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合作社培训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22 18:0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合作社培训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合作社培训方案

篇1

关键词:农业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

现如今,我国的农村土地产权已经得到了有效的划分,并对相应的监管制度进行了正确的实施,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其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农业专业合作社能够使得农民的收入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并使得农民的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激发,对于农民的利益,也能够利用法律的武器来讲进行维护,因此,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来讲,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组织,农业专业合作社如果想要长期的进行发展,就必须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建立健全,并对内部业务进行准确的核算,从而使得农业专业合作社能够得到稳定的发展,从而使得我国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能够得到有效的推进。

1当前我国农业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目前生产性合作社是我国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主要性质。

1.1财务管理人员水平不足

农业合作社的诞生,最初是由农民自发创建的,而由于农民缺乏较高的专业水平,这也使得在农业专业合作社当中,对于系统的财务管理体系是比较缺乏的。在实际的管理过程当中,农业专业合作社也没有对具有专业知识的会计人员进行聘用,而现有的管理人员又缺乏培训,这就使得在经济核算过程当中,农业专业合作社经常会出现核算不够准确的问题,从而导致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十分混乱。

1.2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现如今,虽然我国已经针对农业专业合作社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仍然存在着财务制度不明确的问题。通过实际的调查我们发现,在众多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当中,只有一小部分具有独立的财务管理制度,而一些农业专业合作社虽然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了建立,但却缺乏足够的执行力度,而在实际的建设过程当中,很多的人员也对财务管理的监管工作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这就使得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流于形式。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在农业专业合作社当中,还存在着分配制度不够完善的情况,一些财务管理人员对于利润返还、股金分红等问题并不了解,而在一些农业合作社当中,其分配主要是领导说了算,财务分配不够透明,这些问题都是的社员的积极性受到了十分严重的打击,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使得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成长受到了十分严重的制约。

1.3资金较为缺乏

农业专业合作社是农户自主参与的组织,但是,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实际的农业生产当中是比较缺乏效率的,因此在实际的投资过程当中,农业专业合作社往往缺乏融资渠道。现如今,我国的农业专业合作社主要还是依靠政府、信用社的投资来对自身进行发展。而由于受到政策的限制,政府也很难对农业专业合作社投资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就使得很多的农业专业合作社需要依靠社员的会费来对合作社的发展进行维持,使得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资金很难得到满足。

2解决农业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2.1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在很多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当中,管理人员缺乏对内部管理的认识,使得管理制度很难得到有效的落实,因此,管理人员应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并在合作社当中成立财务管理机构,严格的对农业专业合作社当中的内部资产进行管理。

2.2对员工进行业务、制度培训

第一,农业专业合作社应对所有的员工进行相应的制度培训,使得员工能够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明确,并了解相关法规、政策,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使得员工的行为得到规范,使得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更好的开展。第二,农业专业合作社还需要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加强队伍建设,使得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能够得到提高,此外,还应对其思想素质、业务能力进行培养,保证内部财务管理的透明性。而在对财务人员进行聘用的过程当中,农业专业合作社还应对其思想素质、业务能力等进行考察。

2.3建立安全分配制度

在实际的核算过程当中,财务管理人员应做好核算工作,并对全年收入进行细致的核算,核算结束之后,还应对理事会提交盈余分配方案,得到方案之后理事会应召开相应的会议,对分配方案进行公布,在听取大家的意见之后对方案进行完善,在最终审核通过并由社员大会审批之后才能够将分配方案进行实施。

3结语

对于农业合作社来讲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实际发展过程当中,很多的管理人员却缺乏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重视,也因此并没有对健全的财务制度进行建立,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使得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受到了眼中的制约,这就需要对健全的财务制度进行建立,并加强对合作社当中的员工进行培训,使得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能够得到促进,从而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够得到有效的推荐。

参考文献

[1]周玲玲.关于农业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的探讨[J].山西农经,2015,(5):37-38.

篇2

一、基本情况

村位于后方,与毗邻,距离市城区7公里,有7个农业合作社,总户数262户、875人,其中党员26人,土地面积629亩,已建成水泥村道路1.9公里。农业产业主要有啤酒桃600亩;柚子150亩;枇杷200亩;成立水果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

二、存在的问题

1、村产业结构不足,集体经济发展思路不太清。

2、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需加强对劳务人员的技能培训。

3、村庄基础设施差,全村主要是散居形式,新农村建设滞后。

三、帮扶措施及目标

1、帮助村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协调帮助完善村办公室硬件、软件和文化设施建设。

篇3

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豫西北,地处黄淮海平原,气候适宜,一年四季明显。农业生产上主要以生产冬小麦和夏玉米为主,常年播种面积冬小麦和夏玉米50余万亩。

1.济源市粮食高产创建情况近几年来,我市按照农业部的安排布署,在省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全力实施 “依靠科技进步,率先落实抗灾增产技术,率先推进农机农艺结合,节本增效、高产优质”等为内容的粮食高产创建活动。

1.1实施地点及面积按照农业部小麦玉米高产创建方案的要求,济源市设置小麦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两个,项目区安排在五龙口镇、梨林镇等土壤肥力较高、交通便利、水利灌溉条件优越的行政村,涉及家庭农场及农民专业合作社9个,总面积31600亩。

1.2种植品种及关键技术 项目区种植品种选用高产、优质、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品种,如矮抗58、丰德存麦1号、周麦27等小麦品种及豫单606、浚单29、郑单958等玉米品种。在高产创建活动中,全面推广了秸秆还田等地力培肥技术及机械深耕改土、种子包衣、适期适量播种、氮肥后移、测土配方施肥、玉米“一增四改”技术及病虫草害统防统治等关键技术。

2. 实施成效 通过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探讨总结出了我市在目前耕作制度下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水平的有效途径,为今后大面积高产开发提供了技术储备;通过样板田、示范方等典型引路,大力推进了小麦玉米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带动了全市粮食生产。

2.1平均产量显著提高今年粮食收获前,济源市农业局组织农学、植保、种子、土肥等有关专家,对济源市完成的农业部小麦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进行测产验收。万亩示范区小麦平均单产达629.2公斤,玉米平均单产632.7公斤,圆满完成预期目标。10万亩辐射带动示范田小麦平均亩产达547.5公斤,较全市小麦平均单产385.93公斤增产161.57公斤,增幅达29.5%;玉米平均单产527.5公斤,较全市玉米平均单产359.1公斤增产168.4公斤,增幅达31.9%。

2.2农民种粮积极性极大提高通过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业机械补助及“一喷三防”、高产项目资金等补助扶持,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平原平均70%以上土地面积得到流转,各种种植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纷纷云生。农民愿意种粮,种粮收益高,主动积极种植粮食作物。

2.3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通过高标准良田项目建设,田间机井配套、井渠相连,确保了旱能浇、涝能排;另外道路修建平整,地面水泥硬化,保证了作业服务方便。高产创建示范片实现了整地、播种、追肥、施药、收获等全部机械化,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

2.3防灾减灾抗灾能力明显提升 高产创建示范片从品种、播期、生育期全程实行科学管理。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技术,逐步提升农技农艺相融合,综合运用免耕、少耕、节水灌溉等技术,推广落实小麦宽幅匀播、氮肥后移、玉米“一增四改”、病虫草害综合防控等集成配套技术,降低了种粮风险,稳定了粮食生产能力。

2.4科技辐射带动效应增强 高产创建时我们加强宣传和指导,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积极应对自然灾害。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如“国家耕地地力三项合一”、测土配方施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等重点科技工程项目的综合实施,种粮大户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加之我们进行的实实在在的粮食高产创建补贴,种粮群众每亩享受足额补贴,生产效益得到进一步稳固和提升。粮食高产创建,大面积的展示和示范,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损失,周边群众纷纷跟着学、带着种,科技辐射带动效应明显。

3 主要做法与启示

3.1健全组织,强化领导 为确保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的顺利实施,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济源市小麦高产创建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协调及检查指导工作;同时成立了技术指导小组,由济源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任组长,农技、土肥、植保等十余名技术人员为技术指导员,负责小麦高产创建活动方案的制定、实施与项目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市农业局牵头,负责高产创建各项具体任务的落实,指导相关镇开展创建活动,制订完善的活动实施方案和目标管理制度。

3.2责任明确,确保高产创建实施 为确保高产创建项目的顺利进行,市农业局制定了《济源市粮食高产创建方案》、《济源市粮食高产栽培技术规程》,高产创建技术指导小组制定了《济源市粮食高产创建技术培训方案》,使各项措施指标化、明白化。同时,在示范点建立了标准示范标牌,明确示范品种、关键技术、产量目标、行政负责人、技术专家等内容,接受基层干部群众监督。

3.3集约资源,合力推进高产创建 集约重大项目资源,与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机补贴、病虫综防、测土配方施肥等重大政策与科技项目紧密结合,保证高产创建的物质基础与资金优势,推进高产创建工作;集约各部门组织领Яα浚市农业局牵头,联合水利、农机等有关部门,加强协作,共同推进,扎实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工作。

3.4强化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搞好技术培训是高产创建活动的关键。市农技部门深入开展技术培训,编印良种简介、栽培技术、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训资料,亲自送到各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多次举办技术培训及新品种、新技术示范观摩会,促进了各项技术的综合应用和推广,保证了科技措施的落实。据统计该项目今年共开展以主推品种、主推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培训及示范观摩11场次,培训农民8000余人次,编印下发科技资料15000余份(册),技术入户率达到了100%。

3.5建立植保专业合作社,保证粮食生产安全为确保高产创建活动各项指标的完成,在项目区启动了市、镇、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三级植保预警机制,定点定时对小麦玉米病虫害进行监测监控和带药侦察,严格实行病虫预测预报“日报制”,随时掌握大田病虫发生动态;同时组建了市场化运作的植保专业合作社,进行专业服务,推广大型车载植保机械,初步形成了项目区一旦发生区域性重大病情、虫情,专业服务队即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即赢”的新格局。

4 启示

4.1严格政策,确保惠农资金发放 国家出台的有关惠农政策是对种植粮食群众的补贴,各地方、基层要严格政策发放,特别是对土地流转的种粮大户和种植专业合作社,要确保资金能足额补贴到位,不能发放到没有种粮的一些群众手上,挫伤真正种粮群众积极性。

篇4

一是严把规划关

科学规划是做好培训工作的基础 。为此,制定了科学的培育计划和教学计划,严格按照《农安县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制定《农业广播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整体培育计划》。包括各专业培训人数、培训模式、培训时间、培育内容、培训教师、建立教学班、培训档案、分类经费预算、分期培育计划等。根据整体培育计划和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各个教学班的课时计划,经省农广校和县农业局确认后组织实施。

二是严把学员遴选关

学员的素质关系到培育工程的成败。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主要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等。我们的原则是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18至55周岁的农民。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筛选:即通过上年参加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员的传帮带筛选。比如开安镇的合作社社长王忠全,是2014年的学员,今年通过他的宣传介绍我们招收了70多名学员;通过省里的“12316”、“12582”专家热线回馈筛选,我们也从中招收了不少有意愿、主动参加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学员;通过工商局查找备案登记的各个乡镇农业合作社的成员。逐一给他们打电话,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政策,有意愿参加学习的,进行初步登记,之后再逐步进行筛选。

我们把单位教师分成5组,对来报名的学员进行逐一核对,认真筛选,看他们是合作社骨干、家庭农场主还是专业大户,然后进行归类。合作社骨干、家庭农场主需要他们准备营业执照的复印件,专业大户需要当地的村委会开具土地证明,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面积必须达到50亩以上。

三是严把培训关

培训的形式和内容对于培训的效果至关重要。按照国家教育培训规范,根据当地农业实际和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及服务领域需要,我们设置了与玉米生产服务有关的课程。同时聘请了了解农村、熟悉农业、贴近农民、具有一定资质和丰富实践经验、感染力强的专家,担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师,并颁发聘书。总结几年来的经验,不断创新培训模式,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模式,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分段安排课程,强化分类指导,做到“一班一案”,建立班主任制度,每班配备一名班主任。同时注重实践技能操作,推行送教下乡等培训模式,提高参与性、互动性和实践性。在培训教材选择上,积极与出版社联系,选择科学权威,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教材。在省校领导和单位领导的带领下,编写了两本教课书,并由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在教材方面我们得到了省农广校的大力支持,赠送给我们《新型职业农民掌中宝》和《新型职业农民风采》等书籍。

2016年,聘请多位省内知名专家共分3期,每期4天进行集中培训。广大学员求知若渴,希望与专家面对面的学习交流,各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为学员们讲解了农民普遍关心的问题,如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申请、农村土地流转以及确权的政策法规等。培训过的合作社社长,如王忠全、都广武、王清华等人,今年在原有承包土地的基础上,又多流转了一些土地,武向全得到了吉林省农机大户补贴;王清华承包了15亩地,盖上了房子,准备搞休闲农业。

按照务实高效的原则,采取课堂培训与实践实训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分别对学员进行了分散指导和参观考察,带领400余名学员分3次去了山东寿光和北京四个合作社。参观了菜博会展厅和高科技大棚,参观中国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祥地三元朱村,参观了蔬菜果品交易区、蔬菜电子商务交易区、农资交易区、农产品加工区、物流配送区及配套服务区六大功能区。学员们对现代农业的理念、技术和模式有了更深的认识,让他们看到了中国玉米之乡的未来,纷纷表示,回到当地之后,一定要汲取经验,把自己的农产品质量搞上去。

四是严把管理关

有科学严密的教学管理才能达到理想的培训目的。在班级组建上,采取两种形式建立教学班,一是以合作社为依托,有场所场地直接建立教学班。二是以田间学校为依托建立教学班。2016年共建立10教学班。每个教学班人数在40人左右,便于教学管理。在班级日常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教学班管理制度,各培训班配备班主任,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成立班委会,建立QQ群,加强学员之间的互相交流和自我管理,保证培训工作顺畅有序地进行。在考核与认定管理上,每期培训结束时,我们组织参训学员进行考试考核,对考核合格者下一步要进行统一认定,通过认定的学员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在档案管理上,建立培训、考核、发证、后续服务指导等各个环节档案,实行全过程跟踪服务,及时记录其接受教育培训情况。按照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信息管理系统要求,录入学员信息,进行计算机管理,并填写吉林省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工程培训台账,技术指导与后续服务。指定本单位或聘任的技术专家作为技术指导员,根据培育对象要求定期服务指导,及时解决他们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在财务管理上,严格按照方案要求,规范资金使用,实行报账制,做到票据规范,实行专款专用,专人管理。在信息报送上,我们高度重视信息宣传报送工作,随时报送培育工作简讯、先进典型等宣传信息。

篇5

关键词:农村经济合作社;广东;企业化管理;现实困境;应对策略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二条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义:“它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相关经营生产者或同类农业经营生产服务的利用者、提供者,实施民主管理、自愿联合的一种互经济组织。”它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背景与基础都非常特殊,由此决定其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与建立过程中,不同成员在资源禀赋方面存在着差异性,造成其参与目的、要素投入、为合作社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风险各不相同。由此形成合作社社员的异质性结构:核心成员与普通成员。合作社实施企业化管理是指在农户联合的前提下,具备资源优势的若干“核心成员”组建理事会处理合作社的产品销售、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为合作社赚取可供分配的更多盈余。国家于2006年正式颁布《合作社法》,它从扶持合作社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繁荣的立场,允许企业入社,并同意企业创办合作社。不少企业为获利更多纷纷与企业进行合作或与农民群众创办合作社。它有利于增强农业合作社的企业化管理能力,促进双方形成利益共同体。

一、广东农村经济合作社实然发展概况

截止到2018年底,广东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超过5万家。其中有275家国家级示范社、1376家省级示范社,包括手工、服务、渔业、林业、畜牧、种植等诸多行业,已经成长为乡村振兴、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区域特色经济稳步发展的推动力量之一。广东省坚持“提升素质、强化扶持、逐步规范、积极发展”的工作思路,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转型为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广东省委、省政府及以下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文件规范,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希望其不断提升农民群众进入市场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成为促进当地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措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增加农业生产技术能力、农业经济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增产、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等领域的作用至关重要。当前农业经济合作社主要通过下列形式实施企业化管理模式。一是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合作社可以居中协调双方的利益不均衡问题,优化双方的利益结合。它可以强化双方合作,以龙头企业的产品选择和市场调研来引导农户的生产、种植、养殖活动,形成流动化的企业运作链条。二是企业领办合作社。农民通过参与合作社的经济活动,使自身和企业形成相应的合约关系,合作社成为企业的原料场所和生产车间。但企业掌控着经济分配和生产经营决策的权利,成为名副其实的雇佣关系。事实上合作社在其中的地位受到削弱,它有利于削减生产经营的风险,增加农户收益,削减农户经营风险。但市场不够景气时农户的收益会下降较多。三是农户结合企业组建合作社。它属于利益共同体的发展形式之一,农户可以得到控股制权,进而形成剩余控制权,演变为对剩余利益的索取权利。其中主要是个体经营或私营为主的小型、微型企业。它们大多以20%的股权份额和农户共同组建合作社,形成稳定的经济合作力量,在不断推进纵向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强化双方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四是农民自主创办合作社。以农民的生产经营能力为基础拓展生产经营规模,在促进农产品深加工的同时延伸产业链条。

二、广东农村经济合作社企业化管理的多重现实困境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广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水平不高,依旧处在该领域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现状仍然不尽如人意,农民经济合作社的企业化管理水平不高,效益不强,缺乏积极组织社员应对市场变化的较强意识和能力。(一)实际参与状况名不副实。合作社企业化管理应由企业和双方共同开展实施。然而从实践状况来看,结合龙头企业+农户、企业领办合作社、企业与农户共办合作社的实践状况名不符实的情况比较普遍。企业作为以盈利为核心目标的经济组织,相比于合作社与社员,企业凭借自身完善的管理制度、充足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科学技术等,对合作社形成较大或绝对的控制权。一方面目前部分合作社出现名不符实的状况。广东肇庆某农业投资公司参与当地葛根种植产业的过程中,受到合作社企业化管理水平不高,制度章程建设的规范程度不够,运作经营机制不够健全的影响,不少社员对成员的义务、权利、监事的职权、理事会的各种职责、成员大会的运作等不甚明白,缺乏足够的合作经营热情。大多数普通社员没有被视作专业成员,“核心社员”的数量比较少,不少情况下合作社无法享受政府部门的各种优惠政策,又不能充分参加相应的管理或生产活动。另一方面,广东地处沿海地带,然而整体而言广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比较缺乏懂得市场开拓、管理经营、具备专业技术的“能人”或带头人;留在农村的大部分劳动力文化程度不高、年龄偏大、综合素质不够优化;影响着社员的企业化管理能力和水平。(二)收益分配影响合作动力。从组织管理理论和运营管理理论的视角出发,企业参与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有利于增强其组织管理、生产经营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强化合作社的经济盈利意识、产品规范化意识、市场竞争理念,健全管理经营制度,优化人才配置。企业在参与过程中更注重自身的经济利益诉求,立足于“经济人”视角节约成本、优化生产、经营、组织管理的流程和理念,形成科学化的利益分配机制、市场竞争机制和运行机制。当前惠州地区农民群众自发兴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比较少。企业作为非农民主体的形式,持续性介入农业经济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活动,成为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但企业凭借自身的综合优势,合作经营过程中对社员在合作社的主体地位形成一定削弱。惠州地区不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个体工商户、农业生产大户、其他经济实体在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的过程中出资较多,对合作社形成实际控制。一些农业企业只能通过合作社承包的土地拿到一定租金,企业赚到了较为丰厚的经济收益,但合作社社员却拿不到相应的盈利分红。不少企业缺乏结合当地村集体经济以有效协作应对市场变化,未能显著带动村集体经济的收入增加。企业和社员受益的不平衡态势导致惠州地区不少合作社社员参与合作的动力逐步消退或有所弱化。(三)协同运营能力有所欠缺。惠州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部分都出现了合作双方的协同运作机制不够健全,合作社的生产经营管理章程与企业协同运营的操作规程缺乏必要的协调性。资源配置的不科学性影响着双方的多元化合作发展机制。不少合作社的章程与本社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不少企业为了谋求更大收益,纷纷借助自身经济实力、技术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削弱社员在合作社中的影响力和作用力。而且,当地不少合作社的发展产业和内容比较相似或相近,彼此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得到政府部门大力扶持的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发展前景较好但实力较弱的专业合作社进行排挤,导致资源浪费和分配不均。韶关地区不少企业参与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场域中,处于主导地位或绝对控制的地位。当地不少合作社处于创立初期、利润低、规模小、生产经营设备不足,缺乏应有的组织性、规范性,协同运营能力有所欠缺。不少农村企业没有密切结合村集体发挥集体力量,未能针对农村群众综合素质不强、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进行科学有效的协调,未能合理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和业务技能培训、技术推广引进、商标注册、信息搜集、农产品加工与质量认定认证等领域。农村专业合作社在克服这些困难时通常力不从心,双方协同运营能力的缺失对当地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较大制约。

三、农村经济合作社企业化管理的践行策略

(一)巧练内功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独立的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该意识到,只有自身逐步强大、提升综合实力,才能推动自身企业化管理取得更大进展。合作社要加大营销人员、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所在行业的知识技能教育,通过强化他们的操作技能训练和基本理论教育来优化其综合素质结构这也是全方位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实力的重要前提。以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队伍对接企业化管理的更高标准与要求。唯有如此,合作社才敢引进和使用更先进、更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农产品深加工能力,提升生产种植养殖水平。广东省当地涉农企业应该与所在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业务合作,开展针对性的企业化生产经营教育培训,使社员掌握标准化种植、规范化养殖、统一化生产经营的质量标准和产品要求。合作社要立足于社员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的情况,持续配合企业实施相应的生产、种植、养殖、深加工方案。这样既有利于增强合作社的企业化管理水平和能力,又可以提高大农业产品的等级标准和产品质量。与此同时,合作社要逐步完善自身章程,制定规范化生产经营管理的要求和标准,逐步契合和达到企业化管理的需要。最后,为持续提升农村经济合作社企业化管理的水平,应该持续改善农村专业合作社企业化管理的状况,形成科学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增强双方的合作动力。强化双方企业化管理的协同运营能力,促进双方人力物力财力等的科学配置,真正形成合作社和企业双赢的效果。(二)善借外力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善于借助企业的外部力量,积极借助企业的先进技术改善生产经营状况,通过区域性业务合作增加规模效益和产品服务的品牌影响力。积极对接所处产业链条的发展流程。吸收工商企业资本下乡以提供更多资金、技术、人才等,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对自身的产品结构进行优化。要善于借助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一系列政策,如《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关于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业的指导意见》,结合国家开展的农业职业教育、科学素养提升,财政投入支持、金融保险服务创新、用地政策、人才支撑、数字技术应用等扶持政策,积极提升自身发展能力。广东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站(广东省农民专业合作推广中心)联合广东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多家省内高校、多家报社与培训中心,将会于2020年分类分层培育1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积极落实《广东省精勤农民培育实施方案》。通过田间课室、网络课堂等,强化广大社员的综合素质。通过这些单位的专家学者等社会支持力量,积极促进农村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广大社员提业扶持、政策解读、金融保险与科技指导等领域的服务。广东省政府鼓励各地探索开展产量保险、气象指数保险、农产品价格和收入保险等保险责任广、保障水平高的农业保险品种,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多层次、多样化风险保障需求。落实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规划方案,相关涉农企业要积极协助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特色商标,实施标准化生产,增强其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能力。政府部门应该为农业专业合作社贷款提供针对性的财政补贴,指导合作社强化风险控制建设,既可以在合作社之间推行横向资金互助,又可以组织金融机构搭建二级资金互助网络,让商业组织为农民资金互助机构提供资金支持,丰富其资金来源。(三)精于标准助规范。企业化管理的关键在于标准化加工、规范化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企业化管理涉及方方面面,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政府与行业协会等积极互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将所在行业产业、产品服务的先进服务标准作为主要发展方向,积极参考和借鉴国内外的效果标准。企业要和合作社积极协同,帮助合作社健全管理章程与生产经营制度,并结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来规范产品的生产经营与销售推广,强化产品标准化水平。惠州广大甜玉米专业合作社依据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相关建设标准,印制标准化种植规范发给各位社员,指导和带动他们开展标准化生产,并强化技术培训。结合生产管理不同环节的具体需要为社员培训相应的内容,强化其管理生产技术能力和产品质量意识。统一使用和管理肥料、农药与品种等。严格实施农产品采摘前的质量安检机制,产品实行定价销售与分选定级制度,并注册了“白云前”商标,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无公害产地认定,农村专业合作社的企业化管理再上新台阶。实施品牌化战略,品牌化战略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完成商标注册,积极创建农产品品牌,在不断推广、持续营销过程中增强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辐射度。它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企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制度。以优质产品和服务赢得消费者的支持和信赖,以高水平的质量检测和持续性的品牌建设塑造标准化程度更高的品牌产品、使品牌传播效应更广泛。有效激发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聚焦人民的消费需求和销量。再次,政府部门要发挥宏观调控职能,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企业通过股份制合作强化企业化管理。它有利于激发农场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增强规范化、机械化生产经营水平与科学种植养殖的能力,将生产成本与生产效率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规避无序竞争与提升组织化、标准化程度,推动农工商、产加销一体化建设。韶关市政府对本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作、发展统筹规划,如今已经形成了“政府部门主导+龙头企业参与+合作社运营”的模式。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协调当地多家XXX农机专业合作社,对当地数十家合作社种植的46万亩玉米,从开始收割到收割结束只用了24天时间,通过实施各种激励制度和企业化管理措施,诸多环节井然有序、实现了连收带销的集约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周忠丽.用企业化经营理念管理合作社——以黑龙江省克山县永昌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例[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7(02):54-55.

[2]赵建群,张岐.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南方农村,2020,36(04):24-29.

[3]杨军.合作社的农产品流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广东和江西60家合作社的调查[J].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1).58-63.

[4]刘龙.农业合作社企业化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篇6

关键词:上海菜价波动;原因分析;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3.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23日

近年来,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一直是饱受关注的民生问题,相关信息频频见诸报端,“菜贱伤农,菜贵伤民”更是直观地体现了这一议题的重要性。但是,面对农业种植户数量大、个体经营较为普遍、产收相对零散的局面,对市场已有信息的评估和分析显得愈发重要。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菜价的波动?我们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一、上海菜价波动成因分析

(一)农户种植选择心理。对于上海市菜价波动的成因,我们从多方面对其进行了广泛的分析。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分区域对上海市各郊区郊县农户进行了走访,选取上海近郊浦东南汇、嘉定以及远郊金山和崇明等区县的农户,并对其在种植选择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查。

我们发现农户的种植选择心理对菜价的影响以及菜价等因素对农户种植选择相互作用。而在以往的一些对菜价的调查中,许多人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在调查走访之前,小组成员罗列了关于影响农户种植选择心理的相关因素并制作成问卷,在走访时发放给相应的农户进行了填写。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主要有以下因素影响农户种植选择心理:气候(温度、降水量、气候异常)、当期菜价因素、需求量变动、种子成本、农作物种植所产生的成本(人工成本、各种药剂成本)和运输费用等。根据调查数据得出图1。(图1)

我们可以看出,在各大因素中当期菜价得到的排名总和最低,也就是当期菜价因素在影响农户种植选择心理的干扰性最大。所以,大部分农户在当期选择自己该种植的蔬菜时,这个时期的菜价是对农户选择影响最大的因素。

再者,气候和变动需求量排名紧随当期菜价之后旗鼓相当,干扰性位列二三名。气候因素主要包括温度、降水量和气候异常等等。在气候方面,有些农户认为他的干扰性最大,他们凭借自己的经验,根据当年气候会选择不同的蔬菜进行种植。而洪水、冰雹和台风等大自然气候异常亦对种植影响巨大。相反,有些农户并没有把气候因素干扰性看的如此巨大,因为现代高科技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可以人为地控制气候对种植带来的影响。在我们的调查中,变动需求量紧随气候因素之后,我们认为变动需求是农户对追求投资收益的一种侥幸心理的选择,因为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节日以及各种外界因素都会使市民对于市面上各种蔬菜的需求量产生变化,而这种投机取巧很可能使农户得到巨大的收益。所以,许多农户会认为市场的变动需求量是自己选择种植蔬菜品种的依据。

人工成本和其他成本干扰性位列四五名,也就是人工成本和其他成本(种子成本、农药成本、运输费用)等对农户选择种植什么品种影响不大,但是各种成本一直都在属于上升的状态,而其费用也相对稳定并有小幅的上涨。

跳脱各种因素之外,在我们的采访中,收益即是否能够赚到钱的提及程度相当高,也就是说,农户种植选择心理最直接的影响是他们的选择是否能够给自己带来丰厚的收益。而当期菜价、气候、变化需求量等间接地影响了他们的收益,而是否能够取得农户内心中最大的收益都取决于农户的种植选择心理。

同样,农户的种植选择还直接作用于菜价,因为农户集中选择种植一种蔬菜,势必会使得这种蔬菜的市场价格跌到谷底,而其他种得少的蔬菜的市场价格则会突然陡升。所以,农户的种植选择显得尤为关键。

(二)市场信息滞后性。对于菜价波动的成因,信息的滞后性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信息的滞后也会对菜农的经济收益造成无法估计的影响,即便在市场价格下跌时农户转而生产其他的农业产品,先前的产品也已经造成了积压,产生亏损,从而对菜农下一季度的农产品种植造成影响。但是,市场的滞后性又是客观存在着的,无法通过人类的行为去消除它,我们只能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尽量减少信息滞后所造成的影响,最终把菜价的波动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让菜农的收益有所保障。

(三)气候、需求量及其他因素。众所周知,中华五千年文化中,农耕文化源远流长。而民间更流传着“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等无数谚语,让我们看到气候对于农耕文明的重大影响。现如今,气候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仍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上海位于亚热带,四季分明,同时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夏天受到来自海面上的暖风的影响,高温多雨。冬天受到来自西北方面的冷风的影响,温和湿润,非常适于农作物的生长。在夏季上海的温度属于雨热同期,农作物生长得到了充足的水分和阳光,所以蔬菜产量高,在市场失控等多方面因素的辅助影响下容易产生滞销。而近年来温度和降水量都有其不稳定的一面,比如说近年来上海夏季持续高温,导致了很多蔬菜直接在骄阳下被烤干,使得农户损失惨重,并且导致蔬菜的市场价格陡升。近年在夏季的上海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频发,更加使得农户受到更为直接的影响。气候的不确定性使得菜价的变化频繁,而现如今我们还不能立刻避免。

蔬菜的需求量分为刚性需求和软性需求,其中刚性需求比较稳定,主要是指社会公众在正常情况下的需求。而软性需求不稳定,由于某种宣传、某种传染病等外界的因素,会在短时间内使得这种需求急剧增加或者急剧减少,这也造成了菜价的大跌大涨。而无论是刚性需求还是软性需求我们都不可避免。

(四)转基因作物对传统农业的影响。在分析完信息滞后所导致菜价波动的成因以及相关的对策之后,还有一点成因是不容忽视的,就是目前受关注程度颇高的转基因农作物。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转基因蔬菜还无法撼动传统蔬菜的地位,尤其是转基因蔬菜的安全性一直是中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也出台过相关政策,需要转基因食品上有明确的标注,防止误导消费者,从这些种种的迹象表明,在一段时间之内,传统种植的蔬菜依旧是大众消费者所选择的主流蔬菜,但是问题不会如此简单,因为以美国为首的国家正在大力发展转基因食品,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的科技动态一直是世界发展主流的风向标,有数据显示,美国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仍处在不断增长之中,比5年前增加24倍。消费者在有了安全保障后,对转基因蔬菜的消费也会有增加的趋势,对农户的心理考验也会增加,最终也将反映到蔬菜的价格波动之上。

(五)农产信息普及力度不够,高校与农户对接欠缺。在实地考察与上网搜集资料的过程,我们发现农业资讯与产业指导在农户中的普及力度不够高,在网上的部分信息过于繁杂而不易检索,尤其是在农业生产由政府指令性管理转向市场导向性调节后,由于上海农户基数较大,尚未实现农业资源个性化对接,使每一位农户都能因地制宜、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道路,而且由于传统农业正逐渐向现代农业转变,对农产品的要求也由数量型过渡到质量型,因此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相较于专业化较强,品牌优势明显的生产者,分散型农户处于劣势状态。此外,由于菜价波动及政策调整有较强的时效性,这也对散户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六)摊位价格水涨船高,推高蔬菜价格。在走访时,我们了解到摊位价格的走高也是菜价上涨的重要动因。通过对比我们得知,老菜场的摊位费用明显低于新建的菜场,菜农表示,如果摊位费用较低,他们也会适当降低蔬菜价格。此外,一些公开招标的菜场由于管理费用和改建成本投入较大,摊位费也呈上升趋势,相较于郊区,位于城市中心的菜市场摊位价格也更高。我们认为通过公开招标确实能为菜场所有者带来更大的收益,经营成本和主要风险也转移给承租方,而承租方进一步将部分成本以收取摊位费的形式分散给菜商,菜商则抬高菜价减免损失。在这一过程中,菜农的实际收益并未提升,甚至有降低的风险,消费者却面临菜价上扬的问题。有些菜农直接表示将可能退出菜市场,选择在路边设摊销售蔬菜,这反而违背了菜场标准化的初衷。

(七)外地蔬菜入沪,运输费用提升成本。此外,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上海绿叶菜的供应主要来源于郊区,但是当天气变化影响绿叶菜的播种和采摘的时候,上海市将加大从外省蔬菜基地调运蔬菜的力度。而如果遇到极端的气候变化,客菜的流向就会比较复杂,因此在全国各地区建立稳定优良的合作基地,确保长期的蔬菜供应来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式。这种办法还有利于加速农业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的进程在。此过程中,为向广大上海市民提供更加新鲜的蔬菜,长途运输大都采用5℃~10℃的恒温运输车或用冰将蔬菜分隔存放。如果运输路程较远,虽然这种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上海蔬菜市场的供应数量,促进蔬菜价格的回落,但仍会加大蔬菜的中间成本,而这些成本将由消费者承担。

二、对策研究

(一)成立专业合作社。目前,由于信息时代的来临,农户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每一方的行动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市场的价格和交易情况,松散的种植体系已经很难适应波动弹性大的市场。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新型的农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力求通过合作经营和风险分担来增加收益,一定程度上确实缓解了农户在经济收益上的损失,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去完善。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目前农业合作社的一些现状: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917家,辐射带动20万余农户从事订单和专业生产,经营范围涉及蔬菜、畜禽、渔业、林果、花卉、休闲观光旅游等多个产业。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有很多,首先是部分合作社管理的混乱:一是“空壳”现象普遍。不少农村群众表示,他们参加了村里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对群众的生产帮助不明显。二是合作社内部运行缺乏监督。虽然合作社设有理事会、监事会等监督机构,但多流于形式,少数人控制的问题仍然存在。三是“保底价”制度风险大。为激发群众入社积极性,很多合作社承诺给社员保底价,这固然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一旦合作社赔钱,整个合作社就垮了。

与此同时,不少合作社自身规模不断膨胀,社员的规模多至数百甚至数千人。由于合作社需要为社员统一购买饲料、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所需流动资金数额巨大,但很多合作社因为没有抵押物无法到金融机构担保。于是合作社的发展也是步履艰难。

解决这些问题也是目前政府所需要做的,政府在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的同时,还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加强监管的力度,确保农业合作社这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方式能够真正形成对农户的帮助,而不是空有一种形式。

在解决了以上问题之后,我们可以进行规模更大的合作,就是合作社与合作社之间的合作,这样一来,涉及的信息可以更广,所能规避的风险也就更多,而且这种大型的农业合作社还可以直接对接一些大型的超市,减少了中间的环节,不仅对农户,对消费者的利益其实也是一种保障,那么政府在这中间所起到的“牵线搭桥”也是决定着这种模式的成功与否。

(二)种植需求稳定、品种各异的农作物。由于农户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可能会在某个季节只是种植了当季最热销的蔬菜,而正是这种想法,导致了最终利益的损失,所以作为农户自身而言,需要做到种植农作物的多样性,合理的分担风险才是保证收益稳定的重要环节。

(三)推广现代农业,应对气候异常。对于气候问题,现在已经有解决对策。在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农业产业区就有效减少异常气候所带来的影响,成为现代农业的典范。不过这种农业模式投入费用较高,不过是人工费用和各种智能技术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现在我们可以研究如何降低推广现代农业所带来的高昂成本,从而使现代农业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促进农户间交流,加强高校与农民合作。我们认为可以在农户中建立小型的农业组织机构,通过定期开展相关活动(如培训会、优秀成果讲座与田间观摩活动等),促进农户间的交流,帮助分散型农户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获取有效的种植经验,实现市内甚至跨省的沟通,并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聚集人才,实现资源共享。此外,农户们还可以新建平台,吸收行业内的志愿者,或是在政府的指导下划分实验田,加强高校与农民合作,让专业学生参与相关的实践与研究。这样既为大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又帮助农民将种植经验和理论结合,为农业种植领域注入新的活力,创造新的发展空间。

(五)探索新的营销模式。面对菜农关注度很高的摊位费上升问题,我们认为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良性互动。据我们观察,菜场摊位的这一部分价格浮动主要由经营成本和客流优势决定。相对于转租,直营并且运转良好的菜市场有延续性的经营优势,如稳定的投入、租户群体以及客源。而中心城区的客流量相较于郊区而言也能为商贩带来更大的收益,因此摊位费也有水涨船高的趋势。因此,若承租方有效控制经营成本,创造与投入相对应的产值,切身考虑菜农和居民的利益,则可以为稳定菜价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价格还由需求决定,这是至关重要的需求规律,因此我们也要考虑价格的合理性,从农户的角度出发,探索新的营销方式。比如,部分有余力的菜农可以借鉴农业生态园区的销售模式,集农业活动和休闲娱乐于一身,弘扬环境保护的理念,开发生态旅游主题,实现生产销售一体化,免除中间环节的成本投入。其次,农户还要避免盲目追求生产数量,应致力于打造自身品牌,通过不断提升,以产品质量和特色立足于市场,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具有较强的优势,创造更大的价值和效益。

(六)合理建立蔬菜种植基地,进行技术研发。我们建议厂商合理选择建立蔬菜种植基地,在确定基地位置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地区的地理与气候优势,因地制宜,增加作物产出的品种,增强产品的特色,提高产品的质量,加速农产行业规模化、规范化的进程,努力塑造自身品牌,在为上海供应产品之余,还何以形成对周边地区的供给,进而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创造更多工作岗位,实现更多的收益;另一方面,选址应充分考虑蔬菜运输过程中的成本,将蔬菜基地建立在交通便利的地带,降低装运的人工成本,这样既可以增加菜农的实际收益,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市场价格。

针对现有的蔬菜调运情况,我们认为可以通过开发新的保鲜和运输技术,进一步有效节约成本。比如可以利用植物自身的特性或激素,将蔬菜搭配存放,抑制蔬菜腐烂,并高效利用运输空间。

三、总结

篇7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会的成立,将改善我省农业农村金融环境,创新农业融资模式,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近年来,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明显进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业结构更加合理,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生产经营方式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化体系更趋完善,但是,我省现代农业发展也面临破解资金瓶颈、改善金融环境的迫切要求,根据2013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河南省农业厅与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签署了《河南省农业厅、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分行合作协议》,联手拓展农业领域开发性金融工作,此举得到了省领导的充分肯定。为进一步推进此项工作,决定成立“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会”(以下简称“促进会”),作为开展涉农金融服务、承载各种涉农建设项目的载体和平台。

促进会的成立,将充分发挥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争取有利支持政策,整合政府资源和金融资源,使我省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会逐渐成为承载我省涉农信贷和农村基本建设项目的新平台,以加快解决农业行业资金短缺、贷款困难的问题;组织会员开展各类交流考察、教育培训;加强会员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产业整合、优势互补、招商合作、技术更新,帮助会员解决生产经营发展中的实际问题;通过为会员制定标准、产品认证、项目论证、品牌宣传、产品推介、市场开拓和信息咨询等提供服务,引导会员开展规范化运作、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构建会员对外联系平台,帮助会员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和推销产品,开展经济协作;开展与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联合会有关的各类调查研究,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决策建议,为会员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促进会秘书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促进会属地方性、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首批会员来自我省涉农有关单位、农业龙头企业骨干。新当选的促进会会长表示,大会成立后,将在全省范围内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农业法规,团结带领广大会员单位和涉农企业、养殖大户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弘扬科技致富、勤劳致富的新风尚,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共同创业致富。引领广大农民群众推广现代农业、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以科技进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

篇8

2016年11月12-13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经济年鉴社和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16(第四届)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在北京举办。此次峰会以“深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题,探讨如何着眼于农业科技和体制创新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在开幕式上致辞。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锡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分别发表主旨演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张来明、隆国强、王一鸣,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余斌分别主持了相关单元。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屈冬玉,全国政协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杜鹰分别发表主题演讲。美国艾奥瓦州州长特里・布兰斯塔德、欧洲委员会农业与农村发展总司总司长泽西・普莱瓦、澳大利亚副总理助理部长卢克・哈苏伊克、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常务副部长马丁・邓恩、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和朝鲜代表马文森等外方嘉宾参会并发表演讲。

为期两天的峰会内容丰富,主题大会、闭门会议以及多个平行圆桌会议交错进行,与会嘉宾围绕加快实现中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加强“一带一路”国际农业合作、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球农业产业新格局、中国农业现代化与农业机械化、种业科技创新、“舌尖上的安全”、农产品与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互联网+”打造现代农业生态链、农业互联网金融发展、农业生产环境改善与可持续发展等重要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为政府科学决策、凝聚社会共识提供了颇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开幕式上,李伟致辞时指出,当前中国粮食市场上各种食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中国粮食和食品安全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

余欣荣表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为供需结构失衡、要素配置失衡、种养结合失衡和产业布局失衡。

对此,韩俊认为,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中国必须创新农业发展战略,改革农业政策,实现转型发展。推进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抓手,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让供求决定价格;要健全市场机制,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农业的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

陈锡文在主旨发言中指出,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是主动适应全球竞争下保障农业和粮食安全的需要,其核心是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包括促使市场在价格形成机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推进科技进步、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等方面。

杜鹰认为,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实际上就是要纠正价格政策和部分补贴政策出现扭曲市场的问题。这是当前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头戏,如果关系理不顺,市场机制就无法发挥作用,农民的利益就得不到切实保护,国家的粮食安全也就失去了根基。

在韩俊看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同时也要积极借鉴各国农业现代化的有益经验。

特里・布兰斯塔德(Terry Branstad)表示,面对不断增长的全球人口粮食需求,世界各国在提供可持续和高营养的粮食供给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美两国可以通过推动发展新型伙伴关系,形成创新性解决方案,合作开发和评估技术,共同应对这些挑战。

泽西・普莱瓦(Jerzy Plewa)也强调,到2050年,全球粮食产量年均增长率需达到1.7%,才能满足全球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随着环境和资源约束加大,需要加大研发创新力度,加强合作,确保粮食供应链有效运行,提高市场透明度,维护公平的农产品价格和生产条件。他说,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可以为中国提供一些借鉴,包括减少扭曲市场的干预措施、直接收入支持、让供求决定价格、取消出口退税等市场化政策。政府所需要做的是促进公平竞争、改善价格透明度、提供监测信息等。

加快实现中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

屈冬玉在闭门会议上表示,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作为今后一段时间发展的重点,加强品种选育、品质提高、品牌培育,推动中国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重点是标准化生产、绿色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品牌化创建、法制化监管。

卢克・哈苏伊克(Luke Hartsuyker)建议,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需要推进农业领域的改革以释放创新的动力,包括降低关税、减少政府相关监管、改善商业环境、提升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水平、引导政府和产业资金开展创新。

马文森(Vincent Martin)表示,进一步加强中国农业的发展,要着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生产力以及创新水平。首先,给安全营养的食品生产给予更大的支持,整合生产、运输、销售各个环节的一体化农业生产,投入更多资源监控食品安全,建立食品安全平台以及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其次,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加大努力和投资;再次,实施制度性改革来促进更加可持续的粮食生产新模式的发展,比如“互联网+农业”、新型农业合作社等;最后,要改善农村地区生活条件,实行更有针对性的面向农村地区老年人和弱势群体的社会保护政策。

法国农业部顾问法布里斯・德雷福斯(Fabrice Dreyfus)则强调,农业领域改革需要一体化政策。比如法国农业创新相关机制,是基于农业联合会或协会进行合作,实现农民和协会之间的共同管理。创新不仅仅取决于研发能力,更要为农民提供职业训练和培训,真正改变农民的生产行为。农业现代化应寻求可持续的农业发展解决方案,包括尽可能减少农药、化肥等相关投入,鼓励对环境更加友好的农业生产。

美国大豆协会会长魏谨思(Richard Wilkins)指出,应该尽可能地避免干扰贸易的政策,这将会对中国粮食和食品安全带来积极影响。以转基因大豆为例,如果出现极端天气情况,放缓批准生物技术、缺乏低水平混杂容忍、转基因改良产品零容忍等政策将使得中国很难继续获得所需要的大豆。

中国农业部市场经济与信息司司长唐珂进一步指出,农业生产具有点多、线长、面广、风险高的特点,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各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应利用“互联网+”掌控全产业链的生产过程,提升农业的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

为推动“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唐珂表示,中国农业部正在推进两大基础工程,一是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利用大数据提升中国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二是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立益农信息服务站,提供政务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和培训服务。

认知科学、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创新将极大地促进“互联网+农业”的发展。IBM中国研究院副院长董进介绍,IBM已经深入开展农业生产的数据科学应用,整合气象公司、卫星公司、精准播种公司和土壤分析公司,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发展精准农业。下一步,还会将认知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应用到食品安全监控领域,更好地解决与食品安全相关的追踪和检测问题。

中国农业科学院海外农业研究中心副主任聂凤英分享了互联网电商在贫困县的应用案例研究。她表示,互联网电商可以从三个方面帮助农民脱贫:从农户角度看,农户直接或间接通过互联网创业并受益;从贫困县角度看,农业合作社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参与产业链重构、分享价值链增值;从全国范围看,互联网帮助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使农民通过产业发展实现脱贫。政府需要提供的是物流设施、互联网基础设施、能力建设、金融支持等公共服务。

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徐小青提到,对农业“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来讲,一要解决农产品供给失衡的问题,二要降低农业要素成本,提高中国农产品竞争能力。

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j认为,中国虽然在保障食物安全上取得巨大成就,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虽然过去10多年食物进口增长降低了中国食物的自给率,但是也显著减缓了中国水土资源短缺的问题,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国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金书秦表示,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了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好时期,但农业的环境质量改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应继续完善农业环境保护领域的监测体系建设,加大农业环境保护投入。

中国农业部全国畜牧总站体系建设与推广处副处长杨军香提到,中国养殖业不断扩大,散养占据半壁江山,粪污则是散养的主要问题,对空气、水体、农田、土壤都有污染,需要加强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农业部畜牧业司将继续紧抓标准化养殖、养殖污染治理和农牧结合还田工作不放松。

篇9

关键字:农民专业合作社;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9-06-04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Xu Gang et al.

(School of Business,Jiangnan University,Wuxi 214122,China)

Abstract: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of our country are the important direc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ype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but in practical a lot of problems encounter. This article embarks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farmer cooperatives,and analyses the current cooperatives' small scale,the low service level,imperfect internal operational mechanism,shortage of funds,not forming a good external environment,lacking professional talents,which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operatives. On this basis,put forward to chang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encourage to merger and joint,promote joint-stock reform,and improve the legal system to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speed up the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and introduction of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and so on to deal with the troubles.

Key words: Farmers' professionalco-operatives;Troubles;Countermeasure research

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是农民为了规避生产风险,维护共同利益,按照自愿、民主等原则建立起来的互经济组织。有效地解决了农业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之间不能对接的问题。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2007年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从法律上确定了合作社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之一发展尤为迅速。截至2015年2月,合作社达133.74万个,约是2007年的35倍;出资总额2.89万亿元,同比增长41.6%,发展速度之快,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合作社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遇到诸多的瓶颈。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合作社发展道路。对新常态下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尤为重要。

1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1.1 基本内涵 世界上第一个合作社是1844年在欧洲成立的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自此合作社的发展已逾有170a的历史。我国合作社发展主要起源于改革开放的浪潮。1978年,我国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合作社也开始萌发,但都较为松散;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从不完全向完全市场经济的转换,合作社逐渐发展成为农业市场化经营的重要组织载体。进入21世纪,“三农”问题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焦点。合作社作为一种集约、高效的生产经营方式备受重视,发展尤为迅速,学术界对合作社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对于合作社的定义,国际主流上一般采用19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ICA)的解释,即合作社是由自愿联合起来的人们,通过联合所有民主控制的企业,来满足他们共同的经济、文化与社会的需求与抱负的自治联合体。国内学者们基本沿用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赋予合作社的解释,即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或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主要经营范围涉及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传播,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等等。

1.2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合作社的出现,使农民参与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盈利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它的出现不仅符合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更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发展。合作社现已成为现代农业组织制度创新的重点[1],应大力推动合作社的发展。为此,学者们对合作社发展做出大量的研究,普遍认为合作发展现状凸显出以下特征:

(1)数量增长较快。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地方配套法律体系也相继颁布,在有利政策和法律的支持下,合作社的数量迅速增长。吴甜甜在江西省、曲秉春在吉林省等等调研都发现,各地合作社的数量、成员总数、出资额、资产规模等等都多年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全国总量而言,截至2015年2月,合作社达133.74万个。成员总数超6 000万户。出现一大批国家级合作社、“三好”合作社等等。合作社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万人)][年份]

图1 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官方网站

(2)组建类型多样化。合作社组建类型越来越多样化,按大类可分为龙头企业带动型、政府引导型、能人带动型和自发成立型等四种形式(如下图2),且自发型和能人带动型合作社比重较大,达70%以上[2],其中村干部、返乡农民工、大学生等都积极参与合作社创建,创建主体的多元化又使组建类型更加多样化。

图2 合作社组建类型

(3)合作形式多元化。我国合作社过去的合作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产品生产或销售之间的合作等。但随着市场化不断深入,合作的形式也进一步创新,出现土地流转合作社、资金互助合作社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等新形式。合作社的合作形式突破传统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逐步走向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之间的合作,多元化合作模式更有利于促进农户增收、抵御风险、增强市场竞争力。

(4)经营范围和服务领域更广。合作社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合作社经营范围广泛分布在种植业、养殖业、农机、林业、民间传统手工编织等各个产业[3-4],且以种养殖业为主。就全国而言,从事种植业的合作社大约占43.3%,从事畜牧业的合作社占29.7%,合计更达到73%[5]。这主要是因为,由于农业的“弱质性”,风险较高,而种养殖业产品的商品化率高,风险相对较低。

合作社服务领域不断加深。合作社的服务范围已拓展到农资供应、农技推广、农机作业、产品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等各个环节,但主要以产品销售和生产服务为主。部分合作社已创新性开展了信用合作、互助保险等新的服务形式,服务领域更加广阔。

(5)带动作用明显。合作社不断发挥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品牌化的优势,在农业中影响日益渐大。带领农户提高收入、参与市场竞争、对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合作社构建“农超对接”等经营模式,解决了农产品的销路问题,促进了农民增收,该模式现也已在全国各地推广,成效明显。

2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困境

合作社目前正蓬勃发展,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合作社发展中遇到困境更不容忽视,亟待解决。总体上合作社发展困境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2.1 规模偏小 我国合作社总体上数量较多,但普遍规模偏小。规模偏小,主要表现在成员较少和资产规模较小等方面。规模方面,从微观上来看,与国外(美国)对比,美国农民较少,但合作社平均成员数、辐射农户数等指标却优胜于我国。从宏观上来看,全国各类市场主体中,合作社仅占1.89%,规模总体较小;资产方面,几种市场主体中,合作社平均注册资本金接近于个体工商户,但仅为外资企业的1/5,私营企业的1/20[6]。资产规模偏小,影响合作社健康发展。

图3 2015年2月全国各市场主体注册资本金分布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官方网站

2.2 服务层次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由于受营销管理人才缺乏等条件的制约,我国合作社,尤其农民自发组建的合作社,提供的服务主要集中于农产品的生产环节,在销售环节所发挥的作用比较有限,服务内容单一且多数属于低端服务,产业链得不到延伸,缺乏金融、保险、社会保障等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产品和服务,影响竞争力的提升。

2.3 内部运营机制不够成熟 内部运营机制不够成熟主要体现为3点:组织机构不健全、民主管理未落实、利益分配矛盾等。首先,合作社实质上是特殊的企业,但实际上很多机构形同虚设或者根本就不设立。其次,决策易掌握在极少数出资额较多的出资者(称为“大股东”)手中,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民主形式大于实质,“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损害合作社会员的利益。再者,体现在利润分配机制上。由于合作社需要按照交易额进行二次返利,这是合作社区别于一般企业的本质特征。但入股较多的大股东却想限制二次返利,而决策又容易被其控制,这就产生了利润分配机制的矛盾。利润分配不合理易影响农民对合作社活动参与不够、关心不够,从长远看必将制约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

2.4 发展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农民办合作社是“弱势群体的联合”。由于农业天然的弱质性,生产的周期性,导致资金周转相对较慢,资金短缺是各地合作社反映的最大瓶颈。为什么合作社存在资金短缺呢?从合作社角度来看:退股自由、社员收入较低且重分配轻积累、以及法定分红比例过高等因素都易导致资金积累困难。从金融机构角度看分析,市场化条件下,资金具有逐利性,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存贷比例存在严重错位,并且合作社多数存在财务不够规范、产权不明晰等问题,不满足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要条件,融资较难。从政府机构角度看:国家拨付资金大力支持合作社的发展,但受益面很窄,主要是小部分大型优质的合作社,存在支持资金分配不均,还有更多的合作社融资困境问题仍然很严峻。

2.5 良好外部环境仍未形成 目前我国合作社发展良好的外部环境仍未形成,主要表现为:第一,健全的法律体系仍未形成。目前合作社发展主要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仅是一个宏观层面,缺乏一系列具体细则法律的支持。第二,现行土地政策的约束。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但在现实中存在一些农户不愿流转也不愿加入合作社的情形,成为合作社发展的制约,而现在国家政策没有说明怎么予以解决。第三,税收管理体系上缺乏可操作性。针对合作社专门的税收制度还没有形成[7]。第四,政府支持不均衡。政策的主要优惠都给予大型合作社,中小型合作社很难分得一杯羹,一方面易导致大型合作社对政府形成强烈依赖,另一方面中小型合作社难以享受政策优惠,发展困难。

2.6 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合作社对农村能人和村干部形成严重的依赖,他们虽经验丰富、能力突出,但在知识和专业背景上存在局限,合作社发展普遍存在缺乏专业人才的问题。缺具有合作理念的带头人、缺具有经营管理经验的社员,缺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是当前合作社人才队伍发展重大困境。

3 解决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困境的对策建议

3.1 转变发展思路,积极应对当前困境 随着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深入,市场上各类主体之间竞争不断加剧,我国农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将更大。农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需要冲破固有小农经济思想禁锢,不断创新活力,增强自身竞争力。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转变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合作社经济,学习借鉴美国“新一代合作社”(NGC)的经营模式,企业化运行合作社。循序渐进的推进合作社分类经营:一部分对成员提供非盈利;另一部分对非成员提供盈利,追求利润最大化[8]。

3.2 鼓励联合和兼并,促进由量到质的提升 要努力实现合作社的发展由量的增加到质的突破。按部就班地推进一批产品和服务同质化合作社联合,加快有实力的合作社对经营不佳或规模较小的合作社兼并。对业务上趋同的产业链向一体化方向发展,业务范围纵向延伸至农产品深加工领域。形成一批更为优质的合作社作为领头军,进一步发挥优质合作社的示范效应。

3.3 推进公司化、股份化发展模式,破除运行管理和融资困境弊端 借鉴国外合作社发展的先进经验,引进推广公司化、股份化发展模式,切实健全和完善公司的管理机构设置。实行不完全 “一人一票制”参与决策。调动社员入股的积极性,强调发展和承认有差别的利润分配原则。促进财产明晰化,允许一批经营较好的合作社发行股票上市融资,破除融资困境。

3.4 健全法律体系,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 政府应设立专门的合作社管理机构,对合作社的扶持要坚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思路。减少直接补贴,大力开展与农业相关的培训和技术服务与指导。转变合作社发展的模式,鼓励自力更生,发展特色产业。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相关法律的配套和完善,加快完善对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可操作方案的制定,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政策,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为合作社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

3.5 鼓励引进职业管理人才,加强农业高层次人才培养 政府应加强对现有合作社经营者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各类讲座和举办座谈会,促进经营者管理能力的提升;引入职业管理团队对合作社进行专业化管理;要重视强化合作社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培养规模化农业经营最紧缺的人才,解决我国目前合作社高(下转12页)(上接8页)层次人才缺乏的困境。

参考文献

[1]胡冉迪.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题,2012(11):44-48.

[2]张克非,李加福,张葛仡男.甘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J].科学经济社会,2012(03):5-10.

[3]黄祖辉,徐旭初,冯冠胜.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对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的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2002(03):13-21.

[4]吴甜甜,余得生.江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13(10):91-94.

[5]刘涛.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调查与建议[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32-36.

[6]郑丹,王伟.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2011(02):138-142.

[7]曲秉春,金喜在.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税务与经济,2012(03):108-112.

篇10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商河县;实体培育;对策建议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在市场经济中追求利润的必然结果,近年来商河县大力扶持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实体,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蓬勃发展,在发展中探索思路和发现问题,以期为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1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经过多年农业结构调整,全县粮、棉、蒜、菜、畜、渔、瓜果、花卉8大主导产业稳步发展,2015年农业产值达64.73亿元。粮食产量逐年增长。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13390万m2,2015年全年粮食总产98万t,其中小麦单产515.04kg/667m2,总产47.2万t;玉米单产602.97kg/667m2,总产50.8万t,实现了面积、单产、总产3增长,均创历史最高水平;棉花生产稳步发展。2015年全县种植棉花6536.6万m2,预计每667m2产皮棉92kg,总产2.04万t;大蒜产业逐步做强。大蒜种植面积在10005万m2左右,初加工能力基本形成,年产蒜薹10万t,蒜头19.2万t;蔬菜产业形势喜人。主要以大棚瓜果菜和浅水藕为主,全县蔬菜面积已发展到15341万m2;畜牧产业发展迅速。1—9月份,生猪存栏32.2万头,牛存栏7万头,羊存栏10万只,家禽285万只,全县肉类总产量5.2万t,禽蛋2.7万t,市级肉类加工龙头企业6家,规模养殖小区发展到986处,其中6670m2以上养殖小区517处,畜牧业产值达到20.6亿元。

1.2标准化生产稳步发展

基地建设发展迅速。1005万m2的大蒜基地、1667500m2的彩椒基地、1200600m2的黄瓜基地以及1400700m2的浅水藕基地已初具规模,承载规模农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生产技术规程完备。先后制定了各类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30余个,涵盖了全县的主要农作物和重大动物,为标准化生产提供了科学指导;产品认证发展较快。先后认证“展旺牌”黄瓜、芹菜,“鼓子秧歌牌”彩椒、西红柿,“瓦西牌”冬瓜无公害农产品14个,“商玉宝牌”大蒜、“金王牌”甜玉米、糯玉米、花菜等绿色食品6个。

1.3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目前,全县涉农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5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4家,乡村绿洲、金王食品、万润肉类等8家公司被认证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先后有9家企业承担过市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断增强,连接市场和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逐步显现。

1.4农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

围绕打造以规模养殖、特色种植、加工销售等产业为依托的农业合作组织,坚持农民自愿联合、互助服务、民主管理、共同发展的合作模式,积极创办各类农村产业协会,动员农民调结构、闯市场、奔小康,不断增强产业协会在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截止目前,全县共建立各类农业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村级综合服务组织1068家。

2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产业化水平低,效益不高,质量不优

传统农业大而不强,现代农业起步晚,产业特色不突出,标准化程度低,基地建设不规范。品牌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全县作为农业大县,目前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注册量较少。

2.2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滞后

全县现有涉农省、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仅有51家,规模企业群体较小。农产品以初加工为主,终极产品少,导致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低,普遍存在“一高、一少、一弱”的突出问题,即:初级产品率高、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加工增值转化能力弱。

2.3科技支农水平低,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

农业专业人才资源匮乏,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科技队伍人员少,学历低,使一些常规农业技术不能在面上推广,高新农林技术更是无从谈起。

2.4农业发展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由于近年来取消了农业税和农村“两工”,各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路、桥、沟、闸、水利设施等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建设滞后,特别是水利工程老化失修,蓄水、防洪、排涝能力大大下降。

3建议

3.1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打造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县大蒜、畜牧、林果、大棚菜等产业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但是产业基地建设还比较分散,布局不尽合理,建设管理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还不高,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上的集聚效果还不明显。依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这个载体,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突出科技推广、示范引导和农民培训3个重点,全力推进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推广种植有机菜和绿色菜,积极打造商河蔬菜品牌,形成蔬菜产业链条,逐步建成济南市的名优绿色蔬菜供应基地;抓好畜牧示范园区建设,按照设计方案和施工进度,保证工程质量,打造全省一流水平的生猪标准化繁育生产示范基地,真正起到对养猪专业户的培训、示范、带动推广作用;加快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结合新型农民培训、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充分发挥乡镇农技站的作用,加强对农技推广人员和科技示范户的培训,以技术推广项目为载体,大力普及小麦、玉米高产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逐步建立技术人员直接到户,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体系。

3.2突破龙头企业,形成农业品牌化生产体系

龙头企业是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牛鼻子”,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所在。只有农业龙头企业的数量、质量有了实质性突破,有了终极产品,才能加快产业聚集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逐步把现有农业企业培育成龙头企业。研究制定《商河县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管理办法》,认证一批县级农业龙头企业,并对这些企业在政策上和资金上予以扶持,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扩大经营规模,打造终极产品,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重点把万润、宇飞等骨干企业培育成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努力带动生猪、肉食鸡等畜牧业的发展。依托瑞海打造大蒜、依托商南打造彩椒等种植业品牌产品,努力实现龙头企业特色品牌化,增强其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着力发展林业招商。引进林业龙头企业已成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要拓展企业引进思路,研究制定林业企业发展优惠政策,加快引进林产品深加工企业,促进林农增收,实现收益最大化;积极争取上级对全县农业龙头企业进行贴息扶持,对省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争取由市财政进行全额贷款贴息扶持,切实做好省市级龙头企业的申报工作,不断增强企业带动能力。

3.3抓好农村合作组织,建立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经营生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