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推广宣传范文

时间:2024-03-22 18:04: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线上推广宣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线上推广宣传

篇1

一般来说,消费者一旦适应了网上购物,都对购物的便捷性非常满意,同时又节约了购买成本如时间(便于比较性能价格,对于大城市来说为消费者节约了购物的路程时间)、金钱(流通费用低会导致价格可能便宜)等等,可以满足更加个性化需求(如购买搭配),在大网站购物出现问题后投诉也比较方便(过去消费者不愿意投诉就是因为投诉比较麻烦),因此线上顾客再回到线下购物,越来越少。

正因为网上购物有这些优点,满足了消费需求,电子商务发展迅猛。厂家全力投入。

1、电子商务的发展增加了新渠道终端,可以减轻大连锁对供应商的压力。

2、初期开店成本低。借助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初期并不需要太大的投资。

3、传统商进入电子商务可以直接借助权与厂家沟通的优先权,发挥货源、库房、资金、销售经验等现有优势。

4、网上经营信息工具简便易学,减少学习成本。

但是,我们也看到很多厂家和商非常反感电子商务。主要原因就是认为网络销售都是以低价冲击市场,乱价窜货,抢夺线下生意。而许多厂家既想发展电子商务,又对窜货乱价束手无策,一管就死,一放就乱,一些厂家看到市场火爆,特设经营部门亲自操刀,直接经营,搞的线上线下经营很乱。

厂家面对电子商务的基本职责应该是管理和服务。

在电子商务的渠道开发中,厂家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要想解决线上线下矛盾,厂家必须主动管理网络销售,要有切实的措施,不要让线下经销商失去信心。

我认为线上线下冲突解决主要责任在厂家。厂家解决原则是:

晓知轻重――不伤及线下主渠道商的利益;

积极参与――即是新渠道,更是新市场。要作为战略市场来管理。

定位清楚――明确自己的职责。

厂家要承担信誉职责。在淘宝上开旗舰店接单就是树立信誉,但是要把订单分给顾客所在地的商,最终把大部分订单款分给线下客户。

厂家要控制授权,限定资格。在淘宝上,厂家不授权的网店产品可以“下课”,厂家要与网络商签订严格协议,确定规则。

厂家要控制价格。不仅旗舰店不要低价,还要通过授权和撤销授权,限定网上非C店最低价格。

厂家要查处假货。对于无授权乱价窜货的C店,一律视同假货申请查处下架。

厂家要鼓励商开店。优先支持并辅导线下商开设地区品牌专卖店。

厂家限定区域,控制窜货。签订严格协议,确定规则。单价大的产品,引入条码管理。

厂家要监管服务。以良好评价为目的,对线上顾客的评价做出管理规范,奖惩严明,提升好评率。

厂家要做好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线上推广宣传、品牌建设具有全局性,厂家义不容辞。

厂家要统一产品介绍和设计。提升全网各店产品出样设计水平。

厂家要对网络商做培训。网店做好营销、管理、服务。

篇2

二维码,又称二维条形码,它采用一定的计算机算法,将信息转换成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并以黑白相间的小方格的形式记录数据信息。在信息的读取过程中可通过图像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实现自动读取。二维码信息存储容量大、编码范围广,可实现中文、英文、符号的混合存储,同时还具有采集速度快、纠错能力强等优点。

1 二维码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情况

1.1 二维码技术研究情况

国外对二维码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目前二维码技术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应用已很广泛,涉及到电子商务、电子名片、信息识别、电子票务、娱乐应用等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国对二维条码技术的研究开始于1993年。正式应用始于2006年9月,中国移动推出的手机二维码业务,其主要用于手机上网,销售对象是广告商、SP服务商等企业客户,业务范围相对狭窄。近年来,随着国内网络建设的完善以及智能设备的普及,二维码应用呈现出井喷的状态。

1.2 国内企业二维码技术应用情况

2011年初,腾讯公司推出了手机聊天软件微信,同年年底,微信引入了二维码身份识别这一新功能,通过扫描对方的二维码信息,可快速添加好友,免除了以往查找好友时,需要输入昵称或账号等步骤,改善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也培养了用户的使用习惯。2013年,淘宝公司推出了支付宝钱包,同年年底,推出条码支付,用户可选择采用一维码或者二维码支付,后续版本中,支付宝钱包中修订为同时显示一维码与二维码。目前,支付宝钱包的活跃用户数已经达到1.9亿,日常移动支付日交易笔数超过4500万笔,2014年12月12日,支付宝钱包推出针对线下扫描支付的大规模5折推广活动,受到优惠活动的刺激和新鲜支付方式的吸引,各大超市、便利店在活动当天天迎来了大量支付宝钱包用户,二维码的使用者也由“80后”、“90后”扩展到了“50后”和“60”后,二维码技术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

1.3 国内高校图书馆二维码技术应用情况

据统计,截止2014年1月全国115所211高校中有77所使用了二维码技术应用到图书馆服务推广活动中,推广比例占到了67%。应用方面主要集中在书目检索系统、移动图书馆、微博、微信四个方面,例如中央财经大学图书馆在书目信息中加入了二维码,读者在使用过程中只需要用手机扫描页面上的二维码就可以将所检索到的书刊的出版及馆藏等信息存储到随身携带的手机中。北京大学图书馆在门户网中放置了包含了其图书馆标识的二维码,用户只要通过手机、ipad等设备扫描即可直接登录北京大学移动图书馆,进行信息查找、获取、浏览等相应操作。兰州大学图书馆推出了“兰州大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并提供二维码供读者扫描,关注后可以使用“馆藏续借”、“馆藏查询”、“座位预约”、“杂志精选”、“新书推荐”、“资讯速递”等功能。南京大学图书馆在其门户网站的左侧提供了4个二维码,分别对应“南京大学图书馆官方微博”“官方微信”“CASHL文献传递服务”以及“移动图书馆”,扫描后即可进入相应系统,同时读者可通过关闭按钮选择是否在首页上显示二维码。另外也有部分高校通过二维码推广主页、馆内动态等信息。由此可见,二维码技术已经被图书馆界所接受,并涉及到了图书馆内多方面的业务。

高校图书馆面对的服务群体主要为本校师生,年龄集中在20岁至30岁,知识文化层次较高,对新生事物接受程度与认可度高,图书馆可以针对其特点在结合传统图书馆推广范式的基础上进行新方式的推广应用,以更好的贴切目标群体的应用需求,达到更好的推广效果。

据新华网报道,截止2014年12月,国内智能机普及率突破七成,奠定了图书馆利用二维码技术开展推广活动的硬件基础,同时网络资费也逐年下调,2006年10M流量需10元,2014年,10元可获取100M流量包,已达到大众日常生活可承受的范围。在此环境下,图书馆可以利用新生的二维码技术进行移动图书馆推广宣传活动。

目前移动图书馆建设思想已经被大部分高校接受,据中国社会科学网报道,截止2013年5月,全国34所“985”院校中有30所图书馆开通了移动图书馆服务,占总数的88.24%;33家省级图书馆(不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图书馆)有20所开通了移动图书馆服务,占总数的60.6%。移动图书馆通过智能设备为读者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服务,但是对于移动图书馆的推广各高校方式并不一致。笔者通过网络调查了部分高校的移动图书馆推广情况,有些高校在图书馆门户上给出了移动图书馆二维码供读者登陆,有些高校则是在图书馆新闻动态中做了通告,还有部分高校在本校论坛、微博中做了相应通知。移动图书馆作为实体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延升拓展,功能上除了可以实现图书续借、图书预约、馆藏查询、借阅查询等基本模块的处理,还可以利用移动设备进行资料查找,论文浏览,电子书,电子刊的浏览,撰写论文,参考咨询等扩展模块的处理,基于此,移动图书馆应该成为图书馆服务推广的重中之重。受硬件限制,移动设备访问互联网应用时存在符号字母输入繁琐的现象,二维码的出现恰好改进了这一点,移动设备只需要扫描特定的二维码就可以访问制作者指定的互联网地址,极大的方便了使用者,图书馆需要做的是将二维码推送至读者,并引导读者进行扫描。笔者认为利用二维码图书馆可以在线上线下同时推广宣传移动图书馆服务。

2 线上推广移动图书馆二维码

2.1 利用门户网站推广

可以在校园门户网站首页与图书馆门户网站首页等师生访问较大的网站首页直接挂载二维码供读者扫描登陆,图书馆读者数量众多,个人耐性不一,这种方式比较直接,免去读者需要去查找翻看图书馆新闻,登陆论坛,访问微博等才能找到移动图书馆入口的弊端,只要打开门户首页即可登陆。

2.2 利用微博,微信网络社交平台

微博,微信服务是近年出现的依托网络社交关系进行信息交流沟通的新媒体平台,微博侧重于简短文字信息与图片分享,通过帐号关注,信息推送等机制能实现信息快速共享。微信服务侧重于实时性,互动性,通过朋友圈分享,微信平台推送等方式传播信息。一条微博或者微信信息经过转发可以在短时间内被千余人浏览,信息传播速度远高于传统媒体渠道。图书馆可将移动图书馆对应的二维码发送至校内宣传部门,院系,学工系统,学生社团等部门的微博,微信,通过关注,转发,朋友圈共享等方式将移动图书馆二维码推送至广大读者,实现移动图书馆快速登录。

3 线下推广移动图书馆二维码

3.1 被动式固定区域推广

二维码的组织特性赋予了其良好的附着性,二维码可以印制在各类材料表面,如横幅、塑料甚至于陶瓷。2013年十一期间,沈阳市区一栋建筑楼体上,高挂一幅巨型二维码,扫描之后,进入一本手机杂志,仅十一长假期间就有近万用户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关注,利用较低的推广成本下取得了较好的推广效果。

图书馆可以将移动图书馆二维码制作成个性化标志物,大幅海报,易拉宝,横幅等实体摆放于教学楼,食堂,学生宿舍入口,图书馆各楼层,教学楼入口等位置,利用个性化于互动性吸引有兴趣的读者在经过时使用手机扫描并使用移动图书馆服务。

3.2 主动式二维码推送

篇3

关键词:移动电子渠道;运营策略;分析

1 电子渠道发展存在问题

1.1 电子渠道分流能力不足

2013年6月份阜新移动各电子渠道业务办理量1354万笔,电子渠道总业务办理量占全渠道业务量的40.16%。相比之下,电子渠道发展较好的东南沿海地市已经达到了80%以上,差距十分明显。

1.2 各电子渠道发展不平衡

阜新移动各电子渠道业务量占比不平衡。其中排名前两位的是短信营业厅45%、10086自动42%;排名后四位的是12580占0.2%、24小时自助服务厅占0.63%、网上营业厅占0.8%、WAP营业厅占1.2%。其中WAP营业厅、网上营业厅等占比较低的渠道提升潜力巨大。

1.3 电子渠道利用率偏低

目前,各电子渠道负荷普遍偏低,存在电子渠道资源利用不足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电子渠道普遍处于被动等待的状态,没有根据自身剩余的资源开展主动营销,为需要的客户提供服务。

2 阜新移动电子渠道运营策略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2.1电子渠道缺乏统一的运营机制

运营部门分散,缺少沟通和统筹。目标客户冲突,影响客户感知。省公司与地市公司发展的目标用户重叠,造成客户在很短的时间内接到两次以上推荐,影响客户感知。省公司与地市之间缺乏联动机制,没有以客户体验为中心的意识。

2.2 电子渠道缺乏精准营销

从时间上分析,电子渠道运营缺乏精准营销。从电子渠道的表现形式上分析,电子渠道运营缺乏精准的定位。从目标客户分析,电子渠道的运营缺乏针对性。因此,目前阜新移动缺乏细分市场下电子渠道的精准营销,更缺少客户对电子渠道使用习惯的认知以及对电子渠道发展道路的判断,从而影响了电子渠道的健康发展。

2.3 电子渠道创新能力匮乏

首先是促销创新性不足,各个平台的营销活动与线下营销活动不能同步。且线上营销的过程中,活动内容单一,缺少变化。其次是平台创新性不足。各个电子渠道在运行的过程中,缺少版面的变化和内容的调整。客户在利用电子渠道办理业务和参与促销的过程中,更多的希望体验过程是新奇的。最后是多渠道缺乏配合,目前,电子渠道和实体渠道的种类越来越多,但是无论哪种渠道,其营销活动都是单一的。很多大型的能够取得显著效果的营销活动,应该在不同的渠道进行开展,形成联动的机制。

3 阜新移动电子渠道运营策略问题的改进方案和措施

3.1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营销”,提升分流能力

首先是针对12580综合服务平台,根据服务营销理论对信息流的阐述,对客户资料、客户需求和客户意见进行统一的梳理,并进行细致的分析,建立一套管理体制,信息源管理办法,派单流程;通过传统人工方式进行更新,与互联网搜索的方式结合。建立产品质量改进机制;开展全省信息搜集竞赛活动;打造12580综合信息服务门户。其次是利用服务营销理论中对于业务流的解释,形成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业务受理、业务办理和客户关怀流程,从而完善网上营业厅平台。建立标准化的滚动优化机制,持续改善网上营业厅UI/UE。一方面应基于客户感知建立一套评估体系,并依此持续进行优化;另一方面还要建立标准化的滚动优化机制,面向运营,可以整合各省、地市、测试基地资源,按月制订测试计划进行常规测试,监控运营质量,而面向设计和提升,还可以定期进行专题评估和优化。依托CRM建立电子渠道营销体系,提升服务营销能力。网上营业厅应支持运营商由实体营销向电子渠道营销转型。最后是服务营销理论中关于品牌流的阐述,创建知名品牌,建立客户忠诚,而短信营业厅的基本发展思路,应该以此为主。

3.2 提升短板,促进电子渠道均衡发展

渠道整合理论是根据客户行为和消费偏好整合现有的渠道资源,从而刺激消费的一种方法。利用渠道整合理论,系统整合多项电子渠道,将WAP渠道、网上营业厅、自助终端等多渠道进行系统的整合,弥补单一电子渠道发展的不足,从而促进各类电子渠道均衡发展。

3.3 完善“多级架构”体系,建立统一运营机制

利用整体客户体验理论,建立的统一运营机制,促进电子渠道广泛渗透,使得消费者全面认知阜新移动服务,有利于电子渠道的发展。“多级架构”指的是企业按照地域、层级单个组织单位进行IT系统建设的方式,具有分层性质,包括“二级架构”、“三级架构”等。这种模式的特点是IT系统的设施、团队、管理方法等相对独立,按照地域或组织分布,下级组织和上级组织均参与IT系统整个生命周期管理。

3.4 精准营销促分流

精准营销的本质在于市场的调研分析。没有市场调研分析,精准营销就是盲目的,也谈不上精准。因此,在上文中提到,科学的市场调研理论,有助于营销活动有的放矢。对市场环境、消费心理、人文环境和年龄、性别及收入等细致化调研,有助于精准营销的开展。精准营销的方法主要研究网上营业厅的触发式营销、短信的触发式营销、电子渠道与实体渠道的协同营销、四网协同营销、爬虫技术营销等。根据场景、客户渠道偏好、驻留区域网络覆盖情况、ARPU、客户通信行为等综合运用精准营销思想,引导客户升级套餐,办理业务,提升电子渠道分流比例。

篇4

[关键词] 攀西地区;旅游产品;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 F720 [文献标识码] A

攀西地区,是“攀枝花”市和“西昌”两地的合称,攀西地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行政上包括攀枝花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共计20县、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民族风情以彝族为主。作为攀西大裂谷旅游区重要的组成部分,格萨拉地区是四川省继九寨沟之后着力打造的第二个生态旅游品牌,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及显著特色的自然景观,现已成为攀西大裂谷风景区的旅游支撑中心及攀枝花至泸沽湖旅游精品线上的重要旅游支撑点。

一、攀西地区旅游资源

格萨拉奇特的景观和绚丽多姿的彝族风情为该地的旅游带来了丰富的自然旅游和人文旅游资源条件,游客在欣赏自然旅游资源的同时,能领略和体验彝族人民的风土人情,这无疑弘扬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同时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能够推动旅游景区的经济发展。

(一)原生态的自然资源

根据丁季华对自然旅游资源所下的定义来看,自然旅游资源是指由地貌、水体、气候、气象、动植物等自然资源要素所构成,吸引人们前往进行旅游活动并能为旅游业利用的景观或环境,它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格萨拉生态旅游区地质复杂、山高谷深、植被多样、生物丰富。主要自然景观以万亩杜鹃林、万亩盘松、原始森林、天然园林、大地盆景和鬼斧神工的天坑地漏,瑰丽多姿的天堂石林,奇幻百出的地下溶洞、绵延起伏的高山草甸为主。加上奇异的民族风情、优美的传奇故事、博大精神的文化内蕴,使格萨拉集生态旅游、文化观光、猎奇探险、民俗大观为一体,构成了一副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文化旅游胜景。同时也拥有丰富的动植物旅游资源,其中以索玛花、红豆杉、地盘松、冷杉等最为出名。其中濒危珍稀树种——红豆杉更是宝中之宝,此外还有四川山鹧鸪、花松鼠、山喜鹊等野生动物共计170余种,素有“动植物乐园”之称,自然景观让人叹为观止。

(二)浓郁的彝族风情和灿烂的彝族文化

彝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一员,拥有渊远的历史、古老迷人的彝族风情。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彝族人民养成了能歌善舞的特性,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艺术,民族节目灿烂多姿。在彝族人所有节日中,最隆重的首推“火把节”。彝族喜欢称自己为“火的民族”,在格萨拉有句谚语:“火把节没有看错了的,彝族年没有过错了的”。彝族的火把节传说即反映了这种把火作为具有神秘因素的超自然力的原始崇拜,仍凝聚着火把节习俗及传说的原生态的民俗基因。格萨拉另外一个盛大的节日当推索玛花节,“索玛花”为杜鹃花,彝族民间称“玛苇”,《勒俄特依》中说人是“雪”演化而成的,雪族子孙十二种,人是其中的一种。而十二支的祖先都是用索玛花神枝蘸成,于是将其视为神灵文化。索玛花是彝族人的族花,彝族人喜欢用索玛花比喻彝族女子。在很多彝族歌曲中用索玛花代表纯洁的爱情。此外,他们还拥有独特的饮食、起居、婚丧、服饰,待客及庆典礼仪尽可让人返朴归真,体验古老的文明之韵味。

同时境内生活着彝、苗、傈僳等24个少数民族。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多个民族相依相融,汇集了川滇民族音乐之精华,多数民族舞蹈之集锦,共同谱写了灿烂辉煌的历史,留下深厚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由于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物产丰富,古时非常繁荣。大笮人民乐山乐水,能歌善舞,崇尚“原始”、“原性”、“原生”的“三原”之风,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现在独具特色的“大笮文化”。

二、攀西地区旅游产品现状

(一)产品优势

在旅游过程中,“购”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旅游者前往外地旅游,或多或少地会买一些当地的特产来留作纪念或者送给亲戚朋友。格萨拉是彝族集聚区,其旅游产品主要以彝族风情为主。工艺品是彝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展现了彝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及表达方式,折射出灿烂瑰丽的彝族文化。漆器是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宝库中一颗晶莹的明珠,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另外,彝族的饰品如银器、刺绣、配饰等,更是精美别致,做工精湛,是彝族人民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沉淀。最具特色的还数“大笮风”风味地方饮食,既有川味之麻辣、又兼滇味之野趣,更具各民族风味之神奇。大笮风的特色菜肴有山野奇珍香酥马蜂蛹、爬沙虫,细鳞鱼系列、鸡枞系列、石花菜系列,泡、腌菜江鲢,百灵山燕窝鸡、竹笋鸡、野蘑鸡,以及风干腊肉系列等数十品。同时,在格萨拉的密林深处,蕴藏着许多珍贵的野山菌和中草药,属原生态的绿色滋补佳品。这些商品开发出来既体现了独特的彝族风格,满足了游客旅游购物的心理需求,也能使景区盈利不匪,可谓一举两得。

(二)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1.旅游产品开发不完善。旅游产品是旅游经营者为了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各种需求,而向旅游市场提供的各种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旅游服务的组合,具有一定纪念价值。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应重点开展其特色品牌旅游,所谓“特色旅游资源”主要包括:特色风情、特色服务、特色购物、特色饮食,以及能够给游客提供新经历、新感受,同时价位合理的旅游产品。找出自身的不同,打差异牌,才会形成较强的互补性,也才会有巨大的合作潜力与空间。

而格萨拉景区在旅游产品开发中,除了一些自然景观、旅馆、和只在节假日才有节目表演之外,没有将其特色的民族饮食、土特产等特色物质产品和特色风情、特色服务等特色精神产品开发出来,旅游产品极其单调,无法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的需求,这一方面给游客造成了遗憾,另一方面也使景区白白浪费了一个盈利的机会。

2.旅游产品包装质量差。对旅游产品包装是实现旅游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是提升旅游企业和旅游目的地形象、实施旅游产品品牌战略的重要手段。格萨拉景区旅游景点特色即原生态,未经多少人为修饰,这是其景点的一大亮点,但在产品包装中过于原生态,未经设计的产品,非常粗糙,并没有运用现代包装设计理念来对旅游产品进行包装设计,如砣砣肉的包装。

3.品牌意识不强,旅游产品不成系统。打造品牌是一个长远的战略,它以产品为基础和支撑,但它又跳出产品竞争的层面,它应该是旅游企业在产品创新、推广宣传、专业服务过程中与消费者各界形成良好关系的结晶.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全方位塑造旅游名牌形象,邀请各方人士对全州进行旅游CI形象设计,策划旅游营销方案,如今已成为云南旅游业一个响亮的名牌旅游产品。可见品牌旅游产品具有更高的市场渗透力和更强的独特性,对旅游企业形象的塑造和旅游产品生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格萨拉”这个美丽的名字让多少人向往,而去过的游客却对其空洞的产品,粗糙的形象而失望。原因在于格萨拉景区产品开发设计中,并没有意识到品牌战略对于旅游产业效益及旅游产业形象的塑造的重要性,旅游产品开发散乱,不成系统,严重影响了格萨拉景区的形象和口碑,对格萨拉旅游产业带来负面影响。

4.旅游产品宣传不到位。如今,各大景区纷纷推出自己的特色,塑造品牌,并通过品牌战略的建立,进行形象宣传,如湖州打造“太湖、竹乡、古镇、名山、湿地、古生态”六大旅游系列产品品牌,桂林山水在自然景观基础之上推出人文品牌,即桂林---刘三姐,实景演出项目《印象·刘三姐》等,格萨拉拥有丰厚的自然资源和彝族风情人文资源,并被大型神话剧《传说》选为影视基地,其主要原因在于原生态的自然景观,而这些都可以成为该景区品牌建立的亮点。但格萨拉景区没有对这些资源进行整体的宣传,所谓的宣传广告也不过是一两张风景的海报,并没有进行平面或立体的多种促销手段,甚至没有建立自己的网站,使格萨拉的知名度仅仅停留在攀西地区。

5.景区配套服务设施不齐全。作为3A级的旅游区,应当根据实际接客量等情况建立相对完善的住宿,并且配备规定的消防、救护车等设施设备,健全紧急救援体系。而尚处于开发中的格萨拉景区并不具备上述一些设备。餐饮、娱乐方面服务质量差,游客兴致勃勃地前往景区游览,一方面是想融入大自然,感受其原始生态,另一方面则是想参与娱乐,放松心情,花钱享受高品质的服务。据考察,格萨拉景区内仅有一处提供盒饭的工作点,两处提供烤鸡,且无餐桌,味道平平而又价格昂贵,完全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娱乐方面,仅在广场处可供游人观赏达提舞等表演。表演极具单调而又豪无张力,即使是简单的舞步也很少有游客愿意参与,更不用说是乐在其中了。这种缺乏主题与活力的表演难以引起游客的兴趣,往往导致许多游客乘兴而来,失望而归的结果。

6.景区环保意识淡薄。景区随处可见游客游玩之后留下的纸、袋、瓶等生活垃圾,不仅是游人对环保意识的淡漠,也有一些工作人员在对景区环境肆意践踏,除此之外,砍伐盗林现象在密林深处屡见不鲜,采挖草药对植被的破坏也已不是秘密。这块原始原生态的美丽天堂,随着景区的开发也一步步被肆虐破坏,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正在逐渐地摧毁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优厚资源,只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实施长效、有力的措施,提高市民整体环保意识,才有可能保住格萨拉的纯净,才有可能还子孙后代一片蔚蓝的天空,一片生机盎然的山水。

三、对策分析

旅游业是区域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是国内外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交汇的过程,是区域间交流与合作的纽带,缺乏传统及历史文化沉淀的城区或景区,如果仅仅依靠现代化的建设容易给人浮躁的表象,不利于旅游回头客的构建。如何构建出一个独具特色的旅游地,就要对本地区的独有文化如彝族大笮文化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深化应用,让其从展览室文字资料中走出来,进入到城区的生活和展示之中,使民族文化浓郁的古老传统,加入现代化的构建元素,在时尚中渗透一缕古意,让来访的游客可以感受到这块地域的特色文化氛围、不同的文化表现特征和表述方式,以及其中所具体体现的生活内容。

(一)民族视觉元素的应用,继承和发扬彝族文化

开发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离不开民族文化资源的利用,彝族文化资源包罗万象,提取有价值的文化元素,加以合理的利用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产品开发设计中提取彝族文化当中最有表现力的元素,将彝族传统纹样加以符号化、图形化、意向化,然后以合理的形式加以表达;结合地方典故、地方文化加以呈现。在这样的应用思想指导下,合理的应用彝族文化元素,比较准确的表达了彝族文化元素符号所代表的意义。通过对旅游产品包装和彝族文化元素的运用,也倡导一种旅游形式的转变。旅游概念由观赏性旅游向体验式旅游转变,由浅层次的旅游方式转向融入式的旅游方式。

(二)加大及拓展旅游产品开发

在景区开发中,充分开发利用彝族文化,将彝家文化渗透到旅游过程中吃、住、娱、观看等各个环节,改变现有不洋不土的现象,打造地区旅游品牌民族特色,在保护民族文化的同时,使游客体验一种原生态原始民族部落的生活情趣,形成该地区的特色文化,丰富旅游产品的开发,同时为拓展旅游产品及旅游资源提供一种思路。

(三)开发体验式旅游产品模式

利用民族特色活动,民俗节庆,举办民族文化旅游节,或建立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地区旅游品牌民族特色,在保护民族文化的同时,使游客体验一种原生态原始民族部落的生活情趣,形成该地区的特色文化。另外,格萨拉具备原生态探险旅游的资源条件,有许多未经过改造的原生态资源,给外界一种神秘感,增强了人们探索的欲望。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结合格萨拉自身优秀的探险资源进行探险项目、产品的开发,形成是一种集观光、探险、娱乐于一体的旅游模式。

四、结论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是当地的历史文脉不可磨灭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走过的痕迹,是人类文化链中不可缺失的一环。旅游资源的开发,离不开对人文资源及自然资源优势的综合利用。在攀西地区格萨拉生态旅游区旅游资源及产品开发中,研究攀西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通过对其民俗文化、风土人情、饮食文化、服饰、民间传说等方面探索,同时倡导一种旅游形式的转变,使旅游概念由观赏性旅游向体验式旅游转变,由浅层次的旅游方式转向融入式的旅游方式。较为齐备地归纳和形成该地区民族特色文化,为攀西地区人文资源的开发增添了民族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丁季华.旅游资源学[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

[2]陈文峰.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建议——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商丘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7(10)

[3]姜家伟.从少数民族文化到旅游产品包装设计[J].大众文艺,2009(16):132-132

[4]程玉林,李向林.旅游产品包装问题浅论[J].工业技术经济,2006(9):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