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护理范文

时间:2024-03-22 18:04: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医疗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互联网医疗护理

篇1

从业者说:一车一本,高效率

对于移动医疗护理师来说,经常的外出并不适合携带大量医疗资料和仪器。

姜·哈里斯是美国一家移动医疗有限公司的员工,她说能够帮助在家中起居不便的人们,是她非常乐意做的工作。这项工作和医生、护理人员有一点不太相同,即流动性极强。为此她算了一笔账:如果每个病人每天在医院候诊需要花费半个小时,加上就诊时间以及来回交通的时间,病人一共要花费4至5个小时。而如果哈里斯在网上接到病人的就医需求后,驱车前往病人家中就诊,整个过程不超过2个小时。依照这样的就诊频率,一个月内她可以诊治近200名患者,这大大提高了就诊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哈里斯出诊的“行头”也非常简便——除了护理及医生必备的听诊器、血压仪、消毒液之外,一辆能够带着她走遍整个州省的车和一台笔记本电脑,便能随时完成诊疗工作。到了患者家中,哈里斯便打开笔记本电脑,为病人网上建档,并接上血压仪,将专门的电子设备接到病人身上。哈里斯离开后,也能够通过网络及时了解病人的情况。如果有她解决不了的医患问题,哈里斯会通过笔记本及时联网与医生会诊。当然,哈里斯承认,移动医疗护理也只限于常规的护理及小病的诊治,如果病人需要动手术,还是得到大医院。

哈里斯的病患对象一般为抑郁症患者和行动不便的老人。当她把患者的资料输入电脑后,能有计划、有规律地通过网络监控病人的状况,且能根据病情定期到病患家中去做检查,还能通过网络联网系统提醒病人按时吃药。

未来会诊新趋势

目前在全球医疗行业采用的移动医疗应用解决方案,包括无线查房、移动护理、药品管理和分发、条形码病人标识带的应用、网络呼叫等。病人在医院经历过的所有流程,都可以用移动技术予以优化,因为移动应用能够高度共享医院原有的信息系统,并使系统更具移动性和灵活性,从而达到简化工作流程,提高整体工作效率的目的。

移动应用的另一个显著贡献是减少医疗差错。在对病人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护理人员交接环节的失误,为了避免这些失误,就需要医护人员及时地得到和确认患者的医疗信息,确保在正确的时间,对正确的病人,进行正确的治疗。而手机又因其低成本性和普及性的优点,为这种医疗概念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支持。

篇2

第一条 为了规范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活动,促进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务院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及有关卫生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是指通过开办医疗卫生网站或登载医疗卫生信息向上网用户提供医疗卫生信息的服务活动。

第三条 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内容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信息。信息服务分为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两类。经营是指向上网用户有偿提供信息或网页制作等服务活动;非经营是指向上网用户无偿提供具有公开性、共享性医疗卫生信息。

第四条 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只能提供医疗卫生信息咨询服务,不得从事网上诊断和治疗活动。

利用互联网开展远程医疗会诊服务,属于医疗行为,必须遵守卫生部《关于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的通知》等有关规定,只能在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之间进行。

第五条 医疗卫生网站或登载医疗卫生信息的网站所提供的医疗卫生信息必须科学、准确,注明信息来源。登载或转载卫生政策、疫情、重大卫生事件等有关卫生信息时必须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

医疗卫生及健康相关产品的广告信息,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部门审批的内容进行登载,不得扩大功效或宣传治疗作用。

禁止制作、和登载含有封建迷信内容的信息和虚假信息。

第六条 任何经营性或非经营性医疗卫生网站以及登载医疗卫生信息的网站在向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申请办理经营许可证或办理备案手续之前,应当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

第七条 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审批的医疗卫生网站或登载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的网站,应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1、申请书。内容包括:网站类别、内容、服务性质(经营性或非经营性)、网站设置地点、预定开始提供服务日期、申办机构性质、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负责人及其身份证号码、联系人、联系电话等。

2、申办机构资质证明。

3、信息安全保障措施等。

第八条 申请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卫生行政部门在收到申请材料lo个工作日内通知申办机构在规定期限内补齐,逾期不补齐或者所补材料仍不符合要求者,视为放弃申请。

第九条 初步审查合格后,正式受理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必须在正式受理之日起40个工作日内,将审核意见书面通知网站。获准同意的网站,应在其网站主页上同时标明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批准的经营许可证(或备案)编号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文号。

第十条 已获准开办的医疗卫生网站或登载医疗卫生信息的网站,开办者主体或者域名、地点、内容等需要变更的,应向原审核同意的卫生行政部门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一条 未经卫生部批准,任何医疗卫生网站,均不得冠以中国、中华、全国等名称。

第十二条 卫生部将依据国务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相关的卫生行政法律法规对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实施监督管理;指派专门机构和人员定期对开展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的网站及其内容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 在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中,如违反本办法的规定,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如不改正,按照国务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的有关条款和卫生行政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情节严重的,卫生行政部门建议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关闭网站。

第十四条 本办法公布前,已开办医疗卫生网站或登载医疗卫生信息的网站,自本办法公布之日起30日内依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补办手续。

篇3

关键词:互联网;智能建筑;能源管理

1.概述

医疗建筑的主要作用是给病人提供治疗和康复服务。常用于医疗建筑的空气品质的控制方法有通风、过滤、负压、紫外线照射等。其中通风、过滤、负压是绝大多数医疗建筑中均会采用的控制空气品质的方法。而无论采用上述何种方法,均需要通风机来驱动空气的运动,从而达到设定的要求。风机风量越大,能源消耗就越多。本文以医疗建筑中常见的手术室为例,研究互联网技术在医疗建筑的节能降耗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2.典型的手术室空气品质控制系统的结构

典型的手术室内的空气流动采用的是单向分层流动。如图1所示,室外送风经过高效过滤器的过滤,达到了送风条件,通过风管从送风口从上往下送风。为了保证气流的稳定性送风的风速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速度过高将房间内旁边的空气引射到手术台上。经过手术台的空气从房间的下部空调出风口排出,经过手术台被污染的空气会被迅速带走,以免在房间内停留。为了保证手术房间的空气不会为手术室外界的环境空气所干扰,手术室内通常要保持一定的正压,即送风量要稍比排风量大,使外界污浊的空气不会通过门缝、窗缝渗透进手术室。经过手术室的空气是单向进,单向出。

单向流动的空气能够较好地解决手术室中空气流动的问题,但送风的风速究竟为多少才是合适的风速,才能避免病菌在手术室中的传播还需探讨。美国暖通工程师协会(ASHRAE)针对医疗建筑中不同使用目的的房间给出了一个适宜的参考送风量,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手术室的最小通风量为20ac/h,最小室外新风量为4ac/h。当然,对于室内环境来说,通风换气量越大,空气中的污染物排出的效率就越高,病毒传播的概率就越低,但能耗就越高。根据ANSI/ASHRAE/ASHEStandard 62.1的要求,室内的通风换气量要根据污染物的释-放的浓度和房间内的人员共同决定,室内人数越多,通风换气量就要越大。

3.互联网技术在医院手术室节能中的应用

室内的通风换气量要根据污染物的释放的浓度和房间内的人员共同决定,室内人数越多,通风换气量就要越大。而实际当中,进入手术室的人员越多,手术室的通风换气量就需要越大。为了保证手术室内洁净的环境,防止病菌污染,即使是在手术室中没有病人的情况下也应将通风系统打开,并保持较低的通L换气量,以预备紧急手术的情况发生。但是绝大医疗建筑一般均将手术室的通风量设定为恒定值,且这个值一般远高于最小通风量,或者干脆在没有手术的时候将房间的通风系统关闭。显然,这些方式是不节能且不安全的运行方式。

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之一,便是将手术室内的人员信息实时地传递给建筑的通风空调控制系统,并实时地调整房间的送风量,以节省能耗。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在医疗建筑的通风空调控制系统将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将带有可识别标志的电子芯片(电子标签)植入医护人员的手术服中,并在手术室内设置接受电子标签信息的接收器。当有医护人员进入手术室内后,接收器接收到信号,并通过互联网技术实时的将信息传递给智能建筑的通风空调控制系统,从而实时地调整通风换气量。互联网技术的使用,有助于医疗建筑更高效节能、更安全地运行。

4.典型的可用于建筑能耗控制的互联网技术

4.1无线射频识别技术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是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它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

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者光学接触,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

4.2ZigBee通信技术

ZigBee是基于IEEE802.15.4标准的低功耗局域网协议。根据国际标准规定,ZigBee技术是一种短距离、低功耗的无线通信技术。其特点是近距离、低复杂度、自组织、低功耗、低数据速率。主要适合用于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领域,可以嵌入各种设备。简而言之,ZigBee就是一种便宜的、低功耗的近距离无线组网通信技术。ZigBee是一种低速短距离传输的无线网络协议。

4.3蓝牙技术

蓝牙技术是一种适用于近距离的无线通信技术,它的特点是传输距离近,传输数据的容量较大。但对工业遥测遥控领域而言,蓝牙技术有较多的缺点。蓝牙技术的缺点是过于复杂、功耗大、距离近、组网规模太小,其最大组网规模为8个等。而且蓝牙的售价一直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蓝牙技术在智能建筑内的推广与使用。

4.4智能建筑中不同网络技术之间的对比

在智能建筑中能够被推广使用的主要的无线通信技术的优缺点在表1中展示出来。其中,在智能建筑能耗管理领域,目前较常用的为ZigBee技术和RFID技术,它们都符合能耗低、维护周期长、传输距离远、安全可靠的优点。但无论采用何种无线通信技术,无线通信使建筑能耗管理更便捷、高效,故互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能耗管理中的应用值得研究与推广。

篇4

襄阳市中医医院作为全市唯一一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在综合实力提升的同时,日均门诊也在不断增多,高峰时期门诊窗口经常人头涌动,“挂号、就诊、缴费排队时间长,看病时间短”的现象已成为医院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瓶颈。为改变这一状况,提高患者满意度,襄阳市中医医院积极响应国家医改政策,2014年,医院借助现代信息化手段建设移动互联网医院,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利用智能手机等设备改进医疗服务,全面优化门诊就医流程,以高效、务实的举措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成为全市首家“移动互联?W医院”,让患者感受到国家医改的成效,以高效、务实的举措便民利民,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核心服务宗旨。

一、公立医院发展现状

近年来,襄阳市中医医院每年拓展新业务新技术100多项,多项新技术达国内领先水平,医院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品牌形象日益提升,医院日均门诊量3000多人次。医院从患者实际出发,从收集的患者意见来看,约有1/5的患者反映等待时间过长,其中多集中在门诊缴费、预约挂号等“看病难”问题上。“挂号、就诊、缴费排队时间长,看病时间短”的现象已成为医院亟待突破的“瓶颈”。 建立“移动互联网医院”的初衷源自以病人为中心,着力解决患者“看病难”问题。

湖北省襄阳市中医医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于2015年9月率先在全市、全省中医行业首家启动“移动互联网医院”,“颠覆”了传统的就诊模式,为打造城市智慧生活开启了新的篇章。截至2016年10月,襄阳市中医医院的“移动互联网医院”已累计服务患者7万余人次。

二、“移动互联网医院”平台建设特点

(一)操作简单便捷,软件通用性强

“移动互联网医院”又被称为“指尖上的医院”,凡在襄阳市中医医院就诊的患者,只要在智能手机上首次通过支付宝服务窗关注“襄阳市中医医院”服务号,然后在线进行身份验证,用自己的支付宝账号轻轻松松就完成了建档注册、预约专家挂号、当日挂号、门诊缴费、缴费信息查询、候诊动态查询、检验报告查询、缴住院预交金、住院清单查询、医院宣传介绍等多个环节与功能,患者能明显感受到它的方便、快捷、高效。

(二)优化就诊流程,缩短就诊时间

一是手机挂号高效便捷,患者可自主安排就诊时间。通过“移动互联网医院”,患者只需通过手机移动挂号,完成支付后,即可进入分诊服务队列,服务平台会提前提醒就诊者当前所处的位置和前面候诊的人数,让就诊者能更合理地安排时间,随时掌握并调整候诊时间;二是经过医生诊断后无需再次排队缴费,患者只需在支付系统中输入支付密码即可完成其他项目的支付,减去了患者取现金或者带银行卡的麻烦,整个过程简便流畅。

(三)信息实时互通,增进医患关系

一是实时了解费用信息与检验信息。患者在就诊过程中,通过支付宝服务窗口可以实时查询检验结果与医疗费用的详细信息,做到医疗过程的完全透明化;二是实行了患者满意度反馈、就诊的闭环管理。患者在就诊结束后,可通过对医院环境、医生专业技术、治疗效果、医生态度等方面进行满意度反馈,医院可以根据患者的满意度反馈进行医院服务的改善与优化;三是能够进一步探索医患信息的高效互动,健全个人病历及健康档案等。

(四)功能涵盖全面,实现手机智能

一是患者手机上即可轻松完成预约挂号、候诊提示、缴费取药、查看检查报告。二是启动了“护理延伸服务”,创建“医院--社区―家庭”延伸护理照顾模式,让护士进家庭指导康复功能锻炼、提供心理疏导和护理服务等,让患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专业便捷的医疗服务;三是启动了多学科专家会诊预约模式,让患者在手机上通过支付宝一键预约就能享受医院知名专家团的会诊服务;四是启动“淘宝”式患者评价体系,让患者对医疗技术,服务态度、医风医德、就诊环境等方面进行星级和留言评价,促进医院不断改进服务以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三、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影响

(一)能够吸引目标群体

支付宝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国近500家“未来医院”中,其中妇幼类医院占了15%,根据医院工程师实际测试,通过支付宝钱包挂号、就诊缴费的患者所花费时间平均缩短了近一半,目前使用支付宝进行支付的人群主要是80、90后的年轻人,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主力人群,移动互联医院的诞生真正符合了他们的习惯和服务需求。由于这部分人群看病挂号是刚需,对就诊效率要求比较高,公立医院门诊儿科、妇科科排队等候量大,预约挂号的方式非常受到欢迎。

截至2017年1月,襄阳市中医医院的“移动互联网医院”已累计服务患者11万余人次。为进一步提高患者就医体验,2016年医院又在“互联网医院支付宝服务窗”平台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便民服务新举措,通过支付宝服务窗生活号开展了多项延伸服务项目,每个支付宝账号可以绑定5名患者信息并进行预约就诊,方便了很多不会使用手机的患者,扩大的服务群体对象,以吸引更多的目标群体。

(二)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控制成本

资源预约能更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资源,医院为病人服务都需要配备相应的资源,资源包括人,场地和设备等,资源本身需要安排日程,预约资源可以使患者得到更加明确的服务时间,避免长时间的等待。

医院以模式创新,服务创新,通过为数量更多的用户患者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可有效提升医院服务的满意度;医生则以其技能、知识产权和良好的口碑信誉度受益;在医院就诊高峰期,患者使用移动服务系统,可大幅减少就诊时间,节省了医院的人力物力。

运用信息化平台有效的控制医院的运行成本,减少卫生资源的重复配置和浪费,尽快实现高效低耗的运行模式,对于加快转变医院发展方式,降低患者医疗费用,从精细化管理的角度、人流、资金流得到了最大效率的周转,对推动医院各项工作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医院社会效益提升

篇5

保障居家养老的安全与便捷

目前,居家养老仍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方式,但子女不在身边时无法照顾老人,特别是对于空巢老人、独居老人、三无老人等特殊群体,居家养老具有一定的风险和困难。部分小区或公益组织通过专门人员定点服务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难题,但并不能满足老人的需求和未来发展的趋势。若老人遇到突况,定时定点的服务就可能失效,因此,信息的滞后成为当前居家养老发展的瓶颈。

“互联网+养老”模式的引入,可以有效破解居家养老信息滞后的难题。以社区为单位整合资源,建立老年人基本信息电子档案,搭建社区综合性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实时服务。居家老人只需配置特制的手表或呼叫装置,采用定位技术便可以捕捉位置信息,通过互联网或手机APP的信息传送,家属和养老服务机构便可以随时掌握老人的出行情况,有效防止外出走失和意外的发生;当老人外出或在家中出现异常情况时,按下SOS键可以自动报警,服务平台收到信息后会立刻通知家属,并在第一时间安排救护人员前去救助;老人利用语音留言功能提出需求,服务平台会根据就近派单的原则安排有资质的养老服务机构、个体工商户等上门服务,为居家老人打造“一公里、15分钟”的生活服务圈,提供生活照料、卫生保健、天气预报、服药提醒、出行陪伴、物品代购、家政保洁、精神关爱等多项定制服务。借助网上支付、服务评价等功能,还可以有效保证服务质量,提升满意度。

借助互联网技术,打造以家庭为核心、以小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的居家养老模式,不仅提高了养老服务行业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而且让居家老人面对困难时不再孤立无援,即使家属不在身边陪伴,也可以舒心地在家中安度晚年。这种智能化居家养老的模式有效降低了个人养老支出以及社会养老基础设施的投入,有望成为各地居家养老服务的新发展方向。

提供医养结合的一站式服务

“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集医疗、养生、养老为一体,整合了相关产品和服务,是传统养老模式的升级与创新。借助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智能医养护一体化发展,打通养老服务与医护、医疗资源之间线上线下的连接通道,切实提高居民养老的综合服务水平。

以往在居家老人的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方面,用来监测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家用医疗器械普及率较低,基础数据汇集数量不足且严重滞后,健康管理的模式更多停留在通过小区门诊或医院体检获得资料。在传统的养老机构和康复护理中心,老人一旦患病常常得往返于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非常容易延误病情。目前,基于“互联网+”技术,已研发出用于监测老年人生命体征的智慧手环,并配套医疗远程监测系统和管理平台。这种手环内部装有一个芯片,记录着老人的身份信息及其健康数据。亲属或护理人员用与手环相配套的智慧便携式终端检测仪可以定时对老人进行检测,检测到的血压、血糖、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电图等各项健康指标,都会自动上传到计算机管理系统的老人专属个人信息库中,再通过后台系统的健康分析技术,自动绘制出线性统计图表显示在对应医生值班室的计算机屏幕上,从而实现了对老人的24小时数字化、无缝隙的健康监控。通过一部智能手机,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就能掌握所看护老人在养老院中的实时生活场景和健康数据,家属也能随时了解老人的日常健康情况、在线视频就诊与护理情况等。老人身体不适或需要就诊,可以第一时间按键紧急呼叫,系统根据老人的基础信息和反馈的异常数据,根据病情轻重选择不同级别的医院预约就诊并开辟绿色通道,遇到疑难杂症可以进行异地远程诊疗,并且能提供网上挂号、专家咨询、安排救护车、陪同就诊、康复护理、送药上门等服务,大大缩短了就诊的时间和流程,实现“小病不住院、大病及时治”。

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医疗诊断技术相结合,可合理推进存量医疗资源、社会公共资源向养老、养护、养生领域转型。运用互联网技术,可以适时将闲置或低效运转的医院、服务站转型,整合为线上线下的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和安全便捷的养老服务网络。这不仅能提升基层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弥补了基层医疗力量的不足,还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养老机构中老人多而看护不周、就诊不及时的难题,实现村镇卫生室、小区医院、一级/二级/三级医院多方医疗信息和资源的共享,提供跨部门新型关联的特色一站式医疗服务,完善医养一体化管理体系。

养老服务产业链的延伸与发展

老年人群体庞大,需求结构多元化,“互联网+”技术促进养老服务产业链朝着“纵向延伸、横向发展”的方向转变。在大数据云集、互联互通的基础上,还可以衍生出大量创新产品与运营模式,让养老服务业发展充满了无限可能。

国内外已开发出许多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科技产品。在芬兰,倘若老人在家中不慎摔倒,铺设在地板上的感应膜会迅速将信息传至服务中心,护理人员就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所有家电都装有传感器,可以由子女通过手机代替老人进行远程操作。国内也有部分互联网企业与技术公司合作,围绕“互联网+”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理念进行全方位的创新,通过互联网可以对家中的空气净化器、空调、电视、加湿器等设备进行智能化管控,给老人打造舒适的室内环境。智慧腕带、智慧药盒、智慧血糖仪、智能穿戴系统以及相关移动应用等智能化软硬件产品,能为老人提供出行定位、突发事故报警、健康实时监控和日常用药提醒等老人智能看护服务。部分养老服务机构还与企业联盟合作,在信息化管理、3D打印、智能化护理床、康复器械、智能卫浴、智能机器人等多个领域进行研发并建立生产基地,搭建企业产品与机构需求的桥梁,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养老需求。

篇6

埃森哲去年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美国51%的数字医疗创业企业在头两年内失败了,而另一项统计数据显示,1994年到2009年之间,创业公司在同一时段内的总体失败率大概在20%到26%之间,可见数字医疗创业的失败率远远高于整体。

对于中国的互联网医疗来说,2016年是转折年,仅仅上半年国家就陆续出台了多条对行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政策或通知,涉及在线问诊、网售药品、大数据管理等多个行业方向,许多业内企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影响。由此开始,在经历资本热潮又熬过资本寒冬之后,互联网医疗行业内的企业呈现出一片踏实耕耘的态势,今年的行业低调得多也务实得多。然而,在过去两年涌入互联医疗领域的创业项目中,很多都已经偃旗息鼓不复存在。在由互联网医疗中国会主办reMED2016大会上,独角兽工作室创始人刘谦表示,目前互联网医疗行业面临的瓶颈很多,包括同质化、付费难题、难以进入医疗核心领域等。

高度同质化

刘谦表示,据统计,目前市面上活跃并不断更新的移动医疗APP超过了1200款。然而分析发现,其中有四分之三都只在做三件事,一是网络问诊,如365健康医生、39问医生、春雨医生等;二是挂号支付陪诊,如挂号网、就医160、就医120等;三是医患随访,如贴心医生、随访助手等。然而,美国的移动医疗却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在线问诊、医生上门、慢病管理、医生社区、患者社区、医学数据可视化、医生预约、医疗服务比价、肿瘤云决策平台、用药追踪器、术后管理、云电子病例、医院移动通讯方案等多个类别,且分布均匀少有扎推现象。刘谦认为,如果中国的移动医疗继续做如此雷同的服务,他们很难活下去。

高度的同质化不仅瓜分了有限的医生和有限的选择互联网医疗的患者,更容易让竞争出现一些无序甚至弄虚作假。以医生社区工具类APP为例,独角兽工作室今年4月份的调研发现,许多官方公布的数据存疑,某些APP的官方公布的用户数甚至是下载数量的两倍。此外,在医生社区中,前1%客户贡献35%―50%帖子,前5%用户贡献50%到75%帖子。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用户虽然是真实的注册用户但是却非常不活跃。

付费的终极难题

在刘谦看来,付费也是互联网医疗的一个终极难题。在慢病方面,糖尿病的需求很大,因此涌现了很多糖尿病管理的APP。但实际上,这些APP很少有人用,其根源在于没有人为费用买单。

数字医疗的付费意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商业保险,医院,和用户。他们共同的诉求是获得即刻的效应。比如,对于商业保险来说,大部分号称可以增加用户锻炼和改善饮食,或者疾病管理的移动医疗工具都太间接,对用户的影响和最终在医疗上带来的效果无法量化,对改善健康的效果更是无法直接衡量。因此,这些工具被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作为增加品牌力度的方式以及营销工具,靠这样的目的去支撑一个创业公司的快速成长是不可能的。

而对于医院来说,大部分数字医疗项目都太间接,太不专业了。很多偏向服务的项目期待医生去学习并使用这些新工具,而他们忽略了一点,医生即便在美国,也没有太大的精力去适应新的工具,何况这些工具和治病并没有直接关联,更无法要求医生有条理地使用工具进行慢性病随访、诊后管理、病人互动等。医生就算会使用这些工具,可能也只是针对一些老病人和特殊病人,而这些小批量需求是无法支撑一家创业公司的快速成长的。如果要想让医生或医院买单,直接的理由就是为他们省钱,这也就是为什么移动护理、ICU移动管理、心脏病专业监测等项目可以获得B端买单,因为这些项目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直接为服务方省钱。

企业客户的支付理由同样直接。远程医疗能够更好地帮助员工看上病而且价格低,这和建立员工诊所的道理类似。因为美国很多大企业采用的是自保模式,自己承担医疗开支的风险,因此企业客户有非常迫切的理由去使用最经济有效的医疗服务,降低员工的医疗开支。

难以进入核心领域

从流程来看,患者就医过程可以分为健康管理、自诊、自我用药、导诊、候诊、诊断、治疗、院内康复、院外康复等9个环节。目前,围绕不同环节,各大互联网医疗企业推出了不同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例如挂号网提供挂号服务,“E陪诊”提供陪护服务,“春雨医生”与“好大夫”则旗帜鲜明地提供健康咨询服务。

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医疗资源处主任科员范晶表示,这些互联网健康模式都是在医疗的帮助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和流程优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医疗服务。挂号网创始人廖杰远也表示,目前中国互联网医疗还在医疗打转,尚未切入到医疗的核心领域。虽然在打转可以规避很多的政策束缚和法律风险,但互联网医疗企业很难实现线上健康管理与线下医疗服务的闭环,由此很难获得用户的就诊和用药信息,盈利空间也大打折扣。为了改变现状,互联网医疗企业不约而同地选择开诊所作为突破口。

从去年开始,互联网医疗企业纷纷将业务下沉,开设线下诊所,其战略意义并不仅在于完善医疗服务闭环,更重要的是通过诊所在现有法律法规框架下,进入医疗核心服务。以挂号网的微医诊所为例,一旦诊所正式运营,理论上讲其微医平台的所有医生都可以将微医诊所作为多点执业注册地,随后再在微医平台开展包含诊断在内的远程医疗服务。这样挂号网通过微医诊所,不仅可以实现诊所对医院的远程医疗会诊,还可以实现对患者的在线医疗服务,并且完全符合目前的政策规定。

变现困难

对于互联医疗变现这个问题,有观点认为现在并不应该考虑变现问题。国寿控股有限公司自身投资经理陈锦浩认为,变现是价值的结果,很多无论是传统的还是互联网企业、数据性的公司,如果从一开始就考虑如何去变现,往往变不了现。考虑某一个特定的服务,某一个特定的病种,怎么把产品做实,怎么把医生跟病人、医生跟医院能够连接起来,这是作为创业者应该考虑的。

以挂号网为例,据了解,从2009年筹备创立到2013年,4年多时间里面一分钱收入没有。2013年开始考虑要产生收入,产生收入还不是利润,只是收入补贴一下。从2014年开始,最新的一笔收入是和泰康保险一起的合作,泰康推出商业保险,挂号网作为服务提供方,保险公司分一些收入给挂号网,这是挂号网第一笔收入。

篇7

移动医疗投资:颠覆还是补缺?

6月23日,健康微能量宣布,携手自有平台上2万名三甲医院医生,成立三甲医生集团。据悉,这是中国首个基于移动互联网且规模最大的三甲医院移动医生集团,覆盖北京、上海等全国顶尖的三甲医院的医生团队。

移动医疗是当下备受关注的一个产业投资热点:越来越多的传统医院开始跨界拥抱互联网,药企、保险公司、电商等相关行业也欲切分蛋糕,在移动医疗这片产业跨界新天地中抢占先机,一时间“互联网医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微信服务号“第一妇婴客服中心”,设立微信支付,成为上海首家“支付宝未来医院”和“微信智慧医院”;爱康国宾推出“导医通”APP,提供诊前预约服务;恒大健康成立中国首家互联网社区医院;此外,阿里巴巴推出“未来医院”计划,借助支付宝在大型城市推行挂号、医院导航、缴费等服务;小米以硬件入口为核心,2500万美元入股九安医疗。据数据预计,到2017年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达到125.3亿元,而目前国内的移动医疗APP已达2000多款。

移动医疗领域的投资者和创业者们希望成为医疗体系的颠覆者,但事实上,无论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深度,还是移动健康的技术创新支撑,当下的移动医疗更多的是一种“补缺者”角色――可以为医疗服务商减少开支、更迅速和更准确得出诊断结论、获得更好的病人管理工具等,也能让病人获得医生远程监测、视频探视、与护理者取得更好联系等,弥补传统医疗体系的某些痛点不足,提供更便利化的医疗服务路径。

消费者需求决定产业模式前景, 未来移动医疗发展的一大趋势是,企业要将线上APP应用与线下服务和产品进行更深层高效的软硬件对接,从而给用户带来更好的移动医疗体验。

健康服务预约:O2O模式下的健康新消费生态

当今社会,亚健康问题日渐突显,且呈现出高速增长趋势。有数据调查显示,中国目前的亚健康人群已经高达70%,主要以20―35岁的白领精英、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主。在此背景下,健身会所、养生馆、美容、理疗、SPA等传统健康服务行业,也积极践行互联网加法创新生存,打破行业惯有思维,开创“网络营销+智能硬件+线下专业资源”三者融合的新健康消费生态模式。

据报道,2014年,百度直达号的触角开始向体育健身领域延伸,与中体倍力合作,将云直播、360度看馆、线上测体质、线上健美操、在线商城等搬到手机上,力图打造移动端的私属健身房――网友只需在手机端的百度搜索框中搜索“中体倍力”,就能直接进入健身业的首个直达号,完成场地参观、入会、私教预定、线上健身等一系列计划。

还有最早开展O2O移动健康的点妙手,也耕耘在更为细分的移动健康领域,推出了全国第一家专业理疗师上门服务平台:用户通过官网、微信服务号预约理疗师上门服务,无论在家、办公室、公园还是酒店,都可以随时享受到比传统店铺更便利、更快捷的贴心服务。

健康产品穿戴:从头到脚的健康管理时尚

2015年,Apple Watch的市场推广引发了行业对智能穿戴和移动健康产品的新一轮关注热潮。

生命体征测量服、智能手环、睡眠传感监测带、动态心脏监控、智能血压计、远程无线胎儿监护仪、新生儿健康监测腕带,还有可替代内窥镜的微型摄像机器人、可服食电子药丸等等,移动健康产品层出不穷。消费者使用产品进行健康监测,即可对危险及时报警,提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智能化的移动健康产品,数字化的健康分析和体验,使移动互联网大潮下的中国健康行业,更具时代时尚性。

资料显示,可穿戴设备具有能解放双手、随时开启、环境感知、在线联系、方便提醒、开发平台等特征。让一切变得可连接,我们真正随时、随地处于互联网中,甚至自己也越来越像个终端。可穿戴设备按功能可以分为提示提醒、参数检测、运动健身、防丢防摔、便捷查询、信息查询等, 形式可以包括从头到脚。

篇8

关键词:PPP项目 养老产业 云计算 大健康 养老云

中图分类号:F283 文献标识码:A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199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达10%。按照联合国对人口老龄化社会标准划分,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2.1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中国成为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联合国曾作出预测,到2049年,中国将有近三分之一人口超过60岁,老龄化程度继续加重。针对日益严峻的养老现状,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中将养老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提出,国家也在逐年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速审批多项养老项目。而在建设养老项目的过程中,政府往往承担了较大的财政压力。国务院于2013年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并于2014年在湖南、内蒙古、吉林、江西、山东、安徽、湖北、甘肃等8个省份开展以社会资本合作、市场化方式发展养老服务产业试点,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

一、国内PPP养老项目的现状和问题

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模式(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公私合作)是一种以合同方式确立的,基于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公共部门和私营机构之间的长期合作机制。其相对于传统的单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而言,具有效率高、减轻财政负担、优化风险承担降低成本、服务质量高等优点。

以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为例,该项目为全国第二批PPP模式示范项目,于2015年6月正式落地,计划用3年时间投资1.6亿建设72个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中心,以实现城乡养老服务全覆盖的目标。在章贡区政府的监管下,社会资本同赣州市市场建设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合作,注资组建养老服务中心项目管理公司。项目全部建成后,将为全区11万名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配餐送餐、医疗陪护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除了该项目之外,全国各地也有一批PPP模式的养老项目开展,而在开展过程中发现存在老年人去养老机构意愿下行、居家养老意愿相对强烈的情况,因此PPP模式的社区居家养老为目前主流方向。而现行PPP模式下的社区居家养老依旧存在不能提供有效供给状态。主要体现在:1.过度依赖政府资源和行政运作,容易陷入行政福利陷阱;2.社会资源整合不足,未将政府、社区以及民营养老机构间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信息共享。导致三方各自独立提供服务,造成资源重复和服务盲区。3.同专业机构间的互动不足,目前社区医疗保健工作不能满足老年人对健康咨询和身体康复护理等需求;4.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待提高,缺乏相关职业教育以及相关技能培训。5.提供的服务形式较单一,未将老年群体进行细分,不能提供个性化的居家养老方案和服务。6.监管不及时,目前监管形式为事后监管和应急监管,监管信息滞后;7.盈利模式和渠道单一,未能扩展出衍生产品。

二、基于云计算和大健康的养老PPP项目的新模式的探索

云计算和大健康平台均是在互联网技术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模式。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而大健康平台实际上也是指利用互联网整合各种资源,将不同的医疗机构甚至保险单位等进行联合,进行信息共享以便机构为个人用户提供可持续的个性化服务。

将云计算和大健康概念和技术引入养老PPP项目,并对现有项目模式进行改进,获得以政府为主导、养老云信息平台为凭借、以社区养老中心为依托、以大健康平台为辅助的新型健康养老模式――“健康养老云”模式,以实现老人“安养―乐活―善终”的生活目标。

“健康养老云”产业内主体有政府公共部门、第三方社会机构、居家养老云信息平台以及PPP项目管理公司筹建和管理的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图1为“健康养老云”产业的结构设想。

“健康养老云”产业的运营模式如下:

(一)政府公共部门、社会资本共同成立PPP项目公司和居家养老云信息平台

政府和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签订合同,成立PPP项目公司。政府提供土地和政策,社会资本负责筹建和管理PPP项目公司并成立居家养老云信息平台,PPP项目公司筹建并负责管理社区养老中心。政府对PPP项目公司以及居家养老云信息平台进行监管,对项目进行风险管控。

(二)老人/子女、智能终端企业、社区养老中心以及居家养老云信息平台构成基本居家养老配置

智能终端企业与社区养老中心合作,保证智能终端入户。社区养老中心采集老人基本信息以及日常需求录入居家养老云信息平_的用户信息管理系统。子女可通过智能终端和社区养老中心了解老人居家养老情况并可对养老服务、老人健康等信息进行反馈。社区养老中心可通过智能终端以及信息反馈对老人养老情况进行实时更新和监管,消除养老服务信息滞后引发的资源重复浪费以及服务盲区,实时监管及时处理问题,也可避免由监管滞后引发的养老项目风险事件。

(三)由居家养老云信息平台整合其他服务机构同社区养老中心资源为老人提供个性化居家养老服务,形成有序的养老产业链

老人依据自身情况不同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不同,如只单靠社区养老中心提供养老服务,不仅需要多样化专业在职人员,而且还需要丰富的专业资源。而要实现该目标,则将大大增加社区养老中心的运营管理成本,也增加了相应风险。因此,引入其他服务机构,例如教育文艺机构、饮食餐饮、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家政服务甚至其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机构的养老设施等第三方服务机构,不仅可提供丰富的服务种类,而且还可利用养老云信息平台针对个人提供多机构的个性化服务套餐,充分整合各机构资源,实现收益最大化。并可从中衍生新的服务产品,增添盈利渠道。

(四)居家养老云信息平台搭载大健康平台为养老人员提供多层次、高水平、全方位的健康服务

老人因年龄以及身体状况,对医疗知识科普、健身保健、康复保健、大病重病护理,临终关怀等医疗相关服务有迫切需求,但因科普力度不足,公共t疗资源偏集中于大型三甲医院,大病重病就医和护理存在难度,临终关怀等公共服务机构运转不良,其他医疗信息不明等原因,导致经常出现老人受骗、重病老人子女财力人力负担重、重病后康复保健措施以及临终关怀不到位等情况发生,无法达到“安养―善终”目标。大健康平台可通过从智能终端科普医疗知识、智慧医院信息平台、慢性病防治管理系统、健康管理系统、康健护理管理系统、互联网急救系统、互联网中医诊断系统、互联网肿瘤筛查系统等提供医疗信息服务和医疗机构健康服务,以多层次、高水平、全方位的医疗健康服务协助实现“安养―乐活―善终”目标。

三、“健康养老云”产业面临的挑战

(一)产业结构主体缺乏参与积极性

我国PPP养老产业目前处于发展初期,盈利模式尚不完善,产业链单一,完整产业链形成需社会资本的财务成本以及时间成本较大。因此,企业等第三方机构缺乏长期参与积极性,影响产业链的完善和持续发展。

(二)智能终端配套设施不完善

国内智能家居和智能终端设备尚在发展阶段,而且同老人之间的互动模式待摸索和优化,经常存在智能终端操作过于繁琐,老人完全掌握较困难。往往出现智能设备安装后老人不会使用的情况,久而久之智能终端成为摆设。

(三)云信息平台的信息安全隐患

健康养老云产业中信息共享除为机构带来便利模式之外,也存在安全隐患。如何有效保护老人隐私、维护老人信息安全成为平台建立必需解决问题之一。

(四)大健康平台处于事业发展期,同养老相关产业的结合方式尚待摸索

大健康平台是随着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新型事物,目前广泛用于普通群体的医疗健康咨询服务,如何针对老年人推出针对性的系统性特色服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关于“健康养老云”养老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监管机制

建立健全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力度,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积极监管并反馈。加大互联网信息安全领域的资金投入,建立互联网信息安全国家标准,促进网络安全行业健康发展。

(二)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健康行业

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大健康行业,促进医疗健康咨询行业、康复保健机构、临终关怀机构等同养老相关的特色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促进民营机构同公共医疗机构的信息沟通和合作交流,推动大健康平台的快速发展。

(三)新型养老特色主打的智能终端的研究以及加强社区养老机构人员的针对性宣传培训。

鼓励企业针对老年人特点研发简便操作,甚至VR等体验式智能终端。社区养老中心定期针对居家养老老人举办智能终端,以及养老云信息平台的宣传培训,甚至采用入户宣讲等方式,以期提高智能终端和信息平台的使用率。

(四)大力培养跨界人才

PPP项目公司应对社区养老机构工作人员进行资质考核和技能培训,使其具备互联网知识和养老服务知识,并有简单的医疗救护技能,能及时应对突发的健康问题并提供相应措施。

养老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养老任务重,形势严峻。因此,一个符合中国国情,且可实现良好持续性发展的养老产业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健康养老云”养老产业模式不仅可促进经济发展,更可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实现“安居―乐活―善终”这一养老目标。因此,探索并完善该模式对我国养老产业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懿嘉.以PPP模式进行养老产业投资的探究[D].苏州大学, 2015.

[2] 胡桂祥,王倩.PPP模式应用于养老机构建设的必要性与应用条件分析[J].建筑经济, 2012(2):101- 104.

[3] 李卿相. 赣州市章贡区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PPP项目考察[J]. 预算管理与会计,2016(3):40- 41.

篇9

移动医疗被称为“王冠上的明珠”,是卫生部重点关注项目。除了专业的院内移动医疗系统外,时下流行的移动终端也在移动医疗领域崭露头角。3G移动通信技术日趋成熟,移动医疗产业愈发受到卫生管理部门重视更多企业和投资机构涌入移动医疗市场,移动运营商、医疗设备制造商、终端厂商、系统集成商、软件方案商等都是移动医疗产业中的重要环节。

随着国内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众对医疗健康的关注,移动医疗将得到一定的成长,但很多医疗机构和政府对移动应用、云计算等概念还需一段时间的引导和教育,预计在2015年实现快速发展。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到18.6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7.7%。预计到2017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达到125.3亿元。

移动医疗服务类市场规模

由于移动互联网的技术背景,基本常规服务、诊断服务、治疗服务将会一直占据中国移动医疗市场绝大部分。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 2012年移动医疗常规服务的市场规模达到11.3亿元,移动诊断服务(仅指在线辅助诊断)的市场规模达到2.2亿元,治疗服务(不含入院治疗)市场规模达到1.7亿元; 而到2017年移动医疗常规服务的市场规模达将73.4亿元。

服务类移动医疗各领域市场规模分布,常规服务排第一

报告指出,移动医疗正在起步阶段,2012-2013年中国移动医疗产业供应商主要有五方,电信运营商、医疗器械商、医院、系统集成商和互联网公司。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预测,未来五年内,在中国移动医疗市场发展的过程中,电信运营商将是该产业的主要推动者和受益者,占据主要角色,在整体市场上将占据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其次是设备提供商。

2012-2013年中国移动医疗主要供应商

各参与主体市场份额预测,未来电信运营商的市场份额最大

那么移动医疗面向医院有哪些应用呢?艾媒咨询调查报告显示主要有几大应用:无线查房、移动护理、条码病人标志带的应用、网络呼叫、药品管理等。由此开发出来的APP产品目前已经达2000多种,但是还面临着不少问题。

面向医院医疗的主要有五大类

2012年中国移动医疗APP产品已经超过了2000种

根据艾媒咨询《2012-2013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年度报告》内容,艾媒分析师指出,2012年国内移动医疗处于起步阶段,各企业正积极布局,探索各种运作方式,盈利模式尚未清晰,运作要点主要体现在用户积累及活跃度,持续营收等方面,其关键点在于数据的采集与利用,目前中国移动医疗主要为广告、增值服务、在线问诊等盈利模式,大多数公司侧重于夯实用户基础,然后尝试变现。

虽然移动医疗是大势,艾媒咨询分析师提醒创业者,但鉴于当前国内的实际情况,移动医疗的春天还未到来,其发展面临着诸多的实际困难。

1、 医疗资源不足、配置不合理、看病难、贵等问题突出,医改尚未到位。

2、 大部分公立医院信息系统开放度低、标准化低、数据共享能力欠缺。

3、 新兴的移动医疗领域政策风险和监管风险较大。

4、 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需要稳定和安全,而这正是移动互联网的软肋。

5、 大部分移动医疗用户数量少且活跃度低。

篇10

为此,建议:

1.完善法律法规,强化养老服务业发展法律保障。完善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等措施办法,让更多的养老机构特别是民办养老机构取得许可证。

2.构建分类施养、各尽其责的养老服务体系。一是进一步明确政府基本职责定位,按照政府托底、社会参与、市场推动、家庭支持的原则,发挥各自作用、形成合力。二是建立可操作的社区居家养老的绩效考评机制。三是养老服务中心(站)要围绕服务网络建设、服务设施建设、服务队伍建设、服务制度建设、服务成效等内容开展评比检查监督,不断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3.优化老龄疾病防治护康体系。一是建立完善老年保健服务网络,在具备条件的二级以上的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科,增加老年病房数量。二是转变服务模式,鼓励开展巡回医疗服务,建立社区的全科医生、家庭签约医生等制度,推进面向养老机构和社区的远程医疗服务。三是继续做好新农合的制度建设,扩大参与范围,提高筹资水平。四是鼓励和建立专业的老人医疗康复和护理机构。

4.利用“互联网+”推进“智慧养老”建设。一是建立统一的智能化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鼓励养老服务企业加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二是通过软件管理系统,建立信息化、智能化和多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紧急呼叫监控服务设施;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利用智能化软硬件产品,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物联网等手段建立信息共享互动服务平台,提供老人智能看护服务。

5.加强老龄学科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一是按照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和重点发展领域,统筹部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开设老年学、老年护理学、老年心理学、老年社会学、临终关怀等课程。二是加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组织开展养老护理人员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工作。三是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社区志愿者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