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设计问题范文

时间:2024-03-22 18:03: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包装设计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包装设计问题

篇1

我国是一个产茶大国,很多地区都生产有自己区域特色的茶叶,包装设计首先要考虑地域文化等因素,在包装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原产地的文化特点、风俗人情、地理环境等因素,通过包装设计在传播茶叶信息的同时还能对当地文化等进行宣传。茶叶包装与众多商品一样存在着特殊性,它不仅是商品,它还与“茶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茶叶产业迅速发展,已成为农业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茶叶包装设计是茶叶产业发展的组成部分,设计师应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支持茶叶产业发展。图案、颜色、文字是茶叶包装设计的重要元素。合理的使用图案能使商品更加形象生动,设计师应借助各种设计因素所组合的视觉图形使消费者产生丰富的联想,激发购买欲望。西湖龙井茶叶是十大品牌之首,设计师多年来为西湖龙井茶叶设计了各种题材的包装。西湖龙井茶产于群峰起伏的杭州西湖山区的龙井,也有运用优美的山区风景作背景,配上典雅的茶具或文人墨客的词句等,设计出来的作品既体现了西湖的地域特色,又突出了茶叶的产品特点。

色彩表现,色彩是茶叶包装设计最能吸引人注意的元素,搭配得当会使消费者看后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茶叶包装设计用色要求少而精,简洁明快,清新淡雅或华丽动人,色彩设计的应用应注意结合茶叶的品种、档次、消费群体的口味喜好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文字设计,文字是向消费者传达产品信息的最直接的表现元素,所以茶叶包装中文字的设计应简洁明了,避免过于繁杂,以充分体现商品属性。茶叶是民族性较强的的商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书法在茶叶包装设计中成为常被应用的题材,在设计时应注意可根据茶叶的特点选择不同的书法表现,并可结合现代多媒体设计手段调整字体结构,以适应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

虽然人类种茶、饮茶最早记录都在中国,但由于地质变迁及人工栽培,茶树已普及全国并逐步传播至世界各地,茶叶也作为中国特色饮品逐渐被国际所接受,所以在进行文字设计时,应考虑现代与传统的融合表现,以现代的表现手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点,以中英文相结合的表现形式提高包装设计的宣传性,最大化包装设计的传播效果。中国茶叶包装设计表现随着人们审美的提高、包装产业的发展日益趋于成熟,但仍存在问题,部分茶叶包装存在浪费、过度包装问题,如茶叶中的豪华包装、高档包装十分普遍。全国茶叶市场没有统一的等级衡量标准,茶叶包装盒子随便标注茶叶等级,市场上滥标、无标的茶叶包装盒随处可见,包装盒里装的茶叶质量也参差不齐,与标注不符,存在误导消费者的行为。虽然我国于2010年颁布了关于限制过度包装的新标准,但因茶叶作为馈赠礼品这一属性,其包装形式仍存在过度包装的现象,设计时应多采用可回收材料,以设计表现为主,形式结构为辅,在充分体现产品特点的同时,为发展绿色环保事业尽绵薄之力。

作者:冯晶单位:吉林建筑大学

篇2

【关键词】包装设计 设计教育 评价标准 毕业设计 毕业选题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设计过程及作品的评价标准,不仅能引导学生的设计动向,还能把握该专业的发展方向。因此,一个合理的评价标准是决定该专业办学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①。影响毕业设计评价标准的因素包括选题、最终展示效果、创新性、完成情况、作品的价值等。从各艺术类高等院校的毕业设计作品,并结合笔者多年从事设计教学的实践来看,对毕业设计予以评价最为关键的环节在于选题。因为一个好的选题不仅能反映设计者对该领域设计现状的了解情况,还能检验设计者对设计前沿动态的熟知程度和对设计未来发展的研判精神。选题作为影响评价标准的重要因素,其价值体现在选题本身的创新性与价值以及选题的含金量与题目对最终作品展示效果的影响因子上。本文针对目前高校毕业设计中有关选题与评价方面的几个问题,结合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作品中所显现出的诸多不足,深入分析其原因,力图探求一种更为合理的评价标准,使得学生明晰毕业选题及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核心问题。

一、选题和最终作品展示的矛盾性问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必经环节,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作品的最终展示效果。很多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这一环节出现了问题,以至于导致其最终作品展示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在于选题和最终作品展示的矛盾性问题。在选题环节中,学生因对包装设计本质理解不够透彻,只对包装装潢部分进行思考,而缺少对包装造型结构设计的考虑,由此致使最终作品展示效果的整体弱化。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其中大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包装结构合理,但是整体形式呆板;另外一种情况是包装展示效果多样化,但是包装个体的设计合理性被忽略。

2012年湖南工业大学的毕业设计最后评分中就出现了几个很典型的例子。在评委对毕业设计进行评分之后,很多学生对分数存有疑问。其中一位学生的作品是扇子的包装,其包装从艺术角度来看,在班级中算是比较优秀的。她的作品以古典四大美女的图形元素进行创作,给人唯美之感。从作品中可以看出,该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在设计过程中也非常用心,她所设计的大扇形礼盒制作精美、工艺复杂。因此,在其他学生看来她的设计很有可能被评为优秀,但是,最后该学生作品却险些被评为不及格,这是为何?根本原因在于她所设计的扇形包装盒在结构设计上的不合理。她的作品由不同尺寸的盒型来构成系列,包括两种:一种为长方体的盒型,另一种为便于扇子展开之后盛装而设计的扇形盒。初看这种扇形盒的不规则形态,突破了多个长方体盒型的单一形式,在美学中似乎是一种合理的处理方法。但当我们从包装设计的角度进行分析,其不合理之处就尤为明显。众所周知,包装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保护产品,任何其他的功能都是建立在保护功能的基础之上②。纸质折扇本身就是一种易损坏品,所以,对其包装的首要目的就是要保护扇子的扇面,具体而言,一方面避免外界对其进行损坏,另一方面避免扇面在空气中因氧化、受潮等而变色、变形。然而,该学生将扇子展开之后再进行包装,这种做法使扇面更容易受到破坏,显然是违背了包装设计的本体功能要求。作为包装专业的学生,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即使她的作品在艺术感的表达方面表现突出,也仍不能说它是一个合格的包装。

通过答辩环节的了解,笔者得知,该学生在设计时也意识到了扇形盒结构的不合理,但是为了作品的最终效果,仍舍本逐末加入了此款扇形礼盒。在她看来,如果把扇子闭合之后予以包装的话,包装形式便只有单一的长条形盒,展示效果将十分单调,因此,为了从形式上打破单调的展示效果,她才补充设计了这样一款违背包装常理的包装盒。毕业设计作品中,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很多学生为了使作品达到一个良好的最终展示效果,而在设计的后期以牺牲包装设计的本质功能为代价,来弥补作品在设计形式上的不足。溯其根源还是在于他们在选题时,缺乏对毕业设计全过程的整体规划,从而导致了设计选题与作品最终展示效果的矛盾性问题。

二、毕业设计选题中难度系数与评价

选题的好坏与否固然是影响毕业作品最终展示效果的首要因素,但评价毕业设计作品的优劣还关涉到选题的难度系数。所谓难度系数是指完成一件事情的难易程度,是评价事情完成优劣的一个关键因素。毕业设计的难度系数特指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作品的过程中,对包装选材、内部结构、外部造型、装潢设计等环节,在原创性、创新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体现出的程度,以及所需能力范围的大小予以综合评定之后的总数值③。如前沿性的选题或者实际应用类的选题,其难度系数往往大于一般的传统选题或虚拟选题。因为前瞻性选题在设计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更高,而实际类选题对选材、成本计算、工艺等环节的要求更高。值得注意的是,包装设计中还有几个环节的完成与实现是比较难的,如以容器创造性的造型与结构设计、开启方式设计、原创性符号为主导的装潢设计等。

这些难度系数较大的设计选题,更加能够体现出学生在学习阶段的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但是,由于部分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局限,其虽然从事设计教育,却没有设计实践的具体经历,一定程度上对选题设计难度系数缺乏客观的把握,从而导致在指导与评价作品的过程中出现误导,最常见的现象就是仅追求作品的展示效果,忽略了设计的过程与设计的难度。很多学生在这种误导下迷失了方向,急功近利,追求外表,忽略本质,尽力避免一些难度系数较大的环节,进而大大降低了设计的难度系数。

在2012年湖南工业大学的毕业设计评分中,就出现了上述情况,试举两例进行说明:其一是没有内部结构的瓷器包装设计,其二是盗用他人设计元素的儿童文具用品包装设计。这两组包装作品的情况有相似之处,都具有华丽的外表,整体性强,数量多,初看都可列为优秀设计作品。然而,仔细查看,这组瓷器包装的内部却未见一个内结构。而另外一组文具包装,其装潢元素和品牌字体都是套用现有元素,没有设计者的原创成分。作为本科包装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所要检验能力包括整体策划能力、装潢设计创新能力、结构造型设计创新能力等,如瓷器之类的包装设计,它的内包装结构比外包装造型更重要,难度系数也更大,而该学生的包装只完成了该套设计任务的难度系数最小的装潢设计部分,未能把握设计的核心内容。而这组文具包装即为商业设计中所谓的“模版设计”,以套用别人现成的元素进行半模版设计,属于一种低水平的粘贴与版式设计,不能称为真正的包装设计。这种偷梁换柱的做法,大大降低了设计难度与设计含量。以上两组作品,如果仅看作品的外表,忽略本质,抛开难度系数,其评价结果将完全不同,后果可想而知。

三、 毕业设计中“劳动工作量”与“设计工作量”之辨析

作为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与毕业设计最终的答辩教师,笔者在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测评时发现一个普遍的问题:“以量取胜”——求其量而不求其质。近年来,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数量每年呈递增趋势,每个班级的毕业展示作品数量都在很大程度上超过了规定,甚至有超过了20多倍的。仅从表面现象上看这毋庸置疑是件好事,但细细看来这些设计作品很多都是对形式相同的包装进行多个复制,其原因值得我们深思。难道学生真的在水平与做事态度上提高了这么多?一些学生根据往届学长的毕业设计经验,认为数量越多分数就会越高。当然如果能在短时间内把每一个包装都设计得兼具功能性与创新性是值得鼓励的,但如果只是追求数量上的简单复制,那就违背了设计的初衷。他们误解了所谓“工作量”中的两个概念——“设计工作量”与“劳动工作量”。并不是作品数量越多,就表明在设计过程中的工作量越大。如果把同样的盒子进行机械的复制,那只能代表其劳动工作量大。这种盲目追求劳动工作量的做法与包装设计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我们不是培养绘图员与设计员,而是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设计师。

设计工作量其实是一种在设计过程中耗费的工作量或者说是设计含量,即在完成一套设计的各个环节所花费的设计时间、心思与精力。设计工作量的评定可以在整套设计过程符合包装设计程序前提下,用设计作品中的设计点的数量以及每个设计点的含金量来合计而得。

在此定义之下,很多学生的设计便显得“华而不实”。他们往往追求作品的外表华丽却忽视了包装本质,甚至为了达到设计效果,“不择手段”颠倒设计程序,“为做包装去设计包装”。他们在设计过程中,先寻找好听的品牌名称、现成的元素、好的包装结构,然后根据结构与装饰来搭配相应的内装物,这种做法完全违背了包装设计的一般步骤——根据产品或商品的基本特征去设计包装。这样的设计在设计工作量上必然远远小于正常设计的设计工作量。因此,即使是相同的设计,其设计工作量也有可能有很大区别,这就需要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严格把关。

以上是笔者在近年来的毕业设计指导中发现的几点问题,并提出的一些个人看法。希望本文能够对包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在设计过程中更好地把握选题与设计,以及指导包装设计的毕业设计导师合理地甄别出好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作为一名包装设计专业的教师,笔者建议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多引入一些企业的实际项目或者一些前沿性的创新课题,在设计的过程中鼓励原创性的作品,做到仔细鉴别,准确评判,以起到正确引导学生设计方向的作用。

注释:

①苏远.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包装学院的工厂实习与毕业设计(之三)[J].包装工程,2004(5):116—117.

②朱和平.现代包装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59—60.

篇3

长期以来,在韩愈“传道、授业、解惑”的影响下,教师主宰课堂的思想根深蒂固。讲授知识的内容与方法也完全取决于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与行业实践。以往的包装设计教学主要是一种知识型教育,教师往往以知识的“领导者”形象出现在三尺讲台。身为“领导者”的教师,不自觉间将自己定位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多处于被动的地位,认为这样才有“师道尊严”。学生主要的任务则是理解、记忆、复制、引申教师传授的知识。本来应该属于学生的金色时光失去了灿烂的光辉,本来应该洋溢在学生脸上的笑容变成了未老先衰的沉重,本来学生灵动的双眼化作了呆滞的一潭死水。这样的教学方式在网络与数据高度发达的今天遭遇到了严重的挑战。对于学生来说,包装设计的关键不是课堂授课内容的多少,而是所学知识的质量。如何识别痈余信息,抓住设计的关键,创作出新的包装设计形态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包装设计教学大纲的制定之初,将包装设计课程的授课内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包装设计知识的更新应尽量趋近于近3年的。这样的包装设计案例才更加符合时代的变化,才不易于落伍,才不致于落在一流美院的身后太远。同时,积极关注国际、国内包装设计行业较优异的企业和设计师,体味成功者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将教师吸收并消化的专业信息,联系自身的设计实践,引入包装设计的课堂,以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与创作。

体验式包装设计教学使原本呆板、单一的教学模式变得活泼而又丰富,既有感性认识,理性反思,又具有心灵感悟,让学生在掌握学科能力和品味文化的过程中建立一种对艺术的感悟,而不是单纯地听课、画稿、做笔记,让学生在艺术的感召下迁移创造的能力。所以,教师不应再把自己局限于三尺讲台,而应饱含情感、充满激情地与学生一起投入艺术设计的情境之中。怎样才能为学生开设令人陶醉的艺术乐园?本人在“包装的功能”这一课上,让学生尽情体验包装设计的神奇,让学生感受包装设计的乐趣。起初,以提问的方式问同学们:现在我手上的玻璃瓶护肤霜滑落到地上会不会碎?有的学生答:会,有的学生说:不会。我将手上的两个同一品牌的玻璃瓶化妆品一个扔到地上,另一个装到原有的包装盒里面再扔到地上。这时同学们好奇的看着地面上破裂的玻璃瓶和完好无损地包在纸盒中的玻璃瓶,不由得感觉包装盒很重要。之后我引申出今天我们学习包装设计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功能:保护功能。学生在与教师亲密的合作中体验到了包装设计的魅力。可见,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的情绪与课程设计思路相当重要。当教学活动需要温暖、柔和、优美或激情的时候,教师应先用自身的平和、深情,充满好奇地发出信号去引导学生的情绪高涨,到了课堂活跃的氛围无法自持时,那么,教师必须冷静。只有教师与学生一起体验知识时,学生才会被教师的情与景打动。在授课过程中需要营造一个平等、活跃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乐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想说、敢说,畅所欲言,尽情领略包装设计的魅力。

二虚拟现实的互换法

当前,包装设计面临着坚守创新与环保的理念。这些都要求学校和教师及时地转变教育观念,更应把包装设计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知识的理解、掌握、转化和技能的领会等方面,使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它要求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知识的实际掌握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来,从以往单纯地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向知识和技能双向培养上来。

包装设计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可以良好地与客户沟通,做到会设计、会制作、会改良现有的包装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对身份的互换与互动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系列包装设计”这一课上,教师与学生做一个身份的互换。每位学生运用10分钟的时间将自己的设计调研、设计思路、设计方法及设计草图进行讲解。教师转换为客户,提问一些相关的知识。在这样的观摩中、身份的互换中,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既可以消化知识又可以凝练语言,既可以开阔思维又可以启发思维。无论对于教师的教学还是对于学生的学习都是益事。

三亲力亲为的演示法

我国的古典教育名著《学记》中,就有对合作学习的阐述,“独学而无有,则孤陋而寡闻”,学习中讲究互相切磋,彼此交流,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这种以演示为主的合作学习在当下包装设计教学中,为求知欲强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演示平台。虽然偶尔会让课堂的纪律出现难以控制的局面,但只要以学生为主体,达到感受包装设计的目的,理解包装设计的内涵,掌握包装设计的技巧,体验包装设计的乐趣就够了。在“包装造型”这一课上,教师演示一个立方体的包装盒的制作过程。从包装盒预期的大小到量纸、裁纸,再到折成盒子,教师全权相授包装盒的制作技巧。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到演示活动中,让学生尝试制作长方体的包装盒。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感受,体验包装造型设计的乐趣。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快地使知识牢牢地扎根于学生的思想中,也十分的容易消化、理解、吸收和运用。知识的学习与吸收既快捷又及时。第二节课,设置三个由简至繁的题目,由浅入深探讨椎体盒形、五边形盒形、六边体盒形的制作方法。由于学生上一节课将知识充分理解,抢答异常激烈。同时,提出:什么样的裁切方法既节约纸材又结实?学生不停地在纸上画着草图,讨论着……。最后,以命题的形式让同学们包装自己的手机。要求:第一,运用最少的纸材做出最结实的包装。第二,手机的装取方便、快捷。实验:将自己的手机放在包装盒内,从2.5米的空中落下。手机完好无损并能在2分钟内打通电话视为合格。在众多学生的作品中,以最省纸、最结实、用时最短的包装设计为上品。由此可见,演示法灵活多变,亲切自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又可以调动学生对新事物、新问题、新知识的探索兴趣。

篇4

关键词:传统文化;包装设计;端午节;情感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瑰宝,是几千年来人民共同的结晶,在传统节日里不仅有古老的神话,还有节气、农业、天文以及人们的祈福等等,是由中华民族通过漫长而勤劳的岁月凝练而成。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传统节日庆典活动中展现出一定地域文化特征、具有强烈民俗文化色彩、包涵着伦理道德和精神内涵。端午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与春节、中秋节、清明节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我国端午节就有赛龙舟及包粽子等节日活动,端午节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等等,但不管是何种说法与风俗,端午节都是存在于中国乃至汉字文化圈各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思潮在相互碰撞,西方现代设计占据主流这是社会发展中必然的插曲,但无论是东方艺术亦或西方艺术,其根本最终都会呈现两种状态,一为表象,二位本源。网络时代的到来加速了人们认知上的迷惑,许多设计师变得无所适从,我们从最初的学习现代设计开始,到中国设计蓬勃发展,到逐渐走上世界舞台,也可以说是一种进步。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进步的代价确实迷失了自我,一个好的设计必定是独一无二的,是充满感情的,而这感情必定是来自人们心灵的深处,向上追溯,即是民族文化。当代设计师的责任和出路实际上殊途同归,就是慢下脚步,挖掘埋藏在天地间的民族文化。所以现代包装设计师有责任依托中国传统文化,在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发展本土设计,将情感注入包装设计作品当中去。

现代包装设计是综合性非常强的一门艺术,同时它也可以称作一项工程,现代的包装设计艺术不仅仅是解决传达信息的功能,同时也要解决产品的营销和企业的品牌形象问题,即要解决产品的保护、运输和存储,还要考虑到设计的产品是否增加污染,能否尽可能的节约成本,所以就以上的问题来看,包装设计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工程,它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物理学、材料学、机械、甚至化学等学科。

中国传统节日包装设计,首先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在了解传统后才能推陈出新,一味地推陈不出新不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相递进。但是当今社会有着不同的声音,此时当辨明真伪。但在商品社会浮躁的功利心下,许多不负责任的设计师投机取巧,社会上出现大量的贴图式设计,往往简单地将瓦当、龙纹等直接应用在包装或海报设计当中,这种不负责任的设计越演越烈,设计师的责任是引导群众的审美,在这里图快图方便势必起到反作用,不仅在产品概念传达上造成了混淆,而且也造成了消费者们视觉上的疲劳和心理上的厌恶。[1]

日本在平面设计这一领域有着非常显著的个性,即保留了传统元素,又结合了许多现代设计理念,比如日本的平面设计中大量的出现浮世绘、书法、日本传统的图形等等,我国的民族化设计也慢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中国元素在许多产品包装上的应用还很生硬,有些只简单地将书法与国画等强贴到商品当中去,并没有考虑到该元素的内涵以及该元素与产品本身的属性匹配度,那么即使是以单一图形系列化设计,表现上的确给人一种力量,但很难经得起推敲。如果能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中精神层面的元素抽象出来,以此进行包装设计才能达到生命持久、耐人寻味。

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层面的要求也就越来越迫切,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单纯地填饱肚子,对节日本身的寄托也慢慢回转,这是物质文明向精神文明过渡的正常现象,也是人们正常的心理需求。因此,包装设计必须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在保证商品包装的基本功能外,尽可能地满足人们心理上的诉求,设计出能够体现传统节日精神的包装设计。

端午文化起源于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与民间传说的完美结合,应该尽最大限度地体现人们祈福的美好夙愿。在当今的端午节产品包装上,不论是图形亦或文字的设计都很少能够从端午文化中提取元素,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直接将粽子的照片配以简单的文字直接展示给消费者,或者更简单地将一些曲线粗暴地代表粽子。所以作为端午节产品包装应首先从探究人的情感出发,围绕扎根于人民内心深处民间传说和民俗进行再设计,以期尽可能地与用户产生共鸣。

不仅仅端午节产品包装设计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中国传统节日类产品也或多或少存在着同质化的现象,如何能在众多类似的包装中脱颖而出,具有企业鲜明的品牌形象和特征,是传统节日包装设计急需解决的问题,在销售产品的同时也可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促进企业的发展,把握当前市场环境,积极地研究和设计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品牌视觉形象的端午节产品包装设计是现代设计师们的重大职责。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文明史上涌现出大量令今世都汗颜的艺术,其中来自民间的艺术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例如,皮影戏是我国特有的一项艺术,它的独特的魅力影响了诸多艺术,皮影戏是扎根民间的艺术,所以极具民间特色,皮影幕布及舞台的搭建、皮影自身造型的多样无一不深深地感染人们,受表演的限制,皮影的造型简单、凝练,独具特色,由于处于半遮挡状态,所以皮影的色彩也更加强烈,更具民间风味。现在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已经认识到民间艺术的重要性,艺术家们纷纷参与到民间工艺的制作当中,并通过参与民间艺术的活动汲取养分,可以说民间艺术是人类的瑰宝。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世代积累的宝库,传统节日饱含着先人对于自然、社会和历史、生活的认知、感悟、向往。正确地认识传统节日,继承并过好传统节日,是我们对于先祖文明创造的一种尊重,也是我们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是成熟文明的缩影,目前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担负起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他们为年轻一代的设计师做出了榜样。

为包装设计注入情感,注入人文关怀是高层次的是追求,它不是单的外观贴图,也不是单纯的视觉表达,如睹物思人般追求这样一种情感的表达,在包装设计中体现出人的情感是最最关键的一项课题。人们的情感需求是无形的确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它随着产品的变化会立竿见影的受到影响,比如传统的婚庆产品无非就是在色彩上予以表达,而现今随着卡通艺术越来越多进入人们的生活后,也为传统婚庆产业带来了生机,将可爱而诙谐的卡通形象加注进婚庆包装上。对于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们,能够满足心底最根源、最熟悉的情感诉求,在端午节产品包装设计中尽量体现出来才是设计的根本。

因此,中国传统节日包装设计,它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附属品,它是人们追求精神寄托的一个载体,成功的设计师集文化修养和审美价值于一身的复合体,小而言之能够改善目前人们的生活面貌,大而言之能够继承和发扬传统,进而使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文化的桥梁。

篇5

关键词:包装设计 图形 语言 文化

一、 我国传统图形在包装设计中的的独特神韵

在我国现代的一些包装设计中,都在对传统图形加以大量的运用。这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传统性不是任何别样的事物所能够替代的,往往人们会对一些传统而新颖的形象图形所熟悉和接受,因为它的内容及信息的体现,能让人们立刻由衷体会,从而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达到销售商品。包装设计师们针对国内人们传统的审美心理,采用了大量带有中国符号的传统图形为设计手法,它在这种特性下使其成为了现代包装设计行业中一种民族独特性的设计语言,在这些传统的图形中不仅体现了非常丰富的人文文化内涵,它还反映了出人文的文化意识并提高其人文精神。我国作为一个拥有上千年传统文化的历史文明大国,尤其是一些带有地域特色的吉祥图案家喻户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比如说牡丹花的寓意是“雍容尔雅、富丽堂皇”,月亮中的皎洁之光代表着“花好月圆”,莲花的洁白清雅代表着“清正廉明、两袖清风”, 例如蝙蝠与寿桃的结合代表着“福寿呈祥”等等,它们是将这些的传统的图案进行巧妙的结合,将它精神特征上所具有的属性通过图形的设计体现出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神韵。

中国的传统图形类别繁多,而且深刻吉祥寓意的形式千千万万。在每一个不同的时代的审美意识的图形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在日常生活中记录下来,所以需要设计师们不仅要根据对那一时期传统图形具有的基本法则,还要对具体地域环境的考察和把握,进行创新性的设计。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就有一些成功的例子如我国中秋时节的月饼包装,青花瓷中图案的设计,以及板城烧锅酒运用传统的“龙纹”图案等,与现代的设计手法相结合,带有深厚、浓郁的中国味道。它在令消费者们在购买商品的的时候,感受到着强烈视觉冲击力,以达到能产生过目难忘的效果。这些在包装设计中传统图案的成功运用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神韵。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不仅需要设计师们具有更强的创新性思维,还需要设计师的内心中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民族自尊心,它们都是能够促使完善,乃至创立一个全新的民族性的品牌,构建符合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包装设计体系。我们所了解的“民族性的文化”它不应该等于的“地域局限性”,当然,这就要求我们的包装设计师们真正的深入到生活中去挖掘设计灵感,建立设计的思路,要紧紧的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气息,从充实艺术设计的理想,而不是一味的身处在屋子里闭门造车。我们应当开始注重培养民族、民俗的传统文化,只有这样这才能真正的将民族包装设计发展开来。

二、 国外浪漫趣味的包装设计

相比于国内的包装设计,国外掌握了一套趣味性设计方法,它在包装设计中则是运用了更多浪漫、个性、带有趣味性的图形语言。国外它以“奇”为前提,“趣”为结果,包装设计中新奇之趣是从反常规、个性的方面把握的,它的构成原则是陌生化、超现实化和异化。奇趣同谐趣相比,具有更加夸张的滑稽效果,甚至有时会变得怪诞、异乎寻常,奇趣的表现在于它能给人一种出奇制胜的感觉,具有幽默、滑稽的独特效果,它的包装带有更多的奇趣性和吸引性。例如很多外国的包装图形设计外观它的趣表现带给人出其不意,以及一种新奇、趣味的体验。

当今社会不断地高速发展,人们都在为自己的生活所忙碌,彼此之间缺少沟通,交流逐渐淡漠,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自然对情感的渴望更是油然而生,遂生出深浓的趣味。人们在生活的诸多方面中由于情的注入和浸透,连接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纽带,这就是情感之趣。情感之趣是从生活、情感等方面去把握的,一般体现的是在情趣中具有甜蜜温馨的氛围,如果没有这种氛围传达,是无法将情感传达到人们的心灵深处。这种情感的需求来源于对爱的需要,它是人们心理需求的深层体现,在马斯洛从人类的需求层次来看爱与归属的需要是处在生理与心理两种需求的交叉点上,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交叉点,属于中间的层次。因此具有更多情感之趣的包装设计是从人的基本内心考虑,它在各个层次的人群中都共同追求的目标。如下图这一系列包装,通过对一组卡通人物形象塑造,富有联想,营造出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气氛。

综上所述,在越有地方区域特性,越具有民族特色风采的各类包装设计产品中,越能得以发展,当今是以文化为综合竞争力的,有句经典的话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在进行产品包装的设计过程中,需要了解我们的设计中哪些图形能够代表在当地市场中这体现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等。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只有在传承中通过与新的观念相融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创造出新的形式,才能确被消费者认同和接受。传统图形的文化与创新是包装设计强劲生命力的本源。

参考文献:

[1]陈瑞林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M]第131页.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

[2]谢承仁著.中华传统思想渊源[M].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3]熊颖.现代消费心理下的趣味性包装设计研究[J].2008

篇6

关键词:配电线路,同期使用率,漏电保护断路器,泄漏电流,漏电动作电流

 

0.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计算机使用率越来越高,在计算机用量较多的房间,如学校计算机教室、网吧、计算机绘图工作室等,机房电气设计非常重要,如何设计安全可靠的配电线路保护,是电气设计人员应注意的问题。

按照《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第4.1.1条规定,配电线路应装设短路保护、过负载保护和接地故障保护,作用于切断供电电源或发出报警信号,根据此条规定,一般电气设计人员在设计配电线路保护时,习惯作法是在配电回路上装设漏电保护断路器,负荷计算和设备选型时一般注意到了配电线路的过负荷及短路保护,但有的设计人员忽略了配电线路和用电设备存在的泄漏电流对保护电器的影响,其结果是当某一配电回路用电设备同期使用率较高时,该回路漏电保护断路器跳闸,直接影响工作。而引起配电线路的漏电保护断路器动作跳闸,原因是泄漏电流大于漏电断路器漏电动作电流。论文格式。

1.漏电保护器的动作电流

根据规范当漏电保护器用于插座回路和末端线路,并侧重防间接电击时,则应选择动作电流不大于30mA高灵敏度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如果需要作为上一级保护,其动作电流不小于300mA,对配电干线不大于50mA,其动作应有延时。

2.配电线路和常用用电设备正常时的泄漏电流

配电线路和用电设备在正常工作时,都存在一定的泄漏电流,其泄漏电流估算见表1、表2、表3。论文格式。

表1 220/380V单相及三相线路埋地、沿墙敷设穿管每公里泄漏电流(mA/km)

篇7

[关键词]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现状 问题 对策

农村养老保障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属较晚涉足的领域,农村养老保险处在探索试点阶段,并列入政府公共政策议程,体现了国家对村民的深情关怀和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根据国务院决定,从去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这一制度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为主,具有保障水平适度、交费方式灵活、适合农民实际的特点。为掌握该项惠农政策在北碚的具体落实情况,通过深度访谈,对该区农村养老保险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以求以管窥豹。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基本年龄在40-59岁之间的人数占60%,60岁以上的占40%,访谈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男性人数占40%,女性占60%;职业构成中大多数访谈对象都从事农业生产,只有少部分农转非失去土地的村民才转做其他。收入来源分布,大多数村民主要依靠农业种植,其它还有政府补贴、养老保险、小本经营等。

2.调查方法

调查小组对歇马镇人和村和澄江镇运河村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中仔细考虑被试年龄分布、男女比例、家庭条件,全部调查实地走访当地典型的十几户家庭,对其家庭成员进行了相应的调查访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包括农转非居民和农村村民,侧重于一般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的访谈,通过汇总分析访谈资料,得出以下基本结果。

1.北碚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及其执行现状

访谈的村民中,40-59岁之间的村民基本无养老保险,60岁以上的村民都享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但无力购买其他商业性养老保险。农转非的村民有国家的补助,不算在新型养老保险之内,所以本文主要介绍农村居民保险情况。

(1) 申请条件: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访谈对象都申请购买基本养老保险,大多数都停留在最低档100元每人每年的标准;

(2) 缴费方式:自己缴费,集体补助,政府给予补助,正常人的补贴标准每人每年30元,有特殊情况的在代缴40元每人每年,访谈对象们每一年都按时到指定的机构缴费,但是由于集体自有资金不足,导致集体补助很少。

(3) 领取方式和金额:地方政府为每个新农保参保人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年满60周岁且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按月到指定的地点领取80元养老金,基本不存在拖欠和克扣现象。总的来说政策执行情况良好,推进较为顺利。

2.村民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看法

村民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看法,反映了其对政策的理解及意愿的表达,也体现了其认同感。少数村民认为养老保险可以保证其基本生存,大多数村民认为养老金额太低,不足以保证未来养老费用,他们打算以自己储蓄为主,子女赡养为辅的模式来解决养老问题,并期望养老金额为每月300-600元的水平。大多数村民对政策本身很满意,但对政策的扶植力度不是很满意,需进一步完善政策,提高补助标准。

3.村民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建议和意见

村民对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反映了他们积极关注国家政策和自身利益的主动性,针对自身和现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1) 购买养老保险的时间要视经济情况而定,要分阶段进行。村民由于收入收入有限,加上其他开支可能导致一段时间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或是继续支付社保金,希望能够准予在资金充裕的时候在补齐没有交的金额。

(2) 养老金领取的年龄应作适当调整,女性应下调到55岁。农村女性劳动者由于自身生理特点和收入水平,希望能够下调年龄尽快享受政策优惠,以减轻自身的压力。

(3) 保险金额要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随着生活成本上升,希望保险金能不断得到提高,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相应提升。

(4) 地方政府的政策宣传要到位,让村民了解政策,才能更好的指导自己的行为,希望政府严格执行政策,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而不能朝三暮四,变动性很大。

三、北碚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调查发现的问题

1.补助标准较低,城乡差距较大

政策所支持的养老金标准普遍较低,相对于生活成本来说没有太大作用,农村居民每月八十,只能基本满足最低生活;农转非每月五百八十,能满足最低生存要求,农转非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所享受的养老保险标准高于农村。村民的养老保障受限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政扶持力度不够,集体经济不发达和村民个人收入不高,呈现偏少的趋势。相对于城市居民较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农村地区才刚开始起步,城乡之间在养老保险上差距很大,不管是养老金的缴费档次,还是缴费方式,以及养老金水平,城乡之间的距离是令人瞠目的。

2.医疗保险与农村养老保险衔接不到位

在农村地区养老保险政策实施以前,医疗保险制度就已经开始实施了,旨在降低农村居民的医疗负担的医疗保险制度,部分缓解了农村居民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新农保在面对居民需要面前也还只是杯水车薪,作用不大,尤其对需要长期看病的年老或丧失劳动力的村民来说,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旨在解决农村居民的生活困难的问题,因为额度有限,加上医疗保险的帮助力度有限,使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没有很好衔接到位,现有养老保险发放的补助,在医保支付下,依然不足以应对突发疾病等问题,导致政策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农村居民的生存条件并没有多大改变。

3.政府对政策宣传不够,实施力度不够

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处于初级阶段,成熟度较低,试点阶段的政策宣传没有到位,大多数居民只是知道政府让交钱了,自己去领钱就行了,其他关键信息都不是很了解,导致很多村民的参保积极性不高,政策理解度不够,大多数都不太清楚交上去的血汗钱能不能给自己带来实惠,以及政府具体如何运作所收集的资金和如何监督政府行为,保护自己权利的具体细节。政策实施过程中,除了政策宣传,政策实施的力度尚不够,一些居民由于客观因素,并没及时买到养老保险,还有一些流动的村民也因没在家不了解相关信息,而没有按时买,错失了良好时机。

4.养老观念偏传统

由于社保水平较低,村民还得需要自己劳动或者依靠自己的子女为自己的养老提供支持,许多老年村民都倾向于子女养老和自身储蓄养老,没有寄托太多希望于农村养老保险。当然,这既是由于农村村民自身的传统观念,即养儿防老思想的影响,也还有社会化养老条件不成熟的因素。但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社会化的养老必定是未来我国农村养老发展的趋势,再加上我国已经进入了老年社会,农村养老负担很重,所以必须通过外部诱导,逐步转变农村居民传统的养老观念。

5.农村流动人口参保难

据调查,村民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传统的生活在农村并以务农为基本生活条件的村民;第二类是户籍在农村但已经出外从事非农工作的村民,即农民工;第三类是土地被征之后,户籍已实现农转非但仍生活在农村的村民。第一种可以买新农保,第三种国家给予了解决,第二种,尤其是在外省或者外地工作的农民工等流动村民,由于流动性较大,加上政策协调不力,没有养老保险转移制度支撑,导致虽所在工厂与自身共同缴纳养老保险,也使得他们面临参保难的问题。

四、统筹城乡背景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改善对策

1.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加大财政资金支持提高补助标准

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对于现在的农村养老保险支持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该政策的最终效果。中央和地方政府必须要同时注意财政资金投入问题,分清各自的责任,分别承担农村养老保险的财政资金投入,只有充足的财政直接扶持才会使得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能够一直延续下去,否则其运行会很困难,一是影响了养老资金的充足性,二是影响了养老金的补助标准。所以地方政府必须在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思路下,加大缩小城乡差距的力度,在财力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补助标准。

2.加强政策间的协同联动,相互统筹协调

农村村民会因为有了养老保障,生活有所改善,但是也有可能因为其他消费增加而使得再次变得困难,比如因疾病返贫,所以必须加强政策间的协调性,在发生重大灾害或疾病的时候,有保障使村民不会再次返贫。发挥医疗保险的作用,增强医疗保险的保大病的特点,防止返贫现象的出现。在为农村“输血”的时候,注重农村本身的“造血”功能,积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

3.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接受村民的监督

针对政策宣传的不到位的问题,当地政府部门或村民委员会有必要通过影视、广播、宣传栏、村民大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政策宣传和讲解。除了基本的政策宣传之外,还需要相关部门深入实际具体讲解新农保的政策,让村民深刻理解该政策,并进一步知晓相关政策以及执行程序,并积极监督政府的行为,所以相关职能部门需要积极探索,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发展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稳中求好。

4.通过政策引导和试点带动扩大实施范围,并逐步转变养老观念

由于政策处于试点阶段,还有很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除了基本的政策宣传之外,还需要村里面有威望或者有权势的村民的支持,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促发其他村民的参保热情和积极性,通过政策示范和引导使得更多的村民加入养老保险之中。在很多村民加入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宽政策的影响了,扩大实施范围,让村民看到真正的实惠,通过利益诱导机制,减轻家庭和自己养老的负担,使村民的家庭养老保险观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引导他们往社会化的养老方向发展。

5.统筹探索实施区域内的养老保险转续政策

对于大多数流动人口的养老保险来说,急需要能够实现省级甚至是全国范围内的统筹协调,才能实现全省或跨省的养老保险转续,才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重庆市是统筹城乡试点地区,农村养老保险应该实现城乡统筹,在条件成熟时,急需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实现在全市范围内的自由流动,这样才有利于人力资源在全市范围内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并对全国范围内的跨省养老保险转续功能的实现提供经验。

五、结语

通过这次个案调查,笔者了解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虽取得了很大成绩,便仍存在政府意识“欠位”,政府职能“缺位”等诸多问题,也带有政府思维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不断转变的趋势。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意识“到位”,职能“补位”,加大财政投入扶植力度。只有这样,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才能越来越完善,才会更符合政策初衷。希望国家对于农村的养老保障政策会越来越好,这样我国的城乡二元制体制消解才会真正有阳光。

参考文献:

[1] 中国网.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EB\OL] [2009-09-01].省略/news/txt/2009-09/08/content_18482102_2.htm

[2]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重庆市财政局.关于印发重庆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意见的通知(渝人社发〔2009〕135号)[EB\OL].[2009-09-25]. 省略/s_law/law12285.shtml

篇8

关键词: 女大学生;社会地位;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 I211 文献标识: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2)01-005-12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点的确定

调查对象的确定。根据全国妇联《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后备人才群体”调查员手册》中的有关具体规定,明确本研究所指的后备人才群体是指调查标准时间(2011年4月20日)前全国普通高校中,通过国家统一招收、全日制在读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群体。甘肃省后备人才群体的调查对象据此为依据,确定为2011年4月20日以前甘肃省高校通过国家统一招收的、全日制在读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群体。

调查点的确定。根据全国妇联《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后备人才群体”调查员手册》所规定的985工程、211院校和其他普通高校的区别,妇女性别培训基地的状况,以及男女性别比例等标准选择调查点。甘肃省共有高校48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14所,民办独立院校5所,高职高专院校21所,成人高校8所。根据全国妇联的选择标准,我们从普通本科院校中根据学校的办学层次、规模和特点等,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三所高校,即兰州大学(985/211院校)、西北师范大学(省部共建)、兰州交通大学(普通工科院校)作为本次调查的调查点。

(二)调查方法

自填式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采用的是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后备人才群体”专卷,共分主卷和附卷两部分,所有参与调查人员都必须填答主卷部分,附卷由硕士和博士填答。主卷部分分为基本情况、教育经历、职业目标、社会参与、生活方式、恋爱婚姻、健康、性别观念、家庭情况等9个部分,共有78个问题。附卷部分主要延续调查硕士和博士的家庭情况,共有9个问题。总共87个问题。

抽样方法。本次调查样本量计划为2010个学生组成。采用了三阶段抽样法。

第一阶段采用立意抽样。三所大学的样本量的配额比为1:1:1,即每校抽取670名学生。

第二阶段采用分层抽样进行配额。此阶段在三个高校采取分学历层次、性别(男女比1:1)、专业大类和年级的方法,进行配额样本量。

第三阶段为概率抽样之等距抽样。具体方法为:首先,从该校学生工作部(处)、研究生院(处)取得全部学生名册,依据抽样配额表中的每一子类,制作子类样本框。其次,依据每子类样本框内的学生人数除以每一子类需要抽取的样本量,即为抽样间距(公式:N/n=K)。最后,从第一间距(K×1)中确定起始点,从起始点开始按(K)等间距抽取n个样本量。这样,可以保证样本对总体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尽量避免抽样的随意性或人为有意挑选的主观性,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客观、真实和有效。

(三)资料收集过程与资料分析方法

资料收集过程。为了保证调查问卷的质量,我们采用集中填答的形式,调查员当场审核复查,发现漏项、错填等问题应及时联系调查对象加以补充、修订。但是,由于各学校放假时间早晚不一样,我们的调查先后共分7批次进行。

资料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借助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对所收集的大量数据资料进行描述分析。同时,采用不同性别比较的分析方法,弄清男女不同性别在一系列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及其看法,综合研究女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地位问题。

(四)本次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10份,实际收回问卷1502份,有效问卷1417份,有效问卷占发放问卷的71%,占实际收回问卷的94%。

本次调查的基本情况:从有效问卷来看,兰州大学481份,占33.9%,西北师范大学454份,占32.0%,兰州交通大学482份,占34.0%;从学历、学位层次来看,本科生943人,占有效问卷的66.5%人,硕士生374人,占26.4%,博士生100人,占7.1%;从不同性别来看,女生667人,占47.1%,男生750人,占52.9%;从民族来看,本次调查涉及到17个民族的学生,其中,汉族1329人,占93.8%,回族41人,占2.9%、其余为藏族、满族等少数民族学生;从学科门类来看,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等12个大类。

二、甘肃省女大学生群体社会地位的进步

(一)女大学生占在校生比例不断提高

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由于学校的性质不一样,女大学生在校的比例也不同。如兰州大学2010年在校本科生17910人,其中,男生10338人,占58%,女生7572人,占42%。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在校本科生16186人,其中,男生6473人,占40%,女生9713人,占60%。兰州交通大学2010年在校本科生22033人,其中,男生15640人,占71%,女生6393人,占29%。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师范性院校的女生比例比较大,占到了60%,综合性院校的居中,占42%,工科院校的较低,占29%。三校女生所占总人数的平均比例为44%。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女大学生在高校就读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就本科生而言,西北师范大学女大学生占该校当年本科生招生总人数的比例为2000级 47%,2006级48%,2010级62%,2010级比2000级提高了15个百分点。兰州交通大学的女大学生在本科生中所占的比例2000级27%,2006级28%,2010级29%,2010级比2000级提高了2个百分点。就硕士研究生而言,西北师范大学女硕士研究生占该校当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总人数的比例为2000级40%,2006级53%,2010级56%,2010级比2000级提高了16个百分点;兰州交通大学女硕士研究生占该校当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1990级18%,2010级35%。2010级比1990级提高17个百分点。

就博士生而言,西北师范大学的女博士占该校博士研究生当年招生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2000级13%,2010级38%,2010级比2000级提高了25个百分点; 兰州交通大学200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当年女博士占该校博士生研究生当年招生总人数的54%,2010级41%,比例虽然降低了,但人数却增加了,即女博士由2004级的7人,增加到2010级的11人。

(二)男女大学生享有学校各种资源的机会基本均等

1.男女大学生在校当学生干部的机会基本均等

在学校当学生干部,是每一个男女大学生提高与锻炼自己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以及综合处理各种问题能力的良好机会。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被调查大学生中曾当过小学干部的女生占被调查女生总人数的77.6%,男生占被调查男生总人数的66.8%,女生比男生高10.8个百分点。当过初中学生干部的女生占78.7%,男生占70.6%,女生比男生高8.1个百分点。当过高中学生干部的女生占57.2%,男生占55.0%,女生比男生高2.2个百分点。当过大学学生干部的女生占51.7%,男生占49.7%,女生比男生高2个百分点。女生当各级学生干部的机会不仅与男生均等,而且比例都普遍高于男生。

2.男女大学生在学校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机会基本均等

女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主动意识。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在过去半年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机会与男大学生基本均等。在“您是否主动参加捐款、无偿献血、志愿者活动”的问题上,回答“参加过多次”的女生占被调查女生总人数的31.1%,男生占被调查男生总人数的27.1%,女生高于男生4个百分点;回答“有过一次”的女生占34.6%,男生占37.4%,女生低于男生2.8个百分点。在“您是否主动向周围的人提供帮助(学习辅导、情感慰藉等)”问题上,回答“提供过多次帮助”的女生占34.4%,男生占33.7%;回答“有过一次”的女生占20.0%,男生占28.6%。在“您是否担任集体活动的领导者或策划者”问题上,回答“担任过多次”的女生占25.1%,男生占27.7%。回答“有过一次”的女生占21.1%,男生占22.3%。在“您是否主动给所在班级、院系、学校或地区提供建议”问题上,回答“提过多次”的女生占20.5%,男生占21.2%。回答“有过一次”的女生占19.9%,男生占23.4%。从以上活动情况来看,女大学生“参加过多次”或“一次”的各种社会活动的人数与男大学生的人数比例大致相当。

3.男女大学生在学校参加社会团体组织方面的机会基本均等

女大学生在学校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团体组织,培养自己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调查结果显示,在“您是否参加了学校组织(如学生会、团委)”的问题上,回答“参加过”的女生占被调查女生总人数的53.7%,男生占被调查男生总人数的52.5%,女生高于男生1.2个百分点。在“您是否参加了学生社团(如舞蹈社、足球)”问题上,回答“参加过”的女生占49.2%,男生占46.9%,女生高于男生2.3个百分点。在“您是否参加了专业、行业组织(如企业家协会、历史学会等)”问题上,回答“参加过”的女生占13.2%,男生占13.7%。在“您是否参加了社会公益组织(如爱心社、志愿者组织等)”问题上,回答“参加过”的女生占45.3%,男生占40.9%,女生高于男生4.4个百分点。在“您是否参加了其他社会团体(如浙江老乡会、高中校友会)”问题上,回答“参加过”的女生占45.5%,男生占49.5%,男生高于女生4个百分点。综合来看,男女生参加学校社会团体组织方面的比例差别不大,可以说大致相当。

大学生参加这些组织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第一个目的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占被调查女大学生总人数的39.2%),第二个目的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占被调查女大学生总人数的25.4%);男大学生的第一个目的是为了结识更多的朋友(占被调查男大学生总人数的29.3%),第二个目的也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占被调查男大学生总人数的26.7%)。

(三)女大学生具有与男大学生同样优良的在校表现

1.思想活跃,广泛涉猎相关知识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女大学生思想活跃,知识面广,并在公开场合敢于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在“您能在公共场所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吗”问题上,在被调查的671名女性中,认为“完全符合”自己情况的占11.6%;表示“比较符合”占44.9%,表示“有时符合”的占29.8%。在“您愿意学习你感兴趣的知识,哪怕与考试无关吗”问题上,被调查的671名女性当中,表示“完全符合”、“比较符合”、“有时符合”的分别占35.0%、40.4%、18.8%,这一比例与男性所占的37.8%、41.7%、14.7%大致相当,表明大多数女大学生的学习主要在于兴趣,而不仅仅是为了单纯地应付考试。

2.勇于探索,积极争取发展机会

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女大学生大都具有较为旺盛的求知欲,一般情况下都不迷信教材,能够质疑已有的研究成果,勇于探索新问题,对课堂之外的知识充满渴求,并能努力追求之,同时,也有强烈的表达自己话语的愿望和勇气。对“您有时会对书本上的观点提出质疑吗”这一问题,670名被调查女性中,表示“完全符合”、“比较符合”和“有时符合”的分别占10.1%、24.5%、51.2%。对“您会主动争取自己想要的机会或资源吗”这一问题,被调查的671名女性中,表示“完全符合”、“比较符合”、“有时符合”的分别占15.5%、40.1%和31.3%。对“在大学或研究生期间,您是否具有各类专业资格证书”问题,选择“有多次”的女性占25.7%,男性占19.2%,女生比男生高出6.5个百分点;选择“有一次”的女性占27.5%,男性占27.8%。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一样优秀。

3.敢于担责,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

与同龄人相比较,女性调查对象在对自己各方面能力的主观评价分析中,显示出较强的自信心和承担责任的能力,其中心理承受能力方面有62.2%女性表示“比较强”或“很强”、团队合作能力方面有70.0%女性表示“比较强”或“很强”、组织协调能力方面有53.9%的女性表示“比较强”或“很强”、交流沟通能力方面有58.3%的女性表示“比较强”或“很强”、人际交往能力方面有53.5%的女性表示“比较强”或“很强”、书面表达能力方面有51.7%的女性表示“比较强”或“很强”、外语水平方面有28.9%的女性表示“比较强”或“很强”,性别百分比都高于男性。对“在学习中你有很强的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吗”这一问题,被调查的670名女性当中,表示“完全符合”、“比较符合”、“有时符合”的分别占13.3%、44.5%、27%。对“您会尽力做好一件事吗”这一问题,表示“完全符合”、“比较符合”、“有时符合”的分别占37.8%、49.6%、11.3%。这表明绝大多数女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

4.求知欲强,学习成绩不亚于男性

对“上学期你的学习成绩在班内处于什么位置”的问题,选择 “优秀(或前10%)”、“良好(或30%—70%)”的女性占20.6%、41.3%,两项合计占61.9%,男性分别占12.6%、42%,两项合计占54.6%,女性高于男性7.3个百分点。对“你上学期的综合测评在班内处于什么位置”的问题,选择 “优秀(或前10%)”、“良好(或30%—70%)”的女性占18.2%、36.7%,两项合计占54.9%,男性占12.2%、39.2%,两项合计占51.4%,女性高于男性3.5个百分点。对“在大学或研究生期间,你获得过院系及以上奖励或荣誉吗”这一问题,选择“有多次”的女性占42.2%,男性占34.4%,女性高于男性7.8个百分点;选择“有一次”的女性占25.0%,男性占25.2%,男女大致相当。

5.积极进取,科研热情也不亚于男性

在攻读学位问题上,女大学生具有和男生一样的理想。对“您期望自己的最高学位是”这一问题,选择“硕士”的女性占40.2%,男性占28.8%,女生高于男生11.4个百分点;选择“博士”的女性占35.6%,男性占43.2%,女生低于男生7.6个百分点。

在科研方面,女大学生,尤其是女研究生也能取得和男生一样优异的成绩。对“在大学或研究生期间,您参与过课程以外的科研活动或学术会议吗”这一问题,选择“有多次”的女性占31.9%,男性占28.1%,女生高于男生3.8个百分点;选择“有一次”的女性占23.1%,男性占22.4%,男女差别不大。在硕士研究生就读期间,参与导师研究课题“一次”或“多次”的女生占32.7%、27.1%,男生占39.1%、28.7%。发表SCI、EI或SSCI、CSSCI刊物文章“一次”或“多次”的女生占11.6%、3.0%,男生占被调查男生总人数的12.6%、5.7%。发表其他类型学术论文“一次”或“多次”的女生占23.1%、20.1%,男生占29.3%、22.4%。在博士研究生就读期间,参与导师研究课题“一次”或“多次”的女生占26.2%、59.5%,男生占22.2%、70.4%。发表SCI、EI或SSCI、CSSCI刊物文章“一次”或“多次”的女生占35.7%、33.3%,男生占被调查男生总人数的27.8%、31.5%。发表其他类型学术论文“一次”或“多次”的女生占33.3%、35.7%,男生占14.8%、46.3%。

(四)女大学生具有比男大学生更为先进的社会性别观念

1.女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性别平等意识

性别平等意识就是指对男女性别平等关系的意识。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对不同性别之间所形成的关系的观点和看法也不相同。今天的女大学生成长在倡导“性别平等”的时代,具有很强的“男女平等”的社会性别意识。

在“女性的能力不比男性差”问题上,女大学生“非常赞同”的占50.8%,“比较赞同”的占39.4%,两项合计占90.2%。而男生表示“非常赞同”的占32.8%,“比较赞同”的占46.5%,两项合计占79.3%,女生高于男生10.9个百分点。这表明,女大学生有足够的自信认为女性的能力不比男生差。

在“女性也应该追求自己的一番事业”问题上,女大学生表示“非常赞同”的占61.8%,“比较赞同”的占34.6%,两项合计达到96.4%,这无疑表明今天的女大学生非常渴望追求自己的一番事业,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而男性“非常赞同”的占36.3%,“比较赞同”的占53.7%,两项合计有90.0%,女生比男生高出6.4个百分点。

在“对女性而言,事业成功与否并不重要”的问题上,女大学生持“不赞同”态度的人数占45.9%,“很不赞同”的有26.2%。而男生则持“不一定”态度的人数最多,占38.7%,“不赞同”占35.8%。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女性事业成功与否不是不重要,而是很重要的。

在“事业成功的女人往往没有女人味”问题上,回答“不一定”的人数最多,女性占36.7%,男生占42.2%。“不赞同”的女性占33.6%,男生为23.8%。这就表明,事业成功的女人与有没有女人味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这就打破了长期以来,人们对女强人的看法,在大多数人看来,事业成功的女人总是与男性或中性性别相联系的,一般没有女人味,但如果有女人味时,那事业就不一定成功。现在的大学生则认为,女人事业成功的同时也会魅力不减。

在“女强人的个人生活往往并不幸福”问题上,男女大学生的首要选项为“不一定”,女生占40.8%,男生占42.8%。这就是说,女强人的生活也可能会很幸福,也可能不幸福,这还有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在其次的选项上,男女两性就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如女生选项为“不太赞同”,占女生总数的27.9%,而男生则选“比较赞同”,占男生总数的30.5%。这表明,女性认为女强人的个人生活会幸福的,但男生认为并不幸福。这里隐含着社会对不同性别的评价标准。如女人主内可能比主外更幸福等。

在“总体而言,男人比女人更胜任领导的角色”问题上,女性首选“不一定”的占38.4%,比较赞同的占29.4%。而男生则主张“比较赞同”的占44.0%,“不一定”的占29.7%。女生比较怀疑这种说法,认为女性也可以和男性一样具有领导能力或有些女性可能比男性更出色,但男生持比较赞同的比例相对较大。

在“与男性相比,女性在事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更多”问题上,男女大学生都首选“比较赞同”,女性占59.7%,男性占54.9%。由此可以看出,女性事业发展中遇到更多障碍的观点是男女大学生的共识。

在“各级领导岗位上女性较少,主要是由于对女性的培养、选拔不够”问题上,男女大学生的首要选项都为“比较赞同”,女性占51.1%,男性占40.0%。其次,选“不一定”的女生占24.7%,男生占35.0%。这就是说,除了对女性的培养、选拔不够以外,也可能有女性自身素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等。

综合以上8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女大学生“非常赞同”的是“女性的能力不比男性差”、“女性也应该追求自己的一番事业”;“比较赞同”的是“与男性相比,女性在事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更多”,“各级领导岗位上女性较少,主要是由于对女性的培养、选拔不够”;“不一定”的是“对女性而言,事业成功与否并不重要”、“事业成功的女人往往没有女人味”、“女强人的个人生活往往并不幸福”、“总体而言,男人比女人更胜任领导的角色”。

2.女大学生具有健康的性别评价标准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性别评价标准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在今天的高校,大学生究竟有什么样的性别评价标准?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女性评价男性时,很看重的为(1)成名成家,占女性总人数的93.7%,(2)事业有成,占 85.2%,(3)生活富足,占82.8%。

女性评价女性时,最看重的为(1)事业有成,占86.4%,(2)有知心朋友,占82.3% ,(3)成名成家,占81.6%,(4)家庭美满,占79.3%。

男性评价女性时,很看重的为(1)有知心朋友,占男性总人数的79.5%,(2)事业有成,占76.8%,(3)实现了自我价值,占67.5%,(4)家庭美满67.4%。

男性评价男性时,最看重的是(1)成名成家,占男生总数的89.3%,(2)事业有成,占81.4%,(3)生活富足,占77.5%。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对男性的要求和男性对男性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即(1)成名成家, (2)事业有成,(3)生活富足。女性对女性的要求和男性对女性的要求有一点不一致,女性更希望(1)事业有成,(2)有知心朋友,(3) 成名成家,而男性则更希望女性(1)有知心朋友, (2)事业有成, (3)实现了自我价值。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把女性的事业有成看得比较重,而把家庭美满则放到稍后的位置,这表明男女大学生都期望得到共同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性别的单一发展。这种调查结果让我们看到,传统的女性社会性别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女性由过去的以家庭为主,传宗接代、相夫教子到今天的事业有成,男性对女性的期待也由过去的贤妻良母到今天的有知心朋友、事业有成、实现自我价值,这标志着中国社会历史性的巨大进步。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五)女大学生具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远大的人生目标

职业是人生发展的生命线,如何选择自己的这条生命线,是大学生们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问题,于是从入校开始,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就开始了兼职的生活经历,一方面可以为自己的生存提供更丰富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自己将来步入社会参与到社会竞争的大海而打好更坚实的实践基础。在我们调查的1417名大学中,大多数被调查者都有找过工作的经历,其中,男性占68.5%,女性占70.6%。这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自己人生未来有着明确的打算和规划。

1.立足现实,对毕业后的去向有明确的规划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立足于现实,比较理性地看待自己的职业理想。对“月收入”多少的期望,可以透露与折射出被调查者的基本生活与生存状态,也可反映出他们心目中基本的生活消费的“幸福指数”。对“您所希望的第一份工作的月收入”这一问题,有51.6%的女性选择“两千至四千”,有27.1%的女性选择“四千至六千”。

毕业后的生活规划,是人生规划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如果对毕业后的生活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那大学的生活也可能是混乱的,也必将影响毕业后的生活。调查表明,绝大多数被调查者,都有自己明确的人生规划和目标,在回答“毕业后的生活打算”这一问题时,选择“直接工作”的女性占57%;选择“国内升学”的女性占22.5%;选择“出国留学”的女性占6.1%。对“对自己未来有明确的职业规划这一问题符合你的情况吗”这一问题,表示“非常符合”的女性占8.4%;表示“比较符合”的女性占38%;表示“一般符合”的女性占37.5%。

2.对理想、职业的选择定位趋于开放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无论是其个人理想的定位,还是对就业单位的选择,都更多的表现出开放性、多元性的特点。例如对“最想成为哪种人才”这一问题,选择“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女性占32%;选择“实用技术人才”的女性19.1%,选择“党政人才”的女性占12.7%。对“最希望工作的单位类型”这一问题,女性选择分布于所有选择项,相对集中的是“医院、学校等事业单位” 占37.4%,“国有企业”占15.9%、“外资企业”占15.2%、“党政机关”占13.3%、“自由职业者”占7.6%。

3.富有进取精神,渴望实现自我价值

女大学生对自己职业理想的定位和选择,更多的侧重于个人事业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不仅仅限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以求生活的温饱或者安逸。对“‘我希望拥有一份事业,而不仅是一份工作’是否符合你的情况”这一问题,有33.4%的被调查男性和32.5%的被调查女性表示“非常符合”;有49.2%的被调查男性和41.8%的女性表示“比较符合”。对“‘希望自己在事业上有所作为’是否符合你的情况”这一问题,有47.6%的被调查男性和44.5%的被调查女性表示“非常符合”;有45.7%的被调查男性和44.2%的女性表示“比较符合”。对“‘自己对未来职业发展充满信心’是否符合你的情况”这一问题,有26.5%的被调查男性和18.1%的被调查女性表示“非常符合”;有43.9%的被调查男性和41.8%的女性表示“比较符合”。对“‘为了成就事业愿意付出努力’是否符合你的情况”这一问题,有50.1%的被调查男性和40%的被调查女性表示“非常符合”;有39.3%的被调查男性和46.7%的女性表示“比较符合”。对“‘工作中的成就感对我至关重要’是否符合你的情况”这一问题,有41.7%的被调查男性和42.7%的被调查女性表示“非常符合”;有44.3%的被调查男性和42%的女性表示“比较符合”。

三、影响女大学生成长的不利因素

(一)校园环境中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女大学生成长的思想观念

在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男尊女卑”、“男强女弱”、“女不如男”等传统思想观念的深刻影响。在“你上中小学时是否听学过女不如男聪明”的问题上,有44.3%的男性和47.3%的女性表示“听说过”;在“你上中小学时是否听说过女要有女样男要有男样”的问题上,有84.5%的男性和82.0%的女性表示“听说过”;在“您上中小学时是否听说过男孩一上中学成绩就上来了”问题上,有62.4%的男性和82.9%的女性表示“听说过”;在“你上中小学时是否听说过女孩适合学文科男孩适合学理科”的问题上,有79.0%的男性和68.0%的女性表示“听说过”。

在高校环境中,性别平等虽然已经成为主流观念,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消极的或传统的旧的思想观念,仍然影响着女大学生的成长。在“您听大学老师说过‘男生更适合搞科研’的话吗”问题上,表示“听说过”的女性占32.2%,男生占28.7%;在“您听说过大学老师说过‘男生潜力更大’的话吗”问题上,表示“听说过”的女性占49.2%,男性占48.9%,这表明有一半左右的人认为女生不如男生潜力大。在“您听说过大学老师说过‘此专业不适合女生’的话吗”,表示“听说过”的女性占30.1%,男性占39.8%。这一比例虽然在30-40%之间,相对较低,但它对女大学生的影响却是很大的。

在“你感觉现在的班主任/导师对你的态度如何”这一问题时,在582名被调查者中,认为“一般”的女性占20.4%,男性占20.7%;“非常重视”的女性占6.1%,男性占9.9%;认为“比较重视”的女性占14.2%,男性占18.1%,显然,女性被受重视的程度均低于男性。

正是由于这些思想观念的影响以及就业压力等,女大学生中存在着一种弱势心理现象和一些厌学情绪。在当面临竞争时,一些女大学生将自己看作是弱者,往往把失败归咎于自己的性别,这导致了她们在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自卑和认输心理。有时在学习上也会出现厌学情绪。如“你上课时经常觉得无聊吗”这一问题上,表示“有时符合”的女性占46.6%,男性占42.5%;表示“完全符合”的女性占7.9%,男性占11.7%;表示“比较符合”的女性占19.0%,男性占23.7%。

(二)男女大学生群体中城乡差别比较明显

男女大学生上大学的比例具有明显的城乡差别。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本科生中,入学前农业户口的女性占55.2%,男性占69.2%,男性高于女性14个百分点;非农业户口的女性占42.9%,男性占27.4%,女性高于男性15.5个百分点。在硕士研究生中,入学前农业户口的女性占41.8%,男性占53.5%,男性高于女性11.7个百分点;非农业户口的女性占54.7%,男性占41.9%,女性高于男性12.8个百分点。在博士研究生中, 入学前农业户口的女性占52.3%,男性占54.7%,男性高于女性2.4个百分点;非农业户口的女性占43.2%,男性占45.3%,女性低于男性2.1个百分点。从这一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入学前农业户口的女性上大学的人数普遍低于男性,而非农业户口的女性人数则普遍高于男性或与男性大致持平。这表明,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上大学的男女生比例不平衡。

在男女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方面,城乡差别也比较明显。女大学生的月消费水平平均在800元左右,其中,每月消费500元的女生中,农业户口的占19.8%,非农户口的占9.4%,农业户口的高于非农业户口的10.4个百分点;每月消费800元的女生中,农业户口的占13.6%,非农业户口的占15.9%,非农业户口的比农业户口的消费高2.3个百分点;每月消费1000元的女生中,农业户口的占12.4%,非农业户口的占19.8%,非农业户口比农业户口的消费高7.4个百分点。男大学生的月消费平均水平在796元左右,其中,每月消费500元的男生中,农业户口的占16.6%,非农户口的占9.6%,农业户口的比非农业户口的消费高7个百分点;每月消费800元的男生中,农业户口的占15.1%,非农业户口的占13.8%,农业户口的比非农业户口的消费高1.3个百分点;每月消费1000元的男生中,农业户口的占13.3%,非农业户口的占18.3%,非农业户口比农业户口的消费高4.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入学前农业户口的大学生消费水平整体低于非农业户口的大学生。

(三)女大学生对女性的社会地位缺乏信心

在“您如何看目前我国男女两性的社会地位”问题上,认为“男性更高”的女性占49.6%,男生占31.3%,女生高于男生18.3个百分点,这反映出女性对社会传统中男性地位更高的某种认同。认为“女性更高”的女生仅占2.4%,男生则占13.0%,女性低于男性10.6个百分点,这表明女大学生对女性社会地位高并不认同,同时,也表现出女性自卑、缺乏自信或自信不足的一面。认为“男女差不多”的男生占47.9%,女生则占37.5%,女生低于男生10.4个百分点。对于这一统计结果,我们认为,女大学生存在严重的自卑或弱势心理。为什么会有这一心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目前我国社会环境中歧视女性的现象大量存在,尤其在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都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如有些用人单位愿意招男生,不愿意招女生,认为女生要结婚、生育,工作以后和男同事一起出差不方便等。更有甚者,在人才交流会、招聘会等场合,有些单位公开打出招牌不招女生等。这些社会现象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影响非常大,使女性自觉意识到低人一等的社会地位。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有27.8%的女性因为性别原因而被拒绝,而因同一原因被拒绝的男性只有11.2%,女性被拒绝的高出男性16.6个百分点。

在“在您所从事的职业中,哪一个性别群体更容易取得成功” 的问题上,有53.0%的男性和46.6%的女性都认为“男性更容易”,只有3.5%的男性和4.6%的女性认为“女性更容易”。两者分别相差49.5个百分点和42.0个百分点。这表明男女大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中性别群体分工模式的主观感受是男性更容易取得成功,而女性则不容易的思想观念。

(四)性别课程开设不足,性别职业规划培训缺乏

据调查结果显示,“知道学校开设过性别平等或女性发展的相关课程或讲座”的西北师范大学有19.5%,兰州大学有17.2%,兰州交通大学有14.6%。参加过这类课程或讲座的,兰州大学为46.7%,兰州交通大学为46.2%,西北师范大学为45.9%。没有参加过的占了50%以上。如果从性别的视角看,女生参加过的有57.4%,男生有36.6%,女生比男生高出20.2个百分点。由此可以推出,女生比男生更注重这类课程或讲座。正如以上我们分析的,女大学生由于对女性社会地位的不自信,她们从内心想弄清楚理论与现实的问题所在,因此,她们比男性更加注重性别课程的开设或者此类讲座。但是,据我们所知,由于各校发展水平不同,该课程开设受到了师资力量薄弱、学校重视程度不够、专业发展条件不足等多方面的限制。如有些学校有妇女研究基地、妇女研究中心等,教师有编制,课程开设能得到学校的支持,这样情况会好一点。如果学校没有此类编制或条件,对性别研究不重视,或者认为搞性别研究不如搞专业研究重要或有成就,这样学校此类课程的开设就会受到人们认识上的限制以及其他主客观条件方面的限制等。

在“您觉得学校有必要针对不同性别,展开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指导吗”问题中,认为有必要的学生为兰州交通大学81.6%,西北师范大学为78.6%,兰州大学为69.5%。从不同性别视角来看,女性认为有必要的占79.2%,男生占74.2%,女生比男生高出5个百分点。显然,女性的要求比男性更为强烈。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男性的发展之路基本上一直以事业为主,这是人们普遍的共识。但女大学生在追求以事业为重的人生发展轨迹时,却遇到了来自多方面的影响。她们不仅要挑战传统文化,而且要在社会上同男性竞争,尤其是工科院校,女性学工的人数比较少,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都很难与男性竞争,因而要求性别方面的职业规划培训就比较强烈。

四、对策建议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初步分析,我们认为要消除女大学生成长的不利因素,必须从多面去努力,对此,我们主要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引导高校教师和管理者注重性别问题的敏感性,优化学校教书育人环境

性别研究在学术界已取得重大的研究成果,但在向实践推进的过程中,人们最先关注的是如何增强政府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时的性别敏感性,而对高校教师和管理者则没有过多的关注。在女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地位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到,高校教师与管理者对女大学生的成长起着十分的重要作用。

增强高校教师与管理者性别敏感性。由于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对女性的歧视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深处。在许多情况下,人们意识不到或表现不出来。但有时,有些大学老师在不经意间说出“男生更适合搞科研”、“男生潜力比女生大”、“此专业不适合女性”等,从表面看来,没有大碍,只不过是一种通行的说法,但对女大学的自信心来说却是极大的伤害。我们认为,高校教师与管理者肩负着给社会输送合格大学生的职责,无论从道义上还是社会责任方面,都要对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和数量负责。高校教师必须具有性别敏感性,才能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以良好的师德影响人、教育人,也才能培养出具有性别平等观念的大学生。同样,高校管理者作为高校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大学生都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所以,高校工作者的性别平等意识应体现在教学、科研及一系列活动之中,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优化教学软环境。

把性别平等问题引入高校教师师德要求的范围。为了培养高校教师和管理者的性别敏感性,消除高校环境中的性别歧视,有必要把“性别平等”问题引入高校教师及管理者的师德范围之内,作为一种道德约束对人们的言行进行规范,使大家做到在各种场合不随便发表歧视女性的观点,不做歧视女性的事情,鼓励女性和男性一样发展。如果发现歧视女性的言论和行为,应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

对高校工作者进行性别平等的系列培训。女大学生受教育的整个过程都存在于校园文化的大环境中,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也不例外,趋利倾向比较明显,这一方面使得参与其中的人对性别歧视现象的敏感度和批判能力都被削弱,另一方面又不知不觉的强化了性别不平等的传统观念。所以,必须对高校中的各类人员,包括党政领导干部、教师教育工作者和其他从业人员进行性别平等意识的培训,并建立监督制度,积极宣传先进的性别观念,抵制和消除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有利于女性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

(二)设法缩小大学生之间的城乡差别,以维护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正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教育不仅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而且还能够全面提升个体的综合素质,因而接受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但由于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政策和规则等方面的不公平,必然造成城乡之间、性别之间等受教育的差别,因而形成男女受教育不公平的现实。因此,高校在对待男女不同性别及城乡生源地不同的大学生时,要坚持公正原则,平等对待,让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真正惠及到在校的每一位大学生。

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城乡差别与我们国家在很长时间内实行城乡分割管理的二元结构体制有紧密地联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之间的区别也在逐步缩小。高等教育不是扩大差别,而是想办法缩小差别,使来自城乡不同生源地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公平地对待,使他们把有限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去,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因此,高校在对待城乡差别的问题上,必须通过多种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如遇到来自农村经济困难的学生,想方设法通过国家级、省级、校级等各种奖学金等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对由于城乡观念不同而引出的学生之间的矛盾等进行协商和平处理;对于学生中的各种歧视现象必须通过多种教育方式来解决。我们认为,一种教育制度获益的不是少数人或精英阶层,而应该是绝大多数人或每一个人。

(三)克服女大学生“女不如男”的自卑心理

克服女大学生“女不如男”的自卑心理,仅有高校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这主要在于社会大环境的改变。一般来说,在高校,男女生都处于青春期,处于求知欲望很强的阶段,且男生与女生在智力方面区别不大,男女平等是现实的,人人认同的。但是,当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以后,无论是找工作还是晋升、提拔,都体现出男女不同的对待。另外,女性结婚、生子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自身的发展,与男性在现实中拉开一定的距离。我们认为,实现男女平等是一个国家或社会成熟的标志之一,要克服女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必须要改变社会大环境。

国家就业政策体现性别平等。国家在大学生就业政策上,要规定男女平等的基本政策,取消性别限制或性别歧视。对于一些单位“不招女生”的限制,如果没有正当工作方面的理由,应当视为歧视行为,应予以纠正。对多次劝说不止的行为,应给予适当的行政或法律方面的处罚等。同时,在女性事业发展过程中,尽量提供更多的政策、税收等方面的帮助,体现社会公正或社会的人性化。

单位晋升坚持男女平等的基本原则。在单位正常晋升、提拔过程中,对男女两性一视同仁,不能歧视女性。社会的公平、公正、合理必然会影响高校女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为走向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高校通过开展活动多种活动,增强女大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意识。学校女工委可以根据女大学生心理特点,开展“博学女生”知识竞赛,以激发女大学生勤奋读书、立志成才的热情;举办系列知识讲座,请专家学者为她们讲授生理、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让女大学生及时了解生理健康、恋爱交友等方面的知识。师生共同开展女大学生教育工作,成立教师小组,教师深入女大学生的教育等。

(四)多开设性别研究方面的课程及进行不同性别的职业规划培训

篇9

关键词:当代包装设计;实用性设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B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4-0163-01

当前,在商品经济时代,人们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同时其综合素质也在日益提高,在此背景下,对于商品包装的要求逐渐增多。商品包装的高效性能够调动消费者购买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但当代包装实用性设计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未能满足时展的需求,因此,当代包装设计不仅要坚持实用性,还要融合审美性、创新性与可持续性等。

一、当代包装设计的概况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有着大幅度的提升,对于商品的要求与日俱增,其中包装设计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主要是由于有效的包装设计是促进消费的重要手段。当代包装设计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主要有重信用阶段、美化阶段与促销阶段,在每个发展阶段,包装设计的实用性均是重要的,如果包装设计缺少实用性,则会成为浮华的装饰品,进而其使用价值也将有所丧失,再者浮华的设计不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极易造成人力、材料与工艺的浪费。因此,在包装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其简单性与实用性。通过实用性设计,有利于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但在实用性设计方面也存在不足,特别是在审美性、创新性与可持续性等方面。

二、当代包装实用性设计存在的问题

1.欠缺审美性。对于任何包装设计而言,不仅要具备实用性,还要拥有一定的审美性,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综合素质在不断提高,其审美需求在不断增强。因此,当代包装设计要符合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同时还要呈现出一定的艺术性与审美性。包装设计中的实用性与审美性要保持和谐与统一,如果缺少实用性则不能展示包装的使用价值,而缺少审美性则会不能满足人的审美精神需求。因此,当代包装设计要结合实用性与审美性,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

2.欠缺可持续性。目前,包装设计存在诸多的问题,如:虚假包装、豪华包装与过度包装等。虚假包装主要是指忽视了商品的质量,过于关注设计的精美,同时包装设计对名牌进行了模仿与抄袭,甚至还含有欺骗性的文字等,如:劣质奶粉的包装,“新蒙牛”;过度包装主要是指商品包装的功能和价值均过剩,未能满足实用性的要求;豪华包装主要体现在礼品性包装方面,如:月饼包装,通过此类包装,虽然商家获取了超额的利润,但刺激了腐败的出现,同时也践踏着传统文化。因此,当代包装缺少实用性与可持续性。

三、当代包装实用性设计的措施

1.结合审美性。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满足,消费者的审美心理在不断变化,进而对于精神需求的要求不断增多。当代包装的实用性设计已经不能满足市场与受众的需求,因此,在实用性设计的基础上,要进行审美性的设计。

在生活水平落后时,包装的实用性设计是必要的,以此满足市场与受众的实际生活需求,但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包装设计要有所侧重,根据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展开创造性的设计,以此实现实用性与审美性二者的有效结合。

2.结合可持续性。目前,我国积极开展着节约型与环保型社会的建设,当代包装在坚持实用性原则的基础上,还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针对虚假包装、过度包装与豪华包装等,要对此类包装问题进行严肃的处理,同时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在生态化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当代包装在设计过程中,要对再生材料进行全面的运用,同时要减少材料与空间的浪费,在此基础上,商品包装设计才能够具有可持续性,进而其实用性也将更加显著。

当代包装设计的具体措施有:对天然材料进行使用,主要是指利用未加工或者粗加工的材料,此时的设计将具有较高的利用率与回收率;对高科技手段进行运用,此时要保证包装的人文性与简洁性;最后,要注重包装材料的实用性、经济性与节能性,在造型方面,要保证自然与生动;在主题方面,要倾向于人性化、智能化与绿色化。

当代包装在实用性设计时,要关注个性化、独特性与创新性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21世纪,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产品包装的要求进一步增多,为了促进商品包装的稳定与健康发展,要注重包装设计的实用性,同时要与审美性、可持续性等进行有机的结合。相信,随着包装设计中问题的有效解决,当代包装设计的实用性将更加显著,同时产品的竞争力也将得到增强。

参考文献:

[1]陈砚.中国当代包装设计的本土化思考[J].中国包装工业,2015(06)

篇10

一、包装设计的导向——市场

一个优秀的包装设计,首先要有市场意识,做到充分了解市场。只有充分了解市场,才能做好包装设计的创意定位。包装设计定位包括:传统定位、象征定位、品牌定位、礼品定位、差异定位、促销定位等。任何一款产品要进入市场流通与消费,必须要有包装主题和重点,在这里重点强调了包装设计的针对性。唯有使商品适销对路,才能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那么充分了解市场应该注意和研究哪几个问题呢?

(一)要了解市场就必须要走进市场。

只有走进市场,才能连接市场和把握市场。目前我国产品包装设计进入高速发展期,包装设计消费速度递增迅猛,已经高于以往的包装设计消费增幅。随着产品包装设计的逐步深度开发,未来的包装设计市场在规模上将会有进一步的拓展,包装市场的需求空间将成为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只有好的经典的包装设计才能满足市场需求和时代需求。设计师要深入研究为什么好的包装设计会吸引消费者的视线、分析案例成功的原因。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包装设计师来说都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

(二)要走进企业或走进客户。

也就是走进我们所要服务的对象。了解服务对象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实际的市场所需,对企业进行更准确的定位,同时对产品质量的把关进行实地检测。有了对所要进行包装的产品的基本了解,那么最后所面向市场的包装设计就会有的放矢,能够和时代所需、市场所需、个人所需相吻合,从而保证产品的准确入世。

二、包装设计的核心——创意

创意定位在包装设计的整个运作过程中占有核心的地位。包装设计的定位,一定要根据商品的特点、营销策划目标及市场情况来确定信息表现与形象表现的重点。通常设计策划部门整合出详细的营销策划后,要进一步对方案进行筛选、归纳、分析,找出视觉表现上的切入点,突出特色,加强重点,并尽量多地从不同的视角来进行创意表现,最终选择出最佳的设计方案。可口可乐的瓶子本身就是经典的设计之一。可口可乐有很多产品,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小调整。很多不同设计的可口可乐瓶体都会有许多的收藏家。

三、包装设计的灵魂——构思

构思是设计的灵魂。构思的方法是在现代设计定位理论的引导下从某一层面、某一角度出发进行重点突破,从而产生具体的设计处理形式。包装设计构思的核心就是考虑要表现什么和如何表现这两个问题。要顺利找到这两个问题的完美答案,就必须要解决表现重点、表现角度、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四个环节的问题。通常来讲,设计目标是重点,设计的突破口是角度,设计的战术是手法,设计的武器是形式。包装设计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构思设计:1.以标志为灵感,从产品的名称入手,进而以此为主要的设计元素进行创意构思。2.从商品的原材料入手,进行综合性的考虑。目前这种设计手法的运用在包装设计领域非常广泛,如各种果汁的包装运用其水果原料的写实形象等。3.从产品的产地入手考虑,把原料产地富有特色的异域风情、风景、田园风光等作为视觉元素来吸引受众的视线。4.以产品的使用场景入手,以使用形态为出发点,联想设计元素,可以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5.从产品的使用对象入手,了解他们的兴趣、倾向,寻找适当的表现元素来加以表现。如男性用品采用粗犷的视觉形象,而年轻女孩的用品则采用有青春活力的视觉符号。6.善于利用与产品相关的图形来表现产品。如以雪山、清澈湖水的图形表现纯净水,以精彩刺激的比赛场景表现保健饮品和体育用品等。7.利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具有美感的图形形象,如美女、花卉、动物、风景、民族风俗等。8.从公司形象的角度出发进行系列化的设计。以公司整体形象为基础,注重公司形象与产品包装的统一性和延续性。9.利用含有特征性的色彩构成进行设计构思,对设计中所要出现色彩进行分析研究、合理安排,进而创造出独树一帜的色彩特征和产品格调。

四、包装设计的关键——设计师

在包装设计中设计师的个人修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包装设计时很多包装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的,这就需要设计师多了解一些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等。大家所熟知的酒鬼酒,就是中国白酒的经典包装设计案例之一。酒鬼酒陶瓶的设计可谓立意孤绝,妙手天成,平朴中显功力,随意中见洒脱,古拙别致,大朴大雅。酒鬼酒瓶一举创下国内包装设计费之最。酒鬼酒的设计是中国传统设计方式的延续,是在民族文化积淀的基础之上的厚积薄发,是写意式的一挥而就。湘西的神奇山水赋予酒鬼酒灵性,而湘西的民族文化则赋予酒鬼酒高贵的品牌气质与精神品位。与其说酒鬼酒是一种令人艳羡的上佳饮品,倒不如说酒鬼酒是一件妙手天成的艺术精品。包装设计师还要着重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品味意识、自我否定意识。

(一)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贵在求新,想别人所未想过的东西,走别人所未没走过的道路。所谓多想,首先是要敢想和经常去想,要有“吟成一句诗,捻断千根须”精神。但这并不是说要去钻牛角尖,而要合乎实际地去想一些好的点子,当然这要求设计师要有发散性的思维想象空间,往别人没想到的地方去想,想别人没有想过的见解和思路;只有这样,设计师才能永葆创作的激情,才能使设计的作品紧随时代的脉搏,把握市场的变化,让产品立于不败之地。

(二)品味意识

包装设计师的自身品味,就是设计师的学识、涵养、水平的审美意识所达到的水平。从这一点讲,设计师的内涵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内涵,并且把这种意识深入到实践当中去,体现在设计中,才能不断地培养和增加自己的审美意识,提升自身品位。

(三)自我否定意识

就是不断地否定自我。这个否定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创新问题。要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地发展。在否定自我中,要树立两个观念:不守旧;要开辟新路。所谓不能守旧就是不要被自己以前的成功所禁锢,而不求上进,自以为自己就是权威就是专家。如果那样的话就不好了!艺无止境。要不断否定自我,不可固步自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我,突破自我,升华自我。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