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和商业经济范文

时间:2024-03-22 18:03: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商管理和商业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商管理和商业经济

篇1

一、加强企业工商管理的意义

根据数据显示,我国企业中大部分的管理人员学历基本偏低,甚至存在部分管理人员是门外汉的情况,根本不具备管理人员的知识与技能。因此,通过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与管理能力是加强企业的管理水平的需要。通过对管理人员的工商训练,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空缺,还能在实践中将企业的管理做到顺风顺水。而且,具备工商管理知识也是应时展的要求,自从我国加入WTO,企业发展环境就变为国际化,伴随而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更为严峻的形式,在面对这样的新经济环境下,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管理人员,对企业紧跟时代的发展,顺应社会快速进度的潮流有着重要意义。另外,通过帮助领导干部管理企业走向国际化,也是国家在新经济环境下对企业管理干部提出的新要求,以工商管理培训作为内容,以提高企业工商管理水平为目的,实现企业的转变机制,可以看出,加强工商管理也是一项极具社会意义的项目。

二、工商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现状

1.管理制度不健全

企业是否正常运行在于企业的管理制度是否完善,然而,现实情况中,大部分企业中管理制度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最常见的是大多数企业在对企业管理制度上的落实不能充分体现在企业的运营中。其中受中国传统家族制的影响,在中国一些家族性企业,企业的管理制度缺陷出现的问题极为明显。员工不能正常的落实企业所制定的管理制度,甚至不知道什么情况下应该遵守什么样的制度。企业管理中存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利益,所以企业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是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工商管理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2.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低

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高低决定着企业发展的走势,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体现着一个企业的精神风貌,也影响着企业的收益状况。但是根据目前大多数企业来说,管理机构不清晰,职能分工不明确,一旦出现什么问题,各部门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先推脱责任。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说明企业管理者在企业工商管理中制定的管理制度不能有效的针对企业正常运行中出现的情况,也是管理者管理水平低的表现。企业管理者没有专业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对企业的发展也是一个不小的障碍,很难让企业在当今的社会环境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得到长足发展。所以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底是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工商管理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3.企业人力资源不专业

企业的发展源于每个人的推动,所以人力资源部门的专业程度在人员的选拔和录用上尤为重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根据企业的现实经营状况选出适合当前企业需要的人才,而不是根据个人的喜好标准来招聘,这也是对企业不负责任的一种行为。这种不科学规范的选拔方式是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工商管理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4.员工在企业中主体地位不突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可以从一些发展的很好的企业看出,在企业管理制度中的设定里,将员工的利益提高首位,站在员工的角度去思考,避免出现领导独断专行并实施具有人性化的企业管理是那些成功企业的共性。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任何一个员工的努力,在企业管理中,将员工在企业的主体地位显现出来,突出员工的作用,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才能让一个企业繁荣昌盛的发展。反之,如果企业将员工只是作为盈利的工具,赚钱的消费品,员工在工作者表现出的消极作用就会增加企业的不稳定性,各部门不能团结一致,最终导致企业在新经济环境下慢慢被淘汰出局,所以员工在企业中主体地位不突出,是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工商管理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加强企业工商管理的措施

1.树立正确工商管理意识

在新经济环境下,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市场,企业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并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长期立足,就要拥有正确的工作态度。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树立正确的工商管理意识可以为企业的每一步的发展都提出争取的节奏和具体实施措施,是企业更好地在新形势下发展壮大起来。

2.充分发挥工商管理职能

要想充分发挥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能,工管部门就要撇弃以前陈旧的规章流程,对于企业的成立和注销要通过正常程序进行具体分析和操作。否则也会制?s企业在新经济环境下的前进脚步,得不到发展。另外,通过对市场行为进行更严格的监督,避免企业运营中出现违规操作的行为,促使企业都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3.改善工作作风

改善工作作风是非常重要的。工管部门对企业监督的同时,企业也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监督,规范的规章制度和办事效率应该进一步加强。不但如此,还要把工商管理部门为企业的规范化管理的具体步骤和具体措施开诚布公的展现给部门所有员工,是每个人都能够对工商管理部门的工作措施一目了然,熟记于心。同时,工商管理人员也要清楚的了解企业内部情况,推进工管部门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监督管理,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4.增强企业工商管理人员的能力

管理者的能力对企业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管理者的能力甚至可以决定企业的发展。一个失败的企业管理者甚至会把企业的未来断送,所以,必须加强企业工商管理者的能力和素质。工管人员必须要有快速获得市场信息的能力,才能提高企业在未来市场多的竞争力。同时,也要提高企业工管人员的组织能力、决策能力、管理执行能力以及协调能力等,最大程度提高企业工商管理人员的能力是保证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篇2

关键词 :公共管理 工商管理 联系 区别

引 言: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同属于管理学这个大学科, 因此, 它们同具有管理的基本特征。但是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是两个不同性质的管理, 因而有各自不同的特殊规律, 借鉴公共管理的前提是认识两者的特殊性, 只强调其共同性而否认其特殊性是错误和有害的。

1. 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的联系

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通过字面来看,它们都是属于管理类科学,因而它们具有管理学的通性,万变不离其宗,其主要的职能在大体上分仍然包括计划、组 织、协调、控制、指挥,都是对人和物的管理。一般情况下,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在某些方面是可以互换应用的,并不会产生过多的错误,对其发展也并不会有很大影响。

2. 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的区别

2.1 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在运用资源方面的区别

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是政府, 政府要有效地实施公共管理, 实现职能目标, 必须以掌握一定的资源为前提, 政府所掌握和运用的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公共权力。公共权力是公共管理主体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享有的合法资格和相应的强制力和约束力。我们之所以把政府组织用来从事公共管理的权力称为公共权力, 这是因为: 第一, 公共权力的主体属于社会全体成员, 它的合法性来自公众的 “公意”和法律程序的授权, 是非自然获得。第二, 公共权力的客体指向是社会公共事务, 也就是说公共权力是用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 而不是用来谋私的。第三, 公共权力的功能是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公共权力具有权威性、强制性、约束性、工具性等特征。尽管西方新公共管理提出运用市场手段和企业经营管理方法来实施公共管理, 但无论如何公共权力仍然是实施公共管理必备的前提和重要手段。公共权力是公共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政府所掌握的人、财、物, 其中最重要的是对财源的控制。政府的财源主要是纳税人交纳的税收, 因此, 政府的财政本质上是一种公共财政, 有了财政基础, 政府才可能去实施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三是政府所控制的各种自然资源, 如国土、矿山、水利等, 以及部分文化资源, 如文物、古迹等。政府对这些公共资源的占有, 在很大程度上是垄断性的, 尽管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当代新公共管理的兴起, 使得部分原属政府的公共管理自觉或不自觉地转移给非政府非盈利的社会组织, 甚至由某些私人企业来承担, 使得公共管理的垄断性受到冲击, 竞争性增强, 但这只是公共管理中很少的一部分。公共物品中的纯公共物品, 例如国防、外交、法规政策等只能由政府提供。许多准公共物品, 例如交通、教育、广播、电视、能源、社会保障等也离不了政府的管理和财政支持。

与公共管理不同, 工商管理所掌握和运用的资源是非公共资源, 工商管理所必须的权力是一种非公共权力, 或称私人权力, 或称协议权力。它首先来自企业作为组织所具有的力量。企业作为一个从事商品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具有法人资格的基本经济单位, 它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激励、协调和控制的管理活动过程, 来实现其组织目标。工商管理所需要的私权力除了来源于任何组织所具有的约束力外, 最主要的是来源于产权。作为竞争性的工商企业, 其基本投资的主体, 在西方国家主要是私人,在我国也主要是私人, 其权益也归私人所有, 因而是一种非公共资源。当然, 这里所说的“私人”不一定是某一个人, 而可能是许多人的联合, 但无论如何其产权是非常明确的, 工商管理的管理权力的合法性来自产权, 是产权自然具有的权力。

工商管理所需要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 不是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 而主要来自投资的回报, 来自于所获得的利润, 顾客购买企业生产的物品或享受企业提供的服务是企业生存的依据。工商企业受“看不见的手”支配, 必须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2.2 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在运作机制方面的区别

(1) 公共管理的运作机制

公共管理主要的运行机制便是公共权力,而能够保障公共权利能够正常运行的便是完善的法律法规,由此可见,公共管理在本质上是趋向于法制化的管制手段,公共管理的运作机制主要由两方面组成:其一为依法行政,想要实现这方面便需要政府依照相关法律的规定,对公共权力进行划分与界定,保障公共权利不与法律相关条文相悖;其二为法制监督,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核心,在制定公共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内部与外部进行全方位的监督。

(2) 工商管理的运作机制

而工商管理的主要运作机制必须要以市场规律为前提,既是市场也需要遵循法律运行,但市场内部还是有其独特的运作规律,法律的限制只针对于市场外部,而真正可以对市场起到操纵作用的是市场内部的经济规则,这种规则是无形的,但却又真实存在。因此,对广大企业来说,法律方面的约束只是商业规则中外在的规律,而真正对运作机制起作用的是市场内部的经济规律。一个企业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主要还是在于企业对经济规律的把握。

2.3 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在价值目标方面的区别

(1) 公共管理的价值目标

对公共管理进行支配的部门主要是政府,而政府所代表的是一种公共利益。因此,公共管理的价值目标主要是公共利益,在评价公共管理的过程中,不能单单看公共管理的执行效率,还要注意到其是否实现了更大的公共利益。公共管理的执行条件主要是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其最重要的价值目标也是尽可能的促进公共利益,力求将现有的公共利益平均分配给每一个社会组成者,实现福利方面的最大化。

(2) 工商管理的价值目标

而工商管理的本质是具有盈利性质的私人管理,其主要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企业能够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工商管理在进行过程中需要遵守市场的相关规则,以企业效率为发展中心,力求以最少的投资来换取最大的回报。虽然,企业为社会提供了商品资源,为社会创造了一定的价值,但其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使企业自身的利益更大,工商管理所运用的管理手段与其追求的价值目标是具备统一性的。

3 .结束语

总之,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既相互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他们是相辅相成 的。因此,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两者的差异, 对于正确界定各自的管理范围, 防止政府管理与工商管理主客体错位; 对于正确认识两种管理的特殊性, 规划社会管理和市场管理秩序; 对于完善私法和公法制度,促进我国公共管理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郭卫东.市场经济下工商管理的实际措施解析[J].?中外企业家,2014(13).

篇3

关键词:品牌社群 品牌社群域

一、品牌社群的基本含义

美国著名学者Boorstin首开社群研究先河(1974)。他通过对美国历史的研究,提出了消费社群(consumption community)的概念,认为消费社群是“消费者在决定消费什么以及怎样消费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一种无形的关系群体”。当消费社群融入了某一品牌时,品牌社群就产生了。

很显然,Boorstin的观点并没有引起理论界和企业界的重视,约30年以后,才有Muniz和O’Guinn(2001)重新开始审视它。在长期研究消费社群的基础上,Muniz和O’Guinn提出了品牌社群的概念,认为“品牌社群是一种不受地域限制的特殊消费者群体,它建立在使用同一品牌的消费者所形成的一系列社会关系之上。”

黄静和王利军(2004)是在国内较早进行品牌社群研究的学者。他们认为,由于消费者怀有对某一种品牌的特殊偏爱,他们感到这种品牌所承载的价值以及所宣扬的某种个性与他们自身的价值观和个性相契合,以至于这些消费者在心理上产生了共鸣,感觉到他们属于一个具有类似价值观的群体,他们便组织起来,并且有了一种集体的类似于宗教的虔诚。

Bagozzi和Dholakia(2006)给出了品牌社群新解读。他们认为品牌社群是由共同热爱某品牌的消费者组成的一个友谊群体,它是一个完善的社会实体,成员共同参与组织活动以完成群体目标或表达共同的情感和承诺。

二、品牌社群“域”及构成维度

“域”原本是抽象代数中的一个概念。本文借用“域”理论,提出“品牌社群域”。所谓“品牌社群域”,就是指以品牌为中心的消费者之间的结点所形成的“消费者—消费者”的集合体,它也是消费者对同一品牌的使用、情感和联系而产生的社会关系集合体而构成的“空间社会实体”。理论界关于“品牌社群域”的构成维度,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二维空间论,以顾客关系为研究焦点,着力研究个体消费者和品牌之间的关系如何影响品牌创建。二是三维空间论,以品牌为中心的消费者之间能连结成“消费者—消费者”、“消费者—品牌”关系的三维空间。消费者因品牌而联结在一起。三是五维空间论,认为消费者居于核心位置,这类消费者固执地偏爱品牌,是品牌社群的核心力量,是社群最大的支持者和参加者。品牌社群是一种基于消费体验的消费者与品牌的关系,其中包括消费者与品牌、消费者与企业、消费者与其所使用的产品以及消费者与其他同类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消费者的任何品牌体验都来自于成员之间的互动,并建构了品牌的独特魅力。四是多维空间论。认为一切与品牌有关的利益相关者包括雇员、顾客、股东、供应商、战略伙伴等共同构成了品牌社群。

三、关于品牌社群形成动因的观点

一是McAlexander等人(2002)的分享论,认为通过品牌社群,消费者可以分享诸如知识、情感和物质等方面的资源,进而增强消费者对社群的归属感和品牌忠诚度。二是Wang和Fesenmaier(2004)的利益驱动论,认为成员参与社群是受利益驱动,社群价值影响社群成员的参与水平。三是周志民(2005)的消费价值论,认为品牌社群为顾客带来服务价值、财务价值、社交价值、形象价值。服务价值是非会员顾客所享受不到的,包括信息价值和附加价值。财务价值指的是成为会员后,顾客可以从中获得的财务利益。社交价值指的是会员通过与其他会员沟通而获得的交往的愉悦,并由此形成的归属感。形象价值是会员身份为顾客带来的社会地位和声誉,从而获得的尊重感。四是金立印(2007)的多重价值论,认为消费者参与品牌社群受财物价值、社交价值、信息价值、形象价值和娱乐价值的影响。五是Madupu(2008)的需求论,认为功能需求、自我发现需求、人际交往需求、社会促进需求和娱乐需求是消费者参加品牌社群的前定因素,参与品牌社群可满足消费者的相关需求。六是王新新、薛海波(2008)的5因子论,包括社交动机、休闲娱乐动机、信息动机、能力成就动机和经济利益动机。

四、关于品牌社群内涵的延展性研究

一是品牌崇拜,Muniz和Schau(2005)揭示了品牌是信仰,也可以被崇拜,品牌社群具有类宗教性。当社群成员极度钟爱某一品牌时,就会表现出消费的类宗教性。二是品牌心理,Bagozzi和Dholakia(2006)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消费者参与品牌社群活动的心理和行为做了深入研究。Carlson(2005)发现社群心理感觉(PSC)对消费者品牌承诺和社群承诺具有正面影响,这些承诺会对消费者选择品牌、传播正面的品牌口碑、参加品牌事件和共享品牌历史产生调节作用。三是社会资本,王新新、薛海波(2010)在品牌社群社会资本、价值感知与品牌忠诚,品牌社群是由消费者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其对社群成员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四是品牌社群生态,唐舒静、毛军权(2011)在品牌社群生态位及其测量模型研究中,提出从生态学生态位角度对品牌社群进行研究。

五、总结

有关品牌社群,仍有很多问题有待学者们深入探讨。比如,有关品牌社群形成机理问题,还不够全面;虚拟网络中的品牌社群和现实生活中的品牌社群在形成机理方面是否存在差异,至今尚缺少一个整合的品牌社群形成机理模型来完整地描述品牌社群的形成过程;在品牌社群作用机理方面,除了研究品牌忠诚度之外,还可以研究品牌社群对其他一些变量的作用,如对品牌延伸、品牌资产、品牌个性等变量的影响;现有大部分关于品牌社群的研究都是针对摩托车、汽车、电脑等与消费者情感联系较多,品牌表现力较强的品牌,对其他品牌的研究则非常少见。由此,品牌社群研究是否通用于所有的品牌,或者品牌社群研究是否要以品类为基础进行分类研究,这些都需要后续研究来解决。

参考文献:

①Muniz,A M Jr,and O’Guinn,T C.Brand community[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1,27(Mar.):412-432

②Bagozzi,R P,and Dholakia,U M.Antecedents and purchase consequences of customer participation in small group brand communit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2006,23(1):45-61

③McAlexander,J H,Schouten,J W,and Koeing,H F.Building brand community[J].Journal of Marketing,2002,66(Jan.):38-54

④Upshaw,L,and Taylor,E.Building business by building a master brand[J].Brand Management,2001,8(6):417-426

⑤黄静,王利军.构建品牌社区[J].商业时代(理论版),2004(18):50—51

⑥周志民. 品牌社群形成机理模型初探[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11):74—79

⑦金立印. 虚拟品牌社群的价值维度对成员社群意识、忠诚度及行为倾向的影响[J].管理科学,2007(4):37—45

⑧ 王新新,薛海波.品牌社群关系网络密度影响品牌忠诚的作用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与理,2010(8)

篇4

关键词:东方管理学 学术定位 发展出路

自1994年胡祖光教《管理金论——东方管理学》第一次亮出东方管理学的旗帜以来,已经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建立起了自己的东方管理学体系,比如水教授的《东方管理学》、颜世富博士的《东方管理学》、曾仕强博士的《中国式管理》、席酉民教授等的《和谐管理理论》以及黄如金博士的《和合管理》等,这些研究为中国管理学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应该说内容相当丰富,成果也十分丰硕。可是近20年过去了,虽然不乏实务界的响应,但看似花团锦簇的东方管理学研究到如今也未能取得一个公认的学术地位,在许多关键问题上依然颇有争议,在学术发展上陷入了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1]。笔者对此现象做了深入的思考后,认为这种尴尬是固然是有管理学内在中“实践相关性”和“学术合法性”的天然矛盾的原因,也是因为部分学者对东方管理学处于何种发展阶段的定位不清晰造成的。东方管理学要想真正取得发展,就必须先解决定位问题和发展出路问题。只有把这两个问题真正搞清楚了,东方管理学才可以进一步向前发展,获得其应有的地位。

一、东方管理学学术困境的原因

现代管理学作为一门经世致用的学科,从 1911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以来,诞生已经超过百年。在现代管理学在诞生之初,管理学的先驱巨擘,比如管理科学学派创始人“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管理过程学派创始人“现代经营管理之父”法约尔,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巴纳德等,本身就是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者。那个时代的管理学研究者和管理实践者是一体的,管理学的价值取向也比较单纯,就是有效的指导管理实践。但随着管理学的发展,管理学的研究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需要依靠其他传统学科,比如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数学等的支撑,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合法性遭到了极大的质疑。同时,管理学研究者的也开始日渐分化,管理学研究者和管理的实践者开始出现了明显分野。主体的分化导致了关注点的分化,原本应该“经世致用”的管理学研究者们,从其他相关学科借鉴了大量的概念、框架和方法后,却开始埋头于完美的科学体系的构建,反而对实践中管理者关注的现实问题漠不关心了。管理学研究到底应该更多的指导管理实践,还是应该去争取其“学科合法性”使之真正的发展成一门“科学”,成为了难以调和的内在价值矛盾。如今,随着中国学术体制越来越向美国靠拢,中国管理学“学术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高水平的学术期刊基本都是以实证主义为主导的话语模式的,其研究成果实际上更多地反映了知识生产者的偏好,是学科争取合法性的见证和结果,而不是体现了管理实践发展的结果[2]146。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以实证主义为基础的东方管理学在学术界不受重视的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了。

如果东方管理学如果仅仅是因为管理学价值取向问题而不受学术界重视,倒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毕竟,在美国被实务界奉为圭臬的经验主义学派也不被主流学术界重视。可是,东方管理学在发展过程中,自身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明显制约了东方管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定位不清,对东方管理学处于什么发展阶段认识不明。

二、东方管理学的定位

关于东方管理学的定位问题,本文作者之一的胡祖光教授早在1995《东方管理学及其在管理理论连续谱中的地位》一文就做了讨论,胡教授从学科思想发展史的历时性角度,提出了以物为中心、以组织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三个周期循环的连续谱。认为,东方管理学应该处于连续谱的最右端,即东方管理学主要是以管理中的“人”为研究对象的管理理论(包括一部分的组织管理理论)。进一步,从管理者必须抓好的事物出发,将东方管理学纳入了一个有意义的分类结构中,并命名为“管理要务学派”[3]。胡祖光教授的东方管理学实际上是为了弥补了西方管理学的不足,提出的一种更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学“学派”,并没有革新西方管理学“范式”的想法。应该说,这个定位是相当清晰的。不过,在东方管理学的发展中,许多学者的步子迈的太大,认为东方管理学是一种可以更新西方管理学的“新范式”,试图一举替代西方管理学的统治地位[4],这种对东方管理学的过度夸大,导致了管理学者尤其是青年管理学者对东方管理学莫衷一是,反而对东方管理学的建设不利。

要想对东方管理学进行更清晰的定位,我们还是必须回到“管理学是什么”这个元问题上。对于这个问题,学者们一般有四种观点:1、管理学是对常识的精炼;2、管理是一种职业,管理学是一种职业教育学科;3、管理学是一门研究性和学术性学科;4、管理学是科学。实际上,这四种观点恰好是管理学学科的发展历程的四个阶段:从经验常识的精炼发展为一门职业教育和研究性学科,最后转变为科学 [2]149。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认为东方管理学目前应该处于经验常识的精炼到职业教育的阶段上,还没有完全的进入研究性和学术性学科的阶段。

应该说,东方管理学作为经验常识的精炼,已经基本建立起了一个合理的分类学结构,比如, 《东方管理学13篇》就是通过梳理东方管理思想中的格言警句和管理案例,对中国管理的经验常识做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弥补了管理过程学派忽视管理者自身修养、教化责任的缺陷,以管理者所必须从事的事务为划分标准,建立了东方管理要务学派。目的就是为了更加符合中国管理管理实践,更加有效的指导中国的管理实践[5]。

管理学作为职业教育学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使大多数学习者能够很快的学会其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然而,经理人是很难记住和使用他们所难以理解的管理学原理的。而用名言警句表达的东方管理学原理精炼优美,而且符合中国人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经历,在内容相似的情况下,中国管理学习者对东方管理学原理和中国管理案例的理解领悟水平都会高于西方的同类管理理论和案例。按照信息经济学的“信息接受成本”概念,我们认为,东方管理学作为管理学职业教育来说,比其同类型的西方管理理论具有信息接受成本更低的优势,更容易的被中国管理者所学习和掌握。这是目前东方管理学管理要务学派的最大贡献之一,也是《东方管理学13篇》在实务界引起的反响更大[6]的原因。

但是,东方管理学起步较晚,许多概念,原理并没有完全厘清,而且缺乏与之配套的研究方法体系,还没有真正进入研究性和学术性学科的阶段,只是在一些具体管理问题上,按照东方传统管理价值观做了一些尝试。比如,胡祖光教授遵循“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在定量考核目标领域中发展出了联合确定基数法,对西方的委托理论做了改进 [7],应用于实践中,效果非常显著[8]。但总体而言,东方管理学还远远没有发展成研究性和学术性的学科,更加不可能去革新西方管理学的“范式”,只能作为一种管理学派,对西方管理学的不足做出有益的补充和改进。

三、东方管理学的发展出路

如上所述,东方管理学目前还处于经验常识的精炼和职业教育的管理学发展阶段上,东方管理学就不仅仅是“东方管理思想学”,就是要真正以解决中国管理实践问题作为出发点,而不是仅仅为了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试图全面革新西方管理理论。东方管理学的研究者们当下的任务,不是急于追求东方管理学在主流管理学圈子中的学术合法性,也不是仅仅陶醉于博大精深的东方管理思想,而是要直面中国的管理实践,揭示出中国管理模式的文化特殊性。首先,研究者们应该通过扎实的素材收集,认真的理论梳理,分清楚传统管理所依据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实践经验的区别,将历史经验与现实经验在产生条件、适用范围等方面进行紧密对照,认真判断当今时代变化和管理学思想的发展趋势,挖掘和弘扬东方管理思想中的精华,去粗取精,发展出适合真正有实践指导意义的东方管理学;其次,研究者们应该按照科学的体系整理出东方管理学研究框架,继续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东方管理学,开发出与之配套的东方管理学研究方法,而不是试图马上将东方管理学发展成学术性研究学科;再次,东方管理学应该先具备所说的“文化自觉”[9],即真正对中国管理的背景文化有“自知之明”,对这种背景文化的发展的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并以此为基,了解西方文化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只有认清自己的文化、并且包容的理解所能够接触到的其他文化,东方管理研究才能真正超越“客位研究取向” 西方管理理论,勾勒出中国管理理论建构的新思路。

注释:

①针对管理背景文化的差异,完全以西方为中心的研究取向被称为为“强加式客位”研究;将文化差异化约为几个简单的文化维度的研究取向被称为“衍生式客位研究”;而立足本土,扎根现实的本土研究被称为 “主位研究”取向。

参考文献:

[1]苏勇,于保平.东方管理研究:理论回顾与发展方向[J].管理学报,2009,6(12):1578-1587.

[2]高良谋,高静美.管理学的价值性困境:回顾、争鸣与评论[J]管理世界,2011(1):145-167

[3]胡祖光. 东方管理学及其在管理理论连续谱中的地位[J].浙江社会科学,1995(5):15-21

[4]吕力.中国管理学发展中的范式问题[J].管理学报,2009(8):1008-1012

[5]胡祖光,朱明伟.东方管理学13篇[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2.

[6]吕福新.东方管理学的建树、创新和发展—对东方管理学研究的追溯、综述和管见[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12.33-36

[7]胡祖光. 联合确定基数合约:对魏茨曼模型的一个改进.[J]经济研究,2007(3):81-91

[8]江苏平. 引入“联合确定基数法”,利润增加三千万——北京北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试验.[J].s商业经济与管理.2001.4.13-14

篇5

农信社;小额信贷;风险;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8-0047-02

一、引言

小额信贷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兴起,在之后三四十年的实践中已经扩展到很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小额信贷以贫困的农户为贷款对象,额度较小、期限较短,范围较广,放贷行面临的风险较高,如何控制小额贷款的风险是成功开展农村小额信贷的关键。由于“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对于小额农贷发放主体农村信用合作社来说,需要对农信社小额农贷业务中产生的各种风险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因此,从农信社的视角,分析小额农贷的风险问题,探索风险应对措施,尤其重要。

二、农信社小额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风险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农户不能按期偿还信贷资金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农户还款能力的下降和还款意愿的变化两个方面。农业生产具有高风险、低收益、周期长、成本高等特性,农户的收入状况存在不稳定性,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也影响农民收入,从而造成农民还款能力的波动,增加了农信社的贷款风险。另外,农户的还款意愿是小额信贷资金安全的重要前提。农民自然淳朴,缺乏比较完整和正规的教育,诚实守信、公平的市场契约原则在许多农户的思想中,还没有根深蒂固,小额信贷市场上也缺乏相应的制约机制和惩罚措施。

2.道德风险

小额信贷“无需提供贷款抵押”的特点,使得农信社需要承担一定的道德风险。道德风险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信贷人员的素质培养不到位,内部管理制度、监督和激励机制不完善。二是农户对小额贷款的理解不到位,他们认为小额信贷资金是扶贫救济款,是不要利息的政府贴息贷款,有些农户在没有资金需求的时候也申请小额贷款,把贷款资金存入银行赚取利息或者进行一些不必要的风险较大的投资,导致真正需要资金支持的农户难以获得贷款。

3.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农信社内部机制不完善,信贷人员进行暗箱操作谋取私利或者由于管理上的漏洞出现一些不按章程发放贷款的风险。小额贷款放款面较广、放款额度较小、业务量较大,小额贷款的操作既费时又费力,必须进行严格规范。农信社员工培训工作没有做到位,在小额贷款发放和回收的流程中,相关的规章和制度还不完善,导致农信社小额信贷中存在操作风险。

4.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分别是指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农产品市场的变化给农业生产和销售带来影响从而导致农户还款能力发生变化的风险。传统的种养殖业周期长、效率低、风险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农户的收入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我国农村经济大多还是小农经济,种养殖业规模小,经营分散,从而导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三、农信社小额信贷业务风险的应对策略

1.提高农民信用意识

小额信贷一直被当作一种扶贫方式而非特殊的金融形式来看待,应该让农户认识到小额信贷是一项商业性金融活动,而不是国家和政府对农民发放的救济款或补助金。要重视对农户的宣传,让农户认识到小额贷款虽然带有一定的扶贫意义,能有效地解决农户资金短缺的问题,帮助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但是小额贷款更是一种金融服务的创新,是农信社和农户之间的一种信用行为,农户在有条件有能力的情况下,应该积极主动还款,树立还款的正确意识。

2.建立有效的信用等级评价制度

农户个人信用是信用社发放小额信用贷款的依据,也是控制信用社小额贷款风险的基本要求。加强农村个人征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提高信用评级的质量,整体推进农村的信用环境建设。让村委成为信用社与农户之间建立信贷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对农户的信用等级进行动态管理和合理限额。

3.完善贷款内部管理监督制度

贷款发放之前,重点调查贷户的品行、道德、信用状况、经营能力等方面的情况;贷款发放以后,定期对贷款户进行走访,了解其贷款使用情况;贷款到期后,维护贷款期限的严肃性,严格做好收本收息工作。另外,多方面完善内部监督制度。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提高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防范的能力。与此同时,简化手续,进行管理手段的创新,减轻信贷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信贷人员的工作效率。建立科学的业绩考核体系,严格的奖惩机制,引入竞争机制。

4.鼓励小额贷款制度创新

把中小企业贷款办法引入小额贷款,对小额贷款的贷款管理组织、营销策略、审贷程序、风险定价、考核激励和队伍建设办法进行创新。做好宣传和服务工作,促进信息的充分传递和资金的相互融通,争取组织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资金调剂市场,提高资金利用率,加强吸收农村闲散资金的能力,为小额农贷提供良好的后盾。适当延长农户小额信贷期限,扩大信贷额度,依据不同贷款用途,针对不同农户的需求,确定不同贷款期限。

四、结语

小额信贷的发展实践充分表明,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提高农信社的经营效益,在支持“三农”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的缩小、共同富裕的实现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管理好小额贷款的风险,充分发挥小额信贷的优越性。

[1]邬秋颖.我国农户小额信贷风险分析及对策[J].商业经济,2008(01).

[2]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CGAP).小额信贷的适用性――减缓贫困的小额信贷、捐赠和其他非金融措施.焦点,(20).

篇6

关键词:贸易经济专业;经济发展;高等院校

基金项目:湖南城市经济研究基地资助项目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识码:A

贸易经济专业(代码为020106W)是1998年教育部批准同意设置的目录外专业,也是教育部保留的特色专业。2010年教育部提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拟将贸易经济专业列为目录内专业。贸易经济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开设较早的经济类专业之一,自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组建贸易经济系以来,贸易经济专业的发展经历了60多年的兴衰演变。20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贸易经济专业发展较快。但1998年教育部对专业目录进行调整时许多高等院校的贸易经济专业被取消,导致贸易经济专业发展逐渐萎缩。目前,我国只有中国人民大学等3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贸易经济专业,全国每年培养的贸易经济(不含国际贸易)人才不足4,000人,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对贸易经济人才的需求。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我们认为需要更多高等院校开设贸易经济专业,扩大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规模。更多高校开办贸易经济专业的必要性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分析。

一、经济增长动力结构转型需要更多高校开办贸易经济专业

近10年来,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居民消费率持续走低,消费需求持续低迷,国内贸易等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呈持续上升趋势,而消费的贡献率在不断下降,且至今仍未出现拐点。投资和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远远大于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导致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严重失衡。这种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模式,偏离了经济发展的目的,也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影响国民经济质量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今后,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转移到主要依靠国内消费和投资来拉动的轨道。经济发展动力结构的转型必然导致国内消费规模和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商品流通速度不断加快,国内贸易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重要,流通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产业。流通业的大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流通专业人才,这为贸易经济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因此,需要更多高等院校开设贸易经济专业。

二、实现国内商品顺畅流通需要更多高校开办贸易经济专业

流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是生产和消费顺利实现的必要途径,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正在发挥着先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目前,我国流通领域存在比较严重的梗阻问题,商品流通不顺畅,造成商品流通速度比较缓慢甚至造成部分商品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居民消费需求的满足。我国的GDP平均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目前GDP总量已超过40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已达到3万元,绝大部分GDP需要通过流通媒介来实现。但是,目前我国流通领域秩序仍不很规范,经常出现一些乱象,如疯抢商品、囤积居奇、个别商品价格被投机者人为操纵出现暴涨暴跌等。例如,2009~2010年全国多地发生过大蒜、生姜、绿豆等农副产品价格暴涨暴跌的现象,短短一年多内最大涨幅超过10倍,被消费者戏称为“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这些乱象阻碍商品顺畅流通,影响居民消费需要的满足。要解决流通梗阻问题,实现商品顺畅流通,治理流通乱象,保证流通的正常秩序,需要大量深谙商品流通的专业人才运用流通规律从事流通工作。从这个层面来看,需要更多高校开办贸易经济专业。

三、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需要更多高校开办贸易经济专业

我国正在逐步向经济现代化迈进,国民经济现代化不仅包括生产(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等)和消费的现代化,而且还包括流通的现代化,即商业现代化。流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化的过程,它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流通观念的现代化、流通人才的现代化、流通组织的现代化、流通经营的现代化、流通管理的现代化、流通布局的现代化、流通技术的现代化以及流通制度的现代化等。实现流通现代化需要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商品流通体制,运用先进的流通技术、设施、手段和现代化的流通方式、管理方法,遵循现代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使商品流通流域的商流、物流和信息流建立在现代化科学技术基础之上,形成高效率、高效益的商品流通体系。因此,实现商品流通现代化需要大量深谙商品流通的专业人才,因而需要更多高校开办贸易经济专业。

四、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需要更多高校开办贸易经济专业

近10多年来,我国城乡关系失调,城乡发展失衡,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导致这种格局的主要原因除了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配置失衡外,还有城乡之间商品流通体制不健全、商品流通渠道不畅通。曾经在计划经济时期对满足农村生产需要和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做出过较大贡献的供销合作社现在已经名存实亡、作用甚微。许多农村地区都曾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农副产品“卖难”和工业品“买难”问题,许多农村居民经常购买到质量较差甚至过期变质的工业品,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影响了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农村向城市供给的主要是竞争性很强的初级低档农副产品,由于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农村需要城市提供的主要是农业生产资料和竞争性很强的低档工业品。这些竞争性产品的流通只能依靠农副产品市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和超市。我国许多省是农业大省,农副产品要流向全国各地,也需要畅通的流通渠道。几年前,我国开始实施城乡统筹发展,建设新农村,这必然导致城乡之间商品流通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农副产品需要销往城市,大量工业品需要销往农村,实现农产品和工业品在城乡之间的充分流通。因此,迫切需要城市批发零售链条向农村延伸,在农村建设更多的农副产品收购网点和超市。地方政府要借鉴国外农副产品流通的成功经验,把农副产品流通设施作为准公共产品提供,加大对农副产品流通领域的投入,建设更多的农副产品市场,为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满足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创造条件。因此,需要更多高校开办贸易经济专业。

五、商业地产快速发展趋势需要更多高校开办贸易经济专业

商业地产是指用于各种零售、餐饮、娱乐、健身、休闲等经营用途的商业类地产,是除住宅及工业地产以外的地产产品和服务的总和,主要包括购物中心、大卖场、商业街、专业市场、批发市场,等等。近年来,我国商业地产发展迅速,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人均商业地产占有面积达2m2,高于国际人均1.6m2的水平,已出现整体过剩。目前,商业地产的经营模式比较僵化,主要采取只租不售、出售和租售结合三种。只租不售的模式通常是指把物业建成以后形成独立的产权,通过招商合作,将地产租出去,以租金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出售模式是商业地产最原始的经营模式,随着商业地产逐渐火暴,单纯的出售已经不再适应商业地产的发展要求。租售结合的模式通常是投资商和开发商把其中的部分物业出租,另一部分销售。由于缺乏商业地产经营的专业人才,商业地产的运营效益较低。我国商业地产必将迎来围绕商业模式为主的淘汰整合。为了提高商业地产的运营效益,需要对商业地产进行优化配置。因此,需要大量从事商业地产策划、销售和运营的专业人才。因此,更多高校开办贸易经济专业(商业地产方向)是适应我国商业地产快速发展,使其得到优化配置,提高其运营效益的需要。

六、开办贸易经济专业是部分高校优化专业设置结构的需要

综合性本科院校一般都具有比较悠久的办学历史,拥有理、工、管、文等学科门类。但部分综合性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结构仍然存在不足,表现之一就是只开设了1~2个甚至没有开设经济类专业。这种专业结构与综合性本科院校的专业结构要求与师资结构特点不相符合。目前还没有开设经济类专业的许多高校都已经开设工商管理、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房地产经营管理等多个与贸易经济专业相近的管理类本科专业;从事经济类课程教学的师资比较齐备,且职称较高,由于没有经济类专业,师资存在较大浪费。因此,从优化专业结构和充分利用现有师资的角度考虑,部分高校迫切需要增设1~2个经济类专业。这能够使高校的经济、管理类师资和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高校的专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从而推动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科相互促进向纵深发展。

七、贸易经济人才供需缺口大,要求更多高校开办贸易经济专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于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高素质复合型的贸易营销与管理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很大。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统计: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从事商品批发和零售的法人企业共有95,468家,从业人员749万人,商品销售额达到了201,166.2亿元,其中湖南省限额以上的批发企业有823家,从业人员61,846人,限额以上的零售企业有1,333家,从业人员133,913人。这还不包括数量庞大的批发和零售个体经营户,如仅长沙市高桥大市场就有6~7万个从事批发零售的商户。随着国家拉动内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商业经济增长迅速,商业企业发展迅猛,从业人员迅速扩大,我国目前直接从事批发零售的从业人员接近2,000万人。据有关专家估计,如果按1%的比例配置管理人员的话,全国共需要相关专业人员20万人,按每10年1次调整周期,平均每年产生2万专业人员的需求。而我国现在开设贸易经济专业的学校只有30余所,全国每年培养的毕业生不足4,000人,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人才供求缺口巨大。据教育部2008年各专业就业率统计:“211工程”院校贸易经济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在95%以上,该专业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在80%~85%之间,学生就业主要集中于大中城市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小城镇和经济落后地区招聘不到贸易经济专业毕业生,因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对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需求,需要更多高校开办贸易经济专业。

(作者单位:湖南城市学院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篇7

(一)脱离管理实践。特锐德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精神,与企业的管理和制度等方面没有太大的联系。企业是要靠产品盈利来生存和发展,企业是否是一个优秀企业是要通过产品的产出和经营状况来判断的。企业能否继续发展、产品合格率和企业能否长久的发展都要受企业文化的影响,它与企业的机制和策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企业的经营策略要和企业文化建设连接在一起,不能与之分离。

(二)忽视员工主体性。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领导虽然具有极强的倡导作用,但是这却不能够完全取代员工的主体地位,企业文化是企业领导者和员工共同创造的理念文化,但是特锐德对于这一问题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1.忽视员工的参与。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领导者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员工仅仅是企业的附属劳动力,没有资格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企业各项方针措施均由领导者拟定,个人主观意识过强,没有与员工开展有效的沟通,对于员工提出的相关建议管理者没有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基本不会斟酌与采纳。

2.忽视员工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只重视企业物质文化的建设,轻视怠慢了员工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的内外部培训,造成员工对自己职业前景感到迷茫,失去了奋斗动力。企业将员工只看做是工作的人,只讲奉献,只想控制,而不尊重员工的个人意志缺少应有的奖励和培训,导致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不强。员工认为在企业内就是为了赚钱,没有从心底认为企业的名誉、产品的质量与自身息息相关,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对企业文化建设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三)缺乏长期有效的制度。在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特锐德虽然建立了自己的企业制度,但是大部分企业的管理制度是有职能部门制定的。在出台前缺乏深入的调查和论证,虽然表面上满足了管理的需求,在实际管理中可操作性不强。企业制度缺乏明确的责任人,与考核绩效挂钩不明确,在职工不按照制度标准时,没有明确的责任人,助长了员工不按照制度办事的心理。有些制度流程不清晰,在工作中可能导致一项工作多方执行,造成了交叉管理,影响工作效率。

(四)环境保护责任欠缺。特锐德从2004年成立到2009年上市,短短五年时间从最初无人知晓的小公司发展成让人刮目相看的大企业,企业文化起了不容置疑的作用,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也有了明显提高,然而企业在发展经济的过程当中只看重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忽略了对环境的责任。作为电气企业,厂房内作业对环境的污染不言而喻,由于排污收费制度的不健全和排污设备的不齐全在保护环境方面没有进行很好的监察。废水的净化、循环利用和废水的过滤都没有严格的标准控制,产品从设计生产到出售运输都没有系统的进行可循环设计。

二、特锐德企业文化建设的改进措施

(一)加强企业文化与实践的结合。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以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为依托,才能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进行。企业机制从外在约束员工的行为活动,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从内在约束员工的行为认识,形成一种样板和理念,来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

用企业文化发掘企业管理的实质,丰硕企业管理的内在,提升企业文化管理的导向功用。企业领导者是企业文化的优先建设者和倡导者,另一方面又是企业领导者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体现。所以,领导者要经过不断的学习,从而达到个人素质与自身科学管理能力的同步提升,并且还要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全面理解企业文化各部分的内在意义,使企业的文化建设得到良性发展。

(二)注重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参与

1.加强员工参与。在制定公司章程、公司制度时让员工参与进来,使公司的规章制度更加人性化和平民化。通过员工参与管理,让员工了解企业的各方面信息,对于企业管理做出贡献。同时设立员工意见采纳箱或者建立网站,让员工可以随时向公司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并由公司人事员汇总分类呈报上级领导进行意见采纳。

2.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公司应不定期的进行内部培训,加强员工间的技术交流,使员工对本职工作有更深的了解和更熟练的技能。定期进行外部培训,提高员工自身素质,培养员工的长远愿景,让员工对自身的职业生涯有进一步的规划。

(三)完善企业相关规章制度

1.规范管理制度。每项制度均以文件形式统一发放,并做到结构清晰、职责明确、适用范围恰当等,另外,制定制度前需要提前对企业所有的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对于车间人员和行政人员分别给出不同的工作指标,车间人员填写工作完成情况,行政人员每周每月都要进行工作情况汇报,并制作成表方便进行查阅。

2.制定考核标准。明确各部门的管理权限和职责分工,根据职责分工制度制作与部门相关的管理制度。规定了明确的责任人,制定明确的奖惩制度,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有优秀表现,一定要根据条例对员工进行应有的奖赏。员工一旦违反制度,一定要按照制度的规定对员工进行处罚,在公司内不能随意处罚员工,但是一旦违反相关规定制度,绝不徇私。

(四)树立保护环境意识

1.产品绿色化。产品绿色化是企业以绿色需要为导向,其研发及设计应注意对资源的有效使用和废弃物的有效处置,边角料的缩减和污水净化后再排放等。产品的出产应做到“清洁生产”,产品的包装应符合“可循环”、“可生物降解”的要求,包装纸应避免使用塑料制品和纸质品,改用新式可降解材料。企业应重视认证和申请绿色标志,在环境每况愈下的现状中,企业应对产品进行绿色化,使企业产品从出产到使用及回收的全部过程都符合环保的要求。企业的绿色产品既体现了企业对环境的保护责任,又提升了整个社会对产品绿色化的认识。

2.治理同步化。企业特别是电气企业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采取相对先进的生产技术,防止污染进一步严重。产品从设计到成型应建立一个循环系统,将制作完所剩的料重新回炉冶炼,污水排放应净化后再排放,净化后的污水可重新进入工作流程。对于企业生产中所产生的“三废”要即时有效地处理。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治理环境,从生产上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对之前生产中产生的污染要及时治理,不能转嫁生态危机。

结论:本文通过对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公司企(下转290页)(上接291页)业文化现状的分析,得出了特锐德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对应的改进措施: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必须紧密结合,以企业文化的力量改变企业管理制度,以企业文化影响企业道德,并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特锐德要想继续发展壮大,企业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过程,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提高企业服务水平、提高企业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只有做到企业管理和文化的相互补充与促进,才能积极地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学峰.企业文化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布仁.中国石油内蒙古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研究[J]高级工商管理,2009.

[3]王吉万.企业文化的根本是向善[J]企业管理,2011(4).

[4]石景文,浅析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J]商业经济,2011.

[5]连安军,优势互补相融见长―试论企业文化与思想工作的关系[J]商情,2013.

[6]电力编委会.电力企业新员工必读[D]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

[7]王根航.浅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策[J]化工管理,2010.

[8]李兵.论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J]商业时代,2011(03).

[9]陈福娣.中小企业文化建设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8(07).

[10]杨玉莲.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商业文化,2014.

[11] 拓向阳.国外比较管理学的发展与流派[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07).

篇8

关键词:会计专业 双学位 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许多国家都把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作为提升综合国力的战略措施,为了迎合现阶段对具有交叉学科知识结构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高等学校把双学位人才培养列入重要的本科教学内容。

一、双学位教育定位及各国状况

双学位教育是指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在修读本专业的同时,修读了另一学科门类所属的专业规定的学位课程,取得相应的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获得另外一个学科专业的学士学位的教育形式。在本科教育中,双学位教育作为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突破本学科领域固有的思维模式,学习思路得以扩展和发散,从而实现思维方式的创新和突破。

美国高等教育最早兴起了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开设文理交叉、理工交叉的综合性质课程,如杜克大学的“交叉文化”、“科学、技术和社会”、“伦理研究”等方面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跨越时间或空间、国界之内或国界之外识别文化和文化差异的技能。英国发表的《高等教育的框架》和《2l世纪的教育和训练》等教育白皮书,提出高等教育要从注重人文教育转向重视现代科技教育,从重视专业人才培养转向综合教育和跨学科培养,如牛津大学课程三分之一都是由两种以上科目结合而成,如“哲学与数学”、“经济学与工程科学”、“生理学与哲学”课等。1985年我国《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为双学位本科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办学依据,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提出:“要积极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选修、双学位、主辅修等多种教育形式,培养大批复合型人才”,目前双学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校普遍现象。

二、我国高校会计专业双学位的实践探索

会计作为工商管理学科中的重要专业,目的在于为社会输送理论基础扎实且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其适用性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就业前景,更是成为各个高校学生进行双学位专业的首选。各个学校就培养要求、学分要求以及课程设置等出台了相应培养方案,如表1所示。

三、关于双学位及会计专业双学位研究状况

从国外来看,哥伦比亚大学伍德沃思(R.S.Woodwoh)1926年提出了双学位(跨学科)概念,但直至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深入理论探讨和精细实验分析的文献,国内近十年才开始展开了双学位教育问题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关于双学位教育必要性的研究。Batson ela1(2002)指出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双学位教育能更好地提供满足企业和社会需要的毕业生;Batson et a1(2002),North(2005)指出大学应至少在两个学科间发展技能并在学习之间进行切换,双学位学生能够以更灵活的方式去适应他们的技能和知识。国内学者也指出双学位跨学科已成为我国高校培养人才趋势,双学位教育是教育的一次实质性改革(卢晓东,2003;徐体高,2004)。 第二,关于双学位的界定与属性研究。双学位是指在校本科学生在修读主修专业获取学士学位的同时,又修读其他学科门类专业而获取的学位(高艳芳,2005;谭家健,2007;叶双、曾志新,2008)。双学位教育应定位于独立于普通本科教育,并综合考虑人才培养、就业能力和学科渗透融合等多方面的教育模式(张彦丽,2008),会计双学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应用研究型、高素质、能力强的专业人才(赵宏杰、2010)。第三,关于双学位本科教育做法、存在问题与采取措施研究。Russell(2005)、Boucher et a1(2004)指出由于大学学科间明显的差异,跨学科教育可能会存在结构和文化障碍;针对我国高校的双学位,学者们提出目前高校还存在着缺乏灵活的学制、学分制、选课制、导师制等制度保障(龙艳,2009),同时国家也存在着缺乏专门机构进行审核及缺乏明确的国家政策(朱红,2007;丁峰,2012);针对管理方面的问题,吴亚男(2010)、杨宗仁(2011)等从明确政策、健全质量监控机制、指导教育学生、加强培养方案研究等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关于会计学双学位,余兴无(2008)、邵军(2010)、徐伟航(2012)分别就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点进行了比较,指出了我国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赵洪杰(2010)从引进兼职教师、完善会计学专业实验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发展会计学双学位的建议。

四、高校会计学双学位发展和研究现状述评

现有研究和各个高校实践为会计学双学位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就目前实践和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尚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从高校实践发展角度来看,会计学双学位教育模式趋同化严重,尚未体现出差异化特征。从本文八所学校的培养现状来看,在培养要求上都定位于能在企事业单位、各级政府部门、学校及相关研究机构从事会计实务操作和会计管理工作以及从事会计专业教学、科研工作的经济管理专门人才,而且开设的课程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只是在学分上有所差异。实际上,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科类型有较大的差异性,学科背景不同,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上应体现出差异性,如山东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层次教育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3大学科门类,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作为一所电子信息特色突出的高等学校,学校战略定位的差异化导致了其学生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等不同,差异化定位的学校应体现出不同的会计双学位培养特征,但目前在各个高校还没有进行培养方案的差异化和细致化的设置。

(二)从理论研究角度来看,会计学双学位教育研究还缺乏多样化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非系统性问题。一方面,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规范研究方面,缺乏必要的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关注的问题是客观事物“应当是什么”的规定和陈述,与价值有关,目前研究对会计双学位教育持肯定态度,在满足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尚缺乏关于会计双学位目前高校状况的系统化实证的研究,尤其是要证实或证伪会计学双学位对于学生就业、素质提高等变量之间关系的“假说”,目前尚无定量化的研究;另一方面,目前研究只局限在培养目标等单一方面的研究,尚缺乏从培养目标和培养理念、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等各个环节的全方位的系统化研究,如会计学教学模式应体现出会计作为应用型的特征,教学过程中研讨式教学、移动课程、抛锚式等教学模式的设计等,另外关于会计双学位的保障机制教学管理研究,就应从课堂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环节、考试环节、毕业论文环节等各个教学环节加强质量管理和监督,才能保证双学位培养的整体质量效果,上述这些问题的研究都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

(注:本文系2012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182)

参考文献:

1.(美) Patricia L.Roberts,Richard D. Kellough 等著.跨学科主题单元教学指南[D].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龙艳.大学辅修专业实践的个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3.徐体高.试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框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 :144-145.

4.赵洪杰.会计学双学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管理观察,2010,(11):118-119.

5.朱红.双学位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教学建设与改革,2006,(2):40-41.

6.丁峰.双学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管理观察,2012,(11):79-79.

7.余兴无.中外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8,(4):170-173.

8.杨宗仁.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J].江苏高教,2011,(3):102-106.

9.徐伟航等.中外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商业经济,2012,(4):115-118.

篇9

很多酒店的成本管理方法依然停留在传统成本法上,而相比传统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法的核算原理刚好弥补了其在成本计算上的不足,作业成本法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串联起来,通过对企业各种活动之间因果关系的分析即分析产品耗用作业,作业耗用资源的过程设计出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作业活动,建立作业成本库,之后针对各个作业成本库找出每个作业所消耗的资源,将其归集到资源库中。接下来要找出成本动因,这与传统成本计算法中产品消耗成本的思路是不同的,因为成本动因时对从成本累计到形成产品过程的一种追溯,它反映了成本形成的原因。最后,通过计算成本动因率将作业库中的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并加上直接成本,将产品总成本计算出来,作业成本的计算过程结束。这样的流程显示了企业的生产产品所需要的一切成本,它通过作业可以很清晰的反应出来,而企业的经营活动通过价值链分析可以更加详细和具体,由于价值链理论视为企业的战略管理而服务的,因此将作业成本法与价值链理论相结合则更能为企业建立成本竞争优势提供切实可行的办法。

二、作业成本法在北京和平里宾馆的应用

(一)北京和平里宾馆成本核算机制目前宾馆的核算机制属于传统的成本计算法,即物耗用品的计算以本期实际出库结合上期出库和本期结余计算得出。这种核算方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过分依赖预算等绝对数值限制成本消耗。宾馆每年会制定详细的预算计划,其执行情况直接与各部门经理工资挂钩,也就是说一旦出现了必须要发生的预算外成本或者预算内成本无法控制在预算水平以下,那么各部门经理的收入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工资、物耗和能耗作为成本的主要构成被严格控制,主要原因是宾馆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实施功效挂钩的工资政策,员工数量超过100人,工资保险的支出必然很高,为使其不超过工资预算标准,年初制定的一些福利政策往往延后实施。这样做的结果是短期内虽然降低了成本指出,但是严重打击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带着消极的工作态度去工作时,往往会导致工作质量的下降,宾馆作为服务业行业直接面对顾客,工作质量的下降直接引起的是投诉率的上升和顾客的流失,反而降低了企业的利润。

(2)成本管理与宾馆发展策略相脱节。北京和平里宾馆的成本管理严格按照预算标准执行,作为一家经济型酒店,其发展策略是打开市场知名度,提高客房出租率,进而提高市场份额,争取自己在整个市场的竞争力,赢得生存空间。这就要求宾馆在销售和市场开拓方面投入资金,将成本重心转移到营销方面而不仅仅是客房物品的消耗,但是在预算编制时并没有考虑宾馆的发展策略而是严格按照多年来成本格局进行,营销方面的投入几乎没有增长。以2009年为例,宾馆全年的物耗标准为80万元,而营销方面的投入只有3万元,由此可见宾馆的成本管理仅仅局限于直接成本的控制上,却与宾馆的经营策略相脱节。

(3)成本管理单纯追求报表结果。宾馆每年年初都会制定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主要包括收入和利润两大部分,利润指标的达成取决于收入和成本两个方面,近年来宾馆收入水平逐年上升,加之考核指标设置合理,每年完成难度并不大,但是要完成利润指标就需要成本管理进行辅助,而成本作为损益表中利润的直接影响因素,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成本和利润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为了能够完成利润指标,单纯地压低成本耗用量成为了最有效的办法,而不是考虑成本来源,使得成本控制仅仅为了追求报表效果而服务。实际上,很多隐形成本在这种核算机制下被掩盖掉了,如:在旅游淡季,客房出租率下降,尤其是春节期间,客房的出租率甚至可以低到 10%左右,这样的客房空置期所需要消耗的成本随着总体成本得到控制而并没有被揭示出来,使得成本的计算并不能真实反应宾馆的成本随季节而改变的情况。

(二)北京和平里宾馆作业成本法的核算

(1)确定成本核算对象。在酒店业中,由于酒店业不是制造业所生产的产品而是无形的服务,因此通常以最终的服务为成本核算对象,以北京和平里宾馆为例,服务体现在客房中,客房按照1、2、3、4号楼进行区分,每一栋楼的房型和房价均有所不同,所面向的顾客也不同,因此本文采用以4栋楼为成本核算对象进行分析。

(2)作业系统设计。首先,应对宾馆的主要业务结构进行分析,并确定作业成本库。作业的设计要符合酒店的实际情况并且详略适中,既要反映酒店的实际经营活动与价值创造的联系也要便于计算,否则就没有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必要。图1揭示了宾馆的业务结构,从图中可以看出,面向客户的管理层主要从事的是营销活动,各个部门之间均有联系可以将它们的工作看成一个整体。后勤管理层各部门之间的联系较少,只有采购和财务部门的联系比较紧密, 采购作为后勤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与营销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又与财务部门的活动紧密相关,因此可以将财务部门和采购部门联合在一起看作是采购活动,这样营销活动和采购活动就成为了两个作业成本库。相对工作比较具有独立性的是人事管理,之所以说人事管理具有独立性是因为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酒店业,员工的流动性很大,以北京和平里宾馆为例,2009年1-12月每月的人员都有变动,从120-134人不等,而且大部分都是在京打工的外地员工,对员工的管理和培训与其他部门之间工作的相关度高相比就比较具有专业性和独立性,通常只有培训合格、通过专业部门体检的员工才可以上岗。人力资源管理与以往人事管理不同的是运用现代化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与各部门员工质量直接相关的部门,其工作的内容和重要性往往被忽视,从企业创造价值的角度来考察人事管理的重要性可以看出员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宾馆对外服务的质量,而对外服务的质量又直接影响到宾馆在顾客心目中的形象进而直接影响营业收入的高低,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对经济型酒店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其功能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将人力资源管理看作是一个作业活动定义为作业成本库。出于以上几点的考虑,本文将北京和平里宾馆的经营活动分为:营销管理作业、采购管理作业、人力资源管理作业、其他作业。

表1列示了四大作业成本库,分别为营销管理作业、采购管理作业、人力资源管理作业、其他作业,根据对这四大作业的进一步细分可以得出细分的作业所消耗的资源都有哪些种类,并针对不同作业消耗的资源设计资源库以计算各资源库的资源数量。在计算各资源库的资源数量之前首先要计算直接成本的金额。

(3)作业成本的计算。

一是直接成本的计算。直接成本,顾名思义就是指生产费用发生时,能直接计入某一成本计算对象的费用,也就是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直接消耗该部分成本,包括原材料、人工工资等。与生产企业不同的是,酒店业的客房可以利用软件计算每间客房所耗用的水、电、燃气等能源费用,而不需要像制造企业那样需要在各条生产线上进行分配,因此能源费用可以看作是直接成本而非间接费用。在传统成本计算法下,直接成本同样要按照成本动因来归集,在酒店业中,直接成本动因就是每间客房的日常直接消耗,这部分成本与收入的相关度最高,因此将工资、物耗、能耗作为直接成本分别对四个成本对象范围内归集。作业成本法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看成是几个作业的集合,而作业对资源的消耗则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费用两种,由于直接成本与成本对象直接相关,因此可以利用财务数据直观地得出。酒店业直接成本主要包括物耗用品、员工工资、能源三大部分。

表2中的数据来源于北京和平里宾馆2009年的财务数据,根据每栋楼的实际出库金额+上月结存未使用的物品金额-本月结存未使用的金额作为计算公式将12个月的成本金额相加得出上表中物耗用品的实际支出。工资费用中包括了基本工资、各项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由于宾馆的福利费、奖金和提成全部计入工资中一起发放,因此工资项目中福利费没有单独列示,工资中也包括了年终一次性奖金,2009年年终一次性奖金的数额为94万元。另外,能耗的计算以本期实际耗用量为准即查表所得数额填列,这些数据均为直接消耗,除物耗用品外其他各项目都与现金的流出保持同步。

二是间接成本的计算。基于作业链设计出了四个作业分别为营销管理作业、采购管理作业、人力资源管理作业和其他作业。在这里首先要明确四个作业分别消耗哪些资源,建立资源库。所谓的间接费用的分配在这里并不是指无法直接计算出的费用,而是无法直接分配到成本分配对象上的费用。设计作业成本库和建立资源库的目的就是将这些间接费用归集到作业成本库中再进一步分配到成本对象当中。北京和平里宾馆的作业成本库及资源库的情况如表3:

表3中的所有数据来源于2009年全年财务数据,折旧费用的分配则是按照每个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者而不是部门所有者来分配的,由于酒店的固定资产中有些资产的使用并不是在其所属的本部门中使用,而是在其他部门,如:客房中的部分家具、已淘汰的地毯清洁机等资产一般会在后勤部门中使用,因此在本表中将固定资产的划分按照实际使用者来分配以更为准确的反映各作业成本库的成本状况。

三是作业动因率的计算。直接成本和间接费用已归集完毕,已经可以清楚各作业成本库所实施的作业成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作业成本在各个成本对象中进行分配,这个分配的依据就是作业动因率。因此综合各种因素,以及本文将各作业成本库的作业动因及其作业动因率计算如下:

作业动因率的计算公式=作业成本/作业动因总数=作业动因率(单位作业成本)

四是作业成本在成本对象中的分配。计算出作业动因率后需要根据四个成本分配对象在四个作业中所消耗的作业动因数量,两者的乘积就是每个成本分配对象对应的作业成本,具体的分

表5列示了通过分析各成本分配对象所需要的作业动因数量所计算得出的结果:营销作业中四个成本分配对象所需要的作业成本来自各楼2009年的全年营业收入,与之前计算的作业动因率相乘得出对应的营销管理作业的作业成本;采购作业则是通过财务软件的数据汇总得出各楼2009年的采购次数与其所对应的作业动因率相乘计算得出相应的采购作业成本;人力资源管理作业成本的计算则是根据各楼所需要员工的数量对应作业动因率进行计算;由于其他作业与人力资源管理作业所依据的作业驱动因素相同,因此也是各楼所需要员工的数量对应其作业动因率进行计算。

五是产品总成本的计算。通过以上的分步计算,可以得知如下的产品总成本,基本公式为:

各产品总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

在这里的产品总成本即为各楼的总成本。

表6中每个成本分配对象的总成本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组成,直接成本来自于表2中各楼的直接成本合计数,间接成本数据则来自于表5中各楼对应的间接成本合计数,二者相加即为各楼的总成本。

三、结论

本文以作业成本法在酒店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为目标,将作业成本法的工作原理与酒店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分别对酒店业的价值链、作业成本动因、作业成本的计算和作业成本管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尝试利用作业成本法将酒店的成本控制与经营策略相结合,立足于具体案例,使酒店在进行成本管理时能够结合整个酒店的经营情况和发展需要设计出一套较为符合实际情况的管理方法,对于其他酒店,甚至是其他行业都有一定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超:《加强酒店财务管理之成本控制》,《商业经济》2010

年第9期。

[2]陈世科:《作业成本法核算应用研究》,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3]范恒君:《经济型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研究》,广西大学2008年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4]郭美芸:《浅谈作业成本法在酒店成本管理中的应用》,《财会通讯》2010年第2期。

[5]胥晨慧:《作业成本法在酒店服务业中的应用分析》,《中国商贸》2011年第30期。

篇10

 

中国快餐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大军之一。快餐业也逐渐被捧为热门行业.据悉,到年底,我国快餐网点有万多家,全国快餐业年营业额达亿元,达到全国餐饮业年营业额的四分之一.今年,在我国整体经营环境不利,和餐饮业的艰苦努力下,使全行业不断的发展.而快餐业作为我国餐饮的一致生力军,作为大众化餐饮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餐饮业的发展和餐饮市场的繁荣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快餐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食品工业向餐饮渗透,餐业走向科学化、食品科学的科学创造与烹饪技艺的艺术创造相结合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 洋快餐的涌入使中国人认识到了什么是快餐;而后,中式快餐作为一支新生力量出现在中国餐饮市场上,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也为中国餐饮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今年我国快餐业发展势头强劲,行业规模持续扩大,各地快餐继续成为社会广为关注的热点行业.其质量和内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行业的经营领域和市场空间不断拓宽,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经营业态日趋丰富,网点数量和从业人员队伍继续扩大;市场更加繁荣;连锁化、品牌化的步伐加快,社会地位和作用得到提升等方面。

 

而沈阳现今的餐饮业在不断的发展和更新.其中快餐业在整个餐饮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快餐是沈阳大众普遍接受的餐饮形式,随着沈阳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餐饮消费观念逐步改变,外出就餐更趋经常化和理性化,选择性增强,对消费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更加追求品牌质量、品位特色、卫生安全、营养健康和简便快捷.快餐的社会需求随之不断扩大,国内市场的消费大众性和基本需求性特点表现的更加充分。

 

一、快餐业综述

 

(一)快餐的含义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不情愿也不能够把时间浪费在做饭和用餐上.快餐的"快"就意味着快速的生产和服务,以满足顾客快速用餐的需求.快餐生产大多采用制作快速或可预先加工半成品即用方便的食品,服务是收款派一次性完成的快节奏。

 

快餐按经营方式、工业化程度可分为:传统快餐、现代快餐;按菜品风味可分为:中式快餐、西式快餐、中西合璧式快餐、其它快餐;按品种形式可分为:单一品种快餐、组合品种快餐。

 

快餐 最早出现于西方世界,英语称为〃quickmeal"或〃fastfood〃.引入中国之后,中文名称就叫〃快餐〃,即烹饪好了的,能随时供应的饭食.其实通常我们所说的〃快餐〃准确地来说应该叫中式快餐,俗称盒饭.它是中餐吸收外国饮食文化而形成的饮食方式.它以明快、方便、节约的显着特征走进了千家万户 。《中国快餐发展纲要》定义:为消费者提供日常基本生活需求服务的大众化餐饮(Public feeding),其主要特征是:制售快捷,食用便利,质量标准,营养均衡,服务简洁,价格低廉,经营方式包括店堂加工销售和集中生产加工配送、现场出售或送餐服务等.快餐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食品工业向餐饮渗透,餐饮业走向科学化、食品科学的科学创造与烹饪技艺的艺术创造相结合的产物。

 

(二)快餐业的研究理论:

 

我国着名学者杨铭铎; 张良胤曾在《对中国快餐那业发展趋势的预测》中,对影响中国快餐业发展的限额以上快餐企业的营业收入、门店数、营业面积、从业人数、商品购进总额等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GM(1,1)模型对其发展趋势做出预测,以期能够对快餐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国民生活节奏的加快, 快餐业呈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但中式快餐生产设备开发缓慢, 科技含量不高, 还处于用简单的厨房设备, 靠人工按传统的方法制作, 在卫生防疫、食品计量、环境保护等方面都不规范、不严格.因此, 中式快餐发展要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必须跳出传统饮食运作的模式, 借鉴国外快餐产业的成功经验, 走我国快餐产业化的道路, 向实行机械化生产线的模式发展.因此王凡在《基于SWOT分析的中式快餐业发展战略研究--以宁波快餐市场为例》,运用SWOT模型对中式快餐业发展进行分析,提出中式快餐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的机遇和威胁,并结合宁波的中式快餐市场现状,提出适合本地中式快餐业发展的战略组合,阻止西式快餐的进一步渗透。

 

在《基于波特五力模型对中式快餐业发展的研究》,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对中式快餐行业发展中的瓶颈障碍进行分析,并提出我国中式快餐行业营销策略选择和结论, 即只有实施品牌战略,发展连锁经营,加强自主创新,实施标准化战略,并进行准确的目标市场分析后,才能不断提升中式快餐的核心竞争力.《点击中国快餐业》一书中提出我国快餐业的现状,我国已有快餐网点近50万家,专业快餐公司1400多个,连锁店5000多家,年营业额800多亿元,从业人员300多万. 预测,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世界最大的快餐市场,尽管中式快餐离世界品牌还有一段路,但曙光在前.长期以来 ,我国快餐业发展社会组织化程度较低 ,相互交流和合作基础薄弱 ,严重制约了其整体发展.推进我国快餐业产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进程已迫在眉睫。

 

快餐业是国际餐饮业发展的统一趋势,因此不能忽略国外学者对快餐业发展的认识,我们从中可以借鉴.例如阿克伦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布鲁斯·凯勒,密歇根州立大学依莱布洛德研究生管理学院营销和供应链管理系副教授托马斯·霍特及博士生戴斯丹·康德密尔在近期的《国际营销杂志》上撰文"八国服务接触研究".他们依据北欧服务营销学派理论,并提出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服务环境都与顾客的行为取向具有正相关的理论假设.然后,选择八个典型类别的国家(澳大利亚、中国、德国、印度、摩洛哥、荷兰、瑞典和美国),以快餐和零售业为对象,进行国际对比和假设检验。

 

正确认识现代快餐业的本质规律,借鉴西式快餐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状况,走中国特色的快餐发展道路是中式快餐的必然选择.要虑心学习,把握快餐业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状况,走好中国特色的快餐发展道路.在当前中国快餐业中,作为经营主体的中式快餐呈现品牌弱势的局面.洋快餐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标准的制作工艺,先进的运作方式和管理方法,灵活的和不断创新的理念,是其制胜法宝,值得中式快餐企业借鉴、学习。

 

(三)快餐业研究的意义

 

1.迈向国际化

 

快餐业的发展是由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决定的,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与生活方式改善的迫切需要,是人们为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工作与生活节奏加快,家庭服务和单位后勤服务走向社会化的必然产物.在现今快餐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洋快餐的成本相对较高,而我国的快餐业可以利用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本着绿色、环保、节约、安全、卫生的原则,充分发挥我国绿色快餐和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使中式快餐能够真正走上正轨,走向国际。

 

2.带动经济发展

 

在对沈阳快餐业的研究结果中,可以探讨问题,总结经验,提出策略,带动当地餐饮业的发展,增加财政收入,进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可根据研究结果适当的加大对餐饮业的投资可以更加充分的挖掘餐饮业的发展潜力,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居民的收入,进而增加财政税收.随着居民的消费水平的提高,其对餐饮业的消费支出也必然提高.消费水平取决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多少,以及物价水平的情况。

 

3.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快餐业是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决定,它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快餐业是对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也是对消费者休闲,旅游,消费,购物和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产业,快餐形式对于人们来说还是一种比较新颖的餐饮形式,他的出现为人们的就餐方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的机会,丰富了人么的餐饮生活。

 

4.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快餐业是国家扩大内需、吸纳社会就业和扩大再就业的重要渠道;是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和与国际餐饮市场对接的生力军.快餐业的加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服务及相关工作人员,从而减少就业压力增加就业机会。

 

二.快餐业发展的现状

 

(一)沈阳快餐业发展的现状

 

1.格局鲜明

 

沈阳的快餐种类包括,传统中式快餐,现代中式快餐,西式快餐.除了西式快餐巨头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继、吉野家等有名的国外品牌续稳步扩张之外,本土的兰州拉面、永和豆浆、四季面条,中国餐饮业四十强之一的上海"吉祥馄饨";也加快了争地的步伐.与此同时,沈阳的快餐行业也涌现出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快餐:比如云南的过桥米线,湖南的土豆粉,东北的秘制排骨饭等,加上老边饺子馆、李连贵熏肉大饼,味千拉面、顶好快餐等诸多企业的加入,沈阳快餐业呈现出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高档与低档纷繁生动的市场格局.近些年来,随着快餐业的发展,国外品牌的注入,正逐渐形成了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高档与低档互相竞争,互相共存,共同发展的格局。

 

2.小品牌经营为主

 

在中国烹饪协会快餐联盟评选的2005年中国快餐20强中,前五名企业分别是百胜(肯德基)、麦当劳、德克士、北京吉野家和上海领先(味千拉面),无一例外的是"洋快餐".这也正是沈阳快餐行业的现状.在沈阳,提到快餐人们想到的还是以肯德基,麦当劳为主的洋快餐.少数中式连锁快餐企业虽然已具有一定的区域规模及影响,但与以肯德基和麦当劳为首的洋快餐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西式快餐注重广告的宣传以及适时采用一些促销手段,品牌深入人心.而中式快餐的品牌几乎很难再各种媒体上出现,只是单一的在局部地区采用促销或传单的方式推销,品牌影响力差。

 

3.多为小成本经营

 

沈阳的西式快餐种类虽不及中式快餐多但是全部属于连锁经营,形成了西式快餐以品牌种类少、店面分布广、知名度高为特点,中式快餐则大多是品牌种类繁多、分店少、位置散、小成本经营为主要模式.在沈阳的西式快餐知名度大,店面设计新颖,口味独特,符合各个年龄层的口味,是广受欢迎的的大众化食品.而中式快餐大都是个体经营,卫生条件差,食品口味、种类相重,主要都集中在各大商业区,学校周围等人流特别密集的地方。

 

4.手工操作为主

 

西式快餐采用的是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与理念,而中式快餐企业普遍缺乏雄厚的资本支持,更大的问题在于领导者对现代快餐的运作机理与管理理念没有清楚的认识到,只考虑到当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长远的发展.目前的中式快餐之所以无法与西式快餐相媲美,手工操作导致效率低下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二)沈阳快餐业发展的问题

 

1,产业化程度低

 

沈阳的中式快餐目前基本上处于手工操作阶段,缺乏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标准,对食品的制作大多是依靠操作者的经验,并没有完全的口味制定标准.中式快餐传统的制作能是厨师充分发挥技能但是不利于餐厅的产业化经营.例如,沈阳的"过桥米线"和"土豆粉",虽然经营种类相同,但菜品在不同的餐厅,经过不同的加工制作口味就会不同.如果让顾客选出一家有名气的过钱米线店,大家会意见不同,甚至所说的店面大家根本就没有听过,这很难构成独特的品牌,阻碍了产业化的发展进程.相比之下,西式快餐的制作方法要求科学性、专业性、规范性,这就严格的保证了食品的质量和口味,就使其能实施大规模的产品开发和产业化经营.由于沈阳的许多快餐店的产品没有制订出统一的生产标准,质量检测也就无标准可循,质量检测体系也就无法健全,这也在客观上制约了沈阳快餐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个体经营规模分散

 

虽然现在沈阳的快餐业多逐步向着连锁经营模式发展,独立经营的中小型快餐企业居多,这些企业管理和服务水平相对较低,大部分仍停留在一家一户的小作坊式的经营方式上,竞争能力很弱,有些根本就没有竞争力,更无实力可言。

 

例如"云南过桥米线店""姐弟俩土豆粉"等都是沈阳比较有名的快餐店,分店业分布在沈阳各个区内,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规模小, 以低成本为卖点,设备破旧,其制作方式仍然是以手工制作为主, 从原料进货、分检、清洗到成品的制作上, 全凭操作者的责任心和心理状态所决定, 食品卫生难以规范。

 

3.服务人员素质差,服务水平低

 

随着餐饮市场竞争的加剧、快餐机器设备及产品开发过程中技术含量的增加,从业人员的素质也要不断的提升.但目前沈阳快餐企业管理人员学历水平并不高,管理人员中具有研究生或以上学历的企业微乎其微,尤其是一些中小型快餐企业,人员素质亟待加强。

 

现在沈阳的大部分快餐店都缺少高素质的服务人员和管理人才,老板与雇员的关系仍停留在雇主与帮工的关系上,谈不上科学、文明的用人制度.在一些人流密集的小的饭店中,.员工没有经过必要的培训就上岗,机械的工作,致服务质量差,工作效率低.还有一部分是私营的,工作人员可能是老板的亲戚朋友等,管理起来要看情分,做不到公平对待就容易导致员工之间不和,把不服气的心态带到工作中,影响服务质量。

 

4.卫生条件不达标

 

西式快餐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卫生标准和整洁环境,体现了现代文明.像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西式开餐,餐厅设计美观,装饰典雅,洁净明亮,令人赏心悦目,所以吃西式快餐不仅是吃饭,而且是享受一种文化品位.同时,西式快餐大多是使用一次性餐具或环保餐具例如肯德基或麦当劳,都采用环保纸质品德餐具.相反沈阳的大多数中式快餐点都是使用重复性餐具,这是值得提倡的环保行为,单是餐具的清洁度就不敢恭维了,往往拿出来的餐具还是带着油渍的,更有甚者连厨房里都是蟑螂乱跑.例如位于苏家屯区很有名气的"新街口"过桥米线点,在苏家屯一共有3家每天都是满客,生意红火,但多次发生蟑螂出现在碗里的现象.我还发现它的厕所是在厨房里面,在去厕所的同时我仔细看了一下它的厨房环境,结果令人咂舌,食物原料随便乱放旁边紧挨着的就是垃圾桶,不时的有蟑螂出没.这种餐厅并不占少数,多出现在人流密集的商业区,比如沈阳的五爱市场,南北两站,人流来往广泛,在餐饮上花费时间少,很少讲求食物的质量,即使出现问题也很难找到具体地方,这也就造成商户的不负责。

 

5.食品质量"不放心"

 

比如中街有名的"红四川麻辣烫"店,每天生意非常红火,在中街附近居住或工作的人提到麻辣烫没有不知道"红四川"的.他的厨房和酒店地点是一体化的, 去过的人都会看到他加工的地方,灶台,工具满是污渍,加工的汤料也是乌黑一片,厨师和服务人员的工作服更是满身油渍几乎看不出来原先的颜色.在这种条件下能否不担心食物的卫生问题.近几年,沈阳快餐业出现了不少食品安全问题,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也给餐饮业带来不巨大的损失.其中一些原因是黑心企业,个体商户为牟取暴利,不惜损害他人利益.还有就是商户本身在对食品加工处理过程中的粗心,造成食品卫生严重超标,在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同时业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6.环境差结构不合理

 

中西式快餐店的环境差距是沈阳快餐店的一个通病.洋快餐受欢迎很大程度是因为它的用餐环境非常干净优雅,而沈阳的大多数快餐店恰恰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而且中式快餐的餐厅布局、饮食环境、服务环境还有待提高,企业管理也不够科学.在西式的快餐店里都安装有空调,在中式餐厅里经常会看到的是电风扇或暖气,不仅影响美观,除了"四季面条、永和豆浆"等国内知名的连锁快餐店外,其余小成本的快餐店都被环境条件的制约,在功能上也达不到顾客的标准,并且餐桌过于密集、走道不通等现象,此外在餐厅还会看到一些不卫生的东西,服务态度很粗鲁等现象.我国快餐店一般是前堂后厨的店面结构,经营者存在着只注重食品口味而忽略顾客就餐环境的问题,这与人们越来越注重饮食卫生、生活享受的要求相违背.同时还存在餐馆饭店兼营式,一般是以小饭馆为多, 其特点与前店后厂作坊式差不多。

 

7.宣传手段落后

 

沈阳现在的快餐企业,几乎没有全国知名的代表企业形象的标志,更没有世界级的"品牌".究其原因,许多中式快餐企业呈现出诸侯割据,暂且赖以维持生计的局面,根本没有精力和资金对其品牌进行宣传、包装.特别是对于稍有一点名气的本土企业,认为没有必要进一步进行广告宣传,不如节省时间,用于扩大再生产.广告宣传乏力,企业形象策划滞后,品牌意识淡薄,进一步阻碍了快餐的快速发展。

 

8.食品品种不合理

 

三.快餐业发展的策略

 

(一)提高标准化程度

 

沈阳的快餐企业应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运用到快餐的生产管理中.将经验型操作规范为一整套标准生产程序,使人工操作技巧淡化,以保证食品质量的统一和稳定.西式快餐基本上实现了标准化,机械化,现代化和科学化,所有操作环节都采用科学的统一标准,以确保食品质量,高度标准化的经营策略更有利于名牌的产生.要以肯德基、麦当劳目标,坚持统一形象:统一市场,使用同样的标记、同样的包装容器、同样情调的餐厅布局,统一着装,统一的服务姿势、服务用语等.操作岗位单纯化,工序专业化,大大提高了餐饮业标准化程度.更为重要是要不断的摸索,实现自己的统一的快餐生产标准,产品的配方等严格的量化标准, 保证了质量的稳定和独特纯正的口味.这对抢占市场,快速扩张和普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完善人才管理机制

 

麦当劳、肯德基等西式快餐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和发展,具有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对于在沈阳颇有名气的连锁快餐店就应该借鉴西式快餐的先进人才管理机制,针对不同的职位制定了不同的课程来提高管理和服务人员的个人素质和服务水平,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和综合素质,丰富、完善员工的知识结构,为企业储备后续人力资源.此外,还要建立"激励机制"来调动员工的工作动力与积极性,使每一位员工都会能够得到足够的发展空间,保证了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保证了企业的持续高效运转.人才的作用是决定企业发展的关键.中式快餐企业要通过"引进来"的原则,外来引进高素质服务人员和管理人才,同时要自我培养有素质的工作人员来为自己服务,完善人力资源系统,健全内部培训体系,增强在岗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员工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才能满足餐厅规模的发展壮大的迫切需求.在沈阳肯德基,麦当劳的人才制度还不适用于小型的分散性的快餐店.对此就要从根本抓起,店里必须确立一个明确的职位并赋予明确的职责,不能出现职能混淆,这就有利于赏罚制度的实施,职能的明确利于赏罚的公平.要避免"家族关系",应做到帮理不帮亲,赏罚分明,避免存在裙带关系.这就能避免同事之间的不和谐。

 

(三)美化餐厅环境

 

随着沈阳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餐饮消费观念逐步改变,价格的高低不在是影响居民选择餐厅的重要因素.外出就餐更趋经常化和理性化,选择性增强,对消费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更加追求品牌质量、品位特色、卫生安全、营养健康和简便快捷.现在的沈阳人民对餐厅的选择标准越来越高,选择就餐不仅是选择某一家点的口味和菜式,同时也是选择环境和服务.在享受美味食品的同时也要享受到能够与之相匹配的就餐环境.餐厅环境的设计要使顾客能够体验到自己餐厅独特的饮食文化,享受优质服务,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沈阳的快餐店首先应注重就餐环境的改善,特别是卫生条件的改善.要随时注重店内卫生和店内工作人员的个人卫生的清洁保持.此外,应制定一套科学的服务标准,包括服务模式、服务项目、服务质量等内容,让每个员工都明确自己的职责.餐厅要建立健全考核、监督、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优质服务来争取顾客,加强市场竞争能力。

 

(四)建理想品牌

 

沈阳快餐企业品牌拥有数量仍较保守,尚没有中国快餐企业品牌拥有国际驰名商标.沈阳仅有个别快餐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部分快餐企业拥有地区驰名商标,仍有很大一部分的快餐企业尚不具备地区驰名商标.商标是企业的重要的无形资产,代表着消费者对企业的认知程度.中国快餐企业应采取广告、促销等方式加大对商标知名度的提升,既为打造知名品牌来提供支持,也为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提供有力保证。

 

一个企业要想创出名牌,不做广告,不搞宣传是绝对不行的.快餐业的霸主"麦当劳"在73 个国家和地区设有2 万多家餐厅,可以说已经"誉满全球"了,但该集团每年的广告费用仍然超过1 亿美元.人们在电视里经常看到"麦当劳"精心制作的广告,既介绍企业,又宣传餐厅推出的新产品.沈有很多的特色的快餐店,如老边饺子,李连贵熏肉大饼等东北特色风味,但是他的知名度也仅局限于辽宁地区,知名度低,所以沈阳的快餐业要想发展处规模和知名度就应该应突破传统的经营方式,重视与目标顾客之间的信息沟通,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促销活动,采用各种灵活的方式,宣传企业和品牌,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不断扩大需求,增加销售.只有这样品牌的个性和特点才会显得突出、明确,品牌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从产品到品牌再到名牌,需要一个很长的积累过程.现代市场强调的是品牌和形象,品牌的背后是文化,没有文化做底蕴就没有名牌.现在沈阳的快餐食品大多都是继承各地的传统小吃特点。

 

   (五)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开拓创新

 

沈阳是快餐业发展的有力平台,因为随着沈阳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就餐的现象普遍,快餐是人们大多选择的就餐方式,这就为沈阳的快餐业创造了有力的市场条件.市场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导向和前提,进行市场需求调查和准确的市场定位是企业立足市场和生存发展的先决条件.在这点上,西式快餐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成功的借鉴.例如麦当劳、肯德基这些国际快餐巨头,在进入中国市场上采取入乡随俗的文化策略.经营的文化理念是既保持快餐的风味和传统特色又做到与不同的环境相适应于融合.餐厅既保证主菜单不被破坏又能供应一些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和饮料同时他采用的是连锁式经营理念,使客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够找到它.针对中国市场,肯德基致力于营造一种全家一起用餐以及朋友聚会的欢乐气氛,并强调这种美国文化的附加价值.从名称、原料到口味全都非常中国化,力图强化自己的核心价值,塑造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很受消费者欢迎,受到了业内一致好评.从这中可以看出,沈阳的快餐业要想发展处规模与品牌就要要多注重市场和理念的开拓与创新,创新是企业永恒的追求和理念.同时还要要加大对消费者营养知识方面的推广,发扬科学的制作方式,增加纯天然绿色食品品种的开发,建立合理的产品结构,以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六)连锁式经营

 

连锁式管理是在资金、物流、人才等方面的连锁式管理,实现经营的灵活化,营销的多元化.连锁式经营时快餐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所谓特许连锁,即特许者将自己拥有的商标、商号、专利等以特许经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特许者使用,被特许者按合同规定,在特许者统一的业务模式下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特许者支付相应的费用,特许者以此模式迅速扩张市场规模提高品牌知名度.采用特许加盟的方式是沈阳快餐业发展的方向.西式快餐之能在沈阳流行,就是充分利用了特许连锁经营这个开拓市场的利器.我国幅员辽阔,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的食品风味和饮食文化,所以大多数人们都认为快餐的发展应该按这种思路大而全,按照这种经营思路,沈阳的快餐业很难达到标准化,更难以实行连锁经营.麦当劳既然在全球有两万多家连锁店,是应为他们认为市场是可以创造的,人的口味是可以改变的.沈阳的快餐业在规模上没有实现标准化和集中化,就很难达到规模效益。

 

虽然部分中式快餐企业也试图学习西式快餐搞特许连锁,但却不能从真正意义上领会特许连锁的精髓,特许者一方面为了打出牌子,扩大影响,大肆兜售特许权赚取授权费,另一方面却疏于甚至无力对分店进行培训、指导、服务与管理.导致许多分店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和培训,产品质量低劣,服务不规范,严重影响连锁集团的形象.而西式快餐特许连锁的成功主要是基于其强大的品牌掌控力,在严格筛选加盟者的基础上对加盟店严格管理,统一运作模式,本着利益一致、共同进步的原则对加盟店提供全面的技术培训、指导和服务,帮助加盟者成功.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标准的制作工艺,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灵活的营销策略和不断创新的理念,再加上雄厚的资本,强大的品牌优势使洋快餐能迅速称霸世界市场.与洋快餐相比,沈阳的中式快餐的确有不足之处.但是,沈阳的快餐有五千年饮食文化历史和东北饮食文化作后盾,拥有庞大的市场,只要我们从竞争中不断学习改进,结合快餐的实际和自身特点,发挥自身的优势,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以创建出自己的连锁餐饮的品牌为目标,沈阳的快餐业的发展就大有可为。

 

(七)先进的营销理念

 

理念上,首先要注重设计企业的标识来作为产品的标志.制造醒目的产品标志来提高产品德知名度.沈阳的有名的连锁快餐店之所以没有发展成国际品牌,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一定的媒介手段来进行宣传推广.应该学习洋快餐通过开展社会公益事业,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每年可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广告宣传或公益事业,它们将此视为无形资产的积累.而正是这种不间断的宣传积累,向消费者灌输了产品真正的理念.由于绝大部分中式快餐企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品牌营销基本空白,缺少独特的企业标识系统,广告宣传力度也不够所以采用电视广告等多媒体手段,使品牌在大众心目中有这挥之不去的记忆.还可以创办多种主题套餐, 加上多种礼物的配送、各式优惠券的奉送以及专门为小朋友设置的娱乐园地、生日聚会等等,表现出很强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结束语

 

随着餐饮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快餐业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沈阳,快餐业的发展势头也愈加的强劲.但短时期内,中西快餐的不平衡格局很难被打破. 与洋快餐相比,中式快餐的劣势尤为明显.中式快餐店虽然在数量上远胜于洋快餐店,但是其销售额完全不能与中国的两大快餐行业巨头:肯德鸡,麦当劳相比.中式快餐缺少的不是市场,不是品种,而是品牌.如何对中式快餐进行品牌化经营,怎样走国际化经营路线,是我们应该好好思考并努力去实施的事情。

 

在与西式快餐的竞争较量中要不断的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中式快餐有五千年饮食文化历史作后盾,拥有庞大的市场,只要我们从竞争中不断学习改进,结合中式快餐的实际和自身特点,发挥中餐的优势,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创建出自己的中式连锁餐饮的强势品牌,中式快餐业的发展就大有可为。

 

单凭以上的策略还是远远不够的,中式快餐必须经过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能完成质的飞跃.中式快餐的繁荣时代即将来到,要抓住机遇,把西方的先进文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向结合,就能够让中国快餐创出国际品牌,迈向新的世纪。

 

参考文献

 

[1]杨瑞谨,对快餐企业绩效的思考-以迪尼斯为例. [J]澳门科技大学经济旅游学院.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1期.

 

[2] 杨铭铎; 张良胤.对中国快餐那业发展趋势的预测[J].哈尔商业大学重视快餐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基地.商业时代.2010年19期.

 

[3]杨柳.2008 中国餐饮产业运行报告[R].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4]杨铭铎.中国现代快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318.

 

[5] 唐伟强,周宇英,基于快餐业煮饭装备机型问题.粮食加工与食品机械.2003年04期.

 

[6] 田萍 ;徐军 ,点击中国快餐业. 经营管理者, 编辑部邮箱年07期.

 

[7]李亚光.2007 年中国快餐企业现状调查分析报告[R].2008年中国快餐大会讲话,2008(5).

 

[8] 徐栖玲;许秋红,商业经济文荟, COMMERCIAL ECONOMICS REVIEW,1999.

 

[9]杨铭铎,张良胤.基于阶段分析与趋势预测的中国快餐业发展对策研究[Z].哈尔滨商业大学中式快餐研究发展中心博士后科研基地,2009.

 

[10] 姚惠源.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快餐发展的经验构建我国主食厨房工程的发展战略[ J ]. 无锡轻工大学食品学院, 1999(4).

 

[11]梁歆梧.中式快餐的品牌塑造.中华商标,2006/07.

 

[12]贺丽霞.谈中国现代中式快餐发展现状.大学时代(B 版),2006/03.

 

[13]赵越春.当前我国快餐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经济师,2006/04.

 

[14] 左蜀辉. 中式快餐胜不过洋快餐的原因是什么? [ J ]. 消费导刊, 2009 .

 

[15] 梁燕君. 中式快餐能否赶超西式快餐[ J ]. 对外经贸实务, 2009(1) : 44 - 45.

 

[16] 王成福, 黄芳. 透视中式快餐连锁经营问题[ J ]. 经济师,2009 (4) : 68 - 69.

 

[17] 冯俊. 现代快餐经营与管理[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18] 李晚钟. 提升本土运动品牌[ J ]. 销售与管理, 2006 ( 3 ) : 15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