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训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22 18:03: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外培训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质量评价模型及实证分析
(一)评价模型的建立
200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的意见》,先后批准了66所国家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各地也纷纷建立了省级、市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另外各中职学校正积极寻求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所有这些都对中职教育发展、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巨大意义。然而与种类繁多的教师培训相比,对这些培训基地及校本培训质量的评价工作却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质量评价工作具有独特性,之前对其的评价仅仅停留在个别因素,而由于其是涉及多因素、多侧面的复杂教育活动,因此构建完整的质量评价体系模型是十分必要的。
培训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因此面临着主体选择的问题。本课题组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所涉及的内容,确定了四类评价主体,即培训管理者、培训实施机构、培训参加者以及送培单位。在这个评价体系中,培训管理者、培训实施机构、培训参加者、送培单位分别是基地培训的四种主要价值主体与利益主体,他们有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利益需要,分别占有培训的不同资源并获得对其质量进行控制的某种权力,因此成为培训质量评价体系的四类主要评价主体。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对中职师资培训而言,不同的培训主体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其关注也各有不同,如下表1所示,了解这些不同主体的关注内容,对构建中职师资培训评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从而开发出可操作性更强、更有针对性的培训评价体系。
表1 基于不同评价主体的中职师资培训质量评价关注
点的区别[1]
针对问题的复杂性以及评价主体的多样性,本课题组借鉴了综合集成方法论(meta-synthesis methodology,msm)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质量评价体系。综合集成方法论(meta-synthesis methodology msm)是由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戴汝为、于景元于1990年提出的。它是一种从整体出发认识和研究系统,按整分合的解决问题方法——即从整体出发、分解综合、循环迭代。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的精髓体现在“人—机结合”,即把人的“经验”、“心智”、专家的知识模型与数学模型和计算机的高性能计算有机的结合起来。将这一思想引入到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质量评价中,把各种评价信息、评价技术、评价专家的知识、经验和水平与计算机复杂的模糊数学计算推理结合起来,从而能够更科学、有效地解决问题[2]。
在综合集成方法论的经验与智慧的基础上,结合模糊数学的方法构建起来的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质量评价体系,解决了评价主体的多样性、评价内容的复杂性以及评价指标的不确定性等问题,能够全面、客观、整体、系统的对各培训基地以及校本培训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从而提高中职教师师资培训的质量。
(二)实证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质量评价体系适用于各级各类的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本课题组运用此评价体系对云南大学国家级师资培训基地、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省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以及贵州省内贸学校的师资校本培训进行了实证调查,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的最终结果见表2。
表2 实证调查结果
以中职国家级培训基地云南大学为例,培训管理者、培训实施机构以及培训学员三个评价主体的问卷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将上述结果与一级指标权重相乘,得出学员对基地的优、良、中、差的评判结果为(0.311,0.458,0.217,0.014)。从定性的角度看,按最大隶属原则(0.458最大),则评价为良;从定量的角度看,上面四个值分别乘以评判集的数量化值再相加,得出的分即为最后的分值:
评判集v=(优,良,中,差),假如数量化表示为:v=(100,80,60,50),则总得分为:
100×0.311+80×0.458+60×0.217+50×0.014=81.46,评判结果为良[3]。
与学员评价过程相同,培训管理者的评价结果为92.9,结果为优;培训实施机构的评价结果为88.76,评价为良。
通过本课题组开发的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质量评价体系的综合评价,不仅能够将质量结果量化为一个分数,跟同等培训机构之间横向比较,了解其在所有培训机构中大致处在哪个位置;也能够通过定性的研究了解培训过程的优缺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努力和调整,提高培训的质量。
二、基于实证分析的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质量评价模型的调整
(一)评价主体的调整
尽管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质量的评价主体都是培训管理者、培训实施机构、培训参加者以及送培单位,但在实际的调查中因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的类型不同调查的具体主体也不尽相同。培训管理者是指负责中职师资培训的相关管理部门;培训实施机构是指培训学校中负责师资培训的相关管理部门(不包括授课教师),但在实际的调查中,这个概念的界定存在一些争议,例如,学校的管理部门,有些人将它看作是培训的管理者也有些人将它看作培训实施机构,学校的管理部门确实存在管理者和实施机构的双重身份,因此在实际调查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一些具有双重身份的部门进行身份的判定,确定这些部门的主要身份;培训参加者又叫培训学员或参培学员,是指实际参加到培训中作为学生身份的中职学校的教师;送培单位是指这些参培学员的原所在单位。
转贴于
具体来说,在国家级、省级及市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质量评价中,培训管理者一般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即国家级、省级培训基地的培训管理者是省教育厅的相关负责领导,市级培训基地的培训管理者是市教育局相关负责领导或学校校长(院长);培训实施机构是各培训基地负责培训的人员,一般是基地的教学主任。校本培训的质量评价主体与前几级培训基地有很大的不同,其一是培训管理者方面的不同,因为校本培训是由学校一级发起的校内培训,所以其直接管理者是指学校校长;其二在校本培训中,送培单位与培训实施机构重合,因此只有培训管理者、培训实施机构(即送培单位)与培训参加者三类评价主体。
(二)评价内容的调整
本次调查的评价范围主要分为培训方案、培训内容、培训师资、培训条件、培训管理和培训效果六个大方面。不同类型的培训机构的个别具体评价内容不同。第一,在培训方案中的培训模式与培训方式,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培训基地应能够运用“基地培训+企业实习”的培训模式,而校本培训则是“校本培训+企业实习”的培训模式。第二,培训条件中的大部分内容需要调整,有校内教学设施、校外实习实训设施、生活服务设施、课余活动设备和其他教学资源,这些指标在参加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培训基地的参培学员调查中,学员能够根据自身在学期间的体会进行评价,但是校本培训中则应强调是用于教师校本培训的相应设施,而不是学校的整体设施。第三,培训管理方面,在校本培训的调查中需注意关于管理制度、管理队伍、日常管理和档案资料管理的调查是对教师培训管理的调查,而不是学校整体管理的调查。
(三)评价标准的调整
作为一套客观、完善的评价系统,其中的评价指标需要具有一致性,这样才能够使各级各类师资培训基地所得分数具有横向比较性。但是中职师资培训的评价指标具有混杂性,即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其中确定性的指标指一些定量、静态及微观性的评价内容,而不确定性的评价指标往往具有模糊性,是不能精确量化、动态及宏观比较的。尽管都是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进行的评价,但是不同类型的培训机构所应达到的标准有所不同,因此只有根据各类培训机构自身的特点和基础制定相应的标准,才能得到多层次培训机构的横向比较。在这套评价体系中,需要根据培训基地类型而调整的指标有:其一,培训内容中的授课教师的数量与结构,由于校本培训大多针对全校老师,在组织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的比例不能与国家级和省级培训基地用同一标准评判,但仍可以用是否是“双师型”团队来评判。其二,培训方案中的培训课程设置也需要相应调整,在实践调查中我们发现校本培训往往不是采取像国家级和省级基地那样集中授课的方式培训,而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培训,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设置比例不好统计,这时可以用理论课和实践课在一年中分别开设的次数来评判。其三,校本培训的培训数量需要采取不同于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培训基地的标准,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师资培训基地可以直接用培训学员人数来评价,但校本培训由于学校教师总数的相对固定性,则应用参培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来评价。
三、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质量评价结论比较
(一)存在的普适性问题
1.重培训,轻调研。对中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各基地和学校确实做出了努力,如配备了精良的装备、优秀的教师、制定了相应的制度等。但是由于忽视了对中职发展现状的了解,对参培教师、派出学校、地方教师行政部门的实际需求了解不够、不透,造成培训效果不明显,满意率低。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三个培训机构的学员对于授课教师对中职教育现状、特点的了解程度一题的打分都比较低:云南大学师资培训基地的学员调查中,有22%的人选择了优,48%的人选择了良,还有30%的人选择了中;河北工院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学员调查中,仅有15.8%的人选择了优,57.9%的人选择了良,26.3%的人选择了中;贵州省内贸学校师资校本培训的调查中,学员对授课教师对中职教育现状、特点了解程度一题的评价相比前两个基地较好,但仍有17.6%的人选择了中。对这一题的评价整体低于总评价的得分,可见,由于忽视了对学员参培需求的调研,导致授课内容没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授课教师对学员面临的现状了解不足,学员满意度低,影响了培训效果。在三类培训机构管理者维度和培训机构维度的调查中也能够发现此问题的存在,例如河北工院管理者维度对河北工院师资培训基地培训需求调研情况选择了中,贵州省内贸学校培训机构维度对本问题选择了差,可以说,三类培训机构都没有详细的调研报告,影响了培训的质量。
2.重理论,轻实践。各类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目前在培训内容方面仍然存在内容设计职业性不突出以及课程设置中理论与实习实践内容衔接的合理性不足的问题。职教师资培训如果只重理论不重实践,必然导致培训没有针对性,不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导致师资培训一般化、形式化,影响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从学员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学员对培训内容的设计满意度不高,例如对河北工院师资培训基地的学员调查中仅有26.3%的人认为培训内容设计充分体现培训目标要求,占多数(36.8%)的人认为培训内容设计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培训目标要求,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职业教育特色,而有5.3%的人认为培训内容的设计与培训目标不一致,与被培训教师的职业实践相差大,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在贵州省内贸学校师资校本培训的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实践方面的课程学时偏少,在30%以下。通过对学员的访谈我们发现,尽管理论课安排得很好,但实践课程的缺失也极大抑制了学员们的学习兴趣和参培热情,也使职业教育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的特点得不到体现[4]。
3.重校内,轻校外。经过调查可以发现各培训基地的校内教学设施基本都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配备有多媒体教室、图书馆、网络及会议室等,但与之相对应的校外实习企业却问题百出。有些培训机构的校外实习企业稳定性不高,有些学校的校外实习企业数量较少,总体来说,各师资培训机构的校外实习企业均没有达到教学要求。云南大学师资培训基地的调查中,计算机和会计专业的学员对实训的评价60%都处于“中”的水平。在河北工院参培学员的调查中有5.3%的人认为企业只能根据实际情况满足参观的要求,并未满足顶岗实习的要求;培训管理者在对实习企业的种类、先进性与稳定性一题也选择了差等级。贵州省内贸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在一些专业中还是比较完善的,但是在对教师的校本培训中却忽视了校外企业的实践实习,几乎没有安排过专业教师的顶岗实习培训。各类培训机构都对校外实习企业的安排较为松懈,中职教师培训中企业实习环节安排得少或者即使安排也是“走马观花”的问题在全国来讲都是普遍存在的,大多数教师培训仅仅局限于理论教学。校外实习基地数量较少,稳定合作的时间不长,所选择的企业示范性作用不突出,所有这些都挫伤了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成为培训效果不明显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转贴于
4.重制度,轻管理。各类培训机构本身有比较完善和系统的管理制度,但大多数学员并不十分了解,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也并没有按照既定的制度有效地实施,这也是中职师资培训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在河北工院的调查中,培训管理者和培训实施机构均给培训基地的管理制度打分为优,但却有10.5%的学员选择了管理制度不完善即差等级。在贵州省内贸学校师资校本培训实施机构的自评问卷中,组织者认为学校虽然有相应的师资培训管理人员在负责学校教师的校本培训,但是这支管理队伍并不够健全,人员不稳定,在培训中的作用也不突出,这也使得培训工作的开展遇到很多困难,例如教师的参与度不高等问题。而云南大学师资培训基地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体现在培训考核松散,由于缺乏第三方监管培训考核仅仅是“走过场”而已。缺乏对培训过程的监控与管理,没有相应的反馈制度是导致中职师资培训效果一般,培训对教学质量提高无明显效果的直接因素之一。
(二)存在的特殊性问题
1.各类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学员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识水平良莠不齐。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识从国家级、省级到校本培训呈依次递减的水平,在各类培训基地参培学员的问卷调查中,关于培训对取得执业资格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是否有帮助一题中,云南大学师资培训基地的大部分学员选择了“有非常大的帮助”和“有比较大的帮助”,仅有2%的人选择了“在一定程度上有帮助”。在河北工院师资培训基地的学员调查中,尽管没有人选择“无帮助”这一选项,但在“有非常大的帮助”、“有比较大的帮助”和“在一定程度上有帮助”这三个程度依次递减的选项中出现了两头大、中间小的趋势,分别有42.1%的学员选择了“有非常大的帮助”和“在一定程度上有帮助”,15.8%的学员选择了“有比较大的帮助”。而在贵州省内贸学校师资校本培训的调查中,则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了帮助较小,甚至还有6.2%的人选择了“无帮助”。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省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和中等职业院校关于师资的校本培训中,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识水平良莠不齐,大部分学员对于“双师型”教师的理解还有所欠缺,并不能正确认识成为“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
2.中等职业学校的校本培训很少针对学科,仅看重“班主任培训”、“管理培训”等教学管理方面的理论培训,实践实习较少或者几乎没有。当然这是有很多客观原因的,其一是在一所学校内,每一学科的人数不多,单独组织聘请专家培训所耗费的成本较大,对于学校来说分别统筹各专业的培训难度也较大;其二是学校和各专业群体的关注点不一样,很难安排好每个专业的理论与实习培训工作。然而如果学校忽视针对学科的教师培训尤其是对教师的实践培训,必然不利于提高教师素质,影响校本培训的质量。
四、对策
(一)前提——将培训需要调研落到实处
培训调研是制定各项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的前提,在安排师资培训之前做好调研工作是基础,这个工作不仅要做,而且要细致与周到。由于中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非常紧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和技术更新周期日渐缩短,也导致职业知识技术的更新加快,因此将培训需求调研制度化、具体化也是中职师资培训的发展方向之一。培训需求的调研应包含参培教师、学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实际需求,还包含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与现状的了解。培训需要满足社会和个体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职业教育的功能。
(二)重点——理论与实践课程安排合理
现在各类型的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亟需改革的方向是加大专业实践课程的比例。因为职教师资培训的目标人才不仅要具有本专业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高超的教学艺术,还要具有职业教育娴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中等职业教育专门师资的特有教学能力。只有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为职业中学培养出合格的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因此,在教师培训的课程设置中,应注意理论与实习实践课程安排时间分配合理,内容衔接得当;实践课程的比例要达到50%以上。
(三)核心——采取更为灵活的校企合作
中职教师培训中企业实习环节不能仅停留在参观、观摩形式,而是应该通过顶岗实习的形式深入企业内部,做到实习教学与顶岗工作合一。各类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应该搞好与企业的合作,尤其是长期稳定的合作,必要时也可以进行校企联合办学、校企共建,建立这种长期的稳定合作实习关系不但可以满足实践和教学的需要,也能够为企业选拔人才打下基础,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应该围绕专业(群),而不是某一门课程或某一个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提高教学质量,使培训更有效。
(四)支撑——建立专业化精英管理队伍
首先要树立培训意识,建立一支分工明确结构合理的专业化管理队伍,只有形成师资培训的职能部门,才能名正言顺的开展各项工作,使其在培训中发挥突出作用。其次,要有系统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适时出台指导性制度文件,工作指南与流程规范。围绕具体建设项目,逐层细化,形成目标清晰的改革与建设愿景,并能根据培训需要对规章制度进行不断补充和完善。最后,让所有的教师都能够了解培训制度,使管理制度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贯彻实施,培训管理规范,能及时提交各培训阶段的计划和总结,能对培训教学实施有效监控,反馈渠道畅通。形成一套具有可持续发展和能够产生长远效果的有效的建设制度和运行机制。
(五)关键——加快双师型结构队伍建设
对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培训,既要按照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又要符合教师成长的规律。“双师型”教师既要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能力,又要有技师(工程师)的实践技能。中等职业学校恰恰是为各行各业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类型,因此,各类师资培训基地应该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宣传,牢牢抓住“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和方向,通过培训使教师在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实践水平两方面都得到提升。
(六)突破口——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各职业学校可以按照行业技术领域内的岗位群整合设立专业群,从而开展校本培训,以岗位群职业所需知识、素质与关键能力培养构建专业群公共技术平台;以企业就业岗位需求灵活设立专业方向,通过细化服务面向构建准订单式专业教学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原则,整合现有专业,形成学院以专业群布局为特征的专业结构体系。各专业(群)共同设立实习实训基地,组织师资培训。
篇2
精美的培训师资——以合作凝聚团队心智力
教师培训师队伍是教师培训机构发展的核心要素。龙岗教师进修学校历来高度重视培训师队伍建设,坚持“本土化”、“专业化”和“学术化”的发展方向,经历了从“全部外请师资”,到“以外请师资为主、本土师资为辅”,再到“以本土师资为主、外请师资为辅”的发展过程。近年来,该校创新本土培训师队伍建设模式,提高培训师能力,以合作凝聚团队心智力,培育了一支高素质的培训师队伍。
革新培训师队伍结构。专职培训师方面:学校共有专职培训师59名,中、小、幼学科教师配备齐全,全部经过教育教学一线的长期历练,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并经过专业的培训师培训。
兼职培训师方面:学校面向全区基层中小学(幼儿园)选聘了近100名优秀教师担任兼职培训师。为了加强对兼职培训师的管理,学校制定了《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制度》,明确工作任务,对具体工作进行登记造册,兼职教师每年承担大量的教研与培训活动,学员满意度高。
创新培训师队伍建设模式。近年来,学校集中力量,加大培训师选拔、管理和培训力度,逐步形成了个性化的培训师队伍建设模式。
创立“海选式”培训师选拔模式。龙岗教师进修学校的培训师选拔每两年组织一次,在龙岗区教育系统各单位开展选拔工作,并制定严格的选拔标准,主要从工作业绩、分享意愿、课程开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主动性和责任感、个人形象等方面考察。首先由基层单位预选推荐,然后由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复审,选拔出优秀教师,入围区教师培训师候选人员库。根据龙岗区教师培训任务及需求,不定期在培训师候选人员库中挑选教师,经过系统的培训师专业培训后,聘为学校兼职培训师,并颁发聘书。
构建“晋级式”培训师管理体制。按照培训师的能力、资历与工作情况,我校把培训师分为储备培训师、初级培训师、中级培训师和高级培训师四个层级进行管理。培训师可提出晋级申请,参加晋级评聘。满足一定标准的,可申请晋级评聘。
精致的培训管理——以机制激励发展内驱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科学、健全的培训管理体系,是激励龙岗教师进修学校发展的内驱力,是推进教师培训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信息化的培训系统管理。
教师培训的管理网络平台。2008年启用了“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具有培训课程管理、教师管理、系统统计等功能。管理系统教师注册人数达到11000人,实现了网上选课、报名、课时认证,为参加继续教育的学员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
教师网络学习平台。开发了可供教师学习的“微学习网络系统”,遴选全区基层学校教师和我校教师的优质学习资源,经过系统优化后,上传至“微学习网络系统”。全区教师均可在此平台上学习,并加入讨论,将自己的学习、讨论成果(如微课程、微视频、微策略等)上传分享,在随时随地的交流互动中,教师的学习时间进一步灵活机动,学习空间进一步拓展延伸,同时可收集整合大量优质学习资源,使教师从单纯的教育资源消费者变成了创造者、生产者。
教师培训的网络交流平台。学校现有龙岗微课程群、高质量学习研究群、龙岗幼师家园群、龙岗课题群、龙岗科技教育群等QQ群,很多培训班也建立了班级QQ群。利用QQ群的互动,既提高了培训的效率,也增进了培训师与学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能及时了解教师的培训反馈和新的学习需求,实现了“教”与“学”和“供”与“需”的良性循环。
规范化的培训过程管理。
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协助区教育局制定了《龙岗区教育人才建设五年规划》、《龙岗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意见》等12份教师培训指导意见(方案),分类别、分层次指导全区普通教师、教育干部、新教师、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各类培训;制定《龙岗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指导意见》等3份校本研修指导意见(方案),指导学校校本研修。制定《龙岗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五年规划》,指导区内教师专业成长方向。
完善培训工作流程和工作机制。编印了《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管理制度汇编》、《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培训管理手册》,明确各项目主任、研修员及文员的工作职责。在培训过程中,严格执行培训管理制度,实施精细化、流程化、规范化管理。培训组织严密、服务周全、严格考勤、考核并有记录。培训结束时,所有培训资料如培训课件、培训照片、学员反馈表、总结、反思、学时统计等,必须及时归档,必须由相关人员提出问题以及改进的措施。
精细化的培训细节管理。龙岗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工作实现了模板化、工具化的精细化管理,通过细节的完善追求整体的卓越。
培训管理的模板化。对培训的流程进行凝练固化,编制出相应的培训流程模版,如《深圳市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师管理执行标准与模板》、《深圳市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外出培训流程模板》等8个模板化的工作流程,每一项工作都落实到细节和具体责任人。
培训管理的工具化。学校编制了《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师管理执行工具》、《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师等级标准评估表》、《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师现场表现评估表》等教师培训管理等方面的细节性管理工具,切实提高了教师培训管理的效率。
精进的专业引领——以和谐激发教育生长力
近年来,龙岗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实力和研究能力不断增强,对龙岗区教育事业的专业引领作用也逐步显现,充分体现在指导教师的教科研工作、指引学校开展校本研修和特色创建、积极协助政府教育决策、主动服务社会等方面,营造了区域内教育和谐发展的氛围,因此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为当地教育的发展培育了旺盛的生长力。
引导教师教科研工作。加强对教师教学的指导。学校主管领导深入中小学校进行调研,并指导学校的教学工作。校长、各部门主任、各项目负责人必须亲自下校给学校教师做培训,上示范课,组织学校老师开展观课议课活动,平均每学年达50多节;各部门、各学科专职教师每学年按计划开展各类教学指导活动,如:下校视导、跟踪视导、校本培训调研、观课议课,教学专题研讨等活动,另外还针对性地送课下校,帮扶薄弱学校。
加大优秀教师经验推广力度。龙岗区目前有省名师、省市名校长、市科研专家主持人8人,市名师15人。学校充分利用这些优秀的本地教育专家资源,策划组织多种形式的推广活动,传播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如名师工作室通过名师带教、名师讲学、名师论坛、名师辅导和课题研究、网络信息交流等方式,举办专题讲座,逐步形成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开设讲座的制度;组织名师送课下校,推门听课、评课,执教观摩示范课,开展校本研修等。教研室的“跟踪视导”、名师项目组的“田园式培训”、民办教育研修室的“三级联动模式”更是把优秀教师的经验推广到了课堂。
引领学校开展校本研修和特色创建。龙岗教师进修学校制定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指导意见和校本培训管理办法校本培训指导方案等,统筹规划区域内中小学的校本研修,指导全区中小学制定校本研修制度,进一步规范校本研修手册资料。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提出了“联片校本教研”、“研修活动课程化”、“研修活动分层分类多元化”的策略,进一步规范了校本课程审批、修改、反馈的程序,加大了对课程申报者及师训专干定期培训的力度。在全区层面定期组织校本研修的专项检查,做到前期有计划,过程有检查,中期有调研,结束有考核,评估有反馈。
同时,学校还加强对学校特色发展的指导。设立“学校特色与文化研究指导中心”,聘请全国知名教授、有经验的校长等为顾问,深入到中小学,诊断学校发展状况,破解发展瓶颈,提炼学校特色。在2010年深圳市首届中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创建资格评审中,龙岗区共有12所学校14个项目获得市级特色学校创建资格,被深圳主流报纸誉为“最大的赢家”。
精彩的培训特色——以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
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从建校伊始,就把创新发展、特色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几年来,通过在培训理念、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等方面的大胆创新,对内开创了本区教师培训的新局面,对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凸显了学校的发展优势,增强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培训机构发展理论之培训树模型。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龙岗教师进修学校提出了教师培训机构发展的理论——培训树模型。在培训树模型的指引下,“光足土肥、根深干壮、枝强叶茂、果硕花香”成为引领学校发展的十六字方针。
“光足土肥”。“光足”,指积极主动寻求上级部门政策支持。在学校发展过程中,以突出的业绩赢得了市区两级主管部门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土肥”,指充足的资源。
“根深干壮”。只有根深干壮,大树才能历经风雨、屹立不倒。作为进修学校,培训能力是发展的核心,“干壮”就是要提升学校的培训能力。“干壮”须“根深”,“根深”就是使培训师资更优秀,培训管理更有效,培训课程更卓越。师资、管理、课程是立校基石,也是拉动学校发展前进的三驾马车。
“枝强叶茂”。“枝强”,就是加强学校四部、八室的建设,实行项目负责制下的扁平化管理。通过赋予四部八室“树枝”级决策权,给予四部八室充分的自主空间,根据自身的功能定位谋求独立发展,以形成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又能在“树根”级决策的基础上整合功能、协调发展。
“果硕花香”。“果硕”就是促进全区教师的快速专业成长。“花香”就是要突出特色建设,彰显竞争优势和影响力。“枝强叶茂、果硕花香”,塑造了学校的整体形象。在“培训树”模型的指引下,全校教师各就其位、各司其责,使每个个体在拥有独立空间的前提下,同时追求团队的默契协作与优势互补,为学校提供了强劲而持续的发展动力。
特色课程之微课程。微课程是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主要包括策略方法类、故事类、现象类、影视类等,目前我校已开发约500门微课程。微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优点:快餐化——单次学习,四五分钟;简单化——语言简洁,易于理解;实用化——提供策略,解决问题;多样化——视角广泛,种类丰富;聚焦化——一课一点,深层剖析;智能化——自动播放,自主学习;娱乐化——音画结合,视听享受。微课程自从推出以来,深受广大一线教师好评,目前,微课程培训团队已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留下了培训的足迹。
特色培训模式之新教师“田园式”培训。教师生活题材的“穿越”情景剧、小品表演、激情演讲、才艺比拼……从编剧、排练到演出,整整一天的节目全部由新入职的教师自己设计完成,这是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一次新教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的情景。这些新教师在迈上工作岗位开始,龙岗区对他们开展了为期3年的课堂“田园”新模式培训。
篇3
1.教学与制度的单一化、粗暴化
大学的教学和大学的教学管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活动的通过教学管理制度来开展,保证教学活动的秩序,而不是相反。正是由于这种性质,决定了教学管理活动与教学活动互为依存;教学管理的改革必须为教学改革服务。教学管理为教学活动制定规章,指引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反馈教学管理,通过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教学管理的改革必须为教学改革服务。谁在实践中坚持了这一条,谁就是遵循了教育规律,并大大提高了在实践中达到目标、获取成功的可能性。目前大多数高校在教学管理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往往侧重一个方面,常常将两者割裂开,探讨教学活动或教学改革时,忽视对配套管理措施的研究,或者相反,只关心管理的理念和技术,却忽视这些理念和技术如何为教学活动服务。教学管理活动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具有强大的推动力。这些作用的产生无疑是与过去或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状态有密切关系。因此高校教学管理无疑是要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教学管理制度要保证制度的设计能够使得高校教师真正将精力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回归教学者角色,解决高校教师培训管理制度,依托学校教学资源,结合国外高校的经验,对教师进行职业化培训等多种手段提高教学水平。
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错位
自主学习是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前提,是大学教学自由在学习上的表现;过强的控制则是个性化发展和教学自由的大敌,目前国内各个高校实行的教学管理制度比较僵化,不能够保障教学秩序的顺利展开,耗费了教师的大量精力,降低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爱好,催生了部分学生的逃课现象,没有很好地关心教师的个人情况。很多高校存在学生转专业困难,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只能痛苦、无奈地学习,这样的学习就很难称得上是“智慧”的学习、“创造性”的学习。选修课在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下往往局限很大,选修课课程种类不多,课程授课水平低;在课堂管理制度方面,特别是一些理工科大学,往往僵化,对学生管理得过死,缺乏活性,只追求表面的到课率,强逼学生进入教室,而忽视上课质量。而一些教师,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由于刚进入教学岗位,教学经验不是很丰富,上课沉迷于PPT,讲课缺乏互动性,生搬硬套,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特别是一些地方院校,教师带有很浓重的当地口音,使得一些外地学生听不懂,上课流于形式。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人的发展是第一要素,同样,在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中也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个以人为本要以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为本,解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存在不一致问题,通过制度的设计,培训的展开,以及以老带新等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存在的矛盾是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必须解决的问题。
3.教学师资力量
教师代表了高校的教学水平,教师水平的高低,教师。的综合素质往往直接影响了学生受教育和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学师资力量的建设在教学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各个高校都非常重视教师的质量,高薪聘请人才,教师的学历一般都是博士,这些举措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水平,然而部分高校教学管理者缺乏专业的教学管理知识,对教学计划,教师的上课时间以及专业课的课程知识计划不周密,浪费大量的时间,耗费了人力,影响了整个教学管理团队的效率。还有一些教师由于个人原因,利用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漏洞,私自在其他学校任教,私自接受校外的项目,一些课程甚至找自己的硕士生代课,分散了教学事业心,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影响了学校的教学声誉,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面对教学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以人为本,建设人性化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人为发展的动力,而制度是与人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也要以人为本,以学生、教师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既要规范个体行为,保障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又要强化群体的价值观念;既是全体师生员工行为方式的原则和规范,又是保障大学文化按照正确方向发展的有效手段。首先要将管理转变为服务,对大学教师的管理要求体现服务理念。大学教师是一个知识层次较高的特殊群体,其特殊性表现在:他们的层次较高,对尊重、信任、自我实现等需求强烈。同时大学教师具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双重身份,既是教学管理的客体,又是学生的管理者,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倾向。在教学管理制度中体现为教师服务的理念,尊重、信任他们,创造一个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工作环境。其次,对大学生的管理要求体现服务理念。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只是把学生当作学习受教育的一方,对学生的定位过于僵化,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的教学和管理完全由学校说了算,学生在专业的选择,课程的爱好上面都被束缚,学习主动性不高,逃课旷课现象增多,因此,以人为本,建设人性化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要征询学生的意见,将学生的意见纳入到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中。真正做到教有所乐,学有所思,教学融洽,自主发挥的教学,教学管理更应人性化,因此,要树立学生是接受管理服务的主体、服务学生是大学教学管理的出发点的思想。
2.转变传统的教学管理服务理念
传统的教学管理,主要侧重于秩序的规范,行政往往凌驾于学术之上,干扰正常的学术行为。这种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极大地限制了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增加了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概率,使学生养成了被动接受,弱化自我极不利创造力的培养。因此高校的教学管理要及时转变观念,由行政命令型向服务型转变,建立适应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新管理理念。专科课程的设置,教学的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等大学的教学和管理不能由学校单方面说了算,而是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本,听取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意愿。因此,要将学生作为服务的主体、服务学生是大学教学管理的出发点的思想。
3.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篇4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组织体系;经验探索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高校培养兼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精英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其重点在于通过组织引导大学生对于科技文化知识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不仅是高校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续,同时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精英人才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增强高等教育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中的困境
虽然科技创新活动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限制其继续发展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积极性比较低,主动参与率不高
目前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以及学科竞赛活动很多,为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供了平台。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对参加竞赛的认可度不高、积极性比较欠缺。普遍出现科技竞赛学生的精英化倾向,即总是少部分特别优秀的学生成为各项科技竞赛的主力军,而其他更多的学生游离于该项重要的锻炼平台,从而无法实现以科技竞赛带动专业能力的良好初衷。
2.教师指导团队力量没有得到完全充分的发挥,没有展示出专业团队的力量
在目前的科技竞赛组织模式中,普遍采取两种组织方式:学生主导型、教师引导型和学校主导型。第一种模式以学生自主参赛、利用其良好的学术能力和创造力形成根据学生设想而成的作品,指导教师在此过程中更多的是以个人的形式出现,指导形式以辅助学生收集资料、作品修改等为主。第二种模式是教师进行完全的设计,学生根据教师的规划按步骤实现指导教师的设想。在这两张组织指导方式中,学科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更多的是以个人而非集体的形式出现,具体哪项比赛由哪位教师指导是不确定的,学科教师的团队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高质量作品比较缺乏,缺少稳定的项目培育机制
具体来说,学生的整体作品水平还有所欠缺,缺乏高质量的作品,另外,竞赛作品形成过程孵化期都比较短,缺少稳定的项目培育机制、学生培训重视度也不够。
三、科技创新活动组织体系的要素与组建
针对这些困境,需要创建一种更为科学、规范和具有实际操作可能性的创新体系,以更好地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更有效地实现学科竞赛的初衷,摆脱目前存在的主要弊病。近年来,部分学校摸索创建了一种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活动组织体系,其要素包括:学生培养、指导教师的团队建设、规范性的组织模式、学生社团的平台作用等。
1.创建推动广大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制度建设
学校要加大对各项学科竞赛的宣传工作,并进行制度保证,包括课外学分、评优附加分、报送研究生等方面的制定,从制度上推动学生主动投人到各项课外科技活动中去,从而实现由要求学生参加到学生主动要求参加的转变。
2.在学生的培训管理上采取多层次培训方式克服原来较为单一的精英培训方法
在每项课外科技活动组织的初始阶段即进行面对全体学生的培训,形式采取讲座、课堂教育、面对面经验交流等,提供给学生一个全面的竞赛架构和思考方向。例如,赛前由多次获奖的学生与大家分享参赛经验、在参赛中采取分类培训和指导老师一对一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进入决赛的团队再进行重点培养等一系列的多层次培训方式。
3.组建以教师团队为单位的竞赛指导力量,发挥系科教师的团队作用
科技创新活动要长期健康地开展下去、就必须有相应的一系列可行的管理制度。可以根据不同的科技竞赛,由相应的系(或教研室)以专业为单位,组建由所有相关教师的竞赛指导委员会,并从学校(或学院)的角度制订指导委员会的考核管理方法。将教师指导科技竞赛认定为一定的课时量,对于获奖作品的指导老师给予奖励。从而使整个委员会的老师都能参与到科技竞赛的宣传、培训、指导中去。
4.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以学生社团为基地在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学生社团组织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可靠依托,具有目标明确、人数多、联系广、凝聚力强等特点,同时还具有较完整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强调团队协作性,学生社团恰能提供共同协作的平台。结合学生社团本身的特点与专业应对方向,发挥学生社团在学生中的认可度,在宣传、组织、培训等方面都可以起到有效地辅助作用。
四、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创新组织体系的应用与实际效果
科技创新活动组织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运行,对于推动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起到了重要的效果。该体系正式运行之前所存在的困境得到不同程度的改进,具体反映在几个方面 :
首先,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各项课外学术活动参与率明显提高,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了“量”的突破。
其次,教师积极主动投人学生课外科技指导工作,还邀请校外专家为学生开设讲座、针对具体项目进行专门的专题辅导。指导教师与学生的联系度和指导力度比以往都由显著提高。
再次,获奖学生增加,有效推动了学风的改进。随着更多学生主动投人课外科技活动,其以竞赛推动教学、以竞赛促进学生创造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宗旨得到了有效地实现。
最后,学校整体的创新力量在不断加强。学生越来越多地在国家级比赛获得奖励,带动了广大同学参加科技竞赛的积极性,学校整体的创新力量也在不断加强。
参考文献:
[1]孟昭学.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途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12)
[2]江云清.大学生科技活动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地质教育,2004;(3)
[3]贾海宁.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实践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教学,2005;(13)
篇5
20xx年度学校食品安全工作培训计划(一)一、总体要求
各学校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从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大局出发,深刻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颁布施行的重要意义,增强做好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切实抓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学习宣传贯彻工作。深入学习,全面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主要内容,准确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精髓,切实增强学校对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和水平;充分发挥校园广播、板报、专栏、升旗、班会等宣传阵地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立法宗旨和主要内容,做到全员知晓,进一步增强师生、食堂、小卖部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贯彻实施营造一个学法、懂法、用法、维权的良好氛围。在学校构筑起保障食品安全坚实的法律屏障。
二、学习、宣传活动要求
在这次开展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活动中,各学校要开展好“三个一”活动,即:组织学校食品卫生安全领导小组召开一次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专题会,二是对学校食堂、小卖部从业人员进行一次《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普法培训;三是要采取多种形式对全校师生进行一次专题宣传活动。
三、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步骤和内容
(一)动员准备阶段(6月2日一6月5日)
1、各学校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2、布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
3、安排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时间、形式及内容。
(二)培训阶段(6月8日一6月12日)
1、各学校分别开展对食堂、小卖部从业人员和师生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培训工作。
2、对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培训的食堂、小卖部从业人员进行考核。
(三)自查阶段(6月15日—6月19日)
学校食品卫生安全领导小组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条款,对本校食堂、小卖部进行认真清查。并根据自查结果制定整改方案。(将整改方案于6月19日前上报保健所,以便对照检查)
(四)整改阶段(6月22日—8月24日)
以此次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为契机,抓住暑期时机,全面开展学校食堂软、硬件整改、建设工作。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各项细则,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使其真正发挥作用,确保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落到实处。
(五)检查阶段(8月31日—9月11日)
教育局食品卫生安全领导小组将开展对学校学习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进行全面检查。
(六)总结阶段(9月14日—9月25日)
各校按照学习宣传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方案,将完成此项工作情况进行全面总结。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学校要充分认识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学习宣传活动的重要意义,加强领导,积极筹划,精心组织实施,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确保学习宣传活动落到实处。做到领导重视,严格把关,组织严密,不走过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全员参与,宣传到位。
(二)加强协调,增强宣传力度。各学校要加强各部门协调配合,及时沟通,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全员的参与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三)突出重点,确保学习宣传实际工作效果。各学校要将学习《食品安全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领导干部带头学,全体师生参与学,学校食品管理人员和食堂小卖部从业人员重点学,确保学习效果。宣传活动要突出主题,贴近生活,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抓住师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展开宣传教育,确保宣传效果。
20xx年度学校食品安全工作培训计划(二)一、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使学校食堂管理人员与从业人员了解并掌握基本的食品卫生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卫生、膳食营养的基本知识,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并自觉在实际工作中遵守相关的法规和食品卫生操作规范,最终达到全面提升学校食品卫生管理水平、减少和控制学校集体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包括肠道传染病)事件发生和流行的目的。
二、培训对象
学校食堂的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
三、岗位基本要求
1、食堂管理人员
(1)热爱师生,敬业爱岗、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心为教育事业服务。
(2)身心健康、道德品质好,具有食堂从业人员健康合格证。
(3)高中或以上文化程度、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
(4)参加岗位业务培训并取得合格证明。
2、食堂从业人员(包括炊事员、采购员、保管员等)
(1)热爱师生和本职工作,热心为教育事业服务。
(2)身心健康、道德品质好,具有食堂从业人员健康合格证。
(3)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
(4)具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四、培训内容
1、法律法规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监督办法》等。
2、食品卫生管理知识
(1)食堂建筑、设施与设备、食堂布局的卫生要求。
(2)水源管理以及环境卫生要求。
(3)卫生管理规章制度及岗位责任制度:“饮食卫生制度”、“餐(饮)具洗涤、消毒、保洁卫生管理制度”、“食品采购、储存、加工、销售制度”、“库房管理制度”、“食品卫生责任追究制度”等。
(4)个人卫生要求。
3、食品加工操作卫生要求
(1)食品采购与运输卫生要求;
(2)食品验收入库与储存卫生要求;
(3)食品加工烹饪与分餐卫生要求;
(4)食品加工工具、器具及餐具洗刷与消毒卫生要求。
4、常见的食物污染及其预防控制知识。
5、食物中毒及常见肠道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1)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
(2)常见肠道传染病。
病毒性甲型肝炎、细菌性痢疾、伤寒与副伤寒、霍乱与副霍乱。
(3)食物中毒处理原则与报告要求。
(4)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案例。
6、膳食营养知识
(1)人体基本营养素(平衡膳食);
(2)贮存、加工、制作过程对食物营养成分的影响;
(3)膳食中营养素的搭配。
五、培训的组织实施
(一)培训管理原则与要求
学校负责制订本校食堂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培训计划,组织实施本校人员的培训工作。
(二)培训方式与培训时间:
1、培训方式:集中授课与分散教学相结合。原则上对新上岗人员和已在岗但未经过培训的人员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进行培训;对已在岗但经过培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的人员可采取分散教学(以学校为单位、利用培训教学资料)的方式进行强化培训。
2、培训时间与培训周期
(1)上岗培训:新上岗人员培训时数以完成培训内容为准,建议培训时间不少于8学时。
(2)强化培训:原则上管理人员强化培训周期为三年,培训时数以完成培训内容为准;从业人员强化培训周期为二年,培训时数以完成培训内容为准。积极参加教育局和卫生局组织的集中培训。并认真学习发放材料,进行以自学为主的分散教学。每学期不少于一次的集中培训。
20xx年度学校食品安全工作培训计划(三)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平安慈溪”,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认真贯彻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知识教育工作机制,切实把学校食品安全知识教育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好,提高广大师生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但倡导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严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教育目的
通过教育引导青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掌握一定的食品安全知识和营养知识,提高食品消费的自我保护能力,从而为打造一个健康、科学、文明的民族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教育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切实加强对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食品卫生领导小组,qq分组 超拽明确职责,责任细化,层层抓落实。
组长:洪银国
组员:沈利峰 王鲁克 各班主任
(二)、加大宣传,古诗词大全营造氛围
利用学校宣传媒体营造宣传的氛围,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学习食品安全知识:
利用周一升旗仪式进行两次及以上的食品安全国旗下讲话;
邀请有关专业人员开展一次及以上的食品安全讲座;
每班出一期食品安全知识的板报,开展一次以此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或班队活动;
大队部出一期食品安全的宣传报,发放一份以此为主题的倡议书;
各班主任根据计划上好每学期5次的食品安全专题课,低段1――3年级组织观看食品安全卡通片,小学中高段4――6年级按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食品安全教育读本》,同时也可围绕慈溪市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和慈溪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放的《食品安全知识100问》、《安全用药60题》进行教育。
(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1、加强学校食堂安全监管
学校食堂监管从源头抓起,严把进货渠道关,加强食品卫生日常管理;并有专人负责,积极配合卫生监督部门落实卫生防病和食品卫生管理措施,规范食品烹饪方法选择的科学性,禁止向学生出售变质的食品和“三无”产品,依法强化学校食品卫生后勤管理,让学生吃上放心的饭菜,坚决控制学生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
2、加强校外摊点治理
与有关执法部门联系,紧密工作,借助他们的力量整治和管理校外无证摊点。同时学校大队部通过检查,约束和教育学生不得到无证摊点购买零食。
篇6
培训质量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就是培训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做培训的不少,但其中做外贸培训的不多,专门针对做外贸培训的就更少。同时,授课教师市场准入点低,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培训效果也各有不同,培训的系统性也无法得到保证。
2构建外贸培训体系的依据
2.1现实依据
虽然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高职院校目前未形成良好的互动,但他们都很有意愿开展外贸培训。越来越多来自各方的人意识到外贸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们对高质量高效能的外贸培训怀着很大的热情,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因此,强调“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协调各方资源,更好地开展外贸培训,为当地经济持续提供需要的人才,这样必然会得到各方的大力支持(石静、卢台生、樊先茂、邱平、覃岭,2012)。
2.2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学习者才能实现对新信息意义的构建,同时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最终实现个人知识和能力的双重进步(崔雅萍,2012)。因此,学习过程是一个终身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外贸技能的学习也不例外。
3外贸培训体系的构想
3.1“政、校、行、企”四方联动
外贸培训关联到政府、高职院校、行业协会和企业。要想让培训办出效果,必须理清这四方的关系,使其各司其职,相辅相成。也就是要建立是方政府依法管理、行业引导、企业为主、学校为依托的协调机制。政府的依法管理,主要表现在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外贸培训中的主导作用,为外贸培训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为外贸培训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在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下保证培训能有序有效有计划地开展。对于有些企业没有充足资金为员工提供培训或是个人创业者,政府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些公共外贸培训活动或是通过创建网络外贸学习平台来实现员工的外贸培训。行业协会要做好引导工作,并扮演好上传下达的角色。一方面把政府的政策文件准确无误地传达给企业和学校,并根据政府的要求,接受政府的委托和资金,为企业和学校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也要把企业、学校及整个行业的合理需求反馈给政府。行业协会是作为对政府主导职能的有效补充发挥作用。外贸培训要高度融入行业和企业要素,与支柱产业相融合,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度,建立起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实现共赢局面。企业首先要认识到外贸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参与外贸培训的积极性。汽车,要从战略、实施和管理制度三个层面对外贸培训进行严格把关,避免外贸培训流于形式,并在每次培训结束后做好评估工作,提高培训的转化率,提高下一次培训的效果。高职院校要以育人为本,发挥自身科研和师资优势,主动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通过市场化的运作与管理,实现学校的教书育人目的,又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外贸培训的积极性。在实际的操作中,学校企业可以先通过政府和行业协会的牵桥搭线,增进相互了解。然后,学校依据企业的要求,发挥自身的人、财、物等方面的优势,主动为合作企业提供资源和场地的支持。其中,资源层面包括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师资体系、教学设备管理等。学校可以提供场地和培训讲师,按照企业、政府、行业协会的要求,设计出个性化的课程体系,撰写好配套教材,配备合理的师资团队,并在校内设立企业外贸培训基地,为企业培训出合适的外贸人才。
3.2构建多层次、系统化的外贸培训课程体系
外贸培训的类型特征与培训对象从根本上决定培训需要注重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技能和素养是一个由低到高,由单项到综合的逐步提高发展的过程(丁金昌,2010)。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企业员工的真实水平参差不齐,企业的需求也各不一样,一刀切的培训不适合当地实际情况。因此,外贸培训体系设计必须是多层次、系统化的,保证培训的专业性和针对性,满足不同的需要(施雨,2011)。多层次是指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将培训分为入门类、基础类、高级类、综合类和个性化的培训这五类,分别对应具有不同水平或/和需求的员工。入门类培训,适合没有任何外贸底子的员工;基础类培训,针对已经入门的员工和企业新招的应届外贸毕业生;高级类培训,适合已经在外贸行业从业超过一年以上的员工,这部分人对外贸行业有一定的认识,希望掌握更多的、更深的知识;综合类培训,侧重员工综合外贸素养的培养,强调熟悉外贸流程的同时熟练把握每个流程的细节,突出培养外贸战略眼光,培养的对象主要为企业资深的、希望成为外贸经理的员工;个性化培训,适合上述四类培训都不适合、有自己特别要求的企业,在实际操作中,按照企业提出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为企业提供更多可能的选择。例如,企业不希望按照教学内容难易来分,也可以按照岗位差别来划分层次,即外贸跟单员、外贸单证员、外贸业务员、外销员、报关员等,来开展有很强针对性的培训。系统性强调循序性和连贯性。这五类层次培训的内容选材应考虑当地外贸操作的实际情况,内容编排上应层层递进而又能相互呼应。层次之间教学内容应过渡合理,连贯性好,保证员工能通过学习能够获得系统的知识,智力和能力也获得系统的训练,并能保证员工在完成上一次培训,进入下一阶段培训时不会感觉内容有太大的跳跃性。同时,企业派出外贸专家,学校挑选外贸类优秀老师,两者合作,取长补短,共同撰写教学大纲、配套分层教材、练习册、拓展阅读材料和其他相关资料。
3.3创新外贸培训管理体系
要保证培训质量,提高培训的转化率,除了要认真做好上述两点,还要切实做好培训管理工作(萧呜政,2004)。首先,要整合培训管理流程,将流程中从需求、计划、执行、评估到奖励的各个环节紧密畅通地衔接起来并落实到人,发现并解决环节内部或环节之间存在的问题,争取让细致的培训需求调查、可行的培训实施计划、合格的培训讲师、高效的课程内容、科学的培训评估、合理的晋升或薪酬调整成为可能。其次,拓展企业的培训功能,创建企业内部知识的传承机制。在中小微型企业中,员工跳槽频繁,不利于企业外贸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和传承。通过建立企业内部知识的传承机制,形成企业独特的文化,促进员工之间的知识分享、上司对下属的传帮带,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让员工愿意留下了和企业一起在奋斗中成长,对于防止员工频繁离职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员工层相对稳定,为企业的做大做强提供坚实的基础。再者,强调培训评估,保证培训评估必须得到有效地实施。评估主要涉及项目、过程和效果三个方面。在评估中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调整或改进,在动态中保证培训的持续有效性和实用性,并将评估结果与企业现有的晋升体系、薪酬体系挂钩,从主观意愿上激发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增强他们对企业、对自我的认同感。
3.4创建授课讲师资格认证体系
授课讲师是培训的具体演绎者。他们工作是否到位直接影响着培训的效果和培训转化率。目前,外聘授课讲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企业内部由于各方面原因无法培养出合适的讲师。因此,要真正建立起外贸培训体系,必须要培育出适合这个体系的好的授课讲师。由于一直以来对“好”的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所以必须对授课讲师进行资格认证,让“好”变得更客观,更具有操作性。授课讲师必须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培训,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资格认证考试,获得认证之后才能持证上岗授课,期间还要定期接受培训,更新现有知识和技巧,保证稳定的授课质量,从根本上降低讲师水平或素质对培训效果的负面影响。授课讲师的来源可以有三种。第一,从企业资深外贸从业人员中选拔;第二,从当地高职院校外贸任课教师中挑选;第三,从社会中聘请专门的讲师。第一和第二种方式可以节约工资和管理成本,并且节约对授课教师培训的成本。对于企业来源授课教师教学技巧不足或是学校来源授课教师实际外贸工作经验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教师企业实践、授课技巧培训、相互学习等方式解决。第三种方式大幅增加薪酬成本,对于这部分老师,需要另外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对他们管理,因而也无形中增加了管理成本。
4结语
篇7
关键词:教师培训;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09-0181-02
一、引 言
培训是实现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一个国家、地区或单位的命运,归根结底取决于其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人的素质的提高,需要个人在工作中的钻研和探索,但更需要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质量就是教育的质量,教育的差距归根结底是教师的差距.通过有效的培训,可实现高校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最大化,形成“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良好文化氛围,增强高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所以高校教师培训工作对于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看到其重要意义的同时,我们认真审视目前的培训工作,也发现高校教师培训工作有很多问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高校教师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工作机制体系不完善
1.培训缺乏统一的研究指导部门,工作缺乏理论指导
高校中教师的培训工作一般是由人事部门或者教务部门来进行统一的管理,而这些部门日常事务繁杂,在教师培训的研究和指导方面时间投入有限,那么对于教师的培训研究和指导工作就显得捉襟见肘。而各二级单位的培训工作一般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采取的是“缺啥补啥”的方式,高校缺乏一个部门来研究和指导教师培训工作。这使得高校培训管理缺乏理论指导,高校师资培训理论发展缓慢。目前高校教师培训主要依靠经验积累,在培训目标的确立、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方案的实施、培训结果的评估及培训的再发展等方面,都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
2.培训工作缺乏规范的指导体系
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培训工作千头万绪,没有一个统一的指导体系,工作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科学性。一些培训计划和制度安排虽然使培训工作有序化,规范化,但不
能从整体上指导培训工作,距离教育培训体系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由于培训指导体系的不健全和不完善,缺少一个针对不同的培训群体,实施不同培训内容,培训计划的培训模式。导致缺乏有效的培训制度体系。现有的制度体系,只是针对现有的培训内容,依据一定的文件规定,形成一些相应的规范,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有效的规范体系,没有形成一个针对不同培训内容、层次和群体实施区别对待的制度体系。
3.培训工作缺乏相关机制的建立与健全
从教师培训的宏观层次看,建立教师培训制度体系,除完善相关培训体系的规范外,还缺乏相关机制的建立与健全,如教师培训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就影响到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师资建设的竞争机制不健全,就不会选拔出合格的教师参加培训,影响培训的效果;评估考核机制不健全,培训质量就得不到保障;培训约束机制不完善,培训目标和培训计划就得不到实现[1]。
(二)培训模式和内容不能适应教师的需求
1.目前高校培训模式不能适应教师培训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培训形式以满足多数人统一培训要求而设计,讲究培训规模和效益,其供给框架基于一个假设,即大工业的标准化社会赋予了人们共同的发展要求。它压抑着教师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也束缚了培训模式多样化的发展。
2.培训内容陈旧落后,培训效率不高
一直以来,我国的高校教师培训是以学历补偿为主,过于重视对专业知识的培训,忽视了对教师进行教育理念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忽视了对教师进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过于注重对教师的理论培训,忽视了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教师学历层次的不断提高,许多教师反映高校教师的培训距离与教师的实际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效率不高。这极大地影响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进而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3.教师培训形式发展不平衡。由于教师培训与考核和职
务晋升没有直接挂钩,教师平时教学科研任务又繁重,加之培训对待遇的影响,所以广大教师对教师培训普遍存在经济性、功利性思想,表现为重业务培训轻思想政治素质培训,重理论培训轻实践技能培训,重出国培训轻国内培训,使得各种培训形式发展不平衡。
(三)培训经费投入不足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校面临着自主办学提高办学效益的问题。一些高校因为经费有限,需要用钱的地方又太多,因此对师资培训投入不够。学校在师资培训方面的投入非常有限,学校也很少创造、提供机会让教师参加培训[2]。
三、高校培训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培训工作的研究指导部门
高校应成立专门的教师培训研究指导部门,负责研究指导教师培训工作,规范培训管理,完善培训体系,积极探索师资培训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为师资培训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坚持以点带面,实现分层推进
高校要争取通过对每位教师个体的培训、培养,实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要坚持重点培养、普遍提高;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和情况,加大对学术梯队的建设和培养,建立以学科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学术梯队,注重学术带头人的培养,注重培养新一代学术骨干力量,重点扶持中青年教师的进修学习,形成“传帮带”的良好局面。
(三)丰富培训内容和形式
注重能力培养。高校要把以理论知识为主的培训变为思想、政治和业务的全面培训。要针对不同的教师群体和个体的薄弱环节,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工作。在关注重点上要着重实现由关注学位培养、学术水平提高向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提高转变,重在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远程教育也是一种新的培训形式可以大力发展,这样教师可以足不出户,利于空余时间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培训的目的。
(四)坚持教师培训的多元化,努力搭建培训平台
注重培训实效。高校要坚持多策并举,采取各种灵活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和培养提高。要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短期培训与长期进修、校内与校外、国内与国外培养相结合的多种培训模式,加强实践,注重能力培养。通过交流与合作,努力搭建培训平台。把最新的科研动态和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同时要重视和加强对教师培训的过程控制和质量控制。
(五)高校要制定相关激励政策
例如:承担培训大部分费用、待遇不受影响、在考核和职称评审方面予以优先考虑等。同时提高教师对培训工作的认识,提升教师接受培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逐步实现“要我培训”向“我要培训”的转变。
(六)要建立培训竞争、评估考核和培训约束机制
例如:对于各类培训人选要同通过择优选拔的方式产生、培训结束后学校对受培训人要进行考核,培训研究指导部门要对其效果进行评估;对于培训达不到要求的个人和单位要有惩罚。如:退回学校支付的培训费用,减少该单位的培训名额等。
(七)完善经费保障
在经费投入上,要多渠道筹措经费,确保培训经费的落实,为教师的培训、培养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同时扩大与所属区域内企业的联合及国际机构等的联合,大力发展各种产业合作,以产业促培训,走出一条自我发展的教师培训新道路[3]。
四、结 语
总之,教师培训是一项系统而且复杂的工作,但是做好该项工作对于高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应大力加强教师培训工作,从完善培训的机制体系、搭建培训平台、完善管理制度、丰富培训的内容形式、保障经费等方面努力做到培训有组织、有制度、有计划、有监管、有落实、有考核、有奖惩,努力开创高校教师培训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时少华.浅议高校教师培训体系的构建[J].世纪桥,2006(10).
篇8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历程
教师专业发展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专业人员发展历程。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强调个体的发展过程,而且也强调教师群体共同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更多地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强调教师对自己职业发展目标作出设想,通过学习和进修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施展才华,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教师个体被动的专业发展。教师在任职初期,都表现出服从、被动接受等特点,自我主动发展意识较弱。当教师对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适应并熟悉之后,工作的琐碎及紧张、重复,又使他们更愿意按照一种早已熟悉的、习惯的、不变的方式做事,如果没有外在的压力,通常不愿意作出自觉的改变。最初的教师专业发展多来自外力的刺激,因此这一时期学校管理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是增加外力的作用,即通过一些制度、措施、考核、奖励等手段,形成一种强大的外力,“逼迫”教师向前发展。
(二)教师个体主动的专业发展。从本质上讲,教师专业发展是非常自我的、内在的,所有外力作用都必须通过教师内因而产生作用。教师个体是否具有自主发展意识、能否做到主动发展,是实现其专业发展的关键。有主动发展意识的教师,一般具有较强的个人成功需求。关注校内外的先进经验,自觉学习、主动尝试、举一反三,并注意积累自己的实践经验,是这类教师的共同特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能不能主动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会不会自我追求完善,是教师主动实现专业发展的关键,也是衡量教师个体主动实现专业发展的标志。
(三)教师群体共同的专业发展。从充分体现个人价值的角度来看,处于主动实现专业发展时期的教师,更希望通过自身的影响力来带动更多的教师共同发展,从而形成一种集体的专业力量。但当教师个体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呈现出“高原”状态。此时急需解决的问题是,这类教师如何不断突破专业发展的“瓶颈”,更好地体现自身的价值,从而成为一个群体专业发展的促进者和领导者。对学校管理者来说,这一阶段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形成群体共同发展的机制。
二、对策措施
(一)更新思想观念,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在新技术革命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特别是世界制造业向我国转移、高技术技能应用性人才成为社会稀缺资源的条件下,高职院校必须与时俱进,更新思想观念。其一,要强化特色教育观。高职的教师必须树立知识、能力、素养和谐发展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理念,以高技术、适应性为方向,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教育为平台,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根本,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及实践能力,以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其二,树立现代教育观。即,“以人为本”、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全人教育”。要科学地看待并处理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关系,强化优化对学生未来从事特定职业的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能和技能,铸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与完美人格,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进取意识,能够适应现代化建设与未来社会发展和竞争的全新人才,使他们有较强的就业弹性。其三,确立创新教育观。高职院校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树立起创新教育的观念,把创新教育放到人才培养更深的层次上去思考,把教师与学生的思想释放开来,让其在更广阔的空间去驰骋发展,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的问题,不断增强教育发展的新动力。其四,树立终身教育观。教师应通过终身专业学习,及时掌握新思想、新理论、新观念、新技术,不断增强专业能力,提升专业水平,以适应不同发展阶段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二)内培外引,促进“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高职教育对教师有着特殊的要求,一般而言,他们应是集学术性、师范性、技术性于一体,既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高的实践技能,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技能训练的复合型教师。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要紧紧围绕“双师型”教师目标,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要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独特的个性,探索完善“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培训发展之路。一方面通过教师在职学习,包括教研活动、课题项目研究开发和学历进修、攻读学位等多种模式,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学识水平,夯实教师队伍建设基础;另一方面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与方法,参与国内外各种新技术培训和认证考试,报考本专业技师,对取得新技术专业资格证书、一专多能的教师要给予奖励。同时,引进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精湛技能的理论和实训教师,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还应建立校外兼职教师流动站,适当聘请工程技术专家和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在教学与科研的协作交流中,促进教师向“双师型”发展。
(三)拓展视野,促进教师专业国际化发展。积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精选教师参加跨国培训,开阔专业教师学术眼界、活跃学术思想、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学习借鉴先进的科学方法和职教教育理念技术等,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
篇9
[关键词] 教学理论 技能分析训练 课程教学
对于今天的学校而言,教学是一个具有独立的管理制度体系、教学方法体系、价值体系和比较完整的运行规则系统工程。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实现人才培养计划的一个最基本的环节,就是课程教学过程。教师是课程教学过程的实施者,是实现人才培养计划的关键,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教师是高等学校师范教育的职责。如何培养出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的新型教学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师范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结合我校物理学师范专业课程教学实施的现状,从当前教学需要教师具备的素质入手,分析了师范生应掌握的基本教学技能,对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提出一些构想。
一、教师须具备的知识与技能
教师职业性质要求教师掌握较多的综合知识,如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社会学、心理辅导与干预、教育行政、教育史和比较教育学等。
对于物理学教学而言,教学技能表现为:
教师的操作活动――表现为物理操作技能,如物理教师演示实验时,通过仪器的组装、配置、调整、工作原理的讲解、规范操作仪器、准确地测量实验数据和正确处理数椐等一系列操作活动。
教师的心智技能――借助语言进行的认知活动,包括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完成物理教学任务。例如,在进行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学时,概念、规律的导入,表达的方式,应用等。
由此可见,教学技能必须与学科的知识相溶合,根椐教学大纲、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较合适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对于一个物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具备:通过教案编写将物理学理论知识、物理实验和电教媒体技术有机融合,用适时课堂导入、提问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探索运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课堂教学互动;合理的板书设计、物理实验和电教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感性认识;准确地讲授、讨论、结果分析加深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课堂教学测评、试卷编制能及时进行教学信息反馈。
上述基本物理操作技能和物理心智技能有不同特点,但都能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而形成。
二、当前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师资状况分析
教师是对师范生进行教学技能训练关键,它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比较丰富的中小学教育教学经验。当前,我校对师范生教学技能进行指导培训师资包括:学校内部教学指导教师、校外学生教学指导教师。校内进行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的师资最佳人选是:师范专业毕业,从事过数年中小学教学工作后进入师范类高校工作的老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很丰富,但是这类教师在我校教师中人数不多,远不能满足需要。
校外指导教师即实习学校的原任课教师,在学生实习期间担任教学技能指导教师。在学生实习期间,他们既是实习学校班级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长久的、一贯的职责),又是实习生的指导教师(短期的、临时的职责)。对于校外教师群体主要存在的问题:
第一,指导侧重教学方法,忽视教学理论分析,实习生不能将所学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从而降低实习效率;
第二,注重结果,忽视过程,体现在对实习生评价时,以教学效果论优劣;
第三,由于当前的应试教育,他们更关注的是他们自己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才能适应当前升学考试,忽视实习老师需要什么样的教学锻炼。
三、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基本方法
教学技能对教师教学动作的方向、强度、速度和教学应变等有着调节控制作用,反映了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影响着教学活动效果和效率,需要学生通过学习而获得。因此教学技能的培训是师范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应注意:
1.教学的直观性与教师的示范性相统一
教态,主要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手势、表情、眼神、立、行、坐姿和服饰等。在教学时,我们现场根椐一些同学的表现,给学生直观的感悟。通过教学录像,课堂上教师的示范性说话、板书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如教学语言规范训练。我们通过纠正典型口语“哦”“嗯”等,向学生说明教学语言应简明;通过教学片段的播放使学生感悟到教学语速的快慢,富有节奏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运用事例展示如何用语言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思维,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师示范性讲解概念、规律、原理,证明,向学生展示教学语言表达必须准确无误,保持语言前后连贯,上下承接,思路清晰,推理严谨,论述有据。教师示范性板书,说明如何进行合理板书,黑板上板书布局规范。通过学生经常性地感知,并要求经常性地摹仿,训练学生规范运用教学用语。
2.教师的导练和学生的自练相统一
师范生主要通过理论学习、校内技能训练、试讲和实习学习教学技能。教学理论流派众多,知识涉及教育学、物理学、心理学、管理学及各种人文科学知识,这就需要教学论教师通过讲评指导学生有选择性、重点性地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目的;校内技能训练和试讲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掌握和提高基本的教学技能的途径;教育实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师范生在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把在学校学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实地实况演习,进行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训练。上述几个方面的学习、训练依赖于指导教师,教师的导练对师范生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教学技能同时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实践技能,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经验积累,这需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训练时间。
为了弥补教师指导培训时间有限,我们采取两种途径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一是增加教学技能培训的师资,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同步进行训练;二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指定一至二名负责人,利用课余时间模仿上课训练内容进行练习,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进行评价。
3.教学技能训练与普通物理系列课程内容相配合
通过理论学习和校内技能训练一段时间后,还有部分学生在试讲或实习中不会提出问题,具体表现:一是提问时机掌握不好,满堂问或不问;二是所提问题没有层次,问题与课程内容无关或没有思考价值; 三是所提问题包含的信息综合性不强,不能调动学生思维。上述现象反映出学生虽然也掌握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技能,由于没有具体教学内容和真实的教学情景,从教的技能基础并不牢固,导致了他们不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为此,我们把教学技能训练与普通物理学系列课程内容相配合,从普通物理学中指定有代表性的概念、规律进行教学设计竞赛活动,它要求参赛者从完成教案、评课、说课、板书、课件制作等方面展示自己的教学设计过程。通过上述教学设计评比的全过程,使学生理解中学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计划的关系,对中学教学程序有更深的感性认识,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法的选择具有一定理性的认识,教学技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和巩固,为同学们毕业后就业从教,缩短从实习型到经验型到研究型老师的历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物理实验技能与现代教学手段相配合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探究,建立物理概念与规律。如教材中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光的反射,电磁感应等内容,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得出的。
对于各种物理现象,有些现象发生的时间很短,有些现象发生的时间非常慢长,难以在一堂课的有限时间内做实验再现,教师可借助于所掌握的现代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其物理本质。如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通过展示事物变化的全貌或局部细节放大,展示物体的平面景观与空间立体形象,展示物体的静态特征与动态变化过程等。
综上所述,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是物理实验的一种必要补充,也是必需掌握的基本教学技能之一,要注意处理好基本实验技能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
四、教学技能训练应注意三个问题
1.加大课程论和教学法师资队伍建设。我们从学校附近的中小学聘请一批经验丰富的教师与我们课程论和教学法教师组成教学技能培训小组,加强学生的教学技能培训和试讲的指导工作。
篇10
关键词:实训基地 七大功能 高技能人才培养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型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步伐,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才能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摇篮之一的嘉兴技师学院,专门成立了《发挥技工学校实训基地功能优势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的实践研究》课题组,针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等进行广泛的实践和探索,提炼出校内实训基地七大功能,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最优过程,有效促进了嘉兴市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夯实学生实训功能,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经过几年持续建设,学校实训基地已完全能满足学生实习所需。为了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功能,有效促进学生技能水平。我们探索 “五位一体”的技能人才培养方法。
一是“理论与实践一体”。改革传统的理论与实习单一传授带来的不合理,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并且在操作工艺上有所创新,推进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目前,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已基本覆盖全校所有专业课。
二是“车间与实训室一体”。创设真实的生产环境,实训室即为车间,教师即为师傅,学生即为学徒。学校建有全真的机械加工工场、电气控制实训室、烹饪热炒实训室、商业社会等实训环境,是职业岗位的全真缩影环境下的“实战状态教育”,增强了教学的真实性、直观性,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教师的一体化素质。
三是“实训与生产一体” 。学生实习时的作品以企业产品为主体,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结合,学生的学习与生产对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校尝试在数控专业五年制高级工班第四学年期间,选拔操作技能相对突出的学生进行组队,接单企业产品来校加工,作为实训项目,整个过程全部实施企业化管理,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无对接。
四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一体”。学校实训基地的管理引进企业现代管理制度7S管理模式,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实训室作为车间单元,实训过程按照企业生产过程进行管理,让学生在准企业的环境中培养从业人员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
五是“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一体”。专业课程标准以整体提升学生职业技术能力为目标,以职业资格标准评价学生的技能水平,开展学历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多证制教学,提高资格证书的取得率。笔者学校所有专业的学生毕业时均持有2个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有效推动了师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
二、提升专业研发功能,推动教师科研创新
学校的课堂教学只停留在课本上,或者是一些简单的基本技能上,已不符合当前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因此,鼓励师生增强创新意识,利用实训基地先进资源进行专业提炼,开发技能新技术已经迫在眉睫。
首先,提高已有专业知识技能。利用实训基地现有先进设备平台,学校相继成立维修电工技能大师工作室、文博工作室(平面设计)、CAD/CAM俱乐部、电子制作、电子商务等专业工作室。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专业研修,将原有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际。特别是维修电工技能大师工作室与浙江固本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通用型手机主板功能测试生产线5V充电测试电源的革新设计》项目,获得浙江省首届“企业出题学校接题教师析题学生破题”一等奖,与奥托尼克斯嘉兴有限公司合作《SMT生产线上料机改造(LD-300型)》项目,获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第二届教师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文博工作室(平面设计)和CAD/CAM俱乐部成立以来,多名同学在省、市级技能比赛中脱颖而出,尚未毕业就被企业预约聘用,而参与辅导的教师也作为校名师培养对象迅速成长为优秀教师,有的已被评为市级学科带头人,成为国家职业资格考评员。
其次,拓展学科间的交互知识。研修不再局限于本专业,结合相关学科,拓展知识范畴,吸收不同学科的“高新技术”,为本专业知识技能 “助威”,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这项工作在近年来的技能竞赛辅导教师的组合上已得到有效体现,在刚刚落幕的全国中职院校技能大赛上,笔者学校参赛的四个项目的辅导老师均采用不同学科教师相结合的组队方式,学科知识交叉互补,相辅相成,效果非常明显,比赛取得了三银一铜的好成绩,相关的教师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快速成长,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
最后,学习引进新技术新工艺。课堂教学往往滞后专业发展新动向,工作室可以弥补课堂的不足。许多新工艺、新技术可利用工作室先进的设备率先练习,引领专业“新潮流”。学校教师积极参与,充分利用学校实训基地先进设备,以工作室为平台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研制发明新设备。2013年与圣路机械(嘉兴有限公司)合作进行万向轮装配系统开发研制,负责电气控制部分的安装与程序的编写,已取得初调成功,进入到优化阶段。
三、开发产品生产功能,培养师生职业素养
以校企合作等形式开展产品生产,是推动学生综合技能提高的措施之一。
一方面,实施校内创设企业运行模式,即教学过程生产化。学校机械制造专业尝试在校数控专业五年制高级工班第四学年期间,选拔操作技能相对突出的学生进行组队,承接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车顺模具加工厂台灯底座、嘉湖数控机床厂加工数控机床手柄等企业产品来校加工,作为实训项目,将教学工作与生产任务同步进行,让学生体会到加工一件合格产品,严把质量关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质量意识,成就合格的职业人。
另一方面,实施校企深度合作运行模式。学校商贸旅游专业系与新焦点科技网络有限公司合作,开创电子商务营销新模式,将电子商务营销中心引进到校园中。学校安排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采取工学交替的方式,利用学校电子阅览室下午、晚上不对外开放的时间,充分利用设备资源,由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开展网上交易业务培训与实操。这为学生掌握网上商务业务知识技能,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通过产品生产,促进产、学、研的融合,促进学生工学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直接接受生产的检验,技能水平的提升与评价就显得比较直观。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成本意识、团队精神,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快乐。
四、拓展培训鉴定功能,促进技能人才培养
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学校进一步发挥实训基地功能,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注重从学制教育向多元化教育培训转变,注重从基地教育功能向技工教育培训、技能等级鉴定和就业指导服务等综合转变。学校设立专门的处室负责技能培训、鉴定的管理与实施,利用基地资源,多形式、多工种培训、鉴定各类技能人才,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优势。
为大专院校毕业生开展就业前技能培训与创业(SYB)培训,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就业率。近年来,在当地相关部门的协助下,学校实训基地为本地区大专院校及社会人员开展就业前技能培训与创业(SYB)培训,仅创业(SYB)培训一项,3年累计培训人数达1885人,为社会培养多种类的技能人才功能得到了充分体现。
同时,学校扩大基地示范专业作用,为兄弟学校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开展培训鉴定,实现资源共享。基地已连续四年为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开展金工训练,涉及钳工、普通车工、数控车、数控铣、线切割、电火花、磨工、机械拆装、数控车仿真、数控铣仿真、电焊工、管道工共12个工种,受训人数每年达500~600人。
另外,学校强化培训鉴定的“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下企业开展培训,深入一线岗位实施技能培训鉴定以及直接认定,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帮助企业提高操作工人的技能水平,开拓新的职业技能鉴定渠道,开设新的鉴定工种。
五、创新技能比赛功能,打造技能竞赛品牌
学校实训基地的不断扩大,设施设备先进性的不断提升,具有承办信息技术类、机械制造类、电气工程类、财经商贸类、旅游服务类五大技能竞赛的能力。近年来,学校每年承办全市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推进技能人才考核与选拔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借大赛东风,学校开展“以选促练、赛教合一、以赛带教”培养模式,提升比赛训练成效,形成以赛促教的良好循环。
所谓以选促练,就是以“训练―选拔―训练―复选―训练―再选” 的训练选拔循环进行的方式,让每个参与训练的同学都有一种随时被淘汰的危机感,从而全力投入,提高训练成效,培养技术高手参加技能竞赛。
所谓赛教合一,就是指技能比赛逐步成为常态化的教学工作之一,日常教学组织与技能比赛相结合,将比赛训练纳入课程教学,让更多学生接触比赛内容,开阔视野,形成赛教合一的良好氛围。
所谓以赛带教,就是借助社会大赛考评活动增补专业知识,拓展训练内容,是提升师生技能水平的有效方法。由于历年的技能大赛,特别是省赛和全国赛的试题都是经过反复论证的精选试题,内含许多新知识、新技能,对于促进教学,提升技能,有着极大的帮助。
六、强化一体化教师培养功能,提升师资队伍质量
“一体化教师”教学团队建设是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核心,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与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内外结合,采取“请、送、传”的方式,积极拓宽师资队伍的培养渠道,优化教师队伍。
“请”,指利用实训基地设备优势资源,请兄弟学校的专家来校作讲座,答疑解惑,传经送宝,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聘请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承担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和企业文化课程的教学与指导任务,实行帮教。如利用暑假请嘉兴市首席技师开展专业培训,面对面讲、手把手教,提升教师的动手能力。
“送”,指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送到高职院校进修,下企业锻炼。这是笔者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常规计划,每个专业每学期均安排1至2名教师下企业一线实践,进行生产锻炼(校外实训基地、相关企业等),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实现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同时组织名师培养对象外出考察,学习兄弟学校教学经验,提升培养对象的综合能力。
“传”,指以老帮新、以强带弱。每位新教师及“名师培养对象”都配备一名指导教师,定期对培养教师进行学习、听课、实训指导等方面的指导,以提高他们教学技能和科研水平。学校还以电气工程系率先开展技师结对工程,首批十名青年教师与企业技师或技术能手对接,开展技术交流与培养。借助对接,目前已有5名教师参与市、省以及全国技能大赛的辅导工作,其中一项取得全国赛银奖,有效促进了教师技能水平的快速提高。
七、拓宽基地辐射功能,搭建技能教学平台
嘉兴地处“长三角”经济区,以先进制造业为全市高技术产业的主力军,其中尤以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最为突出。作为技工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必然围绕当地经济建设发展需要而展开。学校现有五大实训基地,分别是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省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省电子技术示范性实训基地、国家示范性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省商贸旅游现代服务业基地,省机电技术示范专业、省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示范专业、省数控加工品牌专业等与区域性产业群相吻合,涌现了许多优秀毕业生,活跃全市制造行业和服务行业,有的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为当地经济建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推动了本地区产业发展。
为顺应技工教育改革趋势与地方经济和谐发展的要求,学校把校企合作“基地”建设作为校企合作的基础;把按需“招生”作为校企合作的起点;把“教改”创新作为校企合作的核心;把“科研”合作作为产教结合的提升;把学生“就业”发展作为校企合作的目标。学校借助国家级示范校建设的契机,以建设特色数控加工、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计算机网络应用、会计、饭店(酒店)服务与旅游等特色专业和“双师四维九能教师培养工程”特色项目为平台,建设以企业(行业)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和学校骨干教师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为专业发展适应现代企事业需求提供有力保障,开创了校企共赢的良好局面。
作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省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以及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学校为发挥实训基地示范作用,除满足本校学生实习外,还为提升本地区职业教育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对外服务功能,实现资源共享。学校率先在本地区面向企业职工开展高级工和技师提升培训与研修、考核与评价,并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平台作用,引领行业(企业)的技能培训和学校的实践性教学向更高的水平和层次迈进。
总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需要全员参与,不断探索,从实践中积累经验,从经验中提升理论。课题组研究提炼的依托学校实训基地七大功能,构建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基本框架如下图所示。由此,《嘉兴技师学院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管理制度》《高技能人才基地培训管理制度》等基地建设和技能人才培养系列制度经过实践,得到了有效验证,从而形成了一整套卓有成效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和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机制,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为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提供培养途径。
图 发挥实训基地功能,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示意图
参考文献:
[1]周兴中,张满孝.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构建多证制教学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4(4).
[2]黄雪峰,周建新,沈铭钟.关于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教育资源集成共享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1(1).
- 上一篇:产业项目谋划情况汇报
- 下一篇:加强防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