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维护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22 18:04: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维护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系统运行维护必须做到技术安全和管理安全并重,配备必要的技术防护设备,同时用制度加以约束,制定合理的制度来保证设备技术安全。反之,管理制度需要适应技术的发展,管理模式要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调整,通过技术发展促进管理水平提升。
3.3准确了解保护对象原则
系统日常运行维护工作应有目的地确立工作重点,准确了解防护对象的特征,在系统中的性质、地位和重要度,同时对系统进行合理评估来确定运行维护工作的粒度。根据系统评估,确定运行维护工作开展的重点对象,例如,办公自动化(OA)系统重要度和防护需求较高,在制定运行维护管理制度时,应重点考虑其系统的检查周期、备份日期、审计频次、人员权限变化情况等;考勤系统重要度和防护需求较低,系统一旦发生故障,对机关、单位各项工作不会造成较大影响,在运行维护过程中可合理分配运行维护粒度。
3.4多层次、多安全单元防范原则
在开展系统运行维护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安全设备工作范围和其产生运行维护数据的关联关系,利用已有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技术性能,确保问题能及时显现并做到快速响应。各类安全设备、运行维护工具在系统运行中,会产生大量的运行日志和告警记录,通过对各类安全事件特征进行归类,提前做出合理的排查和定位,可使运行维护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3.5用户便利性原则
复杂的运行维护流程和管理制度将造成系统日常运行维护效率低下。在确保信息安全的情况下,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设计应尽可能减少冗余流程和环节,简化审批。可引入运行维护标准来设计标准化的工作流程,例如,可参考IT基础架构库(ITInfrastructureLibrary,ITIL)、ISO2000、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nformationTechnologyServiceStandards,ITSS)等通用性较强的标准来优化运行维护工作,使其更加规范化、标准化。
4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明确制定系统运行维护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系统管理体制、保证系统运行环境和数据的安全,才能保证系统为机关、单位各层管理服务,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管理制度组成部分应依据系统实际建设情况进行划分,按照事先制定的原则和统一标准进行分类编制,例如,根据内容分章节进行描述,或按工作对象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制度内容应注意不同章节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管理的标准化,避免出现同一对象在不同章节中出现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标准。从系统运行维护工作和管理内容来看,制度内容可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划分。
4.1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的流程
大部分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是基于流程框架的业务模式开展的,即系统管理过程中的各种业务活动过程。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事件与事故管理。主要包括:对引起系统中断或可能导致系统中断、质量下降的事项进行处理、记录的过程。主要目标是尽快使系统恢复正常,减少对系统的不利影响,尽可能保证其可用,同时记录、评估事故与事件并为其他流程活动提供支持。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事件通告、事故事件记录、事件过滤、响应级别选择、事件升级、调查诊断、事件关闭、事件评估等内容。2.问题管理。主要诊断故障根本原因和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所经历的业务过程,主要包括:诊断、维修、恢复、记录、重大问题评估等内容。问题管理为后续运行维护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关经验和知识的积累。3.配置管理。主要范围包括:负责识别、维护系统或设备中的所有组成及各类设备或系统之间的关系,划分资源、提供正确的配置信息。配置工作主要包括:方案制定、配置识别、配置控制、状态记录、配置测试、配置实施、配置确认和审核等过程。4.变更管理。主要负责运行维护服务生命周期过程中对配置项的变更。具体对象主要包括:管理环境中与执行,支持及维护相关的硬件、通信设备、软件,运营系统,处理程序、角色、职责及文档记录等。变更管理过程包括:问题报告、变更请求、变更审核(评审)、变更通告、授权变更、变更实施等。
4.2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对象
依据系统基本运行维护工作对象不同,将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划分为以下4个方面。1.设施、设备管理。系统中应建立针对设施、设备的严格管控制度。主要包括:机房管理、环境设备管理、安全设备管理、综合布线管理、客户端管理、通信设备管理、存储设备管理、外围设备管理、配电系统管理等。2.安全策略管理。安全策略是系统进行安全规划、实施安全技术部署的顶层文件,也是系统运行维护过程中必须保证的重要技术指标和配置项目。主要包括:安全策略制定、变更、、修订周期及安全配置项等内容。3.人员管理。系统运行维护人员是运行维护工作的主体,在运行维护管理制度中,需要对各级人员的角色授权、职责范围、工作内容、作业基本行为规范、任职条件等内容进行详细定义,确保既定制度得以顺利执行以及各级人员能严格履职。4.档案管理。系统档案主要包括:系统开发、运行阶段的各项文档,包括可行性分析报告、系统说明书、系统设计方案、实施方案、设备操作手册、测试报告等,需要在系统存续的全生命周期范围内记录系统运行情况,同时各类安全配置资料、分析报告、审计情况应建立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
4.3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框架
按照本文第三部分中提出的原则和第四部分提出的业务工作对象进行业务域划分,根据业务域内的工作流程对制度内容进行分析,以此确定制度中相互关联影响的部分,实现端到端流程的显性化和标准化,形成各项规定标准化的运行维护标准框架。使运行维护技术人员明确自身岗位所涉及的执行标准、考核指标、遵循原则。按照管理范围,将各工作流程涉及的运行维护工作划分出各工作模块,对各工作模块定义管理业务模块,向下一级划分各模块的子业务范围,形成自上而下构建制度的逻辑过程,避免各部分制度相互冲突,并对各业务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考虑和流程绘制,确定相关需要规定的约束条件,由此得出实际操作性较强的管理制度和标准业务流程。流程中各节点明确的责任岗位和质量衡量指标如图1所示,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框架
5结语
本文从机关、单位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工作的基本框架、设计原则、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以期对机关、单位信息系统的实际运行维护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杜虹.切实加强网络保密管理[J].保密工作,2012,(12):12.
[2]李元峰,蔡雅良.浅析涉密信息系统的分级保护[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8,(06):78~79,82.
篇2
Abstract: Advanced medical equipment is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modern hospital,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hospital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promote equipment to maximize efficiency and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hospital,equipment scientific management level must be improved and equipment must be scientifically purchased and used.
关键词: 医疗设备;科学管理;制度;效益;数据统计
Key words: medical equipment;scientific management;system;efficiency;data statistics
中图分类号:R19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1-0301-02
0 引言
新形势下医院面临着诸多竞争与挑战,仪器设备的技术先进与否,运行质量与否,关系着当前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如何应对竞争与挑战,加强医院仪器设备建设,改善医院医疗环境,增强医院诊治能力,提高医院医疗服务水平,是医院必须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如何加强新形势下医院仪器设备管理工作,作为管理者应从两方面进行思考。既管理工作的定位和管理工作的内容。只有管理工作到位,管理工作内容齐备完善。才能使医院设备管理工作得到顺利开展进行。只有使医院设备管理工作得到顺利进行。
1 做好医院设备管理工作的意义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迅速发展,各种国内外先进的医疗技术不断迅速的被转化为先进的仪器设备。医院依靠医护人员以药养医和简单的医疗仪器设备来提高服务水平,已成过去。在当前形式下医院在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医用电诊、外科手术、临床护理、理疗康复、医院办公、医院后勤保障等诸多方面的仪器设备都得到迅速发展。
医院仪器设备的迅速发展同时,也增加了医院各方面工作对仪器设备的依赖和影响。如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能否正常运作,影响着医院各信息系统正常联络。医疗仪器设备的好坏,影响着医护人员的诊治工作,甚至关系着病人的安危以及医院人员和财产的安危。后勤保障设备(水、电、气等)能否运转正常,关系着医院工作的正常开展。如果医院仪器设备管理缺失,不能得到有效管理,仪器设备就可能给医院带来负面影响。造成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损失。
目前,医院设备管理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进行设备购置时,缺乏细致、科学、充分的论证,造成设备购入后短期使用,长期搁置的现象;设备管理往往重购置、轻使用和重使用、轻维护;科室之间谁买谁用,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导致重复投资,须进一步优化配置医疗设备资源等等。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就是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使用与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加强管理,才有有效的使用[1]。
2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规范设备管理
制定出符合医院发展实际的设备管理制度是设备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医院中涉及设备管理的制度较多,包括资产管理总则,设备引进管理制度,设备使用管理制度,设备运行管理制度,设备不良事件管理制度,设备维护制度,设备检修管理制度,设备维护基金管理制度、设备质量计量技术管理制度,设备安全与事故管理制度设备报废制度等等。制度是医院维持设备综合管理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只有坚持从医院实际出发,逐步的建立健全和完善有效的设备管理规章制度,才能更加有效地开展设备管理工作,使设备管理工作有规矩[2]。
3 做好设备购置预算 提高购置论证水平
设备的购置预算是指医院下一年度的设备购置计划,在制定时,应该根据下一年度各科室的医疗需求、业务发展计划、教学科研需要,本着经济实用的原则制定。准确的购置预算有利于提高科室的诊治效率、帮助医院的重点项目顺利开展,全面实现医院的业务发展规划。因此,各科室在增添、更新大型设备,上报购置计划时要进行市场、效益、技术等方面的调研;医院在制定购置计划时要经过多方论证,要站在战略发展的角度,仔细研究、衡量医院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提出可行性论证报告。所谓的外部环境,是指市场潜力、技术可行性、人力条件、资金来源、设施配套条件、设备选型比较、主要经济指标、主要社会效益等内容;内部环境,是指设备的购置是否本单位的实际需要,是否益于发挥科室的技术优势和专业特色[3]。另外,要制定科学规范的购置流程,确保医疗设备从制定购置计划、组织论证、确定采购、验收、使用,维修和报废每一步都有制度规范,达到一个闭合环状的完整管理流程,不留缺口。
此外,要尽量保证购置预算的准确性和前瞻性,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购置和临时采购带来的浪费。
篇3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指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责任制度为保证,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成,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在保证市场稳定的同时,也考验着企业的生命力与活力。对于我国企业而言,既要面对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和挑战,又要应对我国当前经济体制及经济增长方式的不断变革。因此,为保持企业能够可持续性的生产与发展,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企业管理制度来满足市场经济的要求。
1.制度是员工行为的一种规范
明确的管理制度,会引导员工自觉的遵守工作条例与章程,规范自己的行为,确定自己的位置,降低事故发生率,提高工作效率。
2.制度是维护员工权益的保障
制度同时作为一种保障机制能够确保员工的正当权利不受侵犯,维护员工的合法权利。员工在企业中应享有的权益,都必须包含在企业制度。
3.制度是企业能够长久发展的基础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企业制度是企业赖以生存的体制基础。制度完备,工作就会有条不紊;体制健全,员工就会上下团结。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不断蓬勃发展。
4.制度可以使企业的运转自动化一切工作环节只要有了规范的制度,我们就可以按照制度严格执行,避免工作的延误,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形成核心
企业制度是维系一个企业作为独立组织存在的各种社会行为的总和,是企业规范运行和行使权利的重要方式。任何企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一种适合企业自身的规章,能够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潜在效益,提高组织协调性,提升管理有效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不断的改进管理方式,才能给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增加企业竞争力。然而在创新的基础上要存在三个基本条件,也就是企业管理制度的三个核心:
1.有一个行之有效、科学管理的决策指挥中心,即有一支良好的管理团队
企业的生存发展与领导的决策息息相关,只要指挥明确,指令得当,企业就不会走弯路,就会创造更多的利润。国家经贸委领导讲:一个企业有了高水平的管理者,没有好的产品,可以开发出好的产品;没有市场,可以开拓出市场。因此,拥有一个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对企业十分重要。
2.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及其与企业管理制度的融合
如果说制度是一个体制框架,那么企业文化就是其魂魄,两者结合发展,兼容并包才能确保制度规范的执行力。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髓所在,它是确保企业充满凝聚力与创造力的保障,能够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同时,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激发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
3.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提高企业整体形象
企业的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企业为员工着想,员工才会心甘情愿创造更多的价值,才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企业整体形象的提升,与企业的整体素质息息相关。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所以企业要严格控制产品质量,把好生产的第一关。另一方面,要降低生产成本,建立节能降耗的绿色生产管理模式。作为员工,就要时刻以身作则,严守企业管理制度,为企业的发展不懈努力。作为领导,就要眼光长远、目标明确、行事果断,为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需要不断创新
企业制度要随着生产力和市场经济发展而不断完善,就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不断创新。目前,大多数企业在组织形式、治理机制、管理制度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内外部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缺陷,这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必将制约着企业的经济发展。而遏制这些缺陷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坚持制度创新,只有坚持制度创新,建立完善的制度环境,积极改善现存体制和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中的各种制约因素,使企业的创造力和生产力与制度框架在交互作用中不断演进,才能使企业跨上新的发展平台,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为何要建立一套系统的、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纵观大多数企业失败的原因是多样的,而成功的原因则差不多。例如永煤集团的成功,正是由于它做了一个优秀企业在发展中应该做的事情。比如,不断规范和完善企业的改制制度,在改制的同时引进了多元投资者;较好地实施了以煤为主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在技术创新、内部管理上形成了自己的独有特色等等。这些因素归结为一点就是,永煤集团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可以说,这是成功的国有企业带有普遍性的特点:一个优秀的企业领导者决定了企业的成功。那么,一个企业怎样才能永远保持成功呢?如果企业的竞争力仅仅维系在一个领导者身上,这种发展是难以持久的。一个优秀企业要实现永久性发展,就要使企业管理者的岗位上永远屹立着优秀的管理者,这就要靠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制度。从企业来讲,这个制度就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解决了制度问题,创新精神、经营管理变革等就会随之而来;有了好的制度,企业管理者的岗位上就可以永远屹立着优秀的管理者。要使企业真正建立起以结构优化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既需要改善企业内部环境,也需要改善企业外部环境。第一,应在企业中形成一个合理的制度,营造一个使企业管理者能够与时俱进、因事而变的内部环境。第二,应为企业创造一个靠市场机制选择管理者的外部环境。
五、结束语
篇4
【关键词】港口机械设备 维修管理 措施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港口货物的吞吐量也在日益增加。港口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是保证港口正常运转的关键因素,因此做好港口机械设备的维修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现阶段港口机械设备维修管理中的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时提出了提高港口机械设备维修管理质量的相关措施。
1 港口机械设备维修管理中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港口贸易的交易额在逐年增加,但是由于相关方面起步较晚,现阶段在机械设备维修管理方面主要采用外国相关的管理经验。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在很多方面不符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在机械设备的维修管理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1缺乏自身特色的管理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港口管理制度一直都在使用国外的港口设备管理模式,无论是设备综合工程学、后勤工程学还是全员生产维修制度。到目前为止,我国依然没有探索出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设备维修管理制度。现阶段,很多港口普遍面临着设备完好、利用率低,缺乏总体性的安排,维修、保养不及时等诸多困扰。很多港口没有系统的考虑设备构成、选型和比例问题,也没有科学的从改善设备构成,港口未来的发展等方面研究港口设备的管理工作,做出长远规划。因此探索出符合自身国情的一套设备管理制度和规范,对我国港口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性。
1.2 注重使用忽视保养
为了追求短期的效益,再加上港口机械设备维修的复杂性,很多企业只重视机械设备的使用却忽视了设备保养工作,并且保养技术相对落后。很多设备零件超负荷运转,甚至有的设备带故障作业,这导致设备故障的增加降低了设备的可靠性,缩短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另外,当设备出现故障时很多配件不能够及时供应。港口机械设备的种类多,型号杂并且相关的审批手续比较复杂,再加上配件供货周期比较长等诸多因素,导致故障设备得不到及时维修。
1.3 设备维修保养技术落后
现阶段港口机械设备维修保养手段落后,无法满足港口现代化的需求。港口设备的工作环境十分恶劣,为了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工作需要及时进行维护,并且对设备保养的要求相对较高。港口机械设备受到生产任务和机具的限值,如果机械设备出现故障,一般要进行原地进行维修。但是由于机械设备工作环境恶劣,不能保持零件的清洁,并且容易加剧设备的非正常磨损,降低设备完好率,缩短机械设备的寿命。
1.4 相关维修人才缺乏
一些港口企业为了降低港口经营成本,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只有比较少的设备维修和保养人员。另外,由于港口的工作环境恶劣,工资待遇低,缺乏足够培训和奖惩制度不完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设备维修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较低,工作积极性低,并且缺乏大量经验丰富的中高级工程师。相关维修保养人员专业技术素养低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港口机械设备管理水平。
2 提高港口机械设备维修管理质量的措施
在我国港口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针对机械设备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相关企业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港口机械设备维修管理质量水平,保障港口企业快速可持续发展。
2.1 建立量身定做的管理制度
港口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做切实可行科学的管理制度。港口企业要针对全球化、信息化等诸多发展趋势,建立健全港口机械设备维修管理制度,比如制定机械设备的检测保养规范、技术操作流程和司机交接制度等高效的管理制度。针对不同类型的机械设备要区分对待制定相应的周检、月检、专项检查等计划,并且确定相应的检查标准和检测方法。另外,从总体上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机械维修计划,建立健全机械设备的检测、维修、验收、维护保养等一系列专业流程标准。
2.2 做好港口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
维护保养能够很好的提高港口机械设备利用率、完好率,是延长机械设备使用寿命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 。应坚持做好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和定期维护保养工作,切实落实各项维护保养制度。针对具体环境和机械设备存在的不足,有重点地进行维护,制定相应的维修方案,对可能发生的故障,提前采取对应措施,保证在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及时进行修复。
2.3 采用先进的维修保养技术
采用先进的维修保养技术能够很好的保证相关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降低设备的事故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对特定设备要采用专门的维修制度,建立专业的维修制度,采用先进的维修工具嗯好维修技术,提高设备维修质量,缩短维修周期。对于落后的维修保养设备要及时的进行更换淘汰,对于有升级空间的设备要及时的进行技术改造,从而保证维修保养设备的先进性。
2.4培养高素质的维修队伍
随着先进港口机械设备的不断引进,进而对相关的维修队伍要求也相应的提高。为了达到培养高素质的维修队伍的目的,可以从原来的维修队伍中选择优秀的人员到高校中进行深造培养。同时港口企业要注重加深与高校的合作,聘请高校教授对维修人员进行培训,帮助解决出现的维修难题。另外,要提高相关维修人员的待遇和工作环境,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和考核制度,对工作突出的维修人员进行表彰奖励,激发维修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3 结语
港口机械设备维修管理工作对保证设备工作的可靠性,保证港口的正常运转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努力提高维修管理工作的质量。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建立符合自身情况的维修管理机制,注重设备的保养工作同时提高维修人员的专业素养,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港口机械设备维修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郁君平.设备管理新思维新模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田鑫,徐振奇,张永宽等.港口轨道机械设备行走制动检测保护装置的开发和应用[J].起重运输机械,2013,(6):98-100.
[3]李葆文.设备管理新思维新模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4]常建娥,蒋太丽.设备维修管理模式研究[J].机械研究与应用,2010,18(6):10-11.
篇5
【关键词】契约理论;旅游管理制度;创新;建议
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是任何行业、组织有效运行的核心和关键,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旅游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创新、改革以及完善现有的、与时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旅游管理制度迫在眉睫,一套科学管理制度对于旅游产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意义重大。在旅游业高速发展的当下,更应加强对于旅游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视,只有不断完善旅游管理制度,才能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带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契约理论概述
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契约是核心研究问题。标准契约理论的理想契约类型,应当是内容清晰、可在任何状态下被证实且法律执行有效;但现阶段,受到法律制度不健全等多种因素的限制,现实契约与理想契约还存在一定差距,契约执行困难、实现难度大等问题仍广泛存在,因此,目前我国诸多契约的执行还依赖于抵押、声誉保障机制。
二、现阶段我国旅游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投入机制缺乏
由于投入机制的缺乏,我国旅游业发展初期,为了解决旅游设施不足等问题,政府习惯采用将民营企业引入旅游业的方式,该方式下,虽然在一定程度解决了旅游设施缺乏发的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破坏严重、发展方式不可持续等新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管理制度、监督条例的不完善,导致民营企业将利益最大化作为唯一发展目标;其次,民营企业自身管理知识、管理技术的落后,也导致旅游项目的建设与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不符合,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严重受阻。
(二)运行机制不合理
运行机制不合理,企业与政府职能不明确,企业化经营为主要特征,资源保护与创收是发展的主要目的。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企业与政府职能的不明确,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企业往往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意识,市场观念意识十分薄弱;此外,对于一些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的特殊性也进一步模糊了旅游部门管理权和经营权的接线,权利混乱现象广泛存在。因此,企业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吗,往往需要同时扮演经营者和管理者双重角色,当面对利益时,旅游管理机构就很难公正的旅游管理任务。
(三)机构与职能不匹配
我国地大物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按照种类的不同,具体可将其分为风景、文物、文化资源等,根据不同的资源种类,旅游资源的管理又具体分属园林、建设、宗教、文物等部门。由于资源属性的差异,每一个不同的管理部门理应拥有自己独特的管理职能,但现阶段我国采用的仍是总体统筹规划的方式,这样的划分方式直接导致了部门职能的实现与总体的统筹规划不相符,严重阻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具有统筹规划只能的政府部门并不实际执行具体工作,因此其所指定的规范和计划往往与实际严重脱节。
三、以契约理论为依托的旅游管理制度创新建议
(一)转变发展理念
有关政府部分积极转变发展理念,将契约理论这一种新的公共部门治理研究途径引入到旅游管理制度之中,明白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无本质差别,增加竞争机制决定服务价格、服务质量的能力。其次,实现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到同时兼顾社会、文化教育、环境保护、国家形象等综合效益。最后,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市场干预相结合。
(二)转变政府职能
首先,重新开发定位职能。对旅游资源进行必要分类,对于老景区,实行经营权和管理权的分离,由政府保留管理权,经营权责分割给市场;对于新景区,政府应当同时保留经营权和管理权,以确保在政策优势下,新景区能够得到足够的资金投入,获得市场主体的长期有效投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新景区开展过程中,应当着眼未来,把握整体的生态利益,对于不适宜市场化运作的景点,应当放弃开发或开发辅助旅游项目;对于旅游业发达的地区,政府把握好市场的准入门槛;对于新兴旅游城市,政府加强景区规划工作以及协调、监督工作,避免片面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的情况的发生。其次,重新定位经营职能,兼顾市场的维护以及利益主体的协调。处理好监管与宣传的关系、开发商与当地居民的关系,为旅游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最后,重新定位监管职能。从规划审批、监管问责入手,监管坚持在旅游资源不遭到破坏、欣赏价值可持续的原则;建立和健全独立、权威的协调机构,明确政府和开发部门之间的关系。
(三)市场调整和政府监管相结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不是万能的,政府调控有时也会失灵。为此,在创新旅游管理制度时,应当做到市场调整和政府监管相结合;第一,公共产品以及公共服务的设计要符合市场发展需要,通过市场机制的反作用,保障旅游物品、服务的持续供给;第二,制定合理的公共政策,确保各阶层均能够享受公共产品与服务,以更好的维护旅游业的市场秩序。
结束语
综上所述,政府部门主导并发挥绝对作用的旅游管理模式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随着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该管理模式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契约理论为依托的旅游管理制度创新,要求政府应当积极转变自身管理理念和管理职能,适当“放权”于市场,实现政府监管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喻玲.谈契约理论为依托的旅游管理制度创新[J].商业时代,2013.
篇6
关键词 档案 保护 工作
中图分类号:G273
文献标识码:A
档案保护和库房管理是维护企业档案安全、延长档案寿命,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的保障。但是,档案作为物质材料,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库房的湿度、温度、空气质量等等的影响,就必然不断发生不同程度的损坏。因此,提高企业档案保护和库房管理水平,对档案采取更有效的保护,创造良好的档案保管环境,就成为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档案保护和库房管理的工作内容
档案保护和库房管理的工作内容就是要抓好档案库房的日常管理、档案保护技术措施、档案材料的修复和复制。
档案库房的日常管理包括:(1)库藏管理,如交接档案认真验收清点,手续完备;摆放档案方法科学,排列有序,便于查找,做好档案的借阅、利用及效果记录;定期进行清理核对工作,库存档案帐物相符;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档案库房、阅览室、办公室三分开,这利于档案的保管使提供利用和档案人员的办公条件良好;(2)库房安全监督,库房内特别是特殊库房内,配置必要防盗、防火安全设施,比如报警器、灭火器,还要配置除湿、空气调节等设施。一般库房的温度控制在14-24℃,相对湿度控制在45-60%之内;每日准确测试、记录库内温湿度变化情况度积累数据资料,以便及时调整。胶片、照片、磁带、光盘等特殊载体档案有特殊装具,远离化学、物理污染,保管方法科学。这样,就做到了档案的防盗、防火、防光、防高温、防潮、防尘及防虫、防污染等措施得力,监控有效。(3)库内环境管理,如卫生清洁,电源控制,设备、门窗管理等。要定期打开门窗通风,检查电源开关是否安全,除尘等。
档案保护技术措施包括防高温,防水、防潮,防有害生物(虫、鼠),防污染(电磁、射线等物理性污染和有毒、有害气体等化学污染),以及防尘措施等。
档案材料的修复和复制。包括纸质档案材料的除污、去酸、加固、字迹恢复、修裱和复制,以及特殊载体档案材料的修复和复制等。作为档案工作者,要求具有较引的责任心,经常检查档案材料保管状况,发现毁损或异常情况立即查明原因,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二、提高企业档案保护和库房管理水平的基本途径
(一)有步骤地改善档案库房设施设备条件。
加强企业档案保护工作,需要有一定的物力、财力作保证。改善企业的档案库房及设施条件,首先要增强企业的档案意识,尤其是企业领导的档案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档案保护工作对于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促进企业各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和自己义不容辞的法律责任,从而自觉地为改善企业档案的环境创造物质条件。
改善企业的档案库房及设施设备条件,要根据企业的能力,力争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比如有的企业自己动手为存放档案的密集架加装隔板和门板,调整了架层间距,这样既做到了防尘,还增加了档案柜架的存贮容量,而用省下的钱,添置了其他装具,解决了尚有些档案无处存放的问题,这种做法很值得提倡。
(二)建立健全档案库房管理制度。
库房是保管档案的基地。库房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档案的保管质量。建立健全的库房管理制度是使企业档案保护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经常化的一项基本措施,也是堵塞库房管理漏洞,使档案保护有章可循的有效途径。
企业档案库房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档案的收集、交接和整理;档案保护及监测;档案安全和保密;档案的存贮管理;库房设备管理与维护;卫生管理等。这些管理制度既为企业档案保护和库房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必要的管理依据,又为档案人员明确岗位职责,增强工作责任心,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科学管理水平,指明了方向。因引建立健全档案库房管理制度并定期考核,是改进企业档案保护和库房管理,提高工作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应当重视和加强。
(三)重视并搞好档案各业务环节的档案保护工作。
档案保护直接涉及到归档、整理、鉴定、利用和销毁等各个业务环节,贯穿整个档案工作。因此在抓好档案库房管理的同时,还必须抓好档案业务工作。
篇7
论文摘 要:21世纪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环境挑战难题,诸如人口的急剧增加、不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少、资源过渡消耗、气候变暖等等这些全球化环境问题正在逐渐加剧。对于环境问题的研究工作成为目前社会广泛关注的研究课题,高校是我国技术人才的主要发源地,因此,有针对性的在高校开展环境工程方向的教学和科研显得尤为重要。
21世纪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环境挑战难题,诸如人口的急剧增加、不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少、资源过渡消耗、气候变暖等等这些全球化环境问题正在逐渐加剧。而当前新兴的环境工程学科就是伴随社会发展及人类进步而开设的。环境工程学科与其他学科比较看有较大不同,环境工程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有较高的实践性要求,因此建设环境工程实验室,使实验教学成为学生对理论知识加深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了巩固。其次,培养了学生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一 环境工程实验室概述
按照国家教委对高等学校中关于本科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大纲规定,依据环境工程专家多年实践经验,我校制定出了学科培养方案及培养目标,在借鉴多所国家级实验室培养人才模式的基础上,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整理出一套环境工程实验室建设规模及发展方向的整体方案。依据环境工程学科的教学计划以及所需课程中专业基础课学时、专业课学时分配原则,环境工程实验室需要承担相应学时实验课。
为满足上述要求,具备了环境工程领域相关的实验装置、设备和实验条件。包括以下几个分实验室:环境化学基础实验室、环境微生物实验室、环境监测实验室、水处理技术实验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室、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室。具备环境微生物、环境监测、样品分析等实验项目必备的仪器和设备;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等方面完整的实验设备与系统,如活性污泥曝气池实验系统、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实验系统、中和吹脱实验系统和袋式除尘器模拟装置、静电除尘模拟装置等;还具备研究实验和对外科技服务所必需的高精密分析仪器,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等。
二 环境工程实验室管理与维护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随着实验教学环节的成熟和发展,实验室建设较之以往有了明显的变化,也在教学任务以及科研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实验教学在我国应用的时间还比较短,往往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以及维护措施,导致实验室工作在实际开展中受到一些阻碍,总结归纳不利因素,根据本人多年的工作经验,综合考虑实验室管理维护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制定出以下几点细则。
2.1 完善实验管理制度
首先,环境工程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实验管理制度,实验管理制度应以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运转为主要出发点,按照环境工程所设课程的大纲、教案、进度制定符合课程开设条件的相关细则,在实验管理制度中,应明确规范实验室管理员、实验器材、实验环境的具体衡量标准,另外,还应对实验结果所形成的实验报告、抽样检查文档等文件信息指定统一的资料存档机制,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定时定期对实验室环境、实验室规范以及实验室文档进行内部抽查和审核,由此来保证实验室的整体秩序能够有条不紊的运行。另外,任课老师应保证环境工程专业课程实验的质量,多开展实验教学研讨活动,与实验室管理员合作指定符合课程发展需要的详细计划,并保证实验学时达到要求,实验中的实验仪器应至少保证90%以上的可利用率。另外,实验室管理制度中应明确每位实验管理员的岗位职责和权限,以构建稳定且具有创新力、生命力的实验组织为中心制定完整有效的管理制度,首先,对于实验室的相关项目申报及审批、项目管理、经费申请及使用应做出明确规定,其次,实验室应建立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机制,明确奖惩细则,保障实验管理工作的有机运行。为实验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2.2 构造网络管理平台
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构造现代化实验管理平台,为实验管理人员以及任课教师提供便捷的实验管理方案,具体细则如下:实验员可以进行主机设备的登记,如登记仪器设备的编号、名称、型号、厂家、出厂号。从设备网络管理平台的设备变动栏目上,可以填写报废申请单。从数据分析栏目上可以进行快速查询,可以按编号、按领用单位、按领用人、按仪器名称、按型号、按规格等查询。实验员还可以查询到其他实验员所管理的仪器设备,便于申请调用;查询到自己所管理的低值耐用品,了解本期低值品录入情况,可以进行报表打印,打印统计表,明细帐。
2.3 制定仪器管理方案
环境工程实验室由于其自身独有的工作特点,应保证实验室设备的合理配置和需求,根据课程内容的实际发展可以看出,目前大多数高校环境工程实验室的大型设备配置明显显示不足。在设备管理的采购方面,应尽量添加大型设备的投资,并针对大型设备开展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对大型设备实行专人管理制度,针对相关设备进行相关技术培训,指定明确的设备使用办法,使用前应预约,使用完毕后需保证设备的完好无损,管理员还需负责大型仪器的日常维护工作,保证设备的稳定运行和正常使用,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对于降低设备的使用成本、规范管理办法都是良好的辅助作用。
2.4 构建技术性师资团队
通过长期在环境工程实验室工作发现,实验室指导教师的整体素质需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因此,需加强对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培训出一批技术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合作意识浓的专业技术团队,为环境工程实验室的具体工作安排添砖加瓦。具体措施可以通过专业技术培训。实验仪器使用培训、工程知识业务培训的方式来提升实验教师工作能力,另外,学校还应指定明确的人事管理制度,对在试验工作一线做出突出成就的教师予以表彰,相关实验成果、研发成果、实践教学相关论文应与高校教学奖励、科研奖励保持一致。
2.5 提升实验室硬件水平
实验教学任务主要是围绕设备完成,那么硬件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实验效果,因此,环境工程实验室必须不断提升硬件设备的整体水平,高校应加强对实验中心的整体建设力度,摒弃对实验室辅助教学地位的偏执认识,根据教学方案和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相关硬件采购措施,保证采购设备能够与时俱进,满足日常学习实验的需要。我校环境工程实验室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与2008年至今积极争取实验室建设资金共计400万元,实验室利用这批资金积极开展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换代、纳新工作,五年间供先后购置水分测定仪、环境检测仪、有机碳分析器、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多套实验器材,利用这些器材将我校环境工程试验的硬件水平提升到省级先进实验室的高度,通过这些器材开展相关课程实验可以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
2.6 打造开放型实验基地
实验室需要长期发展,就必须走出堡垒式的自我感觉误区,大多数实验室往往感觉自身建设比较完善,没有正确的认识到发展的必要性,导致建设空间降低,人才流失严重,针对这一弊端,我校制定开放型试验基地的建设方案,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完成,一方面实验室需对学生开放,将实验室的基本管理制度,设备的实际信息、操作规程,学生申请实验的流程办法以及学生完成试验所要提供的实验报告细则公布,使学生能够积极加入到开放式实验环节中来,另一方面,环境工程实验室应与学校其他实验室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和经验共享,建立与其他实验室的合作关系,扩展实验平台的有机结合和统一管理。第三,开放型实验室应多开展实验室宣传活动,组织讲座、研讨会来促进师生间的互动,另外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校园板报的形式对实验室多做宣传,促进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三 结语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逐渐增多,对于环境问题的研究工作成为目前社会广泛关注的研究课题,高校是我国技术人才的主要发源地,因此,有针对性的在高校开展环境学方向的教学和科研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高校环境工程实验室工作多年,依附工作经验和自己的想法对环境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和研究做以上总结和叙述,希望可以凭一己薄力为读者提供一些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邱馗,夏晓丹,孟丽君.改革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实验室科学,2008.
篇8
一、企业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企业、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体现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它是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在构建和谐企业的过程中,企业文化的建设尤为重要: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增强企业的管理效能,进而转变为企业的生产力,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员工收入水平,为和谐企业奠定物质基础;良好的企业文化,能促进企业形成团结、学习的氛围,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企业文化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员工主人翁意识的形成,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企业文化还有利于化解企业内部的各种矛盾,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干群关系,使得企业获得和谐的内部环境。
二、和谐企业文化的构建
(一)建设和谐的学习团队
和谐的企业文化不应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当中。通过创建和谐的学习组织和团队,是建设和谐企业文化的方法之一。
1、 领导层要建立“学习―总结―再学习”的观念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问题的处理方式也因领导所处的地位、视觉不同而不同。但只要通过良好的沟通,相互学习才能找出最符合企业利益的解决方式。
2、 培养企业的学习气氛
一个学习型的组织有利于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而建立起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企业组织学习氛围的形成有利于固化企业经营理念,同时统一企业思想,形成企业哲学。这种哲学有利于让员工从内心真正认同企业的精神文化,增进对企业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对企业产生强大的向心力,进而促进和谐的劳资关系的形成。
(二)建设和谐的劳资关系
和谐的劳资关系是维持和谐企业的根本。
1、 要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首先要尊重员工的存在价值和劳动价值,并设计科学合理的酬薪制度,使得员工获得合理的价值回报。其次,加强劳动保障制度,为员工的工作创建良好的环境,特别是对于危、累、脏等特殊行业,企业应对这些员工体现更多的关怀,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再次,切实落实职工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促进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2、 推行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
在存在集体用工的情况下,企业应该通过平等协商的过程,把员工最关心的问题,作为集体合同、平等协商的重点通过对话进行解决,并在合同中通过明确的条款进行约束,这样才能使得员工放心工作、努力工作。这就有效的减少了员工在用工或退工时与企业产生矛盾的机会。当然,企业与员工的矛盾往往是不可避免的,此时企业就需要建立由企业工会,劳动行政部门,员工代表组成的协商机制,从法律上、源头上协调解决劳资矛盾,维护员工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保证为企业创造和谐的内外部环境,达到企业与职工“双赢”的目的。
3、 遵照《劳动法》规范劳动用工
所谓规范用工,主要是指企业在劳动报酬、劳动时间、劳动条件、福利待遇等方面必须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特别是《劳动法》,因为劳动法的立法基础就是在保证员工基本利益的基础之上,切实维护双边的合法权益,其立法精神是偏向于劳动者。但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法律监管不到位,员工素质不高,使得企业在在执行劳动制度方面还有差距,未能充分保护员工利益,这必然会损坏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不利于建立和谐稳定,长效的雇佣关系。
(三)建设和谐的企业管理制度
和谐的企业文化,需要和谐的企业管理制度作为保障。
1、 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
企业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就能保证在日常管理中,始终以员工为管理主体和核心,注意开发员工内在潜力,满足员工健康向上的积极追求。但人因工作内容,工作习惯,个性的不同而不同,也应采用人本化的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管理方法的人性化,管理活动的个性化,管理理念的人本化。在实践中,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生活上要发挥工会作用,切实帮助员工解决生活困难,体现对员工生活上的关心和对人的尊重;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运用到与竞争对手,合作伙伴,消费的关系维护上,为和谐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 保证企业管理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公正性,合理性
实践中很多企业在出台管理制度时,只站在本部门的角度,进行拍脑袋工程,没有进行实际调研,没有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这必然使得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磕磕绊绊,同时淡化员工对企业的感情。企业制度在设计时,应保证程序的公开性,同时发动广大员工参与,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这不仅增长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也杜绝了,独断专行的现象发生。另外,企业管理制度的核心在于建立公正的劳动分工制度、绩效评价制度和分配制度,因为这是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创建和谐企业的基础。企业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同时将员工的利益与其工作绩效紧密结合起来,避免大锅饭和平均主义。
(四)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
企业是构成社会有机整体的基本单元,必须考虑社会的整体经济利益,实现企业与地方、环境、其他企业的和谐发展。
1、树立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
和谐自然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理应为承担建立和谐自然而努力。为此企业应坚持将生态和谐观念植根于企业的战略发展思想中,努力坚持绿色文化,将绿色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内强化管理,节约用水,用电,用纸,鼓励员工用更经济的方式上下班,对外积极承担义务,在环境保护上将从事后开展补救措施转到事前的预防和控制上来,努力坚持“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主义策略”的双赢战略。这种绿色的企业文化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和谐自然的建立,还有利于促进企业的科技研发水平,改变传统的 “资源―产品―废物”生产模式,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获取社会、公众、政府的认可。
2、 塑造企业诚信精神
诚信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企业作为企业的单元,也必须有诚信精神。企业诚信是企业价值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因此企业有必要在经营活动中讲信用,奉行“信誉高于一切”的道德准则。诚信的企业能获取良好的社会声誉,是品牌长久经营的必要保证。同时在企业内部,应大力宣传诚信观念,普及诚信知识,加强诚信教育,将诚信灌入到每一位员工的思想中,诚信的员工是构建诚信企业的基础。在生产实践中,严禁生产假冒伪劣商品,不能生产危害消费者身体或生命安全的产品。
篇9
目前,影响制度绩效的关键变量主要为制度结构绩效、制度安排绩效。其中制度结构绩效,其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动态与静态结构绩效。动态制度结构绩效是指从本身的制度体系角度来分析对环境对制度体系影响力及适应能力两方面来分析制度体系绩效问题;静态结构绩效则是反映制度安排之间相互的匹配以及协调情况,其中主要包含三大类,即:制度真空、制度冲突以及制度耦合,在这三大类中制度耦合主要是指一种制度结构体系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高度协调一致的状态。因此,想要进一步提高制度静态结构的绩效,那就必须做好制度的配置,并有效克服制度之间的真空与冲突,同时真正实现制度之间的有效耦合。
对于制度安排绩效,其若要有效发挥单项制度安排的功效就需要制度能够具备一定的普遍性。对于制度的普遍性只主要是指一般性、开放性、确定性,其中普遍性中的一般性主要指制度对于没有充足理由情况下不能对个人或者某个情境给予差别性对待;普遍性中的开放性主要是指制度应该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普遍性中的确定性主要是指我们的制度应该具备明确、简单特征,对于违法汇总遵守制度可能引起的后果都能够有较为明确的表现。
2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绩效分析的几个维度
篇10
关键词:内控制度;企业管理制度;异同;融合
一、引言
自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提出内部控制制度概念以来,将传统管理制度中的“内部牵制”制度不断发展到现代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使内控制度的内容和适用范围逐步超出了“内部会计控制”的范畴,逐步形成一种制度体系。企业在执行内控制度时,大部分单位把内控制度和原有的企业管理制度分别运行控制,形成了两套控制管理程序和方法,给企业增加了控制管理成本,甚至出现两套制度不一致,发生冲突的情况。因此,有必要对内控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进行比较,兼顾二者的目标、程序和方法,使内控制度成为企业管理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而实现两者的融合统一。
二、内控制度与企业管理制度的异同
内部控制制度是指单位为了保护资产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贯彻执行,避免或降低各种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效率而制订和实施的一系列业务流程及配套的制度和控制标准。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为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和企业经营目标,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有序运行,而制订的具有企业法规性质的政策、规定和行为规范,包括国家法规、上级政策、企业内部章程、制度、规则、规定、办法、实施细则、决定、操作流程、技术标准等,是企业整体利益、经营管理者的意志和全体员工的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和约定。
(一)内控制度与企业管理制度的同属性
1.二者都是以制度规范行为为目的。不论是内控制度,还是企业管理制度,都是通过制订一定的程序、规范、流程、权限、检查考核等,来达到规范、协调经营过程,实现经营目标,防范经营风险,遵守国家法律、落实上级政策的目的。2.二者都具有内部自行管理的性质。都是由单位自行修订,由单位内部人员执行,意在维护企业经营秩序,实现经营目标,提高经营效益,防范经营风险和舞弊行为的制度规范,执行的主体是单位内部人员。3.二者都是随着企业生产经营发展需要而不断修订完善。如:中石化股份公司内控制度每年修订一次,河南油田企业管理基本制度每经过一段时期进行一次修订,以适应环境变化和管理进步的需要。4.二者形成的动因基本相同。内控制度是因为部分上市公司的舞弊行为给公众造成巨大损失后,为了堵塞漏洞,防止舞弊和风险而对公众企业做出的强制性规范要求。而企业规章制度也是因企业管理、操作、运行的需要而逐步健全起来的,多是由经验总结或血的教训而铸就。因管理和控制的需要,是二者形成的根本动因。由此可见,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制度的一部分,都是管理制度的范畴。但内控制度又是对企业管理制度的发展和更高要求,是满足特定需要的控制体系,具有其特殊形式和创新性。
(二)内控制度的特殊性
1.内控制度的适用范围小于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一切管理规定、流程、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制、职能分工,以及适用的法律法规、上级制度规定等的总称,是对企业所有经营行为和社会责任的普遍规范。企业管理制度即分上下层次、又分专业类别,是一个较为庞大的系统,如河南油田2003年清理局级规章制度达9106个,还不包括二级单位和基层的规章制度,仅整理成册210个制度就超过百万字,可见规章制度涵盖的范围和幅度非常庞大,是企业正常运转的必要软环境。而内控制度的应用范围较小,一是适用的范围较小,仅限于大中型企业(主要是上市公司),而所有的企业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二是控制的范围较窄,初始的内控制度主要是控制与会计信息关联的一些业务流程,现在的范围向人力资源等方向扩展,但与企业管理制度控制管理的范围比,内控的范围仅是其中与业务流程相关的一部分,范围相对较小。2.内控制度的侧重面不同。由于内控制度的概念是注册会计师为了审计会计报表真实性,而对企业相关制度提出特殊要求,使内控制度的侧重点在于与财务会计管理相关的管理要求。而企业管理制度是为了使企业高效健康运转,不仅限于财务管理,也包括生产、销售等各条块制度,并且涵盖企业不同管理级次的制度,调控的范围是整个企业纵横交织的经营行为。3.理念和视角不同。内控制度更强调风险控制,更多地维护股东等社会公众利益,对合法合规性要求更高,而企业管理制度更注重效益性、可行性和适用性,更注重保证企业良性高效运行。4.法律要求不同。对于大中型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法律明确要求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并要求定期披露。是否建立了内控制度,甚至影响一个公司能否到国际市场上市融资。但《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相关法规对于企业应建立哪些管理制度,没有明确规定。企业因性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规模不同、管理风格差异等因素,所建立的制度体系差异很大,法规上也不便于做出统一要求。5.内控制度控制框架比较完善。内控制度以建立内部管理环境为基础,以风险评估为前提,以控制活动为手段,以信息沟通为条件,以内部监督为保证,五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建内部控制框架,使内控制度目标更明确、针对性更强、方法更先进、控制更有效。而企业管理制度,控制的方式、手段、理念和视角等许多方面,没有达到内控制度的规范和高度。6.内控制度的执行效率更高。企业对内控制度执行力情况有硬性的检查和考核,如中石化要求各分子公司每季度进行一次内控制度的穿行测试,每半年进行一次检查考评。审计中介机构还对上市公司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披露和监督,促进了内控制度的贯彻执行。而企业管理制度因体系庞大、涉及面广、检查动用资源多等原因,存在着执行率不高,部分制度没有得到很好执行的可能和状况。
(三)内控制度的局限性
1.内控制度的主要控制依据来源于企业管理制度,失去了企业基本制度,内控制度就成了无源之水。内控制度的关键控制点都是依据企业管理的某项制度,主要内控制度的业务流程均附有依据的制度目录。内控制度是对企业制度和业务流程再造,是对企业相关管理制度按照业务流程进行的系统性梳理,对职责权限进行了系统界定。2.内控制度协调规范的范畴有限。内控制度从诞生起就具有内部会计控制的特定目的性,主要是与会计信息相关的程序性制度。对于非程序性的标准、规定等,内控制度一般不进行规范,涉及到的制度,一般采取引用企业管理制度和相关法规的方式解决。与企业规章制度调控范围相比,有其局限性,也就决定了内控制度不可能完全代替企业管理制度。3.内控制度具有一定的僵化性。由于内控制度实行的是各层级控制标准的高度统一,虽然定期对内控制度的不适应性进行修改,但由于内控制度是一套自上而下统一执行的体系,基层单位不能根据实际环境需要进行修订,不合理的或不适用的规定需要上级统一修订才能变更,有些不符合基层实际需要的内控制度多年也得不到修改,不能适应基层环境的特殊要求。而企业管理制度则不同,具有层级性,下级制定制度办法时,一方面执行上级的政策,更注重按照可行性和适用性原则将上级政策与实际情况融合。4.内控制度的执行成本较高。中石油聘请中介组织设计构建内控制度,耗资数千万元,还不包括培训、执行等费用。即使如中石化自己设计建设的内控制度,从设计、改进、培训、执行到检查落实,费用也是相当可观,增加了制度执行机构和人员,增加了审批环节和相关记录资料等,给企业增加了较高的成本。5.由于内部人员素质不高,或不能很好执行,以及内部人员串通作弊、蓄意营私舞弊,会导致内控制度失去应有的效能,因而,内控制度不是万能的。
三、将内控制度融合于企业管理制度的实践与探讨
(一)内控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比较看出,内控制度是企业管理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对企业管理制度的否定,而是完善和强化。但多数企业在内控制度的执行中,为了突出内控制度的目标,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内控制度与企业管理制度割裂开来,形成新的问题:一是出现与原有企业管理制度重复、重叠、关联交织,甚至冲突;二是增加管理机构和运行成本;三是造成概念误区,认为内控制度是另一套制度,消耗管理者精力。因此,有必要在发挥内控制度优点的基础上,通过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实现二者的融合。
(二)对二者融合的探索及效果
为使内控制度融合于企业管理制度中去,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实现了内控制度与企业管理制度的有效融合。1.摸清制度家底,评估经营风险,选择高风险领域,按内控制度管理模式强化企业管理制度建设。企业的风险来源于市场风险、决策风险、经营风险、控制风险和法律环境风险等。通过对各类风险进行评估,选择风险较高的流程和环节,重点进行制度建设,以规范的企业规章制度防范风险发生。2.内控制度与企业管理制度相互适应修改。特别是修订企业管理制度时,借鉴内控制度的严谨性、程序性、系统性的优点。将企业管理制度进行分类,对于程序性的制度,参照内控流程格式进行制度修订。如河南油田修订2010年版企业管理制度时,参照内控制度,按照统一的格式,制定各经济业务流程矩阵,使企业管理制度与内控制度在形式和要求上趋于一致。对于非程序性的配套制度,制定各类制度的标准格式模板,统一制度名称规范、内容规范、格式条文规范等,使管理制度、业务流程矩阵、制度适用的法规依据三部分相互结合,组成制度体系,达到制度建设规范化的目的。在修订内控制度时,依据企业管理制度的基本规定,符合企业特点,避免与企业管理制度冲突,直至达到一致性。通过相互修改完善适应,使内控制度镶嵌于企业管理制度体系中去。3.完善提高企业规章制度,使企业管理制度完全适应内部控制和法律法规的要求。在企业管理制度修订中,积极吸取内控制度强化风险控制、经济业务与事项的信息沟通、检查评价、岗位分离与权限指引控制等好做法;使企业管理制度体系完整、目标明确、执行有力、控制有效、检查有度、考核到位。对企业管理制度进行分类,如:生产运营类、管理支撑类、监督保障类等,加强对高风险类业务的节点控制,细化高风险类业务制度的监控力度,使企业管理制度不仅完全满足内控制度的五项目标,而且达到其它管理需求,使内控制度有机融合于企业管理制度。4.提高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吸收内控制度执行的好做法,把企业规章制度的执行力、执行率列入定期绩效考核体系中去,防止制度执行逐级弱化的情况。制度管理部门要定期检查为防止高风险发生的制度执行情况,定量考核;专业管理部门对分管制度定期检查执行情况,并给与考核,使企业管理制度得到全面贯彻执行。5.归口制度管理部门,防止制度冲突,降低了管理成本。例如:河南油田井下作业处将内控制度由财务部门管理调整为经营管理部门管理,实现制度由同一部门管理,避免政出多家,有利于内控制度与企业管理制度的协调,有利于相互适应修改,有利于二者融合为一。
(三)实现二者融合的意义
内控制度是企业管理制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上市公司还是国有大型企业,通过归口内控制度管理部门,吸收内控制度的管理优点,优化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是完全可以实现二者的融合。将内控制度融合于企业管理制度,一是能够满足内控目标需要,二是避免了制度的重叠与冲突,三是降低重复劳动和执行成本,四是避免制度僵化,降低制度执行矛盾,五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注重人在管理中的首要作用。内控制度不是万能的,发生舞弊行为的许多上市公司,虽然已经实施了内控制度,但并不能完全规避内部人员串通作弊、蓄意营私舞弊的风险。
四、结论与建议
实施内控制度,是近年来世界性经营风险加大,社会诚信危机的产物,在一定时期内强调内控制度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将内控制度与企业管理制度割裂又有其弊端,建议将内控制度融合于企业管理制度体系中,提高企业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力,才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8.6.28
[2]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讲解.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河南油田企业管理基本制度.2010
[4]企业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框架.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专题培训班资料,2009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