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纠纷法律条文范文
时间:2024-03-22 16:29: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纠纷法律条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经济法;宪法;协调发展
经济法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法律保障,经济发展促进了我国的繁荣昌盛,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实力,我国综合GDP领先世界其它很多国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经济的发展,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等会产生一定的经济纠纷,在纠纷处理的过程中,严重需要用法律来解决,经济法是解决经济纠纷的依据,必须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完善经济法,但经济法制定过程中必须依靠宪法,但经济法的发展促进了宪法的发展与完善,共同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进行保驾护航。
一、经济法发展的宪法基础
宪法是根本大法,经济法的发展需要依靠宪法。在大力发展经济同时,要注重经济法的完善,经济法的完善需要依据宪法为基础,经济法是保障经济高速发展的法律基础,经济法促进了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宪法规定了经济法的规范要求,实现法律的整体功能。经济法是解决经济问题法律,要根据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结合宪法制定一个科学的法律,让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经济法在经济实践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要针对问题,以我国宪法为基础,进行科学的进行经济法完善,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经济法要取得较大发展,就必须充分重视其宪法基础,从中汲取营养并获得支撑。同时,推进宪法的全面实施,也必须重视经济法的发展,因为宪法的许多原则规定,都需经济法来加以落实;如果经济法的发展不充分,就会影响宪法目标的实现。事实上,经济法的发展,既是宪法规定的要求,又是宪法发展的要求,它对宪法的发展同样具有推动作用。经济法在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也对宪法的发展提出新要求,宪法是根本大法,但也不是不变的,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也是在不断完善与发展,为其它法律提供基础保障。
二、经济法的发展对宪法发展的推动
(一)经济法的发展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宪法的内容,进而推进宪法的发展
法律是一种约束,也是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保护作用。宪法是根本大法,宪法也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与发展。现在是全球经济高速发展时代,经济纠纷是一种常态,必须要用经济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经济高速发展,出现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经济法必须发展与完善,用来适应经济问题的出现,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法律保护。经济法在修改完善的过程中,要不断进行修改,要考虑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有时候可能需要跟宪法出现不一致情况下,有必要的时候需要进行宪法修改,这样有助于经济发展,提高中国企业的知名度,因此经济法的发展与完善,进而推进宪法的发展,为宪法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二)经济法的发展对宪法发展的推动,在不同国家的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显现
我国宪法简单明了,只是一个总则,对其它法律约束较少,经济法的发展与完善对宪法影响不大,宪法改动很少。但在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宪法条文很明确,比如在美国,经济法的改变,必须修改宪法,要就违背宪法的条例,经济法的改变对宪法的影响是很大的,同时促进了宪法的发展。
三、经济法与宪法在发展中的协调
(一)宪法与经济法所共有的“经济性”,是两者能够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
宪法与经济法都涉及经济领域中的法律条文,这是二者的共性。随着宪法中经济性规范与日俱增,宪法的“经济性”日益凸显。经济宪法的不断丰富,体现了时代需要和发展要求,而且从发展趋势上看,经济宪法可能仍会与日俱增。要落实和体现这些经济宪法,就必须大力推进经济法的发展。反之,如果一国的经济法不能得到实质的发展,则不仅其宪法的规定不能落实,而且还可能在实质上损害其经济发展。事实上,各主要国家都曾经或正在努力构建较为完备、发达的经济法制度,这对于推进其经济和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经济发展促进国家其它领域发展,宪法是各个领域的基本大法,提供法律支持。
(二)宪法与经济法所共有的“规范性”,为两者的协调发展提供了规则基础
经济法制定是依据宪法的法律条文,其“规范性”是一致的,这是二者协调发展提供了规则基础,也就是其形式是一样的,经济法在修改过程中,促进了宪法的发展,反之,经济法的修改与完善需要遵循宪法,就是二者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共同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侯作前.论财政税收法研究中的宪法之维[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5(05).
[2]周刚志,冯理.论中国财政宪法的实施:条款、机制及评估[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5(05).
[3]苗连营.纳税人和国家关系的宪法建构[J].法学,2015(10).
[4]肖巧平,曹正龙.监察委试点后,如何获得宪法“通行证”?[J].人民之友,2017(01).
篇2
在讨论打假问题时,人们在愤怒之余,往往将希望寄托在法律上,或者,将制假贩假的横行无忌归咎于立法的不完善和执法的不严厉,尤其是司法和执法过程中的地方保护主义。人们相信,只要法网密不透风,执法重拳出击,制假贩假者将无所逃逸,打假云云,岂非探囊取物?
现实的问题是:我们关于打击假冒的法律多的是,从民法通则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从商标法专利法一直到明确规定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和“侵犯知识产权罪”的刑法,涉及制假贩假行为的法律条文少说也有数十条,可谓法网密布,相关的民事、刑事惩罚也规定得既严厉又明确,但是,为什么这些法律得不到有效的执行呢?既然制假贩假数额巨大者属于犯罪行为,我们星罗棋布地设在各个地方的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为什么如此疏于职守呢?
原因其实简单得很:我们的司法和执法机关是地方化的机关,它们与地方的权力部门和经济利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规模的制假贩假哪里瞒得过当地的政府官员们?与一些官员的相互默契以及分赃使得制假贩假者成为一些地方政府保护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独立地侦查、起诉和惩罚这类犯罪的执法司法机关,便成为惟一可以求助的机构了。然而,问题在于,我们的公安机关只是政府下面的一个部门,检察院、法院从法条上说倒是独立,可是实际上它们在财政、人事等方面完全依赖同级首脑机关,要求它们在关系到地方财政收入甚至更隐秘的经济利益时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岂非又要马儿跑,又不让马吃草?
更有甚者,司法不独立的危害又何止纵容制假贩假一端?可以说,法院、检察院的地方化已经成为妨碍市场经济建设的一个瓶颈环节。近年来,许多发生在异地企业之间的经济纠纷,不同地方的法院各为其“主”,把法律当做所谓“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一味地袒护本地企业,严重破坏了法律的统一性和由统一法律所保障的交易安全。须知广泛的交易市场和大量的发生在陌生人之间的交易行为乃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色,而此类交易得以有序进行离不开非地方化的独立的执法和司法的保障。司法的非地方化靠在法院和检察院系统搞“教育整顿”是难以解决实现的;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必须顾及全院百十来口子“干警”的饭碗。
篇3
关键词:林业站;承包;林场;利弊;乡村集体林场
中图分类号: X50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24.091
“林业建设是事产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林业与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内在联系。林业经济不仅具有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也具有巨大的经济功能,因此,为了发展林业经济,村都相继建立起了林场。林场的运作形式属于集体式,集体林场数量众多,经营的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大力发展林业,可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原料和资源,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林场经营不善,经济效益不高。为转变当前现状,林业站决定承包乡村的林场,实现对林场的集体式管理,使其管理更具专业性与系统性。
1 林业站承包经营乡村集体林场的概述
近几年,我国综合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旨在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视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创新,大力发展乡村集体林场,是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如今,为了促进乡村林场经济的全面发展,林业站以承包经营乡村集体林场的形式,对乡村林场进行综合性的管理,并提供最为先进的种植技术与多元化的品种。我国就乡村集体林场的发展做出了相关的规范,建立了集体林权制度,对林地具有占有、收益与处分的权利,可对林地进行综合的调配,依照法律所规定的方式进行集体林场的管理,充分发挥林业站的重要价值,进而提高林业经济发展水平。大力发展林业经济,能够为制造业、加工业提供所需的木质资源,进而促进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1]。通过林业站的承包与经营,代替了村民进行树种的培养,且培养树种的质量更高,提高经济效益,但也会衍生出林权纠纷、经济纠纷等问题,可见,林业站承包经营在具备优点的同时,也具备相应的缺点,应正确对待集体林场管理形式,并对林业站的承包与经营工作进行完善与优化。
2 林业站承包经营乡村集体林场的利与弊
2.1 优势
通过对林业站承包经营乡村集体林场的分析,得知其具有很大的优势,相较于传统的林场经营模式效益更高。传统的林场运营,由于村民的专业性不强,技术不先进,运用传统的种植方法且林地的管理工作不够全面,导致林场经济发展缓慢。通过林业站的承包与经营,能够对集体林场进行综合性的管理,解决人员专业性、技术先进性和管理及时性等问题。林业站通过承包,能够对林场进行集体性的安排,加大在林场建设上的投资力度,强化对专业性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建立更为专业化的团队,为林场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与人员支持,保证林场建设的专业性。同时安排专业人员对林地进行全面化的管理,提升林地管理质量。林业站承包与经营集体林场,相对于村民自身而言,林业站具有资金与技术上的优势,且部分地区的林业站设置了农机服务中心,针对林业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入地分析,能够运用最高效、实用的种植技术来培育最新的品种,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2.2 劣势
林业站承包经营集体林场具有诸多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林权纠纷与经济纠纷问题。在林权纠纷方面,有些村民并不想将林地承包出去,但是为响应国家政策或林业站的相关规定,不得不将林权转让,由林业站进行经营,一旦林地种植产量大,经济效益有所提高时,这些村民就会想将林地要回去,进而产生一系列的林权问题,这种现象主要是村民法律与经营意识薄弱所致,是林业站承包与经营集体林场中一个常见问题。在经济纠纷方面,当林地产生经济收益时,会进行利润的分配,若林业站未按照先前合同中规定的比例进行利润分配,会让村民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很难使村民信服,进而与林业站产生经济纠纷,或是村民只是关注表面的现象,认为经济收益好,当利润发到自己手中时觉得不合算,就会与林业站产生纠纷,影响林业站的正常运营。林权、经济纠纷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经济效益分配不均,林权过度集中而产生的,是林业站承包与经营集体林地中面临的现实性问题。
3 林业站承包经营乡村集体林场的发展策略
3.1 完善集体林场承包法律制度
林业站是对林业管理的重要站点,具备足够的林地发展与拓展资金,满足林地发展的基本条件。实现林业站承包与经营集体林场,是林业经济一种发展模式。但就以往林业站承包集体林场的经验来看,林权与经济纠纷问题很是突出,成为制约林业经济的重要因素,村民与林业站间的关系日益紧张。为应对此项问题,应加强法律建设,针对林业站承包与经营乡村集体林场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司法解释,对双方的各项行为进行严格的法律约束,并将重要的法律条文拟定到合同中去,合理分配双方的利润,并对林权进行明确的划分,林地权归村民所有,林业站具备承包权与经营权,但是不具备林地的所有权,禁止出现村民失地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林地纠纷问题的发生,营造和谐的林地发展氛围,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3.2 建立专业的管理团队
为了发展林业经济,林业站应加大在林地建设上的投入,构建专业化的团队,对集体林地进行综合性管理,根据现代社会各类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市场需求,进行树木品种的选择,同时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大面积的种植。林业站可以引进多种树种,实现多种树种的穿插与层次种植,既能满足来自社会不同方面的需求,也能降低病虫害的传播速率,能够保证树种的生长质量,促进林地经济的发展。同时林业站设置珍贵树种培育区,打造林地产业品牌。对管理人员进行及时的培训,并传其病虫害防范知识,及时做好林地的除草工作,保持林地内部环境的清洁,解决林地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实现对林地的精细化管理。
3.3 引进先进的林地种植技术
技术决定着林地的发展水平,决定树木的生长质量,技术的规范性与先进性是林地发展水平的关键。技术的选择,可以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形态,选择合适的种植监督与列阵方式,应将林地建设作为一个绿色企业来进行经营与管理,选择优良的树苗品种,制定合理的种植与栽培计划,并对荒山荒地进行大面积的开发,避免资源的浪费,同时也能积极发展当地经济产业,封山造林,圈出不同模块的林地进行经营,大力发展当地林业种植产业,提高林业站承包与经营乡村集体林地的重要价值,促进林业经济整体水平的提升[2]。
4 结语
综上所述,林业站承包经营乡村集体林场的方式是一把双刃剑,既有优势又有劣势。优势体现在能够为林业经济提供专业化的管理,保证林业品种的多元化,对林场种植基地进行合理的分配,提高在林场上的资金投入与技术投入,进而提高林场的经济效益,但是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林权和经济纠纷日益突出,林业制度不健全是林业站承包经营乡村集体林场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完善制度与优化团队,促进林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冬亮.村庄社区产权实践与重构:关于集体林权纠纷的一个分析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2013,11(11):85-204.
[2] 张利军.浅析如何做好基层林业站的工作[J].生物技术世界,2015,9(09):40.
[3]李尚勇,单华平.建始县集体林场现状与发展对策[J].湖北林业科技,2011,(04).
[4]罗盛峰.一个村办林场的变迁对发展山区农村林业的启迪[J].广西林业,1998,(05).
篇4
关键词: 高职;物流法规;案例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24.1
物流法规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熟悉国内外物流操作中应遵循的法律、法规、国际公约等有关规定。这些法律法规与学生日后的工作是息息相关的,所以,物流法律法规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但是在讲授物流法规的过程中,有两个问题较为突出:一是教学内容杂乱,不成体系;一是学生没有法律基础,对法律学习有畏难情绪。为此,本文提出了专题案例教学方法,首先分析了物流法规教学过程中突出的两个问题,其次分析了传统教学法的主要缺陷,最后详述了专题案例教学法在物流法规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 物流法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在物流法规课程教学过程中,有两个问题非常突出。第一,物流包括运输、储存、搬运、分拣、包装、加工等多个环节。由于并没有统一的部门法来规范,因此,每一个环节都由不同的部门法律法规来规范,实体法和程序法都有涉及。但是法律的学习是有阶梯性的,比如,没有学过民法的人去学习经济法、商法就会很吃力,因为在没有民法基础的情况下,有些法律概念、法律术语不容易理解。所以,物流法规教学就面临着教学内容多而杂乱,体系不清晰的问题。第二,高职院校的学生是高考战场上侥幸存活下来的最后一批士兵,跟本科生相比,他们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都有些不足。对他们而言,学习那些艰深的法学理论,翻看那些晦涩的法律条文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因此,如何打消学生对法律学习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使高职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物流行业中所必须掌握的法律知识,就成为高职院校物流法规课程教学所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2 传统教学法的主要缺陷
传统的教学法,以教师为本位,着重知识的灌输,将教学过程看作是知识的传输,没有充分强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锻炼自己探索、组织、表述等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学生缺乏主动性的学习,如此所得的知识,不但有其局限性,且学生不能学以致用。这样只能培养出理论不深、实践不精的教条型人才,很难适应经济的发展。传统教学法在高职教育中主要表现出以下弊端。
(1)教学观念的偏差和局限。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习无积极性。把人的培养仅仅局限在知识的传授上,重理论、轻实践,不能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
(2)教学环节上的缺陷。首先,传统教学法重学轻用,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对于哪些知识用处大,哪些知识用处小,在什么条件下怎样用以及知识之间如何配合运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等没有足够的重视。过分地依赖教学大纲和计划,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应用性和灵活性。其次,传统教学法重结果轻过程,只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身,不重视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社会与人的发展的实际要求,排斥学生的思考和个性,只需听讲和记忆便可以掌握知识。
因此,探索一种适合高职物流法规教学的方法,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就成为职业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
3 专题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物流法规课程中的实际应用
为了解决上述在物流法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专题案例教学方法。这一方法的特点就是打破部门法的整体性,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法律知识,在不背离法学内在逻辑性的前提下,整合成若干专题,然后采用案例教学法向学生讲授这些法律知识。为了详细介绍专题案例教学法,本文从整合专题和案例教学两方面进行论述。
(1)整合专题。根据法学体系的连续性和物流行业的专业性,将物流法规分成以下八个专题。
专题一,民法基础。民法的基本理论知识,尤其是一些基本概念,是学习物流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因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从未接触过民法学知识,所以在第一个专题先向学生介绍民法的基础知识是必须的。针对高职学生和本门课程的特点,不可能向学生讲授过深、过宽的民法理论。所以,有必要对民法知识进行筛选。为此,本专题分成两个部分,民法基础和合同法总论。专题二,货物包装法律法规。本专题主要讲解普通货物包装和危险货物包装的法律要求,货物包装破损的责任分担和索赔技巧,以及如何运用保价运输化解风险。
专题三,货物装卸法律法规。本专题主要介绍货物装卸的交接,验货期限与装卸员工管理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
专题四,货物运输法律法规。本专题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陆路运输法规、水路运输法规、航空运输法规和多式联运与集装箱业务法规。
专题五,货物储存法律法规。本专题分别讲述仓储合同与保管合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仓储合同中存货人与保管人的法律责任,存货人欺诈行为的防范技巧,保管合同中保管人与寄存人的法律责任。
专题六,物流加工法律法规。本专题主要介绍承揽合同中定做人法定义务,合同标的物转移与风险承担两部分内容。
专题七,货物配送法律法规。本专题主要讲解物流配货的赔偿法律责任和配送货损的免责条款设计。
专题八,经济纠纷解决法律制度。本专题主要是有关程序法的介绍。重点讲解仲裁法和民事诉讼法。在经济纠纷的解决过程中,因为程序上的漏洞而败诉是非常可惜的。所以,本专题让学生了解诉讼程序的一些规则。
以上八个专题,除了专题一(民法基础)、专题八(经济纠纷解决法律制度)外,其余六个专题是按照物流行业的业务流程来设计,涵盖了物流企业经营活动中每一环节所涉及到的法律法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上述八个专题的学习,可以很好的掌握相应的法律知识。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规避法律风险,制定相应的对策。
(2)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为教学媒介,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19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商学院开始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案例教学法传出了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都引进了案例教学法。
在物流法规这门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是非常适用的。首先,法律的学习本身就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主要表现在法律有自己的一整套专业术语,不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看法律条文就如同看天书一般,而且法律规定也比较多,法律关系也比较复杂。通过实际案例的讲解,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枯燥的法律知识。其次,在现代法制社会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会与法律打交道。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对真实案例的讨论,能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并不是简单的在课堂上讲述几个案例,让学生讨论,而是需要精心的设计。整个案例教学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准备。
①准备案例。结合要讲授的知识,选择合适的案例。在上课之前将案例发给学生,让学生先行思考。
②计划课堂时间分配。制定好课堂时间分配计划,规定每一个环节的时间以及讨论问题的顺序。
③拟定提问名单。确保班上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出现冷场的情况下,确保至少有一名优秀的学生来打破僵局。
(2)引导教学过程。
①转换师生角色。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扮演主持人的角色。首要任务是向学生明确教学内容以及把握教学进行的程序,维持课堂秩序。在课堂上的主要发言人由学生来扮演。
②积极组织教学。首先使学生快速进入讨论的正题。其次把握教学节奏,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最后善于做好阶段性小结和最后总结。
案例教学法的主旨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来收集分析信息、分析查找问题、拟订备选方案和做出最后决定。该方法的目的是使学生不再处于被动地位,而处于积极的、独立的地位;教师不仅给学生灌输知识,还要使学生的手和心都动起来,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
4 结语
本文从物流法规教学实际遇到的问题出发,分析了物流法规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教学内容杂乱、不成体系和学生没有法律基础、对法律学习有畏难情绪这两个突出问题。然后评价了传统教学法在高职教育中存在的弊端。最后详细论述了专题案例教学法在物流法规课程教学中的实际运用。运用专题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让学生较为清楚的掌握以后工作中最常用到的法律知识,而且能够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包庆华.物流企业法律风险与管理对策[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2]王萍,赵霞.经济法案例精选精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谭玲,范湘凌.范例教学理论在经济法学教学中的运用[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篇5
[关键词] 高职高专 国际商法 教学改革
《国际商法》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主干课程,其较强的理论性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和任课教师都是一个挑战。对学生而言,既要求其熟悉并掌握大量国际商事交往相关法律条文和术语,又要求其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任课教师而言,要求授课前进行大量准备工作,包括对章节内容的更新和补充以及大量案例搜集整理,同时面临的更大难题是如何将一门枯燥的经济法律类课程讲授的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科应用型特点,强调其时效性、技能性、职业性。从这一点出发,为了更好地突出高职高专学科教学特点,笔者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相应改革并取得了较大成效,下面将教改中积累的经验与大家探讨。
1 教学内容逻辑结构体系的设置
国际商事法律问题贯穿到国际贸易中的各个环节,尤其在国际商务谈判与进出口合同的签订以及经济纠纷的防范和处理等事务上均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国际商法运用能力。鉴于此,在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知识能力同时,本着“基础够用、突出实务”的原则,笔者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主要思路是:从国际商法起源理论出发,使学生对学科理论有一定的轮廓,然后以商事交易的基本行为“买卖”为核心,围绕合同、票据、侵权、以及组织等重点内容展开。通过章节知识内容的较深入拓展,力求做到理论上深入浅出,实践上细微实用,并尽可能将各部分知识构成思维网络,使学生在了解某一部分内容的同时,弄清上、下章节之间的关联,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这个思路引导下,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国际商法概论部分、国际商事主体(组织建立)、买卖行为实现方式、买卖行为各方的权利义务、买卖行为涉及的运输与保险等5个部分共7个章节内容。
2 教学模式的改革
国际商法的章节内容覆盖量大,且理论和应用能力要求较高。这便要求在课程学习时,若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学生很容易与课程学习脱离,失去学习兴趣,盲目死记硬背,缺乏分析思考能力。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模式上笔者注重以下几方面的改进。
2.1 适当避免繁复的专业术语,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鉴于国际商法较强的逻辑性和专业性,为避免学生在识记和理解上对某些生僻术语和条文产生理解上的歧义,教学中力求使术语与条文本意符合的前提下尽可能将其语言通俗化,还可适当举例讲解,如合同法中讲解合同的形式时便可举学生日常生活中常发生的例子。教学语言风格力求严谨中流露生动,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成为一种乐趣而非负累。
2.2 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应用分析能力
案例教学的使用,让商法的理论教学内容成功过渡到实践教学阶段。为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笔者大量采用案例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国际商事行为规范的感性认识,并体会不同法系国家对待相同法律问题处理态度和法律效果的不同。案例教学主要有三种模式可以采用,其一是“引例”,既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又揭示了本章的重点内容;其二是“观念应用”,针对某一法律条文或专业内容的案例分析,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提高了逻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第三是“小思考”,针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和错误认识并辅之教师的相关提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思路,培养独立分析、明辨是非的能力。
2.3 加强“双语”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使用
“双语”教学的使用在国际商事合同和买卖法中尤为突出。由于国际商事合同通常以英文形式表达,因此,便要求学生对于合同内容和条款能正确识别,英文专业术语以及相关法律条文介绍不可或缺。“双语”教学的使用既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认知,又间接地提高了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
2.4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营造良好的学科氛围
由于受课时所限,课内教学内容较满,为了满足学生对于知识拓展的需求,笔者特增设了一个网络学习平台,补充课程相关背景资料或补充阅读资料,以帮助学生对课内学习的理解和扩大知识面。同时,由于商法的时效性特点,需要学生不断调整知识以适应新的变化,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向学生提供一些辅助学习的网址,便于网上资源的搜索。通过网络平台,针对学习中出现的新问题,学生可以对教师留言提问,并得到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普遍反映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提高,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也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还可通过网络平台设置各种类型自测题,使学生在学习之余对知识的掌握能进行自我考察,检验学习效果。
2.5 理论联系实践,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结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国际商事活动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在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模拟活动,将各章节内容融会贯穿到“业务流程”中去。如组织学生成立外贸企业(国际商事组织法)、企业对外签订进出口合同(合同法及国际货物买卖法)、进出口贸易中的各种支付票据使用(票据法),以及在公司运作中可能出现的行为(国际法)等,并培养其独立处理突发国际商事纠纷的能力。
2.6 紧密结合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实现“课证融通”
为了增强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大力提倡“双证书”毕业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如全国商务单证、货代从业人员、报关员、保检员等外贸职业资格考试中均涉及到大量的国际商事案例,甚至在外销员、国际商务师考试中国际商法已成为必考科目之一。上述考试中要求的分析和解决国际商事案例的能力正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因此,在每章节覆盖的大量案例中相当一部分均来源于历年考题,在掌握课程综合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到经典考题,为今后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奠定基础。从近几次学生考后反馈情况看,国际商法课程对其职业资格考试帮助的作用不容忽视。从这个意义上说,国际商法的“课程学习”与“职业资格考试”实现较好的融通。
3 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
国际商法课程内容较多,传统课程考核时很容易陷入以理论考核为主,使学生容易产生仅凭识记通过考试就能掌握知识的错误认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被动性较大,应用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在课程考核方法上,笔者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3.1 过程学习分,占20%
该成绩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除了考勤制度以外,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热情,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激励办法营造竞争氛围。到期末,教师对各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过程成绩评价,表现优异者适当给予奖励。
3.2 课程考核分,占80%,以闭卷形式
考核的内容需注意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问题进行测试,以选择题和案例分析题为主,目的在于考核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实践过程中的知识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对本案可否恢复案件审理并准予撤诉,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本案系因破产案件而中止诉讼,只有等破产案件审理终结即原裁定中止诉讼的事由消除后,才能恢复本案债务纠纷案件的审理。另一意见认为,因原告申请撤诉而恢复本案审理,不以破产案件审理结果为条件,不属于民诉法规定应中止审理的情形,可以决定恢复审理并裁定准予撤诉。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析理如下:
本人认为,一般情况下对中止诉讼的案件能否撤诉,取决于影响案件恢复审理的原因是否消除,如果原因消除,则应当恢复审理。本案裁定中止诉讼的原因是永发印业进入破产程序,司法解释明确规定应当中止诉讼。从一般情形上讲,消除案件案件恢复审理的原因应当是原中止诉讼的裁定所指的事由。就本案而言,如果僵硬的适用法律条文,则破产案件未审理完结,不得恢复诉讼。但本人认为,作为撤诉案件的恢复审理应当例外。理由是:
1、本案恢复审理无需等待破产案件的审理结果。最高人民法院1991年11月7日《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试行)>若干问题的意见》中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后,以破产企业为债务人的其它经济纠纷案件,且另无连带责任人的,应当终结诉讼。但最高人民法院在2002年7月30日的《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将上述情况修改为“中止诉讼”。究其原因是破产案件在审理过程中有可能因债权人的申诉而被撤销,也可能因其它原因对申请破产的企业不予宣告破产。申请破产的企业仍可能重新承担一般债务,一般债务的案件在恢复审理后有可能判决不予宣告破产的企业承担实体责任。故新司法解释的法律依据实质上是《民诉法》第一百三十六条(五)项“本案必须以另一案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另一案尚未审结的”的规定。而本案原告撤诉,其实质是终结诉讼,其与破产案件审结且宣告企业破产法律后果是相同的。换言之,即在案件作撤诉处理的情况下,破产案件的审理结果对本案实际处理已无任何法律意义,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不发生任何预决性的影响,不成其为本案审理的依据。因此,被中止诉讼的案件,在终结诉讼的某一条件具备时,则应优先适用该条件,宣布案件审理终结。
2、对案件恢复审理只是裁定撤诉的程序条件。为何对拟作准予撤诉的案件还要恢复审理,这是因为案件已作中止诉讼的裁定,而对案件作准予撤诉处理须是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只有决定恢复案件审理才能使诉讼程序便利进行。在这个意义上讲,恢复案件并非继续对案件进行实质性的审理,并非对债务案件中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和民事责任作出裁判,而是为作出裁定准予撤诉的奠定条件基础,其发展方向或诉讼进程是终结诉讼。故无论破产案件审理结果如何,均与本案审理进程无实质性影响。
3、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诉权和实体利益。申请撤诉是当事人的一项诉讼权利,只要不被法律明文禁止和其它规避法律的情形则应准许。当前法律和司法解释对中止诉讼的案件可否准予撤诉没有明确规定,从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和保障其诉权的角度出发,应当准予撤诉。其次是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由于原告因诉前财产保全时提供了担保,将汽车登记证书提交给法院,如果等待破产案件的审结,势必使原告在此期间内全面行使转让等处分内容财产权受到影响。这对债权人是不公平的。另一方面,申请破产的企业也因财产保全被查封了房屋等部分财产,由于受诉债务案件的法院不能得知破产案件的最终审理结果,在未准予原告撤诉的情况下,也不敢贸然解除原采取的查封措施,对破产企业的清产核资也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可以说裁定终结诉讼对双方当事人均为有利。
4、准予撤诉符合公正与效率的法院工作主题的要求。如果不准撤诉,该债务纠纷案则需“耐心”等待破产案件的审结,而破产案件的审结往往颇费时日,有的要一年半截甚至更长,以至案件长期不能结案,在司法统计报表上长期呈未结案数,而这样做势必影响了法院诉讼结案的高效快速,同时影响了法院的外部形象。
篇7
一、当前官兵涉法问题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官兵涉法问题主要包括官兵个人涉法问题和官兵家庭涉法问题。官兵个人涉法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婚恋纠纷。这类问题比较突出,发生对象主要是年轻干部和士官。他们有的是利用探亲休假之机回原籍找的对象,由于交往的时间短,双方缺乏了解,感情基础不牢;有的长期分居两地,生活上不能相互照顾,感情上缺乏交流,结果被第三者插足,导致婚姻关系破裂;也有的是妻子与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受不了委屈而引发婚姻纠纷。二是人身伤害。有的官兵休假、外出被地方人员不法伤害;有的是个别干部、骨干在管理中简单粗暴,致使战士受到伤害;还有的是官兵之间互相因一些琐事而引发的人身伤害。三是债务纠纷。多是战友、老乡之间互相借钱碍于情面,不履行任何手续,事后为还钱撕破脸皮,组织出面也难以解决。官兵家庭的涉法问题主要有:一是邻里琐事造成的纠纷。主要集中在农村籍的官兵家中,大都因宅基地、通道、排水等相邻关系而引发的纠纷。二是人身伤害造成的纠纷。有的是因邻里纠纷势态扩大而造成的人身伤害,有的是因经济利益冲突而发生的伤害,有的是被犯罪分子伤害。三是交通事故引发的纠纷。有的是官兵亲属交通肇事与别人引发纠纷;有的是亲属因交通事故受到伤害而引发的纠纷。
总的来说,当前官兵涉法问题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涉法范围越来越广。从种类看,有民事类涉法问题、经济类涉法问题、不法侵害类涉法问题等十余种;从涉法人员看,有领导干部、基层干部,也有士官、义务兵,还有刚入伍的新战士。二是涉法问题处理较难。有的官兵及其家庭反映涉法问题不真实,甚至扩大化,有的明知理亏,却隐瞒事实,导致领导机关掌握真实情况难;有的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对处理军人军属的涉法问题不够重视,对部队出具的公函置之不理,部队协调处理的难度大;此外,目前部队处理官兵涉法问题没有专项经费,缺乏法律人才,难以为官兵提供有力的法律援助。三是影响官兵的思想行为。官兵自身或者亲属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心里总像有一块石头压着难以喘气,整天琢磨如何打“官司”、讨公道,造成工作分心走神;甚至少数涉法官兵因法律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情绪反复无常,最终导致诱发事故和案件。四是造成部队额外开支。官兵涉法问题不解决影响部队的稳定,要彻底解决往往需要组织派人到当地协商解决,无形中造成额外经费开支,增加了部队的经济负担。
二、官兵涉法问题日益增多的原因分析
(一)一些地方机构重视程度不高,军人军属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一些地方司法部门执法不公,少数执法人员在处理军人军属涉法问题时受“人情风、关系网”左右,致使涉法问题得不到及时公正的解决;军人、军属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受到侵犯,却因为无钱找人、“朝中”无人,依法得不到保护;少数地方地痞村霸仗势欺人的事情时有发生,却得不到有效的根治。
(二)官兵及其亲属法律素质不高,依法解决涉法问题的能力较弱。有的官兵亲属不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利益,特别是在经济交往中,凭“君子协定”做生意,有的即使订了合同,也因条款不清,导致发生经济纠纷,造成经济损失;有的军属遇到涉法问题后,不是据理诉讼依法解决,而是采取非法手段武力解决或私下解决,导致问题复杂化;有的不了解法律条文,不懂得司法程序,使依法解决涉法问题失去了最佳时机。
(三)法律服务保障工作不到位,满足不了官兵的需求。现在,基层部队虽然大部分都设立了法律咨询站,但由于受编制所限,没有专职的法律服务人才,基层的法律咨询员也是由干部兼职,大都没有经过系统的法律学习,缺乏专业的法律知识,对解决涉法问题感到力不从心,导致官兵及家庭的涉法问题得不到及时解答,致使涉法问题越压越多。
三、正确帮助官兵处理好涉法问题的方法
(一)及时摸准情况是帮助官兵处理好涉法问题的基本前提。掌握实情是帮助官兵解决涉法问题的前提。当前,少数官兵为了要部队出面帮助“讨说法”,往往夸大事实,只讲“一面之辞”;有的官兵亲属在与他人发生纠纷后,明明责任在自己,却故意隐瞒过错,误导官兵。因此,对遇到涉法问题的官兵,一方面要教育其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客观地表述事实,不能把听到的当作看到的,把想到的当作发生的,更不能故意夸大其词,虚构事实;另一方面,尽可能亲自把情况核实清楚,对把握不准的情节要向官兵亲属电话询问,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派人去调查了解。只有把涉法问题调查了解清楚,处理起来才能有的放矢。
(二)熟悉法律法规是帮助官兵处理好涉法问题的重要保证。事实表明,随着社会发展多元化和人们利益纠纷多样化,官兵及其家庭遇到的法律纠纷也更加复杂,一起普通的人身伤害案件,既可能涉及民事法律关系,也可能涉及到刑事法律关系,还有可能涉及到行政法律关系。而大多数法律咨询员由于法律知识不全面,处理官兵涉法问题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这就要求部队法律咨询员投入时间和精力重点掌握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刑法》、《民法》、《婚姻法》、《物权法》等实体法和《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程序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熟练掌握处理常见涉法问题的实体法规和程序方法,遇到具体问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篇8
门市房租赁合同范文1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
经甲方与乙方认真协商,甲方将__________县__________路__________号门市房__________平方米租赁于乙方,租赁期__________年,年租金__________万元。
一、租金
自甲乙双方签订租赁房屋合同时起,租赁房屋合同生效,具有法律生效责任,双方认真履行合同内各项事宜。自签订租房合同时起,乙方须将租赁房屋租金交付于甲方 万元人民币。待11个月后即__________年__________月__________日之前乙方须将第二年租金__________万元人民币交付甲方。如乙方拖延交付或有意拒付租金,甲方有权收回所租赁房屋,合同失效终止。
二、乙方的责任
自租赁甲方门市房起,具有门市房使用权,乙方需装修房屋,如改变内部房屋格局,须经甲方同意后方可改变房屋格局,装修费由乙方自担。但租赁期满如不再租赁,须经甲方检查房屋,如发现房屋在乙方租赁期间主体结构遭到,须按市价进行补偿。
1、乙方租赁甲方门市期间,乙方须认真守法经商,要遵守消防、防火安全,社会治安、环境保护及所涉及的一切法律程序,经营期间出现一切问题由乙方承担,甲方不负任何责任。
2、乙方在租赁甲方房屋期间不得收回或转让他人,(拆迁除外)。
3、待乙方租房合同期满后,如不再继续租赁,将门市房交付给甲方时内部装修不得拆除。
4、在乙方租赁甲方门市房期间,房屋水费、电费、环保费、治安费、卫生费及其他费用均由乙方承担。租金随市场价格不得增减5%
三、甲方的责任
甲方在乙方租房合同签字时起,甲方不得干涉乙方经营(在不违背有关法律条文下),甲方具有监督乙方使用房屋的权利。
四、其他
1、在甲方将门市房租赁乙方经营使用期间,如发生不是人为的天灾使房屋遭到损坏,甲方不追究乙方的责任,余下房租退还问题由甲乙双方协商而定。
2、如在乙方经营期间,租赁合同没到期,遇到国家,有关单位和开发商对房屋进行动迁的情况时,乙方需无条件的停止经营,甲方按合同规定余下的租金退还于乙方。合同终止。
3、自接到动迁搬迁通知起,乙方须在 日内,搬出所租赁的房屋,甲方不负责乙方任何附加的条件,一切和乙方遗留的问题和经济纠纷及所装修造成损失及带来的其他问题,均由乙方自行处理,甲方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不动迁,租赁房屋期满后,如乙方再租甲方门市房时,须经甲、乙双方协商重新签订租房合同。
此合同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一式__________份。
甲方(公章):_________乙方(公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门市房租赁合同范文2出租方(以下简称甲方):
承租方(以下简称乙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就甲方将自己拥有的门市房屋出租给乙方使用,乙方承租该门市房屋事宜,为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经协商一致,订立本合同。
第一条 甲方保证所出租的房屋符合国家对租赁房屋的有关规定。
第二条 房屋情况:
甲方出租给乙方的房屋位于乐亭县茂北街,门牌号是。该房屋现在没有装修,墙上有很多小洞,踢脚线有些脱落,屋内没有物品。至签约之日即今天,该门市房的水表字数为,电表字数为,此水电费已经结清,和本承租人无关;天然气表字数为,天然气设备(可否)正常使用; 太阳能热水器设备(可否)正常使用 ,暖气设备(可否)正常使用。至签约之日以前此门市房的物业费与本次承租人无关。
第三条 租赁期限、用途
1、该门市房屋租赁期自20xx年5月 日起至20xx年6月1日止。
2、乙方承诺,租赁该门市房作为开小超市类商店使用,并且爱护此房屋。
第四条 甲方应提供该门市房的房产证和土地使用证、身份证,乙方应提供身份证。双方验证后乙方可复印甲方的房产证和土地使用证,以备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使用。
第五条 租金及支付方式
该房屋租金总额为壹万捌仟元整。
房屋租金支付方式如下:
甲方收款后应提供给乙方有效的收款凭证,并且交付该房屋钥匙、天然气卡等使用房屋的必需品。
第六条 租赁期间相关费用
租赁期间,房屋和土地的产权税费由甲方依法缴纳。如果发生政府有关部门征收本合同中未列出项目但与该房屋有关的费用,由甲方负担。
此期间乙方自行使用的水电等费用由乙方承担。甲方不得擅自增加本合同未明确由乙方缴纳的费用。
第七条 如果出现本合同中未尽事宜,甲乙双方本着友好互利的原则协商解决。
第八条 本合同自双方签字按手印之后生效。本合同一式两份,由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公章):_________乙方(公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门市房租赁合同范文3甲方:
乙方:
为活跃经济,服务社会。经过甲、乙双方商议,现就有关门市房租赁事宜达成以下协议,共同遵守执行。
一、租赁场地为滨江公寓东侧临街第二铺面,其营业室面积约47平方米。其假层式楼屋使用权属甲方。
二、租赁期从XX年7 月20日起至年月日止,共
三、年租金第一年度为元,在XX年月日前一次性付清。第二年度为元,在年月日前一次性付清。第三年度为元,在年月日前一次性付清。乙方如果不按时付清租金,甲方可收回房产,乙方违约所以造成的经济损失责任由乙方负责。
四、装潢问题。现有装潢属于甲方所有,乙方如果要再进行装潢,应该事先经过甲方同意,合同期满后其装潢设施不得人为损坏,无偿留给甲方。
五、设备、设施问题。属于营业性设施、设备为乙方所有,租赁期满后乙方带走。属于房产设施和水、电设备为甲方所有,租赁期满后乙方不得拆除和移动。
六、乙方在经营中要遵纪守法,经常进行房屋和水、电、气的安全和防火检查,不得改变房屋结构,水泥地板承重不得超过400 公斤/ 平方米,如果发生安全事故均由乙方负责,乙方按时向有关部门交纳水、电、气、清洁费用,并负责门市前的日常保洁和治安工作。
七、乙方在合同期间不得擅自将门市房转租给他人,如果有特别情况,需要经过甲方同意并在合同上签字方可以转让,否则甲方有权收回房产,并不退未到期租金。
八、租赁期间除房产税以外的税费由乙方负责。
九、甲方收取乙方水电押金元。租赁期满待乙方交清当期
水电费后,甲方一次返回押金(不计息)。
十、经营期满时,乙方应该保证灯亮、排污畅通,门窗和玻璃完好,如果有损坏,乙方应按价值赔偿(自然陈旧不在此列)。
未尽事宜,由双方商议。
本合同一式二份,经过双方签字即具法律效力。
甲方(公章):_________乙方(公章):_________
篇9
关键词:民间金融;发展困境;发展对策
1 中国农村民间金融的概念与发展现状
1.1 概念
民间金融在学术界尚无明确的统一界定。本文所研究的农村民间金融主要指与城市相对应的、运作主要依赖于地缘、血缘、业缘、人缘等机制的非正式金融组织和金融活动。一般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地方性、甚至草根性;二是内生性、自生自发性;三是总体规模大、单体规模小;四是小范围内信息对称度高;五是金融当局监管难度大。
农村民间金融的主要运行形式有:(1)农村信用社(现实中属于国有金融的部分除外):农村信用社是由农民入股组成,实行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的互助金融组织;(2)农村合作基金会:农村合作基金会是社区内为农村、农民、农业服务的资金互助组织。1993年,为规范金融市场、整顿金融秩序被全面取缔;(3)合会:合会是一种自发的民间信用互助形式;(4)民间借贷:主要是农户间个人借贷,一般在亲朋好友间进行;(5)私人钱庄:私人钱庄是指没有经过审批设立的类似银行的金融机构,2002年1月31日,《关于取缔地下钱庄及打击高利贷行为的通知》发出后被取缔;(6)民间集资(7)小额信贷
1.2 发展现状
1.农村民间金融规模大,分布范围广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逐步发展,金融需求旺盛。农村民间金融随之蓬勃发展,成为农村金融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据2005年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地下金融调查》课题组对浙江省五个地区224家中小企业、119个个体工商者的调查得出:在中小企业融资来源中,通过企业间的拆借和私人性质的金融机构获取资金的比重分别是24%和14%,两者合计高达38%,这还不包括其他途径的农村民间融资;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农村固定观察点采集的农户数据,民间借贷数额占总数50%左右;截至2011年3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3027家,贷款余额2408亿元。由此,农村民间金融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可见一斑。
2.农村民间金融地区差异性大
我国农村面积广大,风土人情各异,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农村民间金融主要受农民收入水平、政府对农村信贷政策、农村居民消费倾向及储蓄意愿影响,这使得各地的农村民间金融呈现不同形式、依靠不同信用机制、利用程度不同。从形式看,合会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小额信贷公司数量以、辽宁省、江苏省、安徽省居多;民间集资则各地都有。从信用机制看,民间借贷多是通过血缘,人缘为纽带;同业拆借则是以业缘为基础。从规模看,东部地区农村民间利用程度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末。
3.农村民间金融适应农村金融需求
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到2020年,我国新农村建设新增资金需求总量达15万亿元~20万亿元,金融无疑要在其中担任重要作用。然而,农村正规金融却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极大地制约了金融支农作用的有效发挥;二是商业性金融不愿涉足,直接减少了对三农信贷资金的投入;三是农村资金城市化严重,极大降低了支农资金的供应力度;这些问题使得农村正规金融无法满足农村资金需求。而与农村正规金融相比,农村民间金融具有手续简单、方便快捷、利率灵活的优势。农村民间金融萌芽于小农经济时期,当时社会秩序较为稳定,宗族家庭观念极为浓厚,加上地缘与血缘关系,人们之间的借贷活动成为有无共济的义举,一直绵延至今。这形成现今农村民间金融依靠信任和名誉作为信用机制,适合农民缺少抵押物的状况。农村借贷速度快,一般2~3天就可以拿到贷款。民间借贷的利率灵活,一般无息或是低息,高利贷只是个别现象。根据样本调查,农户年平均借入现金为1617 .5元,平均借出现金为1926 .4元,借入和借出的资金比例相当于典型农户总收入的15%(朱旭东,马妮,2005)。
2 农村民间金融面临的困境
2.1 外部环境严峻
1.法律地位不明确
农村民间金融在促进农村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农村民间金融没有合法的法律地位,这使得农村民间金融境遇尴尬。由于没有完善的法律管理体系,农村民间金融一直处于边缘化地位,一些合理、合情的利益得不到保护。农村民间金融成分复杂,在没有合理的区分标准下,不论是否有益,一般都被划归为灰色金融甚至是黑色金融。以小额信贷为例,根据《小额信贷公司指导意见》中相关规定,小额信贷公司在法律上只是有限公司而不是金融机构,以有限公司身份从事金融业,使得小额信贷公司不能吸收存款,限制了其发展和转型;监管上,小额信贷归当地金融办管理,但金融办并没有成熟的管理体系,容易造成监管不力。
2.政策扶持力度不足
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行政管制经济依然存在,同时,属于市场的力量不断增长,这为农村民间金融的生存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也对农村民间金融发展形成阻碍。现今政府对农村民间金融是持默认而不提倡的态度,这使农村民间金融不仅不能享受政策优惠,还要受到行政严格干预;而市场力量的增长又加速了农村民间金融借贷利率的失控。律法规定,利率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4倍就属于高利贷,利率市场化受到阻碍;正规金融极少接受农村民间金融机构及组织的融资请求,即使接受农村民间金融也不能享受同业拆借利率。
2.2 内在机理缺陷
1.自身管理体制不完善
一套完善的管理体制是事物持续的必要条件之一。随着农村资金需求量的不断增大,农村民间金融发展越来越快。然而,由于农村民间金融的自生自发性和草根性,农村民间金融没能够形成完善的管理体制。农村民间金融的金融交易一般是依靠社会关系网络,而且大多数农户文化水平低,管理意识淡,像和会、民间借贷和民间集资多是依靠祖辈积累的经验行事;农村信用社和小额信贷公司由于组织结构不规整,从业人员水平低、业务流程不健全等缺陷,不仅影响其运作效率,而且容易产生呆账、坏账现象,给农户造成损失。以农村信用社为例,2008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分别为2965亿元和7 .9%;2009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分别为3490亿元和7 . 4%;2010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分别为3183亿元和5 .6%。
2.借贷风险保障低
农村民间金融的产生与发展有其优势,但也存在短板,尤其是应对风险方面。(1)由于农村民间金融的分散性与区域性,在应对市场风险时,无法形成一个整体,因此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低。(2)农村民间金融基于熟人社会圈的借贷关系以及依靠信任和名誉维持信贷运行的信用机制脱离了金融当局的监管,使得农村民间金融借贷风险大增。(3)农户的契约意识淡薄,大多数借贷都是在私下双方直接办理或在第三方的见证下进行,仅有口头约定或一纸借条,没有正式合同。若债务人无法按时还款,则易引发经济纠纷且难以处理。(4)当借贷范围扩大时,尤其是存在交易中介时,信息对称度降低,风险上升。此时,债权人可能难以收回借款,债务人也可能陷入高利贷陷阱。以民间集资为例,近年来,非法集资方式层出不穷,非法集资类案件迭增。公安部数据显示,2011年1月至9月,全国共立非法集资类案件1300余起,涉案金额高达133.8亿元。
3.资金使用结构变化
我国农村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资金农户借钱一般用于生活消费、生产投资和其他花费,其中生活消费与生产投资占的比例极大。生活消费包括婚嫁丧病、子女教育;传统生产投资一般是农业投资和个体实业投资。根据李勤和李人庆博士调查的样本数据显示,平均每户一般性生产支出9413 .85元,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2876 .09元,日常生活支出9438 .96元,住房和耐用品支出3894 .92元。近年来,由于农业投资成本高、风险大、资金回收期长,投资增长率正在下降;与此同时,为了高收益,流入金融业、房地产的资金变得越来越多;一些农村民间金融机构和组织本身就有隐疾,为了高利润,贷前没有详细调查,贷中没有实地跟进,对贷款用途不甚清楚,这使那些在正规金融机构得不到融资的、被国家禁止的项目就转向农村民间金融机构。
3 规范发展农村民间金融的建议
3.1 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出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农村民间金融的法律地位
需求产生市场,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空间是农村正规金融不能够满足农村资金需求而留下的空白。农村民间金融应该起到弥补农村正规金融的作用,与农村正规金融相辅相成。然而,由于农村民间金融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现今农村民间金融与农村正规金融却是处于相互对立的位置。为了改善这种局面,应该给予农村民间金融合法的地位以及足够的发展空间。明确农村民间金融的法律地位,一是相关部门应出台有关法律法规,正确定义农村民间金融;二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禁止将农村民间金融和非法金融混为一谈的做法,保护有益的农村民间金融的合法利益;三是通过对农村民间金融的详细调研与考察,制定适合不同形式的农村民间金融的法律条文;四是修改现有的法律,如《金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监法》、《民法》等,剔除不合理的法律条文。以合会为例,可以承认组建合会是合法的;规定会首与会脚的权利与义务;为防止重大倒会事件发生,可限制其规模(包括参会人数、各人出资额、总额上限)。
2.适当的政策扶持,政府在初期投入资金,在农村民间金融成熟后适时退出并放开利率
农村民间金融由于地位尴尬而不能享受优惠政策,但农村民间金融要更好的发展,更好的为三农服务是离不开政策的支持的。在初期,农村民间金融并不足于填补农村金融市场空缺,需要政府支持,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为农村民间金融注入资金。在有严格监管的情况下,放宽合理合法的农村民间金融的利率弹性,使农村民间金融的利率更加市场化。符合条件的农村民间金融机构及组织,可许其转型为村镇银行,享受正规金融机构的政策优惠。我国的农村信用社一直向“国有”靠拢,应该将农村信用社改造成真正的农村民间金融,剥离国家产权,确保其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目的的实现。对于享受政策扶持的农村民间金融,都应该确保它们是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
3.将农村民间金融纳入金融监管体系,加强监管
农村民间金融游离于金融监管体系外,不仅增大了农村民间金融的风险,而且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中国农村地域广大,各地农村民间金融实际情况各有不同,可由所在地的基层政府组织与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共同监管。除了监管农村民间金融的合法性、合理性及有效性,还应在农村民间金融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以民间借贷为例,民间借贷是范围最为广泛的农村民间金融形式,在利率方面,既要严防高利贷的发生也要使利率低于银行同期的款项得到保护;在处理纠纷方面,要据实判定,做到合情合理。
3.2 优化农村民间金融内在机理
1.调整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结构,优化业务办理流程,提高管理水平,完善农村民间金融管理体系
管理不善阻碍了农村民间金融的进步,完善农村民间金融自身管理体系势在必行。完善自身管理体系应遵循“总结经验,努力创新,因地制宜,因时顺势”的原则,从结构调整、人员配备、业务流程等方面进行改良和创新。诸如合会、私人钱庄、民间借贷等传承久远的形式,要适应新时代的步伐加以改进。比如民间借贷,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债权人与债务人都要培养诚信意识,巩固以血缘、地缘、业缘为纽带,以信任和名誉为基础的信用机制。诸如农村信用社和小额信贷,应对从业人员加以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对业务流程加以设计,做到在贷前收集资料,进行实地调查;贷中实行档案管理和风险预警;贷后评价或确立追偿办法,使其更具可行性与科学性;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奖罚分明,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明辨风险,建立风险保障体系,提高农村民间金融应对风险的能力
农村民间金融承受风险的能力低,恢复速度慢,一旦遭受重大打击,对农村民间金融将造成难以估量的伤害,因而维护农村民间金融安全、增强其应对风险的能力是发展农村民间金融的重要部分。要维护农村民间金融安全,增强其应对风险的能力,从理论上看,其一要提高辩别风险的能力,了解风险类别,找出造成风险的显性因素与隐性因素,这是应对风险的基础;其二要根据形势分析影响风险的因素,找出主要影响因素与次要影响因素;其三要抓住重点,通过改进或创新机制与方式,削弱风险。从实际操作看,要增强借贷双方的法律意识与契约意识,可在农村进行有关的法律宣传活动,比如在农村宣传栏张贴相关律法条文、开展法律知识科普讲座、进行典型事例分析等;要提高信息对称度,从国家层面直到各个村庄,建立一个有效信息流通系统;针对不同的形式、层次建立相应的贷款保障机制和追偿制度。
3.吸引资金流向农村生产性投资,构造农村民间金融体系
农村民间金融的壮大部分是高利益导向的,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民间金融资金的配置不合理。通过吸引农村闲散资金向农村生产性投资流动,提高投资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使农村民间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发展又能够促进其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此外,还应构造农村民间金融体系,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情况,多种形式互相配合形成体系。一个良性的农村民间金融体系不仅能够满足农村金融市场需求而且能够与农村正规金融相匹配,既能促进利率市场化又能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张元红,李静,张军等.农户民间借贷的利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农村经济.2012年第9期
[2]高晓燕.基于供给视角的农村金融改革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北京.2012
[3]王锋,杜伟.现阶段我国农村民间金融演进的特点.农村经济.2011年第2期
[4]高亮.规范农村民间金融的思考和建议.农村经济.2007年第6期
[5]柳民钦.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发展问题探讨.西华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篇10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经济法 案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局限于经济法律知识的简单讲解。在很多经济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于简单介绍经济法律知识,而没有适当地诠释立法的精神和原则,没有真正理解法律的内涵,提高其在实际问题上应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再或者就是用传统的方式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和套用法律规定来处理遇到的问题,从而在市场经济下无法运用经济法律解决复杂的经济纠纷问题。另一方面:单向地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的现象还是受到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传统教学注重向学生传授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法学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内在潜能的开发及活跃性思维素质的培养,使得很多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缺乏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2.1 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在如何具体分析问题的同时能够有效地侃侃而谈,语言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自己将会以自己的论述观点以一种具有说服力的方式来陈述自己的分析。这样每个人提出的不同观点就会在讨论的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印象,自身提出的观点和其他人相比,决定性的因素所赋予的权重大小不同,可以在辩论开始之前仔细研究一下自己所持观点,这使得学生在理解问题的过程中更加清楚,能够识别出案例中事实和背后隐藏的规律,并且对管理决策的复杂性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2.2 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把精心准备的案例通过抽象的理论转变成具体且生动的事例带给学生,并组织开展讨论。不同案例的内容不同,但是所表达的知识方向却相同,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大大激发了学生们主动思考、积极探讨的热情。
2.3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实行案例教学法的有效途径。利用案例的真实或模拟的情景再现,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凭借案例材料的信息和自身的认知能力,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去分析研究,寻找存在于这个情景之中的问题,并在充分的讨论过程中优选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没有一味地讲解理论知识,学生没有任何依靠,全靠自己动脑思考分析问题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案例教学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使学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中的应用
3.1 初始目的
案例教学法为美国哈佛大学最先采纳。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引用典型案例,同时组织同学们积极思考、分析、讨论,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经济教学中,主要根据学生实际生活中所见所闻的经济案例,或者是当前世界关注的经济领域的发展重点、热点新闻等,使学生认真参与案例的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使枯燥的理论授课变得生动形象,具有引导性,而且,有利于学生能够掌握抽象的经济法学。案例的讨论在不同方面论述了经济法以外的法律法规,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经济法这个专业在实践和应用都具有非常强的专业知识能力,要求理论结合实践。案例教学中案例收集就始于现实生活中,或许真实案例的基础进行部分情节的虚构和改造,学生作为案例教学的主角,就需要通过分析、探讨来提高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经济法案例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4.1 案例选择的重要性
在选择经济法案例的过程中要有典型性、相关性、针对性。案例教学的核心就是案例,它所发挥的实际意义就是为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服务,所以选择一个好的案例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案例的解读能够应用所学的经济法理论来分析案例,消化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实现经济法教学的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4.2 师生互动
教师和学生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可以论述自己的观点,学生也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不同的观点意见在讨论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论证,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印象更加深刻,加强了对经济法法律规范和法律条文的理解。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年轻教师的实践经验,也实现了教学的目的。
4.3 案例结合理论知识
注重基础理论的讲解配合案例分析中的推理过程。案例教学并不是单一的抛开理论的极端教学,而是将理论知识结合案例的实际内涵为切入点。因此,在经济法的案例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推理过程,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推理能力,才能掌握经济法的思维方式,才能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5 结语
案例教学法能够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在不同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中得到充分发展;学生可以更清楚、更深刻地掌握和理解经济法中的理论概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了学习动力;通过对案例的积极讨论,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了交流合作意识,从各个方面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裘小薇.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创新运用[J].广州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
- 上一篇:幼儿园交通安全整改方案
- 下一篇:乡镇城镇燃气应急预案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