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学生危机管理范文

时间:2024-03-22 18:03: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学生危机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园学生危机管理

篇1

【关键词】高校;二级学院;危机管理;对策干预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扩招与合并等系列举措,高校学生人数急剧膨胀、构成学生成分多样化、心理状况良莠不齐,而原有的办学条件、教学生活设施、后勤服务已经不能与学生规模和日益增长的需求相适应。随着高校应急事件的频繁发生,人们逐步意识到高校内可能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应急管理事件的重要性。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针对事态的可能发展方向及时采取有效对策,从而减少应急事件发生的次数和频率,减小应急事件对现行高校稳定工作的影响,这就是高校危机管理工作预警机制,研究和制定高校应急管理工作预警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概念解析

1.1危机

“Crisis”一词来源于希腊语。“Crisis”在希腊语中意为“Crimein”,其意义为“决定”。《现代汉语词典》对危机的解释是:①危险的祸根,如危机四伏;②严重的困难的关头,如经济危机。即危机有双重含义,一是潜在的危险因素;二是潜在的危险因素已成为现实。日本学者龙泽正雄认为危机有五种内涵:①危机即事故;②危机即事故发生的不确定性;③事故发生的可能性;④危机即危险性的结合;⑤危机即预料和结果的变动。危机具有公共危险度,致使生活秩序被破坏,社会秩序被打乱,人身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人民群众无法安居乐业。

1.2危机管理及危机管理意识

危机管理原是指企业为应对各种危机情境所进行的规划决策、动态调整、化解处理及员工培训等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消除或降低危机所带来的威胁和损失。危机管理是专门的管理科学,它是为了对应突发的危机事件,抗拒突发的灾难,尽量使损害降至最低点而事先建立的防范、处理体系和对应的措施。

危机管理意识起源于欧美,1915 年莱特纳的《企业危险论》首次提出了危险管理;1921 年马歇尔在《企业管理》中也发表了危险负担管理的意见和危机的处理方法。1962年古巴危机,是指某种冲突状态处于转向战争,或者转向和平这一分界点时,为防止其升级到战争而力图控制事态的体系。1970年以后,危机管理也开始涉及到“非军事性的危机”领域,并逐步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国家或城市管理新理念。进入90 年代,随着企业危机的复杂多样,该课题的研究更加受到国外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

1.3高校危机事件及危机管理

高校危机事件是指发生在高校校园内或发生在社会上并且与高校成员密切相关的事件,在事先未预警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严重干扰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秩序,破坏教育教学设施,对高校成员造成不安与伤害,损害学校形象声誉。危机管理的概念源于企业管理,是专门的管理科学。

高校的危机管理是指高校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动,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除危机,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因此,高校危机管理过程也是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是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2 高校二级学院危机管理的现状及其成因

尽管当前我国高校危机管理机制建设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高校危机事件的因素日益复杂多变且不确定、发生频率逐渐增多、各类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出现。要建立高效、快捷的高校危机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应急能力建设,更好地预防和减少高校危机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高校危机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还存在诸多的困难和问题,因此要想从多方面解决,必须从引起高校危机事件的原因入手。

2.1学生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安全防范意识比较薄弱

当前社会的负面影响给学生带来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爱情至上等消极思想对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形成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误导和影响,致使大学生对事物的判断出现偏差,容易受鼓动或被社会上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在经济、学业、就业、情感、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下,大学生容易产生巨大思想困惑和心理压力,当焦虑、抑郁、悲观厌世等不良情绪长期积压又得不到合理宣泄和及时调节就会出现心理危机

2.2二级学院危机管理缺乏敏感性与主动性

高校二级学院是高校的二级机构,处于高校的庇护之下,“大河有水小河满”,生存方式高度保障,很容易使二级学院对危机的爆发和威胁缺乏敏感性。加上危机管理意识较弱,危机往往无法在萌芽阶段立即被发现并及时进行处理和妥善解决。即使有的二级学院管理者能意识到危机的存在,也未必能形成组织整体的预警能力。因此,当危机来临时,要么茫然不知所措,要么只是进行被动式反应,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后才着手将危机产生的负面效应加以控制。在危机管理中,高校二级学院主动性的缺乏使得危机管理无法彻底消除本身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3 教育培养失调、家庭环境影响是关键诱因

篇2

关键词:高职学生 违纪处理 体会 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高职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不仅从无到有,而且在学校和学生的数量上都已与普通高校并驾齐驱。但高职院校学生属于跻身独木桥的“后半段”,同时,为了吸引生源,让更多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高职院校还通过单独招生、中专升大专(3+2或2+3)等灵活方式录取考生,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生违纪行为呈上升趋势,这给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本文作者结合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体会,对高职学生违纪处理的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管理对策。

1、高职院校学生违纪现象、原因分析

1.1高职院校学生违纪现象

高校违纪学生是指那些因违犯国家有关法规和高校规章制度,而受到高校学籍管理处分的学生。当前高职学生违纪行为主要表现在学业违纪、生活违纪、道德心理类违纪三个方面。

(一)学业违纪。这类违纪现象比较常见, 主要包含:迟到、早退、无故旷课、考场违纪、考试作弊等。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但有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受不良风气影响,加之自身自控能力低、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常言道,思想的偏差导致动作的变形,因此,在错误的观念支配下,他们容易产生违纪行为。

(二)日常生活违纪。日常生活中的违纪现象主要包括打架斗殴、打群架、酗酒闹事、违章用电、夜不归宿、留宿异性或校外人员、破坏公物、推销商品、养宠物等违纪现象,甚至偷盗、传看黄色书籍及影像、网站等违纪行为时有发生,给校园秩序带来了许多不稳定因素,也给学校管理与建设制造了许多困难。其中打架斗殴是大学生违纪事件中比较突出的。某些地区学生还组织老乡会,拉帮结队,团体作战以便在打架斗殴中占优势,使事件更加复杂化,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

(三)道德、心理类违纪。这类违纪行为主要包括评优评先或竞选班干等通过非正常途径获取,有失公平如为取得更多票数,请人吃饭拉关系、送礼拉票等、办假证、大学生恋爱行为失范致使轻生或他伤/杀行为、偷窃、利用网络传播窃取不良信息或隐私、参与非法传销、甚至是为凸显个人水平,而利用专业技术牟利等新型违纪违法行为等;或在心理失常情况下自残或伤害他人或做出影响校园秩序的不当行为等。

1.2高职院校学生违纪原因分析

1.2.1学生和教师人数不协调发展

学生人数快速增长,而教师人数缓慢增长的不协调发展。专业教师上课节数多,担任专业课程多,为了备课和职称评定、家庭琐事等,而没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疏于引导;而辅导员因带学生人数众多,平日应付日常事务已经筋疲力尽,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间投入少,深度不够。

1.2.2学生不良心态,促使违纪行为的发生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高职院校学生的主流思想是积极、健康、向上的,违纪学生只是极少数,但是在学生中造成的影响很坏,应该引起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是,盲目性、跟风、侥幸心态。有些学生为了哥们义气,做事缺乏交际原则,有求必应,否则就不是兄弟等心态作祟,所以,容易发生替考等违纪行为。或者有些同学本无意要作弊,监考不严,且看到旁边同学都在作弊,抱有侥幸心理,也去试试,否则,平时自己那么努力,关键时刻不出手好像就吃亏了一样,出现了盲目跟风和从众现象。

二是,缺乏对某些言论、现象的深刻分析、辨别能力不足。如有些学生对学长学姐言行深信不疑,如“没有翘课和补考的大学,是不完整的”、“不在大学中恋爱,就在大学中变态”和社会上“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认为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满街上都是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自己不过是高职生,毕业后未必能找到工作,甚至也许还比小学生混得还要差,所以,无心向学、心灰意冷。

三是,张扬个性、自我,法律道德意识淡薄。如有些同学利用网络传播窃取不良信息或隐私、甚至是为凸显个人水平,而利用专业技术牟利或者抱着好玩的心态,制作电脑病毒入侵他人电脑等,直到公安机关介入才追悔不已。

1.2.3家长缺乏监管和交流、引导。

高职学生属于跻身独木桥的“后半段”,加之,录取方式灵活,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家长对于小孩教育问题,也深感力不从心。有些学生家长认为,孩子送来学校后,孩子的教育问题就全部交给学校,自己则扮演甩手掌柜的角色,乐得清闲。有些家长甚至认为,送小孩来读书只是为了不让他/她这么快进入社会,以免少不更事而犯错,至于其在校学习、表现如何则是另一回事,交了学费学校应该不会太为难,混够三年拿个大专毕业证了事。而且,学生年龄大多处于18—23岁间,不愿与家长分享在学校的种种,家长因顾虑较多而缺乏与小孩及辅导员、班长任的交流,对其小孩的表现知之甚少,所以,不能很好的进行教育和引导。

2.高职院校对违纪处理学生后教育管理的对策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籍学历管理 以学生为本 实践

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学籍管理是重要的组成部门,是对正常的生活和教学质量进行维护,对党的教育方针进行全面贯彻和执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重要环节和基本保障。新的历史时期,高职院校实施了学分制度和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制度,给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带了的新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如何以学生为本,加强学籍学历信息管理的质量,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一、要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学籍学历信息管理

应对广大学生的正当权益进行维护,坚持服务广大学生的原则。统一领导,切实做好学籍管理工作。高职院校应成立“学籍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相关部门和人员组成,负责全面领导和组织学籍管理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二、对工作程序进行规范,保证学籍学历工作的严肃性

高校院校应根据相关规定,进一步细化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对学生在校期间学籍变动的办理程序,如转专业、复学和休学等进行明确。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严格审查各类毕业生的毕业资格,规范证书的发放工作,监督学历证书的办理工作,规避毕业证书管理工作中出现各种纰漏。同时,对学籍注册工作的基本要求和规范进行明确,对相关的新生电子注册工作流程进行制定。根据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的文件精神,对学分制管理方法进行实施,并科学的规范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免考、选修、免修和修读课程。为了更好的执行以上规定,学籍管理人员应在醒目之处挂出流程图,对那些有较强手续性的学籍管理工作,如退学、复学、休学、转学和转专业等,条理清晰的列出每一个步骤。同时对于学籍管理工作有较强时间性要求的,应以学期为主线,对每周和每日的工作流程进行制定,并进行张榜公布。这样对规范运行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工作作出保证,更好的服务于广大高职学生。

三、提高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工作质量,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学籍学历信息管理的工作人员应努力提升自身职业道德建设,做到服务周到和满意。实施微笑服务,并设立意见簿,供学生和家长提出宝贵的意见。应选取稳重成熟的员工做学籍管理的工作人员,并要求他们的学历和职称达到一定的级别。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工作人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特别是要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学校应派遣相关工作人员参加培训,甚至要求他们具备办公软件高级证书,对相关数据库系统的软件、Excel熟悉和掌握。另外,高职院校学籍学历管理人员应进一步研究和学习职业教育理论知识,使学籍管理工作更好的服务教学活动。

四、对信息技术充分利用,提高学籍学历管理工作效率

学籍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和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密切相关。为了使工作效率得到大幅提升,高职院校应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并组织技术人员,对学籍管理相关软件进行开发。例如,为了方便毕业生对个人信息进行核对,通过对注册信息软件的开发,以预防漏注毕业生信息,并对信息的准确性做出保障。同时,高职院校还应进一步加强计算机系统的管理,以更好的管理学籍。为了对学籍学历注册信息的安全做出保障,应依据使用年限,实施分级管理。在和家长与学生的沟通时,可利用现代即时通讯工具,如微信、QQ等,对相关资料进行传递。利用QQ群,对相关学籍学历的电子注册的紧急信息进行。为了不被别人随意查询毕业证号码,可从数据库中全部转出毕业生数据,并制作这些数据的Excel文档,在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文档里的身份证号码,在重新进行编号后,在数据库中转入编写完后的数据,保证有相对完整的电子注册编号。

五、科学分工,对学籍学历管理工作的职责进行强化

在学籍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高职院校各个单位和部门应协同合作、科学分工,有条不紊的开展各项学籍管理工作。作为主要职责部门,教务处应统筹做好汇总、登记和办理学生学籍异动工作,保证没有漏注和错注新生学籍注册信息。学生处应及时向教务处移送学生处分情况统计造册,并积极做好发放毕业生学历证书的工作。各个系统应对在校学生人数定期进行清理,并对自动退学等学籍异动情况及时进行处理。通过教务处的审核后,在登记学籍异动情况。成教部应主动做好在校学生的学籍管理工作,并定期做好汇报工作。

六、总结

随着不断发展的高等教育,为学籍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应放到工作日程上来抓。高职院校的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而教学工作的重点就是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学籍管理工作的水平是对学生服务水平的最直接的体现。新的历史时期,高职院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广大家长和学生提供细致而周到的服务,将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做精做好。

参考文献:

[1]王立杰.高校学籍管理问题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1(01)

[2]别红桂.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改革与探索[J].教育探索. 2011(01)

[3]肖毅,刘敏,宗莲松,郭莉.对完全学分制下高等教育学籍管理改革创新的思考[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1(02)

[4]郑坤.浅论高校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 2011(16)

[5]龙洁,蒲昌玖.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11(03)

篇4

过去的几年,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为学校开启第三次创业的新征程和实现高水平创新性全国高职名校的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与经济社会的需求、学生的愿望、教师的期盼还有一定的差距,面临严峻的挑战,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设置不尽合理,专业规模和布局分布不均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不能紧跟市场潮流,教师未能及时掌握企业的最新技术和行业信息,教材内容和信息不能及时更新和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2)在行业中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教学名师、技能大师数量不足,教学科研团队有待进一步培育,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最大瓶颈。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质量不高、特色不特、合作的程度不深,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强。故在工业4.0背景下,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系统的高职院校专业校企共建模式,对高职院校专业的良性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有效指导校企合作实践,提高校企合作绩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校企共建专业模式

根据以上的不足,在国家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三年行动计划的引领下,秉承立德立新,乐学乐业的校训,结合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与职业一体、学业和岗位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必要措施提高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体如下:

1、要明确把握学校教务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凸出顶层设计学校的工作目标和方向应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的特色来把握,从企业需求、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就业发展三方面需求为出发点,按照五年、三年、年度的节点进行系统的谋划,明确重点开展的任务清单,理清学校内涵发展的思路。

2、采取措施营造浓厚干事创业的科研学术氛围提高积极性和浓厚氛围,应做一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要尊重教师的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要尊重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老师,使他们得到认可,有种自豪感和归宿感。

(2)要定期的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到校进行学术讲座和工作交流,形成常规性的文昌论坛活动。

(3)逐步在条件成熟的学院建立教学团队,同时制定必要的激励机制和考核办法,使它们多出成绩,出好成绩,利用教学团队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吸引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浓厚学术科研氛围。

3、要建特色、树品牌、凸内涵,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要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展工作,以适应学校的三年行动计划规划目标和培养名专业、名课程、名教师、名学生、名企业、名文化的要求,做到内涵提升,外延拓展。

(1)加强品牌和特色专业建设。鼓励二级学院走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和内涵发展之路,实现一院一特色、一院一品牌

(2)重视孝文化和创新创业文化的育人特色,营造立德立新、乐学乐业的育人氛围。

(3)积极提升专业层次和课程转型升级:积极把国家精品课转型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和在线公开课程,提升学校的软实力和知名度。

4、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动态优化机制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工作的良性发展,需要创新一套科学、合理、系统的教学管理办法,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思路和措施,构建专业布局和专业结构的动态优化机制。具体做法如下:

(1)强化五表联审制度

这五个表分别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制定的教学计划进程表、每个学期有相应的教学安排表、每门课有对应的授课计划、每个班有一个课表、教学实施过程中每节课有一个授课登记表,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能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教学质量的诊断和改进。

(2)深化专业的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的市场化、社会化,促进专业建设和企业的共同发展,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这种企业参与的专业建设方式,有利于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紧跟市场潮流,符合企业实际需求,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高新技术的学习和推广通过校企共建把企业的最新技术和行业信息传递给学校,专业教师可由此获得最新的信息资料,进而转变教学,并加大对行业信息的收集用于指导教学工作,大胆抛弃滞后的教材,与企业技术人员编写适合校企共同发展需求的专业教材,不仅优化了教材,推广了新技术,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同时也促进了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4)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节约资金,解决学校专业教学场地和设备不足问题,实现办学的创新学校的教育资源(设备、技术等)往往落后于企业生产一线,许多学校花巨资购置实习和生产设备,但学校设施设备的使用受教学进度的影响,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因此使用率普遍降低,如果不添置设施设备,又会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校企合作化解了这个矛盾,提高了现有资源的利用率,避免了重复投资。

(5)建立以学院为主体、多方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健全各类规章制度。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引入第三方评价,构建由社会、企业、学校、学生四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质量反馈机制,由校企双方人员共同实施校中厂、厂中校和校外实训基地教学质量监控。

(6)建设专兼结合、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采取有效举措促进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通过内培外引、校企互融、以老带新、技能竞赛等措施提高老师的专业技能水平。通过企业实践、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国外培训等途径,培养在本专业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骨干教师,并完善兼职教师的选聘、培训、使用、考核制度。

(7)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共同育人,共同发展企业通过签订学生培养订单协议,协助学校制定教学课程和授课计划,使学生在校即可接受企业文化,学习相关知识和技术并达到熟练。企业不仅免除了社会上招工的麻烦,避免了招收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等不利因素,同时还省去了对新职工的入厂教育和培训等工作。

(8)校企共建多功能实训基地。在数控实训基地内,与武汉金石兴机器人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共建院级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和校中厂。与马勒三环气门驱动(湖北)有限公司、武汉神龙汽车集团等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和厂中校。

三、校企共建专业良性发展的建议

校企共建专业良性发展关键因素是人的因素,为促进校企共建专业良性发展,必须采取综合激励措施调动广大教师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和专业技能水平。

(1)采取激励措施调动学校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我们要综合运用激励方式,构建一种价值激励、情感激励、发展激励等柔性激励和薪酬激励、考核激励、制度激励等刚性激励的立体激励措施来调动广大教师员工的积极主动性。

篇5

关键词:突发事件 应对管理 校园 信息

一、前言

对于学生来说,考试是检测学习成绩的主要方式。高考,中考,大学英语四、六级,考研等各类考试每年都在校园内如火如荼地开展,但考试过程中突发事件频频出现。在2012年各类校园考试中,我印象比较深的突发事件是6月份在几个省内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高考时间错误,如在四川广元中学考点,一个考场在高考第一天就出现了考场时钟比实际时间慢了半个小时或者17分钟的情况。再就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四级听力试题误放成六级听力的试题,千余考生被迫留在考场中4小时……这类校园突发事件频频发生,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必须加强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二、学校危机事件的特征

(一)校园危机事件的突然性和不确定性

突发性,顾名思义就是在一切正常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让人措手不及,或者是只有短时预兆,必须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加以处置和控制,否则将会造成更大危害和损失。如学校暴力事件,如果应急能力不强,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事件发生的时间、形态或后果往往无规则,难以准确预测。如2012年的高考时间错乱和四、六级听力的误放等。

突发性以及与其紧密关联的不确定性让人很难预测危机事件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以什么样的形式发生。

(二)校园危机事件的公共威胁性

校园危机事件的公共威胁性即事件的发生会威胁到部分学生与教师的利益甚至生命安全,具有公共危害性,包括心理和生理两个层面的危害。无论是哪一类校园突发事件,如果不及时准确地进行处置,事件的负面影响就会逐步扩大,当然学校和政府付出的处置成本也会进一步增加。

(三)校园危机事件的多样性与频发性

突发事件的种类多种多样,我们比较熟悉的有财物丢失、人际分歧、学生早恋和未婚先孕、校园暴力、厌学辍学、家庭变故、学生自杀等。

频发性是指发生频率比较高。我国学生数量巨大,校园突发事件防不胜防,学校稍不留神就可能发生。频发性与危机事件的多样性成为校园突发事件的一个典型特征。

(四)校园危机事件的社会影响大

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学生的安全也时刻牵动着万千家长的心。学校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消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波及范围非常广,就会引起每个父母的恐慌和不安,媒体也会对此高度关注。如果突发事件造成的后果严重,更是给父母造成了终生的创伤,也会引起社会的不满。

(五)校园危机事件的敏感性

校园危机事件的敏感性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含义:一是危机发生地点的敏感性,因为学校一直是学生聚集量最多的地方;二是危机事件发生人员的敏感性,即校园危机事件,特别是涉及学生安危的事件,牵动着每位家长敏感的神经,学生是父母的希望与寄托,一个学生的非正常死亡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往往意味着家庭希望的破灭;三是危机事件引发问题的敏感性,引发校园危机事件,尤其是的一般都是一些十分敏感的问题,如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问题、考试集体舞弊问题等。而学校危机事件发生地点、问题的敏感性与社会的高度关注密切相关。因此,学校一旦发生危机事件,必然会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校园危机事件的敏感性和社会性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就对学校和社会在处置这些危机事件时提出更高的要求,处理时需要格外谨慎。

三、我国学校突发事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理性认识不深,缺乏校园危机管理意识

学校内部存在着很多理念上的缺失,首先表现在危机意识淡薄,应对思想松懈。这是因为我们国家整体表现为缺乏危机意识,很少做到居安思危。目前,学校内部各级人员在危机管理过程中主要以亲身经验来面对危机,缺乏系统性的训练。其次,很多人在校园危机管理问题的认识上存在偏差,整体认识不到位。大部分学校人员只重视教学质量,忽视了危机管理,甚至没有把校园危机管理提上日程。由于人本性中侥幸心理的存在和人们一直处于被动管理的状态人们即使能够从本质上认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严重性,也会由于被动接受信息的现状而不能很好地对危机进行准确识别和科学判断,当发生危机时就不能及时采取行动,在最合适的时间采取最为恰当地应对措施,进而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不能把危险降低到最小限度范围内,最后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学校突发事件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从危机管理的分类中可以看出,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的子系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大多数学校在面对校园危机时,总是以自己学校的规定为出发点来进行应对,这样危机事件在处理时就得不到法律的保障,因此会给学校危机事件处理带来一定的困难。长久以来,重行政、轻法制的特点一直存在我国校园危机管理过程中,学校内部的法制建设过程中,规章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一直无法摆脱。然而现存的大部分应急预案都是文本预案,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漏洞很多。总的来说,就是管理水平不高,综合协调机制严重缺乏。

(三)缺乏危机预防环节的实践教育和模拟演习

近几年,随着校园危机事件来频频的发生,各层次学校逐渐重视校园危机意识教育,大多数学校在校园中都开展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磨难教育和安全教育等,越来越多的学生注重生命的价值,学会了保护自己,学会了承受挫折和磨难。但值得注意的是,学校在重视校园危机意识教育的同时,却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校园危机很少有学校进行实践模拟。这样导致理想与现实严重脱节。学生危机实践教育和学生危机事件模拟演习的缺失使文本预案在真正危机到来之时很难及时有效地转化成实施预案。

(四)危机发生时信息的不对称性

每次当危机事件发生之时,由于人的本能,大部分人都处于极度紧张与恐慌状态,急于通过更多的信息来了解自身所处的境况。这时如果不能保证所获信息的准确性与信息通报的及时性,各种猜测与谣言将蜂拥而至并且迅速散播,最终可能导致更多的危机,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目前校园危机事件过程中的信息沟通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有:第一,在危机发生时官方经常提供许多缺乏科学性的信息;第二,学校与相关部门的沟通缺乏有效性。目前,我国校园危机管理过程中,学校与政府和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常常不及时。学校一般会隐瞒危机发生的事实与引发的后果,选择学校内部自我解决的策略。殊不知,校园危机不单单是学校内部的事情,也不仅仅涉及师生的健康与财务损失,还可能包括社会管理体制的缺漏,更有甚者还可能导致犯罪。

四、学校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

(一)深化校园突发事件的管理理念

管理理论的建构与管理实践的发展在更深层次上取决于管理理念,理念是隐藏在管理中的理论前提与逻辑支点,可以使管理工作更富成效。学校管理者应当从学生危机事件的特点和管理目的入手,总结出最佳的管理理念,并以此为指导,为学生危机事件管理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确保高质高效地进行校园危机事件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校园危机事件的体制机制

在危机预防时组织管理体制机制的完善是前提条件。各级人员都要进一步深化“校园安全无小事”的理念,建立健全校园危机管理机构,采用模式化、规范化的危机管理模式,并系统地运用于校园管理危机过程中,将校园危机管理常态化。

(三)加强危机预防环节中的实践教育和模拟演习

近年来,在我国校园危机管理过程中,加强了对校园危机事件的防范和学生危机意识的教育,而且面对不同的危机事件制定了不同的应急处理预案。但是,仅仅通过意识教育,师生不能很好地亲身体会和感受危机的防范知识和应对危机时的具体处理技巧,如果不能很好地施行训练和检视,应急预案的制定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形同虚设。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全校师生应加强危机事件的实践教育和模拟演习。

(四)完善学生危机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沟通机制

在危机的征兆期、突发期、延续期、痊愈期信息沟通机制的建设不容小视。全面做好校内外的沟通工作是保持信息畅通,完善校园危机管理中的信息沟通机制的必要条件。校内的信息沟通工作主要是与学生的沟通和学校内部危机管理各部门的沟通工作。学校在进行校园危机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好校内的沟通工作,还要处理好与校外的沟通。在与校外进行沟通时,首先,与家长的沟通要处理好。其次,要做好同政府主管部门的沟通。再次,要做好与新闻媒体的沟通。

(五)完善危机处理后的恢复机制

危机发生后,损害的主要是师生的身心健康和学校自身的形象。然而,在我国校园危机发生后,由于危机处理后学校的形象恢复机制和规模性的心理恢复不够完善,所以,要针对这些方面提出应对策略来完善其恢复机制。

1.危机处理后规模性的心理恢复

如果我们身边或听说出现学生非正常死亡的事件,如喝药自杀、跳楼自杀、被杀等,学校教师不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时有部分学生很容易就会产生错误观念,严重者开始怀疑自身生命的价值与生活的美好。因此,学校在进行日常心理干预的同时,校园危机发生后规模性的心理干预也是不能忽视的。目前,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主要措施是通过开设专题性讲座,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观念,通过讲座形式向全校师生传达心理关怀,使大规模的学生淡化危机事件对师生心理的不良反应,帮助学生消减危机事件所带来的心理恐慌。还可以班级为单位,利用同学之间的友谊,互帮互助,让同学们心中充满温暖与美好。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心理恢复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彼此共同的交流与疏导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调节会更加有效。

2.危机处理结束后学校形象恢复工作的完善

有形资产的恢复和无形资产的恢复是校园危机处理后学校形象恢复的主要工作。正常情况下,当危机过后,我们会以较快的速度把受损的有形资产恢复,如修补受损的设备、维修损坏的物品等,以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维护校园的稳定,还师生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但完整的恢复工作,还包括无形资产的恢复,如学校名誉、学校的社会信任度等。因此,在危机处理结束后的校园形象恢复工作中,学校应牢牢把握机会,变被动为主动,转化危机,将校园危机及时地转变为学校发展的契机。另外,学校还可以把近期取得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以及学校近期所做的公益活动等通过媒体报道的形式展现给人们,从而重新树立学校的形象和声誉,切实做好校园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学校形象恢复工作。

五、小结

本文结合目前我国校园危机事件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我国校园危机管理应对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目前危机管理中还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笔者进一步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以不断提升我国校园危机管理的水平,确保危机隐患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为学生创设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使我国校园成为“平安校园”。

参考文献:

[1]郑恒毅,王健卉.高校群的成因及处置[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2]韩亚丽,张瑞红.学校突发事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J].教学与管理,2011(3).

[3]郑乔元.我国高校校园危机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作者简介:

王娟(1985- ),女,山东潍坊人,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1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篇6

摘要:近年来,地震、火灾、持刀威胁、伤人;弑师事件;学生跳楼事件等校园突发事件充斥着今天的中职校园,这些事件的发生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威胁到学校的发展,有的还造成了重大的人身伤亡。因此,如何针对中职学校危机事件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对学校管理者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关键词:中职;管理;危机;危机管理;学校危机管理

一、校园危机与校园危机管理

(一)校园危机。

对于“校园危机",也称“校园突发事件"、“校园公共突发事件"等。危机这个词在目前的语境下带有一些避讳,所以官方一般使用“突发事件”或“公共突发事件”的概念,比如,国务院2005年1月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①,教育部2006年的课题指南则使用“中等职业学校公共突发事件”的称呼。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国内媒体对突发性事件一般做消极评价,各种报道一般倾向于认为一旦有突发性事件发生,就应尽快消除或平息。而管理学领域认为危机既是危险又是机遇,具有双重性,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既有可能导致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也有可能成为解决问题的契机。笔者认为,在具体的研究中应规范这些概念的使用,区别校园危机、校园突发性事件等概念,以推动有关校园危

机管理更为细致的研究。

(二)校园危机的诱因。

有些研究者在总结校园危机诱因时,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冲突和碰撞、转型时期社会多样化的格局、教育资源的匮乏和工作中的不足是引发中等职业学校突发事件的深层次原因。②另外,分析公共危机的诱因框架也是很好的借鉴。他们从社会层面――组织层面――个人层面层层深入地剖析了中国社会危机的诱因:在社会及组织层面,认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性以及传统道德文化体系的失衡为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个人行为层面,认为近年来官僚腐败、贫富悬殊、社会风气败坏、就业形势严峻等因素,使得部分民众对社会、政府、自身发展的满意度较低,这些不满怨恨情绪成为破坏社会稳定状况的因子①。

我们在考察校园危机的诱因时,既要把校园危机放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与具体的国情和当下的社会特点相联系,同时也要考虑各类学校、各个地区的特点和情况,从宏观到微观全面把握校园危机出现的原因,这样对于校园危机管理才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标本兼治。

中等职业学校校园危机管理的应对策略

所谓的校园危机管理是指学校为避免危机发生或降低危机发生时所带来的损害,而进行的管理措施或策略。即任何防止校园危机发生的措施,都是校园危机管理。

(一)中等职业学校校园危机管理的必要性。

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和与市场的关联性这两大特点。它重在对准备就业的学生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陶冶职业道德、提高职业能力和劳动素质,是直接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职业技术、管理和服务人才的定向教育,重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由此可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等职业学校已经进入市场经济的大海之中,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学校的目的虽然不是盈利,但必须要实现自养,必须有相当的经济收入投入教育,必须巩固和发展生源,实际上已经具备了企业的基本要素。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要以企业的理念、企业的方式来经营学校。面临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以防范和化解危机为主要内容的危机管理就不可避免地纳入了中等职业学校的管理日程。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危机管理就是通过对各种普遍存在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危机进行预测和监控,建立适合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危机预警系统,从而避免或减小各种危机对学校造成的危害。以利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危机预控管理机制。

美国著名危机管理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曾经说过一句话:“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好办法。”这十分深刻地揭示了危机管理的最基本原则:“重在预防”。

我们一直在倡导要把学校办成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园地,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然而,比学生的“快乐”、“素质”更基础的是“健康”,比健康更基本的是“安全”。因此,在学校建立危机预控管理机制,绝不是应时、应景之举,而是学校管理机制中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

应对校园危机,需要发挥团队力量,需要建立一个危机管理小组,应有固定存在的机构和组成人员,主要职责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应急预警方案、应急处理程序、建立善后修复机制指定合适的发言人等,并且负责把小组的人员组成、职责分配、联系电话都告之学校里的教职员工,并保证从学生到生辅老师到学校学生部门,使学校信息联网通畅,学校成员都能迅速获取危机事件警讯,发挥危机事件状态下的相互合作整体能力。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危机管理常设机构应当立即预警信息,危机管理小组成员立即进入相应的应急工作状态。这些小组人员可包括学校的保安、教学后勤服务、学生部、心理咨询、医院等相关部门专业人员,并考虑有各科室、各组的教师代表、班主任和学生代表的比例,由校领导负责,并设立专门小组,针对各种可能状况拟定必要的应变计划,并指导定期与不定期的演习和操练。

防患于未然,是危机管理的关键所在。预警机制的完善程度决定着危机管理水平的高低。首先预警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尽早发现危机,而危机管理的理想状态就是将一切具有可能发展成危机事件的情况消灭在潜伏期,减少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其次预警机制的建立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快速的危机反应。

(三)加强法律意识,规范校园危机管理中的法制建设。

教育部于2004年11月出台学校安全管理新措施,这些都意在防止学校事故的发生。上海已率先为校园安全立法。所以,在宪法的指导下,在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制定有关校园危机管理的全国性法律,建立和完善校园危机管理机构,并赋予其执法权,确保校园安全,在当前越来越复杂的校园情况下,使学校的危机管理走上法制化的轨道,显得更为迫切。

对于学校而言,学校应首先采取一系列措施,设法消除各类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加强对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危机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磨难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等,强化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尤其是民主思想、平等观念、公正精神、权利意识、法治理念等,使他们自觉地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在管理工作中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同学;学校还要有一个可操作的,从校园危机的预防预警、控制处理到补救恢复阶段的危机管理策略,并定期组织全体学校成员实施危机模拟实战演练,提高全体人员的应急能力。

(四)树立现代危机意识,加强中职学校内部危机管理。

目前,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期,伴随着学校危机事件的频繁发生,危机管理能力已经成为了衡量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干部领导能力和水平的标准之一。在校园危机管理过程中,学校领导的危机意识、决策水平、沟通能力、心理素质等都对危机管理活动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特别是中职校各阶段的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方面都不成熟,自身防护能力较差,掌握的求生知识较少,因此加强中职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就显得更加迫切、更加重要。

(五)积极开展校园危机管理研究,提升校园危机管理能力

篇7

摘要:高校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和学生教育管理一线的工作者,是确保教学秩序正常和学校安全稳定的重要力量。文章分析了辅导员在校园安全防控和校园安全处置中存在的不足与短板,并据此提出提升辅导员应对校园安全防控和危机处置能力的建议与方法。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安全;处置;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029-02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新型人才的摇篮,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高校安全稳定是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前提,直接关系着学生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家庭的幸福安定,同时也是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危机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高校的和谐安定与持续发展。因此,规范校园安全管理,维护高校校园安全稳定,做好安全防控与危机事件处置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和学生教育管理一线的工作者,在校园安全防控和危机事件处置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健全高校辅导员的校园安全防控参与机制,发挥其校园危机事件处置过程中的中坚作用,培养其较为全面的安全防控与危机处置的素养和能力,让他们在应对高校危机事件中真正起到信息收集员、政策宣传员、情绪疏导员、思想稳定器的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

一、校园安全防控体系与校园危机事件的概述

1.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内涵的界定。从狭义的角度讲,校园安全防范的目标就是保障校园内每一名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将可能发生的损失减到最小。但是,从安全管理所研究的对象及范畴的广义角度来理解,保障校园安全应包括更多方面的内容,安全防范已不仅仅是单独的一组人力、一个技术或一种机制所能涵盖的问题。我们必须结合多方面的因素,完善现有的多种校园安全防范手段,形成广义上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Campus SecurityControl Architecture),即全面加强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并从整体上有机结合人防、物防、技防,进一步从管理上把握校园安全全局,从技术上完善动态的安全防控体系,最大限度地保证高校校园安全。

2.校园突发安全事件概念的界定。大学生校园突发安全事件是指由于自然、人为或社会政治等内外部因素引发,以大学生个人或群体为主体,不以高校管理者意志为转移,在校内无可预见可能而突然发生,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较大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事件发生呈现突发性、组织行为呈现专业化、处置过程呈现复杂化等特点。

二、高校辅导员在校园安全防控与危机处置中的不足与短板

高校校园安全防控与突发危机事件的发生与处置考验着高校辅导员的应对能力,而辅导员的应对能力高低也直接关系到危机事件能否顺利解决。现阶段仍有部分辅导员在参与学校校园安全防控和应对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的能力与素养上存在严重不足,亟待提高。

1.重视程度不够,个人角色界定时有错位。部分辅导员在参与校园安全防控的过程中,对于自身岗位职责认识存在误区。比如一些辅导员认为自己人微言轻,处于基层,没有话语权,难以参与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一些辅导员在危机管理组织体系中定位模糊,对安全责任事故或危机怕承担责任,敬而远之,做安全事件的局外者;还有一些辅导员缺乏危机管理的素质与能力,考虑自身利益得失,处置危机事件被动推诿,做被动应付者或片面应付者。一些辅导员违背工作原则,顾及人情关系,不敢也不想处理违纪违规学生的庇护者。

2.危机意识淡薄,迅速处置能力有待增强。部分辅导员的危机意识淡薄,责任感不强,面对大学生突发事件要么敷衍了事,置若罔闻,要么一拖再拖,束之高阁。他们对大学生突发事件的认识不足,不能迅速发现已存在的危机隐患。不能正视和解决问题,缺乏对事件发展的应急准备。

3.忽视重点关注,六类困难学生问题突出。大学生突发安全事件主要是由学生群体中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就业困难、心理困难、身体困难、守纪困难”等六类学生即“六困生”问题而引起的。日常工作中,部分辅导员平时只是笼统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很少正确引导这些W生的价值取向,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关心他们的具体需求。

4.沟通协调困难,过程管控能力有待提升。部分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沟通、引导方法不科学,管理相对滞后,思想未能与时俱进,惯用以往的经验处理问题,特别是面对突发事件时,他们习惯于传达和执行学校的各项指令,过于强调管教,总是处于学校与学生会的夹层中,缺乏对学生的合理引导。

三、辅导员校园安全防控与危机处置能力的要求

当前高校大学生安全防范与法纪法规意识整体仍显薄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高校安全防控与校园危机工作现状来分析,高校必须重点从大学生校园安全事件从危机前的防控预警机制、危机中的应急处置机制和危机后的善后恢复机制三个方面来界定辅导员校园安全防控与危机处置的相应工作机制,强化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是当务之急和必然选择。

(一)大力培养辅导员校园安全防控与危机处置的六项素质

1.增强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对于高校安全防控与危机处置工作,应培养辅导员高度的政治敏锐度,以舍我其谁的主动担当,高效完成安全工作任务。

2.增强辅导员的道德素质。帮助其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道操守,以身示范,爱护扶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3.增强辅导员的知识素质。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帮助辅导员了解、掌握更多的安全防控技能,熟知安全事件处置程序,并积极主动传授给所带学生,尽量减少学生意外伤亡事故,提升现场救治效果。

4.提高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在应急事件处置过程中,重视对辅导员心理疏导,调节辅导员心理状态,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看待危机事件。

5.增强辅导员的身体素质。只有具备好的身体,才能深入一线,扎实作为,在处理各项棘手的安全事件中保持精力,以高度的热情出色地完成任务。

6.增强辅导员的法律素质。只有法纪法规意识到位,才能规范辅导员的工作岗位职责,规范辅导员的日常行为操守,规范安全防控与应急处置的流程管控。

(二)大力提高辅导员校园安全防控与危机处置的六种能力

1.积极培养辅导员的良好人格,对学生行为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安全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从院系管理到班级管理是基础,知识普及是重点,习惯养成是关键。

2.积极培养辅导员及时准确的判断力,对事件缘由起到客观评价的作用。辅导员需要经常深入到学生生活学习中,了解学生情况,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更好地发挥辅导员在安全教育等各方面的作用。

3.积极培养辅导员坚决果断的执行力,对科学处置起到行动保证的作用。辅导员需要有丰富的安全防控和应急处置经验和阅历,这样才能更好地防范和处理各种潜在和突发的事件。

4.积极培养辅导员高效全面的控制力,对事件影响起到相对弱化的作用。辅导员在安全事件发生后,必须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处理事件,对事件进行预判后,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将伤亡或者其他隐性损失降到最低。

5.积极培养辅导员及时有效的沟通力,对事件善后起到暖心化冰的作用。进行安全主题教育,预防突发安全事件,妥善处置意外情况都离不开当事方之间的信息沟通。

6.积极培养辅导员总结提升的反思力,对安防工作起到不断推进的作用。辅导员经常反思自己身边经历的校园安全事件处置流程,总结经验教训,可以对日后处置同类事件起到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突发性事件;高校教育作用

收稿日期:20151215

作者简介:刘婷(1991―),女,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政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4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3018403

1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突发性事件和危机频繁发生,校园危机也是无法回避的一个重大问题。频繁发生的校园的危机不仅可能威胁到高校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同时对高校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无形的负面影响,更可能促使其价值观偏离的主流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导向,这也容易产生威胁校园稳定的因素,爆发校园突发性事件。基于此,校园危机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危机管理也不能单凭借技术性的“硬性”管理过程,更是一个预防和控制大学生思想和心理步入歧途的“柔性”管理过程。因此,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角度预防和控制校园危机是一个非常有必要的研究。

[BT(1]2[ZK(]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性事件中的预警作用[ZK)][BT)]

高校突发性事件具有不确定性特点,很难预测到突发事件的发生,因此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中,要充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性事件前兆中的敏感性,在危机来临前有所察觉,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辨别能力应对在高校突发事件中充分发挥出来。预警控制阶段是突发性事件的第一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控制阶段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2.1导向功能

《礼记・中庸》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高校作为一个组织系统,通过组织系统制定高校突发事件预案,未雨绸缪,可以做到有备无患。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控制阶段具有导向功能,这是思想政治工作最具代表性的根本功能,也是其他任何教育都无法代替的功能。高校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即大学生危机意识的导向功能、行为规范的导向功能。

高校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高校大学生一直处于象牙塔被牢牢的保护着,缺乏足够的社会阅历,加之我国高等教育的危机意识教育的欠缺,是社会事件中的敏感群体,当危机事件爆发时,高校大学生的反应都是不知所措,无法应对。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危机意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可以达到“用少量的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钱治疗”的效果。在2008年上海商学院发生的火灾事例很好的说明对高校大学生危机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在11月14日,该校一个寝室着火,由于大火来势凶猛,寝室门无法打开,4名女生为了逃生,慌忙从6楼寝室阳台跳下,当场身亡,这也是今年来发生过的最惨烈的校园突发事件。上海商学院学生寝室着火事件给我们带来惨痛的教训,这也充分暴露了高校大学生在应对突发性事件时危机意识的缺乏。在高校突发事件爆发后,高校决策者和管理者要从容应对,在心理上和物质上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首当其冲的是狠抓突发事件发生的危机意识教育。需要从思想上重视危机,加强大学生突发事件危机事件的意识培养,就可以对危机事件发生的征兆产生一定的敏感性,变被动为主动,尽可能地将危机消除在潜伏期和萌芽状态,做到防微杜渐,防患未然。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特别是在学生日常的管理和教育方面,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增强其生活中忧患意识,提高其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预防管理中的价值最大化。

2.2信息的收集及反馈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收集与反馈功能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并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通过传播系统进行快速的回报并进行信息反馈,为危机治理提供信息支持和决策支持[1]。反馈功能具体表现在:①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工作,为高校突发事件危机前的管理提供信息支持。我们要足够重视大学生可能出现的潜在危机,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多视角的信息来源渠道,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随时掌握学生情况。另外,学校可以有意识地组织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训练项目和模拟演练活动,2006年8月31日,教育部首次在清华大学举办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演练,3300余名新生参加演练[2]。②依托高校对危机防控信息的,为高校突发事件的危机提供舆论支持。贺拉斯曾经说过:“舆论有时是正确的,但有时是错误的,舆论究其本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1种,高校危机管理过程中应该注重对新闻媒体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管理过程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不完整、不准确,再加上大学生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敏感性、活跃性特点,无可避免加大高校校园危机的负面信息传播,如果这种负面信息在传播中被强化,将不利于校园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更会导致危机的扩散。所以,舆论引导在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半功倍,有利于高校设置权威的信息传播途径,树立起学校正面形象,因此,积极引导危机处理时期舆论正确导向在危机处理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

[BT(1]3[ZK(]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阶段的价值功能[ZK)][BT)]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阶段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发挥心理干预功能、发挥宣传和引导功能、发挥动员功能以及发挥沟通功能等方面。

3.1心理干预功能

心理干预是针对社会公众和有关人员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其施加影响,并使之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行为[3]。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性事件中有2个作用,其一调节高校大学生在面临危机时的心理适应度。高校大学生在危机突然来临时,由于缺乏危机防范意识,在行为上一般表现为无从下手不知训措,在心理上也会受到巨大冲击,个性心理脆弱,挫折耐受力低下,此时,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发挥其感化作用,通过宣传和教育,促使高校大学生注重提高其自身修养以及对突发性事件形成的一个正确认识,而不是一昧的去反抗抵触,如果身边有同学滋长了这种情绪,需要被高校管理者加以重视,及时纠正其错误的想法和观点,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舒缓其心理压力,克服大学生应对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的恐慌失措。第二,协调高校内部各个组织,建立完善的校园危机干预体系,发挥集体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合力。“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性事件中的作用在于将高校各个组织、部门的工作者集中、聚集起来,齐心协力为突发事件的有效解决贡献力量,使集体的力量达到最大化。

3.2沟通功能

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学校内部会涌现出各种各样的事件版本,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信息的不透明,致使校园危机管理工作难以展开,甚至给高校师生带来极大的恐慌。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与高校组织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在这种危机时刻,通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功能,加强对高校突发事件正面的宣传和引导,有利于及时反馈和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过程中的沟通功能:①要充分利用校内媒体的沟通功能。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通过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校园BBS等及时高校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让师生充分了解危机进展的动态和真实状况,有利于增强师生战胜高校突发事件的信心,增强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抵御风险的能力。②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沟通功能。通过党团组织和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可以及时、准确地高校突发事件的信息,增加信息的透明度,有利于稳定师生情绪,化解校园危机。例如,2003年,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发生校园爆炸案之后,校方及时信息、加上实时的宣传和引导,促使校园秩序迅速地恢复正常,保持了校园环境的稳定。在事件中北京大学充分利用校园网和校园BBS,及时正式公告,宣布在校园爆炸案中的人员伤亡已经财产破坏情况,及时缓解了校园危机恐怖紧张的气氛,缓解了校园危机。

4.1制度整合功能

整合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使多个不同的部分在保持其特性的前提下,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5]。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后管理时期的制度整合功能具体表现为:(1)通过信息的及时沟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随时把握高校突发事件近期的动态,归纳出目前高校突发事件的显著特点及工作难点,达到完善高校各项工作制度的目的。高校危机管理的目的就是保证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长期发展,因此在危机事件得到基本控制和解决之后,高校就需要把危机管理的重心放在恢复教学及管理上。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危机爆发时,学校不可避免的会陷入一阵恐慌混乱,高校大学生可能就会忽略到学校的规章制度,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变化状态,形成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推动高校突发事件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2)高校突发事件发生之后,高校通过宣传教育的形式,让高校工作者和学生清楚认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政策。

4.2精神动力功能

精神动力功能是指把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期形成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精神动力加以整合,使各种精神动力从多样性走向统一,形成动力合力,成为推动事件良性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思想政治的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族精神和思想道德素质:(1)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在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过程中,爱国主义教育居于核心地位;(2)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高校危机事件的出现,会给高校师生的道德观念及信念造成一定的冲击,让大学生的道德评价标准失衡,从而导致一系列负面情绪的出现,如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此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要通过课堂、讲座、集会、活动等方式,来教育、引导、大学生群体坚定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

参考文献:

[1]

王鸿.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稳定功能――基于危机管理视角的思考[J].武警学院学报,2009(5).

[2] 张丽.如何加强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1):26~29.

[3] 杨小玲,周天梅.论心理干预在社会突发事件中的意义和作用[J].湖南社会科学,2003(4).

篇9

关键词: 高校危机 危机管理 和谐高校

目前,构建和谐高校是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但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改革交织在一起,使得高校办学和发展承担着更多社会责任和不确定的因素,一些突发危机事件不时出现,严重影响和干扰了高校正常的教学与生活秩序,有的甚至使高校的声誉和形象受到极大伤害,严重影响高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影响和谐高校的构建。因此,高等学校必须从构建和谐高校的角度,审视高校的各种危机,以进一步加强危机管理。

一、高校危机及危机管理

从高校管理的角度理解高校危机,国内外学者有着较相似的认识,即都认为“凡是发生在高校校园内或与高校成员有关的,在事先未预警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可能严重威胁到高校的正常教育秩序,并可能带来其他不良后果的事件,包括对高校成员造成不安与伤害、对高校的教学设施造成破坏以及形象声誉带来损害等,而以高校现有的人力与资源难以立即有效解决的,均称之为高校危机”。[1]一般说来,高校危机事件可分为自然性危机(发生在高校)、社会性危机、高校设施性危机、高校管理类危机。自然性危机就是人们常说的天灾,如地震、暴雨引起的山洪、台风、飓风、雷电、流行性传染病和其他自然灾害;社会性危机如大规模、恐怖袭击和信仰危机、心理危机、人生观受挫等问题引起的自我伤害,以及相互施暴等,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高校设施性危机事件,如校舍损害或倒塌、网络问题,以及电脑病毒引起的学校运行危机、学校的体育健康设施因维修不当或防范措施不当或长期没有维修对师生造成的伤害,等等;高校管理类危机事件近几年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如领导换届、领导作风、渎职失职、财物危机、生源危机、学术腐败、教学质量下降而造成的形象危机、后勤管理滞后,以及学生集体食物中毒、治安管理松散、歹徒侵入校园,等等。

由于危机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危机管理也就成了现代社会公共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反映着现代人的一种理性生活方式,危机管理指的是“建立和维系各种重要关系,研究和预测它们的发展趋势,以及对可能会出现的对组织有破坏性影响的问题或事件采取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那些问题或事件对组织的不利影响”。[2]对于高校来说,危机管理是一种产生于灾难应对过程的智慧体现,高校危机管理“就是要建立一个统一的高校危机管理专门机构,这个机构的职责是负责危机信息的收集;制订反危机战略规划并将其纳入学校日程;判断各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并评估其危害的风险;危机的防范;监督危机管理日程的实施;进行危机管理教育和训练;危机发生时,协调学校各院系、各部门进行反危机行动,等等”。[3]

二、加强高校危机管理是构建和谐高校的重要诉求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本已充满不确定性因素的社会生活注入了更多的变量和参数,“由工业社会的高度发展而导致的现代性对人类社会现有状态的每一个领域哪怕是很小的领域都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因素”。[4]任何地点发生的局部危机在网络技术扩散效应的作用下,都很快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而转化为全球性的公共危机。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公共组织机构存在,危机也就由此成为高等教育组织环境的常态。高校遭遇的许多突发危机事件,不仅会威胁高校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严重影响高校的正常教学科研秩序,而且会给高校的管理工作带来巨大冲击,对整个校园乃至社会公共生活造成的危害和影响是全方位的。当前,构建和谐高校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和谐高校就是高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是高校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高校的和谐必然是整个高校校园井井有条,学校的管理秩序、教学秩序和科研秩序都呈现出一种持续的、连贯的、平稳的运行态势,在校园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每个人都能够从中获得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与保障,校园结构稳定、关系融洽,广大师生员工能够心气平和地干事业、求发展。但突发危机事件所造成的危机状态不仅构成了对高校正常教学、管理和师生生活秩序的威胁,而且会使高校的形象和声誉受到严重的损害,直接影响高校稳定、改革和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管理者逐渐认识到,危机管理不仅是政府、社会和企业的管理重要内容,而且是高校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崭新课题,已成为构建和谐高校的至关重要的管理诉求。当前我国高校管理中,缺乏危机意识是―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存在“两重两轻”现象:重日常管理制度建设、轻危机管理体系建设,重“事后动员”、轻“事先预防”,致使高校面对突发事件时由于没有应对预案而常常出现手足无措的恐慌局面,往往造成灾难性后果,严重影响高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影响和谐高校的构建。加强高校危机管理目的就是保护学生、教职员工及在校有关人员的生命和健康,以及个人和公共财产,维护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和环境,从而进一步实现高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

三、和谐高校视野下的高校危机管理实现

(一)着眼高校的和谐发展,树立和加强危机意识。

目前高校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危机防范意识普遍较差,而高校所面临的形势发生巨变,生存和发展遭遇空前挑战,突发事件出现的机率大增,危害性也更加空前,严重制约高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应对“危机”,已成为高校管理者的无奈而又现实的选择。高等学校应从战略的高度,着眼高校的和谐发展,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建立危机预防观念,并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关的危机预防训练,让每个人都有全面生动的危机管理概念,做好心理和实际准备,直面危机,都能针对早期的危机警讯加以察觉,能防范于未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阻止危机发生,那么便能将危机消灭在萌芽中。

(二)树立法治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法治是和谐高校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我们加强危机管理应树立的理念。需要指出的是,高校危机管理背后最大的隐患是高校法治观念的淡薄和法制建设的不健全。危机事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校法治观念的淡薄,在危机处理中,高校往往以“突发事件处理”的名义处理,遵循“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操作原则,很显然,这种处理危机的方法已经失去了危机管理的意义。因此,高校在危机管理中,必须从法治的高度加强危机意识,大力加强全校师生员工的法规法纪教育,对其制定的行为准则和各种规章制度,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宣传教育,使全校师生员工了解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的政策制度,了解各种危机事件如果发生各自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从而高度树立危机防范意识,自觉防微杜渐,防范危机于未然,同时对于各种危机事件的责任人,以批评教育为主,并根据有关规章制度严格执行,确保国家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的严肃性,还要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立有效合法的危机处理程序和步骤,形成科学合理的危机处理机制。

以人为本是和谐高校的价值纬度,它要求高等学校在危机预防中要从“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角度来高度重视危机管理,防范危机于未然,而且在危机处理中高度尊重人权,最小限度地避免与个人权利的冲突,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和教职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将教职员工的利益放在危机处理的首位,因为“从管理理论的角度看,高校危机管理还是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理念在现代高校管理中的基本体现,是现代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5]

(三)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社会进步的必然,校园人际关系是校园文化精神的一种表现。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教师的进步,有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校园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三部分。“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因此要加强师风师德建设,做到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要以理服人,取信于人,做学生的表率,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尊敬老师,勤学守纪、胸怀大志,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学校在教育中要有目的地以学生的心理疏导为主,引导学生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等不良心理,提倡同学间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监督、共同提高,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教师之间,要杜绝“文人相轻”的不良思想,从事业出发,相互理解配合,讲究团结协作意识,为学生树立榜样,建立良好的同事协作关系。高校应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建立待同学为朋友的师生关系,给予每一位学生以切实充分的人格尊重、人文关怀和人情温暖;建立待教师如英雄的干群关系,给予每一位教师以学校主人的地位尊重,服务、帮助和热心指导。和谐的高校应给师生员工提供安全感、归属感和信任感。特别是高校的领导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理解个人与群众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个体作用和群众作用的关系,依靠广大师生员工,推进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改革和创新。

(四)立足构建和谐高校,建立全面的高校危机管理体系。

协调高效的高校危机管理体系应包括以学校、社会、社区为一体的高校危机预防体系和全面的高校危机处理体系。

1.整和社会力量,构建以学校、社会、社区为一体的高校危机预防体系。在危机管理方面,高校仍然缺乏科学、系统、高效的管理体系,教职工和学生的危机意识差,危机教育和研究滞后。因此,高校必须建立以学校、社会、社区为一体的危机预防体系,树立“大校园安全观”的理念,即改变以往在高校危机事件中管理主体的单一性、时间的滞后性、范围的局限性和机制的应付性等惯用做法,与社会相关部门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构建完整的危机应对机制,力求形成全方位、立体式危机管理模式。这样,在危机管理工作中,高校才会受益于整个社会的危机管理体系,在危机应急处理过程中,能够即时得到社会的帮助。

2.构建全面的高校危机处理体系。全面的高校危机处理体系应包括高校危机处理的组织机构、决策机制、沟通机制和危机恢复机制。(1)建立高校危机处理的组织机构。我国高校目前在危机处理组织机构方面的建设基本停留在临时组建危机处理领导小组这一阶段,这样临时组建的领导小组事先没有制定一个有效的危机处理计划,无法有效建立相应的危机培训和教育机制,危机处理的效果甚微,危机处理的成本高,这跟我们和谐高校的构建之要求相距甚远。从高校危机处理机构的功能角度可将其分为决策小组、执行小组和咨询小组等。(2)建立高校危机处理决策机制。高校的危机处理组织中由决策小组完成各项行动的决策,当危机发生时,决策小组应根据执行小组及咨询小组提供的综合信息做出决策,当危机事件发生后,由于其本身固有的特征,使得决策小组必须在时间不充分、信息不充分、资源不充分的情况下做出决策,这对决策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3)建立高校危机管理的信息沟通机制。清晰的信息沟通路线对成功地管理危机事件非常重要。在制定危机管理计划的过程中,在地区、高校及社区之间建立一套有效的沟通机制是十分重要的。(4)建立高校危机恢复机制。建立高校危机恢复机制是高校危机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危机事件总是给高校带来一定的有形和无形的损害和危害。危机恢复扮演着善后角色,职责履行得好,不仅可以把危机可能造成的损害性后果降至最低,还可能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契机。危机恢复机制包括:首先向各有关方面报告危机处理的经过和结果,总结教训,提出改进有关工作的意见;其次是设计出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及改进相关工作的操作方案;再次是对在危机处理过程中付出了努力的校外机构和人员及学校周边受到影响的居民进行情况通报并表示感谢;最后是积极开展危机研究和教育。

参考文献:

[1]白涛,许中华.高校危机管理对策初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VOL 7.

[2][3]郭正贤.高校危机管理的探索[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4),VOL 15.

篇10

论文摘要: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转型期,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表现是在校大学生人数剧增,如何维持正常的教学管理,防止危机事件的发生也成为目前高等院校管理机构的主要任务。本文从高校组织所应担负的责任的角度出发,分析高校面对危机事件应采取何种对策。 

 

危机管理(crisis management)是美国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最初主要集中在企业管理领域。西方危机管理学研究学者以罗森塔尔等人为代表,认为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一、高校危机管理的特点 

1、突发性 

危机事件的发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但其量变的过程又不被人们所重视,大学生长期处于校园这片净土中,与社会相对隔绝,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薄弱,所以一旦危机事件出现会扰乱高校的秩序,超出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对高校正常的运行机制造成冲击。 

2、不确定性 

危机事件的发生无论是从其发生的条件、表现的形式、造成的影响,还是从其波及的范围、今后发展的方向都体现出了极大的不确定性,没有规律可循,给制定应对危机的对策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3、破坏性 

所有的危机事件必须会造成损失,只是程度不同,范围不同,影响不同。大体上可分为有形损失,如人员伤亡、校舍损坏和无形损失,如形象受损,学校声誉下降。 

4、紧迫性 

危机事件一旦爆发就呈扩散趋势,反应越慢造成的损失就越大,所以在危机事件发生后高校领导者要争分夺秒,快速正确地作出决策,阻止或延缓危机的连锁反应。 

 

二、高校危机管理中学校组织的责任 

1、保持校园稳定,快速恢复正常的责任 

在危机事件得到基本遏制的情况下,学校的主要责任是尽快恢复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教学工作是有秩序的预先安排的工作,由于危机事件发生的突然性,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破,教学工作出现偏差,需要借由学校的力量进行调整,而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将学生培养成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所以学校有责任对出现偏差的教学工作进行纠正。由于危机事件的出现,教师和学生会出现恐慌心理,学校有责任对其进行安抚,使其消除紧张心理,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2、采取应急措施,控制危机蔓延的责任 

应急措施又叫非常规措施,是指不能按照现行的行政组织体制和程序及形式指令,需要提前对要发生的事件做出正确的判断。如果平时学校内没有建立危机管理小组没有有效的决策和控制能力,而且缺少一个应急措施下达和执行的渠道和制定应对各类危机事件的应答计划,当危机事件发生后,临时组成的危机管么应急措施有可能落空,仅仅依靠常规措施是无法控制危机的发生和蔓延的。学校作为学生权益的保护者,有责任在危机事件发生后迅速做出正确决策,控制危机的蔓延,将损失控制在最小值。 

3、提高危机意识,普及安全文化的责任 

日常的生活中有许多的潜在危机,如用电设备、交通等日常设施对教师和学生的安全的威胁,但只有在危机事件爆发后,师生们才意识到危机就在身边。学校组织危机意识的薄弱表现体现在对潜在危机的忽视,对预防工作的过分自信,未建立制度化的危机管理体系等。教师和学生的危机意识淡薄会给危机预防工作带来难度,即使学校组织会对危机预防准备充分,但效果也不会达到预期程度。所以需要学校组织利用多媒体、文字等多种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危机意识,以大学生对危机的主观感受为突破口,提高危机预防效果。 

三、高校危机管理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校危机管理不是危机处理,应先从预防开始,而预警系统是预防中最为重要的因素。预案的建立与完善无疑是各种危机,包括高校危机在内的所有危机治理首先行动框架和制度保障。高校应聘请校外和校内专家根据本校特点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应急预案,根据这个有特色的预案,各高校成立常设性、垂直型的危机管理领导小组。由于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领导小组中由校党委书记或校长担任组长,行使指挥职责,由负责宣传、教务、后勤等的副校长组成组员,再在各院系成立分小组,配合领导小组的工作。在全校范围内征集志愿者参与校园突发事件管理,既可以是学生也可是教师、辅导员,当危机发生时,能够深入到学生和教师中,带领师生应对危机。 

高校还应与所在地的地方政府相协调,把高校危机管理纳入政府危机管理的范畴,使危机处理主体多样化,使高校与政府、媒体、所在社区形成联动机制,走“校园——社区——政府”危机管理的路子,把高校应对危机所需的资金作为特殊项目纳入政府应灾专项基金中,鼓励高校依靠校内外联动力量共同应对危机。 

2、提高危机防范意识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应对危机也是如此,如果没有日常的训练和演习作为准备,当危机发生后学生和教师会因为危机发生的突然性而感到恐慌,不利于解除危机。学校可以聘请相关专业人士定期组织师生进行模拟训练;对各院系、各部门的领导进行集中培训,讲解危机发生后作为领导者应采取的措施和发挥的职能;将危机意识培养列入教学计划中,对学生进行危机知识训练,把危机事件案例作为教材引发学生讨论当危机来临时如何自救及帮助他人;发放校园应急手册,使学生了解发生危机后所应做的步骤使危机管理常规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确立的面向未来的终身教育的宗旨是:要教育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而面对危机意识的防范正是“学会生存”的一个方面。如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提出大学生安全教育要“进课堂、进教材、落实学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十条也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应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 

3、建立科学有效的扁平型信息传递系统 

危机爆发时,最需要的是真实可靠的信息,流言会使人们产生恐慌,信息不对称甚至会导致危机升级,使由于自然因素产生的危机上升为人为因素危机。因此,为了使信息传递既快速又准确,高校信息传递系统应仿照扁平组织,压缩层级,减少层次,使信息准确传达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信息失真。可采取国外“紧急联络树”的形式,建立一条只有危机信息才可以使用的线路,在最短的时间里将信息传递出去,为决策提供最新信息。 

采取多种渠道进行信息的传递,对外建立高校发言人制度,将最新的情况传达给外界,使相关部门据此做出正确的决策;对内组织辅导员、党员、班干部安抚学生,利用校内网、bbs、qq群等网络渠道收集和信息,发挥网络的信息资源共享功能。 

4、实施适当的心理干预 

所谓心理干预,就是通过心理学的手段和技巧,对人的心理活动方向、性质、强度和表现形式进行控制和调整,使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归于正常。每一次危机发生后,人们都会受到影响,高校危机也不例外,而危机事件对全校师生的心理冲击有时是难以估计的,这就需要学校组织对全校师生进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走出恐慌状态。但是心理干预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会影响学生和教师正常的教学秩序,且每个人的程度各不相同,所需时间也不一样,所以相较于事后干预不如将心理辅导常规化,将危机心理干预纳入到常规心理知识教育中。聘请获得心理咨询证书的咨询师担当专职心理教师,为师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各班级定期开展心理知识讲座,使大学生有心理调节意识。高校每年对学生和教师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并建立档案,密切关注全校师生的心理变化,可开设一条专门的心理危机干预热线,随时随地的提供解惑答疑服务。 

 

 

参考文献: 

[1]薛澜,等.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陶应勇.论高校公共安全建设中的危机管理[j].江苏高教,2007,(5). 

[3]朱晓斌.高校危机管理的策略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 

[4]向良云.高校校园危机治理:构建和谐校园的现实课题[j].科技信息,2008,(3). 

[5]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