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营的新技术范文

时间:2024-03-22 18:03: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媒体运营的新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媒体运营的新技术

篇1

关键词:云计算;新媒体;网络;挑战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0-4829-02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in the Visual Field of New Media

WU Yue

(The Architecture and Art College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 Changsha 410012,China)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the network in people's lives are also popular, cloud computing has gradually entered people's life. New audio-visual media to cloud computing as the basis, through the high-tech brings new feeling to listen to,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welcome.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meaning of cloud computing and new media, and then on the application of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in audio visual field of new media, then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and Chinese audio-visual new media terminal market integration.

Key words: cloud computing, new media, network, challenge

云计算时代的到来,给整个媒体产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方向以及更大的发展前景,使媒体产业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形式也越来越有创意、搭载的终端也多种多样。可以说云计算不仅是一场技术上的巨大变革,更是一场商业模式的变革。云计算的价值不断在落地应用中崭露头角,而大数据的潜能也正在逐渐被激发。有相关研究机构预测,2013年已有80%以上的企业采用云计算的方式构建信息系统。视听新媒体是一种全新的相对独立的媒体相态,把视听内容作为重点,通过互联网等高新技术手段传播,对现有媒介格局以及媒体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 云计算及新媒体的概念

1.1 云计算的概念

云计算是依赖于互联网而形成的一种模式,可以说它是互联网相关服务的增值项,它通过互联网提供虚拟化的资源。这里所说的云,就是无法掌控的,无法感知的网络的一种形象的说法。云计算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大型计算机实现从客户端到服务器的大转变之后的计算机史上的有一大重要突破。行业内的推广者认为云计算的出现给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能够使企业更加迅速地部署应用程序,并降低管理的复杂度及维护成本,及允许IT资源的迅速重新分配以因应企业需求的快速改变。

1.2 新媒体的基本概念

近几年来,新媒体是业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但是对于新媒体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声音。对于新媒体的定义有以下几种界定方式。

第一、根据时间界定。在最近十年之内因为技术变革而出现的全新的数据消息等的传播形式,又或者其实一直都存在但是未被发现,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体现出其在传播渠道等方面有借鉴价值的载体都可以称作新媒体。当然,这样界定只是基于“新媒体”这个词的表面的含义,比较浅显。

第二、根据数字技术界定。将所有的传统的媒体同姑婆数字化改革之后其呈现的业务形态就可以称作新媒体。这样界定相对于时间界定的方法来说其内容更加广泛。

第三、根据互联网技术界定。互联网技术中的IP网络协议中就将近年出现的与网络媒体有关系的视听业务形态称为新媒体。这种界定的方式比较片面,排除了广播等传统的媒体。

2 云计算技术在视听新媒体领域的应用

任何一件新事物的产生都应给当前的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本身才会有生命力。云计算也不例外,只有使云计算真正的能做到给人们的生活带去便利,使生产效率提高才能被广泛运用到各行各业,而不是昙花一现。现阶段,云计算技术主要运用在视听新媒体方面,给试听新媒体带来很多改变和突破。

1) 使存储数据空间更大。媒体行业本身就要不断地与各类数据打交道,所以需要很大的空间去存储,去整理归纳这些数据。现在,随着高清镜头的出现,各种素材也被高清化,所以,数据量也越来越多,其增加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云计算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因为云计算是一个虚拟的存储空间,它能够满足现阶段媒体行业对存储体容量的考核。

2) 使编码更加多样化。媒体行业的音频视频的编码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与创新,所以,编码的方式也多种作样,能够使各类素材具有共享性。比如,在一个会的现场,各大电视台或者影视机构都在对素材进行拍摄,但是,所使用的拍摄格式不一样,云计算的使用可以让各种搁置能够随意的转换,使媒体资源能够实现快速共享,加快信息的流通与传播。

3) 使业务更加多元化。云计算在视听新媒体方面的成功运用,使各种媒体的新技术也纷纷涌现,使得越来越多的传统业务都采取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式谋取更多的业务需求。同时,随着媒体行业业务系统的更新,使得行业内部信息共享及数据交换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3 云计算技术与中国视听新媒体终端市场融合的发展趋势

3.1 中国视听新媒体终端市场发展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较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大众对其的接受程度也是比较高的,中国视听新媒体终端市场发展事态良好。

3.1.1 云计算技术将和视听新媒体终端融合发展

云计算通过使用互联网的方式,成功实现了计算机与其他设备的资源共享及数据的交换,比如说,云计算机与智能电视机。云计算的使用使智能电视机实现了从本地到云端的互动共享,让用户无需将各类资源、应用保存至本地,就可以随时欣赏使用海量的云端服务,大大加强了智能电视的实用性,并为智能电视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前景。2011年8月开始,海尔、创维等六大本土彩电品牌相继推出采用云计算技术的智能电视产品。同时,云计算的应用也不仅仅局限于固定屏的终端,移动终端上也有很好的应用。基于移动终端的“移动云计算”,已经成为移动终端厂商关注的重点。苹果推出iCloud服务,将云计算服务应用和移动终端深度融合,以移动终端来推动“移动云计算”应用的推广,再通过应用服务黏合用户群,两者彼此交融发展。国内的阿里巴巴、华为、宇龙酷派等厂商推出云概念手机,并在不断探索云计算应用与移动终端融合发展之路。

3.1.2 视听新媒体终端在人机操控方面将融入更多的人性化设计

对于智能电视,在未来的人机操控方面将融入更多的人性化设计,并以手势操作、语音控制等新颖的操作方式为发展趋势。在2012年的CES展会上,许多企业推出的智能电视新品都在进行操控方面的新尝试。在本次展会上,三星推出的智能电视内置了高清相机和麦克风,通过语音控制、动作控制和面部识别等技术手段,实现了用户与三星智能电视间的紧密互动关联。而联想在本次CES展会上推出的智能电视Idea TV除了支持人脸识别和部分的语音控制外,这款产品的遥控器还具有类似于苹果Magic Trackpad触控板的功能,可以通过相应区域的触摸感应来实现操控。

对于移动终端,将会通过体感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对产品的重新定位和全方位升级,从而提升人体交互体验。对于体感技术,移动终端将成为体感游戏硬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机交互的载体,使终端的功能得到了延展。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强调的是更先进、更便捷的交互体验,如iphone的Siri的设计就是通过用户的语音命令做出反应的一种新型交互式操作。这样的新技术可以解放用户的双手,为移动终端带来全新的改变。现阶段这些技术尚未成熟,但是未来随着核心技术的升级将会对终端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3.1.3 多屏互动将成为中国视听新媒体终端的发展方向

多屏互动指的是计算机、智能电视、智能手机以及各种智能终端之间能够实现资源数据的共享。多屏互动的具体应用,是通过在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上安装智能的操作控制软件,让其在无线网内自动连接上智能电视,并且可以将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上展示的信息同步传送到智能电视上。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连接智能电视,与智能电视共享视屏、图片等。还可以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操纵智能电视,完成类似遥控器的功能。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拥有更多的职能。现阶段,多屏互动已经成为智能电视、智能手机厂商的重要营销卖点之一。包括华为、中兴、小米等公司都在极力推动多屏互动这一功能。

因此,多屏互动无疑是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应用,能够使视听新媒体终端充分融合在一起,改变传统的接收模式的同时,也提升了用户的体验。这将成为视听新媒体终端未来的发展方向。

3.2 媒体领域面临的挑战

1) 海量数据资源的整理与存储。现在是一个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可以真正做到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所以为了满足广大用户对新闻的关注速度,所以,新媒体必须要对国内外各类音频、视频、文字报道等做一个快速的、正确的处理,完成对其的整理与存储。

2) 海量内容的加工与检索。广大用户的需求并不一样,为了最大范围地满足用户的需要,必须要做好加工与检索的工作,方便用户快速得到其想要的信息。可以通过关键词对所有的视屏、图片等做一个整合,比如,输入关键词跳水,就会整合出所有跳水比赛的视频集锦,为用户提供足够多的资源供用户观看。

3) 终端要求变多。智能电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出现是人们对智能终端产生了更多样化的需求。比如,人们希望可以安装智能的门窗通过手机来控制门窗的开关,从而实现现代化的居住环境。所以,必须要积极研发,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4) 投资效益难以实现。现在的信息化使得很多系统的使用都是免费的,这就使得投资成本很难在短期内赚回来,所以,在系统的推广过程中一定要切实做到服务于用户,广泛挖掘客户,这样才能提高影响力与竞争力,为自己在无形中获得财富。

3.3 媒体领域面临的机会

媒体领域在面对上述挑战的同时也存在着重大机会。现代人越来越依赖于智能化的设备,可以利用云计算技术构建一个广阔的,内容丰富的网络结构,其中可以承载海量的应用程序、内容、个性化的服务、互动的小游戏、精彩高清的视屏等等,以满足各类用户的要求。总的来讲,云计算在媒体领域的运用有很多,例如:信息登录系统、个人安全账户、个人原创版权等各个方面。同时,应用晕计算技术不仅乐意有效的剪辑整理海量内容,还可以让用户体验到终端革命性的变化,也可以帮助运营商成功整合业务和网络,提高其投资的效益。

云计算的使用改革了视听新媒体,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将云计算运用到其他行业,比如电信行业、导航等,让高科技真正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让人们充分感受到高科技带来的方便于快捷。这样人们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甚至生活态度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科技引领未来的发展,我们应该更好地利用科技,让科技服务更多人、更多方面。

参考文献:

[1] 余伟平,李信.基于云计算的空间信息处理技术展望[J].江西测绘,2012(6).

[2] 糜晨杰.浅析云计算在电信运营商的运用[J].互联网天地,2013(3).

[3] 庞井君.中国视听新媒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新闻战线,2011.

篇2

1、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就是人机交互。多媒体计算机能把电视机、录像机、录音机等所具有的视听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产生出图文并茂的、生动形象人机交互形式。课堂交际教学要求从一开始上课,就要创造一种和谐自然的交际环境、浓厚的外语气氛,唤起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使他们积极投身到言语交际活动中去。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具有大容量、多信息、趣味性强以及文字、声音、图像一体化的特殊功能,课前激趣环节得以充分发挥其作用。教师可根据各次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设计出引人入深的多媒体激趣活动,例如播放英文歌曲、从网上调出拼词等有关英文游戏,也可播放动画片片段或者自己组合知识背景介绍画面、文字等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兴趣有了,气氛就形成了,那么学生开口讲英语的兴趣自然出现。通过多种感官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强得多。

2、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为课堂英语交际教学创设逼真情景,为学生提供语言交际活动的真实情景,促进教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角色的转变

较为真实的情景对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使用能力(即交际能力)非常重要。而多媒体计算机的一体化特性能为英语课堂交际活动的开展提供较为真实、自然的交际环境,有情有景容易传递信息。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很快进入一个虚拟的语言环境中,这些语言环境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和语言功能项目从浏览网上的资料库,选取和下载适当的图片、录像片段、文字介绍等,自由组合资料创设出理想情景,也可以使用网上恰当的课件、软件。这样使在学生脑海中的出现的交际情形不再是书本上干燥无味的平面,而是立体的,形象的,为交际教学铺下基石。集音、图、声为一体的形象语言环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多面地刺激学生大脑,使他们张口讲英语,并且在不同交际情景能够使用恰当的、得体的语言进行交际;形象的语言环境能使学生对教学中出现的新语句和词汇的掌握能力提高,在交际时运用自如。

3、多媒体技术能提供广泛的信息材料,创设模拟交际情景

英语课本提供的有限的会话句型现已满足不了学生使用英语交际的要求,而教学材料出现的语言交际情景渐渐跟不上现实生活所遇到的真实情景的步伐。多媒体技术则能满足学生无止境的求知欲,提供广泛的信息材料,创设模拟交际情景,为英语交际教学营造自然、宽松学习环境。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便利,根据不同的语言功能项目创设相应交际情景,学生通过眼睛观察、口头模拟练习后,基本掌握了相应的交际语言,这时教师可再创设相仿的交际情景,让学生以两人/四人小组或组与组的形式在所提供的情景自编、自导、自演。学生通常会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喜欢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语言的新元素表演,以取得同学和老师的好评。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的准备过程,实际上是信息传递和加工过程,也是新信息的获取过程。这种生与生之间的活动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

4、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为英语课堂交际教学带来了延伸的可能性,给学生继续使用英语交际活动提供条件

英语课堂教学课外交际的实践至关重要。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为英语课堂交际教学带来了延伸的可能性,给学生继续使用英语交际活动提供条件。因特网是现今最大的知识库和资料库,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发现、探索式的学习。其中,各网站的英语学习网页更适合学生进行交际实践活动。学生可以访问各类型的英语学习网页,这些网页提供大量英语学习信息和资料,例如听、说、读、写、语法、测试、背景知识等;学生也可以参加网上的在线英语学习新闻组,并通过这个组织交流英语学习方面的经验,或询问英语学习时碰到的疑难问题;学生还可以参加电子布告栏系统进行英语学习讨论;他们更可以与同学、老师、网友等通过发电子邮件形式交流思想、增进友谊,或在闲空时到网上的英语聊天室进行英语方面的交流等。

篇3

马旗戟简历: 从业超过16年,是中国市场研究行业的早期开拓者。2000-2003年,中国互联网实验室(China-Labs)副总裁、首席运营官。2003-2006年,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Sinomonitor)、副总经理。2007 年至今任Nielsen Online大中国区兼东南亚区分析研究总经理。

前瞻观点: Nielsen Online的最大贡献是,帮助企业本质上解答了这个问题――以消费者(个体)为中心的全面营销时代,新技术驱动下的新媒体、新应用和新传播能力,如何在营销组织的价值共建、合作分享与市场实现过程,依赖知识分享和互动体验,通过消费者自发创立的整合与精细规则,最终触动消费者心灵并完成社会物质与文明的交换。了解更多请点击赢销互联网站省略。2007年影响力: 作为给企业营销提供服务的媒体研究与测量行业,我们的发展方向是充分理解市场环境的变化,在完善以往单向传播时代建立的影响力规模分布测评服务基础上,尽快完成媒体融合时代以用户(消费者)互动效率为核心评估的服务(例如Web2.0下品牌形象传播效果测量标准),这可以让企业、广告公司更好地适应消费者转变,可以让新技术行业更好地完善产品模式,可以让公众更好地把握社会脉搏。

回顾2007年,中国市场中企业实践有某些特点值得关注,最重要的包括面向全球的营销思路、面向合作伙伴的管理手段和面向成长的领导员工理念,这些都深刻影响着2008年企业管理战略与品牌策略。同时2008年,又实在是个复杂、充满不确定的年份,宏观的:全球经济增长趋势减缓,美国总统大选,中国质量提升;中观的:北京奥运梦想,经济平稳有效发展、社会和谐共荣;微观的:市场对奥运营销期望、社会对90后一代人重视、传媒对产业转型的探索,等等,企业想在市场中成功有太多问题需要考虑。 出于我所持的“营销成为价值重建(Value Rebuilding)的外在传递和施行检验方式”这一观点,我格外关注2008北京奥运会。 从北京奥运所倡导的全民性参与,到北京奥运会所处的新营销环境,可以知道企业奥运营销既非简单也非孤立,奥运营销不仅仅是奥运合作伙伴和赞助商的事情,并未直接赞助奥运会的企业同样可以参与;不仅仅企业市场营销部门要参与,企业员工要参与,消费者要参与,企业合作伙伴也要参与。 成败因素中唯一重要的是:奥运营销精神与奥运会精神是一致的,成败取决于所有参与者的参与热情和程度――这就需要企业(和营销服务提供商)能够超越数十年的营销经验和方法,甚至需要超越数十年惯有的营销目标和目的,“社会公众不再是被动地受营销影响的消费购买者,他们已有更强大的力量实现自己作为品牌的建设者和拥有者的愿望”,这恰恰是市场4N(新技术、新媒体、新传播和新营销)的精髓,谁理解谁才能成功。 2007年,我们强烈感受到4N环境下中国企业在品牌与传播策略上的巨大进步,Nielsen Online作为全球最大的Information Provider(Nielsen Group)中专门提供数字媒体测评和互联网测评的业务主体,就是帮助企业本质上解答这个问题――以消费者(个体)为中心的全面营销时代,新技术驱动下的新媒体、新应用和新传播能力,如何在营销组织的价值共建、合作分享与市场实现过程,依赖知识分享和互动体验,通过消费者自发创立的整合与精细规则,最终触动消费者心灵并完成社会物质与文明的交换。了解更多请点击赢销互联网站省略。 从Nielsen Online在中国品牌形象及推广经验来看,自身也是上述理论的实践者和受益者,2008年将继续遵循推动中国数字媒体与互联网测评公正、客观与科学发展的基本准则,为中国营销产业链当中的各个参与者提供跨媒体测量服务,实现对中国互联网市场总体测评(Market Intelligence)、网络媒体综合能力测量(Site Census)和中国网络广告追踪监测(AD Relevance)的推动,特别地,Nielsen Online肯定会借助以往悉尼、雅典奥运会的网络传播测评经验,把北京奥运会的数字媒体和互联网测评作为重点工作,支持社会和客户实现奥运梦想。一句话:2008年奥运,是参与的年份,也是检验的年份,奥运营销给予机会的同时,也在检验中国市场和中国企业是否真的懂了“消费者即中心”这句话的本质。

篇4

关键词:手机媒体 3G 文化产业 价值链

我国2000年在“十五”规划中首次正式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从内容结构上大体可分为教育、科技、媒体、艺术和旅游等五个方面,这是我国文化产业体系的五大要素和支柱。其中媒体文化产业主要包括以传媒为主要形式,以宣传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报刊、图书、出版、广播、电视、电影、音像制品业等产业形式。①因此,作为新兴媒体,手机媒体可归属为文化产业范畴,属于新媒体、文化产业、媒体产业研究的交叉性课题。本文主要从文化产业的经济视角分析3G移动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以后,新技术要素对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影响与推动,而这种技术要素将成为主导未来手机媒体文化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因。

手机媒体文化产业发展概述

1947年法兰克福社会学派的阿多诺(Adorno)与霍克海默(Hockheimer)在《启蒙的辩证法》一文中首次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并指出其特指生产和传播文化产品以及从事文化服务的同类生产和组织模式(如工业化的大企业和社会机构)。据此产业定义,日本2001年文化产业产值就已占GDP的18%,仅次于制造业成为该国第二大经济支柱。②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本世纪初政府才正式提出了这一产业概念,而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对文化产业理论进行研究。祁述裕、韩骏伟(2006)撰文指出未来文化产业的主要发展趋势是新兴文化产业将引领文化产业潮流。③而手机媒体文化产业是指围绕手机为主要信息传播媒介平台进行的文化产品生产、消费形成的产业体系,是基于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行业、网络产业和其他文化产业相融合的产物,是新兴媒体文化产业的代表,从产业特色及发展潜力看,将成为未来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

在外延上,手机媒体文化产业可分为手机短信文化、出版文化、游戏文化、音乐文化、影视文化、网络文化、商务文化、生活文化等多种形式,随着手机媒介功能和产品形式的拓展,手机文化产业发展变化迅速,呈现多元性、灵活性。总体上看,该产业体系当前处于形成与发展初期,新技术、新产业形式引起产业资源整合及产业链重构,成为变化的最大动因。新技术动力尤以3G的广泛应用为代表。

3G即指正在广泛推广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它能够处理大容量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高速无线上网、即时视频通话、影视在线播放、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这种新技术的采用可以极大地拓展手机媒介文化产品形式、文化消费的多样性、文化价值的增值空间、用户的数量以及相关多产业的融合度。2009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发放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3G业务的经营许可,这标志着移动通信服务进入了“3G”时代,由传统语音服务向为用户提供综合性、丰富多样的文化信息服务转变。手机媒体文化产业也乘此东风增添了新的发展动力,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

手机媒体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特征

发展速度快。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该产业发展需要的软硬件基础获得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投资,产业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在3G的带动下产业进入投资高峰期,2009年~2010年电信运营商对3G投资达2800亿元左右。2010年我国3G用户达到2520万户,半年增长率即达约90%。通过通信业、网络业、文化业等不同产业的融合,依托移动通信平台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的手机文化产业也相应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专家预计,3G的建设在未来几年内能拉动两三万亿元的社会投资,考虑到其对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多媒体产业、移动商务等领域的影响,预计将会带来10万亿元的经济增长。④

与国外差距大。我国媒体文化产业总体上与国外差距较大。在规模上,我国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GDP比重的2.6%,而美国、英国该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2%、10%;在竞争力上,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仅为美国的24%、英国的29%、日本的38%。3G在我国也处于起步阶段,2010年新媒体蓝皮书指出,2009年国内3G手机总销量虽然突破500万台,但与中国3G用户规模1500万相比,仅为三分之一,很大程度上还是低端市场占据主流,而资费过高是3G在内地发展的一大阻力。在同国际产业巨头竞争时,这种差距使我国手机媒体文化产业面临更多困难,需要依靠大手笔的产业发展战略和一定的政策扶持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与赶超。⑤

产业体系尚不成熟。作为新兴媒体文化产业,在产业结构上,我们缺乏与国外媒体文化产业集团抗衡的超级综合性产业集团;在资源配置上,我们有待优化国内外媒体文化资源,产业发展尚处于初期、动荡的状态,生产与消费形式、盈利模式、利润分配及价值链各环节都尚未成熟,抗风险能力差;人力资源上缺乏具有丰富经验和现代产业管理能力的人才;创新能力不足。

产业发展更加依赖3G等新技术应用的推动。2010年中国社科院了《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指出新媒体的发展有赖于强大的技术作依托,一旦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技术(3G)成功推广,我国的手机电视等新媒体业务将会迎来大范围普及与发展。3G还将提升手机短信、电子出版、音乐下载、游戏等传统形式的手机信息服务和娱乐功能,进一步发挥在音乐、视频下载及在线播放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拓展商务功能如手机营销等,大大增加利润增长点。因此,可以说该产业发展有其明显的技术依赖性特点,受到新技术应用推动力的影响非常大;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用户开发空间和潜力巨大;由于新产品推广导致利益各方进行博弈,盈利和利润的重新分配,使其发展也易受到新技术应用导致的价值链重构、营销模式革新的影响。

3G技术应用对手机媒体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与利润增长点。虽然近年来手机文化产品主要局限于围绕以文字、静态图片为主的信息服务、手机报等产品形式进行开发,许多高端文化消费形式由于硬件、通信带宽的限制并未广泛应用起来。例如目前国内手机电视业务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由于硬件技术尚未有质的突破,用户较少、市场规模有限。而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指出,3G技术的大范围成功推广,使我国的手机电视等新媒体业务会迎来大范围的发展和普及。同时,3G的应用将使手机电视、手机音乐、手机上网、手机游戏、视频下载、即时通信、移动支付等业务成为行业新引擎,成为3G时代最具增值潜力的业务拓展空间和利润增长点。

加快产业体系的建构与产业资源的整合。迈克尔・波特提出了著名的产业结构及价值链理论,认为价值链是企业在一个特定产业内的各种活动的组合。产业价值链可分为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渠道价值链、买方价值链。就手机媒体文化产业而言,在移动通信技术变革和多产业融合的背景下,传统移动增值业务的价值链实际上已经拓展为手机文化产业的价值链。

业内专家认为,未来3年内,一条包括3G网络建设、终端设备制造、运营服务、信息服务的信息文化产业链,将拉动1.8万亿~2万亿元规模的社会投资。⑥手机媒体的业务形态将更加丰富多样,产业合作将更加成熟,盈利模式将趋于多元化。3G业务将使资金、人才、客户群等各种相关产业资源向优势区域和强势企业集中而因此重构产业价值链。

内容生产与文化消费需求的关系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手机文化产业是当今“内容产业”、“创意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开发的各种手机文化产品形式各不相同,但共同点都是满足用户对信息、文化、娱乐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但创造了市场,而且也主导了产业发展。在手机文化产业价值链中,用户主动性相比传统媒体文化产业更为明显,用户成为积极参与价值创造的主力军,并使手机文化产业运作过程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生产者、消费者合一的格局。产品形式是否能吸引用户也决定了产业利润实现与否,这些文化内容生产与文化消费需求的对接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手机媒体文化产业应用3G技术的主要策略

政府应适应3G技术特征对手机文化产业进行合理的价值导向和政策规制、竞争和垄断规制,制定有利于我国媒体文化产业的战略与政策。在3G技术条件下,其高传输率、大容量的带宽为多种文化内容及形式的传播提供了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技术因素的重要性已经下降,而产业发展的关键动力更多来自于内容支持和业务创新。因此,手机媒体文化产业的接力棒逐渐移交到内容生产领域,其产业发展前提是重视“内容为王”、“专业制胜”的内在规律,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扶持文化创新的产业实体。作为新兴产业,政府在制定优惠扶持政策担当“引路人”角色的同时,还要做好“造桥人”:鼓励地方投资建立移动媒体文化产业孵化园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文化资源,在强强联合的基础上推动新兴媒体文化产业的集团化建设。

文化产业界应该及时适应3G技术变化,实施媒体文化创新工程,增强媒体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3G技术作为一种高容量的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在技术特点上能够支持以手机视频为主的视听类服务。因此在移动媒体文化形式上,需要强化在该领域的创新,扶持以经营手机视频、实时沟通及影音为业务的内容提供商,在强调“内容为王”的3G技术时代,占领文化阵地的制高点。

各大运营商作为引领和推动该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可采取三种媒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1.以延长自身产业链为主的平面型、系列化经营模式。作为产业引领者吸收各内容提供商共同开展合作项目,形成运营商为主导的利益共同体,拓展针对不同市场定位、不同信息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信息产品,强化自身服务和营销能力,对3G支持下有巨大提升空间的业务领域积极创新,提供更多有吸引力的信息服务,创造“蓝海”,扩大市场份额。这种强调“以我为主”的发展模式是当前各大运营商普遍采用的方式,缺点是投入大、战线长,容易分散精力,增加失误风险。

2.以媒体间联合为主的立体型、一体化经营模式。提供运营平台与各大媒体合作,拓展信息服务种类,提升内容服务的本地化,降低业务拓展成本,组建新的利益共同体。这种强调“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是近期内各运营商趋向采用的方式,缺点是整合过程中阻碍较多,整合周期较长。

3.以整合更大资源为主的兼容型、多元化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的实质就是实现跨媒体、跨行业的多元化经营,产业集团内形成一条完整的信息产业链,进一步优化组合各种资源,降低成本,打造媒体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这种发展模式需要基于运作较为成熟的产业合作模式,属于一种高端的产业形态和发展目标。

综上所述,以3G为代表的手机媒体新技术孕育着巨大的潜力,推动并将主导我国媒体文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整合产业资源,重构文化产业结构及价值链。因此,它决定了我国媒介文化产业能否适应文化消费的需求以及国际文化产业的竞争,迫切需要我们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产业策略,推动文化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本文为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10XW04)

注 释:

①杨立新:《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媒体文化产业的发展》,《理论与现代化》,2003(2)。

②⑤张小平:《和谐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③祁述裕、韩骏伟:《新兴文化产业的地位和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与现实》,2006(5)。

④⑥世华财讯,2010年7月26日省略/Info/40482278

篇5

关键词:新媒体 特点 运营 风险

新媒体就是指的通过不同的新技术以及新渠道,来向不同的客户提供种类不同的紫云娱乐服务的新兴媒体形态。笔者对新媒体的界定如下,即通^不断发展的新技术,例如互联网、卫星等,通过各种不同的移动电子设备,来向众多客户提供各种不同的信息咨询和娱乐服务等等。

一、新媒体概述

(一)新媒体产生的因素

1.人类的需求

事物在不断发展变化,无论是什么事物,最终产生的根源都是人类对此的一种迫切需求,新媒体自然也如此。从传统媒体环境来看,人们的价格观、表达方式方面,一般都会妥协,这样一来,个体的需求就特别容易被忽视,新媒体的产生这便是一个根本的动力。

2.时代的发展

时代的不断发展才造就了各种新事物的产生,对新媒体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数字化虚拟网络交互平台的建立,使得广大受众交流更为快捷、方便、随意。在这个平台上,每一个人同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不存在任何的羁绊。

3.可以进行共享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进行比较,最为显著的区别就是海量资讯的这种共享性。正是由于这个特点使得新媒体受到了受众的欢迎,并且参与积极性大大提高,这样以来更大的信息便从不同渠道、视角来进行汇集,信息量在原有的基础上变得更大。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形象地将传统媒体比喻成专卖店,无疑新媒体便是销售产品更为方便的超市。从广大受众的角度进行分析,他们也不再像原来那种局限在传统媒体的束缚之中,而是个人完成对信息的分析及判断。在这个基础之上,作为受众,则又可以对自身所获取的各种咨询来进行释放,继而由他人来选择。

4.凸显个性

新媒体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其所独具的这种个性化,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能够在相同的资讯平台上对所有人进行信息传播。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原本存在于语言、国家等方面的束缚正在慢慢地趋于淡化,对于广大受众来说,话语权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通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新媒体在刚刚开始之初,也会出现一些由于流行而被炒作的话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受众审美的不断提高,对于那些不真实的信息肯定会摒弃掉,将真实的一面呈现出来。

(二)新媒体的特点

新媒体从最早出现发展到现在,网络电视的兴起,智能手机的不断更新换代,使得新媒体目前正以一种独特的特点深受受众欢迎和喜爱,新媒体通常具有下述几个特点:这是一种具有个性化以及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是双方进行相互互动的接受方式。

(三)新媒体运营概述

新媒体运营是指,品牌的推广就是充分利用微信和微博来进行的,对产品的营销;策划一些在传播速度上比较快且优质的各类线上活动。

表2:新媒体运营解析

二、新媒体运营中的风险

(一)宏观市场方面

新媒体产业被冠以了一个新字,但是其依然是需要以实体经济来作为依托的,毋庸置疑,与传统媒体比较,它是一种新兴的文化传播产业,当然与实体经济的兴衰具有非常密切的来年系。如果实体经济逐渐衰退,那么其消费需求自然也就降低。另外,可以看到,从生产者的角度来看,为了能够进一步减少成本,企业便要对各项光靠开支进行降低,那么以广告作为主要盈利模式的新媒体自然要面对利益的损失。

(二)市场盈利方面

对新媒体的盈利风险来进行分析之后会发现,其最为主要的表现就是盈利模式的这种不确定性,这也是其所遇到的最大的一个障碍。从目前我国的总体情况来看,仅仅户外电视平台无论是收费细则亦或是盈利渠道呈现出一种比较明细的态势。新媒体最为主要的的盈利方式就是依靠广告来获取利润,毫无疑问,这种盈利模式是非常单一的,导致其运营风险在原有的基础上大大增加,根本无法使其自身的发展变得长久,也就无法获取到更大的利益。

(三)行业垄断方面

我国新媒体的产业链分工粗糙,使其发展存在比较多的风险因素。另外,新媒体细分行业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弊端,那就是垄断严重。由于这些行业具有垄断地位,因此其可以在新媒体行业逐渐增大自身的利润获取,电信运营就是非常明显的一个例子,互联网、终端厂商都在其麾下,这对于那些中小企业而言所造成的压力是巨大的。

(四)技术方面

新媒体产业要想在社会的进步中不断发展,技术是非常关键的。新媒体对于技术是具有较大的依赖性的,因此自然就要面临各种技术风险所带来的冲击。对当前的现实进行分析后会发现,技术风险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即:技术创新方面、开发新技术方面所面对的成本较高等。

(五)资本方面

新媒体的出现,是一个崭新行业的诞生,自然也面临着阶段的新投资机会,对其的投资是很大的热门。但是由于大家的意向相同,竞争自然也就激烈异常。如果竞争一旦进入到白热化状态,那么投资是否能够最终产生相应也未可知。特别容易出现投入虽然较高,但是汇报较低的情况。所以对于新媒体产业而言,对于当前的形势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样才能够对风险的规避有利。

三、应对风险管理的举措

(一)明确新媒体企业的发展定位

首先,作为新媒体企业,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对企业今后的发展心中明晰,因为该产业内容丰富,市场环境不同,因此,作为企业来说绝对不能够蜂拥而上,而是应该静下心来,对自身所具有的优势进行认真分析,合理定位,这样一来才能够具有针对性的规避各种风险,尽量地保证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不会遭受任何损失。

(二)关注新媒体的市场发展

对众多的新媒体企业进行分析后会发现,其大小分化的特点非常突出,业务也开始逐渐全面覆盖。特别是对于一些垄断企业来说,他们正通过业务的不断延伸,使其自身的地位更为牢固。再看看众多的中小新媒体企业,毋庸置疑,他们在创新上具有某一方面的因素,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发展的道路上s具有较多不确定因素。他们大多数的业务模式都相对单一,很难为企业谋取到更大的利益。企业之所以要进行风险投资,就是为了能够使得利益最大化。因此他们在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之中,对未来的市场在定位上必须要精准,其次对于所出现的每一个机会都要切实进行把握。

(三)注重商业运营模式

任何企业要想取得发展,最为重要的便是运营模式。对媒体行业进行分析之后发现,过去那种仅仅以广告为主的年代已经成为过去式,如果作为媒体还仅仅停留在通过大量广告来进行盈利的话,那么所面对的便是被社会淘汰。因此,对众多的新媒体企业来说,首先要做的一点便是必须要开发那些具有明显的、比较独特的新产品。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市场的整体情况有一个准确的掌控,使其产品结构不断得到优化,还要不断提高盈利以及对于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

(四)加强新媒体盈利模式的探究

作为企业,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盈利是其最为根本的目的,从这个额角度进行分析,要想能够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盈利模式的优劣至关重要。目前对于新媒体而言,最主要的利润来源就是广告。毋庸置疑,这是一种单一的盈利模式,对于众多新媒体企业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因此风投介入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将自身的关注焦点要放置在无限增值服务、合作分成等相关的盈利方式方面。

(五)制定相应的退出机制

无论做什么,一定要经过深思熟虑,既要想到有利的一面,同时自然也要考虑产生问题的一面。基于此,风险投资在进驻新媒体行业之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好退出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这无疑可以有效地使得企业规避风险,继而使其能够实现利益最大化。

四、结语

随着移动网络技术以及无线通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以其不可阻挡之势迅速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不久的将来,新媒体产业的数量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大量增加,这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这是新媒体所带来的新的机遇。当然,看任何事情都应该两方面来看待,对于新媒体而言,既充满了机遇,也面临挑战。比如,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风险。所以,必须要对这些风险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够采取有的放矢的解决办法,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使得新媒体能够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若曦.新媒体运营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国报业,2015,(04).

篇6

当前,网络信息安全形势严峻,国内有关评估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云南电信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云南电信2013年成立信息安全评估专家项目组,项目组经过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集团总部相关文件,一致认为要在集团规范指导下抓细节、治痛点,不能流于形式,应通过创新,完善评估流程和方法,真正使信息安全评估为新技术新业务的运营保驾护航,所做工作要对800多万云南电信用户负责,要能有效地防范用户隐私泄露和恶意扣费的风险。

2云南电信的创新实践

云南电信公司新技术新业务信息安全评估的创新性实践,主要从机制、管理和技术手段方面进行执行细化,具体创新点如下。

2.1基于二加一多层次的信息安全评估模式创新

项目依据新技术信息安全评估的总体原则,从解决业务运营中可能出现的安全技术风险和安全管理风险出发,采用机制设计、管理控制和技术监测建立一套新型多维度的信息安全评估模式。该模式包含两个内部评估机制,即输出新业务项目组自评估报告和信息安全专家评估报告;一个外部技术测评,即输出第三方安全测评系列报告,故称为二加一评估模式。新业务项目组自评估报告重点要求开发方承诺在产品中没有无关后门程序存在,同时要求电信业务管理部门、维护支撑部门及开发方组成的项目组对产品按模板条款进行全面梳理,保证产品上线和运营营销后,其信息安全从技术、管理措施方面按模板要求合法合规,且项目组所有成员应达成共识,签字确认。由业务管理和建设维护、IT支撑部门组成的专家组对新技术新业务的自评估报告、新业务的安全管理措施和第三方安全测评报告共同进行审查,各方面达标则出具信息安全评估报告,不达标则对项目组提出整改要求。此外,本评估模式还包括年度业务评估计划统计、已评估档案管理和评估数据积累机制,以确保评估工作的严谨和权威性。

2.2基于新业务平台测评手段的评估技术集成创新

通过具有安全服务能力评定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对新技术新业务进行平台安全脆弱性扫描,出具第三方安全测评系列报告,报告新业务的平台漏洞状态、账户弱口令状态、主机安全危险状态等信息。如果新产品有移动APP客户端,则通过国家信息产业通信软件测评中心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测试服务平台和手机应用安全测试仪,对业务加测移动恶意代码程序和手机病毒进行扫描,出具相应的测评报告。有安全隐患的发回整改,复查达标才算报告完结。同时,业务上线运营后还将定期对业务进行跟踪复测,出现安全漏洞或病毒的出具复测通知书,限期整改。项目在技术手段方面的集成创新,充分保障了新技术新业务运营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为电信运营商业务的长期应用和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3推广效果

本项目实施从2013年第四季度正式启动,选定了涵盖前后端的专家组成员,初步确定了评估流程和方式,开始进行评估实践。2014年3月,根据实践,在评估工作中细分出项目组自评估报告和专家评估报告,重点要求产品开发方签字承诺在产品中没有无关后门和恶意程序存在,并要求所有省级新技术新业务必须进行信息安全评估,通过评估后方能上线运营。2014年7月,随着手机恶意吸费、用户隐私泄露等移动互联网安全事件的增多,为了更加严谨评估移动类新业务的安全状况,引入了技术量化测评,云南电信开始针对新业务移动APP客户端,委托具有安全评定资质的第三方单位进行移动恶意程序和手机病毒的扫描测评,不达标的要求整改复测。从2015年1月开始,云南电信开始委托具有安全资质的第三方单位进行新业务平台安全扫描测评,同样,不达标的要求整改加固,完成后再次复测,达标后专家组才签字通过。至此,完善而成体系化的云南电信评估流程基本建成,新技术新业务信息安全评估的创新实践对云南电信新技术新业务运营管理起到了质的提升作用。自2014年以来,信息安全评估工作已覆盖云南电信所有部门和单位的新技术新业务,业务类型包括信息服务类、视频监控类、娱乐类、移动即时通信类,产品形式包括Web、WAP、APP、iTV等类型。在评估过程中通过安全测评确实发现多起安全漏洞,甚至是高危漏洞,有些业务管理账号存在弱口令设置,有些信息功能审查缺失等。通过严格评估后,上线运营的新技术新业务目前均工作稳定正常,未出现过任何信息安全事故,这无形中为企业和用户挽回了潜在的经济损失。因此,云南电信的评估工作也得到了集团总部和政府管理部门的肯定。今后本项目提供的评估流程将继续严格实施,并有望在中国电信全国体系中推广。

4信息安全评估创造性工作的思考

在信息安全评估创造性工作过程中,有以下几点思考。第一,今后的评估工作应分级分类,根据不同的等级和风险程度,执行不同的评估措施。如对于涉及视频监控、位置服务和用户自媒体发送功能的技术业务,应提升测评审查等级。第二,应加大对评估测评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黑客的技术手段在不断翻新发展,因此,安全评估测评的技术和方式也应与时俱进。同时,信息安全评估过程并不代表一劳永逸,定期业务抽查复测也非常必要。第三,应加大对安全评估和安全技术人员的培养。人才是信息时代的第一要素,不仅要培养通信和互联网人才,还要重视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信息安全人员的稳定性也不容忽视。第四,对信息安全评估的建立档案管理和评估数据积累机制也至关重要,这既是为新技术新业务安全建档,也是信息安全工作管理和经验的积累过程。第五,信息安全评估是对业务运营的事前进行安全防范,与此同时,事中安全监控和技术拦截、事后的应急处置能力也是电信运营商必须同等重视的环节。

5结束语

篇7

机顶盒“IPTV+OTT”化

在“融合”的背景下,机顶盒的“IPTV+OTT(在此泛指基于开放互联网的服务)”趋势已渐渐清晰。

在今年的CCBN展会上,IPTV机顶盒的OTT化正越来越明确。海信、长虹等企业展出的智能IPTV机顶盒,其操作界面设计都在向OTT盒子的操作界面演进。不仅如此,更多的IPTV机顶盒开始内置深度定制的安卓系统,打开了互联网应用之门。

在电视上寻找附近的打折餐厅、上网购物、订票,更新安卓游戏等都在成为IPTV机顶盒的“新功能”。在展会上,IPTV机顶盒普遍加强了支持WiFi、多个无线设备同时上网、资源共享等宽带数据业务的功能。

目前比较普遍的IPTV与OTT融合方案有:利用IPTV平台,整合OTT内容;利用智能终端,整合OTT和IPTV。主流厂商的实践大多是通过OTT内容网关,来实现IPTV与OTT内容的融合。据展台工作人员介绍,中国电信目前已经在技术上实现了IPTV机顶盒到OTT内容的访问流程,效果不错。通过应用OTT内容网关,现有机顶盒无需升级改造即可支持OTT业务,还能基于IPTV用户基数进行业务改造,移植也很方便。

互联网内容提供商已经成为广电运营商的头号劲敌。在美国,约有500多万家庭已不再观看传统的有线电视或卫星电视。当人们转投互联网视频服务商的怀抱,通过PC、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观看流媒体视频时,广电运营商的传统业务所受到的冲击可以想象。在传统电视用户数骤减的趋势下,广电掌握用户终端的唯一途径必然是拥抱OTT,甚至转型为OTT服务商。

从去年开始,OTT电视机顶盒的热度便不断升高。OTT热暗示了一种新的趋势——终端的互联互通。通过将电视大屏的内容扩展到其他终端,进而将智能移动终端的良好体验引入电视,这正是互联网时代广电运营商得以同时占有多个终端用户的途径。要实现这一目标,仅依靠传统的数字电视平台显然不行,建设符合DVB和IP标准的视频交互平台以及无线覆盖网络,才能做到这一点。作为广电运营商重新掌控终端用户的利器,机顶盒的“IPTV+OTT”化,预示了新媒体智能终端的实质性变革时代已经到来。

终端操控体验“触摸化”

三网融合对终端用户而言,是一种体验的改变。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融合后,打电话、看电视、上网的需求都可以在同一张网络上被满足,人们必然也会希望这些功能可以在不同的终端设备上实现。

近几年,用户对于终端的传统认知已被完全颠覆,特别是视频业务,早已不再是电视屏幕的“专利”。个人PC、平板电脑、智能手机都可以取代电视,成为欣赏视频内容的工具。三网融合逼迫广电运营商必须去适应这种竞争,如何让同一业务在不同终端上实现无差异化的体验,一直是近两年来CCBN展会上的热议话题。

2011年,“多屏合一新媒体解决方案”亮相CCBN时,立刻受到业界的高度关注,随即掀起了“多屏合一”技术热潮。在今年的CCBN展会上,国内的“多屏合一”相关技术出现了突破性的进展。

同洲电子在CCBN上展示了一种被称为“摸摸看”的电视映像触控技术。它能通过一个视频流媒体将手机和机顶盒连接起来,让手机内容与电视内容同步,用户对手机的操作能立即反馈到电视屏幕上,实现“电视屏幕触控”的效果。由于这一技术还可以把电视内容同步“映射”到手机和平板电脑上,所以还能实现“大屏映小屏、小屏管大屏”的多屏互动体验。另外,它还能把手机变成电视“遥控器”。

让手机、平板电脑自由操控家里的电视,电视大屏瞬间就同步到手机、平板电脑上,手机、平板电脑的内容也能瞬间同步到电视,这种电视映像触控技术已经让视频观看者摆脱了终端的限制。关键是,它还突破了类似方案中的延时问题,通过低延时高清解码技术解决了手机小屏与电视大屏切换时的延时,还能借高速码流通道同步视频及其他应用。

多屏融合技术的发展,为电信运营商、广电运营商和OTT服务商杀入家庭娱乐市场提供了同等的技术机遇。在三网融合时代,广电运营商的优势依旧是提供丰富的视频内容,如果将这一优势与新技术融合,广电运营商借智能机顶盒成就新媒体的机会才会更多。

广电网络的“新四化”

随着三网融合的持续推进,广电运营商网络建设的主题也在不断变化。今年的CCBN展上,广电网络的演进呈现出“新四化”的发展方向,即双向化、宽带化、智能化和云化。

广电网络的双向改造是广电运营商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据烽火通信展台工作人员介绍,广电运营商普遍拥有大量的同轴电缆资源,为了帮助运营商最大程度地保护投资,目前业界普遍采用的是混合模式组网,这样既能保护现有资源又便于引入新技术。本届展会上,众多厂商都带来了创新的产品及方案。华为展示了分布式CMTS解决方案,可帮助运营商用轻量级的CMTS解决方案进行网络的双向改造,解决双向业务广覆盖的问题,降低建设和运维成本;中国有线展示了NGB内容分发交换和互联互通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最新进展,提出了广电IP网络承载多媒体业务的评价标准和端到端指标分配模型,可为全国互联互通、开展三网融合业务提供技术支撑。

为了支撑高清视频点播、视频会议等业务,宽带化已成广电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兴通讯在本届展会上展示了100G骨干网、10G xPON接入网络等平滑演进方案。在展会上,参展的广电运营商对100G骨干网技术的关注度明显升温。在中兴展区,中兴通讯中国区副总经理许志成告诉记者,广电网络目前主要采用的还是10G技术。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广电视频业务对承载网的实际要求会快速变大,在广电网路整体规划完成后,100G很快就会被提上日程。

智能化网络解决方案是本届展会各个厂商展示的重点。随着终端和应用的多样化,网络运维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运营商需要智能化的技术来更好地管理网络。中国普天展示了综合认证接入管理系统 SAMS、认证鉴权计费综合管理支撑系统TAMSS等,能够帮助运营商更好地管理不同的终端,向不同类型的用户收费,并保障网络安全。华为展示了智能城域网解决方案,可帮助运营商搭建融合、智能、超宽带的IP承载网。

篇8

关键词:IPTV 广电系统

1.引言

经过几年的发展,IPTV已陆续被世界各大电信运营商大规模采用和部署。中国的IPTV市场也日趋成熟,广电运营商也在逐渐向IPTV敞开大门。IPTV系统是个庞大而复杂的综合性系统。IPTV(InternetProtocolTelevision)即交互式网络电视,集互联网、数字通信、多媒体等技术于一体,利用宽带网络作为基础实施,以家用电视机、个人电脑、手机以及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Assistant,PDA)等便携终端作为只要显示终端,通过IP协议向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节目在内的多种交互多媒体业务。IPTV涉及的主要技术包括音视频编解码技术、组播技术、流媒体技术、内容存储分发技术和数字版权管理技术以及海量信息检索和电子节目单生成管理等一系列技术。

2.广电IPTV系统构成

IPTV系统在结构上可分为四个子系统:运营支撑系统、内容提供系统、网络承载系统和用户终端系统,如图l所示。在IPTV的四个子系统结构中,各子系统的模块组成和功能主要有:

(1)运营支撑系统:运营支撑系统为IPTV平台提供运营支撑和业务支撑,是IPTV平台体系中的运营管理层。对于一个运营商来说,完整的系统管理、节目管理、用户管理、客户服务、计费管理等的服务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建立完整、安全的服务体系,才能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优质服务,才能够实现运营目标,才能使IPTV真正成为新技术主流媒体。IPTV在广电系统中的运营支撑系统包括的功能模块有:业务管理、业务支撑、网管系统(NMS)及数字版权(DRM)系统等模块。

(2)内容服务系统:内容提供层主要为IPTV平台提供业务内容和增值业务服务。内容提供系统负责各类内容源的引入、内容视频流的转码(包括解码和编码)、用户的授权管理、内容的加密版权管理和内容分发,并将处理后的内容流以IP组播和单播的方式送入城域网或接入网。内容服务系统主要有内容制作、内容管理、增值业务平台、IPTV网管系统,以及电子节目指南(EPG)系统等模块。

(3)网络传输系统:网络传输层主要为IPTV平台提供网络支持。利用目前广电已经建成的IP宽带骨干网络,并在IP边缘网络的用户接入认证管理处增加IPTV的点播视频服务和DRM系统,最后将经过系统处理的视频流按照用户的需要发送给用户。网络传输系统主要包括:骨干网、城域网和宽带接入等。

(4)用户终端系统:IPTV系统支持的用户终端包括机顶盒(STB)和家庭电脑。目前存在不同的接入技术,所以在用户家庭有Modem、Cable、Modem、STB等多种设备,用户收看TV、NVOD节目时,STB会加入相应的组播组,将宽带接人线路中对应的组播流(视频)传送到STB,STB实现解码功能,输出视频信号送到电视机或PC上显示。

3.IPTV系统的业务实现

IPTV系统中的基本业务为视频类业务,主要分点播业务和直播业务两种。

(1)点播业务,IPTV系统提供付费点播(MOD),免费点播(FreeOD),批量点播((SVOD)连续剧)和音乐点播(MUOD)等多种商业业务模型,大大提高了运营商的服务的灵活性。

(2)直播业务,IPTV系统提供了免费频道、付费频道(PPV)、包月频道、频道包等多种商业业务模型,提供了时移电视(NPVR)、个人录像(PNPVR)、加锁频道等多种频道类型,为运营商提供了一套基于组播技术的直播业务解决方案。

通过组播方式,大大节约了运营网络带宽,同时也降低了用户收看的成本。对于热门影片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展示模式。为了提高IPTV对用户的吸引力,以上业务只能作为基本业务,需要我们提供更多互动行强,针对性强的增值业务。比如我们可以为用户提供可视电话服务,为特殊的行业甚至有需要的个人用户视频监控服务,提供在线游戏,视频博客等新颖的服务。

4.IPTV在广电系统中的应用

IPTV在广电系统中的应用主要是在传统有线电视VOD业务、在交换式广播视频业务、第三方运营商中的应用。

(1)IPTV技术在传统有线电视VOD业务中的应用

目前,有线电视运营商已全力推出了有线电视VOD业务,并且这种VOD业务深受广大有线电视用户的喜爱。

(2)IPTV技术在交换式广播视频业务中的应用

交换式广播视频业务就是将80%节目中的一些定为交换式广播视频业务节目,这些节目将不被传送给所有的有线电视用户,而只被传送到所有的有线电视前端和分前端,一旦有一个有线电视用户选择了某个被定为交换式广播视频业务的频道节目,该频道节目才会广播给有线电视用户所在的业务组的所有用户。

(3)IPTV在第三方运营商中的应用

随着IPTV技术在基于骨干网的视音频节目网应用的增多,可以预计越来越多的第三方特别是有节目制作能力的机构和公司,会以“over-the―top”方式向用户提供IPTV业务。

(4)IPTV系统技术在有线数字电视业务中的应用

IPTV系统技术能使有线数字电视提供新的业务,有线数字电视DVR业务便是其中一种。这种业务能让有线电视运营商将一些视频节目推送到带有硬盘DVR功能的STB中,供用户随时选看,它也能让用户录存正在或将要播放的节目。

5.IPTV的发展前景

IPTV已陆续被世界各大电信运营商大规模采用和部署。在国内,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IPTV市场也日趋发展成熟,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已经在全国多个省市展开了基于宽带和ADSL接入网络的IPTV商用运营试点。IPTV本身是一种全新的业务形式,其业务特性和发展方向还有许多有待进一步明确的地方,因此对技术发展趋势的认识也要不断调整和完善。由于目前试点范围较小,用户数量较少,系统相对简单,而大规模商用是IPTV的发展的必然趋势。

6.结束语

目前来说,IPTV系统技术已经在广电得到了应用。因此,在IPTV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广电行业要及时掌握IPTV技术,能够迅速和充分地运用新技术,制作多姿多彩的节目,提高网络传输质量满足用户不同需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广电网络价值。因此,反过来它还将会促进有线网络和数字电视的发展进程。在目前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大好形势下,切实做好节目集成运营,扎扎实实做好网络建设工作,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以全新的运营模式面对多种媒体的挑战,迎接多媒体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徐俭.IPTV技术浅析.电视工程,2005年第6期.

2.汪卫国.IPTV业务发展分析,2005.

篇9

【关键词】数字技术 产业化 传媒经营 新媒体

一、我国传媒产业当前发展状况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传媒产业不论是产业规模还是产业格局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政策的改变以“事业性质,企业运作”为方针,媒体的功能定位和受众定位不同,使之呈现出各自的发展特点和价值取向,表现出更多的市场化倾向。民营资本开始进入互联网、影视等领域,媒体也由原来的舆论宣传部门变为文化市场生产主体。

在信息数字化浪潮中,我国的传统媒介逐渐数字化、网络化。新媒体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互联网、手机、数字广播电视迅速普及。传媒产业已经超过旅游成为全国第四大支柱产业,2009年总产值达到4907.96亿元。相比较而言,报业、图书、电视等传统媒体尽管保持一定比例的增长,但在总体产业格局中所占比重正在下降。

1、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变革

借助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信息传输,海量信息可以直接通过大众媒体快速传递到受众。卫星和有线宽带技术拓宽了广播电视的覆盖面,增加了广播电视的传输频道和内容,促使频道向专业化和个性化服务方向发展。在政府主导下广播电视部门开始实行“台网分离”以及“制播分离”来应对市场的变化。我国的广播电视也开始了数字化之路,以有线数字电视网的建设为主、卫星数字电视及地面数字电视为辅,全面推进模拟向数字转换,计划在2015年全部关闭电视模拟信号。目前在三网融合的推动下,我国加快了有线电视网络的整合,逐步规模化,有线电视网络“整体模拟转换数字”正在逐步推进,部分城市已经完成数字电视的转换。

借助于有线数字电视网络,数字付费电视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订户数量明显提升。在数字付费广播电视节目上,目前我国有四家经营数字付费电视的全国性平台,一家全国性的数字付费广播运营平台。服务于我国“村村通”直播卫星电视业务的“中星9号”已在2008年升空,中星直播星带来了下游硬件厂商和频道内容供应商产业化发展,活跃了我国农村文化市场。鑫诺6号卫星(中星6A)于2010年9月取代“鑫诺三号”并开展了“星高清”卫星直播服务,通过高科技的卫星传输方式,倾力打造专属的卫星高清影院。

2、我国互联网的发展

从1994年我国接入互联网开始,互联网在中国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7月,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网民达4.2亿。网民通过门户网、博客、微博、贴吧和论坛等进行更加快捷的信息传递和交流。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互联网盈利模式逐渐清晰,目前已经拥有六大成熟的商业盈利模式:网络游戏、搜索、网络广告、电子商务、即时通信和电子邮件,并且互联网逐渐发展了线下增值业务,与其他媒体融合。

在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下,我国的众多电视台开始视频网络化。早在2004年,央视网就开始了电视频道的网上直播, 2009年12月29日国家网络电视台上线,标志着国家开始进入网络电视运营。之后各地电视台也开始了网络直播电视,与先前的民营资本共同发展网络电视。

3、其他数字新媒体及其产业化发展

2006年之后,我国成为世界上移动电话用户最多的国家,如此庞大的用户群已经构成大众传播媒体不可缺少的分散受众,手机成为“第五媒体”。个人通信业务进入数字化阶段以后逐渐与传媒融合,手机作为移动信息终端以手机电视、手机报、MMS彩信、短信息、GPRS、wap网络、3G网络等手机应用拓宽了个人信息传播途径和形式。2009年我国的3G牌照发放,三大电信运营商分别获得一张3G牌照,在三种不同3G制式下开展各种手机应用业务。

在媒体的数字化同时,电影、出版业等也开始了数字化进程。国产电影目前都会发行数字版本以节省胶片拷贝费用,同时数字技术的应用使电影在表现手法、运作方式、发行和放映方式上都发生了根本改变,而且能够实现安全播出。从1995年《神州学人》率先出版网络电子版,发展到现在我国的期刊报纸在网络上一般都有电子版本,就目前出版印刷的数字化应用程度而言,数字出版有编辑数字化、制作数字化、处理数字化(数字打样和电脑排版)、印刷数字化、发行数字化等层面,不同出版物的数字化程度受市场情况和发展状况制约。

二、新技术下的传媒产业经营

传媒作为产业在中国发展还很短暂,真正快速进入发展时期是在新世纪,传媒产业在得到新技术的催化后呈现更快的发展趋势。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介逐渐融合,信息的传递差异越来越小,传播渠道不再稀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同时,新兴传播技术加速了传媒市场的更新换代。

1、数字电视产业经营

我国数字电视从2003年开始发展,有线数字电视,卫星数字电视,地面数字电视,高清晰度电视和数字付费电视通过不同的方式在全国普及。我国的有线电视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一个分散的网络,在三网融合中有线电视网竞争力明显低于电信网,目前各地有线电视网在进行数字化中实行产业整合,逐步通过合并实现集团化规模化运营,增强抵御风险能力,提升竞争力。有线数字电视在转换过程中以整体转换为主,在转换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城市模式。数字电视的转换促使了电视机的更新,促进了高清电视机、数字电视机顶盒等下游产业发展,对于整个数字电视产业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同时我国的地面数字电视从1999年开始实验播出地面数字高清电视,由于我国地面数字电视标准一直没有统一,所以直到2007年8月国标强制推行之后,地面数字电视才开始在国家规划中发展。

卫星电视在我国受到国务院129号令的限制,不允许个人私自安装卫星天线,直到中国第一颗直播卫星“中星9号”投入运营以后,接收卫星电视信号变得很普遍,在农村地区50%已经采用卫星信号源来收看电视。中星9号直播卫星的成功投入使用提高了我国电视信号覆盖率。

电视数字化以后由于信号被量化为数字编码,使得电视加密付费成为可能。我国的电视数字化本想借鉴国外经验,以数字付费电视的播出发展带动整个电视行业的数字化,但是从数字付费电视的发展来看,情况并不是那样好。由于国内观众对于数字电视的概念还不是很理解,数字电视内容缺乏,频道和开路频道资源并没有太大优势。再加上有些技术运用不到位,数字电视并没有那样清晰,观众还没有开通付费频道的习惯,付费电视订户数量增长缓慢。以央视子公司中数传媒为例,目前自办数字付费电视19套,集成其他数字付费频道27个,然而截至到2009年7月全国付费电视用户仅5000万户。

2、新兴媒体产业经营

互联网和移动增值作为新媒体最重要的两个领域,在2007年得到了快速发展。2007年互联网市场规模超过400亿元,并保持超过40%的年均增长速度,网络游戏、电子商务、搜索引擎、互联网广告是目前盈利的主流,共占约60%的市场比例。

我国互联网产业在新传播技术的推动下,逐渐和传统媒体融合,广播电视、报纸逐渐数字化网络化,这完全得益于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可以整合不同的媒介产业与部门,因此进一步扩增了媒介经营权集中以及支配市场的各种机会。

在新技术的推动下,数字媒体艺术在影视剧、动漫制作上广泛应用,我国的电视剧和电影不论是产量还是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数字电影的出现,降低了电影公司的发行成本,便于电影生产和管理,《功夫》《夜宴》等采用新媒体技术创作的“中国大片”带来的视觉冲击,令国产大片逐步被观众认可,并创造了票房奇迹。我国数字动漫也快速发展,一大批国产动漫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并且多次获得国际大奖。2009年我国第一家动漫公司上市,推动了动漫产业的市场化经营。

我国电信市场3G牌照发放后,三大运营商使出各自的招数,中国移动拥有了国产技术开发TD―CDMA模式3G 上网,联合多家公司合作开展了手机电视业务,中国联通联合苹果公司大力推行国际上使用最广的WCDMA模式,中国电信采用CDMA―2000模式,天翼3G也率先开始在全国商用,包括即时通信工具的应用。高速上网、即时通信、智能终端逐渐成为人们手中接收信息的媒介。

结语

由于技术的不断革新,传统媒体逐渐向现代化、数字化和网络化转变。在新媒体快速发展和新技术的影响下,媒介逐渐走向融合。信息的传播越来越便利,大众传播、小众媒体、个人通信都使得信息触手可及。随着媒体对注意力资源的争夺,越来越多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出现,大众媒体也越来越小众化。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来临,受众已不再是传统的受众,而是作为用户与媒体进行双向交流。传统的传播模式也被打破,信息传播互动化和个性化更强。■

参考文献

①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②王宏:《数字技术与新媒体传播》[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篇10

关键词 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微博;微信;二维码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4-0129-01

0引言

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通过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站等应用新形态,以新技术引领媒体融合发展,驱动媒体转型升级。科技期刊作为学术传播和交流的传统媒体之一,应抓住机遇,紧随时代潮流,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新媒体技术,努力寻求扩大期刊影响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促进期刊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1 科技期刊作为传统媒体的发展现状

中国是科技期刊大国。2013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877种,其中自然科学、技术类期刊4944种[1],数量仅次于美国,但中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与国际知名期刊相比,整体影响力还比较低。以纸张为载体印刷出版的传统科技期刊,正面临着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冲击和挑战,数字化转型成为必然趋势。然而目前中国科技期刊数字化、网络化的程度仍然较低,科技期刊自主网站建设数量落后于国际水平。

2 新媒体在科技期刊发展中的应用

所谓新媒体,是指相对于报纸、期刊、图书、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依托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新技术向大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型媒体技术。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科技期刊可以充分利用官方网站、微博、微信、二维码、App电子刊、大数据平台等多种新媒体技术手段,对期刊内容进行数字生产和加工,通过不同的形式呈现和推送给读者,进一步扩大期刊的影响力。

2.1 官方网站

在Web 1.0时代,建立官方网站是科技期刊联通作者、读者、审稿专家最直接的方法,也是提高期刊显示度最有效的方法。目前,中国科技期刊主要通过单刊独立、多刊联合、依托主办单位、加入数据库、依托出版商等方式建立网站,基本具备了现刊浏览、过刊查询、在线采编系统、高级检索、消息、网站链接等功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站内容和功能也在不断升级,可为读者提供PDF和HTML格式的文章全文。

2.2 微博平台

作为Web 2.0的产物,微博可以借助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平台,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方便快捷地把信息浓缩成精华展现给公众。目前,很多科技期刊顺应潮流,建立官方认证微博,微博平台成为科技期刊扩大传播度的重要阵地。

2.3 微信平台

如果说2010年是中国的微博元年,2011年腾讯公司推出的微信则进一步扩展了自媒体的内涵。随着3G网络的普及,集通讯、社交、资讯为一体的微信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成为信息传播的又一新型媒体平台。一般来说,微信公众平台可分为订阅公众号和服务公众号,科技期刊可以通过注册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实现比微博平台更为便捷、人性化的服务功能,例如移动在线投稿、跟踪稿件状态、登记汇款信息、手机支付审理费、审稿人在线全文审稿、过刊浏览等。

2.4 二维码

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存储方式,通过将具有唯一性标志的二维码印刷在期刊封面页或者文章底部是期刊顺应数字化发展的产物,推动了期刊的传播。主要借助手机扫描,传统期刊上的内容便可以文字、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在手机上,读者不仅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文章,发表评论,还可以获取与期刊相关的各种资讯,轻松链接到期刊的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

2.5 App电子刊

App是指安装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的应用程序。相对于上述免费的微博、微信、二维码等新媒体应用,App电子刊的制作需要开发和维护成本,通常是由期刊社或者期刊社委托第三方独立开发或者加入期刊整合阅读平台之后,在App Store、Google Play等应用程序商店,读者下载之后可以随时随地在移动网络条件下进行直接的在线阅读,是一种全新的阅读和浏览体验。文艳霞[2]认为,期刊App以其便捷性、交互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将会成为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期刊数字化的主要形式。

2.6 大数据平台

对于科技期刊所在的出版行业来说,如何将信息存储数字化,实现数字出版的大数据平台,机遇和挑战并存。钟细军等[3]提出了期刊云的概念,建议由期刊联盟或大型期刊社等组织机构牵头,租用基础设施提供商和软件服务商构建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期刊云,实现期刊社管理,期刊组稿、审稿、编辑、出版、发行、存储与交流为一体的云平台。

3 媒体融合技术对科技期刊发展的影响

在以数字化、网络化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推动下,科技期刊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收稿-审稿-录用-加工-出版-发行直线型流程,而是不断突破创新,转变成立体型多元化发展模式,新媒体技术已经全面影响到期刊编辑、出版、运营等方方面面。 审稿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已经帮助期刊实现了编辑网络化,并朝着智能化、云计算的方向发展。

目前,中国科技期刊传统的数字出版模式为数据库和单刊上网模式。2010年,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先后推出了“优先数字出版”和“万方数据优先出版”服务,已经实现了以印刷版期刊录用稿件为出版内容,以单篇定稿和整期定稿为方式,先于印刷版出版日期出版的数字优先出版模式。

互联网环境下,专业化、集约化、多元化已经成为科技期刊运营的趋势,应尝试线上线下两个平台,搭建线上线下两个圈子,实现符合期刊自身特点的发行、销售模式。

4 结论

21世纪是媒体融合的新时代,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的普及应用,人们已经日益接受移动互联网的资讯获取方式,移动阅读将会为大众所普遍按接受。因此,中国科技期刊应牢牢把握新媒体技术发展的契机,开展与国内外同行的合作,学习国际一流期刊办刊的优秀经验,把期刊着力打造成跨媒介的学术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2013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EB/OL].[2014-08-12].http:///govpublic/80/795.shtml.

[2]文艳霞.移动互联环境下的App与期刊APP[J].出版发行研究,2012,9: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