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课总结范文

时间:2024-03-22 18:03: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课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文化课总结

篇1

我校由初二级部组织了本次调查问卷活动。级部主任组织传统文化任课教师完成问卷。学生问卷由初二四班完成,班主任组织学生进行问卷。并在家长群里发放了问卷通知,向家长进行了问卷说明,由本班全部家长完成了这次调查。

二、《传统文化》上课情况

我校在初一、初二、初三开设了《传统文化》课程,每周一节,由历史老师、语文老师兼课。学校要求各年级开足开齐《传统文化》课,加强教学常规检查和听评课,以此督促老师们认真完成授课任务。

1.加强教研。加强《传统文化》学科的教研活动,教研组长定期组织任课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具体内容为:过程中对难点的把握,存在的疑惑,解决的办法等相关事宜,进行大讨论,力求最好的解决办法。讨论本学期与上学期有哪些异同;如何重点突出地开齐开好本学期课程;本学期课程讲解过程中遇到麻烦如何解决等。

2.制定计划。每学期教务处都要求教研组长,任课教师制订专门的教学计划。计划中有时间的分配,课时的进度,期中,期末考试时间等。

3.关注上课。上课前要求任课教师全部备教材,备学生,调网络资料。上课时尽心尽力。同时每学期进行一次教学大比武活动。

三、开展活动。

为了加强校本课程实效性,确保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有效地开展,学校成立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工作小组,全面负责组织领导、协调指导和工作的落实,制定了切实的活动方案,开展了一系列学习传统文化的活动。

1.我校要求保证每天不少于15分钟的诵读时间,为此特安排每天早7:30——7:45十五分钟时间为经典诵读时间。

2.为了营造一个更加和谐、浓厚的校园经典诵读氛围,我校六七年级每周设两节名著阅读课。在这节课上,各科任教师带领学生在教室进行经典诵读,讲解指导学生进行诵读。教师认真备课,分门别类精心讲授经典诗文、加大积累容量。

3.坚持开展德育常规系列活动。根据年级特点,扎实开展学习诵读《弟子规》等传统文化经典活动,培养学生言行举止彬彬有礼良好风气,使优秀传统美德在学生的一言一行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4.我校分别在上下学期开展读书征文活动,每年五月份为校园读书节,主要开展了教师、学生诵读比赛、读书征文、读书主题演讲、手抄报比赛、书香班级评选、阅读之星评比等一系列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师生阅读经典名著的热情,使读书深入到学生的心灵。

四、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不足

一方面,能够胜任传统文化教学的教师十分缺乏,一般由语文教师、历史老师兼任。另一方面多数教师在传统文化方面底子太薄,自身的传统文化积累不够,造成教学效果差,甚至“一讲就错”的现象十分普遍。

2.教学方式单一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有些老师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偏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相对缺少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和宣讲。有些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局限于经典诵读,要求学生将指定的经典篇目诵读得朗朗上口,仅此而已。有些教师采用简单的识记型教学,缺少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和宣讲。

篇2

【关键词】 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开设;探索

早在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和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中,都强调了英语教学中要适当融入中国文化的内容。可是,由于缺乏对如何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引入中国文化内容的具体指导以及相关的规范及考核要求,中国高校对此要求的执行情况一直明显滞后于教育部的要求。据山东师范大学肖龙福和澳门大学肖笛等学者在2010年完成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10所高校中,7所大学没有按照教育部的大纲要求开设任何与中国文化相关的选修课,两所高校开设了校级的中国文化选修课(中文教材,中文授课,而大纲要求一般是用英语授课),仅有笔者所在高校浙江传媒学院,在英语专业中开设了中国文化选修课(英文授课,英文教材)。这样的现状显然不利于培养合格的跨文化交流人才,无法改变中国文化失语的局面。本文结合所在院校的具体情况,就英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课程进行探讨。

一、课程开设状况

从2005年开始,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何其亮就利用自编教材《英释中国传统文化》(何其亮、张晔编著),给英汉双语播音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课程,教材编写的初衷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录制英文节目的素材。随后,课程覆盖面逐步拓宽。陆续有其他教师,包括笔者,使用该教材为英语专业及其他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课程。笔者是从2010年开始承担起这门课程的教学。在2011年(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也有教师开始用自编教材为法汉双语播音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课程。而截止2012年(2011-2012第一学期),共有四名教师在开展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课程的覆盖面也进一步得到拓宽,覆盖了英汉双语播音专业,对外汉语专业,英语专业,以及来自英国考文垂大学的国际交换生。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文化课程在国际文化传播学院的外语教学中已呈常态化,而且越来越得到重视。

国际文化传播学院也一直在探索符合自身特色和需求的中国文化课程。从最早给双语播音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课程,到后来把这门课程拓展到英语专业和其他专业,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边摸索、边创新、边实践、边总结经验的过程。就当前中国文化课程的开设现状而言,笔者首先呼吁国家相关的教育部门应当进一步细化全国高校英语教学大纲中关于中国文化教学的相关细则,制定科学的评估体系,让各高校有章可循,并真正真贯彻落实大纲的要求。此外,就学院层面而言,可以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选择教材、师资培训等方面作出调整,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化课程的重要性和授课效果。

二、建议与思考

为了培养能在跨文化交流中传播中国文化的人才,不是单凭开设一门课程就可以完成,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来自学院自上而下的推动,从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师资培训、测试评估等方面进行一系列调整。

1、课程设置中应争取把中国文化课程纳入专业必修课

只有把中国文化课程置于与其他外语必修课同等重要的位置,给予相应的学分,才能使它获得应有的地位,才能得到老师和学生的重视,最终达到开设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根据调查,很多高校仅仅把中国文化课程作为校级的公选课,甚至完全用汉语授课,这样是难以培养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国际文化传播学院虽然在开设中国文化课程方面虽然积累了多年的经验,但是这门课程的课程性质仍然属于专业拓展课,还有待于把它进一步升级为专业必修课。

2、选择不同的教材适合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当前所用的教材是国际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何其亮在2006年编著出版的,其最初目的是为英汉双语播音专业的学生提供制作英语节目的素材,所以偏重语言的口语表达特征。随着授课对象扩大到英语专业及其他专业的学生,教材的适应性也应予以考虑。现在市场上关于中国文化方面的英语著作也逐渐丰富,可以为不同方向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材。

3、选送授课教师进行中国文化的进修与交流

根据山东师范大学肖龙福和澳门大学肖笛等学者的调查,英语教师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和学生的水平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虽然教师可以通过备课等方式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可是自身中国文化的素养的限制显而易见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学院可以选派教师去进修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或和其他院校交流相关经验。

4、建立相对统一的测试标准以考察学生学习中国文化课程的实际效果

当前,这门课程的主要考查方式为写短论文和出试卷,对于难度和测试标准,教师的自较大。所以,可以建立一个相对统一的测试标准,考查学生学习中国文化课程的实际效果。

三、总结

在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和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虽然明确了英语教学中要适当融入中国文化的内容,但是在具体的可供遵循的统一细则出台前,当前各高校在开设中国文化课程方面都是各自为战,摸着石头过河。

根据相关学者对中国高校开设中国文化课程所作的调查,加上笔者对浙江省十几所高校所作的调查,可以肯定的说,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是高校开设中国文化课程较早的践行者之一,没有很多相关的经验可供参考。因此,把国际文化传播学院多年来开展这门课程的教学做一个总结和思考很有意义,既能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也能为学院以及其他院校开展中国文化课程的教学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 邱均平等.中国大学评估报告[M].科学出版社,2006.

[2] 何其亮,张晔.英释中国传统文化.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38.

[3] 朱振华.浙江省高校英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课程的调查与研究[J].新西部,2012(7)54.

篇3

关键词:汉语热;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对策方法

21世纪的世界是国际化交流日益深入的时代,中国的崛起不仅提升了国际地位,也为汉语的推广提供了动力,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开始学习汉语,“汉语热”日趋升温。语言与文化是多元共生的,语言的推广同样需要从文化的融合与良性互动中来实现。汉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不同思想、价值观念、人生态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精神基因,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源流的重要内容。如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无为理念、墨家的兼爱意识等等,对于促进人的知识、能力、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内化作用。为此,立足当前高职教育实际,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思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

高职教育不仅是职业技能的培训,而是要贯穿学生人格的培养,特别是从价值观、情感和职业能力上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当前的高职教育课程设置上,一方面是基础专业理论课程、另一方面是专业课,对于普通文化课程的渗透相对较少。在全球汉语热的背景下,汉语所承载的文化导向功能,对于学生人格的建树意义深远,特别是引导学生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审视周围的环境,如何调整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实现人际和谐相处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无疑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源流中来寻找答案。可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其作用有三。一是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和归属感,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剧,很多学生认为西方文明优于中国,热衷于对西方文化的迷恋,甚至贬抑中国文化的落后,失去应有的民族自尊和自信。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从自我民族文化的学习中来客观全面的认识本族文化,破除文化虚无论,增强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信心。二是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劳动者的智慧,从当前知识经济下的社会分工,更多的需要从个人的判断、分析中来完成特定工作,而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文化情境中的演进逻辑,梳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升自我的决断力。三是有助于实现科技与环境的友好相处,科技的发展实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变,而环境的变化反而给人类社会带来更多影响。在解决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时,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恢复,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中强调对自然界的尊重,注重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促进和谐共生。

二、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对策与方法

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渗透,需要从多个方面来着手,特别是营造传统文化的教育环境,打破常规课程思维,总的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

(一)实现传统文化教育日常化

传统文化的学习是渐进的过程,也是需要贯穿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特别是对校园公共环境的营造,要成为传统文化的教育载体,让学生从耳濡目染中获得潜移默化的功能。如在校园图书馆、教室、餐厅、实训室及宿舍等公共区域,利用标语、宣传栏、海报、板报等传播媒介来宣传传统文化。需要强调的是,对于主流传统文化思想的宣传,要从不同环境区域上进行统一规划,一方面通过名言警句来宣传,另一方面要结合学习校园环境,注重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如书法作品、人物肖像、绘画作品、文言加注释等方法,来促进传统文化形式的多样,便于学生从中理解和认知;在教室或教学楼环境营造上,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具象化和贴近性,在色彩上、字体上、内涵上进行考究,增进学生修养和职业情操,特别是发挥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学生力量,鼓励他们参与到校园传统文化建设与设计中,并给予奖励,增强学生的参与度。

(二)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虚拟化

传统文化在特定的表现形式中,利用信息技术来说虚拟化渗透。如利用校园网站、BBs、聊天室、微信公众号等载体,从传统文化宣传与传播中,变换形式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当前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Wap网站、App软件应运而生,学校可以通过这些主流的信息获取平台,拓宽传统文化教育渠道。如构建手机端APP,让学生从网络数据库中来获得传统文化知识,还可以通过设立奖励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虚拟平台的文化学习中,积累文化知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学习,既可以节省人力、物力投入,还能从平台规划中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

(三)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具形化应用

高职阶段在学习专业知识及技能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从传统文化的具形化中来渗透和导入。如利用校园文化社团,建立棋社、书画社、茶社、戏曲社、诗词社、民乐社等组织,从社团组织中渗透文化知识和传统技能,并鼓励学生参与其中,陶冶情操;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参与实践,让学生从戏曲表演、历史文化挖掘与改编中进行排演活动,创作诗词、欣赏古曲文化、茶艺表演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在发挥社团功能的同时,也可以邀请校外传统文化项目,如传统戏曲剧目来校演出,组织学生观看,寓教于乐,丰富课余生活,积累文化常识,利用传统文化节日组织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特色活动,如诗歌朗诵、民族舞蹈学习,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结语

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要与现有课堂教学相结合,鼓励学生从中总结和参与。如定期组织各类书画活动,从书法、字画、文学创作等方面进行阶段性总结,并进行宣传和推广,打造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氛围;对于优秀的学生作品可以举办个人作品展,增强学生的认知和学习;结合当前人文课程资源整合实际,鼓励学生自修和选修传统文化课程,从讲座、专题知识学习中,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营造校园传统文化传播环境,让更多的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感知文化的张力,增强民族文化意识,促进民族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惠庆,徐涛.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对策探析[J].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5(01)

篇4

通过学生对戏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家乡所在区域的一般特征和历史发展;了解家乡所在区域自然与地理的概况;了解家乡所在区域的艺术与民俗;了解家乡所在区域的当代社会与生活;通过舞台艺术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我校戏曲文化课程是为实施素质教育开设的一门整合了区域文化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活动型、综合性课程。戏曲文化课程属于综合课程,它将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和价值关联的文化内容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形成对家乡文化的整体意识和运用知识与信息综合地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课程目标并非局限在某一个活动领域,而是涉及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涉及与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相关的方方面面,如戏曲《卖水》《风雪配》等。另一方面,它是对家乡的自然、地理、历史、人物、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等进行高度整合而产生的课程,兼具了社会教育、科学教育、品德教育以及生活教育等多重价值,如戏曲《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收姜维》《天仙配》等。

戏曲文化课程是“活动型”课程,是以活动为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与经验。一方面,课程是以引导学生获得体验,形成经验,获得人文滋养为主要目标,而非以知识教育为主要目标,如两夹弦《三拉房》、豫剧《挎红》等。另一方面,这些内容选择主要源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人们的现实生活以及优良的表演方式,如《苏三起解》《对花枪》等。

学校领导对弘扬传统文化,戏曲进校园、进课堂大力支持,主要体现在课程安排上,每天下午第四节课为特色课程,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戏曲演唱,音乐教师进行教、练指导。在音乐教学中讲到民歌时,我让学生了解当地的戏曲,开展“学唱戏曲”的活动;体育教学中我们把韵律操作为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中国传统运动、戏曲基本动作引入体育课中;美术教学中加入脸谱的绘画等。在校园的文化廊下、墙壁文化等,学生都能看到戏曲的倩影,同时也能经常看到孩子们互相切磋,互相指导动作。他们把从老师那儿学来的动作彼此表演,看看动作中还有什么不到位的,讨论一下该如何改正才能做得最好。这样就避免了把校本课程孤立于学科教学之外,真正达到了综合实践的目的。在强调学科整合的今天,我们认为只有融合了校本化内容,才有利于学校整体教育环境的开发,才有利于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

同时,学校还不定期聘请两夹弦剧团的专家老师来校给予专门指导,请他们纠正唱腔、表演的步法和手法以及面部表情和眼神。唱词力争优美隽永,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唱腔唱词力求迷人、亲切,清新的话语体系,让校园戏曲面貌更加焕然一新。

我们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体、以自己所教的班级、小组为整体进行戏曲教学。把最新的教学方法用于课堂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并及时总结。积极参与校内外的文体活动,积极参加一些文艺演出和县市电视节目,并获得了不同层次的奖励,我编排的戏曲《爱心家园》荣获全国第十届艺术节“群星奖”;我执教的《看大戏》荣获菏泽市电化教学二等奖,同时被评为菏泽市教学能手;我主持的菏泽市教学研究课题“地方戏《两夹弦》”获得成功结题。我还为我校成功地举办了六届“六・一”艺术节,我排演的戏曲《说唱脸谱》《卖水》、黄梅戏《女驸马》《天仙配》、越剧《收姜维》、曲剧《风雪配》、大平调《三传令》、枣梆《蝴蝶杯》、豫剧《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小二黑结婚》《拷红》《朝阳沟》《洼洼地里好庄稼》、两夹弦《三拉房》《王宝钏》《爱心家园》等都搬上了舞台。活跃校园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

总之,弘扬传统文化戏曲教学的设计尽量以唱为主要呈现方式,注重实践性。强调与身边文化的密切联系,将学习空间从课堂拓展到社会;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参与、合作、调查、社会实践、讨论、探究、体验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

戏曲文化课程的建构不应仅停留在“乡土气息”上,力求彰显戏曲的文化品位,弘扬文化精神。把戏曲文化教学呈现得美一点,再美一点,既有美的内容,也有优美的形式。我认为,只有美的,才会有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现实与超越的统一;美,才符合戏曲文化课程的意韵;美,才能让孩子们更愿意触摸历史,亲近家乡,自觉地接受地方文化的滋养;美,才会使学习不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种享受。

篇5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载体;商务英语

1、中华传统文化的涵义

关于传统和文化,《现代汉语大辞典》中给予了解释:传统是“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综上,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华传统文化即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来的社会发展中世代相传的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精神文化财富和物质文化财富,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天、地、人相对话的历时性记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有形的历史古迹、文物等,也包括无形的中国传统节日。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中国和世界之间沟通和理解的桥梁和纽带,理应发扬光大。

2、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载体

传统文化是渗透在血脉中、以人为载体、长在人身上的活体遗产,因人而生,因人而传。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主要依赖于以下几种渠道:

(1)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操作简便的PC机,让人们足不出户便可领略世界各地的异域风情,了解异彩纷呈的各地文化。世界各地的媒体,能更直观地让人了解各地以政治、军事、体育等为代表的文化特色。

(2)国际间的学术交流通常是通过诸如孔子学院等的教学实践来传播和展示民族文化和教育、教学理论的。越来越多的国外院校开始开设汉语课及以中国法律、传统民俗为主的相关文化课程。此外,国内外交流学生、留学生的日益增多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拓宽了道路。

(3)诸如贸易博览会、经贸洽谈会、世博会,甚至于奥运会等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会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契机。

(4)人员接触的感知、渗透更能潜移默化地向外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正是所谓的“润物细无声”。当前,国际间的交流日趋紧密,人们的足迹可以遍布整个地球村。而起到国际交流作用直接与外国人接触的主要是从事外交、外贸、涉外旅游、石油、技术等人士。从事涉外工作或与外国人直接接触的人员自身的文化素养、教育水平对文化传播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大多数从事此类工作的人员都曾接受过商务英语教育。追本溯源,商务英语教育_与基础英语教育承载着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

3、构建商务英语的内部环境

(1)文化适应性作为商务英语能否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关键要素,说明商务英语要与我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相一致。商务英语是体现企业亚文化的一种手段,是社会宏观的大文化在企业中的投射,因而商务英语必须体现出社会的宏观大文化。所以,中国企业商务英语的文化基础就应该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人类的一种本原文化,是在与各种文化、思想、观念不断碰撞、借鉴和融合的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表征。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思想,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可道,非常道”的真理追求意识,“无为而治”的管理意识和“有生于无”的创造观以及孙子的“五事七计”以道为首的思想等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培育和建构商务英语理论的重要基石。

(2)长期以来,我国商务英语理论缺乏中国特色,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借鉴和应用到商务英语理论中。实践表明,只有建立扎根于现实土壤、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商务英语,才能使企业发展具备永续的原动力和发展的持久力。例如,海尔的“In Good Faith Forever”,集中反映了德、信、人尊、人与人之间亲和的传统精神在企业文化中的延续,也正是由于海尔把传统文化作为商务英语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和重要组成部分来认识,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序到体系,从体系到高度,从高度到延伸,将诸多竞争对手远远抛于身后。

篇6

贵州理工学院作为新成立的理工院校,由于管理、师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方面存在一些需要改善的地方。本文从学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的调研问卷和贵州其他高校管理通识教育课程模式两个方面分析问题,建议设置专门管理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的人文社科部,并把《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作为必修课。

关键词:

人文;通识教育;中国传统文化

一、贵州理工院校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调查问卷

加强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对理工院校意义重大。贵州理工学院成立于2013年,由于学科设置的局限,同时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现况存在一些问题,导致这类课程往往被忽略或者置于不太重要的位置。那么,理工科学生是如何认识这类课程的呢?我们承担的贵州理工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课题《理工院校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研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例》,专门制作了问卷调查,对学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的看法做了了解。本问卷印发了80份,收回有效问卷75份。为了防止调查对象对问卷调查流于应付,本问卷的调查对象主要是选修过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同学,因为他们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基础。本问卷共设计了5道题,分别是:(1)你认为理工院校需不需要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并说明理由;(2)你如何看待当下的国学课?(3)你想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学到什么?(4)你如何看待《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它存在什么问题?或者你建议如何学习?(5)谈谈这学期你学习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的收获。本问卷第1题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的意愿,第2题是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发展状况的了解程度及态度,第3题的目的是为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设置合理的理工科学生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第4题主要是因为目前贵州理工学院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偏少,在已经开设的课程中,《大学语文》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的作用。总结其中的不足,有利于为今后《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的开设提供一些良好的借鉴。第5题是了解学生学习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的效果,为改进今后教学设计积累经验。第1题74人认为有必要在理工院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主要理由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了解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但也有1人认为不需要,理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没有多大关系。第2题70人认为国学热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需要学习一点国学。第3题69人认为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可以学会如何做人,了解一些古代经典著作的思想。第4题50人认为有必要继续开《大学语文》这门课,因为这门课可以提升人生修养,陶冶情操。同时有15名同学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内容设置过分单一,老师讲课形式过分单一,手段不丰富,应鼓励学生参与互动,尤其让学生到讲台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以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第5题有71名学生认为通过学习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了解了许多儒家经典,提升了自己的文学修养,学习了一些为人处世的方法。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简单统计,我们发现大部分理工科学生认识到开设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今天,由于网络资讯的发达,智能手机影响着每一个大学生的学习。无论他们的学科背景是人文学科,还是理工科,网络文化带来的价值多元化冲击着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以往埋头学好单一学科的专才教育显然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在多元文化的价值冲击下,每个人迫切需要一种稳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便更好地在现代社会立足。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以往大学曾经充满富有活力的精神氛围,现在则已退化为单纯的学院。严格指定的课程免去了个人自己摸索道路的风险。可是,没有自由的风险,就不会有独立思想的可能性。最后的结果只能获得技术专家的技能,或许还有广博的知识,即成为一个博学之士,但不是一个探险者———这成了普遍的人才类型。今天的人们已不在博学者与探索者之间做出区分,这个事实是科学衰落的一个征兆。”雅斯贝尔斯指出了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大学学科的过分细化,导致了科学的衰落。通过总结,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不喜欢以灌输方式为主的传统教学,这也是导致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提不起兴趣的原因。一些学生建议可以通过播放视频、主题演讲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往《大学语文》教学确实存在老师唱独角戏、课程结构过分单一,不能结合学生当下情况的问题。我们认为对理工科学生不能以文科生的标准教学,需要从理工科学生的实用主义角度思考问题。在理工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学生文科基础薄弱,而专业课程繁重,作业任务多,他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要是为了扩充知识,提升人文修养,怡养性情,甚至很多学生是以放松心情的目的学习这类课程的。他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和文科专业研究型学习存在很大不同,不正视这一点,在课程设计上必然会存在偏差。如何让课程变得富有魅力和吸引力,如何让人文类课程能够寓教于乐,是理工院校从事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的老师必须思考的。教和学作为矛盾的两面,必须统一在培养优秀人才的教学目的上。以往教学理念要求学生适应老师,这样的方法对专业学习固然可行,但对于通识教育类公共课程来讲,在实际操作中就很难行得通。另外,不少学生对严格的试卷考试体系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应该考虑的。

二、贵州省内几个院校关于通识教育的管理

贵州商学院以原有的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为班底成立于2015年。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学校,该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贵州本土经济为目的。学校专门设立基础部,下设外语、语文、数学三个教研室。其中语文教研室承担全校人文素质类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应用写作》已经成为校级精品课程。贵阳中医学院以培养高等中医药人才为目的,成立于1965年。该校医学人文学院成立于2001年,该院除了法学、应用心理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三个本科专业外,还承担着人文、社科及素质教育选修课的工作任务。贵州医科大学前身是贵阳医学院,2015年正式升格为大学。该校的社会科学部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中心,以人文社科研究为支撑,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部门,有6个教研室,主要承担着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同时承担着《文学鉴赏》、《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西方文化概论》、《医学美学》、《书法》等医学人文课程。该校还非常注重对医科学生的人文伦理教育,把《医学伦理学》作为全校医学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护理专业为《护士伦理学》)。贵州医科大学加强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文伦理素养,基于医生这个职业,除专业医学知识外,还涉及人类生命的生死问题,必要的伦理学知识让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面对伦理困境能够体现应有的人文关怀。贵州大学作为贵州省内唯一一所211综合大学,创始于1902年,2004年在原贵州大学、贵州工业大学的基础上组建了新的贵州大学。2014年贵州大学阳明学院成立,该院是为了适应贵州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本科教育,创新本科通识教育组织和管理模式、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的需要而创立的。该学院主要向全校大一新生开展通识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内设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工学和农学7个教学部。该学院的目标是培养每一个学生成为有良好素养的现代文明人。综观贵州几所高校,我们发现各校都非常重视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其中贵州大学由于校长郑强来自浙江大学,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改变了学校过去单独注重理、工、农几个学科发展,促进人文社科力量提升,同时推动贵州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阳明学院作为国内第四家实施本科通识教育的学院,对贵州省乃至全国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贵州医科大学定位医科,把医学伦理学作为必修课,很有启发意义。

三、小结

综上所述,理工院校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课程设置上可以参考多数院校的办法,选取一到两门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为此,笔者建议把《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作为一门必修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知识面广,难度相对较低,能够很好地满足理工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这门课程设置为必修课,有利于课程建设。一门课程必须有稳定的学生才能保证正常开设,有利于从事这门课程教学的老师积累经验,开拓创新。在选修课体制下,人文科社老师在与理工科老师争取理工科学生选课方面存在学科基础方面的劣势,课程时开时不开非常不利调动任课老师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和科研上的成长。一门课程成为必修课后,围绕着这门课程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团队,从而有利于理工科院校人文科社力量队伍发展与壮大。

第二,学校管理层面应该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有着本质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养教育的平台,是教育部规定的硬性任务,它有单独的评价体系,思政课程对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提升个人道德素质和政治觉悟起着重要作用。人文类通识教育则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方向。两类课程任务的不同决定了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并不能被思政类课程简单代替。

第三,成立专门的部门改变通识教育选修课多头管理的现状。根据《贵州理工学院通识教育选修课管理办法(试行)》(2015年11月),学校把通识类选修课分为类,分别为:(1)人文经典与文化传承;(2)哲学与批判性思维;(3)创新能力与创新教育;(4)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5)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6)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7)经济、管理与世界视野;(8)语言与基本技能。第1和2类课程归属于马列部管理,第3类课程归属于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管理,第4和8类归属于各学院(部)管理,第5类课程归属于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和心理健康中心,第6类课程归属于体育教学部和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第7类归属于经济管理学院。可以发现,教学师资力量的流动性和课程建设的不稳定性,通识课归属多个部门,多头管理显然不利于通识教育课程发展,不利于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教学目标。从学校建设“西部一流大学”的长远目标来讲,发展人文社科,改变单一的理工科学科布局,需要长远眼光。可以参照一下贵州省兄弟本科院校关于此类课程设置管理的做法,成立人文社科部(或者设立人文学院),集结学校师资力量,切实推动学校人文社科科学发展。

作者:赵亚亮 单位:贵州理工学院马列部

参考文献:

[1][德]卡尔•雅斯贝尔斯.王德峰,译.时代的精神状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60.

[2]贵州大学阳明学院网站[EB/OL].

[3]冯英.近二十年来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2012(1).

篇7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故事,这是一个城市的烙印,是一个城市宝贵的与众不同的文化资源。在历史时空的交错中,奇台,开启了自身文化前行的历程。古老的历史与现代文明在这里融合,山川秀美与大漠壮观在这里溢彩。奇台的故事太多,奇台的传说也太多,神奇的东西让人目不暇接。原本就是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县和自治区商品粮基地的奇台,现如今全国最大的整装煤田奇台又占了百分之七十以上,更何况奇台美酒漂香,世界第二大的恐龙化石,亿年的硅化木化石,江布拉克的美丽都让人神往。央视四套《远方的家》一语道破:中国五都――新疆奇台。文化生活走进奇台,课堂格外引人入胜。

1在《文化生活》中如何运用本地文化资源及其价值分析

1.1有助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加强学生对家乡的了解、热爱

政治学科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为己任。这门课要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必须重视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本地文化资源则是很好的把两者结合起来的素材,它在教学方法上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在情感上具有经验性、亲和力,在融入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从而达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

(例1)在学习《文化生活》第四课第一框题“传统文化的继承”时,我将学生分为四组,进行课前调查,分别对奇台的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进行调查搜集,并且每组总结这些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不同的文化,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结果学生积极踊跃,并且都对江布拉克的美丽、响坡的轰鸣、怪坡的神秘、天山龙的伟岸、石钱滩的广袤所震撼,创世纪的壮丽画卷,开纪元的生命图腾,在这里得到充分认证,而都认为建房屋、搬家请风水先生及“燎烟”的行为应该改进。四个小组的搜集和阐述,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四个方面的具体表现的理解,同时深刻的理解了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1.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搜集、储备能力

政治学科同其他课程一样,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而本地文化资源虽然在身边,却需要学生做一个有心人,除了要掌握信息技术,学会使用电脑进行搜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有效沟通,向长辈、亲人甚至村民进行信息搜集,并且在收集的过程中要认真聆听,记录重点。所以,本地文化资源的使用不仅是教师的任务,也是培养学生搜集和储备能力的重要方式。

(例2)在学习《文化生活》第四课第一框题“传统文化的继承”时,我将学生分为四组,进行课前调查,分别对奇台的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进行调查搜集。在此过程中,学生就采取了上网搜索、个案访谈的方式进行信息搜集,更有学生专程到恐龙沟、硅化木、东地大庙、春秋楼、商业一条街、仿古一条街、古城博物馆搜集第一手资料,在这些过程当中,学生搜集信息和储备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发挥和提高。

1.3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思辨是一种高级的认识能力和一种理性思考的过程。政治思辨就是用辩证的方法去认识问题,进而从理性的角度去剖析现实问题和预见未来,创造性的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的一种能力。本地文化资源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身临其境、亲自参与的感知过程,即以熟悉的文化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层层递进的质疑,使学生调动深入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例3)在学习《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二框题“文化与经济、政治”时,由于考虑第一课学生就接触比较抽象的概念,不容易吃透、理解,我利用奇台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势头和城市发展定位,设计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思考。

材料一、 “要想挣银子,走一趟古城子”,“进了古城子,跌倒拾银子”,“奇台的羊肉串为啥好吃,奇台的羊,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走的是黄金道”,“沙枣花儿开,金奇台,欢迎你到奇台来!”。

材料二、低能耗、无污染、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目前已成为奇台县县委、县政府着力打造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2年,奇台文化产业总产值占当年全县GDP的百分之四。

材料三、文化产业的价值链很长,一是以文化旅游带动相关产业,二是以数字媒体带动相关产业。

材料四、中国五都――新疆奇台

煤都 、粮都、龙都、酒都、俪都。

(1)请你分析一下奇台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具有哪些优势?

(2)请你阐述一下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3)如果你是奇台发展的规划者,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你会做些什么,请展示一下你的创意?

这样,以本地文化资源为载体,通过材料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分析当地情况,思考文化与经济的关系,预见奇台未来发展情况,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目的。

2本地文化资源的选择与应用要注意的问题

2.1选用的本地文化资源素材要有目的性和实用性。目的性,是指搜集素材不能是盲目的,毫无目的的,不动脑筋的,而要指向一定的教学目的,特别是学生在搜集时,最好进行课前预习。实用性,是指不管教师还是学生在搜集使用素材时,这些素材的内容应该与教材内容和学习目标相关,能引发深层的思考。

2.2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主体性是教材和教学的灵魂。只有学生主体的充分参与,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文化资源的搜集大部分可以以课前活动,或假期旅游,让学生积极参与。在课堂上老师主要是倾听和引导,而不是复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同时,必须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布置任务之前,就要设定好教学目标,任务清晰明确详细,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正确的选择素材。在课前要帮助学生删减素材,保证素材不会因太长或凌乱而侵占课堂时间。在课堂上要逐步引导、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在发挥积极性之后回归书本,使学生认识上升一个层次。

篇8

关键词:汉语教师;传统文化

历史上,文化传播出现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历史学家方豪概括中西文化交流,大略包括:“民族之迁徙与移植;血统、语言、习俗之混合;宗教之传播;神话、寓言之流传;文字之借用;科学之交流;艺术之影响;著述之翻译;商货之交易;生物之移植;海陆空之特殊旅行;和平之维系(使节之往来,条约之缔结等);和平之破坏(纠纷、争执与大小规模之战争等)。”武斌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一书中,将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归纳为以下四种途径:

(1)各种形式的人员往来。 文化传播和交流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与交流,所以,人员往来必然是文化传播的途径。第一,官方的使节往来。第二,留学生。第三,各国的旅行家。第四,移民。

(2)贸易。贸易历来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自古以来就与世界上许多国家有着频繁而发达的贸易关系。著名的丝绸之路,最初就是为了国际性的丝绸贸易而由商人们所开辟的。

(3)宗教。宗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所以宗教的传播就属于文化传播的范围。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华文化的改造和剪裁,变成中国化佛教,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化佛教传至朝鲜、日本等国,并得到广泛流传和发展,使其成为中华文化圈的基本要素之一。

(4)战争。古代中国与其他国家既有友好交往,也是有战事争端。从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角度来看,战争以及随之而来的俘虏和战利品,也是文化传播的途径之一。

作为赴韩汉语教育志愿者,我们属于第一种“两国之间各种形式的人员往来”。我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播途径,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文化传播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到的文化传播方式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1.课堂内的文化教学

课堂内的文化教学主要是教师讲解及运用各种教学工具向学生展示。

①解释词汇中的文化内涵

词汇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的使用中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毫无疑问会在词汇层次上体现出来。所以在讲解词汇时必须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从而最大限度地传达语言载体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比如“手、吃、水、火、鸟、马”等字的演变,并让学生熟悉简体字而不是他们原来所认识的那些繁体字。同时要巩固韩国学生原来就认识的汉字词,要他们印象深刻。

②讲解句子的文化背景

当我们学到《生活中国语》的第五课“你吃饭了吗”时,学生会觉得很有意思,为什么中国人会经常问“吃饭了吗”?我解释为,这是中国人常用的一个问候语,但不是所有的人任何时间都会这么问,只有关系很好的朋友之间或者很关心对方的时候才会这么问。这种问候语是我们表达关心的方式,有的时候只是象征性地问一句然后再说正题。第九课的主题是购物,很明显在课堂上这个话题深受女学生们的喜爱,自然地在这种氛围内在讲解中国人在买东西时的习惯就很容易切入并让学生记忆犹新。

③体验对话中的文化背景

第九课学了“北京比香港冷。”我就给学生展示了中国地图,简述了一下为什么北京比香港冷,通过这个对话可以让学生知道中国的气候。“太贵了!便宜点儿吧。”“那45块吧” 教会学生如何买东西的同时给他们讲解中国的讲价文化。

2.课堂外的文化教学

如果志愿者所在的任教学校非常重视汉语,那么即使专门开设了中华文化课也不可能在短短的十一个月里给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展示。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因此,汉语课堂上我们主要是给学生一个示范引导,如果学生真的感兴趣想进一步的了解的话,那么就需要他们在课外自己主动去学习。

①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

网络是辅助教学的有效手段。韩国学生本身就对网络及其热衷,所以要能积极的引导学生在游戏之余正确利用网络查询学习资料和信息。很多志愿者会给学生介绍中国最流行的聊天软件QQ和微博,我还会告诉学生韩国的娱乐节目里哪一期是关于中国的,然后让他们自己在网上查看。

②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我所在学校是的初中,所以学生的汉语水平不高,这一点是其他在高中任教的志愿者分享的。他们会推荐水平高的学生多看一些中国的新闻和优秀的汉语书刊读物。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通过书籍里所记载的事物表达当时的文化背景,会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

③组织课外文化活动

仁川有China Town,所以靠近中华城的志愿者都会周末带着学生去中国餐馆体验一下中国美食,或者带他们去参观炸酱面博物馆了解炸酱面是如何传到韩国来的,中华城里的老板们大多是中国人所以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在笔者看来,传统文化现代化就是将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化灵活运用到我们现代生活中来,也就是说需要变通。如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子所说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仅这几点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尚不可能都做到,所以就要遵循保留传统的原则同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变通。以“孝”为例,“亲有疾,药先尝; 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 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 事死者,如事生。”这是《弟子规》之八的内容。百善孝为先,这也是中国人一直看重的品质。即便这么重要的道德品质,如今的公务员考核也没有了“孝迹”,我觉得这不是变通而是直接摒弃了。我觉得孝顺父母我们可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做到“昼夜侍,不离床”,但是如今房价这么贵,“居处变”这点就可以稍稍变通,例如可以生活的简朴一些就好。因此我个人认为,如果硬要将某些传统文化产业化现代化,那么她将失去原有的价值和意义。(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篇9

二、许多国家高度重视了道德教育,探讨道德教育的现代形态。当今,在经济、生态、竞争的压力下,世界性的道德危机日趋严重,越来越多的年青人,为了个人的利益而侵害他人利益,并且表现出对承担社会责任缺乏兴趣,在我国不是已经出现了一些怪现象:在政治领域,某些人的行为严重失律,不正之风狂行,、以职蓄利等等,已成为社会公害。在经济领域,见利忘义,以不法手段谋取暴利的比比皆是。在生活领域,赌博、吸毒、、纳妾、拐卖妇女儿童等等邪恶现象沉渣泛起,呈蔓延之势。这一切不能不强烈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联合国教科文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明确提出要从未来世界的道德环境着眼,调节和控制今天的人类行为。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理解、关心,培养个体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

三、注意发展教育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在全球经济、大工业潮流中,各国相互交流、相互吸取、相互竞争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注意到,并研究自身的历史传统和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保持本国教育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这种举措对21世纪的文明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我们知道,教育的功能及导向作用是很重要的,导向功能的第一个方面就是对传统的认识与态度,也就是教育要立足并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一位中国教育家说:“任何国家的现代化模式,都离不开民族文化传统和带有民族传统的特色。因为,存在于民族文化意识中的传统影响,对于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和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联系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把弘扬民族优秀传统精神、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主导性工作方针,才能奠定新一代国民的价值观念、文化修养、行为规范等方面有祖国特色的初步根基。帮助新一代国民在民族情感、国家意识上树立起牢固的精神支柱。中国的传统的教育模式一向是重视人格的。历史证明,一个国家的教育,若能如此,该国传统文化精华必将代代相传,社会的统一和进步,社会的发展的进程必会顺利。反之,不提倡或不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目前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事实还不触目惊心吗?面对外国产品大举压境抢滩夺地的情况下,一些懦弱的自贱的企业领头人,甘愿不战而败,不知不觉地扮演了一个“自己杀自己儿子”的可悲角色。如四川“天府可乐”在80年代俏销全国不说,还拥有会员单位100余家,其生产规模、设备和效益在中国饮料业来说占有重要地位,结果,被美国“百事可乐”给收编了。更可气的是,被称为“中国派克”的上海“英雄”笔商标,前些年却被尼泊尔商人抢先注册,仅此一项“英雄笔”在国外一年就要损失300万美元,还有“竹叶青”、“青岛啤酒”、“全聚德”、“狗不理”等老字号商标在国外被抢先注册。外国人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当宝贝,而我们自己却妄自菲薄,自我否定,消极对待。

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一定要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要对国民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他们爱祖国、爱民族的情感和理念。当然,教育的导向功能,还有面向现实、面向未来的问题,这也是很重要的。世界教育发展趋势除以上三个特点外,还有一些国家正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上进行系统的清理和更新换代,制定较长远发展计划。还有一些国家更强调操作对智力与非智力发展的影响,注重在技术教育中培养创造性和实践能力。

从世界教育发展的角度,艺术设计类学科的发展趋势是:

一、结合科学技术和信息社会的发展,正在研究如何利用新科技、新材料或者利用已有的科学成果进行综合利用。沿着人的心理和人体工程学的途径进行努力,创造真正适合人类生存方式,以及为其方式服务的、并能引导人们进入新生活方式的“物”的设计。这种设计从理性向感性转变,增加情感,如家用汽车,由单纯的交通工具,向游乐化发展。

二、结合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出现许多新行业、新产品、新专业等,多为两种以上的学科、专业交叉、复合的结果。这就要求现代人才必须有复合型知识,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艺术设计教育要适应现代人才需要的特点,加强通识教育,也有人称通才教育。另外,因为设计可以说是人类对自然理解后的意识,是人类认识自身后运用材料、技术表达自己理想的行为,是人类科学、文化水平集中的反映;所以设计师应有丰厚的知识,应有科学的头脑、丰富的生活,随时能了解科学技术与艺术的成果;有正确的设计观和扎实的造型表现本领,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和强大的不断的创造力,要善于与他人协作,有条理地总结经验等等。在世界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他们总结的新趋势是:回归自然,整体艺术化,高度现代化,高度民族化,打破同一化,服务方便化,强调人情化。

三、协调合作搞好设计。因为设计是综合性的,将科学技术、产品生产、审美要求统一,也就是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中的美学,人们的风俗、习惯等几个方面的协调综合,才能形成效益生产,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才能符合生态平衡和社会平衡的要求,因之艺术设计教育内容要有所反映。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趋势,不会脱离国际大环境,也应适合国内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实际需求的情况。我国的教育,在建国后50年来,取得很大的成绩,培养了许多人才,成绩是主要的。但是,从现代教育的理念来看,特别是人类进入21世纪,世界范围以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人才全面素质日益提高的需求情况下,还存在许多问题。如:片面重视知识和技能,囿于行业与专业范围,忽视复合性知识与多种技能的培养;忽视创造意识的培养;忽视人们差异性和个性发展;忽视现今及未来知识的介绍与探讨等。我们应该改革过去的旧观念,自觉地从统览整个社会发展的视野中去把握教育改革,重新调整和明确自己的教育目标,重新建构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专业设置或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及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等。我国某些地区已出现学制长达8年,边工作边学习的双专业的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存在价值,在于建立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艺术与科学、材料与制造、宣传与销售均给予充分认识的合理的教学结构。

可是长期以来,由于行业办学、部门办学,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带有强烈的行业性。自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变化频繁,新的产品不断出现、不断调整,艺术设计手段不断扩大与相互渗透,这就要求现代人才必须是通识型、复合型,要求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基础厚、知识宽、专业新、素质高、能力强。另外,国家对学生不再实行“统包统配”,而实行“缴费上学、自主择业”的政策。这一重大改变,引起学生对专业及教学内容的关注,对毕业后就业市场的关注,不再像以前那样,学校教什么就学什么,而是要从社会需要,从个人专长和兴趣爱好出发,学习他认为需要和喜爱的课程;所以要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造新的、适合现代要求的教学模式。我认为应该调整或模糊专业界限、拓宽知识面、加强文化素养、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当前相比之下,加强文化素养、增强创新意识更为重要。过去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注意了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没有提高到应用的重要地位,过多地注意技法、程序的教学。艺术设计存在的价值,主要是它永远体现着新意,给人以新鲜感,这里所提的新鲜感,不是脱离人民群众的那种脏、丑、怪,那种血腥、残暴、的东西。在教学中应使学生认识到想象和创新能力,来源于丰富的生活、科学的头脑、渊博的知识、探索精神,物质材料性能的掌握,严格不断反复的设计训练,以及对人民群众的喜好、市场信息的了解等等。

篇10

【关键词】小学生;写字;教学现状;分析;对策;思考

俗话说“字如其人”,字是一个人的外在仪表,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所以,写一首好字格外地重要。此外,练字可以陶冶情操,平息怒火。那么,我们就要从小学开始练习写字。但是,当前小学写字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需要认真对待以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以下就是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几点解决方案。

一、小学写字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高科技影响下的尴尬课堂

当前社会,科技如此发达,数码产品遍布世界每个角落。现在的小学生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使用群体。父母可能出于让小孩消遣娱乐或者提高智力的目的,让小孩接触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数码产品。这样的情况导致的结果有以下几种。一是小孩智能手机有语音对话的功能,小孩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忘记了自己所学过的字应该如何写。二是不断使用数码产品的过程中,人人都可以通过拼音打出工整无比的文字,从而让小学生轻视了在现实中写字的作用。所以在课堂上会出现学生态度不端正,不愿意好好学习写字或者是对于老师听写的好多字只知其音不知其形。这都给当前的小学写字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二)课时不落实的形式主义

由于大部分学生和教师对于写字课的不重视,他们认为这个是天生养成的习惯或者说是在平时的做作业过程中就可以顺便练习的。以及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写字课确确实实安排在了课表上,但是在写字课上真正练习字帖并且和老师沟通请教的寥寥无几。写字课成了自习课,学生认真做着其他文化课的作业,教师也只是负责维持课堂纪律罢了。这种不将课时落实到位的形式主义也是当前小学写字教学停滞不前的一大原因。

(三)机械抄写抑制了写字热情

这一点我特别能感同身受,小学的时候老师每天布置课后作业就是把本篇n文的所有生词抄写5遍,这样真的让人很是头疼。生词中自然有简单和复杂之分,老师总是不加选择地让人一味抄写,学生自然而然产生厌倦懈怠心理,只想着快速完成老师交代的作业,全然没了认真写字,写一手漂亮的好字的心思。所以,老师应该适当地为学生讲解字的构成以及排笔画的顺序,然后再有选择性地安排学生抄写,这样不仅方便学生记住字形,并且学生会仔细琢磨如何把字写的漂亮。

二、完善小学写字教学的策略

(一)转换教学观念,把握写字目标

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人,必须要明确教学目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育局将写字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是因为写好字不仅是一个人的外在仪表,更是可以陶冶情操,培养一个人的毅力,塑造一个人的涵养。更深层次地说,汉语作为我国流传多年的传统文化,即使在这个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我们也有责任写好汉字,传承文化。这个无关于一个人的学习成绩好坏,可以说比文化课更加地重要。而好多教师首先就分不清主次,默许学生将写字课作为自习课。因此,教师必须从思想上引起重视,以身示范,严格按照教学目标,用精神感染学生,用行动督促学生。

(二)创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写字兴趣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练字的过程中,新鲜感过去之后学生可能就会觉得枯燥无味,进而产生消极倦怠的心理。所以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行动来营造一种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热情。比如可以每周开展书画展,将写的最好的字帖可以在讲台上为大家讲解其特点,然后张贴于教师墙壁,供人展览。人人都渴望被人表扬,以此作为前进的动力,小学生更是如此。然后在写字的过程中碰到一些有意义的词语等,教师也可以讲解它的出处与典故,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三)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

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向来都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为它可以督促师生教学工作,鞭策其继续努力。这个评估体系主要针对两方面:一是对于教师,可以安排领导或者同行教师不定期听课,对授课教师的表现给予评价,并且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一部分。二是对于学生,对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所创作出来的书法作品等分等级记录,作为期末成绩考核的一部分,而且通过开展书法比赛,得奖者可以在申请一些荣誉的时候额外加分。通过建立这样的一个评估体系,相信学生和教师都一定会兢兢业业,不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