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企业运营管理范文

时间:2024-03-22 16:29: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商企业运营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商企业运营管理

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 公积金管理 运营管理

一、商业银行运营管理

(一)银行运营管理概念

在商业银行中,运营管理就是对包括负债、资产、中间业务、国际业务及创新业务在内全部银行业务的实施进行管理。银行运营管理的定义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方式。广义的银行运营管理,与大多数集团公司一样,银行经营管理既包括业务经营,也包括对经营的管理,而银行的全部管理活动归根到底都是服务于业务经营的。运营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银行管理活动,也服务于银行业务与产品的实现。运营部门则通过设计、运作及改进各项运作系统与运作流程,及时排除业务运作过程中发生的各类故障,以实现对业务的支持,充分体现了“大运营”的特点。狭义的银行运营管理则限定在特别规定范围之内,比如科技运营、业务运营,是一个“小运营”的概念。

(二)银行交易处理渠道

银行交易类业务受理及处理渠道主要有两个。一是营业网点的柜台渠道,二是离柜的电子渠道。其中离柜的电子渠道基本上由客户自主发起交易,系统自动执行业务处理的全过程,其间也存在部分运营工作,但这类运营工作主要为后台操作,和柜台渠道业务共享着同样的后台业务处理中心。电子渠道受理及处理业务真正需要作“落地”处理的工作量相对而言还是较少的,大部分运营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柜台渠道上,因此狭义银行运营管理主要面对营业网点柜台渠道。

(三)银行交易处理场所

营业网点柜台受理业务的主要处理场所有两个。一是可视分界线以内的营业网点前台柜面。二是超出营业网点可视分界线以外的后台。商业银行提供服务的过程可以分解为“与客户交互的前台服务过程”和“独立的后台处理过程”两大部分。目前从金融行业服务发展趋势上看,在营业网点柜台办理的业务越来越少,通过电子渠道发起、再在后台进行后续处理的业务越来越多。电子渠道对业务处理的大幅度分流也为银行运营后台化提供重要的基础。由此银行运营管理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业务的后台处理上。

商业银行发展趋势是业务处理场逐渐向后转移,营业网点前台柜面处理业务越来越偏重于简单的预处理,业务处理过程全部放到后台。正是因为银行运营逐渐从临柜服务中剥离,大规模的后台运营逐渐成为运营管理的重点。对于公积金业务而言,我们完全可以做到把前台与客户交互的服务过程尽可能地压缩,让前台更多体现服务生产过程,同时将大量前台业务处理操作过程逐渐移至后台,提高服务和业务处理效率。

二、各商业银行运营工作对中心的启示

(一)业务的集中处理

商业银行对于账户开立等业务进行集中处理,一方面,后台集中处理业务的人员,其业务把握的尺度相对一致。由于人员相对固定,对于各项业务的核心内容的培训较为便捷。由于使用的是前台拍照登记,后台集中处理的业务方式,办理业务的客户与后台集中处理业务的人员是完全不一一对应的、非面对面的业务关系,可以减少由于业务人员道德问题造成的业务风险。

中心从2004年自主办理各项公积金业务以来,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业务规模倍数量级的增长,对前台业务人员的业务要求是不断增加的,业务办理人员要做好服务工作,还要对于各种不断发展且复杂的公积金业务政策、系统操作熟悉掌握,压力也是不断增加的。结合中心实际的业务情况,对于简单的业务可以通过前台录入加审核的方式进行业务处理,对于一些风险等级高、审核点较多、业务资金量大的业务可以通过后台人员进行集中处理。以此,一方面减轻了前台工作人员的业务压力,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控制业务风险。

(二)授权的集中作业

系统授权包括后台审核附科长权限项目与科长柜台直接授权项目,通过后台对于人员的角色控制与权限申请表进行权限控制。同时,每一种授权又对应着不同的业务情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业务即可以通过业务数据修改的方式,又可以选择授权的方式进行处理。在此过程中,对于科长自身角色所含的授权权限完全由科长的主观判断决定是否予以授权通过,对于后台审批的权限申请表内授权权限,虽然在后台审核过程中由科长报送了办理业务要件,由于不能跟踪到具体业务,实际上也是通过核算科长进行业务授权的。实现授权的集中作业可以实现权限与业务的一一对应,同时可以保证及时的进行业务处理,实现授权口径、要件、要求、时效的统一。

(三)工作流程的延续性设计

商业银行按照三道防线的管理要求进行风险管理控制,业务与授权的批处理执行了一道风险防控的功能。稽核部门对所有业务票据进行扫描、对未识别信息进行补录,形成票据的完全电子化,比对业务流水,保证所有处理票据的完整性。同时制定了严格的业务凭证与档案管理系统的准入制度,对一般用户开放查询权限。后督部门依据确定各类业务关注点进行风险模型的设计,对于筛选出的问题由后督人员进行100%甄别后确定问题属性。对于网点的业务情况进现场检查与后台监控检查结合的方式,确实属于问题的发至网点进行业务核实及扣分处理。业务授权集中处理、业务票据扫描勾稽、后督风险模型筛查构成了事中、事后全过程的风险预防体系。对业务票据进行扫描,通过电子信息对业务进行稽核的业务方式已经包含在中心调整的改造范围内,结合三道防线的管理要求,业务票据扫描、信息补录工作由运营中心负责,管理部门负责业务的稽核工作。

(四)运营工作的时效要求

业务的集中处理与授权的集中作业都设定了相应的反应时间,要求后台受理人员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操作过程。

篇2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运营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变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086-03

工商管理是研究企业经济管理理论、方法和工具的学科,主要包括企业的宏观运营和内部微观管理两个方面。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它主要培养学生管理学与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技能,使学生能在工商企业及其他组织从事经营管理及相关工作。但是,随着各个相关经管类学科的发展,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因此,本文尝试从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现状与发展思路入手,结合重庆理工大学现状,重点分析《运营管理》课程的变革思路。

一、工商管理专业现状及建设思路

1.国内工商管理专业现状。由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具有很广的适用性,所以在社会经济各领域属于有广泛需求的专业。但是,正因为专业适应面太广,涉及专业领域太多,所学课程太杂,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专业空心化。目前,国内高校本科教育阶段普遍实施的是学分制教育,对于学分总量有严格的要求。我国各个专业的公共必修课(政治、英语和数学)约占了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左右,剩余课时才是专业课程的教育。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如会计、物流、机械工程等把专业课程设置合理点尚可组织形成一定的专业特色。而工商管理专业由于涉及学科面太广,所学课程涉及财经、营销、人力资源、金融、证券、项目管理等各个学科。在如此紧张的课时下几乎每门课程都存在课时严重不足的现象,导致的结果是每门课程都不能深入学习,面面俱到的结果是“空心化”严重。

第二,学生学习目标不清晰。学时不足,课程面广带来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课程直接往往缺乏互补性与衔接性;其二,学生在每门专业课32~48学时的情况下很难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由此带来的影响就是学风日下,茫然无所适从。

第三,就业竞争激烈。在专业空心化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影响下,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的广泛性需要学生在各个领域与其他专业学生竞争职位。例如与会计与金融专业学生竞争银行业的职位,与行政与文秘专业的学生竞争办公室白领岗位。

2.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探索[1]在前述工商管理本科专业面临的问题背景下,各个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均在思考本专业建设的方向。以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在综合分析了学生就业情况、教师配置与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对专业建设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

第一,以学生就业方向以及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强课程教学中企业实务方面的内容。通过大量的企业实际案例加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并逐步熟悉企业实际运作情况

第二,注重学生基础管理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如文案写作、策划书、投标书、商务文件等方面的培养。

第三,加强学生在课外自我学习时的导航工作。

显然,这些思路的主要载体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各个主干课程,秉承上述思路,各个课程均应进行一定的变革与优化,以加强学生的实战能力。因此,我们从《运营管理》这一主干课程进行探索,拟提高课程的专业性、适应性,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运营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运营管理》课程又名《生产与运作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以前的课程教学中,主要有以下特点。

1.《运营管理》课程教学大纲以生产制造业为主[2]。目前,《运营管理》课程所选用的许多教材大都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对象,以机械制造业为背景进行编写。高校所拟定的教学大纲,主要偏重于企业生产制造,对企业的服务运作也略有涉及。但是,教材和大纲对企业整体运营,日常事务标准化运作以及制度体系等内容很少涉及。

2.《运营管理》课程前缺乏必要的衔接与前置课程。目前的运营管理课程主要涉及生产领域,但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其他课程却很少涉及生产技术方面的内容。在这方面,工科专业在学习生产运营的基础方面要优于工商管理专业。

3.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对生产经营管理缺乏直观的感受。工商管理专业并没有像工科专业那样有较多的企业生产现场实习的机会,因此对企业的设备、仪器、生产工艺、生产现场、流水线等缺乏直观的感受。

4.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制造业生产管理职位就业相对较少。从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看,虽然就业方向很广,但是真正在企业生产一线从事管理工作的很少。主要原因是管理专业学生缺乏工业技术基础,因此即便去生产制造业,从事的也是其他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如品质管理、日常业务流程管理等。

三、基于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运营管理》课程的变革思路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主流的《运营管理》教学大纲与内容由于工商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很难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竞争力。

作者作为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有大量的企业培训与管理实践经验,在与本科课堂教学实际结合分析的基础上,尝试从以下方面对运营管理课程进行分析与反思,以期取得良好的成效。

1.《运营管理》课程在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中的重要意义。首先,由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多学科性,学生可以从事企业大多数管理岗位的工作;其次,企业运营管理可以培养学生对企业日常运营模式的熟悉与了解;最后,运营管理课程涉及大量企业管理实用工具、技巧与理念,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很有帮助。

2《运营管理》大纲的框架应侧重于企业的运营管理体系与流程管理。根据工商管理专业适应面较广的特点,运营管理课程所分析研究的企业应不仅限于生产制造行业,包括证券、金融、IT、政府服务机构等均应考虑。因此,课程研究与讲述的内容应具备上述企业的共性,即企业的日常运营管理体系。

企业的运营分为宏观运营与微观运营。

企业的宏观运营主要涉及运营战略、供应链、企业OEM、产业集群、资本运营等方面内容。在宏观运营方面进行讲授,有助于帮助学生从战略的角度了解企业运营特点。

企业的微观运营主要涉及的是企业事务性运作,也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刚毕业主要从事的工作。企业微观运营的主要目标是保证企业日常工作的规范性与程序性,也是各大企业日常运营的工作共性。因此,企业微观运营应作为运营管理大纲的重要方面。所包含的教学内容涉及精益生产、标准化流程管理体系、精细化管理、计划与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从微观角度对企业运营进行分析,重点在于企业流程的设计与管理3],研究企业流程管理战略、关键流程绩效指标等内容。以流程为主线对企业的运营进行研究,可以使学生对企业运营过程有更直观的认识和更清晰的思路。

3.《运营管理》课程的实验实践环节注重基础管理技能与素质的培养。企业微观运营涉及的内容包含了大量的实用管理工具与方法,因此对培养学生的基础管理技能与综合素质有较大帮助,这也符合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方向。微观运营管理所涉及的管理工具包括:流程图、标准化管理体系、服务蓝图、5S管理、现场与目视管理、看板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这些管理工具需要学生在实践环节中进行学习并应用。

四、《运营管理》课程变革思路的难点

运营管理课程进行上述变革,符合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大方向,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在不同类型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因为所教学的内容主要是目前企业日常运作管理中的基础管理技能与理念,因此在不同类型的管理岗位也有通用性。但是,课程的变革也有一些难点。

1.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结合紧密,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企业实践经验。因为课程教学内容实战性较强,若学生对企业运营实际不太熟悉,则需要教师通过大量的案例、实证引导,同时需要设计相应的实践环节以辅助教学。

2.课程所涉及的管理基础技能与素养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和知识与企业管理实际紧密结合,因此教师的备课、案例的积累都需要投入较多的精力与时间。同时,运营管理的课时是有限的,需要学生课后学习很多相关知识,对学生的自觉性和教师的引导作用都是考验。

参考文献:

[1]曹华林,李军峰.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2013[Z].

篇3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 存在问题 对策分析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程度的逐步加深与市场化竞争体制在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地位的确立,当然,部分仍然由政府完全控制或者由政府占主导支配地位的部门除外,如水、电、交通等等,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进一步地,我国的国民经济已经进入了工商产业链条时代,一件商品从原材料采购到正式为消费者占有和支配,中间经过大量的环节,如大量的分销商与零售商等等,在这一过程中就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然而,现实情况恰恰相反,即将选择或者已经选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对这一专业一知半解,加之高职院校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笔者从事民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已经两年多了,对此感触颇深。对民办高职院校而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往往是学校的特色专业,也是招生规模较大的专业,因此,在一定程度内决定着高职院校盈利的多寡;对整个社会而言,相对稳定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有效供给是保障国家对管理类人才需求的前提。基于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为研究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特色、发展及未来就业等问题,近年来,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做了这方面的大量工作,收获颇丰,如文献[1] 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从理论和职业技能以及校内课堂和校外课堂两个角度去探寻该专业中的适合教学方法;文献[2]主要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地给出了操作性较强的解决对策;文献[3] 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准确定位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对帮助分析工商企业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帮助民办高职院校发展这一专业,进一步地,让学生对该专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与上述文献不同之处主要有: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建设领域存在的问题,充分考虑到我国国民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与经济结构正处于转型期的特点,分析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问题。分析表明,民办高职院校影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①师资力量不足;②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对该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不相匹配;③实验实训设备严重不足;④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专业课程与未来的发展就业方向缺乏必要的引导。进一步地,解决措施主要有四点:①加大重点师资力量的引进力度,建设一支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与高稳定性、较强战斗力的招生团队;②专业课程设置要紧密结合市场对专业人才能力需求培养的需要;③加大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逐步扭转民办高职院校重理轻文的现状;④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相关信息加以必要的宣传引导,做好大学新生的学前教育工作。

2 民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

笔者认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教育部门在吸收工商管理与企业管理优点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同时,又紧密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发展对知识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设立,体现了其时代性、前瞻性、应用性的特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一个薪酬福利方面极具提升空间的专业;是一个培养大学生毕业之后工作3到5年,具备丰富的经营管理能力之后逐步走向开始独立或者合伙创业道路的专业;更是一个未来具有无穷潜力和发展空间的专业。然而,我国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在发展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方面存在着某些问题,已经制约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地,影响到了相关专业,如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会计等文科类专业的发展。本人仅就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浅谈一下个人看法。

2.1师资力量不足,制约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没有优秀的专业课教师,很难期待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有多少是优秀的。然而,民办高职院校在生源日益萎缩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要想生存下去,只能在加大招生投入的基础之上,逐步减少或者控制办学经费的不断提高。相比公办的高职院校、一本、二本院校,动辄一个博士7万以上的年薪,教授10万以上的年薪(包括科研等项收入),外加五险一金的待遇,民办高职院校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逐步形成了一支以本科学历教师为主,研究生、博士学历教师为辅的青年教师队伍,年富力强的教授、副教授团队由于引进成本太高无从谈起。师资力量的不足制约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专业发展滞后又无法保证对学生产生持久吸引力,反过来又会阻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

2.2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市场对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不相匹配。

目前,在民办高职院校,尤其是部分大二、大三的学生中间存在着一种焦虑、不安的情绪,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大而无用,不能跟上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这跟专业课程设置密切相关。很多民办高职院校混淆了工商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的概念,后者的课程设置严格参照了前者,如设置了《经济学基础》、《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等课程,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开设的课程大同小异。进一步地,会产生一个恶果,即在同等条件下,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竞争力要高于民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这点毋庸置疑。从而,在高职生里面产生厌恶、恐慌、乃至无所适从的情绪,究其根本原因,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学科培养模式与市场定位错误。结合市场经济形势发展需求,开设一批市场亟需的,学生充满浓厚学习兴趣的专业课程迫在眉睫。

2.3实验实训设备严重不足,学生缺乏动手能力。

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理科类专业的实验实训设备人均占有量要多于文科类专业实验实训设备的人均占有量。换言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存在专业设置,但是缺乏专业发展所亟需的实验实训设备,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昏昏欲睡,老师也感觉缺乏上课与教学的激情。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未来发展与就业方向,如ERP方向,出于节约办学成本的需要,部分高职院校只愿意购买ERP物理沙盘,而对于学生未来就业所亟需的ERP电子沙盘闭口不谈;如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一本教科书加一名教授该课程的老师,仅此而已等等。实验实训设备、场所的严重不足,已经制约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大力度引进紧密结合市场发展形势的实验实训设备成为高职院校获得持续发展能力的必要措施。

2.4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专业课程与未来的发展就业方向缺乏必要的引导。

在21世纪信息化爆炸的的今天,经济条件尚可的学生及其家长可以很容易的获取他们所亟需的与专业相关的所有信息。笔者以从事民办高职院校教学与管理工作的经验得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信息相对闭塞,经济尚不太发达的农村地区,他们缺乏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系统认识。他们在选择专业之前或之后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对专业认识的空白期。如果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不对本专业进行适当宣传,做好大学新生的学前教育工作,这种情况会相当长一段时间得不到扭转。

3 对策分析

针对民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人提出以下几点解决问题的措施:

3.1加大重点师资力量的引进力度,建设一支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与高稳定性、较强战斗力的招生团队。

诚然,民办高职院校存在办学经费紧张的问题,但是基于民办高职院校建立长效发展机制目的考虑,必须克服困难,开源节流,加大师资力量的建设力度,这就需要不断提高广大教职员工的薪酬福利待遇,从物质到精神领域提高他们对学校的忠诚度。以我国某民办高职院校为例,招生形势还一片大好的前几年,在校生规模达16000人左右,据网络消息称,到了2012年招生规模只有300人左右,学校面临倒闭的境地。进一步地,在民办高职院校形成了一支战斗力强,不以教学为目的团队,即招生团队,他们为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同样也做出了重要贡献,高职院校的主要领导,尤其是创办人,也需要不断考虑他们的利益诉求,提高他们的薪酬福利待遇,以较高的待遇吸引人,进而留住人。

3.2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要紧密结合市场对专业人才能力需求培养的需要。

在这里,民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带头人要尤其注意,既要善于发现市场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又要改革学科发展思路,做到以市场为导向。目前,我国的国民经济仍然处于发展上升期,社会经济结构正处于激烈的变革过程中,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遭到破坏,社会对复合型、知识型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基于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之外,还需要多学习一些会展或者营销策划与管理、金融、财政、法律等等方面的知识,如果有余力的话,还需要系统学习一些软件方面的知识,如EViews软件,SPSS软件等等。传统、单一的专业知识结构就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情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3.3加大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逐步扭转民办高职院校重理轻文的现状。

目前,在民办高职院校,甚至某些公办大专院校里面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现象。以工商企业管理为例,要逐步加大对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如建立适应专业发展需要的ERP电子沙盘实训室;建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操作实训室,采购大批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实验实训器材;建立财务管理操作实训室等等。结合工商企业管理的学科特点,可以单独设立实验室,也可以与其它文科类专业,如会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等专业的实训室放在一起,交叉使用。进一步,民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要逐步建立一种学校、政府、企业共同管理、合作发展的模式,以德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为借鉴,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既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也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3.4对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相关的信息加以必要的引导,做好大学新生的学前教育工作。

针对大学新生对工商企业管理这个专业知之甚少,存在认知空白的实际情况,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带头人要做好学前教育工作,系统讲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特色、培养目标、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就业方向等等内容,让学生对该专业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确立一个可行的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尤其,重点讲授一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就业问题,这也是学生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如人力资源方向、财务管理方向、ERP方向、国际贸易方向、生产运作管理方向、运营管理方向、营销管理方向等等,给学生竖立一个良好的发展与奋斗目标。

4 结论

论文主要分析了民办高职院校在发展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地,提出了必要的对策分析,即加大师资力量的引进力度;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紧密结合市场对专业人才能力需求培养的需要;加大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逐步扭转民办高职院校重理轻文的现状;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相关信息加以必要引导,做好大学新生的学前教育工作。由于本人从事民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与管理工作时间尚短,经验存在欠缺,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的地方,希望能够对民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丽红.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探析[J].商业文化,2011年09期

[2]刘俊虹.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篇4

Abstract: For getting through the information barriers between industry and commerce in tobacco industry, promoting the efficiency and benefit of logistics, to design and develop Just In Time-Direct Supply System (JIT-DS) . The system mainly includes data sharing and exchange intelligent platform and Just In Time-Direct Supply platform. Data exchange platform completes the data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enterprises orders data and RFID scanning data. JIT-DS platform uses the data exchange platform as technical support. It provides a unified logistics operating platform for industry and commerce. The results of application showed that the system integrated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storage resources, and it reduced the operation, and enhanced the level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logistics lean management.

关键词:烟草行业;JIT-DS;供应链;存销比

Key words: tobacco industry;Just In Time-Direct Supply (JIT-DS);supply chain;ratio of storage and sales

中图分类号:TP391.4;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8-0064-03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精益物流[1]”理论的快速发展,烟草行业物流也在积极通过开展精益物流建设[2],不断探索整合资源、优化流程、挖掘管理潜能的精益发展模式,全面提升现代物流建设、运行和管理水平。但是,我国烟草行业中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之间信息孤岛现象严重,阻碍了烟草行业物流的发展。因此,打通烟草行业工商企业间信息壁垒,提升物流效率和效益,成为了建立烟草行业工商一体化物流的关键。借鉴汽车制造业零配件的供应链协同管理理念[3],设计和开发了精准直供系统(Just in time-Direct Supply)。JIT-DS(Just in time-Direct Supply)系统的设计,是以“精益物流”理念为指导,立足于网络信息技术和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4],对当前工商企业营销、物流和生产流程的一种革新探讨。

1 系统结构和设计方法

1.1 系统架构

实施JIT-DS系统主要是为了打通工商企业间的信息壁垒,减少物流配送环节,实现物流上下游、各环节无缝对接和一体化运作。因此,在实施JIT-DS系统过程中,要对现有的营销、物流、生产等关键环节进行再造和优化,建立一系列统一的管理标准,并遵循以下设计原则[5]:

①通用性原则。项目模式改造不能变更一号工程项目要求的数据核算与审核流程,与行业各企业打扫码的业务要求保持一致。②准确性原则。项目改造后,打码、入库、扫描各环节业务数据必须与实际业务数据相吻合,以保障行业物流数据统计的准确性。③适用性原则。此次项目改造,必须符合物流公司所规划的“工商物流一体化”整体业务要求,保障其改造后,符合新的业务模式,基础数据传输、采集、汇总与审核各流程环节清晰准确。④标准性原则。此次模式改造,本身在物流业务发展规划上具备一定前瞻性,可将此次改造作为未来模式改造的一个通用版本,形成一个标准的业务操作模式。

本系统主要包含稻莨蚕碛虢换恢悄芷教ê图词敝惫┬同平台两大平台。系统整体架构如图1所示。

数据共享与交换智能平台(以下简称“数据交换平台”)需要集成两部分数据:商业企业和工业企业的订单数据,其订单数据包含了行业数字仓储、行业物流在途系统、一号工程的订单数据明细,并形成数据关联;一号工程工业端、商业端的扫描数据、托盘数据以及储位数据等。

即时直供协同平台,为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提供统一的物流运作平台,为市场、计划、生产、仓储和运输之间的协同工作提供更为直观与便捷的通道。

1.2 数据共享与交换智能平台

1.2.1 数据交换平台系统架构

数据交换平台主要包含两大体系:数据整合体系和数据支撑体系。依靠这两大体系制定了数据交换的标准,完成了对工商企业的订单数据和RFID扫描数据两部分数据的数据整合,为即时直供平台的运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①数据整合体系主要包括:接口层:对各业务系统建立统一接口,包括数据源、数据对象、对象特征描述等。整合层:主要对数据进行整合与加工,包括数据联邦、数据转换、数据解析、数据缓存、数据、数据存储。服务层:提供对外数据服务的接口,包括数据支撑接口、业务支撑接口、交换接口、资源管理接口。

②系统支撑体系包括:数据交换标准与规范:用于规范数据的基本格式、传输标准、指标规范[6]等。数据质量管理系统:用于创建、管理和审计数据质量,使得整合的数据完整、有效、准确、可用。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建立了统一口径的数据元标准,并提供数据的标准接口。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通过权限控制、数据加密等手段,对数据访问权限进行分级,以保障数据的保密性与安全性。

数据交换平台整体架构如图2所示。

1.2.2 数据整合

数据整合是为了把多个业务应用系统、多种异构数据源信息整合到一起,实现数据的跨系统、跨平台共享,使得不同业务系统间互连互通。

数据交换平台以“单据合同号码”作为唯一识别标志,可以将一号工程、物流在途、数字仓储的信息进行整合,整合后的数据包括两部分:通用信息和独立信息。

通用信息:各系统都统一存储的单据基础信息,如交易双方、规格、数量、单价、金额等信息。独立信息:除通用信息之外,各系统独立存储的唯一单据明细信息。

1.3 工商卷烟JIT-DS(即时直供)协同平台

即时直供协同平台,基于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提供统一的物流运作平台,为市场、计划、生产、仓储和运输之间的协同工作提供更为直观与便捷的通道,形成了五位一体的平台协作。平台主要包括以下8个功能模块:需求预测与分析、订单组织货源、合同管理、工业入库、物权转移、分拣领用出库、库存查询与统计和工商信息共享。本文主要介绍工商协同操作流程及功能模块中的工业入库、物权转移部分。

1.3.1 工商协同操作

工商协同操作流程如图3所示。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通过即时直供协同平成从制定“需求表”到“同步库存”一系列的业务流程如下:

①商业企业人员录入“周产销滚动需求表”;②协同平台根据“周产销滚动需求表”进行产能与库存评估、调整,然后将“周产销滚动需求表”传递给工业企业;③工业企业人员根据“周产销滚动需求表”制定“周生产计划”,并下发车间组织生产;④商业企业人员登录协同平台,获取“周生产计划”,根据计划进行商业访销与订货等销售活动。⑤工业企业将生产下线及入库的信息及时上传协同平台,商业企业同步库存信息,并制定新的“周产销滚动需求表”。

1.3.2 工业入库

工业企业生产的卷烟,一旦生产下线后,工业立库管理系统生成工业入库单,由工业扫码组盘软件生成托盘与件码关联映射,并将托盘信息传递给立库管理系统进行储位分配,然后将工业入库单、储位、托盘信息回传给协同平台。

在工业入库时,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工业组盘扫描,其流程如下:①工业生产下线后,凡商业企业的卷烟,对件烟进行顺序扫描,并按24件烟进行码垛,将件烟信息与托盘信息回传至工商协同平台。②工商协同平台根据件烟与托盘的信息,建立24件烟件码与托盘的映射关系,并将该信息写入托盘的RFID芯片中。③现场作业人员将托盘移往入口,在入库环节进行整托盘入库扫描,并将信息回传至工商协同平台。④整托盘卷烟移入货位后,将托盘与货位的对应关系信息,回传至工商协同平台。

1.3.3 物权转移

双方根据订单签订的工商卷烟销售合同,由工商卷烟即时直供协同平台操作,完成物权转移过程,并自动生成一号工程工业出库操作的业务数据、商业入库操作的业务数据。

库内物权转移,可以由业务人员操作直接完成,无需库内作业,物权转移流程如图4所示。

①由工商协同平台获取工商销售合同信息。②工业端通过协同平台获取合同号,并根据合同号生成出库单据,将出库单据信息回传至工商协同平台。③仓库操作人员根据出库单据信息,可以通过工商协同平台选择需要出库卷烟的货位,并根据货位与托盘的关联、托盘与件烟的关联,获取24件烟的条码信息,回传至工业端。④工业端根据接受的条码信息,模拟工业出库操作,并进行工业出库确认。将确认信息回传至工商协同平台。⑤制证人员在准运证系统进行合同信息的上传,生成相应的准运证信息。⑥商业端接收合同信息、准运证信息、工业出库的件烟信息,模拟商业入库操作,并进行商业到货确认。将确认信息回传至工商协同平台。⑦工商协同平台如果接受到工业出库确认的信息,以及商业入库确认的信息,可视为物权转移完成。⑧整个过程中,原则上卷烟实物位置未发生转移,实现了卷烟“同城共库”管理[8]。

1.4 一号工程改造

一号工程与工商协同平台要建立统一的数据接口,获取卷烟从生产下线到仓储运输、零售市场等各个环节的业务,从而使工商共享平台获取及时、有效、准确的生产经营数据,为周需求滚动预测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一号工程与RFID关联的应用,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码垛(托盘件烟信息关联)、垛调整(托盘件烟信息更新)、垛扫描(使用托盘件烟信息)、剁清除(如图5)。

2 应用效果

与传统的烟草工商企业间的配送相比,JIT-DS系统的应用,减少了配送流程,达到了提高库存周转率、减少存销比的目的,使得工业向商业的配送模式由“按合同交货时间配送”转变为“按分拣需求配送”,实现了“工业按订单组织生产”和“商业按订单组织货源”的模式。卷烟厂使用1个巷道做为公用仓库实施JIT-DS系统。自实施该系统以来,共完成直供卷烟39万件,商业企业卷烟月存销比由之前的0.68下降至0.43;同城生产卷烟分拣前单车周转时间由4小时降为0.86小时,作业时间大大缩短;工商双方共减少卷烟装卸次数110万次,减少了作业人数,使得工商双方经济效益同步提升。实现了工商零供应链环节的无缝对接,切实提升了供应链的精细化运营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茂林,赵涛,吴永华.我国制造业应如何有效实施精益物流[J].工业工程,2007(1):39-42,86.

[2]薄航.L烟草物流中心精益物流运营管理体系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5.

[3]潘婧.汽车零配企业的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3.

[4]张红.RFID技术在烟草物流系统中的应用[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6(3):121-124.

[5]王金亮.烟草行业信息应用系统总体技术框架研究[J].烟草科技,2001(5):3-7.

篇5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和“注重应用性”,即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在未来的企事业单位中,能够担负一线的管理者和组织者,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因此,根据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制造行业和企业信息化管理技术运用的要求,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向)的培养目标定位为:能系统地掌握工商管理基本理论,重点掌握企业信息化管理原理性知识,培养具有企业信息化项目运作能力和较强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

二、课程设置方面

基于为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制造企业和运用信息化管理技术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培养信息化管理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按照重能力、厚基础、理论与实践并重、系统整合的原则设置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所谓重能力,就是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担负企事业单位一线管理者和组织者的能力;所谓厚基础,就是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重视基本理论知识、方法与素质的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就是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在课程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向)主要开设的课程有“C语言程序设计”“项目管理”“生产运作管理”“ERP原理”“ERP解决方案与ERP案例”“JAVA程序设计”“ERP专业数据库”“业务流程重组”“电子商务”等。另外,针对企业信息化管理职业特点,鼓励学生参加企业信息化管理类的职业资格培训,坚持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中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教学原则。

三、实验室教学方面

实验室是学生用于验证理论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第一步。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向)应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技术开发和运用实验室、企业信息化实验室和ERP模拟实验室。企业信息化实验室,主要承担经济管理系工商管理专业的ERP项目实施与管理实训。本实训突出以实践为主体的课程特点,在实训过程中为学生分配角色,使学习通过模拟企业ERP的实施过程,来加深对ERP原理的理解,熟悉企业实施ERP的具体操作流程和对于ERP实施效果的过程控制;另外,在实训过程中,模拟企业的实际过程运作环境和管理理念,建立规范化的过程评价标准也是本实训的特点。

ERP模拟实验室,主要承担ERP模拟演练,这种模拟实训课程是依托沙盘模型或某种ERP主流软件,对企业的战略规划、采购管理与业务流程、库存管理、存货管理、销售管理、人力资源与薪资管理、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物料需求规划等企业运作环节进行模拟,让学生在仿真的企业环境中,通过角色扮演和对抗演练,来体验如何优化企业各项资源的管理理念。本实验是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教师的引导下,体验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而在该过程中体会ERP核心理念,体验统一信息平台下的企业运作管理,学习依靠客观数字评测与决策的意识与技能,感悟准确及时集成的信息对于科学决策的重要作用,训练信息化时代的基本管理技能,从而全面提高管理能力。校内实验室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但校内实验室毕竟是企业的模拟环境。因此,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加强培养学生在现实环境的实际动手能力,是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同时,在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建立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做好学生平时实践和模拟实习管理,建立日常实验、实践、实训的量化考核标准,更好地提高工商管理专业的综合教学水平。

四、案例教学方面

案例教学是一种参与性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亲自参与并解答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综合性、复杂性和即时性的问题的能力。但案例教学中存在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滥竽充数的问题,这大大降低了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参与案例研究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方法应该着手从案例的选取、案例研究小组的划分、学生成绩的管理等方面进行改进。案例的选取和案例研究小组的组成方面。第一,将案例分为不同的类型,一个班级分为几个案例小组,每组6~8名成员,每个小组完成不同的案例分析。案例小组分组的标准是基于学生对某个案例的兴趣、爱好,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性别进行分组;第二,在成绩评定方面,每位学生针对案例的研究,提交一份独立的研究报告,这份案例研究报告的成绩将作为学生个人的平时成绩,构成总成绩的一部分,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学生滥竽充数的可能性。

学生案例研究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学生个人平时成绩(30%)、小组案例研究报告成绩(40%)和小组案例研究演讲成绩(30%)。平时成绩和研究报告成绩由指导老师评定。演讲成绩由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评定,第一,组建一个案例演讲评审小组,组员由指导教师和每组的一位学生构成,该学生可以代表本小组直接就案例演讲效果给出成绩,也可以给出一个本小组全体成员的平均成绩;第二,在案例演讲过程中,演讲者和该组成员将问答指导老师和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该小组每位学生对本案例内容的了解、理解、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该小组的成绩;第三,评审小组给出每组案例演讲的成绩;第四,指导老师根据三部分成绩给出总成绩。这种案例研究教学方法将重点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每位同学必须认真参与案例研究,其个人行为将影响小组成员和自己个人的成绩;另一方面,每位同学都有评分的资格和权利。这样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案例演讲的关注度、参与度。

五、实践教学方面

为培养出具备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消化吸收专业主干课程内容,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建立四个阶段实习课程: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其中前三项实习时间集中在每学年的夏季小学期。

(一)认知实习

认知实习是工商管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本实习为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提供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认知实习可使学生初步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内容,专业范围,了解本专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本实习属于工商企业管理、工商企业运营管理、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初步认识实习,通过专家讲授、学生社会实践、到工矿企业实地观察等,培养学生对工商企业发展前景、公司经营特点、市场环境、公司文化等的感性认识。通过本次实习,要求学生了解、认识工商管理公司的组织机构设置、各部门的职能性质,熟悉工商管理业务,为今后的具体业务实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奠定基础。认知实习的内容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部分。感性认识是带领学生到企业实践,让学生了解、理解和掌握工商企业管理的基本职能、生产运作流程等。理性认识是聘请企业管理人员、资深教师等为学生举办有关企业内容的讲座,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本实习重点考查学生对企业的基本认识,主要包括企业的性质、企业的功能、员工的价值观、工作流程、规章制度及其执行情况等。实习结束要求学生完成实习报告。

(二)专业实习

篇6

一、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定位偏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掌握工商管理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具有较高人文素养,能够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然而随高等教育的普及,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呈现层次性和阶梯性的特征,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朝硕士或博士生转变,高职院校处于较低的层次,人才培养定位应与社会行业实际需求相吻合。

2.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从课程设置来看,大部分是理论教学。目前,大多数院校在教学安排上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实践环节很少。国内很多的现行管理方面的教材都是从国外引进过来,然而,外国的教材引进国内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国内院校的部分教材还是国外很陈旧的知识,当代国外最新的管理理论知识,并未及时传播到国内。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这些理论知识,是难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3.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可以完善理论教学的不足。但与院校合作的企业,基于经济角度的考虑,责任大于同报,导致合作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大多数校企合作属于短期的,不规范,靠人脉资源维系较低层次的合作。学生去企业实习,只是仅仅了解企业的工作形式,未能真正深入了解企业的全面工作运作流程,导致学生在企业未能得到有效地锻炼,毕业后,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4.专业设置毫无自身特色工商管理专业不同学历层次间的培养目标设置没有明显区别,从而导致培养人才的特点不够鲜明,没有层次性,缺乏自身的特色。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看,范围很广但不集中。一般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都要学习:公司理财、生产运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等等,即干什么都要学,但干什么都学不精,缺乏知识的纵向深入。很多学生求职非常迷茫,感觉干什么都懂一点点,但具体到某一工作岗位,往往无所适从。因此,专业设置没有自身的特色,这样培养的人才也毫无特色可言。

二、完善现有培养模式的若干建议

当我们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由包分配转变成自主择业时,如何培养符合职业发展需要的高职管理类人才,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

1.界定高职类层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素质也在明显下降。高职学生是高招最后批次录取的,分数较低,文化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该有区分,把曾经培养目标为高素质的高端管理类人才,转变为与实际的生源,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素质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此来适应整个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即高职培养目标应界定为在工商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从事相关的生产管理、销售管理、连锁经营、人力资源、行政管理及管理咨询等中基层市场或销售类岗位。这样培养目标,能够为高职管理类毕业生指明了就业方向,同时能够更好的与本科教育及本科以上层次教育区分开来。此外,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详细,使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的实际用人要求相符合,从而使我们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只有更切合社会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把高职教育对社会的贡献体现出来。

2.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乐于接受,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然选择。在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要针对工商管理专业不同课程,交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应从以下三个层面入手:第一层面是课堂教学层面,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分析、多媒体演示、角色演练、专题式研讨、演讲、辩论、情景设置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式学习环境,突出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角,强化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与互动。第二层面,课外教学层面,把专业课教学延伸到课堂外,将课堂教学与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例如,在《生产与运作管理实务》专业课程第二章选址与设施布置教学中,有课外实践训练模块。假定你所在学校的旁边有一家小餐厅需要改进它的布置(自己观察并选择一家),请收集相关数据以帮助这家小餐厅出谋划策。实训的目的:通过参观小餐厅的服务状况,来规划小餐厅的整体布置,以达到增加收益的目的。我们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和周末的时间,做这项实践活动通过在小餐厅,对其客户资源、服务状况进行客观调查,然后画出一张布置图,完成之后,将布置图放在课堂讨论。学生通过这项实践活动,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不同的岗位,为将来求职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教学信息平台、手机短信、电子邮件、QQ、微信等媒介与学生建立互动桥梁,加强师生之间的课外交流,并随时指导学生开展各种课外实践活动。第三个层面,打破传统课程各自为政的格局,加强各个专业课程的良性互动,使管理类学生能更好掌握整个企业运营管理的过程。

篇7

一、工商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首先,电大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注重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现代商学素养熏陶和创业教育为基石,培养“懂经济、善经营、会管理,具有国际头脑和创新精神与能力,理论基础与技能扎实、知识面宽广,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工商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这个目标决定了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必须是有理论、能实干、最终要能经受市场经济大潮考验的弄潮儿。这个考验是真真实实的,是激烈、残酷的,容不得半点虚假。

基于这个培养目标,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也体现了融理论、技能于一体的特点。除了基础课外,专业课如《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小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战略管理》、《流通概论》等都与企业经营管理结合得十分紧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些课程既注意对实践中各种问题进行理论概括和理论解释,同时也注意经营知识、技术、方法与技巧的介绍,从而为学生从事流通经营与管理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操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课程的教学应当特别重视实践教学活动,如练习、实验、实习,参观、调研等,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处理教学中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讲与练,学与用的关系,克服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毛病,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书本知识的自觉性和目的性。

其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也决定了工商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电大工商管理专业的学习群体绝大多数为在职人员,80%的学员是参加工作后感到知识的不足,或是因为从事工作的学历要求,而来“充电”的。他们大多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他们的学习目的排除了很多的幻想,更切合实际。他们学习有以下需求:(1)在以往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使自己从感性认识的层面提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2)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从而拓宽自己的管理思路;(3)扎扎实实地学习一些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以便规范自己的管理行为。由此可见学习者更看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对实践性教学本来就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社会活动能力也是我们开展实践性教学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教学中引导他们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系统的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提倡“过程研修”,在实践中领悟理论,再用理论去引领实践,让知识“盘活变现”,做到理论和实际、学与用、知与行的辩证统一,便也是适应学生学习需求的应有之义。

二、工商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性教学的模式设计

明确了工商管理专业开展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研究。

(一)在教学一体化设计中突出实践性教学应有的地位

在工商管理专业每门课的教学一体化设计中突出实践性教学的地位,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成为电大课程教学的两翼。在电大的多种授课形式中,无论何种形式的授课,都必须尽可能地突出和强化实践性教学内容。如在《统计学原理》的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中,安排学生了解一个企业,对其进行一个专题的统计分析,写出分析报告并进行师生交流。再如在《个人与团队管理》、《资源与运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加入更多的案例,同时加入指导学生作专题调研和开展小组学习活动的实践教学内容。课程实践教学应遵循“建构理论”,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边学边做,通过主动建构的方式掌握知识。如《企业文化》,我们就把“企业文化与徽文化”专题讨论会设计为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徽文化丰富的内涵和精髓作深入的了解和探讨,结合当今企业实际对如何吸收其精华和扬弃糟粕谈看法做研究。

(二)在实施中实行“三师”负责制

实践性教学贯穿电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各方的配合和努力。实施中可实行“三师负责制”。所谓“三师”是指专业主管(系主任)、辅导教师、管理教师(班主任),三者密切配合,各司其职。作为专业主管是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总负责人,他必须熟悉本专业所开课程的知识点和专业最前沿的理论创新,是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总工程师。课程辅导教师是设计师,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和知识点设计出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实践性教学方案,并加以实施,还要对实施的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帮助学生从实践再上升到理论,实现“第二个飞跃”。但因电大的辅导教师大多是外聘的,一些课外的活动(如参观、调研等)很难与学生一起参加。这就要靠管理教师组织和督促学生来完成,管理教师的职责就是当好辅导教师的助手,成为辅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对实践性教学方案的实施起保证作用。

(三)重视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创新

由于电大自身条件的局限性,如资金和实践基地的不足,使得电大开展实践性教学面临不少困难和局限,然而电大丰富的网上资源和人脉资源又使电大开展实践性教学具有相对的优势,这就需要扬长避短,在实践性教学的模式设计上进行创新。

1.利用学员自身优势,开展专题小组实践活动

工商管理专业的学员大多来自企业,他们企业本身就是最好的实践基地。可根据学员分布情况,以一些骨干企业的学员为主组成小组,开展实践活动。如《企业文化》、《统计学原理》、《流通概论》等课程,我们将学生组成了几个调研小组分头进行活动,最终形成小组调查报告和活动小结,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再如《企业文化》,参加本门课程学习的学生有两个班级,一个班由辅导教师设计“了解徽商、走进徽商,传承徽商精神”为主题的小组活动,学生在从事导游工作的学员的引导下,参观了徽商商埠、商船,以及当时徽商云集的渔梁街店铺遗迹,了解当时徽商经营的盛况和他们的经营宗旨、商业道德,感悟“徽骆驼”精神,从而领悟了徽商“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仁心为质。”的精髓。另一个班则开展了“企业文化与徽文化”研讨会,研讨会前,学员对自身所在的工商企业的“企业文化”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对徽文化给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和运用作了探讨,在较短的时间里就写成34篇论文。研讨会上,学生们的发言有理论、有实践,对徽文化丰富的内涵和精髓作了深入的介绍和探讨,对其精华和糟粕都作了科学的分析,并结合当今企业实际,对如何发扬徽文化谈了看法。在学习《市场营销学》这门课时,教师组织了从事营销工作的学员,开展了“营销经理谈营销”座谈会,让学员们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运用课本理论进行分析,畅谈经验和教训,既是对自己工作的总结提高,也给其他学员以启发。

2.与企业联合,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

运用学习的理论,组织学员为当地的企业经营、管理出谋划策,也是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员应用能力的好方法。它使学习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入实际的管理环境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掌握知识,让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产生兴趣,掌握管理理论的实际内涵,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从企业获得实际的管理经验。例如:在学习了《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等专业课后,为了锻炼学员的应用能力,走出校门,我们与当地最大的超市“家得利”超市,联合开展了“我为家得利献一计”活动,要求学员从消费者的角度为超市把脉诊病,以管理者的身份为超市献计献策。学生积极性很高,认真地进行调查、分析、思考。活动共收到各类稿件190余篇。他们从企业文化、销售决策、公关宣传、商品质量、节日促销、文明经商、营业员管理,服务质量、店容店貌等多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建议和计策得到了超市领导高度的评价。他们称赞电大学员观察仔细,调查深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给超市出了不少好点子,并采纳了学生们提出的不少建议,还承担了活动所需的全部经费,并给学生以奖励。

3.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课题研究

要提高电大学员的应用能力,应引导学员们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和当地的经济建设,结合实际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屯溪老街的保护和开发,经营与管理一直是我市创建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的重点和热点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与老街社区联合开展了“老街论坛”论文征集活动。要求学员不仅要用所学的理论结合实际进行分析,而且要求广泛地学习和收集资料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管理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各抒己见。学员们积极性很高,为了解老街的经营管理现状,有的上网查阅资料,认真学习市委书记视察老街时的即席讲话,针对问题分析探讨;有的与经营业主面对面地交流询问,更有学生曾多次站在老街口分白天和晚上观察客源情况和游客购买的物品。其中《老街的保护性开发和旅游发展》、《老街经营管理之我见》、《从杭州河坊街看老街旅游发展》等征文对老街经营管理及旅游发展的深邃思考和大胆创意,得到了老街社区领导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在上《企业战略管理》课时,对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和一元化经营战略的优劣、利弊,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主题辩论,经过充分准备,他们运用所学知识陈述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既达到让学生在情景中学理论的目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思考和辩论能力,最后通过辩论达成共识。这样的学习效果才非常深刻和难忘。

4.利用校友优势,建立实践基地

篇8

1.教学内容和方法

企业沙盘模拟实训的教学内容主要针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因此其适用范围可以遍及工商管理、财会等领域的各个专业。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通过网络媒介和硬件教学设施,学生以分组对抗的方式体会一个工业制造型企业经营管理的全流程,并能对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作出理性决策思考。了解企业竞争过程中取胜的关键因素以及团队合作的意义。

企业沙盘模拟实训在教学方法上既不同于过去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方式,也有别于近些年来较流行的案例教学方式,是现在在国际上广受肯定的模拟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利用专用的实训教室、网络资源以及该课程的专用教学用具、学生手册、销售订单等设施,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一个企业,每个学生都被任命为企业中的一个职位,并在整个实训中完成该职位的使命。由学生自己组建团队、自己作出经营决策、面对困难也要自己分析解决。同时,在学生的经营过程中,也可根据具体的经营情况,设计经营方式。

而这门课程的最大优点则在于在学生每一年的经营后,软件系统会根据学生的经营情况给出分数,而教师的理论讲解正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经营情况,理论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这是一种“实践联系理论”的方式。用学生的实践引出理论,用理论在引导学生实践。

2.教学改革

企业沙盘模拟实训能够有效的实现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在实训中,以学生的操作为教学核心,既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决策能力,又让学生在合作中了解企业经营的全过程。从而可以有效的掌握专业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而且,学生的成绩也是根据实际经营系统生成的,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实训效果。

“实践联系理论”的教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方式和案例教学方式,往往都是先讲述理论和原理,再引入一个或多个案例对理论进行解释,其意在“理论联系实际”。这种教学的特点在于理论先行,用事实证明理论的正确,但这种方式存在着弊端。学生对一个纯粹的理论会感到生涩、枯燥,引入案例虽然可以让这种枯燥感得以缓解,但案例中的那些企业本身和学生也有距离感,因此学生还是不能深刻的理解一个企业为何成功,又缘何失败。那么,这种教学方式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说,则更是无法体现其技能提升的培养目标。

企业沙盘模拟实训的教学方式在于把一个企业的各个部门的运作,提炼成一个实物模拟,让学生在这个模型上进行实际演练、对抗,由学生自己组建团队、自己做出经营决策、经营中出现可错误和困难也要自己分析解决。在学生的经营过程中,他们根据团队的经营理念,做出采购决策、生产计划安排、销售方式选择、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思考、保证现金流的健康运转等等关于企业经营全流程决策。

而这门课程的最大优点则在于在学生每一年的经营后,软件系统会根据学生的经营情况给出分数,而这个分数的形成是学生全面经营情形的体现(包括市场份额、股东回报、客户满意度,成本控制、现金流控制等等)。接下来,就是教师对经营过程进行理论提炼,从学生组建的团队对人力资源各岗位职责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第一年操作的结果,分析企业经营的本质;根据第二年操作的结果介绍战略管理的核心意义以及盈亏平衡点的分析;从第三年操作的操作向学生阐述全成本核算的方法和意义;根据第四年操作的情况,向学生讲述运营管理的原理及生产排程的方法;再结合第五年的操作,说明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成功的作用及岗位胜任度评价;在第六年操作结束后,对学生的总体经营效果做整体评价点评,并由学生对课程的内容做出自我总结和理性思考。

上述提到的教师理论讲解内容正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经营情况,因此理论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这就是我说的这门课程有别于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之处。因此把这门课程成为一种“实践联系理论”的教学方式,用学生的实践引出理论,再用理论引导学生实践。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就在于培养学生“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能力,通过企业沙盘模拟训练,学生在经营对抗中边动手、边动脑,在实践后接受理论,然后,又在实践中消化理论。因此,这种“实践联系理论”的教学方式变革对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有积极意义的。

“化零为整”的学习方法:企业沙盘模拟实训课程往往安排在学生学完主要专业课之后,这样安排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为学生营造出来一种“化零为整”的感受。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工商管理、财会等专业的教学计划安排上会为学生安排很多专业课程,包括管理学、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市场营销、运营管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商品采购等课程,而这些课程都是从一个特定角度去展现企业经营的局部现状,让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其结果是,学生即便掌握了每门专业课的理论知识,却不知道该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理论,更不理解一门课程与另一门课程的联系在哪里,从而让学生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但在完成这些专业课程的学习后,进行企业沙盘模拟实训,学生便可以将这些课程整合到一起,起到了“化零为整”的作用。由于企业沙盘模拟是在一个沙盘模型上模拟一个制造型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生产、到市场销售、以及收回货款的整个流程,并需要学生对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战略思考,同时,每年的经营过程和结果需要反应在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三个重要的财务报表中。整个这个生产经营流程是对学生各门专业理论课的有效运用和检验,也可以帮助学生从“树木”进入“森林”,对企业运营的全部流程有了系统化的认识。

3.企业沙盘模拟对高职教育的特殊作用

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从这个目标看,高职教育不是单纯的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而是要从工作岗位的任务出发学习理论知识。同时,高职教育也不是单纯的让学生学会技能,更是要培养学生能够做出理性思考的专业技能。以这样的目标为出发点,企业沙盘模拟实训恰好能实现对学生的理论培养,也可以实现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因此沙盘模拟实训是“高等”与“职业”教育的完美结合。

另一方面,在高等职业教育经管专业的学生中普遍存在一个现象是学生对自己未来的择业方向没有一个清楚的定位,既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也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而在企业沙盘模拟实训中,学生是自己动手组建团队,自己安排生产排程,做出采购计划,也是自己进行市场开拓和产品宣传,更是自己对资金流进行管理,这些实践工作任务都是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会碰到的。在对企业全部经营流程进行模拟之后,每个学生的个性在沙盘模拟对抗中会显露无遗,这些个性与学生的职业偏好和岗位胜任度有很大的关联,因此,学生通过沙盘实训能为自己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方向做出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

纵上所述,沙盘模拟培训特有的互动性、趣味性、竞争性特点,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训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充分运用听、说、学、做、改等一系列学习手段,开启一切可以调动的感官功能,对所学内容形成深度记忆,并能够将学到的管理思路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很快实践与运用。在沙盘模拟培训中学生得到的不再是空洞乏味的概念、理论,而是极其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深层次的领会与感悟。

参考文献

[1]风巍,周文芳.ERP企业沙盘模拟对抗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8.20

[2]刘勇,郭科,彭蓉.把“市场”建在实验室把“企业”交给学生[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03

篇9

据中国商业联合会组织调研的《2006年中国零售人才需求调查报告》显示,中国零售业人才状况是:1、本土零售从业人员“三低”现状较为普遍,即学历低、整体素质低、专业技能水平低;2、零售行业快速增长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相对缺乏的矛盾;3、零售企业营运、采购、店长等零售专业人才需求居榜首。

同时,国家信息统计中心有关数据表明,中国零售业在未来几年里各类人才的需求量约为1000万人,而市场供应量仅有约400万人,人才缺口高达近600万人。另外,我国零售企业众多,零售从业人员有8000万到1.3亿人,庞大的总量掩盖不了结构性需求缺口日益拉大的事实。具体表现在:高层次和复合型人才不足;基层店组长稀缺;物流、生鲜等一线操作环节人才严重缺乏。因此,对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有很大的需求,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开发价值。

鉴于连锁经营人才目前奇缺的情况,作为培养连锁经营人才的高校如何发挥其优势,培养更多的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毕业生为企业服务,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因此,我们认为研究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解决连锁经营人才奇缺问题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下面拟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特色和能力需求、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思路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三个方面分析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特色和能力需求分析

(一)连锁经营管理的专业特色

连锁经营的基本特点集中表现在规模化的经营方式、网络化的组织形式和规范化的管理方式三个方面。规模化的经营方式是连锁经营的核心内容;网络化的组织形式是连锁经营的前提条件;规范化的管理方式是获得连锁经营规模效益的基本保证。可见,连锁经营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上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比传统流通业更高、更专的要求,形成了连锁经营管理的一大专业特色:科技含量较高。由于连锁经营的特点,使得连锁业态均大量使用先进的配送、物流、管理技术,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在连锁经营的各个环节,使得连锁经营的科技含量明显高于一般的传统商业,因而该专业的教学要突出较高的技术要求,多门专业课程要通过计算机模拟实训来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了让学生掌握连锁经营的三大特点,就要改革传统教学那种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模式。为此,在连锁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过程中,就要重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

具体而言,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主要培养具有现代连锁企业经营管理专业素质和连锁门店运营管理操作技术的适应现代商业连锁经营规范化、制度化、规模化、现代化要求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用型人才,以适应现代连锁企业迅猛发展对此类人才的大量需求。

(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能力需求分析

连锁经营的成功,就在于它较为完善地解决了流通中规模与灵活、效率与方便之间的矛盾,而连锁企业成功运营需要三个重要因素:一是具有鲜明、独特的企业文化;二是制度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三是连锁企业能及时、准确地对多店铺进行全局性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为此,连锁经营专业学生在学习连锁经营管理基础知识、企业管理及工商企业的现代化连锁经营理论和技术基础上,要具备运用连锁经营管理理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思路分析

为了培养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能够具备上述几个方面的能力,就需要制定一个完整的、严谨的人才培养机制,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培养思路,在培养思路下构建人才的培养流程、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具体内容。下面就从人才的培养流程、教学体系、课程设置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人才培养流程

连锁经营人才的培养流程应从连锁经营专业的特色来设计,从连锁经营业的职业岗位能力出发,构建连锁行业职业岗位能力、基本教育素质、创新能力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基本教育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职业岗位能力包括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等;创新能力则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交往沟通能力。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块,可有针对性地实现“双证”人才的培养目标。具体流程见图2:

(二)教学体系构建

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以连锁经营的行业特点为出发点,对专业岗位能力结构进行调研,分析连锁企业行业所需要的多种岗位(如零售企业营运、采购、店长、物流、生鲜等一线操作岗位)对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在此基础上对现有课程重组,做到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理论则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实践教学上(包括模拟实验模块和企业实训模块),做到实践性课程单独设置,使学生得到比较系统的职业能力和技能训练。在人才市场导入模块教学上,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求职技巧、适应社会等方面的就业前辅导与培训。在师资建设上,重点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通过构建人才培养的素质模块,培养学生具备这项素质需要具备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课程的开发和教学过程则以素质模块为依托。

(三)课程设置

连锁经营专业学生的工作岗位明确,因此应从岗位的具体要求出发进行课程设计。在课程设置上,根据连锁经营专业的特点,设置一些实用型、技能型课程。人才能力的培养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一般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局部应用能力的养成阶段、连贯应用能力的养成阶段和应用能力的熟练阶段。按照这一规律,在安排课程的开课程序时,可以逐步推行“332”工学交替弹性学期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第一、二学年在原有两个学期之间,利用元旦、春节销售高峰期增加学生顶岗实习的工作小学期,使学生在校学习的前两年各为3个学期,并按照岗位能力递进的原则,要求学生在第1、3、4、6个学期依次掌握操作技能、仓储配送能力、运营管理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4类岗位核心能力;第三学年的2个学期均安排实习实训内容,分别为毕业综合实训学期和顶岗实习工作学期。

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一)目前连锁经营人才培养的形式

目前对连锁经营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学院式培养方式。这种方式由高校开设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培养商业运营管理高级人才。其人才理论功底扎实,学习能力强,但严重缺乏连锁经营实践经验,且培养周期长,无法满足我国连锁经营对运营管理人才的需求;二是各类培训咨询机构及连锁企业内部开设培训班的培养模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培训的内容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方式灵活、程序简单,故可以迅速培养出大批连锁企业所需人才。但这种方式培养的人才往往由于培训周期短而使得理论功底不够扎实,更关键的是各地培训机构鱼龙混杂、水平不一,培训的内容也各不相同,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良莠不齐;三是执业资格认证模式。这种方式由于引入了国际通用的资格认证方式,培养评估体系具有科学性,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来说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培养模式。我国已经开始产生了这种培养模式,如中国商业联合会所举行的“店长职业资格认证”项目。但这类培养模式目前还不够普及,影响不大,主要还是前两种模式,特别是学院式培养占了主导地位。下面着重谈谈学院式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二)学院式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1、常规培养思路

这种以普通高中生为生源背景的常规人才培养思路应该是:遵循“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岗位实践三大模块教学”培养特点,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应用性强的专业课程教学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重点,以培养学生基础素质、职业岗位能力和岗位应变能力为目的。在素质教育中,强调人才的思想道德、人文与自然科学知识、工具性基础知识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养成教育。能力培养则包括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教学,按连锁行业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设置内容,专业公共课为主,专业技能课为辅,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突出学生应用能力和岗位应变能力的培养。在常规培养思路中,要注意拓宽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范围,因为,连锁经营是现代商业运作的一种跨行业的宏观运作模式,一般的服务行业都可以进行连锁运作,目前的餐饮与零售是连锁经营的两大主要行业。所以,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应较为宽广,才具有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也为其将来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新专业提供支撑。

2、订单培养思路

所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作为培养方的高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业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定单,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办学模式,将有效地解决校企之间对人才的供需矛盾。这种办学模式的特点:一是人才培养规格和能力标准是由双方制定的;二是它能体现校企更紧密的关系;三是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更加灵活;四是公司对合格的毕业生可以全部录用,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三赢”。

订单培养的第一步就是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跑“订单”,其次是按企业人才“订单”进行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组建,加大实践操作训练,做到“少理论、多实践”。在师资建设上,也可以考虑按“订单”要求组建,保持基础课教师相对稳定,专业课教师合理流动,学校需要的专业教师可在社会上、行业中聘请。在教学实施中,采取学分制培养,扩大“订单式”办学规模,初步构建起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在连锁经营专业设置、培育目标、课程体系安排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用等方面,都要有破旧立新的观念,建立和完善连锁经营专业培养模式所要求的行业性与区域性相结合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3、产学研相结合

产学研相结合就是要求高校的专业建设把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三大职能结合在一起。要保证产学研结合教育持续有效开展,首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精心设计,以充分体现这一培养模式。可将实践教学分为案例教学、模拟实验、专业实训、现场实习等四部分,使其形成一个完整体系。教学计划的特色是将案例教学、模拟实验、专业实训、现场实习统筹安排,实践教学课时占专业课时40%以上,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如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连锁系连锁专业在同“好又多”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具体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综合性课业一一假日工制一一现代准学徒制的模式。

①综合性课业是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深入企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企业共同制定,要求学生完成的技术应用性项目。

②假日工制,是学校调整校内教学时间安排,把学生推向企业工作的制度。

③现代准学徒制指在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过程中,学院在部分专业配套试行了建立相对稳定师徒关系的准学徒制。

在产学研相结合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实现理论与实际、教学与经营管理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建立产学研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运用能力。

第一种形式: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根据连锁经营的专业特点,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是筹建校内实习商店,将学生以前所学的理论知识有选择地进行组合,综合运用到实践中来。

第二种形式:创建科研机构或产业。学校的科研机构或产业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对新经营管理技术和市场需求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就能提升为企业服务的能力、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篇10

关键词:两烟物流一体化;绩效评价;平衡记分卡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Aiming at the lack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about the pattern of integrated-logistics of cigarette and tobacco leaf for tobacco logistics' company, according to the basic principle of balanced score card,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four-dimensions of financial, customer, internal business processes, and learning and growth, and combin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tern of integrated-logistics of cigarette and tobacco lea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can effectively supervise the operation of tobacco logistics' companies, and improve their operation level of the integrated-logistics of cigarette and tobacco leaf.

Key words: integrated-logistics of cigarette and tobacco lea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balanced score card

0 引 言

2010年全国烟草行业现代物流建设现场会上,国家局明确提出要将烟草物流建设成为行业核心业务,坚持“三个一体化”,即两烟一体化、工商一体化与供销一体化。所谓两烟物流一体化,是指站在企业全局的高度,针对原有物流体系分散、小而全,基础设备与标准不科学、不统一的问题,把原来由不同单位(部门)进行管理和运营的烟用物资、烟叶和卷物流活动进行整合优化,实现从烟用物资采购到烟叶生产、收购、复烤和卷烟产成品交付等所有相关物流活动全过程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管理。

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对两烟物流一体化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范崇磊[1]站在云南烟草全行业的高度,以玉溪市烟草企业进行构想与尝试,将农、工、商物流,供、产、销活动集成化考虑,构建了农工商烟草物流一体化模式。郑金道[2]提出由工商企业合作成立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两烟物流业务流程再造,搭建两烟物流综合管理平台等途径实现两烟物流一体化建设。黄永辉等[3]分析福建省两烟物流一体化所存在的问题,结合数学模型,得出龙岩烟草物流采取中心库烟叶交接模式是具有经济性的。左丹娟[4]在地市级烟草公司如何优化资源配置,再造业务流程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

关于两烟物流一体化,现有研究主要停留于烟草供应链整合、流程再造方面,而没有考虑建立两烟物流一体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事实上,两烟物流一体化实施后,原有物流的运营模式及业务流程已发生很大改变,需要制定有效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地市级烟草物流公司两烟物流一体化运作的经营管理过程及成果,保障新模式顺利实施。因此,本文以地市级烟草物流公司的两烟物流一体化运营绩效评价为目标,引入平衡记分卡理论,探索基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和成长四个维度,构建两烟物流一体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 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1.1 平衡记分卡理论概述

平衡记分卡(Balanced Scorecard)是由罗伯特・S・卡普兰和大卫・P・诺顿研究绩效考核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12家公司后,提出的一种以组织的战略为基础,将各种衡量方法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绩效管理体系[5]。平衡记分卡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将组织的战略落实为可操作的衡量指标和目标值,设计平衡记分卡的目的就是要建立“实现战略制导”的绩效管理系统,保障企业战略的有效执行[6]。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在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将其运用于地市级烟草物流公司的两烟物流一体化绩效评价中具有现实可行性。

1.2 两烟物流一体化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

绩效评价的第一步是科学合理地设计绩效指标体系。根据两烟物流一体化发展战略需要,经过调研分析,发现反映烟草物流公司两烟物流一体化绩效的指标众多,但是,其中一些指标缺乏历史数据支撑,数据采集难度大,量化比较困难,在实际实施评价时操作上有难度。因此,基于平衡记分卡的思想,充分考虑两烟物流一体化发展战略,基于全面性、代表性、可操作性、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指标选取原则,首先确定绩效考核的总体目标,然后将考核总体目标分解为各个层面的分目标,提炼指标,找到最能反映地市级烟草物流公司两烟一体化运作质量的指标,构成评价和考核指标的最小集合。在确保评价和考核全面性、合理性、科学性的同时,进一步有效推动模式统一、管理统一、流程统一,形成行业的样板、典范。

(1)财务层面

利润始终是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两烟物流一体化要实现价值创造的最大化,其最终的运营成果要在财务指标上有所体现。根据地市级烟草物流公司的实际情况,对平衡记分卡财务层面的指标进行适当调整,使其更契合业务特点,以显示两烟物流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是否为烟草物流经营的改善做出必要的贡献。财务层面设置“效益指标”作为一级指标,具体的二级指标包括“烟叶物流费用率”、“担烟物流成本”、“烟叶物流总费用”、“烟叶物流费用占总烟叶费用比例”。

(2)客户层面

地市级烟草物流公司提供两烟物流服务需要满足顾客的需求,帮助顾客实现其价值,因此在对两烟物流一体化运作进行考核时,需充分考虑客户因素,以满足客户需求,实现财务与经济目标。客户层面,把物流公司对客户的承诺转化为具体的考核指标,设置“服务指标”作为一级指标,“客户满意度”、“车辆卸货及时率”作为二级指标,从服务质量、时间两个方面尽量满足客户需求,提高企业竞争力。

(3)内部流程用

内部业务流程目标与财务、客户目标相连结,设计绩效评价指标时必须充分体现其内部业务流程管理水平,并对物流公司内部业务流程管理做出相应的规定。因此,本文将“管理指标”、“效率指标”作为一级指标,规范两烟物流一体化战略目标的实施,提升运作水平。从“资源整合”、“物流规划”、“组织管理”、“业务开展”、“信息化建设”、“费用核算”、“制度建设”共七个二级指标入手,进一步细化“管理指标”。“效率指标”又可分为“每平米烟叶存放量”和“担烟物流用工人数”两个二级指标。

(4)学习和成长层面

两烟物流一体化是一种新的业务模式,这一业务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烟草物流公司内部不断的学习和创新,一方面有助于促进新模式顺利开展,另一方面也是烟草物流公司在其他方面取得高绩效水平的驱动因素。本文采用“创新指标”作为一级指标对地市级烟草物流公司学习和成长层面进行评价,具体的二级指标包括“标准制定”、“科技奖”、“专利数量”、“核心期刊数量”。

考虑到两烟物流一体化未来业务的发展,本文在平衡记分卡以上四个层面的基础上增加了激励层面,额外设置一个加分项。对推进烟叶区域仓储中心,开展成品片烟代管业务,超额完成省局下达任务目标的地市级烟草物流公司,以及在甩挂运输业务、烟叶包装容器研究、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提供良好成效或经验借鉴的给予适当加分奖励。

2 两烟物流一体化绩效评价权重的设置

目前,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很多,根据计算权数时原始数据的来源不同,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观赋权法,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专家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判断而得到的,例如,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另一类为客观赋权法,不同在于其数据的获得方式,客观赋权数据主要是由各指标在评价中的实际数据形成,例如均方差法、离差最大化法、主成分分析法等[7]。

在明确评价和考核指标之后,本研究结合现实情况,采用德尔菲法开展对指标权重的制定工作。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设计调查表。根据初步确定的指标体系,明确需要让专家评分的项目,包括:指标的重要性和权重。其中,指标的重要性,采用5分制评分法,分为“5―非常重要、4―比较重要、3―重要、2―一般、1―不重要”;指标的权重,采用结构化的选择题,共设计六个选项,分别为“小于10、10、20、30、40、50”,如果认为选项不合理,可以直接另外填写百分比。第二轮、第三轮的问卷则根据前一轮统计的结果,对选项进行调整。

第二,选择专家。选择专家是德尔菲法的重要环节,因为其结果的可靠性取决于所选的专家对评分项目的了解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根据需要将省局公司领导、地级市烟草物流公司领导及各部门负责人,以及高校绩效管理相关研究者选为专家,参与对指标权重的确定。主要考虑的是:一方面充分征求烟草物流公司高层、中层和基层管理者的意见,另一方面又能利用企业的“外脑”,确保指标权重的客观性。

第三,进行问卷调查。第一轮,把调查表发给各位专家,让其评分,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整理,并统计专家的评分。第二轮,将第一轮汇总结果以及第二轮调查表再返给各专家,由各专家再次做出评价,阐明自己意见,再次进行整理统计。第三轮,对第二轮的结果统计整理后再次反馈给各专家,以便其重新考虑自己的意见,尤其要求持不同意见的专家充分阐述理由。最后,整理汇总各专家意见。

第四,形成结论。根据上述多轮的反馈,意见趋于一致,确定初步的指标体系设计方案。最后结合两烟物流一体化实际运作情况与反馈意见对指标体系进行反复修改,在多次研讨的基础上,确定最终的指标及权重,确保整个体系的可行性、科学性和可信性。

两烟物流一体化绩效评价总分值设为100分,一级指标权重:管理指标为48分;效益指标为18分,效率指标为12分;服务指标为10分;创新指标为12分。每个二级指标的得分值相加,得到地级市烟草物流公司的实际绩效评价得分。具体的两烟物流一体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如表1所示:

3 明确考核的标准

绩效指标和指标权重确定以后,就要确定评价标准。设定评价标准,首先要确定基准值,通常将处于中间层级的标准视为基准[8]。即在正常情况下地市级烟草物流公司可以达到的水平。

两烟物流一体化绩效考评价体系采用加减分的方式确定指标标准。采用加减分法确定考核标准,通常适用于目标任务比较明确,任务完成比较稳定,同时鼓励员工在一定范围内做出更多贡献的情况[9]。采用加减分的方式来计算指标得分的时候,需要注意最大值不超过权重规定值,最小值不低于零。以财务层面的效益指标为例说明,具体见表2。

4 结 论

本文以地市级烟草物流公司为研究对象,针对其两烟物流一体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缺失的问题,借助平衡记分卡理论,构建地市级烟草物流公司两烟物流一体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在2016年上半年的绩效考核中进行试用。应用结果表明,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有效地把两烟物流一体化战略目标与地市级烟草物流公司内部的运营管理活动紧密联系起来。物流公司对照绩效评价标准的要求,可以及时发现并改正日常经营中的漏洞,不断规范、完善公司运营管理,提高两烟物流一体化的运作效率。

由于两烟物流一体化绩效评价活动要贯穿于两烟物流一体化战略从试行到全面开展的各个阶段的管理控制活动,因此,在今后的实际操作中,还要根据不同地市级烟草物流公司在不同实施阶段的具体情况,对该评价体系进行适当调整,灵活应用平衡记分卡,进一步提高对地市级烟草物流公司的两烟物流一体化绩效测评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范崇磊. 云南省农工商烟草物流一体化研究――以玉溪市烟草公司为例[D]. 昆明:云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 郑金道. 基于第三方物流的恩施两烟物流一体化建设研究[D]. 兰州: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 黄永辉,黄建平,等. 福建省两烟物流一体化问题及对策研究[J]. 物流科技,2015(4):20-25.

[4] 左丹娟. “两烟”物流一体化建设初探――以福建省烟草公司南平市公司为例[J]. 北方经贸,2015(9):49-50.

[5] 雷志柱.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101-102.

[6] 颜世富. 绩效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123-124.

[7] 王静. YS物流公司绩效评价及改进措施[D]. 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