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类行业报告范文

时间:2024-03-22 16:29: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交通运输类行业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交通运输类行业报告

篇1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偏离-份额方法,以广东省深圳市服务业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各行业的竞争优劣势和资源配置状况。研究表明,深圳市服务业总体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增长幅度。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应。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增长速度低于广东省总体服务业增长速度,但是竞争力并没有明显削弱,在增长速度放缓情况下,资源依然向该行业集中。

关键词:偏离-份额法 服务业 竞争力

深圳市服务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

2012年,深圳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206.8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3%,增速比GDP、第二产业分别高2.3个、5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5.7%,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高11.4个百分点。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且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

2012年,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899.2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9%,比GDP增速高1.9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为68.0%,占GDP比重超过三分之一,达到37.8%。现代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量之比)为49.6%,比上年同期提高10.2个百分点。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

近年来,深圳市制造业总量规模持续增长,特别是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迅猛,2012年先进制造业完成增加值3632.41亿元,同比增长6.7%;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2955.44亿元,同比增长8.9%。2012年深圳市重点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2000多个,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增速为经济增速两倍以上,占本市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5%。生物产业增加值205.03亿元,同比增长17.2%;互联网产业增加值356.91亿元,同比增长22.6%;新能源产业增加值325.26亿元,同比增长19.8%。这为深圳市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交通运输、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等生产业保持较快发展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471.99亿元,同比增长7.2%;金融业增加值1819.19亿元,同比增长14.3%;现代物流业增加值451.09,同比增长11.0%。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增长速度分别比GDP高4.3、 1.0个百分点。

(五)服务业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领域

2012年,服务业完成投资1794.80亿元,同比增长13.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77.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515.78亿元,同比增长8.9%,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2.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共完成投资165.06亿元,同比增长69.9%,增速比整体服务业高56.8个百分点。居民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业共完成投资57.32亿元,同比增长28.2%,增速比整体服务业高15.1个百分点。

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

(一)现代服务业繁荣兴旺是世界发达经济体的基本特征

从世界发达经济体产业结构来看,现代服务业繁荣兴旺是世界发达经济体的基本特征。当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基本确立了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一般认为,服务经济为主是指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60%,或者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超过60%的一种经济形态。2012年深圳市这两项指标分别为55.7%、51.6%,服务业发展水平与世界发达经济体相比有一定差距。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现代产业体系特征和内涵作了“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科学表述。从结构优化的角度讲,在发达经济体,现代产业体系主要由现代服务业发展比较充分的产业构成,一般情况下现代服务业要占GDP的70%左右;在新兴经济体,现代产业体系主要指工业化进程比较健康的产业构成,一般指工业增加值占GDP的50%左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稳定上升的产业构成。无论以哪一种标准加以考量,发展服务业都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主要方向。

根据《深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要实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9000亿元目标,2013-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平均增长速度应该保持在7.7%左右。《规划》中2015年预期目标与2012年深圳市实际完成情况如表1所示。

(二)现代城市特别是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已经成为服务业集聚发展的主要载体

从现代化城市发展来看,世界城市发展的现实表明,现代城市特别是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已经成为服务业集聚发展的主要载体。深圳市应该在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的同时提升服务业发展品质。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1-2012)》,深圳入围全球最具竞争力城市前100名,位列第67位,排名在香港(9位)、上海(36位)、北京(55位)之后。深圳服务业占GDP比重与国内外先进城市尚存在明显差距。深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纽约、东京、新加坡、香港等国际大都市平均水平相比要落后近40个百分点,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先进城市平均水平相比也要落后10个百分点左右。2012年上海、北京、广州的服务业总量分别是深圳市的1.67、1.89、1.20倍。

(三)产生外部经济波动时服务业波动比第二产业平缓

从抵御外部经济波动能力来看,当外部经济波动时,服务业波动比第二产业平缓。现代服务业作为高端产业,具有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等优势,对资源依赖小于制造业,因此, 当外部经济波动时,服务业波动幅度小于第二产业。这从深圳市近年第二、三产业的同比增长速度的变化中可以证实,如图1所示。

2008年和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深圳市服务业同比增长速度趋缓,但下降程度明显小于第二产业。在这两年,第二产业增速连续两年回落2.6个百分点,总体回落5.2个百分点;而服务业增速在2008年回落2.5个百分点后,于2009年企稳,增速与上年基本保持不变,总体回落2.5个百分点。2010-2012年期间,第二产业增速出现明显回落,但是2012年服务业增速比2011年、2010年分别提高了3.8个、2.4个百分点。可见,作为新的产业引擎, 现代服务业的加速发展为抵御经济危机、确保经济持续平稳回升、增添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服务业及主要行业的劳动生产率高

从相对劳动生产率看,服务业及主要行业的劳动生产率高。本文根据以下公式测算深圳市2010-2012年不同产业(行业)相对劳动生产率:

某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产业增加值/GDP) / (产业就业人数/总就业人数)

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虽然深圳市相对劳动生产率并不高(1996年世界服务业、工业相对生产率总体水平就达到了1.76和1.35),但是服务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仍然高于第二产业。金融业相对生产率接近总体服务业的7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明显高于总体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与总体服务业基本持平,高于第二产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吸纳了较多的就业人口,但相对生产率却低于总体服务业和第二产业。

深圳市服务业结构与竞争力分析

(一)偏离-份额分析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大区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四个分量,即份额分量、结构分量、竞争力分量、资源配置分量。若以广东省为参照地区来研究深圳市服务业发展情况,具体指标解释如下:

份额分量反映深圳市各行业在报告期内以广东省服务业总体增长率为参考标准计算而得到的增长水平。

结构分量反映广东省某行业增长率与服务业总体增长率的差值。若分量值为正,表示广东省某行业发展速度高于服务业总体发展速度;反之则表示广东省某行业发展速度低于服务业总体发展速度。结构分量值越大,说明该行业在广东省发展优势越明显。

竞争力分量以深圳市某行业的增长率与广东省该行业增长率的差值来反映该行业的竞争力状况。该分量值为正,说明该行业具有一定竞争力,反之则不具有竞争力。竞争力分量值越大,说明该行业竞争力越强。

资源配置分量反映深圳市在剔除了与广东省基期产业结构差异性的影响后,资源向该行业集聚程度。该分量值同时受到结构分量和竞争力分量的影响。该分量表示的意义如表3所示。

总偏离分量表示由结构分量、竞争力分量、资源配置分量综合形成的总偏离效应。该分量值越大,表示深圳市某行业实际增长与以广东省服务业总体增长速度计算而得的预期增长量的偏离值越大,说明深圳市该行业的发展越具有优势。

总变化量表示深圳市行业报告期和基期的实际增长量之差。总变化量越大,说明该行业增长量越大。根据各指标的具体含义:

总偏离量=总变化量-份额分量=结构分量+竞争力分量+资源配置分量

(二)实证分析结果

偏离份额法通常选取的时间跨度为五年,故本文选取2007-2011年深圳市与广东省服务业及各子行业增加值数据进行分析。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1.总体偏离情况。从整体上看,深圳市服务业的总变化量比份额分量高103.23,这主要得益于由结构偏离、竞争力偏离、资源配置分量形成的正向总偏离效应,反映了深圳市服务业的增长水平高于按广东省服务业总体增长率为标准计算而得的预期增长水平,说明了深圳市服务业总体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增长幅度。

由表5可知,在服务业的各子行业中,四个行业的总变化量明显高于份额分量,分别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八个行业总变化量与份额分量基本持平。仅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这两个行业的总变化量明显小于份额分量,说明这两个行业的发展速度低于广东省服务业总体发展速度。

2.具体行业分析。金融业的总偏离量、竞争力分量、资源配置分量、总变化量均为正值,且均为深圳市服务业中各指标最高的一个行业,这说明深圳市金融业的竞争力强,资源集聚程度高,具有较好的发展优势。值得注意的是,金融业的结构分量为负值,反映出广东省金融业发展速度低于本省服务业总体的发展速度。金融业竞争力分量和资源配置分量均为正值,反映出深圳市金融业在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同时,资源向该行业的集中效应增强。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总偏离量为92.98,是深圳市服务业中总偏离量排名第二的行业,说明该行业发展具有较大优势。该行业的结构分量为负值,竞争力分量为9.11,资源配置分量高达123.18,对该行业的总偏离量贡献最大,说明该行业在保持了一定的竞争力的同时,具有较高的资源集聚效应。

批发和零售业总偏离量为72.26,是深圳市服务业中总偏离量排名第三的行业。该行业结构分量较高,达到154.13,说明广东省批发和零售业发展速度高于服务业总体发展速度。竞争力分量和资源配置分量均为负值,说明深圳市即使在批发和零售业增长速度放缓的情况下,资源依然向该行业集中。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总偏离量为67.41,是深圳市服务业中总偏离量排名第四的行业。该行业的结构分量、竞争力分量、资源配置分量均为正值,分别为21.56、0.88、44.97,资源配置分量对总偏离量的贡献为66.7%。说明该行业在深圳市和广东省都保持了较高的发展水平,深圳市相对于广东省有一定的竞争力,且资源配置程度较高。

住宿和餐饮业总偏离量为8.77,是深圳市服务业中总偏离量排名第五的行业。该行业的产业结构分量为-16.07,竞争力分量为1.32,资源配置分量为23.51,说明广东省该行业发展速度低于服务业总体发展速度,而深圳市在该行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资源向该行业的集中效应比较明显。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总偏离量为-83.89,说明深圳市该行业增长速度低于广东省服务业总体增长速度。竞争力分量为-4.41,对总偏离量贡献较小,又考虑到该行业增加值基数较大,说明与广东相比深圳市竞争力并没有减弱。竞争力分量和资源配置分量均为负数,表明深圳市在该行业增长速度放缓情况下,资源依然向该行业集中。深圳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总偏离量为负值的原因主要是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和2009年深圳市该行业增长速度仅为1.7%、2.5%,2010年回升至20.6%,2011年再次下降至9.7%。而2008年和2009年广东省该行业增长速度为8.4%、5.8%,2010年和2011年企稳回升至12.0%、13.2%。

房地产业总偏离量为-205.05,说明深圳市房地产业增长速度低于广东省服务业总体增长速度。竞争力分量为-9.12,资源配置分量为-48.16,对总偏离量的贡献较小,又考虑到房地产业基数较大,表明深圳市房地产业的竞争力没有明显削弱。竞争力分量和资源配置分量均为负数,表示在深圳市房地产业增长速度放缓情况下,资源依然向该行业集中。深圳市房地产业总偏离量为负值的主要原因是受到金融危机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深圳市房地产业对外部经济形势和调控政策的敏感程度高于广东省。2008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深圳市和广东省房地产业均出现负增长,分别为-12.0%、-5.0%,深圳市房地产业下滑速度明显快于广东。2010年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深圳市房地产业再次出现负增长,增速为-5.0%,2011年回升至0.6%;而广东这两年房地产增速分别为4.9%、6.0%。

篇2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的出现,减少碳排放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前,中国政府宣布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行动目标,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时期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约束性目标:到201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物流业作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也将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而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与此同时,物流业的碳排放所占碳排放总量比例巨大,达到18.9%。2008年《美国科学院学报》刊登的研究报告表明,自1998年至2008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全球增加了13%,其中交通工具的碳排放总量增长率为25%。我国物流行业的碳排放情况缺乏相应的统计数据,但从全球范围来看,物流业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户,而且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个比例可能会更高,其节能减排潜力巨大。因此,要发展低碳经济,物流业的低碳化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

2我国物流低碳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世界性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和一系列国际环境会议的召开,低碳经济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物流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部分,我国为促进物流低碳化发展已采取了许多政策措施,但仍然有一些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低碳物流的制度建设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发展低碳经济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优良的设备、优秀的人才等,这无疑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为了避免私人成本社会化,税收优惠、政府补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国已采取了一些促进低碳物流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如:2011年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有122个节能减排项目获得共2.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拉动投资达到80.6亿元;2011年财政部和商务部第28号公告,公布2011年老旧汽车报废更新补贴车辆范围及补贴标准;自2011年7月1日起,对符合条件的国内企业为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千万吨炼油设备及天然气管道运输设备、大型船舶装备等,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然而就目前低碳物流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现已实行的相关政策不能在大范围内有效地激励企业采取低碳行为,这表明其广度和深度有待提高。物流业在低碳经济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追求物流业的低碳化,首先要测算出企业现在的碳排放情况。现在比较权威的核算体系是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中国虽已引入该体系,但没有落实到包括物流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以及各个企业,导致目前多数企业对于自己的减排目标和减排量仍不明确。

2.2低碳意识比较缺乏,要实现从社会到物流企业的低碳化尚需努力从社会角度来看,“低碳”概念产生之后,全球各国开始了探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共进的道路,低碳的影响力已经开始渗透进社会的工业、农业、经济、居民生活等方方面面,“低碳生活”“低碳产品”等概念层出不穷;然而,公民对低碳这一概念的真正的、正确的了解却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根据问卷星网站对有关低碳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大多数民众对低碳、低碳生活等概念只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低碳意识在民众中的普及程度还很低,因而低碳政策执行力不高。对物流企业来说,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和全球“低碳革命”的兴起,物流作为高端服务业,也必须走低碳化发展的道路。然而我国的物流行业发展时间较短,仍处于粗放、专业化水平低的状态,而这种粗放、低效率的物流运作模式造成了能耗的增加和资源的浪费。低碳物流的概念引入我国的时间仍较短,很多物流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的私有企业的负责人,还没有意识到物流行业低碳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也就不会有目的地向低碳化物流发展。

2.3低碳技术发展与应用与先进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我国在信息、运输和仓储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相比国外或许有一定的差距,但这并不是物流低碳化的主要“瓶颈”,相对于技术的开发水平,我国企业对技术的应用水平更是低碳物流发展的一个明显短板。因此,技术发展与应用的重点在于如何推动低碳物流技术的运用,政府的科学规划在其中起到基础性作用。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部门来规划物流业的发展和监督物流活动的实施。物流活动需跨越不同的行业和地区,而管理却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如交通运输、铁道、民航、邮政、商务等;特别是我国空运、铁路、公路等专业化物流系统分割运营,使得物流低碳化技术很难普及。同时我们注意到,运输过程的碳排放量巨大,行业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18.9%。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业单位能耗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节能减排潜力巨大。虽然我国的清洁能源技术尚不成熟,但是与推进清洁能源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相比,低碳物流技术应用才是限制低碳运输发展的关键问题。

2.4低碳物流人才比较缺乏,亟须加大培养力度我国很多高校都有物流管理或者物流工程专业,但很少开设低碳物流或者低碳经济方面的课程;高校和研究机构对低碳物流的研究缺乏实践经验,企业的研究人员对理论的整体理解不够深入。我国在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从业人员的培训上并没有完整的一套政策体系,无法为低碳物流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

3国外物流低碳化发展的经验

英国、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对物流低碳化的研究起步较早、发展水平较高、政策措施比较完善,通过对其发展经验的整理分析,将为我国的低碳物流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借鉴经验。

3.1英国

英国在物流低碳化方面起步最早,其“碳预算”体系和一系列经济政策工具的运用在低碳技术的推广和发展中卓有成效。2007年3月,英国通过《气候变化法》,主要内容包括:碳财政预算提供目标管理,建立气候变化委员会,为英国能在2050年达到温室气体减排量60%的法定目标出谋划策,在排放交易方面赋予政府更大权力等。2009年4月,英国通过立法成为全球首个实施“碳预算”的国家,也成为首个把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纳入法律框架的国家。“碳预算”体系要求从2008年开始,以5年作为一个减排周期。英国通过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气体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工具的运用达到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目的,其中碳基金被认为是最富有成效的经济政策手段:英国鼓励企业与政府签署资源气候变化协议,对签订协议的企业,如果企业达到协议规定的能效或减排目标就可以减免80%的碳税。目前,英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以全体企业公共部门和居民为主体的互动体系。

3.2欧盟

欧盟在低碳意识普及方面为全世界做出了表率,各国政府为推广低碳技术、培养低碳人才开发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欧盟于2000年6月启动欧盟气候变化计划,该计划旨在确保欧盟在其管辖范围内制定最为经济有效的政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施《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各项减排目标。计划整合了欧盟正在实施的各类减排活动,除欧盟委员会牵头外,还发动了行业部门、非政府组织、各国专家等相关各方广泛参与。2007年年底,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欧盟能源技术战略计划,明确提出鼓励推广低碳能源技术,促进欧盟未来能源可持续利用机制的建立和发展。欧盟各国在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化的进程中,都强调了政府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中的责任,通常是政府科技投入先行,随后进行市场开拓,以此来推动产业化进程。2009年11月23日,欧盟委员会发表的《2009年度欧洲就业报告》指出,欧盟国家一个新的阶层“绿领”即将产生,他们将从事环保材料生产、碳足迹测量、环保评估等工作。为此,从现在起,欧盟在制定就业政策时就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并加强“绿领”行业的宣传和技能培训,以适应经济转型的需要。

3.3美国

美国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可以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新能源是其核心。2009年2月,奥巴马正式签署了以发展新能源为核心的“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未来10年美国政府将投资1500亿美元建立“清洁能源研发基金”,为使用太阳能、风能、生物燃料和其他清洁可替代能源的企业提供250亿~450亿美元的税收抵免。在通过政府牵头、财政补贴等方法加强低碳技术产业化的同时,美国力求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这些法律法规对于美国各个行业的节能减排规定了明确的法律约束和指标控制。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不仅设定了美国温室气体减排的时间表,还引入温室气体排放权配额与交易机制。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排放总量控制。对约占温室气体排放量85%的排放源设置了具有法律约束力且逐年下降的总量限额。②配额发放。排放源对其排放的温室气体须持有相应数量的排放配额,并可以交易、储存和借贷。最初几年对排放配额中的80%进行免费发放,之后随着总配额的减少,免费发放配额也将逐年减少。③治理结构。除美联邦环保署和国务院外,还授权美农业部、美能源管理委员会、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分别负责相关监管。

3.4日本

日本在新能源推广方面同样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同时,日本采取了许多财政货币手段支持低碳物流企业的发展。2006年,经济产业省编制了《新国家能源战略》,通过强有力的法律手段,全面推动各项节能减排措施的实施。2008年5月19日,日本内阁综合科学技术会议公布了《低碳技术计划》,设计出一套低碳技术战略图:一是今后5年将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投入300亿美元,开发气温变化监测与影响评估技术等;二是在强调政府在基础研究中的作用和责任的同时,鼓励私有资本的投入;三是建立官、产、学密切合作的国家研发体系,提高技术研发水平和效率。2009年,日本政府推出的经济刺激方案延伸和细化了2006年提出的《新国家能源战略》,如发展环保车等。日本政府通过政策性银行,如日本开发银行(DBJ)、日本中小企业融资公司,对进行节能投资的企业给予贴息和低息优惠贷款。企业改造现有设备、减少化石能源消耗、资源再生利用的技术开发项目,享受国家规定的特别利率优惠。

4我国物流低碳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通过参考国外低碳物流发展经验,针对我国现状,笔者从制度建设、低碳意识培养、低碳物流技术发展应用以及低碳物流人才培育四个方面提出我国物流低碳化发展的建议。

4.1制度建设

(1)税收政策。要限制各物流企业的碳排放量,首先必须制定碳排放标准,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套检测和评估体系,即“碳预算”体系,以确定我国物流业减少碳排放的潜能。引入“碳预算”措施,要求各大物流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各自的碳预算,制定出各自的减排和低碳发展战略,详细列出减排项目;政府将对这些项目进行测评,确定各物流企业的减排潜能和任务。该“碳预算”措施要每隔五年进行一次,以适应物流企业低碳发展的进度。政府依据“碳预算”措施所确定的具体减排数值制定税收政策,减少的碳排放量少于这一数值的实行较高的税率,高于这一数值的实行较低的税率。同时采取更多促进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的税收政策,对相关企业给予税收优惠。(2)补贴政策。政府的补贴政策主要通过各种基金的形式实现。一类是物流企业低碳发展基金。该基金主要用于对开展减排及能效改进活动的企业补贴部分资金、对引入特定节能技术的中小型物流企业补贴资金。另一类是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其中一部分用于支持物流低碳化发展。与此同时,国家规定一系列物流方面节能产品,如小排量汽车等,并对这些产品给予价格折扣,从而实现对其购买者的补贴。(3)政府采购。国家制定完善低碳采购政策。撰写低碳目标,公布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政府采购清单中要包括涉及运输低碳化的节能车辆和涉及包装低碳化的绿色包装等;将采购低碳化制度化、法律化。政府采购应当逐步建立起低碳采购网络,覆盖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等,利用地方政府采购手段支持低碳物流企业的发展。地方政府可考虑将政府采购中涉及低碳物流部分的合同向物流企业以特定的方式和政策进行倾斜,培育和做强低碳物流企业。(4)金融市场。从市场层面来看,在建立“碳预算”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并设立物流分市场。通过规范自愿减排交易和排放权交易试点,完善碳排放交易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企业间跨省区的物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优化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以最小化成本实现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在货币市场领域,对进行节能投资的物流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和低息优惠贷款;在资本市场领域,支持低碳物流企业上市融资,对其上市提供各种优惠政策。

4.2低碳意识培养

要想让企业和民众都把低碳提上议程,不仅要让其了解有关低碳的常识,更要切实落实低碳生活、低碳物流。首要的工作就是提高企业与民众的低碳意识。政府应结合低碳意识普及现状,采取适合的方法来达到宣传低碳意识的目的。在制度和法律层面上,政府应出台有关低碳化物流的指导性文件,以便于指导和完善物流低碳化的工作,使之能够以正确的方式进行。在社会层面上,政府可以借助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等行业协会,通过组织的活动和宣传,让更多的企业和个人从更专业的角度了解和学习低碳物流。

4.3低碳物流技术发展与应用

(1)加快物流结构调整。通过政策调整和体制创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物流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产品推广,逐步形成以低碳为特征的物流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促进区域整合。将不同区域的优势资源整合在一起,合理利用水运;有效利用区域物流中心,减少迂回运输和倒流运输;促进地区间的交流,使跨区域运输更便利。②加强模式结合。将各种运输模式综合考虑,促进多式联运的发展。为此,我国必须要推动建立物流标准化体系,使各种运输方式能方便地相互转化,实现无缝链接。③优化物流结点。国家统筹规划物流园区的建设,从物流结点的辐射范围到其内部的设施布置,都要采用最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方式。④发展清洁运输模式,促进管道运输的建设和水路的利用。(2)优化能源结构,发展低碳运输。①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对于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要有相关责任部门对企业的执行力度进行监督和管理,把减少碳排放的任务切实落实到每个企业;对于达标企业和不达标企业的认定要真实公正,奖惩措施的实施要公开公平。②重视政府引导作用。率先在公共服务领域进行低碳运输示范,促使企业效仿。③开展低碳运输专项行动。以专项行动为契机,规范物流运输市场。我国在2010年启动的“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促进建立节能减排监测考核体系,依据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建立营运车辆准入、退出制度等一系列节能减排规章、制度、标准,使其制度化、规范化。这类专项行动值得推广和扩大。(3)扎实推进低碳试点。组织试点省区和城市编制低碳发展规划,积极探索具有本地区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率先形成有利于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积极开展低碳物流园区、低碳运输模式试点。低碳试点的有效开展,将在全社会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为使试点工作顺利实现既定目标,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城市和项目,同时要积极关注并调整试点工作的进行状况。

4.4低碳物流人才培育

首先要进行低碳物流人才需求预测和调查,制订科学的培养目标和规划,发展多层次教育体系和在职人员培训体系。同时,国家对各大院校的物流专业课程建设给予适当补贴。还要注意加强与国外物流教育与培训机构的联合与合作,深入学习国外低碳物流发展经验,培养高素质物流人才。

篇3

Abstract: For vocational colleges, making effort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nstration projects and solve the problems occuring in the improvement of content building plays an effective role in the innovation of the mode of personnel training of combining learning with working. At the same time, this attempt highlights the advantages of the key construction spcialities of the colleges, as well as improv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the work process. This practice also helps to optimize the "dual" structure of teachers, to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base, hereby to enhance the college’s overall management levels and promote the content building of the colleges along with improvng the personel training quality.

关键词: 高职院校;示范项目;内涵建设;作用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demonstration projects;content building;role

0 引言

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无论是学校数量还是在校学生人数,均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外延扩张与内涵发展的矛盾日趋明显。2006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高等职业教育开始了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迅速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是以项目建设为承载和依托,进而推动学院工作全面发展。对于立项示范建设的高职院校来说,以示范性项目建设推动的方式,解决内涵建设中诸多发展瓶颈,有效地促进了校企合作,优化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创新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整合了优质教育资源,强化了专业基础建设,拓展了高职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了高职学院的综合办学实力与水平。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

示范项目建设对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主线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示范项目建设首先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存在的价值体现,体现高职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突出工学结合,建立校企之间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以适应和促进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因此,示范项目建设院校均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示范项目建设的第一要务,确定符合学院办学实际、适应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例如:我院按照“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接轨、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接轨、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接轨、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接轨”的改革思路,将各行业企业需求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技能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将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融入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教学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形成了鲜明的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特点。近年来,企业订单培养的学生占毕业生比例的一半,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占毕业生总数的65.4%,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为80%以上,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

2 突出了重点建设专业优势

内涵建设的核心在于专业建设。专业是高职院校与社会联系的纽带,是学校适应市场的关键性环节,更是学校办学水平和层次的集中体现。

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专业特色方面,示范项目强调专业与专业群建设,提出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辐射带动整个专业群相关专业共同发展的思路,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单个专业独立建设的不足,体现了资源共享、资源优化的建设理念。示范建设院校认真梳理专业体系,选择与市场需求紧密并能彰显学院特色的专业作为重点专业,每个重点专业与3-4个密切联系的相近专业组成专业群,然后选择4-6个重点专业与专业群进行建设,形成以重点专业为龙头,以群内专业为支撑,辐射带动全院各专业协同发展的专业建设格局。例如:我院按照专业群对应产业岗位群的专业建设思路,坚持依托行业,对接产业,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做强铁道运输类专业,做大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增强机电类、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竞争能力,形成轨道交通运输类专业为主体的办学特色,专业集群优势明显。目前,学院共设置25个专业,8个重点专业中有5个是轨道交通专业,专业涵盖了轨道交通行业所需要的职业岗位群,基本形成了与行业和区域经济建设相匹配的专业集群。使学院成为轨道类专业齐全的高职学院,其中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是陕西省高职教育重点专业,在省内形成了鲜明的专业集群优势。

3 促进了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基础。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应摒弃过去那种以学科为主体的“本科压缩型”传统思路和传统模式,在课程设置中,必须牢固树立职业本位思想,坚持按照岗位标准要求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把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

在示范项目建设中,示范院校课程改革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遵循“确定专业面对的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开发”这样一条逻辑主线,各专业在大量的、市场调研基础上,开发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体现了学院专业领域与行业企业职业领域高度匹配,学生专业技能专业素养教育与行业职业岗位要求高度融合,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与职业发展高度相关。每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有明确的定位和标准,课程内容的安排遵循学生职业成长规律与教育规律,通过课程将职业工作领域与学习领域联系在一起。例如:我院坚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理念,结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和行业企业职业认证,根据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要求,着力构建“三个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提高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教学资源体系;推进“四项建设”——岗位职业标准库建设、课程标准建设、教学资源和特色教材建设、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引进北大青鸟APTECH信息有限公司的ACCP课程体系,通过强化职业岗位技能和岗位规范,培养IT业紧缺的一线软件技术人才;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按照“职业能力标准、项目课程体系和职业资格证书三位一体”模式,开展以“项目”为主体的课程改革;交通运输系将职业标准的制定与职业技能的考核与相关课程改革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 优化了“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目前,高职教育师资数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素质不理想,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许多高职院校不是缺乏财力、物力,而是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大师、能师和技师。示范项目建设任务的驱动作用,优化了“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提升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破解了困扰师资建设的“瓶颈”。

示范项目建设要求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与教师发展相统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一是有效的提升了专任教师队伍素质。参加示范建设的专业教师全过程参与学习与培训、项目调研与论证、建设方案的开发、制定与实施。锻练了专业领军人物和骨干教师队伍。二是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大量的兼职教师进入到学院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进了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深层合作,促进了“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三是促进了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的深度融合。例如:我院在省级示范建设中,按照“提升师德、精湛技能、优化结构、打造团队”的师资队伍建设总体思路,创新“双轨机制”(教学管理人员和行业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双向挂职”、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双重身份”);建设“三支队伍”(专业带头人、双师素质骨干教师和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形成以陕西省职教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主体,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教学团队。目前,全院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占全院教师的73.33%,100余名实践经验丰富、熟悉行业情况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省级教学团队3个,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5 加强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考量,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必须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校企共建、功能互补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已经成为高职学生能力培养的主要阵地,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物化条件。

示范项目建设要求实习实训基地必须适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打破传统的立足学科系统和单一课程设计、以单项技能操作单元的实训基地建设理念,以完整的岗位工作实景为标准,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建设校内校外互补充的生产性专业实训基地,满足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实施需要,满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要求,满足学生顶岗实习需要。例如:我院以示范建设项目为引领,以先进建设理念为指导,共建成81个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和47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其中有的基地被确定为西安市公共实训基地,有的被确定为铁道部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示范建设项目“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建设”,其功能融专业教学、岗位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四个功能”为一体,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基地建设新机制。建设期内,西安市政府投入1535万元专项经费支持项目建设,被列为西安市轨道交通职教集团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西安市地铁公司将其列为西安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基地。基地主要设备岗位工作设定和工作过程、作业标准和生产环境同西安地铁公司保持高度一致。基地在满足学生教学和企业员工培训需要的同时,还承担城市轨道交通行业8大工种职业技能鉴定任务,每年培训职工达3000人次以上。2010年,该基地被列为成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国家级示范性实训基地。

6 提升了学院的整体管理水平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职教育提高质量的双重课题下,提高管理水平已成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因素。

示范院校建设实质是系统的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开放性、基础性和创新性特点。示范项目建设既对传统的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又通过示范项目建设为创新高职建设院校管理体制、机制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示范建设项目将政府、行业企业和建设院校联系在一起,突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开放办学,必然要求学院的学生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监督与评价制度、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等各项制度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因此,高职学院进行全面的体制与制度改革,既有来自外部的改革要求,又有来自内部的改革动力。在示范建设的过程中,突出了服务学生、服务经济社会的管理理念和保障机制的健全,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高职院校有限办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学院的整体管理水平得到较大的提升,引领内涵建设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7 培养了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最终要由社会和市场来检验,也就是社会和市场对学校和学生的认可程度。最能说明社会认可程度的指标,就是高职院校的就业率。高职学院通过示范建设促进了内涵建设,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出了社会和企业需要的“过得硬、用得上、技能强、素质高”的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高。近年来,示范建设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大都在98%左右。数据咨询公司麦可思的《2010大学生就业报告》称: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率(88.1%),已经不低于非“211”本科院校(87.4%),高于非示范院校(84.3%)。近三年,陕西所有国家级、省级示范性高职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全部达到95%以上。高就业率反过来又吸引了更多的学生报考高职学院,使得示范建设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得以提高,形成了示范建设院校招生就业势头两旺的良性循环。

总之,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以项目建设为承载和依托,通过示范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2006,11,16.

[2]许德宽.试论全面质量管理与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教育与职业,2008,(12).

篇4

497名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日前,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批准了201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名单。这次共有482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其中高技能人才497人。从2008年高技能人才纳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范围以来,共有1286名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部委

教育部召开2013年度职成教工作会

3月18日,教育部在京召开2013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视频会议,总结2012年的工作成果,进一步明确职成教战线参与“中国梦”建设、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落实新一届政府工作要求的思路和举措,部署2013年的重点工作。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并讲话。

两部门联合印发文件推进水利职教改革发展

2月28日,水利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水利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水人事[2013]121号),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水利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作出部署。《意见》明确了水利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要求加快推进现代水利职业教育体系、水利职业院校办学能力、水利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水利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水利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等5个重点环节建设,大力实施水利职业资格证书推进计划、水利职业院校教学改革计划、基层水利职工文化与专业素质提升工程、水利职业教育“送教下乡”计划、水利职业教育集团建设计划等重点项目。

教育部召开新闻会介绍职教改革创新进展

2月20日,教育部召开新春首场新闻会,介绍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进展情况。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副司长刘建同、王扬南出席会。据介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在助学政策、综合改革、产教融合、质量建设、基础建设、资源共享等多方面已经取得了新进展,突出表现在积极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着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与水平上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教育部要求做好成人教育培训服务等三项国家标准贯彻实施有关工作

1月17日,教育部《关于做好成人教育培训服务等三项国家标准贯彻实施有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3]2号),决定于2013年2月1日起实施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2年10月12日批准的《成人教育培训服务术语》《成人教育培训组织服务通则》《成人教育培训工作者服务能力评价》三项国家标准。

人社部印发《关于做好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

1月28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做好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13]9号),决定将原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评估调整为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评估,包括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国家级重点高级技工学校和国家级重点技师学院评估。

人社部印发2013年职业能力建设工作要点

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印发《2013年职业能力建设工作要点》,明确提出2013年工作重点是: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职业培训,推动技工院校改革,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和职业技能竞赛和开展基础性工作。

研究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职业教育类2项课题通过鉴定

日前,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2013年3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鉴定情况。由江苏省张家港职业教育中心校孙伟宏主持的教育部重点课题《适应现代化技术工人培养要求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由宁波市教育局张力鸣主持的教育部规划课题《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模式研究》通过鉴定。

职业教育类22项课题获批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

近日,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青年基金、自筹经费项目立项情况公布,职业教育类研究有22项课题获批立项。

机构

《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

2月27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在北京《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该报告是中国职教学会组织编写的全国首份聚焦中职学生发展与就业的报告。报告从第三方的视角观察分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对于促进社会各界了解和关注中等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职教社2013赴台职教高级研修班在台开班

3月19日,由中华职业教育社、台湾贤德惜福文教基金会共同举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2013赴台职业教育高级研修班”在台北科技大学开班。来自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等大陆的16所职业院校和教育机构的23位同志参加了研修班。在台期间,中华职业教育社还将与台北科技大学、龙华科技大学等19所台湾职业院校和有关单位签订以“学习、合作、交流、研究、服务”为宗旨的战略合作协议。

中国职教学会系统工作平台启用

3月15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关于启用“学会系统工作平台”的通知》(学会[2013]7号)。《通知》指出,工作平台由“学会日常工作平台”、“学会网站建设平台”、“学会资讯服务平台”三个子平台以及“‘职教通’即时通讯工具”共同组成,致力于提升职教学会系统内部日常管理、沟通联络、宣传展示和服务会员的能力与水平。

全国电子商务职教教指委2013年工作会议召开

3月22~23日,全国电子商务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3年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总结了近三年的工作,部署2013年工作任务。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标准制定工作会议,部署了中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工作的各项任务。

学校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第一届中芬职业院校虚拟公司技能比赛

3月13日,第一届中芬职业院校虚拟公司技能比赛在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举行。这是中芬职业院校间第一次在商科/文科领域开展技能比赛,芬兰FINPEC(芬兰虚拟公司管理中心)对比赛提供技术支持。来自芬兰的两个职业院校代表队,以及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组成的五个代表队共29名学生参加了比赛。

五所职业院校入选首批“教育部-PPG示范联合培训中心”项目

2月16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发出通知,批准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市交通运输中等专业学校、山东德州汽车摩托车专修学院、深圳技师学院等5所职业院校成为首批“教育部-PPG示范联合培训中心”项目。该项目是由教育部与庞贝捷漆油贸易(上海)有限公司(PPG)签订的汽车涂装专业校企合作项目协议。根据协议,该中心将培养有现代汽车服务理念的汽车车身涂装专业人才,以满足汽车售后服务市场需求。

劲松职高与法国提莱尔酒店餐饮职高签署合作办学协议

3月5日,北京劲松职业高级中学与法国提莱尔酒店餐饮职业高中签订合作协议。本次合作是在北京市教委和巴黎学区的共同推动下开展的。双方经过协商,共同确定了未来几年两校的合作方式,包括教师交流、学生交流和网络课程的共同建设等内容。

淄博职院首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

近日,淄博职业学院制药与生物工程系申报的“山东省曲霉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山东省科技厅批准立项。

企业

北京两家企业与延庆一职开展校企合作

日前,北京鸿都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巴黎汇发型设计有限公司与北京延庆第一职业高级中学签订了“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协议。学校按照企业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每年定向为企业培养学生。根据协议,企业安排学生实习,实习期间学生由校企双向共同管理。企业参与学生考核与评价及教材的开发。

奔腾公司与教育部共建“奔腾ARS汽车实训中心”

2月16日,教育部和奔腾公司共同设立的首批 “奔腾ARS汽车实训中心”名单公布,包括长春市机械工业学校在内的23所中高职院校入选该项目。根据协议,奔腾公司将为每所建立“奔腾ARS汽车实训中心”的项目院校提供价值约22.68万元人民币的设备和资金支持;为项目院校免费培训2名核心教师,提供全面的教学模块培训课程,提供每个实训模块对应的实训课程,同时提供学生教材样本和教师上课教案蓝本;为项目院校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的推荐平台;建立项目院校间课程、技术、学术的交流平台,组织项目院校进行学术交流和技能竞赛,为与国外同类院校间交流建立沟通的桥梁;结合汽车新技术的发展,不定期与学校合作举办贴近市场的新技术培训,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汽车维修行业的技术要求保持同步,帮助学校培养出更适合市场竞争的技术人才。

各地

广东要求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3月18日,广东省政府《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从全面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创新职业开发和技能评价体系及促进劳动者就业和职业发展强化服务等方面,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多形式、有计划、全方位确保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和水平。

浙江鼓励学生报考中高职家政服务专业

浙江省教育厅近日发文要求各地各校采取有力措施,吸引和鼓励学生报考家政服务专业,并将各地开展家政服务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纳入全省年度教育科学和谐发展业绩考核。浙江省教育厅要求各设区市应确定至少2至3所中职学校和1所高职院校,作为本地区家政服务业人才教育培养培训的骨干单位,积极引导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乡镇成校和社区学院多形式开展家政服务与管理人员培养培训,形成家政服务人才的教育培训网络。

甘肃推动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

3月22日,甘肃省教育厅下发《关于推动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理顺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通过资源整合,力争到“十二五”末,使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数调整到200所左右。

湖北规定中职生实习每天不超8小时

近日,湖北省教育厅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程》明确规定建立健全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学校在完成三分之二的教学计划后,方可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实习时间不得超过一年。学校不得安排学生在风险较大,如从事高空、井下、放射性、高毒、易燃易爆、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和酒吧、夜总会、歌厅、洗浴中心等不适宜学生的岗位顶岗实习;学生每天顶岗实习不得超过8小时。

南京召开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会议

3月1日,南京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布置落实了2013年南京市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相关试点项目工作。南京市教育局有关领导,南京市职教教研室部分专家,南京晓庄学院等40余个中高职院校负责人参加会议。

常州市科教城签约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3月3日,常州市科教城管委会,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教育、青年和体育部,德国(上海)工商协会三方在江苏常州就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签署备忘录。合作内容包括依托巴符州州立教师继续教育学院,对常州科教城职业院校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推动该校与在华德资企业在课程、教学、实习、职业资格认证等方面的合作,引入和实施德国政府认可的国际技师课程、教学和认证,逐步实现受培训的高职学生达到国际公认学士学位水平,合作成立“中德职业教育研究发展中心”等 。

成都出台《成都市职业教育促进条例》

近日,成都市出台《成都市职业教育促进条例》,以促进成都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法律保障。

各地推进高职招生制度改革

篇5

(总投资额在5000万美元以下国家鼓励类、允许类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总投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下国家限制类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特殊行业除外)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二百一十八条:外商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适用本法;有关外商投资的法律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第五条:申请设立合作企业,应当将中外合作者签订的协议、合同、章程等文件报国务院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和地方政府审查批准。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第六条:设立合作企业由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审查批准。

4.《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第六条:设立外资企业的申请,由国务院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授权的机关审查批准。审查批准机关应当在接到申请之日起九十天内决定批准或者不批准。

5.《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第七条:设立外资企业的申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审查批准后,发给批准证书。设立外资企业的申请属于下列情形的,国务院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发给批准证书:(一)投资总额在国务院规定的投资审批权限以内的;(二)不需要国家调拨原材料,不影响能源、交通运输、外贸出口配额等全国综合平衡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人民政府在国务院授权范围内批准设立外资企业,应当在批准后15天内报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备案(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人民政府,以下统称审批机关)。

6.《中华人民共和国合资经营企业法》第三条:合营各方签订的合营协议、合同、章程,应报国家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审查批准机关应在三个月内决定批准或不批准。合营企业经批准后,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主管部门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开始营业。

7.《中华人民共和国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第六条:在中国境内设立合营企业,必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审查批准。批准后,由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发给批准证书。

凡具备下列条件的,国务院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审批:

(一)投资总额在国务院规定的投资审批权限以内,中国合营者的资金来源已经落实的;

(二)不需要国家增拨原材料,不影响燃料、动力、交通运输、外贸出口配额等方面的全国平衡的。

依照前款批准设立的合营企业,应当报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备案。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和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以下统称审批机构。

8.《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第七条: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审批机关为批准设立该企业的审批机关,如果中外合资、合作中方投资者的股权变更而使企业变成外资企业,且该企业从事《外资细则》所规定的限制设立外资企业的行业,则该企业中方投资者的股权变更必须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批准。

二、权限外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审核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二百一十八条:外商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适用本法;有关外商投资的法律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第五条:申请设立合作企业,应当将中外合作者签订的协议、合同、章程等文件报国务院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和地方政府审查批准。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第六条:设立外资企业的申请,由国务院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授权的机关审查批准。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第六条:在中国境内设立合营企业,必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审查批准。批准后,由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发给批准证书。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第六条:设立合作企业由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审查批准。

6.《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第七条:设立外资企业的申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审查批准后,发给批准证书。

7.《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合并与分立的规定》第七条:公司合并或分立,须经公司原审批机关批准并到登记机关办理有关公司设立,变更或注销登记。拟合并公司的原审批机关或登记机关有两个以上的,由合并后公司住所地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授权的登记机关作为审批和登记机关。拟合并公司的投资总额之和超过公司原审批机关或合并后公司住所地审批机关审批权限的,由具有相应权限的审批机关审批。拟合并的公司至少有一家为股份有限公司的,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审批。

第八条:因公司合并或分立而解散原公司或新设异地公司,须征求拟解散或拟设立公司的所在地审批机关的意见。

8.《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第六条:本规定中的审批机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或省级对外贸易经济主管部门,登记管理机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或其授权的地方工商行政管理局。

9.《外商投资企业清算办法》第三条:……企业不能自行组织清算委员会进行清算或者依照普通清算的规定进行清算出现严重障碍的,企业董事会或者联合管理委员会等权力机构、投资者或者债权人可以向企业审批机关申请进行特别清算。企业审批机关批准进行特别清算的,依照本办法关于特别清算的规定办理。

三、加工贸易审批

法律依据:

《加工贸易审批管理暂行办法》第四条:经营企业开展加工贸易,必须先报外经贸主管部门审批。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负责管理全国的加工贸易业务审批工作。

第五条:各省级外经贸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审批本地区的加工贸易业务,并可根据实际需要,授予部分地(市)和县(市)级外经贸主管部门加工贸易审批权,但需事先报外经贸部备案。

其他具体行政行为(共3项)

一、国内企业在境外开办企业(金融企业除外)审查初审

法律依据:

1.《关于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第四条:商务部核准国内企业在境外投资开办企业(金融类企业除外)。商务部委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商务行政主管部门核准中央企业之外的其他企业在附件所列国家投资开办企业。

2.《关于内地企业赴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第五条:商务部是核准内地企业赴港澳地区投资开办企业(金融类除外)的实施机关。省级人民政府商务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商务部委托,对本地区企业赴港澳地区投资开办企业进行初步审查或核准。

3.**市外经贸局关于转发商务部《关于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的通知:国内企业申请在境外开办企业按辖属将材料上报至各区市外经贸局,各区市处经贸局确认企业报报材料完整无误后,加盖单位公章并登记,报市外经贸局。

二、两用物项和技术进出口审查初审

法律依据:

1.《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第三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易制毒化学品有关管理工作。

2.《商务部关于两用物项和技术进出口行政许可制度改革的补充通知》:自2006年3月1日起,增加委托计划单列市负责本地区两用物项和技术进出口管制相关工作。

3.**市外经贸局《关于两用物项和技术进出口行政许可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各区、市外经贸局应对本地区企业有关两用物项和技术出口许可、易制毒化学品的进出口许可申请实施预审,审查完毕后在企业的申请报告上签署审查意见并加盖公章,与企业其它申请材料一并送**市外经贸局。同时要加强业务档案管理,以备日后查询,分清责任。

三、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审查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第九条:从事货物进出口或者技术进出口的对外贸易经营者,应当向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机构办理备案登记;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规定不需要备案登记的除外。

篇6

关键词: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 Weaver-Thomas模型 层次分析法 指标体系

在外部需求萎缩和内部消费不足的情况下,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国优化产业结构、破解经济困局、支持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引擎。各地区纷纷在政策激励和外部压力下,确立各自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选择、发展路径及制定各自发展规划。在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各地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过度趋同,容易产生无效竞争、资源浪费、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等问题。根据中科院课题组完成的《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实现绿色的经济转型》,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在选择本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存在较严重的重复建设问题,比如除外的其他省、市、自治区几乎都把新能源、新材料及相关产业列为本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少地区争抢机遇、争先恐后、不注意产业对象的选择和本地区的产业特点,一哄而上,极容易形成一哄而下的浪费资源的结局。为了有效地解决各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趋同和重复建设的问题,需要建立起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体系。对各地区的产业遴选,不仅选择符合国家政策要求、更要选择体现本地产业特征、产业发展阶段和区位优势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基准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动力和未来优先发展产业的方向,其选择要符合相关产业科学发展的要求。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促进本地区科技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也能够带动整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因此,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基准不仅要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共性要求,也要满足本区域资源禀赋的要求。根据全球新兴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在要求,确定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基准:第一,技术创新基准,即要求不断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和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第二,成长性基准,即要求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前景和增长速度;第三,带动性基准,即具有战略影响力和很强的带动力;第四,可持续发展基准,即要求发展过程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影响小;第五,区域比较优势基准,即本区域选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他区域比较的优势。

(二)各基准指标的选择及计算

1.技术创新基准指标选择。R&D投入比重是指研发投入占整个销售收入的比重,用字母Tj来表示第j产业的R&D投入比重。R&D投入是一个产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和保障,R&D投入比重高说明该产业对研发投入重视,这是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同时也是技术创新基准中为数不多的可获取权威数据的指标。

2.成长性基准指标选择。根据筱原三代平的相关理论,成长性基准指标选择是需求收入弹性和产业增长率。

第一,需求收入弹性是指国民收入变化引起产业需求变化的程度,反映了收入对该产业的影响程度和依赖程度。需求收入弹性越高说明该产业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会快速提高,同时能够使产业结构与随着国民收入提高而增长的需求结构相适应。其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该产业产品的需求变化率/国民收入变化率,Ej=(ΔQj /Qj)/(ΔIj /Ij),其中Qj和ΔQj分别表示当期j产业社会需求量及其变动额;I和ΔI分别表示当期国民收入及其变动额,Ej为j产业需求收入弹性。

第二,产业增长率是指某产业的增长速度。,其中Vj为增长率,Qjt为某产业当期产值,Qj0为前一期产值。产业增长率Vj越高说明该产业发展越快,越容易形成规模效应。

3.带动性基准指标选择。根据赫希曼的产业关联的相关理论,带动性基准指标选择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第一,影响力系数是指里昂惕夫逆矩阵的列元素之和除以全部产业各列系数和的均值。如果Ij表示第j个部门的影响力系数,aij表示里昂惕夫逆矩阵的各元素,那么 :

如果该系数大于1,则说明该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力大于全国各产业的平均影响力,也就是该产业具有较强的带动能力,对其他产业的产出具有较强的影响。反之,该产业的带动能力较弱,对其他产业的产出影响较小。

第二,感应度系数是里昂惕夫逆矩阵的行元素之和除以全部产业各行系数和的均值。如果Rj表示第j个部门的感应度系数,aij表示里昂惕夫逆矩阵的各元素,那么:

如果感应度系数大于1,说明j产业部门最终需求程度大于各产业部门的平均需求程度,其他 产业部门对该产业的感应度较强烈,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关键地位。反之,说明其他各产业对j产业的影响较小,关键程度也较低。

4.可持续发展基准指标选择。可持续发展基准主要指该产业对资源、能源的消耗量和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在这里选择单位产值能耗和单位产值需水量两个指标。

第一,单位产值能耗是指每单位产值需求消耗的总能量(以万吨标准煤作为单位)。单位产值能耗一个重要的可持续发展指标,反映了产业发展过程总对能源的消耗量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用UCj表示j产业的单位产值能耗。第二,单位产值需水量是指每单位产值对水的消耗数量,反映了对资源的需求度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用字母Wj来表示j产业单位产值需水量。

5.区域比较优势基准指标选择。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该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比重方面的比率。

计算公式:LQj=(yj /y)/(Yj /Y),其中yj、y分别表示某地区某产业产值和该地区总产值;Yj和Y分别表示该国某产业产值和该国总产值。

Weaver-Thomas模型拓展

(一)Weaver-Thomas基本模型

Weaver-Thomas基本模型是由Weaver提出并经O.Thomas完善的组合指数模型,是进行复杂体系比较和排序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Weaver-Thomas模型的主要原理是把一个观察分布(实际分布)与假设分布进行比较,根据相关原则建立一个最接近的近似分布。使用该模型时,首先要把各项指标按大小排序,其次再通过计算和比较假设分布于实际分布之差的平方和,以此确定最佳拟合。设ENij为第i产业第j项指标值,i=1,2,3 …,m ,j=1,2,…n,其中m为产业总数,n为指标总数,则对i于第t个产业的第j个指标的Weaver-Thomas组合指数WTtj为:

(1)

其中

(2)

(3)

(4)

(5)

(6)

公式(1)至(6)中,nqj为第j指标对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个数,nq为全部指标对应战略性新兴产业总数,Xq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的集合,A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排序矩阵,Aij表示第i产业相对于第j指标的排序值,其值可正可负,ej为第j指标的赋权值,Bi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排序值。

(二)Weaver-Thomas模型拓展

在基本模型中,现有文献中ej大多取平均值或简单主观予以赋值,其科学性和准确性较差。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应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 AHP)方法对各指标权重进行赋值可以有效弥补这个不足。因为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各个指标权重赋值时,首先需要综合多位专家的意见,而且需要通过严格的检验,才能确定指标值,这样可以有效地克服指标赋值的随意性和主观性。AHP是美国运筹学T.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通过层次分析法可以计算出各指标权重值,即可以得到ej,j=1,2,…n。代入(6)式可得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排序值Bi,最终可得各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排序,从而可以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产业。

河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排序的实证分析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兴起和发展阶段,相关的统计数据不系统和不健全。国务院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都处于制造业,故在此选择比较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和要求的10行业进行实证分析。它们的代号和名称分别:(1)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2)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3)医药制造业,(4)化学纤维制造业,(5)通用设备制造业,(6)专用设备制造业,(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9)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0)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数据来源是2010年、2011年的《河北省经济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经过整理和计算得出各指标数值。2011年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3.0%,其中,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领域分别增长54.8%、25.6%和22.7%。同时,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531.8亿元,增长35.2%,其中,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航空航天投资分别增长40.4%、38.3%、28.6%、55.9%和95.2%。河北省产值和投资规模的快速增长,说明了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劲的发展态势和坚实的发展基础。因此,以其作为样本进行分析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各评价指标的数据统计

根据各指标的计算公式,计算出各指标的具体数值,如表1所示。其中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是根据2007年河北省的投入产出表计算得出的;2010年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的R&D投入没有记载,所以该产业的R&D 投入比重就按照当年河北省的平均值0.36来进行替代。行业代码分别代表上述10个不同产业,下面各表意义相同。

(二)Weaver-Thomas模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数量

根据公式(1)~(3),运用MATLAB软件可以计算出各产业各指标的W-T值如表2所示,并且确定每个指标所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数量及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数量。

从表2可以清楚看到8个指标的对应的战略新兴产业的数量分别为10、5、10、10、10、6、5、8个,根据公式(3)可以得到nq=8,即河北省可以确定8大产业作为备选和培育战略性产业的产业。

(三)各指标的权重值

按照上述介绍的层次分析法的步骤,运用EXCEL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得到的各指标的权重值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经过层次分析得到的各指标的权重明显比各指标均权重更科学和符合实际情况。由于设置了更科学的指标权重,可以为科学遴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科学的方法保障。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Weaver-Thomas模型结果

根据公式(6)和结合层次分析法得到的各指标的权重值,计算得到各产业的综合值并进行排序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得到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对象应该是(9)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5)通用设备制造业;(6)专业设备制造业;(1)文体教育用品制造业;(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4)化学纤维制造业;(3)医药制造业。

模型结果分析

从上遴选出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看,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新材料和新医药等产业(因为新能源的产业的统计口径和现有的统计口径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在此没有分析河北省的新能源产业)。河北省首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信息产业,其次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还要大力发展新材料和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些产业在河北省都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总体看来模型分析结果与河北省实际情况是吻合的,可以作为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和产业布局的理论依据,也可以为其他地方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借鉴。

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研究了各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体系,为各地遴选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Weaver-Thomas的基本模型及各指标等权重的不合理性,然后通过结合层次分析法的方式弥补原模型的不足,提高了原模型的解释度和准确性。同时,以河北省为例,计算出河北省各个产业的综合评分和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研究对河北省产业经济的发展有指导意义。

(二)优化产业结构的政策建议

新一代信息产业是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的产业。河北省应努力优化环京津“四基地、八园区”的信息产业布局,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打造特色产业。发挥华为、富士康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联合京津科研院所和高校,努力打造以交换传输设备、卫星通信设备和移动通信设备为代表的通信制造业等。另外,加快推进芯片设计制造、通信网络设备、物联网、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软件与信息服务、云计算等产业发展,支持建设四大信息产业基地。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河北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主导产业。河北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比如现代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唐山轨道客车公司、高端输变电装备行业的天威集团和张家口直升机基地等。另外,高端装备制造业要重点发展现代轨道交通装备、高端输变电装备、核电装备、通用航空、电子工业装备、医学工程装备、工业智能装备等。

新医药产业是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北省不仅有一些具有带动和创新作用龙头企业如华北制药集团、石药集团、神威药业和以岭药业等企业,也有安国现代重要产业基地,承德生物产业基地,廊坊、邢台生物制造基地等一批特色医药产业集群。河北省应重点发展抗体药物、多肽类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等,支持先进剂型制剂、创新药物等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中药现代化和规模化。

新材料产业是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的发展方向。河北省既是资源大省也是重化工省份,发展新材料产业对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意义重大。河北省的新材料产业今年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2011年河北省新材料产业投资增速达38.3%,工业增加值增速为25.62%,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河北省应重点发展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非晶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特种陶瓷等新型功能材料,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材料。

参考文献:

1.刘铁,王九云.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过度趋同问题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2(2)

2.陈 淼.注重差异化 避免战略性新兴产业恶性竞争[N].中国工业报, 2012-08-01

3.艾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4.方创林.区域发展战略论[M].科学出版社,2002

5.贺正楚,吴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与选择[J].科学学研究,2011(5)

6.王景利,于海坡,冯新广.组合指数综合排序模型方法及其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6(8)

篇7

关键词: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1.007

1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以建设中原经济区为契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稳增长、调结构,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在政府大力支持下,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技术积累,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聚集。但也应看到,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和制约因素也逐步显现。2015年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20.0%,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4%个百分点,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8.8%。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201.9%,信息产业产值增长51.0%。2015年以来,我省继续推动对外开放,增大投资空间,提高产业转移吸引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和推动产业集聚的形成,全年我省产业集聚区高成长性制造业增长10.2%,已经成为拉动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动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2015年前三季度生产总值增长2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9.4%,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5%,远高于我省平均水平。从整体上看,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初具成效,产值稳步提高,增速加快,产业技术水平实现一定突破,产业聚集效果显现。

2目前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首先,产业发展目前仍处在初级阶段,规模小,竞争力弱,难以形成带动增长作用。以生物医药为例,产业规模仅仅是广东省同业产值的7%,江苏省的8%。今年以来,受药品价格市场化影响,以低端药品为主的我省医药行业产值增幅和盈利增幅具有所下滑。其次,持续创新能力仍然较低,科技人才缺乏。战略性新兴产业报保持持续创新能力,就需要有长期稳定的研发投入和创新人才,而我省相关创新企业在吸引人才,尤其是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仍然面临困难。再次,审批流程繁复且不统一,市场机制不完善。一种新型药品要进入市场,要在各省逐次申请申报审批,耗时长,极大影响新产品上市的时效性,且部分地方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这对创新企业的持续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困难。部分医药用原料也需要行政审批和许可,导致资源无法按照市场机制进行有效配置,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最后,融资渠道不畅。主要存在投融资渠道狭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种类过少,不能有效满足科技型企业的需要,缺乏有效的融资机制和制度安排。对于投资门槛和技术水平均较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应强调一个好的投融资政策环境的重要性。政府扶持基金的入驻需要与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相配合,形成合力;此外,还需要完善的投融资中介,在构建企业征信和担保方面提供支持。

3前景与对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先导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换具有决定性的促进作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引导科技进步的能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落实质量优先的新常态发展理念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部分产业前期投入大、技术含量高、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产业链密集等特征非常突出,进入门槛较高。一般企业难以进入,即使进入后,也很难与国外先进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竞争。此外,当前全国各省市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热情高涨,产业重构、产能过剩等现象已经凸显。以多晶硅为例,它作为清洁能源、太阳能光伏产业的重要原材料而备受市场青睐,利润较高,进入门槛也较低,使得部分企业不顾环境污染,高能运转,超额排放。如果不加以规划和引导,不仅错失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掘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的机遇,还有可能造成资源浪费,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初衷背道而驰。因而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提出进一步促进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3.1加强政府的规划引导

在现有产业政策下,继续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市场规律,利用政府的“有形之手”,综合利用各种财政手段推动产业升级和合理布局。

(1)资金的投入上,继续创设多元化、多渠道的财政支持体系。综合运用贷款贴息、风险投资、偿还性资助等多种投入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流向。此外,还要根据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及时灵活调整引导、投入方向,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合理、健康发展。

(2)持续完善风险投资体系建设,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融资。通过建立风险基金,以参股、融资担保、投资跟进、风险补偿等机制来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3)持续推进市场推广。对于评估认可的科技成果,提供用地、贴息、税收、市场推广等一系列支持。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3.2培育龙头标杆企业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是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持续创新的能力,而不是低水平的盲目扩张。一个地区某个产业的绝对竞争力往往是依靠地区内少数大型龙头企业支撑起来的。龙头企业产出大,原材料需求多、对交通运输的依赖较大,这就直接刺激龙头企业对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同时,龙头企业用于供应链建设,行业规范的确立以及市场体系完善方面的私人投资也可使其他成员企业节省本该用于该方面的投资并降低交易成本。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整个产业链企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是快速培育具有竞争力新兴产业的有效途径。

扶持龙头企业,关键在于为企业扫清资金、制度、环境的障碍,为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公平的、公正的环境。产业的优化和企业做强做大,则仍在于市场驱动。

3.3加强服务平台建设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积极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和思维界限,加强制度和政策创新,通过体制、政策和市场的综合设计,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良性发展的运行机制,搭建服务平台,继续完善服务体系。

(1)构建人才引进平台。构建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明确高端引领、整体开发人才队伍建设思。

(2)加快建设创新基础设施,搭建新兴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空间载体,加强创新园区建设。

(3)强化产业标准化和认证体系等基础的完善。

(4)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报告―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在中原[J].中国风险投资,2011:57-61.

[2]刘向耘.金融政策力推高新技术产业[J].华东科技,2008,(8):13.

篇8

2008年秋,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在天津达沃斯论坛上向与会者介绍了一个极具市场潜力的新兴领域,他的演讲引起巨大反响。这个新兴领域就是M2M。

M可以是人(Man),也可以是机器(Machine),广义的M2M泛指人、机器之间建立连接的所有技术和手段。据统计,目前全球机器的数量至少是人类数量的四倍,这意味着M2M技术和理念有着惊人的市场应用前景;而M2M先天所具有的行业属性和特色,又使其成为运营商抢占未来市场的必争之地。

近年来,随着M2M应用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行业认识到了M2M的价值和潜力。这也使其成为运营商在推行行业信息化时绕不过的“潮流”。

将通信进行到底

“M2M应用的行业之广泛,市场前景之巨大,已成为全球通信业界公认的蓝海。”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一位人士对记者表示。

事实上,M2M技术的正式商用仅仅五、六年时间。

2002年底,M2M技术在美国首先实现商用。BioLab公司作为美国最大的水处理产品供应商,在全球首次使用了M2M技术,对其游泳池水中的PH值和消毒剂水平进行了远程监控。这个可自动添加化学清洁药品的系统采用了诺基亚的无线通信解决方案和数据采集设备。此后,M2M技术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北美市场,除医疗设备的监测等外,M2M最主要的应用是对车辆的跟踪,包括私家车和商用车辆。这一应用在日本被开发成为了车辆防盗服务系统,该系统可在车辆被盗时主动向车主的手机发送提示信息。

更为有效的商用,在欧洲和韩国。在这两个地区,M2M已被商用于安全监测、机械服务和维修业务、自动售货机、公共交通系统、车队管理、工业流程自动化、电动机械、城市信息化等多个领域。

而德国InteractiveWear公司更是开发出了名为“KnowWhere”的多功能一体化外套。这件外套的GSM/GPRS装置以M2M模块为技术核心,内置手机、MP3播放器、耳机、麦克风和紧急呼叫按钮。用户穿上外套,不仅可以打电话、听音乐,更重要的是可以随时对自己的位置进行定位。

目前,全球IT和电信业界的众多巨头都已投身到M2M产业链当中,包括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摩托罗拉、英特尔和IBM等,这些公司在M2M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金,并陆续有商业产品推出。据欧洲著名行业咨询机构IDATE的报告显示,2006年,全球范围内的M2M(包括移动和固定)市场容量为200亿欧元;而到明年,这一市场容量预计将达到2200亿欧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9%。

德瑞电信咨询提供的数据显示,到明年全球移动M2M的市场容量将为245亿美元,而到2014年这一数据将达到600亿美元以上。该公司分析师王海梅向《通信产业报》(网)记者表示,数据仅具参考意义,随着全球3G网络的建设,未来一到两年内,移动M2M市场极有可能会出现更为可观的爆炸性增长。

“M2M与融合通信一样都将是NGN的热点”,易观国际高级咨询顾问陈邦威告诉记者,面对巨大的市场潜力,除运营商外,国内的一些系统集成商和设备商也已经开始行动,但目前大家尚都处于起步阶段。

路上的准备

据爱立信的数据显示,集团客户市场收入的总量占全球电信运营商总收入的比重正在逐年提升,在过去几年内,这一比重已由原来的1/6上升到了1/4左右。

“而M2M作为未来主要的行业信息化应用,直接贡献具有“三高价值“的运营商集团业务,M2M注定将成为电信运营商的必争之地。”王海梅说。

事实上,多位接受采访的专家都对记者表示,强大的网络、随时随地的入网能力使运营商成为天然的M2M应用提供者。

“对我国运营商而言,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王海梅表示,首先,我国的行业信息化进程正在不断推进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其次,工业网络化是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大方向,工业控制需要实现智能化、远程化、实时化和自动化,而移动M2M正好填补这一缺口;再之,3G网络建设带来的无线宽带突破,为M2M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承载基础;最后,不同无线通信技术的通信模块之间不同程度的网络融合,为M2M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

运营商已经开始了布局。王海梅表示,中国移动从2007年前后就开始开展M2M业务,并将其全网的M2M运营中心建在了重庆,目前已将M2M服务纳入到了其TD发展规划中;而中国电信M2M平台已基本建设完成,目前仅剩的工作是将该平台计费系统接入到中国电信的综合业务管理平台中去。

“联通也推出了行业性M2M应用,如银行新时空、海洋新时空、物流新时空等”,根据易观国际EnfoDesk的数据显示,M2M在国内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庞大的市场容量,将给运营商带来可观的收益。

其实,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的研究机构对M2M的研究正在紧锣密鼓的开展中,而其高层领导对此亦颇为重视。去年10月,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在视察重庆中移动M2M运营中心时表示,融入了中移动特点的M2M业务,将成为中移动决胜未来的一个凭借。他认为,M2M是典型的规模应用业务,只有形成规模,价值才能得到体现。中移动的一份资料显示,中移动针对M2M的战略部署是:首先,在卡号资源上对M2M的规模化发展提供储备;其次,加强对M2M业务的宣传,加强与客户的沟通;第三,培育以车管家、企业安防和电梯监控为代表的M2M业务,以行业应用标杆推动具体业务的规模化发展。

而中国电信虽在移动业务领域,还是新进入者,积累来自于新并入的C网,但在行业信息化具有一定积累。“这是由原有市场格局造成的,”陈邦威说,“但未来市场两三年以后

才能看出谁做得更好。”

梦想照进现实

相比于诱人的市场前景和宏伟的战略布局,运营商M2M业务的开展并非一帆风顺。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赵立君在一份资料中表示,目前中国移动的M2M用户仅集中在交通、电力等行业应用,用户认知度低。陈邦威解释道,这是因为,“交通运输市场容量大,可形成规模化应用,同时,车辆具有移动性特点,移动运营商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传统的通信手段又无法解决,地理分布较广的电力行业的一些需求,依托公众移动网具有明显成本优势。

以此来看,现阶段的国内M2M应用,一是受行业特点决定,二是受惠于该行业自身的推动。

“M2M业务在国内刚刚起步,产品形态的成熟度不高,还没有进入大规模的应用推广阶段。”王海梅分析,还没有实现规模化运营的M2M业务,目前对运营商的收入没有形成稳定的贡献,相比于其投入的研发成本而言,M2M没有实现盈利。

据易观国际估算,2008年全国M2M终端数规模在500万台以上。

对于需要规模化才能实现收益的M2M应用而言,这个数量太少了。

“市场不成熟和行业进入壁垒,导致了运营商处于摸索阶段”,陈邦威说:“国内移动运营商目前做得更多的还是通道型业务,而非应用。”

“运营商提供的M2M服务类似于其提供的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在这个服务过程中,平台搭建者运营商作为主体,将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为客户提供服务;而客户向运营商支付的费用,将由运营商主导,在行业上下游产业链之间完成资金的分配。”王海梅分析,理想的运营模式应当如此。

事实是,目前国内的M2M服务更多的是系统集成商占主角,尤其是垂直行业市场中的系统集成商,例如电力公司的系统集成业务商等,他们将直接面对客户、为客户搭建平台,而运营商的收益仅仅是通信费用,很多时候占比不到5%,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那么如何让产业链各方进入运营商的平台呢?

中国移动M2M运营中心正着力于标准协议的研究和推进工作。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对记者表示,对于中国移动在重庆的工作,产业链上的众多厂商还在观望。

陈邦威表示,依据易观国际EnfoGrowth以往咨询项目研究成果来看,由于机器间的智能通信和管理涉及到产业链中多个厂商,运营商只是整个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M2M本身牵涉众多环节之间的互通,其中各家厂商的技术规范并未实现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

“要求各家厂商在整体应用平台上,实现设备互相通信,共同遵守一个协议规范,这个工作在国内和国外都是在做的,目前还没有太大的突破性进展。”陈邦威说。

“中国移动的平台有一个协议,上下游产业链的开发如果基于这个协议的话,就需要改变自己的协议,那么前期的投入怎么办?对企业的冲击就较大”,王海梅表示。

技术标准规范的不统一,直接导致终端成为M2M产业发展的拦路虎。

一位供职于运营商M2M平台竞争对手的从业者表示,因为终端的非标准化,运营商平台将很难对终端进行统一管理和统一运营服务。事实上,平台上的应用开发商面对不同终端的开发接口,其开发成本也居高不下;而行业用户也就因为无法自由采购终端,受制于终端厂家,进而无法成为运营商客户。

因此,推进产业链的合作将有效促进运营商M2M业务的发展。

除了产业链的合作需求之外,用户的需求也将决定着运营商M2M平台的成功与否。事实上,限于传统观念,很多用户并不接受ASP(SaaS)这种服务模式。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很多时候人们更期望于政府,在国内,信息化的推动者更多是政府扮演关键角色;而是否可以产业联盟的形式进行推进,结果并不好确定,但运营商无疑会起到关键作用。

对以上问题,王海梅比较乐观,她认为运营商的M2M业务推广需要一个过程,毕竟中移动等运营商有着良好的客户关系,而且具有较强的主控产业链的能力和较多的资源。

“从国内来看,尽管一些系统集成商和设备商都提供一些M2M应用,但这些企业分布较散,产业的集中度不高,并没有形成规模”,陈邦威表示,不论是中国移动还是中国电信,运营商在这个市场,从规模上、网络上、市场覆盖上和品牌信誉度上都具有显著优势。

■M2M代表业务

车管家

该业务是基于LBS定位等技术开发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能对车辆实施定位和远程监控,有效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车管家”业务的远程监控方式分为手机监控和网上监控两种方式。其中,手机监控主要通过语音、短信和USSD三种方式实现。一旦车辆出现非法闯入或其他异常情况,车主会立即接收到通过“车管家”平台打来的电话或短信通知,并及时关闭车门、断油断电等;车主也可以用手机USSD查询方式了解汽车的违章信息,了解车辆的具置。使用“车管家”后车辆运营费用可节省10%。

电梯监控

“电梯运行管理系统”通过安装在电梯的传感器采集电梯冲顶、蹲底、停电、关人等故障以及电梯维保信息,并通过无线GPRS传输模块将数据传输到电梯运行管理平台进行分析处理。它可以提高电梯故障处理效率,实现电梯安全的信息化管理,极大地提高了电梯运行管理水平。该系统为政府部门、电梯维保单位、物业单位提供故障实时监控、故障告警、维保记录、维保和年检提醒、统计报表、信息查询等。

企业安防

以无线通信技术为依托的企业安防监控产品,利用分布在企业各个重点区域的报警探测器采集信息,通过中国移动广泛覆盖的GSM将数据传递到后台,用户可通过短信方式及时获取告警信息和监控信息,也可通过WEB、WAP方式登录应用平台查看告警信息和进行监控操作。目前,该业务中最具代表性的应用是基站监控。通过该业务能够监控基站的温度湿度电压等动力环境、明火烟雾等消防情况,在非法闯入等情况下自动告警同时实时抓拍现场,并具有基站动力环境、安防情况、消防情况的详细统计功能和自动巡查功能,大大提高了基站运行的可靠性并有效降低运维成本。(许婷)

建议如何破局

移动M2M服务涉及很多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各自的分工,只有整个产业链协调、健康的推进才能够最终把市场推进起来。M2M终端的多样化,导致其不能产生规模效应,目前M2M发展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终端标准化问题。

为了更好地推进M2M业务,应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运营商应牵头建立基于WMMP的M2M业务开放式产业链;

其次,运营商应完善和继续投资建设3G网络,发挥无线宽带优势;

再之,大力创新发展适合运营商网络承载的M2M业务;

第四,运营商应与应用开发商、终端厂家加强合作,建设标准化的行业应用,形成运营商建设、用户租用的运营模式;

篇9

关键词 浙江;高技能型人才;技能鉴定;培训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8-0075-03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水平和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因此,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于增强浙江省经济发展后劲和提升经济竞争力意义深远。

一、浙江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主要问题表现

1.总量不足

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17%,比全国低8个百分点。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能人才总量的比例不足6%。据2011年三季度浙江省就业报告显示,技能人才特别是高级技能人才、技师、高级技师求人倍率均大于1,呈供不应求的局面。

2.结构失衡

从等级构成看,浙江省技能人才中,初级技能、中级技能、高级技能以上的比例为58∶25∶17,与上海39∶40∶21的比例相比,初级技能人才的比重偏大,中、高级技能人才比重偏小。现有技能人才队伍结构不能适应产业调整、技术设备更新、劳动组织岗位变化对人才素质的需要。

从产业结构看,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在一产、二产、三产的分布为0.4万、75.6万、25.8万,比例为0.4%、74.3%、25.3%,在一产和三产的高技能人才比例偏低。从行业分布看,高技能人才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分别为56.58万、15.15万、7.14万,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比例分别为55.6%、15%、7%;而信息技术产业仅0.8万,占0.78%;农业林业仅0.43万,占0.4%,分布不合理。从企业性质看,非公企业高技能人才44.79万,个体企业13万,公有制企业44.05万,非公企业高技能人才比例偏低。

3.体系不健全

第一,一些院校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安排上与市场需求脱节,院校同质化现象严重。院校之间发展不平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由于经费短缺,发展缓慢。第二,企业的主体作用有待加强。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不愿在技术工人培训上增加投入。第三,技能人才培养公共资源建设不足。浙江省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历史较短,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对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运行模式问题、功能定位问题、政府责任问题等,都还存在诸多认识上的局限。

(二)原因分析

首先,在政府层面,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还处在文件政策调整阶段,没有上升到法律规范层面。第一,职工培训经费落实不到位。国家要求企业提取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用于职工教育,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工作的意见》([2010]36号)明确指出,要保证将职工教育经费的60%用于一线工人的教育培训。但是,从执行情况看,经费落实不到位,政府检查监督不力。第二,技工教育经费匮乏。国家规定城市教育费附加至少20%用于职业教育,但实际工作中技工院校得到的支持相当少,导致技工教育软件、硬件建设后劲严重不足。近年来,技工教育中新技术、新工艺的实训内容增加很快,设备投资大幅度增加,技能训练消耗快速增长,经费的短缺给技工教育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很大的危机。第三,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有待完善。技能人才考核评价方式单一,企业评价与企业生产脱节;院校学生鉴定与学历文凭考试缺乏有效衔接,影响了学生参加鉴定的积极性。

其次,在企业层面,作为高技能人才需求方的企业,没有很好地履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义务。第一,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后,大都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他们重视经济效益,对提高技能人才素质的认识不足,忽视企业职工培训,只考虑人才“够用”而不考虑“备用”。第二,部分企业缺乏对技能人才梯队建设的规划,对组织职工技能竞赛不够积极,职业(工种)仍局限在传统制造业,对新技能、新职业的竞赛项目开发力度不够。第三,高技能人才工资待遇难以落实。虽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有关文件规定,高级工的工资待遇可相当于助理工程师的工资待遇,技师的工资待遇可以比照工程师,高级技师的工资待遇可以比照高级工程师,但这些规定在大多数企业里都未得到贯彻执行。

最后,在思想观念上,没有形成重视技能、尊重高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主要表现为:重学历文凭,轻技能技艺;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重高层次人才,轻一线技能人才。在舆论导向和政策措施上,往往对高级科技以及高级管理人才给予极大的关注,而对高技能人才的作用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加大奖励力度,营造社会氛围

第一,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表彰奖励力度。2011年6月,浙江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印发《浙江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将组织实施工程,其中之一是实施高技能人才选拔工程,今后两年在全省评选表彰10名“钱江技能大奖”、50名“首席技师”、300名“浙江省技术能手”。省政府办公厅已经出台评选办法,将对获得上述荣誉的高技能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同时,要加大对优秀高技能人才事迹的宣传力度,介绍技能人才岗位成才的事例,在全社会营造“人人都能成才”的氛围,要利用新闻媒体的力量进行宣传,做到“既要做事又要造势”。

第二,选送优秀的高技能人才出国深造,实施“金蓝领培养工程”,建立高技能人才出国学习进修的机制。每年计划选派100名一线优秀高技能人才和技工院校教师到国外学习,学习国外先进工艺技术和技能教学的理念与方法。

第三,架构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互通的立交桥。根据人社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2010]57号),选择部分专业在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毕业生中进行专业职称评价试点,制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办法,同时改善高技能人才使用环境,落实高技能人才待遇,使高级工与助理工程师、技师与工程师、高级技师与高级工程师具有同等待遇,从而扭转重学历轻能力,重专业技术轻职业技能的倾向。

(二)完善培养体系,改善高技能人才结构

第一,改善技工院校的办学条件,逐步加大经费投入,改善硬件设施,并重点扶持高级技工院校和技师学院,扩大技工院校的办学规模。根据《浙江省高技能人才三年行动计划》,到2013年全省技工院校达到80所,其中高级技工院校和技师学院20所,在校生15万人,每年培养高技能人才3万人。

第二,加强社会培训机构的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在原有12个省级公共实训基地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增加公共实训基地的数量。加强社会培训资源整合,通过政策支持、经费扶持等把原有分散在社会的培训单位进行归并,成立培训集团,改变“小、散、乱”的现象,鼓励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技能培训。

第三,提高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制定紧缺职业(工种)技师、高级技师培养补贴办法,对列入紧缺职业范围的技师、高级技师给予2000~3000元的补贴,通过激励政策和措施逐步引导改善高技能人才队伍结构。同时,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逐步改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环境。

(三)改革评价方式,提高高技能人才比例

从浙江省近年来技能鉴定情况来看,院校学生、企业员工的鉴定比例较低,院校学生占鉴定总数的25%,约20万人左右;浙江省每年企业技术工人参加鉴定的人数不到鉴定总数的15%,企业员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人员为100多万,还有相当数量的企业技术人员没有取证,其原因主要是在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企业认识及技能人才考核评价方式上还存在诸多问题。按照人社部关于建立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的要求,借鉴国外技能评价做法,浙江省要在职业技能社会化鉴定的基础上,推行企业内部评价和院校评价改革。今年将进行院校过程化评价试点,在省高校和中职学校推行课程化考试、模块化鉴定,调动高等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在企业评价方面要采用企业内部评价、企业直接认定、企业技能竞赛、社会化评价等方式,扩大企业评价的比例。在企业评价过程中要求做到国家职业标准与岗位要求相结合,考核鉴定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职工工作业绩与考核评价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陈宇.技能振兴战略与技术[M].北京: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2]黄国汀.技师社会化考评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培训,2005(10):46-47.

[3]黄国汀,刘发奎.高职院校影视技术专业“2332”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1):19-21.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ituation High Skilled Talents Team in Zhejiang Province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HUANG Guo-ting

(Occupational Skills Testing Center of 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 Zhejiang 310007, 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 skilled talents in Zhejiang Province manifests the problems of shortage of whole quantity, imbalance of talents structure and unsoundness of training system, and the main reasons lies in that the government hasn’t carried through relative policies, the enterprises don’t have intentions to cultivate high-skilled talents and the warp of traditional talents views.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of Zhejiang Province must strengthen policy incentives, increase technical support, optimize train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model to upgrade the proportion of high skilled personnel.

Key words Zhejiang; high-skilled talents; skills identification; training system

收稿日期:2012-02-12

作者简介:黄国汀(1962- ),男,浙江新昌人,浙江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副主任,高级讲师。

篇10

青岛“生物谷计划”是指:在国家重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鼓励发展生物技术产业的背景下,依托青岛独特的海洋生物科技资源优势和优越的城市区位优势,在青岛高新区政府与青岛海洋大学联合建设“青岛海洋生物科技园”的基础上,与多个国家级生物、医药科研机构合作,借鉴世界生物科技园取得的成功经验,在青岛东部山谷中进行专业规划,引导社会资金大规模跟进,实施技术与企业孵化并举,聚集大批生物与医药企业,建设青岛生物谷产业区。

青岛“生物谷计划”的基本宗旨是:以发展现代生物工程产业群为目的,发挥本地特色和优势,大力引进国际领先的现代生物技术人才和成果,努力建设卓有成效的创新服务与创业孵化体系,争取在10年内初步形成我国生物高新技术企业聚集的产业高地。具体目标是:(1)2001年,生物高科技创业孵化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入驻生物谷科研型企业30家以上;(2)2003年,生物高科技创业孵化体系基本完善,入驻生物谷科研型企业超过100家,产值过亿元企业5家以上,争取1家以上企业股票上市;(3)2005年,产值过10亿元企业超过10家,争取有5家以上公司股票上市,技工贸总收入200亿元以上。

青岛生物谷的主要开发方向有:基因与遗传工程、干细胞与组织工程、蛋白质工程、生物及天然药物开发、纳米生物医药、海洋生物工程制品、农业生物工程。

2、生物谷建设现状评价

2.1评价目的与依据

青岛生物谷评价目的在于总结“青岛生物谷”及其实施的经验和不足,为青岛生物谷发展提供参考建议。青岛生物谷评价的基本依据是:(1)“青岛生物谷计划”方案及实施现状;(2)高新技术产业及其区域创新系统理论;(3)国际、国内生物科技园建设的经验。

2.2青岛生物谷定位

自身发展定位。从引进在孵企业、项目数量方面评价,2001年底基本达到预期计划目标;整体发展现状与预期发展存在一定差距。

国际对比定位。国际知名生物科技园区发展时间相对较长,其内部研发、孵化、生产、服务及管理体系也相对完整,已经或正在产生成熟的生物高技术企业,在国际生物医药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而青岛生物谷计划实施时间短,其体系、功能都在建设和发育之中。

国内对比定位。国内长春、上海等地生物医药产业基础较好,生物医药科技园发展时间相对较长,其内部研发、孵化、生产、服务及管理体系趋于完整,其产业化程度相对较高,孵化或引进生物医药企业众多(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0多家,上海张江高科技工业园84家),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成为高技术园区乃至本市的支柱高新技术产业,在国内生物医药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而青岛生物谷计划实施时间短,其体系、功能都在建设和发育之中。国内北京、广州等地起步相对较晚,但其规划起点高,设计发展规模大,所依据的优势条件明显(北京依托众多国家级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信息机构,加之其国际、国内信息、资金、人才、管理等要素充沛;广州具有国际市场和国际合作的优势),其发展不容忽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众多生物谷(或基因谷、药谷)的发展计划起步晚,但都有各自的资源(生物物种、医药原料、生态环境等)优势,其专业化医药产业发展具有相对强的竞争能力,应当引起重视。

高新区产业体系定位。生物医药产业是青岛高新区产业体系的主导产业之一(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根据初步调查,本区拥有生物医药企业31家,资产及产值规模远小于电子类产业,与其它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研发等联系也十分有限。

2.3青岛生物谷发展环境辩识

2.3.1国际环境

世界发达国家(美国、欧洲共同体等为代表)生物工程及生物制药行业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品生产与营销等诸多方面都相对成熟,生命科学研究及生物技术产业化开发是21世纪国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领域,其核心技术得到国家、企业等大力扶植和资助。对青岛生物谷建设的有利影响表现为:(1)为青岛生物谷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对象;(2)应当成为青岛生物谷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对象。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生物医药产品更为容易地进入中国,国际企业通过直接投资也参与国内竞争,为青岛生物谷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国际技术成果和产品得到严格的产权保护,加入WTO意味着必须遵循国际技术贸易规范,获取先进技术将面临更大挑战。

2.3.2国内环境

加入WTO后促使我国各级政府机构及政策法规改革,同时促使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将有利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高技术中小企业)的整体发展;国家对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以及对于海洋产业的重视,对于青岛发展以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化为特色的生物谷十分有利;国内已经或正在建设几十个各类生物医药园区(或称基因谷、药谷、生物制药园、生物岛、生物城、生物带、生物谷),造成对国际、国内生物医药资源、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等激烈竞争,对于青岛生物谷建设造成不利的国内竞争环境。

2.3.3青岛市环境

优势因素(按重要程度大小排序):(1)2008年奥运会(水上项目)主办城市:有利于迅速提高青岛市国际形象与地位,为吸引高技术产业提供良机;(2)国家海洋科技(含海洋生物科技)基地;全国海洋科技研究与开发、高等人才培养基地,为生物谷技术、人才源头建设提供坚实基础;(3)国家级疗养、康复基地:为生物医药产品应用、临床试验提供基础;(4)优越的人居环境:有利于吸引高级人力居住和创业;(5)国家知名企业集群:海尔、海信、澳柯玛、青啤、双星等国内及国际知名企业,为其它企业发展带来示范效应和名牌延伸的优越条件;(5)区位优势:拥有海、陆、空交通运输优势;

不利因素:(1)青岛市生物医药企业规模、数量、知名度等都相对较小;(2)青岛市海洋科技产业化程度偏低;(3)生物医药高技术人才相对缺乏;(4)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技术小企业)不发育;(5)咨询、中介、金融等创新服务机构相对缺乏。

2.4青岛生物谷基本结构分析

2.4.1深层结构分析

生物谷建设的文化理念。主要生物谷计划提出的理念主要包括:“集聚人才、集中成果、集成技术、集结资金、集散信息”的创业平台;让学家由“科学人”变成“产业人”,再成为“自由人”;鼓励创新,容忍失败,创业留人;政府就是“服务”。提出创建的生物谷文化包括:挑战自我,创业报国;经营自我,追求卓越;以人为本,开拓创新;瞄准市场,走向国际;长远规划,科学管理;技术创新,市场机制;人才战略,资本运营。在理念上的概括中,注意强调要素的集聚和塑造以人为本的创业环境,而对企业、产品和人才的国际化竞争与交流等理念强调不足。对文化的概括则缺乏精炼性,难以进行宣传和贯彻。

生物谷制度建设。生物谷计划提出的制度建设内容包括:“遵循国际规范和通行惯例,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学技术规律办事政府参与不参股,支持不包办,(宏观)协调不强制,(微观)服务不干预”;“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目的的企业化科研机构高效率、大规模、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专业孵化器创业的文化氛围,靠创业留人的机制。”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对于政府对生物谷计划实施的国际规范化管理与服务强调不足;对于生物谷计划实施的企业化(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国际化、专业化运作模式强调不明显。

2.4.2组织结构分析

资源整合体系。(1)技术源头整合。建立国家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十分必要,但同国际、国内海洋科技(尤其是海洋生物科技)研究与开发机构的连接功能上需要进一步加强;生物谷现今同国际、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研究机构的联系尚比较分散。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战略联盟或合作伙伴,使得技术源头的稳定性、竞争力不强。(2)人才源头整合。青岛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对于生物技术人才的高级人才培育尚显不足;对国际、国内生物、医药领域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的吸引和联合培养野味内入正规渠道。(3)资金源头整合。生物谷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建立良好的风险资金引进、利用与退出机制,而现在生物谷的风险投资机构建设相对欠缺;随着国家加入WTO后对国际银行、证券、保险业的开放,青岛对于中小高技术企业的资金支持相对不足;另一方面,有些资金源头缺乏对前景好的项目的有效、及时投入,职业化的相关咨询、中介服务机构比较缺乏。

技术及企业孵化体系。(1)应强化对被孵化企业、机构的专业化服务功能,不仅包括物业、办公等服务,而更应该建立专业化服务分支机构,强调信息咨询、市场营销、人才流动、质量评价、资金运作等功能;(2)促使企业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建立学会及企业协会;(3)建立与国际、国内相关生物技术孵化器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生产体系。(1)生产基地发展空间有限,基地建设落后于孵化器的建设;(2)成熟生物医药企业(尤其世界500强中的生物、医药企业和中国知名医药企业)建立独立生产、研究开发机构(分支)比较缺乏;(3)生物医药企业的生产体系的建于本区发展有限空间形成一定矛盾。

管理与服务体系。现在尚处于政府的宏观管理为主的时期,专业化和国际化的战略规划与管理体系尚未形成;生物谷自身应企业化自主管理也处于初步阶段。服务体系的生物企业专业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的运作方式应该企业化以及国际化程度也比较低。

2.5青岛生物谷运行机制分析

现阶段青岛生物谷的外部资源整合机制和外部市场开拓机制更多地具有自发的性质,对国际要素吸引和国际市场开拓、营销的良性机制尚待加强。生物谷内部运行的激励机制、交流机制、协调机制和监督机制正处于建设之中,而建设初期的关键是如何激发生物技术企业发展的动力。

2.6青岛生物谷发展判断

发展阶段。青岛生物谷处于发展的初期,其特征为:(1)具有生物技术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巨大潜力;(2)生物技术、人才、项目、资金等要素处于聚集阶段;(3)生物谷孵化、服务机构正在完善,产业化基地初步确定;(4)生物技术企业、产品尚未正式产出,国际、国内影响尚不明显。

发展途径。青岛生物谷发展初期的途径是以政府推动为主,旨在培育其生存与发展能力,为其自主发展打下基础。

3、存在问题总结

3.1青岛生物谷发展环境问题

青岛生物谷的发展在国际和国内都不具有超前发展的优势,需要其走后发创新和超越式发展的道路;青岛市的诸多潜在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和开发,如名牌企业的延伸与投入,疗养与医疗机构的纳入,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申奥城市的影响,会展经济的推动等。

3.2青岛生物谷深层结构问题

青岛生物谷文化与理念应如何在制度建设、组织建设、管理决策和具体经营中体现出来,是解决其发展的关键问题;如何解决好政府管理、服务与生物谷自主运行的关系,是当前需要明确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3.3青岛生物谷组织结构问题

青岛海洋(生物)科技优势明显,而生物医药产业不发达,造成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生物技术企业孵化和生物医药生产等三个环节的不协调,可能会使孵化企业将来面临缺乏下游生产企业的问题。对技术、资金、人才的整合,尚处于相对自发的阶段,面临来自国际、国内对优势资源的激烈竞争,生物谷服务体系(生命科学研究院、高新区创新服务中心)的资源整合机构需要进一步专业化和强化。对成熟企业、机构的整体(分支)引进不足,使孵化企业的产业化面临问题。

3.4青岛生物谷运行机制问题

现阶段青岛生物谷的外部资源整合、外部市场开拓、外部环境适应机制的建设需要提高到战略层次;青岛生物谷内部运行的激励机制、交流机制、协调机制和监督机制,也应通过组织建设来加强。

4、对策与建议

4.1青岛生物谷自身发展对策

建立协调生物谷计划整体运行的企业化组织机构,对各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与组合,使其具备相应功能,以保证生物谷计划的成功实施;健全各资源整合机构和团队,加紧对资源的竞争,尤其是强化与技术源头的联系的分支机构;加紧建设风险投资机构和资金投入中介机构;建设专业化的青岛生物谷信息交流与交易平台,增加网站的专业化信息交流与技术、人才、产品交易内容;加强对被孵化企业的跟踪服务,强化相互间的正式与非正式联系,建立相应专业协会与行业协会;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协助引进成熟生物医药企业;建立与国际、国内知名生物科技园区及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关系。

4.2青岛高新区应采取的对策

继续大力支持“青岛生物谷计划”,在扶植方式上体现规范化管理的特征,按WTO国际通行规则要求改革政府管理生物谷的政策与具体方式;支持和协助筹建生物技术产业孵化与创新服务体系(孵化、中介、咨询、融资、物业等),促进其按企业化运作;积极支持和促进生物谷建设的国际化合作与竞争。

4.3对青岛市政府的几点建议

将“生物谷计划”当作青岛新世纪初期高新技术发展的核心战略,予以全方位支持,结合青岛优势企业和知名活动(会展、节庆)进行宣传和推介;积极协调与“生物计划”有关的地方及驻青单位企业、机构,使生物科技产业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结合申办奥运会成功,积极鼓励和支持东部地区生产与生活设施的投资建设,为“生物谷计划”发展提供更为优越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2001中国高技术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6-38.

[2] Liu Shuguang,Chen Cai.Progress of regional economicgeography in China:a comparative study[J].The Journal ofChinese Geography.1999,8(3):257-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