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学校范文
时间:2023-03-13 17:0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无锡学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从法律高度建立保障教育公平的长效机制,是无锡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缩影。2008年以来,无锡市大力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战略部署,已持续5年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完善校长、教师交流机制,全面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目前,无锡市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现代化学校办学标准,在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就读学生比例达到100%。
追求高水平、高质量的均衡
作为一座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的城市,无锡如何让教育和经济发展“并肩而行”?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黄莉新表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而是要提谷齐峰,拉长短板,追求高水平、高质量的均衡。
如今的无锡,“薄弱学校”只是一个相对意义上的概念。无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首要工作,便是改造相对薄弱学校,全面改善办学条件。2009年起,无锡市把每年改造提升60所以上义务教育相对薄弱学校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每年安排1000万元引导资金,重点推动相对薄弱学校的硬件建设。
近年来,无锡各地的校园面貌不断翻新,校园成了当地一道美丽风景。据统计,无锡义务教育共投入46亿元,新建学校50所;投入23亿元,改扩建学校208所;投入逾30亿元,改造相对薄弱学校188所。目前,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装备全部达到省颁Ⅱ类标准,50%以上的中小学建成数字化校园,全市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实现了100%全覆盖。
对于无锡市推进均衡教育所取得的成绩,老百姓有目共睹。宜兴市新街中学学生家长告诉记者:“以前,乡下许多孩子到城里上学,现在很少了,有些学生从城里再回到乡下上学,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和城里一样好。”
让每所学校都实现内涵式发展
2008年暑假,无锡市东亭实小英语教师徐宏卓刚从英国学习归来,便被派到英语教学相对薄弱的厚桥实小去支教。徐宏卓与年轻教师一起备课、听课、评课,共同钻研教材教法。如今,厚桥实小已有多名教师在市、区英语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奖,“洼地”变成了“高原”。
在无锡市教育局看来,要达到均衡,必须让每所学校都实现内涵式发展。“其核心点,一是师资,二在于特色。”无锡市教育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全面实施教师轮岗到校长交流,“平衡”师资成为无锡实现校际教育教学质量均衡的有效手段。
2010年开始,无锡市按照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15%和不低于骨干教师总数15%的比例,推动区域内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轮岗交流,10491名校长、教师参加校际轮岗交流。
在无锡,教师学习的机会贯穿全年。2013年9月,无锡成立首批52个中小学名师工作室,让教师与名师面对面交流;首批无锡市中小学教育名家培养对象研修班,近15000名教师参加培训。
与此同时,无锡还意识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要落实到青少年学生的高素质发展上,引导学校走出“应试教育”的束缚,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评价新体系。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无锡学校已淡化“三好生”的评选,增加艺术、体育等单项荣誉评比以及班级群体单项荣誉称号,呈现出“一校一品”的良好局面。
建立较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无锡市区各校实力均衡,但少数热门学校的择校率却长期居高不下。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无锡使出“杀招”:凡是初中不在片区学籍校读满3年的,一律不享受优质高中指标分配到校政策。而无锡优质高中有70%的招生属于指标分配,这一政策的实施有效遏制了过度择校。
“当前,无锡正处于加快建设‘四个无锡’、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推动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转型升级和社会全面进步,必须大力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和教育现代化建设。”无锡市市长汪泉说道。
如今,无锡已建立比较完善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教育投入持续增加,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最低标准已提高到小学每生每年700元,初中每生每年900元,并建立了困难家庭适龄儿童免费接受学前教育、残疾儿童少年接受15年免费教育等制度。
篇2
无锡市新区旺庄实验小学始建于1934年,前身无锡县私立祟诚小学,1995年3月区划调整后更名为无锡市新区旺庄中心小学,2003年高标准通过江苏省实验小学评估验收,于2004年11月更名为无锡市新区旺庄实验小学。
学校位于无锡新区商贸核心区长江路沿线,宝龙城市广场北端。目前,学校占地面积25000平方米,辖属春星、新光、浪下三所分校。学校设有30个教学班,学生1233人,部分外籍学生分别来自韩国、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国,83名教职工,本科及以上学历82%,其中小学高级教师57人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关键词: 无锡市大专院校 “学生每天体系活动1小时” 影响因素
一、引言
世纪之交,热点纷呈,体育已成为社会生活的热点,然而当一批批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接受时代挑战和社会检验时,我们困惑地发现:他们的素质结构是那么脆弱,那么不健全。所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非常重要。下面我就每天体育活动不足1小时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关措施,以期为后来者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无锡市大专院校: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商业技术学院,无锡信息技术学院。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综合分析法。
3.调查问卷法
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50份,回收率83.3%。问卷内容包括:早操、课间休息、课外活动、上体育课情况等。
4.文献资料调查法
利用文献和网络技术查阅有关大学生正常体育活动情况,明确研究目的和范畴。
5.综合分析法
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分类综合来说明三个主要原因。
三、结果与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可归纳分类为三种主要原因:一是对体育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对体育锻炼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证;三是体育活动缺乏吸引力。学生往往屈于家庭、社会、学校的学习压力,从小就没有养成锻炼的好习惯,总认为学生的全部任务就是学习。学校领导也不重视,过于轻视学生的身体健康,家长也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根本很少关心孩子的体育活动,甚至反对孩子锻炼。整个社会对体育比较歧视。
1.对体育活动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九项对体育活动认识重要性调查中,数据统计归纳占55.6%,主要有三类:学生自身认识不足,学校认识不足,家长认识不足。因此,学校领导没有重视体育锻炼和认真推行素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学生自身认识不足,家长和社会对体育更不关心,认为体育可有可无。
2.对落实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原因
学校领导对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加上“学校、社区、家庭”重视程度不一,造成学生的运动素质下降,从小就缺乏体育锻炼意识。学生往往认为活动就是玩,玩就是浪费时间。其实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劳逸结合,所以有良好的身体才是长期健康工作的前提,素质教育不能纸上谈兵,要落实到处,始终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体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学校领导要认真落实学生每天体育活动1小时。
3.体育活动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对体育不感兴趣的学生约占总数的67.6%。究其原因:体育活动太单调,一些活动游戏太陈旧,没有创新,老师上课也缺乏激情,内容不新颖。还有的学校硬件跟不上,想玩的没有,或太少而不够,教师的业务水平比较差,缺乏吸引学生的魅力。
4.学校体育对学生缺乏足够吸引力的原因
学校体育模式死板,缺乏创新;教师业务能力较差,水平参差不齐,老年化严重,缺乏青春活力;学校条件有限,阻碍教师的创新思维。教师要针对自身的组织能力较差,教学内容呆板,教学不灵活等劣势,摒弃以“竞技为中心”的模式,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教学目标、内容,多组织学生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逐渐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
5.落实“学生每天体育活动1小时”要求措施
(1)要把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作为一项全局性的教育工作来抓。
必须把落实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的工作,提高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认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依法行政,本着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全面负责的精神,把落实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作为一项全局性的工作来抓。要把学生的健康状况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评价指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齐心协力,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2)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首先要做到时间落实。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首先要根据教育部门有关规定开足体育课时。在开足和上好体育课的同时,具体安排好早操及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并排入课表,保证学生每天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不少于60分钟,任何部门、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学生的锻炼时间。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落实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的重要形式,值得学校大力推广。
(3)加强对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的管理。
各级教育部门行政部门的主管领导与学校校长,为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应该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由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体育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全校的体育工作。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应加强对班主任及热爱体育并有专长的文化课教师的培训,充分发挥他们在次项工作中的领导作用。体育教研组应重点做好学生体育骨干的培训、活动计划的制订、场地器材的安检及活动的业务指导工作,以保证活动安全、有序、有效地开展。
(4)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氛围。
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深入地开展“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宣传,并加强对学生体育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的教育,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学校还应根据自身的体育传统,逐渐形成自己的体育特色,树立本校的体育精神,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使学生自觉地参加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
(5)加强督导检查,严格管理制度。
各级教育部门要将落实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工作,纳入综合督导内容及评估指标体系,加强督导检查。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要把这项工作列为学校日常工作来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限期解决;对好的经验,应及时进行宣传推广。对不认真落实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的地区和学校,应提出严肃的批评,并限期改正。
落实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的问题,关系到亿万学生的身心健康。而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民族命运和国家未来的大事,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促进广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是教育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全社会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我们必须认真落实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为培养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随着教育的全面推行,为学生创造更多自我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激发学生的兴趣,认真贯彻国家教委《确保学生每天体育活动1小时》的精神,既为未来的工作做准备,又为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做准备。所以,要科学合理地安排业余时间,尤其开展课后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建议
(1)学生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做到劳逸结合,学习效率事半功倍。
(2)学校领导要认真落实国家颁布的学生体育活动健康法,推行素质教育,使学生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改变陈旧的观念,不对体育存在偏见。
参考文献:
[1]教育厅司长杨贵仁的讲话摘要.体育教学周刊,2006,(1).
篇4
关键词: 职校生物课程 教学改革 教学策略
当前,职校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学生厌学,职校生物教学教育缺乏特色,基本上很难与科技的发展和职业素质的需要相一致,而在强调人才知识、能力综合性和实用性的今天,如何针对学生实际,这就迫切需要对传统职校生物课程进行改革,从现行课改的体制与环境、投入与师资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究新的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改革。
一、职校生物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职校学校生物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无论是教学管理、教材、考核还是教学方法,虽然理论上、表象上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实际上大多与普高没什么两样,与职业生物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不匹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知识素质差,厌学情绪重。
由于我国历来具有轻视体力劳动的传统,大多数成绩较好的学生都选择继续升入高中,职校学生的入学基本上不需要分数线就可以进入职业高中,知识基础相对较差,对于选择农业专业的学生来说,生物作为一门必不可少的基础课,有不少学生连最基本的生物概念都不知道;学习能力很差,学习缺乏主动和激情,课堂纪律意识淡薄,自我约束较差,上课时常有学生随便讲话、做小动作、看课外书甚至睡觉等,这是由于他们在原来学校就是一名待进生,厌学心理很强。因此,职校生物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二)职校生物教育缺乏特色。
学生在理论方面基本知识不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很差,而生物教学又没有什么特色,学生认为学不学都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中改变现状。生物是学习的基础,是技能的组成部分,面临生存挑战,用人单位要求职校学生有相关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一毕业就上岗,实现学校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而生物课程正缺乏这些。
二、职校生物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明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产学研结合为突破口,以职业行为为课程设计基础,以真实生产项目或典型产品为载体,优化生物课程结构,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生物课程可以进行项目模块化教学,同时实习等资源投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因此,职校生物教学要在实用性教学内容上花大力气,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未来的职业生涯,把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素质。
(二)改进生物课程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环节。
以优化教学效果为核心,以促进学生能力提高为宗旨,改革传统的、旧的教学方法,大力推行先进的教学方法、手段。强调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能力,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对基础知识体系建设进行改革。
1.发挥主体,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过程的中心既不是单纯的学生,又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的辩证法就是,教师和学生是教或学的中心人物。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这样指导学生,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并提供地位的天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也就是把学生作为沟通与活动的主体,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的沟通和活动展开指导。
当教师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进行指导时,这时的教学才称得上是教师主导的教学,教学沟通正是通过教学的共同构成的合作得以实现的。
2.多联系实际生活。
知识来源于生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突破疑难点。如学习藻类植物时,介绍太湖蓝藻暴发事件:2007年初夏,连续高温高热,太湖水位较低,水中的营养性物质氮、磷的含量较高,这为藻类的生长和大量繁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导致太湖蓝藻在短期内积聚暴发,“蓝藻”死亡后产生毒素,造成水体缺氧、腐臭,水源水质恶化,最终使无锡城区出现大范围的自来水发臭,以致居民家中自来水无法正常饮用的现象。同时特别讲解蓝藻知识:蓝藻是一种最原始的单细胞藻类植物,一般呈蓝绿色,少数呈红色,主要分布在淡水中。有不少蓝藻直接固定大气中的氮,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增产;但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经常在夏季大量繁殖,造成水体污染。学生听得入神,学得专心。一方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生物知识很实用、很重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3.重视实验操作改革教学实践。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职中学生一般对生物实验有很大兴趣。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爱因斯坦说:“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职中生物教师应尽量想办法增加生物实验,只要条件允许,许多演示实验如脊蛙反射实验、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和条件的实验、光合作用产生氧的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等,都可以改为分组实验,每人一组,尽量让每个学生都亲自做实验,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在动手中动脑,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不仅能增长知识,而且能增长才干,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还要注意发现学生的优点、闪光点,给予鼓励、赞扬,激发学生成功的意念和力量,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对其存在的缺点,辅以适当的批评,发挥促进作用。
三、制定规范的课程标准,加快项目模块化教材建设
生物课程标准主要包括生物课程的性质、生物课程的能力目标、生物课程的设计思路、生物课程的项目内容、生物课程的实施过程和评价方法的建议等。生物课程标准要力求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对生物课程能力目标要求表述的行为动词要掌握知识、具备能力、达到水平。
教材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任务之一,制定教材建设规划,根据培养模式、培养规格和教学内容的不同,结合实际应用,鼓励按照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开展教材的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结构合理、新型教材。
课程改革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生物教师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做到与课程改革同行,扎扎实实地抓好课改工作,以课改为动力,推动职校生物教学改革的深化,进一步提高职校学生物教学质量,紧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摘 要 武术以技击为核心,在技击的基础上,通过套路、格斗和功法运动的形式来体现其美学价值。本文通过武术运动内容及形式的分析,对武术运动中的姿势、节奏、劲力和精神等方面的美学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 武术 美学 姿势 节奏 劲力 精神
一、动静结合―姿势之美
武术中的姿势可分为静态姿势和动态姿势。动态姿势主要包括武术运动时的运步、跳跃、转体、摆荡、起落、开合和倾斜等动作,其美感特征是瞬间的姿势美。如一个大跃步前穿向人展示的是一个非常有美感的动作,明快清晰的上步和起跳,如猛虎一样的气势磅礴又矫健飘逸的空中悬弓动作画面。因动作的瞬时性,令人观后回无穷,津津乐道。
静态姿势主要是指时间保持持久或武术运动中动作停顿的各起始、结束与平衡动作,这种美感特征主要强调观众的视觉印象。如初级剑套路中“望月平衡”的动作姿势:单脚支撑亭亭玉立,右脚步后与身体背弓及右臂结成一个优美的半圆。清淡高雅的一个动作潜含着深长的美学价值。功架姿势也是一种静姿势之美,这种美能直接让人产生愉悦的感受。又如弓步桩要求:前腿弓,后腿绷;挺胸、塌腰、沉肩、沉髋;前脚与后脚成一直线;眼平视。马步脏动作为:两脚平开,宽度大于肩,脚尖正对前方,屈膝半蹲,膝不过尖,大腿近水平,全脚着地,双手抱拳于腰间,目视前方。要求:顶平、肩平、大腿平;挺胸、塌腰,脚跟外蹬。弓步脏如搭弦之弓,马步脏似沉稳之钟,这都是一种功架姿势的美。
二、快慢有致―节奏之美
武术运动中有着丰富的节奏美。以长拳为例,长拳套路的演练要求节奏分明,即运动时动作、组合、段落之间所表出来的韵律要恰到好处,使整套动作演练时即要在快速中进行,又要通过速度的变化来完美地处理刚与柔、动与静、轻与重、疾与缓等的演练技巧。如腾空外摆莲,其动作从静止开始经过多次快慢的组合,形成明快多变,极富韵律的节奏,最后空中清脆明快的“叭”―“叭”“叭”三声,就像一首激昂的音乐过后,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令人回味无穷。上述的只是时间上的节奏,从空间角度上看,武术动作在空间层次、方向、位移上千变万化、层出不穷,通常是上、中、下三层错落有致,高如鹰击长空,底似鱼翔浅底。如长拳传统技法演练中有“十二型”之说,十二型是指武术中的12种动静之势,即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站如松、立如鸡、转如轮、折如弓、快如风、缓如鹰、轻如叶、重如铁。在动静、快慢、起落、轻重、刚柔的对立转化中表现出鲜明的节奏感。如仆步轮拍弓步上冲拳动作组合:在仆步轮拍时两臂转如轮,像飞速转动的车轮快速激烈势不可挡,在轮至结束时一声清亮的击拍紧接一个弓步上冲拳,像的波涛一样直逼皓空,以一个含有气吞千里,力负千钧的雄伟气魄和坚忍不拔的英雄气概的架拳结束。不禁让人胸怀顿开,心旷神怡。
三、刚柔相济―劲力之美
武术对劲力的要求是:刚柔相济,顺达而有爆发力。如长拳中在做冲拳、顶肘、弹腿、踹腿等动作时,要运用先柔后刚发“寸劲”,使力量顺达于动作的着力点,尽显阳刚之美。长拳发力要“起于腿,发于腰,顺于肩,推于肘,达于手”,协调顺畅,力点清晰;南拳步稳势猛,多短拳,擅标手,动作紧凑而刚劲有力,常以发声吐气助发力、助拳势,能充分表现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展示南拳运动的阳刚之美。
长拳是以刚劲美为主,而太极拳则是以柔劲美为主。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势势相连,运动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太极拳发劲要求要“顺水推舟”,发力于瞬间,功人于不备。这并不是说一种拳术只有单一的一种劲力特点,而是要将刚与柔相互转化,相互融合。太极名家陈鑫在论述阳刚之美、阴柔之美与气的运化关系时说:“太极拳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谓也。……气形诸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于内而外观轻和,柔势也。用刚而不可无柔,用柔而不可无刚。”这里面包含有三层意思:太极拳必须具有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完美统一;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是相互转化的,与运动形式及气密切相关;刚柔、阴阳虽有所偏重,但并非截然两分,而是相互转换、渗透以至于无迹的。这种论述不单只适用于太极拳,也同样适用于其它拳种。
四、含而不露―精神之美
美是善良与道德的基础,精神美的内含主要是表现为体育运动所需的原则的精神风格。武术演练时,要求精神贯注,情绪饱满,表现出勇敢、机敏,无所畏惧的气概。这种精神表现在脸部应含而不露,神态舒展。
文以心评,武以德显。在我国习武传统中十分强调武德的重要性,这也是精神美的表现之一。所谓习武德为先,正是讲习武之人要尊师重道,讲礼守信,重义轻财,宽以待人,严于律己。这在古时的擂台比武中可以找到很好的印证,比武之先行礼,不得攻要害,特别强调要点到为止。就连简单的抱拳礼也意味深长:左掌四指并直靠齐表示德、智、体、美齐备,象征高尚情操,拇指屈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圆,表示五湖四海皆兄弟,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左掌为文,右拳为武,文武兼学,虚心、渴望求知,恭候师友、前辈指教。展示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礼仪之美,这是一种道德之美,精神之美。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数学;练习课;看法
1.精品练习
用实战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能力。要严格控制作业量,训练求精。一是精选习题,不搞题海战术。针对学生实际水平和能力进行训练,不搞一刀切,因人而异。基础题人人都做完,较容易的口答题照顾差生,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留给优生;二是精排程序,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的题在讲前练,为掌握反馈信息的题在讲中练,为巩固新知识的题在讲后练。随着时间的推移,习题的深度不断强化,促使学生的技能不断提高。
2.循序渐进,分层练习
设计练习要按照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把练习内容划分成不同层次,每个层次各有重点。第一层主要以初步形成技能为主,练习时基本带有模仿性的,第二层以巩固技能为主,使学生把掌握的新知达到一定得熟练程度。第三层以技能的发展为主,使新知识得到进一步理解,旧知识得到巩固,此时应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难度较大、较灵活的题目。这样既能体现习题的坡度,又能满足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需要。
3.练习多样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一般有口答、板演、笔练、操作等形式练习,设计练习要根据小学生好奇、爱动等特点采取灵活多样性的形式如:游戏、找朋友、比赛、填空、改错(我是小医生)、选择、操作等。
4.注重创新练习
条件开放即题目的条件不充分或多余时,让学生在审题时,增设必要的条件或选用某些条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策略开放是指题目的解法并不唯一,结论不唯一,即解题策略是多样的。例如: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时,用一根长24米的绳子围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同学们发现要算长方形的面积还缺少条件:它的长和宽,当学生讨论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再让学生作一比较发现当长方形的周长不变时,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这样促进了学生思维开阔性发展。
5.注重操作与实践
创新不仅需要丰富的书本知识,更需要广泛的实践活动,教材中安排了一定的实践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补充一些操作性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用24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呢?学生觉得有难度,这时我就让大家动手操作,引导他们用小正方体教具摆长方体,结果同学们摆出了不同形状的长方体,而且在摆的过程中很清楚地知道了长方体的长、宽、高,通过亲自动手操作,顺利地解决了这道题。
6.重基础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今后学习的必要准备和基础,因此作为巩固知识、熟练技能的练习课必须增强目标的预,要对知识的理解做到心中有数;要对知识掌握的深浅度以及与已有知识的贯通与联系,作出预先的考虑与估计;要对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作出精心安排和把握。每节练习课总的目标要心中有数,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从局部到整体都做到有针对性。
7.重反馈
在习题课教学过程中,每组练习后,我注意到了抓住练习课的重点、难点和该组的练习要求,先让学生小结,然后进行指导性的小结、评估、强调,不断强化知识,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并充分利用"反馈"在练习课中的作用,在每次练习后进行及时反馈信息,及时纠正。这样,调动了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8.细化习题内容
在练习课课堂教学中,根据练习内容把一节练习课一般划分为四个层次即:基本练习――变式练习――深化练习――综合练习。例如:在教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后的练习课中,根据练习内容和要求进行练习,先是一组基础练习,如口算、列竖式计算、学生总结出做题依据。然后是一组变式练习,加深了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接着是一组深化练习,提高计算速度和技能。最后进行综合练习。这样既巩固了计算方法,又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了分析、理解、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9.合理组织练习
课中,我采用了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的形式,即:连续练习和间接练习。例如:练习课中的基本练习,先口算,紧接着是笔算,而变式练习中,先口述算式,再让学生思考问题。这样先集中,再分散,有时集中与分散练习交替进行,不仅不会让学生厌倦,而且调动和增强了学生练习的激情。
10.综合训练
综合是指根据基础知识设计的应用性、综合性、开放性比较强的习题,以最少的题目达到全方位的练习巩固。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设计练习题,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重要内容反复练,难点内容着重练,易出错的内容突出练。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使他们知道错在哪里,从而达到全面完整地理解所要掌握的知识。
篇7
关键词:注意、培养、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听到一些学生反映“物理很难学”。这种心理不但抑制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影响了物理学习的效率。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影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习质量的重要保证。常言道“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成自然”,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终生受益,并对今后的学习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那么,对于中学生应注意培养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物理学习效率呢?
一、注意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对学好物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前花一点时间认真阅读即将学习的内容,并试着解答教材上所提供的练习题,这样你就可以知道将要学习什么内容,这些内容与过去学习的知识有什么联系,这些内容中哪些自己已经明白了,有哪些还没有弄懂,上课时就会有目的听课,并在课堂上努力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预习是提高自习能力的一种方式,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独立学习的能力,经常课前预习会不断增强自学能力,通过预习,你可以感受到教材中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你还可以通过预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独立思考这些问题,这样你的自学能力会不断得到加强,思维能力会不断提高,为将来离开学校、离开老师而独立获取知识发挥重要作用。
二、注意培养课堂上认真听讲的习惯,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要场所,首先,课堂上要认真听讲,要带着预习中发现的问题仔细听老师分析、讲解;要认真体会老师分析问题、讲解问题的思路,同进要注意比较自己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跟老师的有什么不同,发现自己在处理问题时的思路和方法的不当之处,这样你就会对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有一个清晰的印象,就能够用同样的思路和方法去解决类似的问题。其次,要认真思考并积极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发现有疑问要及时提出来并请教老师,这样你就会有机会得到老师更具体的指点,有利于你发现自己在思考问题中出现的错误并及时地纠正。最后,要学会做好笔记,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好笔记有利于课后的复习、巩固,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课堂笔记不一定要很详细,尽量做到简明、少而精。例如记录一些重点、难点或老师补充的知识;记录老师分析问题、讲解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记录自己尚未弄懂的一些问题。
三、注意培养课后复结的习惯,巩固学习效果。
复结有利于你加深理解学习的内容、提高课外作业的效率、提高学习质量。课后总结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习内容的总结,二是对问题的总结。对于存在的问题,要进一步思考,如果还无法解决,就要与同学讨论或请教老师。同时要独立完成作业,作业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最基本的、独立学习的实践活动,也是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同时做作业也是一种学习和积累的过程。我们要重视做作业,在做习题时要认真思考,总结概念、原理的应用方法、解题的思路。
四、注意培养认真观察物理现象的习惯,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是在研究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建立物理概念、揭示物理规律、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系统地学习物理知识。同学们在学习中要注意养成随时、随处观察各种物理现象的习惯。一是要注意观察老师在课堂上演示实验中呈现的物理现象;二是要注意观察学生实验中的物理现象;三是要注意观察生活中、生产中和大自然中的出现的物理现象。当然在观察现象时要有目的性,要观察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的过程,抓住现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现象变化的原因,思考、分析物理现象的本质,从中发现科学道理和规律。
五、注意培养勤于动手实验的习惯,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物理学家都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发现了重要的物理规律,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对于同学们来说,老师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毕竟是间接的,在实验室中开展的学生实验也是有限的,如果能经常在课外亲自动手做一些小实验,更能提高学生动手实验能力,从中获取更多的科学知识。例如多动手拆装、修理一些玩具或闹钟等。同时动手实验也是同学们将来走向社会的一项重要本领,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动手去做,如果没有基本的动手实验能力,就难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六、注意培养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篇8
1.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创造和渲染气氛,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时空距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直观情境、问题情境、想象情境、语言情境等来丰富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设计生活化的问题,激发学生学生物的兴趣。生物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生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生活中能够遇到但不能用已有的知识去解答的问题,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立刻要想知道的欲望。即设计情景问题,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结合起来,使学生觉得学数学有趣,从而激发学生们学数学的趣味性和主动性。
3. 鼓励学生积极发现问题而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相信学生具有洞察的能力及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自己发现提出问题。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求知的开始,是教学的最好开端,抓住这个机会,尝试应用实验探究,查询资料、调查讨论等,极为重要。教学中,我们尽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动脑主动地提出问题,特别是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便因势利导,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兴趣和习惯。
4. 对学生给予有效、积极的评价,增强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教师,应该经常对学生做出发展性的激励性评价。如,“你说得真不错,你真爱动脑!”“你的思路和我想的一样!”“老师真佩服你,要向你学习!”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树立主人翁意识,发挥作用。
二、合理利用学案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学案能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学会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统一,达到学生会学的目标,是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学习方式的载体,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提高教学效益。
三、努力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气氛
师生关系融洽,教学气氛和谐生动,学生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而心情舒畅、情绪饱满,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在课堂上,积极创造和谐生动的教学氛围,主动地融入到学生们中,成为课堂上的一员,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上使用民主性的教学用语,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参与评价,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主动、积极地得到发展。
四、留足空间,使学生能充分思考,激发思维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获取知识,不能越俎代庖奉送现成的结论,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给学生最好的学习素材,凡学生能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给学生多一点自主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体验。有时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宽松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适时地运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小组合作的方式。课堂是师生交往的特殊场所,心理相容是师生交往的基础条件。要做到课堂的民主,教师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的发展,并以此为基础推动教育的民主进程。
五、在自主学习中适当辅导,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1. 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如,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哪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
篇9
一、猜想创编,于探索挑战中“体悟”学习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有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没有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没有办法学会数学的。因此,数学的教学应力求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让学生经历尝试、假设、操作、探究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心向,使学习数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和追求。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口算“60÷3= 15÷3= ”有了“好算”的体验后,再把学生组织在猜想编好算的除法题“80÷4= 60÷2= 90÷3= 40÷2= 24÷3= 18÷6= 12÷4= 48÷6= 72÷8= ”这一极富挑战性的活动中。在学习中,我多次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活动,并不在于学生是否能猜想出正确的结果、结论、重要的是通过猜想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学到探究知识规律的科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发现“75÷3= 65÷5= 84÷4= 42÷3=”的多种计算方法。而学生对口算的感悟过程是思维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享受到探索活动的乐趣,对枯燥无味的口算产生了浓厚兴趣。因此,我认为在进行数学规律探知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大胆地让学生进行猜想。
二、实践探索,在操作情境中“体悟”学习
数学学习只有通过学生的探索、发现,在发现中体验认知、情感、技能、态度才能协同发展,这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从而在这些过程中获得积极良好的体验。这正是“学科本位”转向“关注”学生。在《什么是周长》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初步理解“周长”的概念,我设计了1.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三个环节,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感知周长。让学生在比较中给图形分类,揭示封闭图形与非封闭图形。这样,抽象的数学知识有了媒体的直观演示,便于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交互使用,发展了思维能力。请同学评一评,并指出所画图形的周长,使学生获得一种满足感,进一步体会到在同一平面内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2.通过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体验周长。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这些活动,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实物操作,再到画图表征,充分体验周长的意义,并感悟周长的实质。激起学生的思维振荡,放射出欲罢不能的情感元素,从而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展开学习讨论。
《课标》的基本理念部分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面对新的问题,虽然没有现成的经验,不同的学生也能依靠各自的知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现,在发现中加深对图形周长的感受、体验。
三、沟通联系,在迁移同化中“体悟”学习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有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与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以往的我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先让学生把一个苹果或蛋糕平均分成2份,引导出“1份可以怎样表示”。在学生无法用整数表示分得的结果时再引出分数。显然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完整,牢固的数学知识,不利于学生面对问题、主动搜索、沟通联系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用已有的经验来解释同化新知的过程,也是未知与已有的经验之间建立实质性联系的过程。现在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让学生用1、2两个数字组成尽可能多的算式并计算出结果。这一开放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沟通了数与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探究“1÷2是什么意思”时,老师巧妙地提供8÷4、4÷2这两个算式。学生借助它们,通过类比思考,发现了1÷2与8÷4等算式的本质联系。这样的教学善于把握学生学习的挈入点,引导他们着力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在捕捉联系,发现窍门的“顿悟”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经历着知识经验的迁移与同化,认知矛盾趋于平衡,认知结构得以拓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获得知识,又发展思维,同时也在解决问题学习成功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引导深究,于反思总结中“体悟”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一切认识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得以完成。所以学习者必须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检查,以诊断和判断自己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符合自己设置的目标。通过反思,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思维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认知策略,学到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提高元认知能力。我认为课堂上教师应“导在所当导,放在不得不放处”。上面的教学中,当学生暴露口算除法有多种想法时,教师创造性地提供了一个变式,让学生深究,从而强化对口算方法和转化思维的认识,又孕伏了优化的策略思想。这样的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建构。
五、营造氛围,在师生评价中体悟学习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113-01
著名捷克斯洛伐克教学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下,在教学中如何激发调动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是学好生物的关键之一。兴趣也是认识事物的前奏,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如果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就不会产生“欲”和“求”。而他们一旦对所学的东西产生了兴趣,就会心情愉快,积极主动地投入自主学习,认为学习是一种享受。那么,如何提高初中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呢?我在课堂上做了以下尝试。
一、将课堂教学与生物课外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生物教学理论要求我们坚持两个结合,即坚持课内外结合和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那么作为教师,就必须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结合实际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课堂以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生物课外活动小组活动,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
在课外活动小组中,教师除了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生物活动以外,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内容可以包括生物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生物技术如组织培养、食用菌的栽培、动植物标本的制作等,用来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课外小组应由学生自愿参加,教师不能为了组织活动而强行学生加入。课外活动小组要有自己完整的活动计划和活动方案,最好还要有相关的活动教材。教材应由教师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编写,编写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和生活经验,并由学生选择阅读。通过生物课外活动的开展,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心导入为主,设置悬念,发学习兴趣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上课也是如此。第一堂生物课应象一出优秀的戏剧的序幕那样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上课开始,我们教师应富有激情地应用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的激励语言开课,它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便于学生的大脑皮层迅速建立适宜的兴奋灶,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为传授新知识扫清心理障碍。对绪论中的内容进行选择和补充,主要讲述当代生物学发展的热点问题,给予启迪。如器官移植,基因工程,“生物导弹”,试管婴儿,仿生学,转基因食品等等,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生命科学的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从而意识到生物学的重要性。接着介绍我国科学工作者在生物学领域中取得的突出成绩,给予鼓励。如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合成 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1999年成功克隆大熊猫胚胎,超级杂交水稻的培育,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中1%的测序任务等等,说明中国人完全有能力,走在生物学研究的世界前列,我们后来人通过努力必须要而且也一定能学好生物这门学科。这样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使学生整个身心都融于生生不息、奥秘无穷的生物界之中,这就为学生学好生物学知识夯实了基础。
三、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许多学生正是因为爱实验才爱生物学的。实验除了真实、直观、形象、生动之外,还是一项目的性十分明确的操作活动。它对培养学生认识和理解生物学概念都起着其他任何教学方法均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做实验,并力求使学生实验成功。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不仅满足他们的操作愿望,更重要的是,在操作过程中动手动脑,克服种种困难获得实验成功之后,此时学习成功的喜悦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能够转化为一种热爱科学的素质和志向,从而刺激学生更深入地探求。例如,讲血液凝固的原因时,补充了下列实验:用粗糙的竹条不断搅动刚刚从动物体内流出的新鲜血液,竹条就会缠上许多丝状物,其上粘有一些红色物质,是红细胞。洗去红细胞,丝状物呈现白色,这就是纤维蛋白,余下的血液不再凝固。学生一定感到很新奇,并想弄清是怎么一回事,那么教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讲述血液凝固的原因,并就此讲清血浆和血清的区别。特别要说明血浆中有一种纤维蛋白原,它是小分子蛋白质,在血小板释放的某种物质的作用下,能转化为纤维蛋白。做上述实验的同时,让一部分新鲜血液凝固,将凝固的血块切开,让学生观察切面和外表面的红色有何不同,启发他们思考原因,学生们一定觉得很有意思,并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好课堂演示实验,做好随堂实验,上好学生实验课。通过实验,可以体现活动情境,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了一种满足感,为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奠定基础。
四、激发学习兴趣而不能脱离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