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范文

时间:2024-03-22 18:03: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篇1

一、 养德为魂

“养德”不同于“传道”,而是远远超出了“传道”的范畴。从素质教育的构成看,完美人格的塑造,优良品德的陶冶,健康个性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思想的培育,心灵的教化,生活的导引,做人的训导等皆在“养德”的内涵之列。“养德”的实施,寓于知识学习之中,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融教学过程于教学氛围之中,是使学生不间断的积淀,产生顿悟的过程。需要经常性的熏陶、喻示和诱发;是春风细雨式,贵在存心有意,相机诱导;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

以知养德、以辩养德、以人养德构成历史教育中实施养德的重要途径。以知养德即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了解知识本身,而且要通过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用系统的、联系的、发展的辩证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研究问题。社会的进步、历史事件形成、发展到结束都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的正确历史观、发展观和认识论观点是知识教学中养德的一个重要内容。以辩养德即教学中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演变等进行科学的辨析。教师有针对性就某一历史问题让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查找资料,阅读有关文献,引经据典,对该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能正确对待历史人物、历史更替,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发展观。以人养德即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文明的行为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引人,优美的心灵感染人。言传身教,乐为人师。教师也要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对善思、勤钻、品德优良的学生注重培养,树立典型,让他们成为更直接的教育者,影响和带动一片,形成健康的人格影响力。

二、 开智为心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开发智力,激发潜能,培养能力,促进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我们认为教学中应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三主一心”教学思想。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主体性是他的根本特点。教师为主导就是通过诱导、启发、检测、评价等手段,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启发学生爱学、会学。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发展性是教学的基本特征。训练是掌握知识方法获取智力技能和分析技能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既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开智不同于“授业”、“解惑”。开智的核心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历史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不断发展的学习能力。历史方法是历史发展的灵魂,是以知识学习到能力发展的桥梁。历史学方法是指历史学具体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普遍的哲学方法,既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在历史学中起指导作用。其二是普遍使用的普通逻辑方法,即比较、概括、抽象、归纳、演绎等。这些方法对学习历史必不可少。其三是具体的科学方法,历史学方法就属于这一类。通常认为有:对比分析法、归纳推理法、年代树法等几种。

三、 健体为本

健康是一种身体、心理和适应社会的完善状态,是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和谐统一,历史学科教学中健体的教育目标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历史课堂教学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的责任,健康的体质、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全面发展的源泉。创设一种愉快而有序的课堂氛围、民主的宽容的、公正的、热烈的气氛对心理健康以及智力与能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人的身体健康和高效吸收社会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把心理素质教育融合到教学活动之中,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正确地看待社会与生活,向往美好,憧憬未来,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要重视培养耐挫能力,能在顺境与逆境中自我调节,形成自我激励机制,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旺盛的精力,充满朝气。

四、 审美为韵

审美是一种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审美能力本身就是一种高品位的创新能力。人的各种素质中,审美文化素质是最主要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基本的是审美关系,人的最高意识是审美意识。教育,就要使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世界、审视他人、审视自己,就要注意培养学生个人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审美和审美能力。课堂教育过程的本质就是一种激发美感效应的过程,会使学生的心灵产生启迪、感染、震惊和净化效应。历史科学美不同于大自然或艺术作品中直接的自然感受,而更多的是一种深层次理性的审美。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内涵,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激发审美创造力,丰富学生的理性沉淀,是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

培养审美感受力。历史学是一个充满生机和魅力的学科,教师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联想,引导发掘历史美的丰富素材,并通过美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出历史科学美的特征,创设美的意境,使学生明确地或潜移默化的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激发 学生对历史强烈的学习兴趣,点通学生领悟的那点“灵犀”,依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感受,从而逐渐产生审美情趣和爱美意识。

篇2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中学;政治卓越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354-02

中学政治教师不仅承担科学理论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任务,而且担负着培养学生较高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的重任,因此,需要大批的中学政治卓越教师。所谓卓越,就是超乎寻常的优秀和不断的超越,一方面是超越别人,超出一般水平和状态;另一方面是不断超越自我,使自身的潜能和状态不断得到扩展和升华。政治卓越教师是“知识、能力与人格和谐统一的高素质创新型师资,即具有广博科学文化基本知识、精深学科专业知识和扎实现代教育学科知识的厚基础复合型教师;既通晓教育理论、又能很好地进行教育实践并娴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多能型教师;知识、能力和人格和谐统一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教师”[1]。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政治课教学中,一名卓越的政治教师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对于政治教学的要求,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高尚的师德

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在政治课学习中把握“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这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作为一名中学思想政治课卓越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要把“传道”放在首位,即传授做人之道,立身之道。而教师的率先垂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学政治课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目标,更需要有高尚的师德,来感染学生,以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同时,政治卓越教师还应当具有以身作则的楷模作风,在工作、学习和生活态度等方面成为学生的榜样。

二、渊博的学识

渊博的学识是成为政治卓越教师的重要前提条件。“思想政治课教师渊博的知识的含义不光是书本知识,还应包含能引导学生轻松愉悦地接受新知识,在学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的方法,培养起钻研精神的高超的教育教学技能。”[2]政治卓越教师必须首先具备政治学科所需专业知识,即教师从事中学政治课程的教学活动所应具备的政治理论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政治学科知识、教育学科知识和其他综合文化知识。

首先,中学政治学科知识,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知识,政治学、经济学和国情等学科知识,以及社会科学相关的知识。其次,卓越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透彻地掌握相关前沿知识,还要了解相关学科伦理学、生命科学、法学、国情学等学科以及形势与政策等的相关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知识的广度和视野,不断提高和扩充自己的知识层面,并将其有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这样才能培养出“卓越学生”。政治教师要有丰富的伦理学、生命科学、法学、国情学以及形势与政策等的相关知识,并通过教学活动传授给学生。最后,教育学科知识包括普通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设计以及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技能等。

三、强烈的创新精神

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政治卓越教师必须有开拓进取、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强烈的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首先,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敢于冲破传统思想和观念的束缚,提出新观点、新问题;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能够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发挥政治课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3]。第三,要紧密结合学生生活进行教学,引用学生身边的事实材料和学生关注的时政热点材料来分析政治课教材中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以弥补教材的不足。最后,创新和改革考试方法,“把过程测试和终结测试相结合,除了可以采用传统的单元测试、小测和期中、期末考试模式外,也可以根据学生参与活动情况、调查研究的认真程度、完成的大体情况,给予评定。”[3]著名教育家第多斯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政治卓越教师要培养善于发现真理的未来人才,需要先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性教学

一、抓住学科知识生活性,搭建生活问题情境,挖掘学生主动学习潜能

数学学科是一门生活性较强的基础知识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又时时服务于生活。”同时,教育心理学实验指出,贴近学习主体实际,与现实生活关联的实际案例,能够刺激学生内在情感,活跃学生“最近发展区”,使学生产生能动学习的自觉主动性。因此,教师在问题设置时,要凸显数学学科的“生活性”,抓住学生情感发展和认知事物的规律。

如,在教学“一次函数”知识时,教师在教学准备环节,结合教学目标要求,紧扣学生情感发展特点,设计出“某市出租车的收费标准是:3千米以内(包括3千米)收费5元,超过3千米。每增加1千米加收1.2元,求路程x(x≥3)时,车费y(元)与路程x(千米)之间的关系式”教学情境,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积极性;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实现“要我学习”向“我要学习”的有效转变。

二、抓住学科知识丰富性,设置发散问题平台,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构建主义认为,数学学科各知识点内容之间虽然独立存在,在其内部包含着密切的关联,构建成了相互包容的数学知识整体体系。教学实践证明,数学问题在形式的设置和问题的解答上,可以通过多样形式和多种途径进行有效的展现和正确的解答。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数学学科的丰富性特征。因此,教师进行问题教学时,可以紧扣住学科知识丰富性,将发散问题教学作为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认真研习知识点内容的外延和内涵,找准知识点之间的深刻关联,设计出具有形式多样,解题灵活多变的开放性数学问题,激发初中学生善于标新立异展现自我的内在情感,引导和指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解题途径和思路,让学生在发散性问题解答中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例:如图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二次函数的图象与两坐标轴分别交于A(-1,0)、点B(3,0)和点c(0,-3),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抛物线交。于B、C两点。(1)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__;(2)自变量x__时,两函数的函数值都随x增大而增大;(3)当自变量x__时,一次函数值大于二次函数值;(4)当自变量x__时,两函数的函数值的积小于0。

例题是教师“二次函数”知识问题教学活动中所应用的案例。通过对该案例问题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该问题在设置上,教者通过一题多问的形式,按照由易到难的思路,逐步向学生提出需要解答的不同问题,并将与该知识内容密切联系的“一次函数”进行有效的渗透,融入到问题解答过程中,从而使学生在分析、思考、解答问题过程中,解题的思维性和方法性更加的灵活多样,更具实效性,有效提升了学生思维创新的能力水平。

三、抓住学科知识探究性,建立教学评价机制,提升学生实践探究效能

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逻辑思维;培养方法

逻辑思维是一种抽象的思考方式,是指人们在理性认识过程中,根据定义、判断对认识的事物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只有运用逻辑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的本质,才能完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尤为重要,不仅能指导学生学好物理,还能为学习其他学科提供良好的思维习惯,为学生成为具有综合分析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物理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自然学科,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只是按照课本讲解概念、规律,方式简单枯燥,课堂呆板压抑。近年来,初中物理教学重视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物理教师提出将物理与实验结合,通过有趣的实验现象,让学生发现物理的本质,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还采取了一系列优化教学方案,从物理学的各个角度入手,探索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途径。

一、培养初中学生物理逻辑思维能力的意义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的最佳年龄段是10?20岁,这一阶段人的大脑发育速度快,如果正确培养训练,形成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提高各学科的学习效率,对个人综合素质及适应社会能力的增强都大有益处。物理由逻辑推理知识组成的学科,在教学中的反复应用逻辑思维方式,可以增强初中学生的判断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是初中物理的教学目标之一,积极探索优化的教学途径是当务之急。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优化策略

1.设立情景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兴趣

学生需要养成主动的学习习惯,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加强合作学习品质。在学习初中物理的过程中,学生首先对物理产生兴趣,再通过兴趣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初中学生处于爱玩、爱动的年龄阶段,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所讲内容,运用比喻或实验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愉快情绪和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例如在讲解重力的存在和方向时,将皮球从高处自然落下,皮球竖直下落,说明皮球受到重力的作用,竖直下落说明重力的方向是向下的。教师可以一边演示一边提问题,学生积极考虑问题,也可以自己动手试验,这样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重视物理实验,将物理与生活紧密相连

培养具有严密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物理人才是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物理课程讲解过程中,通过实验探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物理知识理解和运用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生活现象,锻炼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生活中大家都会遇到导体和绝缘体的问题,将铅笔两端削好,先将铅笔芯和灯泡连入电路,铅笔芯发光,说明铅笔芯是导体;将外部木材与灯泡连入电路时,灯泡不亮,说明木材是绝缘体。还有液体遇热蒸发、鸡蛋在盐水中漂浮、光的折射现象等生活现象,都需要用严密的物理逻辑思维来解释,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

3.学生是物理课堂的真正主体

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课前依据大纲准备教案,在课堂上根据所讲内容设计问题,提供实验材料,组织、帮助学生分组讨论,边实验边探究,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少讲精讲,学生把自己的疑问、想法说出来,师生共同质疑、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结语

在学习初中物理时,学生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实验现象及生活常识才会主动思索、探究。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问,变被动听课为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愉悦、主动的状态下,怀着对知识的向往和兴趣,探索学习的方法并获得知识。所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是掌握物理学科知识的桥梁,是掌握物理学科知识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马月.初中物理课堂中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5.

篇5

【关键词】多学科模式;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思想品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实践方式,也是对未成年人的思想进行导向的重要途径。我国初中学生多属于未成年群体,其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都处于形成时期,任何不良思想以及行为都可能对学生的道德观产生不利的导向作用。然而,其成效仍然微弱,一方面由于教育工作者对其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教学方法还需不但改善;另一方面学生受外界不良思想以及流行文化的荼毒,叛逆性格突出,对于传统主流道德教育表现出不屑的情绪。针对这种现状,要从多学科知识的角度,去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将社会主流价值观融入各学科教学过程之中,长期浸染,从学生的心理、思想和行为上渗透价值观教育理念,从而培养“品质优良、道德上佳”的“新四有”人才。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现状分析

思想品德教育是初中德育教育的重点,在我国初级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思想品德教育都列入了我国教育阶段教学之中,无论是初级、中级还是高等教育,甚至是职业教育,思想品德教育都贯穿整个教育体系之中。未成年人事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也是传承悠久文化、承担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德育教育的缺失,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或许只是价值观的改变,但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国家高度重视对未成年人以及其他学历层次人才的思想道德教育,将德育放在所有教育目标的首要位置,提出“四有”新人目标,可见思想品德教育在我国教育理念中所占的地位之高。但从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结果来看,思想品德教育有成效,但更多的却是不足。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在于如下两点:

1.教学体制的固有沉疴影响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应试教育,学生与教师都以成绩作为评判学习的主要标准,虽然思想品德教育实施较早,但是,由于固有观念的制约,在认知上限制了教师以及学校管理者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这就导致忽视德育教育,其突出表现为德育课程设置以及教师教学重视程度两个方面。而由于对思想品德课程评价以及教师考核的缺失,导致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时往往不够用心或者敷衍了事,教师的不重视,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于思想品德教育的忽视。

2.教学模式的单一、落后,难以招架外部不良思想的侵袭,学生兴趣缺乏

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学长期存在教学模式传统、单一的局面,教师课堂创新程度缺失,教学设计十分“简陋”、不完整,难以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外部不良思想的侵袭,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由于其叛逆性格所致,更容易接受社会非主流价值观,而漠视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如此,便形成了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困难的不利局面。

二、从多学科角度分析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果的措施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必须与其他学科知识以及社会生活阅历相结合,以现实的例子进行导向,让虚无缥缈的道德价值观成为活生生的“航标”,如此,才能真正构建青少年心中的“道德准绳”。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打破思想品德教学孤立的现状

德育教育应该是人们心灵深处的共鸣,也是思想的升华,然而当前,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对于课程知识兴趣严重缺失。对此,教师要从生活之中寻找教学的灵感,以鲜活的实例摆在学生面前,既引起学生的好奇与兴趣,又能让学生进行分析,从中学到思想大义,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并且,以此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还能从知识范围上打破思想品德教学孤立的局面,从而加强多学科知识的联系。

2.整合学科知识,激发学生对于从多学科、多角度来认知思想品德的兴趣

初中学生大多处于青少年阶段,其心理活动十分丰富,想象力空间巨大,因而其潜力也十分巨大,为了激发学生对于思想品德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完全可以从学生心理特点方面入手,利用其对典故、故事等的好奇心,来激发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学习兴趣。如从语文学科中加强人文素质的积累,以语文课文中真挚的情感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从多角度来看待、分析问题的兴趣与能力。

3.加强实践教育,强化思想品德教育在其他学科教育过程中的运用

实践是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效果最有效的途径,在初中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以及学生课下时间的机会,让学生参与文明评比、公益助人等活动之中,强化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同时,还要利用其它学科社会实践的机会,加强在其他学科知识中渗透德育教育,使“德”与“智”教育双丰收。

参考文献:

[1]朱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检测与评价》.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篇6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历史 教师专业 发展 策略探究

新课标的实施对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让初中历史教师"通过各种经验学会再现他人,与别人进行交往,探索世界,学会继续不断地、自始自终地完善自己",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初中历史教师的总体要求。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实施的主体是初中历史教师,老师的专业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拓展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理念,提高专业能力,以促进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从两个方面谈一下:

一、拓展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具备系统、扎实的初中历史教学专业知识。

第一,应具备系统的历史学科专业知识。初中历史新课程采取中处历史合编和专题化的课程结构。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首先要精通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课标所涉及的主要专题史、地区史、国别史、断代史和史学理论知识等。

第二,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社会科学,它涉及到语文、政治、地理、音乐、美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如历史(Ⅲ)中的"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等专题。同时历史教学一方面要从多角度对重要历史问题作微观分析,另一方面又要作综合的、整体的研究,即宏观地由前后(时间)、中西(空间)的往复观照来审视历史。这些都要求初中历史教师不仅要掌握历史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基础知识,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把初中历史学科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融会贯通,得心应手,更好地理解所授知识,才能使自己的历史课堂教学丰富多彩,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三,应具备扎实的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初中历史新课标倡导初中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初中历史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根据所授初中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恰当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有科学的历史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

第四,应具备良好的关于学生的知识,即熟悉所授初中生的历史学习情况。初中历史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现在的初中生生活在物质相当丰富和信息传播多样化的现代信息社会,再加上独生子女和家庭独居方式的影响,他们的生长、学习无疑都有了根本性变化,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熟悉授课的对象--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要熟悉他们获取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已有哪些历史知识;熟悉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如何和在初中历史学习中的疑难点、关注点、兴奋点;熟悉他们学习初中历史的习惯和方法;熟悉他们对新课标课本的感受;熟悉他们学习历史的愿望和要求;熟悉他们对你授课的接受程度乃至他们对你本人的接受度等。熟悉了这些,你的教学才会目中有"人",才能真正关注你的学生,关注你的学生的学习,关注你的学生的发展。

二、提升专业理念

专业理念是教师专业发展之魂,是支撑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它指引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深刻领会新课标的精神,摒弃传统观念中与初中历史新课标不相符的观念,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重新构建自己的专业理念体系。它包括课标意识、课程资源观、教学观、学生观等方面的内容。

(一)增强课标意识。增强课标意识就是要确立以新课标为教学依据的思想;增强课标意识,就是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钻研教材是怎样体现课标理念、贯彻课标目标和内容的;增强课标意识就是要将新课标的精神,特别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落实到备课、课堂教学、课后作业、教学反思等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中去。

(二)转变教师观。教学的根本在于学生的学,教师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因此,教师的角色亦被赋予新的内涵:教师的职责现在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初中历史课程改革要求初中历史教师的角色应发生以下变化。

1.由单纯的历史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初中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信息源。

2.由初中历史教学的"权威"转变为初中历史教学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3.由强制式的教学管理者转变为初中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三)转变教学观。新课标要求改变旧有的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完善发展。初中历史课程改革,要求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也应发生以下的转变。

1.必须从偏面的历史知识传播转变为更关注三维(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

2.必须从偏重教师的"教"转变为重学生的"学",特别是初中历史的学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3.必须从单一的讲解、单向的提问转变为师生多向互动,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阅读自学,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4.必须从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关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

篇7

关键词:高中阶段;数学教师;专业知识;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278-01

数学课作为我国高中阶段的主要考试课程,高中数学教师也成为高中阶段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面临高考,所以我国高中阶段的教师队伍建设尤为重要。了解一线高中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以及其教学能力的基本状态,并且分析他们之间所存在的基本关系。不仅仅是对于学术研究的需求,同时也是学校科学发展的需求。

一、我国高中阶段数学教师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状况

笔者根据对于我国高中阶段数学教师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不同教师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学校,同一个学年的数学教师,其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对于数学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尤为明显。例如,中学数学教育史,数学发展史在教育实践中都少有涉及,这样让许多知识教学显得突兀。许多老教师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以教学所需要的数学学科知识尤其是高中数学知识点与数学教学方法的掌握尤为扎实,而对于具有教学背景的教育学知识的掌握以及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表现的稍显不足。

此外,对于我国高中阶段的教师而言往往由于年龄的不同对于教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有所不同。年龄较大,具有较长时间一线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其对于数学学科知识的掌握尤为扎实,而对于其他相关知识的掌握也存在着较大的漏洞。而刚刚步入教师队伍的年轻教师,往往学历普遍较高,对于与数学教学相关多学科的知识掌握状况较好,而对于数学学科知识,尤其是对于高中数学知识点的总结等方面,则有待于进一步积累与沉淀。

二、高中阶段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现状

一方面,笔者根据对于我国高中阶段学学教师对于教学能力的探索,发现不同教师的专业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高中阶段,对于我国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要求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为了其后在大学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这一阶段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尤为明显。

另一方面,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往往是那些具有较长时间一线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教学能力较强,他们在教学之中能够较为清晰的掌握教学内容当中的重点、难点、考点,促进学生对于高中数学知识的掌握。但是由于老教师的授课风格不易为学生所接受,其结果又往往另行而论。此时,年轻教师具有活力的教学风格,就为广大学生所接受,他们在日常学习之中,对于教师的授课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促进了其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提高了数学成绩。

三、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的关系

首先,教师数学教学知识的掌握,并非是持续增长的。在我国高中阶段的教师,其对于教学知识的掌握,存在着阶段性,往往是以三年为一个周期,由于高中阶段教师的教学任务较重,所以很少有机会能够参与教师培训。那么对于其教学学科的专业知识的掌握,就要依靠教师在一线教学当中不断的进行积累。此外,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师其考点与知识点具有相对固定性,教师在完成三年为一个周期的教学活动之后,对于教师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就完成了一个阶段。

其次,现阶段任职于不同学校的教师,其专业知识也存在差异。由于我国的基础教育还停留在九年义务教学的阶段,所以高中学校依然存在着种种差异,也就是目前大多数人所理解的重点高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艺术高中等。由于学校的不同,对于该校的任课教师的基础能力的要求也尤为不同,对于教师的专业知识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尤其是在很多普通高中学校,对于教师的专业知识的要求以及其学生对于数学成绩等方面都要求不高。

再次,教师专业知识与高中学术教师教学能力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对于我国高中阶段教师的专业知识,其要求从总体上来说越来越严格,对于上岗教师的选拔也越来越慎重。可以说教师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能力,掌握知识越多,教学能力也会相应的有所体现,有所提高。

另外,高中阶段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并不完全决定其教学能力。虽然二者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相关关系,但是却并不具有决定性,教师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以这个为基础,才能构建出教师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框架,所以作为基础的专业知识,当然是越牢固越好。但是另一方面,教师由于所受教育不同,教育背景的差异也就导致了其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有所不同,但是很多掌握较少教育学、其他专业相关知识的老教师,他们在教学当中也具有很高的教学能力。

总之,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发展当中,所有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师都应该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并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不断的指导教学,提高教学能力,帮助学生数学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韩继伟,马云鹏,赵冬臣,黄毅英.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师知识来源的调查研究[J]. 教师教育研究.2011(03)

[2] 韩继伟,黄毅英,马云鹏,卢乃桂.初中教师的教师知识研究:基于东北省会城市数学教师的调查[J]. 教育研究. 2011(04)

[3] 马云鹏,赵冬臣,韩继伟.教师专业知识的测查与分析[J].教育研究. 2010(12)

篇8

关键词:计算机; 教学; 初中教育; 具体方法

从当前初中教学来看,除了正常的文化知识教学之外,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并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计算机教学的开展已经成为了初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满足初中计算机教学的实效性,达到提升初中计算机教学质量的目的,应在初中计算机教学中,认真分析计算机教学的特点,并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措施,保证初中计算机教学取得积极效果。所以,我们应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入手,注重提升教学有效性和学生的实践能力,保证整体教学效果满足实际需求。

一、提高初中计算机教学质量应研究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对于学生来讲,要想让他们学好一门课程“兴趣”是关键。大部分初中学生都对所见到的新鲜事物有一种很强烈的求知欲。但很大一部分学生却对课堂的教学内容非常反感,究竟反感的原因所在何处?或许是有的教材编写的问题,也或许是学生对理论课堂解说天生厌烦的问题。

但不论怎样,作为教师我们的职责就是把计算机课程教好,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要实现这个目的,我们要在上述情况的基础上把计算机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了,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要想办法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来。如果计算机老师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和记”,那样的话学生刚开始有的兴趣很快就会被这种教学模式给打消,慢慢会对该课程提不起兴趣来。

因此作为初中计算机教师在讲课前应该首先分析教材的内容,对于重难点内容,我们一定要认真阅读和分析教材,并且一定要提前准备好计算机课堂上要用到的素材和相关的讲课资料。分析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且课堂讲课过程中运用上一点心理知识,想办法提高一下学生对老师所讲课程的神秘感和兴趣,激发学生对谜底的渴望情绪,提高了学生对课堂讲课内容的学习兴趣和关注度。

二、提高初中计算机教学质量应研究学生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考虑到初中学生求职欲望强、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在计算机教学中,应重点分析学生特点,并将学生按照特点进行分类,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做到因材施教。目前初中计算机教学的因材施教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认真分析初中学生的个性特点

由于初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期,对新鲜事物接受较快,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比较强。而计算机教学正符合初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为此,应分析初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并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热情,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2.将学生按照个性特点进行归类

对学生个性特点进行充分了解之后,应将学生按照兴趣特点和实际计算机基础能力分成若干小组,使每一小组的学生都能在总体计算机水平比较相近,便于后续计算机教学的展开。将学生按照个性特点区别对待有利于提高计算机教学效果。

3.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对学生进行分类之后,就要根据学习小组的实际特点和计算机基础,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具体可以采用实践法、兴趣培养法和考核激励法来达到实际目的,使初中计算机教学取得积极效果,达到提升学生计算机能力的目的。

三、提高初中计算机教学质量应整合学科知识,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初中计算机教学中,要想取得计算机教学的积极效果,就应该将计算机教学和其他学科结合在一起,形成立体交叉的知识网络,使计算机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形成良好的互补和促进。此外,还应明确计算机教学的目标,要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任务。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将计算机教学与初中其他学科结合在一起

考虑到计算机教学的公共属性,在初中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应将计算机教学与初中其他学科结合在一起,利用计算机学科的优势,带动整个初中学科教学的发展,使初中教学水平实现整体提升。

2.构建以计算机教学为主的初中教学体系

重视计算机教学的地位,构建以计算机教学为主的初中教学体系,满足初中教学的实际需要,形成全面的初中教学网络,发挥计算机教学的先导性作用,提升初中计算机教学的整体效果,促进初中教学体系的全面发展。

3.制定具体教学目标,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了保证初中计算机教学取得积极效果,应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应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切实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达到提升初中生计算机水平和能力的目的,促进初中计算机教学的发展。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初中阶段,计算机教学是重要的教育内容,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兴趣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这一考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从研究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研究学生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和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初中计算机教学质量,满足初中教学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浩民.谈谈初中的计算机教学几点体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21期

[2]石峰.浅议初中计算机教学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3期

[3]布玛丽亚木・玉苏甫.初中计算机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6期

[4]雷鸿,吴慧婷.浅谈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改革与创新[J].成功(教育),2011年07期

篇9

一、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与融合

初、高中是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阶段,这两个阶段跨度比较大。升入高中的学生在思维方式、学习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要有一个质的飞跃,才能适应高中学习要求。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迅速转变对知识学习的态度与方法,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1)学习态度与方法的转变

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初中,各初中地理教学情况不一,因此首先可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初中地理学习的内容,掌握的程度,及对地理的认识与态度,寻找学生地理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告诫学生遇到初中学过的知识,千万不要有 “轻敌”与“骄傲”情绪;要通过新课讲解让学生看到,新知识是怎样在初中知识基础上发展获得的;通过对比使学生看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不同要求与不同学习方法。如气候知识,在初中只要求掌握主要气候的主要的分布区域,而高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图表等相关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气候类型、形成原因、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教师要在原有基础上适时对学生加以正确地引导,教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协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否则学生会渐渐感觉学习吃力,特别是刚进入高中不久的学生,他们对于地理的学习,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如果能及时进行适当的诱导和点拨,他们将很快适应高中知识的学习,并可能会受益终身。

(2)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地理知识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联系交融,在讲课时不仅要充分利用课本图表、地图册、挂图等,还要利用其他学科资源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身心愉快的学习氛围。如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可用来印证;“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运用到相关的数学知识,“大气热力环流”,又涉及到物理理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可以用化学上的知识来解释等。这些让学生发现,原来各学科知识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知识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

篇10

一、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认知水平及初中地理仅作为“次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讲授法。学生进入高中后,教师应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受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根据教学实践中的尝试,我认为,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工作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通览教材、课标,对学科知识体系要心中有数

高一地理教师不单要了解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同时也要了解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高屋建瓴,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

2.合理恰当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化初中已有知识

做好初中与高中知识的衔接,需要占用高中的教学时间,如果在教学中能使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适当增加教学的容量,提高进行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的效率。同时,地理学科因其本身具有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地理事件原理抽象等特点,在教学中有一些复杂的、抽象的问题和现象,如果教师单纯采用语言描述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如果教师能够采用多媒体进行模拟演示,这样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想象力,突破难点。

3.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是成功教学的关键环节。比如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挂图、多媒体教学、诗歌、趣事等,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身心愉快中学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相关课本知识,多联系社会实际,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这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掌握相关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从而达到了培养能力,提高兴趣的目的。

二、学习方法的衔接

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引导。

1.注重学法引导,减轻学习负担

高中教材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在问题的设计上和知识的传授上与初中都有很大的区别,如果教师对学生不进行正确的引导,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会明显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特别是刚进入高中不久的学生,他们对于地理的学习,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如果此时能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进行适当的点拨,他们将很快地适应高中知识的学习,并可能会受益终生。

2.倡导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初中的地理课堂多数以“师讲生受”进行,而新课标理念下的地理学习,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应强调理解的是质而不是信息的量,要倡导学生之间为促进学习而进行的各种讨论,把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