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金融形势范文
时间:2024-03-22 11:33: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金融形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些年来,中国的经济水平取得了快速发展,这离不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积极影响。然而我们国家的经济金融在迎来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挑战,这就需要在对当前经济金融的发展形势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调控措施。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当前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形势,从而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以促进经济金融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我国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我国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状况
在最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不断调整经济金融政策并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加之在世界经济的持续影响下,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经济金融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这种经济金融发展的良好态势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得到了比较明显的体现:第一,就国际上的金融环境而言,已经开始朝着好的方向进行转变,这带动了我国出口的增长,并且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第二,通过相应政策手段的实施,目前国内需求增长,国内消费增加,这也拉动了我们国家经济金融的进一步发展;第三,相比较以往比较低迷的状态,我们国家的济金融发展形势在各方力量的作用下已经走出困境,目前呈现出稳定的发展态势。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我国的经济金融在迎来良好发展前景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机遇和挑战。只有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才能为国家的经济金融发展开辟出一条更加广阔的光明道路。总的说来,由于我国经济金融的持续发展,其带来的发展机遇也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区域经济政策的实施不仅是充分考虑国家具体发展状况的一种有效政策,更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使我国的经济金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第二,国家通过实施有效的宏观政策,使得产业结构得到了不断优化;第三,有效宏观政策的实施还使得我们国家的收入和就业状况得到改善,使得国家经济始终处于稳定发展的状态;第四,在进一步扩大了我们国家投资领域的基础上,相应的投资环境也不断得到了优化。
(二)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金融既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也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抓住并致力于解决目前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有利于使我们国家的经济金融顺利持续地朝着更好方向发展。通常说来,在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我们国家的经济金融在发展的同时也给房地产市场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房地产市场的问题是近些年来表现得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国家积极应对并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虽然对于房地产市场的价格稳定起到了比较好的作用,但是在持续的发展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价格回弹的状况。因此,房地产市场问题将是制约经济金融发展的一个关键点。
第二,国家的经济金融状况虽然呈现较好的发展趋势,但是通货膨胀问题仍然存在。关于物价方面的问题,国家虽然也一直致力于采取相关政策保证整体水平上的物价平稳,但是就长期呈现出的情况来讲,物价水平还是或多或少受到很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通货膨胀仍然是作为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而存在。
第三,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在我国的经济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面临着资源不足的这个严重问题,经济金融的持续发展受到了较大的约束。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资源环境条件极大地影响了经济金融是否能得到持续性发展。
第四,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信贷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这也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一方面,信贷增长导致贷款变得更加困难,这使得一些中、小型企业容易遭遇资金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贷款困难问题也是国家实施相应的货币政策并进行宏观调控过程中的一大障碍[1]。
二、应对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策略探究
第一,应对当前的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就需要针对房地产市场呈现出的问题进行适当调控。目前国家政府为了稳定房地产的价格,采取了积极政策并加强了对这一方面的控制,但是总体说来取得的效果并不太理想,距离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应对房地产市场的问题:首先,对当前的经济金融政策进行适时调整和完善,加大对这一领域信贷风险进行管理的力度;其次,注重对市场住房需求进行调查并以此为依据将差异化管理落实到对房地产问题的控制上;再者,要依据群众具体的收入水平来构建合理的房地产价格机制。
第二,有效应对当前的经济金融发展形势,还应对国家的财政支出结构不断进行优化。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优化是一项重要举措,有利于保证经济金融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稳定增长态势。这就需要在对投资结构进行优化的同时,也采取有效措施完善相应的投资项目并加强管理,从而使我们国家建设经济金融的能力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此外,政府部门还应对公共服务这一领域予以重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国家经济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在当前的经济金融发展形势下,加强对通货膨胀问题的管理是重中之重的任务。通货膨胀是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拦路虎,解决这个问题有利于使我国经济金融得到更好发展。应对这个问题,一方面可以合理控制信贷问题并将存款利息提高,对市场化的改革效果进行强化;另一方面国家可以通过扶持农业并有效监管农产品市场进而稳定农产品价格,保证群众生活的基本需要。此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应落实到具体的法律条例中,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力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就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式而言是比较可观的。但是在长期的发展中,经济金融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是将机遇与挑战转化为优势和动力还是成为制约发展的障碍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国家的决策和调控,因此政府部门还需积极应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策略,以便于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取得更大的进步。
篇2
一、几点判断
(一)国际金融危机深化蔓延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化蔓延,全球经济继续下滑,金融领域的危机与实体经济的衰退形成相互拖累的恶性循环。一方面,信贷紧缩和财富缩水继续对经济构成下行压力;另一方面,经济衰退导致信贷违约增加又加剧了金融危机。从今年一季度的情况看,美国经济继续下滑6.1%,美、欧、日工业生产降幅分别超过10%、15%和30%,出口降幅分别超过16%、23%和46%。受发达国家需求持续萎缩和融资环境恶化等因素影响,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的出口和经济增长继续下滑,其中亚洲主要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的出口和制造业生产降幅分别高达30%和15%左右。与此同时,全球就业形势进一步恶化。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4月的预测,受金融危机继续深化蔓延的影响,今年世界经济将出现60年来首次衰退,预计将从去年增长3.2%转为下降1.3%;发达国家将从去年增长O.9%转为下降3.8%,其中美、欧、日将分别出现2.8%、4.2%和6.2%的负增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也将从去年的6.1%大幅下滑至1.6%。受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影响,国际贸易也将大幅萎缩,世界贸易量将从去年增长3.3%转为大幅下降11%;其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将分别下降12.1%和8.8%,出口将分别下降13.5%和6.4%。
(二)明年世界经济有望缓慢复苏
当前,美、欧等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仍处于“去杠杆化”过程,银行金融体系的信贷融资功能尚未恢复正常,对生-产、消费和投资等实体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依然构成制约;与此同时,消费者收入由于经济衰退和失业增加而减少,家庭财富大幅缩水和未来养老金预期收入降低也迫使消费者增加储蓄减少消费,以往依靠财富效应进行透支消费和超前消费的行为受到极大制约,而消费需求的萎缩导致企业销售下降和产能过剩,进而导致企业减少设备和固定资产投资,从而加剧了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发达国家经济继续衰退导致进口需求下降,继续影响依靠出口带动的众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同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的外部融资条件由于发达国家金融机构收缩投资和撤回资金而趋于恶化,进一步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复苏。因此,全球经济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
另一方面,美、欧、日等发达国家连续出台的一系列金融救援和经济刺激计划对稳定金融形势和促进经济复苏的作用也在逐渐显现,股市已经出现企稳回升迹象,部分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状况有所好转;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也在通过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扩大内需。随着这些政策措施的逐步付诸实施和刺激效果的逐渐显现,预计今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将逐步回稳,今年底和明年初有望逐步缓慢复苏。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明年世界经济有望实现1.9%的增长,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将停止下滑而实现零增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有望回升到4.O%;世界贸易量也将增长O.6%,其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将分别增长0.4%和0.6%,出口将分别增长O.5%和1.2%。另据世界银行预测,按市场汇率计算,明年世界经济增长将从今年的-1.7%回升到2.3%;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将从今年的-0.6%回升到2.9%。
(三)世界经济面临深刻调整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科技革命和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兴起,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美国凭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通过实施国家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和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实现了长达10年之久的持续经济扩张,成就了所谓的“新经济繁荣”;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历史性机遇,通过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和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制造业的生产和出口能力显著提升。1991年到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从1.5%提高到5.1%,其间虽有波动,但总体保持增长向上态势。
然而,在世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全球经济失衡问题也日趋严重。2001年,美国新经济泡沫破灭后,信息技术从创新转向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减弱。美国实施赤字财政政策和超低利率政策刺激经济增长,通过制造房地产泡沫诱导居民超前消费和透支消费,导致储蓄率不断降低和经常项目赤字迅速扩大。为弥补经常项目逆差,美国依托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将贸易盈余国家的过剩储蓄转化为资本流入,通过制造金融资产泡沫进一步刺激消费开支,在拉动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严重的全球经济失衡。2003-2007年,世界经济以年均近5%的速度快速增长,期间美国经常项目逆差最高时超过8000亿美元,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6.5%,占全球经常项目逆差的63%。也就是说,全球净资本输出的63%流入美国,世界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主要依靠美国的消费需求拉动。
显然,这种以全球经济失衡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美国的低储蓄率、“双高赤字”和信用膨胀不仅加剧了全球经济失衡,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和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引发次贷危机,并最终演变成波及垒球的严重金融危机,世界经济陷入战后最严重的衰退,全球经济失衡面临强制性调整。
从发展趋势看,虽然经济全球化推动形成的全球产业分工和贸易格局决定了全球经济失衡不可能完全消除,但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再平衡调整不可避免。金融资产价格暴跌和居民财富大幅缩水已经迫使美国消费者缩减消费和增加储蓄,而金融“去杠杆化”过程将继续促使美国转变以往那种不可持续的透支消费模式,其经常项目逆差将趋于缩减。亚洲等发展中国家也将被迫调整过分依赖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多地转向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其贸易盈余将趋于下降,而石油价格的大幅回落和难以重返危机前的高位也会减少石油输出国的贸易盈余。因此,全球贸易失衡状况将有所改善。在全球经济再平衡过程中,美国消费需求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趋于减弱,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进一步提高。
此次金融危机不仅引发全球需求结构调整,推动全球经济走向再平衡,而且也为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带来新的契机。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在努力恢复金融稳定和刺激经济复苏的同时,还着眼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纷纷加大在节
能环保、新能源开发和绿色经济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方面的投入,积极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未来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技术的创新突破和推广应用,很有可能引领未来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形成支撑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新的主导产业。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2008年9月以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全球经济活动急剧减速。受外需大幅缩减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增速从前三个季度的20%以上迅速滑落至四季度的4.4%,今年一季度更是大幅下降19.7%,并且自去年11月以来连续6个月同比负增长。受出口持续下降和国内需求减弱等因素影响,工业生产增速大幅回落,从去年前三个季度的13%以上大幅滑落至四季度的6.4%和今年一季度的5.3%,经济增长也从去年前三季度的9%以上降至四季度的6.8%和今年一季度的6.1%。经济增速放缓导致物价水平迅速回落。工业生产价格指数自去年11月份以来已连续5个月负增长,今年4月份降幅高达6.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自今年1月份以来连续3个月负增长,4月份降幅为1.5%。
虽然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作用下,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积极变化,投资增速加快,消费较快增长,国内需求稳步提高,工业生产逐步企稳,整体表现好于预期。但是,经济回升的基础仍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继续蔓延导致外部需求持续萎缩,外贸出口继续大幅下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还会不断显现。
(二)对我国外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提出挑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鼓励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和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就业增加,年均经济增长率高达9.8%,外贸外资及相关行业吸纳就业人数超过1亿人。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全面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对外贸易以年均25%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年均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高达600亿美元左右,经济增长在2003-2007年连续5年保持在10%以上。但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也不断提高,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0%左右提高到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的30%以上和近年来的60%以上;按支出法计算的居民最终消费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50%左右逐步下降到2007年近36%,同期固定资产形成率则从不足30%上升到近40%;特别是近些年来,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下降到不足40%,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投资特别是企业设备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又靠出口增长拉动,从而形成过分依赖外需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
实际上,即使没有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这种高度依赖外需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也是难以持续的。在2003--2007年间,世界经济以年均近5%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国际市场需求明显扩大,拉动我国外贸出口高速增长,众多行业纷纷增加投资扩大产能,在推动我国经济以10%以上速度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导致需求结构特别是内外需求比例严重失衡,外贸顺差大幅增加并造成流动性过剩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固定资产过快增长并造成产能过剩和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同时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也给能源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压力,经济面临巨大的内在调整压力。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再次说明我国外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无论是保持短期宏观经济稳定运行,还是实现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都要求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更加坚定地立足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篇3
今年,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在金融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集中反映了我国经济内在的矛盾和摩擦在加剧,中国的金融体系还不能适应经济转型,以及经济由高速增长期,转向中速增长所带来的一些宏观环境的变化。就当前我国金融体系面临的诸多问题,以及如何应对新形势,本刊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
记者:今年1-5月份货币和社会融资总量呈现一个快速增长的态势,但是实体经济却相对萎靡。您怎样看待这样一个货币供给增长迅速和实体经济持续走弱的矛盾现象?
张承惠:今年1-4月份,货币供应量M1和M2的增速都是快速上升的,5月份略有下降,但是仍然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之上。M2同比增速是15.8,比目标值快了2.8个百分点。和上年同期相比,M2多增加了2.6百分点,M1增加了7.8个百分点,说明我们货币供给的增速还是相当快的。1-5月份社会融资的总规模是9.11万亿,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12万亿。当月的社会融资规模虽然增速有所下滑,仍然比上年同期多增了400多亿。2013年社会融资总量比过去的5年有一个快速的增长,但是实体经济的情况却不是很理想,除了PMI指标在5月份有所反弹,6月份惠丰PMI指标又下行了,其它指标都不太好。海通证券搞了一个克强指数,克强指数去年12月份7.77,到今年5月份降到4.02。
这就呈现一个很矛盾的现象:全社会的货币流动性是大幅度攀升的,社会融资总量也是大幅度攀升的,但是实体经济没有得到明显的提振。也就是说,钱没有从金融领域流到实体经济。今年5月份非金融企业即实体经济新增贷款的占比呈现一个大幅度下降的态势。在5月份新增贷款中,非金融企业获得的贷款只有2800多亿,而去年是5700多亿,前年5月份3000多亿,表明了我们的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是在下滑的。
记者:另一个矛盾的现象就是社会流动性是宽松的,但是银行的流动性却紧张了。标志就是6月出现的“钱荒”。您怎么看目前的流动性矛盾?
张承惠:大家都知道近期金融市场比较热闹,在进入6月份以后,货币市场的利率快速攀升,到了6月20号达到了一个顶点。6月20号当天,同业拆借利率,就是隔夜的SIBOR 达到13.44%,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7天一周的这个SIBOR 也上升到11%,当天晚上,这个银行的人跟我说,大额支付系统没有按期关闭,说明他没能及时的清算,也说明银行的流动性是极度紧张的。那么在2006年中国首次推出SIBOR(注:同业拆放利率)以来,利率曾经有过5次大幅度的上升,但是这一次的上升幅度最大,而且银行间市场的银荒很快又波及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等,动摇了市场信心。在最近这一段时期,由于担心流动性断裂引发金融市场的震动,以及金融市场的风险向实体经济传导,所以要求中央银行出手,要求“央妈”出手的呼声是特别强烈的。
这一次银行的缺钱、银行间流动性急剧收紧,我认为是由短期因素和中长期因素综合作用所造成的。短期因素媒体上也有很多报道,比如说接近银行的半年报时期需要补充的准备金;监管部门强化监管使得投资人比较偏紧;另外,前期出现的债务违约的传闻使市场非常紧张,银行就不愿意再向外借出资金了;还有,贷款在6月份前10天的增长过猛等等这样一些短期因素。
这里边其实还有一个问题,目前关注得也不是很多的,就是在这次钱荒的背后,还有一些中长期因素的影响。一是银行过于依赖中央银行的求助。对流动性过于乐观,认为一旦出问题,中央银行总是会救的,对有关的风险因素估计不足,而且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情况是比较严重的,流动性管理比较弱;还有一个就是同业批发。同业的业务增长得过快。
那么这些短期因素也好,中长期因素也好,背后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商业银行缺少风险意识,过于追求规模扩张,而忽视了质量的提高。
记者: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缓解。对于融资环境问题您有什么看法?
张承惠: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融资的环境总体其实比去年是略有宽松的,中央银行一季度的货币政策报告中也了这么一个利率的水平。截止到3月份,非金融企业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比年初略有下降,下降了将近0.2个百分点。但是由于全社会融资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就是说银行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逐年下降,目前大概下降到50%左右,所以,尽管一季度的平均利率水平略有下降,但是对中小企业来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从非信贷的这一块领域仍然表现得非常突出。一是现在很多大企业即便获得了贷款,往往也不用于投资自己的本业,而去购买一些高回报的理财产品。最终这个理财产品是会把这个资金的成本高价转嫁给中小企业的。二是银行也通过种种的手段和方式变向地提高利率水平。三是银行目前大量增加的同业交易,实际上也提高了实体经济的利率水平。
记者:近期出现的银行钱荒,不是中央银行主动收紧货币政策造成的,在很大程度是一些银行最近这几年随心所欲扩张业务规模的结果?
张承惠:2012年16家上市银行的报表显示,一些中型的银行同业拆借资金业务量呈现一种不正常的快速增长的态势,其它的小银行,就是没有上市的银行,其实情况也是一样的。那么大银行,同业借出的业务量也相应地大幅度增长。中小银行同业借入资金业务量,中等规模的大概有三、四个增长2012年比2011年增长了100%以上;而大银行增长保守一点30%左右,激进一点的在100%,有的银行甚至达到300%多。
今年一季度,金融同业资产是32万亿,占总资产的比重是23%,同比增长28%,高出非同业资产增速12个百分点。这种同业增长,就是银行之间借来借去,钱在银行体系内滚动,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有助于缓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因为现在银行信贷是受贷款规模限制的,是规模外的,最终会有一部分落到企业的手里。但从总体上来看,还是反映出中国的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上不谨慎、在流动性管理方面不认真的现实状况。其实风险暴露是早晚的事,如果最近不暴露,以后也是会暴露的。
记者:目前的钱荒,银行间的钱荒是一个结构性的流动紧张,不是流动性的全面紧张。“钱荒”会引发银行业系统性的风险吗?对实体经济会产生哪些影响?
张承惠:我前面也说了,主要是由于银行之间做同业业务规模迅速扩大,而且风险管理和流动性管理不慎所带来的结果。银行其实是不缺钱的,现在的这个流动性紧张也只是局限于金融机构层面,居民储蓄没有发生波动,而且更没有出现真正危害银行稳健安全挤兑的问题。从银行的流动性指标来看,应该说都在安全范围之内。
因为有很多短期因素的作用,在6月底以前出现了利率急剧上升的情况,但是到7月中旬以后,银行间的市场拆借利率会回落,如果说如大家预期那样回落的话,那么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我认为程度是有限的。一个理由就是现在大量的资金是在金融体系内空转的,它本来也没有进入实体经济,或者进入实体经济的量是非常少的。所以这一块的量多了或者少了,利率高了或者低了,它不会马上迅速地影响实体经济。即便影响,传递到实体经济,可能影响人的幅度也不是很大。那么,票据贴现利率是实体经济直接要承受的资金成本了。票据直贴的利率应该说近期随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上升也出现了上升,但是没有达到2011年的高度。
对金融市场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流动性紧张这种传染的渠道可能是这样的。首先这个基金公司目前短期货币市场的产品已经遇到了压力,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赎回压力,个别的基金已经止赎了。如果出现大规模的赎回,会使得基金管理公司抛售股票和债券,引起股价下跌,债券收益率的上升,债券的发行困难。这种情况应该说现在出现端倪,股价是下跌了,债券收益率的上升和债券发行困难已经出现,但不是特别严重。还有,就是部分小型金融可能出现自行断裂。另外,传染的渠道就是影响票据市场和理财市场,商业银行有可能会收缩表外资产和票据融资。金融市场我想是会产生一定影响的。但是我觉得这一次并不完全是坏事情,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挤压过去的泡沫,提前释放部分的金融领域的风险。如果说放任这个风险继续的积聚,将来一旦出现更不好的宏观形势,引爆了这样的风险的话,可能问题会更大。那么我们在释放部分风险之后,未来货币政策的空间也许会有所扩大。
要求中央银行释放流动性的最大的理由是我们不能放任实体经济。但是还要分析一下,当前的经济下行究竟是周期性的因素,还是结构性的因素。如果是周期性的因素,从宏观政策角度来看,就应该采取逆周期的政策、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但是如果是结构性的因素,恐怕更要注重存量结构的调整,更多的是需要依靠改革。
我个人认为当前的中国经济下行,恐怕是两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但是以结构性因素为主。当前存在的两个结构性的问题会使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难以发挥效用,即便扩张了,注入了更多的流动性,资金也很难进入实体经济。
大家都知道一个问题就是目前的资金是信贷的资源的错配,大型企业能够很容易的获得资金,而且获得低成本的资金,中小微的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那么这种状况不是由于效率的差异造成的,不是说大企业效率高,所以它容易获得资金,而且它的资金成本低,不完全是这个情况;也不是风险差异导致的。可能大家都认为,大企业的风险小,中小企业的风险大,这个情况不完全是这样造成的,而是中国的金融结构有问题。那么第二个就是产业结构失衡,产业结构失衡使得实体经济赢利能力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降低。
在这两个结构性问题没有解决之前,我们一味地注入资金,对实体经济影响应该说是有限的,而且还有副作用,就是说大量的注入资金,会助长过去几年已经形成的资金的自我循环,以及金融机构过去的旧的经营模式的延续,也使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很容易半途而废,也会让金融风险进一步的积聚。所以我个人不赞成马上全面的放松货币政策。
记者:您怎么看待近期的货币政策取向?
篇4
一、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深化蔓延
(一)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
2001年,美国网络股泡沫破灭,由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长达10年的新经济繁荣宣告结束。为阻止经济衰退,布什政府上台伊始就推出总额高达1.65万亿美元的庞大减税计划,美联储也开始下调联邦基金利率,在“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又迅速将利率降至1%的超低水平,并在很长时期内实行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房地产市场因此逐渐升温,在带动美国经济复苏的同时,泡沫成分也越来越大。到2006年6月房地产价格开始下降前,Case Shiller 20个城市住房价格指数比2000年1月上涨了1.25倍。在低利率和房价持续上涨的刺激下,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扩张,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各种金融衍生品大量涌现,系统性金融风险不断积聚。
为抑制房地产泡沫和通货膨胀上升,美联储从2004年6月起开始收紧货币政策重新上调利率,抵押贷款利率随之上升,住房价格在2006年6月达到高点后开始下跌,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迅速上升,发放次贷的金融机构遭受严重的利息和本金损失,次贷及其金融衍生品市场“繁荣”的基础不复存在。2007年初,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以次贷为基础的资产支持证券及其金融衍生品遭到抛售,价格暴跌,持有与次贷相关证券或衍生品的各类银行金融机构和投资基金的资产大幅缩水,损失惨重。到2007年8月,包括新世纪金融公司在内的美国数十家经营次级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因亏损严重而相继申请破产保护,美林证券和瑞银等大型金融机构披露巨额次贷相关损失,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旗下两支基金被迫清盘。至此,次贷危机全面爆发,金融体系流动性短缺,美联储联合其他中央银行开始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
此后,次贷危机迅速扩散蔓延,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在内的众多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迅速恶化,花旗等著名金融机构出现巨亏,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在美联储的撮合下被摩根大通收购,金融体系流动性紧缺加剧,信贷萎缩,美联储开始连续降息并向金融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2008年9月,次贷危机全面升级,占美国房贷市场40%以上的房利美和房地美濒临破产被美国政府接管,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第三大投行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第一大投行高盛集团和第二大投行摩根斯丹利被迫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大部分股权被美国政府收购,美国最大的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被联邦机构接管。至此,次贷危机全面升级为金融危机,并迅速扩散蔓延,全球股市大幅下挫,欧洲和日本的金融机构也相继陷入困境,金融体系流动性几乎枯竭,资产证券化市场呈现冻结状态,银行信贷急剧萎缩。新兴市场也受到冲击,出现资金外流和信贷紧张状况,并引发股市暴跌和汇率贬值。美国政府紧急推出7000多亿美元的金融救援计划,欧洲和日本也相继推出规模庞大的救市计划,各国中央银行纷纷降息,放松信贷,美联储更是“创新”信贷工具,直接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部门提供贷款,以更大的规模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
(二)国际金融危机继续深化蔓延
尽管美、欧、日等国相继采取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干预措施,但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长期放松金融监管,金融机构无节制的金融创新和资产证券化导致金融资产规模恶性膨胀,资产泡沫破灭后金融机构的高杠杆率要经过漫长的“去杠杆化”过程才能有效降低,再加上金融全球化使得各国的金融市场紧密相连,各金融机构之间的债务债权关系错综复杂,一家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往往产生连锁反应,将更多的金融机构拖下水,因此,面对金融机构规模庞大的“有毒资产”和不断恶化的资产负债表,政府的注资和救市计划不过是杯水车薪,只能重点救助对金融体系稳定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少数大型金融机构,多数金融机构仍面临资产缩水、流动性不足和破产倒闭的风险。
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继续深化蔓延。包括AIG、花旗集团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在内的美、欧大型金融机构由于巨额亏损而不得不再度接受政府注资、援助或被国有化,而中小银行和金融机构破产倒闭数量也继续增加。与此同时,全球股市继续加速下跌,其中道琼斯指数在3月份一度跌至6500点,全球股市最低时比危机前下跌超过50%。由于市场参与者信心低落,发达国家金融市场持续动荡不定,资产支持证券市场和信贷市场持续处于冻结状态,金融机构资产继续缩水,流动性短缺,金融体系的融资功能几乎丧失殆尽。
为避免金融体系陷于崩溃,尽快恢复金融体系的正常融资功能,缓解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在继续推出经济复苏刺激计划的同时,也加大了对大型金融机构的注资和问题资产的处置力度。美联储在3月份开始入市购买总额达3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并宣布收购“两房”持有的总额高达1.45万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一方面通过压低长期国债收益率来降低市场贷款利率,另一方面借此向市场注入更多的流动性。美国政府还制定了与私人部门共同收购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计划,为私人部门收购不良资产提供贷款和担保,同时修改“按市值定价”的会计准则,允许金融机构依据模型自行核定资产价值。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状况和盈利状况,促进了金融体系融资功能的恢复,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并推动了股市的反弹回升。
(三)国际金融危机有可能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其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都远远超出预期。在这场危机中,各类金融资产价格暴跌,大批金融机构因此破产倒闭或被政府收购接管,金融市场流动性枯竭,资产证券化市场和信贷市场陷入冻结状态,金融体系的融资功能几乎丧失殆尽,市场参与者的信心极度低落,金融体系甚至濒临崩溃的边缘。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称这场危机是“百年一遇”,其严重程度和破坏性不亚于上世纪30年代的金融危机。
虽然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相继推出一系列规模庞大的金融救援计划,动用数万亿美元的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用于收购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充实濒临倒闭的金融机构的资本金,以及向金融体系大量注入流动性,然而,由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中有问题的资产数额庞大,因此政府有限的财力只能用于救助那些对整个金融体系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大型金融机构,而众多其他金融机构仍处于资产继续缩水、流动性不
足、资本金不断消蚀,以至严重亏损和资不抵债的闲难境地。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估计,到2010年,各国金融机构持有的美国金融资产的损失将高达2,7万亿美元;如果加上源自其他发达国家的金融资产,全球资产减计损失预计高达4万亿美元;其中2/3的损失将由银行承担,其余损失则由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对冲基金和其他金融机构承担。
从目前的情况看,虽然在政府的大力救援和干预下,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免于崩溃,大型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的可能性在降低,并且股市出现企稳回升迹象,但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状况仍在恶化,大量不良资产和坏账需要剥离处理,资本金不足、流动性短缺和经营亏损问题依然严重,多数金融机构面临巨大的“去杠杆化”压力。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如果将各类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恢复到危机前4%和上世纪90年代中期6%的平均水平,从而将“杠杆率”相应地分别降至25%和16.7%,仅补充银行资本金一项,美国银行需要2750--5000亿美元,英国银行需要1250--2500亿美元,其他欧洲银行需要4750--9500亿美元。在金融机构走出困境之前,市场信心和金融体系的融资功能都难以恢复正常,包括股市、债市、汇市等在内的金融市场仍将持续动荡不定。
因此,这场金融危机有可能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其发展前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何时见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世界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后续政策措施和国际合作。目前,美、欧等国的救市措施在遏制大型金融机构破产倒闭风潮和防止整个金融体系崩溃方面已初见成效,大幅降息直至零利率和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也为金融机构恢复放贷创造了条件,以减税和大规模扩大政府开支为特点的刺激经济复苏的赤字财政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的恢复,但要彻底摆脱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仍需采取更多的措施剥离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和坏账,帮助金融机构恢复正常运营,进一步加大刺激经济复苏的财政政策力度,加强在金融监管和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方面的国际合作。
二、世界经济陷入战后最严重的衰退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2008年9月以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急剧演变为波及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也因此受到巨大冲击而陷入战后最严重的衰退。金融危机导致金融系统融资功能弱化、银行信贷紧缩和各类金融资产价格暴跌,居民消费开支由于家庭财富大幅缩水和消费信贷紧张而大幅缩减,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由于信贷紧缩和消费需求下降而受到严重影响,全球经济活动因此急剧减速。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8年四季度,全球工业生产下降了15%--20%,商品出口下降了30%--40%,世界生产总值下降了6.3%;发达国家经济下降了7.5%,其中美、欧、日经济分别下降了5.8%、6%和12.1%,已经陷入严重衰退。受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和外需缩减以及对外融资条件趋紧等因素影响,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和制造业生产遭受重大打击,经济收缩了4%。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化蔓延,全球经济继续下滑,金融领域的危机与实体经济的衰退形成相互拖累的恶性循环。一方面,信贷紧缩和财富缩水继续对经济构成下行压力;另一方面,经济衰退导致信贷违约增加又加剧了金融危机。从上半年的情况看,美、欧、日经济在一季度分别继续下降了5.5%、9.7%和14.2%,工业生产连续6个月同比降幅分别超过10%、15%和30%,出口降幅分别超过16%、23%和42%,失业率则分别升高至9.5%、9.5%和5.2%,均创出新高。受发达国家需求持续萎缩和融资环境恶化等因素影响,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和经济增长继续下滑,其中亚洲主要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的出口和制造业生产降幅分别高达30%和15%左右。与此同时,全球通胀水平继续下降,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回落,石油价格最大降幅高达70%,铜、铁、锌等金属产品价格最大降幅达50%左右;虽然近期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在流动性充裕的作用下重新回升,但仍显著低于金融危机前的历史高位,部分国家甚至面临通缩压力。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7月的最新预测,受金融危机继续深化蔓延的影响,今年世界经济将出现60年来首次衰退,预计将从去年增长3.1%转为下降1.4%;发达国家将从去年增长0.8%转为下降3.8%,其中美、欧、日将分别出现2.6%、4.8%和6.0%的负增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也将从去年的6.0%大幅下滑至1.5%。受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影响,国际贸易也将大幅萎缩,世界贸易量将从去年增长2.9%转为大幅下降12.2%;其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将分别下降13.6%和9.6%,出口将分别下降15.0%和6.5%。
(二)明年世界经济有望缓慢复苏
当前,美、欧等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仍处于“去杠杆化”过程,银行金融体系的信贷融资功能尚未恢复正常,对生产、消费和投资等实体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依然构成制约;与此同时,消费者收入由于经济衰退和失业增加而减少,家庭财富大幅缩水和未来养老金预期收入降低也迫使消费者增加储蓄减少消费,以往依靠财富效应进行透支消费和超前消费的行为受到极大制约,而消费需求的萎缩导致企业销售下降和产能过剩,进而导致企业减少设备和固定资产投资,从而对经济继续构成下行压力。发达国家经济持续下滑导致进口需求下降,继续影响依靠出口带动的众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同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外部融资条件由于发达国家金融机构收缩投资和撤回资金而趋于恶化,进一步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复苏。因此,全球经济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
另一方面,美、欧、日等发达国家连续出台的一系列金融救援和经济刺激计划对稳定金融形势和促进经济复苏的作用也在逐渐显现,国际金融市场出现企稳迹象,全球股市显著回升,部分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状况有所好转,美联储、英格兰银行和日本银行实行的零利率政策和量化宽松政策为促进金融机构恢复放贷创造了良好条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也在通过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扩大内需。随着这些政策措施的逐步付诸实施和刺激效果的逐渐显现,预计今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将逐步回稳,今年底和明年初有望逐步缓慢复苏。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的分析预测,如果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能够加强国际合作,采取进一步的综合政策措施稳定全球金融体系,有关国家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的刺激力度,明年世界经济有望走出衰退实现缓慢复苏;同时,美国房地产市场有可能在今年底见底回升和大幅回落的国际市场能源资源产品价格也有助于世界经济复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明年世界经济有望实现2.5%的增长,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将停止下滑而实现0.6%的微
弱增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有望回升到4.7%;世界贸易量也将增长1.0%,其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将分别增长O,6%和O,8%,m口将分别增长1.3%和1.4%。另据世界银行预测,按市场汇率计算,明年世界经济增长将从今年的-2.9%回升到2.0%;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将从今年的-1.7%回升到2.8%。
(三)世界经济面临深刻调整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科技革命和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兴起,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美国凭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通过实施国家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和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实现了长达10年之久的持续经济扩张,成就了所谓的“新经济繁荣”。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历史性机遇,通过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和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制造业的生产和出口能力显著提升。可以说,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相结合,有力地促进了全球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世界经济增长潜力,推动世界经济实现了较长时间的持续快速增长。从1991年到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从1.5%提高到5.1%,其间虽有波动,但总体保持增长向上态势。
然而,在世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全球经济失衡问题也日趋严重。2001年美国新经济泡沫破灭后,信息技术从创新转向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减弱,美国实施赤字财政政策和超低利率政策刺激经济增长,通过制造房地产泡沫诱导居民超前消费和透支消费,导致储蓄率不断降低和经常项目赤字迅速扩大。为弥补经常项目逆差,美国依托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将贸易盈余国家的过剩储蓄转化为资本流入,通过制造金融资产泡沫进一步刺激消费开支,在拉动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严重的全球经济失衡。在2003--2007年,世界经济以年均近5%的速度快速增长,期间美国经常项目逆差最高时超过8000亿美元,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6.5%,占全球经常项目逆差的63%;也就是说,全球净资本输出的63%流入美国,世界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主要依靠美国的消费需求拉动。
显然,这种以全球经济失衡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因为美国的消费扩张是建立在房地产泡沫的金融资产膨胀基础上的透支消费。美国的低储蓄率、“双高赤字”和信用膨胀不仅加剧了全球经济失衡,而且推动国际能源资源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加大了全球通货膨胀压力。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和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引发次贷危机,并最终演变成波及全球的严重金融危机,世界经济陷入战后最严重的衰退,全球经济失衡面临强制性调整。
从发展趋势看,虽然经济全球化推动形成的全球产业分工和贸易格局决定了全球经济失衡不可能完全消除,但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再平衡调整不可避免。金融资产价格暴跌和居民财富大幅缩水已经迫使美国消费者缩减消费和增加储蓄,而金融“去杠杆化”过程将继续促使美国转变以往那种不可持续的透支消费模式,其经常项目逆差将趋于缩减。亚洲等发展中国家也将被迫调整过分依赖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多地转向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其贸易盈余将趋于下降,而石油价格的大幅回落和难以重返危机前的高位也会减少石油输出国的贸易盈余。因此,全球贸易失衡状况将有所改善。在全球经济再平衡过程中,美国消费需求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趋于减弱,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进一步提高。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催生新的技术和新的产业,从而引发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此次金融危机不仅引发全球需求结构调整,推动全球经济走向再平衡,而且也为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带来新的契机。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在努力恢复金融稳定和刺激经济复苏的同时,还着眼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纷纷加大在节能环保、新能源开发和绿色经济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方面的投入,积极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未来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技术的创新突破和推广应用,很有可能引领未来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形成支撑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新的主导产业。
三、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由于我国的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银行金融机构持有的与美国次贷相关的资产有限,因此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金融体系并未构成直接冲击。但是,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衰退,外需急剧缩减导致我国外贸出口大幅下滑,并通过出口关联行业对国内工业生产和经济增长形成巨大下行压力,使得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就业形势也更加严峻。
2008年9月以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全球经济活动急剧减速。受外需大幅缩减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增速从去年前三个季度的20%以上迅速滑落至四季度的4.4%,今年一季度更是大幅下降19.7%,二季度继续下降23.4%,并且自去年11月以来连续8个月同比负增长。受出口持续下降和国内需求减弱等因素影响,工业生产增速大幅回落,从去年前三个季度的13%以上大幅滑落至四季度的6.4%和今年一季度的5.3%,二季度回升到9.1%;经济增长也从去年前三季度的9%以上降至四季度的6.8%和今年一季度的6.1%,二季度回升至7.9%。经济增速放缓导致物价水平迅速回落。工业生产价格指数自去年11月份以来已连续8个月负增长,今年6月份降幅高达7.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自今年2月份以来连续5个月负增长,6月份降幅为1.7%。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我国沿海地区大批外贸出口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停产裁员,造成大批工人特别是农民工丧失就业岗位。随着企业经营困难局面逐渐从沿海向内地、从出口行业向其他行业、从中小企业向大型企业扩散,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一些行业特别是产品主要依靠出口的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
虽然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的作用下,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积极变化,投资增速加快,消费较快增长,国内需求稳步提高,特别是二季度经济增长和工业生产显著加快,呈现出明显的企稳回升态势,初步遏制了去年下半年出现的经济持续下行趋势。但是,经济回升的基础仍不稳固,经济增长和工业生产主要靠政府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拉动,制约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仍然较多,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效益下滑状况短缺内难以扭转,外需萎缩导致的产能过剩和就业压力增大问题依然突出,要形成稳定的经济回升势头还面临较多困难,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压力日益增大。从国际上看,国际金
融领域还存在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国际金融危机仍难言见底,继续深化蔓延的潜在风险依然存在;世界经济总体仍处于衰退之中,实现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外需持续萎缩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强有可能导致我国出口继续下降,并制约和影响国内经济增长。总体看,我国经济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还会不断显现,巩固经济企稳回升势头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仍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落实和充实完善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和相关政策措施。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外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提出挑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鼓励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和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就业增加,年均经济增长率高达9.8%,外贸外资及相关行业吸纳就业人数超过1亿人。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全面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对外贸易以年均25%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年均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高达600亿美元左右,经济增长在2003―2007年连续5年保持在10%以上。但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也不断提高,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0%左右提高到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的30%以上和近年来的60%以上;按支出法计算的居民最终消费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50%左右逐步下降到2007年近36%,同期固定资产形成率则从不足30%上升到近40%;特别是近些年来,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下降到不足40%,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投资特别是企业设备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又靠出口增长拉动,从而形成过分依赖外需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
实际上,即使没有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这种高度依赖外需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也是难以持续的。在2003--2007年间,世界经济以年均近5%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国际市场需求明显扩大,拉动我国外贸出口高速增长,众多行业纷纷增加投资扩大产能,在推动我国经济以10%以上速度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导致需求结构特别是内外需求比例严重失衡,外贸顺差大幅增加并造成流动性过剩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并造成产能过剩和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同时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也给能源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压力,经济面临巨大的内在调整压力。
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和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我国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然而,就在我国经济在宏观调控下增速开始稳步回落和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之际,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和外部需求的大幅萎缩,对我国的外贸出口产生巨大冲击,并通过出口关联行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广泛的负面影响,而经济减速和就业减少又导致产能过剩和居民收入下降,进一步削弱了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给经济造成巨大的下行压力。
上述情况表明,这种过分依赖外需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不仅自身不具有可持续性,而且还必须面对巨大的外部风险。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再次说明我国外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无论是保持短期宏观经济稳定运行,还是实现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都要求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更加坚定地立足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三)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加入国际金融体系带来难得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通过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和扩大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凭借劳动力等低要素成本优势,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依托制造业加入全球分工体系,并逐步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但是,我国金融领域改革开放相对滞后,金融体系相对封闭,长期游离在国际金融体系之外,对国际金融运行规则和国际货币体制改革缺乏影响力和话语权,成为不合理的国际金融秩序的被动接受者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受害者。加快金融领域的改革开放,建立安全高效开放的金融体系,不仅是国内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更加全面深入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实现由制造大国向经济金融强国转变的必然要求。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金融领域的改革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国有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造在境内外成功上市,不断拓展海外业务,正在向跨国银行和金融机构转型。我国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不断推进资本项目的开放,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使汇率弹性明显增大,人民币币值稳定坚挺,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广受欢迎,境外流通量不断增加,人民币区域化乃至国际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朗。
篇5
一、当前金融危机对我市经济及经济犯罪形势的影响
__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市,金融危机对我市的影响相比工业城市相对较小,但其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金融危机一开始似乎只是对经济造成了影响,但随后便有可能变成社会问题。金融危机不仅给我市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也给我市的和谐发展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全市经侦部门受案也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一)过剩劳动力将成为犯罪主体。__是一个农业大市和劳务输出大市,全市工业抗风险能力尚待提高,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已经出现农民工提前陆续返乡现象,大型工业企业出现亏损、部分停产、裁员等情况。一些出口型企业,因国外金融危机造成购买力下降,已拿不到生产订单,这些企业已从去年下旬处于停产状态,企业员工放假回家。根据统计,我市有100多万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外打工,其中90%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企业出现欠薪、裁员、倒闭,使得我市大量外出劳务人员呈现大规模失业。据统计,截止12月底已返回农民工30余万人,春节后可能还会出现一次范围较大的返乡潮。这部分群体长年在外务工, 由于外出用工单位倒闭或停工,农民工群体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共同的困境使它们更容易结合在一起,共同维护自己的权利。如果这部分人被别有用心之人煽动利用,出现讨薪问题引发的群体上访事件可能较为突出。在此基础上,我市将可能出现明显的劳动力过剩,加之返乡农民工多数文化层次不高、资金紧缺,极易引发各类经济犯罪案件,成为扰乱市场秩序、侵财、传销等案件的犯罪主体。
(二)资金紧缺诱使各类经济犯罪案件多发。一是容易引发非法集资等涉众型犯罪。在金融危机暴发前,一些个别企业、个体经营者受高额利润吸引,盲目扩大经营规模,通过以高利息、高回报的方式,非法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扩大经营规模,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容易引发资金断链,而一旦出现资金断链,致使用资者无法兑现当初的承诺,甚至连本金都无法按时归还,投资者为了挽回自己的损失,必然会采取各种手段讨要投资款,甚至是绑架等极端手段,从而引发暴力索债、非法拘禁等违法犯罪;同时,用资者若偿还不上大额欠款,往往会想法逃避,甚至举家外迁,从而引发非法集资案件增多,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20__年下半年,我市经侦部门先后立非法集资类案件多起,均是以高于银行同期利率为诱饵,借取大量现金,后无力偿还携款潜逃,并且逃跑的方向不明确,其中一起案件,嫌疑人甚至精心策划把自己的户籍从本地迁移走,又不在他地入户,目前在公安网无法查到其户口,以此来逃避法律的追究,给侦破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二是容易引发信用卡诈骗案件。少数银行在推广银行卡业务时,仅仅着眼于抢占市场份额,随意放宽申请人的准入制度,简化申请手续,实名制、资信审查流于形式,致使一些资金紧缺的个人轻易申领到信用卡进行大肆透支、消费,而无法偿还,引发信用卡诈骗犯罪。三是还发现有不法之徒利用报刊或手机短信息虚假“提供贷款”广告,虚假许诺可以提供贷款,骗取受害人钱财的案件。
(三)房地产领域经济犯罪问题逐步暴露。20__年以来,我市房地产市场持续走低,部分规模较小、过度投机的房地产商已出现资金短缺问题。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消费者购房信心不足,房地产行业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少数房地产开发商和中介机构饮鸩止渴,一房两卖,挪用资金,易引发大要案件发生。一是“一房两卖”问题突出。开发商将未完工验收的房产以预售的形式登记在债权人或其指定的亲人名下,或者在银行办理虚假按揭骗取贷款,然后再将房屋真正销售给购房人后用购房款还借款并赎回房产后再将产权手续办理到真正购房人的名下。一旦开发商出现资金断裂就会导致实际购房者无法获得房产权,进而引发。一房两卖案件中,通常存在贷款诈骗、非法借贷等违法犯罪行为,涉案金额大,受害群众多,对金融秩序造成了较大冲击。20__年经侦支队侦办的长江房地产公司采取一房两卖进行合同诈骗的案件最具代表性,同时涉嫌虚报注册资本、伪造国家机关公文印章犯罪。长江房地产公司先后骗取174名购房户及银行贷款金额高达1300万余元。由于该案受害人数众多,社会影响较大,直接导致受骗群众无法取得房屋产权,一些受骗群众纷纷到党委政府上访,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二是房产中介公司利用业务之便挪用资金、侵占犯罪应引起关注。20__年以来,我市楼市持续降温,中介公司竞争加剧,部分房产中介公司运作不畅,容易出现公司负责人员挪用资金、卷款潜逃的案件。
(四)证券期货市场整体低迷易引起和突发事件。20__年以来,股市受金融危机影响呈现单边下跌状态
,股民财富大量蒸发,外地股民自杀或打砸事件的消息不断见诸媒体。如果再出现大幅下跌情况,造成资产严重缩水,个别人可能铤而走险而引发的恶性案件应引起全市经侦部门的重视,予以防范。 (五)失业人员采取低成本的谋生手段,非法经营、无证经营等问题可能会增多。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农民工被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制造业和建筑业裁员尤其严重。这些农民工返乡后,多数人文化程度较低、无技术,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下很难再找到一份赖以谋生的稳定工作。为了逃避各种税费,降低经营成本,谋取最大利润,非法经营、无证经营便成为其首选的谋利方式。同时,部分失业人员可能铤而走险,从事盗抢等违法犯罪活动,特种行业可能成为其销赃渠道。在金融危机大潮的冲击下,失业人口不断增加,给社会治安带来了很大压力。其中部分人可能会采取无证经营等方式谋生,而其中的好逸恶劳之人极有可能铤而走险,从事偷、盗、抢等无本买卖。偷盗自行车、市政设施、街头抢夺、抢劫等案件有可能在这部分人的推动下升高。为了尽快将赃物换取现金,典当、废旧金属收购行业将成为违法犯罪分子首选的销赃渠道。
此外,还可能诱发侵犯税收征管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侵犯知识产权等其他经济犯罪。从上述情况看,由于企业经济困局和产业不景气导致的社会动荡、治安不稳和经济犯罪突出具有滞后性,无论是依历史先例还是经验观察,下步我市经济犯罪高发势头将呈现,金融领域形势将更为严峻。
二、对做好经济犯罪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一)提高警惕,随时关注金融危机的发展态势,掌握全市经济的发展动态,推进预警机制的建立。掌握国家及全省、全市经济发展的第一手资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与案件有关的情报信息,从而更好地指导案件的调查工作,提高驾驭大局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办案的效率。除了认真办好案件外,还要学习金融危机的知识及关注其发展趋势,并且对金融危机对经济影响进行研讨和分析。
(二)加强在金融危机下对经济犯罪案件的打击力度。对证据确凿的经济犯罪案件,应当迅速深入调查和收集证据,及时准确地逮捕犯罪嫌疑人,严厉打击相关的经济犯罪活动,震慑犯罪分子,维护社会稳定及经济安全。深入开展对经济领域不安定因素特别是非法集资问题的排查工作,密切关注支柱行业、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和经营状况,及时预警,提出工作建议,主动发挥服务、参谋作用,妥善处置和打击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集资诈骗类犯罪行为。
(三)建立经嫌单位信息库。尤其是要把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乡镇企业以及纯粹从事贸易活动的公司的法人代表、经营地址、工商注册、税务申报、注册资金、营业范围、银行帐户等基础信息采集起来,形成信息库、便于查询,为实践服务。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从事贸易活动的公司都有经济不规范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有的故意拖欠货款,有的高进低出,有的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等。对这类单位信息搜集调控,有利于分析和掌握案件动态。
(四)加强经侦特情、经嫌调控、阵地控制工作,努力建立经侦防控机制。经侦工作要做到“打防结合”、“标本兼治”,必须注重基础业务建设。经侦基础业务建设的重点是信息资料搜集、秘密力量建设、阵地控制和经嫌调控,研究经济犯罪的特点、趋势,采取有效措施先期预防。为有效地发挥其预防犯罪的效能,经侦部门要主动与当地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联系,收集经济监管过程中发现的经济犯罪动态信息,根据这些部门的信息化进程,逐步建立相应级别对公司企业纳税信息资料、工商注册登记等信息的联网查询监测系统,一时难以联网的,及时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并录入信息库。对被工商、税务、烟草、盐业等部门依法查处过、行政处罚过的人员和单位的情况收集起来,建立单位信息资料库,掌握其犯罪的惯用手法,为日后的侦查破案提供线索和依据;加大经嫌调控工作,对调控对象做到熟悉其基本情况,掌握其活动规律,并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对象开展控制工作,对发现其有犯罪苗头性的予以及时的打击,以预防经济犯罪案件的发生。同时要重视秘密力量建设工作,提高发现、控制、防范和打击经济犯罪的能力。在金融、财税、保险、审计、律师、司法会计等部门单位物建经侦特情、朋友或关系人,以获取深层次、专业性的经济犯罪情报,在破案追逃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在加强经侦特情建设的同时,经侦部门要与派出所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阵地控制工作,对经济犯罪相对集中的重点地区和经济犯罪人员社交活动较集中的复杂场所、经济热点行业、中介组织、管理滞后且易受侵害的行业进行公开或秘密的监控,从而做到对经济犯罪活动的及时发现和及时控制;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建立经侦掩护性职业据点和秘密联络据点,充分发挥其控制阵地、搜集情报、发现犯罪线索、掩护特情,有效地预防打击各类经济违法犯罪活动的作用。
篇6
关键词:金融支持;县域经济;信用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2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肩负重任,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金融支持的不足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因此,如何结合县域经济实际和宏观政策,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大信贷投入,创新金融服务,在“十二五”期间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是今后一定时期我们需要解决的重点课题。
一、宁乡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宁乡行政隶属长沙,是大河西先导区的重要组团,长株潭 “两型”县城建设唯一试点县,区位优势得天独厚。2011年全县多项经济社会指标名列长沙市前茅,其中GDP637.95亿元,同比增长15.8%;地方财政收入33.10亿元,同比增长57.80%,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位居全国百强县第68位,工业经济规模居全省第二。县域内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38.5亿元,比年初净增46.7亿元,贷款余额145.6亿元,比年初净增36.52亿元。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城镇化进程加快,宁乡经济呈现全面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县域经济在快速发展,而金融支持则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不够,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1.金融供给:一农难支三农
一是金融机构数量有限。目前,县级金融机构中除信用社在全县33个乡镇都有网点外,其它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没有延伸到最基层的地方,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严重不足。从1999年开始国有商业银行大规模撤并县及县以下机构,县域金融机构数量呈萎缩之势,农信社肩负着支持“三农”经济和个体民营经济发展的重任,资金供给严重不足。且由于农信社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地位,使农村金融服务因缺乏有效竞争而导致资金供求双方处于不对等的现状。二是资金抽离现象严重。现行金融体制对县域经济重视不够,县域成为了发达地区的资金蓄水池,各金融机构存款增速大于贷款增速,信贷资金不断由县域流向大城市。三是信贷管理体制有问题。商业银行普遍上收信贷管理权限,实行严格的授权授信制度和资金全国统一调度等措施,其信贷市场定位于大城市、大企业、大额的项目贷款,信贷审批权基本上集中在省、市分行及营业部,县级支行缺乏经营自,仅有或根本没有小额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而县域经济内主要以中小企业和“三农”为主,这样一来中小企业和“三农”的融资难度更大。四是考核奖罚制度有问题。商业银行强化风险控制,要求新增贷款实现“零风险”,并对责任人实行终身责任追究,但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责权利不平衡,抑制了信贷人员贷款营销的积极性,从而出现“惧贷惜贷”现象,造成了基层行信贷业务逐年萎缩的现象。五是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沉重,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原因,我县信用社资产质量差,经营机制和内控制度不健全,历史包袱沉重,部分网点因承担服务“三农”重任,无法撤并,由于运营成本高,连续几年亏损。
2.金融需求:有效需求少
县域经济以“三农”和中小企业为主,它们在发展过程中资金需求量不断增加,其自身积累不能满足资金需求。但它们的有效需求少,不能满足金融机构的放贷要求,从而形成“三农”和中小企业“贷款难”与金融机构“难贷款”并存的困局。
一是中小企业的实力有限。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其融资量少、频率高,贷款的特点是“小、短、快”,而每次放贷都要经过一系列的程序,导致银行的放贷成本较高,而银行的利率过高也抵制了部分金融需求。二是信息不透明,公司治理不规范。中小企业最大的问题不是来自外部,而是其自身,内部管理不完善,账务管理不健全甚至完全缺失,导致银行无法获得对称信息而不敢放贷,许多企业家长式经营作风,导致企业的成败完全维系在企业主个人身上,经营风险较大,家族化经营的弊病,导致企业管理无序和混乱,极大地阻碍了企业的良性发展。三是农业的弱质性,其风险高,收益低,从而出现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点多、面广、数量小的特点与金融机构追求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与收益性的要求相背离。四是缺乏有效担保。大多数中小企业正处于发展创业阶段,有效抵押担保不足。农户的资产较少,收入来源单一,抵抗风险能力弱,相应的涉农保险业务品种少,联保难以落实。五是政府投融资平台不规范。目前政府投融资平台自身管理混乱,很多项目没有可靠的还贷资金来源,隐藏着较大风险,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
3.金融支持环境:不尽如人意
一是社会信用意识仍不强。当前农村信用意识普遍淡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按期还本付息的贷款管理制度难以落实到位, 及时还款意识较差,对自己在人行的征信记录重视不够。中小企业的信用意识也有待加强,逃废银行债务的事情时有发生。二是风险补偿保障机制有待完善。由于“三农”和中小企业贷款天然存在较大的风险,如果没有良好的风险补偿保障机制,就难以抵御由于放贷所引致的借贷风险,金融机构也就缺乏动力去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现实中农业保险和中小企业贷款保险基本没有,县域担保公司只有两家,因实力有限,提供的担保支持很不够,且贷款抵押担保过程中手续繁杂、收费较高,政府虽然制定了相关信贷奖励制度,但力度不大,作用有限,财政贴息等政府配套政策没跟上。三相关制度不完善。现有的农村基本制度使得农村宅基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用于抵押担保,集体林权也不能抵押,成为制约农村金融的瓶颈。民间金融活动缺乏必要的法律制度环境,导致其管理混乱,蕴含着较大风险,难以发挥其县域金融的补充作用。
三、加强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存在的诸多问题,需银政企多方联动,多措并举,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借助东进融城和产业转移有利时机,实现“弯道超车”,支持我县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1.政府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营造良好的金融支持环境
一是要科学规划,加快发展。要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制定科学的县域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园区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用发展来解决问题。二是要完善制度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办法。进一步完善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政策。降低县域信贷交易成本,落实和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政策。尽快建立健全与民间融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民间金融活动提供必要的法律制度环境,引导民间融资由“地下”走向公开,走上合法经营之路,促进其健康规范发展。三是要建立和完善风险补偿保障机制,解除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积极发展扩大农业保险的品种和区域覆盖范围,鼓励对特色农业、农房等保险进行保费补贴。发展农村和中小企业小额保险,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建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进一步壮大担保公司实力,降低担保公司准入门槛,发展多层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减少和分散金融机构经营风险,鼓励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四是提高社会信用意识,打造“诚信宁乡”品牌。政府部门要协调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支持和帮助金融部门严厉打击逃废银行债务行为,规范企业改制行为,维护金融债权,在制度上确保良好信用秩序的建立,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在金融机构和企业及个人间推广使用信用信息报告,解决银行与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结合创建金融安全区、省级金融生态县、信用企业、信用乡镇、信用村和信用户等活动,加大对守信者的信贷倾斜。五要规范政府投融资平台。要严格控制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数量和贷款额,引导其适度负债,规范内部管理。地方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量力而行,严禁违反或规避相关法律的规定,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向社会公众集资等直接或变相提供财政担保。
2.金融机构要加强创新,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一是机构创新。建立和完善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积极支持成立更多的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规范民间金融,鼓励成立农村资金互助组,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和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体系,形成充分竞争的格局,搞活县域金融市场。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建立高效灵活的经营运行机制。商业银行要完善内部治理,进一步转变观念,做到抓大不放小,增强对民营中小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渗透和支持能力。农业发展银行要拓展信贷服务范围,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二是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针对县域经济特点,开发灵活多样的信贷产品,适应县域不同经济主体的信贷需求,创新担保抵押方式,鼓励开展权利质押、动产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宅基地和土地承包使用权抵押等方式,拓宽有效担抵押保范围,推行联合增信方式,引入贷款利率的风险定价机制,运用利率来覆盖风险。三是体制创新。改革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体制,建立符合县域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特点的信用评级、业务流程、抵押担保、风险控制等信贷管理制度,解决县域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制度。因地制宜,适当放宽贷款审批权限,赋予县级分支机构一定的经营自;要建立科学的风险考核机制,改变过分强调风险的做法,客观评价贷款风险和责任,制定相应的问责和免责制度,加强正向激励,做到权责对等。
3.企业要规范化经营,“三农”要规模化发展
一是中小企业要加快发展,诚信经营。企业要有长远规划,科学经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快发展。在发展的同时,要坚持诚信为本的经营原则,重视并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建立良好的银企合作关系,实现“双赢”。改变目前过分依赖银行的现状,符合条件企业要争取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行为,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二是企业要完善内部治理,提高信息透明度。县域企业要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账务管理制度和其它各种内控制度,以“法治”代替“人治”,努力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向银行提供真实可信的财务信息,减少银行的信息收集成本,使得双方信息尽可能对称。三是农业要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结合我县实际,引导农户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生猪、烟叶、种养殖业等特色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提供技术和市场指导,推广“公司+订单”等形式,带动广大农民发家致富。
4.人民银行要加强指导,优化县域金融资源配置
基层央行要充分履职,加强“窗口指导”,推动县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加快改革,完善内部治理,重点鼓励支持农业产业化、城镇现代化建设,加强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支持和监测,通过支农再贷款提高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力度,引导县域银行将资金多投向本县范围内,优化县域金融资源配置。
参与文献:
[1]李志刚.对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中国金融,2003(04).
[2]陈军.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主要矛盾及对策[J].现代金融,2007(08).
篇7
全球经济差异化复苏引致的利益博弈,将转型中的中国经济推入更趋复杂、更具挑战的境地。而“以我为主、内挖潜力、外拓市场、顺势而为,在发展中转变、在转变中发展”的中国模式将帮助中国经济进入更具可持续性的长期增长路径。据IMF的预测,未来5年,中国经济有望实现年均9.515%的增长,增速虽小幅低于“十一五”期间的11.2%,却明显高于新兴市场同期的6.58%和全球经济同期的4.55%,并大幅高于“十二五”规划7%的增长目标。中国经济如能以平均增速小幅下降为成本,实现经济结构的深层转型,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实现3个层次的四大转变,则有望实现兼具超预期性、稳健性和较强力度的可持续增长。
在宏观层面,以消费主增长引擎地位的巩固为核心标志,以增长质量的提升为外在表现,以民富格局的实现为物质基础,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主要抓手,以中观层次的产业结构转变和区域结构转变以及微观层面的企业层次转变为具体依托,中国经济有望确立内生增长模式。消费率有望触底回升,投资率和储蓄率将渐次下降,据IMF预测,未来5年,中国投资率预估值分别为48.565%、47.964%、47.039%、46.091%和45.238%,储蓄率预估值则分别为54.278%、54.269%、53.848%、53.324%和52.863%。消费率触底回升的基础是消费能力提高、消费预期的改善和消费环境的营造,消费能力的提高依托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消费预期的改善依托于就业创造能力的提高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消费环境的营造则依托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消费金融的推广。
在中观层面,科技创新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大产业有望协同互促,新兴产业则有望快速发展。从全球潮流看,后危机时代新科技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将快速发展,与此相对应,中国将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增加值的GDP占比有望达到并超过8%。此外,区域经济增长极有望多点开花,区域集聚效应将初步显现,资源跨区域的优化配置有望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的内在潜能。区域结构的转变将以比较优势发挥为原则,以流畅的生产要素跨区流动为依托,以有序的产业跨区转移为手段,以金融集聚激活经济集聚为核心,以区域增长极的梯队建设为内容,以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和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扶持力度为抓手。
在微观层面,中小企业有望获得长足发展。企业层次的转变将以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为切入点,以完善中小企业政策法规体系为前提,以培育中小企业竞争力为抓手,以发挥中小企业鲶鱼效应为目的,以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发展为内容。推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与消费需求的拉动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 “十二五”伊始,第三产业GDP占比有望从“十一五”平均的42.21%初步上升至45.21%,随着居民消费更偏向个性化、多样化和便捷化,而中小企业快、灵、活的特征使其能够充分满足消费者的各类要求。在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培育过程中,中小企业作为生产要素快速流动的主要载体将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在全球金融深化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创新依旧是金融机构的核心生存理念,但在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后危机时代,金融稳定仍然面临较大压力,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需要更为稳健、更注重基础资产质量的金融创新。在稳健创新理念的引导下,中国金融发展或将呈现出融资渠道多元化、金融体系多层化、金融服务综合化、区域金融集聚化四大重要趋势。
次贷危机并未改变全球直接融资市场快速发展的长期趋势,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数据测算,1987年至2010年全球直接融资市场规模年均增速为3.72%,高于间接融资市场规模2.91%的历史年均增速。次贷危机企稳后, 2009年至2010年,直接融资市场规模的平均增速恢复至2.08%,而同期间接融资的平均增速仅为-0.96%,并于2010年下半年才重新恢复增长。“十二五”期间,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新型直接融资机构将进一步发挥直接融资功能,对传统融资模式形成有效补充,满足新兴产业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和居民消费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与此同时,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将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形成有效的互补结构,共同满足大型项目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需要。
同时,全球衍生品市场的长期发展趋势也并未因次贷危机而改变,截至去年末,衍生品市场在全球金融市场规模中的占比依旧高达85.01%。而中国也仍将大力发展股市、债市、衍生品市场等多种金融市场,开拓农村金融市场,培育股权交易市场等新型金融市场,逐步形成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更大程度地发挥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篇8
[摘 要]如何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推进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是我国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论述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并且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金融危机;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9-0062-01
1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近几年来,金融危机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发展,虽然通过全球改革政策来挽救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的严重打击,但是由于金融危机波及范围之广泛,再加上发生的经济危机在短时间内不能有效解决,这使全球开始对经济进行深刻的反思。经分析发现,爆发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全球经济发展方式不协调,这就必然导致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并且对全球经济影响极大。
全球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当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方法,革新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且形成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各个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的迫切要求。正因为全球经济发展方式的严重失调,使金融危机一直危害着全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全面并且透彻的去分析此次爆发的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与美元在世界上货币所处的特殊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经济的发展处于世界的前列,并且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究其原因,我们不难看出,美国利用对世界其他国家发行国债并且对外贸易中所存在的贸易逆差是其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一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为了确保美国对其的投资,持续的购买美国的国债并且向美国以低价出售国内能源,这种形式上所谓的“协调”,在实际上只是促进了美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却极大的危害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利益,金融危机的爆发最终揭示了这个虚伪的“协调”,使美国经济迅速衰退,导致了全球经济严重受到了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性影响的打击,如果不尽快的调整全球经济维持到新的平衡状态,那么,金融危机将会持续的影响全球经济的发展。
所以,客观并且深入地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且合理地转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 国际金融危机对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
2.1 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中的弊端
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为高度消耗能源、高度影响环境、高度的资金投入,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只是暂时性的,不能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长期的推动作用,而且严重的消耗了我国的能源储备,对环境也造成了极大的污染。以短暂的能源损耗来换取经济发展的繁荣,必将导致我国经济付出沉重的代价,而且近几年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打击,直接影响了我国经济政策的改革。
2.2 革新市场经济体制难度较大
(1)只有不断地去改革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断冲击,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国有企业的扶持力度,而对一些非国有企业,国家政府却没有进行有力的支持,最终使一些非国有企业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破产停业,这必将会增加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的矛盾,甚至形成经济上的恶性竞争。
(2)发展我国市场经济要求政府不能过多的干预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与国家政府之间应该有明确的界限,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经济问题发生。但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家政府会对市场经济进行必要的干预,来帮助我国市场经济渡过国际金融危机的这道难关。
2.3 经济增长产业之间的带动转变难度较大
只有通过加强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加强新型农业的发展以及促进制造产业的发展速度,才能使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但是金融危机大大影响了经济转变的过程,具体表现在:
(1)由于现在农民工失业问题严重,使大量的农民工返乡大大增加了农村多余的劳动力,而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剩余,使土地的压力增大,农业生产严重滞后,影响了城乡一体化的改革措施的推进。
(2)金融危机的爆发,严重抑制了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由于工业在金融危机的压力下不能正常生产,这就使服务业的物质匮乏,最终导致服务业的发展停滞。
(3)我国制造业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负面性影响,造成了产品积压,无法找到销路的僵持局面。 3 面对金融危机我国采取的措施
3.1 加强对制造业的发展
我国劳动力比较丰富,因此,在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上有着很大的优势,而且我国的制造业的产品以物美价廉的特色销往世界各地,给我国制造业不仅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而且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如何加强制造业的发展,要从以下几点来着手:
(1)质量是工业制造产品要把好的第一道关,不能只求数量上的增大,重点要加强制造业中产品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制造业经久不衰。
(2)国家不能只注重大型企业的发展,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也应该加大扶持力度,这些中小型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3.2 调整外部资产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1)我国的一些企业已经处于领头企业的地位,在行业整合的产业链下,金融的杠杆可以使更大的企业放大市值,从而处于一个与国际巨头竞争的地位。
(2)我国近一些年一直处于一个稳步的发展态势,世界500强的公司排名也越来越靠前,这些企业可以充分的利用一些占据产业链高端的跨国巨头企业受到冲击、股权被贬低的“天时”,去参股这些跨国公司。另外,轨道机车、发电设备、汽车等行业的企业也可以充分的利用自身的强大订单配置能力,考虑参股上游的公司。
(3)我国可以对于外汇的储备进行多元化的配置,利用外汇的储备来增加对我国战略能源的储备。需要鼓励银行把支持实体经济放在全球的产业布局上来。需要实行精细化管理,企业如果想要做强离不开先进的管理方式,质量管理需要落实在每一个行动上,彻底摆脱“求数量、求速度”的传统管理观念。
3.3 促进国内消费
由于收入状况的不佳或者环境因素的不允许,导致了我国国民消费水平较低,因此,提高我国国民的收入,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并且提高就业率,是促进我国国民消费的有力措施。受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国民消费水平再度降低,因此,制定合理的消费方案,并且创建良好的消费环境,是促进我国国民消费的必要措施。
3.4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政府应该大力的支持并积极的引导我国国有企业经济的发展,在金融危机的威胁下,为非国有企业开辟出一条经济发展的道路,努力地维持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平衡。
篇9
一、金融经济力在城市化中的判定
(一)在“城”中的判定
在这一部分中,需要考虑到城市水源状况、交通状况、建筑比例、通讯覆盖率、废物处理能力、能源供给能力、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等因素,通过这些因素判断非农人口生活用地以及非农业生产用地这部分土地状况。“城”在经济运行状态上主要包括两点,即市政经济以及土地经济。市政经济是由政府来维护,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生活、生产所产生的公共服务,属于市场经济差异发展下的必然结果。土地经济指的是土地价格的多样化,当土地受到垄断地租、极差地租以及绝对地租影响时,土地价格会随着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在不同城市中呈现价格上的差异性产生波动,受到市场主体对土地使用内容、选择倾向以及竞争程度影响,对“城”的发展产生干预作用。
在对“城”的需求分析中,城市产出以及城市地租均会衍生出生活性需求与生产性需求这两种增函数,同时产生投机性需求这种减函数。相对而言,对“城”的各项供给可看作政府所提供的土地资源以及土地承担的负载物数量、质量等共同形成的供给物。当增函数与减函数处于相等状态时,“城”的经济运行便倾向于均衡态。
(二)在“市”中的判定
城市化经济运行中,“市”指的是一定的市场交易中心或是买卖场所,受到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交易结构、经济主体、经济流量以及经济流动方向;二是经济政策、经济组织以及经济制度。两者共同作用下,“市”更多能够反映出社会经济关系的空间状态、方位。在宏观表现上,“市”的经济运行表现可分为以下几方面阐述:
1、市场利益主体
市场利益主体体现在城市生产者的生产投资活动、消费者储蓄能力、个人投资行为与消费行为、政府部门的投资与消费行为以及转移支付。
2、经济流量
经济流量类别主要为国民财富(这里指的是目标城市所创造的城市财富)的扩大再生产以及资源优化配置、城市居民收入变化形态与运动轨迹、社会资金的投入使用以及循环周转。
3、城市市场结构
城市市场结构主要表现为消费品市场(这里更倾向于农产品市场)、服务市场、要素市场(以金融市场为主)、产权交易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
在需求方面,“市”的需求是对不属于“城”状态下所产生的需求欲望,同时能够在这种欲望下产生的可支付货币量,包含生产者、消费者以及政府在城市中的产品购买消费以及投资行为。“市”所产生的供给主要在于城市市场中意愿出售的非“城”的商品价格量(包含要素投入带来的价值提升以及中间投入带来的价值转化),通常表现为收入、储蓄、利润等货币形式。当增加价值与转化价值处于相等状态时,“市”的经济运行便倾向于均衡态。
二、金融经济力对城市化经济的作用
理论上,金融经济力对城市化经济在运行上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调节作用。由于金融属于社会性市场资源,其能够优化城市化经济中经济体制关系以及各变量内部联系,将现代经济资源优化配置,形成金融经济力。
(一)金融经济力对“城”的作用
城市土地是“城”的中心点,当城市土地被逐渐资产化,地租由此产生,成为了利息的典型代表。在市场利率变动影响因素方面,除了城市区位不同造成的富集度、竞争力度以及区位差异外,地租程度的其它决定因素与利率呈正相关。换言之,利率是金融经济力对“城”产生影响作用的施力点。另外,金融对“城”的影响还可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居民收入
城市居民收入分配环境下,金融市场的发展会影响到居民对收入的进一步分配。当金融状况较稳定时,可能催生一部分投资者。若投资渠道便利,极可能产生投资热潮,促进城市居民个人的投机性需求。同时,贷款利率可能在此环境下有所下滑,融资渠道拓宽,企业的投资性需求与生产性需求可得以满足。
2、房地产交易
房地产交易对“城”的投机性需求以及生产生活均会产生影响。金融市场以及其名下的子市场发展状态均会影响到“城”的需求状况,成为重要影响变量。
(二)金融经济力对“市”的作用
当供求基本上处于平衡状态时,城市化经济在发展上便会处于相对容易、稳定阶段,这是实现城市化经济均衡运行的保障。金融经济力对“市”的调节属于短期调节,通过外部机制与内部机制让其运行更倾向于均衡化,将非均衡条件下的影响因素纠正。
将城市看作封闭状态,“市”及经济运行状态便会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且这种影响力较大。若想要从非均衡达到均衡,其需要依靠金融经济力对城市内部供求的影响。
三、城市化经济运行中金融经济的利用策略
(一)促进金融体系更具包容性
包容性的金融体系更能够让城市化经济倾向于均衡发展,其需要让各项金融服务更具普惠性,让弱势融资群体同样能够享受到平等的金融服务。在这一环境下,金融经济力可借助金融分配效率等因素消除城市化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机会不均以及贫困现象,满足城市化本质需求。
(二)调节城市地租
作为城市化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稳定、均衡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城市地组已经成为了经济运行的首要力量。在金融经济力控制下,土地市场的自由流转机制应不算完善,在建立健全相关政策背景下优化多样化投资工具与投资品种,让其始终处于对城市化经济均衡发展起到推动的地位。例如可加大对城市的市政服务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发型不同期限的市政债券等,达到对城市地租的调节功能。另外,还应充分发挥宏观级差地租的调节功能,充分了解不同区位下土地的价格、利用情况以及利用率,为城市化经济的均衡、和谐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篇10
回归需求导向,就是要从根本上转变经营理念,把支持实体经济的观念植入商业银行战略、制度、流程、企业文化等。要使银行家们充分认识到,脱离了实体经济的自我繁荣最终将使银行业成为无源之水。回归需求导向,就是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实体经济的需求调查、分析、整理、挖掘工作,就是要深入研究实体经济的运行规律,科学把握实体经济各种经济主体、各行业产业、各种业态、各种商业模式的运行特点,并对实体经济的需求作出回应。回归需求导向,就是要放弃自我繁荣的倾向,合理配置资源,通过技术、机制的安排将有限的信贷资金精确地使用到最能够产生效用的领域。从另一方面看,实体经济本身的发展对于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问题至关重要。如果实体经济不振,整个经济处于投机气氛浓重的情况下,银行业自然就要处于两难之中,如果支持经济则很少能够找到合适的对象,特别是一些地方金融机构如果整个地区都是一些投机企业,则难免受到影响。如果不支持则银行业机构本身很难获得发展。这也说明实体经济的发展是银行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因此,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的问题不只是银行业自身的问题,也是整个经济的问题。应该从各个层面鼓励企业家、个体创业人员专注于事业,精耕细作。
顺应调整、升级要求,确保支持实体经济方向的正确性
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就要准确把握实体经济发展方向,注意实体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方向,并以此确定支持对象,确保支持方向的正确性。
首先,要准确把握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战略性新型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列为重点支持对象。支持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支持企业的技术改造、产业链的延伸、先进工艺的采用。需要商业银行有效整合投资、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社会金融资源,融合股权与债权,推进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切入直接融资金融服务链,构建新型银企合作关系,为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其次,要支持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对于符合绿色经济、节能减排降耗、环境保护的产业要大力支持,比如,有机绿色农业项目、清洁生产型工业项目等。重点支持列入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的企业项目、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循环经济技术项目、重点污染源治理项目以及市场效益好、自主创新能力强的节能减排企业。在实体经济发展进程中有保有压,部分落后行业等需要尽快淘汰,尤其是高耗能、高污染、产能高度过剩且没有市场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行业,要尽快退出。
第三,要支持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符合改善民生的产业。商贸流通行业、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一些与百姓生活密切的商圈、综合市场、供应链、产业链应大力支持。能够带动农牧民增收的龙头企业应该大力支持。积极推进消费金融,高度重视并加快互联网、移动支付等新技术,新服务渠道的运用,促进向消费型经济转型。
第四,竭力支持符合科学发展的企业和产业。政府盲目追求GDP而进行的一些经济活动比如造城运动需要慎重对待,对于政府经济主体盲目多元化经营、脱离主业的经营行为需要慎重对待,对于经济主体的投机行为不予支持,对于一些不符合发展方向的低水平重复项目应坚决退出。
第五,要主动调整业务结构和客户结构,将有限的信贷资源从大型企业、国企向民营、中小及小微企业倾斜,从经济发达地区向其他地区均衡,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稳定就业,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协调发展。第六,根据实体经济转型的方向设计金融服务模式,努力融入价值链,实体经济提供高附加值、低成本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转型方向保持一致,共融共生,共同发展。
实现科学定价,确保银行业与实体经济的利益分配关系的公平性
去年以来针对商业银行暴利行业的讨论甚嚣尘上,这与商业银行产品、服务的定价是密不可分的。实际上确实有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定价过高,大有竭泽而渔之嫌。根据目前的市场结构与态势,多数地区资金紧缺,特别是小微企业。考虑到国家对于银行机构准入的限制,这种局面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商业银行定价偏高,客户也能够接受。实际上应该从更加长远的角度看,如果银行的利益过多,则实体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影响,而且也不利于银行业的整体声誉和形象。因此,商业银行要通过完善贷款利率和金融服务的定价机制,通过更加精细的风险定价技术,结合企业成长周期、行业特点、区域集群情况、信用状况、盈利水平等准确为产品和服务定价,努力处理好与实体经济的利益分配关系。即使是在谈判地位优越的情况下,也应该合理定价,避免损害实体经济的长远发展。鼓励商业银行通过精细化的管理降低自身运行成本,鼓励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通过成本管理、风险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提高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风险定价重要参数),保持商业银行产品、服务价格的较低水平。
完善风险管理,确保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在强调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能以增加金融风险、扩大金融风险为代价,所以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提高管理风险能力,确保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首先,应着力注意研究转型期经济运行特点及相应的授信风险特点。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该深入研究实体经济运行的政策风险、市场风险、行业风险,深入了解行业、企业的具体特点,把握规律,提升专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稳健性。避免出现系统性风险、区域性风险。注重研究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的特点。各商业银行在实践中已经总结出了针对小微企业的风险管理办法。应在此基础上继续挖掘,深入研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努力提升专业化能力,有效控制转型期产业升级的行业风险、宏观调控的政策风险、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其次,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该不断创新风险管控的理论、模式、技术等,从风险识别、计量与监测、风险处置等环节推进精细化管理,努力降低风险水平,实现银行业与实体经济的和谐共生,共同发展。
加强银行业自身的创新与转型,确保支持实体经济效果的可靠性
从商业银行的现状看,经营理念、市场定位、经营水平还不能够适应支持实体经济的需要。加上实体经济不断发展和创新,这就需要商业银行自身加快创新和转型步伐,确保支持实体经济效果的可靠性。
首先,要进行融资方式和信贷产品方面的创新。要对实体经济的需求进行分析和挖掘,在此基础上围绕实体经济的需求,设计商业银行产品或融资方案,使产品或融资方案的结构和要素与支持对象的业态特征、现金流结构、信用资源、资产负债表高度契合。
其次,紧密关注实体经济性形势的变化,关注新的业态的出现,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关注新的需求出现,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产品和授信模式的创新。
第三,通过与同业的合作,为实体经济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与基金、租赁公司、投资银行、保险企业等合作推出跨行业的综合金融服务,积极地拓展像债券承销、资产交易、委托、股权融资、私人银行、基金托管等金融资产服务业务,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第四,通过创新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增值型、延伸型服务。提供专业化的资金管理服务、延伸性的增值链服务、个性化的顾问咨询等,全面满足处于创业、成长、转型等经济主体的需求,满足不同层次的实体经济的多元化需求。
- 上一篇:小区绿化维护管理制度
- 下一篇:公司规章制度培训内容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