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网络化运营管理范文

时间:2024-03-22 16:29: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铁网络化运营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铁网络化运营管理

篇1

关键词地铁网络化运营;车辆;维修管理

中图分类号:U231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随着天津地铁2、3号线开通运营,标志着天津地铁网络化运营时代的到来。众所周知,在各个专业系统的运营初期,故障发生的频率比较高,由于网络化建设是集中跨越式发展,网络化运营的初始阶段恰恰是很多线路运营的初期,网络化运营和初期运营两个因素组合在一起,对整个网络的可靠安全必定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如何做到多线运营下的高水平应对,高标准延续,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系统性课题。就车辆而言,随着其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大,如何体现出规模效益,一定是车辆在网络化运营环境中的关键目标所在。最为重要的是完善维修管理模式和策略,优化资源配置,充分体现规模化效率和效能。

2 车辆的维修模式

车辆的维修模式基于三方面内容确定:

2.1 维修工艺制度的采用

采用周期预防性维修(定期维修),故障性维修(事

后维修)相结合的方式。原则和标准基于车辆零部件

磨耗、变形、损伤规律的全面维修计划,涵盖所有电客车上对故障发生与工作时间有密切关系的定期预防性维修。故障性维修,就是对故障发生不危及安全,且通过连续监控可以在故障发生后进行维修的零部件,以及系统部件运用中发生故障后的维修方式。

2.2 维修组织模式的划分

根据车辆维修工艺制度的原则和标准,我们将车辆段从功能上划分为定修段和厂架修段,按照网络化运营资源共享的原则,在车辆检修组织架构设计上,结合车辆段的功能划分,采用“分散维修与集中维修相结合”的功能设置模式,和“一线、二线、三线”维修组织模式。

一线维修是分散维修,即将定修修程以下车辆的维修和运用的各项工作作为独立运作的人员机构、维修体系机构,负责配属车辆的定修及以下修程的维护检修和故障临修,并组织车辆段、停车场的运作、库房管理、洗车、镟修、应急救援等工作,保持每1条线路运营的相对独立性和系统性。

二线三线维修是集中维修。二线维修即厂架修作业由设立的大修厂管理,实行一厂辖多地。因为车辆大型、专用、特种设备基本集中用于厂架修作业,所以将厂架修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利用线网规划中车辆检修检修资源整合的思路。同时将3条线的大型检修设备(镟床、洗车机、架车机、天车、空压机等)进行统一管理,在大修厂设立设备车间,专业试验台等设备配属给大修厂检修车间,由检修车间负责操作使用、维护保养和故障处理,设备车间建立台帐进行归口管理。三线维修就是区别于一线二线维修以“现车修、替换修”相结合的维修实施方式,将一二线的可维修部件统一维修管理。

图一:车辆维修模式简图

2.3 委外维修方式的选择。需委托专业团队维修的三个参考因素:

2.3.1安全可靠因素:安全关键系统或部件等需得到安全可靠认证的大型维修,例如空气制动系统关键阀类部件等。

2.3.2技术技能因素:缺乏必要的检修、测试设备或无必要配置专业设备且工艺技术较复杂的项目,例如轴承的检修等。

2.3.3成本控制因素:技术难度较低或一般、人力配置较大、工时耗用较多,且委托维修成本不高的项目,例如风道清洁、内装地板翻新等。

3 车辆的维修策略

地铁网络化运营环境下,客流将大幅增加,管理幅度将迅速扩大,对运营组织,维护保障能力以及应急处置能力的要求不断并快速提高,因此为适应不断增长的运营保障能力需求,针对车辆系统,我们要建立完善的维修策略(详见图二),以安全、可靠性、成本为关键研究要素,制定我们的管理措施,保证车辆系统网络化运营的安全高效。

图二:车辆维修策略简图

通过图二的描述,我们明确了以下四点内容:

3.1 系统的安全保证

针对安全保证的管理内容,即对维修人员的人身安全,对列车维修的部件安全,进而保证乘客安全,最终确保地铁运营的安全,关键在于安全风险找准(加强安全风险的统计覆盖面与纵深),应对措施完善。

3.2 可靠性分析(质量管理)

可靠性分析需要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的优化管理。保证检修的质量,也就保证了列车运行的安全,落实了维修部件的系统安全保证。

3.3 成本效益

成本对于车辆维修部门来讲,关注点在于维修计划的合理编排,不过度、也不减少维修列次,在于人员工时的合理配置,力求最少最精干,在于确保质量、安全前提下的合理部件替代,合理的部件寿命延长;另外在保证列车安全、可靠基础上提高列车使用效率,提高现有列车的总运能,即“维修机会的利用”,继而相对降低运营成本。

3.4 维修机会的利用

维修机会的利用实际是随着对成本效益的要求,对提高列车运能的要求,表现出的生产管理模式,简单说,就是尽量减少列车扣停时间,增加列车运用投入,搜寻各种非运营或非高峰期时间进行必要的维修改造作业。天津地铁可以采用利用非高峰时间――“维修窗”作为列车的维修时间,且保证规程、改造项目内容在一个维修窗时间内完成,高峰时间不再有扣修列车。这里涉及到我们以安全、可靠性的数据分析进行车辆规程的重新拆分、整合、优化,涉及到维修计划编制的制度更新,涉及到人力资源调整配置。

4车辆的维修资源共享

网络化运营车辆资源共享,是大规模的车辆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的必然选择,大容量、高效率、集约化应该是地铁系统网络化运营的本质特征或者说是最终目标,从香港地铁的车辆资产及使用效率上可略知一二。

表一:香港地铁车辆资产运营情况

通过表一的数据,可以说明:

1)香港地铁线路长度普遍较短,但配属列车数量较多,数量上大概是公里数值的2倍,且全部为8辆编组列车,共106列,848辆。

2)香港地铁列车运用效率高,能够达到高于96%,扣修率和备用车率低,低于2%(4条线同时共备用2列车,体现了初期设计时的车辆同型共享);直接缩短了高峰期的列车运行时间间隔(最短时间间隔为105秒,一般为120秒)。

3)香港地铁每条线设置1个车辆段,且体现了大修程维修的场地网络化共享(4条线106列车大修全部在1个车辆段完成)。

以天津地铁为例,天津地铁目前具备3个大型车辆维修基地及3个车辆停车场,按照网络化运营的资源共享配置了李明庄车辆段为4条线路车辆大修基地,基本实现资源共享的部分工作,体现规模效益。设想如果按照车辆部件大修基地概念,会对多线维修的资源利用集约化、对于配件物资的统一、便捷、高效的管理起到更大和深远的作用。在目前车辆系统整体大修基地设备设施共享前提下,考虑更进一步建立车辆部件维修资源共享的机制。

4.1建立部件大修基地的四项原则,即哪些部件适合进行部件基地性维修。

4.1.1 系统部件数量大,零部件数量大(体现物资采购、管理的集约化)。

4.1.2 需要配属的维修设备成本高、种类数量多,且设备统一性好。

4.1.3 部件维修的专业技能化要求高。

4.1.4 适合大部件级替换修方式进行(因为运输与维修所需时间不能满足一个大修的停修时间要求)。

4.2针对以上原则,初步可以确定转向架、轮对,电机,制动,电子部件等可以进行基地性统一维修任务。

4.3另外,可以将部件维修基地视为配属加工制造厂,基地自身的发展可以通过承接外地铁公司的维修任务来完成。

5车辆的维修信息化管理

“管理手段信息化”是网络化运营高效、高质、共享的完成工作的必然选择,也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管理标志,其目是在车辆临修、日常维护、定期,特别是架厂修维修过程中,对数量种类繁多的部件及大量的维修数据,更好的建立统计体系,便于数据的开发、利用,进而成为高效、优质维修的重要支撑。此文简单概述维修信息化系统的五项分类子系统,具体内容不在详述。一是日检、月修、定修、架修管理系统(包括报表台帐、检修记录、故障信息收集);二是维修计划管理系统;三是质量分析与反馈系统;三是技术档案管理子系统;四是物资配件管理子系统。

6车辆的技术标准化

为实现以上四个方面网络化车辆运营管理的相关工作,车辆的技术标准化是其重要的技术和管理支撑,有利于建立网络化运营下统一的车辆管理技术规范,利于长期有效的车辆运营安全风险辨识和质量关键点控制,降低人员技能风险。同时更好的实现车辆维修人员、司乘人员网络化各线路间的灵活调配;利于进行车辆设计、生产、调试和验收等各个项目环节的跟控,制定统一跟控标准,长期有效的指导车辆项目前期工作;利于车辆维修资源的调配、共享;利于车辆部件的经济性替代或国产化研究工作;利于乘客对车辆服务设备的长期认知和有效应对。

根据目前国内车辆应用及选型,很难做到车辆的绝对标准化,绝对的标准化也不利于车辆技术的发展。我们暂且从车辆选型的角度进行标准化可行性分析。

6.1 车辆选型标准化

参照《地铁设计规范》及《地铁车辆通用技术条件》等国家标准,严格控制并减少非标结构尺寸的应用,保证车辆限界的一致性,力求轨道交通各线路间车辆的互联互通。

6.2 部件接口的标准化

部件接口的标准化是指车辆电器和机械系统、部件安装接口实现标准化。车辆各系统的选型、供货厂商可不同,但要保证与车辆的安装接口一致,做到不同型号的系统在车辆上的通用性、互换性。

6.3 部件结构的标准化

部件结构的标准化在车辆标准化工作中较难实现,由于系统供货厂商不同,造成系统和部件结构千差万别,而选用同一生产商同一型号产品又不利于业内的竞争、技术的进步。需要我们尝试进行与各系统供货商联合制定统一的结构要求,来满足车辆维修零件的互换性的研究。

7 结语

为适应并更好的实现网络化环境下的地铁的可持续发展优势,从五个方面内容,简述车辆网络化运营的应对方向和措施,在地铁的网络化发展大势下,清晰梳理车辆系统的运营管理的特点,创新管理方法,力求在新的时期,在车辆安全运营基础上,产生新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何宗华,汪松滋,何其光.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行与维修.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王曰凡.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中的车辆资源共享[J]. 机车电传动,2007,9(5):1-3.

[3]顾伟华.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与资源共享.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5,6(8):15-19.

[4]朱沪生,毕湘利.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5,2(8): 1-5

[5]王曰凡.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选型.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9,(4):1-7.

[6]茆佳能, 徐永能.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维修信息系统研究.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S1)

[7]郭欢,陈峰. 城市轨道交通资源共享研究. 铁道工程学报,2010,1( 1):99-102

[8]张振淼.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

[9]邱伟明.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维修管理探讨.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2,(2): 25-27

[10] 陈城辉,徐永能,傅晓莉. 南京地铁全效修修程重组优化技术研究. 铁道机车车辆,2010,30( 6):75-78

篇2

【关键词】地铁运营;闭塞法;降级运营

中图分类号: U23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随着各大城市地铁建设发展的加快,地铁的运营是一项较为复杂的过程,过程中充满着变化和复杂程序的配合,也会发生更多不确定的情况。地铁运营受到客流量、时间晚点、突发事件以及设备问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应对这些变化的因素时需要行车调度做出及时的调整,以解决问题,使地铁列车能够按照列车运行图运行。

一、简述什么是行车闭塞法:

通过相邻车站、线路所、闭塞分区的设备或人为控制,使列车与列车相互间保持一定间隔,以保证列车安全运行的行车方法称为行车闭塞法。

为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全面保障地铁运行安全,对城市轨道部门制定的规程、法规以及应急预案需要有效协调与管理。现阶段的应预案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说:共享性差、修改查询困难、管理分散等不足。需要进一步分析与研究地铁网络化运营应急预案管理系统,全面推动地铁网络化运营的开展。在实际工作中多数情况下进行行车调整时,使用的调整方式并非单一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多种方式并行,这时将增加行车调度员关注点及操作量,产生更多不安全因素。因此在进行行车调整时既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地铁人员、设备、设施的潜能,维持降级运营服务,又将行车调度员的关注点及工作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做到安全与效率并重。

二、传统的自动闭塞一般设地面通过信号机装备机车信号,按照空间间隔制法技术,用信号或者凭证来实现保证列车安全运行。从信号机显示数目功能看普遍为三显示自动闭塞,就是通过信号机具有三种显示,来预告列车前方两个闭塞分区状态。分二个速度等级,黄灯是注意信号,表示运行前方有一个闭塞分区空闲,一个闭塞分区的长度能满足从规定速度到零的制动距离,可以越过黄灯后再开始制动。另为四显示自动闭塞就是通过信号机具有四种显示来预告列车前方三个闭塞分区状态。分三个速度等级,绿黄灯是警惕信号,表示运行前方有两个闭塞分区空闲,两个闭塞分区的长度满足从规定速度到零的制动距离,可以越过绿黄灯后再开始减速;黄灯是限速信号,列车越过黄灯时必须减速至规定的限速值,不然就难以保证在下一个红灯前可靠停车。多信息自动闭塞也称多显示自动闭塞,是对四显示及以上自动闭塞的统称。多于四显示时往往地面通过信号机不具备多显示的条件,而以机车信号显示为主。

列控系统:是列车运行继续按照空间间隔法技术来保证的方法,是靠控制列车运行速度的方式来实现保证列车安全运行。两列车运行间必须保持的空间间隔。满足制动距离的需要,还要考虑适当的安全余量和确认信号时间内的运行距离。根据列控系统采取的不同控制模式会产生不同的闭塞制式。列车间的追踪运行间隔越小,运输能力就越大。

三、自动闭塞:把两车站间区间再划分为若干个装设轨道电路的闭塞分区,利用轨道电路将列车和通过信号机的信号显示联系起来,使信号机的信号显示随着列车运行位置变动而自动变换的一种闭塞方式。在每个闭塞分区始端都设置一架防护该分区的通过色灯信号机。这些信号机平时显示绿灯称“定位开放式”;只有当列车占用该闭塞分区或发生断轨故障时,才自动显示红灯要求后续列车停车。由于划分成闭塞分区,可用最小运行间隔时间开行追踪列车大大提高区间通过能力;整个区间装设了连续的轨道电路,可以自动检查轨道的完整性,提高行车安全的程度。

移动闭塞:移动闭塞方式的列控系统也采取目标距离控制模式 (又称连续式一次速度控制)。目标距离控制模式根据目标距离、目标速度及列车本身的性能确定列车制动曲线,采用一次制动方式。移动闭塞的追踪目标点是前行列车的尾部,再加留有一定的安全距离,后行列车从最高速开始制动的计算点是根据目标距离、目标速度及列车本身的性能计算决定的。目标点是前行列车的尾部,与前行列车的走行和速度有关,是随时变化的,而制动的起始点是随线路参数和列车本身性能不同而变化的。空间间隔的长度是不固定的称为移动闭塞。

电话闭塞法:当基本闭塞设备发生故障不能使用时,采用的代用闭塞法。当基本闭塞设备不能使用时,根据列车调度员的命令采用电话闭塞法行车。遇列车调度电话不通时,闭塞法的变更或恢复,应由该区间两端站的车站值班员确认区间空闲后,直接以电话记录办理。列车调度电话恢复正常时,两端站车站值班员应及时向列车调度员报告。电话(报)闭塞靠区间两端的车站值班员打电话或电报联系,确认列车出发、占用区间和到达的情况,由发车站填制路票,发给司机作为列车占用区间凭证的行车闭塞法

四、降级模式简要分析

是统称是指:在本级行车控制模式下不能工作时,自动或手动转换到下一级行车控制模式下,并维持运营的方式,一般来说,降级模式是比上一级模式功能降低,级别降低的一种方式。有ACT系统降级,ATO/ATP系统降级以及最不希望出现的电话闭塞法。因为现在的地铁网络十分发达,同时也就意味着十分“脆弱”,任何一个设备的故障都有可能影响整个系统。比如地铁网络是有一个统一的总调度中心监控的,例如:控制中心出故障了,就可降级为车站自动控制。例如:改为人工闭塞法(也就是电话闭塞法),那么就变为了由区间两端站车站值班员利用站间行车电话以发出电话记录号码的方式办理闭塞的一种方法,也就是摒弃了自动化,而采用行车电话操作。这时需要调度员人工确认某区间列车开走了,才能放前一个区间的车进来。这种高延迟性的做法为了最大限度的保证安全,也就不可能再分出A1、A2之类的区间,只有确认了B区间一切可以了,才能放行A区间的车。实际体验上就是每列车在站台停留时间很长,关门后就可以正常行驶到下一站又要等,需要注意一点的是,降级模式并不是所谓“宁可停止运营也要保证安全”,而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保持运营”,这两点还是有区别的这个一定要注意的。

人工模式:一定意义上是更安全的模式,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保持运营需要补充的是,在过去没有移动闭塞和准移动闭塞的时候,西方国家的地铁运营都是采用人工闭塞方式,在良好的管理规程和操作习惯性的前提下,也能够保证较好的运输能力,因此理论上采用人工闭塞方式只是设备落后而效果并不会有大幅影响。例如:一般大部分城市的地铁降级运营后部分列车晚点,主要是在正常到降级的变化过程中车辆和人员调配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人员和车辆到位后即可正常运营,对能力的影响不大。

【结语】在地铁运营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突发紧急事件,应当时刻做好应急准备工作,也是保证乘客人身安全,地铁控制中心负责整个地铁网络运营系统的指挥工作和对紧急情况的处理工作,在维护地铁的安全运营方面发挥着及其重要作用。地铁的网络化运行时代其中运营管理体系则成为了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简单的说还是在积极探索与磨合过程中,城市轨道交通的网络化发展充满了希望也充满了考验。

【参考文献】

[1] 丁杰如何合理应用电话闭塞法组织行车现代企业2013年第07期

篇3

关键词:地铁线网调度;调度指挥;监控系统;地铁运营信息

中图分类号:U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16-0091-04

地铁线网调度指挥系统英文简称TCC,是以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地铁调度指挥为核心,涉及远输、监控、通信、机务、安检等业务系统的综台调度、管理、控制系统。其首要目标是保证运输生产安全、高效和可靠。国内城市地铁调度指挥系统主要采用西方的系统,地铁调度指挥系统一般采用调度中心和车站两级管理体制。一般情况,由调度指挥中心对整个线路进行集中领导和统一指挥。一切与运输有关的部门和工作,都在运输调度中心的统一指挥下进行工作。一般正常运行由指挥调度中心集中系统计算机自动监控。当指挥调度中心出现问题时,车站调度机构可以根据地铁运行图控制其管辖范围内的信号、道岔并指挥地铁运行。当列车发生晚点或其他情况时,由调度员人工控制。目前地铁调度指挥控制系统发展很快,其自动化、现代化水平已经比较高,其发展建设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地铁调度指挥控制系统的现状

1.1 现状

地铁交通综合指挥控制系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数据传输技术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北京市已建立起地铁交通综合指挥控制系统——TCC系统,其作为北京市轨道变通路网的中央协调角色,主要负责协调地铁各条线路的控制中心以及各运营主体。其主要担负着综合监视(ISS),信息共享,应急指挥,多轨道线路多空通系统运背协调等职能。2006年3月,北京便启动了TCC系统的建设工作,并赶在奥运前全线投入使用。到目前为止,北京已经完成了地铁1号线、2号线、4号线、5号线、10号线一期(含奥运支线)、13号线、八通线以及机场线的各专业接入工作。而北京TCC系统接入的线路的各专业包括:综合监控系统(ISCS)、信号系统(SIG)、电力监控系统(PSCADA)、清分清算中心(ACC)、乘客信息显示系统(PIS)、消防报警系统(FAS)、闭路电视监控系统(CCTV)、自动售检票系统(AFC),另外迁接入了环境设备监控系统(BAS)等。

1.2 不足之处

现在,有很多大、中城市都建设有地铁线路,但这些线路的调度控制只局限于一两条线路,无法满足今后地铁的大规模发展的需要。今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人民出行的需要,地铁的线路会越来越多,将会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状的地下交通,现在只能对一两条线路调度指挥的控制系统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

2 地铁调度指挥中心平台建设

地铁调度指挥中心(TCC)平台主要包括两大模块:监控系统和运营信息报送系统。

2.1 监控系统

地铁监控系统对实现对车站、列车、停车场、主变电所和地面实时监控有重要作用,该系统了涵盖控制区域的所有地铁线路,将总体监视整个路网中所有线路的列车、供电,火警、客流等实时

信息。

线路信号(SIG)系统监测图:其主要集中了线路路况、信号系统、接触轨带电以及火警等相关信息,从该系统上可直接观察列车的位置及运营情况,可提供在真实拍摄的视频与信号的清晰显示功能,这样可在紧急状下使用;线路进线及牵引电力监控(PSCADA)系统图:该系统属于高度精简,其中主要包括有电力系统中的高压,直流以及三轨等相关设备的运行状态,这样利于紧急事件发生时TCC调度用于紧急分析;突发事件处置系统:该系统可显示突发事作列表、突发事件概况等,并与辅助决策数据库链接,可随时提取相关的应急预案,同时还可回放突发事件信息;辅助决策数据库系统,该系统可收集轨道交通路网内的各种信息数据,其中主要包括有图形图像资料、全线图纸资料以及应急预案资料等相关信息。闭路电视监控系统:该系统主要集成所有线路中的CCTV信号,其具有高、优先级,在出现紧急事件时可及时操作和调用CCTV信号,以此来辅助应急指挥;线路设备考核系统:可根据相关的线路运营服务标准,对线路设备服务状态进行实时收集与分析,并及时反馈给各个运营主体。

地铁交通网处于地下相对狭窄、不开放环境,乘客数量多,如果遇到紧急情况,救援将非常不容易。另外,轨道交通系统集成化程度高,软硬件系统科技含量高,是半自动或自动运行系统。所有的监控设备,一面要监视人流量,对紧急情况发出报警信号;另一面还要监控系统设施的运行情况,随时为监视系统发送各种设施的运转信息情况。

现有的综合监控系统主要由中央综合监控系统、车站综合监控系统(包括综合后备盘)及综合监控骨干网等组成。而车站综合监控系统主要有专用设备监控和公安监控等组成:专用监控设备是为OCC指挥控制人员和各线路车站调度室人员提供相关列车运营情况、环境状况和乘客疏散等方面的信息,让他们可以观察列车进出车站、乘客流动状况和其它设施的运行状况,达到可以调控运输和帮助救援的目的;由于,世界各国地铁曾出现过恐怖事件,安全部门也会在地铁车子内增加(CCTV)闭路图像监视系统,用于安全部门日常治安监视以及制止突发犯罪。目前,由于监控技术的发展,一般将两个部分集成到一个综合监控系统上,这样可以减少重复监控设备建设。在网络化运营趋势下,监控系统已经是网络化运营协调控制指挥和处置突况的必要措施,系统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是建立一个整合多级指挥和控制的平台。新建的地铁监控系统应发展成为包括车站监控、线路监控、网络监控、以及市级监控等多级网络。

车站监控系统:包括车站、车辆、车辆段等本地监控,目前主要车站监控一般由数字监控设备、信号切换设备、终端设备和监控软件等组成。

线路监控系统:使线路控制中心可以通过光纤传输设备接收每个站的工作信号,给列车调度员、电力控制员、防灾指挥员和警察值班员等提供线路工作信号及控制。

线网监控系统:使地铁线网监控中心和安全监控中心接收到各线路的信号,还供地铁的指挥控制人员使用,同时具有远程信号的控制能力。由于现各大城市的地铁线路控制中心一般是采用简单分散设置的,因此,为了建立网络化运行的监控中心还需要建立相互连接的网络平台。

市级监控:为满足各市交通联动指挥的要求,轨道交通系统CCTV信号和其它信息数据要传送给市级以上相关部门。

总之,地铁综合监控系统集成、综合、智能技术是今后技术的发展趋势,这是运营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也是其集成水平的标志。同时,其集成和互联的系统向着统一传输网络平台和全以太网的方向发展,将从监控功能型系统的形式,向监控功能和任务型结合的系统方向发展转变。

2.2 地铁运营信息报送系统

2.2.1 地铁运营信息类型

第一,发送给乘客的相关信息,如:线路日常运营信息(如相关地铁线路的列车到达时刻表等)、突发事件信息(如线路临时关闭、公交事件等)。此种由运营信息报送系统直接发送到各地铁线路控制中心的乘客信息系统,然后由乘客信息系统自动分发送到车站和列车的显示屏上。此信息情况也同时要发送到各信息报送系统客户端,使控制指挥人员可掌握信息情况。

第二,发送给各地铁线路控制中心的信息,如:TCC发送给OCC的指令、突发事件报告、预案内的处置等。此类信息由运营信息报送系统发送到各地铁线路控制中心的TCC信息报送系统客户端,控制中心人员接获信息后自行决定下一步行动。

第三,发送给上级有关部门和其它部门的信息,如:突发事件情况、线路运营情况等。此类信息由运营信息报送系统通过电子政务专网发送到相关部门。

2.2.2 地铁运营信息报送系统的功能

第一,地铁运营情况。运营信息指挥中心人员通过运营信息报送系统的综合业务操作站,将运营信息下传给各线路控制中心或通过电子政务专网向外部相关部门。在线路管理中心或外部相关部门,通过安装上调度指挥系统(TCC)提供的客户端软件的终端,接收来自TCC运营信息。当有新的信息到达时,通过终端发出声音或者视觉提示,经相关人员确认后停止,并应回复信息给TCC以确认收到运营信息。指挥中心的综合业务操作站提供人机界面,通过图形化的工具实现对数据的组织管理及有关表格制作等。

第二,上传地铁运营数据。各线控制中心人员可通过信息报送客户终端,将指令、预案的执行情况、有关事件报告及公文之类的文档信息上传给指挥中心。指挥中心统一对上报的信息进行处理和整合,包括对信息的过滤、分类、入库、管理、汇总、查询和统计分析等工作。上传的信息可在运营信息报送系统的综合业务操作站显示。当接收到新的上传信息时发出声音或者视觉提示,经指挥中心人员确认后才停止,并应回复信息给线路控制中心(OCC)以确认收到信息。外部相关部门向TCC传送信息的过程与OCC上传TCC的过程相同。

第三,系统所有信息共享。指挥中心可选择性地将部分信息与各线路控制中心共享。控制中心可从信息报送系统客户终端选择查阅一些公共信息以及有换乘站的其它线路相关信息。如:有换乘站的邻线的有关信息(如列车运营时间表)、各车站附近的公共交通分布情况、商业网点分布

情况。

2.2.3 地铁运营信息报送系统构成

运营信息报送系统由地铁调度指挥中心的运营信息报送服务器、综合业务操作站、运营信息报送软件构成。在各线路控制中心或外部相关部门设置运营信息报送客户终端及由TCC提供的客户端软件组成。指挥中心的运营信息报送系统服务器及综合业务操作站与其它业务系统共用TCC的设备。

3 地铁调度指挥系统的发展方向

城市地铁调度指挥系统将向着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方向不断发展。其将最大满足地铁交通网络化运营、调度指挥、协调的功能,充分考虑系统的可靠性、开放性、可扩展性,以便为后期的技术升级创造条件。以北京2009年已建成的地铁线路网指挥控制平台为例。北京地铁指挥控制系统目前采取了三层指挥管理、三级实时控制的运营

体制。

三层指挥管理分为:地铁网络—调度指挥中心(TCC)层、地铁线路—线路控制中心(OCC)层和地铁点—地铁车站层。

三级实时控制分为:指挥调度控制中心级控制、地铁车站级控制和地铁系统设备级控制。

从地铁网络交通的情况出发,在目前经常采用的线路控制中心的基础上,增加了地铁调度指挥中心(TCC),形成了以下两个系统中心:地铁调度指挥中心——轨道交通网络的管理指挥,地铁指挥控制中心——轨道交通线路的管理控制。

这样一种分散控制、集成管理的综合性指挥调度控制管理系统能更好地满足地铁交通网络各方面的使用需求。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调度指挥系统的建设,应根据各个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状况、运营状况、发展情况、运营管理情况、建设时间顺序、技术和管理水平、城市交通管理体系等,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运行的运营调度指挥系统,其最终的目标是为乘客提供安全、舒适、快捷、方便的出行服务。

综上所述,地铁建设正进入快速的发展时期,给各城市、地铁公司、设计单位、系统集成商等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调度指挥控制系统为相关各方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发展提供了练兵的舞台。现在相当数量的大、中城市正在建设地铁或轻轨交通,或正在着手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前期工作,轨道线网调度指挥系统的现代化建设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处在部分子系统方面,而核心技术和关键系统还是外国所垄断,我们应该在学习别国先进的信号系统和指挥系统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出我们自己的智能化、集成化的先进地铁线网指挥控制系统。而采用国产化平台将是今后的方向,为以后兼容性、扩展性、升级改造、系统功能的完善及二次开发带来极大的便利,并可大大降低建设投资和运营成本。我相信这将为我国大力发展的轨道交通建设提供更周到的服务,为人民安全、快捷和方便的出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 陆化普.智能运输系统[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2] 何宗华,汪松滋,何其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篇4

关键词运营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地铁运营的根本任务就是将旅客安全及时地运送到目的地。地铁运营的目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地铁运营必须把安全生产摆在首要位置。 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与运营安全有关的因素可以划分为四类:人、机器、环境及管理。以管理作为控制、协调手段,协调人、机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反馈作用将系统状态的信息反馈给管理系统,从而改进安全管理方法,最终得到更为安全的系统。

安全系统管理的基本内容可包括:总体管理、重点管理及事后管理

一、总体安全管理

在运营管理工作中,一切服务于安全生产的各管理部门,为确保运输安全所做的工作都应纳入总体安全管理的范畴。

包括:安全组织、安全法规、安全技术、安全教育、安全信息、安全资金等。

运营安全总体管理

1.安全组织管理

是安全管理的实施主体,负责安全的组织领导、协调平衡、监督检查工作,使安全管理体制有效地正常运转,保证安全目标的实现。

2.安全法规管理

任务是严格遵循国家有关轨道运营安全的法律、法规等条文规定,对各种运输规章制度和作业标准进行研究、制定、修改、完善、贯彻和落实,使运营安全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运营安全总体管理

3.安全技术管理

任务是正确执行国家有关技术政策、标准、规程和城市轨道交通主要技术政策,为运营安全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和技术措施,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不断吸收现代科技先进成果,促进运营安全管理科技含量日益提高。

运营安全总体管理

4.安全教育管理

为了实现运输安全,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对广大干部和职工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思想、安全知识、安全技能、事故应急处理等内容的教育。

运营安全总体管理

5.安全信息管理

安全信息是指在运营生产过程中,对一切有利于安全生产的指令和系统安全状态的描述或反映,它既是安全管理的对象,又是安全管理的重要支持。

从某种意义上说,运营安全管理就是准确、及时、经济地收集、加工、传递、存储、检索、输出安全信息。

运营安全总体管理

6.安全资金管理

包括对保证运营安全所需资金的筹集、调拔、使用、结算、分配等,并进行安全投资的经济评价与经济分析,实行财务监督等。

二、运营安全重点管理

运营安全重点管理包括对人的安全管理、对设备的安全管理、对环境的安全管理及对作业的安全管理 。

对人的安全管理

在地铁运营工作的每个环节、每项作业中,都是由人来参与并处于主导地位的,人操纵、控制、监督各项设备,完成各项作业,与环境进行信息交流,与其他作业协调一致。正是由于人在运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使得人的因素在运营安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运营安全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影响运营安全的人的因素,是指人的安全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技术业务水平,生理、心理素质,群体素质等,且对不同人员有不同的素质要求。

人员的安全管理就是通过建立安全活动、安全教育培训、安全奖惩、劳动组织等制度来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预防事故的发生。

大力进行员工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充分发挥广大员工安全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违反作业标准、规章制度的人与事,应实事求是地予以批评教育,对事故责任者根据损失和责任大小给予相应的处罚。 全面强化员工业务培训。重点提高全员实际操作技能,特别是非正常情况下作业技能和设备故障应急处理能力,落实作业标准化。

人员安全重点管理。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安全管理人员具备良好的思想、业务和身心素质是运营安全方针政策得以贯彻执行,安全技术、安全工程和安全管理得以推行和落实的重要基础条件。 构建运输人员生理心理安全保障体系。对主要工种建立并逐步完善人员生理、心理指标体系及其标准,以便对人员管理更加科学可靠。

设备安全重点管理

设备安全管理的重点工作主要包括加强对设备的养护维修,加快设备更新改造速度,保证安全技术装备重点项目顺利实施等。 主要提高基础设备的安全管理水平、安全技术设备的安全性能和基础设备的安全管理水平

提高设备质量,加强设备管理,必须坚持定期检查制度,建立各种检查记录台帐,立卡建档,定期保质保量地做好维修保养和病害整治工作。对设备的惯性故障、重点病害、严重隐患要集中力量加以整治,采取严密的安全防范制度和措施,杜绝简化检查、检测、维修作业程序的现象发生,确保运营安全。对设备的养护维修,应坚持预防为主、检修与保养并重、预防与整治相结合的原则,处理好设备维修与运输生产的关系,正确合理地使用设备,提高操作技术和保养水平,防止超负荷、超范围、超性能地使用设备,使设备质量可靠稳定,逐步形成“修、管、用”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环境安全重点管理

对人――机――环境系统而言,环境对运营安全的影响可分为内部环境条件和外部环境条件影响两个部分,前者包括作业环境和由管理行为营造的内部社会环境,后者指自然环境和外部社会环境。

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作业环境和内部社会环境是可控的,而外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不可控的,但企业管理可通过改善可控的内部小环境来适应不可控的外部大环境,其作用就在于保持良好的工作、作业和生活秩序,保障员工身心健康,保证运营安全。

运营安全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现场作业控制,对现场作业重点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标准化作业、非正常情况下作业、系统“结合部”作业。

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实践活动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运营标准化作业是对既有作业标准,从学习标准、对照标准到达到标准(学标、对标、达标)所进行的全部活动,只有在组织、制度、措施和监控等方面严格管理,才能使标准化作业得以实现并持之以恒。

非正常情况下,由于部分作业标准无法得到实施,不得不执行特殊规定,稍有不慎极易造成事故。非正常情况下的作业控制,主要是研究解决非正常情况下的作业控制问题。非正常情况下的作业应严格遵守有关作业标准和原则,此外,还必须根据非正常情况下的作业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办法。

三、运营安全事后管理

运营事故发生后,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需要做大量的调查和处理工作,如减少事故损失和防止事故扩大的抢险、救援及事故定性定责,总结经验教训,采取防范措施等,以防止同类事故重复发生。对于导致事故的直接和间接原因及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实事求是、深入细致的分析,形成有利于改善安全状况的共识和对策。

运营安全事后管理主要有两个处理阶段:

运营事故调查处理

主要工作包括:事故通报、调查处理、责任判定、统计分析、总结报告等。

运营事故应急处理

各种事故应急中立均应及时与调度指挥人员取得联系,听候指示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