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仪式感范文
时间:2024-03-22 18:03: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的仪式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室内设计;影响;情感表达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文化,其不仅成为我们民族和国家的骄傲,也是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室内设计来说,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则可以让设计更加具有深度和内涵,将会成为设计师灵感的重要来源和源泉。运用我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让室内设计的风格更加独特,而且还能够充分表达情感,传递特殊的感情以及人文思想。因此,设计师要注重将中国传统文化因素与室内设计情感表达结合在一起,让室内设计在形式、内涵、情趣上也更加符合国人的审美特征,带给室内设计更大的发展空间,让其市场前景不断拓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思想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儒教、道教以及佛教思想是我国三大传统文化思想,三大思想派别存在着不同,但是崇尚自然是这三大思想派别的共同点。中国人比较注重家庭和睦、万事如意,因此,在室内设计时候,中国偏重于利用一些富含吉祥寓意的装饰品,实现室内设计的人文关怀。这些传统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并且逐步成为各个领域的主导思想,室内设计更是如此。室内设计,不仅仅要求具备较高的审美水平,而且还是变相的文化传承。在室内设计中,无论何种环节都能体现出传统文化因素,反过来,无论在何种时期,室内设计师从传统文化思想中寻找到强烈的灵感来源。从室内设计中,我们能够窥探出中国传统文化因素。
(二)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富含智慧的祖先就注重用陶瓷、纹饰以及文字符号作为装饰,无意识的将文化融合到生存环境中去。尤其是对于陶瓷器皿的设计,很早就将纹饰修饰在其之上,不同的纹饰营造出了不同感觉的陶瓷器皿。中国建筑设计亦是如此,尤其是在室内设计中,特别注重天人合一、厚德载物,现代化的材质完全不能表达这一特点,因此,需要借助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来完成这一过渡。一般会借助带有纹饰的文化符号以及赋予吉祥寓意的陈设艺术品,对于构造室内气氛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新型材质和古老纹饰的巧妙结合,实现了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结合,能够十分完美的彰显文化符号的端庄和大气,与新型材质相得益彰、互为一体。我们不难看出,一些传统建筑装饰,不仅没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淡出人们的视野,反而应用的更加巧妙。
二、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传统文化情感表达
(一)符号作为装饰物的情感表达
传统文化中一些文化符号,大多蕴含着丰富、吉祥的寓意,因此,用这些颜色鲜艳、寓意丰富的文化符号作为设计装饰物成为当前国际社会空前流行的一大设计潮流。随着现代装修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在装修设计市场上出现了不少的新型的材质,在此基础上,新型材质和古老纹饰的巧妙结合,实现了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因素的结合,能够十分完美的彰显文化符号的端庄和大气,与新型材质相得益彰、互为一体。常见的文字符号有文字、图腾以及花草等,这些符号大都取自美好、浪漫的寓言故事和童话,大都被赋予了平安健康、万事如意、辟邪、合家欢乐以及事业顺心等美好的祝愿,这种寻求吉祥如意的心态,广泛存在于中国人的思维中,并且不断感染了许多世界人民。而且,在装修设计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技术使得纹饰等符号在装修中抒发了更为饱满的情感。
(二)富有文化内涵的陈设艺术
陈设布置,在打造高品质、时尚化的室内环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一直被业内人士称之为“点睛之笔”。陈设布置在室内设计中,会巧妙的赋予室内设计所有因素更为深刻、更为传神的内涵。同一样陈设品,在不同的陈设方式以及装修风格下会有不同陈设效果,所蕴含着不同的情感,营造出了不同的陈设气氛。一直以来,儒教、佛教以及道教思想是我国三大传统思想,崇尚自然是这三大思想共同推崇的思想,因此,在现代的室内设计中,经常会出现红辣椒、玉米、小喷泉、手工蜡以及苏杭刺绣为代表的陈设艺术品,大大为室内设计增添了原始文化的气息。当然,室内设计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域特征,营造出不同的室内设计环境,充分体现出浓厚的本土特色。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不可过于注重陈设艺术的美感,还要体现陈设布置的功能:营造多层次空间;与室内风景协调一致、相得益彰;善于调节室内颜色。富有文化内涵的陈设艺术似乎在细细诉说着室内设计的历程与见证,让人们感受到室内设计的深厚情感。
(三)色彩应用的情感表达
一项成功的室内设计,不仅要依靠文字符号、陈设装置来加以装饰,还要合理处理好不同色彩之间的协调一致。在室内设计中,无论是装修材质,还是装饰物品,都是带有一定色彩的,因此,要求室内设计师能够高度的整合、融合室内的色彩搭配。色彩,无形中会透露出某种情感,比如红色的热烈、蓝色的清新、黄色的明朗以及紫色的忧郁深沉等,足以见得,室内设计色彩应用的不恰当,足以影响到室内设计的整体气氛,并且会影响到居住者的心情。因此,在室内设计时,要注重合理应用色彩在情感表达中的作用。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采用深色,会让整个室内显现的更高大、宽阔一些;而在粉刷墙体的过程中,孩子们通常喜欢粉色、蓝色等这些亮色系,其不仅能够调节居住者的心情,而且能够让房间的情感表达更加多姿多彩,让跳跃、活跃的情感表达通过鲜艳的色彩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沁人心脾。
三、结语
中国博大的文化内涵与室内设计结合在一起是对室内设计的发展,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做为一名设计师,需要对室内空间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合理的设计,通过技术的研究,将其中的情感予以清晰明确地表达,让居住者能够引起心灵的震撼和共鸣。通过传统文化的多元化表达让室内设计的情感表达方式更加独特,让室内设计走出一条极具中国特色的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钟蕾,黄楚峰.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产品设计中的情感表达[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09):132-134.
[2]王勇.中式风格室内陈设设计与传统审美意蕴[J].美术大观,2011(03):112-113.
篇2
关键词:春节;符号学;影像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2-0141-02
节日,沉淀着人类的历史文化创造和社会生活智慧,作为一种文化秩序和传统习俗,它在抚慰个体心灵、提升精神境界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着人们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以此达到共塑社会的集体意识感和传统价值体系的目的。时至今日,传统节日在现代化过程中焕发生机,不辔社会注入新的活力。在诸多节日里,在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心目中,没有任何节日能比春节更让人心系一处、为此欢庆,享受其中的神圣、隆重、喜庆、吉祥的文化氛围和浓郁特色。在春节的节庆氛围中,人们传递惦念与怀想,寄托祝福与祈愿,送达企盼与畅想。
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民众的文化情趣和情感都通过春节反映得淋璃尽致。千百年传承与实践,促使春节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符号。春节作为民族认同感的象征,春节文化符号包含了人类深厚的情感。在当代影像传播语境中,探讨传统春节文化视觉符号的传承和发展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春节文化视觉符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且深厚的文化内涵,是节日文化传播的重要传播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精神取向的集中体现,有利于增强春节视觉符号的传播功能,由此,更进一步地传承和弘扬春节文化,传播中华文化和价值观,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影响力[1]。
一、识别与表征:春节文化视觉符号的文本建构
在传统意义上,春节讲究喜乐团圆,欢聚一堂。如今民俗文化与大众传媒结合愈加紧密,视觉影像不仅为春节营造了祥和团圆的气氛,更在视听上为人们带来了一幅幅多姿多彩、深厚广阔的春节民俗画卷。从视觉上,放鞭炮、贴门神、挂红灯、贴春联、走亲戚、吃团圆饭、发压岁钱、守岁拜年;从听觉上,鞭炮声、叫卖声、锣鼓声、欢笑声;整体从影像上可发现,人们在春节的节庆中,笑逐颜开,做好吃、穿新衣,尽情欢乐,尽情团聚。
春节文化视觉符号系统在影像文本中得到了充分展现,首先随着电视的普及化和延伸性,春节联欢晚会作为春节的影像典型,寄寓着国家的身份认同和集体信念,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春晚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说,不仅仅只是一场普通的电视综艺联欢晚会,它已然成为在年三十晚上,春节文化中无法缺少的一道年夜饭和视听盛宴,是一种盛大的媒介景观和媒介仪式,一种全民族共同的记忆情结,一种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民俗民情,一种属于国家与民族集体意识形态的文化基因符码。春节联欢晚会承担建构社会个体身份、民族身份集体认同、满足现代社会人心理情感需求的文化使命[2]。在其中,诸多春节文化视觉符号,展示了辞旧迎新的愿望,凝聚了家家户户的情感、升华了春节文化的精神内核。另外,电视节目《一年又一年》,以电视媒体的技术手段,用一个公共的文化场域,展现祖国大江南北的过年氛围,在其中,让观众在客厅相对团聚而又封闭的空间中,在视听的享受中,在欢愉的笑声中,找寻共同的文化记忆,寄托新年的愿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电视纪录片中,也常通过艺术表现手法,将中国最传统盛大的节日――春节进行展现,在真实丰富的春节画面符号中,我们得以品味和重拾那浓浓的年味。例如:《春节》《过年》《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舌尖上的新年》《春节里的中国》《中国年俗》《春晚》《透视春晚》等。纪录片解说词的通俗性、抒情性、思想性使年味浸入每个人的心间,道出辞旧迎新展望前景的美好心愿。而画面上的视觉符号更是精彩纷呈:中国红的色彩传播、扫尘守岁祭祀拜年的仪式传播、年画春联福字剪纸的物像传播、腊八粥饺子年糕元宵的饮食传播,这些视觉文化符号也勾勒出了五湖四海中国人的春节记忆。
二、符号意指化:春节文化视觉符号的意义载体
春节文化视觉符号系统,通过大量极具特点的形象符号传承古老的传统习俗,渲染浓浓的节日气氛。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指出: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两项要素融合构成的。能指,指符号的音响形象,所指,指概念,即能指所负载的意义要素。遵循索绪尔的符号学原理,春节文化的视觉符号系统,分别由能指和所指构成。能指表现为某实际存在,并作为为人们所熟知的中介物而存在,例如:饺子、福字、年画、春联、灯笼、春晚、元宵等等,这些“视觉形象”不仅实实在在的存在能被人们感知到,还直观地被人观察、感受和使用;所指,在现实传播中,就不仅仅再单指一件实际存在的事物,而指向和延伸到该事物所蕴含的相对应并契合的心理想象和文化概念中。在符号学中指出:能指与所指两种符号体系相互结合,便会产生意指活动。例如:在春节视觉文化符号系统中,正是因为春节符号体系的能指和所指相互交相融合,才会营造呈现出“辞旧迎新、祈福纳祥、美好团圆的幸福心理想象与现实文化镜像。人们在观看视觉影像的过程中,不再单单停留在某些固体事物的表象之上,反而会不由自主地重拾内心深处关于春节的心灵记忆与愿景。在视觉的强烈刺激和习惯攻势之下,春节文化视觉符号的所指概念不断被人们视觉强化进而表现稳定的特征,所指意义不再轻易被更换和浮动,如“饺子、春晚、年夜饭”,就会自然而然地被限定在春节文化符号系统中、同时也会被现代社会定型,最终代代接受,在共识中加固、在传承中革新。至此,春节的文化符号系统也就在视觉传播中潜移默化地完成了。
三、视觉镜像表达:春节文化视觉符号的影像意蕴
当今,科技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公众对一个节日形象的认知也同时依靠大众传媒所传递描述的“拟态环境”,诉诸视听的影像化传播对人们影响逐日增强,与此这样,我们经验的影像世界比我们经验的现实世界还要丰富、深刻。春节传统文化意蕴通过一件件颇具仪式感的文化习俗来展现,就像童谣中所诵读的:“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俗、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3]”这些春节文化习俗在原本的现实空间里表现在能指的“碎片化”中,但通过视觉影像的传播与建构,利用镜头的重新组合、拼接、还原,却带受众进入另一种视觉观看体验中,正是由于意象的碎化和破碎的镜像感,才不断激发人们对春节的强烈情绪共鸣和对传统文化的独特审美体会。在视觉影像的表现诉说中,碎片化的春节文化意象、片段式的春节记忆故事、象征性的文化符号、鲜活的节庆叙事讲述,勾起了整个中华民族对春节的集体回忆,就是在这般视觉镜像中,人们才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春节特有的文化记忆情结和情绪释放,进而找寻到由春节这一节日所带来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确认和归属。
四、影像仪式化:春节文化视觉符号的聚合效应
戴扬和卡茨在谈及媒介事件时,指出: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可以称“电视仪式”或“节日电视”,甚至是“文化表演”。现实世界中,春节就蕴含着凝聚人心,回归家园,祭祀传统的仪式感。而在春节的影视文化现象中,也经由大众传播媒介“包装”、“记”而颇具有仪式意味。例如:纪录片《春节》,分团圆、祭祀、驱邪、祈福、闹元宵五个主题,选取了中国十个不同地区的家庭与人物,讲述他们过年的故事。五个主题在影像仪式化的聚合效应和外在展现中,不断刺激和找寻中华儿女对家、幸福、团圆等多种情绪感受和心理寄托,以此达到传承习俗和凝聚意识的目的。又如: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分为《回家》《团圆》《欢庆》,因为影像的注入,颇具仪式感的春节节庆,为重塑共同文化提供有价值的东西。它提示观众,春节的生命力在民间,影像利用陌生化的方式展现中国老百姓熟悉的日常家庭琐事。影像里的春节文化视觉符号,展现出春节延绵千年且亘古存在的文化基因,是维系中国家与家、人与人的情感纽带,讲述着东方独特的文化故事:团圆、祈福、美满、纳祥和、和谐、欢愉。在春节期间,大众传媒利用影像视觉传播的手段对春节文化视觉符号进行大量复制,影像仪式所带来的情绪效应让人们将一年的忙碌、辛苦、烦恼暂时置换、抛却,在家庭喜庆祥和的氛围中,关照每一个社会主体内心所需,展现出团圆美满的心理想象、幸福美好的心理期待、繁荣富强的心理愿景。在春节这一时间节点,由视觉影视的强烈刺激和仪式感的浓烈营造,进而将不同时空环境中的人们聚合在一起,这一媒介仪式无形中塑造出属于中华儿女共同的心理空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节的民俗、春节的意义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已经编织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生命经纬里,是一个有意思又有意味的文化符号。如今,传统文化习俗受到现代工业社会和多元文化价值的强烈冲击,充分借用视觉传播的方式,营造仪式感的春节气氛,可重寻遗失的传统文化与民俗习俗,唤醒全民精神因子与集体无意识,是保护传承创新民族文化,共塑强化民族集体认同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在大量的影视文本中也可发现,春节文化视觉符号,充分借用视觉影像传播的技术强势性和艺术展现性,有效地弥补了传统习俗与现代社会的文化断裂,凝聚民族共同体,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章顺凯.当代传播语境下传统春节视觉符号的“再设计”[J].艺术探索,2013(4).
篇3
“沿着江山起起伏伏温柔的曲线……”每每登高远眺,我都会想起韩磊演唱电视剧《康熙大帝》主题曲的一腔浪漫豪情。高远澄澈的蓝天下,江山绵延起伏,青山如黛,江水如练,一切都没有丝毫的改变。远方的炊烟,摇曳着温暖的召唤,家园实在难舍。纵背井离家,去国万里,终究割不断这份血脉深情。古老的四大文明历经千年,大多都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唯有华夏文明仍根深叶茂,生生不息,众多中外学者都为之叹服。一生家国情,代代赤子心,中华文明能源远流长的内在根源或许正是在于华夏文化的血脉相承。
中国人自古以来便注重宗祠家谱文化,近年来更是兴起续写家谱的风潮。一本家谱绵延数百年,是一个家族世系繁衍及风云变幻的记载,也承载着子孙后代寻根问祖的浪漫情结。无论长幼,不分男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家族血脉的传承者,讲述着、演绎着祖宗先辈的故事,探寻着、企盼着后代子孙的福泽。家国相依,家族血脉需要延续,民族与国家的血脉亦需要传承。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华夏千年,一脉相承。创业者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后来者继往开来、风雨兼程,哪一项丰功伟业离得开世世代代的辛劳付出?孔子周游列国十几载,累累若丧家之犬;秦始皇一声令下,焚书坑儒使得文脉尽断;千百年来,多少代儒生牺牺惶惶,寻寻觅觅,才终有后来的儒学盛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时至今日,应由我辈肩负重任,在传承血脉中开拓前进。
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穿着华服,守着礼仪,文质彬彬,这便是华夏儿女的气质。鲁迅先生曾说,明哲之士理应“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固守血脉,难免腐朽,但若完全抛弃甚至加以诋毁,又怎么称得上明智呢?称中国为“支那”,公然在议会上倒插五星红旗……不久前,香港多名年轻议员在庄严的宣誓仪式上的种种行径激起国人的公愤。人是悬挂在意义之网上的生物,家国文化便是这网络的纽结。对于家国文化的执着与栖守,才是生命的意义。侮辱自己的祖国,抹黑自己的血脉,哗众取宠,岂不悲哉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第一次明确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目前,“核心素养”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界的新热点,成为大家眼中借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要素。那么,何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呢?简言之,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四个方面。在原先语言、审美能力的基础上,现行的语文教育更强调思维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承。语文不是纯粹的工具,它还要承担起交流、传承、积累文化的使命。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借助语言文字来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形成岚中华文化的感情。
本期主题既有厚重的历史韵味,又有浪漫的人文情怀,引导学生回望中华文明的同时,又启发学生反思个体生命,在追忆中升腾起挚爱家国的赤子情怀,在展望中肩负起光荣的历史使命。
题目解析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厚的文化底蕴。然而,仅凭文字、书籍,传统文化如何飞八寻常百姓家呢?这就有赖于仪式的世代传承,仪式是更为生活化的文化展演形态。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仪式,村寨民族有祭神礼,家庭宗族有祭祖礼,个体生命也有诞生礼、冠笄礼、婚嫁礼、丧葬礼等仪式。仪式是人类历史长河中颇为古老、也非常普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中华民族的血脉由此得到了更加清晰的传承。
那么,什么是仪式?原始部落猎捕并分食一头野山羊,这种行为是他们为果腹而进行的日常活动,不能称为仪式。当这群人用羊血洒地,将羊尸焚烧,将羊肉埋于地或沉于河来祭拜天地神明、四方百物,这才称得上仪式。仪式是典礼的秩序化形式,是约定俗成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动作序列。对于群体而言,仪式一方面肩负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强韧着民族群体的纽带。它赋予群体独特的标记,使得群体成员更容易彼此认同,从而消弭冲突、巩固关系、维持秩序,最终增进群体的凝聚力。每逢佳节倍思亲,海外同胞依然少不了新年舞狮、元宵张灯、清明祭祖、重阳登高等仪式。没有仪式的社会如同浮萍,无根无常,聚散苍茫。仪式通过不断重复的方式,逐渐强化群体认可,在不同个体生命间搭建起意义的桥梁,编织成日益牢固的血脉网络。
对于个体而言,仪式作为早期教育的一种形式,可以帮助个体获取自然规律、了解社会规范,从而更为清晰地界定、确认自身在其间的位置。清明时节的返乡祭祖提醒人们缅怀先辈、光耀门楣;洞庭湖畔的牧鱼纳福告诫人们应感恩自然、敬畏神明;藏民以天葬来安身,传达舍身布施的信念;傣族用泼水来浴佛,回归清明澄澈的本心。人是感情动物,除了理性认知,仪式还能帮助个体疏导情感。红白喜事分工明确,婚礼负责开心幸福、展望未来,葬礼负责追思逝者,缅怀过去。那些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仪式,通过营造特定的熟悉情境,引导我们表达内心的喜悦与创痛,安抚我们那颤抖不安的渺小灵魂。
篇4
伴随着铿锵的鼓点和欢悦的舞龙舞狮表演,“BMW南区3系探寻文化之旅”广东线探访车队正式从广州启程,为全程11天的岭南文化探访旅程拉开了序幕。由BMW南区经销商、员工和爱心车主组成的车队将深入岭南大地,探访和保护沿途的文化遗产,并引领公众探寻南粤风雅,分享文化传承之悦。同时,BMW南区还将捐资20万元用于对沿途的“非遗”项目的支持以及优秀“非遗”传承人的表彰,鼓励他们将古老的文化瑰宝继续传续、发扬光大。广东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凌曲刚先生,广东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张梅女士,宝马(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南区市场高级经理张浩先生、宝马(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南区及香港公关经理左伟意女士、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媒体记者参加了发车仪式。
张梅女士和左伟意女士将队旗郑重交给车队代表――广州宝悦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建辉先生,由15辆BMW组成的“BMW南区3系探寻文化之旅”广东线探访车队从广东省博物馆激昂启程,拉开了本次BMW南区探寻文化瑰宝的序幕。在随后的十天时间里,包括广州、佛山、肇庆、汕头、深圳等地区在内的10家BMW南区经销商将分别组成探访车队,依次到达佛山、中山、惠州、潮州等岭南名城,深入走访沿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富有代表性的岭南文化表现形式,并着重探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了解他们的坚守与信念,引领公众探寻千年传承的南粤风雅,共享文化传承之悦。
在捐赠仪式上,宝马(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南区市场高级经理张浩先生表示:“每一项文化遗产都是人类勤劳与智慧的结晶,都值得我们用心保护与传承。这次活动我们不仅得到了经销商伙伴的大力支持,而且众多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宝马3系车主也积极参与其中,作为当代社会新锐力量的代表,他们同样对传统文化有着深挚的感情。我们希望通过此类活动,搭建起一个长期、系统的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平台,从而使更多的社会力量可以参与进来,共同为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提供持续性的支持。”
在过去五年的时间里,BMW连续在全国16个省市举办了“BMW中国文化之旅”活动,积极探访和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秉承“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信念,BMW南区携同广东、福建两省的仃家经销商共同发起了此次“BMW南区3系探寻文化之旅”活动,继续践行BMW对保护中国珍贵文化遗产的社会责任,并积极带动爱心车主参与,共同探寻和保护千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今天的捐赠仪式上,BMW南区就对包括古法造纸、瑶族长鼓舞、潮州抽纱刺绣技艺、滚地金龙、博美飘色在内的五项亟待保护的“非遗”项目和22位非遗传承人进行了总额为2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捐赠。
篇5
广东广雅中学126年来坚守“广雅”之义,强调培养“知识广博,品行雅正”人才的和谐理念。为深入挖掘和谐教育的核心价值,开展了包括“成长三礼”在内的多项特色活动,凸显了广雅中学传承和谐教育传统以及推陈出新的教育魄力。“成长三礼”包括:以“立志与成才”为题的入学礼、以“理想与奋进”为题的成人礼、以“感恩与责任”为题的冠冕礼。我校结合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冠礼”与当代成人礼、开学礼、毕业礼等礼仪文化的核心内容,结合学校特有建筑濂溪祠、冠冕楼的人文风物,通过一系列在特定的时间、场合中塑造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仪式情境,让参与仪式的每个人得到一次心灵的震撼与净化。
入学礼:明志修身
广东广雅中学的前身是中国四大书院的广雅书院,早在广雅书院时期,每逢开学行礼,书院山长便带领学生到濂溪祠首拜孔子,次拜濂溪先生。新生第一课意义重大,需要仪式来承载,更需要讲授人生最基本、最简单的道理。如今,学校重启入学礼,以“立志与成才”为主题,旨在通过传统仪式,让新生传承广雅学子优秀的品行与素养,确立高中阶段的奋斗目标与方向。
学校在传统礼仪的基础上融合创新。首先将古代学童的“开笔礼”重现,校长手执毛笔,带领学生写下“人”字,要求学生关注“人”字两笔的支撑点,引导学生领悟――人生的支撑点,就是广博的知识和雅正的品行,希望新生做个知识广博、品行雅正的广雅人,他说:“广博不止指学问,雅正也不止指品行,学问也要雅正,心胸更要广博。”
在新生们宣读了入学誓词后,校长们带领全体高一师生一起叩开了濂溪祠的大门,并进行了拜师仪式:新生需要在门口先正衣冠,戴校徽;随后进入濂溪祠拜周敦颐像、拜师长、拜同窗学友,最后校长为学生击鼓明志。
经过入学礼,同学们增强了热爱广雅的情怀,提高了传承广雅精神的觉悟,树立了远大理想,并立志践行德才广雅的承诺――做一位“广博雅正”的优秀广雅人。
成人礼:知恩明义
以“理想与奋进”为主题的高三级成人礼活动,旨在激励学生学会感恩、承担责任、追求理想。在成人礼上,学生代表表达对老师和家长的感激之情,表述对所承担的责任的深入思考;教师代表进行发言,启发学生去了解并挖掘自身潜力;家委会代表向同学们阐述当今社会对公民优秀品质的呼唤,勉励孩子们成为优秀的成年人。
“赠家书”将仪式推向了,莫泽鑫家长在家书中这样写道:“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儿子,你长大了,爸爸妈妈希望你做一个负责任、有爱心、会感恩、不气馁的健康、快乐和上进的新一代青年。”在阅读父母的信件后,学生们淌下热泪,自发向辛勤培育他们的老师和家长行鞠躬感恩礼。接着,校长带领全体高三学生在国旗下进行了成人宣誓,并代表学校向同学们寄予强国的期望,为实现成人、成才、成就的理想而奋进。最后各班依次打响了成人礼炮,并在家长和老师们的陪同下,走过成人门。
学生在成人礼后这样写到:“十八岁,对我们不仅意味着青春的开始,梦想的起航,更多的,还意味着我们要走向自立,走向社会。从今天起,我们正式成为了国家的主人,肩负着国家兴旺、民族腾飞的重任。就在此时此刻,我们将开始新的人生。”
冠冕礼:自强强国
举行的冠冕礼希望学生能牢记并弘扬广雅传统,感悟“学成致用,许身祖国”的社会责任感,并教导学生学会感恩。独特而富有创意的仪式是学校特色文化的一种表现。冠冕典礼首先举行毕业大会,校长和高三学生代表分别作主题发言,全体高三学生发出毕业誓词后高唱校歌,表达了毕业生的爱校情怀和感恩广雅之心。大会的结束后,同学们穿着特制的广雅冠冕服,手捧礼帽,踏上红地毯,先向张之洞像、老师和家长们深深鞠躬,行感恩礼,再经过“圣贤桥”来到冠冕楼前的阶梯处,校长们亲手为每一位毕业生戴上毕业礼帽,颁发毕业纪念证书,并送上毕业祝福语。
学生们感动地说:“感恩在这三年,和老师、父母、同学的同行中,我们得以成长。我们将肩负起广雅人的责任,回报广雅,奉献社会。”
“成长三礼”充分依托百年广雅的文化背景,尽力挖掘广雅历史的德育因素,注重仪式中对历史的传承。如在濂溪祠举行入学礼,目的就是增强弘毅任远的德性修养和志于天下的使命感;拜周敦颐,领悟 “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的内涵,做真正读书人。独特而富有创意的仪式就是学校特色文化的一种表现,学生通过参与其中,学校文化特质就会润物细无声地铭刻在学生生命之中;同时,仪式又赋予学校文化以新的内涵,促进学校特色文化的发展。
篇6
《九歌》是为了纪念云门舞集创团25周年而编的一部舞剧,也是云门舞集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之前被云门封箱了很长一段时间,去年再度于台湾上演,今年三四月,也来到了内地几大一线城市巡演。
云门舞集的名字取自古书《吕氏春秋》中的一句话:“黄帝时,大容作云门,大卷……”。可见云门舞集从创始开始,就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石—《白蛇传》、《红楼梦》、《奇冤报》等作品都与中国传统文学密不可分,而这次来到内地的《九歌》则是云门最早的一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题材的现代舞作品,首演于1993年。
《九歌》是战国时代的楚国诗人屈原改编自远古祭祀乐歌的诗集,包含在《楚辞》里面。同样是古代文学,相比起《诗经》的朗朗上口,《楚辞》更难一些,按学者们的说法,这是一部中国古代的浪漫文学著作,文字上更为华丽,而且几乎每一段话中都会有“兮”这个用作感叹音的虚字,可见作者在创作这部诗集的时候带入了不少的情感。就情感代入这一点来说,这部作品还是很适合被改编成舞蹈的。
诗集原作总共11个篇章,改编成现代舞时,被林怀民做了一些合并和删减,形成了全剧八个段落,从迎神中的女巫祭祀开始,将东君、司命、湘夫人、云中君等远古诸神—展现在舞台上,最后以礼魂作为结束。
《九歌》第一幕"迎神"中,女巫身着鲜红的长裙,跟着节拍狂舞,扭动身姿以性的动作诱惑天上的神灵下凡,甚至与神灵有交媾的行为—这更像是一场召唤远古文化的仪式,它以让巫女在舞台上召唤远古诸神的形式,来召唤我们民族远古文化的魂魄。但让人意外的是,全场的开端,最先出现在舞台上的是一个西装革履提着箱子的现代人,这无疑会让观众找到一种身份上的共鸣。《九歌》中渗透的传统文化,迁移到现代中实则并不突兀。这一场仪式不止于表演,内核是信仰,是沉重的。
篇7
【关键词】阿伊努民族;传统文化;整合;创新;民族共生
【作者】黄英兰,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1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3)02-0058-009
一、田野点介绍
阿伊努文化村并不是阿伊努民族传统部落,也不是现代国家行政区域意义上的独立的“村落”,而是于1959年建在阿寒湖畔的集居住与观光为一体的阿伊努民族社区。为了便于读者了解阿伊努文化村所处的自然环境,先从阿寒湖进行介绍。
(一)阿寒湖
阿寒湖位于北海道东部的钏路市阿寒町北侧(43.26N,144.51E),年平均气温为3.9℃。阿寒湖是由大约在六、七千年前因火山爆发而形成的大型低洼地里流人的河流汇聚而成。阿寒湖是阿寒国立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湖面海拔419米,周长26千米,面积为12.93平方千米,湖水最深处为38米。阿寒湖湖水清澈透明,四周被原始森林所环抱,四季景色富于变化。日本近代著名诗人大町桂月拜访阿寒湖后留下了“春花映朝日、夏月送清风、秋叶辉溪谷、冬山白玲珑”的美丽诗句。湖中有大小岛屿,还有被国家指定为“特别天然纪念物”的绿球藻在湖中繁衍生息,被誉为夫妻山脉的雄阿寒岳与雌阿寒岳隔着湖面遥遥相望。阿伊努民族传说中记载着阿寒湖和周边山脉以及“阿寒”这个名称的由来。很早以前,人还没有出现在大地上,整个世界只有波涛汹涌的大海,诸神认为世界上只有大海未免过于单调,因此创造了很多山脉和湖水,阿寒湖以及雄阿寒岳与雌阿寒岳、湖中的大小岛屿就是这样被诸神创造出来的。在阿伊努语中“阿寒(akan)”是纹丝不动的意思,雄阿寒岳虽然属于活火山,但很少爆发,在阿伊努人心目中是一个巍峨、镇定的形象,这个地区之所以叫做“阿寒”,是跟雄阿寒岳的这种形象有关。相比之下,雌阿寒岳是经常爆发的活火山,人们能看见其喷出的火焰及硫磺。两座山脉截然不同的外观形象,生动地反映在阿伊努民族的传说中。雄阿寒岳是一名美男子,雌阿寒岳深深被其相貌所吸引而与他结为夫妻。然而刚结婚没多久,雄阿寒岳就经常被身边的众多女山所诱惑,趁妻子不注意,便开始与其他女山幽会。雌阿寒岳知道后非常生气,于是把那些引诱其丈夫的女山挨个痛打一遍,从此那些女山变得其丑无比。回到家中雌阿寒岳向其丈夫哀求不要再花心,而雄阿寒岳却一句话也没有说,丝毫没有要改过自新的样子。雌阿寒岳气愤之余,从口中喷出了火,而雄阿寒岳仍然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丝毫没有理会妻子。
阿寒湖不仅自然景观优美,周边还有很多著名的温泉。阿寒湖于1934年被指定为国立公园以来,国家和当地政府大力开发和建设了交通、住宿、休闲、饮食等旅游设施。二战以后,阿寒湖畔成为北海道乃至全日本有名的温泉旅游之乡。目前,阿寒湖畔的交通四通八达,各种旅游设施齐全。现有24家温泉酒店和旅馆、22家饮食店、3条商业街、48家礼品店、4家24小时便利店。除商业设施外,还有阿寒湖中小学、神社以及医院、银行、警察署等配套机构和设施,是以旅游、生活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
(二)阿伊努文化村
阿伊努文化村位于阿寒湖畔西侧,是于1959年由前田一步园第三代园主前田光子女士将土地无偿提供给居住在阿寒湖畔的阿伊努民族而形成的社区。目前居住在阿伊努文化村的阿伊努民族为36户,约130人。文化村的南面有一条叫做白汤川的小河,北面是连接阿寒湖畔与周边城市的240号国道。文化村有南北两个入口,每个人口均有大型木雕猫头鹰高高矗立在大门的横梁中央。在阿伊努民族传统文化中,猫头鹰被誉为“村落神”,是阿伊努民族最为崇拜的神之一,认为猫头鹰始终守护村落免遭来自外界及坏神的侵扰。南门的大猫头鹰俯视着村外,展开双翅,目光炯炯有神,其姿态、神情充满气势。北门的猫头鹰俯看村内,双翅紧闭,但眼神同样锐利有神,这两只木雕猫头鹰是阿伊努文化村的象征性雕塑。进入南门就是广场,广场的中央有六根神柱,象征着诸神在村落停留、休息。广场的东西两侧排列着工艺品商店、饮食店以及茶屋。建筑物均为3层的木结构房屋,1层用来经营商铺,2层和3层用于居住和存放商品。每个楼身均用阿伊努民族传统图纹和木雕工艺加以装饰,配以南北人口的大型猫头鹰雕塑以及始终萦绕于耳畔的阿伊努民族歌曲,使整个村落充满着浓郁的阿伊努民族文化风情。广场的北侧有用茅草和芦苇作为主材料建造的阿伊努传统房屋——“齐偕(cise)”以及传统粮库、熊棚和祭坛,它们是对阿伊努民族传统居住方式的复原与再现。北门外是阿伊努歌舞的表演场所——“伊寇楼(ikoro)”剧场,“伊寇楼”在阿伊努语中是珍宝的意思,其面积为899.55平方米,有332个观众席。
阿伊努文化村被誉为“民间工艺品与舞蹈”的故乡,这里的阿伊努民族充分利用坐落于日本旅游胜地——阿寒国立公园的地理优势,以出售民间工艺品、表演歌舞、举办富有传统文化色彩的节日——绿球藻节等方式来经营生活。而民间工艺品、歌舞、绿球藻节均是在市场经济和旅游经济的背景下,经过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开发后形成的源于传统而又有别于传统的一种新的文化。通过创造并利用新的文化,阿伊努文化村的居民既获得了经济回报,解决了生存问题,又丰富和充实了阿寒湖地区的人文及旅游文化。下面笔者将基于田野调查,依次对阿寒湖阿伊努文化村的民间工艺品、传统歌舞表演、绿球藻节及它们所依据的传统文化分别进行详细的介绍。
二、民间工艺品——对传统雕刻、刺绣文化的整合与创新
(一)“阿伊努图纹”及传统雕刻、刺绣文化
“阿伊努图纹”是阿伊努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特色,主要由直线和曲线构成,直线意味着坦率、正直和具有诚意,曲线象征着和平、圆满和富饶。常见的图纹样式有波浪纹、螺旋纹、鱼鳞纹、花草纹等。图案的边缘一定是“尖状”,阿伊努人对此的解释是为了更好地驱除邪魔。在传统社会中,男人在各种狩猎工具、生活用具及神具上雕刻“阿伊努图纹”,女人在制作仪式上穿的衣服时也在衣襟、袖口、下摆及肩膀等部位刺绣“阿伊努图纹”,主要是为了辟邪。阿伊努民族认为,神分为好神和恶神,好神为人们提供食物和衣料并保佑人们的健康和幸福,而恶神会带来疾病、死亡及各种灾难。为了免遭来自恶神的侵扰,人们会在各种生活工具及衣服上雕刻和刺绣“阿伊努图纹”。在过去,如果一个男孩儿能够独立雕刻各种生活工具,说明他已经成年,可以娶妻结婚;同样,当一个女孩儿的刺绣手艺赢得大人的认可时,意味着她可以出嫁。也就是说,在阿伊努民族传统社会中,雕刻和刺绣分别是男人和女人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手艺与技能。
现在,阿伊努民族基于雕刻和刺绣的传统文化,整合并开发出了具有鲜明的阿伊努民族文化特色的工艺产品。阿伊努文化村中有近30家工艺品商店,出售种类繁多、丰富多样的木雕及刺绣工艺品、日常生活用品及首饰等。
(二)木雕工艺品
在木雕工艺品中,最为普遍的是木雕熊、木雕猫头鹰及木雕大马哈鱼。在阿伊努民族的传统信仰中,熊、猫头鹰、大马哈鱼分别是最重要的山神、村落神和河神。而在传统社会中并没有雕刻这些动物神的习俗,现在见到的这些工艺产品是在商品经济和旅游热的背景下,阿伊努民族对自己的传统雕刻工艺与精神信仰文化很好地进行整合的产物。木雕工艺品的种类繁多,除了上述动物外,还有鹿、狐狸、兔子等的雕刻。所有动物的雕刻在大小和价格上均有比较悬殊的差异。以熊雕为例,有大到高出人头的巨熊,也有小到可以放在手上观赏的小熊,价格是几百日元到几十万日元不等。据店主介绍,价格不仅与产品的大小、体积有关,还与其工艺的难易与精细程度有关,体积越大、做工越精细,价格就越高。各种动物的造型和神情也丰富多样。以熊为例,有的乖乖地蹲在地上、有的直立着仰望天空、有的与同伴在树枝上快乐地玩耍、有的小熊坐在母熊的肩膀上撒娇、有的嘴里叼着鱼、有的双手举着水瓶在喝水……其造型生动逼真、惟妙惟肖。除雕刻各种动物以外,还有雕刻人物形象的,常见的有传统阿伊努年轻夫妻形象,身着民族盛装、双手紧扣置于胸前,表情平和而慈祥。另外,还有雕刻有阿伊努图纹的托盘、碗、碟子、纸巾盒、镜架、靠背椅、挂钟、相框等日常生活用品与项链、手链、耳环等首饰以及钥匙扣、手机链等装饰品。
一些店主会身着民族服装在店的入口处进行现场雕刻以吸引更多游客。据其中一名店主介绍,用来雕刻工艺品的木材有槐树、赤皮桐、科木等,这些木材是经私有林林主的允许后砍伐来的。店里的商品有些是自己亲手制作,有些是从专门从事木制品雕刻的阿伊努人工匠那里购买的。一般情况下,雕刻1件商品需要的时间为短则1天、长则1周或1个月。至于消费者群体,一般是来阿寒湖旅游的游客。
(三)刺绣产品
基于传统而开发的刺绣产品也多种多样。在阿伊努文化村的工艺品商店里出售的刺绣产品有阿伊努民族服装、女士手提包、挎包、钱包、手绢、头巾、体恤衫、杯垫、墙饰等等。这些商品一般是在棉布或麻布上刺绣阿伊努图纹而成,根据商品的种类布料有薄厚之分,阿伊努图纹与传统刺绣工艺是这些产品的灵魂。目前使用的阿伊努图纹是刺绣者依靠自身想象力而创造出来的,而其创意始终不离“直线与曲线的组合”、“尖状”边缘等传统元素。同木雕工艺品一样,刺绣产品也是一针一线纯手工制作出来的,因此价格会贵一些。比如,一个杯垫的价格在1—2千日元左右,女士手提包的价格为1万日元左右。店内出售的产品一般是由女店主亲手制作,库存告急时,也会请别人帮忙并支付工钱。
阿伊努文化村各工艺品商店的店名均采用充满传统文化色彩的词汇。比如,“古坛(kotan)屋”,“古坛”是沿着河流而形成的阿伊努民族传统村落;再比如“丸木舟”,即圆木舟,是阿伊努民族出行和捕鱼时的必备工具。另外还有“熊之家”、“优卡拉(yukara、阿伊努口传文学)堂”、“辟丽咔(pirika、美丽、美味等表示赞美的阿伊努语)”等等。各家工艺品店虽然都经营雕刻和刺绣产品,但在出售的商品类型及经营主题上均有不同的侧重,力求凸显自己的特色。营业时间是以游客出入文化村的时间为准,一般为早上9点钟开店、晚上10点以后闭店。
三、歌舞及乐器表演——对传统文艺的整合与创新
阿伊努民族对传统文艺的整合集中体现于将阿伊努传统生活文化改变为舞台文艺。对传统社会中的阿伊努民族来说,歌舞以及乐器的弹奏均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并非是一种表演。到了明治时期,由于政府实行同化政策,阿伊努民族的生活方式逐渐开始发生变化,传统文艺也越来越远离人们的生活。而随着北海道旅游热的到来,大批游客蜂拥而至,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并向外界介绍自身民族的文化,阿伊努民族通过对传统文艺进行加工将其搬上了舞台,使其成为一种表演的形式。
目前,阿伊努民族舞蹈被称为“阿伊努古式舞蹈”,古式舞蹈具有地方差异,现在传承于整个北海道的古式舞蹈约为200种。阿寒湖地区的古式舞蹈于1984年被指定为国家重要无形民俗文化遗产,于2009年被列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无形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文艺表演在“伊寇楼”剧场进行。这是由钏路市政府出资约4亿日元所建的日本首个阿伊努文艺表演的专门剧场。从2011年开始投工建设,同年11月竣工,于2012年4月29日起正式投入使用。在这个剧场建成以前,是在“齐偕”里或露天广场上进行表演的。
(一)阿伊努民族传统歌舞及其表演
1.传统歌舞
金田一春彦先生讲到:“只要进入阿伊努部落,无处听不到歌声。”对于阿伊努民族来说,歌舞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们对喜怒哀乐的表达、是与人交流的方式、同时也是感谢神的仪式。阿伊努民族歌曲的特点是旋律的简单和重复,中间经常伴有“号子声”。由于是不断重复同一种旋律或节拍,对重复的次数又没有规定,因此,至于一首歌曲唱到什么时候结束,完全取决于演唱者的兴致。阿伊努民族的舞蹈有向神祈祷的舞、模仿动物形态的舞、表现狩猎、农耕等生产生活的舞、驱魔降邪的舞等。这些舞大多不使用乐器奏乐,跳舞时人们分为两组,一组是专门唱歌打节拍的人,另一组是结合着节拍翩翩起舞的人。
2.歌舞表演
在“伊寇楼”表演的歌舞中既有流传于阿寒湖地区的传统舞蹈,如“鹤舞”,另外还有广泛流传于北海道各地的其他具有代表性的阿伊努民族歌舞。整个表演大约进行30分钟,在旅游季节里,每天滚动式表演4—5次,门票价格为中学生以上每人1000日元,小学生及其以下每人500日元。下面介绍其中几个歌舞节目:
坐歌穿着民族服装的几位女性围坐成两个圈,将漆器的盖子放在中央,大家一起用手边拍打盖子边唱歌。在传统社会里,漆器是通过与“和人”的交易得来的宝物,被认为是财富的象征。在过去,“坐歌”是仪式结束后在跳各种舞蹈之前为活跃气氛而唱的。沿袭其传统,在所有的歌舞节目中,“坐歌”最先进行表演。
鹤舞阿寒湖地区是丹顶鹤的冬季栖息地,“鹤舞”是模仿丹顶鹤的动作而创造的舞蹈,是阿寒湖地区最有代表性的舞蹈。4个人面对面站成方形,相互成对角的两个人各为一组,其中一组先将上衣的下摆用手提至头顶并将手臂向外延伸,边左右轻轻摇摆身体边向中间迈步,这个动作象征着丹顶鹤展翅飞向天空,两个人走到中间后用同样的方式返回原点。紧接着第二组也重复同样的动作,整个舞蹈的意思为鹤夫妻教自己的孩子如何飞翔。优美的舞姿及演员们发出的模仿丹顶鹤声音的“号子声”叫人印象深刻。
酿酒舞在阿伊努民族传统仪式中,酒是献给神的最重要的礼物,酿酒舞是由3位女性将漆器圆桶、碗以及起到漏斗作用的用藤条编织的簸箕等工具搬上舞台来表演酿酒的最后一道工序——酒渣分离的情形的舞蹈。
剑舞阿伊努民族认为,疾病或死亡是由于恶神在作祟,但又认为剑能够驱除和打败恶神。因此在流行传染病或乔迁新居时,经常由男子携剑跳舞以驱魔降邪。在舞台表演中,由两名男子穿着民族盛装,左手把着挎在腰上的刀鞘,右手举着剑上下挥动手臂,双腿跟着手臂的节奏在原地踏步,嘴里不时地发出铿锵有力的“号子声”。
(二)传统乐器及其表演
1.传统乐器
阿伊努民族的乐器有被叫做“木库利(mukkuri)”的口琴和叫做“通考利(tonkofi)”的竖琴。口琴用长约10—15厘米、宽1—2厘米的竹片为材料,中间薄薄的部位刻成舌状,根部结一线绳。演奏时,把舌状部分放入口中,一只手拉住线绳并拨动,随着拨动的快慢及口型的大小变化而产生不同的音色,通过其音色及提音能表达各种各样的想象与情感。据阿伊努民族介绍,“木库利(mukkufi)”是女性用来向心仪的男性求爱的方式,或在山里迷路时用于告知自己所在的位置。竖琴为五弦琴,长约1米,宽约15厘米,最早流行于桦太地区,弹竖琴的人一般像抱婴儿一样小心翼翼地将其抱在怀中用手指拨动琴弦,其音质极为安静。
2.乐器表演
阿伊努民族的口琴主要是通过拉动线绳使竹片在口腔中产生共鸣而发出声音。最近,阿伊努文化村里又发明了一种不用线绳的口琴,只要将竹片部位放入口中,用食指和中指轻轻拍打口琴边缘就可以发出声音。在舞台上,两位女演员分别用传统和新型的口琴各自进行表演。竖琴由一位女性坐在舞台中央弹奏,琴声安静而优雅。
当歌舞及乐器表演结束时,演员们会邀请观众到舞台上学跳阿伊努民族舞蹈,邀请时演员说道:“在阿伊努民族的传统习惯里歌舞本不是用来表演的,而是大家共同分享的,请观众们上台来与我们一同分享。”一些观众走上舞台与演员共同围成大圈,随着演员的指令亲身感受阿伊努民族舞蹈。这个环节通过演员与观众的互动不仅拉近了相互间的距离,同时在节目接近尾声时实现了“表演”到“传统”的回归。
四、绿球藻节——对传统送灵仪式的传承与革新
(一)传统送灵仪式
日本民族学家大林太良曾指出:“人们对待现实的根本观点和态度就是世界观,它也可以通过具体的神话和礼仪等反映出来。由于民族和文化的不同,这种世界观也呈现出纷繁万千的形态。”阿伊努民族认为,世界分为“卡穆依莫昔里(kamuimoshiri)”和“阿伊努莫昔里(ainu-moshiri)”,即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神住在神国,为了给人们提供食物和衣料而变身为各种动物和植物下凡至人的世界来居住。阿伊努民族为了感谢和回报神对人们的馈赠,进行将神的灵魂送回神国的盛大仪式,这就是送灵仪式,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送熊灵”仪式。猎人在初冬至第二年早春,从熊窝中捉住刚出生的幼熊,带回家精心饲养2至3年后进行宰杀,将其灵魂送回神国。人们通过举行酒宴、祭供、祈祷等盛大的仪式来感谢熊神,并嘱托熊神将人们的心意带到居住在神国的其他诸神那里,希望诸神给人类赐予更多的恩惠。
(二)绿球藻节
1.绿球藻节的起源
绿球藻节并非是阿伊努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从1950年开始以保护阿寒湖中的绿球藻为目的而举办的具有浓烈的阿伊努民族传统送灵仪式特点的节日。
绿球藻是生长在淡水湖中的绿藻类植物,会形成直径为1厘米到30厘米不等的球状体,外观像绿色毛绒球。除了日本,绿球藻还分布于欧亚大陆、大西洋北岸诸岛、冰岛、北美大陆的五大湖周边等地,形成一个环绕北半球的带状分布图。但呈现球状体的只见于阿寒湖以及冰岛的蚊子湖。最近研究结果表明分布于北半球各地的绿球藻极有可能起源于日本,由候鸟传至欧美。在日本,绿球藻于1921年被指定为国家“天然纪念物”,于1952年进一步被指定为国家“特别天然纪念物”。
20世纪40年代,由于盗采、周边发电站的建设造成的阿寒湖水位的下降等原因,阿寒湖中的绿球藻一度面临灭绝。为了保护绿球藻,当地居民开展了设立“阿伊努爱护会”、管制盗采并呼吁人们将擅自采走的绿球藻送还于阿寒湖等运动。1950年,作为将归还过来的绿球藻放回阿寒湖的仪式,举办了第一届绿球藻节。
2.绿球藻节的举办
绿球藻节从1950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2012年迎来了第63届。它是将阿寒湖“特别天然纪念物”绿球藻与阿伊努民族传统送灵仪式相互结合起来的产物,随着旅游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初为了保护自然生物体而举行的这个节日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代表阿寒湖地区乃至北海道的重要节庆。
从1974年的第25届绿球藻节开始,于每年10月8—10日间举行。在这里,笔者所记录的是2012年第63届绿球藻节的情形。绿球藻节的具体日程如下:
2012年10月8日(月)
10:30
关于绿球藻的讲演(地点:阿寒湖畔生态美术馆)
13:00绿球藻生长观察会(地点:绿球藻馆)
10月9日(火)
13:00绿球藻舞蹈表演、神轿游行(生态美术馆阿伊努文化村)
迎接绿球藻仪式
19:30进行祈祷(地点:湖岸)
19:45
火炬游行(湖岸阿伊努文化村)
守护绿球藻仪式
20:15进行祈祷(地点:阿伊努文化村传统住宅“齐偕”)
阿伊努民族舞蹈表演(地点:阿伊努文化村广场)
10月10日(水)
送会绿球藻仪式
10:00进行祈祷(地点:阿伊努文化村传统住宅“齐偕”)
10:30绿球藻游行(阿伊努文化村湖岸)
11:30送回仪式(地点:湖岸)
舞蹈表演以及祈祷
乘圆木舟将绿球藻送回阿寒湖
绿球藻节由阿寒町、阿寒观光协会及阿寒湖阿伊努协会共同举办,具体事务主要由阿寒观光协会和阿寒阿伊努协会负责。其中,阿寒观光协会负责宣传及整个节日日程的安排、组织与协调,阿寒湖阿伊努协会担任与绿球藻的“迎接”、“守护”与“送回”仪式相关的具体事务。
下面,笔者将主要介绍绿球藻节的核心环节——“迎接”、“守护”、“送回”的仪式。这3个仪式的依次进行恰恰是对传统社会中对熊的信仰行为——捕捉熊、饲养熊和送熊灵这一全过程的新的演绎。所不同的是:首先,熊是神,而绿球藻并非被现代的阿伊努民族认为是神。绿球藻节的第一代祭司山本多助先生曾经说过,阿伊努民族举办绿球藻节是为了感谢养育绿球藻和人类的大自然,而并未将绿球藻视为神。其次,对熊的信仰行为体现的是人与神之间“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绿球藻节体现的是在现代旅游经济的促动下,阿伊努民族与阿寒湖畔的“和人”之间形成的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
“迎接”的仪式10月9日晚7点半,“迎接”绿球藻的仪式正式开始。一艘圆木舟从漆黑的湖面上缓缓驶向湖岸,圆木舟上坐着3个人,一个人手里举着火炬,一个人在划船,坐在中间的人用双手捧着摆有绿球藻的用树枝编织成的圆形托盘。这个绿球藻是为了举行仪式而获得特别许可后采来的。湖岸的第一排站着迎接绿球藻的几名男子,站在其后面的是从北海道各地集聚到阿寒湖来参加绿球藻节的150名左右北海道阿伊努协会各支部成员,所有的人身着民族盛装,女性们一起唱着绿球藻歌。当圆木舟靠岸时,岸上的一名男子接过绿球藻将之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祭坛上,随后由祭司说一些表示迎接的祈祷语。说完祈祷语后,祭司便将摆有绿球藻的托盘捧在双手中站在队伍的最前方离开湖岸,朝着阿伊努文化村的方向驶进。紧随其后的所有阿伊努民族成员站成两列,手里举着火炬,唱着绿球藻歌曲,慢慢驶向阿伊努文化村。游客们或者站在队伍的旁边,一边观看一边进行拍照,或者索性跟着队伍一起行进。除了游客,还有很多新闻媒体人士始终跟着队伍进行拍摄。大约30分钟后,游行队伍到达阿伊努文化村广场。
“守护”的仪式到达阿伊努文化村后,祭司将绿球藻放在搭建于传统房屋“齐偕”前的祭坛上,随后在“齐偕”里举行简单的守护绿球藻的祈祷。这个时候,在屋外的广场举行阿伊努民族传统舞蹈表演。表演是由专程来参加绿球藻节的北海道阿伊努协会各支部的成员进行的,他们分别展示流传于当地的舞蹈,如剑舞、弓箭舞、鹤舞、丰收舞、甩头舞等。参加表演的不仅有大人,还有小孩儿,整个场面充满欢愉与和谐。这时众多游客也在旁观赏,为了使游客加深对阿伊努舞蹈的了解,每个表演开始前报幕员会介绍舞蹈的来历和寓意。在舞蹈表演结束以后,绿球藻会被拿到“齐偕”里存放。游客们观看完表演后,可以在阿伊努文化村的工艺品店里购买一些礼品。
“送回”的仪式10月10日上午10点开始举行“送回”绿球藻的仪式。作为“送回”仪式的第一个环节,在“齐偕”举行祈祷,这是绿球藻节的第三次祈祷。“齐偕”的上座上摆放着各种祭品,如茄子、牛蒡、胡萝卜等蔬菜,苹果、葡萄、梨等水果以及米饼和各种糖果,绿球藻被置于各种祭品的中央。“齐偕”的地炉的一侧坐着祭司和阿伊努文化村的其他长老,对面坐着来自北海道其他地区的阿伊努民族长老。先由两名专门负责斟酒的年轻男子给在座的每一位长老的碗中倒人被称为“陶脑陶(tonoto)”的神酒,每位长老用神筷将碗中的酒蘸一些后洒在地炉中的火上面,意味着给火神献酒,然后将碗中的酒喝掉。长老们喝完后,来自各个地区的阿伊努民族女性代表到地炉边用同样的方式给火神献酒。祭司一边向火神献酒,一边用阿伊努语说祈祷语。整个仪式在庄重而严肃的氛围中进行。祈祷结束后,同样由祭司手捧绿球藻并形成以阿伊努民族组成的长长的队伍离开阿寒湖文化村。队伍中的每一个人穿着民族盛装,排成两列慢慢行走在阿寒湖畔的中心商业街上,行驶在队伍前方的面包车里通过扬声器播放着绿球藻歌。游客们停住脚步在观看游行队伍,各家酒店的老板和职员在酒店门前一齐拍手欢迎队伍的到来。
游行队伍的目的地是湖岸,队伍首先到达的地方是前田正名胸像前,这个胸像是于1961年为了纪念前田正名先生为阿寒湖畔的开拓建设做出的杰出贡献而建的。首先,由财团法人前田一步园现任理事长迎接队伍的到来,祭司将绿球藻放于胸像前,然后用神筷献酒。献酒结束后,几位男性长老一同站在胸像前进行阿伊努式敬礼。献酒和敬礼结束后,由一名男子在胸像前跳弓箭舞来表示对前田正名先生的敬意。
离开前田正名胸像后,游行队伍前往阿寒岳神社。到达阿寒岳神社时,神社的神官接过绿球藻,将其拿到神社的前殿里进行日本神道式祝词仪式。然后,神官将盛着酒的大腕递交给祭司,祭司和站在旁边的阿伊努民族男子们每个人轮流地喝一口碗中的酒,并击掌示礼。
神社的仪式结束后,游行队伍继续前行来到湖岸。到达湖岸,首先进行舞蹈表演,这次表演主要是由阿寒湖阿伊努文化村的人们担当。随后在设于湖岸的祭坛前再一次进行祈祷。祈祷结束后,祭司捧着绿球藻坐上停靠在湖岸边的圆木舟,另外还有两名男子坐在祭司的一前一后的位置划船。湖岸上的阿伊努民族以及游客们目送着圆木舟缓缓离开湖岸。在离湖岸大约十几米处,祭司将圆盘中的绿球藻轻轻地抓起并小心地放回湖水中,全部放回后圆木舟返回到湖岸,意味着绿球藻节圆满结束。
整个绿球藻节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以阿伊努民族以外的阿寒湖畔居民为主的活动,如绿球藻舞蹈表演、神轿游行;二是以阿伊努民族为中心举行的“迎接”、“守护”、“送回”的仪式,后者将阿伊努民族的传统信仰文化与当地的旅游经济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了绿球藻节的核心部分。从漆黑的湖面上缓缓驶向湖岸的圆木舟与绿球藻、祈祷、火炬游行、在阿伊努文化村广场以及湖岸上的阿伊努民族舞蹈表演、乘圆木舟将绿球藻放回阿寒湖,这些仪式的所有流程都是在游客的参与下进行,具有浓烈的“表演”色彩。可见,绿球藻节是借助绿球藻这样一个生息于阿寒湖中的生物体及阿伊努民族传统信仰仪式,以“表演”的方式呈现的一种新的文化形式。
篇8
地域文化指在特定地点经过长时间的人类文明发展后所形成的区域性文化,地域文化符号也就是特定区域的鲜明文化标志。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地处中国南部,广西地形复杂,桂西北搭在云贵高原板块的东南边缘上,于是桂西北地势较高而桂东南较低。广西山多地少,自古多民族聚居,世居民族有壮、汉、瑶、苗、侗等12个。约3000年前,广西的社会文明开始产生,广西地域文化自此开始形成并逐步发展。当前人们对广西地域文化的印象大都来自于两个著名的文化符号:一是“甲天下”的桂林山水自然景观,第二是“歌仙”刘三姐。然则除此之外广西还有许多富有浓郁特色的地域文化值得被了解,基于对传统的敬意和对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视,本文选择广西地域文化中最有特色的符号语言并研究其设计语义。
所谓设计语义指的是在设计作品、艺术作品及与设计和艺术相关的事物及商品中所蕴含和表露出的代表其文化和艺术的语言,同时设计语义也是设计文化历史和设计精神的表露。研究广西特色地域文化符号中的设计语义,为广西地域文化得到更广泛地传播和发展寻求机会。首先以广西特色的地域文化符号之一的广西壮锦中的凤纹符号为例:广西壮锦始于宋代,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锦当时叫“羰布”,主要由棉线和麻线织成,自宋代起就是贡品。壮锦颜色多彩,纹饰丰富,“壮人爱采,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五色绒线杂以织,如花鸟状”壮锦上常见的纹饰有龙凤、禽鸟、花草、回纹、水纹、云纹等,其中凤纹在壮锦中的运用率最高,有“十件壮锦九件凤,活似凤从锦中出”之说,凤纹经常使用在婚嫁、吉庆及日常生活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凤凰的蕴含着吉祥、美丽、尊贵、高尚、宁静的语义,壮族先民设计运用凤纹表达其在精神世界中对神灵的崇敬和膜拜,这与汉族推崇龙的习俗相似;也表现了壮族先民喜爱凤鸟的文化习俗,并试图借助身边的凤纹实现与神灵凤凰和大自然的沟通;从艺术造型的角度看,壮锦中凤纹一部分用抽象的几何形线条表现,另一部分凤纹造型具象,比较之下抽象的凤纹表现形式简练传神,更具形式感,最能体现壮锦织造工艺的特色。
其次以广西重要的地域文化符号的“蛙型”符号为例,“蛙型”符号出现在广西许多标志性地域文化符号中,如:壮锦、铜鼓、铜尊、岩画等其设计语义蕴含深厚意味深长。在广西西北部青蛙被称为蚂拐,民间有多个关于蚂拐的传说:其中一个传说是说有个名叫东林的孝子,怕蚂拐叫声惊扰了母亲刚去世的的灵魂,就用滚烫的热水泼向蚂拐,谁知蚂拐死后,蛙声断,雨水绝迹,大旱降临,颗粒无收,生灵涂炭。原来蚂拐是天上雷神的爱女,雷神大怒治罪于民间,东林悔恨交加愧不当初,为赎罪就在春节将至时给蚂拐举办隆重的安葬仪式,仪式通过寻蛙,游寨,祭蛙,葬蛙和占卜五个阶段进行,之后这种葬蛙祈福仪式被承习下来,称为“蚂拐节”也叫“蛙婆节”。下面以具有“蛙型”造型的广西特色地域文化元素为例,第一,在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中,花山岩画位于广西宁明县,主要表现了战国至东汉时期繁衍生息左江流域的壮族先民骆越人祭祀的场景。岩画呈红色,绘制在面积约8000多平方米的花山崖壁上,画面表达了壮族先民日常生活作息、使用武器、驯养动物、乘船渡江等内容,画面人和物的造型设计简洁,形式有力,呈剪影状,以正面造型为主,侧面为辅。岩画中有一个有趣的造型设计细节,就是其中一部分人物的手指数量设计为3根,看起来像蛙的前脚趾状,像“蹼”。并且岩画中大部分人都以正面双手上举的半蹲的造型出现,像似蛙前肢上举的动态,视觉认知近似“蛙型”。可否推测在战国或者更早的时期广西先民的“蛙神”崇拜已经形成。
篇9
关键词:太极文化;产品设计;和谐
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延续,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所存在的烙印。太极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和谐统一的理念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科学技术。
1 太极图形的美学特点
对称是典型的形式美法则,太极图正是遵循形式美法则的典型代表。太极图采用点、线、面的构成方式,基本形式是圆,中间用一个“S”形的曲线将其分开,黑白对等,两条“鱼”逆向回旋于一个圆形之中。[1]太极图在表现形式上运用了点的对称、形状相同且首尾相连的面积对称和色彩对称,表达了一种生生不息、阴阳互补、和谐统一的文化理念。这种和谐统一的文化理念契合了产品设计要遵循的人、物、环境三者和谐统一的设计理念。
2 太极文化对于产品设计的价值
太极图的形式美感和哲学内涵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代表性符号,具有简练美、动态美、趣味美、吉祥美和意境美。[2]太极图双鱼元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阴阳互补,和谐统一。这种阴阳调和的思维方式正迎合了产品设计的“人、物、环境和谐共处”的设计理念。阴阳调和的产品设计思想表现为与环境、与人的协调统一。主要表现为回归自然,即保护自然的设计和亲水、亲风等回归自然的亲昵自然设计。产品设计与人的和谐关系表现在以人为本、物我相融的设计理念。太极哲学既讲阴阳的相反,也讲相成相生,将产品、人、自然协调统一。
3 太极文化理念下的产品设计基本现状
然而国内的大部分设计师只是拘泥于太极文化理念的形式感,忽略了太极哲学中的精髓――“物我相融,天人合一”,即人、物、环境的和谐。国内设计师了解传统的太极图造型简约,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传统艺术符号,但也有许多设计师没有对太极文化理念深入了解,将简单的太极符号与现代元素结合,缺乏文化精神的传承,滥用、套用太极文化,歪曲了太极文化的本质内涵――和谐。国外与国内传统文化理念下的产品设计对比,见表1:
4 太极文化理念下的产品设计理念
人是社会的主体,产品设计自然也是围绕人的需求展开的,因此人是认识产品设计最为重要的核心。什么样的需求,会产生什么样的设计。人类第一次设计,是从人们最常见的基本开始,随着社会文明程度上升,仅仅留存者肤浅的认识,是不可能意识到设计的文化内涵与设计内涵中的传统文化的,而是应对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入理解,将设计融入文化,使之得到可持续发展。太极文化理念对产品设计提出了三个要求,即和谐理念、伦理理念、自然理念。
(1)遵循和谐理念。和谐是太极文化的核心理念,也是设计的核心理念。社会需求在设计和谐中存在很大合理性。各要素的和谐都影响了现代产品设计的发展。现代产品设计中的真实生活图景便是从和谐中得到的灵感。社会生活需要和谐有序。人与自然应保持和谐相处,如果仅仅向自然索取,便会破坏生态环境,也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水与火互相对立,但是在某种程度下,他们也可以互相融合。和谐是指一种事物之间的合理搭配匀称的关系,和谐社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的各种社会因素之间的协调状态。中国传统和谐观要求树立关爱意识。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大众化”的服务,特别是为设计和人类,人类活动和外部环境更加和谐互动。
(2)遵循伦理理念。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谐是中国太极文化最主要的特点。孔子强调“仁近乐”,“仁”是道德,“乐”是设计,设计包含着深刻的伦理意识。伦理在中国是天生的不寻常,而且还因为它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礼”,就是这种仪式的起源。我们回忆下古代的伦理仪式:其最为典型的一种生活方式,祭祀鬼神方式,这是表示对祖先和神灵崇拜和祈祷,开始时只是一个仪式行为,揭示了人类生存的从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这是中华民族顺应自然生态创作。伦理理念也是一种人与自然共存的伦理关系,如何处理这种关系变成设计者必须考虑的,这也是我们现代设计的环保,长期发展,绿色生态设计问题。
(3)遵循自然理念。一切从性质的“和谐”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自古以来,中国的设计非常注重寻找创作灵感。在产品的设计,学习自然是仿生建模。自然形成的设计从其再现事物现实的角度,可分为具体形式和抽象形式。从中国古代饮食设备的设计,你可以看到很多模仿自然生态的痕迹,“仿生设计”被大量使用。唐代以前,如两汉时期模拟动物如羊,灯;熊脚,青蛙式水箱;兽,画的木鸭,鱼雕像。唐代是植物发育。仿冬瓜,花。锅体仿瓜棱,花瓣等等。生活就像形状和几何造型建模元素相对应的建模方法。现实生活中的自然元素模仿。生活是一切的艺术与各种线性和体面的关系组合的形状,也有人在生活中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后创建,从而反映客观事物的艺术。简单,自然,喜欢大自然本身呈现的最高质量的艺术,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和追求的一种现代设计风格。
中国古代“和谐”“道德”“自然”属于三大理念,三者的紧密结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它还提供了指导产品设计,形成了以“和谐”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念与自然观。崛起的含义状态表现为“设计”“生态设计”和“仿生设计”。
5 总结
太极文化理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阐明了产品设计中人、物、环境的关系,为产品设计提供了和谐、伦理、自然的设计理念,对产品设计的今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中国古代礼仪;古代礼仪复兴;婚礼
[中图分类号]:K892.26 [文献标识码]:A
一、古代婚礼
从古代的群婚制发展到商朝以后的一夫一妻制,中国婚姻形式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自西周时期确定了“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后,各朝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各代对其名目和内容又有所变更,大多删繁就简。传承到唐代,由于当时社会风气开化,理念开放,又受到少数民族婚姻习俗的影响,使唐代礼俗有了与众不同的特点,例如:离婚比较自由、妇女地位较高、婚姻形式自如等。唐代时“六礼”根据社会现实需要有所变更。明清时“六礼”演变纷繁,逐渐趋于衰落,晚清时期婚礼习俗是在“六礼”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大体经过提亲、订婚、结婚、回门等几个阶段。
二、近现代婚礼
在清末至民国年间,尽管世事纷扰,中国局势动荡不安,但随着西方思想深入人心,婚礼开始变革。婚姻立法增多、婚礼趋向简化、男女婚姻开始有了自、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成为这个时期婚俗改革的特点。然而,我国婚俗发生根本性变革是在后。建国后,一方面婚俗呈现为婚嫁程序的法律化,另一方面民间婚俗则表现为对法律化的不断适应,从而使这一时期的婚俗具有变与不变、传统与现代、简洁与繁缛等相抗争、相糅合的特点。男女结合的途径多样,婚礼仪式多样,婚姻消费向豪华奢侈方向发展。这些变革对当今婚礼形式的形成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21世纪多元化的当代婚礼
我国当代婚礼普遍呈现出多元化态势。物质的极大丰富,全球化信息网络的发展,把世界各地的文化风俗都带到了人们面前。海底婚礼、单车婚礼、跳伞婚礼……各种新奇的婚礼形式层出不穷。较为普遍的婚礼形式也充分地体现了中西结合的特点。人们欣赏“洋婚礼”简单利落的同时,也将“敬茶”、“闹洞房”等传统习俗保留了下来。
近年来,中西结合的婚礼虽然与崇尚包容与创新的现代文化精神相符合,但现代青年人的求新、求异愈演愈烈,一度销声匿迹的传统婚礼却逐渐成为了当代婚礼的新宠,在各地再显辉煌。
2009年11月初,又一对新人在北京举行了盛唐婚礼。2009年12月6日重庆一对新人身着汉服,演绎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婚礼。2010年2月7日在吉林,一对新人伴随着《洞房赞》的乐曲举行了一场明制婚礼。2011年12月5日在武汉香格里拉大酒店一场以“梦回唐朝”为主题的华美中式婚礼吸引了极大的关注。
唐制婚礼气势宏达、明朗开放;汉制婚礼古典幽雅、郑重肃穆;明制婚礼的凤冠霞帔,华美多姿。无论哪个朝代的婚礼,注重的都是婚礼的“礼”字,它承载着中国人庄重严肃的婚姻观念,代表着我们各个历史时期中富于特色的民族风情。
越来越多的新人倾向于选择举行传统的中式婚礼,这种趋势给我国的婚礼形式带来了一次新的革命,正引领中国传统婚礼走上复兴之路。
四、中国传统婚礼复兴的原因
中国传统婚礼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遗憾的是,清代末年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时带来的西方婚礼文化在后来的岁月里大行其道,使人们抛弃了中国传统婚礼文化,忽略了其价值。如今,许多人已经感受到中国传统婚礼的魅力,因此,越来越多的国人愿意举办传统的中式婚礼。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能在当今社会得以复兴有多方面的原因。文化原因为其根本原因,社会原因为其直接原因。
在文化上,如今传统婚礼习俗表现了中国古代礼仪在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传统婚礼习俗中蕴含的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在人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中国传统婚礼中的孝道是西式婚礼无法比拟的。采用中国传统的婚礼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铺张浪费,没有豪车和婚戒,取而代之的是花轿和玉佩,既低碳环保又蕴含深刻的定情之意。而且,传统中式婚礼中宾客的参与度比西式婚礼更高,敬酒、闹洞房,这也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礼仪中宾客为上的思想。
从社会角度来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满足了物质上的需求后,开始进一步探索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中国传统婚礼以其独特的外在形式与丰富的文化底蕴,赢得国人青睐。与此同时,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加强保护和发扬本国的传统文化,而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却一直忽视了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人们逐渐意识到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想要回归传统,采用传统中式婚礼的形式来实现人生重要盛宴的精神价值。
中式婚礼的复兴促进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复兴。国人通过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仪式,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而中式婚礼的复兴也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一部分,是振兴民族精神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体现。
结语:传统婚礼形式的复兴,使人们对我国古代礼仪的关注与重视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带着既好奇又崇敬的心,去了解它,并力求将其传承下去。这一现象表明青年人了解到了古代礼仪中包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心中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也在不断提高。
- 上一篇:古埃及的天文学成就
- 下一篇:牢固树立依法行政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