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法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4-03-22 18:0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讨论法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学方法是指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一系列活动方式的有序运动,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它受教学的其它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的影响,在教学的诸因素中起到"桥梁"的作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效率。其中讨论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和共同交流,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将问题引向深入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化学教学中,讨论的主题大多由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拟定,也可由学生结合疑难向教师提出。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讨论法常见的有同桌讨论、前后讨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等。
一、明确培养目标
对技工学校学生而言,其培养目标是为企业或生产第一线输送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学工作中不仅要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更要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若想让学生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期间,学到所有知识,那是痴人说梦!但决不能因此就不向或少向学生传授知识了。相反,在教学中应该尽全力向学生传授尽可能有用的知识,问题是"什么是有用的知识?"我觉得就是我们常说的:应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因教学效果好坏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会学习,也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上。
二、了解学生基本情况
就目前大多数技工学生而言不仅仅基础较差,而且学风不好,厌学氛围较浓。为此,若想达到教学预期,只有彻底了解、摸清学生的一系列相关情况(如:学习之目的、想法、兴趣爱好、家庭状况、未来打算等),才能找到教学的接点,做到胸有成竹,对症施教。因此,首先应向班主任了解,其次应经常与学生交流,同时多与各课任教师交换意见,唯其如此,才让我们知道如何备课,如何上课。
三、"吃透"教材
由于教材编写者所依据的是众多学生普遍的特点,并不一定完全适合特定的班级、学生的情况,因此教师在研析教材时要针对自己学生情况,并结合生产实际以及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知识衔接情况,例如,在给学生(制糖专业)讲授《分析化学》课程时,就必须重点了解其与《制糖工艺》、《制糖分析》和《糖蜜酒精生产工艺》特别是与《制糖分析》课程的知识衔接。在制糖生产过程中无论是亚硫酸法清净还是碳酸法清净过程中中和PH控制是重中之重,因为其控制的结果直接影响白糖的色值和浊度等质量指标;锅炉用水分析中硬度的是必测项目(EDTA滴定法),因为硬度的高低不仅会影响清净效果还会影响传热效果(设备结垢问题是糖厂一大难题);制糖化学管理分析属分析化学中定量分析范畴等等。只有在把握住重点、难点后,在一定程度上"重组"、"改编"或"增删"其内容,多用实例,认真备课,以便更好的适合于自己的情景。诚然,这样会使备课的工作量加大(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料,诸如生产工艺及设备、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等),但惟有如此,教学效果才能提高。
四、精心组织教学过程
"寓"教于"乐",教无定法。
教学方法应因人因事因内容而异。不同教材或相同教材不同的内容教法不一样,相同的内容教法也不一样;不同的对象教法更不能一成不变;不同的时间、地点,教法更需改变。有鉴于此,在明确教学目标、了解学生和"吃透"教材的基础上,为极大地调动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改变由教师独揽讲授或个人自学的单向输入知识信息所带来的某些弊端,代之以多向知识信息传递与交换的"立体式"教学格局,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发扬教学民主,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虚心、认真和协作精神。当然,讨论式教学法能否成功,关键在教师。教师必须把握讨论的主题,创设一种互相支持、互相评判的氛围,围绕争议的问题启发点拨而不轻易下结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深化讨论内容,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驾驭能力和应变能力。唯其如此,才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形成师生互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苦"学为"乐"学,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例:《分析化学》§3-6一元酸碱的滴定(视频播放)
一、0.1000mol/LNaOH溶液滴定20.00mL0.1000mol/LHCl溶液
二、0.1000mol/LNaOH溶液滴定20.00mL0.1000mol/LHOAc溶液
1、给出问题
① 何谓滴定突跃?(注意在化学计量点前后0.1%,滴定曲线的变化)。
它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若改变滴定剂的浓度和用不同强度的弱酸或弱碱滴定时,注意滴定曲线的变化)。举例说明。
② 酸碱滴定中指示剂的选择原则是什么?举例说明(指示剂的变色
范围和滴定突跃范围的交集)。
2、分组(不绝对)
3、酝酿过程
结合视频观看,认真阅读教材内容,组织好解答过程
4、结论给出过程
诚然,结论给出时,方法也不绝对,可以个人解答,可以分组解答,也可以大合唱,百花齐放,异彩分呈;可在座位上解答,也可以到讲台上阐述,自由搏击,海阔天空。当是时,教师已属其中一员,师生浑然一体,而且才会对"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有新的感悟!
5、归纳,共识
教师与学生共同对本课程内容进行知识小结,包括重点、难点以及收获、感悟等等。
又比如在酸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实验时,同样可以用此方法进行教学。市售盐酸中HCl含量不稳定,且常含有杂质,应采用间接法配制,在用基准物质标定,确定其准确浓度。常用无水碳酸钠(Na2CO3)或硼砂(Na2B4O7.10H2O)等基准物质进行标定。其中无水碳酸钠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故使用前应在180-200℃下干燥2-3h。也可用NaHCO3在270-300℃下干燥1h,经烘干发生分解,转化为Na2CO3,然后放在干燥器中保存。而硼砂(Na2B4O7.10H2O)不易吸水,但易失水,因而要求保存在相对湿度为40%-60%的环境中,以确保其所含的结晶水数量与计算时所用的化学式相符。实验室常用在干燥器底部装入食盐和蔗糖的饱和水溶液的方法,使相对湿度维持在60%。在进行实验时,除常规要求不变外,可以给出两个问题让学生去验证和探讨:
1、若用已吸收少量水的无水碳酸钠标定HCl溶液的浓度,问所标出的浓度将偏高还是偏低?
2、若使硼砂未能保存在相对湿度60%,而是存放在相对湿度30%的容器中,采用该硼砂标定HCl溶液时,问所标定的浓度是偏高还是偏低?
五、小结
我经常自问"在课堂上那有限的时间里,教师教什么?如何教?"如果仅仅局限于教课本上的那点儿内容,那教师的工作就太简单、轻松了。在如此竞争的社会环境里那真是一种幸福!何谈什么艰辛和危机?又怎么会有那么多文人骚客著书写文章讴歌赞颂教师呢?因此作为一名技工教育者,面对如此多变的世界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不同的应对之策,教学方法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教师作为一个大写的"人",其责任和义务是什么?教书与育人并重,不仅要教会其如何学习还要教会其如何做人和生活。
参考文献
1高职高专化学教材编写组.分析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二版
2中国轻工总会甘蔗糖业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甘蔗制糖化学管理分析方法
3广东省糖纸工业公司,甘蔗制糖,轻工业出版社,1989第一版
篇2
目前,在倡导中医现代化的形势下,经典著作《伤寒论》的教学陷入困境,学生对其失去学习兴趣,感到年代久远、枯燥乏味、生涩难懂。然而,千百年来医疗实践证明,《伤寒论》仍是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
《伤寒论》不是中医方剂学、内科学、诊断学的重复。学习的目的必须突出两点:一是学习张仲景的临床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临证思维能力;二是熟悉治疗方法、方剂及其化裁,从而提高学生的经方运用能力。
1 《伤寒论》辨证思维特点
《伤寒论》中有明显的病、证、方证层次结构,如疾病可分为伤寒和杂病;太阳病可分为中风证、伤寒证、表郁轻证;中风证分为主证桂枝汤证和兼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附子汤;阳明病分为阳明燥热证、阳明燥结证等。病证、方证层次结构使辨证能不断深化进行,使论治能击中要害,这是辨证论治的一般规律;同时也要注意其特殊性,使临证具有灵活性。如原文第50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伤寒论》还突出了法随证变的指导思想。如运用大承气汤中,有时很果断,有时一试再试,有时用后即止,有时用后再用。此外,还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伤寒论》六经辨证建立了6个理想的病证模型,由此把握各种疾病的本质。所谓“六经钤百病”,实际上是病证模型发散思维的结果。
临证时如何辨证论治,通过《伤寒论》的教学,可使学生熟知几种方法,进一步提高思维分析能力。
1.1 排除法
即通过所述与方证无关的阴性症状如“不呕、不渴、无表证”来说明病不在三阳。原文第125条以小便不利、神志无异常情况来排除太阳蓄血的诊断。
1.2 对比法
通过相似症状之间的区别达到精确的辨证。如第14条的桂枝加葛根汤与第31条的葛根汤证,两者皆为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所不同的是,桂枝加葛根汤证为表虚证兼经输不利,故见“汗出恶风”;葛根汤证为伤寒表实证兼经输不利,故见“无汗恶风”。同样的“项背强几几”,那么,汗出与否就成为临床正确用药的关键点。再如第93、94、95三条并列,分析3种不假药力而汗出的不同机制。第93条的“冒汗”可责其虚;94条的“战汗”为邪已外解;95条的“自汗”则为卫强荣弱而邪不去。3种汗出进行对比,则引导辨证思维活力自在其中。
1.3 分析法
《伤寒论》常论述在某个共同的前提下几种不同的转归。这个共同前提,可能是原有的症状,也可能是某种治法,但结果会完全不同。临床辨证的主要依据仍是各自的特征性症状。如原文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点出太阳病已八九日,至再经之阳明、少阳主气之期,如邪传阳明,则可见大便不利而小便色黄;邪传少阳,则可见喜呕。但现在“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却有“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之证,分析其尚属太阳为病。因为发热恶寒是太阳病的主证之一。而热多寒少,是邪气已微。惟此热多寒少并非经常,只一日二三度发作,更可见正气亦虚,只多在早上阳升,正气欲出,中午阳旺,正气转盛,日晡阳降,邪气欲出之际,引起正邪相争,有如疟状。据此则又可知,荣弱多病从热化,卫闭即不得汗散,所以也是热多寒少之理。此证尚有如下几种转归:一种是脉微见缓象者,则正虽虚而邪已解,故为欲愈;一种是脉微而恶寒甚者,《伤寒论》强调此为阴阳俱虚,即荣卫气血皆伤,而正虚邪逆较重,故不可再施以汗、吐、下的单纯祛邪之治疗,否则,即易导致阳亡阴竭;而最多见的一种是,面色反有热色的发红,这是病不欲解,因为卫分犹闭,所以不能得小汗出乃热壅于上之故,且气行皮下而其身必痒。对此,宜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一以和荣,一以开卫,小其剂量,使微汗出而愈。
1.4 归纳法
《伤寒论》善于对疾病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如原文第144、145条对妇人热入血室进行归纳;第282条对少阴病的临床特征归纳阐述。
1.5 递进法
遇到棘手的问题、复杂的问题逐步解决。如原文第29条为阴阳两虚、复感外邪之证,误投桂枝汤犯“虚虚之戒”,使证情错综复杂,难以一方兼治,便层层递进,随证治之。
2 《伤寒论》治疗特点
2.1 所载方剂大多至今仍用于临床
《伤寒论》对用药指征的描述是具体的、形象的,有是证用是方,疗效是可重复的。自人类有文明以来,虽然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人的机体和疾病斗争所表现出的症状和体征相对稳定,具有极强的可重复性,故药证不变,经方疗效经久不变。
2.2 剂量严格要求
《伤寒论》对方药剂量要求严格精确,主要体现于两方面。①药物的绝对剂量较为精确。其处方剂量大多使用精确的计量单位,如分、两、斤、合、升等,只有少数情况下运用不精确计量单位,如一大把、鸡子大等。②方药相对剂量严格精确化。所谓相对剂量,即指同一方剂中各药剂量比例,如桂枝与芍药等量、桂枝倍芍药,其功能主治就发生了很大变化。
3 建议
3.1 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学者提出利用“从众心理”和“偶像效应”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认为,一个人的抱负水平和成就动机是成正比的[1]。在教学中穿插一些名医的成长史以及运用伤寒论经方治疗疑难疾病的医案,使学生认识到学好《伤寒论》是名医成才之路中的重要台阶,从而为学好本门学科打下一定的思想基础。
3.2 熟记原文
《伤寒论》全书体现了法随证变、知常达变的思想。学生要“知常”,则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条文,在应用时才能达到信手捻来的境界。实践证明,背诵原文是许多医家达到“知常达变”的捷径。如原文第38条讲了大青龙汤证的典型症状,乃言其常;39条则讲了有可能出现的不典型脉证,乃言其变。通过熟记才能达到胸中有丘壑。
3.3 精研医案,具体运用
《伤寒论》是一门临床基础学科,是理论与临床实践联系的桥梁。许多学生对理论、方剂很熟悉,但临证却不会使用。《伤寒论》方药临床运用思路的介绍是《伤寒论》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首先应讲清方剂的应用指征、理论依据、应用范围、配伍加减等实用技术,然后阐明方剂应用的具体思路,并且应精选研究一些古今医案,在原文方剂的讲解之后,通过医案的应用,使学生了解古人是如何应用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使用,从而掌握方剂的使用规律,提高临床诊治疾病的能力。
3.4 建议学生阅读大量古代文史类作品
《伤寒论》成书距今已有1800多年,阅读古代的文史类作品,一方面可以增进对原著的理解,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另一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医德修养。
3.5 运用优质的教学模式
在中外教育史上,广大教师以一定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实践成功经验的分析和总结,创造了许多在不同条件下取得优质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精讲-自学-讨论-操作”四结合教学模式非常适合《伤寒论》的教学。“精讲”即教师不再重复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诊断学等学科的理论,而是重点突出《伤寒论》的独特之处;“自学”使学生有选择性地、自觉地、愉快地学习;“讨论”是一种师生合作学习,教学相长,产生师生的互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操作”是指学生依据所学的原理、概念和事实,独立地从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伤寒论》是临床实践的结晶,学生可通过“操作”——临床实践、实验,学用结合的活动,得到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培养。研究证明,“精讲-自学-讨论-操作”四结合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改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我表现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
总之,教师不仅要把握《伤寒论》这门学科的辨证思维和治疗特点,而且要在教学中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以提高《伤寒论》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篇3
(一)学习过程要循序渐近,由浅入深
中职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自控能力不强,社会知识比较缺乏,经济法本身理论性较强,如果一开始就给学生讲解很深的理论,学生就会产生惧怕的心理,所以老师在选材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在开始的时候尽量选择一些简单的理论知识和习题,让学生学习,等待学生入门之后,再适当地延伸。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案例进行分析和研讨,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实际的问题情境、仿真的经验,使法律以鲜活的面孔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机会设身处地地面对案例情境中所引发出来的问题进行思考与学习。案例教学法的出发点是激发学生个体探究动机,教师精心选择案例,创设情境,便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掌握知识,比如在讲“经济法律关系构成要素”中,用王某把钱借给李某,这一现实生活中简单案例,提出谁是法律关系主体,谁是客体,谁是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和强烈的求知欲,让他们积极去探索,积极思考,通过研究、分析获得一些见解后,组织学生讨论,从而理解什么是经济法律关系的三要素,即主体、客体、内容。案例的运用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思考的欲望,主动地寻找答案,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对于案例教学法的课堂组织,一是案例的呈现。以恰当的方式呈现案例能促使学生进入案例情景中深刻感悟案情,激起对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对问题深入探究的欲望。例如,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以小品表演案例或现身说法等方式展现案例;也可以采用视频、图片或漫画的形式来呈现案例,也可以用文字叙述案情。展现案例的同时要提出思考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二是案例的讨论。可以采取分组或全班讨论的形式进行,在讨论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既要发挥教师的作用,控制学生讨论的范围和时间,又要让自己成为学生的伙伴,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并适时给予点拨,这种点拨指导的关键在方法的指导和思维的启迪。
运用案例教学法要注意用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案例的实用性。经济法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案件,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性,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增强观察生活、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地案例,避免了枯燥地陈述,同时对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态度有很大的好处,达到开放式教学效果。
(三)组织模拟法庭
模拟法庭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为学生提供一种真实、系统和全面的技能训练,使枯燥、无生气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与传统的法学教育方式相比,它有如下特点:1.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发生转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起辅助作用。在模拟法庭训练课上,学生是中心,他们处于律师、法官、检察官或当事人的地位,他们必须设身处地地考虑扮演的角色的利益,从不同的角度参与同一案件的审理,并全力以赴地为自己争取最有利的结果,因而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姿态是积极主动的,对学习进程的推动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教师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则是较次要的和辅的,他们只是素材的提供者而已,并在必要时提供适当的指导和评价。2.具有一定的综合实践性,教学过程中不仅涉及法律知识技能,还能培养学生语言能力,表演技能和心理素质。模拟法庭就是让学生模拟法院审理案件的情景进行处理案例,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如法官、书记员、原告、被告、律师等。由于学生身临其境,效果较好,学生通过辩论、思考,能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事务所咨询式教学方法
事务所咨询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实践教学法,是指可以参照律师事务所的咨询模式,由学生定期在事务所轮流值班,接待有关人员咨询,或当场处理有关经济法方面的纠纷、争议。
篇4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创新
一、音乐对小学生的作用
小学音乐教育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去指导孩子认识客观世界,扩大孩子的知识视野,促进孩子智能向多方面发展,诸如情感体验、鉴赏力、想象力等。音乐可以提高孩子的情感表达能力,它利用鲜明的节奏、丰富的和声等来直接刺激孩子的情感中枢,对孩子的情感、情操和道德观念起到积极影响。小学是教育过程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巩固孩子正确的学习动机,对孩子以后的继续教育过程尤为重要。音乐作为教学内容之一,可以给孩子带来欢乐,让孩子快快乐乐进行其他课程的学习,从而为继续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当前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的不足
1.创新能力欠佳
部分教师的音乐教学只是机械地重复着以往的教学模式,不符合当前学生的特点,更不符合创新的理念。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学生任何科目,绝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些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去获取知识和组织知识,教师不可以只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的书橱,而是教学生如何思维。”这种故步自封的教学模式已不符合课改的要求。
2.传统教学模式、方法未打破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加之课程内容安排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即师教生学教学模式难以根除。在教学方法上讲的过多。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
3.传统教学评价未改变
小学音乐教学只是普通的艺术教育,而不是专业和职业的艺术教育。在教学评价方法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仅从知识和技能方面评价,忽略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鉴赏力等方面的评价;不注重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忽视了音乐育人的功能。
三、创新教学与方法探讨
1.营造良好的课前氛围
孩子的本性是好动,课间十分钟对孩子而言便是“动”的时刻。因此上课时正确调节孩子的注意力,将孩子的注意力“拉”到教师身上极为重要。教师可以在课前放些舒缓的音乐让孩子逐步静下来;也可以弹奏乐曲,让孩子有节奏地做拍手等动作,逐步将孩子的注意力调节到课堂中。在开始讲课时,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2.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合理进行教学
学生的生理特点是好动、好玩,心理特点则是好奇、好胜。虽然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建立起来,但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力较强,易出现听音乐时手舞足蹈的现象。音乐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并据此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孩子好动的特点,通过“动”来掌握音乐节奏,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加深对音乐内容的理解。
3.把情感融入课堂
情感对音乐教学极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教师要与学生真诚相待,以感情赢得感情,出孩子能够从音乐教学中感受到喜悦和乐趣,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并为他们今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生在生理、心理上都具有幼儿的特性,需要由教师引导他们对音乐的感悟。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鼓励孩子,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
4.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指导
音乐是抽象的,每个学生不同时间听同一首作品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教师不应该对音乐内容描述过多或对意境描绘太具体,因为过多的语言可能会限制学生的主动思维,阻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把更多的想象空间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学生才会获得审美的乐趣和愉悦体验。
5.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特点,选择能打动学生的歌曲。很多孩子走出课堂便不在歌唱教师所教的歌曲,这存在许多原因。如歌曲内容陈旧,不符合学生的特点,不为学生所熟悉,对教师所选歌曲不感兴趣;歌曲旋律复杂或内容抽象,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这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时,应选择为学生所熟悉、所感兴趣,而不是复杂的歌曲。
6.开展多种课内活动,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教师应定期结合音乐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开展一些简单、生动、学生所喜欢的活动,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既给孩子提供了展现自己的机会,培养了展现自己的机会,也培养了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最重要的是通过开展此类活动,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发光点,从而树立正确的自信心。
四、小结
篇5
关键词:伦理学;教学方法;刍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0―0143―02
《伦理学》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师范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课程。伦理学学科的特点决定其教学目的不仅是基本理论知识的传输,更要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本文主要从精选讲授内容,教学方法多样化,完善考核方式方面谈谈在讲授本课程的体会。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获得更多知识和信息的同时,建立起对本学科的浓厚兴趣和正确认识,并较为熟练地掌握实用而有效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及能力,尝试解决身边的道德问题。
1优化相关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伦理学》课程作为我院传统课程,对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实现个体道德完善,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作用。讲好《伦理学》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内容和结构的基础上,选择一本结构合理,内容含盖面广,不仅反映了《伦理学》课程内容的系统性,而且也有明显的时代特色的好教材尤为重要通过对我国目前较为权威的伦理学教科书,如罗国杰主编的《伦理学教程》、章海山主编的《伦理学引论》、倪愫襄主编的《伦理学导论》,李春秋主编的《新编伦理学教程》等认真阅读,归纳整合,选择能够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力求把普遍性与师范性、讲授基本理论观点和解决实际问题融为一体的教材。选用李春秋主编的《新编伦理学教程》。本教材的具体特点是:科学性、新颖性;学术性、通俗性;立足现实、有一定的前瞻性;每章之后设立思考题,实例及分析提示。但是因为《伦理学》课程设置是54课时,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有所选择,上篇道德基本理论,下篇社会道德的内化所有章节保留,而对中篇教师职业道德中的三章内容合为一个专题讲授。较好地将思想史的叙述与理论问题的展开结合了起来;对道德规范及道德原则的分析突破了以往过于狭隘和政治化的局限,体现了深度的理论分析;授课内容做到了详略得当,保持了较好的延展性和开放性。
2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多样化
调整相关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讲好《伦理学》课,对主讲教师的理论功底、教学水平、教学方法都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采取传统的“灌输式”为主教学方法,会使教学过程单调,教学缺乏吸引力和有效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教学方法,讲授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教学效果。设计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包括课堂讨论、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身临其境,全身心地感受道德问题与日常生活的多角度关联,避免了教材过于空洞或单纯理论灌输的缺陷,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和形象起来,并与学生和社会生活的实际贴近起来。
2.1案例教学法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传统的教学只告诉学生怎么去做,而且其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且非常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但案例教学没人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办,而是要自己去思考、去创造,使得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每位学生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通过这种经验的交流.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也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一两次技不如人还情有可原,长期落后者,必有奋发向上、超越他人的内动力,从而积极进取、刻苦学习。
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知识应该转化为能力,学生一味的通过学习书本的死知识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会对自身的发展有着巨大的障碍。
2.2重视双向交流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听没听、听懂多少。要到最后的测试时才知道,而且学到的都是死知识。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他的答案随时由求教师给以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抓住该课程所特有的实践本性及其精神特质,加大案例式教学等实践环节,从而使该门课程能够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爱学的一门课程。在教学中,例举一个医学伦理的案例;某医院器官移植病区住有两位患者需要进行肝移植:一位是王某,男,48岁,因多年饮酒导致严重肝硬化;另一位是李某,男,25岁,无业青年,在一次购物时因抓歹徒而致肝脏破裂,生命危在旦夕。现有一肝脏可供移植,两位患者组织配型都符合,但王某能交出手术费,而李某不能。请结合你所学的伦理学知识分析:如何抉择这个肝脏应该先移植给谁?为什么?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各抒己见;从对肝脏移植需要的迫切性上看,李某更需要,因为这属于抢救范围。而对王某来说这不是致命的,可以在等待肝肺的来源。从现实性上看,经济效益是各个医院都重视的问题,要得到医疗服务就得付费,这也是患者的义务。因此,似乎应该给王某进行移植。从伦理上分析,李某年轻,负伤是由于见义勇为所致,这是一种高尚的行为,社会对他应该给予回报,医院也应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即使这家医院在经济上不能完全免除李某的医药费,社会各界也应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李某得到对其生命迫切需要的肝脏,王某若能主动加入这一行列,那么本案例将无矛盾可言了。
从法律来说,从医院利益来说应该选择王某.但从道义道德来说应该救见义勇为的李某,这样大家都能见义勇为让大学觉得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好报。
讨论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将学习的主动权交与学生。教师启发思路,讲解要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相互研讨和争鸣。例如在讲授道德行为选择的自由与责任一节内容时,例举有个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邻居家的玻璃。邻居向他索赔13美元,惹祸的男孩向父亲承认错误,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并拿出13美元说:“这钱可以借给你,但是一年后你要还我”。从此这个男孩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把13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日后的美国总统里根。问通过这个故事,你对责任有了怎样的理解?你有类似的经历吗?在讨论中,每个学生都回答有类似的经历,引导学生思考;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要受到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制约。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个人就应当而且必须对自己的行为承担道德责任。意志自由的程度决定责任的限度。
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把具体的教学内容制作成ppt课件,依靠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将图片,文字,声音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其生动直观,信息量大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
3改革考核方式
建立完善的课程考评体系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证。每门课程都有其独立的知识体系和特点,掌握知识的方法和要求也不相同。要“积极完善考试方法,要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一套闭卷与开卷,笔试与口试,平时作业与期末测试,理论道德认知与实际表现相结合的综合考核大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应用以及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科学有效的考试和评价体系”根据《伦理学》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的要求,笔者在考核中采取试卷考试、撰写小论文、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考试成绩按比例计算。闭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情况,比例占65%,撰写小论文考查学生对课程理解的深度和学术研究能力,比例占20%,课堂讨论考查学生运用理论理解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比例占15%。这种综合性的考试考查方法较好地体现《伦理学》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和要求,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该门课基本上摆脱了传统的“说教式面孔”,寓德性教育于知识传授中,使知识传授成为活的思想和精神的表达。
不足之处在于:一方面是由于理论问题、概念涉及得太多,恐怕难以在规定的授课时限内完成,这就可能影响这门课程的完整性。另一方面是个体道德部分的内容还可以再具体化,因为这一部分与青年学生的实际更为相关,若能加强则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4成效与启示
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以伦理学的眼光对人类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加以审视,从而增强学生的对于关乎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的关注,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充实,充分反映了该学科的前沿理论和最新发展;教学方法多样化,有讨论、有案例,紧密结合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现状,切合学生实际,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准备充分,教学方法运用得当,特别是讨论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经与同学交流,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认可度高,也喜欢上这门课,表明该课程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比较好地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这表明本课程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他们思想上的一些困惑,进而帮助他们深入反思了一些理论和现实问题,教学效果良好。但有12%的学生对本课程不感兴趣,其主要原因是“理论阐释过多”,有59%的学生认为授课内容的最大优点是贴近生活实际,41%的学生认为引发了他们的深入思考。教学内容的主要缺点是案例分析不够和过于艰深晦涩。由于中西哲学和哲学都还没有开设,而伦理学说到底是一门哲学课程,所以学生感到教学内容过于艰深晦涩是可以理解的。尽管在教学中已经提供了不少案例,但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基本要求,学生期望有更多的案例分析,使有关理论易于被掌握。在教学方法上,有20%的学生建议多进行讨论、让学生上台演讲、参与案例分析等。还有学生建议教师应该给学生多留一些思考的余地等。在关于教书与育人的结合问题上,建议教师教给学生一些生活经验,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给学生的立身处事以切实的指导等。学生学习本课程之后正面感受主要是:对社会的认识加深,引发了对许多社会现象的理性评价和深入思考;系统化、实用化、由简入难、步步深入的讲授,使一些学生获得了对一些现实问题进行认真思考、深入分析的方法,提高了个人的理论思辨能力,增强了哲学思考能力;讲授应多重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关注社会热点;希望伦理学成为生活的指导,教师能够多给学生指点迷津,指导学生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在假期做一或两次社会伦理道德问题调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柳海民主编.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冯相红.基于素质教育的高师《伦理学》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03).
篇6
关键词:模具专业;理论实训;教学方法
当前,实训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尤其是在近几年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之后,不论是实训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的时间还是实训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的考核比例,都得到较为明显的增加。有计划的实训教训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形象理解,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而促使学校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就模具专业而言,其实训教学内容较多,且各具特点,不同的实训教学都是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而教学内容而制定的,但尽管如此,其实训教学方法在总体上还是存在这许多的共性,不仅可以相互借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共通。
1.规范指导书,提高实训质量
实训指导书是模具专业理论实训课程的主要依据,其不仅是教师进行实训安排的重要参考,而且也是学生进行课上训练与课下准备的重要参考,对于教师与学生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相关的实训指导书,教师在课堂上的实训教学需要靠自己的经验进行总结,这不仅是对有限的实训课时的浪费,同时也是对模具专业理论实训教学工作准备的不够充分。对于学生来讲,理论性与实践性都较强的实训课程本身就具有较高的难度,学习与操作起来较为吃力,对相关指导书的依赖性较强,如果没有指导书,则对其理论学习与实训操作会带来严重的影响,不仅让其无法自主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而且使其在教师的引导下也无法取得较为理想的理论学习与实训操作。此外,在教师和学生都没有指导书的情况下,学生一发现问题就会向教师询问向教师求助,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而且对模具专业理论实训教学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对整个模具专业理论实训教学的顺利进行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模具专业理论实训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有实训指导书作为教学依据。
在对实训指导书进行选择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实训指导书的质量问题。该质量问题主要是指指导书的内容要能够符合模具专业理论实训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要求。具体来讲,实训指导书的选择主要由教师来完成,教师要根据模具专业理论实训课程的实际要求与实际侧重点选择高质量的指导书,同时,该指导书选择过程当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考虑,对学生的专业基础与接受能力要有所全面的了解,在对学生的基础与能力进行全面的了解基础之上选择能够充分满足学生需求与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指导书。此外,教师在经过长时间的模具专业理论实训教学工作后,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与自己学生的专业掌握情况,对已有指导书进行丰富与完善,以进一步提高实训指导书的利用率与指导作用。
2.提升教师素质,加强教师指导作用
在模具专业理论实训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教师的指导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指导教师在实训过程当中所起的作用,不仅包括对学生的时间能力、理论理解能力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而且还包括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实际的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在模具专业理论实训教学过程当中,许多指导教师的工作做得十分细致,目的是为了将每一个知识点与每一个操作技巧都教给学生,但经过多年的实训教学总结,这种教学指导不仅没有获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造成了学生对指导教师的过分依赖与学生创造力进行扼杀等不良的影响。相反,有些指导教师在进行模具专业理论实训教学时则采用了过于粗放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给予过多的自主学习与自主操作,这也会对学生的实训效果产生消极的影响,对模具专业理论实训教学任务的按时完成与高质量完成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的模具专业理论实训教学过程当中,指导教师要对教学方式把握好,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以更好的进行实训指导工作。
具体来讲,一方面,教师在模具专业理论实训教学过程当中,要将重点与难点对学生进行直接的讲授,而学生能够自主掌握的内容则要尽可能的鼓励学生自主完成,如此一来,既能节省有限的实训课时,又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为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另一方面,教师在模具专业理论实训教学的实践过程当中,要不断进行专业能力的提升,不仅是理论方面的,实际操作方面的能力提升也要加强,同时,要在教学过程当中对模具专业理论实训这门课程进行总结与归纳,将已有的教学经验与已发现的教学问题进行梳理,对可取的经验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对策,进而促进模具专业理论实训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3.完善考核机制,对实训课程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
考核机制不仅有助于模具专业理论实训教学过程当中教学质量的评价,而且有助于模具专业理论实训教学过程当中教学水平的评价,不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完善的考核机制都是一种激励与督促。对于自觉性较差的学生而言,如果没有严格的考核机制,其在实际的理论学习与实训操作过程当中,很难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师的讲授过程当中,个别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甚至会出现在课堂上利用计算机进行其他活动的现象。同样,在没有严格的考核机制的情况下,教师在进行模具专业理论实训教学过程当中也容易出现不负责的懈怠,对于学生应掌握的重点与难点部分不给予细心的讲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等,这些现象对模具专业理论实训教学来讲,都是十分不利的。
在模具专业理论实训教学过程当中,一方面要完善学生的考核机制,对学生的理论掌握情况与实际操作能力进行实时的考核与评价,在对学生进行有效督促的情况下,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以为下一步的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的依据。另一方面要完善教师的考核机制的,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态度进行及时的考核与评价,在对教师进行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对工作认真、态度积极的教师给予应有的鼓励。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滑动变阻器;初中物理;工作原理;电流;教学
1.激发兴趣
很多中学生都认为物理科目枯燥无味,但无论学习哪一门知识都是从兴趣开始的,所以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展示生活中有趣的物理现象,这样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物理。首先,学习物理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就自然而然少不了实验的过程,滑动变阻器也是如此,需要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让学生了解其结构与工作原理等,特别是讲授实验的原理时,教师要懂得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激发其探索兴趣。
2.夯实基础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明白滑动变阻器是什么,做什么用的,只有明确这些概念才能够更深刻的理解其具体的工作原理。滑动变阻器是电路中的一个重要元件,它可以通过移动滑片的位置来改变自身的电阻,从而起到灵活控制电路的作用。滑动变阻器在电路分析中并不完全属于一个定值电阻,它也可以作为一个变值电阻。在遇到关于滑动变阻器工作原理的考题时,很多学生遇到这类问题往往感觉不知从何下手,但是究其根本,这些考题都是围绕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与构造来提问的,考察的就是学生对于滑动变阻器原理的了解和连接方法的掌握情况。对于滑动变阻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和作用;
(2)要求学生掌握滑动变阻器的结构以及符号和示意图;
(3)学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电流。
在传统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的教学方式就是向学生展示滑动变阻器,试图用直观的方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但这种效果往往收效不高,学生并不会因此产生学习兴趣。所以通过教学改革后,本文认为应该采用实物教学加动手实践教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例如,在物理教学课堂上准备好一个滑动变阻器,以及电源、电线、铅笔芯、灯泡、夹子等实验元件。首先让学生能够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始形态,以及最简单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如图1)。连接好电路后,将滑动变阻器的铜线绑在铅笔芯的一端,另一端可以在铅笔芯上移动,并在移动的过程中观察灯泡亮度的变化,在电压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利用改变电阻能够改变电流,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通过这个简单的物理实验,学生能够发现铅笔芯连入电路越长,灯泡的亮度则越暗,铅笔芯连入越短,灯泡的亮度则越亮。实验结束后,教师不要立刻讲解实验的原理和“奥妙”,让学生先自主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规律?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后总结出:灯泡的亮度与铅笔芯的长短有直接的关系,与电阻也成反比的P系,铅笔芯连入电路越长,电阻也就越大,灯泡就会变暗,反之则越亮。
通过左右移动变阻器触头来改变灯泡的亮度一直是多年来物理考试的难点,所以为了打好滑动变阻器这一重点的基础,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向学生展示这一实验的具体过程,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楚直接的懂得其中的原理。其难点在于,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滑动变阻器的接线柱分别是哪两根,并且确定电流经过的线圈是哪一部分的,只有清楚了解整个电路的结构和电流的走向,才能够准确的判断出正确答案。
另一方面,对于滑动变阻器的限流、分压作用,很多学生也总是找不到方向,满头雾水。对此,需要教师通过实验过程来向学生展示出具体的电阻变化,在准备好电源、点灯、电流表等实验元件后,先将电源关闭,然后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到不同的位置,再打开电源,从而发现改变了点灯的亮度和电流的大小。通过反复实验,学生就能够从实验过程中发现滑动变阻器的限流与分压的作用。
3.实际应用
在学生对滑动变阻器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还要经常让学生了解到更多滑动变阻器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特别是滑动变阻器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知识,能够很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滑动变阻器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有油量表、自动测高仪、电路调节等。电路调节器一般用于电风扇转速,电车变速和台灯亮度调节等。在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教师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正确的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例如,在指导学生通过滑动变阻器来制作模拟调光灯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灯泡在不同的亮度时,滑动变阻器的电压和电流,并且指导学生如何对模拟调光灯进行实测和评估,是否节能?高效?安全性如何?学生通过将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后,不仅激发了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还能够举一反三,而教师通过引导和启发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动手去做,既可以科学的消除学生对滑动变阻器认识上的误区,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朝松.巧破滑动变阻器[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5年04期
[2]徐新梅.对一节二轮专题复习课的分析与思考――以变阻器为载体,问题为主线[J].物理教学,2015年10期
[3]占亚保.滑动变阻器在电学实验中2种接法的探讨[J]. 高中数理化,2015年21期
篇8
关键词 环境材料概论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教学模式
1 环境材料概论的课程简介
环境材料的英文名称Ecomaterial,它是Environment Conscious Material的缩写,也就是说这种材料是具有环境意识、考虑环境、考虑生态学的材料。它在生产的过程中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比较少,废弃后能够回收再生利用的可能性比较大,其从生产使用到回收的全过程对周围的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最小。因而它可以称为“绿色材料”或者“生态材料”。环境材料是未来新材料的一个重要方向,更是人类保护生存环境、实现材料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开发既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又具有较高的资源利用率,且对生态环境无副作用的新材料及其制品已经成为现实的一种迫切需要。
环境材料概论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涉及材料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材料科学的基本知识、材料的环境协调性评价、材料的生态设计与理论、材料的环境友好加工及制备、环境治理功能材料与技术等,是重要的专业先导课程。
2 课程教学特点
2.1 是环境科学与材料科学的交叉学科
该课程是90年代初才发展起来的新课程,内容广泛,涉及环境科学和材料科学,且发展迅速,文字叙述多,大部分是概念知识,计算内容偏少,从材料科学的基本知识到环境材料的设计、制备加工,再到各种环境材料的介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记忆的知识太多,且各种自成体系,学生会学起来抓不住重点,容易感到枯燥无趣,学习难度加大。
2.2 课程的专业要求不同
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例如,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重点要讲解材料的基本知识及材料的生态设计、生态功能材料等,而再生资源科学与工程则重点讲解环境材料治理技术及环境生物材料、复合材料的生态化等。这就要求任课教师根据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以提高教学实效。
2.3 与实际工程密切相关
环境材料是一种概念材料,且发展迅速。若选择不当,会直接影响到工程的使用功能。所以需要教师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要引用工程实例,来获得材料的重要信息。
3 课程教学方法及模式
3.1 培养学生兴趣以提高教学成果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成果。笔者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在第一节课绪论里,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环境材料的重要性,借用一个20分钟的环境科教片来调动学生,不但让学生知道环境材料在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而且让学生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学生观看完之后,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来进行课程讨论,彼此交流心得体会。可谓一举多得。再比如,在讲到生命周期评价时,利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来启发学生,在讲到生命周期评价时,“是一次性还是可重复使用型的婴儿尿布更符合环保要求”?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答案却是不一定。因为要根据地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曾经在美国的某个州,公众认为一次性的婴儿尿布浪费资源,且加重了垃圾填埋场的压力,所以州议会在公众压力下颁布禁止使用一次性婴儿尿布的法令。但是随后的事实证明,大量的使用可重复利用的婴儿尿布导致了用水量的急剧增加,而当地恰是美国最干旱的州之一,用水非常紧张。而当地幅员辽阔,垃圾填埋场不存在任何压力。所以当初的禁令是错误的,该州又恢复了一次性婴儿尿布。由此可见,在进行生命周期评价时,对于选择系统边界时,对于环境问题的分析必须考虑到本地的实际情况,再做出正确的判断。
3.2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环境材料概论课程中包含了众多工程知识,许多材料的性能难以用语言来描述,得通过试验来表达,而现实条件做很多试验又不可能。这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显得尤为重要,我学校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有多媒体可以利用,这为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而且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图片、影像、动画等手段来描述材料特征及试验方法,不但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可以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3 充分且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已经遍及了在各个高校, 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方便地使用互联网来工作学习,在环境材料概论课程教学中,利用互联网可以获取各种环境材料的新标准及新的试验方法,以弥补教学的局限性。
3.4 以教材为本,不断补充新内容
材料与科技的发展是互动的。科技发展带动了材料的发展,材料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的科技的进程,因此,教材必须保持一种动态状态,时常更新。就我国目前情况,时常更新教材有点困难,所以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以一本教材为基础不断补充,不断地扩展内容,再加上现在互联网的资源,完全可以实现不断获取环境材料新的知识。
3.5 考核内容多样化
目前,很多课程的考试,都是采取期末考试来评定。而这就造成了学生采取的策略都是考前突击和死记硬背,更有效客观的考核应该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综合评判。考试的卷面成绩不足以全面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综合掌握,应该再加上平时的表现,为此,对于环境材料概论,笔者采取总成绩=平时成绩(10%)+期末成绩(90%)来综合评定,会更为公正。
4 结语
在深入分析环境材料概论课程特点后,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深入,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随着新的环境材料的不断出现,教学将面临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再探讨。
参考文献
[1] 尹健,李益进.《建筑材料》教学改革实践[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9(5):47-49.
[2] 贾福根.《建筑材料》课的教学体会[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9(1):68-70.
[3] 安玲.对《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探讨[J].甘肃科技,2003.19(6):108-109.
[4] 康全礼,陆小华,熊光晶.CDIO 大纲与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4):15-18.
[5] 欧俭平,马爱纯,蒋绍坚.工程案例教学法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教学改革中的实践[J].高教论坛,2006(5):131-132,135.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它的理论体系、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还远远没有成型。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信息技术课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突出学生技能的掌握和实践运用。因此,在教学中决不能沿用现成的教学模式生搬硬套,而应有其独特的教学模式。笔者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以下三种教学方法较为常用有效:
一、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以明确的任务驱动为目标,在自主学习和协作交流的环境下,让学生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新的知识。合理运用该教学法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又能在强烈的求知欲驱动下,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能力。“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一般分为设计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等。
在具体设计任务时,教师要把握好任务的针对性和阶梯性。任务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同时任务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到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初一学生在学习“表格制作”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仿照课程表,设计一个10行5列的空表格”。这个任务就包含插入空表格、合并单元格、表线添擦等子任务,在完成这些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对表格的插入、行列的删除、表线的处理等操作就会逐步熟悉,从而达到本课时“让学生掌握制作简单表格方法”的教学目标。
在任务完成阶段,教师要做好对学生上机过程中的个别指导和答疑工作。学生之间水平存在差异是个普遍性的问题,再加上具体操作的多样性,导致不同的学生往往会遇到不一样的问题。以制作小报为例,在制作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对“艺术字”的基本编辑方法不是太清楚,有的学生对应用图片、自选图形的组合、美化不了解,有的学生对图文混排的方法不熟悉,如果都采取“一锅端”的做法显然是行不通的,而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就很有必要。
二、探索发现式教学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探索是学生求知的本能,而“探索发现式教学法”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师设置疑问为出发点,以学生探究问题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教师通过积极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思维,通过情感体验、实践尝试、独立探究、合作讨论等形式完成知识的学习。“探索发现式教学法”一般分为四个环节:设疑――探究――解决――发现。
在运用“探索发现式教学法”时,教师一般要把握如下几点:首先,疑问的设置要有共性,既要游离于具体问题之外,又要紧扣知识点的核心。问题没有共性会让学生多走弯路,极大浪费课堂时间。其次,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要注意及时引导,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在解决问题后要及时总结,合理评价。恰当的评价既能汇总分析学生在前期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又能适时引出新的知识点供学生进一步探求。
三、实践启发式教学法
实践是创新的重要基石,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最大的特c是它的工具性较强。“实践启发式教学法”的本质是以教师启发为激励手段、以学生实践运用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一般分为三个环节:(1)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找出实际问题背后的知识点。(2)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点。(3)解决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给予肯定或补充,并不失时机提出新问题,为下一个知识点埋下伏笔。这种教学模式类似文学写作中的“倒叙”手法,即先找出问题背后所涉及的知识点,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点,最后再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如何迅速、准确地找到实际问题,并将之抽象为信息技术知识点呢?
首先,教师要善于与其他学科老师沟通,有些知识点需要借助计算机解决时要提前精心设计,不断增强信息技术的“渗透”能力。例如初一学生在数学学到有关利用计算机制作图表的知识时,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案例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实践操作,不断增强他们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
其次,在课堂上大胆鼓励学生自己挖掘,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学习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成就感。例如,学校正在开展“唱响国歌”大合唱系列活动,学生了解到评委老师的打分系统还是人工操作,很不方便。于是,我鼓励学生利用EXCEL函数等知识帮评委老师们设计一张实时计分表及名次表。学生经过认真思考,结合评委老师的有关要求和竞赛规则,在学习了函数有关知识点后,经过小组合作,综合利用MAX()、SUM()、RANK()等函数巧妙地设计了一张数据表。通过此表大大提高了评委老师的工作效率,学生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体验到了EXCEL学习的实用性。
篇10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点
1.物理基础知识薄弱。相当一部分基础好的学生都被普通高中录取,职业学校录取的学生大部分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表现在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等方面,与普通高中学生存在较大差距。
2.存在自卑厌学心理
很多学生在小学和初中因学习成绩较差,经常受到老师批评,从未体验过成功的喜悦,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了自卑感;有些学生刚进人中等职业学校时,对学习还有兴趣,但随着学习的深人、知识难度的增加,就开始打退堂鼓甚至干脆放弃,产生了厌学心理。
二、中等职业学校的物理教学和教学目标
1.中等职业学校的物理教学主要是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打好基础
但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一味地强调专业需要什么,我们就去教什么,而忽略物理基础知识系统体系的教学。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一技之长,更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完善物理教学体系,力求学生能全面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知识,为学生将来在事业上有所发展创造条件。
2.中等职业学校物理教学对专业学习有直接影响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对物理课学习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比如对电子电工类学生,在教学中,对直流电、交流电部分的教学应有更高的要求。
3.必须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为专业技能操作打好基础
三、选择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物理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自我约束能力上进心都不强,同时还要进行专业课的学习,学习任务相对较重。因此,教学工作者如何对既定的教学对象发挥出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物理教学中根据学生心理结构探索出一套最优的教学方法。
1.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但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心,在学习上往往不求上进,缺少动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充满信心,创造成功的机会,用“肯定、承认和赞扬”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改变用“一个标准”要求和衡量所有学生。在教学中努力地去发现所有学生的优点、长处,适当地表扬他们,不仅教师可以获得学生的好感,而且还可以使教学双方在心理上靠拢,缩短彼此间的距离。只要看到进步都要进行赞扬,平时上课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合理调整物理教学内容,适当降低内容学习难度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按照不同专业的特点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如在电子专业教学中,我们可以按“光学、电学、力学、热学、原子物理”的体系组织内容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按照不同专业的要求适当降低内容学习难度。如对建筑专业学生来说,掌握力学知识的要求就要比其他物理知识的学习要求更严格,我们可对其详细讲解,而对于光学、热学等部分内容可略讲,甚至有些知识只需了解,如原子物理等内容。这样做的目的既降低了学生学习难度,又保证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采取各种不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1)通过生动风趣的语言,让学生喜欢上物理课。教学也是一门语言艺术,特别是物理课教学,相对其它学科学生往往感到枯燥无味,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能采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讲解,使抽象枯燥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往往会赢得学生的喜爱,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
(2)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物理是一门基础实验学科,良好的实验课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演示实验可使学生有“眼见为实”的感觉。学生实验更能使他们有自己动手的机会,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一方面使学生看到一些奇异的物理现象,产生好奇心,增强他们进一步探寻知识的愿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动手能力的训练,为他们学习专业技能课以及专业理论课的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讲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时,可用易拉罐做成”水流星”实验,按照常规认识,当易拉罐运动到最高点时,水应该会往下洒,但实验结果却出乎意料之外,水并没有下落;接着让转速慢下来,学生们会发现慢到一定程度后水会下落,这时我们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使水不落下来,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3)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物理实验与实际生活,使学生感悟实际生活的奇妙和规律。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和物理知识紧密结合。如光学中,引导学生思考汽车头灯为什么总要装有横竖条纹的玻璃灯罩?为什么轿车的车窗玻璃要装有色的,车外人很难看清车里人的面孔?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物理课的学习兴趣。
- 上一篇:项目建设管理制度
- 下一篇: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