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城镇燃气应急预案范文

时间:2024-03-22 16:29: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镇城镇燃气应急预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镇城镇燃气应急预案

篇1

根据《XX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印发XX市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X住建城发〔2020〕X号)要求,为切实加强我县城镇燃气安全管理工作,认真汲取青白江4.25燃气泄漏爆燃事故和仪陇县6.5燃气爆炸事故教训,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我县城镇燃气市场秩序,推进燃气供应企业和用户安全主体责任落实,有效预防燃气安全事故的发生,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此方案。

一、整治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整治”,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总要求,深入开展我县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整治活动,严格落实安全供气和用气责任,切实防范燃气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加强城镇居民燃气用气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加强燃气安全用气知识宣传教育和消防安全知识普及,使用户养成不用气时关闭闸阀、燃气软管老化或破损及时更换等习惯,具备及时妥善处理燃气安全隐患的技能,保障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整治内容

(一)燃气经营企业经营许可、安全投入、应急体系建设、推进标准化建设等情况。

(二)燃气经营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情况,包括出台的规章制度、会议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岗位操作规程等情况。

(三)燃气安全运营情况:一是管道燃气企业的场站、气柜和管网等重点设施巡查、维护情况;

二是液化石油气站的储气瓶(罐)、压缩机房、加气机、配电室等重点设施(部位)巡查、维护情况;三是瓶装液化气非法储存、运输、充装和倒装等行为;四是餐饮店等燃气商用场所燃气用具、连接软管、减压阀和燃气泄漏报警装置等存在的安全隐患情况;五是擅自拆除、改装、迁移、暗埋燃气设施,燃气设施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情况;六是燃气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台账,隐患整改情况。

(四)燃气应急处置能力情况,包括燃气企业应急抢险人员、设备、物资等储备情况,应急值班情况,应急预案制定和应急演练情况。

(五)燃气安全宣传教育实施情况,包括对企业职工的安全培训教育和开展安全知识社会宣传尤其是入户宣传等。

三、整治时间

(一)自查整治阶段(即日起日至7月31日)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燃气经营企业按要求全面开展自查自纠,深入排查,整改各类安全隐患。

(二)集中整治阶段(8月1日至8月15日)

住建局将成立专项检查工作组,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同时对排查出的隐患整改情况进行检查。

(三)督促整改阶段(8月16日至8月31日)

对存在安全隐患企业和个人的实施跟踪督促整改。短期不能整改到位的要制定方案措施,限期整改,对拒不整改的或整改不到位的,将按照《XX省燃气管理条例》相关规定依法进行查处。

四、整治要求

城镇燃气安全管理,是关系公共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大事。按照辖区管理工作职责,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对管辖内的燃气经营企业、场所进行督查、排查,各燃气经营企业要做好配合工作、要充分认识开展本次燃气安全隐患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坚持边排查边整改,以检查促整改,切实做到排查不留死角,整治不留后患。

各乡镇及企业要明确专人负责信息收集、报送工作,重要情况随时报送。此次排查整改结束后,县住建局将整理各乡镇的工作开展情况并报告县安委会。

篇2

一、建立健全步调一致、科学合理、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指挥体系

1、建立统一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县政府是全县应急救援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发生突发事件时,县政府成立应急救援指挥部,决策和部署全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管理工作。县应急办和县应急救援中心合署办公,是全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工作机构,在县政府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应急救援管理的日常事务,在出现突发事件后是全县应急救援工作的调度指挥中心,按照总指挥或副总指挥的命令启动相关预案,制定救援方案,指挥调度全县的应急救援力量。各乡镇(场、区)、县政府各部门和有关企事业单位作为应急救援工作的执行机构,要坚决执行指挥中心的命令,认真完成应急救援任务。

2、建设应急救援中心信息平台。利用并进一步完善应急救援中心现有的信息收集和指挥系统,建立好突发事件预警预测网络。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各地各部门收集的各类应急管理信息要在规定时间内报应急救援中心处理,应急救援中心分析汇总后及时向县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报告重要情况和提出建议,向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发出预防预警信息。

3、对各地各部门应急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建立全方位的协调联动机制,整合各类资源,实现人力、物资、设备、技术和信息的有机配置,做到统一调度和资源共享。在县政府的领导下,县应急办和应急救援中心每季度对各部门的应急救援实力进行检查,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二、加强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1、成立救援队伍。

消防应急救援队以消防大队为主,和东方社区消防队、民联社区消防队、专职消防队、专职消防队等消防队伍共同组建,负责火灾扑救、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

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由国土局组建,负责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救援。

矿山应急救援队由县安监局组建,负责矿山类突发事件搜救工作。

医疗应急救援队由县卫生局、药监局和红十字会牵头,以疾控中心、人民医院、中医院等医疗卫生力量为主组建,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其他事故中的医疗救治。

森林火灾应急救援队由林业局组建,主要负责森林火灾扑救工作。

防化防疫应急救援队由县环保局、畜牧局和农业局分别组建三个分队,负责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和生化、动物疫情、农作物疫情事件的应急救援工作。

地震应急救援队由科技局(地震局)、气象局分别组建两个分队,科技局(地震局)主要负责地震灾情监测、分析预报工作,气象局主要负责气象灾害的实时监测、预警和预报。

城市燃气应急救援队由建设局牵头,以茂源液化气有限公司、永丰液化气公司为主要力量组建,负责燃气设施管道保护维修以及燃气泄漏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电力供应应急救援队由供电公司组建,负责突发电力事件和其他灾害事故中的电力设施保护、维修。

建筑物抢修应急救援队由县建设局、房管局共同组建,主要负责建筑物倒塌事故抢险以及灾后房屋和城镇基础设施的抗震鉴定、修复、重建工作。

交通应急救援队由县公安局、交通局牵头,以县交警大队、高管十四大队、十漫高速管理所、县运管所、县公路局、县海事处及县内运输企业为主要力量组建,负责突发交通事件应急救援和其他事件中的救援队伍、物资运输和人员转移。

水利应急救援队由县水电局、城管局负责分别组建两个分队,水电局主要承担防汛抗旱和灾后水利设施的修复工作,城管局负责城区突发事件的生活用水供应和灾害事故破坏的供水线路的抢修。

通信应急救援队由县电信公司、移动分公司、联通公司组建,负责应急救援工作通讯保障,提供临时应急通信设备及恢复整修在灾害中被破坏的通信设施。

治安应急救援队由县公安局、县武警中队组建,负责现场秩序维护,开展相关警务工作。

后勤保障应急救援队由发改局、商务局、粮食局、中石化营业部共同组建,负责抢险救灾所需油料类、生活类救援物资供应。

灾民安置救援队由民政局负责组建,负责灾民临时住所、生活等后勤保障工作。

民兵应急救援队由县人武部负责牵头,各乡镇(场、区)组建分队,主要参加抢险救援、协助维护灾区社会秩序、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突发事件宣传报道队由宣传部组建,负责统一对外公共信息及灾害报道。

2、日常管理

各专业救援队伍日常由组建单位管理,发生突发事件时,接受县应急救援中心统一指挥调度。

各应急救援单位每季度向应急救援中心上报一次人员和救援器材装备情况,并明确一名责任领导,遇人动及时报应急中心备案。

各应急救援力量与县应急救援中心开通专线值班电话,保证24小时通讯畅通,每周一上午12点之前将本周值班人员名单、联系方式报应急救援中心办公室备案。

各队每季度定期召开一次研判会,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本单位队伍存在的问题,预测灾害事故可能发展的形式,部署相关工作。应急救援中心每半年至少组织召开一次研讨会议,各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参加,交流讨论各单位协同作战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

加强应急救援演练,各应急救援单位要为救援队伍配置必要的救援装备,储备足够的救援物资,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和实战演练。应急救援中心每季度派人进行专门指导,不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当发生突发事件时,各队在应急救援中心统一调度下,及时召集队员,携带救援装备和物资在规定时间内安全、迅速到达指定地点参与救援工作。

三、加强专家组建设,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1、组建应急救援专家组。充分发挥专家在应急救援、教育培训工作中的作用,给灾害事故抢险救援现场提供科学详细的信息资料、理论知识和灾害评估结果,确保有效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

2、建立人才数据库。各部门将本单位聘请的专家名单上报应急救援中心登记备案,同一类型的专家不得少于3人,并指定一人担任组长职务,负责本组人员的值班安排等事项。

3、实行专家值班备战制度。各单位在每周一向应急救援中心报告本周值班专家人员名单,值班专家必须保持通讯畅通,接到调度后,在规定时间内赶赴指定地点。

4、建立专家联席会议制度。应急救援中心每季度召开一次专家联席会议,会议时间、地点、议题等由应急救援中心拟定,各单位派专家组成员参加。

5、制定计划。每月深入各应急救援队讲授专业救援知识,指导处置突发事件。每季度集中举行一次应急救援知识宣传活动,利用各类媒体向公众讲解应急救援知识。

四、强化应急救援力量动员培训,提高应救和自救能力

1、坚持从实战需要出发,全面提升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的整体理论水平和应急救援实力。应急救援工作以各专业队伍为主,在专业力量不足以应对时由县政府决定动员、征用社会力量参与救援。

2、各单位要通过专家授课、现场技能培训、经验交流和模拟实战训练等方式,强化专业救援队伍对突发灾害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专业救援力量由各单位自行组织培训,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培训率达80%以上。由应急救援中心、志愿者协会和救援力量所属单位组织队员、志愿者、群众参加灾害事故现场模拟实战演练,每年至少组织两次。

3、各职能部门通过广播电视、移动电话短信平台、网络、发放宣传资料、现场知识讲座、技能演示等形式,向公众传递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五、加强应急物资储备,提高后勤保障能力

1、应急物资是应急救援和处置的重要物质支撑,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分工协作,整合资源,统一调配,有备无患”的要求,加强对应急物资的储备和管理,提高物资统一调配和保障能力。

2、应急物资储备的品种和数量定额由各专项预案牵头单位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需要确定和储备,并报应急救援中心备案,建立统一的全县应急救援物资储备数据库,实现综合动态管理和资源共享。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救援物资和设备由应急救援中心统筹调配,相关单位要积极响应,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建立“快速通道”,确保应急救援需要。

篇3

市政府召开本次会议,主要目的是……。刚才,同志宣读了《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同志简要通报了全市年安全生产工作情况,布置了下一步相关工作。总体来看,年,全市各地各部门进一步加大了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检查力度,加强了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全市安全生产形势较为平稳,各项数据控制在宣城市下达的控制指标范围内,全市未发生工矿商贸生产安全事故,是值得肯定的。当前,进入冬季,春节即将来临,安全生产工作迎来了全年的最关键期和重要时段,安全生产的任务越发艰巨。下面,就抓好春节前后安全生产工作,我讲几点意见:

第一,必须高度重视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

从各类事故发生的时段分布规律来看,春节前后往往是各类事故的高发期。但目前情况来看,个别部门和单位对安全生产工作在思想认识、责任制落实、措施力度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冬季安全生产就没有保障。各乡镇、街道和市直各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岁末年初的安全生产工作,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加强防范,强化责任。只有责任到位,才能措施到位,安全到位。一是强化领导的安全生产责任。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抓落实,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管理”和分工负责的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安全生产各项工作都明确具体落实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确保每个环节不出现纰漏,每项工作都能落到实处。二是强化各级各部门的安全监管责任。安全生产涉及方方面面,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要抓好安全生产,就必须齐抓共管,协同作战。市安委办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指导作用;市安监部门及其他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切实履行职能;要紧紧围绕安全生产工作,发挥各自优势,开展群众性的安全生产活动。总之,要通过落实职责,建立整体联动、反应迅速的安全生产监管网络。三是强化业主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业主是安全生产的行为主体,是最关键的责任主体,真正实现安全生产,最终要靠企业把生产经营每个环节的责任落实到位。要让业主真正懂得,搞好安全生产不仅仅是对员工的生命负责,也是他们发财和自身发展的根本前提。对那些安全管理流于形式的企业,违章、违规操作屡禁不止的企业,行业主管部门要强化监管,依法加大经济处罚力度,违反法律的,要加大对企业相关负责人的刑事责任追究。

第二,要立即组织开展节前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

从现在开始,到正月十五日期间,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各单位,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全面部署开展春节前后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集中对煤矿、金属与非金属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民爆器材、消防、学校、旅游等重点行业(领域)、重点单位和重点部位进行安全大检查。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制定大检查工作方案,时间上要实现全覆盖,检查范围上实现全覆盖,确保一天不放松、一处不放宽、一级不放纵、一人不放过。各地各部门要杜绝方案制定流于形式、操作性不强,坚决杜绝安全检查停留在表面,不够深入。原则上,自1月12日起,各地各部门要督促企业认真开展自查;1月17日至2月底,为各地各部门全面检查阶段;月24日起,市安委会办公室将组织多个督查组,对各地开展大检查工作情况及大检查成效进行专项督查,尤其对重点项目、重点领域以及一些安全生产重要部位、薄弱环节进行抽查。各牵头单位要加强组织协调,上下联动,加强重大危险源监控,落实防范措施,对排查出来的重大问题,要立即采取整改措施,确保事故隐患的消除。要突出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要加强矿山安全监管工作。有关乡镇和安监、国土等部门要深入落实非煤矿山专项整治和标准化建设措施,加强对爆破作业、采空区、防排水、排土场、安全出口、提升和通风系统、露天矿山边坡等的隐患排查和安全管理,落实防透水、防中毒窒息、防冒顶片帮、防坠罐、防火灾、防采空区塌陷、防爆破事故等工作措施。要严格执行煤矿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突出落实瓦斯综合治理各项政策措施,加强防治水和顶板管理等工作措施,加强煤矿供用电和爆破器材安全管理。

二要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管理。要以确保春运安全为重点,做好交通运输工具的安全技术检验工作,防止交通运输工具带故障运行;交警部门要加大对超载、超速、酒后驾驶、农用车非法载客及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进站上车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特别是要重点检查客运车辆严重超员、长途客运驾驶员疲劳驾驶、超速违规行驶等突出问题。交通运管部门要针对冬季雨雪雾天气和节假日人流集中等特点,认真制订和完善应急预案,并加强监督检查。加强对客运驾驶员的从业资格管理,落实GPS监控,强化对运输企业监管,加大对事故多发点、危险路段的治理力度,完善相关警示标志和安全保护设施,同时要抓好对客运车辆的治理整顿,对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客运车,一律停止运营。

三要强化消防安全工作。眼下正值冬季,风干物燥,是火灾事故的高发期。逢年过节、庆典活动增多,老百姓的民间活动增多,市民大量燃放烟花爆竹,居民用火、用电、用气增加,火灾隐患不容忽视。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对辖区内防火工作进行细致安排,分片区落实好包保责任制。督促有关企业和经营户必须保持高度的警觉,克服麻痹心理,做到警钟长鸣,健全消防安全制度,完善消防设施,取缔和查封不符合消防安全规定的场所,对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消防单位和部位,要严密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要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加大对重点林区的巡查力度,必要时封山令,杜绝一切野外用火,确保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

四要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工作。汪溪、港口、南办、中溪等地要将辖区内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生产企业作为监管重点,结合当前冬季安全生产特点,以防冻、防凝、防静电、防粉尘爆炸、防火为重点开展检查,突出抓好冬季生产装置设施、管线防冻、防滑、防泄漏、防中毒等防护措施的落实。危险化学品经营、使用单位要做到专库储存、专用场地存放,专人看护,严禁超标、超量,不得擅自扩大经营范围。要加强对液氯、液化石油气、液氨、剧毒溶剂等重点品种储运环节的整治与监控,严禁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运输工具和不按指定路线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车辆上路行驶。商务等部门还要加强对现有加油站安全条件的检查,对不符合安全条件的加油站,要督促立即整改到位,存在重大隐患的,要责令停业整顿。

五要加强烟花爆竹安全监管工作。烟花爆竹安全监管是各地安全监管的重中之重,若不重视,极易因非法运输、非法储存、非法经营等行为引发事故和社会矛盾。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一定要高度重视烟花爆竹及民用酒精“打非”工作,从生产、储存、销售、运输和产品质量等方面来全面规范烟花爆竹生产经营秩序。要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和安全教育,引导广大群众不购买非法产品、不运输储存非法产品、不燃放非法产品、不销售非法产品,增强乡镇、村领导和广大群众的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安监、公安、工商、质监等有关部门要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强配合,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活动。各地及有关部门要严肃查处烟花爆竹零售网点违规销售私炮等行为,杜绝非法烟花爆竹流入市场。

六要强化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冬季施工天气条件比较差,许多工程为了赶工期、赶进度,疏于安全管理,是事故多发期。住建委、开发区管委会等部门和有关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加强对建筑工程安全监管,突出开展打击非法违法建设行为。杜绝为赶工期、赶进度而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冒险蛮干。加强建设施工领域安全检查,强化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合同管理,坚决查处非法承揽工程和违规分包、非法转包的行为,坚决禁止无施工资质单位挂靠有资质施工企业承揽工程,坚决禁止施工企业违规分包和非法转包行为。重点加强施工现场脚手架搭设、临边深坑防护、施工用电、塔吊和施工电梯、施工机械的安全监督检查。有关部门要认真开展质量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依法查处,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决不能竣工验收和投入使用。

七要加强城镇燃气和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要加强城市天然气管网安全监督管理,严格液化气瓶充装、销售、检验工作,规范液化气经营单位储存、运输工作,严防发生泄漏和爆炸事故。质监部门要加强对压力容器、压力管道、锅炉、电梯、大型游乐设施的监督检查,落实定期检验制度,切实消除事故隐患,确保安全使用。

八要加强电力系统安全管理。供电公司等单位要高度重视电网安全,细致做好设备设施检修检查工作,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要根据电力负荷情况加强对供电设施、供电线路的巡回检查,及时处理各种隐患,确保安全供电。

九要加强公众聚集场所安全工作。要加强对商场、市场、学校、医院、影剧院、歌厅、游戏厅、旅馆、饭店、游乐设施等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单位的监督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特别要做好中小学校园安全工作。要认真排查校舍、食堂、校车、用火用电场所和易燃易爆物品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严防发生校园内危房倒塌、食物中毒、煤气中毒、拥挤踩踏、触电等事故。

篇4

关键词:宜居城市;城市环境改善;现代城市发展趋势;宜居城市建设方向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认为,一个“宜居城市”要有充分的就业机会,舒适的居住环境,要以人为本,应是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丰富厚重、生活舒适便捷、景观优美怡人、公共秩序井然有序的适宜人们居住、生活、就业的城市。“宜居城市”是所有城市的发展方向,要重视经济因素对宜居的影响,重视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将经济、自然、社会、人文环境作为宜居城市内涵的综合要素;关注城市安全、健康、舒适、便捷等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的问题,并注重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持城市和街区的风格同时要高效和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创造更多、更适宜人们居住、生活和工作的空间。宜居城市建设是一个综合系统,不仅包含城市的住区建设、市政设施、生态环境等硬件条件和发展目标,还涉及到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等软件环境和发展目标,视角和侧重点应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居住品质提升

着力降低建筑容量。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明确区域发展定位,合理调整城市功能布局,科学核定城市建设容量,合理进行城市布局,控制开发建设强度,改善过高过密的城市整体环境。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有序推进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逐步扩大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努力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发展房屋租赁。

努力提升住宅建设水平。统筹规划,重点建设一批精品楼盘,打造布局科学、环境优美、人文和谐的高品质的“宜居示范社区”,以点带面提高住宅建设水平。

(二)交通出行便捷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构建地面常规公交为基础,的士为补充的公共交通系统。

打造城市步行系统,积极营造方便的步行环境。逐步改造城区人行道,完善人行过街设施等步行系统,切实解决人行通道设置。推进全民健身登山步道建设,改善城区公共步行环境。

积极改进交通管理方式。加强城市交通标识系统建设,提高交通智能化管理水平,加强交通秩序管理,规范交通行为,提高市内交通管理的灵活性,实行停车位供应、交通拥挤费收取的区域差别政策,减少堵塞,保障畅通。

(三)城市景观美化

构建城市标志性景观系统。严格保护生态空间,组织实施一批城市公共空间,打造的独特风貌。

大力建设“森林城市”。结合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建设一批城市组团隔离带、郊野公园及大中型城市公园、道路绿地、社区公园,合理级配城市绿地系统,增加城市绿化规模,提升城市绿化质量。

努力扮靓城市“客厅”。重点打造一批城市广场、商业街区和休闲地段,着力处理好广场、街道与绿化、景观小品及周边建筑的相互关系,打造高品质的公共开放空间。

积极提高建设品味。以大型公共建筑为重点,着力提升建筑设计水平,逐步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建筑风格。提高城市夜景、城市广告、城市小品、城市家具的艺术水平,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内涵的城市景观雕塑,使各地的文化深入城市细节。

(四)服务设施完善

大力打造城市商圈。加强城市商业步行街、商业中心建设,提升商业品质,营造良好的商业购物休闲环境,打造突显现代化、城市形象的城市(次)中心商业氛围。

着力加强市级医院现代化建设。合理调整医院布局,整合现有医院资源,重点加强在城市新区新建医院的规划控制,新建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有一定影响的现代化医院。努力提高人均医疗卫生资源拥有量。

重点建设一批大中型文化设施。以公益性项目为重点建设一批市级大型文化基础设施,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的社会服务。建设一批区级文化设施。

积极推进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社区为单位,进行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场所建设,营造积极健康的社区文化。合理布局,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提高医护水平,做到小病不出社区。着力完善社区商业服务设施,提高商业设施覆盖率,方便市民日常生活。

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按服务半径合理布局中学、小学、幼托等教育基础设施,方便就近入托、入学,同时合理规划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育品质。

进一步提高市政设施服务水平。科学规划、适度超前建设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提高普及率,构建安全稳定的供应体系。使城区供水、燃气、有线电视、因特网基本普及,进一步提高电力、自来水、燃气供应的稳定性。

(五)生态环境保护

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大力加强对工业“三废”、汽车尾气、施工粉尘的污染防护与治理,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加强河流污染综合防治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全面开展污染源普查和清理工作,重点加强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确保城市用水安全。

着力提高环卫水平。切实加强城镇生活垃圾的收集、清运、处理处置工作,全面提高环卫设施装备和管理的现代化、科技化水平,进一步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排水三级管网,扩大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

深入推进节能减排。积极调整产业布局,严格产业准入条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成一批循环型企业和循环型园区,开展能效测评与标识制度,建立节能运行监管体系,积极推动现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积极推进水源热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

(六)公共安全保障

重点加强防灾避难场所建设。加快推进应急避难场所、灾害定点医院、救灾物质储备基地、救灾通道和直升机停机坪等防灾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

有效提高生命线工程应变能力。系统收集整理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资料,建立统一数据库,明确实时监控、临时加固、紧急抢险的措施与方案,确立定期检查维护机制,确保城市生命线工程完好率达到100%,以便紧急状况下可尽快恢复城市基本功能。

积极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完善城市公共突发事件总体预案及各专项应急预案并适时组织演练,建设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中心,建立公安、消防、急救等应急服务联动指挥系统,提高城市各有关部门应对危机的能力。加大对市民防灾减灾教育和宣传力度,提高市民防灾减灾意识。

努力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控制水平。大力推进平安城市建设,确保刑事案件发案率逐年降低。积极开展市民和外来投资者的安全感调查与分析,针对不足进行改进,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与投资环境。

(七)就业与社会保障

提升就业环境。健全和规范公共就业服务、社会保险经办、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争议处理等工作机构,加强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完善促进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社会保险、劳动关系、劳动保障监察等各项劳动保障业务的信息化网络。建立就业监测和失业预警体系、薪酬调查系统和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应用系统,形成多层次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科学决策支持体系。

健全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扩大养老、医疗保险等险种覆盖面,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满足居民的福利需求。

(八)“宜居社区”建设

宜居社区需要科学规划,政策牵引,整合资源。新社区建设注重规模适当、功能完备、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老社区注重危旧房改造、降低人口密度、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遴选有文化特色街道作为城市文化的主要载体。

提升社区住宅建筑品质,开发智能化、生态化、个性化住宅小区。降低社区建设容积率,增加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完善社区康娱设施,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意识。

提升社区物业管理水平。健全物业管理体制,完善经营机制,引导行业健康规范有序发展。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

(九)城市形象塑造

全方位推进历史文化保护,最大程度延续自己的历史文脉。妥善处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建设的关系,加强对历史地段的再利用。全面系统清查古树、古迹以及能体现本土文化的建筑,编制保护名录,制定相应保护要求与措施。

弘扬本地特色文化。积极发展文化旅游,扩大自己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建设一批能体现人民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文化场所。

参考文献:

[1]李业锦,张文忠.宜居城市的理论基础和评价研究进展.地球科学进展,2008(03).

[2]鲁春阳,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评价.西南大学学报,2008(06).

[3]蒋洪涛,关于西部地区宜居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山西建筑,2006(07) .

[4]李丽萍,郭宝华.关于宜居城市的几个基本问题.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6(03).

[5]任致远,城市要科学发展当前城市发展值得注意的几个倾向问题.城市发展研究,2006(02).

篇5

一、夯实企业安全生产基础

(一)加强企业安全管理机构建设。

1、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和监督体系。企业及其下属单位建立安全生产委员会或安全生产领导小组,领导、研究、部署、检查、落实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地研究重大安全生产事项,制订、实施和改进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制度和措施。(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州、县政府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分工负责)

2、督促企业依法设立安全管理机构,配齐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各类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从业单位,存在重大危险源以及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其他单位,要设置安全生产管理专职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其他单位按照满足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需要,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委托安全技术中介服务机构、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专家等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技术服务。(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经商委、国资委、住房城乡建设局、交通局、水利局、公安局、国土资源局及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配合)

(二)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

3、督促企业落实安全主体责任的有关规定、安全条件、行业标准、工作职责和承担的法律责任。(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发改委、经商委、法制办及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分工负责)

4、强化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第一责任人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责任制。法定代表人要依法确保安全投入、管理、装备、培训等措施落实到位,确保企业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分工负责)

5、明确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企业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协助主要负责人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在涉及重大安全事项时,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持有一票决策和否决权;其他负责人对各自分管业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负领导责任;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其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实施日常综合管理;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对分管业务范围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分工负责)

6、督促企业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责任体系应涵盖本单位各部门、各层级和生产各环节,明确有关协作、合作单位责任,并签订安全责任书;要做好相关单位和各个环节安全管理责任的衔接,相互支持、互为保障,做到责任无盲区、管理无死角。(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分工负责)

7、充分发挥职代会在企业安全生产重大问题中的监督作用;发挥工会组织的劳动保护监督力量,建立企业内部工会组织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健全机制,落实职工在安全生产中的参与权和监督权。(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及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配合)

(三)健全完善企业安全管理制度。

8、督促企业健全完善严格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安全生产例会、安全生产例检、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现场带班、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作业场所职业安全卫生健康管理、隐患排查治理、安全培训计划、安全生产责任考核、民主管理监督、安全生产承诺等基本制度。(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分工负责)

(四)加强企业班组安全管理。

9、督促企业要切实加强车间、工段、班组等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强化班组安全管理基础,严格执行安全规程、作业规程和操作规程,定期组织对安全设施、设备和个体安全防护用品进行维护保养和检测,保障安全设施、设备正常运转和正常使用。(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经商委、国资委及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分工负责)

10、建立班组长岗位绩效考核机制,强化和落实班组安全责任。(州、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及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配合)

11、在企业、车间、工段、班组全面开展“零事故”活动,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州、县总工会牵头,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及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配合)

二、严格企业安全管理

(一)进一步规范企业生产经营建设行为。

12、加强对生产现场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章指挥、违规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等“三违”行为。凡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和超时限组织生产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对企业及其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规定上限的经济处罚。对以资源整合、地质勘探、基建和技改名义违规违法组织生产、或故意拖延工期的企业,立即责令停产停业,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予以关闭。(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资委、经商委、交通局、公安局、国土资源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及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分工负责)

(二)及时排查治理安全隐患。

13、建立安全隐患拉网排查、挂牌整改、追踪督办、台账档案常态机制。企业要落实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控责任制,经常性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切实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建立以安全生产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导的隐患整改效果评价和隐患排查治理后续评估制度,确保整改到位。(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分工负责)

14、对重大安全隐患治理实行逐级挂牌督办、公告制度,重大隐患治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州级行业主管部门或州安委会办公室挂牌督办,督促地方政府和企业及时整改。对整改不及时、措施不力的,依法依规从重处罚,对处罚后仍不进行隐患整改的,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予以关闭。对隐患整改不力造成事故的,要依法追究企业和企业相关负责人的事故责任。(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分工负责)

(三)强化生产过程管理的领导责任。

15、督促企业主要负责人和班子成员要轮流现场带班。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落实矿领导带班并与工人同时下井、同时升井。对无企业负责人带班下井和该带班未带班的,对有关责任人按擅离职守处理,同时给予规定上限的经济处罚。发生事故而没有领导现场带班的,对企业给予事故处罚规定上限的经济处罚,并依法从重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公安、监察等相关部门配合)

(四)强化企业职工安全培训。

16、督促企业制订详细的员工教育培训计划并严格组织实施,针对不同岗位人员落实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机构、培训费用,提高员工安全生产素质。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经理、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按规定接受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特种作业人员必须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加强新进人员岗前培训工作,新员工上岗前、转岗员工换岗前要进行岗位操作技能培训,保证其具有本岗位安全操作、应急处置等知识和技能。(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质检局及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分工负责)

17、凡存在对井下作业人员没有进行安全培训教育,或存在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及未按规定培训上岗、无证上岗的企业,要立即停产整顿,依法进行处罚。(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质监局及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分工负责)

(五)全面开展安全达标。

18、督促企业按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的要求,加大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投入,深入开展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为内容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各类企业都要达到国家或行业规定的安全生产标准。(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分工负责)

19、督促大中型露天矿山、地下矿山和四级以上尾矿库在年底前达到安全标准化最低等级;2013年底前,所有金属非金属和尾矿库要达到安全标准化最低等级;年1月1日以后换发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必须达到安全标准化最低等级,否则不予办理延期换证手续。(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发改委、经商委、环境保护局、国土资源局配合)

20、督促危险化学品生产和储存企业、经营和使用剧毒化学品企业、有固定储存设施的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使用化学品从事化工或医药(化工)生产的企业,按照相关要求在年底前完成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经商委、国资委、发改委、环境保护局配合)

21、凡在规定时间内未实现达标的企业要依法暂扣其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责令停产整顿;对整改逾期未达标的,由同级人民政府予以关闭。(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经商委、质监局牵头,各行业主管、监管配合)

(六)加强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

22、督促各类生产经营建设企业完善作业场所职业安全健康设施设备,新、改、扩建和引进工业项目其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护设施要严格执行“三同时”规定,实行职业健康许可制度。全面开展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项目申报,加强职业安全健康防护培训,配备合格的职业危害特种防护用品,定期对接触职业危害的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卫生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总工会、发改委、经商委及各行业主管、监管配合)

(七)严格落实承包工程等安全管理制度。

23、督促建设单位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对建设项目工程依法招标,建设单位不得将建设工程交予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对项目建设生产经营单位违规违法分包、转包和盗用、挂靠、借用资质等行为的,依法停工停产,并追究项目业主、承包方等各方责任,造成严重后果和损失的要追究法律责任。对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的单位,应当履行安全生产协调、管理职责,并与承包、承租单位签订符合国家规定的有效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在承包合同、租赁合同中约定有关的安全生产管理事项。(州、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交通局、水利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配合)

24、未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未约定安全生产管理事项,未对承包(承租)单位履行安全生产协调、管理职责,发生事故的,要同时追究发包或者出租单位的相应责任。承包、承租单位必须具备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交通局、水利局配合)

(八)严格城镇地面挖掘施工安全管理。

25、督促地方政府要制定城镇地面挖掘施工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和责任,建立和执行城镇地面挖掘安全确认制度。(州、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交通局、水利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配合)

26、督促项目业主和施工企业在组织实施挖掘地面前,要认真查阅有关资料,全面摸清项目涉及区域各类地下管道(线)的分布和走向,严禁在管道(线)保护范围内搭建建(构)筑物,制定可靠的保护措施,在取得各类管道(线)业主单位书面确认后,方可按照安全施工要求进行作业,严禁在不明情况下,进行地面开挖作业。各类管道(线)业主单位要配合项目业主和施工单位对地下管道(线)情况进行现场交底,并作出明确的标识,必要时在作业现场安排专人监护,确保地下管(线)网安全。(州、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相关部门配合)

27、未经管道(线)业主单位确认擅自组织施工或已知管道(线)分布和走向仍不当施工造成管道挖断、破坏或在管道(线)保护范围内搭建建(构)筑物发生事故的,追究项目业主和施工单位的相应法律责任。(州、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相关部门配合)

三、建设坚实的安全技术保障体系

(一)加强企业生产技术管理。

28、督促企业强化技术管理机构的安全职能,大力培育专业技术人员、注册安全工程师等安全生产技术职业队伍。切实落实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技术管理负责制,强化企业主要技术负责人技术决策和指挥权。(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及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分工负责)

29、因安全生产技术问题不解决而产生重大隐患的,对企业主要负责人、主要技术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给予处罚;发生事故的,依法追究责任。(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监察局及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配合)

(二)强制推行先进适用的安全技术装备。

30、督促企事业单位开展安全科技研发,加快安全生产关键技术装备的换代升级,着力推广安全生产适用技术和新装备、新工艺、新标准,引导重点行业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水平。加快在安全检测监控、安全避险、安全保护、个人防护、灾害监控、特种安全设施及应急救援专项装备等安全生产专用设备方面的推广和应用,促进生产经营企业加快提升安全装备水平。(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发改委、科技局、经商委、质监局及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分工负责)

31、督促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排专项资金,建设完善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等。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企业要在3年内实施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四等以上的尾矿库要在3年内完成全过程在线监控系统;规模以上露天矿山(不含型材矿)要在年底前全部采用中深孔爆破、机械铲装、机械二次破碎技术和装备;逾期未采用的,依法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发改委、经商委、科技局配合)

32、督促化工企业在“十二五”期间完成采用“十五种危险化工工艺”的生产企业实现自动化控制、中央控制和自动连锁控制系统改造。(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发改委、经商委、科技局负责)

33、督促运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的道路专用车辆,旅游包车和三类以上的班线客车以及公交车、校车、企业自备客车、各类工程应急抢险车辆要安装使用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GPS卫星定位装置,在2年之内全部完成;大型特种设备要安装安全监控管理系统。(州、县交通局牵头,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安局、财政局、质监局、旅游局、经商委及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配合)

(三)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34、以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金安”工程)建设原则为指导,以提高安全监管效率和优化服务为目标,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通信技术、CA技术(数字认证技术)、GI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用3—5年的时间,建立国家、省、州、县四级五层信息网络广域网。(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发改委、财政局、科技局配合)

35、通过业务重组和工作规范,建立起包括金属非金属矿山监管、危化品监管、烟花爆竹监管、重大危险源监管、伤亡事故管理五个子系统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及行政执法系统以及包括事故调度快报、事故统计、行政执法统计、职业病危害统计和安全生产辅助决策支持等五个子系统的安全生产调度与统计系统和信息系统(信息网站)。(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发改委、财政局、科技局配合)

四、建设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

(一)加快省级安全生产区域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36、按照行业类型和区域分布,依托有关大型企事业单位,加快建设一批行业特点突出、专业性强、辐射面广的州级安全生产区域性应急救援队伍。依托有关企业的专业救护队,采取政府与企业共建方式,加快金属非金属矿山、危险化学品州级区域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金属非金属矿山、危险化学品和建筑施工等高危行业的企业应当依法依规建立应急救援机构,生产经营规模较小的,应当指定兼职的应急救援人员,同时与邻近专业救援队伍和专业机构签订救援协议。(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发改委、财政局、公安局、交通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卫生局、政府应急办负责)

37、督促交通、石油、电力、燃气、给排水、通讯等行业建立并完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并接受同级政府应急管理机构的工作指导。(州、县公安局、交通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经商委、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发改委、政府应急办配合)

(二)建立完善企业安全生产预警机制。

38、督促企业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动态监控及预警预报体系,每月进行一次安全生产风险分析。发现事故征兆要立即预警信息,落实防范和应急处置措施。(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分工负责)

39、加强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严格落实重大危险源登记、申报、建档、检测、评估和监控。全面开展重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落实整改责任、人员、经费和时限。(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分工负责)

40、督促企业及时掌握气象、水利、地震等部门的预警预报信息,情况紧急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停止生产、停止作业、停止建设及撤离作业人员等必要措施,确保人身和财产安全。(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经商委、国土资源局牵头,气象局、水利局、地震局和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配合负责)

(三)完善企业应急预案。

41、督促企业认真落实《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建立完善应急管理制度,加强应急预案的编写、评审、、备案等工作,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演练,根据演练评估情况,不断修改和完善应急预案,增强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加大对应急预案的宣传培训力度,确保人人了解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职责和程序。严格落实赋予企业生产现场带班人员、班组长和调度人员在遇到险情时第一时间下达停产撤人命令的直接决策权和指挥权。因撤离不及时导致人身伤亡事故的,要从重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政府应急办牵头,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分工负责)

五、严格行业安全准入

(一)加快完善安全生产技术标准。

42、督促各行业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有关部门要根据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要求,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安全技术标准,对实施许可证管理制度的危险性作业要制定落实专项安全技术作业规程和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州、县经商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分工负责)

(二)严格安全生产准入前置条件。

43、把符合安全标准作为高危行业企业准入的前置条件,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实行严格的安全标准核准制度。严禁烟花爆竹生产加工企业进入州内,继续实行专营化经营。矿山以及用于生产、储存、运输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应当分别进行安全条件论证和安全评价。凡不符合安全条件或违规建设的,要立即停止建设,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关闭。降低标准造成重大隐患的,追究相关人员和负责人的责任。(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发改委、经商委、公安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交通局、水利局、质监局、供销联社负责)

六、严格实施安全监督管理

(一)进一步加大安全监管力度。

44、发挥各级政府安委会平台推动作用,强化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对安全生产的综合监管,全面落实公安、交通运输、国土资源、建设、工商、质监、气象等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及行业主管部门的安全生产指导职责,严格执行《省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五项制度(试行)》,形成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公安局、交通局、国土资源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经商委、工商局、质监局、气象局和及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分工负责)

(二)加大“打非”工作力度。

45、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等影响安全生产的行为,强化政府监管主体责任,切实落实县、乡(镇)两级政府属地工作监管职责;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要加强联合执法,以强有力措施取缔、查处非法违法企业。(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监察局牵头,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分工负责)

(三)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建设。

46、建立健全州县安监机构,充实人员编制,落实装备经费,提高监管人员专业素质和技术装备水平,强化基层监管能力建设,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现场监管和技术指导。(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编办、财政局配合)

(四)强化对企业安全生产的属地化和行业管理。

47、督促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属地监管责任,加强日常安全监管工作,对当地企业(包括中央驻、省管企业和招商引资企业)实行严格的监督和监管。(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监察局牵头,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分工负责)

48、督促州级有关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对省管企业安全生产监管履行行业监管职责,同时对颁发行政许可的企业履行安全监管职责,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资委、监察局、法制办牵头,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分工负责)

49、各县政府应当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明确各乡镇和所属政府各部门安全监管的范围和职责。(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监察局牵头,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分工负责)

50、督促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组织对下一级企业安全生产状况进行安全标准化分级考核评价,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并向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担保业等主管部门通报,作为企业信用评级的重要参考依据。(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分工负责)

(五)加强建设项目安全管理。

51、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原则,严格落实审批、监管的责任,落实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要包括安全监控设施和防有毒有害气体、防尘、排水、防火、防爆及防治职业病危害、防雷电灾害等设施,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的设计和验收要依法取得行业主管部门的专项审查。安全设施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未做到同时设计的一律不予审批,未做到同时施工的责令立即停止施工,未同时投入使用的不得颁发生产和安全许可证或者不得投入使用,并视情节追究有关单位负责人的责任。(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发改委、经商委、公安局、交通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水利局、气象局、总工会和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分工负责)

52、严格落实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监管等各方安全责任,确保建设项目施工安全。严格执行化工企业试生产方案备案制度,凡是不符合规定要求、不具备试车条件的,一律不允许试车。(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发改委、经商委、公安局、交通局、水利局、电力公司和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分工负责)

(六)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53、充分发挥工会、共团、妇联组织的作用,依法维护和落实企业职工对安全生产的参与权与监督权,鼓励职工监督举报各类安全隐患,对举报者予以奖励。(州、县总工会、团委、妇联、财政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

54、有关部门和地方要进一步畅通安全生产的社会监督渠道,设立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接受人民群众的公开监督。(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宣传部、总工会、监察局配合)

七、落实安全生产政策措施。

(一)加大安全生产投入。

55、督促各级政府视地方财力的情况,不断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入。(州、县发改委、财政局牵头,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

56、督促安全监管、财政和税务部门切实做好高危行业(领域)企业安全费用提取与使用的监管工作,规范企业安全费用的提取范围、标准、收取、使用等,全面落实安全生产经济政策。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确保隐患治理、安全技术改造和装备资金投入到位。(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财政局牵头,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分工负责)

57、督促金属非金属矿山、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道路交通运输等高危行业(领域)企业必须落实提取安全费用税前列支政策;安全费用必须专项用于安全防护设备设施、新技术应用、应急救援器材装备、安全生产检查评价、事故隐患评估整改和监控、安全技能培训、企业安全文化和应急演练等与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投入。(州、县财政局、国税局牵头,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公安局、交通局和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分工负责)

58、督促高危行业(领域)企业积极探索实行全员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财政局负责)

59、严格落实工伤保险制度,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州、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

(二)提高工伤事故死亡职工一次性赔偿标准

60、从年1月1日起,依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对因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职工死亡,其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调整为按全国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计算,发放给工亡职工近亲属。并依法发放工亡职工一次性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州、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财政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配合)

八、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制定落实安全生产规划。

61、未编制“十二五”安全生产规划的县,要加快编制。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把安全生产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明确安全生产目标和专项规划。(州、县发改委、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分工负责)

62、督促企业把安全生产落实到企业发展和日常工作之中,在制定发展规划和年度生产经营计划中要突出安全生产,确保安全投入和各项措施到位。(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经商委、国资委牵头,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分工负责)

(二)强制淘汰落后技术和企业。

63、凡列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不符合有关安全标准、安全性能低、职业危害严重、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予以强制性淘汰,更不得以招商引资的名义进入我州。各县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区工业布局的实际,积极支持有效消除重大安全隐患的技术改造和搬迁项目,严禁安全水平低、保障能力差和职业危害严重的项目建设和延续。(州、县发改委、经商委牵头,科技局、财政局、监察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配合)

64、对存在落后技术装备、构成重大安全隐患和职业危害严重的企业,要予以公布,责令限期整改,逾期未整改的依法予以关闭。(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发改委、经商委牵头,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分工负责)

(三)加快产业重组步伐。

65、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导向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大对相关高危行业企业重组力度,进一步整合或淘汰浪费资源、安全保障条件低和职业危害严重的落后产能,提高安全基础保障能力。(州、县发改委、经商委牵头,财政局、国土资源局、国资委、国税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配合)

九、实行严格的考核和责任追究

(一)严格安全生产目标考核。

66、要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体系,做到月分析、季通报和年考核,进一步严格安全生产控制指标考核和较大以上事故指标考核,按照州政府有关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的要求和下达的年度生产安全事故控制指标,对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各项安全生产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核,对考核成绩优秀的由各级政府给予表彰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给予通报批评,严格落实重大事故“一票否决”。(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监察局、公安局、交通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国资委及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配合)

67、对发生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或工矿商贸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的,要根据情节轻重,依据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方面党纪政纪处分的规定,由监察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追究县级及以上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的责任。(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监察局和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配合)

(二)加大对事故企业负责人的责任追究力度。

68、企业(道路交通运输企业负主要责任的)发生较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追究事故企业主要负责人责任;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事故企业主要负责人或企业实际控制人的法律责任。发生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除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实际控制人责任外,还要追究上级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责任;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企业实际控制人和上级企业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对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负有主要责任的企业,其主要负责人终身不得担任本行业企业的矿长(厂长、经理);对较大事故负有主要责任的企业主要负责人,5年内不得担任本行业企业的矿长(厂长、经理)。对非法违法生产造成人员伤亡的,以及瞒报事故、事故后逃逸等情节特别恶劣的,要依法从重处罚。(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监察局牵头,国资委、总工会和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配合)

(三)加大对事故企业的处罚力度

69、对于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道路交通运输企业负主要责任的)或一年内发生2次及以上一般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并负主要责任的企业,以及存在重大隐患整改不力的企业,由安全监管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向社会公告,并向投资、国土资源、财政、建设、银行等主管部门通报,一年内严格限制新增的项目核准、用地审批、财政资金支持、银行贷款等。(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宣传部、发改委、经商委、国土资源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银监局负责)

(四)对打击非法生产不力的地方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

70、各县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打非”工作,在所辖区域对群众举报、上级督办、日常检查发现的非法生产经营企业(单位)未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查处,致使非法生产经营企业(单位)存在或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对县、乡(镇)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以及相关责任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州、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监察局牵头,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配合)

篇6

一、切实增强环境污染整治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不断加大环境污染防治力度,全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好转。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仍然突出,农业农村污染问题也日趋凸现,直接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开展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环境权益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要紧紧围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充分认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把环境污染整治作为促进发展的一件大事、执政为民的一件实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总体要求和指导方针

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的总体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为根本出发点,以水系和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为重点,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加强治污能力建设为着力点,打一场环境污染整治的攻坚战,为建设生态省奠定坚实的基础。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必须贯彻以下指导方针:

(一)坚持以人为本、讲求实效。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改善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二)坚持统筹协调、突出重点。按照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生产生活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举的要求,进一步加大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企业的环境污染整治力度。

(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保执法能力建设,加快推进环境保护的法制化和现代化进程。

(四)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进一步完善环保政策,加大环保投入,加强环境监测监管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环境污染治理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支持和参与环境污染整治。

三、工作目标

到年,全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基本得到控制,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县以上城市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率先建成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环境污染防治能力明显增强,环境质量稳步改善。

——水系、主要湖库、河网等水体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60%以上;地表水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60%以上,其中钱塘江流域达到70%以上;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85%以上。

——环境空气质量按功能区要求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酸雨污染得到控制;城市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和日均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声环境质量按功能区要求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58%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2%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到6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30%;工业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90%;废旧放射源集中收贮率达到100%。

四、主要任务

(一)全面加强水环境整治。

确定水系及杭嘉湖、宁绍、温黄和温瑞平原河网为重点流域,全面推进水污染综合整治。制定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规划,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按照环境功能区水质要求,严格核定各排污单位的排污总量,严格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严禁无证或超量排污。建立跨行政区河流交接断面水质管理制度,确保交接断面水质达到规定标准。导致水质达不到规定标准的责任方政府应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限期实现交接断面水质达标。在交接断面水质尚未达到控制目标期间,严格控制水质超标的污染物指标,禁止许可建设增加该类污染物排放的项目,并重新核定现有相关排污单位的排污总量指标。县级以上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编制可能影响交接断面水质的各类规划时,应包括交接断面水质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并征求相邻政府的意见。对跨界河流等水体,因上游排污对下游造成重大污染的,上游地区应给予下游地区相应的经济补偿。

确保饮用水源水质达标。各地对辖区内的饮用水源地要依法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在国土规划和城乡规划中,对饮用水源保护区要划定严格的控制建设区域。坚决搬迁或关闭威胁饮用水源安全的污染源,禁止新建、扩建对饮用水源地有污染的建设项目,坚决取缔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畜禽养殖场(点)和水产养殖网箱。在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严禁一切排污行为。各地都要制定城乡一体化的给排水计划,优化水资源配置,保证城乡供水水量和水质。

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深入实施“碧海行动计划”,陆海兼顾,河海统筹,综合治理近岸海域污染。沿海城镇建设和产业布局要与海洋功能区划相衔接。严格控制陆源、船舶和养殖污染物排放。建立健全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和灾害防御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对赤潮的监测和研究,预防赤潮灾害。全面建立海域使用许可和有偿使用制度,保护海洋自然资源。加强对海岸带、近海湿地、人工鱼礁等生态系统的保护。

(二)继续强化工业污染整治。

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力度。建立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管理制度,实行挂牌督查、限期整治、动态管理。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在达到整治目标前,暂停许可建设增加污染物排放的新、改、扩建项目。加快化工、医药、制革、印染、味精、水泥、冶炼、造纸等重污染行业治理,排查确定一批重点监管企业,实行跟踪督查,督促企业落实污染整治措施,限期实现整治目标。对无法做到稳定达标排放、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一律实行停产治理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达标无望的要坚决予以关闭。落实产业政策,坚决取缔、关闭“十五小”、“新五小”企业,加快淘汰工艺设备落后、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企业。依法严肃查处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转、偷排污染物等不法行为。

严格新建项目监督管理,从源头上防止污染。加强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严格环保准入。对选址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或村镇建设规划,不符合国家及省产业政策,不符合清洁生产要求,不符合达标排放要求,不符合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不符合项目所在地环境功能区划环境质量要求的建设项目,各级发展改革、建设规划、经贸、环保、国土资源等部门要严格把关,坚决不予许可建设。化工、医药、制革、印染、味精、冶炼、造纸等重污染行业的新建项目一律进入规划的工业功能区,实施集中监管控制。在重要生态屏障区域、水系源头地区和已无环境容量的区域,严格禁止新建有污染项目。与建设主体工程配套的环境保护设施项目,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对不依法执行行政许可程序和执行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追究其行政和法律责任。凡属国家明令淘汰或未履行环保手续的建设项目,由有关经济综合部门或环保部门依法提请同级政府予以关停,供水、供电、金融等部门要积极配合,采取相应措施。对政府明令关闭的企业,工商部门要依法吊销其营业执照。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扶持发展污染小、能耗物耗小、效益高的生态环保型、资源节约型产业。按照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要求,积极实施清洁生产和废物综合利用,从源头上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定期公布污染物超标排放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规定限额的污染严重企业的名单,督促企业落实清洁生产的各项措施,限期实现治理目标。到年,50%以上的重点污染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继续深入开展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区、ISO14000示范区、环境友好企业、绿色企业活动。

加快火电厂脱硫步伐,加快淘汰水泥机立窑。到年,火电厂配套建设脱硫设施机组装机容量在总装机容量中的比例达到50%以上,单机容量300兆瓦以上火电机组脱硫率达到90%以上。新建和在建火电厂必须同步配套建设脱硫设施。加快实施燃煤锅炉脱硫工程,到年,35吨以上燃煤锅炉脱硫率达到50%以上,其中75吨以上燃煤锅炉脱硫率达到70%以上。年底前,淘汰所有水泥机立窑。燃煤陶瓷窑要逐步改为燃气陶瓷窑。

强化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管理。加强对核电厂、铀矿等民用核设施的监督管理和周围地区辐射环境监督监测,确保核设施周围的环境和公众安全。抓好放射性涉源单位的监督管理,确保用源安全。建设标准化放射性废物暂存库,对废旧放射源实行集中收贮管理。加强电磁辐射污染防治,遏制电磁辐射污染蔓延的势头。

(三)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以创建环保模范城市为抓手,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继续加强城郊结合部和铁路、高速公路、国道沿线的烟尘治理,巩固扩大城市“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污染燃料区”的建设成果。县以上城市建成区根据需要划定“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污染燃料区”。严格环保审批,加强餐饮业油烟治理。严格建筑施工工地和建筑物料运输管理,有效控制城市扬尘污染。严格执行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整治。积极优化城市交通网络,严格实施城市机动车禁鸣喇叭和拖拉机禁入城区的规定,加强对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督管理,有效降低城市噪声污染。加强城市内河河道整治,消除河道黑臭现象。积极推进垃圾处理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严格处理垃圾填埋场渗沥液,确保达标排放。对危险废物的产生、运输、经营、贮存、处理处置等经营活动实施许可制度,对危险废物转移实施有效的事前监控和事后监督。全面推进危险废物集中处理,加强对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监督。加快推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严格规范进口废物环境监督管理。

与城市化进程相衔接,加快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到年底,全省县以上城市全面建成污水处理厂,发达地区的中心镇基本建成污水处理厂。在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中,同步规划建设污水收集管网,实施城镇截污工程,不断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现有城镇污水处理厂在年底前完成配套截污管网建设,氮磷排放超标的污水处理厂还应配套建设氮磷脱除设施。污水处理厂必须严格执行污水排放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规定限额,确保达标排放,同时落实污泥无害化处置措施。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要配有脱磷脱氮工艺,截污管网等配套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使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理系统。新建垃圾处理设施应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处理技术达到国家规定的无害化要求;现有处理设施未达标的,必须在年底前改造完成。禁止生活垃圾简易填埋和不符合规定的小型焚烧处置。加快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到年,*、宁波、温州、衢州和台州建成危险废物集中处理设施,无害化集中处理率达到70%。各市都要加快建设区域内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并确保运行,在设施尚未建成期间,有关市、县(市、区)应制定符合环境保护和卫生要求的医疗废物过渡性处置方案。

(四)着力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整治。

高度重视农业面源污染整治。严格依据环境承载能力,优化畜禽养殖业布局,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力度。2005年底前基本完成“禁养区”内现有养殖场的关停转迁。严格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环境影响评价,实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要配套建设沼气工程等污染治理设施,实现畜禽粪便资源化、无害化。到*年,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同时,逐步削减“限养区”内散养畜禽的存栏量。加强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科学合理控制养殖规模,积极推行生态型、健康型水产养殖模式,建设绿色水产品基地。大力扶持生产并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有机肥。到*年,全省实施以平衡施肥为重点的合理施肥技术1000万亩,积极推广商品有机肥、作物专用肥、缓释肥等新型肥料,实现化肥的减量增效。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确保食品安全。加强秸秆还田、秸秆转化新型能源及工业原料的技术开发,鼓励开展农田灌溉水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控制农业氮磷流失。

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强村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万里清水河道”等工程,积极推进生态乡镇建设,不断改善村镇人居环境。到*年,建成100个省级生态乡镇或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建成1000个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完成10000个整治村的环境整治工作。加快乡镇工业布局调整,推进中小企业向工业集聚区集中,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达标排放。积极推进农村畜禽养殖区、工业生产区与生活居住区分区建设。实行环卫进村,建立村庄保洁制度,加快农村改水改厕进程,推行村庄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村镇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应纳入城乡规划,逐步实现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积极发展沼气,推广生物处理污水技术,促进农村污水净化。积极推进河道和小流域综合整治,减少水土流失,削减水体内源污染。继续开展“青山白化”专项治理,全面推行生态葬法。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快建立多元化的环保投入机制。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切实保证各级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所需经费,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投入,逐步提高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支出的比重。要积极争取国家中央预算内、国债等各类生态环境专项建设补助资金,推动我省的环境污染整治。重大环境污染整治和生态建设项目,要优先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从2005年到*年,省级财政逐年增加安排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治理方面的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环境监测设施和监管网络、重大环保科技项目建设,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和清洁生产示范工程、重点流域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等。市、县财政也要相应建立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强化对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加强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和项目后续管理,努力提高财政性环保资金的投资效益。

积极推进污染治理产业化、市场化进程。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投融资政策,鼓励国内外资金投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项目。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加快推进水价改革,合理提高城镇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实现城镇污水处理厂保本微利运营。尚未开征污水处理费的城镇,要抓紧开征。固体废物处置也要积极推行经营服务性收费。探索建立环境容量有偿使用制度,逐步试行二氧化硫等排污权交易,利用市场机制降低污染治理成本。积极探索环境污染整治与城市开发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在改善环境中提高城市开发效益,在城市开发中积累环境整治资金,形成环境污染整治的良性循环机制。

(二)加快建立环境污染整治的科技支撑体系。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环境污染整治中的积极作用。加强污水处理、垃圾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电厂脱硫、机动车尾气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整治等方面的环保科技攻关,努力取得新突破。积极推广环境污染整治先进实用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加速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提高污染控制能力与污染防治水平。加强环境科研、监测机构建设,加快培养一批技术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环保专业技术人才。

加快提高环境监测监管的现代化水平。市界、县(市、区)界重点水域交接断面分别在2005年和*年底前建成水质自动监测设施。城镇污水处理厂和省级重点监管企业在2005年底前建成废水在线监测设施,省级重点监管企业在*年底前建成废气在线监测设施,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必须同步建成在线监测设施。县以上城市在*年底前建成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加快建设环境监控网络平台,*年底前完成省、市、县三级联网,实现信息共享。

(三)加强环保执法能力建设。

加强环保法制建设。深入开展立法调研,加快地方环境保护立法进程,加快制定相应的政府规章。加大环保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和普及力度,增强全社会特别是政府工作人员和企业经营者的环保法制意识。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环保执法。建立部门联合环境执法机制和重点案件移送督办机制。加大环保违法案件的处罚力度,切实解决执法成本高、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行为,一律依法严肃查处。要定期不定期地公开曝光一些典型违法案件,形成强大的执法声势。

加强环保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环境监察和监测机构建设,进一步充实环境监察和监测工作力量,落实环保执法工作经费,改进环保执法装备和其他条件。重视基层环保工作网络建设,执法任务重的乡镇要配备必要的环保执法力量。加强思想作风建设,不断提高环保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执法能力。

(四)建立健全环境安全预警和应急机制。

各级政府要建立本地区的环境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相应的警戒线,制定分级管理的实施方案。要加强对环境状况的日常监测,及时分析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积极主动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努力降低或避免环境损害。要制定重大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和敏感区域的应急预案,明确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基本流程和职责分工。要加强应急专业队伍建设,改善应急处置装备,建立健全专家和技术支持系统。一旦发生重大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各级政府要迅速启动应急机制,统一指挥,多方联动,确保突发事件科学、依法、及时、有效地得到处置,把因此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2004年率先建立钱塘江流域水质安全联防和预警应急机制。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部门分工抓落实的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机制,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省政府已成立省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各级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各级环保、发展改革、经贸、建设、农办、农业、林业、海洋与渔业、国土资源、交通、水利、监察、科技、公安、财政、工商、新闻宣传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环境污染整治目标的实现。

(二)建立和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

从2005年开始,环境污染整治工作纳入省政府各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省政府每年与各市政府签订环境污染整治目标责任书。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明确本地区、本部门环境污染整治的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各级政府要把环境污染整治作为政务督查的一项重点内容,确保各项整治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整治目标如期实现。要把环境污染整治纳入生态省建设考核体系,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要严格考核,确保奖惩分明。对工作得力、成效明显的地区和部门及其负责人,要给予奖励;对工作责任不落实、工作进度滞后甚至造成重大污染事件的地区和部门及其负责人,要严肃追究责任。各地环境污染整治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要作为省对市、县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要依据。

篇7

经市政府同意,今天召开全市价格工作会议。会议的主题是:正确认识当前价格形势,部署年价格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启动清费减负及“民生价格监管年”活动。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正确估价当前价格形势,树立稳定物价的信心。

俗话说,价格不稳,天下难安。当前,价格总水平涨幅过高、过快,已成为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从目前情况看,国家统计局4月15日公布了年一季度主要经济数据。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0%,其中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4%,环比下降0.2%,刚性涨价因素依然存在。一是国际市场输入型的涨价压力在进一步加大。从我国进口商品的结构来看,原油、铁矿石、粮食,有关大宗商品的原材料所占的比重比较大,而这些大宗商品的价格恰恰在国际市场流动性充足的情况之下,涨幅也是最高的。原油价格现在已经突破110美元/桶,粮食,包括很多金属矿的价格一季度都涨了10%以上。二是流动性过剩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三是劳动力成本提高和土地流转费用增加具有长期性;四是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运用价格杠杆促进“两型”社会建设,也将提高企业生产成本。此外加上其它不确定性因素,价格总水平上涨是必然趋势,预计明年乃至十二五期间都将面临较大的价格上涨压力。但我们也要树立信心,看到有利于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积极因素:一是从稳定物价的决策层面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将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二是从稳定物价的物质基础看,我国粮食连续七年增产,我省去年粮食总产也达到585亿斤,比上年增加5亿斤左右。当前主要是工业消费品产能过剩,供应充足。三是从稳定物价的金融环境看,国家的货币政策将从“适度宽松”回归“稳健”,有利于收紧货币闸门,抑制流动性过剩。四是从稳定物价的政策措施看,国家“十六条”和我省“十九条”稳定价格总水平的调控措施,如扶持生产、保障供应、加强收费监管、完善价格调节基金等经济调控手段、加强对垄断行业定价成本监控等都是指向长远的体制机制性措施。国务院自2006年以来,3次修订《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进一步强化了价格处罚手段,有利于从根本上稳定价格总水平。今年一季度,外贸出现逆差,这是六年来第一次出现季度逆差,说明我们的外贸进出口结构向着我们希望的基本平衡方向在发展。一季度进口增速比出口增速要高6个百分点左右,这也说明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复苏的贡献在增加。虽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都有所上涨,但是由于中央对物价的问题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物价调控措施。从3月份的情况来看,CPI的环比数据3月份比2月份下降了0.2%,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说明中央关于物价调控的一些措施效果初显。只要切实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出台的物价管理政策措施,就能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做好价格工作的责任感。

物价涉及群众衣食住行,关系千家万户,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当前,许多涉及民生的问题都表现在价格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主要是:一是一些单位违反收费管理权限,擅自设立收费项目,自定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收费;二是一些部门、单位利用垄断地位强行服务、强行收费甚至只收费不服务;三是一些单位收费行为不规范,暗箱操作,看人收费,不公示,不明码标价甚至乱收费;四是一些单位借收费、罚款名义索拿卡要、搭车收费,以评奖为名强制收费,以协会、学会名义利用中介机构有偿服务变相收取管理费、摊派费用等;五是一些经销商、经营业主涉嫌价格欺诈、囤积居奇、牟取暴利、串通涨价、哄抬物价等问题。以上价格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也影响了全市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各方面强烈要求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加大价格执法力度,大力整顿市场价格秩序,缓解物价上涨的压力。过来我们加强了对农产品、液化气、超市粮油、肉、蛋、禽价格的日常巡查,组织开展了打击农产品串通涨价、囤积居奇等价格违法行为的专项检查,并对全市农贸市场经营业主的价格行为进行了提醒告诫,24小时开通12358价格举报热线,畅通维权渠道。严厉打击了价格违法行为,去年我们重点开展了涉农、涉企、教育、医疗、国土、房产、建设等行业价格大检查。查处部分单位无证收费、超标准收费、超范围收费、只收费不服务等违价金额997万元,行政处罚120万元。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大价格违法行为查处力度,促进经济环境的好转。在座的各位都是我市收费单位的负责同志,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视价格工作,重视依法治费治价工作,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深刻领会,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对物价工作的要求和具体部署上来。

三、准确把握年价格工作重点,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今年是建党周年,也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价格工作,意义尤为重大。按照市委、市政府及上级价格主管部门的部署要求,年我市价格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价格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根主线,实施“两型五化”战略,着力加强价格总水平调控,积极稳妥推进价格改革,切实加强民生价格监管,大力整治价费秩序,充分发挥价格职能作用,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贯彻落实这一总体要求,我局今年将具体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贯彻落实湘政发[]30号文件,努力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稳定价格总水平是今年价格调控的首要任务。今年CPI涨幅要控制在4%左右是中央和省里的目标和要求,我们作为县级市,CPI的涨幅必须要低于4%,这对我们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省政府30号文件着重从构建发展生产、保障供应、稳定物价长效机制层面,采取了19条具体有力、指向长远的政策措施。我们的任务就是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的要求,做好稳定物价的具体工作,确保预期价格调控目标的实现。一是加强价格监测。围绕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切实加强粮、油、肉、菜、化肥等重要商品价格的监测分析和预警预报,健全价格应急预案;二是落实各项调控监管措施。认真落实好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扶持生产保障供应、清理规范农产品流通环节收费、实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制度等各项调控监管措施,妥善把握政府管理价格调整的时机和力度,尽可能降低调价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三是加强市场价格监管。依法打击各类价格违法行为,实施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实行提价备案制度。对已经实行市场调节价的成品粮及粮食制品、食用植物油、鸡蛋、牛奶、奶粉、猪肉、牛羊肉及其制品、液化气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重要商品和服务,列入提价备案名单的生产经营者一次性提高价格4%以上、10日内连续调高价格累计6%以上或者30日内连续调高价格累计10%以上的,应当在价格变动之日起24小时内向我们书面报告价格变动的情况和原因。对价格变动理由不充分的,价格部门要予以劝诫,要求经营者退回原价或者降低调价幅度。四是充分发挥价格调节基金的调控作用。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价格调节基金的征收力度。原则上不受理任何减免请示,确有实际困难的单位,必须先完成上缴任务,年终市政府同意后酌情给予补贴。对无正当理由,拒不缴纳价调基金的将按《湖南省价格监督管理条例》第四十一条之规定,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另一方面,充分运用价格调节基金扶持“菜篮子”“米袋子”工程建设,保障市场供应。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徐守盛省长讲话要求,根据年第5次临湘市政府市长办公会议纪要,今年将运用20%的价格调节基金在江南镇牛湖村建立“寿光情”2000亩蔬菜基地,以大幅度提高我市蔬菜自给率,确保市场供应。五是抑制不合理价格上涨。制定、调整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严格依照规定进行成本调查和监审,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制定和调整,严格按规定程序实行价格听证,对经营者的定价行为,要严格加以规范,坚决抑制不合理价格上涨。

(二)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转型困难,与资源价格过低不无关系。如果不从资源价格上进行改革和调整,将难以从源头上来解决能耗过高、利用效率太低的问题。因此,即使今年价格总水平上涨压力较大,但国家和省仍将适时出台一些资源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措施。一是电价。按照国家和省市要求,进一步推进城乡用电同价,对居民生活用电实行阶梯式电价。落实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和脱硫加价政策措施,淘汰落后产能。积极配合国家和省推行竞价上网试点,鼓励电力供需双方签定电力购销合同协商确定电价,促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规模工业企业进行大用户直供试点。二是水价。拟将原来居民生活用水、行政事业用水、经营服务用水、工业用水、特种行业用水五类简化为居民生活用水、非居民生活用水和特种行业用水三类用水。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乡镇自来水价格的管理工作,部分乡镇已建自来水厂但未向物价部门报批供水价格的必须向物价部门提出定价申请,并严格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价格执行。三是成品油和天然气价格。我们将严格按照国家、省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认真履行职责,积极会同商务局、石油公司和华润燃气公司等有关部门抓好贯彻落实,确保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在我市平稳顺利实施,落实相关补贴政策。进一步改革完善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管理办法,适当理顺国内天然气与进口天然气和可替代能源的比价关系。根据国家和省关于调整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格的有关规定,做好销售价格的联动工作。四是环保收费。按照省物价局的要求,今年要进一步加大对排污收费的管理力度。年我们将污水处理费上调到了0.6元/吨,污水净化中心要加大污水处理费的征收力度,保证足额征缴和专款专用。

(三)进一步整治规范收费秩序,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1、认真开展收费清理。年9月以来,国家和省为了推进行政事业性收费改革,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清费减负政策。截至年年底我市累计取消、停止和降低了100多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了一批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管理的服务性收费,切实减轻了企业和群众负担。目前我市收费项目明显减少,征收额度有所下降。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的清理规范收费行为,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工作与上级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与企业和群众的期望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今年,我们将对现行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再一次进行全面认真的清理,该取消的取消,该降标的降标,让最新的收费政策、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得以贯彻落实,切实规范收费行为。清理规范收费是我市今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的重点之一,对于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收费单位应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加强系统内部对收费项目的执收管理,及时办理收费许可注销、变更手续,切实加强对收费资金的管理,从源头上清理乱收费,杜绝乱收费行为的发生。我们也将对行政事业性收费资金不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和不按收费文件规定用途使用的,予以严肃查处。

2、严格开展一年一度的收费年检工作。收费年检年审是收费事后监管的一项重要措施。各收费单位要按要求建立好收费台账,对执收的每一项收费都要予以登记。我们将把收费台账的建立和规范登记作为收费年检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便掌握情况,为科学制定、调整收费政策提供依据。收费单位要高度重视收费年检工作,根据上级要求严格按临价字[]8号文件精神,携带相关资料按时参加年检。市纪委已将各单位收费年审和收费员资格检审作为全市各部门行风评议内容之一。收费单位和收费员经检审合格的,才能取得合法的收费资格进行收费。逾期未参加年检的单位,我们将按照《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条例》和《服务价格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取消其收费资格,在电视台公告。

3、全面开展收费员的培训和发证工作。

去年,省物价局下发了《湖南省收费员管理制度》,要求对全省行政事业性收费人员实行收费员证管理制度。今年,我市要按照相关要求,全面完成收费员的培训和发证工作。凡是在市物价局领取了《收费许可证》的市直和上管行政事业性单位均需配备专(兼)职收费人员,并参加培训。凡需要参加培训而没有及时送培学员的,市物价局不予发放《收费员证》,市财政局不予办理非税票据购领手续。培训时间和地点我局将另行通知。

4、进一步加强“涉企”“涉农”收费清理整顿工作。

年根据省市文件我们在全市范围内取消和降低了一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共取消收费许可证8个,减少大小收费项目共计185项,减少企业负担约400多万元,取得了不错的社会反响。今年我们将把完善涉企收费公示制度作为工作重点,全面推行涉企收费网络监审,逐步扩大监审面。把价费服务深入到工业园区企业,为企业实实在在解决影响其发展的价费问题;同时实行行政事业单位涉企收费下限制,凡属于市本级财政非税收入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有下限的,一律按下限执行,降低涉企收费标准。进一步完善涉农价费公示制度,对涉农收费公示做到常抓不懈。去年我们印发了《临湘市价格服务进农村实施方案》,将进一步完善涉农价费公示工作,扩大公示面,作为价格服务进农村的一项基本内容。全市乡镇总公示牌和部门收费公示牌覆盖率达到了100%。今年我们将对所有的公示牌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和维护,对变化了的收费政策在公示牌上及时进行了变更。通过价费公示,加强涉农价费信息进农村的力度,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5、认真落实对弱势群体的价格优惠政策。全面落实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下岗人员、低保户等群体在出行、出游、就医、就业、就学、居住、生活等各方面的价费优惠政策,让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今年我们已对低保对象和下岗人员再就业价格优惠政策进行了重新审核,对取消和降标的项目进行了清理,并在绿化广场醒目位置设立了价费公示牌;继续督促相关部门落实好对我市城镇低保户水、电、气、污水处理、有线电视等价费补贴和优惠减免政策,确保低收入群体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生活水平。

6、进一步加强价格认证业务建设。要稳定和拓展价格鉴定、鉴证业务,加强涉案物价格鉴证,积极扩展涉税财物认定工作,充分发挥价格认证工作服务司法、服务政府、服务社会的公共服务职能作用,处理价格纠纷,维护司法公正,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四)大力开展民生价格监管年活动,加强市场监管。

按照省、市价格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民生,经市人民政府同意,我局党组研究决定在全市开展民生价格监管年活动。今年的民生价格监管工作,重点部署了整顿规范公用事业价格、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房地产价格、教育收费及超市、商场、农贸市场价格行为的“五大重点”。

1、强化教育收费监管。我们将进一步规范幼儿教育收费。从严核定公办幼儿园的收费标准,强化对民办幼儿园收费的备案管理,通过严格的成本监审,控制民办幼儿园的收费标准;进一步规范学校服务性收费行为,着力规范伙食费,严禁各学校采取强制手段要求学生在校就餐;对全市非义务教育学校的公寓收费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和整顿,分档次从严核定学生公寓收费标准;整顿规范中小学教辅资料价格,严格界定学生自愿购买资料的品种及数量,切实解决教辅资料“高定价高回扣”问题,减轻学生负担;进一步规范高中择校收费行为,严格执行“三限”政策;强化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公示率要达到100%。

2、加强房地产价格监管。重点加强廉租房租金和保障性住房价格的监管,认真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各项收费优惠政策,从严核定经济适用房销售价格和廉租房租金标准。进一步规范我市新建商品房交易价格行为,严格控制房价上涨幅度,认真清理各类涉房收费,强化对依托行政职能强制服务的收费监管,重点整顿涉房垄断行业的收费行为。将重点打击擅自制定经适房销售价格,超过价格部门核定的销售价格销售、不执行国家对房地产价格和收费上的优惠政策、不按规定明码标价、虚假宣传诱使消费者交易或通过虚假交易等行为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物价等行为。

3、整顿公用事业价格秩序,规范收费行为。

开展水价、电价、燃气价格、城市公共交通价格检查,严肃查处价格违法行为。针对成品油价格上涨及线路营运里程发生变化等情况,重新核定全市乡镇线路的客票价格。简化公路客运票价分类,取消节假日和春运上浮政策。督促收费公示制度落实、检查各项价费优惠政策落实情况。

4、着力规范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价格。今年,我们将联合卫生局,对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及《岳阳市增补基本药物目录》内的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加快基本药物价格政策在我市的全面实施,保证基本药物的配送供应和合理使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用药需求,减轻群众看病负担。重点检查政府定价药品是否按规定执行,医疗机构销售药品,是否按规定执行加价率,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药品,是否执行零差率政策、医疗机构是否按规定的医疗服务项目和标准收费。

5、严厉打击价格欺诈行为。在全市部署开展打击价格欺诈行为的专项检查,重点查处旅游、商业、餐饮等行业及超市、商场、农贸市场的价格欺诈行为,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重点打击经营者在促销中虚假标价、模糊标价、虚构原价、虚假折扣、模糊赠售、隐瞒价格附加条件、不履行价格承诺及囤积居奇、哄抬价格、变相涨价及串通涨价等行为;尤其是要依法严厉查处垄断行业、权力部门利用职权和强势地位,强制或变相强制销售和服务,抬高价格、多收费用等价格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