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技能教学范文

时间:2024-03-22 18:0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汉语技能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汉语技能教学

篇1

关键词:现代汉语 教学 技能 培养

目前,小学生在汉语言的听、说、读、写等应用方面问题频出。具体而言,说话方音土语浓重,写文章错字连篇、言不达意、不会使用标点、普遍使用病句,朗读难以做到自然流畅、富有感情,等等。小学生语文技能较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另一方面,与学生汉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密切关系的现代汉语基础教学,又让学生感到不切实际,没有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有效地解决矛盾,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是摆在中小学现代汉语基础教学面前的一个需要正视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面对现代汉语教与学的现实问题,教学应该进行课程教学的根本性改革。以现代汉语基本理论应用为基点,以强化基本技能训练为重点,切实提高现代汉语教学效果。

一、加强预习指导、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小学生在学前班时学过一些现代汉语基本知识,相对来说,小学的现代汉语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零散,不够系统。对现代汉语教材的内容,学生会感到比较熟悉,因而容易麻痹大意、掉以轻心。如果加强预习指导,学生就能提高分辨率,积极摄取知识。学生学习主动了,就能自觉选我所需要的,取我有用的。在预习指导上,要注意下列几点:

(一)指导学生预习教材的目录、掌握重点内容。现代汉语知识整体上较系统、完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但知识的外现形态上零碎不整,学生感觉知识逻辑性不强,知识点像抓在手里的沙子,到最后所剩无几。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指导学生加强预习,把教材的知识序列列出纲目,提纲挈领,这样就能够把握教材的条理和重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剥离出未知的与深化的内容来,做到课前心中有数,以便课上有效地学习。

(二)鼓励学生提出关键问题、疑难问题,发现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学习经常处在让老师设问、提问的状态,学生不会提问或不敢提出问题。所以,当学生离开老师时,或者发现不了什么问题,一看感觉都会,而一应用则错误不断;或者到处是问题,感觉什么都不会,望而却步,只等老师来指点迷津。

(三)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学生只满足于发现问题是万万不可的,要善于提出问题,还应想方设法解决问题, 问题不是提给老师或提给别人的,而是给自己的,学生应尽可能地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老师在预习指导中,应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或有助于问题解决的信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答案。

二、改变授课观念、变主讲为主导、调整汉语言基础知识传授的方式、方法

现代汉语教学应该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从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模式中走出来,引导学生深入实际进行学习。语言的便捷性使语言教学实例随时可取可用,课上不必非拿死板的没有现实生活感的例子来讲,尤其是小学的现代汉语课,因其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更不必在理论与经典上大做文章,应该把立足点放在语言应用的实际上。开展一些课前汉语口语训练活动,改革教学形式、由课堂走向社会,采取调查实践、研究式学习等方式,采用创设问题情境、造成知识冲突、制造悬念等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使训练落到实处。

三、把握好基本技能训练的着眼点、落脚点

现代汉语课既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因而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以往进行训练时的着眼点与落脚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够贴近或与学生日常语言问题相差甚远,学生有远水不解近渴的感觉。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的训练使学生对学习的意义产生怀疑,也使其学习兴趣减弱。现代汉语教学应努力让贴近学生实际的内容进入学生的学习视野,通过建构贴近生活的能力训练体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优化教学方法,进行贴近生活、解决周边实际问题的设计与实践,突出现代汉语知识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强化语言技能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现代汉语口语、书面语的运用能力。在教学中,将复习、导入、展开、巩固、实践等各个教学环节,充分融进学生的实际生活内容,使教学整体优化,提高学生的现代汉语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

《现代汉语》课贴近生活的语文技能训练设计:

1.说说家乡话,听听普通话:了解方言、普通话。

2.把默写出的26个汉语拼音字母与汉语拼音字母表的手写体仔细对照,把不规范的写法改过来:掌握汉语拼音字母的写法。

3.用名称音、呼读音领读字母表:掌握字母表的读法。

4.边说话边摸喉头数音节数:掌握音节的划分。

5.向同学示范声母的本音、呼读音:掌握声母的发音。

6.说说家乡话的声母与普通话声母的不同:声母辨正。

7.听同学发音,说明其韵母的发音是否有误,有错误的怎样予以纠正:掌握韵母的发音。

8.说说家乡话的韵母与普通话韵母的不同:韵母辨正。

9.说说家乡话的声调与普通话声调的不同:声母辨正。

10.给一宣传板的标题拼音:掌握音节的拼写规则。

11.介绍掌握普通话音节的方法;编写普通话归类训练的顺口溜:声韵调综合训练。

12.听音后说明有哪些音变情况:掌握音变现象。

13.朗读比赛活动:掌握朗读的要求、技巧。

14.调查社会用字中出现的错别字、不规范字:掌握字的音形义。

15.给自己或他人写的字修修边幅:掌握汉字的书写要求。

16.天天练写十个不同的现代汉语常用字:掌握3500常用字的字形。

17.尽可能多地说一个词的同义词、反义词:辨析同义词、反义词。

18.成语接龙练习:掌握成语。

19.分析一语言片断中的短语:说明短语的构成。

篇2

(一)备课:分项过关。

备课即在进行正式的课堂教学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内容包括课标研读、文本解读、学情了解、目标设定、重点确立、难点挖掘、过程设计、方法选择、课时安排、课件准备、板书设计等,最终落实到教案编写。课堂如同战场,教案如同作战计划,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对课堂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既体现出师范生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掌握情况,也体现出他们的专业综合能力,难度较大,可以采取分项过关的方式。可以先过文本解读关,然后练习目标设计,初步掌握目标确定的方法,能够运用比较规范的语言表述教学目标。如:“学生(行为主体)在课堂讨论中(行为情境),至少能够比较(行为动词)两种(行为标准)课文所用修辞手法(行为对象)的异同。”之后进行教学过程设计的训练,在对程翔的“起领—教读—自读—总结”四步单元教学过程模式、钟德赣的“中学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法”以及潘凤湘的“八步教读法”、魏书生的“六步法”、钱梦龙的“导读法”、余映潮的“板块式”等单篇课文教学过程设计及依据了解的基础上模仿总体教学过程设计,再根据课堂教学过程所需技能分项训练,如导入、提问、讲解、结课、板书等。这样一步一步逐项训练,最后对整个教学设计进行修正,相对会减轻备课的难度,而且比较扎实。

(二)说课:开口论辩。

说课是既要说出课上什么、如何上,又要说出为何要这样上,既考察教师的实践能力,又考察其理论素养,是进行教学研究、培训师资的重要活动形式,可放在课前,也可放在课后。课前说课,主要说为何这样设计,可起到对课堂教学矫正的作用,增强上课的理性;课后说课,主要说为何这样设计及课堂教学实效,可起到检验教学设计的作用,反思意味浓厚。说课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升理论素养,撰写好说课稿。说课稿一般要涉及五个方面: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其核心应是说出教师本人对教材的独特理解及教学设计的思想、思路,力求达到既具备科学性,又具备理论性、可操作性。二是多开口练习。稿子过关后读熟,直至脱稿,把握好说课的时间,提高说课的逻辑性与艺术性,力求语言表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字正腔圆,悦耳动听。三是在论辩中提升说课水平。一般训练把说课仅仅作为了一种形式,师范生说课完毕后辅导教师点评一下说课就结束,忽视了说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与同行及专家交流。所以说课训练除了让师范生准备好说课稿,自己多开口练习外,应有重要的一环,即提问与答辩。教师与其他师范生在说课结束后可模仿专家与同行,针对教材内容、目标设置、教学思路、方法选择、重难点突破等提问,使说课者在与专家及同行的对话交流中进一步明晰自己的教学设计,提升说课水平。

(三)讲课:自讲合作。

自讲即按照教案设计,自己在空教室或其他地方反复演练,进一步熟悉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等,发现疏漏,及时修改。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利于培养师范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为下一步保障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打下基础。试讲中的合作学习主要体现为小组活动及班内交流,在个人讲熟之后把全班师范生编为小组,在小组内试讲,进一步发现问题,使教案更加科学,教学更加有效。还可结合年轻人精力旺盛、争胜好强的特点,在组内展开比赛,以赛促讲。小组试讲之后,组内选拔代表进行班内交流。讲课要求抓住重点,突出重点,让学生掌握重点,透彻理解重点,能够结合运用,转化为能力最好。因为师范生的试讲没有真实的教学对象,缺乏真实的体验,讲课易出现两个问题:其一是忽视学生的学,以个人讲解为主。讲课中要培养师范生一种教学生学,引导学生喜爱、理解、欣赏、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意识,而不是当知识的“掮客”。其二是贪多,一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结果每个问题都是走马观花,要引导师范生学会一节课着重解决一两个问题。这些都要在师范生自讲与合作学习的反复练习中加以解决。

(四)评课:先写后评。

评课实际属于教学研究范畴,评课训练不仅使师范生具备评课能力,更重要的是起到如何导引教学的作用。从以往师范生的评课来看,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过多关注外在的东西,如教师的仪容仪表、语言表达等,对教学内容是否适切、教学方法是否灵活、课堂结构安排是否合理、学生接受是否难易等涉及较少。还有的要么全评优点,看不到问题;要么全评缺点,一概否定,抹杀授课者的创造,严重打击授课者的自信。作为师范生的能力弱项,不妨先练习写较详细的评课稿,慢慢明确评课的原则、内容、方法后,再写较简略的评课稿,直至最后列出要点评课甚至打好腹稿脱稿评课。评课稿主要包括评课的内容与思路。评课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效果、教师素质等方面。评课思路可以有两个:一是按照上述内容逐项点评;二是抓住一项或几项内容点评,先说优点,再提出问题,最后提出建议。评课稿必须有理有据,不能只有论点。评课可培养师范生的反思意识,自我反思有利于师范生专业发展,因此在他评前应该先自评,进行自我剖析。

二、专业核心能力提升策略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语文教学能力的高低,除了与师范生掌握的教育教学理论、学科教学理论高度相关外,其自身具备的听说读写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听说读写能力本身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区别于其他专业师范生的重要标志,是进行教学的基础、底气、看家本领,可称为专业核心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始于小学一年级,直至大学四年级,本文着重探讨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课学习中如何有意识地培养师范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一)听:课例讲座。

教师要对学生的答问做出反应,具备良好听力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对语文教师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对话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而对话的基础是理解与尊重,其表现则是倾听能力。现在的大学生,个性都比较强,善于自我表现,对别人缺乏应有的尊重与理解,可借助师范生课堂试讲、见习、听讲座等机会,对其进行听的能力的培养。一是善于倾听,在别人讲课解说时尽量不交头接耳、嘀嘀咕咕地说,有问题记下来,可在小组互动、师生互动环节进行表达。二是听课、听讲座要专心听,记录要点。三是边听边思,记录自己的感想、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师范生听的能力会有所提高。

(二)说:备课讲课。

说课就是说备课,是面对同行专家介绍说明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设计依据的教学研究活动,是培训师范生的重要方式,也是训练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说的能力的良机。说课前要求其撰写好说课稿,自己课下反复练习,直至脱稿,然后小组内说课,借助微格训练,调出录像反复查看比对,查漏补缺,提升说课的逻辑性、艺术性,从而提升说的能力。讲课中的讲授技能训练、课堂引导及课例观看后的反思评课,也是提升说话能力的机会,可组织师范生辩论研讨,一方面增加了开口说话的机会,另一方面加深了对教学的理解。比如针对案例发表自己观点的即席讲演,考察了师范生多方面的知识储备,特别是训练了师范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快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三)读:教育名著。

读书,应该是语文教师的一种生活状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阅读能力培养的主要凭借是教材及语文教育名著。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文学名著读的较多,语文教育名著阅读量较少,对语文教材的阅读也比较忽视,不明白语文教材阅读与一般阅读不同,一是不管喜欢与否都应细读,二是阅读中不仅有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还有教师与作者、教师与编者、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从而把语文教材阅读简单化。针对上述情况,可在课程开设之初,向学生开列语文教育名著书单,推荐语文教育名著,如《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导读的艺术》、《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思想录•中学语文卷》等,以及语文教育报刊杂志《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国教育报》、《语文报》等,要求做好笔记,在合适的时机以读书报告会的形式进行交流。语文教材的阅读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如朗读、诵读、细读、读书报告会等。

(四)写:教学论文。

研究,也是教师的生存状态,是未来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能力要素。教师需要对教育教学进行创新,如果认为其只是技能的叠加,则教学活动就会很快陷入满足,继而无趣,行而不远,体验不到职业的幸福感、愉悦感。目前,语文教育科研的训练欠缺,毕业后能够写出教研论文者寥寥。只有认真从事教学研究的教师,才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教育教学的规律,更好地运用技能传授知识。要学会在调查中了解,在实践中反思,在研讨中提升教学科研能力。要结合教材分析、教案设计、说课稿撰写、评课稿撰写、读书笔记、调查等常规训练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把探讨的结果用文字表达出来,并在写作中创新。写作是思维的利器,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教师只有写,才会写,如果能够把其中优秀的文章修改发表,对师范生会产生更大的激励作用:一方面在写作中提高了写作能力,保留了精神作品;另一方面也体验到了问题解决的喜悦,增加了对原有问题的认知与解决能力。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汉语国际教育 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张晓红(1978- ),女,陕西榆林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和国际汉语教育。(陕西 西安 71005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9-0176-03

随着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不断深入地开展,全球范围内汉语学习者的数量与日俱增。在第七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上,国务委员刘延东指出,2012年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实现新发展,已建立400所孔子学院、500多家孔子课堂,注册学员65万人。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完成孔子学院全球布局,基本建成功能较全、覆盖广泛的中国语言文化全球传播体系”的发展目标。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快速发展对国际汉语教师师资队伍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何培养一支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队伍,成为所有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和推广事业人士以及相关部门必须面对并认真思考的问题。

2012年教育部新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对外汉语专业正式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旨在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汉语语言和中华文化的传播从“请进来学”发展为“走出去教”。然而,“全球化”和汉语国际传播的新形势对国际汉语教师各方面的素质和技能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如何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保证他们在具备汉语教学基础、汉语教学方法的同时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汉语国际教育和跨文化交际概念分析

(一)跨文化交际的定义

跨文化交际是一种交际行为,就交际的种类来看,可以是人际间的交流,也可以是个人与公众(群体)间的交流。跨文化交际学是新兴学科,国外学者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Kim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个体所具有的内在能力,能够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关键性问题,如文化差异、文化陌生感、本文化群体内部的态度,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压力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比较复杂,因为其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几方面的因素。美国社会学家Ray Oldenburg曾经在著作《The Great Good Place》中提出了“第三空间”的概念并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在跨文化传播与交际中,第三空间指的是不同文化在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介于两种或多种文化之间的语言文化空间。它既有第一、二空间文化的特征,又不同于第一、二空间文化。在外语和第二语言文化教学与传播中,跨文化第三空间指的是学生的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交流对话过程中产生的,介于两种文化之间的语言文化空间。

(二)汉语国际教育的跨文化实质

汉语国际教育是一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和外语的教学,目的是要教母语非汉语的人学习汉语,掌握用汉语交际的能力。学生和教师往往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不管是在日常交往还是教学及文化活动中必然都会涉及文化间的接触甚至碰撞,属于跨文化交际的领域。

国际汉语教师要成功地实现传播汉语语言和中华文化的目的必须要意识到跨文化交际中这个第三空间的存在,避免“非你即我”或“非我即你”的思维模式,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敏感性,培养第三空间的思维和视角,形成国际汉语教师在跨文化交际与传播中的新的第三空间文化身份。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参与制定者刘骏在介绍新的汉语国际教师培养模式APLUS时提到的Assimilating和Adaptable分别指的就是兼容各国的文化,融入当地社会的培养目标,同时他还提出Linkage这个理念,强调教学的关键是文化与文化的交流、语言与语言的交流、人与人的交流,Linkage代表文化和语言的交融与沟通。

(三)跨文化交际和汉语国际教育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密切关系显而易见,但是,对于应该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却并没有达成一致看法。姬建国认为跨文化是汉语国际教育的实质,只有通过培养强化教师的跨文化教学意识和跨文化施教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建设质量和发展速度问题。王海燕也认为汉语国际教育首先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然后才是语言教学的过程,跨文化交际因素是汉语国际教育内在结构的一部分,它是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首要条件。但是李泉似乎持有不同的看法,在谈到国际汉语教育人才的培养规格问题时,他认为国际汉语教育人才的课程设置和培养重点不够明确。对于国际教育硕士海外实习后认为能够提高他们外语交际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文化适应能力的课程要比语言学理论、二语习得理论和汉语本体知识等课程更让他们受益也更为重要的反馈意见,他的反应也颇为激烈,提出了“究竟哪些课程是主,哪些课程是辅?我们的主业是教汉语,还是体验外语交际、计算机应用和文化适应能力?”的质疑。

相比较之下,笔者更为赞同前两位学者的看法,即跨文化是汉语国际教育的本质,是其内在结构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存在离不开文化。强调在文化适当的情境中整体地使用语言已经成为第二语言教学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教授外语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或者说只有具备充分的跨文化意识,立足于较为舒适和安全的“第三空间”,教师才能够用一种最易为学生接受的方式将所要教授的语言或文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尽可能地向学生传授,做一个真正的“文化行者”。再者,国际汉语教师通常面对的是一个较为陌生的文化环境,要在这个环境中顺利展开教学文化活动,他们首先必须要适应这个环境中的生活,当然更要适应和自己文化背景不同的教授对象。

笔者曾经参加的由美国大学理事会和国家汉办共同组织的“赴美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中,就有教师因为不能很好地适应在美国的生活和课堂,最后甚至心理和精神出现问题,不得不中途归国治疗。基于此,国家汉办对于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和公派教师也明确提出了“适应性强,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申请条件。和2007版《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中“教师具备多元文化意识,同时了解中外文化的主要异同以及跨文化对语言教学的影响,并将上述理论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的文化和交际要求相比较,2012年孔子学院总部和国家汉办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强调国际汉语教师应“具有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能有效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

其实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重要性和“我们的主业是教汉语”并不矛盾,二者是密切关联不可分割的。国际汉语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跨文化交际是成功完成国际汉语教育工作的必然途径。

二、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置及能力培养的现状

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意义如此重大,但是目前国内各大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式和结果却并不乐观,远远落后于汉语国际推广的步伐,无法满足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忽视了跨文化人才培养的定位;第二,过于注重外语学习,忽视了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第三,过于重视理论性知识的学习,忽视了该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从课程设置来看,很多学校的外语课时约为50%,甚至更高,而文化课时比例约为20%,中山大学甚至低至7.1%。这组数据既说明了对外语的过于重视和对跨文化交际一定程度的忽视,更表明了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仍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指导,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效果。即使很多高校开设了一系列和文化相关的课程,诸如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与礼仪、英语国家文化基础、中西文化比较、西方文化导论、跨文化交际等,但是这些课程的讲授内容多以理论性知识为主,繁重的课程让学生不堪重负,更是无法获得对于异文化的亲身体验和实践,跨文化交际能力当然无从谈起。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科学设置课程比例,整合课程资源

在明确了跨文化人才的目标定位之后,重新分配汉语、外语、文化等课程的比例,可以适度减少外语课程的比例,加大跨文化课程的比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忽视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而是改为更加注重学生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可以开设一些英语讲授的选修课程。由于课程安排较为丰富,可能会出现几门课程内容部分重复或者是本应密切关联的课程之间却较为松散和孤立、教师各自为营的问题,学生也无法从整体和宏观上全面整合所学内容和知识。因此,有必要将各门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打破它们之间的界限。

例如,既然国际汉语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那么完全可以将“对外汉语教学法”和“教案设计”等课程和“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结合起来,找到它们之间的契合点,从而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这一过程既实现了学生跨文化知识和能力的应用,也培养了他们的跨文化教学意识和策略,有助于他们将来开展真正的国际汉语教育工作。不过这就意味着需要几门相关课程的教师共同合作,甚至需要设计一门从跨文化角度为出发点的、集几门课程为一体的跨学期的综合性课程。而“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导论”和“中西文化比较”等课程之间也可以找到契合点,从而将三门课程贯通起来,三位教师互相合作备课必然有助于学生将三门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如何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主线进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是我们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

(二)创造跨文化交际的机会和环境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真实的跨文化交际体验,学校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的机会。当然由于条件所限,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机会派学生进行海外汉语教学的实习,但是学校也要尽可能创造出“准实境”来帮助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的真实体验,例如和海外高校之间的互换生交流项目、和本校留学生和外教的交流活动等。如果学校本身就有留学生,那么可以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和留学生进行混合培养,建立学习伙伴关系。

此外,学校也需要加强和社会各界包括各类外资企业的密切联系,为学生创造诸如为该企业中的外国人进行汉语培训或者翻译等实践的机会。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使用较为直观和灵活的教学手段,例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影视观摩、案例分析等,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接近异文化的环境。

(三)提升教师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是学生所面对的最直接的学习渠道,教师是否展现出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学生影响重大。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国际汉语教育的工作中,即使是身处本国文化的环境中,一个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在看待、分析和处理很多问题时也会和一个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有不同的表现。即便身处同一文化背景,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的也可以说是一个微观的异文化环境,来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别甚至不同民族和宗教的学生可能对于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

教师是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看法,善于向学生学习,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还是“唯我独尊”认为自己才是课堂上的权威,这些无形中却在向学生传递着微妙的正面或者负面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信息。而教师在讲授具体的教学内容尤其是文化课程时究竟是从“民族中心主义”的立场出发放大本国文化的优点轻视他国文化,是一味地推崇他国文化,还是否定或者弱化文化差异,抑或是强调文化多元性、本着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他国文化、整合文化差异,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在面对本国文化和他国文化尤其是二者之间的冲突时的态度和应对方法。

研究表明,与外国人接触的亲密程度、与外国人接触时间的长短、是否有出国经历、是否接受过跨文化交际培训或课程等因素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低有影响。曾经参加过跨文化交际培训或课程、与外国人关系亲密或接触时间长的教师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中民族中心主义维度表现尤为突出。因此学校应为教师组织跨文化交际培训课程,或送教师去国外进修,提升教师本人的跨文化教学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汉语国际推广的跨文化实质决定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目标定位,而这个定位要求我们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教学理念和方法、教师素质,甚至是教材编写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为国际汉语教育事业源源不断地提供合格的教师。鉴于这种调整涉及面如此广泛,还需要对此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安晓宇.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6).

[2]姬建国.汉语国际教育的跨文化实质及其理论实践意义[J].汉语国际传播研究,2011(1).

[3]刘骏.国际汉语教师培养的新模式[J].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通讯,2009(4).

[4]赖林冬.对外汉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探析[J].国际汉语学报,2012(2).

[5]李泉.国际汉语教师培养规格问题探讨[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2(1).

[6]邵滨,邵辉.新旧《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对比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3(5).

[7]王海燕.跨文化交际与汉语国际教育[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6).

[8]张和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回顾与展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9]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4.

篇4

关键词:应用能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在谈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时指出:“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这个规划为本阶段的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那就是教学改革必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而其中提到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质上就是应用能力。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越来越引起国内各高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关注,并且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办学定位。2015年随着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的出台,不仅地方本科院校,部分重点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也逐渐向应用型教育转型。这说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已在众多高校中达成共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已经成为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

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比,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相对特殊的专业,它以语言、文化和教育为学科中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特征,因而在课程设置上往往倾向于语言文字表达的训练。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具有文化课的特征,在专业课程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其他课程所无法取代的。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来说,开设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言能素养和讲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了解中国文化与文学,进而承担起跨文化交流的重任。因此在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应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有所不同。

一、调整教学内容,突出基础性和实用性。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着明确规定:掌握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具备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汉语教学,在各职能部门、外贸机构、新闻出版单位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这说明基于基础性、应用型、国际化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在语言素养方面的要求远高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文学类课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教学内容上,不管是古代文学、外国文学,还是现当代文学都应根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点进行相应调整,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就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来说,其内容一般包括1917到当下的文学史和作家作品,非常繁杂,时间跨度也非常大。从学时上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当代文学的学时一般都少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以百色学院为例,该校是一所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被设置为文学史和系列作品赏析课,其中文学史为基础必修课,作品赏析为选修课。现当代文学史的学习时间为48学时,作品赏析分为现代和当代两部分,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分别设置36至16不同的学时,这是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开课情况,明显是弱化了文学史,而加重了作品赏析。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只开设现当代文学史48学时,没有系列作品赏析课。面对有限的学时和庞杂的教学内容,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按基础性和实用性原则进行筛选和调整。如现当代文学发展中出现众多的文学社团和文学现象,不可能全部讲解,只能精选精讲,即在整体梳理现当代文学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弱化文学史知识,将教学目标重点放在中国文化的介绍和作家作品的阅读与讲析上,而一般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论争和作家作品这些内容只能蜻蜓点水般介绍或布置学生课外自学和归纳。在作品选择方面,也应坚持名家名篇原则,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张爱玲、赵树理等作家的重要代表作品,而像老舍的《茶馆》、莫言的《红高粱》、王安忆的《小鲍庄》、韩少功的 《马桥词典》、阿城的《棋王》、汪曾祺的《胡同文化》、贾平凹的《秦腔》等这样的当代文学作品也应该在入选之列。因为这些作品比较贴近当代生活,文化底蕴丰富,语言鲜活、实用,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接受。不管是选择哪些教学内容,在保证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重视语言和文化元素的融入,以突出学生的专业特点。

二、加强文本细读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文本细读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文学作品的一种教学方式和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种态度。从字面上看,文本细读就是仔细地、认真地、深入地阅读文本,真切地感知和理解文本。对于一部文学作品来说,只有深入细读,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体味其魅力。正如霍松林所说:“文艺作品只有通过品鉴,才能使读者沉浸于艺术享受之中。陶冶情操,开拓视野,提高精神境界,文学作品潜在的智育、德育、美育作用,才能得到实现和发挥”(霍松林《唐宋名篇品鉴前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然而随着消费主义思潮和网络时代的到来,部分学生的学习越来越功利化,他们宁愿把大把时间花在网络游戏、刷朋友圈、兼职和考证上,而不肯花心思在作品阅读上,在他们看来,与其花两个小时阅读,还不如做两个小时的兼职来得实惠。就中国现当代文学来说,尽管其内容与当下社会生活最贴近,但真正对本门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并不多,作品阅读量明显不足,阅读技能明显薄弱。

从教材与教学上看,开设中现当代文学课程的院系使用的教材大多为文学史和作品选相配套。但在实际教学中,由此学时的限制,教师们在讲授时往往偏重于有关文学史常识的讲解,作品常常只是用来印证文学史的某个观点而简单地提及或泛读。这就造成了文学史与具体作品的相互脱离,学生因缺乏对作品的深入阅读和品鉴,也就体会不到作品的艺术魅力,学到的知识更多的时候也只是抽象的条条框框,难以转化为能力。这种现象不只存在于现当代文学教学,其他如外国文学、古代文学等课程教学中也较为常见。事实上,大家都知道文学史的阐释是建立在具体作品的分析和研究之上的,离开对具体文学作品的细读、研读,而专注于对文学史知识的讲授,无异于舍本逐末。所以,在教学时,应重视学生的作品阅读,并在保证作品阅读量的基础上加强文本细读引导,挖掘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妙之处,以作品的魅力吸引学生,这是任何文学课程教学中都不可忽视的。

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上看,细读作品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如果说写作技能的提高有所谓秘诀的话,这个秘诀无非就是多读多写,读写结合。人们常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除了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外,可以尝试着进行各种文体的模拟写作练习,以写作带动阅读,x写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为了保证学生的阅读作品的效果,激发学生的积极阅读状态。教师应该将学生的作品阅读情况纳入课程考核体系当中,以考核促进阅读。当然,在这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是不能少的,如列出具体阅读书目,提出明确要求,让学生有方向、有计划、有目的地阅读和笔记。对于学生在阅读和研讨中碰到的难题,教师要给予及时帮助和解答,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如网站推荐、资料查询渠道、工具书等,做学生阅读和学习的引导者。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创新人才必备的一种重要能力,其本质就是一种应用能力。在现当代文学学习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提供真实可行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并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文学课程教学基本上是采用作家介绍+作品评述的讲授方式进行,具体内容大多为作家生平与创作,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或特色), 教学程序简单僵化,教学方法单一乏味,实践机会较少,学生学习被动,缺乏思考和活力,在经历记笔记、背笔记、考笔记等流程后,对所学课程知识的记忆不多,甚至有的学生考完试后连自己是否上过这门课都说不上来,这是一种非常尴尬的局面。这样的教学显然不利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当然,讲授法作为既传统又现代的基本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还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对于较难的知识,教师不讲授是不可能的,不管是文学史,还是作品赏析,教师必要的讲解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体会。但是教师讲得太多,甚至从课程开始到结束,从课堂的第1分钟到最后一分钟都是满堂灌,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主动性的发挥。为改变这种现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指出:“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根据这个要求,现当代文学教学应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并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积极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构建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一)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头脑风暴式的教学,是国内外都比较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有效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参与课堂的欲望,也是辩证处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关系,实现师生平等对话的有效方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开展讨论式教学,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创造机会。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将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也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分组研讨。如讲《妻妾成群》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与讨论: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认为颂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她是真疯还是假疯?小说中是如何描写陈佐千这个形象的?他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讲《红高粱》时,可以让学生讨论:如何看待戴凤莲和余占鳌的爱情?红高粱这个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讲《雷雨》可以提出问题:繁漪到底有没有病?引导学生阅读与讨论。 讲《棋王》,可以让学生想象并描述王一生在九局连环车轮大战中的场面。通过这样的问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深入阅读和思考作品,并在不断思考中体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而且通过讨论发言,也能有效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带着任务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知识和建构知识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用于各类课程教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需要学生深入阅读具体作品或文学原典,以一个文学接受者的身份置身于阅读活动之中,才能感受和体会文学的情感和美感。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究。如学习《茶馆》,课前可以布置学生自主阅读作品,小组研讨,梳理其中的人物关系,并根据作品绘制一张茶馆场景图。由于此剧中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学生要理清其中的人物关系,绘制茶馆场景图,必须细读作品,发挥想象。课堂上,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进行比对,大家互评;课外,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自主选择剧中片断进行阅读和揣摩,然后角色表演。教学《妻妾成群》可以让学生探究小说与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不同;讲《金锁记》,可以让学生课后搜集、查阅关于该作品的研究成果,然后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该作品的研究现状,并提出自己的研究设想。这样的探究式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促进。

(三)形式多样的文学活动

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从来都不是仅靠课内时间就可以实现的,必须由课内到课外加强学习,现当代文学更是如此。为提高学生学习现当代文学的兴趣,教师还应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学活动,使学生在实践锻炼中提升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如举行现当代文学读书笔记交流会、读书报告会,现当代经典诗文背诵与朗诵,现当代经典诗文书法展,现当代文学专题辩论赛,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现当代文学影视改编作品鉴赏,话剧排演,小说改编,微电影创作与演出,这样的活动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学习。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现当代文学作品编写流行歌词,写广告语,激发学生阅读现当代文学经典的热情,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就业特点,开展教案写作和教学演练,模仿经典作品写作各种应用文、美文、学术文等,使学生将现当代文学的语言艺术化为己有,进而转化为一种实用的技能。

以上教学改革是笔者在教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粗浅尝试。常言道“教无定法”,“因材施教”。在课程教学中,不管是作何改革,以何种方法施教,都应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篇5

目前正经历社会整体跨越式的发展,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流不断增多,汉语口语交际越来越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主要交际形式。因此,学校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只有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才能提高小学汉语教学质量。学校应成为培养藏族小学生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环境,同时也应对学生进行德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农牧区进行汉语教学,汉语口语交际一定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如何培养藏族学生汉语口语交际能力,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现状分析

目前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村地区的学生平时学习生活中使用藏语是为了正常的学习生活需要,如人与人的交流、沟通等等,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汉语口语交际所担负的任务却是很复杂的,通常来说,学生通过学习汉语口语交际能力来学习掌握新的事物;而大部分课程教师则通过课堂汉语口语交际来完成课堂知识传授的任务;通过课堂汉语口语交际,学生们获取了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农村地区的学生由于生活环境每个人都有很强的藏语言交际能力,但进入学校学习后,这种强势的藏语言交际能力,却阻碍了学校教学中汉语口语交际的正常沟通,特别是农牧区学生情况更为严重。很多农牧区的学生在学校由于没有汉语言口语交际的基础或基础较差,入学后难于适应学校教学要求,学习十分吃力,由于缺乏汉语口语交际能力,教师授课内容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再加上有的教师教学方法不对路,不讲究方式方法,单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更使学生学习汉语口语交际能力变得难上加难,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对学习汉语口语交际失去兴趣,由于农牧区学生没有具备基本的汉语口语交际能力,在学校阶段学习的各科课程将受到严重的影响,以致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各方面发展。

另外一方面,有部分教师为了让农村学生理解学习汉语口语交际能力,在解释中单纯的用汉语解释,学生由于受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限制基础差,难于理解或根本听不懂理解不了教师的授课内容,无法正常学习,有部分教师出于好意,运用藏语口语进行辅助教学,以帮助学生理解,但时间一长,藏语口语交际能力强势依然,而汉语口语交际能力差距依然很大,有的汉语课都变成上藏语课了,这样的效果只能是加强了藏语口语交际能力,削弱了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给汉语教学带来了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因此,应在农牧区学生初入学时适量、有针对性的运用藏语口语常用日常交际辅助汉语口语交际,并逐渐减少以至完全达到汉语口语交际接受正常的课程教学,为学生创造以汉语为主的学习的语言环境。

如何为学生创造汉语口语交际能力语言环境呢?在绝大部分农牧民学生从出生就生活在比较闭塞的、单一的语言环境中,主要以藏语和地方方言为互相沟通的语言环境中,绝大部分农牧区汉语口语语言环境很薄弱,有的地方甚至没有。因此,地区城镇和农牧区学生汉语口语交际能力基础参差不齐,差距较大,区域之间的学生差距也较大,在农牧区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有入学才开始接触汉语,由于缺乏基本的汉语口语交际能力学前教育,那么学校就成为学生接受汉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主阵地,面对这样存在基础差异的学生,学校、教育工作者如果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注重校园语言环境的营造,注重课堂汉语口语环境的营造,为学生提供各种有效的学习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机会,学生间的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差距就会逐渐拉大,进而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

现在的藏族小学生生活比以前丰富多了,接收信息的渠道很多,与人交流时基本上可以简单地表达,但没有语序,如:“老师,他我打了”、“我老师办公室去了”等。欠缺良好的交际态度和听说习惯。可见从小培养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要使孩子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说话”对每个人来说是很简单的,但对少数民族的孩子来说就困难了,由于语言的不通,学习起来就有困难,这也是很多孩子因为这些而对学习产生厌恶、不愿意去学校的原因之一,也是语文教师教学中的一大障碍,所以,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首先就要从说话开始。让孩子们学会说汉语,学会去倾听。在课堂上先是一人说,众人听,在实际教学中注意“看图说话”课,再创设良好的情境,指着书上的插图一句一句问学生图上画的是谁,是什么内容,他们在干什么等等,让孩子能够简单地、有序地回答出来。但语言信息如果单单只是传递状态,那么思想交流、思维碰撞的就较少,而口语交际更强调双向互动,具有交互性。所以,到了中、高年级就要开始训练他们的口语交际。

综上所述,针对小学生口语交际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教师应采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目的是要让他们在会说、敢说的基础上逐步向着规范、准确、有条理和有一定的汉语语感等较高层次迈进,努力为藏族学生创造培养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精心选择材料,创设情境,激起兴趣。

一、二年级新教材文质兼美的课文,为教学提供了进行语言规范和语言实践活动的素材和具体情境,所以要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对不同民族、不同条件下的学生来说,小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材料来源主要是教师选取的课外说话材料,因为教材中提供的说话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亲切可感,令学生有话可说。选择课外说话内容应该坚持“六性”,即故事性、趣味性、形象性、知识性、思维性、实践性。口语交际中,谈话内容直接影响双方的谈话情趣,因此,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选择他们喜爱的事物为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孩子会把对事物的喜爱之情迁移到对交际的喜爱上。因为小学生好奇心强,往往会被某些外在的新异现象所吸引而产生直接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要时时留心观察学生,当学生受到外来影响而兴奋或产生感情共鸣时,教师应趁热打铁,抓住时机进行交际训练。

也可以进行藏语的翻译,通过“我是小小翻译官”活动,进行语序的训练,由于捕捉了时机,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把话毫不费劲地说得既完整又通顺,从老师“要我说,要我听”变成“我要说,我要听”。

三、教给学生说话、倾听的方法

学生饶有兴趣地说,往往只能讲述表层的意思,但不能做到言之有序,这还有待于教师具体指导方法。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要结合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物教他们从说一个字、一个词、一句完整的话开始,逐步过渡到说几句连贯的话或一小段话。到了中、高年级,教师要指导他们按记叙文的六要素,围绕一个意思有头有尾地说一段话。学生一旦掌握了方法,口语交际才不会感到困难。在实际生活中做到“心到口到”、“想得快说得好”,可通过一些游戏来训练说话。

口语交际中的姿势、态度、礼貌、大方也十分重要,低年级孩子有多动的特点,这就要靠教师适时的提醒和恰当到位的指导,变幻多样的形式,提供一次又一次的锻炼机会,促进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纠正,直至养成良好的习惯。口语交际强调双向互动,参与交际的人,不仅要认真倾听,还要适时接话,谈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低年级孩子大多敢说、爱说,可如果叫他们静下心来先听别人说,注意力就很容易分散,听不完整的就断章取义,连意思都没听明白怎么与人交际呢?更有甚者,根本就没听。所以就需要教师教给孩子具体的方法:注意力集中,能复述别人的原话或主要意思,能接着别人的意思说下去,能正确适时地回答别人的提问。

篇6

关键词:对外汉语口语课 口语表达 口语交际能力

一、影响口语表达能力的因素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特别是素质教育的推广为外语教学提供了宽松的环境,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得到了更新,外语教学中普遍采用了一些新的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教学法,如视听法、交际法、直接法、认知教学法等。为此,许多汉语教学工作者都对汉语教学进行了探索,但对如何有效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方面的研究甚少,下面就影响口语表达能力的几个重要因素和口语教学中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在此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心理因素

美国心理语言学和教学法教授克拉申(Krashen)曾指出:学习外语,要集中解决两个问题,一是C.I的问题(Comprehensible Input);二是解除心理障碍问题。可见心理障碍是汉语学习的一大问题,这对汉语口语提高的影响尤为突出。许多学生在课堂上羞于回答问题,害怕开口讲话,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许多学校的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只注重语法、词汇等方面的教学,口语操练少;

其二,有些学生汉语基础差,发音不准确,语感差;

其三,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还是心理障碍,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学生在用汉语交际时不能直接用汉语表达,总想译成母语;在人前频繁出错,产生羞耻心理,意志薄弱者,逢难便退。由此可见,帮助学生减少和消除汉语口语学习上的心理障碍是帮助他们学好口语的关键。

(二)母语的干扰

任何一种外语学习往往都是在学习者已掌握了母语的情况下进行的。在学生学外语的基础阶段,母语干扰显得特别明显。因为这时学习者缺乏外语学习环境且对外语规则了解不多,往往用它们的母语拼音法去标注单词读音。每当碰见一种新的语言现象,他们便会自觉不自觉地用母语去思维和对比。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学生的汉语语音及语言表达的正确性。

(三)文化因素

语言习得是一个文化适应过程(Schumann)。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Sapir,1921)。文化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文化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在学习汉语语言的同时,必须学习中国文化背景知识,如果一个人只学语言而不学该语言的文化,那他很难学好该语言。离开文化知识的学习,语言的得体性就不复存在,就容易犯交际错误。例如,对中国人来说,问一些诸如年龄、收入、财产、婚姻、家庭私事等问题属于随意且乐于交谈的问题,而对英美国家的人来说,以上问题被认为是“offensive,nosy questions”,甚至认为侵犯了他们的隐私,在交际中犯这样的错误,就是缺少了解文化背景知识引起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授语言知识,还要传授文化知识。

(四)语言环境

研究表明语言能力的发展受语言环境的制约,语言环境是人类习得语言不可缺少的条件。用25年的时间学习了16种语言的匈牙利人卡莫·洛姆布说:“外语好比碉堡,必须同时从四面八方向它围攻:读报纸、听广播、看原文电影、听外语讲演、攻读课本、和外国朋友通讯、来往、交谈等等”。可见,学说语言与语言环境有直接联系。语言环境优越,学起语言来就又快又好。对一个已具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和会话基础的汉语学习者来说,最有效的学口语的途径是直接与中国人交谈。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学习者都受条件、环境的限制没有这种直接接触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汉语学习者就应充分利用模拟的语言环境来学习汉语。

二、提高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对策

如何提高汉语口语表达的能力,这是一个既长远又迫切的任务。要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学生方面和教师方面。

(一)学生方面

1.确立学习动机

外语学习中的动机是指学习者学习外语的愿望和推动力;学习动机是引起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是学生学习汉语的内驱力。它直接制约着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认真、紧张、主动与顽强的一种心理状态;使他们在面对任务时有明确的学习意识和高度民主集中的精神状态,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爱好,使他们在困难面前能够勇敢地坚持下去。

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Gardner与Lambert就对外语的学习动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们把学习动机归纳为两大类:整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整合型动机指的是学习者对讲目的语的社团有真正的兴趣,希望能够更好地同使用目的语的社团的人交往,甚至融入到目的语社团的文化当中。工具型动机则是指学习者为了某一特殊目的如通过某一考试、获得某一职位、取得某种资格,或者是为了阅读、翻译目的语的材料,以获取目的语国家的某方面信息而去学习目的语。显然,整合型动机反映了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所代表的个人和文化有真正的、属于个人的兴趣,而工具型动机更重视目的语的实用价值以及它的优势。

学生学习汉语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学习动机,或许希望借此能赚到更多的钱,或许只是为了某种教育需要,或者希望旅游,或者想了解中国文化,或者仅仅是为了结识朋友。但无论哪种动机,只要学生能够不断地为自己的汉语学习建立动机,就会激励自己更好地学习汉语。

2.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人们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来完成的,人们通过“听”和“读”来接受语言,这是一种接受性语言能力,而通过“说”和“写”来表达思想则是表达性语言能力。而在“说”和“写”这两种能力中“说”就显得更具有交流快捷、使用灵活、适应性广等特点。

(1)通过“听”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儿童学说话的过程是先听懂,然后说话,从我们学习语言的经验也可以看出,没有听过标准的汉语普通话就一定不能够说出标准的普通话。听是说的基础,听应该先于说。学生通过听,大量的接触语言材料后,对标准的普通话具有一定的声音和语法结构的积累,才能开始进行口语能力的训练。通过听,学生接触大量的汉语口语性文章和对话,最大限度的接触语流信息,可以使学生能够使用非书面的语言形式,即口语的形式进行口语表达。在听的同时学生可以进行模仿、跟读,从而根据听力材料中的发音来纠正自己不正确的发音。

(2)通过“说”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口语是通过“说”实现的动作,“说”是提高口语的必要环节。其实形成交流障碍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平时太缺乏练习,或者练习不得法,坚持不下来。正所谓熟能生巧,不练习就永远没有进步。练习也要讲究方法,练习不得法会影响进步的速度。同时,学习并不总是让人愉悦的,有时会有压力。如果缺乏毅力,就很难坚持下来。外语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没有足够的时间练习,没有正确的练习方法,没有坚持下来的毅力就很难达到脱口而出的境界!如果把每次“说”的机会都看得很宝贵,就会自然而然好好把握。最后,就会发现,越练习越流利,越流利越自信,越自信就越想练习,从而进入良性循环。没有人阻止我们开口练习,最大的阻力在于我们自己。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会取得进步!

(3)通过“读”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应该每天定时进行“读”的训练,包括“阅读”和“朗读”。这里所谓的“阅读”,即默读。学生应该养成每天定时并广泛阅读的习惯。广泛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大有益处,可以帮助学生熟悉最常用的一些词汇、短语、语句结构等。中文小说和中文报刊都是阅读的优秀材料。

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朗读”也是每天必须进行的任务。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要做到能够正确发出每一个音,注意语音在连贯语句中的变化;还要能按照内容正确地划分意群、安排停顿,即不能“破句”;注意重音、语调和节奏,使自己所朗读的内容能够被理解而不是单纯的排列句子;应该尽量做到大声朗读,因为只有在大声朗读的情况下,学生发音错误的地方、断句错误的地方才会得以暴露,学生才能发现并有意识地改进这些不足的地方。

(4)通过“写”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写”可以固化学生听到、读过、背过的词汇、语法结构、篇章分布等知识。在学生还不能出口成章之前,写可以帮助学生整理思路,选择恰当的词语,安排合理的表述顺序,添加足够的思想内容等。经常进行写的训练,必然会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汉语思维习惯与表达习惯,形成一定的语言风格,增加词汇量。写能激活已存储的信息,使学生不至于经常使用同样的词汇进行表达而没有对其他已储存的词汇进行利用。

学生可以通过记日记的形式进行写作练习。坚持记录每天发生的事情,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也不要停止,可以对一些社会现象、新闻甚至食物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作时,要避免单纯的记录,尽量用生动的方式记述;使用更多不同的词汇,不要局限于几个经常使用的词汇;变换多种句式、语气以及语态,使文章的语句更丰富;按照中国人的语言习惯设计文章,避免反复重复同一内容,避免母语式汉语。

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虽然各有其相对独立的训练办法和途径,但他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在听的过程中,可以开拓知识领域,丰富词汇,活跃思维,是广泛获取知识,为说和写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而说的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性、灵活性、逻辑性。培养学生对字词句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师方面

1.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兴趣是学生积极认知事物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使每位学生在不同程度上获得成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习信心,促进兴趣的发展。教师应坚持多表扬、少批评的激励原则,使学生不断得到鼓励,看到成功的希望。兴趣的培养必须从点滴入手,慢慢渗入学生的心里。

2.精心导入情境,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堂语言交际活动,培养交际能力

在汉语口语课堂中,教师应开展丰富多彩的适合于汉语学习者特点的课堂交际活动,便于学生边学边练,学用结合,使所学语言材料能够在运用中获得巩固和提高。例如,某个情景中的角色扮演(role-play)是进行交际性训练的一种途径。角色扮演是一种模拟真实语言情景的汉语课堂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扮演某个语言情景中的不同人物角色,并把在那一情景下可能发生的事情用语言和动作表达出来。这种练习实际上是现实生活的模拟,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对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只要不影响正常交际的顺利进行,教师应采用宽容的态度(即予以接受不立即纠正),这样可减轻学生开口说汉语时怕犯错误的心理压力,有利于他们口语表达的流利性。学生在遇到表达和理解困难时,常想不出该说什么话,头脑空空,沉默无言。教师应及时给予引导,补充一个词或思路,启发他说出要说的话,使交际活动能顺利地继续下去。教师的鼓励和耐心启发会使学生逐步增强信心,教师的积极参与也有利于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语言习得环境。

3.培养学生的汉语学习策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策略是指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学习者指向学习目标并结合自身特点而采取的学习活动方式,并具体化为有关学习的规划和采取的学习措施。在汉语教学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汉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应用汉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可见,开展对学习策略的研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学习策略的指导和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己成为当前中学汉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学习策略是灵活多样的,策略的使用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些学习策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均适用,但策略培养的有效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由于学生的年龄、文化背景、语言水平、兴趣爱好、知识面等各不相同,某一策略对这个学生有效,不一定对其他学生也有效。因而,在汉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个体的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刘颂浩.我们的汉语教材为什么缺乏趣味性[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

[2]张云艳.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策略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3,(06).

[3]陈建民.汉语口语[M].北京出版社,1984.

[4]赵国栋.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2000.

[5]江傲霜.对外汉语高级阶段口语教学浅析[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4).

[6]洪文明.中等财经学校教材·语文[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

[7]汪淑英.影响口语表达能力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教师,2007,(S1).

篇7

关键词:模块式教学;焊工工艺;焊接技能

“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课程是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强调在课堂中突出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提升在实际应用中的技能知识培养,并经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突破以往课堂理论和实践分头走的形式,形成课程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让学生在学校尽可能掌握应有的专业技能,学好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便于走向工作岗位并快速适应岗位要求和工作需求。

一、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模块式教学下的教学目的

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课程是焊接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注重对学生焊工工艺实际能力的培养,通过模块化教学,能将理论知识与操作实践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能够在给学生讲解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教授焊接的操作规范技能,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

二、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课程教学模块的应用

教学模块的创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分析、不断创新、不断实践的过程。作为职业学校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之一,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这门课程的教学应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中心,确立各项技能所需的知识点,建立若干的模块。

1.教学模块建立的步骤

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课程教学模块的建立应遵循“先总到分,由主到次”的原则,将焊接的所有知识点分为若干大的模块,在大的模块的基础上分为小的模块;在小的模块中将相关的知识点有机地连接起来,使其形成一个有联系的小整体,最后使整个模块知识点形成一个知识点框图,方便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在建立模块的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模块,使难度适中。要注意知识点的更新,时刻更新自己的模块,把握行业最新的信息,做到与时俱进。

2.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课程教学模块的建立

《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这本教材共四个章节,41个小节,笔者将其分类为四大模块:焊条电弧焊、常用焊接方法、常用切割方法、常用的金属材料的焊接。焊条电弧焊还可以依据章节建立以下小模块:认识焊条电弧焊及弧焊电源、引弧与平敷焊、平角焊、I形坡口对接平焊、V形坡口对接平焊、平位单面焊双面成形、立角焊、立位单面焊双面成形、横位单面焊双面成形、板对接仰焊、垂直固定管单面焊双面成形、垂直固定俯位管板焊接、水平固定管板焊接、工字梁装配焊接、储气罐的焊接与检验。常用焊接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小模块:埋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氩弧焊、等离子弧焊、电阻焊、气焊。常用的切割方法可分为以下小模块:碳弧气刨、等离子切割、气割。常用的金属材料的焊接可以分为以下模块:中碳钢焊接、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的焊接、珠光体耐热钢的焊接、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接。通过这些模块的建立,可以使学生学习时思路更加清晰。

3.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课程教学模块的实施

学生依据模块学习该课程时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首先可以对焊接和焊接装配图样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再经过系统地学习一些具体的焊接方法和切割方法,最后可以掌握常用的几种金属材料的焊接。学生在学习焊接的过程中要定下具体的、比较详细的计划,按照计划合理安排的步骤进行有规律的学习,不能操之过急。在模块化学习的过程中,要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焊接的实训结合起来,学一步,练一步,稳扎稳打,巩固好基础。

4.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课程教学模块实例

笔者以切割方法模块的建立和实施具体说明模块的应用,切割与焊接有一定的相似点,二者在某些方面也有一些共同之处。就切割方法而言,以下可以分为碳弧气刨、等离子切割、气割三个模块,在上课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碳弧气刨和气割一起讲述,从多角度分析两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讲述等离子气割的过程中,要注意多媒体的使用,通过具体形象的视频和图片,使学生看到气割的整个过程和重要的细节,了解核心原理和规范的操作方法。

通过以上几点的阐述,清楚地表明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课堂如果只是根据教材设置课堂目标和教学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课堂只会抹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我们的意识中还要时时脱离课堂理论,多进行实践教学,这才是高效课堂的根本性要素。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课程中将操作和知识相互结合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深入了解和渗透,也为学生的就业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学校体育;基本技术技能;体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0-0075-03

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已经成为体育工作者的普遍共识,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改革的焦点已聚集在课程的执行者――中小学体育教师身上,即中小学体育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技术技能才能实现体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为了推动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各国都在明确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美国1987年成立了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制订了美国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在首次公布的22种标准中,设立了幼儿及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教学标准和初、高中体育教师专业教学标准;在俄罗斯联邦,随着利亚赫博士等人研制的临时性“体育课程的国家标准”(草案)的制定,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问题也在研究之中。2002年,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教育部与昆士兰州教师联合会联合制订了教师专业标准,并尝试开展试点培训,以获取相关信息,发现问题,并修订昆士兰州教师专业标准,其目标在于捕述教师为学生群体提供相关、有价值的学习经验所展示的知识、能力与技能,并得出了教师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的结论。日本、英国、我国的台湾地区都根据各自的实际,制定相关的体育教师专业化标准。可见,研究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不仅是世界体育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体育教师的现实需要。

1 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的内涵

在实施体育新课标的过程中,明确了健康第一和运动技能教学为核心的体育教学理念,那么,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师如何规范地进行运动技能教学呢?要回答这一问题,需要明确的就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的内涵。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技术技能标准是体育教师在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运用知识经验规范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动作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要具备这种活动方式,必须具备以下3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应具备足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二是应具备能够清楚地描述如何获取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三是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传递应有的基本价值观。

掌握足够体育知识和技能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的本体规定。知识分为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体育的核心知识作为程序性知识,都具有操作性的特点。根据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关系,足够的体育知识,经过系统编码以后,可以外显为体育技能。例如,篮球项目中的传球、接球、运球、投篮,游泳项目中的身体姿势、腿部技术、手部技术,体操项目中的短翻、倒立、手翻、空翻等作为动作技能表现出来,是以足够规范的体育知识编码形成的。掌握足够的体育知识和编码规律,形成标准的体育运动技能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的核心内容。

能够清楚地描述如何获取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的发展方向。光有体育知识和技能是不行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但是,教练员和运动员仍然不是合格的体育教师,教练员和运动员以追求竞技体育的成绩为目标,体育教师的目标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完成应有的教学任务。要有效完成应有的教学任务就应该具有能够清楚地描述如何获取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本领,根据体育知识具有操作性的特点,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教授学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应达到能够标准示范和规范的解读,在示范和解读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运动技能本身的体系和特征,而且,也要考虑学生已有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基础,更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方式。这成为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的发展方向。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应传递的基本价值观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的基本功能,由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所决定。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目标的3个维度是运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3个方面是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都要实现的,否则就窄化了体育的功能,体育教师忽视自己的专业特点,单纯地传授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不利于人格的健全发展,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运动知识背后更有价值的东西,要实现这个目标,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价值观,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有效地传递出来。

2 构建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的意义

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对理想体育教学的追求。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技术技能标准产生于人们对体育课堂教学的理想,希望中小学体育教学能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方法和态度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等学习领域的任务和目标,这是中小学体育教学任务的目标,也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理想追求。要达到理想这个理想的追求,中小学体育教师必须掌握体育基本技术技能标准。

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是对体育教学规律的客观认识。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技术技能标准是中小学体育教师解决体育教学任务时的动作活动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对教师而言,是一种内化的结果,但是,它经过编码以后,会在教学行为中表达出来,形成教学行为的“硬核”。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是建构和解构的过程,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的教学也不例外,一个完整的运动技术动作,无论对于教师的解构,还是对于学生的建构,都有一个运动技术规范的问题,只有建立起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技术技能标准,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规范性自然能明确清晰地表达出来。

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使体育教学工作有明确的质量意识。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学生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社会适应、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5大领域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些领域的发展都要发挥学生的的主体性,但是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师生传授体育运动技术技能的过程,不是无原则的放任自流,这种原则和界限就是体育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教师首先要掌握这个标准,这个标准作为质量意识,既是课程管理的标准,也是教师课程实施的规范。从管理的角度而言,体育课程的管理者要认识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的重要性、必要性,并对标准的意义有比较全面的理解,按照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形成的规律进行组织管理;作为体育课程实施的规范标准,目的在于规范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避免由于课程实施者、管理者、学生,因标准的缺失而产生过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建立中小

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会使体育教学活动达到有序和高效的结果。

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是体育工作的管理手段。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最初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而存在,在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中表现为体育教学活动有明确的目标性和完整性,随着标准的成熟,标准已不仅仅是一个目标,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管理手段,这种手段执行着检验、组织和管理的职能。首先,通过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去检验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用“规范”和“不规范”加以判断;其次,由于运动技能的顺序性、关联性和复杂性,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成为动作体系中互为保证的依据,标准成为分解动作彼此依存和连接的纽带;最后,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技术技能标准通过编写组制定,然后由中小学体育教师共同遵守,它就成为一种规则,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约束,减少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是体育工作追求的意境。当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渗透到体育教学活动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之中时,会自然产生标准效应,在这种效应下,会产生较高的体育教学艺术,使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活动进入良性发展的阶段。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在实施过程中,也使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价值得到实现,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素质得到普遍提高,产生争先意识。

3 制定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的制定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我国中小学体育设施条件差异很大,这些硬件条件影响着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的制定,因为,这些条件的改善是以教育均衡化发展为前提,不可能一蹴而就。另外,由于历史的原因,部分体育教师未经过体育专业的训练,这些教师对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的认知还较浅。制定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是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体现。

其次,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不是僵死的教条。任何标准的制定,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会随着时间、对象和各种体育设施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当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由初级规范向高级体育教学艺术转变时,意味着体育教师对基本技术技能标准进行局部的改造和集体的改进,使标准达到实用、具体和完善的境界。

篇9

一、文化因素对日本人学汉语的影响

日本是独具特色的狭长山地地形,海洋与陆地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是世界上有名的岛国。日本自然灾害频发,如火山、地震、海啸等,这使他们形成了居安思危的严谨性格特点;季风性和海洋性的气候条件,促成了日本人独特的美感。日本人号称“千人一面”,也许是因为他们有着极强的集体性格以及为人处世文化。正所谓“因材施教”,了解日本文化,对于针对日本学生的汉语教学,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以下即为日本留学生学习汉语时的典型问题。

学生不敢主动当众说话。很多日本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比较不爱说话,只会认真听讲,当然也很少问问题,因此,口语表达能力与活泼开朗的欧美和韩国学生产生较大差距。究其原因就是性格问题,他们排斥在公众场合表现自己,尤其害怕出丑和说错,这使得他们练习口语的机会大大减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首先应该多些耐心。课下或者日常生活中应该多和学生交流,鼓励他们,了解他们的工作和学习、生活等情况,这样可以找一些学生可能感兴趣的话题,来激发他们说汉语的兴趣。

除此之外,很多日本的汉语学习者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语法问题。这或许是因为日本的外语教育过于重视语法,而忽视语言本身的魅力,使他们学得过于死板,不懂得随机应变。同时还由于发音位置找不好和缺少实践,从而导致学生自身信心不足。但日本学生坚持、认真的特点,再加上不爱表现自己的性格,使他们更爱在私下独立思考问题,格外热衷于纠结一些语法方面的问题。这也为他们学习汉语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基础。虽然他们有时候比较沉默,在短时间内可能会比开朗的欧美留学生进步慢一点,但是,日本学生的基础是比较扎实的,长远学习下去到了一定时期一般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这就要求教师能够针对他们本身的性格特点,多多加以辅导和开导,使其正确认识语法学习的地位,而不是一味钻研语法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练习,在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的同时重视听说,使得汉语水平得到提高。

二、语言差距对日本人学汉语的影响

(一)发音问题突出

汉语被世界各国人认为是非常难学的一种语言,因此,学习中遇到些困难也是正常的。其中像卷舌音、儿化音等特殊的发音方式更是难倒了一大批日本学生。例如,汉语的21个声母中有六对声母有不送气与送气的区别,它们分别是b与p、d与t、g与k、j与q、zh与ch、z与c。对于这六对声母,日本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产生困惑,它们也是日本人学习汉语的大难题。

在大连学汉语的日本人可能还会遇到一个特殊的问题,那就是大连人的方言。这就需要教师严格要求自身,规范自己的普通话,如果学生对各地方言感兴趣,可以在平时交流的时候适当掺杂一些,会增加学习的乐趣。

(二)学习不够灵活

因为日语词汇中存在大量的汉字词,其中很大一部分字形、汉字写法与含义相同或相近,所以理解基础意思没有什么问题,但学生不能灵活运用。教师要注意在平时的课堂和交流会话中多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包括同音异意字和多音字等,使学生意识到学汉语的趣味性和自身的不足。

三、日本人学汉语概况

在日本的孔子学院现在在10多间,日本大学也有分校。现在全日本大约有200万人在学习中文,2009年的数据显示,日本有800多间高中开设中文科。除此以外,报考中国政府唯一承认的中文考试――汉语水平考试(HSK)的人数也越来越多。考试的目的,多以“自己研习”为主要目的,其次是为了方便以后工作。

日本人在大连地区学习概况如下。大连临近日本,因此,很多日企都在大连开设了工厂。这也带动了一系列针对日本人的产业链,其中就包括必不可少的语言。在大连开发区一直以来聚集的日企不在少数,包括佳能、三菱、东芝、松下等知名的企业,很多日本人在开发区工作与生活,还有很多是带着家人一起来的,这说明他们短时间内不会离开。而汉语的学习不止针对他们本人,还有他们的家人。这为两国文化交流无疑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四、对日汉语教育规模性发展的可能性调查研究

日本人学汉语应该是比欧美人简单的,那么日本人学汉语的趋势是怎样的呢?笔者采访了大连丰安汉语学校的有近十年经验的李老师,李老师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教日本人学汉语。李老师说,目前日本人学习汉语的人数呈增长之势,和她刚做这份工作的时候的状态简直不可同日而语。而且,总体来看,在国内学习汉语的教学资源更多样,语言环境也更优越。日本人想学中文,如果在中国学习的话,小半年就能看到效果,如果在国外的话,想得到同样成效,肯定要付出更多的艰辛。

从调查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人学汉语的发展趋势是逐渐上升的。理论上如此,实际上大连丰安汉语培训中心近年来学汉语的日本人也的确越来越多了。所以可以说大连地区日本人学习汉语的前景还是非常好的。

五、总结

在教日本人汉语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的困难,需要不断去解决和探索。对日汉语教学工作路阻且长,这就要求从事对日汉语教育工作的人们不仅要掌握扎实汉语知识,严格要求自己,更要有高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用自己的热心和耐心,促进对日汉语教学事业发展。随着在华日本人学汉语的趋势不断上升,未来有大规模发展的可能性。

篇10

【关键词】中专学校 少数民族学生 汉语教学

Chinese teaching of the minority students in the technical secondary school

Aisikaer Maimaiti

【Abstract】The Chinese teaching of the minority students in the technical secondary school belongs to the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the task of which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language application and social skill, especially through teaching the knowledge on grammar and making students practice that, students can know and master the internal rules of Chinese more self-consciously and actively. Combining Chinese teaching with the mother language of the minority as well as other culture knowledge just can improve students’ culture quality and ability and just is the real meaning of the “double-language” teaching.

【Keywords】Technical secondary school Minority students Chinese teaching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它不仅是我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也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地区。全区地理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共有40多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汉、哈萨克等世居民族有13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人口的60%以上。长期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大力推进“双语”教学作为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提高少数民族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最近几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已经形成了各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各族群众踊跃参与的热烈氛围,有力地推动了“双语”教学的稳步深入,其形式不断丰富,规模迅速扩大。

所谓“双语”教学是指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开展民汉两种语言的教学,其中汉语教学包括教授汉语课程和利用汉语语言教授其它专业课程。自开展“双语”教学活动以来,很多从事教育工作的专家、学者对如何开展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进行了深入探索和研究,在这方面的成果累累。本人谨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中专学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教授汉语课程)问题。

1.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认识。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讲,汉语教学就其性质来讲属于第二语言教学,因而也具有第二语言教学的共性特征。为此,我们在谈论汉语教学时,首先要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共性特征有一个基本认识。众所周知,第二语言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目前在这方面尚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当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当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技能。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反映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同属于语言基础教学的组成部分。二者可以有先有后,譬如对于一些母语水平较高、知识能力较强的学习者来说,可以先掌握语言应用技能,再练习语言交际技能;而对于一些母语水平较低,认识能力较差的学习者则可以先提高语言交际技能,再学习语言应用技能。当然,也可以相互穿行。

但是,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并非仅仅局限于此,它还从基础教学阶段向更高层次拓展。笔者认为,第二语言教学可以从以下四个层次(或阶段)的内容进行把握:培养学生的(第二)语言应用技能;培养学生的(第二)语言交际技能;培养学生的(第二)语言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双语相互贯通能力。

1.1 培养学生的(第二)语言应用技能,即通过认记单词、学习语法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传统的第二语言教学多是采用的这种方法,其优点是不必依赖专门的语言环境,对于母语水平较高、认识能力较强的学习者来讲,采用这种方法还能够获得事半功倍(速成教学)的效果,可在很短时间内掌握一门新的语言。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也有一定的缺陷,也就是说,通过这种方法虽能很快达到看书、看资料和口语会话的要求,但往往会因其语感不强,而造成语言交流不畅或呆板。

1.2 培养学生的(第二)语言交际技能。按照传统教学,学习者掌握了一定程度的语言技能之后还应选择适当的语言环境进行语感体验。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情景教学的推广而使语言交际训练得到了确立。情景教学法首先是在英语教学领域使用,后来又向其它语言教学领域延伸。由于这种教学方法既简便易行,又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很适合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所以在小学,甚至学前班开设英语课程愈来愈普遍。近年来,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也纷纷推广这种方法。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也有其不足之处,它往往会使得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有必要适时补充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

1.3 培养学生的(第二)语言思维能力。前面所讲的语言应用技能训练和语言交际技能训练均属第二语言教学的初级阶段,要把第二语言教学升华到高级阶段就必须搞好语言修辞教学,提高第二语言思维能力。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而且也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要靠正确的修辞手段才能表现为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以及撰写出精彩的文章。掌握修辞艺术乃是语言学习的最高境界,语言(无论何种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帮助学习者掌握修辞艺术,体会语言的真谛,熟练地利用语言进行科学思维。但是,它需要立足于初级教学阶段所奠定的基础,没有对语法的熟练运用和对语感的有效把握就无法学习和体验语言的修辞艺术。

1.4 培养学生的双语交融贯通能力。就双语教学而言,母语和第二语言不应相互割裂,而应相互交融、相互贯通。双语教学最终目的应该是两种语言的交融和贯通。这种交融和贯通的具体体现就是“语言翻译”。语言翻译既有直译和意译之分,也有层次高低之分,其最高层次是达到同步翻译水平,最高境界是达到信、达、雅的高度统一。因此,它不仅要求掌握好第二语言的修辞艺术,还要求掌握好母语的修辞艺术,或者说,既要掌握好第二语言思维和表达方式,同样还要掌握好母语语言思维和表达方式,并达到相互交融和贯通。

2.中专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汉语预科教学。中专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学基于这样一种现实,即教学对象是就读于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多数是初中毕业之后进入中专学校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母语和其它知识只有初中水平,其中虽有一部分学生接受过“双语”教学,但由于“双语”教学模式和教学程度不够统一,他们的汉语水平参差不齐,而且远未达到中专专业课汉语施教所要求的程度。

此外,中专学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教材使用的是《基础汉语》和《专业汉语》。从这两种教材的实际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来看,仍然处于基础汉语的水准,也就是说,在教学上应立足于语言应用技能和交际技能的培养。为了确保中专学校少数民族学生的专业课程能够达到汉语施教程度,笔者认为,有必要实行汉语预科教学制,时间以一学期或学年为宜(依据学生的实际汉语水平确定)。汉语预科教学使用《基础汉语》教材,以听说训练为重点,着力培养学生的汉语语言交际技能。

2.1 抓好朗读练习,奠定学生汉语交流基础。如同其他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一样,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也首先会遇到“开口难”的问题,朗读和背诵则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朗读和背诵既是汉语语言交际训练的前奏和基础,也是初学汉语者最常使用和最容易掌握的基本学习方法之一。朗读练习的方式很多,可以由老师领读,也可以由学生领读;可以是学生集体一起读,也可以是学生个人自己读,还可以由一个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复述等等。学生通过朗读不仅能加深对词汇和课文的理解,而且能体验语感,体会汉语语言的奥妙。此外,老师提出朗读和背诵的要求,无形中带有一种强制性,对学生克服“开口难”,把握汉语表达技巧起到了“助推”作用。

2.2 加强听说训练,培养学生汉语会话能力。朗读解决的是“开口”问题,但语言交流除了能开口之外,还有一个听得懂的问题。如果听不懂,即使会说,也无法达到交流的目的。“说”和“听”在语言教学上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因此,要达到汉语交流的目标,还必须抓好听力的训练。听力训练在会话交流乃至整个语言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如前所说,朗读练习的领读和跟读、朗读和复述等方式就已经含有听力方面的训练,但听力训练还必须通过专门的课程和方式来进行,而会话练习则是把听和说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训练方式,初期会话训练可围绕教材进行,先让学生读背会话课文,然后依据课文进行会话练习,进而逐步脱离课本进行自由会话。

2.3 创造语言环境,深化学生汉语交流实践。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情景设计或者制造语言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脱离课本)会话,其特点是由以老师教为主转为以学生练为主。情景设计是指由老师在课堂上布置或模拟某一个场景,引导学生按场景要求进行会话练习。制造语言环境就是指通过民汉学生联谊会、座谈会等形式组织民汉学生开展汉语语言的互动交流活动。采用这些“身临其境”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和扩大他们的学习成果,最终达到学以致用、获得语感的学习目标。

3.中专学校少数民族学生专业汉语教学。预科阶段的汉语教学既是为了少数民族学生顺利转入以汉语授课的中专专业课程学习提供保证,也是为了他们进一步深入学习汉语而提供条件。专业课程学习阶段的汉语教学使用的是《专业汉语》教材,它是根据不同专业需要编写的不同版本的实用教材,其内容以语法知识(包括词法和句法)为主,辅之少量的修辞常识。因此,语法知识的传授就成了这一阶段的教学重点。在具体授课方式上要把握以下几点:

3.1 全面系统地讲解汉语语法知识。语法是语言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揭示了语言结构的组合规律,通过语法知识的讲授和训练可以使学生更加自觉地、能动地认识和把握汉语语言的内在规律。汉语语法体系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别具一格,与其它类型的语言,特别是表音文字类语言的语法体系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全面系统地讲解,并充分运用实例来阐明汉语语法的规律和特点,必要时还可开设现代汉语讲座来辅助教学,使学生对汉语语法有一个完整的把握和深刻的理解。

3.2 加强汉语语法知识的应用训练。学习是为了应用,并在应用中进一步得到提高,学生对汉语语法知识的掌握也要通过作业练习来进行检验。作业练习包括记忆练习和能力练习,应以能力练习为主,让学生在作业练习中直接体验和把握汉语语法的知识要点,辩认各种词类和词组,正确分析句子成分和判断语句的正误。老师则通过作业讲评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指导,提高他们的汉语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

3.3 实行开放式教学,扩大学生的知识来源。要注意培养和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除了开设阅读课程之外,还应积极向学生推荐和介绍课外阅读资料,引导他们从报刊、杂志、书籍乃至网络中捕捉、收集丰富多彩的汉语资料,汲取语言营养,感受汉语语言的真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汉语语法规律和修辞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3.4 在抓好中专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学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他们的母语及其它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将汉语教学与他们的母语及其它科学文化知识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例如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汉语与母语的语法及修辞特征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分析克服母语负迁移,并深化对汉语语法规则和修辞技巧的认识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认识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才是“双语”教学的真正涵义。

4.小结。

4.1 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讲,汉语教学就其性质来讲属于第二语言教学,因而也具有第二语言教学的共性特征。

4.2 从一般意义上讲,第二语言的教学包括4个过程:培养学生的(第二)语言应用技能,培养学生的(第二)语言交际技能,培养学生的(第二)语言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双语交融贯通能力。其中第一和第二过程可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