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培训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22 16:29: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技能人才培训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根据通信行业企业特别是通信工程维护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参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于职业资格认定要求,提出“校企融合”模式下通信技术高技能人才认证方案,形成系统化的培训认证体系,提升专科学生的技术与技能。
关键词:
校企协同;培训认证;高技能人才;技术素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信息与通信行业企业对高职高专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企业人才需求与在校学生个人职业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首先是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目的及职业认知与规划比较模糊,对从事的专业岗位没有基本的认识。其次专业教师所教授的课程内容以及在课程实训环节所选择的实训课题主要由教师自拟为主,与企业实际所使用的技术存在比较大的脱节。再次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缺少系统化的实验实训平台,对前沿技术的把握不够准确[1]。本文通过分析人社部最新(2016年)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并结合本校校企合作的现状,提出基于“校企协同”模式下的职业资格培训认证项目,提升学生的技术与技能。
一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与国家政策的研究与对接
我校的通信技术专业的培养规格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通信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具备必要的通识能力和素养,较好掌握现代通信系统的网络构架、工作原理;具有网络规划、安装调测、网络优化的实施能力;具有专业系统化思维、专业技术判断力与应变能力,能适应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的高职高专通信技术技能型人才。技能鉴定的方向不能偏离我校专业的培养规格[2]。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官网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人社部已经先后分7个批次,取消400多项职业资格考试。目前在151项职业资格的目录清单中,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58项,技能人员职业资格93项;准入类资格42项,水平评价类109项。根据本校通信技术专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参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中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种类,在校学生能参与的信息与通信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认证项目有表1所示:本校的通信技术专业在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自2011年以来与大唐移动通信等知名企业建立了深入的校企合作关系,共同实施了对本校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人才培养基地、课程资源等方面的建设,形成了系统化的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4G时代的开启为移动互联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随之产生的通信网络建设运行管理方面的人才缺口巨大。基于以上的条件与分析在国家职业资格技能鉴定项目中遴选出“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人员”这一认证人员类别,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研究设计与企业技术需求匹配的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人员技能鉴定方案,通过这一项目的实施,让专科毕业学生能尽快适应企业岗位要求[3]。
二通信技术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技术知识与技术素养的养成
高职院校对通信技术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职业技能鉴定只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在进行鉴定之前,学生必须要加强学生专业技术知识与技术素养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授,同时也要注重学生技术素养的养成。学生技术素养的养成关键在于如何将通信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不同通信企业的文化贯穿于整个3年的专科学习过程。通过校企合作将通识文化教育与行业企业文化教育相结合,邀请各通信行业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来校举办讲座,让新入学的通信技术专业学生了解通信行业动态与职业岗位分类信息,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为后续技术素养的养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利用现有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及联合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完成对学生技术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4]。
针对学生在校内完成的专业技术相关课程,校企共同研讨形成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人员技能鉴定方案的总体内容,具体包括移动通信技术(4G)、通信网络工程管理两大方面内容。具体的认证项目课程内容模块如下表2所示:由于鉴定项目中的主要内容已经在日常课程中涉及到了,通过强化培训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并通过集中实操训练,使其实际动手能力达到技能鉴定所达到的要求。
四结语
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人员技能鉴定方案的设计内容必须同时兼顾学生的接受能力与鉴定中心对项目的技术技能要求,整个方案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完善中。同时项目的实施必须要得到电子通信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相关主管部门的审核,需要政、企、校三方共同的努力才能完成,庆幸的是最新的国家人社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及国家积极倡导的高职院校“校企融合”联合培养专业人才的思想为学校专业技能鉴定的最终实现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高职通信类专业技能鉴定的“技能要求”与“素质需求”协同研究,宋艳秋,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142-144.
[2]俞兴明,范海健,苏品刚.基于校企合作的3G通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3(3):68-71.
[3]范海健.通信联合人才培养创新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例;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4(3):56-58.
篇2
苏州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认真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去年,苏州全市完成高级工和技师培训2300多人,比上年增加94.7%;全市鉴定技师200人;苏州市区考核发放高级技工职业资格证书800多人,这使苏州市高级蓝领队伍得到发展壮大,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各类技能人才近40万人,改善了蓝领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了高级蓝领比重,促进了本地经济的发展。
作为地处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苏州市招商引资仅次于上海位居全国第二,外商投资企业已达1万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已有90家进入苏州,尤其是制造业迅猛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之一,但苏州本地高级蓝领人才非常紧缺。为缓解高级蓝领人才供需矛盾,苏州市作为全国8个试点城市之一,启动并积极实施高级技工培训工程。
探索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和方法。苏州市劳动保障部门在对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情况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实施计划,总结推广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和方法。如苏州市高级技术学校与高等院校合作3+2、3+3的教育培训,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实行股份合作制及大型外企捐助办学,苏州市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吸收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参加技能培训,都是较成功的模式和方法。在具体培训方法上,则推广应用了模块式培训和德国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法。
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和鉴定机构建设。按照市政府的统一发展规划,整合职业培训教育资源。苏州市高级技术学校扩大了建筑面积,调整了结构,高级职业技术班的比重已达70%;同时,在原苏州邮电技校教学设施的基础上,办好苏州市技师学院;参与苏州国际职业教育园建设,苏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苏州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抓紧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建设,与高技能人才培训相配套,目前全市已有26个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涉及铣工、磨工、车工、钳工、电焊工、机械加工、维修工、无线电调试工、数控车床等多个工种,从而使高技能人才培训与考核鉴定对接,实现一体化联动运转。
实行技师职业资格社会化鉴定制度。苏州市劳动保障部门及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继续改革和完善技师职业资格鉴定制度,探索与技师培训相衔接的模板化鉴定方案,进一步扩大了技师职业资格社会化鉴定规模。同时,加强与本地职业院校的联动和沟通,热情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能持高等院校毕业证书和高级职业资格证书,顺利进入用人单位就业。
篇3
【关键词】人才强企战略;推进;技能队伍;建设;发展;培训
积极推进人才强企战略、完善技能型队伍建设的强化,需要企业基于职业能力建设为中心,做好技能培养、激励机制建设等中心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技能人才培养环境,促进企业内部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
一、人才强企战略推进的意义
(一)是当前形势的需求
社会企业每年都会制定人才强企推进战略,并通过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的方式,优化员工的综合业务能力及素质。进而为人才强企战略点明的方向,同时也为战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是企业发展改革的需求
当前多数企业属于技术密集或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他们对安全生产的特殊要求,以及服务的普遍性,必须具备相当数量的高、精、尖人才,才能使企业生产力发挥更大效能,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客户的需求。所以,做好企业的人才强企战略推进十分具有现实意义。
二、做好技能队伍建设强化工作,使技能人才重要性在公司发展中得到发挥
(一)提高技能人才培养强度
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紧抓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师父教徒弟、宣传部门的知识普及,提高培训中心的作用,利用联合培训等方式,强化企业人才培训单位的合作,通过提供培训机会、招聘培训导师的方式,提高培养效果。建立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结合公司战略发展和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以及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管理模式的引进、消化、吸收,加大对包括基层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最大限度培养合格的技能人员。
(二)基于企业为中心,开拓技能人才培养新路径
基于企业自身发展情况、技术人才建设状况,根据未来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国家企业用人标准,制定合理的技能人才配置标准,实现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指导。
(三)让企业充分认识技能人才培养重要性,实现技能人才培养作用的发挥
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及技术创新能力、需要,做好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并把其放入企业发展大纲中。企业还要根据法律建立健全职工培训机制,做好员工的上岗及技能培训工作,做好技能人才的培养。另外,政府要支持企业实行师带徒制度,利用交流的方式加快人才培养。鼓励企业依托车间班组,大力开展岗位练兵、岗位培训、技术比赛等形式,促进职工在岗位实践中成才。鼓励企业结合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技术项目引进,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促进技能人才培养。企业要将人才培养规划方案放入年终业绩考核当中,从而提高各部门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
(四)推进职工职业技能培训
鼓励广大职工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钻研岗位技能,不断提高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运用新技术创造新财富的能力。在企业同意后,员工可参加脱产培训,企业在此期间要根据国家规定制定培训员工绩效考核标准及激励制度。
(五)强化管理
积极开展专业培训证书管理制度。对于申报中级工鉴定的人员,要求至少一次本专业培训经历;申报高级工鉴定的人员,要求至少二次本专业培训经历;申报技师鉴定的人员,要求至少三次本专业培训经历。
(六)建设良好的技能人才培基地
利用社会培训资源,使培训中心基地得以发挥使用价值,实现高效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建设。根据企业发展对培训中心的要求,建立布局合理、技能含量高、服务公司、面向行业提供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的公共实训基地。
三、基于能力、业绩为向导,优化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交流机制等的建立
(一)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考核评价机制
强化职业技能鉴定、推动职业资格证书机制。从而打破年龄、资历、身份等约束,实现基于职业能力为向导、业绩能力为重点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水平综合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的建设。另外,要结合生产和服务岗位要求,强化标准,健全程序,严格考核。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符合技能人才特点的业绩考核内容和评价方式。
(二)创新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完善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职业能力考核等办法
通过开展企业试点的方式探索新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并增加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行强度,保证新员工得到学历证书的时候,也可以拿到职业资格证书。
(三)开展技能经济大赛
企业可根据自身状况,安排不同部门、岗位的技能人才进行技能比拼,从而锻炼人才的实践能力,并从获胜选手中选拔有潜力的人才进行深造、培养。
四、确定高技能人才聘用及激励制度、完善技能人才基础管理
(一)完善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机制的建立
深入推行技师、高级技师聘任制度。充分发挥技师、高级技师在技能岗位的关键作用,以及在解决技术难题、实施精品工程项目和带徒传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大胆运用高技能人才领路制度,让高技能人才在重大技术改革、项目攻坚等方面发挥积极的带头作用。
(二)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励制度
研究探索培训、考核、使用与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根据公司发展和经营情况,完善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办法,对优秀高技能人才实行特殊奖励。对高技能人才在聘任、薪酬、福利、带薪休假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放宽技能人才评价的年限,鼓励突出能力和业绩的评价方式。
(三)完善技能人才基础性管理工作
一是重视高技能人才理论分析、研讨,完善技能人才培训统计及用量预测工作;二是建立健全远程教育系统,完善企业远程课堂建设,做好技能人才远程培养、培训技术的研究与使用;三是加快技能人才及技能成果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优化技能人才综合素质;四是加快编制和修订职业技能大典,加强职业技能鉴定题库开发,健全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制度。五是组织开发反映企业岗位需求、符合技能人才培养特点的教材及教学辅助材料。六是加强技能人才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做好人才强企战略的推进和技能型队伍的建设,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综合发展实力及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是企业获得更好社会及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
篇4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岗位职业能力模型
随着科技的发展,设备和技术的迭代更新,企业对一线生产员工技能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员工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职业教育阶段既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又要为将来就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必备的知识储备,为换岗转岗做好准备[1-3]。目前,随着信息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普及,学习方式产生了重大改变,微课视频、翻转课堂、MOOC课堂等不断涌现,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4]。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为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构建更加便捷、灵活、便于学习者接受的新式教育模式。MOOC课堂等不断涌现,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4]。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为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构建更加便捷、灵活、便于学习者接受的新式教育模式。
一、培训体系构建的目标
培训课程体系建设要体现课证融合,将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融入培训课程体系,同时还要与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充分对接,使学生学完相关课程,能够获得双证,实现职业岗位标准、技能等级标准转化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5]。目前,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主要与课程体系构建、师资结构与培养、实训基地规划建设等方面有关,必须加强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建设虚拟真实环境的实训基地,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效能,使职业教育的整体效益最大化。
二、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为促进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提高,使信息化技术更好地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服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构建具有创新性、一体化和智能化的网络教育学习平台。首先必须构建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要将全面素质教育和技能提升融入其中。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摆在首位,坚持德育为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全过程。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6-8]。现代企业技术日新月异,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提高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企业岗位要求,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考虑知识、技能、素养之间的关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专业课、基础课、人文素养课之间的关系。在它们之间寻找平衡点,确保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知识、技能、素质能够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三、开展项目式教学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被广泛接受,课程体系改革朝着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发展,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加强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技能符合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因此,如何加强课程体系与职业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的对接是重点,按照传统的方法,从系统性和科学性方面来搭建课程体系和内容,课程之间未通过项目的形式把内容衔接起来,以及课程的信息化手段应用程度不高,这些都会阻碍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难以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基于此,要应用现代的职业教育理论,重新设计课程体系,在课程改革中融入信息技术,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把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通过项目载体串联起来,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为主要目标。按照岗位工作任务要求设置课程体系模块,通过项目形式把课程内容聚合在一起,打破了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它主要以岗位能力要求来设计课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通过实践操作将知识与技能进行融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项目化课程还融入信息化教学元素,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重视企业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9]。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已获得广泛共识,任务驱动教学法来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将学习内容设计成一个或者多个具体的、可操性强的学习任务,以降低学生执行过程中的难度,同时知识点和技能点体现在任务的执行中。学生围绕任务展开学习,教师起引导作用,由课堂上的主角转变为配角,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以及创新能力,从而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内在建构。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能够在做中学并付诸实践过程中,不能简单地以学生的作品是否完备作为学生能力的考核衡量指标或者教师教学能力的最终指标[10]。对于学生作品的不完美或者缺陷,要能够给予理解和改进的机会,重点是看学生是否在实践过程中真正参与其中,并能够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只要在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和技能,提升了能力,并且认识到存在的不足和短板,明确今后的努力与发展方向,就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四、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实施
企业对市政工程技术人才的市场需求,毕业的学生到企业可以从事哪些岗位,而这些岗位对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尤其是在校期间如何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保证培养的学生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时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适应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归根结底与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息息相关,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入调研,召集教研室的所有老师深入合作企业一线,开展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企业的岗位需求,针对具体的岗位需要哪些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完成人才需求调研报告;根据企业对毕业生职业素养的要求,细化每项能力需要支撑的课程和实验实训环节,尤其是实验室建设,必须依据课程和学生的技能需求,开发模拟企业生产环境的实验实训项目,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分析各岗位之间的关系,提炼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以及选修课程,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最后邀请企业的能工巧匠共同参与课程体系的建设论证,确保课程体系的建设能够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通过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在以下两方面做了创新:一方面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基础,学生为主角,项目为载体的课程培训体系设计思路,突出理论与技能相结合、课堂与实训相结合、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同时,建设完善具有显著职业特色的校内校外综合实践基地,重视学生实践综合技能的培养,尤其在方案设计、团队协作、方案实施和检查评估方面。另一方面以综合素质培养和专业能力提升为主线设计课程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为专业应用提供支撑,以够用为度。将应用性和针对性作为基本原则,对传统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按照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划分,以项目式设计教学单元,将知识和技能融于项目的实施完成中来学习,增加学习的体验感。知识内容不能过于强调系统性,而是以有用为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资料能力,这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适应社会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即要求学生能通过项目的完成实施,将理论知识和技能应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具有知识迁移能力。
五、小结
高技能人才对企业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职业教育中,要注重建立基于岗位职业能力模型的培训课程体系,整合校企双方优势资源,应用信息化教育技术,共同构建课程培训模块,开发培训资源库,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脱节的突出问题,使培训课程体系不断适应企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月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北方经贸,2006(5):128-129.
[2]张霞霞.德国数字化教育研究及启示[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1,27(2):17-21.
[3]贾静.浅谈建立完整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J].全国流通经济,2020(6):106-107.
[4]赵嫚,李超.工程教育背景下移动信息化教学改革与实践:以过程流体机械课程为例[J].大学教育,2021(4):43-45,58.
[5]汝宇林,杨柳春,李志飞,等.高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27(31):52-54.
[6]唐羚,郑爱翔.高技能人才终身职业能力培训体系优化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1):8-12.
[7]谢莉花.高技能人才的成长途径:职业进修教育:以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为例[J].江苏教育,2020(20):19-24.
[8].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教育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2):156-160.
[9]王建国.构建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的实践探索[J].职业,2019(4):58-59.
篇5
关于贯彻落实《河北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
(讨论稿)
各县、区人民政府,察北、塞北管理区管委会,经开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河北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工作要求,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现就我市全面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主要目标
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2021年底,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5.1万人次以上,其中2019年培训17030人;经过努力,到2021年技能人才总量达到4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到14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比例的31%以上;建成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达到5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达到8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达到5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达到8个;年培训量达到千人以上的社会力量办学机构达到10个。
二、主要任务
(一)以扶持重点对象为重心,实施就业技能提升行动
1.加强企业职工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自身资源建立企业培训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或通过民办培训机构、校企合作在职业(技工)院校建立企业学院等方式,自主开展在岗职工培训。企业制定职工培训计划,开展适应岗位需求和发展需要的技能培训,广泛组织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脱产培训,开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在线学习等活动,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和培训机构作用,引导帮助中小微企业开展职工培训。组织开展化工、矿山、金属冶炼等高危行业企业从业人员和各类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严格执行培训合格后上岗制度。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企业职工参加岗前培训(含特种作业人员安全作业培训)给予50%的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支持帮助困难企业开展转岗转业培训。对企业职工参加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转岗转业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特种作业操作证书等证书的,按照培训成本给予每人最高不超过2200元的职业培训补贴。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培训,三年培训2000名新型学徒,职工参加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的,给予企业每人每年中级工4000元以上、高级工6000元以上的职业培训补贴,由企业自主用于学徒培训工作。累计缴纳失业保险费12个月以上的企业职工参加初、中、高级工培训,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分别给予1000元、1500元、2000元的技能提升补贴。实施技师培训项目,对取得技师、高级技师证书的分别给予不低于3000元、5000元的培训补贴。鼓励企业与参训职工协商一致灵活调整工作时间,保障职工参训期间应有的工资福利待遇。(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国资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财政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总工会、市工商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大贫困劳动力培训。实施贫困劳动力和贫困家庭子女技能扶贫行动,结合当地扶贫产业布局,采取“岗位+技能+贫困劳动力”模式,开展贫困劳动力和贫困家庭子女技能扶贫行动。聚焦贫困县特别是深度贫困县,通过项目制购买服务等方式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在培训期间按每人每天不超过100元标准通过就业补助资金给予生活费(含交通费)补贴。深入推进技能脱贫千校行动和深度贫困地区技能扶贫行动,对接受技工教育的贫困家庭学生,按规定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等政策;对子女接受技工教育的贫困家庭,按政策给予相应补助。持续推进京津与我省张承保地区的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帮扶和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扶贫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强就业重点群体培训。做好重点群体职业技能提升和创业培训行动,面向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以下简称“两后生”)等青年、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含残疾人),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行动。持续实施农民工“春潮行动”、“求学圆梦行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等专项培训。对有创业意愿的开展创业培训,加强创业培训项目开发、创业担保贷款、后续扶持等服务,将创业补贴标准调整为每人最高不超过1500元。“两后生”中的农村学员和城市低保家庭学员在培训期间参照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标准给予生活费补贴。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在培训期间按最高不超过当地失业保险金月最低标准给予生活费补贴。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民教育培训三年提质增效行动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工作。(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国资委、市扶贫办、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4.支持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培训。充分发挥我市乡土人才的优势,实施乡土人才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三带”行动。加强职业技能、通用职业素质和求职能力等综合性培训,将职业道德、职业规范、法律法规、安全环保和就业指导等要求贯穿职业技能培训全过程。坚持需求导向,围绕市场急需紧缺职业开展家政、养老服务、托幼、保安、电商、汽修、电工、妇女手工等就业技能培训;围绕促进创业开展经营管理、品牌建设、市场拓展、风险防控等创业指导培训;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开展先进制造业等新产业培训。(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国资委、市扶贫办、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以各类培训机构为主体,实施供给能力提升行动
1.发挥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主体作用。支持各类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设立职工培训中心。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下同)共建实训中心、教学工厂等,积极建设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鼓励企业与各级工会组织合作,利用工会职工服务中心开展订单式、定向式的职业技能培训。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院校的,根据毕业生稳定就业1年以上人数,给予院校每人5000元补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国资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发挥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基础作用。支持职业院校开展补贴性培训,扩大面向职工、就业重点群体和贫困劳动力的培训规模。在职业院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按照国家和省职业教育改革相关规定执行。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对承担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职业院校可适当上浮,最高不超过30%。职业院校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相关规定,职业技能培训支出在专项公用经费列支。职业院校在内部分配时,培训课时费用不占用校绩效工资总量。(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扶贫办、市总工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3.发挥社会力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重要作用。支持各地采取混合所有制模式举办职业院校,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职业院校和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鼓励支持社会培训和评价机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工作。不断培育发展壮大社会培训和评价机构,支持培训和评价机构建立同业交流平台,促进行业发展,加强行业自律。民办职业培训和评价机构在政府购买服务、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与公办同类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工商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以提升效能为核心,实施载体平台建设行动
1.推动企业培训平台建设。突出企业培训主体作用,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对按规定建立完善的职工培训体系并组织实施的企业,符合补贴条件的可采取直补企业的方式进行补贴。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自身资源建立企业培训中心或企业大学,自主开展职工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承担社会培训任务,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人员提供实训实习条件。(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强职业(技工)院校建设。增强职业(技工)院校培训基础作用,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按照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优化专业结构,调整课程设置,提升办学质量。支持职业(技工)院校与企业合作,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培训。探索技工院校与职业院校融合发展,鼓励优质资源投资技工教育,支持技师学院举办分校(院),支持民办职业(技工)院校发展。(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3.推进培训基地和大师工作室建设。加强对各类培训基地建设的指导,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辐射作用支持企业设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对审核认定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培训基地,省财政给予每个500万元一次性支持;对审核认定的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培训基地,省财政给予每个300万元一次性支持。审核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各级财政给予10万元补助资金。每年对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进行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基地或工作室予以警告或摘牌。到2021年底,新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个、省高技能人才专项实训基地2个;力争每年新增2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改委、市国资委、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促进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建设发展。发挥民办职业培训机构补充作用,规范和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培训服务。按规定落实民办职业培训学校,设置审批、项目申报和奖励评定等政策。严格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的师资、设备、场地等基本条件,规范和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培训服务。打造一批地方特色和市场品牌效应的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行政审批局)
(四)以完善补贴为途径,实施政府资金激励行动
1.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扶贫车间等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并开展以工代训的,以及参保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并开展以工代训的,可按每人每月不超过300元标准,给予不超过6个月的职业培训补贴,与一次性吸纳补贴不可重复享受。(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县区、管理区、经开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完善职业培训补贴政策。符合条件的劳动者在户籍地、常住地、求职就业地参加培训后取得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特种作业操作证书、培训合格证书等)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原则上每人每年可享受不超过3次,但同一职业同一等级不可重复享受。对企业开展培训或者培训机构开展项目制培训的,可先行拨付不超过60%的培训补贴资金。各地可对贫困劳动力、去产能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开展项目制培训。(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县区、管理区、经开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各县区要加大资金支持和筹集整合力度,将一定比例的就业补助资金、地方人才经费和行业产业发展经费中用于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以及从全市2018年底失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为基数,按20%的比例计提的资金,统筹用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具体筹集办法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另行制定。企业要按有关规定足额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其中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培训,可用于企业“师带徒”津贴补助。落实将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限额提高至工资薪金总额8%的税收政策。(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县区、管理区、经开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强职业培训资金监管。建立完善补贴资金发放台账,把好资金使用各环节,各县区每季度要向社会公开工作任务完成和各项补贴资金使用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和专项审计工作,加强廉政风险防控,保障资金规范安全和使用效益。对以虚假培训等套取、骗取资金的依法依纪严惩,对培训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和问题要区分不同情况对待,保护工作落实层面干事担当的积极性。(市财政厅、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各县区、管理区、经开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5.深化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放管服”改革。加强对培训机构和培训质量的监管,健全培训绩效评估体系,积极探索建立第三方监督评价机制。支持企业按规定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工作,鼓励企业设立首席技师、特级技师等,提升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空间。从事准入类职业劳动者必须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推动工程领域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国资委、市应急管理局、各县区、管理区、经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推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作为重要民生工程,切实承担主体责任,统筹抓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形成省级统筹、部门参与、市县实施的工作格局,强力推进实施,实现全程高标准、整体高质量。
(二)健全工作机制。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健全推进工作协调机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把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作为服务和保障民生的重要举措。建立政府统一领导,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有关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
篇6
当前,武汉铁路局铁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还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有的单位认识还停留在片面追求安全生产和运输效益上,不能正确理解高技能人才对安全生产的作用。送培学员职名较低,名不副实,达不到送培要求。培训单位师资知识陈旧,与现场脱节,不能满足培训需要。培训教学模式单一,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培训效果。这些现象都是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认识不足。
第二,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环节没有形成有效联动机制,导致高技能人才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影响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有些运输单位反映,部分职工在工作中,技能已经达到高级工以上水平,但由于受工作年限、学历等限制,不能参与评价,不能被认定相应的职业资格。还有些职工虽被鉴定为高技能人才,但受单位人员编制的制约,不能被聘为高技能人才。这些同志的能力和才干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成长受到制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影响。高技能人才评价应该作为岗位使用与待遇的依据,并能够激发职工主动参加培训,提高技能。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评价、使用与待遇尚未有效联动。
针对以上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推进人才强路战略,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铁路运输高技能人才,稳步提升铁路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增强铁路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铁路局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提高认识,坚决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不断增强做好高技能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高技能人才工作作为加快推进人才强路战略的重要内容,开创铁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新局面。
2 建立与铁路现代技术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建立一支高学历、高技能的“一体化”和“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是培训机构一项重中之重的任务,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是当务之急。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人才结构的变化,人才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从事职业教育结构的变化,职业教育结构的变化必然促使教师队伍的调整。从当前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状来看,“一体化”和“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尚未真正建立起来: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还很普遍;传统职业教育理念仍根深蒂固;从事单一工种或简单工种的专业教师还相当多;只图眼前专业教师队伍够用、实用,专业教师建设缺乏前瞻性;注重培训机构一般实习技术装备的建设,而忽视与现场建立紧密型的实习教学基地建设;重视师资的学历水平提高,而忽视专业教师技能水平的提高。所有这些都阻碍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健康发展,给铁路持续稳定发展带来隐忧,更不要说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了。高技能人才培养要上新台阶,必须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3 以创新的办学模式培养高技能人才
3.1 “订单式”教育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即由送培单位根据单位实际情况,需要培养成为什么样标准的人才,提出订单,由培训机构按照送培单位提出的要求进行培养。教学计划由送培单位和培训机构双方共同制定,根据岗位要求,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确定培养方案,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组织上可以采取分段式教学。在师资配备上,来自一线生产岗位的教师应占较大的比例。这种订单式教育培养模式,可以做到高技能人才在选人送培、培养过程、教学效果的有机统一;同时,按订单要求培养的学员,由于其既了解生产单位的实际,又熟悉生产单位的生产过程和产品工艺流程,提升职业岗位能力迅速,较容易达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到单位后才能真正成为一名独当一面的高技能人才。
3.2 在课程体系建设上,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加大改革力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培训机构能否培养出满足铁路发展需求人才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培训机构教学体系改革的难点和重点。课程建设必须具有先进性、科学性。
3.3 在教学内容上,要反映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的要求,要反映当今铁路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并体现因材施教、个性充分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要求。铁路运输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师必须及时更新和改革教学内容,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及时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广泛汲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改成果,努力体现铁路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
4 建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有效联动机制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9-0184-03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其主要特点是突出学生的技能培养;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加强高等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如何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我院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1高职教育培养技能人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高职院校全面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
我国《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明确了国家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法律依据,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定:全社会所有的大中专及职业高中的毕业生,都必须具备“双证”。高职院校为了加强技能培养,普遍实行“双证制”毕业,即毕业生必须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就业、任职的资格凭证,也是劳动者创业的基本素质体现。为了使毕业生能更好的就业,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
1.2高职技能人才人数多、种类多
随着高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开设的新专业也不断增加,招收学生数随着增加,培养的技能人才相应增多。由于办学专业的增加,职业技能的种类同时也增多,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分别通过鉴定取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或是各行业部门的职业资格证书。
1.3一人持多证
在社会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大、要求高的今天,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就在于有一技之长,为提高就业的竞争力,很多学生在获得一张职业资格证书的基础上,再通过培训和鉴定,获取两张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例如:机械制造专业学生在获得车工中级证书的基础上,又获得维修电工中级证书;汽车运用专业的学生在获得中级汽车维修工证书的基础上,每人还获得汽车驾驶证和中级维修电工证书;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获得导游证的基础上,每人再获得一张中级餐厅服务证和一张跟单员或内审员证等。学生一人持多张职业资格证书大大地提高了就业能力。
1.4高职技能人才的技能等级偏低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级阶段,是培养高等技能人才的职业学校。它有别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应全面体现在培养对象的文化知识、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上,成为为社会培养输送高技能人才的高等教育,从而对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较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而言,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技能等级普遍以中级为主,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也基本上是中级技能人才,而市场紧缺的是高级技能人才,这样,高职院校的技能人才等级就偏低,既不能满足市场,也与自身名称不完全吻合。
根据《国家职业标准》规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除了学生取得大专学历的要求之外,还必须满足其他一些条件,如:学生必须在取得中级技能等级证书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年可以申报高级工鉴定,或是大专毕业生经相应学时的技能培训后可以申报高级工鉴定;取得高级技能等级证书后连续从事本专业工作2年后可以申报技师鉴定。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获得高等学历证书的同时,要使学生再取得高技能证书,学制学时的限制就成为一个瓶颈。
1.5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社会支持高职教育的基本渠道。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是一种有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目前,社会普遍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企业只从自身和眼前利益出发,进行校企合作。目前,频次较多的合作还停留在浅层次如教师到企业授课、企业家来校讲座等形式。企业参与高职教育也是短期行为,多以契约性合作为主,这种合作机制是校企合作的初级形式,形式简单,方便灵活,但缺乏稳定性、长久性,使得校企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工学结合只是昙花一现,没有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
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江阴市,经济总量连年位居江苏省县(市)之冠,全市拥有3万多家企业,其中集团企业 155 家,10 家企业跻身“中国企业500强”,12家企业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4家企业跻身 “中国制造业500强”,上市公司30余家。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是江阴唯一一所高职院校,近年来针对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学校确立了 “魂系江阴,根植企业为江阴企业群培养合格的具有‘班组长’潜质的生产、 经营、 管理者”的人才培养目标。其中,为地方企业培养输送高级技能人才也是学院责无旁贷的任务。
2.1正确定位
学校始终坚持依托企业、根植企业培养高职技能人才的办学宗旨,定向招生,双向培养;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学校和江苏海澜集团、江苏长电科技集团、江苏兴澄特钢集团、江苏吉鑫风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采取人才培养“2.5+0.5” 或 “2+1” 的方式,即两年或两年半的理论和基础技能学习在学校完成,其余时间在企业进行技能训练,顶岗实习,为企业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和企业发展的生力军。目前,学校已和江阴40多家企业进行了人才培养合作。
2.2企业参与
学校和企业共同围绕人才目标,制订培养计划和方案,计划不仅有学生毕业时要达到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同时还兼顾高职技能人才的后续发展所应有的基础能力。由企业专家、毕业生代表、资深专业教师、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组成课程开发组,将源于企业的工作项目转化为专业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编写个性化教材,确保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实用技能相关联。学校一些专业结合人才培养的特点,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教学法,如艺术系服装设计专业的 “工艺单教学法”,在教授男女西服缝制工艺课程时,将“女西服成衣制作”项目分解为“粘粘合衬”、“归拔衣片”、“前片和后片缝合”等8个任务,通过创设情境、提出任务、学生分工、小组协作、展示成果、评价交流等环节,让学生在项目设计、管理、开发和制作过程中,提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3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连续性
教学计划别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校内专业课教学多采用教室与实习实训室一体化的模式,讲练结合,采用项目导入式、情景教学法等形式教学,将初中级的专业技能训练分解在前两年内完成,并通过国家鉴定部门的鉴定考核。在学生三年级时,挑选出约三分之一左右技能突出的学生,利用一些计划课时和业余课时,进行高级工技能的训练,在学生毕业获得大专学历时,组织进行高级工技能鉴定,获证率可达90%左右。学校通过这种形式每年培养高级工技能人才可达800人左右。
毕业生在合作企业工作一年后,学校再组织一批毕业生开设高级工技能培训班,为地方企业培养一批高级工技能人才;毕业生工作两年后,学校再组织已取得高级工技能证书两年的毕业生,开设技师培训班,为地方企业培养一批技师人才(如下图所示)。例如:2010年学校以“江苏长电科技集团高级工培训班”名称,开设了《半导体分立器件集成电路装调工》高级工培训班,同时吸纳在其他企业的毕业生共有56名学员;2011年同样以“江苏长电科技集团技师培训班”名称,开设了《半导体分立器件集成电路装调工》技师培训班,同时吸纳在其他企业的毕业生共有41名学员。2010年学校为江苏阳光集团和江苏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开设《维修电工》的技师培训班,共培养43名学员。这样,我院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培训,为地方企业培养了一批具有高等学历的高技能人才。
2.4多方位培养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是当前市场紧缺的技能人才,也是企业急需的技术人才。为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满足企业需要,学院和办学合作企业联合举办针对企业技术工人的高技能人才培训班,提升企业一线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针对企业一线工人学员时间紧、理论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学校制订了有针对性的计划,强化理论,加强模拟训练,重点辅导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和要领。例如:我院2010年和江苏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维修电工技师班,共培养26名学员;2011年学校为江苏海澜集团开设《服装制作工》的技师培训班,共培养34名学员,目前江苏海澜集团是江阴地方技师最多的企业之一。学校通过培养企业一线工人的方法,为地方企业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
2.5办学特色鲜明
随着学校拓宽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渠道,为企业培养输送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学校与企业在产学研的合作上也不断往深度发展,学校办学紧贴企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学校。学校为企业培养输送人才和提供科技服务,企业为学校提供现场技术和设备、学生的顶岗实习和就业需求。2011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显示:企业对学校的毕业生需求比已达1.5∶1。近三年来,学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8%,学校向社会输送了7000余名毕业生,60%左右的毕业生成为江阴各企业的技术骨干、班组长或部门经理。
2.6推进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
学校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载体,推进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企业参与学校的办学,关注学校的发展,介入学校专业建设,将企业管理经营理念引入专业教学中,企业生产模式融入技能教学中。学校建有10多个企业车间式的实习室和创业虚拟公司,同时,学校也授牌30多家企业为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一种开门办学,学校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的局面。
3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思考
3.1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
高职教育的定位必须充分认识其双重性,它既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类型,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 因此,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和定位具有独特的属性及内涵,其功能应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摇篮,是高技术和应用技术研发、承接、转移的中心,是先进文化传播的桥梁,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辐射能力强的高等教育;其目标应表现为追求卓越品质,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一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和美誉度。正确把握其定位和发展方向,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有助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为了达到高学历和高技能两者之间的平衡,目前的高职教育就需要在学制上作一些延长,以满足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时间,为此,可使高职教育的大专学历提升到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这样将会涌现出一大批高学历高技能型的社会需用人才,我国高职教育的路子将越走越宽。
3.2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星光大道,是职业教育真正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通过工学结合,学生才能得到学习锻炼,真切地体味到技能的魅力,促进增强就业资本;企业也能从中得到需要的技能人才,这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生力军,这样就能求得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共赢”。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一种教育制度,又是一种管理机制,更是一种创新探索。纵观世界上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都是通过法律手段推动和保障职业教育的实施。基于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为提高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促进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通过培养高技能人才、与企业取得“共赢”这一平台上,有效地深化合作。
3.3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
随着我国加快建设现代化进程的步伐,就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的优秀人才。其中,高技能人才队伍就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高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建设,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因此,高职教育不仅要为国家培养具有高学历的高技能人才,而且应积极服务于社会,主动承担起地方企业技能人才的技能提升的责任,真正服务于地方企业,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承担使命。
参考文献:
[1]王根顺,王成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姜大源.职业教育的动机形成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3):1-18.
[3]陈志勇.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鉴定[J].职业技术教育,2007(26):64-65.
[4]康兴娜,李勤道.关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高职教育的几点认识[J].中国成人教育,2009(1):63.
[5]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58-63.
篇8
2013年12月12日,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揭晓,特别奖授予“中国技术工人群体”。这一刻,中央电视台历史性地给了中国技工群体一个大写镜头。这一次,中国技工群体同厉以宁、林左鸣、雷军以及“蛟龙号”团队站在了同一个舞台。这一次,中国技工群体赢得了全场的掌声,更赢得了全社会的认可和肯定。
2013年8月22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镜头同样记录了中国青年技能人才的幸福一刻。
那一天,当记者刚刚完成聚焦,正要按动快门的时候,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却突然把最中心的位置礼让给了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美发项目银牌获得者胡已雪。
尹部长这一突然礼让,让在场的选手们既感意外,又备感温馨。
2013年,镜头里记录了中国技能人才太多的幸福时光。
跨越中国制造
今天的中国制造业,正面临两大扼颈之痛:一是缺乏响当当的国际品牌,一是缺乏更多的原创技术和核心制造能力。
2013年8月24日,当参加中国青年技能夏令营的营员代表以这句开场白开始演讲的时候,台下就在座的150多名小营员都表情凝重。
虽然年龄都还不到20岁,但这150名从全国各地技工院校走出来的小营员们却能深刻体会到,作为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担当者,该如何以国家利益为己任,革故鼎新。
有梦想就会有奇迹,“中国制造”正在昂首阔步走进“中国创造”的新时代。
事实就在眼前,无论驶向深海的蛟龙号,还是遨游太空的神十,无论是畅行南海的辽宁舰,还是飞上月球寻找玉兔的“嫦娥”,在“中国制造”居功至伟的背后,都有技艺精湛的中国技能人才的身影。
的确,这是一个能够寻梦且可以梦想成真的时代。
的确,这也是一个中国制造业能够不断跨越且可以实现凤凰涅的时代。
2013年,中国技术工人用双手托起了“中国制造”,拧动了中国转型升级的开关。2013年,人社部加大职业能力建设的油门,全速推动中国职业技能培训跑上快车道。
――全国开展政府补贴性职业培训约2000万人次,其中就业技能培训约1200万人次,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约560万人次,其他培训约34万人次。
――组织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中央财政共投入4.1亿元专项经费。组织实施振兴计划专项项目,人社部会同财政部完成了2013年8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10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项目建设任务。
――研究制定企业新型学徒制度政策,人社部完成了《关于建立现代企业新型学徒制度的意见》初稿,明确了建立企业新型学徒制的相关政策措施。同时,启动了职业培训包开发工作,制定了职业培训包开发技术规程初稿。
落实十提出的建设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以更高水平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13年,人社部全面提升培训质量,加快培养一支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技能人才队伍。
这一年,人社部先后印发了《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试行)》《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试行)》《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考核标准及细则(试行)》等一系列文件,健全了项目规范管理制度。
这一年,人社部启动实施了技师培训项目。会同财政部印发了《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技师培训项目补贴资金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制定了技师、高级技师培训补贴管理办法,明确了培训补贴对象、资金来源、补贴程序及具体办法,并启动实施了技师培训项目。
这一年,以开展职业培训年活动为载体,人社部在全国百家城市全面启动了技能振兴专项活动,指导各地完善专项活动实施方案和工作安排,为推动职业能力建设工作提供新经验、探索新路径、创建新模式。
一套“组合拳”,打出满堂彩。2013年,全国新增高技能人才280万人。
技工院校迎来改革的春天
在更加不确定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中国制造”如何定位,最终不断实现更高、更远、更强的新目标,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将是一个关键环节。
2013年,全国技工院校招生达129.6万人。
从追求数量到狠抓质量,从规模扩张到完善内涵,人社部进一步规范技工院校审批管理工作,制定并印发了三类重点技工院校评估标准,规范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评估工作。
同时,研究制定了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和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制定印发了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标准,评审确定19家一体化师资培训基地,开展一体化教师培训,全国共培训技工教师900多名,举办了第六期全国骨干技工院校校长高级研修班。
会同国家发改委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2期规划项目,今年共有79所技工院校纳入项目范围,获得中央财政6.17亿元资金。
会同教育部财政部进行中职示范校建设计划第一批示范校验收工作,人社部首次指导技工院校申报教育部和财政部职业教育专业资源库建设项目,常州技师学院申报的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获得400万资金支持。
2013年,人社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技工院校资助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技工院校资助政策界限,同时会同教育部研究、修改《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3年,人社部实施了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行动,发动国家级重点以上的技工院校和培训实力雄厚的职业培训机构,对有培训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企业上岗前培训和创业培训。
当大学生就业成为一个社会性难题的时候,全国各类技工院校通过大学生“回炉”接受技工教育,牵手这些就业困难的莘莘学子成功走出了“象牙塔”。有人说,这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也有人说,这是技工院校实力的另一种证明。
有梦想就会有奇迹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在全球的“世界工厂”的地位已经确立。
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之快可谓史无前例。然而,在求快心切、求富心切的冲动背后,导致“中国制造”的形象也从原来的“价廉物美”,逐渐出现与“假冒伪劣”齐名的趋势。更为关键的是,经济粗放型增长同时也带来了更高昂的成本――环境污染、资源流失、人命伤亡、社会贫富差距扩大……
事实上,世人对中国的期许,已经超越了前些年“世界工厂”的定位。“中国制造”必须升华为“中国创造”,才能符合历史所赋予的使命。现实告诉我们,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培养创新人才是关键。
如何评价人的价值,如何实现人的价值,如何激发人创造价值,2013年,一场关于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的改革正在走向“深水区”。
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及任务分工和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的要求,人社部研究拟定了《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管理改革工作方案》,明确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管理改革的目标任务、具体措施和进度安排……
2013年,人社部对2008年以前已建的职业资格情况进行进一步梳理,起草了技能人员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移交行业协会、学会管理办法,明确技能人员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移交行业协会、学会的原则、条件和程序等。同时,积极推进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
2013年,人社部规范统一鉴定运行机制和工作流程,积极为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者、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士兵等重点人群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
2013年,人社部积极开展院校鉴定管理平台试点工作,加强职业院校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管理,引导和推动其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同时,加强对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管理,规范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设立,做好现有鉴定机构复核换证工作。
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是加强和选拔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激励广大一线产业工人学习和提高技能的重要手段。
2013年,人社部组织完成了41项2013年全国职业技能竞赛国家级一、二类竞赛活动,组织召开2012年全国职业技能竞赛技术总结会暨技能展示交流活动。同时,举办了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技术培训交流活动和技术工作研讨会,做好大赛参赛选手选拔、集训工作,制订印发了《世界技能大赛参赛管理暂行办法》。
2013年,中国青年技能人才走上国际舞台。在德国莱比锡举行的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选手取得了1枚银牌、3枚铜牌以及13项优胜奖的优良成绩。
篇9
【关键词】行业标准;专业建设;民航高职
行业标准[1]是行业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结果为基础,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并,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行业标准是一个行业生产和管理所有标准的总称,是一个标准体系,涵盖生产和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
基于行业标准的专业建设是一种校企紧密合作、工学深度融合的教育模式,是一种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模式。该模式将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和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融合,使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达到职业资格要求,实现了双证内涵的融合。学生在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获得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全面增强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基于行业标准的专业建设模式是一种增强毕业生工作适应性和岗位胜任力,促进成功就业的教育模式。其直接针对行业岗位或岗位群,培养行业所需的行业人才。
一、民航高职院校基于行业标准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1.基于行业标准的民航专业建设有利于民航高职院校的价值定位和功能确定
民航高职院校具有极强的行业导向性,主要为民航企业服务,培养民航高技能应用性人才。探究人才的核心能力,培养如何与民航企业的岗位要求相对接,保证专业建设对民航的适应性,是民航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将行业标准与任务导向教学模式有机结合.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为中心,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实践性”的民航专业建设,有利于民航高职院校的价值定位。基于行业标准进行民航专业建设,是民航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导方向,是推动民航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民航高职院校普遍具有民航业资源优势和区域人才需求优势,更重要的是具有从事民航业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信誉优势。民航高职院校应依据民航重要组织,如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国际民航组织(ICAO)以及民航各职能部门制定的规章和标准,最大限度的发挥专业、师资、设备、场地等学校教育资源优势,努力建设成为民航岗位资格证书培训和考试单位,不断完善民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功能,面向民航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最终建成面向社会的、开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行业标准强化民航高职院校的岗位资格证书培训和考试单位功能建设,不但能够增强学校的辐射能力,提高办学效益,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而且能够使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在教育培训中不断提升,更重要的是能够加强民航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和培训的依存度,为民航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做出贡献。
2.基于行业标准的民航专业建设是实现产学深度融合的重要基础
民航高职院校需要结合“行业性”和“职业性”的特征,积极探究与实践适合自身发展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形式,将行业标准融入专业建设的全过程。基于行业标准的民航专业建设.是民航高职院校对工学结合的进一步探究与实践.是行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方向和必然选择。
3.基于行业标准的民航专业建设有利于民航高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民航专业建设融合行业标准,依据行业标准进行课程改革,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融合行业标准的民航专业建设,要求民航专业设置对应岗位群,并针对民航业的发展要求灵活调整专业,依据岗位的技能要求确立培养目标。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结合国内外民航行业标准,根据学生的职业发展,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按模块开发专业教学计划、设置课程体系,结合行业相关岗位培训考试大纲和岗位资格证书的内涵要求,进行专业建设。
在课程改革方面,要依据民航行业标准,构建体现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形成课程标准,即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顾问委员会的作用,按照行业标准和相关专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进一步强化专业设置与岗位(群)核心技能的对接,将行业的职业标准及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培养融入到专业教学体系中,对照行业的职业标准制订课程标准以及评价标准体系。
4.基于行业标准的民航专业建设有利于推进“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基于行业标准进行“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为适应民航业的需求提供了优质的教育教学条件。民航高职院校因“以需求为导向”和“以就业为导向”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转换专业.经常导致专业教师的缺乏,也往往使得原有专业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专业的调整。基于行业标准进行“双师”队伍建设,是民航高职院校避免因专业调整而带来问题的最佳途径。要通过“内培外引”,培养好、建设好原有的专业教学团队,全方位、多渠道的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培育好兼职教师队伍。要鼓励专职教师考取相关岗位专业技能培训教员和考评员资格证书.成为行业技能鉴定培训考证的培训师。
二、基于行业标准的民航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策略
1.利用民航行业优势形成学校专业优势,并针对市场需求,建立长短并存的专业结构
民航高职院校的民航专业是其特有的核心骨干专业。依托这些专业,民航高职院校实现为民航业服务,民航高职院校专业与民航业密不可分。(1)民航专业例如机务维修专业是具有一定的行业垄断性的专业,同时有相对长的生命周期以及比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民航专业应形成专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因此,民航高职院校在专业结构形式选择上以同质结构和近质结构为宜。(2)针对民航业的发展速度,采取主干辐射式模式,即高校将需求量大、具备开办基础、有发展潜力、有稳定生源和就业去向的长线专业作为主干专业进行专业建设,使之长期保持雄厚实力和潜力。然后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依托主干专业派生出与主干专业性质相近的专业,形成专业群。特别是民航业技术更新快、科技含量高,因此应该通过相关专业的有机结合而构建融合、交叉或边际结合的宽专业形式,以培养“宽基础、复合型”人才。
2.设计、开发基于行业标准的民航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技术方案,构建与专业建设目标高度一致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在于建立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可调控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管理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针对一些民航特有专业,特别是民航高职院校的主干与特色专业,基于行业标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就是将行业标准纳入到专业建设的各环节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对民航相关岗位胜任力的适切性[2]。
3.构建基于行业标准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问题是高职教育的核心问题。课程体系构建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高低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基于行业标准的民航高职院校,按照如下方法开发专业课程体系:
(1)提炼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完成典型工作所需的职业能力和知识。做这项工作的目的是明确典型职业岗位(群)的任务要求,以便确定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典型工作任务是指一个复杂的职业活动中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它是职业工作中同类工作任务的归类,能表现出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并具有该职业的典型意义。通过对典型岗位的工作任务进一步分析、提炼、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完成典型工作所需的职业能力和知识。
(2)构建初始化的专业课程。通过行业某一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调研、分析、提炼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完成典型工作所需的职业能力和知识,明确专业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收集行业职业标准。如飞机结构修理专业监视必须遵循和满足的行业标准有《民航航空器不见修理人员执照基础培训大纲》(AC-66-3)等。
(3)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及其内容必须涵盖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和知识、行业标准及工作岗位对应的行业资格证说所要求的能力和知识,做到行业标准入体系、职业标准入课程。这样做能够确保专业课程的内容符合职业工作岗位和行业标准的需求。在上述开发建设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地方对高职教育的要求以及结合行业企业职业任职标准与要求,进一步分析、设计,构建专业的课程体系
4.基于行业标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能适应基于行业标准的民航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需要,能与民航企业更紧密地合作,更好地达到工学互动交流,实现高职教育课堂教学与学生未来的工作实际“零距离接触”。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制浆造纸专业 人才培训 企业调研
课 题:本文系基金项目:广西2014年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2080712)研究成果。
为加快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进一步推进制浆造纸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调整人才培训模式和人才培训目标,整合专业教学资源,建立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更好地为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笔者学校组织制浆造纸专业小组深入企业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背景
1.调研目的
明确制浆造纸技术专业人才的定位目标,进一步完善制浆造纸技术专业人才培训方案,了解企业专业岗位工作要求及对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加强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训质量。
2.调研对象
制浆造纸专业小组成员走访或电访了广西南宁凤凰纸业有限公司、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柳州两面针纸业有限公司、广西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广西东亚纸业有限公司、云南临沧南华糖业有限公司等20多家大中型企业。调研对象包括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分析部门负责人、技术专家、分析岗位班组长、一线技术人员和毕业生代表。本次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210份,回收185份。
3.调研方法
(1)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围绕目前部分制浆造纸企业的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职业面向和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人才职业发展阶段、中职学校毕业生问卷调查情况等,通过与企业专家、中职学校毕业生直接面谈和发放调查问卷,获得大量基础资料。
(2)查阅文件和资料。主要查阅国家规划、行业背景及政策支持的文件和材料,查阅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查阅有关招聘信息、行业规划等资料。了解广西部分纸浆造纸企业的发展,纸浆造纸行业需求情况,及时掌握人才需求动态和政策背景,分析人才市场供求信息。
二、调研情况分析
1.制浆造纸专业人才需求
(1)专业人才层次结构分析。本次调研的20多家企业中,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分别占40%、37.5%、22.5%,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60%、25%、15%。调研结果表明,专业技术人员高级工以上占18%、中级工占20%、初级工占40%,另外还有22%未取得技术等级资格。企业专业人员中,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占18%,操作人员占82%,中级工所占比例偏大。调查发现,未来企业需要制浆造纸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资格等级比例分别是:技师以上6%,高级工23.3%,中级工54.9%,初级工2.8%。
制浆造纸企业对制浆造纸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这是因为:第一,随着广西工业的迅猛发展,制浆造纸生产过程正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迅速转化,产品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制浆造纸技术岗位需要更多具有高层次职业技术能力的人才。第二,飞速发展的制浆造纸行业使用了很多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大型检测仪器,迫切需要能使用先进检测技术的高技能分析化验人才。
(2)专业人才年龄结构分析。调查发现,在20多家企业中,从事制浆造纸技术专业的人员年龄相对偏大。近些年来,制浆造纸专业发展较快,技术不断革新,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使企业更趋向于引进年轻化的专业人才,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这对制浆造纸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
2.制浆造纸专业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需求
调研发现,制浆造纸企业要求制浆造纸技术专业学生面向制浆工段、抄纸工段、碱回收工段岗位操作,学生须熟悉制浆造纸工艺、设备和仪表的操作和维护等;而制浆造纸化验专业学生主要面向制浆工段、抄纸工段、碱回收工段的化验部门,从事原料分析、中间产品质量控制、半成品检验、成品检验与车间化验技术管理等工作。
根据调研单位意见与建议,制浆造纸技术岗位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的文化基础知识主要有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及网络等,需要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主要有机械制图、电工知识、制浆造纸工艺、制浆造纸设备与操作、制浆造纸化验、造纸机械设备维修、制浆造纸仪表及自动化等,需要具备的操作技能主要有开停机操作、设备和仪表的操作和维护等,需要具备的其他素质还有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安全文明生产意识等。而制浆造纸化验岗位要求具备的文化基础知识主要有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及网络、数学等,需要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主要有化学基础知识、制浆造纸工艺基础知识、制浆造纸化验基础知识、化验室管理等,需要具备的操作技能主要有采样、制样、称量、滴定操作、打浆度仪的使用、白度仪的使用、抗张强度仪的使用、柔软度仪的使用等,需要具备的其他素质还有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安全文明生产意识、获取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调研还发现,用人单位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品质非常重视,并作为考核从业人员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能吃苦耐劳,善于思考和自我定位,有上进心;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有奉献精神;工作态度端正,踏实,勤学好问,严格遵守企业制度,有礼貌;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有较高的职业技术素质,最好还有一些特长。
3.制浆造纸专业人才职业发展阶段
通过对分析部门负责人、技术专家的访谈,获知制浆造纸专业人才的职业发展过程大致是:跟班学习,了解实验室需要检测的各项指标,熟悉样品的采样、制样、检验方法,能独立操作一些简单的分析项目;考核合格,能胜任本职工作,对新方法、新标准能独立运用,能对简单仪器进行维护和保养;积累经验,能熟练使用高级精密仪器,协助部门领导管理实验室的日常工作,修订岗位作业指导书和部门标准,指导新员工等。
4.中职学校毕业生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通过对中职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可知:对所学专业一般感兴趣的学生占70%;所学专业的最大特点是社会需求量大,工作好找;对职业发展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是操作技能、专业理论、沟通合作和思想品德等;学校比较重视学生专业理论、操作技能、思想品德和遵章守纪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而对质量意识、工作方法、创新能力和进取精神的培养较少,学校应重视学生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等的培养;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专业理论、操作技能和文化基础得到了显著提高;所学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联系不够;所学专业应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习内容和工作岗位任务的衔接、拓宽专业适应面等方面进行改进;教师应多了解和宣传企业文化,教师的企业经验和技能水平应有所提高;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要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学校的硬件设备应跟上企业的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1.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制浆造纸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应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协调统一, 一方面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即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有过硬的实用性知识;另一方面,要有一定的知识深度,要从够用、实用的要求向基础扎实、增强后劲的更高要求转变。根据调研和分析,确定了制浆造纸技术专业定位(见下表)。
2.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通过调研,分解职业任务,归纳职业能力,将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三者整合,并有效地融入职业教育。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包括制浆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碱回收生产过程质量控制、造纸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成品纸质量控制四个学习领域的课程。不仅要重视专业职业能力培养,还要注重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不仅培养学生解决工艺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化验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资料查阅和整理能力、分析能力等,以及沟通交往能力、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等,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学校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根据人才培训的需要,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不断更新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形成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在校外,要继续拓展和落实实习实训基地,并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使学生实践的机会更多,面更广;在校内,积极建设实训教学中心,营造职业氛围,使学生的实训有更高的平台,让学生在仿真职业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4.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为保证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学校应高度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具体做法包括:安排教师定期到企业参加实践活动,增强动手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在职深造,参加课程进修、新技术培训,开展课题研究,考取专业技能资格证书等;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上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
5.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
- 上一篇:公共秩序维护管理制度
- 下一篇:包装设计的重点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