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管理理念范文

时间:2024-03-22 18:03: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管理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管理理念

篇1

有一句俗语是这样说的:“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却不能叫马儿喝水。”除非马儿自己愿意,否则它不喝水,谁逼迫它也不行。把这句话套用在管理上,又何尝不是如此?激发教师激情的道理也一样:除非教师发自内心地愿意努力,否则,再多的鞭策也是枉然。

学校工作的关键是管理,管理的关键是管人,管人的关键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教师主动地、自觉地充满激情地去工作,是每一位领导者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企业的一些管理方法,激发教师的工作激情。

一、信任与认可——点燃教师的激情

很多学校校长与中层领导、教师之间互不信任,导致人心背离,组织涣散,其负面结果自不用说了。教师说话变得小心谨慎,不反映真实情况,做事比以前有“度”了,对学校的事情不闻不问,人浮于事,原来用十二分力,现在只肯出三分不到,糊弄一时是一时。

信任能让教师为了学校的发展全力以赴,信任能增进团队之间的协作力,信任能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如果一个领导能得到下属的信任,说明上级对下属的工作及生活情况有充分了解,同时领导对下属的信任展示的也是一个人的心胸,信任是管理者必备的一种能力。信任不同于放任,信任无成本,而放任却会让学校成为一盘散沙,让教师、学生终身受害,付出惨重的代价。

信任的直接结果是认可。认可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领导者有意或无意地违反它的话,身边就不可能有干劲十足的人。

认可有很多种形式:从哪怕只有几句话的感谢到放手教毕业班;从细致安排工作到放手让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看似不经意间提到教师对学校的贡献到专门介绍一个教师;从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媒体采访到组织全校教师一起观看他们在媒体报道中的露脸……

而为了获得这种认可,教师往往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道理很简单:在所有人看来,即使是丝毫不起眼儿的认可,都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时刻,它的美好犹如黑暗中擦亮的一根火柴,让人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领导的认同和激励,看到了同事的尊重和羡慕,感觉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宽容和理解——允许点火失败

有的火柴一擦就燃着了,而有的火柴我们要擦很多次才能燃烧起来,还有的甚至擦着擦着,就不可能再擦亮了。把“敢于失败”作为学校的管理理念,是领导者宽容和成熟的开始。因为激励定会带来变革,而变革又可能伴随失败,但要分清的是,只是方法失败,而非教育失败。如果教师太在乎失败,就会怕犯错而求稳妥,使用老模式教学,教育手段和方法不更新,离学生实际越来越远,就只会裹足不前,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事实上,没有积累过失败的经验,成功也是很难到来的。

只要失败或错误不背离教育原则,不以牺牲学生的前途为代价,学校都可以宽容,把它作为一笔学费,从失败中同样能积累丰富的经验,为以后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选择燃点是激励教师的关键。这就好比人们要知道手中每一根火柴最容易被点燃的那一部分一样。当摩擦它的正确部位的时候,才能适时擦亮它。如果火柴潮湿或破损,无论如何努力,也只有失败的结果。每个教师的燃点都不尽相同,如,青年教师刚刚参加工作,一般都有很高的工作热情,希望有业务进修的机会,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业务进修,并真心实意地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年教师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他们希望自己能做出成绩,并得到领导的认可,为中年教师创造条件,支持他们从事教育、教学改革,支持他们外出学习、交流经验,积极推荐发表他们的学术论文,对于能力强、成绩突出的要提拔重用,要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老年教师大多希望自己身体健康,并且在学校能得到领导及同事们的尊重,对于老年教师要给予一定的照顾等。领导合理激励,让他们人尽其才,发挥最大的效益。

三、关心和尊重——让教师体会到自己的重要

人是感情动物,教师是知识分子,精神需求更大。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心里应该时刻装着教师,自觉地为教师服务,关心他们,为他们排忧解难,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实际困难。

人是社会中的人,工作只是教师生活的一部分。在一些特定的日子里,如家里的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如果领导都能及时地组织同事去道贺或吊唁,并亲自带领教师代表参加的话,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支持:更是一种尊重。教师会发自内心地感激,感受到领导的人性化的关怀。

有些领导每逢节日都会给教师发祝福短信,有的细心的领导甚至还能清楚地记得教师的生日,亲自送上一块蛋糕,在教师父母过生日时送上自己的祝福,在教师家属生病时会亲自或派人去拜访慰问,在节日里会给教师家属寄节日贺卡等。这些不拘形式的祝福和关心看起来很普通,但就一个教师来讲,连他自己都觉得很普通的日子,却有人能与他一起分享与承担,你想他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一个礼物、一份纪念品只是一个象征,但却传递着这样的信息:你是优秀的,是学校的骄傲,你和你的家人理应受到尊重。得到尊重的教师,会死心塌地地努力工作。

四、目标和规划——获取成功的方向

实践表明,人在活动中目标越明确,积极性越高,工作效果就越显著。所以在学校管理中,通过设置目标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60年代提出了期望理论。他认为目标的激发力量的大小,取决于人们对目标的期望值和效价。用公式表示M-V xE(M代表激发力量,E,代表期望值即被激励者对实现目标可能性的估价,V代表效价即达到目标对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从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对目标的期望值越高,目标的效价越高,那么该目标就会产生较大的激发力量,他的工作积极性也就越高。

学校领导要帮着老师设计合理的、符合实际的目标和长短期的规划,让他们找到努力的方向,做个有准备的人。令人沮丧的是一些人总是认为高目标可以激发人们的斗志,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高目标才是一种挑战。然而,如果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结果必然将是对此失去信心。最好的做法是先点燃一支能熊熊燃烧的火把,以之为目标,再去扩大它的燎原之势。

五、参与与责任——学校生存的氧气

当人们觉得自己正在成为一个重要计划、项目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时候,他们的积极性会空前高涨。如果不让他们参与到决策的过程中,没有听取他们的意见,没有重视他们的话,那么,这将是一个令所有高明的管理者都不免头疼的不得不面对的糟糕的局面。如果我们奢望在没有氧气的前提下点燃火柴,显然是个愚蠢而又不现实的做法。

学校管理亦是如此。首先,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善于广泛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要真正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摆正自己和教师的关系,决不能在教师面前觉得高人一等、唯我独尊,更不能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其次,调动教师“民主治校”、参与学校各项管理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主人翁精神,有效发挥“教代会”的作用。如果我们把学校整体界定为一个系统,那么管理者和教师应该是这一系统中的两大基本要素,他们之间只有分工的不同,而工作目标是一致的。教师积极性的调动,要通过激发教师的主人翁精神,依靠教师的自我调节和控制来完成。

如,在“校务委员会”中吸收一定比例的教师代表,让他们畅所欲言,发表对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学校领导还要经常“沉”下去,了解教师的呼声和管理中的“热点”问题,对来自“民间”的声音,管理者不要只让教师雾里看花,一定要有下文,如何解决,是否采纳,要掷地有声,模棱两可地敷衍,教师们会伤心失望。对暂不能答复的要经过研究后予以答复,不能解决的要说明情况和原因,做到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

教师的参与就是学校发展中看似普通却无所不在的氧气,领导者们是否想过:没有氧气,思想和创意的火花还能否被擦亮呢?

篇2

1.把工作看成乐趣,人生即天堂,把工作看成负担,人生即地狱。

2.认真工作是一种自我满足,自我享受。要想自己快乐,就要用心工作,如果因为荣誉、地位等小的挫折,而对工作失去了兴趣,“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人活着也就失去了光彩。

3.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工作,轻轻松松做事,开开心心生活。

4.人生是现场直播,没有排练,认真对待每一天,认真对待每件事。

阳光心态理念

1.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快节奏、高效率地多做平平凡凡、实实在在的事情,享受到为社会、为他人、为学校、为亲人尽到责任的快乐。

2.人之所以幸福,不是因为得到的多,而是由于计较的少。

3.埋怨天气恶劣,常常是自己身体虚弱;埋怨别人狭隘,常常是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难教,常常是自己方法太少。

4.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5.让自己阳光,给学生阳光,让大家阳光。

教师合作理念

1.在竞争与合作中保持平和的心境。

2.善待学生、善待同事,等于善待自己。把身边的人看成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之中;看成魔鬼,你会生活在地狱之中。

3.不要把别人想太坏,真诚而简单地对待别人,我们会活得平静而精彩。

4.欣赏别人的优点,善待别人的缺点,尊重别人的隐私,快乐自己的人生。

学生评价理念

1.我不是最好的,但却是唯一的。

2.多把尺子量学生。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多一批优秀的学生。

3.每个学生都是潜在的天才,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不已;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每个学生都可以发光。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4.成绩评定用等级代替名次,鼓励学生争做“优秀”生,努力考“重点”。

班主任工作理念

1.抓纪律是班主任工作永恒的主题,但良好纪律的基础是高尚的品德。德育工作才是班主任第一要抓的的大事。不从这里入手,只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老师“降”住学生靠的是:爱心、威严和方法,三者缺一不可。

3.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

4.对于学生身上的缺点,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5.在班里大批评之前要有大表扬!两者同时进行,表扬和批评的力度同时得到加强,老师还能保持一份平和的心情。

学生管理理念

(一)常规管理理念

1.学生管理没什么大事,成功就是将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学生管理要反复抓、抓反复。

2.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

3.严格要求学生要做到“四有”,即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恒。

4.难忘的教育才能达到教育的终身难忘。老师必须组织一些独特的教育活动使孩子终身难忘。

(二)后进生管理理念

1.同样一个孩子,把他看成坏孩子,他会和你对着干,把他看成好孩子,他会跟着你去干。

2.教师具有极大的力量,能让学生活得愉快或悲惨,能让学生丢脸或开心。所以教师是个高危的职业,一句话可以成全、也可以毁掉一个学生。

3.优秀教师发现学生的优点,表扬鼓励发扬它;一般教师发现学生的缺点,讽刺挖苦强化它。

篇3

[关键词]高校本科 教学管理制度 以人为本 建设路径

[作者简介]张鹏(1978- ),男,辽宁抚顺人,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招生与就业工作。(天津 30038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038-02

高校本科注重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基础,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也是高校管理者研究的永恒主题。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小康的今天,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当代社会得以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本科的教学管理制度需要转变,管理者的教学思想需要与时俱进,传统的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模式需要向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转变。

“以人为本”概念是同志在党的“十七大”上提出的,人本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理念,被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所重视,高校也不例外。高校为了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和适应经济发展的全面性的大批创造型人才,必须深化教学改革。进入21世纪,人本管理理念渗入了整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潮中。高等本科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才,包括培养学生,也包括对于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培养,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全面发展是高校本科的最终目标。现代的教学管理理念,即人本管理,相对于传统的管理理念,即制度管理,是一次很大程度上的突破。人本管理强调以人的自我管理为基础,其核心是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主要是通过人的自我管理使学生自主发展,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人与组织的共同发展。

一、我国传统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不足及矫正

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本科开展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及培养新世纪合格大学生的重要环节,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校本科的教学质量。良好的教学管理体系对于学校教学的顺利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反,不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会直接阻碍学校教学的开展。具体分析来看,传统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第一,教学管理机械化。许多教学管理者对于教学管理的认识出现了偏差,他们工作的动力不是因为教学管理工作主动吸引,而是外在的报酬。他们认为学生学籍的管理、成绩的考核查询、学生的排课与调课等活动都是常规性的简单机械工作,并不需要自己的创造力,认为教学管理者只需要一般的素质就能够保证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正常运行。教学管理者缺乏现代管理的思想理念,使教学管理比较局限。

第二,教学管理应试化。传统高等本科教育模式并没有把学生当成求学的个体,而是认为他们是知识的容器和应付考试的工具,只重视外在学科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其实考试只是检查学生对于某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并不是学生对于相关能力的运用。

第三,教育教学决策的集权化。教学管理者在作出相关决策时并没有深入各个教学部门去了解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即使相关人员反映了一些教育教学问题,教学管理部门也不能及时地解决问题,这都是由于教育决策的集权化造成的,教育决策往往是由上而下,即最高层进行最后的表决,整个过程具有严格的等级性,下层反映的情况很少被采纳。

针对上述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首先,转变高校教学管理的理念。高校本科教学管理是一个整体,不能孤立地去改变某一个环节,必须从认识上树立整体的观念,将教学管理看成一个系统。高校教学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凭借教学管理本身的价值来推动整个教学管理过程的运行,应依据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不同的人格特征来采取有效的管理制度。其次,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学管理队伍。优秀的教学管理团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其中教学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与效率在提高管理水平上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学管理者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头脑中的知识,通过专业的培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拥有现代的管理意识,使高校本科的教学管理走在时代的前沿。

二、“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管理理念

(一)“以人为本”教学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1.“以人为本”教学管理的内涵。“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的价值,教学管理的对象是人,人是有感情、有思想的动物,不是一台自动化程序的机器。大学生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考虑,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是基于人的个性特征不同而进行的管理方式,所以教学管理者在管理中要融入人本的关怀,重视对师生的情感和信念等方面的培养,从而发展师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师生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提高高校教学的活力和竞争力。

2.“以人为本”教学管理的内涵及特征。“以人为本”教学管理模式具有以下特点:其一,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驱动作用。它重视个体的个性发展,尊重不同个体的不同需求,考虑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关怀,能激发人体内在的潜力、主动性和创造力。高校中的学生和教师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进行的互动是自发的,具有很强的自觉意识,不是外在的权力和压力的推动,而是自身力量在维持自己学习的进行,因而能更好地体现自主性。其二,这种模式具有很浓的文化性。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整合自身的思想、理念和行为准则而实现的。高校置身于社会这个大群体中,无论是学校的制度还是教学管理都受到文化的影响,而“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不仅仅依靠国家政策的执行,还借助了其创造的文化氛围来激励人,它能够满足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自我实现的需要,进而全面发展自我。

(二)以学生为本的内涵

“以学生为本”强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满足社会对于新兴人才的需要。以学生为本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专业的设置。高校在设置课程时要充分考虑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生毕业后将要从事的职业,这些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基础条件等。在学生选择专业时还要考虑到自身的性格特点和优势,变更自己的专业,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设置课程时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2.课程的选择。给予学生选课的自由,各种课程的设置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进行的,而以学生为本还体现在课程的选择上,包括专业课程的选择、公共课程的选择还有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等。学生可以结合老师的意见和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时间来安排自己的课程,全面推进自主选课、选老师和选时间的机制,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版本的课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学有所用。这样学生的自主性加强了,学校的主动性也得到了改善。

(三)以教师为本的内涵

1.重视教师的精神需要。对于高校本科的教师,除了满足低层次的物质需要外,高级的精神需要也要考虑,精神需要是教师前进的根本动力,它激励着教师在教学方面不断地创新和突破。所以在精神食粮上,高校教学管理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理解,在允许的范围内,不断创造条件,激发和满足教师的精神需要,激发教师的教学动力。

2.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管理。教师是管理的对象,同时也是管理学生的主导,所以,在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优缺点以及生活需要方面,教师比管理者更深入,这样教师才能够根据对学生学习、生活的了解来设计课程,真正关心学生的需要。这不仅能使高校教学管理更实际、更有针对性,也能够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更重要的是能使教师和管理者形成一个新的整体,真正为学生服务。

三、“以人为本”教学管理建设的实现途径

传统的高等教学管理模式太整齐划一,不具有灵活性,而现代的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个不足,“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考虑了主体自身的意识,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具体途径如下:

第一,创建研究型的学校。培养人才是高校的职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管理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人才是提高教育竞争力的关键。研究型的学校对于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教师的教学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学校对自身的要求,学生会更有动力去吸收不同的知识,教师也能更高地要求自身,对于自身的教学方式会有更多的思考;这样的激励下,学生能掌握更深度的知识和技能,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能得到更好的改善。建立以人为本的研究型学校,能更好地激发师生的潜能,也能更好地体现现代教学管理模式的优势。

第二,制定合理的高校发展策略,包括组织策略和公关策略。组织策略表现在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目的上,学校管理人员按照学校的人文精神和管理理念,合理科学地设置学科项目,规定师资力量的多少,进行合理的分配。在搞好这些组织策略后,师生都能清楚自身的权利和职责,使得学校能基本上完成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相结合的目标;公关策略表现在利用各种有效的渠道来向外界宣传学校的教学理念和学科优势以及教学发展前景,这对于树立学校的形象、接收更多有价值的生源、吸引更专业的教学人才和管理人才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21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开放的教育,是以学生和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是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发展的终身教育。在高校本科现代教学管理中,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和教师以及管理人员个性发展的理念,即“人本管理”理念正在快速发展,且日益成为管理的主流理念。人本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相对于传统的管理理念,构建高校本科教学管理中的人本理念,需要高校转换思路,不固执于传统的模式,深入认识时代的要求,在各个方面强化人本化的理念。首先,在实施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时,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时代对于当代大学生的要求,进而更好地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使大学生成为新型的创新型人才。其次,在实施以教师为本的理念时,注重运用科学的激励方法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针对各个教师的教学特点进行相应的培训,以更好地实现教师的创造性。另外,在培育专业化的管理者时,针对不同管理者的认识和经验的差异进行管理,使教学管理人本化更切实地被执行。总之,在高校本科教学管理中有效地落实人本化的理念,既能适应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能够促进高校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夏会金.“以人为本”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与思考[J].社会心理科学,2011(2).

篇4

关键词:6S管理 实训教学 职业素养

维修电工技能实训是一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技术基础实践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电气安装、调试操作技能、故障分析、修复及设备检修技能、工具的使用与维护,仪器、仪表的使用与维护和安全文明生产等知识与技能,并具备维修电工中级水平,以期达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高职业素养的面向职业岗位群的高端技能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调查和对用人单位访谈,发现尽管通过该门实训课程的学习,学生在将来的就业岗位能够胜任电气控制系统安装调试工作,但缺乏基本的操作规范,没有标准作业和安全文明生产的意识,学生的生产行为不符合工厂实际生产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在对学生掌握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先进的管理理念。

1 6S管理方式

6S就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六个项目,因均以“S”开头,简称6S。它是指对生产现场各生产要素(包括人和物)所处状态不断地进行整理、整顿、清洁、清扫、提高素养及安全的活动。其最终目的是提升人的品质:革除马虎之心,养成凡事认真,做到自觉维护工作环境整洁明了,培养文明礼貌的习惯。整理,即将工作场所中的任何物品区分为必要的与不必要的,必要的留下来,不必要的物品彻底清除。整顿,即必要的东西分门别类依规定的位置放置,摆放整齐,明确数量,加以标示。整顿活动是建立在整理的基础上,是对整理活动的再深化。清扫,即清除工作场所内的不必要物品以及脏污,并防止脏污的发生,保持工作场所的整洁。清扫活动是对整理、整顿活动的深化,是整理整顿后的具体行为要求。清洁,即清洁活动室,维护整理、整顿、清扫的成果,将上面的3S 实施以标准化、规范化的形式贯彻执行下去,并持续地改进。素养,即通过宣传、贯彻6S管理体系,人人养成遵守规范的习惯,依规范行事,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公司职业氛围,整体提升公司员工的职业化水平。安全,重视成员安全教育,每时每刻都有安全第一的观念,防范于未然。以营造安全生产的环境。6S管理的精髓是: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6S管理的作用是: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使工作环境整洁有序,预防为主,保证安全。6S管理起源于日本,之后在英、美等国得到推广。6S管理进入中国后,也因其行之有效,管理理念和方法迅速得到发展,运用领域已由传统的制造业发展到各行各业。

2 6S管理方式在实训中的运用

为使6S管理理念更好地融入到实训教学工程中,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实际情况和结合本课程特点以及因材施教教学原则,我们制定了表1所示的“维修电工技能实训6S管理量化标准”,以此来约束学生的操作,提升学生对先进管理理念的理解,培养职业素养。

实训开始时,向学生介绍有关6S的基本常识,使之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提前制定实训分组名单,建议分组时按照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来分配,一般为每组4人,设组长1名,组长负责本组学生的具体量化工作。班长负责全班考勤,并协助实训教师协调全班整体的实训过程监督。

表1中各项具体含义是:

2.1 整理 严格禁止学生将早饭等食物带入实训场所,保障实训场所通道畅通,无障碍物。实训课前组长负责提醒组员将实训工具等用品按规定摆放位置摆好。不配合管理的,参照表1要求计分。

2.2 整顿 按照实训教师的要求,确定物品放置场所,标明放置场所,提出物品摆放要求,确定管理人(一般为组长),定期检查。

2.3 清扫 上下午实训结束前10分钟需清扫实训区域,包括实训设备、桌椅、地面。不得借口下次再来打扫,养成随时清扫的习惯。实训场地整体清扫工作也应如此操作。

2.4 清洁 工量器具每次用完均需擦净,按时保养,防止生锈。机床排故设备中有大量的电器元件,常常会由于雨天潮湿和灰尘等因素导致元件受到腐蚀或造成元件间的短路,引起非设定的故障,应当及时清洁。设备若长时间闲置,该设备应封存。

2.5 素养 强化安全操作规程的教育,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严禁串岗。根据表1的6S管理量化标准制定表2所示的记录单,对组员进行量化考核。该考核成绩占实训总成绩70%。每天实训结束后统计,第二天晨会张贴在显著位置,对表现良好的学生及时表扬,使其本人增加信心,引导其他同学向其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素养养成。

2.6 安全 学生必须接受安全教育,牢记安全用电知识、消防知识、电工人身安全知识、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及触电急救知识。凡旷课或请假的学生必须补上安全教育课,经过培训后方可进行有关的设备操作。不得带其他班级的学生进入电气实训场所,严禁窜岗或擅离岗位。未经实训教师同意严禁私自开启有关设备电源,严禁用金属丝(如铅丝)绑扎电源线,严禁用潮湿的手接触开关、插座及有金属外壳的设备,严禁用湿布揩抹上述电器,堆放物资、安装其他设施或搬移各种物体时,必须与带电设备或带电导体相隔一定的安全距离。警钟长鸣,确保实训安全进行。

2.7 实训效果评价 每个项目实训完成后,都要进行集中总结,先由学生对所在小组的工作成果进行总结,再由指导教师和其他组学生对其实训效果进行点评,使学生通过互相评比实训效果间的差距来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做出改进。每次评比活动结束后,将选取1个最佳实训效果在讲台上展览,让大家感受到有良好的操作习惯就会出优秀结果,以激励学生职业素养的逐步养成热情。

整个实训效果评价和总结是通过由实训教师团队组成的评价组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技能进行评价,以答辩的形式进行。

3 结论

实践证明,按照上述6S标准进行实训过程控制实施,使学生感到了实训过程的严肃性、职业性和实用性。从一开始的抱怨、逐步适应和最终养成习惯,从对学习的盲从到积极比拼,最终他们都能自觉地遵守6S标准,专业技能大大提高,他们对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同时也改变了以往实训环境脏、乱、差的情况,成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规范意识和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日]佃律志著.图解丰田生产方式―图例解说生产实务[M].滕永红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2]孙兵,张晓明.6S精益管理一本通[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篇5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管理 人本化 现代学校

现代管理学研究表明,管理体制已经发生了由控制性管理向服务性管理的转变,也就是说管理的主要职能不在于监督、控制,而是以提供适当的服务为宗旨。相比于传统的控制性管理模式,服务性管理模式的基本理念是人本化,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价值,寻求符合人性需求的服务机制。学校教育是一项“为人”与“成人”的活动,学校是为了人的成长与发展而专有的社会组织,现代管理的服务性转向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学校管理需要以人本主义为基本理念,探求人本化的高职管理机制,这也是高职教育管理机制转型的必然要求。

一、高职人本化管理的必要性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人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然而,在传统控制性管理模式下,教育缺乏对人性的关怀,教育管理以监督为主要职能。在学校里,形成了以书记、校长为上层组织,各级处长、科长为中层组织,教师、学生为下层组织的科层化管理机制。这种机制是现代技术理性的产物,其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实现组织管理的系统化、机械化、精确化,它排除了人的一切情感、需要,人成为被组织系统所加工的无生命、无情感的产品,学生则处于整个系统的末端。由此所引发的问题,对于教师而言,就是容易失去工作的积极性,在工作中体验不到生命的成长,体验不到人生的意义、工作的成效,这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教师职业心理倦怠;对于学生而言,则容易出现厌学、逃学现象。20世纪20年代梅奥通过“霍桑实验”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实验指出外部的环境条件并非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除了经济收入之外,人还追求社会的承认、心理安全等,自此,人的心理因素在管理中越来越受到关注。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所和新浪网教育频道进行了一次教师生存状况调查,结果令人担忧: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近40%的被调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超过6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部分甚至有跳槽的意向。要想提升高职教学质量,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就必须要改变高职院校管理机制,特别是由于高职教育自身独特的类型特征及明确的市场导向性,其情况更具典型性和复杂性。如何走出高职管理的困境,梳理高职管理的人本化理念,既是一次有益的探索,更是现代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实现高职人本化管理的基本途径

学校管理必须面对两大课题,即对教师的管理和对学生的管理。因此,学校管理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人,一切手段和方法必须围绕人的因素展开,这就要求管理者在认清学校工作特殊性的前提下,树立一切活动以人为中心,把人视作能动性的主体,把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内在动力作为最高宗旨和终极目标。因而,高职教育管理应从认识人的本质、研究人的本质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一)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

教学是学校一切活动的中心,而教师则处于教学活动的主导地位,所谓“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职业教育是融技术性与操作性为一体的教育,学生在未进行职业教育前,有可能处于对所学专业技术完全无知的一种状态,因此,教师的主导地位就显得更为重要。对学生进行有益的职业规划和职业指导是教师的首要作用,从学校教学活动的地位来说,教师毫无疑问是学校管理中的主体者。树立人本化教育管理理念的首要之处,就是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即以教师为本。

首先,实行人本化管理,必须尊重和欣赏教师,这是实施教师人本化管理的前提条件。受传统文化及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影响,职业教育长期处于一种受到鄙薄的状态,而身为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社会地位似乎也逊色于从事其他教育的教师。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欣赏,高职教师也不例外。学会尊重和欣赏教师,是学校走向“以人为本”柔性管理的第一步。

其次,加大人力资本投资,这是高职院校走向教师人本化管理的关键一步。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向学习型院校发展,为此,学校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必须加大对教师的管理、教育和再培训。对于青年教师,学校要看重其待遇,使其有成就感和满足感,能够在工作中学到东西,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从而制订合理的教职工发展计划。另外,还必须针对教师的个人情况,将其放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使其对工作产生认同感,充分发挥其潜力,让他们从工作中受益,在待遇和发展机会上得到成果分享,从而更好地为学校工作。

最后,在高职院校实行教师人本化管理,还必须让教师参与管理。要让教师能够感受到自身作为主体的地位和价值,让教师分享学校的管理权力。一个学校的发展,最有话语权的就是教师,教师能够清楚地知道学生最需要什么,教学计划如何制订比较合理,教学质量是好是坏,教学活动理应如何安排。对于学校发展的具体因素,教师往往要比学校领导更具有直接的感知力。因此,要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不仅是人本化理念的体现,而且能够有效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帮助他们克服职业心理倦怠,获得人生成就感。教师参与管理,就是要使领导和教师之间相互信任、和谐共处,营造人道化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改变单调的工作模式,实行多专多能,教师之间要相互平等,上下级之间要相互信任,从而形成一种家庭式的和谐学校文化。学校领导要时刻倾听教师的心声,加大感情投资,嘘寒问暖,使其产生良好的工作责任感、成就感和满足感。这样一来,学校才能形成良好的管理氛围,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校一切活动的最终指向点,所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高校强调以人为本,根本上来说就是强调以学生为本。

首先,尊重学生的人格,视学生为朋友,把学生作为服务的对象,与学生平等交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不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而是基于一定的文化情境进行交往,这个交往过程是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的。教师可以是一个引导者、倾听者,也可以是学生的朋友、同伴。在这样的交往情境下,学生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的发展。当前的教学中倡导对话教学、交往教学、合作教学、探究教学等教学方式与理念,其根本上也是人性解放诉求下教学文化变革的要求,是人本化理念在教学世界的应用。

其次,尊重学生的权利,给学生更多的发言权。在决定任何一件事情前,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米德的研究表明,人类文化可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三种。前喻文化主要是一种原始文化,是指青年人向老年人学习,是一种典型的灌输式思维;并喻文化主要是指文化在同辈之间相互传递,同辈之间相互学习;而后喻文化主要发生于后现代社会,是指老年人向年青一代学习。随着社会逐渐进入后工业化、后信息化时代,后现代社会的特征逐渐显现,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这就打破了原来由长辈们掌握知识文化的垄断模式,而逐渐出现年青一代更多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现象,老年一代需要向年青一代学习。这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在学校管理中,学校领导、教师掌握的知识未必比学生更多,给予学生更多的发言权,这个过程对于长辈们来说也是一种学习。同时,随着学生文化的解放,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得到尊重。自由表达个人的见解,这是人最基本的权利,学生的自由权利也应该获得人的尊重,具有自己的话语权。

最后,尊重学生的职业选择,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的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课程定位、专业教学标准及课程开发、教学方案制订和实施等的关键点,因此,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来看,学生内在的心理需要,即学生的职业兴趣,是他们接受外部教育影响的根本前提。学生接受职业培训,是学生主体出于提高自身职业能力需要及就业需要,而对教师传递的教育信息进行理解与分析、反映与择取以及整合与内化的过程。所以,高职教育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根据其内在心理需要组织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因势利导,激发学生自觉地接受教育管理,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职业能力。

三、实现高职人本化管理的基本方法

(一)以德育指导学生成长

道德是社会的基础,是人类和谐共处的基本准则。职业院校实施德育的目的在于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实现人的德性生成,从而使培养的职业技术人才有应有的职业精神,熟悉并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坚守职业理想,能够让技术服务于人。传统的德育方式秉持灌输式的思维模式,企图通过说教或者课堂教学而让学生的思想得到提升。其实,这是非人性化的,不能触及学生灵魂的说教,不仅空洞,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改变这一状况的具体方法,就是改变德育的方式及德育的内容。传统的德育内容,不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内容。这些德育内容对学生确实是必要的,但其所传递的思想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没有合适的契合点,缺乏感染力与号召力,最终就不能形成德育的影响力及实效性。因此,首先,德育内容要实现由“高”到“低”的转变,处理好德育内容选择的“高”和“低”、“远”与“近”的关系。德育要贴近、关注学生的个体生命和现实生活,把职业道德规范和他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其次,寻求由“外”到“内”的自律型德育内容。再次,德育内容着眼点要从共性向个性提升。职业院校的德育应该在共性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最后,德育内容创新要由知识学习向能力素质培养转移。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道德认知固然是整个道德形成的基础,但对职业院校的德育而言,应该更加重视职业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养成。

(二)以科研引领院校发展

现代教育管理理念表明教学管理者必须转换角色,从原来的教学管理者变为教学实践的研究者和参与者。而从目前的实践看,高职院校能否与企业或科研院所等其他社会力量紧密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关键在于学校的科研水平。学校如果没有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和适用性较强、市场开发潜力大的科研成果,就无法实现校企“双赢”,在“合作”中就没有地位、没有主动权,也就无法进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然而,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特殊历史原因,长期以来,高职教育虽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高职院校尚未认清自身的角色定位,仍旧满足于上好课、教好书、育好人,一味地强调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而忽视了高校还要承担发展科学研究的任务,忽视了科研对教学的反哺作用,从而导致科研成为制约高职教育长足、健康发展的“瓶颈”。为此,我们迫切需要构建一套与高职院校实际相符的科研体系,在制度层面上为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提供保障,以科研增强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发展,以科研带动教学质量提高,以科研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最终形成办学的良性循环。

(三)以服务强化管理意识

篇6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教育技术;知识价值链

知识管理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它关于知识及与知识相关的资源和过程的管理方法与管理技术可以为教育技术实现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的拓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一.知识管理与教育技术概述

20世纪90年代初,知识管理的概念首次出现在管理学领域。知识管理是对组织知识的生产、分配、交流、整合、内化、评价、改造的全过程管理,其目的在于实现知识共享,增加组织的知识总量,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从宏观角度来看,知识管理关注整体,是对一个组织系统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及相关资源的管理,任何一个管理过程都应考虑组织整体效益的实现。组织还应有与外部环境交换知识的通道,从而保证知识来源的丰富性。组织成员通过共同努力,更新组织的知识,提高组织的知识总量。知识管理的目标定位是实现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提升组织的竞争力。

知识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显隐知识的转换。在这一转换过程中,个人首先通过摹仿习得他人的隐性知识;接着将这一部分隐性知识经过思考表达出来后,外化成为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再与先前的显性知识组合,成为一个新的整体,在组织内共享;最后组织中的成员将其内化为个人所拥有的隐性知识。在实际的转换中,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即隐性知识社会化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外化为显性知识、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重新组合、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这四个转换环节是知识转化理论的核心内容,并由此形成一个循环上升的知识增值系统。

从微观角度来说,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对知识价值链的管理,清除影响知识价值链形成的阻碍因素,加快价值链的形成速度,使组织的知识在运动中不断增值。通过对知识管理定义与管理过程的分析,知识价值链可以具体化为如图1所示的K9知识链。

在具体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知识管理又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环节,即知识生成管理、知识应用管理、知识交流管理,由此又形成诸多知识管理工具。网络技术、人工能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在知识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较常见的专家系统、数据仓库等都在知识管理中得到了应用。

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教育技术在发展中注重创造新的资源和过程,重视技术手段的运用,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既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也关注学习者的学习成果。同时,教育技术一直是抱着一种开放的态度来促成自身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每一次飞跃发展都能带动教育技术的进步,其他学科的理论创新也能引发教育技术的关注。知识管理对教育技术的发展意义也正是如此。教育技术关注较多的仍然是可以传播和表达的显性知识,未能对价值更大的隐性知识进行有效地开发与利用,也未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而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观念就是隐性知识比显.陛知识更能创造价值。从这点出发,教育技术可吸收和借鉴知识管理关于隐性知识的管理理念。

二、教育技术借鉴知识管理理念的可能性分析

如前所述,知识管理与教育技术虽然分属于不同的学科范畴,两者却存在着诸多相同或相似的方面,这就为教育技术借鉴知识管理的理念提供了可能。

1.知识管理与教育技术都具有整体观

知识管理与教育技术所需实现的都是组织的整体效益。知识管理关注的是提高组织的知识总量与核心竞争力,组织的知识储存量直接影响到组织的后续发展潜力。教育技术服务于整个教育系统,注重提高系统的绩效,并且一直致力于去寻找能够完成这一使命的方式方法。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等在教育技术领域中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即可说明这点。归结起来,两者有着共同的目标,即提高个人和组织的知识和学习,进而提升个人素质,组织智慧。

2.知识管理和教育技术都具有相同的知识观

知识管理通过对知识的一系列开发过程,实现和完善自身的管理理念,达成管理目标。教育技术则从关注信息转变为关注知识,通过对知识进行整体研究,实现教育组织中知识的发现与再创造。而两者最终都需创设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平台,增进组织成员的相互交流,同时需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促使知识流动系统的形成。

3.知识管理和教育技术都倡导人本主义的思想

以人为本的思想既存在于知识管理中,也存在于教育技术领域。知识管理认为只有组织中的人才能创造知识、更新知识、利用知识,因此对知识的管理最终须体现在对人的管理上。教育技术也一直强调人本主义思想,即不仅要关心学习者学习目标的实现,还要积极倡导为教育者提供一个再学习的平台。

4.知识管理与教育技术在技术手段上的相同点

两者在技术层面也有着共同之处,即两者都运用了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由这两种技术还衍生出来许多新型的交流和学习方式,如Blog、网络社区、电子邮件系统、知识资源库等。知识管理和教育技术可以相互借鉴彼此在应用这些技术手段时的经验和成果。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构建学习平台,营造学习环境,促进学习者学习,提高教育组织的绩效。管理知识的过程实际上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教育功能的实现,吸收知识管理的理念,也是教育技术为完成这一任务而进行的一次努力。

三、利用知识管理,创新教育技术

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分类思想、知识转化理论、知识价值链的形成等理念,均可以引入到教育技术中来。通过借鉴这些理念,教育技术可以为学习者营造更为有利的学习环境。学习者或者教育者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面对面交流、网络社区等直接或间接共享到他人的经验、技能等,从而最终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教师的工作能力,进而提升整个教育系统的组织智慧。

1.知识分类思想对教育技术的意义

知识管理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胜知识,而且更关注隐性知识。教育技术在多年的发展中一直致力于将显性知识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给学习者,并为学习者所熟知和掌握。学习者对更加重要的隐性知识的学习则处于一种未知的状态。在面对面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学习者或多或少能够通过一些亲身体验的方式学习到隐性知识。但是在非面对面的教学过程中,这种隐性知识的学习就被完全忽略知识分类思想提醒教育技术相关人员应该更加关注开发和利用隐性知识。

2.知识转化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启示

教育技术必须关注隐性知识对学习者的作用,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创设一种能让学习者感觉到这种知识的存在,并且学习和使用这种知识的环境。知识转化理论详细阐述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并且强调隐性知识只有被转化成显性知识才能被认识,而显性知识在被学习者学习并内化为隐性知识后才能达到提升个人素质的目的。教育技术已经能够成功地将显性知识利用信息技术转化成各种产品,然后传递给学习者,学习者也能够利用这些产品来促进自身的学习。但是教育技术还未能创造出一种有效的机制去利用隐性知识。教育技术通过借鉴知识转化理论,思考利用隐性知识的途径,创设能促进隐性知识转化成能被学习者利用的显性知识的环境教育技术还应该具备合并显性知识和显眭知识的能力,以及鼓励学习者与教育者将自身的知识拿出来共享。

3.教育技术对k9知识价值链的借鉴

K9知识价值链的对象是知识,如前所述包含有九个过程。教育技术在AECT94定义中则划分为五个范畴——设讥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其对象界定为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相比之下,K9知识价值链更具有操作性,同时还揭示出知识在传递过程会不断地增值。教育技术可按照K9知识链的划分方法,将实际开发知识的过程细分为获取、开发、利用、管理、更新和评价知识。此外,教育技术还应该要创造出具有增容性的学习环境——能支持知识的螺旋上升,提高知识的总量和价值。

4.知识管理环节的划分对教育技术的启迪

知识管理通过总结k9知识价值链,得出知识管理包含四个过程:知识生成管理、知识积累管理、知识应用管理和知识交流管理。从这点出发,教育技术在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时,首先必须解决的是明确教育知识的来源:应该包括已经被认识到的可以拿来学习的知识、还掌握在少数教师、专家、学习者头脑中不能被传播的知识以及新创造的但还未纳入到教育领域中的知识。其次,应该运用一定的鼓励机制和技术手段识别、提取和组织这些知识,使之有序化、系统化。当拥有了大量的知识之后,教育技术可以利用教育资源库、专家系统等手段将这些知识积累起来,并进行管理。学习者和教育者可以通过教育资源库获取大量的知识,同时又可以将自身独有的知识拿出来供所有人使用。知识通过交流和共享获得增值,这也为产生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了前提条件。

5.教育技术在技术层面上吸收知识管理的成熟经验

知识管理运用了诸多先进的技术手段。教育技术可以吸收这些技术在知识管理中应用的成熟经验,来促进自身技术能力的提高。教育技术和知识管理一样都很重视计算机网络技术——利用网络可以整合组织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创设组织成员的交流平台,还能利用其中的群件技术为学习者和教育者提供知识共享的基础通讯设备。知识管理应用的另一核心技术就是人工智能。教育技术已经在实践过程中尝试使用人工智能,如专家系统、机器学习等,但还处于起步阶段。教育技术可以尝试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使用人工智能。

知识管理为发现、分析和管理教育信息资源提供了一条综合的途径。教育技术可以吸收和借鉴知识管理的很多东西。何克抗教授在其主编的((教育技术学》一书中,甚至将知识管理视为教育技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教育技术相关人员已经开始试着去研究在自己所从事的行业中应用知识管理的途径。

四、知识管理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现状

1.校园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

建构校园知识管理系统是知识社会对于教育技术提出的要求。教育技术通过构建校园知识管理系统为学生提供适当的知识源和知识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校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和校园网工程后,为信息的获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途径,但由此也引发了赢息垃圾、信息冗余和信息无序化等新问题。教育技术利用技术手段建立校园知识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对校园中存在的信息如学生信息、教学信息、教育资源、头脑中的知识、知识行为、知识资产等进行开发、利用和管理,促进校园内知识的共享,同时也可以利用教育者和学习者的集体智慧完成创新知识的目标。

2.远程教育中的知识管理研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借助互联网进行在线学习、在线培训已经成为远程教育的新特征。然而,在远程教育领域,存在着一对亟待解决的矛盾:一方面网络信息膨胀,另一方面学习者迫切需要精炼的知识。教育技术可以通过借鉴知识管理的理念来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是知识管理可以为远程教育的核心——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理念和技术。资源库建设的目的是要达到教育资源配置的最佳化、教与学效果的最优化。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其实质就是一个知识流的过程,即知识如何以最佳方式和最好的效果从教育者传播到学习者的过程。另外,深度标引技术、知识挖掘技术、知识关联技术等知识管理技术也可以应用于资源库建设。

其次,远程教育的另一核心要素就是卜学习者和教育者。两者均可借助个人知识管理来提高个人的知识总量,完成学习和工作的目标。个人知识管理的实质在于帮助个人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的信息,快速有效地获取所需知识,准确地表达知识,提升工作效率,提高个人的竞争力。在远程教育中,学习者和教育者是分离的,但是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可以让任何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心得都能在自我思考的基础上外化为一个学习组织可以分享的知识,教育者也可以针对这些情况做出最为恰当的指导。

五、结论

知识管理对教育技术的发展究竟有多大的推动作用,到目前为止,是无法得出结论的。但是可以肯定地说,知识管理能够促进教育技术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深入。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预测教育技术今后将关注的焦点:关注整个教育系统。传统学校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等教育形式都应纳入到教育系统这个整体中来。教育技术应该从整体出发,探讨系统利用教育知识的方式。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应该能够使用公共的教育知识库,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教育系统的效益最优化。

实现对知识最大程度的开发。教育技术需同时关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开发,通过创造学习环境,完成知识从获取到评价的一系列过程,实现知识共享与创新,帮助教育者和学习者提升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篇7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ducational scale and enrollment is constantly expanding with increasing social influence, which has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Vocational teachers are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source of survival and progress ,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will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building of young teachers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However, there are considerable problems.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and analyzes causes and proposes solutions.

关键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人力资源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young teachers; human resources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2-0299-01

1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历学位水平较低 高职类学校中的青年教师一般以本科学历为主,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数量较少,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则更低。虽然学历学位不能作为评定教师能力的唯一依据,但是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的文化底蕴、知识宽度和思考能力,教师在课堂上知识传授的宽泛性、深入性和启发性比较容易受到过低的学历水平的限制。所以,学历学位水平较低的现状对于青年教师群体的专业技能提升将会产生较大的制约作用。

1.2 教学经验不够丰富 和老教师相比青年教师无论在授课经验还是在对于教学规律的掌握上都具有较大的不足,而丰富的教学经验却往往是教学过程能够被顺利执行的保证,它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尤其是在高职院校中,基础教学一般是学校的重点定位方向,而学术研究则并不一定是教师的主要工作,且即便有也以对教育方法和规律的研究为主。教学经验的欠缺相当程度上影响了青年教师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执行和内在质量。

1.3 缺乏实际从业经验 高职类学校教学活动与普通本科学校相比的一个最大不同在于其课程教授比较强调技能性知识的传授和相关能力的培养,技能化是高职教育的本质所在。而技能化知识的教授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强职业技能素质,即“双师素质”。“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往往能够体现一所高职院校的实践性教学水平。青年教师受到工作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往往缺乏职业培训机会或实际从业经历,难以具备相应的从业操作技能,即使有教师考取了某职业资格证书也仅能达到“理论式双师型”的程度,含金量明显不足。

2 形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2.1 高职类院校办学定位较低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缺乏相应的沉淀和积累,同时高职类院校办学定位在高等教育中处于较低层次,很多学校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都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或深刻的理解,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师对于学校的发展将会起到的长期的、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学校往往缺乏一个长期的教师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进而造成其难以根据内外部形势的变化对教师队伍发展进行有效的动态调节,即便制订了相应的师资规划也只能解决眼前或局部问题,难以在更为本质的管理环境和组织结构方面发挥影响以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2.2 教师招聘中存在问题 由于缺乏合理的人才引入规划,很多高职院校不能根据自身情况来确定招聘新教师的标准,容易引起引进人员的结构性失调,最终既造成人员浪费又加大学校负担。例如,很多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时忽视新进教师本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实践操作技能,而以学历学位水平作为主要甚至唯一衡量尺度,通过学历来判断其能力,而这对于本质是“技能化”的高职类学校而言显得并不合理。

2.3 学校不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 很多学校在招入青年教师后,只强调使用而不注重培养,不再关注对于他们潜在能力的进一步发掘。对于青年教师的进修培养往往也仅停留在口头支持的层面上,没有强而有效的支持措施和激励机制,甚至缺乏精神层面上的鼓励和表扬。最终使得青年教师逐渐放弃了继续进修或深造的动力和意愿,轻视自身的能力提升。究其原因,这是由于高职学校忽视教师的人力资本价值形成的,学校缺乏对于教师人力资本的升值与学校长期战略发展之间关系的有效、深入认识。

3 相关对策及建议

3.1 建立先进的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树立人力资源观念,提高教师在自身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主动性。广泛的、经常的组织进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学习和讨论,并深入的反思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和障碍,以充分认识进行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对学校发展所可能产生的巨大作用,从而逐渐改变高职院校目前广泛执行的传统人事管理办法,化被动“以事支配人”的传统人事管理为主动“以人促进事”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3.2 建立青年教师学历学位与职务聘任相关联制度 为了保证青年教师加强对于自身学术素养的提升,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可考虑建立相应的制度以进行强力督促。要求青年教师的校内职务聘任与其学历学位水平挂钩,低学历学位者不得申报或竞聘较高的职务。例如,可要求1995年之后参加工作的教师必须拥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方可聘任校内副高级及以上职务,而2000年之后参加工作的教师则必须拥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方可聘任校内中级及以上职务,无研究生学历者将逐步调离教学一线岗位。

3.3 建立完善的青年教师进修保障制度 由学校出面建立一套完善的青年教师进修学习保障制度,刚性的将青年教师的培训进修写入学校的年度工作实施计划当中,并将其实施的结果作为学校的年终工作绩效考察内容。同时对进行进修深造的教师提供相应的物质支持和精神奖励,减少青年教师进修学习的后顾之忧,加强其学习的主动性。而对于暂时不需或无法要进行校外进修学习的教师可以鼓励其进行校内备课进修,要求必须制定计划并对备课进修结果加以考核,以促使其更新知识、充实教学内容。

3.4 建立专业课授课上岗资格与职业从业资格挂钩制度 通过设置硬性条件来督促青年教师进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同时学校也应大力创造机会选派青年教师进入一线企业进行学习和锻炼,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实现教师的真正“职业化”,进而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改革理论认识;传统观念转变;小学数学教学

1.改革理论认为:教育与教学的主体,任何时候都少不了教师和学生两大载体

1.1教师要根据改革理论的指导,充分认识改变“自我”

1.1.1新课改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在学习中处于平等位置,教师需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潜能,让学生参与制度的制定,结果的评定,使学生具有自觉性和自信心――教师由原来的管理者变为组织者。

1.1.2新课改观念强调,教师不再在课堂上以多讲题,多问题,多考察为形式,而是打破格局形成民主,与学生共同探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答问题――教师由原来的传授者变为参与者。

1.1.3新课改要求一改过去那种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位置关系,而是要以思维为核心,训练为主线,精心设计,赖心引导,使学生质疑时探究,探究时思考,思考时学习,学习时解答,从而提高素质,促进发展――教师由原来的主导者变为引导着。

1.1.4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成为教育教学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在上过每一堂课后,对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全部内容进行反思,研究而总结出经验,措施和策略――教师由原来的教学者变为研究者。

1.1.5新课改的理念是强调因材施教的重新研究,运用和发挥,让每一位学生都要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不是一味的执行教学任务,完成规定的教学计划,而是要多策略的灵活性的实施用好教册,在不同层次上层面上掌握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由原来的执行者变为决策者。

1.2教师要根据改革理论的指导,学会如何“认识”学生

1.2.1每一个学生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都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所以教师应当正确掌握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掌握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密切的关注,有效的发展,规则的促进,使学生愉快的健康的成长――学生需要发展中认识。

1.2.2每一个学生是独立的个体,由于实行因材施教的用运,必得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性格,智力等等方面的不同特点,由于遗传来源,社会环境,家庭条件,生活阅历的绝对不同而差别很大,掌握这些宝贵财富的目的,为发挥特长优势和改变不足为目的,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学生需要了解中认识。

1.2.3新教改要求教师要时刻关心,关注每一位学生,深入了解,及时沟通,必须在教育教学中认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需要教育中认识。

2.改革理论认为:教育与教学的主体,任何时候都少不了传统和观念两个改变

2.1通过新课改理论的学习,我们明显发现很多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2.1.1教师依照教材给学生讲课,学生只能按照教学程序学习考试升学所必须的知识――这就是教学方式单一。

2.1.2学生只能听取名词解释、跟老师背诵习题答案和做大量的应试习题――这就是轻视学生能力培养。

2.1.3教师备了很多教案、讲了很多内容,但是不知道学生学了多少知识――这就是教学效果不佳。

2.1.4学生在初级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要历时三年,所学习的内容包含法制纪律、理想情操、伦理道德、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等――这就是社会效果太差。

2.2“有比较就有鉴别”,改变改变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探索、创新

2.2.1似乎看起来“研究”二字不是一线教师的“职责范围”,但是细细思考“研究”就是“更加深入细致的学习”,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是获得、懂得以及知道更多知识的基础,是提高自身素质的先决条件;把教册读通找出重点精华、把资料找多寻出参考价值、把教案写好总结真实有用――教学要研究。

2.2.2探索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理论、方法和实践过程进行总结,也是“沙里淘金”的方式方法――教学要探索。

2.2.3法国教育家卢梭指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的接受说教,或单纯从书本上进行学习。”――教学要创新。

3.改革理论认为:教育与教学的主体,任何时候都少不了课堂和方法两种把握

3.1根据课堂对于学生听讲的了解,准确把握讨论问题的时机,这时教师要把讨论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以人为本”、注重实践理念,不能墨守成规,要灵活机动;如果教案中安排了的讨论问题在学生自觉回答中已经做出了回答就不能再作讨论了――把握课堂教学时机。

篇9

当新教育实施后,人们感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实施一定的教学管理也就随便不得、任意不得了,一切要符合新教育的要求,一切得从发展学生的个性角度出发。下面,教师对实施新教育理念下教学管理进行相关研究。

一、实施新教育理念下的教学管理需要思考课程建设的创新

教育教学,其课程建设是相当重要的。多年来,课程建设不断地进行改革,就是为了人才培养趋于科学性和创新性。尤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乃至新教育以来,课程建设的问题业已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首先是实施着全国性的一标多本的教材建设制度,很多省份开始自主建设学科课程教材,地方教材便应运而生。实践证明,地方教材在培养人才上的诸多特色已经比较明显地凸显出来。在课程建设上,人们在使用省编教材时,比较明显地感到其也有着一定意义上的局限性,便开始思考校本课程建设的相关问题。作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则必须将校本课程建设的相关问题列入自身管理的议事日程上来,而且应当去做出比较实实在在的努力,应当去做出比较实实在在的事情来。对于校本课程的建设,应当说是一个比较复杂而又相当系统性的工程。对校本课程的建设,首先需要怀有积极的态度,而且应当有一定意义上的信心,切不可总是那样的畏首畏尾。对校本课程的建设,教师还应当秉承的理念是雷厉风行,左观右盼是盼不到教材出来的。对于校本课程的建设,教师还需要去挖掘地方资源,思考自身建设校本课程的可行性。对于校本课程的建设,教师必须依靠全员的力量和智慧,需要全校上下共同拧成一股绳。尤其必须充分利用学生,让学生也能够真实意义上成为校本课程建设的主力军。对校本课程的建设,教师还应当有着一股永不畏惧吃苦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校本课程建设的真正实施。

二、实施新教育理念下的教学管理需要思考课堂教学的创新

学校管理中的教学管理应当唱重头戏,教学管理不能落到实处,不能实现真实意义上的创新,那教学管理也是不具实质性意义的,也当然肩负不起人才培养的职责。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应当在课堂,实施新教育,也应当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这就比较充分地说明,教师的教学管理需要对课堂教学做出比较深入细致的研究。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教师的所有管理措施都力求做到源自于对自身课堂教学现状的了解。如每学期所进行的推门听课,基本上能比较准确地掌握住教师课堂教学的行情,尤其是比较准确地掌握学校在实施新教育中的软肋。2014年,教师通过课堂研究梳理出了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的问题,尤其是有悖于新教育理想推进和实施的软肋。例如,在一些课堂还没有能够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实现,语文、数学、英语与其他艺体科课程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上还显得极不平衡,甚至就是相互之间的距离较大。因此,在2015年的教学工作上,针对这样的情形提出了一定意义上的整改措施。如教师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实现放在艺体科教学的课堂上进行整体推进。教师还针对一些中老年同志所存在着的课堂教学弱点,提出相应的也比较适合中老年同志的矫正意见,并在相关教研组的组织下进行逐一落实,获取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促进了学校教学的整体推进。教学管理的实践告诉人们,新教育理念的实现其出发点应当确立在课堂,其落脚点也应当就在教师教学的课堂,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永远都应当就是首当其冲的。

三、实施新教育理念下的教学管理需要思考人才培养的创新

现在社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作为肩负着人才培养的机构――学校,当应思考自身教育教学活动所能发挥学生竞争力的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个别教师以为自己的工作就是踏踏实实地教懂学生知识,这样的理解十分片面,也可以说是一种错误,与新教育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所以,对于学生的竞争力、创新力的培养,教师必须去做出认真考虑。因此,在教学管理上,教师的课堂不能再以知识的灌输为主,而应当在学生的创新力上得以比较充分地体现。对教师的课堂体现不出创新,尤其是不能发现学生创新的活力,要进行一票否决。为了学生的创新,从2015年开始,开始关注起学科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上的管理。对这样的管理,教师不仅仅看个别学生参加竞赛所获取的成绩,更看重的是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为了实现学生课程学习的创新,学校教研组建立起了能够让学生进行充分展示的平台,对学生的展示坚持以现场为主。这样,就达到了比较理想的促进效果。

篇10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市场理念的内涵;客观依据;对策和建议;应注意的问题

一、确立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市场理念的必要性

1.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趋向。在经济转轨时期,人们原来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不可能不受到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成人高等教育必须确立市场理念才能保证其快速、健康地发展。

2.从国际环境来看,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我国加入WTO以后,要向世界各国兑现已经做出的开放成人高等教育领域的承诺。面对着如此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如果不了解世界各国的成人高等教育现状,不充分研究国际成人高等教育市场的变化规律,其生存将会受到严重的挑战。

在这样的国内和国际背景下,确立市场理念将会给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二、确立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市场理念内涵与要求

确立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市场理念是指在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以市场为导向,关注市场的变化,使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面向市场、研究市场、开发市场、服务市场,利用市场机制来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从而使成人高等教育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具体要求为:

面向市场是指在确定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目标时,不能从主观意志出发,不能仅仅靠指令性计划,要关注市场的供求状况,成人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内容的规划要以市场为依据,要顾及到地区、社会、国内和国际的需求。

研究市场是指要探讨成人高等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规律,使我们不仅看到成人高等教育的现状,还要能够探讨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例如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对外向型人才的要求会显著增大,在了解这一形势的基础上要注意人才培养规格应该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化。

开发市场是指成人高等教育除了传统的教育形式之外,在新的形势下还要积极探讨、发展其它的教育形式,从而增强其自身发展的活力。例如,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特别是对新上岗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对他们进行培训。这是传统的成人教育形式,如函授教育、岗位培训等所没有涉及的,要尽力地去开发。

服务市场是指所要培养的人才必须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为标准,他们只有被市场接受,才能实现其价值。

三、确立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市场理念的客观依据

1.市场经济理论为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市场理念的确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市场经济中,一切经济活动都以市场为中心,一切生产要素都进入市场,市场成为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联结的中间环节。从宏观方面看,通过市场调节可以比较充分、合理地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和供求之间的不断均衡,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微观方面看,市场经济要求每个企业以最少的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的劳动成果,实现最佳的盈利。为此,企业必须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经营管理,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市场机制就成为企业行为的调节器,通过供求、价格、竞争等市场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作用,就能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

2.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是确立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市场理念的现实依据

第一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在管理体制上政府对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存在着包办代替的现象。从外部环境的建设、物质设备的配置到招生专业的拟定、招生指标的确定都是靠行政指令性计划,降低了办学机构的积极性,使成人高等教育失去了应有的活力。

第二由于缺乏市场导向,成人高等教育不了解市场状况,不按市场规律办事,造成了办学机构重复设置、专业重复设置比较严重的现象。

第三仅仅重视外延式发展而忽,内涵式发展模式,只注重外部环境的建设、内部教学设备设施的购置和招生规模的扩大,不注重入学口的把关、不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注重教学流程的论证和落实、不注重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等,所有这些都造成了生产出的大量产品不合格。

第四由于工作任务重、难度大,需要成人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成人教师的状况而言,很难做到这一点。他们的素质相对偏低,能力相对欠缺,有些成人教师很难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

第五办学投入不注意开发市场潜力。在办学经费的投入上,一味地依赖国家,使得国家承受着巨大的财政压力。多年来国家尽管想千方百计地增加教育的投入,但是国家所拨教育经费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一直处于世界最低水平,经费短缺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缓解。

这些问题都不利于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得成人高等教育的地位、功能和作用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挥出来。

3.市场理念的确立为实现成人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

第一可以使办学主体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律来指导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使一切成人高等教育活动以市场为导向,为成人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宏观意识基础。

第二可以使办学资金来源由原来的依靠国家投入转变到多方位资金投入的格局,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促进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为成人教育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可以为成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机会,使成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从事学习,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为成人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教育对象的人力基础。

第四可以形成激烈的竞争格局。既可以使成人教师使用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引进丰富的教学内容、增加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等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可以使成人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增强效益和质量意识,为成人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效率基础。

四、确立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市场理念的对策和建议

1.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成人教育必须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办学体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新的发展观念,探索新的发展方向,形成新的发展战略,使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调动起成人办学主体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与我国市场经济紧密结合、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现代成人教育体制。

2.要在充分了解市场的基础上来设置办学机构、拟定招生专业。要改变过去那种办学机构重复设置的现象和“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避免不必要的物力、财力的浪费。例如目前我国各个地市都有一所教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育学院,由于缺乏市场调研,绝大部分出现了重复设置专业的现象,可以用合并的方法来解决。对那些使用价值小,人才过剩的专业,应向企业改革那样,“关、停、并、转”;对那些急需的人才,可通过市场调研、多方论证,尽快引进。

3.努力提高成人教育办学质量。成人高等教育不能靠传统的以行政管理为主的方法来运行,必须注重内涵式发展,来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具体要做到:成人高等教育应体现成人的特点,根据成人的实际需要来安排教学;要尽量拓宽成人学生的知识视野,要把反映当代社会前沿的东西尽可能地及时拿到课程中来;要靠市场的调节来优化成人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要运用一切必要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来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要展开激烈的竞争格局来提高办学效率,增强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效果的评价机制。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成人教师水平。成人高等教育是面向社会办学,成人学习是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要求成人教师要具有比普通教师更多的知识和更高的水平。据目前的现状,成人教师素质急需提高。具体要做到:对于不合格的成人教师要实行解聘或者进行再培训;鼓励成人教师积极参加进修、学习;要加强同兄弟院校之间的友好合作,聘请知名学者和教授来校讲学;鼓励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双向联系,既鼓励企业知名人士来学校进行讲座,也鼓励成人教师去企业经常去锻炼。

5.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办学的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的新机制;1994年的《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成人高等学校要以(实施意见)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更好地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来为当地的企业、行业服务,这样可以吸收大量的外部资金来扩大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还要积极倡导民办成人高校、企业办成人高校,从而形成国家和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格局,促进成人教育更好地发展。

五、确立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市场理念应该注意的问题

成人高等教育市场理念的倡议者经常会谈论经济学中的自由市场理论,认为市场可以消除垄断,促进生产者之间相互竞争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的有效配置,但是在经济学理论中,市场是一个种类形态比较繁多的概念,被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性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而所谓市场化所产生的上述优势只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才可以显现。那么,在成人高等教育领域里所推祟的“市场”是否也带有如此理想的色彩?是否存在可以自由进出和信息充分的完全竞争市场呢?是否在成人高等教育领域里也可以实行“市场化”呢?

我们认为成人高等教育市场的出现绝不意味着成人高等教育市场化,教育市场与教育市场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成人高等教育市场中,政府为了减轻财政负担、鼓励办学主体之间的竞争,会提倡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在这一过程中私人和社会团体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确实会出现一些收费行为,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些形式的办学只是一些局部的行为,只能视为国家成人高等教育的一个补充,绝不可能改变教育主要是国家主体行为的格局。

另外,如果成人高等学校为了市场竞争,需要通过分数、办学规模和就业宰等指标来评价其在市场上的表现,以证明自己的效能,从而吸引更多的求学者来提高学校办学的规模和效益,不被市场淘汰。那么,成人高等学校把大部分资源投入到提高这些指标上,最后是否会导致教育目标的窄化?

随着市场理念的确立,确实可以看到成人高等学校将会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能够对消费者的要求应对更加及时,满足更多的消费者更广泛的需要,而且通过价格的竞争确实可以使不同办学主体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但在成人高等教育领域里需要追问的是:这些是成人高等教育需要追求的目标吗?什么才是判断和评价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这些目标的实现是否一定会有益于个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