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知识与技能范文

时间:2024-03-22 16:29: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科知识与技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科知识与技能

篇1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职业技能 专业教学能力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6―0020―03

[第一作者简介]陆国志,吉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所所长、教授(吉林四平 136000)

教师职业技能和专业教学能力是职业工作者呈现教师身份的两块招牌,也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体现。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把握教师教育特点和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律,深入研究适应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现代教师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探寻高师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与专业教学能力培养的有效模式,是高师院校实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推动素质教育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师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一)知识结构

1 广博而深厚的基础知识。当年在跟海南大学校长讲话时指出:“我们的大学生知识面要宽一点,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有一定的人文知识。”李岚清当年在北京大学国际校长会议上也讲过:“分科的教育不应该使人精于科学而荒于人文。”这一点,对于我们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并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思想有很重要的意义。高师学生是未来的中等教育师资,尽管不同专业教师对知识结构有不同要求,但在基础知识方面有更多的一致之处,即要“广博”。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绝非限于某一学科专业领域,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以及现代社会各学科之间交叉渗透,客观上要求现代教师必须拥有广博的基础知识,尤其要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储备。

2 精深而扎实的专业知识。高师学生的专业知识应包括本学科专业知识、跨学科专业知识和综合交叉学科知识。从本学科专业知识角度说,应包括两个层面的知识:一是专业基础知识,主要是指某一学科专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这是专业知识的主体部分,是专业发展与再生的母体。二是专业扩展知识,包括某一学科专业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新的知识、新的观点、新的突破,代表专业发展方向。跨学科专业知识主要是指与所从事的学科专业教学有着高度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尤其对以学科领域、科目、模块来呈现学科知识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来说,只有掌握必要的跨学科专业知识,才有可能驾御新课程教学。同时,均衡化、综合化、选择性的新课程内容,更加要求教师要广泛涉猎综合交叉学科知识。

3 哲学及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新世纪的高师学生,除了应具备广博而深厚的基础知识、精深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拥有现代哲学知识及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包括哲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及现代教育科学、心理科学、自然科学方法论、学科教学论等专门知识。这些知识是不同层次学科教育教学所必需的指导理论。

4 现代科学发展的动态知识。这些知识是信息社会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和潜科学知识。拥有这些能够随时调节动态知识,可以对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和完善,以适应新世纪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能力结构

1 自主学习能力。自学能力是能力结构中的高级阶段,获得自学能力将终身受益。大学学习的本质是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主要包括:更新自己原有专业知识的能力;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综合各门学科知识的能力;捕捉信息的能力。只有具备自学能力,才能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让自己的学生会学。

2 运用知识分析、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表明,高师基础理论知识虽然学得扎实,应考能力也较强,但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却较差。比如,说起学科教学理论头头是道,但是如何运用理论指导学科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优化、教学程序方案的设计、教学实施的组织等就,显得不知所措。所以,高师教育必须注重分析、处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 学科教学能力。主要包括:对学科课程教材的处理把握能力,学科课程开发能力,学科教学设计能力,学科课程讲授能力,学科实践教学能力,学科教育教学反思能力,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活动的教学组织能力等。

4 思维和创新能力。一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比较重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却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缺少有计划的创造性训练。高师学科教育必须紧密围绕教育教学改革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训练,提高其理论思维水平,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落实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5 交流合作共事能力。现代教师必须具有与同学、同事、同行乃至国内外专家学者交流、合作、共事、协作攻关的能力,这是新课程背景下建设教师文化的保障。现实工作中,不同学科的人往往互相排斥,很难交流,更谈不上合作、共事。这无论对自己的发展、教师共同体的形成,还是对社会的进步都是不利的。高等师范教育承担着教师培养的重任,必须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的培养,开展社会化乃至全球化共同观念的教育。

二、教师职业技能与专业教学能力培养的有效模式

高师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与专业教学能力培养,是高等师范院校或教师教育机构在职前教育阶段必须完成的两项核心任务。通常我们说的教师职业技能是指语言、文字方面的基本功,即所谓的“三字一话”基本功。现在看来,教师职业技能的涵义远远不限于此,它应是教师从业应掌握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操作技术的总和,这是对教师从业的基本行业要求。专业教学能力的宏观描述应该是以学科专业为背景,基于学校课堂教学环境下的使教育教学活动的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教育教学理论修养和操作表现。因此,对高师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专业教学能力培养应该渗透到四年的教师教育全过程。

经多年探索和实践,我们摸索出了高师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与专业教学能力培养“三阶段”有效模式。这里的“三阶段”分别指大一阶段,大

二、大三阶段和大四阶段。

(一)第一阶段(大一):进行职业引领,实现认识移植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对高师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方面的引领教育和熏陶感染,将大四学生对教师职业的深刻体验和认识移植到大一学生身上,让他们从一入学就明确自己的未来教师身份,准确定位角色,夯实专业思想,掌握学习方法,奠定从教本领。主要措施包括:对新生进行入学专业思想、

职业意识教育;让大一学生感受毕业生教育实习验收环节,进行熏陶感染;由实习生代表为大一学生做实习专题总结报告,汇报实习体会,把他们对从教素质的审视和认识移植给低年级同学,让他们从一入学就明确自己的教师身份;由部分教师和高年级学生为大一学生开设学习方法讲座,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报告,让他们认清基础教育的发展形势;配合学校的模拟课堂教学讲课大赛,以学院为单位开展讲课比赛活动;组织新生现场参观各种类型的毕业生招聘会,让他们感受现实就业压力,激发学习热情,努力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努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教室宣传角,班级和学校的宣传板、宣传栏,报刊、杂志,校园网等多种途径展示典型教育事例,培养高师学生的从教意识;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对新生进行全面指导,全程跟踪。

(二)第二阶段(大二、大三):加强知识学习,强化能力培养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掌握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积累必需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练就过硬的教师职业技能和专业教学基本功。主要措施包括:(1)学校统筹规划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设置比例和开课时段,把大一和大二作为教师培养的关键阶段,着力突出专业知识与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教学,重点加强高师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和专业教学能力培养。(2)由学校基本技能公共教学部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统一开设基本技能课,内容主要包括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硬笔书写技能、教师口语表达技能、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技能、书面表达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教育科研技能等,采用课堂教学为主、课外训练为辅的方法等,定期开展系列基本功训练考核活动。(3)通过“中学教育心理学”、“中学教育学”教师教育必修课程及教师语言美学、演讲与口才、教育科研方法、中外教育史、课程与教学改革专题、教师学、班级管理、教育测量与评价等教师教育选修课程的开设,为高师学生奠定充分的教育教学通识理论知识。重点加强“学科教学论”必修课程和“中学学科教材分析与试教”、“计算机辅助学科教学设计与实践”、“中学学科实验教学研究”等学科教育类系列选修课程的学习,强化高师学生运用学科教学理论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以及教学程序设计的实践能力、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教学有效整合的能力、学科专业教育教学能力等,并通过定期开展学科教具制作及板图板画技能讲座、训练、作品展览等第二课堂及课外活动,训练、提高高师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开发制作并运用教学用具的能力。为了实现此阶段的教学目标,我们从学科专业特点出发,结合学校基本技能部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分别制定了《本科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工作细则》、《本科学生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培养实施细则》,并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实施。

篇2

关键词:全科医生;知识;技能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Management

ZHANG Xue-qin

(Daxing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Beijing 1026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Describes the general practitioners should have what knowledge and skills.Methods As the author of the two general hospitals of base of community practice base for teaching, the base has received standardized training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general practitioners training interns, nearly 80 cases, through group interviews, combined with my 10 year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Results If you want to become a qualified, welcome by residents of the area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must have a more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and skills, but also should be emphasized, such as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mmon diseases, med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critical recognition and referral, team cooperation ability etc..Conclusion Only with the noble occupation morality and good professional qualities, comprehensive grasp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in order to provide basic health care services for comprehensive, continuous, personalized for the residents, residents of the area become a popular welcome and trust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Key words:General practitioner;Knowledge;Skills

1全科医生应具备的知识

1.1医学知识 全科医生是接受过全科医学专门训练,为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一体化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对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全过程、全方位负责式管理的医生[1]。全科医生是接触患者第一线的医生,是首诊医生。要求他们具备较为全面的的医学知识,包括全科医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急诊医学、中医学、护理学、药理学、流行病学、预防医学、医学统计学等学科知识。在以上学科中,应有所侧重,必须掌握内科,其次是急诊、外科、皮肤科、药理学知识点,其他学科做到熟悉、了解。

1.2人文社会科学 全科医学体现的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全科医生必须熟悉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才能给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服务。

2全科医师应具备的的能力

2.1疾病(症状)的诊断处理能力

2.1.1快速识别、诊断危、急、重症,并给予初步处理 在社区,一些急症患者往往在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辖区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是全科医生;即使是在接诊、治疗一般患者时,也可能会出现病情突变,这就需要全科医生能正确判断病情,以便及时识别、初步处理。如在胸痛、腹痛患者中能识别出急性心梗、急腹症等情况。

2.1.2能诊断和治疗社区常见病、多发病 对于慢性疾病,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四种慢病,全科医生能够根据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以及病人家庭和社区环境,制订全面、连续性、个体化治疗方案,并对方案定期评估。

2.1.3掌握临床常规辅助诊断方法 如三大常规、X线、心电图等。

2.1.4掌握心肺复苏,熟悉下胃管、导尿技术。

2.1.5正确把握会诊、转诊时机的能力 全科医生在对患者的急症初步处理后,就要考虑是否请专科医生会诊或转送医院住院治疗;对慢性患者,在治疗中遇到专科性问题,也需要专科医生帮助。如果转诊时机把握不佳,不必要的转诊可能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思想压力,而延误转诊可能会耽误患者的病情。

2.2处理常见心理问题的能力 了解从儿童到老年各年龄段的心理特点,正确评价和处理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帮助就医对象调整心理状态,如焦虑、抑郁等。

2.3处理家庭问题的能力 家庭是个人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的最重要背景,可以通过遗传、环境、感情、支持、社会化等途径来影响个人的健康,个人的疾患也可以影响家庭的各方面功能[2]。帮助家庭处理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和家庭成员意外死亡、离婚、失业;能对有临终患者的家庭在医疗、情感、家庭生活等方面予以特别关心和照顾;夫妻关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和老人赡养问题是自始至终贯穿于家庭的核心问题,全科医生要具有处理这些问题的能力。

2.4团队合作精神和管理能力[3]

2.4.1全科医生应该与社区其他卫生和政府部门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患者服务;具有很好的合作精神,和同事保持融洽的工作关系;了解本地区卫生资源状况并参与管理工作;能组织和开展社区调查,协调政府部门落实各项卫生改革措施。

2.4.2熟悉社区卫生绩效考核、财务、信息化管理

2.4.3熟悉与社区卫生服务有关的卫生法律、法规(如医师法、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传染病防治法等)

2.5社区健康教育能力 与综合医院专科医生不同,全科医生工作在社区,直接面对居民及其家庭,要具备开展不同层面健康教育活动的能力,如对个体或对健康人群、患病人群、高危人群等群体,加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协助居民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如限盐、戒烟、限酒等,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如嗜咸吸烟、酗酒、药物成瘾等。

2.6科学态度、自我发展、继续医学教育能力 与其他专科医生相比,全科医生横向知识面更要广博,必须孜孜不倦的对待业务工作,抓紧任何继续医学教育的机会,能运用循证医学方法,批判性地评价新知识和信息,并将其结合于日常服务实践中。善于通过自学、质量保证活动,学习评价自身技能与行为等,不断获得自我发展[4]。

2.7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能力 全科医生至少要掌握一门外语如英语,能查阅文献资料,开展相关的科研工作,促进学科的发展。

综上所述,只有具有了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专业素质,掌握较为全面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为居民提供综合性、连续性、个性化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成为深受辖区居民欢迎、信任的全科医生,让有不同健康需求的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优质的社区卫生服务,真正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的诊疗格局!

参考文献:

[1]王家骥,王培席,牛玉杰,等.全科医学基础[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76.

[2]王家骥,王培席,牛玉杰,等.全科医学基础[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76.

篇3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创新机制;可能性

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感触最深的往往是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表现出一些创新之处. 因为这样的创新往往能出乎教师的意料,或者出乎同学的意料,能够让波澜不惊的课堂风起云涌,能够激荡学生的思维,能够将课堂推向.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这样的创新在课堂上确实会出现,但其出现往往似乎又带有一种偶然性,即教师往往无法准确地判断哪些地方有可能出现精彩. 于是,相对于预设的另一个概念――“生成”就出现了.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是不是只能坐待这些精彩的生成呢?这种精彩背后的创新机制在哪里?如果掌握了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机制,那就能让我们对数学课堂有更为精准的把握. 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笔者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通过梳理与分析,自觉还是可以让直接的教学经验变成更高一个层级的理论智慧.

■ 小学生数学创新机制的探究

首先必须弄清楚的是,创新总是相对于传统思维而言的. 在平常的课堂上,更多的往往是学生的思路都在教师的意料与掌握之中,尤其是对于有经验的小学数学教师而言,一个知识点呈现出来后,学生有哪些反应往往都在意料之中. 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是不是说明教师的教学功底深厚呢?其实这样的判定是不全面的,因为这有可能也说明了另外一种现象,那就是教师总是在依着常规的思维方式教学生思维,而学生一旦适应了、顺从了这种教学方式之后,他们的思维就很难再跳出现有的框框,因而课堂上就难以出现精彩. 不过,还有另外一个方面的原因,那就是小学生在小学六年的阶段中,思维发展速度非常快,且他们的思维方式不仅会受到在校学习的影响,也会受到除学校之外其他事物的影响,因此,小学生的思维不可能完全被课堂教学思维所影响,这就使得他们的思维总有创新之处,这可能是课堂上出现精彩的一个重要原因.

之所以做以上阐述,其实是想提醒作为数学教师的自己,在教学中不能完全以聚敛性的思维去教会学生数学知识,还应以发散性的思维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让数学创新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一种常态. 在应试氛围下做出这样的选择,应当说还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因为当用一种方式就可以获得同样的分数时,往往很少有人愿意去寻找第二种方式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根据研究,小学生数学创新的关键在于思维的发散性,即发散思维. 这种思维相对于聚敛性思维而言,变通是其显性特征,而熟练是其隐性前提. 所谓熟练,即是对基本的数学知识及数学关系要相当熟练,因为只有做到熟练,才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不同数学关系的联系,并从不同数学关系之间的那个联结点上获得解题的新灵感. 而变通则体现在利用联结点得到的关系往往异于一般思维,往往能够超越传统理解将别人难以发现的关系寻找出来,从而为数学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从理论上来说,小学数学创新的关键正是在让学生熟稔数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去发现隐蔽的数学关系.

例如,在小学阶段求圆的面积公式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拼接法,即将圆剪开后拼成熟悉的图形,以通过已知的面积公式去获得圆的面积公式. 在这一知识的教学中,教学思路有两个选择:一是常规选择,即将学生的思维带向将圆形剪接成长方形,这种思维下的结果是学生获得一种方法;另一种选择不是明确指明将圆形剪接成某个具体图形,而是提醒学生将圆形剪接成自己熟悉的(即已经会求面积的)图形. 这一教学选择的困难之处在于:一,由于没有具体的目的,因而学生需要一个思考与选择的时间――这个时间是否值得花,往往对教师教学选择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二是学生在将圆形剪接成不同图形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困难,这就会给课堂调控带来很大的挑战――这个挑战教师是否愿意面对,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事实上,正是教师的顾虑太多,因此太多的教师都选择了第一种教学思路,但其面对的结果,就是学生失去了一个培养发散思维的机会.

■ 小学生数学创新的实现途径

在从理论上得到小学生数学创新具有一定的机制之后,就可以遵循发散思维这一核心机制,去寻找其实现途径.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几经探究与梳理,觉得以下一些途径或许可以尝试.

1. 注重固基工作. 发散思维是以基本知识为基础的,如果基础不牢,则再发散也没有用. 但这里的固基必须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即在日常的四基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注重知识间的联系,讲到新的数学知识时,可以或明或暗地告诉学生本知识与原来的哪个数学知识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这种教学一方面可以复习旧知,另一方面可以巩固新知,而且这种联系一旦建立,实际上就是将旧知和新知形成了一个大的知识组块,本身也有利于学生记忆.

2. 培养学生的求异意识. 学生在课堂上能否创新,首先取决于学生有没有创新、求异的意识. 其实,小学生本来非常喜欢不同的思维,但这种思维常常在课堂上遭到压制,因此与其说是培养,有时倒不如说是恢复. 但无论是培养也好,还是恢复也罢,现下小学数学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的这种求异意识能够强烈起来. 这就要保证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思维有一种不满足感,而这却在于教师提供的学习情境以及点拨方式. 首先,学习情境要有挑战性,要能吸引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问题的解决上. 其次,要能通过语言提醒学生不断地寻找新的解决方法. 比如这样一个问题:在“乘法”知识的学习中,教材(苏教版)提供了一个好的情境――学生围绕跑道跑2圈,问一共跑了多少米?400×2=?这么一个最为简单的问题,却有着多种解法. 在这里,我们不能让学生直接阅读教材,而应设计成开放式、探究式的问题――你们有多少种解法?大家动脑筋想想,看谁的方法更好!这些提问与激励,往往能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求异思维,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长期采用类似的提问方式,就可以让学生自发地生成一种求异意识.

3. 要有效地发现隐蔽的发散思维. 在数学课堂上,总有一些孩子会有奇妙的想法,但这种想法如果被教师忽略,那一个很好的种子可能就发不了芽. 但要发现学生的这些思维也不容易,其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自己是不是有这样的一种发现意识与能力. 记得笔者有一次在教授“行程问题”时,向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参加拉力赛,计划5天走完160千米,结果4天就走完了. 问平均每天比计划多走多少千米?这个问题在课堂上呈现之后,学生的第一反应都是分别求出计划的和实际的每天走多少,然后相减. 可在准备进入下一题时,笔者发现一个学生的头伸了一下,似乎要举手却又没举手. 这个孩子数学基础一般,如果不注意可能也就过去了,但这次我下意识地提醒其他学生再思考以寻找其他解法,然后假装顺便走到他的身边,看看他草稿纸上的解法. 果然,他的做法与众不同,他是先求出每天实际走的路程,然后乘以计划所走的天数,这就多出了一天的路程,用这个路程除以实际的天数,就得到了每天多走的路程. 这一思路看似有着重复的地方,却反应出了另一种思维,我认为是有价值的.

当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以为数学创新奠定基础的方式远不止这三种,这里只择其三,更多的是一种抛砖引玉的作用.

■ 小学生数学创新的教学反思

就学生的发展而言,小学数学创新显然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头戏,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往往就孕育其中. 但在努力的过程中感觉最大的挑战还是现实评价. 或者说得更坦率一点,这一努力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一方面,由于教学评价的限制,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发散思维,总要占去相当一部分学习时间,这就造成了同一个知识点、同一个数学问题,只讲一种方法的考试结果比发散思维往往要好.

篇4

关键词:机器人大脑;双培计划;联合培养

1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实施背景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的通知》(京教高[2015]1号)提出共建高校双方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所应具有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联合相关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和方向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构建与之相匹配的专业培养计划,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和素质提升体系,培养基础扎实、专业过硬、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人才。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机器人大脑方向”双培项目于2015年开始正式实施。目前主要采用“3+1”培养模式,即前3年在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习,第4年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习并完成毕业论文。

2“机器人大脑方向”双培方案的构建

北京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985、211大学,其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京为一本招生,而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为北京市属学校,其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京为二本招生。两校要交叉联合培养学生,需要充分考虑两校的生源情况,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订出相应的培养方案。

2015年4―5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与北京科技大学相关负责人先后进行两次会谈,就两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情况、双培计划的基本情况,“机器人大脑方向”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交换了意见,形成了双培计划培养方案制订的初步设想。两校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相似的历史渊源和专业方向,因此,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决定以两校现有的教学计划为基础,按市教委双培的要求修订“机器人大脑方向”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两校分工实施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学生指导、质量评价、组织学生科技创新、学科竞赛等工作。

2.1专业培养目标

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以及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的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智能科学技术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受到初步科学研究和工程实现的训练,具备智能系统集成、智能技术应用方面研究和开发的基本能力。同时具有全面的文化素质、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新环境适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并具有良好的语言和计算机运用能力。本科毕业后能够在研发部门、学科交叉研究机构以及高校从事与智能科技相关领域的科研、开发、管理或教学工作,并可继续攻读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及相关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2.2专业课程体系

智能科学技术是一门研究智能现象的本质与机理、智能模拟的方法与技术以及智能机器与智能系统应用的新兴学科,由脑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信息科学技术等学科综合交叉而成。图1给出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体系,确定了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智能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有信息学科中的计算机、通信、控制和检测等方面技术的支撑;建立以计算机、通信、控制和检测技术为工具,以智能机器人为载体,结合信息科学和智能科学理论基础的课程体系。

为体现“机器人大脑”的专业方向与特色,课程体系中加强了脑科学与认知科学、脑机接口、软件开发与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等内容。表1给出了智能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大脑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其课程体系模块设计为计算机基础、电路基础、信息与控制基础、机器智能、智能系统五大模块。

“机器人大脑方向”专业核心课程确定为: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息论与编码、信号处理、控制工程基础、嵌入式系统、微机原理与应用、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基础、机器人组成原理、计算智能基础、智能机器人、机器学习等。

2.3专业实践体系

按照工程认证相关标准要求,建立了包括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各类课程设计与综合实验、工程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实践)在内的、完备的、面向工程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3“机器人大脑方向”双培方案的实施

“机器人大脑方向”双培计划是北京地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试点,其目的在于推进北京地区高校之间的合作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升北京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此,两校通力合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3.1学风建设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为双培学生配备了辅导员和班导师,班导师由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承担。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班导师就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过渡、适应大学高强度的学习、学习方式方法、班委改选、期中考试后的总结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学院组织学生集中晚自习,由班导师、辅导员检查。同时班导师、辅导员经常走访宿舍,与同学谈心,使他们明确目标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学校通过微信,不定期与共建高校的教师、学生沟通,随时掌握双培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如自动化学院开通的心动传媒公众号,成为双培学生母校情节的有效纽带。

3.2学生活动情况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要求双培学生积极参加两校的各类活动,以达到市属学校和央属学校联合培养学生的目的。例如,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5年4月邀请双培学生开展了师生党建活动“奔跑的人工智能”研讨会,组织专业引领型学科竞赛――新生R Auto杯智能小车竞速比赛。

由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北京市为二本招生,而北京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一本招生,导致参加双培计划的同学与北京科技大学的同学在录取分数匕就存在差异,如北京生源的平均分数相差88分,部分同学不适应高强度的学习。经过在北京科技大学半年的学习,虽然双培计划的学生入校时基础较弱,但只要管理严格,也能跟上大部分一本学生的脚步。

篇5

关键词:电视技术;职业技能

《电视技术》课程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子线路等专业课程的综合应用,是一门涉及元器件、信号波形图和电路图等专业较强的课程。教师要从职业技能培养出发,以电路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能力训练、电路的读图能力训练、电路故障检测能力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电路元器件识别与检测能力的训练

要求学生能对电视机元器件进行识别与检测,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本专业技能知识的应用能力。

1.声表面滤波器(SAWF)的检测

彩色电视机中频电路普遍采用了声表面滤波器,它能够一次形成彩色电视机所需要的中频特性,而且选择性优良。对于声表面滤波器检测,我们可以单独测量SAWF各引脚间的电阻值,对于性能良好的SAWF,其中两个输入端①和②,两个输出端③和④以及两个输入端和两个输出之间的电阻值均为∞。

2.陶瓷滤波器和陶瓷陷波器的检测

为了实现信号选频,在电视机电路选择了滤波器,也采用了陷波器。在实际电路中,这两种器件虽然标识不同,但形状基本一样,容易混淆。电视机中6.5MHz陶瓷滤波器多为三端器件,一般位于预视放电路之后,是音中放的主要选频元件。而陶瓷陷波器具有良好的吸收性能,所以6.5MHz陷波器一般都设置在预视放电路中,用来抑制伴音对图像的干扰。通过单独检测引脚间的电阻值或者在线检测,可判断其是否损坏。

二、读图能力训练

通过电路原理图掌握维修电视机的依据,看懂电路图是每个电子专业技术人员必备的专业素质。

1.方框图读图训练

在分析一个具体电路工作原理之前,先分析该电路的方框图,有助于读懂具体电路的工作原理和特性。方框图粗略表达了某电路的组成情况,给出了这一电路主要单元电路的位置、名称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连接关系,在读图时要注意各单元电路之间信号传输方向,即电路中箭头所指的方向,箭头方向表示了信号传输的方向。

2.单元电路图读图训练

单元电路图是学习整机电原理图的基础。单元电路图就是将整体电路划分成若干个单元电路,然后再根据单元电路的特点来分析其在整体电路中的作用。通过单元图的读图训练,学生既掌握了基本的读图方法,也巩固了专业基础知识,加强了知识的连贯性。

3.整机电路图读图训练

整机电路图是由单元电路组成的。只有把单元电路分析透彻了,整机电路才容易掌握。在读整机电路时,先从直观入手,例如开关电源部分,首先找到220V输入端,然后查找整流、滤波、启动电路、振荡器/开关元件、稳压电路(脉冲调制电路)、保护电路和直流稳压输出电路等。其次就是找易读电路,如伴音电路、高频接收电路、行场扫描电路等。最后再读较难的电路,如彩色解码等。在读整机电路时,也可以从关键电路、关键元器件着手,逐步提高读图能力。

4.集成电路的读图训练

电视机采用的集成电路种类繁多,如CPU微处理集成电路、小信号处理及彩色解码集成电路、场输出集成电路、音频功放集成电路、伴音系统集成电路。掌握集成电路各引脚的作用是读集成电路的关键,可以通过查阅有关资料或根据集成电路的内部方框图分析。

三、电路故障检测能力训练

1.电路不带电检测训练

不带电检测可以通过直观检查法、电阻测量法和温度测试法对电路进行判断,以求对电路有初步的了解,如元器件是否损坏、变质,是否存在开路、短路等情况。

2.电路带电静态检测训练

电路的静态检测是指电视不接收信号条件下对电路电压的检测,以判断电路是否满足正常工作条件,元器件是否工作正常,如检测放大电路时,通过对静态工作点的测量可以判断电路是否工作在放大状态。

3.带电动态检测训练

电路的动态检测是指电视在接收信号情况下对电路电压、电流进行检测。电视电路中有许多端点的工作电压会随外来信号的进入而明显变化,变化后的工作电压便是动态电压了。

4.示波器检测训练

在电视故障维修中,我们最关注的是信号,它是以波形的形式来体现的。在用示波器测波形时,除测量其幅度外,还要测量波形的周期。必要时,可以参考维修手册上的正确波形加以对照,以便准确地判断出故障的范围。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课堂实践;教学模式

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一般分为学习、市、省、国家级等赛事,通过层层选拔、优中选优的方式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别的技能竞赛。职业技能竞赛是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设计和创新,是培养选拔技能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平台和摇篮,更是对近年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及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一种检验方法和手段。职业技能竞赛内容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竞赛水准与行业发展相结合、个人发挥与团队协作相结合,这对引领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学改革,促进“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1.职业技能竞赛与课堂实践结合的实际意义

(1)将技能竞赛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课堂教学实施项目化教学。职业院校的课程改革要与技能竞赛紧密结合,充分反映技能竞赛对教学的要求。所以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增加技能竞赛的内容与标准,将专业领域课程的教学项目化。课堂教学要按照技能竞赛的要求进行,实施反映竞赛内容的项日化教学,使技能竞赛为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服务。

(2)将技能竞赛的内容融入到日常教学,重点考察学生对专业技能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好中选优,在全校形成一种争优、创优的文化氛围。

(3)参加竞赛的学生选手,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当老师的助手,协助老师对其他学生进行技能指导和训练,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其中,使技能竞赛成为师生成才的一个重要平台,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

(4)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引入课堂竞赛,采用分组竞赛的形式,人人参与,不仅可以考察学生对阶段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还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职业技能竞赛视角下教学思路的设计

2.1体现“以学生为本”的高职教育理念的设计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教什么,怎么教,都是由老师决定。这样很难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在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教学思路设计中,学生是教学设计的主体。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时参赛的学生要参与到动态的教学设计过程当中,并对教学设计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参与了教学设计,就可以将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竞赛有效的融合,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学习效果就能够大幅度提高,学生的技能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2.2实施弹性教学制的教学计划的设计

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往往是学期初制定教学计划,整个学期按部就班地进行,基木没有大的变动。课时较为固定,教学任务也要按期完成。所以留给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小。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是赶进度,从而忽视了学生实践技能水平的提升。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教学设计则不同,由于职业技能竞赛的时间和地点都不同,可不按照学期制定的固定时间来进行,有一定的随机选择性,所以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可以按照弹性教学的方式来设计。当然,这需要充分发挥校内、 校外实训室的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充分考虑到教学的整体过程。

2.3以职业技能竞赛为核心,展开技能培训为主的教学过程的设计

高职教育应该突出一线的“技术应用性”。所以高职院校教学的核心要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路径选择。教学过程可以以职业技能竞赛为核心,展开技能教学。通过职业技能竞赛,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并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学生要取得好成绩,理论知识从课堂由教师灌输转为课后自学,上课时老师变成答疑的角色,大大提高学习效率。特别是与技能竞赛结合后,这种教学效果十分显著。这样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目标的核心,即提升技能。

2.4根据“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展开技能教学设计

教学互动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提升智力的一个过程。在教学方式方法中,讨论式、情景模拟等参与式教学,应该都离不开师生的互动。教师的教学不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启发学生思维应该更为重要。要体现高职教育的本质和特色,课堂教学中就应多采用互动教学方法。职业技能竞赛作为非常好的任务驱动,授课可以以学生为主体,将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融为一体,单元教学方案的设计更应突出提升学生的技能。这也是高职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一个必然要求。

2.5通过职业技能竞赛教学设计体现高职教育的激励作用

传统的教学设计中,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考“定终身”。至于是否会运用,技能如何,则很难在奖励上体现出来。学生得不到激励,便没有动力去主动提升技能。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高职院校教学设计,以技能比赛作为比赛奖励。获奖选手除了自己参赛获得证书、奖品外,学校还在评奖、评优上给予倾斜,加大学生参赛、训练的动力。另外,学校在奖金的发放上,可以向团队参赛的项目倾斜,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对指导老师在绩效考核时有所体现,考虑给予一定的报酬。同时,通过竞赛,还能加强“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并能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增加一线企业实践经验。

3.基于技能大赛标准的“赛-教-学”一体化实训教学项目开发

3.1以企业工作任务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试题为切入点,确定实训项目的案例

实训项目可以参考省级、国家级的竞赛方案,并与企业项目相融合,适当降低题目的综合难度,注重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并以项目驱动为手段,把国家技能竞赛的最新理念与企业最新需求融于实训教学之中,将技能竞赛与实训融为一体。

3.2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设备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

实训任务的选取涉及到的技术应用范围符合专业的核心知识、技能要求,并突出强调专业技术的综合应用。利用校内实训设备、实训装置为载体实施教学过程。开发基于技能大赛标准的“赛训结合”一体化实训项目。利用校内实训室开展“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进行技能竞赛内容的实训。

3.3以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技能大赛标准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

将实训项目和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使学生通过训练与竞赛,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完善基本职业技能,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4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引线确定项目内容

聘请企业专家提供指导,紧紧围绕既能满足职业岗位工作要求,又能满足教学和竞赛培训需求的宗旨确定项目内容,达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融合。

总之,职业技能竞赛引领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以技能大赛设定的竞赛内容,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教学目标,带动技能教育更快的发展。定期组织校内技能竞赛,并选派优秀的选手再参加校外的竞赛,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学生的末来就业,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修改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检验教学效果,以培养出更多的适应国家各个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篇7

关键词:智能科学与技术;科研项目;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0 引言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新兴的跨学科专业,融合了人工智能、计算机软硬件、电子等众多先进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始于2003年的北京大学,到目前为止已有20多所大学开设了该专业。然而该专业的建设仍不成熟,有待从事该专业的高校教师继续努力探索和实践,特别是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笔者根据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点,结合多年的专业办学经验,提出针对每学年的主要专业课程设置专门的实践学期,其内容为一个完整的能够涵盖该学年主要专业技能的实际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课内外一体化设计,项目的评价除了过程考核、项目报告和答辩等环节外,还可借助专业大赛检验学生技能的提升。

1 设置专门的实践学期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仍注重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因此实践教学尤为重要,每学年都应该设置专门的为期4周的实践学期。实践学期的课程针对每学年安排的主要专业课程安排相应的实践项目,通过完成该项目,强化和巩固理论学期所学的课程内容,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同时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学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有更具体的了解,明确所学知识的应用领域。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所安排的项目,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成实际应用,培养动手能力和专业操作能力。实践学期的学习会提及下学期的相应课程,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将已学内容和将要学到的内容相联系,使知识融会贯通。因此实践学期课程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在实践学期课程的项目设计方面,首先需要仔细分析行业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岗位责任要求,根据岗位责任要求分解出对应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进而将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分解到各门课程。反过来再整合每学年专业课程的技能培养目标,完成实践学期的项目规划设计,通过各个实践学期项目的层层递进,从单一技能到综合性设计,逐步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

另外,在实验和实践学期的教学方式上,应注重因果式引导、成果型训练,刺激学生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与钻研的好奇心,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与研究氛围。这种全方位、系统规范的实践教学模式,可实现课程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的有效统一,使所培养人才符合行业和社会对应用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需要。

因此,如何设计实践学期课程的项目才能使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刺激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

2 科研项目的教学模式设计

实践学期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熟悉完整的智能系统设计流程,培养学生独立完成算法分析、系统设计、系统仿真和系统验证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实际的智能系统设计经验。为了实现该培养目标,需要学生在实际项目设计平台上从头至尾、由浅入深地设计和实现完整的项目,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企业立即可用的应用型人才。而该类项目应源于实际的科研项目,只有这样才能使实践学期的项目具有工程背景和可行性。但是工程项目必须进行教学模式的设计才能用于课程中,我们将按照CDIO的教学模式对实际的科研项目进行提炼和设计。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4个英文单词的缩写。CDIO模式以产品、生产流程和系统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通过系统的产品设计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知识、个人能力、职业能力和态度、团队工作和交流能力,培养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对产品系统进行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能力等综合素质。

按照CDIO教学模式,把项目划分成项目需求分析、项目设计、项目实现和项目验证4个阶段,最后通过提交技术报告和进行答辩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1)项目需求分析阶段:首先由教师介绍实践学期课程所作的项目,以及如何实施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然后介绍项目相关知识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其次,要求学生学会收集、检索、阅读和分析科技资料,提高相应的能力。在阅读中英文参考文献后,讨论项目应具备的功能及涉及的算法,同时需要理解所涉及的算法,并分析项目设计和实施的可行性。

(2)项目设计阶段:采用由顶至底的方法,对项目逐层分解。首先根据项目需求确定硬件开发平台及所需组件,然后对系统采用的算法进行分析,‘设计系统流程图,接下来将系统流程图逐步细化为系统设计的最小模块,要求学生阐述系统流程以及构成系统的模块功能。

(3)项目实现阶段:根据项目设计阶段划分的最小模块设计,利用相应的辅助工具或者软件编程环境,采用由底至顶的方法进行实现。

(4)项目验证阶段:根据系统的功能要求,先对每个模块进行验证,在实现整个系统后,再进行系统验证,然后按照系统要求对系统进行性能优化。

3 课内外一体化设计

由于仅通过课堂的讲授和实践无法完成培养学生智能系统设计能力的目标,因此要求学生课外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完成课内没有完成的任务。然而学生课外学习的主动性参差不齐,为了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外的时间,有的放矢,需要对实践学期课程进行课内外教学和学习的一体化设计,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有效分解,确定适合课内外完成的具体内容和所花费的时间,并对课内外需要学生完成的任务进行考核。为了实现实践学期课程的培养目标并使学生有计划地实施实践项目,制订了详细的课内外项目实施的具体时间安排,如表1所示。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其具体教学方法和组织方式如下:

(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师讲授示范,学生动手操作,并分组讨论,以分组研发的形式开展模拟实际工作场景的实践教学,完成智能系统的设计、验证与测试,最后完成项目总结报告,并进行分组答辩。

(2)教学实施过程中,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如课件、参考资料、网络资源等。

(3)将学生分组,2~3人一组,以组为单位完成不同的岗位职责,以课堂讲解及项目组研发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教学。

4 实践学期项目的评价

为了评价项目实施的效果,持续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实践学期课程的特点,设计了项目的评价方式和具体标准,如表2所示。

除了上述的项目评价外,还通过举办专业大赛和鼓励大部分学生参加全国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关大学生竞赛的形式,展示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实际项目设计和实现的能力,从而更直接地对实践项目的成果进行检验。通过参加专业大赛,充分地展现学生通过实践学期课程的学习,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的就业积累宝贵的实际项目开发经验。

篇8

关键词:历史学;可能性;必然性;可知论;认知边界

中图分类号:K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160-01

什么是历史和历史学,这是学习历史学课程无法绕开的第一课。历史学既然是以人类的历史为研究的对象,那么我们就必须对人类历史的性质本身做以下的几点了解。

历史学者所能接触到的研究材料多数是以文字作为载体的形式流传至今,这些材料更加本质的属性乃是信息,换言之历史学是一门使用和研究信息的学科。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信息并非历史,那只是历史遗留至今的痕迹和投影。因为真正的人类历史无疑是用行为来书写的。所以说历史学并不仅仅是研究信息的学科,对信息的掌握、使用和研究都只是历史学的研究手段而非目的。历史学研究的真正对象,乃是人类的行为活动。而这些行为活动的主体,则是人类自身。

说到人类自身,我需要提到一条无需再行证明的公理:作为任意一个个体而存在的人类,其人格、思想观念、行为模式都是独立而且独一无二的。如果承认和尊重个人人格与思想观念的独立性,那么我将引申出以下两个观点:

个体思想意识的自主性为人类的活动带来了无法计算的庞大可能性,因此一切以人类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都不可能建立起毫无反例的、精确的、带有必然性指向并且可以完全掌控的逻辑关系。这意味着往昔无论是宗教、历史哲学或是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构筑放之四海而皆准之真理”的努力从一开始就是虚妄的——人类个体思想意识的自主性决定了人类社会领域放之四海而皆准之真理,本就并不存在。

同理,因为无法建立自然科学式的精确必然的逻辑,人文学科的成果注定无法从经验升华为定理,也自然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成为科学。无论将自然科学的方法、规范在研究中要求和应用到何种地步,也只是在构建相对普遍和更加符合实际的经验主义阐释,无法改变其本身并非科学的本质。若是被包括历史学在内的人文学科日益科学化的方法所惑而不认识到人类及其社会的上述实质,则很可能重蹈覆辙,再次陷入“构筑真理”的误区。

在这一结论面前,想必我也不用在“人文科学”这个字眼上多费笔墨。而历史学本身,则是一种在庞大信息支撑下对人类行为活动所进行的经验主义阐释。它所能得到的结论不具备必然性,但又和人类社会非必然的特性相吻合。与此同时,历史学作出的经验主义阐释则有相对数量最大涉及也最为广泛的信息作为支撑,这恰恰是“经验主义”所最需要的要素,也是历史学的特点和优势所在。

除此之外,我还需要申明:采用科学的方法和规范来研究人文学科终究是有益的,因为这使得作为研究成果的经验阐释更符合实际情况,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和可应用性,但是仍然格外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经验视作真理,因为人类现有的经验本身也已经给出了数不胜数的教训。

第二个观点是关于可知论的。人类个体思想意识的自主性本身不但不与可知论产生任何冲突,事实上还为可知论的可行性提供了可靠的支撑。但我在此将要涉及的观点与人类能否无限制地认识客观与主观世界毫无关系,问题在于,人类应不应该这样做。我们是否应当人为地划下一条边界并且在认知和解析世界的过程中做到永不越界?

篇9

关键词:高职教育;会计学原理与技能;精品资源共享课;VBSE;教学公司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10-0061-06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对原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在课程载体、资源管理、服务对象、教学方式上均有较大改进。

2013年,首批课程资源正式通过“爱课程”网站上线,至今已有两千七百多门资源共享课实现开放与共享,其中高职高专课程有七百多门。2014年,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原理与技能”被立项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项目化过程给学习者提供会计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习者具备相应的实践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及拓展课程打下良好的知识、技能和心理基础。面对“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在课程结构与内容、资源平台开发、交流互动等方面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和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课程组的主要成员,笔者体会到高职会计类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独特性,并对课程建设提出了一些设想,旨在为搭建一个融合教学、实训(实习)、职考的交互式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借鉴。

一、高职“会计学原理与技能”课程建设的总体情况

(一)课程的设计思路

以会计岗位对应用型人才的变化性需求为导向,以会计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会计职业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做学结合为途径,采用典型工作任务项目化课程设计,确定了理实一体、注重操作、体现技能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设置了三级结构:模块教学单元教学要点,包括10个模块、52个教学单元。10个模块分别为初识会计、认识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体验会计等式与复式记账、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选择账务处理程序、进行财产清查、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归整会计档案、处理企业主要经济业务。模块之间有机序化、交错部署;教学单元在内容上既相对独立,可供专题学习,又前后串联,可供综合学习。

(二)课程的资源体系

针对教学单元,划分出98个知识点和110个技能点,构建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基本资源体系和拓展资源体系,为学习者提供了文本(WORD、PPT、EXCEL、PDF、CAJ等)、图形图像、视频、音频、网页、资源包等多元化的素材类型。在基本资源体系中,提供了包括教学录像、声像教材、演示文稿、教学案例、媒体素材、试卷、习题作业、学习手册、实训案例、Flash 动漫、文献资料等四百多种学习资源,不盲目追求结构、内容和功能上的“大而全”,体现了以知识够用为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原则。在拓展资源体系中,提供了拓宽学习者课程知识面及提升管理层次的案例库、素材库、试题库等百余个,形成了“课证岗融合、线上线下协同”的易用且实用的立体化课程资源体系。

(三)课程的运行模式

课程资源以统一、规范、生动、易于网络共享的特点,在“爱课程”平台开放,形成了课程网站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运行模式。考虑到学习时间、场所、习惯和兴趣的差异化特征,线上平台能够适应不同学习者的不同网络技术环境、不同终端设备的要求,实现离线学习与在线学习有机结合,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能确保课程资源的快速回顾、正常使用。网络平台为每位教师提供了一个关联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自由设计空间,为每位学习者创设了一个通过与教学资源交互获取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的自主学习环境。通过平台上的任务系统和测试系统,学习者可以自发学习、自行检测学习效果,通过平台上的解疑系统,学习者可以与教师同步或异步交流观点、答疑解惑。

二、高职“会计学原理与技能”课程虚实共建的模式设计

(一)基本架构

1.以课程网站为基础的共享平台

课程网站是精品资源开放与共享的基本途径,也是课程建设的指标性任务。课程网站的基础,主要是供会计类专业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利用网络资源回溯课程要点,赶上课程进度,学习笔记,完成由知识点向技能点的转换,也可进行会计考证的强化复习;线上实训模块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单元实训与课堂教学的配套演练。企业兼职教师和社会学习者也可以通过课程网站获取各类资源。目前,课程网站已登陆全国统一的课程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其后续建设主要围绕三个计划:网站二次开发计划、资源持续更新计划、网站推广应用计划。

网站二次开发的重点在于功能框架的合理性问题;资源轨迹的清晰性问题,模块转换的灵活性问题,受众群体的分类界定和授权使用问题,闯关式测试系统、在线多元评估系统、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模考系统、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系统的嵌入问题,云计算技术的应用问题,以及对接校外实训基地财务模块的可行性问题等。

课程资源在未来五年将确保更新率达到50%以上,重点在于动态更新每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相关行业资讯、最新法规和制度,结合会计准则的修订更新教学录像、教学课件、习题作业、试题,增加不同行业企业的实训案例,增加相关的微课资源,增加相关的视频动画作为媒体素材,增加学生实训作品的在线展示,增加通识性内容的双语资源等。

针对网站推广应用,将尝试与国内教育网站和门户网站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建立访问接口拓展课程的传播渠道,尝试与同类型院校之间建立校际合作,打破区域界线和本位观念,组建联盟,共建互享课程资源。

2.以VBSE为核心的虚拟平台

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是由用友新道开发的一个仿真现代企业组织运行环境的模拟经营与管理综合实训平台。VBSE由低到高依次仿真以制造企业为实景的企业级实训、以“制造企业+购销往来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实景的供应链级实训、以“供应链+公共服务机构”为实景的全景实训。VBSE可实现提升,将场景教学、网上开放教学、团队训练整合起来,既富于感性认知、理性经营、信息管理的特征,也尊重差异、拒绝沉闷,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兴趣、信心和能力。由于平台的软硬件环境、设施、工具及材料完全来自于真实业态,尽管平台设计之初是建立在“虚拟环境”之上,但并不妨碍其运用到真实商业活动中发挥生产服务的功能。VBSE技术平台还可用于课程开发和制作、教学任务推送和执行、教学辅助管理。当然,VBSE对ERP沙盘并不存在完全的替代性,配合VBSE,ERP沙盘可作为“意会性”综合训练工具。ERP沙盘以资金流转为目标,以手工处理为主,淡化财务业务的具体处理环节,决定固定资产投资、原料采购、产品研发与生产、融资业务流程及其财务属性,组织较少,岗位角色有限,学习支持和能力评估功能不足,更适合作为团队类竞技项目。

3.以会计服务公司为主体的实体平台

目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已建成一个关联课程的、与会计教研室相对应的模拟教学公司――记账公司,下设3个工作室:会计手工工作室、会计电算化工作室、会计岗位工作室,配备了会计办公设施和用品、计算机系统、网络设备、专业软件系统(用友畅捷通T3和ERP-U8、金蝶KIS),可作为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分岗核算、初级会计实务等课程实训的主要场所。该公司仅有虚拟身份,并不具备真正承接相关业务的法人资格。面对日益增长的小微企业群体,可以借助学校资源,独立或与行业、企业合作(或合资),依法成立一家实体性质的、具有记账许可的会计服务公司,以独立法人身份从事记账、财务咨询、会计培训、代办与工商税务有关的事务。可从校内或企业选聘会计师担任主管记账业务的负责人,培训和咨询业务可选聘校内“双师型”教师担任项目经理,安排持有会计证的优秀在校生参与顶岗、轮岗。比拟同类社会机构,校办公司在人员资质、内部管理、执业质量等方面有其自身优势。会计服务公司可实现职业,采用市场化运作,兼顾经营利益与教育成效,院校及会计专业的品牌建设也可获益。

(二)实施流程

VBSE分为3个流程:实训准备、岗位体验、实训总结。按72学时组织教学为例,56学时为课程教学(含理论与实践环节),16学时为VBSE集中实训(按每班50人左右计算,可分成2~4个团队)。考虑到受教育者多为新生,可适当简化实训任务,着重体验财务工作基本流程、财务岗位基本职责、凭证填制和账簿登记规范和流程、盘点流程和会计处理、期末结账规范和流程、记账方法的典型应用等环节。可围绕10个课程模块,设计以手工方式处理制造企业部分岗位的核心业务:针对模块1的会计岗位设置与分工情境案例,演练团队组建、企业注册、开立账户、岗位认知、领取办公用品、角色登录;针对模块2的会计事项要素划分情境案例,演练通用经营规则、认知业务流程;针对模块3的账户设置情境案例,演练期初建账;针对模块6的会计信息载体设计情境案例,演练财务业务岗位关联、结转损益、期末结账;针对模块7的现金清查、银行对账、实物资产清查、债权债务清查,演练现金盘点、库存盘点、库存统计与分析;针对模块8的基本报表编报情境案例,演练报表编制、审核和简析;针对模块9的会计档案管理情境案例,演练整理会计资料;针对模块10的主要资金运动流程核算情境案例,演练供应过程业务(材料采购与入库、材料款支付)、生产过程业务(生产领料、计提折旧、薪酬核算、生产费用核算、制造费用分配、产品成本核算、完工入库)、销售过程业务(销售发货、货款回收、销售成本结转、增值税计算);模块4的会计凭证填制与审核情境案例、模块5的账簿登记与错账更正情境案例,可整合到模块6、模块10的演练项目中。在VBSE实训期间,可穿插组织学生到会计服务公司进行参观实训,与相关岗位学生座谈,体验职业感受。

(三)考评体系

课程考核与评价强调兼顾过程与结果的整体性原则,应制定客观、职业的评价形式及标准,既要较为公正地反映学习者的学习状况,也要较为可靠地评定教师的履责情况。对于在校生课程成绩,考核设计分为3个环节:课程考核、VBSE流程测评、实训答辩。课程考核实行“在线测试+线下卷考”方式,在线测试由课程网站试题库抽题,每位学生平时随堂完成二套测试题,最多可加试一套测试题,以平均分计算成绩;闭卷笔试按照校内期末统一日程安排,由专业教师封闭出题、统一阅卷。VBSE流程测评在实训过程中完成,包括指导教师评价、团队成员互评、学生自评三部分。根据不同实训环节和角色岗位制定不同的评分标准,将仿真环境与评价内容融合,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岗前测试情况、系统功能熟练程度、任务实施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工作态度、任务进度与工作质量等;评价形式主要包括学生提交的工作成果、实训问题表现、问卷表等,要求教师随堂跟踪学生的实训过程,及时评价和反馈实训效果。在VBSE集中实训的最后1周,学生提交实习报告,围绕实训相关内容分组参加答辩。针对在会计服务公司从业的学生,采用项目经理与受托业务单位评分相结合的方式计算成绩,并补贴一定金额的辅学资金,且列入学生操行量化、选拔和推优、奖学金评定的加分项。

三、虚实共建对高职“会计学原理与技能”课程的适用性

(一)务实产教融合,走出会计顶岗实习困境的需要

组织学生参加企业一线相关工作实践无疑是最好的工学结合方式。由于会计信息的保密性、敏感性及其对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以及会计岗位分工、业务衔接的稳定性要求,外加对实习生可能带来的机会成本、工作失误、安全事故等或有风险的考虑,会计类专业学生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顶岗实习存在较大障碍,从事POS收银、柜面销售、理货员、行管助理等岗位实属常态。因此,强化校内实践教学、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平台尤显重要。通过生产性实训平台,能够让行业、企业意识到人才培养的价值,将学校、学生主动拉进企业利益群体。VBSE和会计服务公司都是将企业移入学校,以平台对接行业,力求做到“招生即入业、进校即接岗”。VBSE实训设置了多个商品市场区域,由十个组织结构相同的制造企业(生产童车的离散型企业)与业务组织构成,每家企业(含组织)可提供二十余个角色;会计服务公司配备了业务单据、凭证账簿、证照图章等实物,教师边干边教,学生边干边练,加快岗位融入,有助于改善学校“多方求告”、合作企业“敷衍应付”和会计类专业学生“走马观花”式顶岗实习的尴尬处境。

(二)优化课程内容,实现知识来源多样化的需要

由建设者自行课程资源,网站更多地以视频呈现主要内容,微课制作往往不计投入,过于追求视觉效果和技术创新,忽视了教学内涵。媒体素材和电子教材多在应用类型、软件版本、内容要求、版式设计等方面以技术规范的统一要求加以描述,这种标准化设计可能不易于体现会计类课程特有的文化氛围,不易于融入院校和教师的个性特点。尽管实训环节与现实工作较为贴合,但是某些非标格式的数字化资源或软件无法嵌入实训模块,与整个职业环境(包括企业跨部门以及企业与外部组织)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外部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无法提供多用户跨岗位在线协作。在交叉知识点与技能点的矩阵式课程网站资源基础上,VBSE以制造企业为核心,从现实社会各种企业原型中抽取核心企业组织的典型业务、与外部服务机构的关联业务形成若干业务场景,这种平台不是课程资源的简单堆砌,而是将典型工作任务在企业经营中需要用到的知识点和需要服从的逻辑关系加以集成和固化,涵盖了从手工业务处理、信息化业务处理到信息化管理的元素设计,有助于形成能力本位的动态化、全局观、多视角的教学资源体系。

(三)帮助学生构建持续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

“爱课程”平台提供了APP应用,使课程网站可以满足不同终端设备的配置要求,便于学生自定学习步调,开展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然而,学生利用网络环境和移动智能设备在课内进行非学习性操作的现象屡见不鲜,“E-learning”自主学习行为可谓名不副实。在全网覆盖的校园内,既要实现“无手机课堂”,又要提高课程网站的非游客类访问人数和运行效果,课程网站更多地被打造为一种课外补充学习、强化训练和拓展学习的优质载体。VBSE通过仿真企业,可以使学生投身到场地、设备、用品、用具贴近职业现实的综合实训中心;会计服务公司可以使学生亲身经历非常规性业务,所属特定行业的、组织结构相异的企业业务流程及执行,实质上都是一种课堂教学的空间延伸。VBSE和会计服务公司提供了自主性、协作性较强的教学环节,通过岗前胜任能力测评、业务工作执行效率和效果反馈,可使学生清晰自我认识,有助于触动学生盲目乐观或麻木无谓的内在心绪,自觉找差补缺;通过资质上岗、岗位竞聘、任务互换,有助于学生培养职业喜好,激发斗志和潜能;通过团队协作,打破单干式实训模式,有助于学生改变思维定式,提高人际交往、组织沟通与协调的社会能力以及有效获得咨询的方法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四)开发高职教学技能,建立新型教学交互环境的需要

会计术语、会计理论的专业性、抽象性,会计方法的连贯性、系统性,加上会计法条的规范性,对会计职业入门的初学者来说缺乏真实场景进而似懂非懂。以台上为教师、台下为学生的格局讲授教学单元,即便不乏提问、讨论、启发等教学技巧的运用,仍然存在着师生阵营的明显界限,更多地还是师问生答,甚至师问师答,课堂交互性不够生动和主动,学生学习关注度与教师的教学投入度无法相得益彰。VBSE通过对真实商业社会环境中企业和外部组织、关键机构、典型岗位和任务流程的系统模拟,给予学生职业角色体验和执行,可进行多人协同模拟经营和多组织对抗。会计服务公司的岗位业务实践也可强化教学互通,学习者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忆,演变成职业氛围的提前融入、面对问题的主动思考和协同关系的自发实现;施教者不再是教学过程的单向传导者,也具有经营者和组织者的多重身份,与身处同一职场环境的学习者既是师生关系,也可能是同事关系。

(五)多渠道提升课程建设者综合能力的需要

课程建设者应有明确的内涵意识,不能只将课程视作提升自身职业声誉和获取教科研绩效的形象工程。目前,通常按模块划分课程建设任务,专任教师主要负责教学设计、资料搜集、文档编写、声像出演等信息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工作,对课程资源进行数字化组织、加工、传递等事宜大多依赖技术人员。诚然,专业人员无需具备等同于技术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和资源整合的专项能力,然而,在全面信息化时代,专业人员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表达教学理念和意图确有必要。任课教师并非都出自于对口专业或企业相关工作岗位,也不是都有机会参加高级别研讨、培训或者以脱产形式公派到企业从事较长时期的对岗任职。VBSE指导教师担负计划拟定、场地和场景设计、实践教具准备、资源配置、现场监控、评价之职,仅靠本专业的理论与技能是不够的。在VBSE教学安排中,需要组建师资团队分工负责,实施深入指导,有序掌控实训过程。从学生组队、岗前准备到日常业务、期末处理均由3~6名教师同场指导分属于不同模拟企业的学生队伍,这种具有激励性的对抗式竞争氛围可引发教师之间的相互切磋和竞技。相较于“一师多生”的教师角色范式,VBSE和会计服务公司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对其专业知识、教学技巧、手工和信息化实务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质均有较高要求,有助于教师克服自我满足的工作惰性,激发其投入知识更新、学术研究和技术锤炼的自觉性。

四、高职“会计学原理与技能”课程“虚实相生”的保障机制

(一)课程信息传递机制

在“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学习中心”、“天空教室”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的技术支撑下,围绕课程建设目标,搭建多元、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可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和特色资源互补。邀请院校同行、会计师事务所、行业协会、企业人员参与课程内容体系完善、教学辅导教材编写、企业相关案例搜集、企业仿真实践系统运行、课程网站功能与结构调整,可促进课程建设的职业化和立体化。同时,还需要与学校教务部门协同构建通畅的双向信息通道,指定专人担任信息联络员,通过QQ群、微博、微信公众号、飞信等与共建方交流,避免因相关信息不对称导致课程建设迟滞或中断。

(二)课程系统维护机制

基于Web的课程平台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可能引发网站功能性问题。应由熟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课程组成员组成网站日常维护专项小组,负责课程网站的维护和更新工作。由专人负责监控课程网站在线运行情况,至少每周检测一次网站环境,定期检查现有资源链接的有效性,对无法正常登录或登录后功能模块无法正常使用、各类型素材无法查阅、缓存或下载障碍等问题进行处理,指导专业教师掌握常见问题处理方法,与网站平台交流和解决特殊性或突发性网络技术问题,确保课程在线运行的顺畅性和课程资源的无障碍访问。

(三)课程资源增值机制

鉴于会计准则和制度的不断修订,会计环境和方法的不断变革,对课程模块实施项目管理,可由课程组专业教师包干负责,有计划地研讨课程设置及资源分配,至少每月反馈一次课程内容的变化情况,对所涉知识点和技能点及时变更,会同系统维护人员及时调整资源目录,建立新增资源的访问链接,对修改或删除资源设置导航页进行动态备注,确保课程内容及相关资源信息可及时体现课程或学科的最新发展成果。同时,应完善课程评价模块,注重各方受众群体的应用反馈,每年组织一次课程质量评审,优化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将课程网站非游客类访问量和访问时长,课程资源点击率、复学率和下载率,课程内容更新率,学习者满意度等作为课程评审的重要依据,还要加入对课程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第三方评价。

(四)课程效应辐射机制

应不失时机地提升课程平台知名度,扩大课程成果的实际应用,进而带动会计类专业后续课程的精品开放化建设。在利用国家级和省级师资培训项目开展之际,可通过时下流行的社交工具,让更多人群关注课程。课程建设者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和专业权威性对课程的积极宣传和推广应用也具有较大的促进力。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内功修炼,以强化知识结构、促进专业发展为主要目标,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横向科研项目、访问会计师项目,以及会计人员实务培训、顶岗实习、大学生创业创新等项目,为更多企业单位提供专业咨询、技术培训、会计工作规范化、信息化建设的应用研究,完成课程建设的拓展学习任务和延伸服务任务,不断提升共享课建设理念和水平,以扩大课程的社会影响力。当然,课程建设也需要配套的激励和约束制度、经费奖励与补贴制度,以此激发热情、成果、突出重点、规范管理。

参考文献:

[1]陈亚芍,张培培,李孟叶.精品资源共享课平台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4):161-162.

[2]卢德湖,赵巧.VBSE企业综合运营全景演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篇10

【关键词】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实训课 模块化教学 应用型人才

【课题名称】多元需求背景下高职外语专业模块化教学设置与就业能力的关联性研究,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B32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102-01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场所,肩负着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工作能力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课的创新模式,能够促进培养应用型人才。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实训课,是一门专业的实践课程,主要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升学生的教学实践、提供最新的行业知识、提高职场的人文素质和从业能力。在课程开展以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在教学中还需要不断的改革创新,提高教学效果。

一、模块化教学模式及其特点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转变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对于教学改革和实践的成效,教学理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实现教学理念的改变才能更好的学习、借鉴吸收新东西,从本质上实现教学改革。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知识传授,过分重视知识讲解、灌输,未重视训练环节。所以,改革实训课程的教学,必须要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促使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认识到实训教学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积极投身到实训课程的教学中去。

模块化教学模式,即模块式技能培训,在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兴起,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一种以技能的培训为核心、以现场教学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它根据岗位任务来确定模块,以某职业实际岗位工作完成的程序作为主线,也可叫作“任务模块”。模块化实训课程教学主要有下面几个特点:

1.形式多种多样。

2.设计灵活。

3.针对性强。

二、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模块化教学实施

针对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实训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相关问题,结合经济发展现实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课程改革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改革实施:①把模块化教学模式引入到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课程教学中。将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课程按训练的任务来确定模块,将模块之间灵活合理分配、组合,把工作岗位实际需求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给学生提供训练实践机会;②完善课程教学设计。通过完善课程教学大纲设计,在授课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作业设计、课堂管理、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等方面提出明确具体要求;并在课程大纲中设置教学模块,有效整合课程教学资源,形成系统完整的、切实可操作的实施方案;③积累课程教学资源。筛选和梳理以前的教学材料,按不同模块内容进行编辑、整理,同时分析归档以前的教学案例。并充分发挥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与相关软件,建立课程教学资料数据库,丰富综合技能训练的内容,使其形式更加新颖;④建设教学团队。积极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采取集体上课的方式,按教师的特长、模块设置,不同教师分配负责不同教学模块,充分发挥出教师个人特长和掌握的资源。同时,邀请职业人参与到实训教学中,让学生准确了解最新的行业知识与信息;⑤创新教学手段。不仅要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还要充分利用配备的微格实验室,为学生进行试讲和展演,并给学生评课、教师评课等相关环节提供仿真模拟的平台,提高实训真实性与实效性。

三、课程教学改革效果及注意的问题

在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实训课程实施模块化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后,为了有效的检验教学效果,并收集学生反馈意见和建议,通过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回访,结果显示应用教师职业技能实训课程改革的效果比较理想,绝大部分的学生能够认可接受,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教学改革非常满意,能够很好的适应课程模块化教学的形式、内容、手段和相关教学设计。

同时,学生对教学改革提出了相关的反馈和建议。①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尽量丰富多样。贴近行业的实际,加深学生对于教师职业和职业技能的了解把握。增加说课与讲课模块,能够深入训练课堂微技能的应用;减少一些教学方法与理解论介绍。②教学形式:应用多媒体和微格实验室实践效果比较好,能够提高学生实践经验。③教学方法:尽量实现讲、练和评相结合,突出训练部分,减少相关讲解,在训练中准确理理论与技巧应用。④师资方面:校外专业职业人员积极参与教学,带来了行业准确的信息,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掌握最新的行业知识和技能。学校教师风格各异,工作责任心高,认真负责,但是更换过于频繁,不利于学生适应课堂教学,而且课后的任务量过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⑤其他方面:实训课程对于英语教师职业非常的有必要,但是课时过少,深度不够,训练进行不充分,有必要到实践基地去进行培训与锻炼,增加学生职业实践的经验。

通过调查问卷,了解这次课程教学改革效果非常的理想,但是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所以在以后的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中,要协调好有限教学课时和丰富的教学内容间的关系,协调好教师讲解和学生操练之间的时间分配;科学有效的加强课后任务的设置;实现自有“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更多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四、结束语

总之,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校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在教学中必须要积极进行改革,大力实施模块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职业技能,为社会培养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煜,苗振清,俞存根.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分析[J].高教论坛,2009,7:125-127.

[2]郭京红.模块化实训课程设计与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9:1139-1141.

[3]姚永华,邵青臣,芮春红.浅谈工学结合的商务英语模块化实训教学模式的构建[J].现代交际,2009,9: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