排水系统项目改造方案包括下凹式的绿地和渗透路面铺装。渗透铺装路面的面积约76ha,可以使得径流系数从0.85-0.9降低为0.4左右;在进行下凹式绿地的改造中,根据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结合该路段的地域实际,取值0.12m(一般下凹值为0.1m―0.25m),下凹的面积占绿地面积的50%,大约0.44ha。依据重现期和暴雨强度公式等计算,预期改造的管网排水状况如表3所示。

4 该路段改造后的预期雨水削减量

4.1 需要滞留的雨水量计算

根据低影响方案的改造理念,将该道路1年的雨水重现期升级改造成5年的雨水重现期,则雨水的滞流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