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促进经济发展范文

时间:2024-03-22 16:29: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交通运输促进经济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交通运输促进经济发展

篇1

“十五”、“十一五”10年间,全县交通运输系统始终将改善县域经济发展条件和支持扶贫开发作为交通运输工作的中心工作,凝心聚力谋发展,真抓实干求突破,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入达到49亿元,为以前两个规划期总投入的41倍,位居全市前列。

高等级公路实现跨越。10年间新增高速公路60公里,改建国道二级公路29公里、三级公路35公里,本省西南门户“卡脖子”的交通环境彻底改善,打通了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的大动脉。近年来,该县大力实施“畅通宁强”战略举措,快速推进交通建设。实行县级领导包抓、协调联席会议制度,加大项目建设的管理、协调、督导和检查,积极深入施工现场化解矛盾,解决难题。2011年,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实施灾后重建续建项目14个,其中新、改建一级公路5.2公里、二级公路9.73公里、三级公路107.8公里、四级公路91.6公里、大桥2座、中桥4座。灾后重建累计完成投资61439万元,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路桥配套工程、宁阳三级公路、宁罗一级公路、108国道县城过境段、阳竹、何万、大托四级公路如期建成通车;阳燕、燕青三级公路加快推进,已基本完成路基工程和部分路面基层。

农村公路普惠民生。举全县之力,积极启动“群众打底子,政府铺面子”的部省共建通村水泥路和通达工程项目,多举措掀起,实行国家补助和地方配套共同建设通村公路的办法,共计完成投资3.3亿元,新建通村公路524公里,改建通村水泥路675公里,极大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进程;按照“有路必养、养必良好”的目标,率先实施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健全机制、落实经费、夯实责任、稳定队伍,实现了县乡公路规范化养管、通村公路常态化养管;艰苦奋斗,全力以赴实施灾后重建项目54个,已建成投入使用52个,在建项目两个,完成建设投入6.8亿元,农村公路等级普遍提升,通行环境显著改善,除了灾后重建交通项目外,先后完成投资1.7亿元,改造县乡公路209公里,使之通了水泥(沥青)路面,大庙、戚水、大禅、阳两等一大批事关产业、富民的民生工程相继建成通车,助推了县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篇2

一、交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相互促进。交通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交通还连接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的纽带作用,交通运输不仅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对地区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城市交通不仅仅只是人们你来我往的代步手段,更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达到前所未有高度的今天,城市交通运输不仅自身创造着社会经济效益,更帮助社会各行各业实现着它们应有的价值.由此也会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的发展不仅能有效地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其设施的改善和水平的提高又能刺激那些需要提品服务的企业及广大居民的消费,从而扩大了国民的整体需求。同样,经济的发展会有利的促进交通事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状况是一个国家综合基础的表现,国家各方面事业的进步可以说都是得益于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将会使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交通建设上来,由此可证实社会经济能够对交通建设产生影响。

2.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相互制约。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重点战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制约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自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政府和人民都认识到“要想富,先修路”。交通运输业要先行,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同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公路交通发展水平的要求不同大规模的交通建设交通干线的建设和运营通过提高沿线各地区、各城市的可达性,使其经济地理位置尤其交通地理位置发生变化,从而增加其区位优势促进区域发展。而促进我国各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协调发展,除了中心城市的作用外,要以交通要道为依托,充分发挥交通等运输的优势。引导形成若干跨地区的经济区域和重点产业,优化生产力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减少重复浪费,交通运输将起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交通干线的建设和运营也促进了沿线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伴随着农业专业化、集约化、工业化及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也大大加快。

二、促进交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实施策略

1.夯实交通基础 促进经济发展。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事关人民群众切实利益,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经济跨越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从目前我国公路交通的发展实际来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公路建设的任务依然繁重,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目前的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条件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飞跃发展的需要。当前,我们要着力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眼长远、超前规划,增强对跨越式发展的保障能力。要加快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推进干线公路建设;加大农村路网建设,提高通达深度,改善通行条件,努力缩小农村与城市交通差距。因此,在中国交通供给总量不足,能力结构性短缺的情况下,加快交通建设是迅速扩能和结构优化的基础。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运输结构,是未来中国交通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我们要坚持以“构建大交通、完善大路网、强化大枢纽、发展大物流”为方向,畅通高速公路,优化干线公路,完善农村公路,加快高速公路龙头建设,加大干线公路改造升级,增强农村公路服务能力,形成能力适应、结构优化的公路网络体系。

2.交通运输结构方式应协调发展。我国目前运输行业的状况存在重铁路、公路,轻航运和水运的状况,传统的运输更是以铁路方式为主,铁路干线承担了我国大部分的运输任务。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运输压力的不断增大,这种运输结构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经济的发展需要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客运需求不断加大,势必要占用一定的交通资源。因此,货物的运输应该加快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运输此类商品,能够

节省一部分交通资源,利用节省出的这一部分交通资源进行客运,不断促进区域文化交流、人民收入的提高和我国人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次,做好交通规划。必须从保障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要进一步明晰思路,明确重点,针对不同地区未来发展对交通建设的不同需求,因地制宜,适度超前规划。要做好交通的规划与管理,使经济与交通协调发展。虽然目前我国经济与交通的发展整体上相适应,但局部还存在不协调的情况,因此,促进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仍然是尤为重要的。总之,只要遵循客观规律,借鉴先进的规划和管理理念,积极探寻适应发展的新模式,就能促进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建设更加协调的发展。

3.要想富,先修路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来,随着农村公路建设的加快,农村客运得到了蓬勃发展,这些车子将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连成了一个紧密相关的交通运输体系,有效推进了城市、农村之间的互动。农村公路建设是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同时,随着高速公路网及国省干线公路网的扩展,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规模效益的发挥,有赖于农村公路协调配置形成有机的整体。农村公路不仅是干线公路集疏运的基础网络,也是其他运输方式集疏运的基础网络,是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中国要富裕,首先就得修路。中国要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关键也再农村,因此修建公路尤为重要。

篇3

关键词:区域经济;交通运输;吸收;辐射

中图分类号:F512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我国交通运输系统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体仍然呈现滞后状态。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征表现得日益显著,交通运输发展问题开始成为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受我国综合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及交通运输自身发展等制约,交通运输发展目前仍只能按地区、有重点、分阶段地逐步推进。如何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制定有效的交通运输发展策略,则有赖于对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准确把握,进而促使两者互动发展。

一、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认知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非常复杂。从当前理论界的研究来看,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存在三种认识,这三种认识也构成了大部分地区制定当前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和规划的指导思想。

第一种认识主要认为交通运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引致需求,交通运输的发展就是要满足区域经济活动引发的交通运输需求;认为交通运输的发展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良好的交通设施必然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区域优势的发挥,同时吸引大量投资。

第二种认识则认为交通运输的发展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强调并突出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是伴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即区域经济发展引致交通运输的发展,交通运输能力是为了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

第三种认识是对前两种认识的综合,认为交通运输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反过来亦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所带动。

应该讲,上述三种认识都部分地反映了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但由于这些认识基本上都停留在定性判断的认识上,因此更多地是对经验的总结和归纳,缺乏在实践中的验证。

二、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吸收与辐射模式图形解释

在笔者看来,交通运输与区域的经济关系可以与城市与腹地经济的关系相类比,把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关系区分为吸收和辐射两种模式。由于受到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交通运输条件以及产业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区域经济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或者以辐射为主,或者以吸收为主。一般而言,区域经济规模较小时以吸收交通运输资源为主,在区域经济规模较大时以辐射为主。交通运输资源之所转移到较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圈内是因为在较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圈内可以得到更大的收益。当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圈依托其雄厚的势力对周围形成辐射时,交通资源即使不转移到较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圈中也可以获得相应甚至更大的收益,交通资源就不再转移到较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圈。

如图1所示,假设区域经济圈C,除了C外还有很多不同层次的交通运输资源B1、B2、B3、B4,这些资源随距离C的距离不同层次逐渐降低,区域经济圈C与交通运输资源B1、B2、B3、B4之间的关系最初表现为吸收过程大于辐射过程,所以区域经济圈C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C在成长进程中以超经济影响的方式对其周围的交通运输资源施加影响,使得周围的交通运输资源发生变化,较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圈C以辐射方式的影响交通运输资源的发展,两者互动发展了。(图1)

当前理论界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三种认识与笔者概括的吸收和辐射两种模式之所以不同,是因为笔者认为区域经济是应该先发展起来的,正是在区域经济发展起来后才能更好地对交通运输产生影响,这点恰好符合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区域经济发展先于交通运输资源的发展,为了促使两者互动发展,我们应该正确引导交通运输资源的发展。

三、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建议

通过上述对两者关系的思考,提出解决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发展的建议。

(一)制定区域交通运输战略。区域交通运输战略,即交通运输发展的区域性差别战略,指的是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的制定要按照宏观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在充分了解并掌握各地区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基础上,通过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差别发展,使交通运输的发展能够实现与区域经济活动的有效对接,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运行的正面效应,最终促成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

交通运输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使得当前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提供往往由技术决定,方式的选择、线路的安排等相对纯粹的技术因素对整体网络的构成和完善影响非常大,从而造成部分地区交通运输的提供并没有充分反映区域经济的客观要求。可以断定,交通运输的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有相应条件约束的,只有在交通运输发展的规划和战略中充分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别性特征,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交通运输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在未来交通运输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重点强调区域交通运输的战略。

(二)推行区域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规划。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规划就是指要实现交通运输规划与区域经济规划从实质到内容上的一体化。规划的基础要充分反映规划区域内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拟合程度。这个拟合程度既包括交通运输总量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也包括交通运输结构与区域经济活动特点的适应性,同时还包括交通运输的空间布局与区域经济活动、区域空间结构的合理配置。

目前,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仍然局限在范围相对狭小的行业规划中,这就限制了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在规划上的充分协调。只有做到了相对准确地把握区域内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行组织状况,才有可能实现区域交通运输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最优配置,充分吸收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形成区域交通运输合理分工机制。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是以地方政府分权体制为基础的,这种特定的制度安排导致经济组织间经济活动横向协调的成本过高,以致分工协作费用明显地高于组织费用,外部横向协调费用超过内部纵向协调费用,直接导致区域分工的割裂式发展、雷同化发展。

从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分工来看,假设现有区域经济圈C1、C2,区域经济圈C1内交通基础设施状况良好,区域经济圈C2就可以选择分工,区域经济圈C1内交通基础设施进行经济联系,重建交通基础设施,这个决策过程中的主体为地方政府。选择分工的收益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收益,表现为未来地方政府税收的增加;而不选择分工,收益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的直接投资和转移支付的增加、短期内就业的增加以及官员个人效用的增加。这种关系就是上面所描述的辐射与吸收关系。因此,要想形成真正的区域交通运输合理分工机制,就必须要按照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各级政府在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清晰的辨别,在充分保证区域各方整理、利用交通运输资源以达成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建立良性区域交通运输合理分工机制。

(四)充分利用区域外交通运输资源。交通运输的发展是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等经常出现空间冲突的重要内容,各方对交通运输资源的争夺往往会导致交通运输空间布局的不合理和低效率。在既有的行业规划难以充分发挥其协调作用时,就有必要充分利用区域外交通运输资源。将区域外交通运输资源与区域内交通运输资源相结合,这就需要在有关部门和机构中建立一致的交通运输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治理框架,逐步形成一个完善的泛区域的交通运输资源网络。

这种泛区域的交通运输资源网络可以用于支持不同类型的合作方式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当然,这一协调发展的框架是一种不具有法律和行政约束的合作体,在框架内,城市与城市、地区与地区之间不是以传统的上下级关系进行协调、合作,且这种合作中参加的各行政单位不应当受大小的限制,如果将区域外交通运输资源简单地理解为某个区域经济圈的附属联系网络,那么这种泛区域的交通运输资源网络就很难发挥作用。

(作者单位:常熟市服装城交通管理中心所)

主要参考文献:

[1]彼得・尼茨坎普.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篇4

【关键词】公路交通;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趋势

一、引言

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整体国内生产和国民生活对于交通运输的要求不断提高。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当前交通运输经济还存在一定的不协调,对于我国交通事业的长效发展造成了一定制约,并且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交通运输经济其本身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就现阶段公路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是当前的重点问题。

二、现阶段公路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问题

第一,资金问题。随着我国整体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相关基础交通设施的建设出现了资金紧缺、投入不足的问题。很多山区和丘陵地区,其交通设施建设的成本和难度较高,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进而导致了城市交通运输网络不够完善,难以适应快速增长的基础交通需求。

第二,不平衡问题。在一些经济水平发展不同的地区之间,其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存在很大的差异。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整体交通网络设施的建设不够平衡,特定地区的供需矛盾缺乏及时、有效、全面的解决。

第三,安全问题。近年来,众多交通事故频发,这给予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损失,严抓、狠抓公路运输安全,是整治当前交通事故多样化、频发化的关键举措。与此同时,相关客运与货运的安全管理工作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很多安全指标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并且相关营运人员其自身的安全意识不到位,容易出现相关的安全问题。

第四,环境问题。对于道路交通行业来说,在其产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其会产生一系列的污染问题,并且对于周边环境造成影响。在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如何对于环境问题进行积极有效地解决,是当前节能减排工作开展的重要目的之一。

三、解决当前公路交通运输经济面临问题的对策

第一,加强投入。在开展相关公路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对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进行保障,加强各项资金的落实,避免由于投资方面的制约对于道路交通事业造成的影响。各级地方要灵活地采取有效的手段,对于资金困境进行解决。在国家投资的基础上,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高建设过程中的筹资能力,拓展融资渠道,进而更好地推动当地整体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二,保障平衡。在进行当地交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实现平衡化与协调花发展,做好交通运输与实际经济发展的协调,进而更好地促进整体经济的稳健发展。在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对于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进行消除,减少不同城乡区域之间的不平衡问题,进而更好地利用公路运输来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在公路网络的协调谷案例上,要对于不必要的浪费进行控制和减少,提高整体的运输效率。在进行公路工程项目建设和维护的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地浪费问题,并且减少由于施工中技术不过关所造成的后续维修保养成本增加。

第三,实现一体化建设。一体化建设是当前城乡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趋势,公路网络建设也要关注这一方面的问题。在城市沿线地区,要对于公路网络进行充分的拓展,进而更好地对公路沿线地区的乡镇、农村等不同方面的字眼进行充分的利用,实现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接轨。通过开展一体化建设,实现城镇化水平的合理提高,并且结合科学的管理规划,不断地扩大整体规模,进而实现地方经济的良性发展。在一些区际和城际地区,要对于空间联系进行不断的增加,对整个公路网络进行完善。在进行道路交通建设的过程中,要做好技术和经验方面的交流,有效地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提高道路的承载能力。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要关注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做好扶持、帮助与相互交流,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对公路经济的规模效应进行有效的发挥。一体化建设工作的不断开展,对于城乡的距离进行了缩小,是推动我国社会全面、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公路交通运输经济效益的重要体现之一。

第四,加强产业布局。在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业布局是其中的重点内容,如何对产业布局进行合理的优化是其重要的发展关键。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加强技术含量,关注新技术的投入使用。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公路网络的建设中,各项新技术和科技信息资源的合理整合与配置,是整体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关键。公路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带动其周边产而已集群的发展,这对于市场方面的各类调节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周边城镇来说,其本身的发展要在结合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借助当地道路交通运输网络来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和调整,提高产业布局的合理性。在将来的发展中,产业布局的调整依旧是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我国经济来说,交通运输经济是其发展的重要关键和保障。如何打造一套科学、合理、完善的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是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持续性的关键,也是促进我国道路交通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保障。

参考文献:

[1]段睿.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1)

篇5

关键词经济发展交通输送提升意识经济变化

交通运输(以前称交通运输工程)是研究铁路、公路、水路及航空运输基础设施的布局及修建、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经营和管理的工程领域。其工程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培养从事铁路、公路、港口、海洋、航道、机场工程勘查、设计、施工与养护,机车、汽车、航舶及航空器运用工程,铁道、公路、水路、航空信息工程及控制,铁路、公路、水路及航空运输规划,经营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交通是运输和邮电的总称。运输是人和物借助交通工具的载运,产生有目的的空间位移,邮电则是邮政和电信的总称。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基本需要和先决条件、现代社会的生存基础和文明标志、社会经济的基础设施和重要纽带、现代工业的先驱和国民经济的先行部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是国土开发、城市和经济布局形成的重要因素,对促进社会分工、大工业发展和规模经济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同时,对巩固国家的政治统一和加强国防建设、扩大国际经贸合作和人员往来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之,交通运输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政治和国防意义。

一、经济变化对运输业的影响

早期的经济学家就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作出了充分肯定,如威廉·配第对交通运输的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作出了积极的肯定,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指出交通运输网络是生产力的丰富源泉。在此基础上,有些学者提出了交通运输的区位经济理论,如沃尔特·艾萨德提出,在经济生活的一切创造革新中,运输工具的革新在促进经济活动和改变工业布局方面,具有最普遍的影响力。胡佛提出运输费用的降低是工业和贸易能够实现规模经济的先决条件之一。沃纳·松巴特将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开发联系起来,提出按交通干线布局产业,随着连接中心城市的重要干线的建设将形成新的有利区位。一些学者也提出了关于交通运输结构与经济发展的理论,如我国学者赵一平研究了运输结构的演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他指出:“经济后发国中各种运输方式的演变存在着互相影响和制约,并且运输基础设施和运输工具相对饱和度较低,而农业和交通运输业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瓶颈。”一些学者对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如蒋敏分析了广西地区的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董大朋和陈才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之间的关系。刘雪莲认为铁路的开通对完善周边地区城市交通体系和枢纽功能、增强城市辐射与聚集功能、促进周边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张国强在《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理论研究综述》中提出中国应调节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比例关系。

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了区域产业的产生与发展,由于运输成本占商品生产成本的比重较大,所以如何降低运输成本便成为生产者考虑的因素。故而,在陆路运输线路上或者水路运输线路上,选择一个既离消费者较近又离原料产地较近的地点作为生产场地,可以大大降低成本,而这种行为的常态化结果就是区域产业的产生,而这种区域产业的产生,又使得生产得以规模化,极大地降低了生产者原料的成本,促进了生产,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业是持续运行的体系,因此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是长期的。

经济的发展与交通运输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各地的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生产方式主要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经济发展区域有明显的界线。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是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工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能源、矿产、钢铁等一些大的建设方面,这些大的工程建设都需要交通运输进行对接。不同地区的发展需求不同,对交通运输的要求也完全不同,当然对于交通运输要求也越来越高,经历了以往的快速发展,再到现在的安全、舒适、高速的变化,给经济发展也带来了更多商机。

二、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经济的内容包含社会生产的多个方面,比如地区之间的生产和流通、分配和消费等等。较之于其他系统来说,一致性、层次性和关联性是区域经济所特有的特征。可以根据这些特征对区域经济系统进行划分,可以将之分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条件、区域生活以及基础设施等各式子系统。此外,作为经济发展的子系统,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系统二者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性,二者缺一不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中不断进步、完善。目前,交通运输行业已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其不断发展所需要的必要条件,经济和交通运输业就必须做到在均衡的状态下获得不断发展的空间。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区域的可达性提供发展的便利条件,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对区位条件进行改善。可达性通常是指从一个位置到达指定的活动位置存在的便利程度。可达性的提高,将直接促进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以及加强本地区和外界的沟通联系,从而促进经济发展;通过减少运输成本和缩短运输距离的方式,能够有效改善区位条件,为其带来地区性竞争优势。

对交通运输的基础建设投入与产出是成正比的。国内很多经济不发达地区,因为加大了交通运输的投入,直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还间接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经济联系的增强。

第一,交通的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的便利有利于改变经济的产业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农民收入的增加创造有利的条件。公路的发展让优质的产品走出去,为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也加快了农村以及偏远地区经济的发展。

第二,加快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建设铺平道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在吸引外来人员发展旅游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第三,便利的交通更便于招商引资,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逐渐趋于稳定的时候,加快发展当地的第三产业经济,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有力的活力。

因此,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当地经济建设密不可分,是发展经济重要的纽带。只有路好了才能更好地发挥当地的优势,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正所谓“要想富先修路”,由此可见,交通运输体系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交通运输的规划有利于经济产业结构的形成

交通运输的大量投入,促使区域空间的距离缩小了,同时也使得区域之间的交流更加便利,这样就使得区域资源得到优化,生产力的发展和产品自由流动加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换句话说,正是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其经济的服务才更周密。交通运输的发展,不仅能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更能带动一个地区以及周围社区的经济发展,进而缩短交通运输时间,并且能让资源不断流向附加值较高的地区,从而影响了沿路地区的经济发展。

四、交通运输影响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

组成区域之间联系的主要有交通运输、通信设施、动力设施等因素。这些因素影响了相关地区经济的发展,再加上缩短了地区之间的运输时间,瞬息可达。交通的便利无形中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区域之间的交易成本,大大提高了交易量。

五、交通运输对经济的影响

(一)交通的发展加快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交通运输打破了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壁垒,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农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交通运输的发展让优质的农产品走出去,为当地人创造了更多的经济价值。

(二)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道路畅通、四通八达,有旅游条件的地区都搭上了一列顺风车,让距离不再成为问题,吸引了更多外来人员来旅游,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便于招商引资

交通的便利,给更多的地区带来了更大的商机,也推动了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逐渐趋于稳定的时候,加快发展当地的第三产业经济,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有力的活力。

总之,交通运输发展与当地经济建设密不可分。只有交通建设好了,当地经济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体系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有相互促进的关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仍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发展阶段,我国的运输业从总体上看也处于初级阶段。探索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發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能够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运输业初级阶段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也是决策者和管理者关注的重要问题。由于我国是一个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基础交通条件也不一致的大国,区域差异及其特征明显,不仅有东、中、西部的局部差异,还有局部之中各省份之间的地域差异。因此,基于运输化理论研究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为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交通运输局) 

[作者简介:陈卫东(1968—),男,本科,从事新常态下濮阳承接产业转移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明生,董华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J].产业经济,2015. 

篇6

论文关键词:京津城际高速铁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评估模型

 

一、 引言

根据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促进经济增长的四大要素分别为:劳动力(包括劳动力供给、熟练程度、受教育情况),土地(包括土地、矿产资源、燃料资源),资本(包括厂房、机器、资金、道路)和技术(包括科技、管理、企业家才能)。从这几个方面衡量一项工程对宏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建立评价指标,是合理且较为完善的。

交通运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有重要作用:一方面,交通运输项目工程投资可以通过乘数作用直接成倍增加经济增长量[1];另一方面,交通运输设施是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要素,建成之后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作用于各个经济活动领域。故可以将交通运输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引入生产函数模型。同时,交通运输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其建设可以从不同方面提高城市居民的效用水平。因此经济效益,交通运输经济社会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构建。

本文对京津城际高铁经济和社会效应评估指标的建立过程正是以上述思路和广泛的周期性调研所求得的数据为基础。在京津城际高速铁路的经济效益方面,主要采用有无比较法,分别计算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建成前后的国民经济效益并进行对比。京津城际高铁作为推动京津冀经济发展的重点规划项目,自2008年建成通车以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它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带动了第一、第二产业如制造业、电力、燃气、钢铁产业的发展,而且促进了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站。根据调研所得数据显示:有超过百分之六十的乘客乘坐高铁往返于京津两地之间的主要花费为商场购物以及住宿和餐饮;近百分之七十的乘客乘坐京津城际高铁的目的是工作、学习以及旅游;并且有很多北京的居民正在或打算到天津买房置业。因此,京津城际对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教育和旅游业的促进作用也很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进步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举足轻重。城际高铁是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典范:它采用了从德国博格公司引进的板式轨道技术。全线共使用了36,092块博格式轨道板。因此,本文将在古典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的基础上根据交通运输的自身特点,建立考虑了技术进步因素之后的生产函数模型,使得模型的评价功能更加完善,更能突出城际铁路的自身特点。并基于此模型分析城际高铁的宏观经济效益。

京津城际高铁不仅对京津两地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以其速度快,效率高,环境舒适的优点扩大了往返于京津两地的客流,缩短了乘客出行的时间,增加了乘客出行的舒适度,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给乘客提供了很大的效用。

因此,对京津城际高铁的社会效益主要考虑诱发客流指标、节约时间指标、减少疲劳指标以及减少环境污染指标。通过京津城际铁路建成之前和建成之后进行有无对比,从而将本身较为抽象的城际高铁的社会效应通过这几种指标定量地描述出来。

二、建立经济效应模型

本文建立的交通运输建设经济效应模型将交通建设投资与其它资本投入分离出来,作为一项独立的生产要素进入模型,具体表述如下:

 

其中:

――表示社会的总产出量;

――表示基期的技术水平;

――表示技术进步的速度;

――表示城市交通运输建设投资;

――表示将城市交通运输建设投资分离出来之后剩余的资本变量;

――分别表示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交通运输建设投资的产出弹性;

――表示在技术突变情况下的技术进步系数;

――表示项目的虚拟变量,其定义如下:

考虑到在建成通车后一年内是固定常量,因此将(1)式求全微分并在等式两边同除以得到:

 

因此,城市交通运输建设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度为[2]:

城市交通运输建设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度为:

于是可以由此计算出京津城际高铁建成通车之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城际铁路项目总投资/城市交通运输建设投资)城市交通运输建设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城市交通运输建设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生产总值变化量

三、定量分析京津城际高铁的经济效应

在本文的分析中,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了天津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为经济效益,选取天津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选取天津市交通运输和仓储邮政业的总投资为,t表示年份序列,时间段为2000年至2008年。采集的数据如下表:

表一 天津市统计年鉴(2000―2008)部分数据

 

年份

天津市GDP

(万元)

固定资产投资(万元)

城市交通运输投资(万元)

城市总人口

(万人)

2000

17018800

5456833

631167

1001.14

2001

19190900

6161718

889282

1004.06

2002

21507600

7211730

900870

1007.18

2003

25780300

9462688

1004512

1011.3

2004

31109700

11652410

937390

1023.67

2005

36976200

13490029

1678371

1043

2006

43442700

16458348

2039652

1075

2007

50504000

23127804

758496

1115

2008

63543800

31077077

篇7

作用。

关键词:公路运输;经济;发展

一、公路运输的特点

1、机动灵活,适应性强:由于公路运输网一般比铁路、水路网的密度要大十几倍,分布面也广,因此公路运输车辆可以“无处不到、无时不有”。公路运输在时间方面的机动性也比较大,车辆可随时调度、装运,各环节之间的衔接时间较短。

2、可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由于汽车体积较小,中途一般也不需要换装,除了可沿分布较广的路网运行外,还可离开路网深入到工厂企业、农村田间、城市居民住宅等地,即可以把旅客和货物从始发地门口直接运送到目的地门口,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这是其它运输方式无法与公路运输比拟的特点之一。

3、在中、短途运输中,运送速度较快:在中、短途运输中,由于公路运输可以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中途不需要倒运、转乘就可以直接将客货运达目的地,因此,与其它运输方式相比,其客、货在途时间较短,运送速度较快。

4、原始投资少,资金周转快:公路运输与铁、水、航运输方式相比,所需固定设施简单,车辆购置费用一般也比较低,因此,投资兴办容易,投资回收期短。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正常经营情况下,公路运输的投资每年可周转1~3次,而铁路运输则需要3~4年才能周转一次。

5、掌握车辆驾驶技术较易:与火车司机或飞机驾驶员的培训要求来说,汽车驾驶技术比较容易掌握,对驾驶员的各方面素质要求相对也比较低。

二、公路交通运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1、中心——理论

弗里德曼认为,任何国家的区域系统,都是由中心——两个子空间系统组成。资源、市场、技术和环境等的区域分布存在客观差异。当某些区域的空间聚集形成累积发展之势时,就会获得比其地区强大得多的经济竞争优势,形成区域经济体系的中心。

2、点轴开发理论

该理论认为随着重要交通干线如铁路、公路、河流航线的建立,连接干线地区的人流和物流将迅速增加,生产和运输成本不断降低,会形成有利的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产业和人口向交通干线聚集,使交通干线连接地区成为经济增长点,沿线成为经济增长轴。对于公路交通而言,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生产要素集聚在中心城镇,并由公路运输干线将其联系在一起而形成“轴”,即公路沿线形成各种工业园区、特色产业带等,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3、区位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在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指出距离消费市场的远近对农作物布局存在重大影响,并认为在运费、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三者中,运费是农业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交通运输的发展状况对运输成本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公路交通运输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公路交通运输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业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一个逐步提高的层次关系。首先,投资公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投资的乘数效应和产业关联效应,对区域内公路运输行业及其相关行业的拉动作用,主要体现为投资的效应。其次,在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之后,直接产生促进发展区域经济的效应,主要体现为减少公路交通运输成本、节省运输时间、提高交通运输安全性等方面。最后,在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成完成之后,间接产生促进发展区域经济的效应,主要体现在对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空间布局合理化以及加强区域经济之间相互联系等方面。

2 、公路交通运输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地区内,各种经济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上公路交通运输会提高沿线地区的农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刺激相关工业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1)公路交通运输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公路交通运输设施的大量投入,促使区域的空间距离开始收缩,同时促使了区域的时间距离开始缩短,这样就使得区域资源得到优化,生产力发展和产品自由流动加强,原先相对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产业结构越来越趋于合理化,区域内资源的配置更加有效。

(2)公路交通运输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是伴随需求结构的不断优化而优化的,换句话说,正是由于产业结构的知识集约及其对经济的服务效用,从而使得产业具备了比较高的附加价值。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不仅能促进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区域内产业就够不断优化,节约运输时间缩短运输距离,并且能资源不断的流向高附加值的地区,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3 、公路交通运输影响区域生产力空间布局

就生产力布局而言,交通条件对社会经济中不同的产业的空间布局将有着不同的影响作用。

(1)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对农业生产力布局有着较大的影响因素是农业布局,因此,农业生产对交通运输系统的先进性、便利性的要求较之其他产业比较高。在现代农业生产中,鲜活的、易腐的农产品的比例将会越来越高,同时,由于专业化分工不断变化,农产品的生产地和消费地之间的空间距离将不断增长。因此,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扩大了农业生产和消费的区域空间选择、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了快速方便的运输条件。

(2)对于工业生产来说,公路交通运输在一方面,通过扩大人和物品空间唯一的规模促进生产和流通的发展;同时,由于工业产品生产市场总是不断的发生变化,企业为了在第一时间掌握市场的信息。因此,工业布局的重要原则就是:工业产品的生产必须有接近原材料的生产地,从而使产品运输的距离缩短,成本下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绝大多数的工业生产都分布在公路沿线,各地的高速公路经济带的兴起就是基于这个原理的。

(3)对于第三产业来说,它对商品流通的速度以及商品流通的便利性要求较高,同时他是三个产业当中对人的变动要求最高的一个。由于交通运输条件持续影响着产业区位选择和产业布局调整,在远离城市的郊区地带,公路沿线工业走廊和经济带相继形成并迅速发展,这些经济廊的形成极大的促进了城市的生产力布局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4 、公路交通运输影响区域间经济联系

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基本要求是区域间的经济联系程度。交通运输、通讯设施、动力设施三个方面的因素等共同构成了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密切程度,在这三个基础结构中,最为基础的一个是实现了人和物位移的交通运输系统,它在不同程度上决定了以区际之间的贸易为主区域经济联系。

综上所述,公路交通将大城市和小城镇连成一体,不仅使发大城市长期增长的惯性作用越来越明显的被体现,又能发挥小城镇增的补充作用,充分体现大城市和小城镇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效用。

参考文献

[1] 崔红建.公路运输市场经济规制的全新视角[J].物流技术,2009,(4)。

篇8

关键词:经济危机;交通运输业;影响

中图分类号:F5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128-02

交通运输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服务性质来说,是公共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它必须为社会生产服务,为消费者服务;同时它又是一个基础产业,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社会的先决条件。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建设必须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而目前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相对落后,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不能满足市场下所要求的个性化、快速化、精细化服务需要。因此,把握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有赖于其他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对其他产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一种“交替推拉关系”。任何片面强调其顺应经济发展的一面,而忽视其在经济发展中主动的一面;或只将其当做经济发展的“动力产业”,强调对国民经济的刺激作用,而回避其在经济发展中处于顺应地位的一面都是错误的。

交通运输作为基础产业,它是其他产业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其发展水平必须与其他产业的发展相适应。同时,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拉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它的建设将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从而可以拉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它的建设和发展,将从整体上改善城市经济的运行效率,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为其他产业的生产和消费服务。同时,将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如旅游业、社区服务业、住房、电子商务等产业的发展,并提高制造业、加工业的核心竞争力。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从宏观上,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本,促进经济增长;从微观上讲,任何一家企业,只要物流成本降低,市场竞争力就增强,盈利就会上升。

进入2008年9月以来,美国金融市场风云再起,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破产、美洲银行收购美林集团、AIG集团陷入危机,强烈震撼了美国金融市场,并在国际金融市场掀起滔天巨浪,旷日持久的美国次贷危机转化为严峻的世纪性金融危机。由于这场金融危机仍处于持续发展中,金融市场瞬息万变,经济危机必将对依赖出口的中国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

正是基于对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过渡的担忧,全球各国政府相继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支持。除直接对金融机构的接管以及通过货币政策大量注入流动资金以外,还涉及一些制度调整方面的内容,将可能给全球未来的金融发展造成一些长远的影响。目前,金融危机已对全球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2008年世界经济已明显放缓,下行风险逐步加大,前景更加不确定。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2.2%,发达经济体经济将下降0.3%,其中,美国经济将负增长0.7%,欧元区两个主要经济体德国和法国将分别负增长0.8%和0.5%。

追本溯源,近年,美国科技进步、生产力提高,导致经济发展较快,但其经济发展在一定阶段是以价格不断上涨来支撑它整体总的经济发展局面。正是因为这一点细微差别,导致一旦某个领域出现问题,就会使整个价格体系崩盘。另外,本次金融危机的根源还在于美国的金融机制,即信用衍生产品,普通的债券本金和利益都是可以预期的,衍生化后,本金变化了,利率也变化了。如利率可以与汇率挂钩,这样就使风险更加扩大化。尤其是期货,利率一高,亏损的数字就成了天文数字,这使整个经济分为两极,一方是巨大的盈利,一方是巨大的亏损,如此一来经济体系就无法平衡。

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海啸无疑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很大冲击,其主要负面影响表现在中国的外贸出口及金融领域方面,由于经济增速下降,需求下降,进而出口受阻,对主要依靠出口的行业,比如纺织、服装、制革、制鞋、玩具等外向性中小企业影响很大。但从另一个角度,无论是宏观经济面还是中小企业发展,此次危机又可能是一次巨大的机遇――逼迫中国出口结构进行升级,这就需要宏观决策层给中国中小企业还有大型出口商提供缓冲的时机。

在中国目前自主动力并不充分的环境下,生存环境愈加恶劣,在产业升级和行业结合的过程中才能诞生出更强有力的企业。另一个层面,刚性的内需支持行业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中国现在内需增长并不快,但是这种增长基本是刚性的,不会突然变成负增长,比如农业、快速消费品,这些都有很好的投资机会。

经济危机的风潮波及到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突出表现在出租车行业、民航业、铁路运输业、水港业等方面。

1.出租车行业。全球“金融海啸”的巨大冲击力已逐步波及到出租车行业。近年来,由于城市交通功能不断完善,轨道交通飞速发展,拥有私车的人越来越多,客源在逐年减少,运力已供大于求。而此次的经济危机更是让广大出租车驾驶员感到了一阵寒意。出租车这个行业的竞争激烈,再加上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导致人们的消费水平降低,消费行为也趋于谨慎。与金融危机来袭前后的出租车营运情况对比,乘客减少,出租车司机的收入随之缩水。

2.水港业。随着经济危机的影响不断加深,中国水港业出现一些不稳定的现象。全球化让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牵一发而动全身。航运业的全球化,使经济危机对中国国内航运业的正常运作也带来了严重影响。此次经济危机对中国沿海的一些重要港口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一些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增值已经放缓。

受国外经济危机的影响,一些出口转运的货品,纷纷接到停运或退运通知,无法正常出口。由于中国诸多港口具有特殊的航运枢纽地位,中国的港口特别是集装箱港口,受到更直接影响,进而使中国的制造业、其他运输业和相关行业受到损害。阻碍了中国的水港业从传统装卸业务发展成国际物流业、港口地产业和综合配套服务业的进程。

3.航空业。就目前全球整体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的模式选择已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技术、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慢回报这些苛刻条件本身制约着航空业的市场经济化进程。然而国际经济形势的微妙变化使得航空业出现了一定的紧缩。因次贷而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对于航空业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步显现。

国际航协的数据显示,由于经济形势的恶化,商务旅行骤减。在8月份,两舱客运量下降1.5%,此前7月份已经下降了1%。国际航协表示,近几个月两舱客运量的大幅下降,正好反映了主要经济体的工业生产在7―8月的大幅下跌,以及消费者和商业信心指数的下降。而商务旅客是长航线和网络型航空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客运量的下降将直接影响到航空公司的财务表现。

4.铁路运输业。从宏观环境来看,目前正值中国铁路行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局势下认识局势掌控方向,了解当前金融危机对铁路行业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国人在选择远距离出行的时候减少了对民用航空、出租车的依赖,而转向投入基础的交通工具――铁路运输,铁路部门的客运量正不断攀升。

针对经济危机对各交通运输行业的影响,国务院在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中,提出了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运通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完善高速公路网,开展中西部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加快城市电网改造等项目……。

篇9

2013年8月1日起,交通运输业实行“营改增”,其试点在全国范围内推开,在增值税扩围过程中,上海作为试点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解决了交通运输业类企业重复征税的问题,规范了民营交通运输企业的会计核算,但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对部分交通运输业的一般纳税人造成了沉重的税负负担。相关部门必须对增值税扩围带来的问题进行具体原因的分析,从而找出相应的对策,促进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实现合理税收。

一、增值税扩围分析

增值税扩围是指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纳入到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即实现“营改增”,通过税收调节产生对经济的影响。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到如今的改革试点工作的开展,我国将通过扩大税收抵扣范围,争取想消费性增值税过渡,实现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

增值税扩围经过了以下过程:2011年,国务院决定在上海进行增值税试点改革。并以交通运输业为试点对象;2013年8月1日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将实现“营改增”,并将试点推向全国范围。

二、增值税扩围对交通运输业的有利影响及原因分析

增值税扩围的主要内容是“营改增”,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交通运输业,“营改增”之前,交通运输企业的营业税为3%,改革之后,不再征收营业税,而是以11%的比率征收增值税,这对交通运输业产生了两个主要方面的有利影响:

1.解决了重复征税的问题

营业税在征收过程中,主要将交通运输业简单的划分为仓储业、运输业、流通加工业、业等,这些行业营业税的征收,是按照交易次数进行征收的,同一项业务也许会涉及重复征税,同时,营业税中关于交通运输业的税收征收,与增值税中的税收征收项目有重复之处,这就导致在征税过程中,同一行业既征收了营业税,又征收了一定的消费税,出现重复征税的问题,大大加重了企业的税收负担[1]。实现增值税扩围之后,将取消对交通运输企业的营业税的征收,而只征收增值税,从而可以在征税时,可以直接通过上一环节的税收进行进项税的抵扣,不是对营业总额进行征税,而是对上一环节增加的增值额进行征税,避免了税收的重复征收,降低了企业的税收负担,扩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规范民营交通运输业的会计核算,加强企业的竞争力

会计核算的规范与否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健全的会计核算能够帮助企业进行会计业务,规范会计行为,规范企业的资金运转,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了依据。实现增值税的扩围之后,原本由税务局负责的税收监管,逐渐从税收征缴的混乱状态实现了规范程度较高的税收征管,加强了监管的力度,保证了民营交通运输企业的财务规范[2]。同时,营改增的实现,加强了对民营交通运输业中的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征管,加强了小规模纳税人的会计核算,健全了会计核算体制,保证了缴税的准确性。

三、增值税扩围对交通运输业的不利影响及原因分析

增值税扩围在给交通运输业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较为消极负面的影响,大大增加了交通运输企业的一般纳税人的税负,为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造成这种与初衷相悖的现象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1.营改增后,企业在缴税是哪个虽然避免了重复课税的问题,只需要缴纳增值税,但是税率也相应的提高,由原来的3%提高到11%,这是造成一般纳税人税负增加的最主要的原因;

2.交通运输业中部分企业可抵扣的金额较少,进而导致需要缴纳的税款相对增加,缺乏避税最有效的措施,进而导致税负上升。

3.在货物运输中,需要缴纳大量的公路通行费用,可以用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抵扣,但如果存在严重的乱收费现象,就无法进行相应运输费用的抵扣,实际上也就增加了企业的税负。

四、交通运输企业应对增值税扩围的措施分析

只有采取措施应对增值税扩围带来的不利影响,才能真正发挥增值税扩围的作用,实现增值税扩围的意义[3]。企业必须从自身的状况出发,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尽量多的索取全进项税发票,从而增加进项税额的抵扣,具体做法如下:

1.交通运输企业应该尽量在与之相关的、具有一般纳税人资格的修理厂、加油站等进行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收集,增加可抵扣的进项税额;

2.交通运输企业在进行物资采购时,应尽量选择一般纳税人供应商,以获得更多的增值税专用进项发票,享受更多的抵扣额,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篇10

(如东县运输管理处,江苏 如东 226400)

摘 要: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拓展,我国公路运输业面临着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带来的严峻考验。公路交通运输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性设施,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因此必须努力实现其自身的良性发展。当前,市场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序列中占主导地位,公路运输业只有认清自身所处地位、存在问题以及发展前景,才能有针对性地实现经济化管理、市场化经营。本文将结合我国公路运输的重要地位,阐释市场经济环境下公路运输进行经济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完善经济管理的发展举措。

关键词 :市场经济;公路运输;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F5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分类号:1000-8772(2015)08-0032-01

收稿日期:2015-02-20

作者简介:花国林(1978-),男,江苏如东人,本科,经济师。研究方向:公路运输行业管理。

随着经济社会建设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公路交通运输网已经遍布城乡,可谓四通八达。公路交通运输的快速便捷,能够带动地区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路运输的发达与否,代表了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拓展,我国公路运输业需要切实加强经济管理体制建设,逐步走入科学高效的发展轨道。

一、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公路运输

健全公路运输经济化管理,就必须先认清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公路运输的现状,为更好地探寻发展道路打下坚实基础。

1. 公路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要想富,先修路”这句中国俗语并不是空穴来风,公路运输已经成为带动地区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如今,公路运输在我国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中占据稳定的主导地位,是维护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产业,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并不能改变其基础地位。

2. 公路运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带动作用明显: 在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管道这五大现代运输方式中,公路运输道路最为发达,几乎可以通达全国各个角落。所以,公路是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公路运输速度较快、运量大且运输价格适中,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带动作用明显。

3. 公路运输要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在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要以市场需求为主导,而现今我国公路运输业的相关资源配置还未达到市场经济的要求,尚未形成完善的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因此公路运输的发展必须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着眼于打造完善的公路运输市场。

二、市场经济环境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在市场深化经济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公路运输业在管理模式方面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公路运输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经济管理改革,已经不只是公路运输业内部的需求,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健全的运输市场是公路运输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如今,以市场为导向的公路运输体系尚未完善,公路运输市场的建设必须严格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以改革为基础,以改革促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社会生产力飞速提升,公路运输管理水平也亟待提高,否则将难以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匹配。总而言之,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公路运输的基础性作用,公路运输业的发展更离不开市场经济的指导与完善。因此,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公路运输具有进行经济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三、市场经济环境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发展措施

结合当今公路运输发展现状以及市场经济的要求,探究促进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发展的具体举措应该从体制改革、成本管理以及行政管理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以求改革能够取得显著成效。

1. 加强和改善公路运输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公路运输业是一个复杂的产业链条,管理体制改革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必须做好全面深化改革。首先,交通运输部门要在充分结合时展前景的基础上,做好产业长期发展规划,预先设计可行的公路运输发展轨道,最后,公路运输业的管理体制改革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撑,因此公路运输部门要积极拓展筹资渠道,为管理体制的全面深化改革打造坚实基础。

2. 加强公路运输成本管理: 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发展首先要从内部管理入手,只有解决好内部管理问题,有效控制成本,才能为构建最优化管理模式奠定根基。[4] 加强公路运输成本管理,一方面要做好成本预算工作,及时制定最合理、最高效的预算计划,将预算成本书面化、透明化,为管控成本设立第一道防护网。另一方面,公路运输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着力整合人力资源,优化产业资源配置,实现资源最大化、最优化利用,从而节约成本。

3. 市场行为与行政管理有效结合: 公路交通运输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设施,而且是关乎人民生活的公共设施。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公路运输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还要兼顾其公益作用、服务作用等。因此,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不仅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还要有政府行政手段进行适当干预,以减少市场所带来的不可预知的风险,实现经济效益与公共效益的双赢。

四、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公路运输,必须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环境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绝对不能盲目跟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要注重由内而外地深入改革、锐意创新,努力打造一流的公路运输市场,为服务国民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