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培训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22 18:04: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益培训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疆;标准;培训;管理;教师;内容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tatus of standard training services, explained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to carry out standard training servic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work, and the three Xinjiang standard training servic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can not do without” a brief discussion illustrates away do not open the training management system, can not do without the training efficient personnel, the training content innovation can not be separated.
Keywords: Xinjiang; Standard; Training; Service; Explore and Discuss
前言
标准作为一种规范性文件,已成为企业效益增强和自身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伴随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不断更新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标准的功能和作用,发现标准的使用和起草决定了企业产品的质量,更关乎到企业的兴衰与成败,且标准化人才之争是市场竞争中的核心内容之一,这无疑对员工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在我国正处于人力资源数量优势向质量优势的转变过程中[1],标准化培训尤其重要。随着新疆被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众多企业对标准文本的重视程度和编写制定企业产品标准的需求量在不断攀升,而作为全疆唯一专业的公益型标准化服务机构,标准化培训工作是标准服务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其特点要时刻紧跟社会变化的新形势,不断满足接收对象或学员对标准化相关知识的渴求。诸如此类的标准编写知识培训或宣贯班,作为一种标准知识的传播途径,就为什么开展培训、如何有效的开展,以及就怎样的内容开展都是培训的关键。
1、新形势下开展标准培训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自2015年3月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以来,明确了改革目标是建立新型标准体系,健全政府与市场共治的标准化管理体制,让标准成为对质量的“硬约束”,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改革方案》)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地方标准化工作,提升地方标准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服务和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于4月印发了国质检标联[2015]133号文件,其中与标准培训相关工作就有明确指出:“抓好标准宣贯,提高社会各界标准化意识。加强标准化宣传培训。围绕重要标准、重要专项、重要节点和重大事件,加大标准化宣传……研究制定标准化人员培训计划,系统编制标准化基础培训教材,积极探索网络教育等多种方式,满足政府、企业,特别是基层标准化管理人员的不同需求。”这也说明了党和国家已把标准化培训工作提至重要的工作日程,凸显出新形势下标准服务工作的重要性。作为标准化工作者的我们,需要结合本地区工作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落实改革任务要求,不断开创地方标准化培训工作新局面。
4月下旬国家标准委又印发了《2015 年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通过深化改革,紧贴需求,强化实施,提升水平和夯实基础五方面来全面保障标准化事业的持续发展。其中提升水平方面提到标准化培训服务工作的关键部署:“加强‘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大宗商品标准比对分析研究……举办面向俄罗斯、中亚和东盟等国家(地区)的标准化援外培训”,另外夯实基础方面又提到:“制定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训规划,加大各类国际标准化人才培养力度。”这就说明标准化培训工作至关重要,更是基础性的保障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点,只有提升了水平和夯实了基础,才能为标准化事业的持续发展创造可能。例如2015年2月4日在广州顺利举行的全国畜牧业标准化知识培训班上,来自农业部畜牧业司的副司长王宗礼就欠发达地区的标准化工作强调了“突出重点,强化培训;聚焦难点,开阔思路”等观点。
面对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浪潮,作为疆内屈指可数的公益型标准化科研院所,将很有必要通过结合实际来开展标准化培训工作,自然也就突出了新形势下高质量的开展标准化培训服务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各项工作标准化的推行,能使企业从质量、环境、卫生、安全和效率等全面得到保证和提高,企业的制造能力和水平得以进一步提升,从而获得业内单位和地方单位的认可。标准化工作推动企业高端制造后给公司带来积极的市场效应,标准化工作推动企业向高端发展后赢得政府和银行的支持[2]。
2、新疆标准培训服务的现状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疆地域中,标准培训需求调研不充分,只有长年不变的固定月开展的培训班,一是培训管理缺少硬性规定,缺少条理性,执行力不强。当一个偌大的公益型标准服务机构,没有系统的培训制度,缺少培训中各环节合理的工作责任人是件多么令人担忧的事情。二是培训教师队伍发展过慢,课件重复。多数企业宁愿花钱到内地学习也不愿参加本地区内组织的专业性标准化培训班,原因是担心老师水平不高,学员们更不想频频见到连年不变的ppt课件。三是培训内容过于枯燥、不新鲜。培训内容大有完成任务之嫌疑,令广大学员们没有学习的持久性,大都属于“一年客 ”,来年培训者又发生了变化,仿佛培训是“东一斧头,西一榔头”的模式或者是老套的“满堂灌”模式。学员从未固定,没有说像“割韭菜”模式般,连年都有,越来越多,而是凸显出培训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诸如对培训重视程度不够、培训模式较为局限、培训方式较为单一、培训效果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等[3]。
若想明显地增强标准培训工作所带来的实际意义,和进一步健全各相关方协作的标准服务应用机制,那么标准培训工作将需要从理念上发生根本改变,特点上需要全面革新,从实际工作实践中发生全面的变化和创新型的改变。因而新形势下开展新疆标准培训服务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三个离不开”新特性的出现将为标准培训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关键支撑。
3、新疆标准培训服务工作的三个“离不开”
3.1离不开培训管理制度的有效
国外的标准化工程师行业的有序发展和标准化工程师的高素质表现离不开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严格有效的标准化工程师能力考试制度。我国国内的上海、深圳和重庆等地也早已启动了标准化工程师资格考试制度。有考试就会有相应的培训管理制度同时发展并存,当然新疆标准培训工作的开展更是离不开有效的管理制度。
经调研了解部分企事业单位由于太过强调进度,而忽视了员工对标准的理解程度,使员工忙于重复简单的劳动操作,而意识不到使产品质量等级较低、工作质量粗糙的原因其实就是未依据合格有效的标准来生产或缺少有效的管理制度,致使企业或部门经济效益受损。因此,企业领导或标准化培训服务机构的管理人员应大力提高对标准化工作的认识并及时建立有效的标准化管理制度,同时完善评价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测验衡量方法和对参训人员的长期动态管理,以遵循国际化、系统化、制度化的培训管理模式。
3.2离不开培训教师队伍的高效
中国标准化协会主导的标准化培训为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开展技术委员会工作、培养企事业标准工作人员及宣贯重要国标的实施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近两年更加大了培训力度,使更多的标准化人员掌握标准编写的新规范、新要求,提高了标准化人员的标准编写能力,培养了一批批具有专业素质的标准编写人员。同样,标准化工程师及标准化服务机构是以追求技术知识传播与发展为目标的,若对其监管不力和规范缺失,会导致整个标准化工程师培训行业风气的下降。因此,标准化工程师行业发挥政府的引导及行业协会的监督规范作用非常重要。
在新疆标准培训范围内,作为参与标准化工作的人员需熟悉和掌握GB/T 1.1-2009的相关要求,才能有效参与标准的编制,确保标准编写的质量。具有老师级别的标准化工作者方可具有培训他人的能力。正所谓“桃李满天下”的根本在于要先拥有一颗内心朴实无私、充满营养和正能量的大树。新疆标准培训服务机构内部应基于培训标准化老师队伍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实际出发,提出新颖的工作模式,目的是规范培训工作,提高学员们培训的实效性。而接受培训的学员们对标准知识的掌握程度,得体现在学到了什么,而学习到的东西得凭借老师的教授,大都是由专业培训教师的水平来决定的,因而之所以说离不开高素质高效率的标准化教师队伍,是因为经过得到他们的培训后,能为当地企事业单位培养大量的标准化专业人才,作为标准工作主力军,以供满足从事标准化研究、制定、管理、推广等方面的工作需要。
3.3离不开培训基础内容的创新
紧跟社会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和新需求,满足标准时代变革的新方向,更离不开培训基础内容的创新。例如为做好新版标准的贯彻实施,使有关人员深入理解、准确把握相关要求,统一绿色建筑评价尺度,推进全国绿色建筑评价工作健康发展,新版标准GB/T 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宣贯培训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通过组织开展宣贯班,利用新疆不同地域的不同主题,突出多种地方特色的不同推广机制,集中有方向、有目的的组织开展理解、宣传、讲解或培训班。
标准编写培训,国家标准培训,行业标准培训,企业标准培训等,这些内容的创新基于开设企业标准需求的培训课程。建立对企业有关标准需求的培训课程体系,通过对相关从事标准人员知识、技能、素质与工作标准的差距对比,确定培训需求导向,本着“为什么,学什么;用什么,教什么”的指导思想,以标准工作要求为导向,以素质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积极创新培训理念和机制,拓宽培训渠道,多层次、多领域、大规模地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培训。课程清单要全面、系统,既要有与业务能力增长联系紧密的核心课程,也要有配合核心课程的其他辅助课程,课程设置做到“即专又广”。
4、结语
针对新疆标准化培训工作中遇到的培训管理制度不健全、培训教师专业性不强、培训内容陈旧化等弊端。作为标准化工作者应时刻紧跟社会变化的新形势,不断满足标准学员们对标准化相关知识的渴求。尤其面向标准培训服务工作的开展进行,就离不开培训管理制度的有效,离不开培训教师队伍的高效,更离不开培训基础内容的创新。(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标准化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吴峰,李一凡.开放教育研究.《培训师制度的国际视野及对我国培训师制度设计的启示》. 2015,21(1):114-120.
篇2
关键词:农民工;培训;政府职能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2-021-03
一、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一)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是提升其人力资本存量的重要途径
以西奥多·舒尔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而“教育投入是人力资本的重要源泉”。据测算,在当今发达经济体中,物质资本投入每增加1美元,产出增长为1-3美元;而人力资本投入每增加1美元,产出便增长3-10美元。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是提升其人力资本存量的重要途径,而人力资本存量的提升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和农民工群体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解决企业“用工荒”与农民工“就业难”并存问题的需要
随着产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产业结构升级,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正在从体力型向技术型转变,并对工人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工自身的发展问题却被忽视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绝大部分农民只具有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再加上企业“重利用轻发展”的用工模式,又使得接受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比例偏低。农民工素质参差不齐,难以摆脱素质低下和劳动技能不足的困境,长期被限制在低端就业之上,不能满足城市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无法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
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工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近年来,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并已进入政府工作日程。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政策和计划。中央六部委联合启动农民工培训的“阳光工程”已有七年多,免费培训农民工数千万,但至今仍有农民工对政府提供的免费培训表示怀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各级政府和媒体宣传发动力度不够。由于工作不到位,培训信息的传播存在盲区,不少农民工对相关情况不知道或了解不深入。苏北地区农民工教育培训情况的调查显示,有68.8%的受访者没有听说过阳光培训工程。
2.传统户籍制度严重阻碍农民工培训的有效开展。传统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使农民工不论到什么地方,都不能摆脱农民的身份,不能很好地融入城市,不能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在户籍制度基础上衍生的教育培训制度同样实行属地管理原则,将农民工排斥在外,严重打击了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3.农民工培训的相关政策还不够完善,政府为其提供的公共服务相对较少。一些培训机构特别是民间培训组织得不到政府政策及公共服务的支持,培训效果不佳;农民工认为学不到真本事,无助于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另外,农民工闲暇时间较少、下班时间较晚、学习培训机构距离较远等因素,也使他们欲学不能。
(二)培训机制不健全
目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由农业部、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等多部门共管,培训资源过于分散,不能形成合力;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对农民工、用人单位、各类培训机构参与或组织培训的激励功能不强,尚未形成合理的、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各级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开展还处于探索阶段,计划性不强,工作和组织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相关培训机构良莠不齐,缺乏统一领导和监督,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培训网络。
(三)培训经费不充足
1.政府投入不充足。政府对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财政支持水平偏低,难以满足实际需求。面对大规模的劳动力群体,我国政府拨付的财政资金可以说是杯水车薪。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还没有形成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稳定的投入机制。一方面,农民工的输出地一般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一级政府财力相当薄弱,难以提供足够的培训经费投入;另一方面,由于受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制约,农民工的户口还在农村,其制度身份还是农民,根本无法享受输入地政府举办的主要是针对城镇下岗人员的免费培训,培训机会不平等。
2.用人单位投入力度小。我国《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培训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职工培训经费,根据本单位实际有计划地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但多数用人单位没有真正履行这些规定。政府推出的农民工技能培训补贴政策,多侧重于通用性工种的技能培训,其受益者主要是员工个人。用人单位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看重短期可见利润的获取,而忽视长期投资及间接收益的重要性。由于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投资回收期长,承担的风险也较大,再加上农民工流动性很强,因而用人单位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非常谨慎,力度非常小。
3.农民工自我投资能力差。目前,农民工月平均工资水平普遍低于其所在城市的平均工资标准,再加上克扣、拖欠的部分,其收入相当微薄,无力单独承担昂贵的职业技能培训费用。
三、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对策及政府应承担的职能
培训不但可以有效地提升农民工的综合素养,提高生产效率,而且有利于社会稳定,减少犯罪,对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深远。因此,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征,属基础建设范畴,政府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应居主导地位并负主要责任。
(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力度
社会各界思想认识的统一是做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基础。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紧迫性和对于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以及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意义,切实搞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宣传的权威性和渠道优势,通过尽可能多的途径传播培训信息,如通过电子媒体以公益广告的形式进行播放、在户外张贴宣传公告,引导农民工转变观念,提高其了解、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二)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扫除制度障碍
现行的户籍制度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改革现行户籍制度是重要的前提条件。国务院办公厅于2012年2日颁发的《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强调,继续坚定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着力解决农民工实际问题。对农村人口已落户城镇的,要保证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对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关制度,下大力气解决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上学、技能培训、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社会保障、职业安全卫生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今后出台有关就业、义务教育、技能培训等政策措施,不要与户口性质挂钩。政府应该根据社会发展水平和城镇承受能力适时改革现行户籍制度,淡化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界限,努力去除对农民工的身份限制,并逐渐剥离附着在户籍上的利益,最终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的住所和相对稳定的职业、合法的生活来源为基本的落户条件,以法治化、证件化、信息化管理为主要手段,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允许农民工自由迁移和流动,为其在城市发展提供空间。
(三)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公共服务
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农民工培训的政策、文件,但对于我国农民工长远发展来说,这些政策文件还是远远不够的。如《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明确规定:“用人单位负有培训本单位所用农民工的责任。所需经费从职工培训经费中列支,职工培训经费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比例提取,计入成本在税前列支。”但实际上,真正按规定进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企业并不多。政府应尽快研究和出台专门针对农民工培训的具体指导意见和实施细则及配套法律法规,建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长效机制,为培训工作有序、健康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政府供给社会公共服务责无旁贷。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公共服务活动之一,是我国公共服务的薄弱环节。政府能够提供的公共服务与农民工的实际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但享受的公共服务和公共资源却较少。随着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政府应当为这部分人提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
(四)建立健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机制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联动性强,要从管理体制、协调体制、监督体制等方面建立健全农民工培训机制。
1.完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管理机制。在中央,建立专门的培训管理机构或者管理小组,负责指导全国的农民工培训;在地方,设立与中央管理机构相对口的农民工培训管理部门,负责各地方培训工作的具体安排和组织实施。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形成统一有效的联动和管理机制,并针对农民工的异质性特征,为其建立差别化的培训体系。
2.健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组织协调机制。加强中央和地方管理机构、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和组织协调,明确上下级之间、各地方之间以及地方各部门之间的权限职责、管理范围,以便及时了解农民工培训开展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确引导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健康发展。
3.完善农民工培训的监督机制。在农民工培训的问题上,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现有监督部门的监督职能;另一方面,可以在农民工培训管理部门中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专职监督培训工作,以保障各项工作和制度有效、透明地运行。
(五)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目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规模小、档次低、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培训效果不理想。投入不足,资金缺口较大是重要原因。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农民工培训的重大意义,把农民工培训工作纳入社会公益性培训的范畴,加大财政投资力度。一方面,要设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专项基金。在中央财政预算中单列一项开支用于农民受教育和培训,按固定比例提取一定的费用并根据实际需要逐年保持一定比例增长,直接拨付或对地方专项财政转移支付。在国家农民培训基金项下可设农民工培训专项基金,通过设立专门账户和管理部门,对培训基金进行统一的专门管理,保证资金足额到位。同时还要加强监督和监察,从而保障专款专用、对口使用和保值增值。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私自挪用或截留,保证有限的专项经费真正用到实处。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拓宽投资渠道,构建起多元化的农民工培训投资主体。要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引导和鼓励各类学校、工商企业、社会团体参与农民工培训事业,提供培训扶持资金,鼓励金融部门加大对培训机构的资金扶持。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设立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基金,鼓励和引导私人资本进行农村人力资本开发。
篇3
1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品牌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1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品牌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直以来,我国民营企业普遍缺少核心技术。由于核心技术严重不足,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就不可能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只能实行成本领先战略,因而民营企业制造的原创产品不多,仿制的产品较多,拼装的产品居多,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便宜。此外,由于实行了成本领先战略,民营企业就要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来摊薄固定成本,以求得规模效益,再配合以先天的劳动成本优势来获取利润。近年来,民营企业的这一发展战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困扰,企业的低成本优势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另外,银根收紧等原因使得企业的资金也捉襟见肘,企业无法通过进一步扩大规模来摊薄成本,所以,企业陷入困境也就是必然趋势。若要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所面临的困境,就需要企业将发展战略从成本领先调整为产品差异化,而这就需要知识产权来助力。民营企业之所以不愿意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主要是因为企业拥有的、标志着差异化的自主知识产权资产严重不足。
1.2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品牌建设面临的机遇
早在一百多年前,中国最早放眼看世界的一批优秀知识分子就提出了“实业救国”的理念,经过几代中国人的拼搏和积淀,经过几番大浪淘沙、起起落落,中国企业、中国经济已经具备走出去、挑战世界的勇气和实力,中国品牌也有了决战世界品牌的气度和胸怀。近年来,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使品牌成为农业科技型企业基业常青的源泉、惟一独特的区分点这一国内外知名农业企业制胜的法宝,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农业科技型企业形成共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我国自主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和效应,加快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但目前我国仍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许多产品仍属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质量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农业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我国传统的竞争优势正在减弱,培育我国的知名品牌,进而塑造新的竞争优势迫在眉睫。为了切实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国家质检总局会同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研究制定并印发了《关于加强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就全面加强我国自主品牌建设,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指导要求。
2加强品牌建设的主要措施
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大北农全方位地完成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体系,包括产品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各项内容。近年来,大北农紧紧围绕产学研结合,积极创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汇集更多创新人才,攻克更多技术难题,打造更多优质品牌,掌握更多自主知产权,在加强品牌建设方面重点抓好以下措施。
2.1创建国内一流的农业科研机构
2.1.1高起点组建科研体系
大北农于1999年组建“大北农研究院”,开始走技术研发之路,2006年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009年公司被批准为国家创新型企业。为把该技术中心建设成为高起点、高端品牌的现代农业科研体系,大北农相继组建了7个研发机构:饲料技术研究中心、微生态技术中心、动物医学研究中心、动保技术研究中心、金色农华技术开发中心、绿色农华技术开发中心、生物技术中心,各研发机构受大北农技术中心与各产业子公司双重领导,并与各产业紧密结合,形成具有大北农特色(集生物饲料、生物疫苗、生物育种、生物农药等生物工程研究的科研航母)。产业技术服务人员在各产业研发机构的指导下,对产品进行技术推广及销售服务工作。
2.1.2高标准培养科研团队人是大北农发展的唯一资源。一是企业文化培养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是保证大北农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物质基础。大北农每年按20%的速度扩大科研队伍,形成一支内外联合、上下互动、持续创新的科技人才梯队。实施以事业吸引英才、以待遇留住人才、以情感凝聚人才的策略,优化科技队伍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增强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深化智资股份机制,智资股份制是大北农凝聚人才,实现共同发展的机制,员工的股权收益直接和企业的实际效益挂钩。强化培训管理,公司建立“学习型组织”,坚持“工作培训人、舞台锻炼人”的培训意识,其技术培训费用每年按10%的增长幅度递增。二是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06年大北农被增设为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博士后工作站分站,与科研院所通过产学研合作为企业培养高级研发人才。目前有在站博士后3名,留美博士后1名。2010年大北农集团院士工作站成立,首批共有9名院士进站,努力营造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的整体环境,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实力的不断增强。公司现有科研人员508人,包括30名博士和151名硕士。
2.1.3高投入保障科技经费大北农从2001年开始从科技饲料(预混料)向其他农业生物高科技领域扩展,包括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种业、动物保健和生物农药等。科技活动经费投入逐年增长,2008~2010年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分别占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5.3%、4.2%和4.5%。
2.2积极开展自主创新活动
2.2.1创新战略思路:“2+2”大北农自主创新模式大北农技术创新的总体思路是应用生物技术发展生物饲料、生物育种、生物疫苗、生物农药四大核心产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发现代农业和新农村所需信息化服务产品并建立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村培训现代创业型农民,使其成为新技术、新产品应用者。经过创新实践,大北农已经形成“开放性研发与成果中试熟化相结合、农民科技知识普及与企业公益微利相结合”的“2+2”自主创新模式。一是产学研联合开发。大北农联合国内高校与科研院所专家及研究资源,以自主研发为基础,以广泛整合科技资源为手段,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间的技术合作与交流。二是农业科技成果中试熟化与转化,利用自身的转化基地与技术服务网络,将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盘活;将社会成果资源变成大北农发展的战略资源。三是农民科技知识普及的知识营销策略。大北农以技术和服务营销为主要手段,构建了总部、子公司、服务站三级服务支撑体系。四是建立公益事业机制,设立两大奖项。即在全国20多所农业大学设立了“大北农奖学金”;在全国农业战线设立了奖励国内农业科技人员的“大北农科技奖励基金”。
2.2.2体制与机制创新:开放性研发与合作为了实现共担课题、共攻难关、共创品牌、共谋方略、共促发展、共享成果之目的,大北农充分整合优势资源,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20余所科研单位建立了产学研深度合作关系。2003年牵头联合江苏正昌集团等16家企业成立“绿色伟农企业联合体”;2005年成立微生态技术中心,2010年获批筹建“饲用微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007年牵头联合中国农科院饲料所等38家单位发起成立“北京中关村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联盟”。2009年公司联合北京市种子管理站等19家单位发起成立“首都籽种产业科技创新服务联盟”。
2.2.3创新激励政策体系: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益共享创新与保护是大北农知识产权发展的两大战略。在组织机构方面公司成立了知识产权部和法务部,专职人员7人,从专利、植物新品种权等多个方面对研究成果进行立体保护,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化。在制度建设方面,制订了专利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产品研发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2003年公司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等共同开展“玉米品种农大108维权”活动,首开国内玉米种业品种维权先河。2005年公司开展了超级稻先锋组合“两优培九的维权”活动,通过法律手段和协商解决了多起侵权纠纷,成为国内杂交水稻行业最大的维权行动。
2.2.4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品牌营销和服务营销大北农利用自身的转化基地与技术服务网络,将过去一大批积累在国家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盘活的同时,也将社会成果资源变成了大北农发展的战略资源。公司实施品牌营销,大力推动“大北农”牌饲料品牌、“金色农华”牌杂交水稻种子品牌的整体宣传和推广。大北农视产品质量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拥有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HACCP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体系,建立了覆盖全国重点养殖和种植区域的营销网络,在全国首创“县级服务站”营销模式,建成以互联网为工具、培训为手段、服务为内容、产品为载体、服务人才为主体的全新服务网络模式,提升公司产品影响力和网络竞争力。
篇4
1、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做好已有项目推进工作。一是认真组织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精神和《瑞兴于试点规划》要求,积极向上争取更多更大的项目,并加大力度跟踪项目进展情况,争取列入国家级规划;争取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试点项目实施;争取“瑞兴于”试验区五大基地之一的市职业资格认证基地的项目实施。二是下一步将继续做好赣南苏区振兴发展重大项目推进工作,公务员培训基地进行实质性建设,中央国家机关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完成征地、可研、初设,并积极争取国家部委认建。
2、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强化苏区振兴发展人才支撑。出台《引进人才若干规定》、《引进人才实施方案》、《市加强现有人才队伍实施意见》,推进实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和“高技能人才振兴工程”,配合实施“赣鄱英才555工程”,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来干事创业,形成吸引人才向心力,为苏区振兴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2013年累计实现引进100名城市规划、项目策划、文化创意、现代金融、资本运作、经营管理、名教师、名医生和高技能人才等优秀人才,3年内实现引进300名上述优秀人才的目标。落实人社部《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大力推进技工院校的发展。稳步推进“一村一品”工作,培养一批“一村一品”产业带头人。
3、建设公务员培训基地,树立特色培训品牌。充分发挥公务员培训基地引领作用,搞好公务员培训基地建设,完善培训基地各项管理制度,向上争取更多的公务员素质培训、能力提升等主题培训班安排到公务员培训基地,将公务员红色培训打造成我省乃至全国样板。一是研制公务员培训模式,着重在讲座式、体验式、研讨式等方式进行探讨。二是完善教学场所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党校、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办公及教学场所,先行先试红色培训。三是完善公务员培训项目管理、培训质量评估、学员管理、教学管理、师资管理、后勤管理等制度,并将制度上墙。四是组建教学与服务机构,争取上级批准成立公务员特色教育培训中心,核定编制,配备教育培训管理与后勤管理人员,组建保障服务队,确保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4、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事业单位管理制度。
一是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继续开展带头创先争优、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做好公务员“四类培训”工作,推进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二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力争在全市实现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和聘用单位人员全覆盖;配合市做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集中统一考试工作,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招揽更多更适合的优秀人才;推进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的贯彻落实,做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前期调研工作,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三是切实做好安置工作。严格落实中央和省有关安置工作的各项政策,确保安置任务落实到位;贯彻落实企业干部收入水平动态增长、相关部门维稳工作协调联动等机制,深入开展关爱行动,维护企业干部总体稳定。四是深化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巩固义务教育学校和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成果,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工作。继续配合做好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
5、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一是要落实好小额担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等优惠政策,通过创业带动就业;二是要大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为就业困难群体购买公益性岗位等工作,缓解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压力;三是要积极推进工业园区企业招工工作,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四是开展多层次、多工种的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五是深入推进“一网五点”建设,不断加强就业信息和就业监测工作,实现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信息化、常态化、均等化。六是开展“在外乡贤返乡创业工程”活动,加强与在外工商界人士的沟通联系,宣传推介"回归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激发本土创业活力。
6、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着力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要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大对民生工程的统筹调度和监督监察工作。千方百计筹集所需资金,确保各项指标不因资金短缺问题而影响进度。二是要抓好社会保险,特别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三是要提高保障水平。根据上级统一部署,按照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调待增幅的标准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适当提高城镇大集体困难企业、手工联社大集体企业未参保退休职工和未参保返城未安置就业知青的养老生活补助标准,将财政月人均养老生活补助标准提高到305元。四是要强化基金监督管理。加强社保基金内控制度体系建设,实现常态化和制度化。采取实地稽查、书面稽查、投诉稽查、联合稽查和劳动保障年审等多种行政手段,强化社保待遇支付稽核。五是要提升经办管理信息化水平。深入推进“金保工程”建设,加强乡镇劳保所、社区信息化建设;实现全市各乡镇接入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系统;加快社保卡发放,建立参保人员专项缴费绿色快捷窗口。
篇5
关键词:植保社会化;制约因素;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江苏省盐都区地处苏北平原中部,现有耕地5.47hm2,常年粮食产量62万t,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全国优质水稻标准化示范区。植保社会化服务工作自2009年在盐都区开展示范以来,在政府政策扶持和财政项目引领下,近几年有了长足发展,培育了一批规模专业化服务组织。最大的服务组织承包规模达万亩以上。但各地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全承包服务所占的比例仍不高,上热下冷问题严重,植保社会化服务的规模与我区农业大县地位及农民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为深入剖析盐都区植保社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破解发展瓶颈,盐都区植保植检站于2014年1月上中旬组织人员到大冈、楼王、尚庄、郭猛、龙冈、大纵湖、秦南等7个农业重点镇,对好兄弟、丁马港、永益、大地丰收、红太阳、宏彬、山林、志强等8个植保合作社进行专题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察看现场、查阅档案、走访农户等方式,总结成功经验,分析制约因素,研究对策措施。
1 现状与问题
1.1 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省市植保部门的大力推进和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盐都区植保社会化服务工作得到了较快发展,主要表现为:服务组织数量逐年增加。截止2013年底,盐都区有专业化防治组织63个,比上年新增8个,其中经工商、民政登记注册的植保专业合作社24个,比上年新增3个。从业人员素质明显提高。目前,盐都区从业人员3167人,其中持证上岗数398人,较上年新增108人。装备数量不断增加。拥有各式喷雾药械2973台,比上年增加153台,其中大中型药械43台,新增4台。作业能力明显提升。盐都区专业化服务组织日作业面积达3800hm2。2013年,盐都区建立1个666.67hm2、4个333.33hm2全承包示范区,重大病虫统防统治累计面积13.152万hm2次,稻麦重大病虫专业化防治覆盖率平均57.4%,其中小麦56.2%,水稻58.5%。
1.2 运行模式
1.2.1 全程承包防治
植保专业社与农户签订病虫防治合同,明确防治目标,农户一次纳防治承包费用,合作社负责农户某作物整个生长季节的病虫害防治。如大冈镇好兄弟植保专业合作社,2013年稻麦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1420hm2,其中水稻全承包面积620hm2。
1.2.2 代防代治
即根据农户临时性防治需求提供防治专业服务。在病虫害防治适期,由农作物病虫防治组织传递信息,做好宣传,植保专业合作组织提供机动喷雾器,农户在市场上自己购药或机手带药农户购买,由专防队员实施防治作业,代防代治防治费用由需防农户交纳,一般收服务费5~7元/667m2。
1.2.3 集体统防统治
即在粮棉高产增效万亩片,于病虫防治适期统一组织开展病虫统防统治。通过统一采购农药,统一时间,由专业化防治队统一开展防治,由项目实施单位和农户共同承担相关费用。
1.3 主要成效
解放了农村劳动力,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及缺少劳力家庭的后顾之忧;提高了防治效果,专业防治田与农民自防田相比,对路农药使用率达100%,防效平均提高11.67%;降低了防治成本,在水稻病虫防治中实行专业化防治比农民自防平均减少农药防治1.64次,平均节约农药、用工成本25元/667m2;加快了新型植保器械、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减少了农药污染和农产品农药残留,保护了生态环境,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1.4 存在问题
1.4.1 组织数量少
目前,盐都区经工商登记的合作社仅24个,远远低于省市要求,尚有张庄、盐龙、新区、冈中、北蒋、滨湖、北龙港等7个街道没有经工商登记注册的服务组织。
1.4.2 组织规模小
除好兄弟、宏彬等几个植保专业合作社外,其余组织在硬件投入及人员配备上都达不到省“五有”的要求,日服务能力在33.33hm2以下,服务以代治为主,开展全承包服务的组织较少,进行合同管理的更少。
1.4.3 管理滞后
部分组织机构虚设,没有固定办公场所、无专门管理人员、无管理制度与财务制度、成员管理不规范、档案不完备等。
1.4.4 无认定标准
社会化服务组织认定标准、行业标准、行业服务规范未出台;从业人员劳动保护、安全防护、人身保险等无标准;服务双方遇到纠纷时没有评价依据。
2 制约因素
2.1 效益低
因大部分合作社牵头人管理能力不适应大面积全承包服务需要,损耗大、效益低,甚至亏本。据对4个合作社5个机防队重点调查,水稻全承包收150元/667m2服务费,平均共进行防治8.2次,支出药剂成本67.6元,用工工资45.1元,机械成本10.5元,管理成本4元,合计支出127.3元,毛利润22.7元,与农药销售商零售利润差不多。如果算房租、财务成本、合作社基本没有利润甚至亏损。好兄弟合作社丰乐机防队、永益合作社界河机防队2013年就亏本。
2.2 风险大
2.2.1 安全风险
现有机手以老人、妇女为主,身体素质较差,水稻打药高峰期大多处在高温时期,长时间连续打药,稍不注意就可能中毒。
2.2.2 防效风险
好兄弟植保合作社丰乐机防队,在2013年水稻全承包服务时,遇个别农户因播种量高,田间纹枯病大发生,与正常密度田块比,防治效果下降,农户认为是稻飞虱为害,要求机防队加大对后期稻飞虱的防治,多用药1次。永益合作社界河机防队在防治三代稻纵卷叶螟时,防效差的田块补治了1次。
2.2.3 经济风险
好兄弟合作社戴伙机防队今年承包33.33hm2水稻病虫防治,收服务费1.3万元,另有6.2万元由村委会担保,少数农户因少报面积或密度过高造成纹枯病防治效果不好,导致余款收不回。永益合作社界河机防队也存在少数农户不交服务费现象。
2.3 装备差
2.3.1 自动程度差
目前,打药机械仍以肩背手拉为主,劳动强度大,防治效率低,防治质量无保证。
2.3.2 机械质量差
据了解,好兄弟、宏彬两合作社2010~2011年购买的11台手推式喷药机目前只有2台能用。机械损坏不但增加了维修成本,浪费人力,还严重影响防治进度,影响防治效果。
2.3.3 维修难
乡镇无专业维修点,机械坏了要到盐城买配件,找人维修。
2.3.4 成本高
大冈好兄弟合作社2012年添置、更换、维修机械的费用达到43380元,折10.5元/667m2。
2.4 留人难
2.4.1 收入低
大部分农户农田面积小,田块零碎不连片,服务效率低,1人1d的服务面积1.33hm2左右,一个虫期最多服务3.33~4hm2,每天纯收益70元左右,与承担的责任、付出的劳动强度极不成比例。同时,由于病虫害防治有其特殊性,每年就那么几次,机手虽专业但不能成为职业,大部分时间机械闲置没活干。
2.4.2 工作苦
大热天机手要背30kg的机械在水田中作业7~8h,一般人吃不消,青壮年不愿意干。
2.4.3 不安全
由于经常和农药打交道,安全没保障,不如外出打工。因此,目前机手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及妇女较多,人员也不稳定,发展后劲差。
2.5 矛盾多
农户少报面积现象普遍,核实难度大,遇到病虫大发生时田块间防效差别大,纠纷多;少数群众比较挑剔,不能有一点小毛病,导致有的机防队打药次数比其他农民还多,为降低成本,机防队只能选择普通药剂;有的农户想得到服务,又不愿意交费。有的农户怕交了钱得不到按时服务,或怕防效不好。
3 对策建议
3.1 强化行政推动,构建服务网络
农作物病虫害属自然灾害范畴,专业化统防统治是适应现阶段农业农村生产实际,提高防灾、减灾效果的重要措施,不仅具有很强的公益性质,而且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专业化统防统治是“组织+技术”的社会化服务行为,是农村社会化服务重点内容之一,发展初期政府除进行政策扶持外,针对性地引导和强有力的行政推动是关键。政府除要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目标任务、考核措施外,在购机、用工、保险、燃油、药剂、培训、宣传等方面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乡镇政府更要主动作为,结合联耕联种,制定具体推进措施,同时明确村委会及村级综合服务社的责任,在规定时间成立植保专业化防治合作社或防治专业队,通过3~5a努力,构建起覆盖盐都区的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网络。
3.2 加快土地流转,统一作物布局
当前土地分散种植的模式,不仅田块零碎,不利于大机作业,同时由于每户种植作物品种不统一、栽培方式不统一、生育期不统一,不利于搞统防统治,严重影响病虫害的防治效果。通过流转,促进土地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集中,实现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有利于统一作物布局,有利于病虫害综合防治,也有利于大型喷药机械作业,对推广植保专业化防治必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3 加速药械更新,提高防治效率
加大植保新药械购买的补贴力度,将机载大型植保机械等先进植保机械纳入农机补贴范围,鼓励合作社投资购买先进植保机械,提高防治效率。在各镇建立植保机械定点维修点,方便合作社和农民进行维修。强制淘汰老式低效、跑冒漏滴手动喷雾器,可采取以旧换新等形式调动农民更新植保机械积极性,提高高性能新式喷药器械的普及速度。
3.4 推进农资连锁,提高用药档次
借鉴苏南等先进地区做法,组建区级农资连锁配送服务站,严格按照招标采购程序,选择优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零差价配送到各连锁网点,供应给农民,提高高效优质药剂的普及率,减少用药次数和农药污染,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药利润实行政府补贴。
3.5 加强培训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篇6
一、坚持规划引领,促进林业科学发展
全力抓好各项规划的推进。树立规划优先、规划为重的理念,以“全省科学规划年”为契机,加快完成《“绿化宝岛”工程总体规划》的编制,积极指导各区编制工程规划的年度实施方案。提请市政府尽快批准通过《加快花卉产业发展扶持办法》、《爱鸟护鸟先进单位评选规定》以及各区镇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等一批事关林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尽早发挥规划的引领和管控作用。
二、大力开展“绿化宝岛”行动,巩固扩大生态建设成果
(一)制定“绿化宝岛”实施方案和2013年任务计划。尽快报批全市“绿化宝岛”建设实施方案,积极指导各区编制“绿化宝岛”行动年度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明确土地落实、造林补助、资金筹措等方面的政策规定,落实责任要求。
(二)加大造林绿化力度。落实各区和相关部门“绿化宝岛”行动的目标、任务、责任,全面推进“绿化宝岛”工程建设,加大苗木培育力度,优化造林绿化方式,增加混交林、乡土树种、珍贵树种造林比重,完成造林面积3.12万亩。
(三)抓好良种良苗和林业植物新品种基地建设。加快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示范步伐。加强珍贵树种苗木繁育,优化种苗供应结构。严格执行“两证一签”制度,开展林木种苗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制售假劣林木种苗违法行为,加强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整顿规范生产经营秩序。
(四)加强生态公益林管理。全面实施生态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强化管护责任,完善管护措施,调整管护站点布局,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严格执行《重点公益林管理办法》依据有关规定,,2013年公益林管护补偿标准将达到每亩每年20元。加强对生态公益林的检查管理,健全和完善生态公益林管理的规章制度,不断提高森林生态补偿水平。
三、着力深化林业改革,增强林业发展活力
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争取市委市政府尽快出台集体林权配套改革的政策性文件,落实各项配套改革措施,积极开展“稳定一大政策,深化改革,构建三大体系”的配套改革。尽快成立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建立交易市场,推进林权规范有序流转。完善林业金融服务,加大林权抵押贷款贴息扶持的力度,创新林业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林业信贷投入,争取当年林权抵押贷款继续保持较高的水平。进一步落实政策性林木保险政策,鼓励和引导林农、中小林业经营主体主动参与政策性林木保险,提高林农参保率和林木保险覆盖率。按照专业化、合作化、企业化的思路,支持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林业的统一经营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不断探索农民通过林下种植、养殖、旅游以及其他方式提高收入的新机制、新途径,实现不砍树更快富的目标。
四、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切实巩固建设成果
(一)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开展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两项约束性考核评价工作,落实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林地征占用定额管理、林木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和审核审批程序。建立完善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的专项整治打击力度,重点开展打击非法毁坏海防林占地、非法经营和运输野生动物、非法采石采矿、盗伐偷运风景树以及清理历年毁林占地积案等五类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破坏生态行为,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二)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严格执行林地和自然保护区管理规定,加大封禁保护力度,促进生态的自我修复。加强湿地保护体系建设和湿地保护宣传教育,促进湿地公园健康发展。
(三)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编制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相关规划。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开展珍稀濒危物种拯救和保护,扩大回归自然范围。
五、强化林业应急管理,提升灾害防控能力
(一)全力抓好森林防火。强化森林防火工作。实施森林防火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严格落实防火责任,提高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提升防火工作现代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确保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
(二)狠抓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加强椰心叶甲、桉树枝樱姬小蜂、薇甘菊等有害生物发生趋势预报预警和防治工作,不断提高预测率和防治水平。
(三)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继续推进主动预警试点,加强野生动物疫病监测和疫情防控,强化重点时节、重点区域监测,推进监测防控体系建设。
(四)做好防灾减灾工作。不断完善防灾减灾应急体系建设,加强物资储备,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五)加大林区治安防范力度。建立跨区域林区治安防范协作机制,深入实施林区警务战略,加大林区治安源头管理力度,防止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
六、加快发展林业新兴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一)加快发展花卉和林木种苗产业。积极发展绿化苗木的栽培,重点发展花卉苗木基地,大力发展花卉产业。今年新增花卉种植面积0.4万亩,全市花卉累计种植面积5.8万亩以上。
(二)稳步发展木材加工业。做好全市木材经营加工产业发展,整合现有资源,筹建木材交易市场,做大做强做优木材加工业,强化木材经营市场管理。
(三)加大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力度。积极开展试点示范,推广成熟的繁育利用技术和规范管理模式,鼓励资源利用企业建立资源繁育基地,建立野生动物产品市场准入机制,确保合法来源的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流通。
(四)大力发展珍贵树种和特色经济林产业。大力培育珍贵树种种苗资源,重点发展珍贵树种用材林和橡胶、椰子、热带木本水果等特色经济林产业,扩大种植比例,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五)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以发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为重点,扩广林草、林药、林禽、林菌、林蜂等复合经营模式,实现林业以短养长和农民快速致富。
七、增强支撑保障能力,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一)进一步完善强林惠林政策体系。继续实施造林、林木良种、中幼林抚育等补贴补偿补助政策。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和税收扶持政策。
(二)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加大关键生态技术、碳汇计量监测、生态功能评估、新兴产业技术等科技攻关力度。把科技创新服务作为兴林富民的根本保障工程,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基地、标准化示范区等示范样板。
(三)重视林业科技新兴领域。加强林业知识产权工作和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强化林业生物安全和遗传资源管理,建立林业认证制度,力争在森林论证机构、咨询机构、培训机构上取得新突破。
(四)强化依法治林。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和培训,做好《森林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抓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制订工作。完成规范性文件清理,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认真做好林业行政复议工作,提升各级林业部门依法行政水平。
(五)大力推进林业信息化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制式、统一平台、统一管理的要求,加大资源整合,促进信息共享,积极拓展林业信息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林业信息化标准建设,推进应急通讯和先进成熟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
八、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一)加强林业宣传。积极策划开展系列宣传活动,进一步提升林业的地位和影响力,深入开展关注森林系列活动。
(二)推进生态文明基地建设。组织以“繁荣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的森林生态系列宣传活动,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小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古树名木、野生动植物等生态教育功能。
(三)开展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国际湿地日、爱鸟周等生态文化主题活动,全面展开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九、全面抓好自身建设,提高服务管理能力
(一)加强各级林业领导班子建设。高举科学发展观、执政为民、团结干事的旗帜,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依法履职的能力,打造一支作风过硬、团结干事、勤政廉政的干部队伍。
(二)强化森林公安队伍建设。深化“五化”建设,充实警力,强化保障,提升执法打击能力和服务管理水平。加强林区治安维稳工作,排查化解不稳定因素,避免发生重大涉林。
(三)加强干部培训管理。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竞争上岗、挂职锻炼力度,积极推进干部轮岗交流和任期目标管理,优化机关干部配置。抓好基层林业队伍建设,强化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培训学习,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篇7
本刊讯 2013年 11月13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栋梁主持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并强调全国安全监管监察系统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职工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重要讲话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创新安全监管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快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安全稳定环境。
杨栋梁强调,安全监管监察系统要紧密结合安全生产工作实际,在建立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在推动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上见成效。要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认真研究如何着力推进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理念,提高坚守“红线”的能力;如何从安全生产本质规律入手,进一步完善安全监管监察体制机制;如何加强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动员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齐抓共管;如何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治理“三违”;如何进一步建立完善隐患排查常态化机制,消除死角盲区;如何坚持依法治理、依法监管,全面提升安全监管监察工作科学化水平;如何推进安全科技创新,大力提高安全生产机械化、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如何更好地发挥市场作用,推动安全生产工作;如何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参与安全生产,并充分发挥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如何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全民安全素质;如何进一步推动落实职业安全健康工作;如何更好地运用国家政策,引导安全生产工作持续发展。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学术年会在福州召开
本刊讯(记者 袁春贤) 10月24日,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以下简称“协会”)2013年学术年会在福州召开。今年恰逢协会成立30周年。
30年来,协会在团结、服务于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领域的广大专业工作者、促进科技进步、加强安全生产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在完善社团机制,作为公益性、非盈利性的社会团体的行为规范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并积累了经验。特别是近10年来,协会在职业健康、安全社区建设、安全科技创新、教育培训等方面做了很多富有成效的工作。张宝明理事长对协会30年来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这次年会的主题是“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安全健康”,与会代表200多人围绕当前职业安全健康领域的热点和难点展开深度探讨,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会上还表彰了一批安全生产优秀科技成果,颁发了2013年协会科学技术奖。其中由中国安科究院等单位完成的“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重大事故控制及应急救援关键技术”等14个项目荣获一等奖,34个项目获二等奖,54个项目获三等奖。(图 晓讷)
农业部加强应急和安全生产管理培训
本刊讯 2013年11月6-9日,农业部在京举办全国农业应急管理暨安全生产专题培训班。农业部总经济师、办公厅主任、农业部安全生产委员会副主任毕美家在开班式上强调,要围绕创新体制机制、强化能力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宣传教育和科技应用,加强农业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本次专题培训为期4天,通过专家讲座、实地考察、现场演练、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重点培训农业应急预案管理、应急管理平台建设、农业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安全生产管理实践与发展展望、农业安全生产监管等内容。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通报安全培训违法违规行为
本刊讯 2013年11月6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广东省东莞市安全监管局原局长陈建国等安全培训违法违规行为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通报》指出,从2005年底开始,东莞市安全监管局将不具备相应培训资质的高培学校确定为定点培训机构之一,为其安排各镇区安全监管分局组织的生源。高培学校每向学员颁发一个证件,就向东莞市安全监管局支付20~200元不等的回扣。2013年9月23日,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对该案作出一审判决:东莞市安全监管局原局长陈建国、副局长沈善智、党组成员高景荣,因单位、贪污罪、挪用公款等罪名,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至3年6个月不等。
《通报》还指出,此案件性质恶劣、情节严重,反映出安全监管监察系统极少数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廉洁自律不强、工作作风不扎实,个别地区安全培训工作仍然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等问题。为深刻吸取教训,加强安全培训管理,提出如下工作要求:深刻剖析本单位在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及时发现和解决安全培训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各级安全培训监管机构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工作的决定》,严格落实中央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进一步转变安全培训管理方式,切实履行监管责任,推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严查安全培训违法违规行为;各级考核发证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资格考试与证书管理暂行办法》,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安全生产资格考试,规范安全培训考核和发证管理,加强监督检查,全面推动持证上岗制度落实。
六部门联合开展机动车安全隐患大检查
本刊讯 2013年10月18日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6部局印发《关于开展机动车安全隐患大检查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自2013年10月至2014年2月底,在全国联合组织开展机动车安全隐患大检查。
此次6部门开展联合大检查将从机动车生产、销售、改装、检验、登记、维修、报废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排查清理,重点排查对象包括大中型客车、重中型货车、农村面包车、校车、危险货物运输车5类车辆。通过对机动车生产企业、改装企业、车辆管理所、安全技术检验机构、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开展集中拉网式清查,查处不按规定标准生产机动车,非法改装、拼装机动车,为不符合条件的机动车办理登记和检验,生产、销售假冒伪劣机动车零部件,非法回收和倒卖报废汽车等违法行为。
对生产违规机动车、非法改装的企业,将暂停或撤销其相关产品生产许可,对擅自生产、销售未经许可的机动车型的,将依法没收非法生产、销售的机动车成品及配件,吊销营业执照。对违规办理车辆登记检验牟利的,一律从严查处,涉嫌违法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机动车安检机构降低检验标准、减少检验项目,篡改检验数据,伪造检验结果,或者不检验、检验不合格即出具检验合格报告的,依法处罚并撤销检验资格。
各相关部门将曝光查处的违法案例,公布违规企业名单,公布不合格车辆的型号、问题及生产、改装厂家。对发生死亡交通事故的,倒查车辆安全性能及监管责任,对肇事车辆存在安全隐患的,一律追究相关人员和企业的法律责任。
烟花爆竹协会召开
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常务理事会
本刊讯(通讯员 罗艾民) 2013年10月10日,中国烟花爆竹协会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常务理事会全体会议。
会议讨论通过了加强行业自律的《倡议书》,发出了“贯彻执行《烟花爆竹企业保障生产安全十条规定》;严格遵守GB10631-2013《烟花爆竹安全与质量》规定;严格执行烟花爆竹买卖合同及产品流向登记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烟花爆竹运输管理规定;诚实守信,不冒牌生产、不委托加工,不销售(采购)假冒、伪劣、超标以及包装不合格等产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自觉维护市场经营秩序,主动举报非法违法现象,配合政府部门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运输、燃放烟花爆竹行为。”的六条倡议。与会会长、副会长和常务理事在《倡议书》上签字。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监管三司司长王浩水在会上指出,当前烟花爆竹行业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挑战。因此,协会工作要与时俱进,积极应对。烟花爆竹常务理事单位要带头遵纪守法,做好行业安全生产的示范作用,要发展新型安全和环保产品,要大力推进机械化生产和专业化生产,为促进烟花爆竹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做贡献。
安科院(所)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正式成立
本刊讯(记者 晓讷) 2013年10月21日,第全国安科院(所)长联席会议在重庆召开,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吕敬民在会上致辞并宣布安科院(所)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正式成立。
为进一步深化全国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推进资源共享与整合,联合突破制约安全生产和安全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快提升全国科研院所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全国安科院(所)长联席会议各参会单位共同发起成立全国安科院(所)科技创新战略联盟。联盟本着自愿加入的原则,目前共有32家。
第全国安科院(所)长联席会议的主题是“创新、发展、合作”。会议上,各安科院(所)负责人一致认为,要进一步加强各单位产学研合作,推进全国安科院(所)资源整合与共享,以加快提升全国安科院(所)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共同努力把科技工作做好,为我国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会议同期举办了全国安科院(所)科技成果展。
呼吸类特种劳防用品企业抽查结果公布
本刊讯 2013年10月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通报了呼吸类劳动防护用品专项抽查结果:抽检的357个批次中,344个批次合格,13个批次不合格,合格率为96.4%;抽检的67家企业中,59家的生产条件满足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管理规定要求,对产品的安全性能和质量控制较好,符合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的要求,合格率为88.1%。
本次共抽查了辽宁等14个省(直辖市)的67家取得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的生产企业,共抽检了357个批次的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等呼吸类劳动防护产品。按照产品的不同性能要求,对抽检产品的防尘、防毒性能进行了全面检验。
篇8
一、事转企改制单位实施绩效管理的背景
2009年7月30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国有文艺院团改制路线,深化了其市场化和商业化的进程。西安秦腔剧院正是在2009年文化体制改革大潮中树立的一个先进典型和示范标杆。
1.管理团队素质和技能欠缺。与其他国有文艺院团一样,改制后的秦腔剧院的高层管理人员主要由专业艺术工作者兼任,缺乏必要的现代管理知识的培训和实践,缺少必需的知识结构和管理技能,对管理的认识还保留在传统的“管人、理事”的层面,对现代管理的战略意义和基本内容不够重视,无论在对内的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还是对外的市场开拓、客户维持发展、公共管理维护方面,都难以有效推动院团发展。
2.薪酬分配的“平均主义”。国有文艺院团的事业单位性质,采用科层制的行政管理模式,薪酬分配机制固定僵化,基本上职工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严重地挫伤了部分艺术人才的积极性,使国有文艺院团的艺术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逐渐丧失。
3.缺乏淘汰退出机制。国有文艺院团的演职人员的事业身份,为其提供了终生保障。使每一位从业人员彻底摆脱了经济风险和失业的可能性,缺乏员工淘汰机制,员工的风险意识不强,没有压力自然而然就没有动力,个人技艺水平的提高全凭自身的自主意识,从院团的角度来看缺乏激励和制约。
4.绩效管理体系不健全。绩效管理引入到国有文艺演出团体的时间较短,鉴于院团自身的管理能力,一般绩效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绩效管理的技术和手段。绩效作为实现组织目标、调整员工行为的牵引,是实现国有文艺演出团体体制改革的重要手段,绩效管理机构的建立、绩效管理制度的制定、绩效指标库的构建都需要专业的技术,这往往是国家文艺演出团体管理团队中较为缺乏的能力。
5.后继人才队伍薄弱。由于演艺人员艺术生命周期短,一些演员三四十岁就面临着转岗和再安排,政策一般采用“一刀切”的原则。后继力量的培养对于每个院团都是重点,虽然秦腔剧院没有出现离退休人员比现职人员还要多的情况,但是由于内退政策,导致公司缺乏编剧、作曲、指挥、导演这类专业技术人才,严重阻碍公司艺术创作和生产。
通过以上问题可以看出,国有文艺院团的体制改革是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体制改革的核心最终会落到“人”的问题上。不论是管理团队能力的提高还是演职人员队伍的建设,不论是艺术创新还是管理模式变革,归根结底还是要归结到对“人”的引导上,而薪酬和绩效恰恰是解决这个引导的最有力的手段,尤其是通过绩效考核,将激励作用落实到薪酬上,是国有文艺院团的人事制度改革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 转企改制院团实施绩效管理的基本思路
在体制变革新时期,国有文艺院团的绩效考核改革的导向: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导向,实现院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首先是以人为本。国有文艺院团绩效改革的目的是激发演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演艺水平,创新优秀作品,培养后继人才,繁荣文化演艺事业,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绩效和薪酬为引导手段,建立艺术和市场的连接,围绕市场需求进行作品创造,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激活员工内部管理机制,确保艺术生产与群众需求和市场需求相适应。再其次还要兼顾院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改制后国有文艺院团仍与生俱来的公益作用,院团的发展根基和源泉是艺术人才,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激发演职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实现院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有效手段。
三、 转企改制院团实施绩效管理的关键点
1.进行组织优化,精简机构。整合院团的人力资源,调整院团的组织机构。以秦腔剧院为例,公司管理本部在改制初期已经按照扁平化原则,设立行政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艺术管理部和市场部五个部门,明确划分部门职责,基本满足公司经营发展和日常管理服务要求。保留两个具有百年历史的秦腔演出团体易俗社和三意社,承担复排经典剧目、创排精品剧目,惠民演出、送戏下乡等演出活动。两个社冗余演职人员可采取转岗方式,调整至将剧场运管中心(整合易俗大剧院和易俗社剧场两个剧场资源合并成立),使演职人员队伍保持良好的艺术竞争力和战斗力,同时充分利用剧场资源开展包场及承接各类演出,争取经济效益。
2.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1)建立绩效管理机构。从组织层面建立绩效管理机构——绩效管理领导小组,由院团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由公司总经理担任组长,各位副总担任组员,把绩效管理提升到院团整体管理改革的高度。(2)制定绩效考核制度。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出台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及配套政策,从制度层面保证绩效管理体系有效运行,避免了考核指标偏离引导方向、循环环节缺失,评估流于形式等问题。(3)绩效考核指标库的建立。根据院团的战略规划和文化集团签订的目标责任书,实行院团、部分或分公司及员工三级绩效指标分解。将目标责任分解到部门或分公司再落实到个人,通过层层分解和层层落实,确保公司组织目标的有效传递和实现。根据指标库的建立原则,秦腔剧院的绩效考核指标由组织绩效考核和个人绩效考核两部分构成,其中组织绩效考核包括公司目标责任书完成情况,所在部门或分公司工作业绩完成情况;个人绩效考核包括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岗位适应性等方面。避免了有的国有文艺院团在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考核指标过细、考核指标偏离方向、考核指标结构失衡等问题。(4)设定绩效评估的方式和程序。绩效评估做为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其结果的公正性影响着绩效管理实施的成败。绩效评估的结果要与员工的薪酬、培训、晋升、退出等挂钩,因此要采用透明的绩效评估程序,保证公平和公开,接受来自组织、部门和个人三个层面的监督。绩效评估的结果要与职工进行沟通、反馈,制定绩效改进计划,完成绩效管理循环。
3.搭建以绩效考核为基础的绩效工资体系。改制前国有文艺院团执行事业单位工资体系,薪酬结构相对固定,为了加大考核激励力度,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一套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管理体系是院团发展的要求。
根据管理级别和岗位性质确定基本工资与绩效工资的比例。年薪基数标准与管理职务或专业技术职称挂钩。管理级别越高,绩效工资所占比例越高,薪酬杠杆撬动的力度越大。绩效工资的比例越高,收入的不稳定性越高,通常绩效工资在总收入的比例在20%—60%之间比较合适。根据秦腔剧院高管人员年薪中基本工资占40%,绩效工资占60%;中层干部年薪中基本工资占50%,绩效工资占50%;主管及员工年薪中基本工资占60%,绩效工资占40%。
四、 转企改制院团绩效管理改革实施步骤
1.观念导入。受事业单位管理模式的影响,“大锅饭”思想和“等靠要”观念仍然对部分职工的影响较深,绩效管理对员工队伍情绪必然会有冲击。通过对政策宣导和讲解,对市场和院团面临形势的分析,使员工心中树立改革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
2.明确定位。国有文艺院团的绩效管理要实现院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人事制度改革特别是作为激励手段的绩效管理制度和以绩效管理为基础的薪酬改革是核心重点。
3.方案制定。绩效管理引起薪酬管理及其他管理模块衔接的变化,绩效管理配套方案恰好解决这一问题。在试行阶段对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方案调整,不断修订和完善绩效管理方案是保障有效实行的基础。
4.配套保障。建立“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为核心理念的文化体系;建立职工职业生涯管理体系,吸收优秀演艺人才,扩大职工的晋升空间;建立培训管理体系,提供培训机会,提高员工演艺水平等。
篇9
一、学校财务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20**年是学校全面实施“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的关键之年,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同时,学校发展在经费方面,也面临沉重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办学层次制约学校经费收入的增加。就这个问题,我想通过一组数据来说明:20**年,平均在校生****多人,我校学费收入达到****万,20**年在计划招收新生增加到****人,平均在校生达****多人的情况下,预计学费收入为****万。20**年是学校学费收入的一个顶点,其原因是04级和05级高职生多,这两届学生在**年都交了学费,**年有05级和06级高职生交费,而06级高职生比04级高职生少很多。2010年,只有06和07级高职生交费,高职生人数越来越少,如果招生人数任然为成人***人,中专****人,预计学费收入是****左右,而2010年平均在校生人数将达到****左右。这两年,随着高职生比例越来越少,学费收入的增长,只能依靠增加生源。而就新校的办学规模来说,最多可入住****多人,如果新校全部住满,预计学费收入也达不到****万,搬入新校后,就目前的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来说,学费收入加财政拨款基本上只能满足正常的日常开支,新校后期建设所需资金就很难解决。靠增加生源来增加收入有一定局限性,同时增加学生,办学成本也随之相应增加(07-**的生均教育经费都上了****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费不足。
二、解决学校财务问题的一些建议
我认为解决学校财务问题最基本措施是增收节支、防范风险、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是,狠抓落实,通过加强管理实现“降本增效,增收节支”的目标。
(一)一如既往、抓好多经创收工作
收入是学校财力水平的体现,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基础。解决财务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挖掘潜力,改善收入结构,做大收入规模,积极争取各类财政拨款,增加科研收入、社会捐赠收入等。
1、积极争取各级各类财政拨款,改变学校收入方式
一是积极争取各级各类财政拨款。教育资金的足额筹集和有效使用是我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我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强筹资,积极拓宽筹集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努力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积极争取并切实用好国家财政拨款。随着我校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新校区的建立,我校扩招势在必行,促使我校筹资来源多元化格局正逐步形成,国家财政拨款在高校全部经费来源中的比重正逐渐下降.但是,现阶段国家财政拨款仍是我校筹资来源的主要渠道。随着我校的不断发展,财政对我校的投入还应不断增加,因此,我校要利用好国家财政拨款这一资金来源主渠道,准确把握拨款政策导向,积极争取并切实管好用好国家财政拨款资金。
2、加强学生收费的组织协调能力
学费收入是构成高等教育资金来源的第二大重要组成部分。我校要建立起全校一体化的收费管理体系,保证学生收费工作的顺利进行。(1)及时化。各个部门要密切配合,争取让学生新学期第一件事就是到财务处交费,当发生学生休学,复学,退学,转系,转专业等学籍变化时,财务处应及时调整学生收费标准及有关收费账,避免多收,少收,甚至漏收现象的发生(2)结合化。为了及时收缴学费,特别是制止恶意拖欠学费的现象,我校应采取将收费情况和学生本人的教材领用,学期评优,助学金,奖学金,毕业直接挂钩,将"缴费率"和各个班级的评优及各系领导,班主任的津贴直接挂钩,以便促进学生收费工作顺利完成.(3)刚性化。我校对恶意欠费的学生要采取一些刚性措施,限期缴清学费,否则作自动退学处理.(4)宣传化。我校财务处为主的各个部门要进行关于收费政策的大力宣传,同学问互相监督,达到从"基层"开展收费工作的目的。总之,我们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及时,准确,足额地把应收的各类学费收上来,保证我校预算外收入的充分实现,确保我校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
3、加强全日制学生学宿费管理,实现应收尽收
加强收费管理,提高学生收费率是我校加强管理提高收入的重要方面。通过对历年来学生缴费情况的详细分析和实地调查,我校应有针对性的通过会议、网络等加大宣传力度,明确交纳学费是每个学生的义务,督促欠费学生主动缴费。应明确经济责任与制约措施,计划财务处、教务处、以及各学院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切实落实“先缴费后注册”的管理规定,严格执行“先缴费,后安排住宿”的住宿管理规定,完善了学生学费、住宿费收费流程,建立新的收费机制,将学生缴费与学生选课联系起来,落实了学生履行义务的责任。
4、培训中心是学校经费收入的一个增长点
搬入新校后,教学场地的扩大,及在校生可以报考护士证的政策的出台,为建立培训中心提供了条件。同时因新校远离市区,面向社会培训会有一定的局限。培训中心应以在校生的上岗证考试培训,自考培训,及一些资格证的考试培训作为培训的重点,同时还可以办语言培训班,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外语。要办好培训中心,首先,要加强培训工作调研,科学制定培训工作计划;其次,规范培训工作行为,确保培训工作顺利开展。在培训体制上,明确和理顺关系,明确培训工作分工;在培训对象上,进行落实;在培训内容上,开展针对性、实效性培训;在培训管理上,进行规范管理,制定出具体培训实施计划和培训经费预算计划,培训结束后对培训工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并实施目标管理考核。
培训工作与教学工作不同,对我校来说是一项新的挑战,对培训工作将有一个探索阶段,在工作中总结一些经验教训,逐步扩大培训规模。
5、理顺校内经济关系,努力增加各类创收
我校应充分调动各学院(或校区)创收广开财源的积极性,增强学院(或校区)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学校综合财力,在一定的原则前提下,我校应根据出现的教育创收的新形势新项目,以各种形式努力增加各类创收。
提高办学层次,申办高职学院是增加学校经费收入的根本途径。用我校数据来说明:如果招收高职学生,在校生****人,实习生****人,全年学费收入将达到****万。同时学生人数的减少,也将减少相应的教学成本。所以申办高职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经费不足的根本途径。值得全校教职员工欣慰的是,学校领导高瞻远瞩,已经看到了提高办学层次的重要,并把申办高等职业学校作为20**年工作重点。相信通过全校职工的努力,申办高职将取得成效。
(1)研究生教育类创收(不知有没有哦)
我校大力发展研究生在职教育,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自主办学与自律办学的关系,注重品牌意识,维护学校声誉,严格把握标准,严格工作程序,健全制约机制,有效保证研究生在职教育工作的质量,提高了社会效益与办学效益,以增加创收
(2)本专科生教育类收创(不知有没有哦)
我校应加强协调,整合国际教育资源,大力开拓国际合作办学,逐步形成规模。各院(部或校区)紧紧抓住面向省属院校学生实施双学位、辅修专业人才培养的机遇,努力拓展办学空间,增强院(部或校区)教育服务创收的能力,充分发挥本科生教学优质资源的效益,增加创收。
(3)继续教育及网络教育类创收
适应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我校应以多种教育形式并存,保证办学质量,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平衡发展。加强与各学习中心、函授站的沟通交流,以拓展合作求发展、以综合实力树品牌、以结构调整求效益,增加创收。
(4)加强市场运作,增加校办产业上缴创收(不知有没有哦没有请删)
我校应通过完善校办产业各项管理制度,建立以资本为纽带,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校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了校办产业健康发展,也更好地保护学校的利益,增加创收。
(二)加强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坚持勤俭办事业,将成本意识和效益意识贯穿于我校各项工作之中;全面强化管理,推进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大力推进管理制度和机制改革,通过管理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办学效益。
1、建章立制,完善财务管理体制
由学校财经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学校的财经工作,提高学校对财经工作的统筹调控能力。清理和规范涉及我校财务收支的各项政策和制度,严格支出管理,各项支出做到有预算安排、有支出标准、有制度依据,严禁无预算、超预算支出。
2、厉行节约,大幅度降低行政管理成本
应加强行政管理成本,节约办公经费支出,建设节约型校园,我校应加强办公用品费用的管理,加强会议费用的管理,严格控制在外地召开各类会议的费用管理,加强内部事务管理节约办公经费支出,严格控制在外地召开各类会议的费用管理等,对全校办公用品、会议活动、公务接待、通讯工具及公务车辆费用的管理进行规范。
3、严格人员编制,规范临时用工管理
全面梳理我校机构设置及各类人员编制情况,按照国家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并推行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聘任制度。加强我校事业编制人员工资等费用的返还管理。
规范临时用工管理,坚持满负荷工作原则,学校预算内经费安排的临时用工岗位实行零增长。对已经批准设立的岗位,学校进行逐一核实,对岗位设定以及聘用人员实行年度审核,岗调,确保效益,避免产生用工纠纷。
4、加强公费医疗管理。
通过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加强公费医疗管理的监督。每季度对各校区医院进行一次公费医疗管理检查,加大了对校医院转诊、报销、处方管理的检查力度,对违反公费医疗管理规定的情况,在校医院范围给予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通过检查,不断发现管理的不完善之处,及时研究解决办法,补充、修订相关的管理规定,堵塞了漏洞,完善管理;严格执行公费医疗规定,加大审计力度。
5、加强实验设备管理
推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规划与建设,完善示范中心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搭建实验教学大平台。规范大型设备的购置程序与论证过程,减少重复购置;建立完善实验室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推进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提高使用效益,以节约成本
6、加强后勤管理
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是高等学校后勤管理改革的目标,也是我们中等职业学校后勤管理改革的一个方向。
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改革,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发展后勤产业,减轻学校负担,有利于学校的发展与稳定。需要明确的是,学校后勤服务是按成本核算的公益性机构,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公司企业有着本质的不同。后勤服务搞的好受益的是学校,搞不好受害的还是学校。改革不是学校与后勤分家,而是让后勤成家立业,由完全靠用学校经费,转变为向学生提供优质服务收取一定的费用,以减少学校对水电、勤杂、维修等工作人力物力的投入。
篇10
摘要文章说明和分析了机构改革后广西各区域药检机构在档案管理工作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主要对策。以求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基础性、公益,更好地履行国家赋予的药品技术监督职能。
关键词档案管理;药检机构;问题及对策
药品检验所是国家药品监督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技术依托部门,是《药品管理法实施办法>规定执行国家对药品监督检验的法定专业机构,其中心工作是承担依法实施药品审批和药品质量监督检查所需的药品检验工作,主要职责是依法对药品在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的质量实施技术监督检验。随着药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的不断深化,使搞好药检所档案管理工作成为了搞好当前药检所整体管理工作的基础。
药检档案即药品检验、鉴定档案,是药检机构在药品检验实践、科研、培训和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反映了药检机构的检验实力和检验水平的佐证,属于科技档案范围,既具有科技档案相同的属性,又与其他档案一样,具有“自然形成”、“历史记录”、“使用价值”的属性,还具有材料分散性、时效性强等自己的特性。其内容主要包括药检管理和药检业务两部分。药检管理部分档案材料主要有:上级工作指示、通知、决定,药检管理工作计划、总结、教学管理有关通知、决定、检验事故、差错、纠分处理等,这些材料是带有文书材料性质的档案;药检业务部分档案材料主要有:检验(测)报告、药品标准、中药材质量标准、产品批文、原始数据资料等,这些材料是由于药检工作与其他科技工作的区别导致的既不同于文书档案又有异于科技档案的独特个性的档案。药检档案是指导药检、促进药检、发展药检事业、保障和服务民生,为药监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的宝贵财富。
一、当前药检所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领导档案管理意识及重视不够。广西于2003年对药检机构进行体制改革,撤销除自治区药检所外的其他原按地(市)、县行政区划设置的91个各级药检所,重新设置由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直接管理的南宁、桂林、玉林、柳州、梧州、北海、百色、河池等8个相当于副处级的区域药检所至今,虽基本设置有档案库房,却只有桂林、玉林两个药检所实现了符合档案管理要求的大集中统一保管并通过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评审验收(其中。桂林药检所综合档案室于2004年取得了档案室合格证,玉林药检所综合档案室于2005年达标定级)。
2档案管理基础设施较差,保管条件落后。大部分药检所因建所时间短,检验及办公场地小、场所少,故未设档案室或档案专人、专库,档案放在办公室的柜子里,有的还是木柜;没有落实防火、防盗、防潮等“八防”安全措施,没有空调、除湿机等设备。有个别原在已获得“科学技术事业单位档案管理自治区级”的市级药检所基础上组建的区域药检所,在近年档案管理工作普查及现场复查时就因档案库房条件简陋、专用档案存放空间未保证等硬件问题而未能得以更名换证。
3档案管理格局不明晰。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职能不明确。药检所档案管理一般由行政办公室负责。由于历史沿革等原因和药检所行业管理要求,档案室一般只管理文书档案,而药品检验(测)报告书档案、人事档案、会计档案、图书档案等分属各个业务科室管理,在一个单位内形成多部门管理档案格局。
4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检查督促考核未认真落实。在药检所管理中,一般均按照《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及其继承和发展准则——《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要求,制定了适用于各所较为健全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记录管理册》等质量保证体系、管理制度手册和各科室、各类人员的岗位工作职责,而涉及档案管理特别是像药检档案的制度、职责较少,没有相关的制度和检查考核措施。虽然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各药检所的《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评细则》要求各单位设立专门的档案室并规范化、认真抓好档案管理工作,但药检所却未真正认真实施,没有把完整的档案资料管理纳入日常工作范围。
5对药检机构档案内容界定不清,管理范围不明。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社会的发展,档案系统的内涵和外延也随之发生变化。药检档案的范围也已由以往的文书档案、药品检验(测)报告档案、人事档案等发展到今天的科研档案、电子文件、各种检验(测)设备及其使用时产生的图文、数据档案、实物档案、照片档案、声像档案、缩微胶片档案和数字化档案等等新型档案。由于未对纳入档案管理的内容赋予明确要求,各药检所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践“因地制宜”管理,使许多应该纳入管理的档案没有纳入管理。
6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档案专业人员队伍在学历层次、理论水平、专业素质等方面参差不齐,与时展要求悬殊是目前我国档案专业人员队伍的普遍现象,很多档案部门是随便可以往里塞人的地方,是安排老弱病残的地方。在药检系统中还有表现为专职少、兼职多,专项管理经验不足,管理观念不强;在人才培养中,重视药检技术人员素质及动手能力的提高和继续教育,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和继续教育没有纳入培训计划和要求,许多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停留在传统经验上,思想观念和管理水平跟不上时展,缺乏创新和活力。
7档案管理水平不高。现代化管理手段应用较差。随着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技术在药检所管理中的广泛运用,药检所管理手段在不断进步。而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管理档案的少,信息量小,基本还停留在手工收集、手中操作、手工检索上,缺乏利用现代化技术设备的手段,不利于档案的收集、编研、修史编志、开发和利用,不利于发挥药检档案更大的、应有的技术支撑作用。
8未将档案管理与药检业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在药检所近、远期规划中,一般对检验(测)设备、人员结构、技术水平、质量目标、检验项目及能力等都会作比较详尽的规划,而对档案管理、档案设备投入等考虑较少或完全未纳入规划中,造成药检档案管理水平不能与药检业务同步发展。药检档案管理水平的滞后,必将影响药检业务技术的发展,影响药检所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影响实验室资质认定和能力认可。
9监管关系的变化,使药检档案受到较高重视。一方面药品检验报告是判定一个药品是否符合规定的法律文书,若该被检药品被判不符合规定,监管相对人轻者被课以小额罚款,重者被处几万、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巨额罚款,甚至是取消经营许可证、生产许可证或是药品批准文号的严厉处罚,超出了一般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机构的承受能力,使监管相对人存在戒心;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众购买被称作特殊商品的药品比日用品还方便,致使常规意义的消费者观念被引用至治疗活动中,由于药品费用居高不下,当药品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就怪罪药品质量、怪罪药品生产和经营单位,要求赔偿。这其中,具有仲裁性和公正性的药品检验报告就成为了双方裁决质量争议的焦点。而药检报告质量尚有一定缺陷,使提高药检报告书写质量及其可溯源性,完善药检报告管理成为了药检档案管理的重要内容。
10药检档案开发利用少。主要是由于档案的内向性、封闭性,加上决策者及档案管理员本身缺少对档案价值的认识,档案室在单位中又处于弱势地位,馆藏建设被作为档案室的后台工作、传统工作,主要精力放在前台,重保管、轻利用,编研成果不多,档案利用实例不汇编、不发表,使其应有的文化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很少直接影响大众的生活品质。
综上所述,药检所档案管理已面临深刻的变化,出现的问题既是我国现代体制出现的一种转折,也是科技不断发展的必然。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和我国新一轮大部委制、“大卫生”形势下卫生、药监机构改革的到来,药检所须正视现实,调整管理思路以改进档案管理方法,重视药检档案管理工作以应对新形势要求。
二、做好当前药检所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对策
1依法治档是搞好药检档案管理工作的根本。可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加强和广泛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管理条例》和《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人员岗位培训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学习贯彻活动,实施《药品检验档案管理规范》,增强药检所干部职工的档案法制意识,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档案管理意识,依法编制本单位的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使药检档案从形成、收集到整理、编目、归档、保管、借阅、保密、利用等各个环节都得到保障,做到依法治档。
2领导高度重视是搞好药检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一个单位档案工作的好坏,与单位领导的重视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尤其是药检档案管理工作面对新形势下存在的难度增大问题,领导重视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改变档案工作的从属地位,需强化各级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领导,本着“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将来着想”的态度,提高对加强档案资源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把综合档案室建设特别是档案室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置、档案保护、人员培训等列入本单位发展规划,并根据财政经费经常性增加情况适时予以递增,任何情况下不占用综合档案室设施、设备,不改变档案室及其库房用途。此外,各级领导还应明确:对档案“实行集中统一保管”原则只是加强档案工作的第一步,而确保档案收集齐全完整、丰富室(馆)藏,进而提高档案对药检、药监事业发展服务的效能,才是档案管理工作的目的。
3建立健全药检档案管理网络是搞好药检档案工作的前提。应进一步加强药检档案管理网络建设,重视平时材料的积累和归档,可在全区食药监管系统各药监局及其所辖各行政、业务科室、稽查大队和各药检所明确专、兼职档案人员,使每个单位从横向(药检——药监)到纵向(档案室——各业务、检验室,稽查队)组成一个档案管理的整体网络,并将管理工作纳入单位、科室、个人的目标责任中,形成横的方面覆盖包容、纵的方面前后连贯的信息内容结构模式,确保无论是在药监局、还是药检所的各行政、业务检验科室还是稽查工作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都能从组织上保证档案、文字、图片、声像等材料不疏漏、不散失。
4加强制度建设是搞好药检档案管理工作的保证。第一,建立健全相应的档案工作管理机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归档制度、保管制度、鉴定制度、利用制度,明确岗位责任制,确保档案业务规范执行;完善档案工作程序,理顺单位、科室和档案室之间的关系,逐步将档案管理由多头分散管理过渡为大集中统一综合管理,使档案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方面都有规范化的要求,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不脱节。
第二,坚持档案检查验收制度。做到档案工作与档案归档要求同步管理。因为药检档案是药检所科学技术和药品检验工作的历史,它不仅真实地反映本单位科技活动的现状,说明整个科技工作历史的进程。还为当前的业务工作和科研工作服务,为今后的工作服务,是珍贵的科技资源和科技储备。
第三。将档案工作同业务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样作为药检所质量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纳入单位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与业务工作一样同计划、同布置、同检查、同落实,不但与各科室、各岗位人员的经济利益挂钩,做到奖罚分明,还要在评优、晋升、进修政策上给予一定倾斜,以促进档案工作人员和专兼职文档人员主动收集、整理、归档,从而确保药检档案文书资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第四,设立药检科研档案保证金制度。在年度奖励基金(或劳务费)和药检科研项目中明确一定比例(或数额)的档案保证金,保证业务和科研档案及时形成并在完成后按时向所综合档案室移交,确保档案完整、系统、准确和相互配套。
5提高档案人员素质是搞好药检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针对药检系统档案人员绝大部分是半路出家、从事档案工作时间和素质参差不齐,且基础管理薄弱、人员变动性大、档案业务生疏等现状,着重在提升档案室的软实力、档案工作的生命力、档案事业的保障力、档案队伍的战斗力上下功夫,切实加强和提高档案人员素质。
第一,以人为本,加强药检档案人才队伍建设。一是重视智力引进工作,可采取引进档案专业人才或通过向社会公开招录所学专业为档案学、历史学、汉语言文学或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办法,吸收一些基本素质好、愿意从事档案工作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充实到药检档案工作队伍中来,壮大药检档案人才队伍。二是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有重点、有方向地培养造就药检档案事业发展急需的人才,如对单位内部综合素质好、有发展潜力、志愿献身档案事业的同志进行专业培养和深造,促使他们施展才华,促进人才脱颖而出。
第二,注重教育,努力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水平。一是要改变旧传统。树立新观念,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和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指导档案工作;二是要改变以往的封闭管理,由重视管理转变为重视利用;三是要改变传统的静态管理,由坐等、送交转变为主动收集。
第三,加强培训,不断提高档案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强档案业务培训,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工作。一要组织档案人员认真学习《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和《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二要办好岗位培训、信息技术培训、相关标准规范和药检档案基础业务知识培训,加强经济、历史、文化、法律等档案传统方面管理知识和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缩微技术和数码复印新技术应用等现代管理、现代科技实践技能和新技术的学习,吸取和总结新经验,优化知识结构,以达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有机结合;三要与时俱进加强档案上岗和岗位继续教育,建设新档案管理模式,使全系统档案工作人员适应档案工作特别是新形势下药检档案工作发展需要;四要多走出去参加培训或开展学术讲座,学习一些院校或发达地区先进的工作经验,拓宽工作思路,促进管理科学化,提升档案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