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学习培训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22 16:2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学习培训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学习培训制度

篇1

1、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委员会组织机构建设,由街道办事处主任、分管主任、各科室及社区居委会主任组成的强大的社区教育领导班子,建立街道社区教育为主体,社区居委会为分校的社区教育培训网络。

 

2、完善社区教育工作的评估制度,社区教育指导教师的管理制度,学习型组织评比制度,经费、档案管理制度,社区教育活动的准入制度,使社区教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二、发挥街社区教育优势,挖掘培养和收集优秀教育成果和先进经验

 

1、我街社区教育以“九校一室(社区党校、市民学校、社区老年学校、青少年法律学校、社区科普学校、社区团校、残疾人素质培训学校、社区人口学校、社区家长学校、图书室)”为依托,开展各类人员的教育、培训活动,提高社区居民文化素质。

 

2、以街科技园区为依托,开展好居民科普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群众素质,进一步加强特殊人群的科普教育工作,使受教育居民率达到80%以上。

 

3、加强由街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发挥志愿者队伍教育优势,体现出本街的教育特色和教育成果。

 

三、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氛围,创造学习型组织

 

1、充分认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意义,通过不断学习的氛围,创造学习型街道和学习型社区

 

2、推进社区教育队伍的建设,理论研究教育培训,增强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学习意识,大力开展多内容、多形式教育培训活动,做好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评选工作

 

四、调动街道各方面资源,共筑街社区教育平台

 

1、街道社区教育工作与街内的机关、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有机结合,做到协调发展、借势发展,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2、逐步规范街道、社区教育基地建设,提高街道社区教育活动基地的培训质量、管理水平,落实公共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根据社区居民需要,制定规范教学社区工作计划和内容。

 

五、加强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工作

 

1、我街建立一支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小组,深入对社区教育的调查研究、学习,写出几篇有关社区教育工作沦文

 

篇2

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关于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贯彻落实上级组织有关社区教育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工作,完善社区教育网络化管理,努力构建全民终生学习氛围,促进社区居民整体素质提升,为加快街道社会、经济发展步伐,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

1、制定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2、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师德教育,倡导团队精神。营造以法治校、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身作则的良好校园氛围。

3、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加速教师适应岗位步伐,全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4、牢固树立品牌兴校战略,发掘学校现有优质资源,突出自身办学优势,加大投入与开发形成亮点。

5、加强外部联系、内部沟通,多方参与形成合力,全力以赴完成各项工作目标。

6、积极联合兄弟学校组建社区教育联盟。

三、具体任务

1、集全校智慧、请教育局、安阳街道领导指导,制定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为使学校的发展之路走得更好、更快,必须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学校将通过全员参与,聘请专家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制定一个结合实际、紧跟时代、富有远见的发展规划。

2、学校内部管理

(1)坚持依法治校,加快完善学校制度化建设步伐。认真执行和不断完善《社区学校工作制度》、《社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社区学校档案管理制度》、《社区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等有关内部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

(2)发扬主人翁精神,宏扬校兴我荣、校衰我耻,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发扬团队精神,加强同事间合作,做到有分有合,共创学校优良业绩。

(3)积极开展各类活动,促进教职工间的合作与交流。

3、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师德教育,鼓励教师自学、自修,把教师的学习情况纳入考核。

(2)不断学习业务知识,努力创设学习条件,提高教师岗位胜任度和服务水平。

4、教学常规管理

(1)加强教学常规工作管理,教务处按时进行检查上课、备课、教学组织、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

(2)大力发展教科研工作,深入社区、课堂,结合工作实际进行科学研究,开展关于《成人教育学校与社区教学中心联动开展社区教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的探讨研究,实现理论引领实践,提高工作有效性。

5、抓契机、树形象,创品牌、谋发展

(1)抓住市合格社区学校评估的契机,积极谋划各类社区教育活动,紧密配合街道办事处,把我校的社区教育工作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使我校成为社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

(2)大力发展优势项目,成人学历教育已经走下坡路,社区教育正深入人心受到各方关注,要积极打造社区教育,使之成为学校的品牌。

(3)依托社区教育这一学校优势项目形成辐射,以积极的姿态融入瑞安社会、经济大发展的浪潮中,使学校各项事业齐头并进。

6、齐心协力、踏实工作,确保完成工作任务

(1)进一步完善学校各项工作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建立社区教育工作例会和社区教育年终考核制度。不断开拓社区教育新的思路,积极探索社区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子。

(2)组织扩大社区教育志愿者和讲师团队伍,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注重教师的师德和业务素质的培养,加强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3)进一步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加大培训力度,积极组织开展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和就业培训以及健康教育、食品安全、法制教育、妇女维权、外来人口教育、心理咨询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类专题讲座和主题教育活动,努力完成上级下达的培训任务,使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活动做到经常化。

(4)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宣传、组织、评选活动,配合上级工作要求,在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开展辖区内学习型单位、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楼道、学习型家庭等的评选活动。

篇3

当前我国的基层卫生事业正处在由临床医疗型为主,向社区保健型为主的转换过程中。护理工作为范围和职能也在逐渐转变和展开。社区的工作为量越来越大,对社区护理人员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社区护士长是社区卫生工作的领导者之一。社区护士长必须明确社区护理的特点,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培训出合格的社区护理队伍,用医护法规规范自己,保护自己,更要协调医护、护技、护患的关系。社区护士长如何做好护理管理,把社区的“六位一体”工作为做好,是社区护理管理者的工作为方向。

明确社区护理的特点

工作为中心:是以社区居民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

护理服务范围:是个人家庭为社会群体,如社区居民、学校学生、幼儿园儿童。

护理服务对象:是健康人群、高危人群、部分患者及家属。

护理方式:是社区护士深入社区,走进居民家庭,将护理服务送进千家万户。

护理目标:是对社区人群、家庭成员存在的健康问题护理工作,为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自我管理。

建立社区护理管理制度

建立各岗位人员工作制度。

建立各项印记、记录、统计档案。

制定社区常见病、多发病护理常规。

制定慢性病体检及60岁以上健康体检程序。

制定计划生育指导方案。

制定社区健康教育课程表。

做好社区护理培训

社区护士大多数是临床科室抽调的人,很少有专业社区护士,在职培训是主要途径。

在社区卫生服务站成立前集中培训:这时可以请专业老师讲课。可以系统学习全土护理理论,学习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监测与社区护理。学习母乳喂养指导、计划生育指导、老年健康体检等。

外派护士进修学习:等着优秀护士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是规范化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学习他们的护理管理制度、护理服务理念、社区护理的方法与方式。回来后以点带面,开展工作为。

在日常工作为中学习:在工作中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多种方法进行学习与培训。如在计免疫日前学习儿童计划免疫,在老人健康日学习体检程序。

社区护理依据法规执业,提高社区护士职业风险意识

组织社区护士学习相关法律文件。如《执业护士管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件》、《传染病法》、《职业安全防范办法》,并自觉运用到工作中。

学习执行《消毒技术规范》,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防止在社区护理操作中出现在差错。如儿童接种疫苗前告知接种的禁忌证、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疫苗反应。在治疗时做好“三查七对”,必要时向患者家属交待患者输液需知,乃至签署家庭护理输液协议书。

协调好护士与相关工作人员的关系

与电诊检验人员通力合作为,做到正确采集标本,及时取送检验单,不解释关键性检验结果,不无端对检验结果提出异议。

处理好与医生的工作关系。社区护士与社区医生的工作既是分工,也是合作。大部分工作为是共同完成的。如果工作中不能互相支持协作,社区的卫生工作就会出现差错,制约社区卫生工作的进行。

处理好与患者及社区居民的关系。对他们要极端负责,语言和蔼亲切,工作专心细致,并征询其对护理工作的评价和建议,防止和养活护理差错的发生。

篇4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社区中职教育;普及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3X(2016)01-0053-04 DOI:10.13763/j.cnki.jhebnu.ese.2016.01.009

初期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只注重房地产硬件开发,忽视了提升社区居民文化素养和岗位技能的职业教育,造成新社区因外来人员混杂、无业游民增多,打架、偷窃时有发生等治安问题。究其根源在于居民因素质低下,又找不到更好的出路,需要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所致。而在新社区中普及中职教育,既能有针对性地提高无业居民的就业技能,又能提升其文明素养,使之生活得更充实,从而促进社区的祥和安定。当前的问题是,新型城镇化并没有把普及中职教育纳入计划,更缺乏切实有效的普及机制。随着新型城镇化中期由重规模向重质量建设的转变,应以人为本,根据新社区居民体力和心里变化特征,普及适合其人生不同发展阶段的中职教育。为此,探究适合新社区居民各人生阶段发展需要的中职教育普及机制尤为必要。

一、建立适合人生阶段发展需要的中职教育准入与市场驱动机制

首先,建立聚焦社区的开放型中职教育资源准入机制。在新型城镇化社区中普及中职教育,主要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成人,而成人的学习领域和范围十分广泛。因此,需要将远程教育、函授教育、自考、在线学习等多种职教资源输入到社区之中,形成能满足各个阶段人生发展从业需要的中职普及教育资源环境。为了实现多种教育资源的统一管理,可以由社区文化(干事)管理部门,联合附近中职学校开展对各类教育平台的管理。根据各类教育内容的侧重点及其适合的人群将其分类梳理,从招生、选课要求,到结业考试、学分兑换等信息,均以公告形式详细地向社区成员展示。切实做到以开放的准入形式,将各种教育资源引入社区,形成覆盖全社区普及中职教育的立体网络。为了对各类教育资源进入社区,实施开放的准入制度。在突出开放的同时,还需要根据社区成员对教育的需求种类,从进入社区教育资源的合法性、针对选课者的发展阶段性、行业技能特征三个维度进行筛选,并根据选课者的适切性,将其分类归入对口的中职普教平台。对于那些不合法、不健康的教育资源,拒绝进入。对适应本地经济发展需求,为大多数社区成员所需要的职教资源,则以适当补贴、付费等形式积极引入社区,并将其纳入普及中职教育的主流资源库,由社区文化(干事)管理部门组织生源,使其形成大规模的招生效益。对那些适合中老年人进一步提高精湛技艺、养生、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类教育资源,则归入技能或兴趣提高类课程平台。其次,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政府和企业资助机制。为了提高对劳动力输入地新社区从业人员,开展普及中职教育的针对性,需要围绕岗位新技能与主体人生发展的要求,探讨社区普及中职教育机制,这是由教育的社会与育人功能有机统一性所决定的。就新型城镇化社区中普及中职教育而言,行业、企业岗位技能创新所形成的新需求,必然反映到对员工技能和素质结构提升的变化上。这种变化的形成,除个体自身努力外,更需要富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进行引导和注入新的知识,开展新的技能训练。一方面,由于这种新知识和技能课程模块的开发成本较高,如果仅仅依靠社区选课者低廉的选课付费,会使社区教育丧失开发新课程的活力。另一方面,在珠三角支柱产业聚集地所形成的工业化社区,围绕支柱产业所形成的系列核心课程资源,因其对接当地支柱产业,很适合务工人员的学习。但是,迫于选课费用高的压力,许多选课者望而却步。因此,对这类事关多数人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对接支柱产业的课程,应该由地方政府和对口的企业买单,组织相关从业者积极选修。由此形成大单课程资源政府买单,中等规模的课程资源企业买单,小规模课程资源个体买单的社区中职课程普及机制。这样借助政府和企业的力量,将社会需求转化为学习主体内在的学习需要,实现“社会需要———中职教育———具体人的需求”有机结合的普及机制。由于其立足于社会需求和个人选择的有机统一,因此,很容易受到当地主要从业者的关注,从而达到有效推进社区普及中职教育的目的。最后,建立个体根据需要购买中职教育资源机制。在农民工输入地新型城镇化社区中普及中职教育,不仅充分发挥了中职教育有针对性地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社会功能,而且需要以务工人员的人生发展阶段为本,站在其人生发展与社会需要的角度,配置社区中职教育资源。这样对个体而言不仅具有针对性,而且具有可持续接受中职教育并得到累积,从而有助于形成从职业技能到人文素养、心理健康等全面提升农民工市民化的素质教育。因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不仅有城市化的岗位兴衰问题、农民工市民化素养教育问题,更有大规模的新农村镇级建设的特殊问题。既需要工业化、商业化的岗位技能提升,也需要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的建设。其对人的岗位素质、文明素养的提升,都不同于工业化时期趋向于标准化的中职教育,更不同于上世纪中国初级职业教育的推广和普及,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教育特征。由于从业者的流动性和课程选择的多元性,地方政府和企业不愿意,也不可能为每个人提供其人生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教育。况且,由于这类适合个体学习兴趣的课程资源选课者少,与当地经济发展关系不大,因此,应该主要由个体付费选择学习课程,形成根据个人需要选择适合其人生发展阶段的职教购买机制。

二、建立适合人生各阶段持续发展需要的多种教育互认制度

在新型城镇化社区普及中职教育的前提是,多种教育之间需要实现学分的相互承认。以学分为媒介,实现各类教育互认和沟通的“学分银行”,被认为是现阶段构建终身教育制度的有效模式。学分银行“借鉴银行的基本功能,通过学分记录学生参加各种类型学习的经历和成果,并根据不同类型教育的质量标准,对学习成果进行认定和转换”[1]。“学分银行”因有以对不同类型学习成果进行认证和评估,根据个体接受教育的经历实施学分累积和相互转换的优势,为从业者人生发展阶段进行贯通学习创造了条件,从而成为世界教育领域的一种发展趋势。在这一制度下,从业者在任何时间接受任何层次、任何类型的职业教育培训,通过相应的考核或实践经历确认之后,均能获得相应的学习、实践记录和学分。这些学习记录(或学分)都将被储存在个人的“学习账户”,并将其不同人生阶段所经历的实践性学习成果,接受的各种职业教育培训课程之间进行兑换,以学分或技能证书、学习文凭形式,对个体持续不断地努力做出标志性评价。借鉴国际上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互认的成功做法,在新社区普及中职教育中推进从业经验、能力与文凭互认的制度。无论是英国的学习经历举证制度,还是澳大利亚对先前学习结果的认可制度,乃至台湾的学历鉴定与累加制度,都不仅强调了单元制与学分转换制,而且承认了学习者先前的经验与能力在学习累进中的贡献。英国学习经历举证制度规定:如果先前的学习或实践经历,与新学习内容中某项内容重叠或相似,就可以通过相应机构出具证明的方式,作为举证依据而予以免修。澳大利亚则通过对学生先前工作或各种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技能进行评估认定的制度,实现经验与技能证书之间的兑换。在评估中,被评估者需要提供相应的事实依据。主要是提供当前学习内容、技能和能力证书,与先前实践经历、发表的文章、获得的证书、奖励等有何内在联系,最重要的是被评估者当前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和技能。台湾地区则在审核相关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直接颁发职业资格证书或认定与职业资格证书有关的学分制度,相比而言便于实际操作。国际上的这些成功做法,尤其是“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AQF(AustraliaQualificationFrame-work),在各级证书之间实现了统一的转化,建立起有助于每一个人按照自身人生阶段发展逐步努力的升级体系,值得我们在社区中普及中职教育借鉴[2]。其中,AQF一二级证书认可学生获得的基础性职业技能和知识,适用于那些在监督条件下开展的基础性和常规性工作,相当于我们的初、高中职业教育文凭,是新社区普及中职教育借鉴的重点所在。借鉴国际上的这些做法,结合我国比较重视系统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传统,可以将中职自学考试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衔接。为此,需要改变原有学科式自学考试内容,逐步将其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转向模块化、技能化的职业教育考试,从而实现将从业者的既有经验、实际技能与自考中职教育内容、选修课程学分对接。因此,中职自学考试的标准和命题,应从原来由中职学校为主,转向以行业和企业为主。只有这样,才能突出对岗位技能和企业经验的高度重视,才能提升从业者的从业素养和工作技能。当然,为了增强对接后便于从业者根据其从业需要和家庭现实条件,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前进的步伐,自考和技能认定机构需要联合对口的中职学校,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特点和规律的研究。这样才能相对科学、准确地制定考试计划和评估、认定的标准。为了克服中职毕业证书与技能证书之间的沟通障碍,一是需要破除管理体制的障碍。因为职业学校的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分别归属于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两个部门,二者之间由于条块分割难以协调。二是需要理顺运行机制。主要是对学校专业课程的考核评价,缺乏职业资格鉴定机构的有效监控[3]。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由具备技能考试资格和颁发中职文凭的职教中心或国家级示范学校统一实施,将毕业证书与中职应具有的系统技能进行归并,以统一的标准予以衡量。对于社区中职教育而言,重在技能,对从业者选择自学考试、在线学习、函授等所获得单科结业证书予以认可。只要完成规定的学科课程取得相应的学分,即可授予其对口专业的中职毕业证书。对那些文化基础较差而实践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从业人员,通过一个技能模块的考试,可颁发该模块课程结业证书。只要完成了规定学分的技能模块,或者技能、课程模块综合起来达到了中职毕业的学分,即可颁发中职毕业文凭。以此激励各人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和优势条件,选择最有利且快捷的中职技能证书和文凭获得方式,成就不同个体精彩的职教人生。

三、建立适合不同人生阶段发展需要的因材补教普及机制

基于人生发展阶段的职业教育,与普通职业教育追求系统、完整性的最大差异在于,个人会根据其人生阶段面临的实际问题,选择原本不具备但现实需要的职业教育进行补偿学习。与先前注重农民工输出地培训缺乏从业目标相比,在农民工输入地新型城镇化社区中,根据从业者需要进行补偿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这种补偿教育也许是全新的知识课程模块,也许是需要拓展性技能模块,也许是原来已经选修的课程但并不精通,而需要一次精益求精的探究性学习。由此可见,社区普及中职教育,不仅仅是为普及提供职教资源,同时还要为提升从业者的水平提供拓展性、提高性的职教资源。补偿教育“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它是为那些未能在义务教育年龄阶段完成全部教育的人,提供的补偿性教育”[4]。但在新型城镇化社区中普及中职教育,主要不是根据从业者先前经历中所缺失的文化知识开展补偿教育,而是结合其当前生存和生活的需要,实施有针对性地技能补偿和新知识拓展教育。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当年学习的初、高中知识和技能会逐步过时,在社区居民谋生、求职过程中,在其向高品质城市生活迈进中,将会逐步萌生出补偿时代和人生发展阶段所需的职业教育愿望。对以农民工为主体的社区而言,最急切需要补偿的中职教育多是职业技能培训,以此解决当前的就业和转岗加薪问题。但是,新型城镇化所需要的不仅是富有胜任力的工人,更需要具有文明素养的城市文化人。因此,文化知识的补偿教育在其后续发展中就显得非常重要,它是提升农民工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关键。为了让进入社区中的职教资源,能够相对集中于技能和知识的补偿教育,社区文化(干事)管理部门,需要对本社区成员的教育需求进行普遍调查。统计出需要补偿教育的知识和技能种类,进而将补偿的知识和技能落实到农民工学校、中职培训基地、社区教育培训网站、企业内部培训、远程教育、在线学习等不同的教育机构或者平台。将各种教育资源优势与各类群体需要重点补偿的教育课程结合起来,实现对口、对接式补偿教育。从社区居民人生发展阶段分析,这种补偿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新生代农民工身上。不仅仅因为新生代农民工是未来产业的主要从业者,而且还因为新生代农民工其人生才开始,具有内在奋起的动力,又有比老一代农民工扎实的文化基础和相对较弱的吃苦精神,更加热衷于通过技术和学历提升来改变当前的生存状况。有研究表明:“新生代流动人口在20岁之前就已经外出的比例达到75%,超过七成希望落户大城市”[5]。而补偿中职教育是实现其向市民角色转换的桥梁,是实现其就业、身份转换、享受市民生活,通向幸福未来的必经之路,对其人生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从新生代农民工的具体生存处境出发,补偿中职教育技能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第一,提供新技能补偿教育,使其拥有转岗所需要的新职业技能,增加从事岗位工作的技术含量,提高其职业声望和经济收入。第二,具备熟练操作计算机的技能,使其能够利用网络捕捉、甄别和处理有用信息,懂得如何最有效地利用信息。对老一代农民工而言,由于生理年龄和心态的变化,逐渐开始喜欢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因此,对其开展的补偿教育,主要是技术的精湛训练和使其生活更灿烂的理财、家庭建设之类的文化教育。前者,使他们获得更为精通的职业技能和谋生技术;后者,让他们生活得更幸福,养成高尚的生活情趣与平和健康的心态。完善新型城镇化社区因材补教保障制度和激励机制。补偿教育从根本上讲是根据不同个体的需要实施有针对性地补充教育,以弥补个体所缺失的部分知识或技能,强调的是根据人员分类,恰到好处地补充教育种类、层次和范围。因此,一是需要根据从业者的岗位进行分类,将新型城镇化社区中的从业者按照留守农民、职业农民和新市民发展需求,重新定位社区从业者补偿教育的培训目标。二是根据人生发展的阶段性,按照新生代农民工、中年农民工和老年农民工的生存和心理需要,从文化知识和技能补偿教育上,设计出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对口中职课程模块。为了让这种针对性补偿教育能够大面积实施,必须建立起相应的制度和激励机制。一是需要建立补偿性中职教育培训资源的配置政策。应尽快出台促进社区务工人员补偿性职业教育的专门培训法,“制定专门的《农民工市民化职业教育培训促进法》,从法律、法规层面对农民工市民化所涉及的职业教育培训问题进行全面规定。同时,还应根据农民工市民化的特点,以及我国区域发展差异性,制定诸如《企业职工培训法》《经济不发达地区成人职业教育培训促进法》《面向弱势群体的职业教育培训法》等”[6]。二是,建立全方位渗透的微观激励机制。仅仅从大的区域和类型上实施因材补教是不够的,还需要从微观层面建立相应的长效激励机制,才能将新社区普及中职教育落到实处。要从新社区中职培训机构建立、教育资源分类整合、社区教育平台运行资金预算拨付、学员获得结业和毕业奖励制度等方面,健全激励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和机制。如建立面向新社区普及中职教育的主流课程免费选课制度,由国家和地方政府以财政转移支付形式提供资助;对当地企业用工实施严格管理,按照先培训再就业的办法,强制规定企业必须与有资质的培训机构挂钩,建立常态化和制度化的培训机制;激励、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社区中职教育培训,并对其培训课程以补贴和奖励等方式予以鼓励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尽可能多的从业人员尤其是农民工,在市民化过程中积极接受到必要的补偿性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宏.学分银行构建的初步尝试———上海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非学历证书认证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2(4):44-49.

[2]周朝霞.建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向沟通”模式培养高技能人才[J].教育与职业,2014(31):53-55.

[3]汤新国,胡建平.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沟通和衔接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6):41-42.

[4]梁巧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输入地农民工补偿教育的结合探索———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管理观察,2008(14):108-109.

[5]马建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的职业教育培训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4(9):7-13.

篇5

以《*县教育局2009年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工作意见》为指导,围绕服务镇域经济发展这一目标,以项目培训为重点,主动深入社区、农村、企业,努力构建社区教育有效模式,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终身学习的需求。

二、工作要点

(一)以项目培训为重点进一步拓展教育培训工作

1、继续抓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2009年,镇成校要围绕镇域经济发展的目标,依托职成教中心,在开展调研的基础上,继续抓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重点做好五类项目培训工作。

首先,做好初中毕业生后备劳动力培训工作。根据县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总结2008年度后备劳动力培训工作的经验,及早准备,规范操作,加强全镇后备劳动力培训工作的力度,着力提高学员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增强学员的就业和创业的能力,为现代新农村建设服务。本年度,计划举办后备劳动力培训班1个。其次,积极开展城乡成年居民“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要积极开展调研,确定“双证制”教育培训的对象,完成“双证制”教育培训的对象的任务,提高我镇城乡居民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再次,继续做好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工作。围绕企业需求,依托镇工办,加强与相关企业联系,做好培训的宣传、发动和组织工作。本年度,计划举办外来务工人员技能培训、职工岗位技能培训5期。四是继续做好失地农民培训工作。年初,做好调查摸底工作,分析方法和对策,加强联系和宣传,依托各行政村,组织开展失地农民技能培训班。五是继续做好农业专业技能培训。联合镇农技站、科协,抓好绿证(农函大)培训工作。本年度,计划举办绿证(农函大)培训班2个。要依托农业合作社开展农业实用技能培训。同时,要加强研究和探索,推出有开创性的培训项目。

2、继续加大社区教育工作力度。在县社区学院的统一部署下,全面推进社区教育实验工作。要重点做好六项工作:一要继续开展“人文*”讲坛进社区活动,组织各社区举办健康知识、法制知识、科普知识等讲座;二要培育社区教育工作先进典型,使城北社区、百可社区、枣园社区、南门社区等成为我镇城镇社区教育工作的典型。三要组织召开县城社区教育工作座谈会,表彰先进集体,研讨社区教育工作。四要配合做好各镇成校与社区结对工作,完成协调与联系工作。五要主动与镇域中小学联系,探索青少年校外教育新途径,组织开展校外教育培训和实践活动。六要加强社区教育宣传工作。通过网站、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积极宣传教育培训活动,营造社区教育良好氛围。

3、主动配合各部门、条线的培训工作。按照社区教育创建工作的要求,构建办学网络,集成人学校、党校、人口学校、法制学校等于一体,积极联系宣传、团委、妇联、工会、工办、农技、计生、司法等部门,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对镇村党员、农村从业人员开展各级各类培训活动。

4、不断加强电大“一村一”学历教育班的管理工作。一是做好“一村一”学历教育招生工作。要加大宣传力度,结合企业技能培训工作拓展学历教育招生工作。二是规范“一村一”大专班教学管理工作。首先,要提高学员出勤率,班主任要加强联系和督促工作。其次,班主任要加强对学员的形成性考核工作,指导学员及时完成课程作业。第三,班主任要重视学员学籍管理、课程考试、毕业论文指导等工作。

5、加强镇级成校建设。一是要结合本镇实际制定成人学校建设总体规划,加强与县教育局的沟通,提出成人学校建设的思路。二是争取财政经费的投入,不断改善成人学校的办学条件。三是通过开办“一村一”大专班和举办政府补助的培训班,增加成人学校的收入。

6、加强村(社区)示范点和培训基地建设。一是继续发挥示范性村成校作用。依托君原村、盐北村、富亭村、红益村等村级成校,开展农业实用技能培训、老年人教育等。二是做好社区示范点建设。依托城北社区、南门社区、文昌社区等,开展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培训。三是注重企业示范点培育。加强对职工培训成效明显的企业的培育,为晋龙标准件、海岩电子等企业发展,进一步做好服务。

(二)以独立建制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成人学校管理

1、进一步加强成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对新教师的培训和指导。2009年,要着重加强对新教师在课题研究、项目培训、材料撰写、学历教育招生等工作的指导,加快新教师的成长,使之成为学校发展新的增长点。

(2)加强对全体教师的教育。一要加强学习,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文件、先进经验,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教师素质;二要定期召开会议,商量推进工作的措施和方法,总结各项工作的经验;三要根据教师工作分工安排,落实教师工作责任,完成分工任务;四要增强服务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打造团队精神,构建和谐学校。

(3)完善兼职教师队伍。在镇“为农服务讲师团”的基础上,建立社区教育兼职教师网络,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区教育新形势。

2、进一步健全成人学校管理制度。建立学校的财务管理制度、校务公开制度、培训工作制度、教学研究制度等,推进学校规范化建设。同时,着重加强各项制度的执行力度,保证学校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

3、进一步提升成人学校管理水平。成校校长要不断加强学习,加强自身建设,严格要求自己。要明确学校工作思路,学会管理、学会思考,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三)服从大局,明确职责,认真做好相关工作

1、配合好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积极参加镇党委、政府组织的各项工作,认真及时地完成党委政府交给的任务。

2、按时完成职成教科布置的各项工作。认真做好计划总结、培训报表、宣传报道等工作,做好台帐整理、资料积累和收集工作。进一步巩固和提高青壮年非文盲率。

3、加强自考联络站建设。积极拓展自考联络站功能,创造条件,挖掘自考生源,做好自考服务工作。

4、加强课题研究工作。一方面聘请专家指导课题研究工作;另一面开展课题研讨活动。通过学习和交流,提高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意识,提升课题研究的质量。

5、加强成人学校后勤管理。要加强后勤工作的管理力度,逐步健全机制、落实专人、明确职责,做到勤俭节约。。

篇6

一、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发挥优势,精心设计

1、街道的社区教育,发挥优势,精心设计,满足社区不同层次的文化和教育需求。努力做到满足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的需要,努力做到满足社区居民思想道德、文化生活等教育的需要,努力做到满足社区老年闲暇文化生活教育的需要,努力做到满足社区下岗、待业人员的就业技能的需要,努力做到满足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需要,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城北街道的社区教育不断开拓创新,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的社区教育制度,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社区教育服务。

2、街道以社区资源统一管理,综合利用,资源共享的原则,由街道统筹协调,充分挖掘和发现教育文化资源的潜力和作用,开辟多种社区教育的绿色通道,促进各类文化、教育、人文等资源开发、利用,做到最大限度地向社区成员开放,同时,街道把社区教育与创建文明社区、卫生社区、安全社区、科普文明社区及其他活动结合起来,与宣传、计生、健康、法制、体育、文化等工作结合起来,发扬其在推进三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使社区教育工作贴近、贴实、贴紧社区发展,提高了社区教育的实效性。

二、切合实际,开展活动,与时俱进,既新又实

1、社区教育开拓新思路,挖掘新资源。街道加强对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了一支稳定的以兼职为主体的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广泛吸纳社区内的科研人员、专家、学者和离退休老同志,充分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开展岗位培训、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教育、人口理论、计划生育、妇女干部、家庭教育培训及职业道德、社会道德、家庭美德等伦理道德等各类教育为社区服务,推动了社区三个文明建设。街充分利用社区内蕴藏的各类资源,如:教育、科技、文化等各种场所。形成社区教育的独特优势。街道还邀请知名人士到社区进行书法、音乐、舞蹈、绘画、家教等方面的培训和活动。

2、街道社区服务以人为本,将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积极提倡终身学习,为社区居民提供文化知识教育、职业技术培训、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生产指导,尤其关心、爱护外来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帮助他们联系学校,做到一个也不少的接受社区教育,使外来民工子女从小就得到良好的教育。

3、街道社区教育是以社区党校、市民学校、健康促进学校、社区学习中心为主,以社区服务为切入点,推进继续教育为基础,以教育宣传为主渠道,上下齐抓、共管为保证;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社区文化,大大丰富了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和物质文化需求。

4、本年度街道党委非常重视普法教育和青少年教育,加强了社区的普法教育,邀请有关专家和学者举办法制讲座,开展有关青少年犯罪预防远离等法制教育,同时,在纪念*周年活动中,街道举和老少同讲抗战故事活动,街道内的文艺团体,自编自排自演各种文艺节目,在各种场合进行表演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城北街道的广场文艺获得市民的欢迎与赞赏,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

三、领导重视,制度完善,观念明确,责任到人

1、街道党委十分重视社区教育,坚持以社区党建为龙头,把社区教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活动、考核、激励等措施,注重加强社区干部对社区教育的认识,增强了社区干部的工作责任心与工作能力,社区教育工作得到了正常的开展,工作效率不断提高。街道各部门全力参与,指导相关社区教育活动,做到了制度到部门,责任到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工作运行正常化、规范化,给社区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确保做到社区教育年初有计划,活动有安排,经费有保障,每次有成果的四有措施。

2、社区教育工作在加强领导的同时,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宣传工作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在社区居民中确定终身教育的思想,自觉地参加到社区教育行动中去,街道各社区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不断扩大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构筑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网络,在社区教育中形成了居民群众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社区单位重视、履行教育职能的浓厚氛围,使社区教育成员的素质、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3、街道党委制定了社区教育工作相关制度。社区教育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对需要共同参与的教育和专题培训活动及时协调,落实安排,研究社区教育工作目标和重点问题,商定重大教育活动的内容及实施方案,提高工作效率。

四、开拓创新,不断进取,树立典型,学习先进

1、街道领导十分重视社区教育工作,把社区教育工作作为街道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通过加强工作领导,落实工作步骤,强化工作职能,建立有效机制,使得创建工作健康发展。不定期地组织社长居民开展教育讲座、法律知识讲座、健康保健讲座、家庭亲子教育、帮教差生等活动,通过活动保进学习组织的创建,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

篇7

一、目前自学考试存在的问题

从1981年开始的自学考试制度,迄今已走过30年的历程。在这期间,自学考试激励了无数有志青年的学习热情,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步,现阶段自学考试的发展不断受到冲击,无论是制度本身还是实施过程都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重考试形式,轻教育过程。以考促学是自学考试这一教育形式的显著特点,国家考试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还是衡量社会助学机构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考试的重要作用似乎掩盖了自学考试的教育功能。目前的自学考试过分关注考试形式,忽视教育过程,以分数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考试内容注重死记硬背,轻理解运用,这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少社会助学单位盲目追求自考通过率和考试成绩,把正规的“助学”变成纯粹“助考”,把对自考课程的总体辅导简化为猜题、押题和应试技巧的培训,而放弃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社会助学的根本任务与宗旨,从而影响与限制了自考制度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2]

(二)重经济效益,轻教学质量。为保证自考的公平公正,国家制定了“教考职责分离”的基本原则,这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高校助学的权利,把助学辅导的任务推向社会,其直接后果是助学主体虚化,社会助学处于零散的自发状态。[3]致使社会助学机构以民办教育为主。由于自学考试助学单位盈利空间大,许多社会培训机构、高职院校纷纷涉足于自考助学领域,一味谋求经济效益,置教学质量于不顾。在具体的教学辅导上缺乏有效的引导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基本办学条件、规范管理、师资队伍的素质等方面存在不足;各助学机构间无序竞争现象时有发生;违规办学、虚假宣传等问题比较普遍。这些严重影响了自学考试的教学质量。

(三)重知识教学,轻素质培养。虽然自学考试制度不同于正规的学校教育,但它们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即造就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和谐发展的人。自学考试这种教育形式不仅要使考生获得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其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心理素质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现阶段我们的社会助学大多以知识传授为宗旨,以通过国家考试为目标,教学形式基本上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教学手段单一、内容空洞、脱离实际,更缺乏实践操作性质的练习,也没有关注学生的品德和心理需要。自考生在课堂上只学到静态的书本知识,没有能力的提升,更缺乏人文素养的陶冶。

(四)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有限。目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还没有固定的、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一直以来发挥着重要支持和推动作用的普通高等学校,受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其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自身也面临着师资匮乏、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致使普通高校在社会助学中的角色有所调整,资源投入不断下降。社会资源方面,随着现阶段多种高等教育形式的兴起和发展,许多社会助学组织走上了办独立学院的道路,继而把有可能利用到自学考试中的教育资源转向其他方向。长此以往,必然对自学考试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自学考试与社区教育结合的优势

学习型社会,教育不再是特定年龄的特殊活动,它已超出了传统教育的范围界限,在时间和空间上,日益向着个人终身和全体社会成员的方向发展。目前,自学考试不仅有学历性质的教育活动,也包含了非学历性职业证书考试,不仅大大满足了人们的教育需求,开辟了社会成员学习的宽广渠道,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学习水平和生活质量,这与学习型社会的目标一脉相承。另一方面,社区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自学考试在教育资源、目标以及对象上都有很大的交流和共享空间,这是两者结合的基础,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供了可能。两者的结合不仅拓展了自学考试的发展前景,也给社区教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共享教育资源,壮大社会助学力量。就自学考试而言,开放的报考条件,灵活的学习环境,多元、弹性的学习方式是其具备的先天优势,这与社区教育的特点相契合。因此,淡化自学考试与社区教育的界限,逐步建立两者的沟通机制,共享教育资源,利于不断改善自学考试教育资源不足的现状。要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特别是高等院校,民办和职业院校,通过政府的组织协调,打开共享通道,向社区开放,并参与自考助学系统,从深度和广度上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其次,应挖掘企事业单位的物质及信息资源优势,把部分闲置的资金和物资投入到社会助学中来,逐步把一些企业发展为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试的实践基地。同时,要发挥社区的人力资源优势。社区中不乏退休老教师、老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也有一些高校在职教师、研究生等高素质人才,社会助学机构可以挖掘这些潜在的可利用的人力资源,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共享文化资源,加强自学考试的教育功能。由于自学考试没有固定的学习环境,相对于正规学校教育的学生来说,自考生的校园活动相对匮乏。但是,无论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还是从自学考试的宗旨来说,校园文化建设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利用社区教育开展社会助学,可以使自考生享受校园文化,促进人际交流,提高人文素养。随着社区教育的深入发展,人际关系将出现新的组合,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纽带将会更加紧密,社区居民对本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将不断加强,从而极大地改善居民的精神面貌。自考社会助学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向心力和凝聚力建设自身的校园文化,这不仅可以弥补自考制度对考生校园文化熏陶方面的不足,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更重要的是克服自考生中存在的纯应试的社会偏向和各种不良心理现象,强化自考生对助学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学校、教师和自考生之间的和谐关系。[4]

(三)共享实践机会,提高自考生的实践能力。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是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一方面,自学考试更有必要整合社区教育,共享实践机会。社区教育包含各种职业技术培训、转岗和就业培训;同时,利用远程教育和电大、老年大学、计算机专修学院等机构的资源,为社区居民学电脑、学外语、学各种实际技能搭建了平台。这不仅满足了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居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目前,我国的自考系统中包含了各行业的职业准入和职业技能考试,也涵盖了计算机、外语等非学历证书考试,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培训实习条件可以有效弥补社会助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对于培养自考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全面发展有积极作用。

三、自学考试与社区教育结合的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自学考试与社区教育相结合既有利于促进自学考试的理论创新,同时也是构建终身教育体制和学习型社会的题中之义。那么如何整合这两种教育形式呢?笔者认为可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一)发挥政府统筹协调的作用,构建资源共享体系。自学考试和社区教育的良好发展及规范运行离不开政府在资金和制度上的支持,两者的沟通与衔接更离不开政府的协调与引导。在国外,社区学院的投入有40%来自政府,加拿大甚至达到60%以上;同时政府倡导社会团体参与投资和管理,并为投资教育的社会团体和机构提供免税优惠。[5]以此为鉴,我国需改变过去那种将教育投资主要投向学历性高校的做法,加大对社区教育的投资力度,用于添置一些必需的教育设施以及开展公益性的培训和文化活动。同时,政府应扮好自学考试与社区教育相结合的中间人和服务者的角色。在政府指导下,双方组成合作团体,共同研讨发展规划,探讨和制定符合时展的政策、法规,构建统筹协调的发展机制,使自学考试和社区教育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相互沟通,相互融合,统筹协调各种资源,形成新的合力。

(二)在社区内创建自考助学点,成立独立的社会助学体系。在社区内成立独立的社会助学领导机构,制定和完善社区与自学考试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和规章制度,对各助学机构进行有效的领导和管理。可下设自考助学点,为自考生开设各种学习中心。在这里各级各类学校以及社会教育资源得到有机整合,各类形式和各种层次的教育得到有效的衔接与沟通。根据自考的类型,将学历教育放在专门的助学机构实施而非学历教育主要由各种学习中心承担。这种学习中心既包括正式的学习场所,也包括一系列服务设施,既可以正规教学,也可以自由活动。只有建设一批高质量的自考助学点,才能为自考生和社区成员搭建一个学习平台。要通过助学点的建设,努力促进自学考试学习途径、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的多样化,不断完善社会助学体制,对自学者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管理,让更多的自学考生在社会助学中得益。

(三)开发多样化的教学课程体系,促进自学考试社会化。教学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和载体。设置一套内容多样的课程体系,使其不仅满足自考生的学习需要,同时也要满足社区居民接受教育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自学考试在满足社会成员的学习文化、提高能力方面有很大优势,而社区又是自考生了解社会的窗口,也是学生服务社会的实践基地。因此,自学考试应该发挥自身优势,走进社区,了解社区及社会对人才、知识和技术的需求方向,并因地制宜地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根据“需要什么,学什么,学什么,用什么”的原则,开设不同程度不同特点的专业和课程,把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为所有社区成员的人生发展各个时期的教育需求提供各种形式的教育服务。[6]这样,既可以加强自学考试专业设置的社会性和时代性,又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

(四)依托社区资源,拓展社会助学的渠道。社会助学既要结合自学考试的独有特色,更要充分利用社区内部的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助学辅导。首先,为提高自考助学机构的师资水平,可以根据办学的实际广泛聘用高校有关专家充实教师队伍;同时,发挥高校的教育优势,分批分层次地对各助学机构的师资进行培训。其次,自考与社区内的技术部门合作举办职业技能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自考应将社区内的企业和团体发展为自身的社会实践基地,加强社会助学的实践环节,不断修正自学考试的封闭性和自守性,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再次,建立网络助学系统。从国内外各种教育形式的经验看,引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和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整合多种资源,还可以共享一流的师资,打破时空局限性,使两者的发展潜力倍增,从而为学习者创造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条件。

篇8

(一)课堂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社区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要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在美术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实现课堂性与开放性的统一。社区教育由于针对群体年龄、程度不一,因此在课堂上传授美术基础知识是必要的,课堂学习也是社区教育管理的体现,统一制定的培训课程和固定的时间地点,便于社区居民自发地参与学习,自觉地遵守美术培训的制度要求。艺术源于生活,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观念,强调教育离不开生活,美术教育更是和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社区居民有着更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和阅历,他们对审美的认知和美术修养更能激发其对美术的热爱和切实的感受。因此,社区美术教育还要走出课堂,到生活中、自然里去感受艺术文化。如带领社区居民外出学习、写生等活动有利于居民锻炼身心,以达到社区教育的本质目的。

(二)适合社区居民美术认知程度参加社区美术培训班的大部分是老年人,其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设计培训课程时要遵守因人施教的原则,为社区居民设置适合其认知和接受程度的美术课程。一开始可以通过生动的美术作品、结合生活的美术历史和案例来启发社区居民对艺术的向往,以探视居民对中国现代美术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从而更多地了解居民心理需求。社区居民中,有些人对民俗文化很了解,甚至是民族美术文化一脉相传的继承人,可以请他们担任教师,既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也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另外,在教学内容上也要进行艺术种类和内容上的甄别。现在美术文化发展空前繁荣,一些前卫、鲜活的艺术文化充斥着人的眼睛。由于接受人群的限制,社区教育需在美术专类和表现内容中选取适合社区居民文化和经历的内容进行教学。比如,需要过强体力活动及刺激的内容不适合老年人学习,应尽量挑选表现美好自然、和谐生活的主题,有利于美化生活的美术活动,回避沉闷的色彩和忧郁的艺术题材。

(三)寓教于乐寓教于乐的“乐”有愉悦身心的含义,在教学训练过程中更多注重的是“乐”,重视快乐的活动高于单纯教育意义。社区教育既要满足社区成员教育的要求,又要满足其“乐生”的需求。美术活动有利于锻炼身心,使人心旷神怡,很适合在社区教育中开展。在教学中应侧重兴趣培养,注重动手活动,让社区居民在美术培训中体会到美术本身的魅力和带给人精神上愉悦的享受。

二、开展社区美术教育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美术吸引力社区美术教育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生活质量,陶冶情操。为此,应通过展会、美术馆以及网络等多种渠道大力宣传艺术文化,普及美术知识,努力营造社区美术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政府的统筹协调社区教育是涉及教育和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一项系统工程,尤其需要政府加强统筹领导和综合协调,把社区美术教育变成对外开放的平台,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以及发挥社区公民个人和社会团体自治积极性、有效地组织开展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要从经济、社会与人相互协调的角度出发,把发展社区美术教育作为优化社区环境的重要举措,形成各部门领导配合,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局面。政府部门应采取切实措施,认真组织社区开展各种各样的美术活动,加强对社区美术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指导。

(三)建立有效的社区美术教育管理体制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推动社区美术教育发展的必要前提。第一,明确社区美术教育管理制度。要制定社区美术教育各项管理规章和工作制度,将社区美术教育发展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运行的轨道,明确美术教育组织和居民个人在社区美术教育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规范其行为。第二,形成社区教育实体为主、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美术教育运行机制。社区要利用各种题材和形式的美术教育、文化资源,联合各种社会力量,举办社区美术培训机构,并发挥其组织、协调等作用。

(四)整合社区美术教育资源促进学校与社区的双向开放和互相衔接,社区内的图书馆、美术馆、文化站等设施设备,要向社区居民有序开放,同时结合各社区的实际情况,建设一些美术培训和艺术文化欣赏等学习基地。定期组织居民收集有关家乡的风光民俗图片、故事等,通过整理筛选制作多媒体投影或是短片,将家乡发展的标志性街道、建筑等的一些图片打印出来用于课堂教学,让他们在观看中意识到自己家乡的美丽以及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深化审美情感,激发爱国爱乡热情。

(五)壮大社区美术教育的师资力量社区美术教育与院校美术教育存在很大差别,主要原因是受教育者在年龄、文化程度和理解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这要求社区美术教师要有耐心和爱心,并对社区文化有一定了解,在美术培训和组织活动时能够从社区居民的心理出发,由浅及深。可以从本社区中从事美术教育的工作者或从美术院校退休的美术教师等中挑选熟知社区居民学习特点又具有奉献精神的美术教育工作者。

篇9

1.由于人员和资金等方面的制约,致使社区教育信息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有的社区教育资源建成后,一用好几年,更新缓慢或根本没有更新,不能形成对社区居民的持续吸引力;和社区居民很少有互动活动,无法有效地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更谈不上支持社区居民的个性化教育;社区教育信息资源的评价方法不完善,以及社区教育信息资源评价功能的缺失,使得对社区教育信息资源应用所取得实际效果的评判较为模糊。

2.各级社区教育机构在社区信息资源建设和应用上埋头苦干的多,在理论研究方面工作较少,大多数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人员缺乏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印证和充实理论的意识,没有有效利用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强大武器,来为社区教育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为进一步深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切实增强全市社区教育三级办学的基础能力,宜兴市2012年社区教育工作意见明确要求:社区培训学院要把宜兴终身学习网工作放上整体工作安排的相应位置,加强领导,健全机构,落实专人负责,精心设计发挥全市社区教育龙头作用的服务方案,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予以实施。在具体工作的推进上,明确指出要建设好信息互通平台,结合宜兴实际,深度开发社区网上教学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在家门口接受终生学习的平台,以此发挥社区培训学院在全市社区教育办学中的龙头和辐射作用。

二、增强社区教育信息资源示范辐射功能的实践

1.健全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社区教育制度建设

三级社区教育网络服务体系的建成,确立了社区培训学院在整个系统中的龙头地位,并依托“宜兴终身学习网”作为社区教育网上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主阵地。在市教育局的支持下,宜兴社区培训学院专门组建了宜兴终身学习网管理办公室,由此办公室统一组织和推进“宜兴终身学习网”相关事务,协调与其他社区教育机构的关系,共同建设和维护“宜兴终身学习网”这一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2.加强辐射源(宜兴终身学习网)软硬件建设

“宜兴终身学习网”由宜兴市教育局主管,由宜兴市社区培训学院承办,社区培训学院全面负责网站的整体策划、设计与建设等工作。通过招投标,确定杭州精英在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共同研发数字化学习平台。社区远程教育整个应用系统中,系统构建的应用数据硬件平台是整个系统的重中之重。鉴于参与社区教育的人员分布地域广泛的情况,为保证能够支持大量学员及分布式架构管理,社区培训学院根据实际应用需求,选择当今先进的存储技术和硬件设备,购置专用的服务器,引入了千兆独享光纤,以保证其今后数年的技术先进性。目前,“宜兴终身学习网”拥有流媒体精品课程2200多门,涵盖休闲娱乐、保健医疗、法律维权、饮食起居、舞蹈健美、体育健身等三十多个门类。在学习人群上覆盖少儿至老年各个年龄段,在学习内容上覆盖生活、工作、修养各个方面。课程每月更新,每年更新1000门以上,同时整合全市其他社区教育中心的优质特色教育资源,极大地满足了全市居民终身学习的需求。

3.“宜兴终身学习网”教学过程管理上的两点尝试

市民可到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公办备案制、民办教育机构)领取学习卡,登录“宜兴终身学习网”,填写实名信息激活学习卡;也可以直接登录“宜兴终身学习网”,自由注册并填写实名信息。市民登录网站后点击课程中心,选择想学的课程,就可以开始学习了。平台会如实记载学员在网站平台上的学习行为,学员也可以在“个人中心”查看自己所选的课程和已经完成的课程。同时在教学过程管理中尝试引入“导学制”和“学分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宜兴终身学习网”学习过程如上图所示:市民在网上自主学习,很容易在海量的信息中迷失方向,如果没有制定好一个可行的学习计划,没有经验丰富的专家(志愿者)作指导,学习的效率将会大打折扣。“宜兴终身学习网”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这点,引入了“专家团队在线帮助”和“志愿者在线服务”的导学制度。网站聘请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和行业精英,组成“专家团队”;大量招募有经验并乐于奉献的普通市民,组成“志愿者队伍”。两者双管齐下,定期在开展指导讲座、答疑解惑等导学活动,为网站和学员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

4.结合形式多样的社区互动活动,大力宣传和推广

“宜兴终身学习网”以丰富实用的学习内容、方便快捷的学习功能,吸引市民主动注册学习,达到网站覆盖面广、注册率高、学习效果明显的目的。同时结合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区互动活动,积极开展市民数字化学习宣传,提高市民对“宜兴终身学习网”的知晓率和网上注册学习率,提高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影响力。例如“大手拉小手,学海共遨游”、“学习币实物兑换及抽奖”、“网络学习进社区”等一系列市民喜闻乐见的活动成功展开,加强了宣传,增强了互动,扩大了影响,对学习平台的进一步推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分散各地的社区学习中心及时上报新闻信息及相关活动材料,让市民足不出户,鼠标轻点便知本社区的大小事宜,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宜兴终身学习网”通过多种途径,定期开展网络学习的推广宣传工作,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网络学习。正式上线半年以来,平台注册学员人数达62895人,学习访问人次达1418773人次。

5.加强社区教育相关领域的研究

篇10

2002年区教育局、区文明办共同策划举办了江干区社区教育论坛,邀请省、市专家作专题发言。区领导、各部门、镇、街道以及基层有关干部参加论坛,初步了解社区教育的概念及其意义,逐步引起重视。2003年部分街道社区在教育局的指导下开展了社区教育节和社区教育宣传咨询活动。2004年区教育局与街道联手开展了大型广场社区教育宣传周活动。通过文艺演出、板报宣传、咨询活动、现场书画等多种形式,宣传理念,营造氛围。活动中有180多名专兼职和志愿者参加活动,吸引了广大市民参观。还在江干教育网建立了社区教育网页,宣传社区教育,报导社区教育信息和在教育活动中出现的先进事迹。通过这些活动和载体宣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社区教育在我区上下渐入人心。

二、构建社区教育三级网络

构建网络是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基础。2003年10月我区社区教育在原成人教育培训中心的基础上筹建并经市教育局批准成立,社区学院定名为江干区社区学院(筹)。闸弄口街道、采荷街道、凯旋街道在此前后成立了社区学校。基层社区先后成立市民学校,至今全区49个基层社区成立市民学校41个。4个镇则依托化学校,拓展社区教育的功能。全区46个村也均建立了村民学校,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区城乡的社区教育三级网络。

三、建立专兼职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工作队伍

我区重视社区教育、成人教育队伍建设。已建立起由专职、兼职和志愿者三部分组成的干部师资队伍。目前全区有专职人员16名,其中区社区学院6名,各镇6名、街道4名。15名干部是由区教育局委派。1名由镇解决。兼职人员主要由各基层社区、村文教委员担任。目前社区文教委员49名,村文教委员46名,共计95名。2004年通过举办两期文教干部岗位培训班,提高了他们的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能力。其余是外聘的师资和志愿者,根据教育活动的内容需求,随时聘请参与工作。

四、制定政策文件,采取措施,推进工作深入发展

(一)近年来我区推动社区教育工作出台的文件如下:

2001年:

由区教育局起草并由区政府下发了《江干区社区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

2002年:

区教育局下发了《江干区中小学参与社区共建、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的实施意见》。

2003年:

1、区教育局向区政府报告申请社区教育专项事业经费并经同意按我区常住人口每年人均1元列入财政预算。

2、区教育局起草并由区政府办下发《江干区企业职工“双证制”教育培训的实施意见》

3、区教育局与文明办、民政局联合下发《江干区示范市民学校的评估认定的意见》,同时下发了《江干区示范市民学校评估细则》。

2004年:

1、区教育局起草并由区政府办下发了《江干区关于加强社区教育工作,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并召开江干区社区教育工作会议。

2、区教育局下发《关于社区教育券发放方法的通知》。

(二)为了贯彻落实有关文件,采取了以下一些举措

1、2002年起,区教育局就分别对闸弄口、凯旋、采荷三个街道派出专职干部到街道承担基层社区教育的指导工作。从近两年半的工作来看,工作成效是明显的,在指导网络建设、活动开展、规范管理等方面都收到一定的成效,也受到街道、社区的欢迎。

2、2002年起全区中小学场地等资源向社区开放。区教育局统一制作铜牌向社会公布,统一印制市民活动卡,大部分学校开放工作比较好,也受到市教育局的奖励。

3、加强对基层市民学校的管理。教育局统一印制社区教育工作台帐,规范基层工作计划的制定,工作过程的记载和年度工作和小结,并通过例会,调研等形式了解基层工作情况,加强工作指导。2004年通过创示范市民学校活动并进行评估,评出十所首批区级示范市民学校,区教育局分别授予铜牌并予以5000元的奖励。这些措施的落实,在促进基层市民学校向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方面起到较好的作用,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基层社区工作的积极性。

4、2004年试行江干区社区教育券制度。采用学习者自己出一点,社区教育券补贴一点的办法,激励市民参与学习,提高素质。全年共计发放社区教育券16万元,已基本回收。社区教育券主要用于市民三项等培训。1000余名市民受益,其中600名市民通过培训拿到市教育局颁发的结业证。从试行的情况看,收到一定的效果。市民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一定的调动,同时也调动了社区学院和各成校、社区学校的培训的积极性。

五、教育培训活动蓬勃开展,我区成员和市民素质得到提高

随着社区教育三级网络的形成,各层面均开展了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区社区学院成立一年来,举办了成人业余高等、中等学历教育11个,学员500余人;面向我区机关公务员开展电子政务培训班9期,360余名学员培训结业;举办“十万家庭网络行”培训,1997名市民通过培训结业;还举办了基层文教干部岗位培训班等等。

各街道社区学校在区教育局的指导下,也举办市民三项培训、中老年书画班、文史知识、外语等各类培训班。市民参与率不断扩大,有些班级学员报满供不应求,还涌现一大批学习积极分子和动人事迹。各基层市民学校也开展了“百场讲座”活动,内容涉及公民道德、法律知识、环境保护、科学发展观、健康教育等等。各街道、镇和社区把青少年的教育纳入社区教育范畴,利用暑假组织辖区青少年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的活动内容,吸引了广大青少年的参与,据统计参与率达到80%以上。活动的形式有很多创新。例如:“家门口的陶吧”、“小市民道德论坛”、“青少年模拟法庭”、“我爱家园演讲比赛”,给青少年以很好的教育,也受到媒体的报导。社区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全区还出现了一些较为固定的学习型团队。例如:景新社区的书画社、庆春门社区的集邮文化夜校在全市都有点名声。农村成校仅2004年举办成人业余中专学历班学员298名,大专学班学员135名,其它培训班培训人数1690人,还配合镇各有关部门开展各类培训达12500人次。开展农民素质培训有1099名获得技能证书或学历毕业证,大大超额完成区今年下达的200名指标。社区教育活动开展为提高我区城乡人员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我区社区教育工作虽然收到一些成效,但还存在一下制约发展的问题,需要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并予以解决。概述如下:

一、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够有效,需加以完善。

社区教育以提高辖区全民素质为宗旨,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落实各级的目标任务,并健全有效机制。目前,街道、镇和基层总体讲发展不平衡。主要原因是工作的开展主要靠领导的意识和重视程度。因而在社区教育的人员、经费、场地、设施、工作的落实上随意性很大,个别街道至今尚未建立社区学校正常地开展社区教育。随着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调整并统一由区管之后,各镇、街道的教育工作重点,应及时转到以提高辖区成员的综合素质的社区教育上来。区政府要起到对全区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作用,落实各级的工作目标责任,建立符合我区、镇(街道)、社区(村)分级主办社区教育的运行机制和各层面内部协作机制,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整体推进我区社区教育工作的发展。

二、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区自2003年起作为区级层面,每年按常住人口人均1元列入财政预算。这笔经费除了解决区级大型社区教育活动和区社区学院事业经费外,主要用于基层市民学校建设的奖励和江干区社区教育券发放,即推进基层工作的规范化和鼓励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和弱势群体的教育培训工作上。与兄弟区相比我区的投入尚存在较大差距,例如上城区是按常住人口每年人均2元的标准列入预算。下城区则把外来人口也列入预算。江干区是个外来人口大区,对他们的教育也关系到我区社会的和谐发展,应该把外来人口列入社区教育经费指标。在镇和街道层面的投入方面也严重不足,较好的镇和街道除场地设施的一次性投入外,社区教育活动的日常经费就很少,而且没有一个制度性的规定。至于城区各基层社区市民学校普遍反映经费难以落实,给社区教育工作和活动的开展造成很大的困难。社区教育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除了区级予以投入外,街道、镇也应该给予基层社区教育工作一定的经费保障,并形成制度。

三、落实专职社区教育人员的编制,理顺管理体制。

我区现有社区教育和成人教育教育专职人员,除社区学院外,其余人员的编制还在原学校。随着中小学定编工作的开展,如何落实这些人员编制,理顺管理体制有利于人员安定,也有利于工作的开展。西湖区、上城区的做法是派到街道工作的社区教育干部的编制全放到区社区学院。农村成校的编制,兄弟区、县(市)的普遍做法是规模较大的成校,编制独立。最近省教育厅、人事厅的文件规定,农村成校编制控制在农村人口的万分之二。根据上述情况,我区人员编制问题解决的方法可以是采取以下做法:

1、下派街道工作的社区教育专职干部,其编制统一放入区社区学院,由区教育局职能部门对他们进行工作考核,其工资和政策性补贴、年度奖金由教育局发放,其它每月的奖金福利由街道给予解决。

2、农村成校前几年已办妥独立建制的法人单位手续,其人员应从原单位划出并划入成校,同样由区教育局职能部门对他们进行工作考核,其工资和政策性补贴、年度奖金,由教育局统一发放,其每月的奖金、福利由镇给予解决。

四、社区教育三级网络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003年10月市教育局批准我区社区学院(筹),但至今仍借用四季青小学场地。进修学校、社区学院新场地已在筹建中,内部规划需充分考虑社区教育的特点、规模和功能。根据市教育局对社区学院的评估指标要求建筑面积要达到4000平方米,在设计上要考虑功能的整合,以便实际使用并能顺利通过市教育局的评估认定,正式批准我区社区学院。四个街道有3个建立了社区学校,其余1个至今未建立社区学校。要加大指导力度的同时,把街道社区教育工作列入区级对各街道的工作考核目标体系。各街道都要整合资源建立社区学校,并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行分管领导任主任的校务委员会制度,同时实行分管领导任校长,教育局下派专职干部任常务副校长的社区学校管理运行模式,确保街道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区教育局要对各街道社区学校实行督导评估制度,认定合格社区学校。各镇成校随着城市化进程逐步向社区教育接轨,现阶段成人学校要通过区教育局督导评估增挂镇社区学校牌子。各街道、镇也要加强辖区基层市民(村民)学校的建设,整合社区资源建立和完善市民学校,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区教育局要继续实行区级示范市民(村民)学校的评估认定工作,进一步推进市民学校建设。

五、打破条条分割,实现教育资源和教育培训的整合

社区教育是一定区域范围内面向全体成员的终身教育体系。具有社区教育具有“全面、全员、全程”的特征。也就是说教育内容全面广泛,包括学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社会生活教育、文化艺术教育、休闲娱乐教育等等;教育对象涉及辖区干部、职工、农民、市民、外来人口等等;培训过程涉及早期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中老年教育等。目前我区在教育资源和教育培训上都存在条条分割的问题。在教育资源上各条线都要基层成立学校。例如;老年大学、妇女学校、人口学校、团校等等,名目虽多其实并不具备必要的人、财、物等条件,而且各条线对下都还要组织考核等,使得基层不得不忙于应付,不但浪费有限的资源而且极大地增加基层的人力、精力上的负担,还会助长了形式主义。

区、街道(镇)、基层社区(村)三级都应该在教育资源和教育培训两方面加以整合。萧山、余杭等兄弟区整合电大、职业培训中心、老年大学等各类教育培训,统一建造一所区社区学院。规模大、功能全,具有极大的教育培训优势,较好地满足辖区各类人群培训的需求。我区应该打破条条分割,建设好江干区社区学院,使之成为面向我区干部、职工、市民、中老年等为一体的上规模、设施新、功能全的一个终身教育平台。

街道(镇)和基层社区(村)同样整合有限资源,建设和完善社区学校、市民学校,把其它各类称呼的学校均纳入其中,成为各层面的终身教育平台。纳入之后各条线在管理上要加强协调和整合,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促进各类教育培训活动的有序进行,真正起到提高辖区成员和市民综合素质的作用。

六、社区教育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培训面有待扩大

区社区学院成立以来,延续了原成人教育培训中心和进修学校的学历教育的同时,也拓宽了一些培训内容,例如十万家庭网上行。但总体来说,培训面尚不宽,且主要是政府推动的项目。社区教育从培训目标和内容来看,一部分是公益性的,即政府对市民提高文明程度、法制意识、综合素质要求的教育培训活动;另一部分则是公民为了提高自身学历、技能、专长、生活质量的培训,这一部分则应该引进市场机制,作一些有偿的服务。区社区学院更要增强市场意识,服务意识,深入企事业单位、深入基层、了解需求,搞好课程开发,搞好教育服务不断提高知名度。各镇街道社区学校除了大量开展面向辖区市民的公益性教育培训活动外,也应该发挥地缘优势,加强与社区学院和各类培训机构的合作,开展教育服务。各基层市民学校则主要开展辖区市民的公益性教育活动,以提高市民的素质,促进辖区的文明建设。通过各层面的共同努力,不断扩大市民参与率。

七、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网络在农民素质工程中的作用问题

我区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初步形成,这是我区提高城乡市民素质的主力军。我区社区学院和农村成校,均有开展教育培训的场地,教育培训的设施设备,还有计算机等专用教室,也有专门的干部师资队伍。社区学院前身成人教育培训中心和农村成校均有10多年的办班培训的经历,不但开展了成人高等、中等学历教育,也开展了10多个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还与省、市高校,技术学院和职能技能培训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完全有能力承担和组织我区劳动力素质培训和失土农民的技能培训。可是2004年我区失土农民培训却通过招标方式,让民办教育机构承担。据了解,民办教育机构也无专门的培训人员,基本上也是外聘人员,而且在我区并无健全的网络和基地,最后还是租用我区的成人学校的场地设施并由成人学校参与管理来实施培训工作。我区既然构建起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整合培训资源,发挥我区自己网络的作用和效益。

八、加强对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