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管理理念范文

时间:2024-03-22 18:03: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管理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管理理念

篇1

关键词:“生态性” 理念 高等教育管理 内涵 实现路径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正面临着由“量变”到“质变”的重要战略转型期,过去以扩大学校规模来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只有不断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实现高等教育“质”的提高才能更好地促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新时期的发展中,我国的高等教育要加强管理模式的转变,积极贯彻“生态性”理念,明确定位发展目标,突出自身的发展特色,从而以健康、高效、科学化的管理来更好地满足时展的需要。

一、高等教育管理中“生态性”理念的内涵概述

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生态性”理念主要是指不但要尊重每一个“个体”,还要尊重由“个体”组成的“整体”,具体来说,就是把师生作为个体来进行关照,加强对大学生和学校教职工个体行为和经验的研究,同时还要注重个体的兴趣和内在活力。“生态性”理念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新型管理理念,其关注和重视人的发展。在实际的管理中,“神态性”理念重视个体所具有的独特品质和人类与生俱来的潜力,崇尚学术知觉,强调人类所具有的创造、选择、自我实现和价值判断的能力以及自由意志对人类个体的影响。此外,“生态性”理念还强调通过借助人类的直觉和特殊感觉来进行真善美的研究,重视对人类创造潜意识的挖掘与探索,从而突破人类的创造力和反应可能性。

由于高等教育发展有着自身的特殊性,“生态性”理念在其管理中的具体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要以师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确保师生和谐发展中各项需求的满足。而师生和谐发展的基本特征则主要包括以师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自我”价值的实现,学术知觉、学术自由以及学术责任,师生的独特性、独立性和师生自我价值实现的动机、因素以及前提条件等,以上这些特征构成了高等教育“生态性”管理理念的精髓。

二、高等教育发展中“生态性”管理理念的实现路径

1、积极创设和谐的高校环境,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和谐高校环境的创设是“生态性”理念贯彻落实的第一步。高等院校作为一个传播文化知识和美的重要阵地,也是引领社会科技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龙头和引擎,因此,和谐良好的校园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的校园文化即是一种和谐的校园生态文化,而“生态性”管理理念则正是高校校园文化精髓的体现。新时期,“生态性”管理理念的落实需要高校加强生态校园的建设,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高校教育的目标,积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以促使他们潜能和个人价值的展示。

2、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促使他们自身价值的实现

高校教育管理中的“生态性”还体现在加强高校管理的人性化,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社会和时展的新环境下,高等院校要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不仅要依靠学校内部的行政手段,还要不断提升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艺术,加强对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以形成学生自主管理的高校管理模式。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学校和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造性与合作精神,让他们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从别人的角度和立场去考虑问题,遇到突况时不仅要冷静、果断,还要保持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

当前,我国的许多高校已经把“生态性”理念作为学校办学和管理的总方向,并努力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必要的舆论条件和物质条件,从而使得教与学、人才培养与高校文化在“生态性”理念上达到完美统一,进而实现和谐校园的建设。

3、加强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保证师生“个性”发展

高等教育中的“生态性”管理理念强调师生的共同发展,即实现“个体”与“整体”的共赢。在实际的高校管理中,高校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相关专业的理论文化知识,还担负着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的任务。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不断学习新的文化知识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以避免教学中“老化”现象的出现。而高校管理层还要加强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以鼓励教师对新文化知识的学习。此外,在学生管理方面,不仅要教授学生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为其提供参与生活实践的机会,使他们真正成为新时期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也是“生态性”管理理念落实的具体要求。

“生态性”理念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贯彻和落实要尊重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并切实保证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和谐运作,从而促使生态和谐校园的建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校还要转变过去的行政治校方式,积极进行学术治校,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展示,从而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

参考文献:

1.宋超.低碳时代与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D].中国地质大学. 2012(11).

篇2

人类处理信息的能力标志着人类进化程度,整个人类社会以技术为标志的社会演变过程,实质上是人类在信息处理问题上的不断进步、不断更新的过程。至今人类的发展史经历了四次信息革命。社会史前史阶段发生的第一次信息革命,是以语言与数的革命。社会史前史阶段发生的第一次信息革命,是以语言与数的观念的产生、形成为特征的,它奠定了人类把自然信息转化为文化信息的基础。农业文明阶段发生的人类第二次信息革命,是以文字的发明为特征的。在这时期,人类对文化信息的积累、储存和处理水平及信息流动的范围,有很大的提高。这次信息革命,不仅推动数学、天文、地理、历法等的发展,对于积累和发展大脑,对全面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中华民族在农业文明阶段重人伦、轻生产,有意排除大量自然科学和生产信息,致使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信息处理始终偏重于社会信息,而缺乏对自然科学技术的信息处理能力,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度。工业文明阶段发生的人类第三次信息革命,是以牛顿物理学为对力的数量化和分析数学的发明为特征的。对力的定量信息处理方法,渗透到几乎所有经验科学领域,近代自然科学体系是在牛顿力学和近代分析数学基础建立起来。

第四次信息革命发生于20世纪中叶,是以信息的定量化和系统科学的产生为标志的。由于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对信息处理的数量和速度要求越来越高。随着“信息爆炸”,处理信息的手段也在不断提高,从“电子管时代”进入“微电子芯片”的时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对信息的储存和处理能力。例如,金融业计算机化、办公计算机化、服务行业计算机化,工业领域实现计算机自动控制。在科学研究中,气象和水文等预报系统的数据自动采集等不仅节省了大量人力,而且信息处理成了经济社会主要运作手段,信息成了后工业经济的主要财富。而且,信息选择方式几乎是人类和人类社会进化特有的方式,人们处理信息能力成了社会文明程度的测试。

信息分为自然信息和文化信息,所谓自然信息指的是物质系统结构及其运动状态,能量传送语言夜文字、符号、图像等加工过的自然信息。科学和技术是人类对文化信息处理的结果。人类社会的发展正是由自然信息到文化信息转化以及自然信息增殖和文化信息增殖的结果,信息增殖量的大小和信息增殖速率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信息增殖的原因是人类大脑具有信息的发生功能和信息的再造功能。大脑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可以把自然信息和文化信息进行综合,产生新质的信息。这种新的综合依赖于对自然信息和社会信息选择。

人类社会进化过程中有自然选择、行为选择和信息选择三种形式。自然选择是生命体被动地接受外界选择,只具有发生学意义;行为选择是指自从生命体有思维以后,有了能初步处理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能力,对行为方式(反应)有了一定的选择,这种主动性的行为选择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文明社会里信息选择处于主导地位,成了人类社会进化中唯一的选择方式,因此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走向。信息选择对于人类社会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以自然信息为主导的信息选择决定了农业文明的形式。工业文明也在对自然信息和文化信息选择的前提下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最近几十年来,由污染引起的生态危机导致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生物多样性降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趋向单一,能为人类社会提供的自然信息也相应减少,这种减少无疑也将导致由自然信息向文化信息转换量的减少。因此,人类社会发展对信息选择不可避免地具有单面性,这将降低人类社会的信息增殖速率,必将减缓文明的进程。工业文明对信息选择的单面性,还表现在对文化信息选择方面。因为工业文明是在西方工业国家首先发展起来的。对文化信息的选择,偏重分析,偏重人对自然界的征服与对抗。而对全球均衡发展的和谐性文化信息选择较少,又加上受不同价值观念的约束,只注重能促进“经济增长”的文化信息,而不顾能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文化信息。生态文明应该克服工业文明对信息选择的单面性,增加自然信息量,提高信息增殖的速率,用信息增殖部分取代人口增殖,同时增加对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文化信息选择,确保能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这就是之所以要确立生态文明观的深层原因。

正是由于信息增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信息产业才得到迅速发展,人类正迅速进入信息文明时代。1980年,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和另一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的《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信方向》都预告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两位未来学家宣称,虽然我们仍然认为我们生活在工业社会里,但是事实上我们已进入了一个以创造和分配信息为基础的经济社会;信息的影响迫使我们尽快修正脑中储存的形象,否则无力应付生存;信息流动加速,而且还深刻改变人们赖以行动处事的信息结构;不仅办公计算机化,而且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新的信息环境不仅极大地改变了社会记忆,而且计算机把以前难以想象的事情非常容易地解决掉。由于计算机的高度普及,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就业方式,改变了“蓝领阶层”和“白领阶层”的本来含义,甚至也有可能改变人们的观念,从而产生新的理论、艺术,甚至新的经济和政治。

托夫勒在10年后又推出力作《权力的转移》,他认为信息产生了权力转移的动力。信息与数据表、态度、价值观以及其他一些象征符号,再加上理论与实际经验的概括则成为在权力转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东西。信息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社会经济的信息化,这使得许多经济发展的概念很快过时,矿产资源与廉价劳动力将不再是塑造经济腾飞的必要条件。随着多媒体信息网络的出现,形成了超级信息符合经济,信息化的经济是一种快速运转经济,现存的经济秩序也正在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革。

从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以来,财富观念逐渐从物质财富的视角转向知识、信息。16世纪以前,人们认为财富主要是金和银。到17世纪,人们认为财富不仅是金银和钱,还应包括生活必要品,不论是农产品还是制造品。重农主义学派的魁奈认为,财富是由扣除生产成本后的剩余农产品和矿产品所创造的,商业只不过是重新分配产品,并不创造财富。亚当・斯密则认为财富是由个人或国家拥有的全部交换价值的总和,他相信只要勤奋、节俭就能创造财富。约翰・雷德认为,个人往往通过获得早已存在的财富而致富,而一个国家则往往是靠创造新的财富来致富。他十分强调发明创造是创造财富的主要途径。到了19世纪,李斯特认为,一个国家的昌盛是建立在生产能力的发展而不是建立在财富积累基础上的。到了20世纪,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认为工具和机器不但是劳动储存,而且更重要的是信息储存,因为凡是投入生产性劳动的地方必须要同时投入信息。此外信息同资本一样可以积累和储存而备用,一国信息的储存是它的主要宝贵财产,也是财富的最大潜在来源,因为信息可以通过把“非资源”转变为“资源”,这已成为创造财富的基本原则。

在信息文明时代,人民是财富的创造者。新的创造财富的体系,主要依赖专门的技术知识和组织,才能与熟练劳动力配合,同时还要依赖那种善于识别和利用市场机遇的敏锐经营的头脑。所有的技巧、能力和专业知识都来自于教育,因为教育不仅包含着个人对信息和实践经验的积累,而且也包含了社会对历史文化信息的积累,因此教育应该是信息文明时代最大的财富创造行业。

汤姆・斯托尼尔《信息财富――简论后工业经济》一书中指出:信息已经部分取代了工业社会对土地、劳力和资本的需求,也减少了对原料的需求。信息创造了崭新的产业部门,成了知识产业的原料。在后工业社会中,政府不但是最大的信息创造者、协调者和提供者,也因拥有最大的信息而成为后工业经济的投资者。信息就是财富可以创造财富的观点已经较符合生态文明的基本原则。

信息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美国信息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现已超过70%。美国一直占据全球信息业市场份额的第一位,2006年美国信息产业增值达到1.03万亿美元;2006年日本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为2144.5亿美元,信息服务产业销售额约为1274.1亿美元;2006年欧盟信息产业规模达到8641.7亿美元;2006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75万亿元,全国通信业务总量完成1.53万亿元。在信息产业方面,尽管发展中国家起步晚,但其差距要比工业方面的差距容易缩小。信息产业缓冲一部分人口就业的压力,尤其是众多的人从事这种低能耗、少污染的工作,这就为在生态文明时代解决人口就业而进一步解决工业代谢污染问题带来希望。

尽管中国目前仍处于工业文明中级阶段,农业文明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只要扶植信息产业,这样便可以花很短时间使处在工业文明时代的社会迅速转入信息文明时代。信息产业将为中国大量人口从事低耗能工作提代机会,这将有利于减少中国工业化过程中所必须支付的环境代价。

信息就是财富的观念对于生态文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应该是集中投资,大力扶植信息产业,充分利用信息财富也可创造财富的特点,创造新的财富,利用信息对有限的资源进行优化管理,发展现代集约持续农业,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采用绿色工艺和绿色技术,避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第五次信息革命,他引发第五次产业革命。在这场产业革命中,芯片成了信息载体,成了信息的“物化”,使信息在文化意义上成为原材料。同时芯片不仅成为在流水线上原材料,而且也成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原材料。“信息高速公路”兴建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使“地球相对缩小”,人们相距“更近”而成为“地球村民”,而且还在于它进一步促进信息经济的发展。

如果说工业文明是以物质生产为主,把某一国家、某一地区的经济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知识和信息资源,大幅度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高附加值,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集约化程度,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形式,那么可以说信息文明将为宏观经济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共享、处理、分析、综合提供全新的技术体系,使国家对经济的调控建立在及时、准确和科学的基础上。可以说信息和知识的差距、信息和知识匮乏是造成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信息高速公路”直接导致信息经济的发展,它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经济活动得以在广阔的空间,以经济、合理的方式运行,这可使信息财富的增殖空间扩大到全球乃至宇宙范围。信息经济又是典型的低碳经济,由于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等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大大降低了物耗和能耗,在信息经济中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都是较低的。信息经济可避免高物耗和高速资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成为生物圈可持续发展和人类走向生态文明时代的必要资源节约手段。

“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一方面将为落后国家提供机遇,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增大南北信息化程度的差距,进而增大贫富差距。中国应该抓住机遇,迎接第五次信息革命的挑战,在建立“信息高速公路”时,应该考虑到东西差距、沿海和内地的差距。信息文明是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应该考虑先在工业文明程度高的城市间首先建立“信息高速公路”;在工业文明落后地区,应该在提高工业文明程度的同时加强农业文明建设。中国既有发达的工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衔接。

1.5 互联网到互感网的信息范型转变为全球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了全新的管理手段

1969年9月2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着开网络数据传输的先河,使互联网诞生。它的诞生引起了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又一次革命。互联网使世界合为一体,使人类迈入了信息时代,极大地缩短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人类居住的地球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地球村,互联网汇聚了地球上的各种信息,是地坏村的村民接触世界、了解世界的最大平台。在2002年,全球使用互联网的人数超过5亿,2006年这一数字超过10亿,2008年全球的网民突破了15亿。截至2010年初,中国网民数量已经突破4亿,居全球第一位,中文网站数量已经超过了300万个。可以说,信息实力已经是一个国家成为大国不可缺少的支撑力量。世界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了信息时代,通信技术和信息加工业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999年,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指的是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基础上,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射频识别装置、激光扫描器、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等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通过装置在各类物体上的电子标签、传感器、二维码等与无线网络相联,给物体赋予智能,从而实现人与物体的沟通和对话,实现物体与物体互相间的沟通和对话。物联网用途广泛,可运用于政府管理、公共安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公共卫生、公民健康等各个领域。据预测,如果物联网全部建成,其产业要比互联网大30倍。2001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研制出了第一个智能灰尘(Smart Dust)它由微型控制器、传感器、无线收发机组成。由于应用了纳米技术,现在智能灰尘小到几毫米甚至更小,配上不同的传感器,智能灰尘就可以用到不同的地方,随手撒出一把智能类尘,每个单体智能灰尘就能与相邻的灰尘建立数据通信联系,形成一个无线网络。智能灰尘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物联网的发展。2005年11月17日,国际最信联盟(ITU)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主动进行交换,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中国的“物联网”研发技术目前已处于世界前列,海尔集团于2010年1月23日推出了“物联网冰箱”,除了普通冰箱的储存食品功能外,可以通过与网络的连接,实现冰箱与食品的对话,让消费者随时了解超市的商品信息,帮助人们制定合理的膳食方案,同时还具有强大的生活和娱乐功能,其意义不仅在于它代表了家用电器的发展方向,更重要的是它将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篇3

关键词:生态建筑观;环保理念;建筑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TU29 文献标识码:A

1生态建筑观在当前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对于建筑设计而言,生态建筑是新兴的一种模式,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理念,它与传统的建筑设计模式有所不同,尤其是要尊重自然、与自然之间有机结合。当前国内正处于持续快速发展阶段,基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压力,生态建筑理论在现代建筑行业中的应用更为重要。

(1)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协调

生态建筑观念在当前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与环境之间的有机协调,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主要是通过在工作中建立健全生态设计和管理理念,以生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为基础要求来对设计工作的各方面要求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处理,促使其在设计实践中发挥作用。

第一,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当针对实际要求进行全面的设计与规划,同基于周围的环境进行一体化设计,调彼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在建筑设计实践中,首先应当遵循实际要求,针对实践中存在着的问题与缺陷进行研究。

第二,在设计取景过程中,应当因地适宜,尽可能地选择可以与建筑结构相一致、一体化的景观模式。尤其要注意新旧建筑结构之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解决,实现建筑结构一体化与全面化发展。从本质上来讲,该种发展模式与建筑设计理念也是基于生态理念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同时也是一种保护自然资源,实现全面发展的一种设计理念。

(2)建筑设计个性化

对于生态建筑设计而言,其宗旨就是要求加强环境建设,然而该种情况下并非要抹杀建筑设计的个性化。在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当关注自身形象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其能够有效地融入环境。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这些问题:以自身的创造性使建筑作品确保领先性以及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在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当能够准确地把握设计之尺度,同时将平面设计、立面造型以及周边环境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建筑功能应用更为便捷,;用现代设计手段、造景方法,确保建筑结构错落、疏密有致,并且与周边的背景环境相呼应,充分体现建筑设计个性化。

(3)室内空间的绿化设计

第一,室内外空间设计一体化。利用现代建筑设计手段,可使建筑结构的室内外更加的通透,在建筑创作过程中表现的更为明显。比如建筑结构中的大厅和内庭院,通过在其上部位置加设可调节屋顶,然后即可根据季节和时间的变化,通过人工方式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室内温调湿之目的,将室内外空间有机地连接在一起。

第二,室内外景观设计的一体化。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确保使室内外景观设计的一体化,在我国历代园林造景设计过程中屡见不鲜,即将室外景观延伸至室内,从而使室内与室外景观形成鲜明对照。

(4)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筑设计实践中,应当尽可能地应用成本低、无公害、可再生建材。所谓可持续发展理念,实际上就是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条件下,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不产生的危害。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生态意识已被现代人所接受。基于此,在现代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比如,可采用如下建材:

第一,玻璃材料的应用。玻璃材料是当前建筑保温技术生态化节能的重要表现,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市场上出现了吸热、热反射以及低辐射和电敏感等类型的玻璃。实际设计过程中,可将这些玻璃材料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高效能复合型构造,达到生态保温效果。

第二,太阳能光电材料的应用。从实践中可以看到,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太阳能电池进行发电(如图1所示),既没有污染,也不会产生噪音。

利用太阳能可将建筑结构的内部变暖,将太阳能集中在集热器中或经光电池转化为能量进行存储。目前来看,太阳能光电材料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建筑生态建材,因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当广泛应用。

2建筑设计中的环保理念体现

在当前的形势下,建筑设计过程中不能只有生态理念,而且还应当高度重视、全面贯彻落实环保理念。笔者认为,建筑设计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总体设计过程中环保理念

对于建筑工程建设而言,建筑设计是其总体建设之灵魂,高质量的设计规划不仅可以清晰地看出设计理念,同时为实现环保之目标,还要注意解决实践中存在着的布局等问题。对于现代城市而言,实际上它可以视作一个非常复杂的现代生态系统,在很多程度上决定着物质、能量以及信息数据传播的畅通性,一方面决定着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的和谐性,另一方又决定于总体布局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基于此,在当前的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实践中,应当对地理环境、地质特点以及资源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成的考虑,根据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结合节约理念进行总体设计。

(2)建筑单体设计中的环保理念

在建筑结构单体设计过程中,应当满足环保设计要求和标准,同时还要充分考虑节约能源等问题。虽然我国是能源大国,但是人均占有量非常的少,因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当做到节能环保工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外墙保温。外墙内保温,即在建筑外墙结构中加设保温层,在外墙内侧用苯板、保温砂浆填筑。实践中可以看到,保温产品利用时间长、技术成熟,检验标准已经非常的完善。建筑外墙内保温保护点只是存在于建筑内墙以及梁柱的内侧,建筑内墙、板所对应的外墙部分难以得到材料保护;同时,在露水浸渍、冻融条件下,可能会发生保温隔热墙面出现开裂、发霉现象。在建筑外墙内保温施工过程中,使用采取比较广泛的技术是增强石膏的聚苯保温板,在内墙上贴上适量的聚苯板、绝热用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它主要是以聚苯乙烯树脂为原材料,在发泡剂作用下经加热预发泡,在模具中成型的一层塑料板,内部有着大量的封闭微孔,俗称EPS,具体如图2所示。

绝热用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表观密度较小,导热系数也相对比较小,吸水率相对较低,因此隔音性能较强。EPS的机械强度非常的高,并具有尺寸精度高、材料结构均匀等优点,因此在当前建筑外墙保温施工过程中是不可多得的有效节能材料。

第二,合理选择外窗材料,加强节能环保。建筑外窗是整个建筑结构中耗能最大部分,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外窗设计过程中所用到的建材多是镀膜、中空玻璃,因透光材料发展迅速,可有效提高建筑外窗隔热和保温效果。在建筑外窗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木窗的使用,因其耐用性、防火性非常的差,加之环保节能之目的,尽量少用或不用木质外窗,而是多用合金建筑材料,从实践来看,当前建筑设计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是断桥铝合金与塑钢窗,不仅可以实现环保之目标,而且还能够有效提高室内舒适度。在外窗设计过程中,还可利用双层中空玻璃和LOW-E镀膜玻璃,这对于提高建筑外窗结构的保温性与防晒性能非常有利。

第三,采用自然通风和采光设计方式,加强节能环保。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可采用自然光照的方式,因自然光照既是可再生资源,有对人体不会造成不利伤害,所以应当有效应用之,同时还可以有效增强室内生活的舒适度、节约电能。基于此,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尽可能地将厨房、卫生间设计在建筑结构的附近,这样可以减少暗房的出现。卧房设计过程中,应当注意朝阳,即可有效增加阳光照射时间和面积,减少电能的耗损。建筑结构内部应注意南北空气对流和自然通风,这样就可以降低空调的使用时间,节约制冷电能。

第四,建筑设计实践中,应当注意绿化环境创设。实践中可以看到,绿色系统具有防晒、吸尘、降温以及气候调节和提高负氧离子浓度、降低二氧化碳浓度等作用,同时还要保障居住区域温度和湿度等功能,对于有效降低噪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注意阳台和屋顶的植被绿化,对住宅前的绿地进行扩充,改善绿地种植质量,将会产生有效的节能作用;合理布置植被,可形成自然荫凉,有效避免建筑外墙遭到曝晒,从而减少外部热反射、眩光等入室。在蒸腾作用下将室内的热量带走。

结语

总而言之,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建筑行业的耗能在整个社会发展能耗总量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而且每年因新建、改建建筑结构,消耗大量的能源,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侵害。在该种情况下,应当将生态建筑观与节能环保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制造,而要想完成环保型建筑,只有这样才能改善生活环境,才能实现我国建筑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金融生态;复杂性适应系统理论;内涵与特征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持续的金融危机引发学者们对金融与环境协调性问题的关注,自金融生态和金融生态环境这两个概念正式提出和表述之后,对生态金融的研究便迅速展开和深化。徐诺金(2005)从生物学上的生态概念出发,对比分析了自然生态与金融生态的关系,评估了我国的金融生态状况,将金融生态概括为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并认为目前我国金融生态存在产权的制度性缺陷、自调节机制被严重破坏、金融生态的外部环境严重危害金融生态的平衡和优化三方面的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金融生态状况,就要从根本上解决不良资产的产生机制,建立起真正有效的防范不良资产的新机制。苏宁(2005)认为金融生态作为一种拟生比喻,不是指金融业内部的运作,而是借用生态学概念来比喻金融业运行的外部环境,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由稳定的经济环境、完善的法制环境、良好的信用环境、协调的市场环境以及规范的制度环境构成。

不难看出,国内学者主要从仿生角度运用生态论和系统论等相关理论研究金融生态特征及我国金融生态建设问题,虽因视角的差异而对内容有所侧重,但均认同金融生态具有构成上的复杂性、作用上的非线性、功能上的自调节性等特征,适合纳入复杂性系统理论的范畴中进行研究。复杂性适应系统(CAS)理论强调复杂系统中主体复杂的应变能力以及与之相应的复杂结构,认为主体能够在与环境的交流和互动作用中有目的、有方向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结构以适应环境要求,运用其理论可有效地揭示金融生态的复杂性特征,对金融生态系统演进机理做出更为具体和系统性的解释。本文运用CAS理论阐释金融生态的涵义并揭示其复杂性适应特征,以期为金融生态的研究提供新的复杂性理论分析范式。

二、金融生态的CAS理论内涵

CAS理论中复杂性适应系统的定义是由适应性主体、聚集、非线性等基本概念所体现的。一般认为,复杂性适应系统更加强调构成成员即主体的适应性,即能够与环境及其他成员进行交流,在这种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或积累经验,并根据经验改变其结构和行为方式,从而使系统整体表现出聚集、标识、非线性、流、内部模型、多样性、积木等特征,其中聚集、非线性、流、多样性是复杂适应系统的特性,而标识、内部模型、积木则被认为是主体与环境进行交流的机制。金融生态是指金融组织与其生态环境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整体,是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金融生态主体、金融生态环境所包含因素及其间作用关系的复杂性,以及金融生态体系的自调节能力均表明金融生态是一种复杂性适应系统。

1、适应性主体。是指具有适应性、主动性的“活”的实体。CAS理论中的主体的概念和早期系统科学中部分、元素、子系统等概念具有不同的内涵,主要不同之处在于,部分或元素等是被动的,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系统所交给的某一项任务或功能,没有自身的目标或取向,即使与环境有所交流,也只能按照某种固定方式做出固定的反应,不能在与环境交互中“成长”或“进化”;而适应性主体有其自身的目标(取向),随着时间而不断进化,能够在与环境的交流和互动作用中,有目的、有方向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结构,以适应环境要求,或与其他主体进行协同、合作或竞争,争取最大的生存机会或利益。

2、聚集。主要用于主体通过“粘合”形成较大的所谓的多主体的聚集体。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复杂系统的主体会由于相似性而自动聚集在一起;第二层含义是复杂适应系统就是由这许多聚集的主体按照一定的层次构成的,在这些层次之间由于主体的聚集而相互作用,涌现出大尺度行为。

3、标识。在复杂适应系统中,标识是聚集和边界生成而普遍存在的一个机制。标识的重要作用在于实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识别、选择并进行信息交流。标识本身就是一种信息,它体现了该类事物的特征或属性,从而有利于事物之间的信息传递。

4、非线性。指在复杂适应系统中主体以及它们的属性在发生变化时,并非遵从简单、被动的、单向的线性关系,而是主动地“适应”关系。以往的“历史”会留下痕迹,以往的“经验”会影响将来的行为。

5、流。表示在主体与环境之间存在有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如果将复杂适应系统看作一个具有网状结构的系统的话,主体就是该网状结构上的节点,节点间的连线表示主体间的作用方式,而连线的方向则表示资源的流动方向。这里,资源可以表示物质,也可以表示信息和能量。

6、多样性。在复杂适应系统中,由于系统内部适应性主体的非线互作用,主体之间的差别会发展与扩大,最终形成分化,这是主体不断适应的结果,是系统多样性的动态体现。

7、内部模型。指主体可以认识、预知某些事情的机制。内部模型分为隐式模型和显式模型两种。隐式模型指在对一些期望的未来状态的隐式预测下,仅指明方向或趋势,它出自一种进化得来的本能,是自然选择和遗传变异筛选的结果;显式模型指的是―个基础,用于作为其他选择时进行明显的、但是内部的探索,是一种有意识的预测。

8、积木。积木是已被检验过能够再使用的元素。积木机制是在面临新的复杂情况时,元素的重复排列组合,从而产生新的综合物,复杂系统常常是由相对简单的一些积木,通过改变组合方式而形成的。因此,事实上的复杂性往往不在于积木块的多少和大小,而在于原有积木的重新组合。

三、金融生态的复杂性适应特征

金融生态属于复杂适应系统的范畴,因而具有主动适应性、多层次性、开放性、非线性(蝴蝶效应)等特征,具体解释如下:

1、金融生态主体的主动适应性。与一般的自然生态系统不同,金融系统由一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构成,金融生态系统的各个要素和子系统都由活动着的人群或者人群活动的积淀组成的。金融生态系统无所不在地带有人的印记,“人”是整个金融生态系统的核心,因此,金融生态的各主体是有思想的,可根据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的意愿进行管理与经营策略的调整。对于给定的金融生态环境及环境的不确定变化,金融生态主体为了生存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适应性,以利用有利的资源和机会,避免有害的影响因素。金融中介机构与企业相比在职能上虽差别较大,但在行为目标上大多还是以盈利为目的,这就体现出与企业相似的自身成长特点和环境适应特点。金融监管机构也会根据市场形式调整监管原则和力度。

2、金融生态的多层次性。层次性是系统科学的重要概念,而金融生态就是一个有层次和结构的有机体。金融也是经过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而发展和演进过程的动态系统。从古老的钱币兑换业逐渐演变出经营存、贷、汇业务的银行业,再从银行业演化出理财业、保险业、基金业、证券业;从古老的民间借贷、钱庄等非正规金融,发展到信用功能更为强大的正规金融,金融业这种演进充满着优胜劣汰的生存竞争。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各种类型的金融组织之间及其内部形成了合理的分工与合作,构成了一个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又相互作用、相互竞争的系统,金融生态的结构秩序也就形成了。金融生态的层次性,一方面体现在金融生态主体的不同层次体系格局;另一方面金融生态主体、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调节的层次划分可能较为恰当。

3、金融生态的开放性。开放性是系统的主要特征,开放性是指系统与其环境发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性能。在金融生态中,物质循环相应表现为资金循环。首先,经济基础中的闲散货币及物化的资金原料流入系统,然后以金融资产为媒介,经由生产者、消费者、中介组织所组成的营养级依次转化,从资金原料到各种生态主体可以利用的有效资金,再回到资金原料,构成一个循环流动的资金链网。推动资金循环的动力则是信用。从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金融市场的资金运作,到企业间的商业信用,信用已经渗透到资金循环的每个环节,成为推动资金循环的基本动力,没有它系统就无法牵动和运转。金融生态的运动过程中同样充满了信息传递。信息具有知识的秉性,能给人们提供关于事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状态的表述,是金融生态协调的基础之一,通过引导信用流动而实现资金的有序循环。金融生态的运行机制实际就是一个信息交换和调整的过程,通过各主体对信息的反馈而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

4、金融生态的非线性。非线性,又称“蝴蝶效应”,即输入的细微差异可能很快成为输出的巨大差别。这种现象被称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作为复杂适应系统,金融生态系统内部各个主体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非线性相互作用会通过涨落产生关联放大,如果某一个环节或因素处置不当,就会释放蝴蝶效应,导致整个金融生态出现危机或涌现出新的系统特征。尤其是在金融全球化的当今,一国的金融脆弱通过贸易联系和金融联系极有可能形成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播;就算没有贸易联系和金融联系,也可能由于市场预期发生变化,或投资者信心不稳,会由于种种导火线而导致资本市场上的热钱大量从某个或某些国家流出。

四、结论

金融生态是一种复杂性适应系统,它是由具有主动适应的金融生态主体组成的,具有聚集、非线性、流、多样性等的特性和标识、内部模型、积木等的交流机制;并表现出主动适应性、多层次性、开放性、非线性等特征。从复杂性视角,基于CAS理论,我们可以对其做如下定义:金融生态是具有主动适应性特征的各种金融组织,通过其间以及与环境间复杂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过程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秩序和功能并不断进行调整和演化的复杂性适应系统。

金融生态是从经济与金融和谐互动的视角对社会经济生态体系的一个剖面,它与复杂性系统理论的结合有利于对金融的生态特征和规律做出更为完整和系统性的抽象,对于丰富和发展经济、金融理论无疑具有重要价值,在实践上也有助于金融机构把握金融运行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有助于我们在更广阔的空间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使经营管理从无序到有序、从不平衡到平衡,实现经营主体、经营环境和经营目标的动态平衡、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Dooley K.J.A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Model of Organization Change[J].Nonlinear Dynamics,Psychology and Life Sciences,1997.1.

[2]McKinnon,Ronald I.The Order of Economic Liberalization:Financial Control in the Transition to a Market Economy [M].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1.

[3]林永军.金融生态建设:一个基于系统论的分析[J].金融研究,2005.8.

[4]皮天雷,段宇信.金融生态中的法律制度探讨[J].财经科学,2006.3.

[5]萧安富,徐彦斐.金融生态与资金配置效率的一个微观解释:自贡案例研究[J].金融研究,2005.6.

篇5

关键词:生态学、原生材料、水资源利用、乡土树种、生态保护

Abstract: With the modern urbanization continues to accelerate, the human survival environment facing unprecedented difficulties, urban sprawl, accelerate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haze appears frequently, living water fugitive emissions, water heavily polluted etc. situation, so how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ty life and to seek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odern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must overcome an important issue.

Keywords: ecology, native materials, water use, native species, ecologic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全球都积极倡导生态设计的大环境下,景观设计师开始用科学理性的视角关注生态系统,将景观设计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联系在一起。首先,什么是生态设计?生态”是指生物生存的环境、自然环境及人类生存的环境;生态也是一种适应,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人对环境的适应;生态更是一种综合,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系统。“设计”是一种将人的某种目的或需要转换为具体的物理形式或表达方式的过程,它是人类有意识改造物质、能量的过程,以满足预想的需要与欲望。因此,生态设计实质上是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将基地的基础环境因素纳入到设计中来,从而帮助确定设计的定位方向及关注重点。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在设计中对生态的关注已经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了后两者,占据了首要位置。

生态设计理念的引入使得现代景观设计师不再把景观设计看成一个孤立的造景过程,而是将其纳入到整体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当中,并重视考虑设计区域对周边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范围及方法,加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场地环境治理融入到整体生态系统环境中。

规划及设计中引入生态设计的理念,使整体的设计思想和表达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也同时影响了景观形态。景观设计不再停留在狭小天地内,它开始介入更为广泛的领域。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这些原则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但具体到每个设计,可能只体现了一个或几个方面。通常,只要一个设计或多或少地应用于这些原则,都有可能被称作“生态设计”。 对于景观材料的应用是景观设计中重要的表现语言之一,现代设计师在设计中会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因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例如,位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重要的工业与商贸城市海尔布隆市Heilbronn的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原为1983年倒闭的一块工业废弃地,设计师卡尔·鲍尔 karl Bauer 不把砖瓦厂与景观的矛盾掩饰起来,而是两者联系成一个新的生态综合体,成为一个吸引人的生活空间。充分利用了原有砖瓦厂的废弃材料(图一),砾石作为道路的基层材料以及成为增加土壤中渗水性的添加剂;石材可以砌成挡土墙;旧铁路的铁轨作为路缘。所有这些废旧物在设计中都获得了新的表现,从而也保留了上百年的砖厂的生态特点和视觉特点。充分体现生态设计的主导思想。

德国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景观道路 (图一)减少水资源消耗是生态设计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在一些景观设计项目中,充分利用回收的雨水,通过水体的生态净化,不仅用于场地景观用水,同时还可用作周边建筑的内部清洁。德国柏林波茨坦广场(图二)地面上和广场上建筑的屋顶都设置了专门的雨水回收系统。收集来的雨水用于建筑内部卫生洁具的冲洗、广场上植物的浇灌及补充广场水景用水。 那里水经过机械过滤设施和生物净化群落得到净化,无需添加任何化学剂。

德国柏林波茨坦广场 (图二) 现代景观设计中,大多数的设计师注重绿化的覆盖率,通过远距离购入大量大型苗木及名贵树种,来表面上达到场地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档次,但是生态不止只有绿色,自然有其演变和更新的规律,从生态的角度看,自然形成的生态系统比人工营造的系统更具生命力。景观设计师应该因地制宜多运用乡土树种,乡土植被无论形态还是色彩都是植物的最好状态,且易于栽培、修剪和管理。充分利用基址上原有的自然植被,或者尽力为自然再生过程提供条件,这也是景观设计生态性的一种体现。

最后,景观设计中生态保护也是生态设计理念中重要的内容,但往往易于被人所忽略。如,法国马赛市的一处公园设计垃圾清运场。设计任务是将公园垃圾场的清运口改到公园的后门的入口处,事实上,垃圾场的位置并没有变。设计师很费解这种“无谓”的设计。公园的管理人员说:“以前垃圾卡车必须经过一片树林才能到垃圾场入口清运垃圾。经过生态学家的调研,在邻近垃圾场的树林里有刺猬、蛇、鼹鼠、蚯蚓、线虫和野兔等,当垃圾卡车从树林穿过时所引起的震动对地下的小动物来说是8.5级以上的大地震,这些小动物们无法在树林中生存,于是它们就逐渐地离开树林,而如今除了绿化之外,动物的食物链被切断,已经没有了生态的意义,为了恢复这片树林的生态系统,首先要保护树林的生态环境。因此,设计师决定将公园垃圾场的清运口改到公园后门的入口处,使垃圾清运车在后门直接清运垃圾。”可以看出,这不仅仅是生态的保护,这是一种超越人类的博爱。

【参考文献】

[1]《现代园林生态设计理念的探索》林巧玲

篇6

关键词:生态规划,园林景观,设计

Abstract: how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landscape, and give full play to its fair value of science, now the basis of protection reasonable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us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vercome and ruled out in the current landscape know of error, and resolutely put a stop to and correct all kinds of serious destructiv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behavior, particularly necessary.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planning of landscape design thinking.

Keywords: ecological planning,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现代景观的生态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人与自然真正的合作与友爱的关系。景观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的爱与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时至今日,景观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必须依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充分说明了优良的生态环境对于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重要性。然而,自北京人学会使用火开始,人的行为对地球自然面貌而言多数为破坏作用;无论是作为一个生态规划师或者是景观规划师,都应该认识到现代技术由于轻率和不加思考地应用科学知识或技术设施,已经损坏了环境和降低了它的可居住性。比如最简单的杀虫剂、除草剂、洗涤剂和其它化学污染、放射性废弃物等。

2生态规划是园林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

西蒙兹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谐共处。”久居高楼如林、车声嘈杂、空气污染的城市之后,人们又企盼着亲近自然和返回自然,于是返朴归真成为时尚。因此,随着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人们不得不站在科学的视角上重新审视园林景观行业,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设计已不再停留在花园设计的狭小天地或是图纸上的空谈,而开始介入更为广泛的园林景观设计领域。对场地生态发展过程的尊重、对物质能源的循环利用、对场地自我维持和可持续处理技术的倡导,具体到每个设计,都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理念。根据上海的研究,乔木与草坪的投资是1∶10,而产生的生态效应是30∶1,1hm2树木每年能吸收二氧化碳12t、二氧化硫300kg,并产生氧气,吸收灰尘和蓄水,且树林里冬暖夏凉,空气湿润清新,是最让人舒适的环境。可见,在设计中对生态的追求已经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后两者,占据首要位置。生态主义已成为景观设计师内在和本质的考虑,其创造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景观。

3生态规划设计理念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结合

3.1生态设计的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具有科学、艺术和社会三个方面要素构成,三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不同的景观设计师和景观作品对三个方面有不同的侧重,因而指导思想和表现形式不尽相同,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设计就存在缺陷。如果从这点来理解,生态设计思想作为景观设计中科学原则的重要部分,应当贯穿设计过程的始终。在现今,景观设计师的任务和责任已转变为帮助人类合理的进行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为人类创造户外活动空间,所有的景观设计都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之上,生态设计应是景观设计中的一个普遍原则。在设计过程中,不应当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应将人看作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因子,生态设计意味着人为过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遵循生命的规律,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但是这个最小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所以生态设计应当是在现有的知识和技术条件下朝这个方向的努力。

3.2生态设计思想与园林景观设计的结合

作为生态景观设计,不应单纯地把重点放在设计上面,也不能完全放在自然本身上面,而是应该把重点放在“结合”上面,这其中包含着人类的合作和其他生物的伙伴关系的意思。作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他寻求的不应是武断的硬性的设计,而是去充分地利用自然提供的潜力,当然这还必须要根据自然本身的限制条件来设计。例如,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传统的一些文化特点。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这些原则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但具体到每个设计,可能只体现了一个或几个方面。通常,只要一个设计或多或少地应用于这些原则,都有可能被称作“生态设计”。充分利用场地上原有的建筑和设施,赋予新的使用功能。高效率地用水,减少水资源消耗是生态原则的重要体现。一些景观设计项目,能够通过雨水利用,解决大部分的景观用水,有的甚至能够完全自给自足,从而实现对城市洁净水资源的零消耗。在这些设计中,回收的雨水不仅用于水景的营造、绿地的灌溉,还用作周边建筑的内部清洁。或者利用自然净化的机理设计各种人工湿地,水的流动、水生植物的生长都与水质的净化相关联,使景观被理性地融合于生态的原则之中。

除了上述基本原理外,园林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还强调人人都是设计师,人人参与设计过程,每个人都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受益者。景观规划生态设计是人与自然的合作,也是人与人合作的过程。正如城市规划从“控制式”向“协调式”发展,从“物质型”向“综合型”发展一样,景观规划设计也需要各个阶层的参与。从本质上讲,园林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包含在每个人的日常行为之中。使园林植物在城市环境中合理再生、增加积蓄和持续利用,形成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起着改善城市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和积极作用。对设计师而言,这意味着自己的设计必须走向大众,走向社会,融大众的知识于设计之中。同时,使自己的生态设计理念和目标为大众所接受,从而成为人人的设计和人人的行为,真正做到园林、城市、人三者相互依存、融为一体,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Frederick S. The living landscape: 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landscape planning [M].New York: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2000. 9-15.

[2]俞孔坚. 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 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3.70-93.

篇7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问题分析;节约理念;生态理念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the more importa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sources shortage has become inhibit social development of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and every country is dedicated to the study of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in order to ease the growing shorta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problems, our country als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nomical society, promote our country's economic comprehensive, balanc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the key work of the fu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existing in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waste phenomena, wil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s into landscape design to explore how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idea of saving and ecological knowledge better reflected in landscape design, construction man and nature in harmony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from different aspects of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research, thus in the landscape design to prevent waste source, has achieved a landscape design to save and reflect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Problems analysis; Save idea; Ecological concept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人们对所生存的自然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各部门对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也有很大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需求的增强,是促使园林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的重要环节,从传统园林到现代园林,从城市绿化到城乡一体化的绿化建设,从大而全的园林设计思路到单一、简洁的园林设计思路,从富丽豪华到生态环保的园林设计理念在不断发展,并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其涉及领域也在逐渐拓展。作为园林专业人员,我们有必要分析园林的现状,研究园林的最新流行动向,展望园林的美好未来,进一步加快园林建设的发展步伐。

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因环境问题的加剧以及观念上和认识上的偏差,使得园林绿化建设中存在着注重视觉形象而忽略节约理念和环境效益的现象。水景泛滥、填湖造园、反季节栽植和逆境栽植、大树进城、大草坪的建造、豪华高档装饰材料的过度应用、高价点亮城市夜景、大面积硬质铺装等建设活动,不仅造成宝贵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耗费巨资带来的是当地景观特色的严重丧失。这些规划的背后均折射出现代景观设计的错误定位。

2.1 水景设计

在我国,从温暖多雨的南方小镇到寒冷干旱的北方都市,从气候湿润的东部沿海到干旱缺水的西部内陆,人们都会尽其所能的在环境中建造些许水景,以兹观赏。这些人造水景,如喷泉、瀑布、人工湖等,一般独立于城市的天然水系,依靠城市自来水系统维持,每年需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利用后的水也多直接排于下水道,而没有用于绿地浇灌或是补充到城市水系。再者,现代水景常设计成弯弯曲曲的浅水沟渠,水底和驳岸采用硬质铺装,水生植物难以生长,植物对水体的净化功能无法发挥,致使水质保持难度明显增加,为了保持景观效果就必须经常换水。

2.2 高能耗灯具

强力探照灯、大功率泛光灯等高亮度、高能耗灯具常被用作造景灯具,道路和广场上的路灯和景观灯排列密集,每当夜幕降临便出现“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景象。很多城市照明严重超标,一些建筑内部耗电竟然高达25W·m²,照度超出标准3~5 倍;能源浪费和光污染严重。

2.3 忽视对材料的投资控制

就景观设计而言,设计师对组景材料的选择和控制是至关重要的。材料的种类、价格、品质等千差万别,因材料控制不当而造成的浪费不容忽视。

2.3.1 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不科学

许多绿地的设计建造中,为取得短时见效的效果,仅是将绿化苗木随意搭配种植在一起,而不注重植物景观层次、乔灌草配置比例、季相变化和长期的景观效果等因素,这样不科学的植物配置不但不能收到良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应,反而消耗了大量的养护资金,浪费问题已经非常明显。

2.3.2 放弃本地材料,高价引进外地材料为追求

所谓的“高品质”,设计中常用高档的新奇材料表现创意而提升景观的品质,设计者放弃使用本地特色的材料,追求高档进口石材和豪华装饰木材,不惜一切代价引进洋材料,仿造国外景观的现象已是非常普遍。例如,大量不合理地使用“木栈道”,本来是一种对珍贵自然资源的浪费,却被一些设计师作为所谓“生态化”设计的炫耀手段。

三、从现代景观的设计中全方位体现节约理念

现代景观的节约性设计就是要扭转当前盛行的照搬外地“理想景观”、随意改变场地原有景观特征,从而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和领土景观改变的建设模式。

3.1节水的设计

就景观设计而言,节水之道在于蓄集,用水之道在于渗透,让“滴水之恩”充分施之于地,用之于林。

篇8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理念;生态系统;水环境

中图分类号:TM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0-0386-02

1.生B水利设计理念概述

1)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提出推动了生态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已经贯穿于整个城市水系治理工程中,重在提高城市水系质量和工程生态效益。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一方面可以在安全、生态的原则下指导河道治理工作,实现规范性的工程设计;另一方面利于城市河道正常作用的发挥,实现功能性和生态性的城市河道治理。

2)生态水利新理念是文化理念、功能理念、生态理念、以人为本理念等的集中体现,其已经广泛应用于河道治理工程。周边水文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核心内容,根据相关的工程配置系统,设置合理科学的河道,使得工程设计和生态能够协调、稳定地发展。居民环境需求和工程需求结合发展是以人为本理念的集中体现,提高生态效益,注重城市河道功能的完善,以达到为民造福的最终目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水利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工程设计阶段,要构建完善的水利设施和水利体制。健全的工程设计体制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工程效益和景观效益,还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根据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新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可以将多重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工作落到实处,一方面可以指导河道治理工程的进行,另一方面可以赋予城市河道治理工程新的内涵。

2.水利建设工程对气候和生态资源的影响

2.1 水利工程对气候的影响

区域性气候状况受大气环流控制,但大中型水库和灌溉工程的修建,使原先的陆地变成了水体或湿地,会使库区的气温、风速、湿度、降水、紫外线辐射和空气的透明度等大气和微气候环境条件有所改变,主要表现在对降雨、气温、风和雾等气象因子的影响。

2.2 水利工程对鱼类水生生物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成后,坝下自然水位变幅趋小就会直接导致河流沿岸地带发生生态环境层次简化,导致部分流水性鱼类生存环境消失,破坏了洄游产卵鱼类繁殖所需的生态条件。修筑堤坝使连续的河流生态系统被分割成不再连续的环境单元,鱼类的正常生活习性受到影响,不能顺利完成其生活周期,改变了鱼类区系组成和栖息环境,造成鱼类出现种群数量减少的恶性变化趋势。所以,应该在水坝运营期考虑科学的调水方式,运用调度技术来创造鱼类漂流性繁殖环境。

2.3 水利工程对周边及下游河口土壤环境的影响

兴建兴修水利工程往往以保护农田免受淹没冲刷等灾害为前提,筑堤建库、疏通水道,拦截天然径流、调节地表径流有利于补充土壤的水分,改善土壤的养分和热状况。但是,也会使下游平原的淤泥肥源减少,降低土壤肥力。还会因输水渠道两岸的地下水位抬高,造成次生盐碱化和沼泽化土壤的渍害田。在最下游的入海口三角洲和滨海湿地会引起盐水入侵,海岸侵蚀等一系列问题。

3.建设生态水利工程

3.1 全面规划

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规划时,要从地理、人文、历史及水生物等方面全方位进行考虑,要让我们当今的水利工程像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一样,造福万代子孙。选择水利工程位置时,要尽量保留著名自然保护区的风水原貌,防止和杜绝国家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被淹没;为鱼类设计适宜的栖息环境和合理的鱼道,让它们得以生存与繁衍。

3.2 精心设计

在水利工程设计时,应优先选用对河流生态系统负面影响较小的方案,能在支干筑坝,不在主流设坝。考虑工程的寿命周期,经若干年退役拆除后,如何实现水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改善与恢复河流地貌特征的多样性,恢复生物群落多样性,应避免直线和折线型的河道设计,保持河流的蜿蜒性,恢复河流的横向联通性,保持河流横断面形态的多样性。充分考虑水库的温度分层现象,在水库泄水时为鱼类生存提供适宜的水温。防止河床材料的硬质化,采用透水、多孔的护坡结构为鱼类产卵以及鸟类、水禽栖息、避难创造条件。

3.3 合理调度,高效利用水资源

如何解决缺水问题,高效利用水资源是摆在河北省人民面前的又一难题。以河北省为例,近年来,河北省政府通过综合实施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优化水利配置、节约保护水资源等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引黄入冀”工程实施20余年来,引入黄河水40亿立方米,保证了衡水、沧州两市的用水安全;“引黄济淀”、“引岳济淀”工程,为白洋淀引水近5亿立方米,“华北之肾”的生态得以可持续繁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京石段2008年建成投入使用,保证了北京地区的应急供水;此外,以邯郸生态水网为标志的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建设陆续展开,利用现有蓄、引、截、提工程,合理调度区域水资源。通过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保障了河北省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3.4 保护水生态环境,构建人水和谐大格局

为保护水生态环境,政府可以对山区进行小流域式规划,力求在建设水利工程时综合考虑流域内山、林、田、路等各项因素。据统计,近六十年来,河北省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六千余平方公里,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无法估量的。近年来,为构筑起环京津地区的绿色屏障,河北省先后实施了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项目、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太行山国家水土保持项目。为治理平原河道污染问题,河北省政府将河道污染治理成效纳入省委、省政府考核目标体系。这一系列举措都表明了河北省政府及人民正积极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水利工程,通过构建人水和谐的生态格局,保护水生态环境。

3.5 对生态水利工程施工设计图进行严格把关

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将生态水利工程应具备的灌溉和防洪功能体现出来,还应充分体现出生态水利工程的生态性。为了提高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应积极加强工程的施工图设计,以确保生态水利工程施工的有序进行,另外,应预先对工程现场周围的情况进行了解,再进行施工图的设计,比如一些坡体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项目修建时,应对坡体结构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在施工图设计过程中,应对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考虑,协调好生态工程与水利工程之间的关系,以满足水利工程的生态保护功能。

3.6 提高设计人员的环保意识

加强对设计人员的培训,使其能够对我国当前的环境现状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解,以便加强对环境问题的思考。或者将环保纳入水利工程的设计标准中,对水利工程进行审核,以满足相关的环保设计要求,进而对设计人员进行全面监督。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在进行设计时需要严格按照生态发展的基本要求运用生态理念,在促进水利工程行业发展的同时降低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慧.生态水利工程设计问题的探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6,01:25-26.

[2] 孙巍,刘明君.生态水利工程设计面临的问题与相关理论探讨[J].吉林水利,2016,02:4-6+56.

篇9

关键词:生态城市;设计理念;规划内容;规划指标

1 引言

城市建设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工作,应从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城市作为人们生活的环境,不仅要能满足人们生存的功能性需求,还要能够反映人文特点,无论是文化传承,还是城市形象建设,都应该围绕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展开。因此,城市环境也应该是城市规划者首要关注的焦点问题,良好的城市环境可以极大的推动城市发展;反之,将会降低城市生活质量,阻碍经济发展。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主要就生态城市规划理念及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2 生态城市的涵义与特点

生态城市是一个复合系统,需要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生活环境与治安环境统筹兼顾,对能量、物质信息高效利用,体现稳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以保证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以及经济发展三者高度和谐统一。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高效益运行的转换系统。在投入产出的整个转换过程中,达到自然物质投入量少,经济物质产出量多,废弃物排泄量少的目标。在产业结构方面表现为第三产业大于第二产业大于第一产业的倒金字塔结构。

(2)高效率运转的流转系统。以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为支撑骨架,为人流、物流、信息流、价值流与能源流的运作创造合适的条件,进而通过加速各种流动的有序运动活动中 减少经济损耗和对城市生态的污染。

(3)整体性与系统性的规划。生态城市不是单纯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会以牺牲后代的利益为代价来保持目前的发展。

(4)国际化的环境质量指标。城市的绿化率、人均绿地面积、管理水平、各种污染等环境质量等指标与国际环境指标接轨。对城市人口控制、劳动就业、资源利用、城市建设等方面实施高效率的管理,以保证各种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5)和谐的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生态城市的和谐性,突出人回归自然、自然融于城市,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关系上体现和谐。生态城市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充满人文文化气息,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

3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念

(1)坚持生态优先,以环境为本。充分发挥自然基础的功能,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并得以有效的保护与延续。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重在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其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

(2)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以实现碳减排为目标。节约城市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在城市建筑、交通、绿地系统等建设活动中,以及居民日常活动中遵循自然生态制衡、循环再生与自我调节规律,遵循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本质。用生态观念对能源、环境、建材、废弃物处理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解决。

(3)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化产业链。从生态城市建设的需求引导产业发展,结合城市建设的技术与市场发展积极实现产业由能源消耗向科学技术指向转变,建设科学技术指向的支柱产业;以重点项目带动现代文化产业、服务产业等绿色、低能耗产业的发展。

(4)营造生态和谐环境,以建立生态文化体系。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与低碳生活观念,建立文化设施,加强价值文化的传播。

4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重点

4.1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点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生态城市规划要点应该包括城市人口容量、自然生态环境、建筑系统、交通系统以及绿化系统五个方面。

(1)城市人口容量设计。人口规模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人口越多碳排放量则越大。因此,城市人口容量的设计需参考国内外生态城市的相关经验,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交通体系因素对于产业发展以及人口居住和出行的碳排放量的影响。从而规划设计出能最大限度降低碳排放量的城市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模式。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放弃密集连绵的模式,向分片组团式的路子发展,合理调控人口在时间序列、地域上的分配,规划城市人口的最佳容量。

(2)自然生态环境的设计。遵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理念,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泄洪排涝,减少工程量,节约基本建设投资,而且对调节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内尽可能保留部分较大的河流、坑、塘、湖,将部分地段开挖改造为人工河道,并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堤岸曲线,沿岸做好绿化配置。

(3)建筑系统的设计在建筑空间布局上,需要充分考虑城市地理特征以及水、气、地质等条件。使用低污染、无放射性的低碳建筑材料,运用屋顶节能技术、门窗节能技术、外墙节能技术、照明节能技术等低碳建筑技术,引进或研发光电玻璃幕墙、水源热泵系统、太阳能热水器等新能源利用技术,并提高建筑期内化石能源的使用效率。

(4)交通系统的设计。交通系统规划主要包括交通工具、能源供给与交通道路布局模式三方面。需要低碳发展资金投入到清洁、节能的新型交通工具的研发与引进,如电动车、快速充电纯电动客车。引进与研发能够对大型交通工具所排放的温室气体进行回收与处理的发动机技术、末端处理技术、空管技术。提倡公交主导发展理念,倡导空间紧凑、环境改造、功能重构的道路布局模式,远距离采用公共交通,近距离采用低碳排放交通工具。

(5)绿地系统的设计。绿地系统主要通过公园、湖面形成的绿地斑块,河道、街道形成的绿色廊道,农田、防风林、荒山形成的郊野基质共同进行规划,构建绿化系统形态模式;绿地系统的植物配置必须合理,应从植物种类特性、高度搭配等方面综合考虑,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坑塘湖河的坡岸绿化的设计,以大幅度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人均绿地面积;设计城市中心与郊外森林连接的“绿色走廊”将城市与森林连为一体。

4.2 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下面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三个角度探讨与研究分析。

(1)经济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指标因子主要有人均GDP、万元GDP能耗、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产业结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就业住房平衡指数。

(2)社会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因子主要有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城市人口密度、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人均生活用电与用水量、自来水普及率、城市气化率、科教投入占比重、高等教育入学率、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社会发展指标以人为本,以改善生活环境与提高人口素质生活质量,使城市载体功能与城市发展相适应为目标。

(3)生态环境发展指标。生态环境发展指标因子主要包括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城市人均拥有公共绿地率、建筑区绿地覆盖率、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生活污水再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用水处理率与再利用率、工业废气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生态环境发展指标以低碳排放、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性开发为重点,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良好的循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地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保护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需要考虑的要素,尤其是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更应该将生态和环境因素同规划设计方案的制定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本文通过对生态城市的涵义与特点、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原则及相关问题分析,将生态、低碳经济理念充分地融汇到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的生态化的发展进程,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生态城市;低碳;管理体系

引言

各式各样的建筑物是城市基本的设施基础。随着现代化脚步的不断加快,城市中建筑物数量愈来愈多,这样就意味着城市碳排放量在显著增加。目前,由二氧化碳排放过量引发的全球变暖现象正威胁着人类生存与发展。所以,城市管理部门必须要具有生态观念,重视建设发展绿色型城市,而实现城市生态化的主要手段之一便是实行低碳建筑管理体系,如此能够有效地控制城市建筑群的碳排放量,从而实现缓解气候变暖现象,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发展的目的。

1低碳建筑与生态城市的融合

顾名思义,低碳建筑指的是在建造以及后续使用过程中碳排放量极低,符合环保部门要求的建筑物。低碳建筑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先进理念。进入21世纪后,人类科技事业发展迅速,各种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在此情形下,有人认为人类已具备控制自然的能力,这是一种肤浅的看法。自然界与人类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人类一切活动都是基于自然规律条件下进行的。由此可见城市生态系统不仅包括生物与非生物,也包括社会经济成分和人类,从而构成一个内在的统一整体。为了发展科技与提升生活质量,人类开始疯狂地采掘煤炭、石油等矿产燃料,而这些燃料在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不仅会对空气造成污染,还会大幅度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南极臭氧层空洞以及近年来愈来愈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警示着人们,碳排放过量已是一个全球性的严峻问题[1]。所谓的生态城市便是各类基础设施的建造与使用符合环保要求的一类城市,目前国内许多城市正实行全面绿化计划,这是体现城市生态化特征的良法,辽宁大连便是典型的生态城市。这些年来,“低碳”成立许多城市管理部门的“口头禅”,人们期望城市的运转具有低碳排放的特征,在此背景下,低碳建筑应运而生。碳排放量过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因此城市控制碳排放量的工作是明智且必要的。当前,愈来愈多的城市开始兴建低碳建筑,研究低碳建筑管理体系,这就为低碳建筑与生态城市概念的融合创造了优良的现实环境。

2低碳建筑管理体系

2.1管理目标

低碳建筑管理体系的目标便是借助政策的帮助或者运用生态学概念来引领低碳建筑的发展。寻找低碳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共通处是低碳建筑管理体系设计者的主要任务,最终目的是实现建筑行业与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这便是所谓的“共赢”。因此,低碳建筑管理体系设计者的工作是繁重的、任务是艰巨的,设计者不仅要力求低碳建筑管理体系下的城市建设事业风生水起,经济发展不会停滞,同时还需要最大程度地控制建筑物碳排放量,实现生态建筑的目的。鉴于以上情况,政府应当确保低碳管理体系设计者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对城市发展规划有一定的了解与独到的见解。

2.2管理对象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低碳建筑并不属于私人产品范畴,因此低碳建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可与普通建筑同日而语。经验表明,低碳建筑管理体系必须兼顾多方利益,主要需要考虑政府与市场的融合,一个成功有效的低碳建筑管理体系必须要考虑到市场发展的需求,同时在政府相应的政策框架下开展相关工作。低碳建筑管理体系的对象实质上包括低碳建筑、企业以及部分社会组织等[2]。

2.3管理方式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探索低碳建筑管理体系,每个城市应用低碳管理对策的效果各异。技术是影响低碳建筑管理体系实施效果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说各种管理方法都是需要强大的技术提供支持的,包括生态技术、绿化技术等。利用协同理论与各类先进技术展开低碳建筑管理工作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成效。

3促进低碳建筑管理体系发展的对策

3.1做好税收优惠工作

为了最大程度地促进低碳建筑行业的发展,政府必须做好针对低碳建筑材料制造、低碳建筑技术开发等企业的税收优惠工作。就目前状况而言,国内专攻低碳建筑技术开发或者材料制造的企业数量较少,无法满足与日俱增的市场需求,其中主要原因便是低碳材料、前期技术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一些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无力承担巨额的研发资金。所以,政府应当在合理范围内下调低碳企业所得税税率,从而实现消除低碳企业顾虑,激励企业前行的目的。除此之外,政府可以适当减免公众购买低碳建筑产品时的土地增值税以及房产税,如此能够有效地刺激低碳消费,盘活低碳建筑市场[3]。

3.2做好财政补贴工作

政府应当主动承担起补贴低碳企业的职责。事实上国内许多低碳技术研发企业经营状况长期处于低迷状态,这是因为技术的研发总是缓慢的,加之市场对低碳技术的要求愈来愈高,因此低碳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政府财政部门是补贴机制的主体,负责对低碳企业的重大项目进行财政补贴,为了确保补贴工作顺利进行、效果可观,建议政府制定合理可行的补贴保障制度,约束部门财务管理人员的行为,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到低碳企业账上。与此同时,需要加强对财务管理部门的反腐力度,防止财务人员移用补贴资金的情况出现。政府在补贴低碳企业的同时,也可以鼓励公众积极参与低碳建筑项目中,为了促使愈来愈多的人了解并投资低碳建筑领域,政府可以制定针对投资者的税收优惠政策,也可以提供投资担保以及企业债券。

3.3做好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

无论是何种工作,在其中发挥最关键作用的因素是“人才”,为了确保低碳建筑管理体系的顺利实施与长远发展,低碳企业必须要做好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作。有条件的企业可以与高校进行合作,如此能够收获更多的专业对口,具备较强专业能力的人才。低碳企业也可以通过定期举办行业专家讲座以及组织专业技能培训活动等形式来切实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其更加适应新时期低碳建筑技术的开发工作。建议制定严格的奖罚制度以及科学的薪资分层制度。设立奖罚制度的目的是及时表彰对低碳建筑管理体系的进步作出积极贡献的职员,处分在工作中不认真、阻滞低碳技术研发工作进展的工作人员。企业将技术人员的工作强度、工作态度以及工作态度等因素纳入薪资分层制度考核体系中能有效提升职员的工作积极性[4]。

3.4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客观上看,国内社会对低碳建筑事业的了解依旧不够,许多人对低碳型房产不感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低碳建筑事业的发展。因此,政府应当加强低碳宣传工作,让民众明白低碳技术的各种益处,了解每一个人都是低碳建筑管理体系中的组成成分,如此方能有效提升社会对低碳建筑技术的了解程度与接纳度。政府与企业还可以定期举办低碳建筑知识竞赛,设立一定数额的奖金,号召群众踊跃参加。

4结语

低碳建筑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政府财政、低碳技术以及公众的支持,因此政府应当做好针对低碳企业的财政补贴工作,企业要用心进行技术研发,公众要积极了解低碳建筑知识。笔者相信,只有有关方面做好该做的工作,我国低碳建筑事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石馥玮.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城镇建设[J].南方农业,2016(03).

[2]《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欢迎订阅[J].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5(Z1).

[3]薛松,刘红杰,段进.多元化的生态城市建设———基于住建部试点(部省合作)黄骅生态城市专项规划的探索[J].建筑与文化,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