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执法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22 18:03: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镇执法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镇执法制度

篇1

第二条本法所称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

前款所称投资为主,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超过百分之五十,或者虽不足百分之五十,但能起到控股或者实际支配作用。

乡镇企业符合企业法人条件的,依法取得企业法人资格。

第三条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镇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市场需要发展商品生产,提供社会服务,增加社会有效供给,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支援农业,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第四条发展乡镇企业,坚持以农村集体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原则。

第五条国家对乡镇企业积极扶持、合理规划、分类指导、依法管理。

第六条国家鼓励和重点扶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乡镇企业,鼓励经济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采取多种形式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举办乡镇企业。

第七条国务院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对全国的乡镇企业进行规划、协调、监督、服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乡镇企业进行规划、协调、监督、服务。

第八条经依法登记设立的乡镇企业,应当向当地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备案手续。

乡镇企业改变名称、住所或者分立、合并、停业、终止等,依法办理变更登记、设立登记或者注销登记后,应当报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九条乡镇企业在城市设立的分支机构,或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城市开办的并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企业,按照乡镇企业对待。

第十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设立的乡镇企业,其企业财产权属于设立该企业的全体农民集体所有。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其他企业、组织或者个人共同投资设立的乡镇企业,其企业财产权按照出资份额属于投资者所有。

农民合伙或者单独投资设立的乡镇企业,其企业财产权属于投资者所有。

第十一条乡镇企业依法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乡镇企业,依法享有法人财产权。

第十二条国家保护乡镇企业的合法权益;乡镇企业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干预乡镇企业的生产经营,撤换企业负责人;不得非法占有或者无偿使用乡镇企业的财产。

第十三条乡镇企业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企业形式设立,投资者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决定企业的重大事项,建立经营管理制度,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第十四条乡镇企业依法实行民主管理,投资者在确定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和企业负责人,作出重大经营决策和决定职工工资、生活福利、劳动保护、劳动安全等重大问题时,应当听取本企业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实施情况要定期向职工公布,接受职工监督。

第十五条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健全乡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制度。

第十六条乡镇企业停业、终止,已经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按照有关规定安排职工;依法订立劳动合同的,按照合同的约定办理。原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职工有权返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从事生产,或者由职工自谋职业。

第十七条乡镇企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支援农业和农村社会性支出,其比例和管理使用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任何机关、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向乡镇企业收取费用,进行摊派。

第十八条国家根据乡镇企业发展的情况,在一定时期内对乡镇企业减征一定比例的税收。减征税收的税种、期限和比例由国务院规定。

第十九条国家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中小型乡镇企业,根据不同情况实行一定期限的税收优惠:

(一)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开办初期经营确有困难的;

(二)设立在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

(三)从事粮食、饲料、肉类的加工、贮存、运销经营的;

(四)国家产业政策规定需要特殊扶持的。

前款税收优惠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二十条国家运用信贷手段,鼓励和扶持乡镇企业发展。对于符合前条规定条件之一并且符合贷款条件的乡镇企业,国家有关金融机构可以给予优先贷款,对其中生产资金困难且有发展前途的可以给予优惠贷款。

前款优先贷款、优惠贷款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设立乡镇企业发展基金。基金由下列资金组成:

(一)政府拨付的用于乡镇企业发展的周转金;

(二)乡镇企业每年上缴地方税金增长部分中一定比例的资金;

(三)基金运用产生的收益;

(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乡镇企业、农民等自愿提供的资金。

第二十二条乡镇企业发展基金专门用于扶持乡镇企业发展,其使用范围如下:

(一)支持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乡镇企业;

(二)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之间进行经济技术合作和举办合资项目;

(三)支持乡镇企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四)支持乡镇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开发名特优新产品和生产传统手工艺产品;

(五)发展生产农用生产资料或者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乡镇企业;

(六)发展从事粮食、饲料、肉类的加工、贮存、运销经营的乡镇企业;

(七)支持乡镇企业职工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

(八)其他需要扶持的项目。

乡镇企业发展基金的设立和使用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二十三条国家积极培养乡镇企业人才,鼓励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及大中专毕业生到乡镇企业工作,通过多种形式为乡镇企业服务。

乡镇企业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培训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并采取优惠措施吸引人才。

第二十四条国家采取优惠措施,鼓励乡镇企业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国有企业及其他企业、组织之间开展各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

第二十五条国家鼓励乡镇企业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建设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增加出口创汇。

具备条件的乡镇企业依法经批准可以取得对外贸易经营权。

第二十六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将发展乡镇企业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引导和促进乡镇企业适当集中发展,逐步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以加快小城镇建设。

第二十七条乡镇企业应当按照市场需要和国家产业政策,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强技术改造,不断采用先进的技术、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第二十八条举办乡镇企业,其建设用地应当符合土地利用规划,严格控制、合理利用和节约使用土地,凡有荒地、劣地可以利用的,不得占用耕地、好地。

举办乡镇企业使用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有关用地批准手续和土地登记手续。

乡镇企业使用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连续闲置两年以上或者因停办闲置一年以上的,应当由原土地所有者收回该土地使用权,重新安排使用。

第二十九条乡镇企业应当依法合理开发和使用自然资源。

乡镇企业从事矿产资源开采,必须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经有关部门批准,取得采矿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实行正规作业,防止资源浪费,严禁破坏资源。

第三十条乡镇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财务会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依法设置会计帐册,如实记录财务活动。

第三十一条乡镇企业必须按照国家统计制度,如实报送统计资料。对于违反国家规定制发的统计调查报表,乡镇企业有权拒绝填报。

第三十二条乡镇企业应当依法办理税务登记,按期进行纳税申报,足额缴纳税款。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加强乡镇企业的税收管理工作,有关管理部门不得超越管理权限对乡镇企业减免税。

第三十三条乡镇企业应当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生产和销售的产品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不得生产、销售失效、变质产品和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不得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

第三十四条乡镇企业应当依法使用商标,重视企业信誉;按照国家规定,制作所生产经营的商品标识,不得伪造产品的产地或者伪造、冒用他人厂名、厂址和认证标志、名优标志。

第三十五条乡镇企业必须遵守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指导下,采取措施,积极发展无污染、少污染和低资源消耗的企业,切实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和改善环境。

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和实施乡镇企业环境保护规划,提高乡镇企业防治污染的能力。

第三十六条乡镇企业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乡镇企业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乡镇企业不得采用或者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严重污染环境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不得生产和经营国家明令禁止的严重污染环境的产品。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标准,严重污染环境的,必须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依法关闭、停产或者转产。

第三十七条乡镇企业必须遵守有关劳动保护、劳动安全的法律、法规,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有效的劳动卫生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防止生产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对危害职工安全的事故隐患,应当限期解决或者停产整顿。严禁管理者违章指挥,强令职工冒险作业。发生生产伤亡事故,应当采取积极抢救措施,依法妥善处理,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

(一)非法改变乡镇企业所有权的;

(二)非法占有或者无偿使用乡镇企业财产的;

(三)非法撤换乡镇企业负责人的;

(四)侵犯乡镇企业自主经营权的。

前款行为给乡镇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

第三十九条乡镇企业有权向审计、监察、财政、物价和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控告、检举向企业非法收费、摊派或者罚款的单位和个人。有关部门和上级机关应当责令责任人停止其行为,并限期归还有关财物。对直接责任人员,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罚。

第四十条乡镇企业违反国家产品质量、环境保护、土地管理、自然资源开发、劳动安全、税收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理外,在其改正之前,应当根据情节轻重停止其享受本法规定的部分或者全部优惠。

第四十一条乡镇企业违反本法规定,不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由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在其改正之前,可以停止其享受本法规定的部分或者全部优惠。

篇2

[关键词]流动摊位 合法化 消费者 就业问题

流动摊贩这一群体的构成较为复杂,有来自各个阶层的人民,并且这个群体正在被不断扩大。流动摊贩群体的扩大无疑给城市管理和建设增加了难度,城市管理和摊贩的矛盾冲突加深,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经济发展。故此,此问题的解决已刻不容缓。

一、流动摊贩概念释义及其产生原因

流动摊贩是指没有固定经营场所且在相关部门未得到相应的经营许可,利用城市的周边空间从而进行小商品经营活动的群体。此群体在法律上不具有相应的授权经营资格,其产生的经营活动实质上属于一种的无照营业。从民法角度考虑,摊贩可以以个人名义进行买卖活动, 是一种签订合同的行为。但摊贩又以营利为目的,其行为则又超出了这种合同行为。我国现行法律既没有明确规定允许流动摊贩经营,也没有明确禁止,立法在此区域存在一定程度的失位。城管对流动摊贩的管理并不是因为摊贩非法经营,而是因为其对市容和交通的影响而实施的执法行为。法律的不明确规定加上一些弱势群体生存需要和流动摊位低成本的契合渐渐的造就了流动摊贩。

二、流动摊贩存在的合理性

流动摊贩对城市经济生活及促进就业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该群体的存在必然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1.首先流动摊贩的存在给予弱势群体生存的支持,促进就业问题的解决。流动摊贩是一种较为快速且简便的小商品经营行为,虽其收入相较于一般的个体工商户较少,但摊贩数目完全不亚于个体工商户。纵观全国各地的流动摊贩,下岗工人、老年劳动力、外来务工人员构成了这一群体的主力。他们之所以会抛弃个体工商户或者工厂打工而选择成为一名流动摊贩是因为流动摊贩的经营成本低,利润相对较高,虽然总的收入不多但是风险相对较小。摊贩们在经营的过程中节约了房租与税的成本,相对个体工商户更具价格上的竞争力,将收益放大化。为其生存增加了砝码。对于一些在校大学生而言,成为一个流动摊位的小贩在增加其生活费用的收入的同时可以培养其从事经营的能力,积累经验,利于毕业后的创业。对于已经毕业的大学生,可以让其解决一个待业的问题,促进就业问题的解决。

2.流动摊贩在一定意义上能够起到便民生活作用,有利于社会生活稳定及发展。流动摊贩的存在使得居民在采购一些食品以及生活常用物资之时能够得到不小的便利。而且相对的因为流动摊贩省去了摊位租金,使得此类的小商品买卖往往相对于其他商品更为廉价,从稳定物价层面来看确实能够起到一定稳定社会生活发展的作用。

3.流动摊贩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文化,丰富了城市生活。我国自古以来都有赶集的习俗,流动摊贩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这一传统文化。同时,流动摊贩,尤其是能够在城市管理相关部门统一管理下的摊贩往往能够使得一些了无生气的城市街道变得活力十足,为城市生活增添新的色彩。

三、流动摊贩现状及存在的缺陷

流动摊贩在法律上本身没有适格的经营主体资格,故从根本而言其行为实质是非法经营行为。当然抛开主体资格的问题流动摊贩的经营还存在许多缺陷。

1.流动摊贩的存在无法有利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诸多流动摊贩由于其流动性,所以其出售的商品对买家而言没有质量上的基本保障。有些摊贩进货渠道并不正规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这就导致了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侵害,例如,有些消费者在流动摊位上购买不洁的食物导致身体不适,这样的侵权行为都会因为流动摊贩的流动性而使消费者维权无处申诉。

2.流动摊贩的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城市交通,堵塞城市道路,妨碍城市管理。流动摊贩的经营性往往决定了他们的营业地点在人流量较多的城市中心地带。可以预见的是人流量大的城市中心地带自身的管理压力已然很大,加诸流动摊贩的不规范经营行为,极易导致此类地带的交通瘫痪甚至导致交通事故,对城市管理造成了较大的妨碍。

3.流动摊贩的不规范经营会破坏市容,影响城市环境。流动摊贩的流动经营性往往决定了其的经营行为缺乏相应的规范及管理,在其经营过程之中极易造成废物的随意处置以及对周边环境的破坏。因其群体的广大性及经营地点的人流流动极大,往往会对城市环境造成不小的破坏,从而影响城市的市容。

四、流动摊贩合法化的构想

流动摊贩现在几乎已遍布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大街小巷,正如笔者前文所述,群体数量庞大的流动摊贩群体呈现出了诸多的弊端,这样的现状也确实让许多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打击及取缔措施。但不可否认的是,流动摊贩在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就业问题及便利居民生活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强行而机械的执法手段会产生诸多的负面影响。2009年国务院曾将个体工商户条例(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征求各方意见,但是最后没有将“无固定经营场所的摊贩,申请登记为个体工商户的,登记事项不包括经营场所。无固定经营场所的摊贩,应当在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指定或者允许的区域内从事经营活动。”这条写进新的个体工商户条例而是补了“一条无固定经营场所摊贩的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规定。”可见对于流动摊贩是否合法化仍抱有很多质疑。下面笔者就提出几点流动摊贩合法化的制度建设构想。

1.实行流动摊贩登记与鼓励转型相结合制度。流动摊贩实行登记,在某种程度上给予其进行合法经营的主体资格。但是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个体工商户的不公平。个体工商户相对流动摊贩成本较高,这样在大家都获得经营主体资格又要去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情况下几乎没人会选择继续做个体工商户。考虑到流动摊贩大多是低收入群体,本身没有经济实力去成为个体工商户,又要防止个体工商户渐渐转变成流动摊贩。所以在流动摊贩登记制度下要有个别的区别:(1)对生活困难,五保户,残疾人,以及一些待业大学生给予流动摊贩的登记。给与其相应摆摊地点范围。发放其相当于个体工商户一样效力的证件,给予其一个“摊位身份证”。同时给予其一些优惠,同时要督促其承担保护周边环境的义务,使得权利义务相统一。(2)对那些经济条件相对较良好的的人群要鼓励其实行经营转变,鼓励其投资成为个体工商户,给予其资金和场地的优惠,为其发展经营创造更好的环境。

2.实行流动摊贩集群式管理制度。不难发现,流动摊贩间亦有诸多经营上的联系,很多摊贩贩卖的为同一种类的商品,故而可以参照商城经营模式形成集群式建设。这就需要寻求一个交通便利、又具有一定商业交际可能的特定地点,将统一种类或是有相互需求性的流动摊贩放在一起经营和管理。这样摊贩直接可以交流,可以促进流动摊贩的发展,同时集群式的建设模式方便执法部门对其检查和管理。同时也可以使流动摊贩之间形成产业链,促进此类经济的发展。于此同时针对不同的摊贩群作出不同的质量检查和卫生许可。对于小吃食物类群体摊贩更要对食品安全和卫生仔细审查。对于那些出卖电器设备的摊贩群安全要严格把关。

3.实行流动摊贩自治和城管定期座谈相结合制度。流动摊贩基于其流动性虽无固定摊位用于经营,但是可以预见的是其群体设立经营场所往往在相似地带。既然对于流动摊贩不可强制打压,有关部门可以对其有秩序的管理及疏导。在城市内专门划分出一个区域供流动摊贩进行经营,同时在摊贩经营集中的地区可组织建立相关的自治组织,在组织内摊贩可以享受该组织的集体活动优惠。例如,自治组织可以用集体资金举办美食节,服装节等来增加该地人流量来增加摊贩的生意。同时自治组织可以用集体资金来清理该处的环境,做到环境和摊贩的经营两不误。同时对参加自治组织的摊贩进行备案。对因为摊贩的货物或者行为造成消费者损失的自治组织承担连带责任。这样能更好的促进摊贩之间相互监督,也能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利益。

城管与摊贩的纠纷越来越多,矛盾越来越明显。解决摊贩和城管的矛盾也是流动摊贩合法化无法回避的问题。沟通是化解矛盾的较好方法,自治组织是流动摊贩心声最好的表达者。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应当定期召开座谈会,邀请自治组织加入沟通。讲述双方的需要。更好促进城管的人性化管理和流动摊贩对城管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邓雪萍.流动摊贩合法化路径探析[J].企业导报,2011(1)

[2]李建伟.从小商贩的合化途径看我国商个人体系的建构[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6)

[3]李亚丹.浅析城管与小商贩冲突的根源及解决之道[J].东方企业文化,2010(1)

[4]翟代伟.大学城流动摊贩的治理研究—以福州大学城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0.12(中)

[5]张国平.城市流动摊贩管理难的成因与治理对策[J].江苏商论,2008.3.

[6]孙力.论城市流动摊贩存在的利弊与治理[J].现代商业,2009.5.

[7]姚悦、孙硕.流动摊贩“合法化”问题初探[J].商品与质量,2010.6.

篇3

当前,由于缺乏系统政策法规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的各项工作,全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建设还很不规范,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参差不齐,总体发展缓慢,许多城市没能发挥好社区卫生服务的真正意义。

其次,人才及其服务水平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人员严重不足,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学历以大专学历和初级职称为主,大部分社区医师缺乏全科医学培训,业务素质不高。在一些大中城市,许多群众尚没有形成到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社区医疗服务站看病的习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社区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缺乏信任感。

为改善目前社区医疗的现状,增强市民对社区医院的信任感,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双向转诊制度是发展社区医疗的基础

双向转诊是根据病情需要而进行的上下级医院间、专科医院间的转院诊治的过程。它有纵向转诊、横向转诊两种形式。纵向转诊,即下级医疗机构对于超出本院诊治范围的病人或在本院确诊、治疗有困难的病人转至上级医院就医;反之,上级医院对病情得到控制后相对稳定的病人,亦可转至下级医院继续治疗。横向转诊,即综合医院可将病人转至同级专科医院治疗,专科医院亦可以将出现其他症状的病人转至同级综合医院处置。同样,不同的专科医院之间也可进行上述转诊活动。

实行双向转诊的主要疾病应该包括:①老年护理病人;②急性期治疗后病情稳定,具有出院指征,需要继续康复治疗的病人。如脑血管意外、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术后或化疗后、骨科及神经外科术后康复病人等;③诊断明确但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人;④需建立家庭病床的病人等。

通过实行双向转诊,能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综合性医院各自的功能,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卫生资源,引导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和康复期病人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流,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在社区的医疗格局。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形成层次分明、职责明确、功能定位准确、各负其责、各履其职、有机联系、相互配合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形成机制,培养社区医疗人才

以市区内各个三甲综合性医院为中心点,一家三甲医院辐射周边若干社区医院,负责为社区医院提供技术、人力上的支持。在增强社区医院综合医疗水平同时,大医院的医生还可以成为社区医院医师的指导老师,提升社区医疗人才的素质。每年大医院可以有计划地输送初晋中、中晋高医师到社区医院锻炼半年时间。这样可以使大医院的医师了解基层医院的基本工作流程以及社区患者的实际要求,体验基层社区医院工作的艰苦,根据实际情况更加合理地制定治疗方案。同时,可以带动、提高社区医院的医疗队伍的基本水平。以此方案循序渐进,一方面使大医院医师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可以全面提升基层社区医院医疗水平。

合理促进社会医疗保险发展

三级转诊制度是“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现代就医观念的具体实施措施,可以推进社会医疗保险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积极发挥社区卫生保健功能,使用适宜的医疗技术,最大限度地在人群中普及医疗卫生服务,做好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将常见病、多发病解决在社区,进而达到节省医疗资源、控制医保费用为目的。通过各级医院规范的实施疾病准入制度,充分考虑到医保基金的合理运行,切实保证为更多的参保人员提供适宜的医疗服务,实现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效用最大化,实现社会医疗保险事业的稳定和科学发展。

合理满足患者需求:患者的需求应该是支付尽可能少的医疗费用获得最适宜的医疗服务,而不是到大医院就诊。虽然,几乎所有的患者都有到大医院就诊的倾向,但是这仅是患者不了解科学就诊的一种盲目的求医行为,是患者集体无意识表现出来的一种具体就诊需要,而并非患者的需求。就此,三级转诊制度的实施,可以约束患者盲目就诊的需要,提供满足患者需求最适宜的医疗服务。

合理建立卫生服务公平的可及性

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是指社会成员应该以需求为导向获得卫生服务,而不是取决于社会地位、收入水平等因素,也就是说,具有相同的卫生服务需求的社会成员应该获得相同的卫生服务。三级转诊制度体现了卫生服务公平性的宗旨,即一个公平的卫生系统中应当是在一定的经济水平下,根据患者的支付能力进行卫生筹资,按照患者的需求提供卫生服务。通过三级转诊制度的严格规范,可以有效地杜绝影响卫生服务公平性的不利因素,使人人享有公平的卫生服务。

促进医院与政府监管的和谐

我国的医疗行业具有双重属性,即政府公立属性和市场属性。公立属性有利于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的公平分配,市场属性可以引导医疗机构竞争,提高效率。医疗服务与社会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评价医疗行业不仅要注意服务质量,更要注重公平,保障每个公民都享有健康的权益。因此,医疗卫生行业是一个需要在政府监管下进行市场竞争才能良性发展的公共行业。政府监管主要是政府干预市场配置机制的行为。通过完善三级转诊制度,政府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我国医疗市场医疗费用虚高、不能满足广大患者需求的现状,为建立和完善医疗收费体系、医疗质量评估体系、医疗法律体系奠定一定的基础,也为医院在政府主导下,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促进社会福利,保证医疗质量与安全,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权益,实现医院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

促进医院与医院间的和谐

篇4

【关键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乡镇卫生院 报销 医疗行为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居民人数占全国人数的70%左右,所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稳定、社会稳定的根基。而医疗保障问题更是解决农民后顾之忧的关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生,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让广大农民直接受益的一项伟大的民生工程。而乡镇卫生院作为直接面对广大农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并且是建立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的中间力量,在新农合制度的实施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宝丰县实施新农合制度的基本情况

宝丰县2006年新农合参保人数为240728,参保率58.14%,筹集基金总规模为1335.54万元,2012年参保人数425610,参保率为99.3%,筹集基金总规模12342.69万元。随着筹集资金总规模的迅速大幅度增长,农民的住院补偿费用也得到大幅提高。表1是自新农合实施以来宝丰县乡镇卫生院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的情况。

随着新农合报销比例的逐年提高,基本解决了农民看不起病,不敢生病的现状,而随着住院人次的增加,也盘活了乡镇卫生院。新农合制度的实施无疑让农民、医疗机构和药商都获得了丰厚的收益。表2是宝丰县乡级医院近几年的医疗数据。

二、存在问题

1、随着住院补偿比例的提高,病人向上分流的现象凸显。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新农合报销比例的逐年提高,农民住院人次得到大幅提升,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得以有效缓解,但是就医流向比例和基金流向比例却在逐年下降。虽然在乡镇卫生院住院的报销比例要高于县级及省市医院,病人在乡镇卫生院的住院人次比例却随着报销比例的提高呈下降趋势,病人向县级及以上医院分流的现象在逐年凸显,同时新农合基金也在向县级及县以上医院分流。也就是说住院的人越来越多,却有更多的人愿意到条件比较好的县级医院或省、市级医院就医。从2008年到2011年,在乡级住院的人次变化不是很大,但在县外就医的人数却已由2008年的4206人增加到2011年的7912人,用于县外的基金支出占总支出的40%。

2、报销比例的提高催生过度医疗行为,医患双方互利于此。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乡镇卫生院住院的病人,五保户居多,因五保户住院可享受费用全部报销,所以难免出现他们以卫生院为家,小病大养的情况。还有些病人,本来门诊治疗就可以治好的小病,却办理住院手续,因为门诊治疗报销比例很低,还不如办理住院个人负担的少。还有些病人,本来5天就可以出院的,却愿意再住上两天,为了“使治疗更彻底”,因为多住几天院对个人来说负担的费用很少,而医院又不能催着病人出院,也不愿催着病人出院。这些现象都属于过度医疗行为,对医疗资源和基金都是一种极大浪费。由上表数据可以看出,随着逐年报销比例的提高,人均住院费用在逐年增加。从2007年的人均1108元增加到2012年的1630元。2010年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后,所有乡镇卫生院必须使用基本药物目录内用药,并且全部零差价销售。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均住院费用的较大幅度增加,不能不说有过度医疗行为引发的因素。县级医院人均费用的提高更是明显,从2007年的人均2170元增加到2012年的人均3150元。

2012年,由于提高政府资助标准,从2011年的人均200元,提高到2012年的人均240元,基金筹资总规模有较大幅度增长,所以河南省把乡镇卫生院的报销比例从80%提高到90%,同时县级及省市医院的报销比例也分别提高20%。2012年第一季度的基金支出大大超出了预算,宝丰全县第一季度住院人次由去年同期的8185人增长到13449人,同比增长64%,住院总费用比去年同期增长78%,基金支出比去年增长135%,其中乡镇卫生院的住院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57%,住院总费用增长54%。可见,补偿比例的提高对农民的住院消费产生了极强的剌激作用,过度医疗现象更为突出。2012年前四个月的基金支出占全年预计总支出的46.5%,全年预计超支3297万元。

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医改的初衷是建立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以方便农民看病,缓解城市医院的住院压力。而目前的情况却使基金在发挥它本来的效用的同时,也造成基金的极大浪费。乡镇卫生院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旨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把以治为主改变为以预防为主。但现在的乡镇卫生院却因各种原因都在忙于住院病人的管理,根本抽不出人力来开展基本公共卫生工作,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难免会越来越表面化,最终流于形式。

4、总额预付制度带来新的难题。2012年5月,按照全省统一布署,河南省的新农合支付制度又进行了一次质变性的改革。即实行总额预付制,即结合当年新农合统筹基金总量,测算年度统筹基金预付总额,以收定支。实行“每月预拨、年终结算”,即每月按预付额的90%预拨给医疗机构。若实际发生费用超支,超支部分的70%由医院自行负担。总额预付制度可以对医保基金在总额上实行控制,使基金的透支风险得到控制。并且给所有的医疗机构戴上了一个枷锁,医院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医疗总费用情况,从而达到对患者过度用药、过度检查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大大约束各种过度医疗行为。尤其在乡镇卫生院,为了有效使用医保机构给自己定的总额医疗费,对过去因为报销比例高而小病大养的病人,得到了医院的主动性控制,规范了乡镇卫生院的管理行为。但同时带来了新的问题:各级医院都担心超支自负,不敢随便接收病人,市里往县里推,乡里也往县里推,县级医院超支现象严重,叫苦不迭。

医疗体制改革作为世界性难题,每一步的改革本就如履薄冰,而我国新农合制度的推行因涉及人员之广,涉及范围之广前所未有,所以出现种种不尽人意,在所难免。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是解决就医分流的关键所在。虽然乡镇卫生院的报销比例远高于县外,但病人分流现象仍如此严重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巨大的医疗服务能力差异。早在2008年,国务院就提出提高乡村卫生队伍水平的意见,并提出三年规划方案,由市级到县里,从县里到乡里,实行下派专业医生进行帮扶,但效果不一。有的医院派出的是技术骨干,对基层医疗机构可以起到很大的支持,并可带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显著提高,有的医院派出的是医院比较清闲的人员,自然医务能力不佳,不能起到相应的效果。建议让县级医院的所有专科医生实行轮岗制,每月定期到乡里上班一周,并举办培训讲座,对基层医务人员言传身教,并将这种形式予以体制化,最终达到县乡人才一体化。并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待遇水平,使基层医疗机构可以留往人才,切实提升乡村医疗服务能力。让农民愿意在基层就诊,解决农民看病难之根本,缓解大医院的就医压力。

2、新农合补偿比例的适度与医院垫付医保补偿资金相结合,对农民来说更为实惠。笔者认为,一度地提高报销比例并不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唯一途径。诚然,提高报销比例,减轻农民个人负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现象。但农民因病返贫大都因患大病或疑难杂病,被高昂的医疗费拖累,这些医疗费大都产生于大医院。因此在乡镇卫生院实行全额报销对农民来说并不是雪中送炭之举,90%的补偿比例与100%的补偿比例相差无几。而因患大病需要垫付的大额资金也是农民看不起病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农村,有些人就是因为不能够一次性拿出几万甚至数十万的医疗费用而得不到有效治疗。如果农民到医院只交付自己应该负担的一部分,无疑会让农民的负担大大减轻,从而使疾病可以得到及时地治疗。在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实行医院垫付补偿资金的做法,得到病人的充分认可。所以,报销比例的适度加上医院垫付医保补偿资金,对农民来说应该来得更为实惠。

3、政府加强监管,引导乡镇卫生院的工作重心。随着医改的深入,政府投入也在逐年加大,卫生主管部门每年对乡镇卫生院的考核监督至关重要,通过行政干预手段指引乡镇卫生院的工作重心,监督乡镇卫生院的工作重心,通过考核医药比、门诊转住院的比例、住院人次、住院天数、日均住院费用、人均住院费用等指标可以约束医院的“小病大养”。通过每年两次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对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健康档案的更新率、百姓对医疗知识的认知度等指标可以督促乡镇卫生院认真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通过不断宣传医改政策,提高健康教育水平,让老百姓逐渐理解政府购买服务的真正目的,使医改逐步进入正常轨道。乡镇卫生院做为直接面对广大农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并且是建立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的中间力量,所肩负的职能非常重要,在提高医疗服务能力的同时积极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做到双管齐下,充分发挥承接县级带动村级的中枢作用,为广大农民的切身健康保驾护航。

4、提高基础管理,积极应对制度改革。新农合实施总额预付制度,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医保基金不浪费,发挥其最大的效益。所以如何使基金得到最有效的使用,不但是政府部门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医疗机构在日常做好总额控制首先要考虑的前提,乡镇卫生院的公益性要求医院不能靠推诿病人来控制医疗费用。这对医院的内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对医疗费用由事后监管变为事前控制,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约束,在内容控制方面下功夫,把医院的压力分解到内部各部门,细化管理制度,规范内部考核指标。在保障医疗质量的前提下把人均统筹费用作为首要考核指标,而不能片面地用住院人次进行考核。其次要对病种结构进行及时、有效地把握,规范诊疗措施,满足病人合理的治疗需求,挤掉一切不合理的医疗费用,强化核算,加强分析和控制,减少医院的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 李永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乡镇卫生院的发展思路[J]. 中国医院管理,2004(7).

篇5

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建设法治政府,根据《邯郸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依法行政有关问题的通知》(〔20*〕93号)要求,经2009年3月17日县政府第16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就加强我县依法行政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采取有力措施,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

(一)健全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各乡镇政府和县政府各部门领导要带头学法,增强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意识,自觉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

1、建立和落实好乡镇长办公会和局长办公会议学法制度。各乡镇政府召开的乡镇长办公会议和县政府各部门召开的局长办公会议每年至少要有三分之一以上有学法安排,适当安排好学法内容,在会议前后组织至少半小时的法律学习。

2、建立和落实好专题法制讲座和集中培训制度。由县政府法制办公室牵头,每年年初制定年度专题法制讲座和集中培训计划。每年至少要组织2次以上专题法制讲座和一次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知识集中培训。要积极参加省、市举办的县级政府依法行政专题培训班。

(二)建立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考查和测试制度。对拟任乡镇政府和县政府部门领导职务的干部,在对其考察时要按干部管理权限,由考察部门(机构)对其掌握相关法律知识以及依法行政情况进行考查,必要时还可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的测试,考查和测试结果应当作为任职的依据。

(三)认真落实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制度。对行政执法人员培训严格执行《河北省行政执法证件和行政执法监督检查证件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县政府法制办公室和各行政执法部门应当组织持证的行政执法人员每年进行不少于40学时的法制知识培训,其中,各行政执法部门自行组织不少于20学时的培训,县政府法制办公室组织不少于20学时的集中培训并进行考试。不参加培训或考试不合格的,取消其行政执法资格。

二、完善行政决策机制

(一)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听取意见制度。各乡镇政府、县政府各部门要建立公众参与重大行政决策的规则和程序,进一步增强行政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乡镇长办公会议和县政府各部门局长办公会议研究涉及群众利益的决策事项,要邀请群众代表列席会议,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要畅通政府网站、新闻媒体等沟通平台,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广泛听取意见,以完善决策。要建立健全群众意见听取定期反馈制度,对决策吸纳群众意见情况,要适时向群众反馈,未采纳的建议和意见,要说明理由和原因。

(二)推行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制度。要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听证相关规定,对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事项,都要进行听证。要规范听证程序,科学遴选听证代表,从法律工作者、基层工作者、利益涉及者中广泛选取,力求多角度、多层面对决策事项进行充分质证。对听证中听证代表提出的合理意见和建议要认真吸取采纳,意见采纳情况及其理由要以书面形式告知听证代表,并以适当形式向社会公布。

(三)建立重大决策的合法性审查制度。各乡镇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做出重大决策前必须交由同级法制机构或者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合法性审查,未经合法性审查或审查不合法的,不得做出决策。

(四)坚持重大行政决策集体决定制度。各乡镇政府、县政府各部门重大行政决策必须经政府、部门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杜绝擅权专断,未经集体讨论研究的,不得做出决定。

(五)建立重大决策实施情况后评估制度。本着“谁决策、谁负责”的决策评估原则,各乡镇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做出的重大行政决策实施后,要采取抽样检查、跟踪调查、专家评估等多种形式,适时进行全面评估,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保证决策正确实施。

三、建立健全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制度

(一)严格规范性文件制定权限和程序。各乡镇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制定规范性文件要严格遵守法定权限和程序。规范性文件制定过程中,应当充分论证,采取多种形式听取管理相对人、有关单位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必要时可召开论证会进行论证。规范性文件制定应当经制定机关的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核后,由制定机关集体研究决定;未经听取意见、合法性审查,未经集体讨论研究的,不得实施。规范性文件制定后,应当通过县政府公报、县政府网站等向社会公布,未经公布的规范性文件不得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

(二)实行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从20*年开始,县政府每隔两年要安排一次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对有问题的文件予以修改或废止。清理后及时向社会公布继续有效和废止的规范性文件目录。实行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有效期最长不超过两年,期限届满自动失效。

四、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工作

(一)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继续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执法改革,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争议协调机制,努力从源头上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缺位问题。继续深入做好行政许可法的贯彻落实,巩固行政审批制度的成果,减少行政许可,规范许可行为。继续着力抓好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加强各级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管理,发展电子政务,推行网上审批,提高行政效能和效率。

(二)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各行政执法部门要完善行政执法程序,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对行政执法环节、步骤进行具体规范,切实做到流程清楚、要求具体、期限明确。建立监督检查记录制度,研究制定行政执法不良行为记分办法,并积极探索实施,以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认真推行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县政府每年上半年组织一次全县各行政执法部门执法案卷评查。

(三)加强行政执法队伍管理。认真落实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合法性审查制度,未经县政府法制办公室审查并公布的部门和单位不得实施行政执法行为。新增行政执法人员必须经培训和考试合格后,方可授予行政执法资格,发放行政执法证。严格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上岗亮证执法。

(四)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各行政执法部门要继续深入抓好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实施工作,梳理执法依据,分解执法职权,落实执法责任,切实做到依据合法有效、职权规范明确、责任完善准确。要完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县政府负责各部门行政执法情况的评议考核工作,每年下半年组织一次对行政执法部门的评议考核。

五、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

(一)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认真贯彻执行行政复议法及其实施条例,转变传统的行政复议工作思维模式,既要发挥行政复议在行政监督职能中的作用,还要注意发挥行政复议在解决行政争议、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中的作用,充分运用综合手段办案,实现办理行政复议案件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要认真做好行政应诉工作,鼓励、倡导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对于因工作失误、失职、渎职,造成行政行为被撤销或导致败诉的,依法依纪严厉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认真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切实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办法》(省政府令〔20*〕第2号)和《邯郸市政务公开办法》(市政府令第122号)的贯彻实施工作,严格按照法定内容、程序和方式,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布政府信息,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社会评议制度。每年下半年,吸纳群众代表参加,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考核、评议,确保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篇6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精神,加快“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进程,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市人民政府2010年度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安排的通知》精神,现将2010年推进全区依法行政工作安排如下:

一、开展创建法治政府活动

各乡镇应严格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创建法治政府示范活动实施意见》和《四川省市县政府依法行政评估指标(试行)》的要求,结合实际,全面启动创建法治政府活动,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前推进。(责任单位:经济试验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法制办、区政府各部门)

二、开展深化部门行政执法责任制示范活动

确定区公安局、区农业局、区工商局三个部门为示范活动单位。示范单位要严格按照省、市以及区政府关于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工作要求,继续做好梳理行政执法职权,分解落实执法责任,着力推行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努力探索提升行政执法水平的途径和办法。要结合本部门行政执法实际,制定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部门行政执法责任制示范活动实施方案》,切实做到加大执法力度添新举措、规范执法行为创新机制、落实执法责任出新成效、增强队伍素质上新台阶。区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示范单位的综合指导,定期开展总结交流,为全面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提供经验。(责任单位:经济试验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法制办、区政府行政执法部门)

三、强化规范性文件管理,提高规范性文件质量

一是统一规范性文件的界定,加强规范性文件制定的前期调研、中期论证和后期审查工作。二是完善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审查程序。制定规范性文件必须严格遵守法定权限和程序,坚持合法性原则,不得违法增加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义务。将规范性文件三统一制度(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公布)、有效期制度与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审查规定有机整合。三是强化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严格执行《四川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以及《x市*区人民政府关于转发x市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规定的通知》(绵游府发[2006]19号)等相关规范性文件备案登记的规定,认真审查区政府出台的规范性文件,加强对区政府所属部门和乡镇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切实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四是定期清理规范性文件,巩固清理成果。五是增强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制定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规范性文件,在被正式通过后应当在*政务网上公布,尽快让群众了解和知晓。(责任单位:经济试验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法制办、区政府各部门)

四、继续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四川省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办法(试行)》,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做好依申请公开和主动公开工作,依法及时向社会公开政府信息。大力推进重大决策、财政预决算、重大投资建设项目、食品药品安全、重大疫情、重大自然灾害等公众关注的政府信息的公开工作,拓宽政府信息公开渠道,特别要把*政务网和今日*办成信息公开的重要平台,不断拓展政府信息公开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加快推进区行政权力网上透明运行工作,构建权责清晰、程序严密、运行公开、制约有效的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机制。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监督力度,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认真落实“谁公开、谁审查、谁负责”的信息公开审查制度,确保不发生失泄密事件。(责任单位:经济试验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保密局、区信息办)

五、建立健全行政调解工作机制

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构建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格局要求,加大行政调解工作的力度,妥善化解各类行政争议纠纷,探索新形势下矛盾纠纷化解新机制、新方法。制定行政调解办法,明确调解原则、调解范围及调解程序,确保行政调解工作有章可循。规范调解流程,设计配套的调解文书,建立健全衔接联动机制,不断强化调解优先意识,科学、规范、高效调解,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责任单位:经济试验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法制办、区政府有关部门)

六、完善科学决策机制,规范政府重大行政决策行为

一是建立健全重大事项公众参与、专家认证和政府集体决定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完善公众参与重大行政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规范性文件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和听证制度,增强行政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年内选择1-2件政府规范性文件进行听证。二是加大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重大行政决策集体决定制度的贯彻落实力度,确保合法性审查和集体决定比例达到100%。三是认真落实重大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坚决制止和纠正超越法定权限、违反法定程序的决策行为,促进决策权力和决策责任相统一。四是完善重大行政决定评估机制,采用抽样检查、跟踪调查、评估等方式,对重大行政决策事项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并修定行政决策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建立规范性文件实施后的效果评估制度,年内选择1-2件已实施的规范性文件开展实施效果评估。(责任单位:经济试验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办公室、区政府法制办、区监察局)

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归并行政审批职能,核减行政审批项目,完善行政审批清理规范后续监管制度,加强对行政审批事项的监督管理,落实行政审批过错责任追究规定,继续推行行政审批制度与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相结合,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和涉及行政审批的各类中介活动,防止“变相审批”和“只批不管、以批代管”现象。创新审批服务方式,通过推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推广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查询,切实提高行政审批效率。(责任单位:经济试验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监察局、区政务服务中心、区政府法制办、区信息办)

二是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完善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和信息收集机制,强化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准备,积极推进综合应急管理平台和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应急培训和综合演练,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责任单位:经济试验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应急办、区政府有关部门)

八、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一是加强重点领域专项依法治理。围绕“两个加快”,针对制约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难点问题,加大依法治理力度,通过强化依法行政,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和发展环境。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坚持依法行政,维护灾后重建正常秩序,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理涉灾行政争议,化解社会矛盾。(责任单位:经济试验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监察局、区重建办、国土三分局、区房管局、区建环局、区发改局、区审计局、区财政局)

二是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规范执法主体、执法权限、执法事项、执法程序和执法责任,着力解决部门间职责交叉、权责脱节、职能边界不清等问题。结合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完善行政执法协调配合机制,整合行政执法资源,堵塞行政执法漏洞,提高行政执法效能。(责任单位:区编办、区政府法制办、区政府各行政执法部门)

三是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切实做到流程清楚、要求具体、期限明确。建立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细化、量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标准,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严格执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范和标准。(责任单位:经济试验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行政执法部门)

四是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严格实行行政执法资格认证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落实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培训制度。建立行政执法人员档案,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建立行政执法人员信息化管理系统。(责任单位:经济试验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法制办、区政府行政执法部门)

五是深化依法行政工作研究。政府法制机构要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重大部署,开展前瞻性研究,加强对推进政府及部门依法行政工作的研究,探索加强依法行政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责任单位:经济试验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法制办、区政府部门)

九、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

建立和完善行政复议工作配套制度,改革复议案件审理方式,拓宽行政复议范围,畅通行政复议渠道,对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坚决予以纠正,切实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简化行政复议案件审理程序,综合运用书面审查、实地调查、听证、和解、调解等手段办案,提高案件办理质量。健全区行政复议机构,充实行政复议人员,提高行政复议工作能力和行政复议的公信力。进一步落实行政复议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加强行政复议机构与法院行政审判机构的联系,完善与行政诉讼协调对接机制,推行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重视司法监督,严格履行法院生效的判决和裁定。(责任单位:经济试验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法制办、区政府有关部门)

十、强化对依法行政工作的监督

一是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人民政协的监督,加强司法监督和行政层级监督,注重人民群众的监督和舆论监督。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配套制度,严格落实行政执法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坚持依法行政工作报告制度,区政府每年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依法行政工作情况,区政府各部门要向区政府报告当年本部门依法行政的工作情况,各乡镇政府要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区政府报告推进依法行政的进展情况、主要成效、突出问题和下一步工作安排。(责任单位:经济试验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法制办、区政府各部门)

二是认真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检查。要强化对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安全、安全生产、劳动保障、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明查暗访、通报执法检查和跟踪整改情况等多种方式提高执法监督检查的实效性。一年内区级行政执法部门分别组织1次系统内的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区政府组织开展1次行政执法案卷交叉评查,评查率不低于本部门上年度案卷总数的20%。本年度末组织力量对各乡镇政府、区政府各部门开展依法行政工作情况进行一()次督查,督查结果纳入2010年度目标考核。(责任单位:经济试验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法制办、区政府行政执法部门)

十一、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对依法行政工作的宣传

继续抓好以创建法治政府为重点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为法治政府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责任单位:经济试验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广电局、区政府法制办)

十二、落实依法行政工作责任制,加强法制队伍建设

篇7

该县在推进乡镇依法行政工作中采取的主要作法是:

(1)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将推进乡镇依法行政作为县政府重要工作来抓。

乡镇人民政府是我国政权体系中最基层的政权单位,是政府依法行政的最前沿阵地,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最经常,最广泛,最直接。其依法行政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法律、法规在农村的贯彻和执行,直接决定着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推动乡镇政府依法行政,是建设县级法治政府的重要基础。为加强对乡镇政府依法行政的领导,该县政府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依法行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政府法制办公室,由法制办具体负责制定方案、组织协调、监督检查、评议考核工作。根据国务院的决定,县政府制定了全县依法行政工作方案,方案中明确了乡镇政府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提出了工作措施、方法、步骤和具体要求。并要求乡镇政府制定符合本乡镇实际情况的依法行政工作方案,在工作中把依法行政摆到了重要位置上,使全县乡镇依法行政工作有组织、有系统地开展起来之后。县政府又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决定》,对依法行政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要求各乡镇政府、县直各部门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决定中明确以全面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为根本目标,以三个有利于为行政执法的根本标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健全立法、执法、监督、保障四个工作机制。

(2)规范乡镇政府行政行为,将乡镇整体工作纳入依法办事轨道。

县政府首先抓了先学法再办事和坚持依法定程序办事两件事。要求各乡镇政府在开展各项工作前,要先研究法律,搞清执法程序,然后依法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和方法。

严格依法办事,维护集体经济组织和承包人的合法权益。有的乡镇为了依法合理地解决复杂疑难问题,找到县有关部门帮助研究、解决疑难问题。乡镇主动依法行政,有关方面支持乡镇依法行政,从而提高了乡镇处理实际问题的合法性,乡镇依法处理实际问题的水平在不断提高。县政府法制办起草了县政府依法行政程序规范,编制了规范性文件,制定、行政处罚、行政复议等程序及程序图,发给乡镇政府,供他们参照运用。县直有关部门结合各自工作,帮助乡镇站、办、所健全了执法制度和程序。从而实现了行政管理法制化,执法活动程序化。乡镇政府按县政府的要求在执法部门中建立了行政执法公示制,将法律赋予本部门的职责权限、负责人、承办人、工作程序、收费标准、违规责任等通过公示板、广告牌向社会公示,增强行政机关工作透明度。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全县各乡镇随意行政的现象已基本杜绝,为民服务,文明执法蔚然成风,政府与老百姓鱼水关系逐渐加深,政府形象有很大提高。

(3)长期坚持法律学习、宣传,提高乡镇干部依法行政和公民守法维权的自觉性。

法制宣传教育是一项关系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熟悉法律规范、创造依法行政氛围的基础工作,县政府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县政府认真按市政府的要求,注重自身法律知识的积累,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明确规定在每次会议上学习一部法律,现已形成制度。各乡镇政府也普遍建立了每周一次的学法制度。

为了使农民学法懂法,更好地监督乡镇政府依法行政,县政府给全县每户农民免费赠送了《常用法律汇编》和《农村科技知识》两本书。农民通过学习,法律意识提高的很快,常常拿着《常用法律汇编》与行政执法人员讨论,乃至上访论理,自我维权意识大大增强。县政府还利用县报、电视等新闻媒体宣传乡镇政府依法行政工作。县报长期开辟法制园地栏目,选载法律条文、法律解释和有关文章。县报全县每个农民一份,由县财政出资免费赠阅,真正达到了家喻户晓。县有线电视台每周制作一期浑江夜话节目,对执法热点问题进行报道评点,还对重点、热点问题进行宣传报道。各乡镇政府将学习、培训形成一种制度,一种风气。乡(镇)、村组开展了培养法律明白人活动,加强普法力度,提高公民素质。有的乡镇、村组、学校开展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知识竞赛。有的学校搞了小法官模拟法庭演示活动。通过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使全县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日益提高,营造了一个执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为依法行政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法律意识基础。

加强对全县乡镇行政执法队伍的培训工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起器。县政府全面实施以宪法为核心,以公用法律和专业法律为重点的法制宣传教育规划,把法制教育和依法行政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将提高乡镇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和水平列为加强乡镇政府依法行政的重头戏,加强了对其培训的工作力度。县委、县政府每年都举办乡镇领导干部轮训班,对乡镇法制干部进行培训。

(4)健全乡镇法制机构,充分发挥其参谋和助手作用。

为加强对乡镇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保证依法行政工作取得实效,该县各乡镇政府都建立健全了法制机构,组建了一支30余人的法制工作队伍。从而使全县乡镇政府依法行政工作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领导体系,做到了宏观有人管、微观有人抓。为了提高乡镇法制干部地位,有效当好政府的参谋助手,县政府明确规定,县政府法律制办主任列席政府常务会议,并要求乡镇政府也要这样做,所有政府文件必须经法制机构审核,政府的重大社会经济决策,要认真听取法制部门意见,充分发挥法制机构的参谋和助手作用。他们要求全县法制机构和行政执法机构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优良环境,提供优质服务。

2几点启示与建议

该县在乡镇依法行政工作中,积累了一些很好的经验和作法,这些经验和作法能给予我们一定的启示。

(1)加强乡镇依法行政,乡镇领导班子的法律观念要增强,认识要到位。认识问题不解决,依法行政工作就无法开展。基层政府的行政理念要从计划经济下的行政管理方式上转变过来。要从过去重管理轻服务转变到侧重服务上来。要寓管理于服务中,不断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

(2)要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和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没有组织上的保障,依法行政工作就是一句空话。要注意发挥法制机构参谋和助手作用。行政执法人员只有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把执政为民的思想落在实处。

(3)加强乡镇依法行政,需要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基层政府面临着大量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不仅能看出乡镇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而且往往关系到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和基层政府的服务水平。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人民政府作为依法行政的“第一道防线”其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施行具有重要意义,虽然依法行政难点的解决不是朝夕之间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我们必须要正确面对问题,剖析问题,循序渐进逐一解决问题,依法行政之路就一定能够越走越宽,依法治国的大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篇8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发〔*〕10号,以下简称《纲要》)和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年全省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要点>的通知》(苏依法〔*〕1号)的有关规定,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上级政府的监督,实现《纲要》提出的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目标,结合我区实际,经研究,决定实行定期报告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情况制度,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实行依法行政工作情况定期报告制度的重要意义

“定期报告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情况”是国务院《纲要》明确规定各级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重要方式,对促进依法行政工作责任的落实,保证行政机关正确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效率,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做好这项工作,有助于全区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法制观念,提高依法行政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有助于推进全区依法行政工作的落实;有助于提高行政机关接受党委领导、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上级政府监督的自觉性;有助于贯彻《纲要》规定的各项措施。各乡镇人民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做好这一工作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认真负责地做好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情况定期报告制度的落实。

二、乡镇政府定期报告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主要内容

1.学习、宣传《纲要》的基本情况;

2.本乡镇主要负责同志履行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的情况;

3.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情况,包括建立推进依法行政长效机制,制定依法行政年度计划,建立和落实民主科学决策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务公开等内容;

4.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和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的情况,包括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和规范具体行政行为等内容;

5.依法行政制度建设情况;

6.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强化对行政行为监督的情况,包括制定规范性文件和上报备案,参与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接受行政审计和行政监察等专项执法监督,接受人大法律监督等内容;

7.依法行政知识的宣传学习情况,包括建立和落实领导干部学法制度,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知识学习培训,执法人员持证上岗等内容;

8.依法行政中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思路。

三、政府部门定期报告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主要内容

1.学习、宣传《纲要》的基本情况;

2.本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履行部门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的情况;

3.年度依法行政工作要点所涉及本部门的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4.政务公开制度落实情况;

5.行政执法行为规范情况;

6.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情况;

7.行政执法监督情况;

8.行政复议工作开展及参与行政复议、行政应诉案件情况;

9.部门法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配置及调整情况;

10.其他依法应当报告的情况

四、定期报告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情况的时间和形式

1.乡镇政府应当于每年1月10日前向区人民政府书面报告上一年度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开展情况,同时抄送区政府法制办公室备案。

2.区政府工作部门和省、市驻区有关行政执法单位应当在每年1月5日前书面向区政府报告上一年度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开展情况,同时抄送区政府法制办公室备案。

3.区政府在每年的1月底前向区人大常委会、市人民政府书面报告上一年度全区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开展的情况。

篇9

(一)认真做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集中力量搞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是2010年的工作重点。10月底之前完成各个阶段的准备及组织实施工作,为普查登记做好前期准备。在此基础上,认真组织普查登记培训工作,全面、准确把握好普查登记方案;认真做好普查登记组织工作,做到调查全面准确。

(二)进一步强化统计基层基础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乡镇统计机构,继续严格执行并逐步完善乡镇统计办考核制度,使乡镇统计办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实施静海县居村委会兼职统计员工作职责及考核方案,相关工作向村居委会延伸;就建设乡镇统计专网提出方案,进一步提高全县统计系统信息化水平。

(三)努力做好统计优质服务。继续拓宽统计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形式。一是坚持每季度的经济分析会制度,并将范围扩大到乡镇及相关部门。二是建立乡镇统计工作例会制度。每季度召开乡镇分管统计的领导和综合统计员参加的例会,就本乡镇经济发展情况、统计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交流,有效地提高乡镇领导对统计工作的认知程度和基层统计人员干好统计工作的热情。三是强化乡镇统计员为本乡镇服务意识,积极主动为领导提供信息、分析、主要经济指标等。

(四)进一步加大普法、执法力度。一是继续扩大统计法律宣传。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统计法和统计执法工作,编印下发《统计违法警示录》,让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认识统计法,进而扩大统计的影响,增强统计法律法规的震慑力。二是继续加大执法力度。建立法制科和其他科室例会沟通制度,及时掌握拒、迟报等违法违规行为,积极配合各专业的年报、月报工作,严厉打击拒报、迟报等违法现象;坚持日常执法检查与查处重大统计违法案件相结合,争取县人大常委会对统计法执行情况进行一次视察或执法检查,以推动统计法制的进程。

篇10

(一)认真做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集中力量搞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是2012年的工作重点。10月底之前完成各个阶段的准备及组

织实施工作,为普查登记做好前期准备。在此基础上,认真组织普查登记培训工作,全面、准确把握好普查登记方案;认真做好普查登记组织工作,做到调查全面准确。

(二)进一步强化统计基层基础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乡镇统计机构,继续严格执行并逐步完善乡镇统计办考核制度,使乡镇统计办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实施静海县居村委会兼职统计员工作职责及考核方案,相关工作向村居委会延伸;就建设乡镇统计专网提出方案,进一步提高全县统计系统信息化水平。

(三)努力做好统计优质服务。继续拓宽统计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形式。一是坚持每季度的经济分析会制度,并将范围扩大到乡镇及相关部门。二是建立乡镇统计工作例会制度。每季度召开乡镇分管统计的领导和综合统计员参加的例会,就本乡镇经济发展情况、统计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交流,有效地提高乡镇领导对统计工作的认知程度和基层统计人员干好统计工作的热情。三是强化乡镇统计员为本乡镇服务意识,积极主动为领导提供信息、分析、主要经济指标等。

(四)进一步加大普法、执法力度。一是继续扩大统计法律宣传。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统计法和统计执法工作,编印下发《统计违法警示录》,让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认识统计法,进而扩大统计的影响,增强统计法律法规的震慑力。二是继续加大执法力度。建立法制科和其他科室例会沟通制度,及时掌握拒、迟报等违法违规行为,积极配合各专业的年报、月报工作,严厉打击拒报、迟报等违法现象;坚持日常执法检查与查处重大统计违法案件相结合,争取县人大常委会对统计法执行情况进行一次视察或执法检查,以推动统计法制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