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地铁运营范文

时间:2024-03-22 11:33: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地铁运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地铁运营

篇1

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统计,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累计有45个城市开通城轨交通运营线路7978.19km。2020年初,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同年,上海申通地铁了《5G+智慧地铁白皮书》,北京地铁了《首都智慧地铁发展白皮书》。奉行“交通强国,城轨担当”的历史使命,遵循“推进城轨信息化,发展城轨智能化,建设城轨智慧化”的建设主线,落实“感知—学习—研判—决策—行动”为内涵的智慧城轨建设迫在眉睫。对此,构建统一的高精度时空基准,汇集地铁系统各元素综合时空信息与状态数据,搭建满足地铁运维所需的基础设施空间数字化地理信息平台,对于城轨智慧运维、城市地下空间基础设施数字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项目介绍

本项目针对地铁运营管理过程中存在沿线地上建构筑物与地下管隧设施精确定位、土建设施及周边环境信息不全面、保护区可视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和需求,以某城市地铁运营公司的基础设施空间数字化地理信息平台建设为例,收集在营线路的线站区间信息、土建设施信息,地质、水文,勘设平面图、剖面图,以及保护区内地上地下的建构筑物、管线、风险源等数据,对其进行梳理、整合、优化,形成结构化、标准化的地理信息数据,存储至地理信息数据仓,形成城市级全网络时空地理信息数据湖,构建智慧城轨基础设施空间数字化地理信息平台,为地铁的智慧运行、智慧维护、智慧管理、智慧客服奠定数据基础,为后续业务系统开放空间调用接口,为空间开发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2平台设计

智慧城轨基础设施空间数字化地理信息平台研究与应用涉及诸多方面,既要考虑当下各业务应用场景,又要思考智慧地铁后续服务支持;既涉及到平台的安全性、可复用性、可冗余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又需思考顶层整体规划、分阶段分期建设。

2.1顶层设计

建立地铁沿线基础设施时空地理信息“一张图”,融合空间地理模型、线路数据、遥感影像、电子地图等,实现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不同纬度的可量化、可视化。顶层设计整体构想是实现感知层、数据层、业务层产业链支持,为后续线路接入提供可扩容性,及相关智慧应用提供空间数字化接口服务(图1)。

2.2功能特点

智慧城轨基础设施空间数字化地理信息平台基本功能实现查询、定位、量测、检索,以及开放其他业务调用接口,其功能创新表现为:全:提供车站内详细的暴露空间和地铁非暴露空间、隧道路线、车站及沿线周边地图、附属设施等多尺度空间信息;准:支持地铁网络客流、列车、设备设施、环境的时空分布的空间地图、空间分析和时空展示的高精度时空融合场景,支持与北斗定位导航对接的快速定位、导航、路径规划、轨迹追踪等多功能;多:可视化形式多样,有基于地图的二维展示、基于三维的场景展示、专项数据的清单列表展示、宏观微观展示等;动:构建数据采集、更新与反馈机制,实现数据库的动态更新;省:支持客流预测客运管理、设备管理、应急指挥调度、平行推演等专项分析的空间数据共享使用,无需重复构建数据底层,节省成本。

3应用案例

地铁保护区是指地铁车辆在轨道交通线路上运行必须确保线路结构有一个安全的空间,该空间一般在结构周边50m范围内的空间。保护区管理是地铁安全运行和维护的重要内容。基础地理信息一张图可为地铁保护区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结合保护区施工审批、安全巡检、监测检测等业务,实现数据湖与应用系统之间的反馈与更新,对于地铁保护区安全管理、提质增效发挥重要作用。

3.1基础地理信息平台

提高数据治理能力,实现“安全用数、高效用数、用优质数”,才能更好的支持数据创新应用,实现数据价值,推动地铁保护区管理数字化转型。保护区数据治理主要是把结构化数据(含模型、CAD图、工程建设信息、地铁运营数据等)、非结构化数据(含报告、PDF文件、图纸、图片等)集成到智慧城轨基础设施空间数字化地理信息平台,并实现检索、定位、查询、量测等基本功能。结构化数据,以地铁运营线路数据为基础,结合沿线地理地信、周边环境、土建设施、地质平面图、地质剖面图、管线调查图、遥感影像等,对其进行相应的梳理,形成“采集—处理—表达—分析—服务”一体化的智慧决策系统(朱合华等,2018),建立规范化的数据标准,进行数据归仓入库,健全数据治理体系,构建地铁保护区基础地理信息“一张图”数据仓。同时,对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分类分仓,赋予时空地理信息,利用索引技术建立非结构化数据检索,将不同环境中的结构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有机结合,构建知识、轨迹图谱,实现在线“一张图”快捷浏览及便捷查询(图2)。

3.2地铁保护区安全巡检业务

轨道运营线路工程地处城市繁华区,周边环境复杂、高楼林立,地下管网密集,安全风险因素较多;保护区内工程多、参建单位多、安全施工信息和数据多,综合管理压力大;传统保护区现场巡检只能通过文字和现场照片进行说明展示,不能满足“实时掌控、全局把握”的需求。地保巡检人员努力掌握和运用信息化技术,借助基础设施空间数字化地理信息平台技术实现对地铁保护区进行巡查、管理,增加覆盖范围及巡查频次,精确巡查点位并通过对以往数据进行比对,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通过智慧城轨基础设施空间数字化地理信息平台,将地铁运营过程中对地铁沿线在施工程及其周边环境信息掌握不全不精准及保护区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的问题予以解决,对沿线及周边环境空间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综合治理,引进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安全巡检水平,进一步完善保护区管理制度,解决地上建构筑物与地下管隧设施精确定位、设施及周边环境信息不全面、巡检信息化等问题,为生产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依据,促进轨道交通安全、高效运行,为保护区综合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3.3地铁保护区施工审批

地铁保护区施工审批:一方面依靠空间数字化地理信息平台形成三维可视化的地保预警区域,加强保护区内的施工作业规范化,保护合法合规作业、提高对违规施工的联合执法力度;另一方面将保护区内的水电气热等管线、建构筑物、风险源可视化,借助日渐成熟的三维地质模型(宋越等,2019),方便施工的精确定位、风险规避,确保地铁正常运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规范施工作业、强化联合执法方面,无论是施工方在未制定地铁保护方案同时也未征得地铁公司同意就开始施工作业;还是施工方的地保方案经过地铁公司审查或专家评审同意,手续齐全,但施工作业中仍未按地铁保护方案实施(高墅,2020);这都需要加大地保安全巡检频次,精确定位施工作业区域,及时触发施工审批预警条件,全面监控违规施工情况。依靠移动手持端APP、高点全景相机、无人机巡检、工程审批预警等,形成多部门联动、监管执法一体化的预警处置机制。

3.4地铁保护区自动化监测

智慧城轨基础设施空间数字化地理信息平台在地铁保护区土建设施自动化监测管理方面应用较为广泛。既可对土建设施进行日常维护性监测,又可对所在重点区域进行沉降、位移、地下水等监测,也可对重点区域地质进行监测,如大地沉降、区域水文等。就土建设施监测而言,可借助部署其上的传感器及感知设备,先将基准点与变形点的数据传回边缘Edge计算节点,进行结构化预处理;再将计算结果传回空间数字化地理信息平台数据仓,实现自动采集、预处理、回传、存储、变形趋势分析及变形报表可视化。通过实时在线的现场自动化监测,实现监测数据在智慧城轨基础设施空间数字化地理信息平台的模拟仿真;土建维保部门根据仿真结果,发出人工复审及修补指令,进行相应流程环节(图3)。

篇2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关键词;细节;机会;状态;幸福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1-0023-05

当前的学校教育改革包括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对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系统的深度变革提出了一系列挑战。关于教师专业成长,已有大量的论述和实践报告,本文在这里不以专业的视角系统论述,而仅从个人的局部理解出发,尝试着以四个关键词——“细节,机会,状态,幸福”串联起若干看法。在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里,“关键词”是最为活跃的一部分,在他的表达或与他人的精神对话中,“关键词”折射着他的性情、智慧和价值观乃至努力的人生方向,或者说,一个人在他的日常生活里有怎样的“关键词”,他就有怎样的精神生活。

一、细节

关注细节,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例子。人们常常提到的一个例子就是上海的地铁,上海的地铁一号线是由德国人设计的,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直到中国人自己设计的二号线投入运营才知道其中有那么多的细节被二号线忽略了,结果二号线运营成本远远高于一号线。比如三级台阶的入口,地铁一号线的每一个室外出口都不是和地面齐平的,要进入地铁口,必须要踏上三级台阶,然后再往下进入地铁站。这三级台阶,在下雨天它可以阻挡雨水倒灌,从而减轻地铁的防洪压力。事实上一号线内的那些防汛设施几乎从来没有动用过,与之相较,地铁二号线却曾发生过雨天被淹的惨剧。

再看教学中的例子,在某一次公开课上,教室里只有20个学生,左右两侧各有5张课桌10个学生,小组讨论时,教师让4个学生一组,这样每组最后剩下两个同学,他们因为人少看不出有多少合作的可能或意向,在那里孤独地静默着,所以小组交流时效果没有预期的好。可是同样的学生,到了第二节接着上另一学科的课时,教师让每排前两桌的四名同学各组成一个小组,每组剩下的6个同学则被分成两组,其实只要一个同学转过身去和先前那两位孤独的同学组成一个讨论小组就行了,这样全班就分成了6个小组,也不是人数平均为4人的5个小组,显然小组交流的效果很好,到了小组发言每个代表陈述的都比较有条理。原因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教师轻轻的一个转座示意,照顾到了那最后的四个同学而已,就是这样一个细节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凸显了教师驾驭课堂的高超技巧。在教学中,只有善于发现和观察细节的人,才会放大细节,深度分析细节,最后会改进和优化细节。一个优秀的教师正是在细节中锤炼教学技能,通过细节中学习教学艺术,从细节优化和独立思考生成教育智慧的,这就是关注细节的价值。

就教学而言,一切细节之处,看似可有可无,但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课堂内外,可关注的细节很多,值得分析的细节也很多,关键在于“场”内的人,有发现细节和分析细节的眼光和技术。细节不是鸡毛蒜皮,细节是那些对提高课堂教学综合效益有用的关键事件。课堂中不经意的细节可以透露出教师的高超智慧或者瞬间的处理技巧,是个人教育思想理念的行为折射,在简单的教学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观念。细节可以提供深度分析课堂教学的素材,在于对它通过分析之后得到的方法、思考和观念。细节的优化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教学的智慧和艺术问题。

这几年我们发展并实践了称为“N+N+N”的评课方式,意思就是在有限的评课时间里,说出N个可以说得清楚的优点,N个可以让授课者心悦诚服地接受、剖析清楚的缺点和改进建议,外加N个课堂细节的放大分析,至少要2+2+3,这一评课模式在青海省大部分规模较小的农牧区学校有了较好的效果。仅仅说说优点和缺点不行吗?我们认为不行,因为少了支撑优缺点的描述性和分析性的细节证据,评课和改进就难以深入。评课中要善于发现、表扬和放大教师在细节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又要恰当、委婉地指出可商榷和改进的细节。

实践证明,教师在自身专业成长过程中重视对教育教学细节的处理,有利于从关注细节上升到Big idea(大观念、大理念),最终内化为教育智慧,建立起一个开放的研究系统,激发自己的深度思考,显化教学过程中的隐性智慧,促进教学思想的碰撞和优化。同时,我们又不能拘泥于细节,不能对细节过于苛求和批评。要把细节放在课堂、教学和教育的大背景下加以审视,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研究问题的方向都错了,关注细节还有什么用呢?主流问题发生变化后,细节的意义就不大了。对于教学,仅有关注细节显然是不够的,花必须放在天堂中,每朵花必须放在合适的天堂中,因此必须要考虑问题的宏观架构和本质方向,要兼顾“大”和“小”,反对舍本逐末。

二、机会

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珍惜、发现、用好工作生活中涌来的机会很重要。

篇3

在胡奎看来,智慧城市就是要让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更便利,更舒适;在智慧城市的建设热潮中,应该回归理性思考,不能“”;真正的智慧城市是有地方特色的,要把当地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人们愿意去那里工作和生活,就是它的特色。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难题很多,顶层设计最为艰难,难在复合型人才的匮乏。而在这方面,方正集团优势明显,旗下五大产业集团的资源整合,已经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综合实力。在一些“智慧点”上,方正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像智慧医疗、智慧公安、智慧社区等。然而实现由“点”到“面”的飞跃,路途还很遥远。这不仅需要跨界思维,更需要政产学研相结合。

以下内容根据胡奎的演讲实录整理:

智慧城市热潮涌动

智慧城市是方正信产集团主打的业务方向,今后若干年会在这个领域投入几乎全部的精力。

智慧城市这个话题很热,截至目前,全国有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已达193个,另外有300多个城市已进入智慧城市建设阶段。未来10年,与智慧城市相关的投资有望超过2万亿元。

但是智慧城市真正做什么?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有些人把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叫智慧城市,也有人把城市的数字化建设叫智慧城市,这都是很好理解的,因为不管是信息化还是数字化,都看得见摸得着。

怎样让城市具有智慧呢?如果城市能像人一样,能够自己思考问题,自己适应环境,并能给居民提供满意的服务,人们就更愿意在那儿工作和生活。我想这样的城市,可以慢慢把它叫做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非常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在全世界范围内,目前还没有一个城市能够真正“号称”是智慧城市。但是有些城市已经在服务智能化和服务贴心化方面慢慢逼近,会让人越来越向往到那样的城市工作和生活。

大家如果关心IT产业,关心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今后的应用领域或者服务方向的话,也应该关心关心智慧城市到底要做什么?很可能大家能从中发现一些商机。在智慧城市的建设大潮中,可能会延展出新的商业模式和生意模式。

建设智慧城市的核心就是要给城市灌输一种能力,让它变得更加智能,更加智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人。这实际上也是方正信产的理念。我们就是要做智慧城市的真实贡献者。

为什么各个城市都对智慧城市非常感兴趣呢?从城市的管理者来说,他们希望有政绩。在不再只追求GDP一元要素的前提下,怎样让自己管理的城市脱颖而出?智慧城市是一个很好的理念,而且符合国家大战略。

不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政府层面,甚至是服务于智慧城市建设的企业层面,大家都有很高的战略高度。当然也在向国际学习,比如美国专门出台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NII,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GII等,其实就是想把城市打造得更智慧、更智能。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有一个智慧城市排名。排在前几名的有维也纳、多伦多、巴黎、纽约、东京、柏林、哥本哈根、香港、纳赛罗纳。排名仅仅是一个参考,更重要的是看各个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做了什么样的投入和布局。

顶层设计难在统筹

要建好智慧城市非常难,包括方正信产刚开始做智慧城市的时候,都是从一个点切入的。比如先做一个智慧交通,再做一个智慧园区。一个城市的建设就更难,因为要涉及城市综合管理和运营的方方面面。

现在的城市运营和综合管理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条块分割。一个城市按照职能划分了很多条条块块,但是划完之后,各自都往纵向深度发展了,横向联系不够紧密。比如交通部门就只管交通,医疗部门就只管医疗,互不搭界。

大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施工队在一条路上挖沟,一个月挖三遍。先是水务局开挖,过两天电信局也来挖,再过两天煤气管道部门又来开挖,给生活在附近的居民带来诸多不便。这就是没有统筹规划导致的结果。

中国很多城市在规划建设的时候,地面以上的东西是最关心的,比如盖一栋楼,楼有多高,容积率是多少,管得非常严。但是地下部分就漠不关心,其实地下埋了很多管道,纵横交错,是非常复杂的一件事情。

我记得曾经在中关村西区的一栋楼里办公,有一天突然网络断了。后来查清楚原因,居然是地下光纤被另外一个施工队挖断了。这就是当时做顶层设计的时候没有统筹规划,导致城市各个部门做不到互相协调配合。

做顶层设计,仅仅靠信息化的人才是解决不了的。方正是北京大学的公司,有天生的学校资源和研究资源,所以产学研结合得比较好。即便是这样,我们在做顶层设计的时候,仍感到困难重重。如果光靠IT团队,别说做顶层设计,就连综合设计都很难。顶层设计是跨界的,它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这也是它的难点所在。方正集团有这方面的优势,下属的五大产业集团互相配合,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实力。

北大医疗集团依托北大。北大下面有9家直属的顶级三甲医院,并辐射28家关联医院。北大医疗集团不光做北大的医院,也在全国拓展医院,现在在全国已经有多家三甲医院加入阵列。此外,北大医疗集团还依托北大科研力量,做基础药物研发。

北大资源主要做智慧社区和智慧园区。这个时候,可以把方正的医疗资源、教育资源、信息服务资源全部导进去。这些资源统筹起来后,社区和园区的房子就更加好卖了。有教育资源的话,孩子上学方便。有医疗资源的话,看病方便,等等。

方正物产集团主要做产业流通,以大宗贸易为基础的产业形式。在产业发展规划、产业设计流通领域,能做出好多的贡献。

方正金融集团主要做投融资。金融服务很多还是要落地的,不能简单在网络上签一个合同就完事。对于投资的来源和融资方案都需要综合设计,这必须要有专业的人才和专业的团队,否则光靠IT解决问题真的不现实。

方正信产集团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从顶层设计到垂直行业软硬件解决方案、再到城市大数据运营的全面解决方案。

实际上我们是把方正集团下面的五大产业集团协同起来,再配套北京大学产学研的支撑来做顶层设计。最后把政府加进来,走政产学研之路是绝对正确的,这也是今后的重点方向

智慧城市要成功,政产学研必须要结合,否则建不起来。

信息共享难在互联互通

信息共享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另一大难题,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大家在不同的时期,上不一样的系统,由不同的厂商提供不一样的标准的东西。比如,北京的地铁最早都是人工检票的,因为那时候信息化不够,标准化不够,一跨线就不认了。所以智慧交通需要标准化信息化作支撑。

十几年前,日本作为一项产业政策推出了ITS(无人驾驶智能交通系统)。一段不到十公里的路,全世界很多人都去试乘试驾,模拟各种车流由自己控制,有车怎样避开,碰到障碍物怎样避开。无人驾驶智能交通系统最重要的就是做到了信息标准化和信息互联互通。

智慧城市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以前提智慧政务、智慧城管、智慧交通等,但是即便这些都建好了,仍不是智慧城市。为什么?因为这些都是一条一条孤立的纵向系统。

我们要力争做到,通过城市数据服务与交换平台,把这些独立的系统全部贯穿起来,做信息标准化。也就是要做分层数据管理模型、分级数据交换模型,以及主数据的规范、定义和标准。各个系统是插拔式的,透过系统的耦合,能够全部接在一起。在信息化系统能够支撑的范畴内,真正实施信息共享。只有在信息共享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优化流程。这就跟人体一样,首先要保证血液通到全身。

落地实效要借助大数据

在日本,地铁和轻轨的月台上画了各种颜色的线条,区分六节车厢门、四节车厢门、急行车厢门,停车位置不一样,乘客排队也不一样。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同一条地铁线,发车的种类会多达10种,有每一站都停的,也有隔几站才停的;有特快、有快速、有急行、有准急,还有区间车。整个设计非常细化,管理车次调度的系统非常多,也非常精密。所以智慧交通真正落地必须考虑这样的问题。既要有经验,更要追求实效,而不是做面子工程。

北京的西直门立交桥,设计得就非常不合理,很多司机会步入“迷魂阵”。如果从动物园方向去西二环官园方向的话,其实就是一个直角拐弯,但是却要转3个360度的圈才能到达,绕三圈的线路轨迹就像一只蝴蝶。

今后,我们要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城市要真正智能化,大数据必须要起作用。通过分析建模形成一种智慧的判断。还以智慧交通为例,什么时间段派什么车次,这是非常不一样的。在日本,连公交车都有准点的,每一班车几点几分到基本上是靠谱的。支撑其运营的就是大数据。他们对人流、车流、路况,以及各个信号灯的情况都做了综合分析。

20年前,我在日本的时候就发现路口红绿灯的变化时间是可调的。没人的时候,不变灯,人一出现,灯就亮了,就可以过去。交通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国外是非常流行的。所以要让城市有智慧,落地实效性是非常关键的。这个过程可以借助一些IT技术,但更重要的是要结合顶层设计和多方位人才形成经验积累,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才能真正做到。

安全可控要靠民族产业

安全可控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又一大难题。我们国家尤其是信息安全领域是最可怕的,所有事情都不太安全可控。大家都在用智能手机,个人信息天天在分享。苹果表面上把GPS定位关了,但实质上还是在偷信息。这是没办法的。所以在新一轮国家政府主导工程中明确要求安全可控是非常重要的指标。

怎样做到安全可控呢?首先,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尽量使用可控的核心技术,包括软件和硬件。要靠民族产业的创新,真正替代国外的技术和产品。目前,从国家宏观战略上考虑,一定要把它当成核心关键词,否则今后遇到的屏障可能会越来越大。

要迅速采用新的思维逻辑进行综合布局,把我们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软硬件相关的解决方案尽量朝高精尖创新发展,在国家安全策略提升的前提下有一个很好的支撑。这是城市运营者在智慧城市设计中必须考量的重要因素。

篇4

在全国高铁网、城轨建设步入高峰的背景下,轨道交通信息化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投资主线。我们认为,高铁及城轨建设作为未来5~10年拉动经济的重要引擎,与之配套的信息化系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基建投资在前 信息化投入将后来居上

统计数据显示,当前中国铁路和城轨交通建设如火如荼,当前正处于投资高峰期,其庞大的投资规模对经济拉动作用十分明显,从产业链受益角度看,随着其建设进入新一轮,整个产业链都将依次受益。

按时间顺序,产业链上依次受益的是基建施工、工程机械、基建配套设备、机车车辆及其配件,以及智能化、信息化系统及设备。由于基建建设需2~3年,而信息化投资在基建完成之后,故轨道交通信息化与铁路和城轨基建投资相比明显滞后,未来几年将是轨道交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开始,但从投资视野看,当前布局恰逢其时。

轨道交通行业信息化前景十分广阔

在轨道交通大规模基础建设的背景下,信息化需求不断增加,轨道交通行业信息化也具备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主要体现为应用范围的逐步扩大以及市场的不断拓展。

铁路信息化应用范围广

信息化在铁路领域的应用范围极广,涉及到运营、管理、安全、服务的方方面面,其中,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是铁路信息化的三大主要应用领域。

国家《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明确了我国铁路信息的发展目标,要求到2020年在全路建成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管理科学、经济适用、安全可靠、具有中国特色的铁路智能运输信息系统。为实现这一目标,未来信息化的应用范围将不断扩大,并将最终覆盖我国铁路的各个领域。

应用范围的扩大极大拓展了铁路信息化的市场空间。据赛迪顾问的统计,我国铁路信息化的投资规模近几年都保持快速增长,特别是最近两年的增长率更达到30%以上。受益于铁路大发展的延续,高速增长的势头仍将延续。

城轨信息化市场潜力巨大

由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交通问题困扰着我国各个大中城市,可以说,这些城市都有建设城轨交通的愿望和需求。2009年,国务院公布了地铁建设的3项指标:城市人口超300万、GDP超10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100亿元。目前,全国达标的城市有近50个,其中22个城市的地铁建设规划已经获批。未来,开通城轨建设的城市必然越来越多,这主要因为在我国城市化率进一步提升的背景下,那些达标未建的和新达标的城市将会加入城轨建设的大潮。

可以预见,至少在未来几十年内,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都会保持较快的速度增长。而城轨交通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行离不开信息化系统的支持,因而城轨信息化市场未来的增长潜力非常巨大。

根据近几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系统的市场规模在逐年提升,并且未来几年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这与我们判断的城轨信息化市场的趋势也正好吻合。

智慧铁路为铁路信息化打开新的空间

2009年,IBM在北京成立了全球铁路创新中心,提出了“智慧的铁路”的发展策略,这对现阶段的中国铁路可谓是“正当其时”。由于社会对铁路行业提出的更高层次的需求,我国铁路有必要借助智能信息管理实现突破。而“智慧的铁路”正是利用其可感应可度量、互联互通和智能化三大特点,实现智能信息的网络化,进而实现信息的互联和共享。

纵观我国铁路信息化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其背后的驱动因素无外乎是社会对铁路不断提出的更高层次的需求。过去,信息化的发展实现了铁路的安全、高效。而随着世界变得更加智能,对铁路也提出了很多新的智能化的要求,例如乘客能够快速、简便的对旅程做出最优的计划和管理,铁路公司成本减少的同时提高乘客服务的质量,通过对数据的实时分析对运行做出智能化的决策等等。然而这些新的需求在现有的信息化基础上无法实现,必须依赖更高水平的铁路信息化――智慧的铁路。可以说智慧的铁路是铁路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鉴于以上的分析,未来智慧铁路的推进必将引发对信息化软件和设备的新需求,例如RFID标签、传感器、自动识别设备(AEI)、智能化决策系统等等。这些新的技术、系统和设备在铁路的应用,将掀开新一轮的信息化发展。

迈入成长期 本土上市公司更具竞争优势

事实上,每个行业都要经历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生命周期,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成长性是不同的,其中,成长期是行业成长最快的阶段,是最具投资价值的黄金时期。我们将轨道交通信息化行业与成长期行业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轨道交通信息化行业目前正开始迈人行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极具投资价值。

我国轨道交通信息化巨大的市场吸引了国内外各大IT厂商前来掘金,然而我们却发现,本土的公司占领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他们是这块蛋糕的最大受益者,而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国外IT巨头却鲜有斩获。探讨背后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本土上市公司拥有国外企业不具备的竞争优势。具体来说,这些优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政策优势、本土化优势和市场优势。

政策优势

国家政策支持轨道信息化产业的发展,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铁路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对于行业内的本土企业,在政策和制度上给予支持。

本土化优势

我国铁路运输组织模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例如客货混运,因此国外的标准化系统并不能适应我国铁路运输的实际情况,需要进行相应的改进。又由于国外的厂商对中国铁路的情况了解远不如我们本土企业深入,其开发的产品在适应性等方面较国内企业要逊色不少。

市场优势

我国轨道交通建设的主体是国家,在市场招投标过程中,选择的天枰必然偏向我们本土上市公司。而对于先进入行业的本土企业,一方面,他们先进人市场,其技术和系统规范可能成为整个行业的标准,后进入者再想进入就有了壁垒;另一方面,他们能够积累更丰富的优质客户资源,拥有更多的项目经验。因而,本土的上市公司更具有市场优势,且目前已经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

篇5

1AFC设备维修管理系统现状

南京地铁现有AFC设备维修管理系统不能满足实际运营需求,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1基础数据没有系统整合维修/保养数据的收集主要由人工完成。AFC设备维修管理系统没有与AFC设备接口对接,无法利用AFC设备事件产生的维修/保养数据,该系统故障的数据与现场基础数据割裂。

1.2设备维修历史无法跟踪部分未列入资产的设备或部件/模块没有条形码,AFC设备维修管理系统无法跟踪其维修历史或周转次数。

1.3设备生命周期无法分析缺乏上述的维修/保养历史数据和基础数据,便无法对设备或部件/模块的生命周期进行分析,无从分析其剩余使用寿命,也无从判断设备的残失率、折旧率及更换年限。

1.4设备精细化管理无法推进由于没有设备/部件的维修次数、维修历史和周转次数等基础数据,因而不能分析库存成本和维修成本,进而造成无法对设备维修的换件成本、工时成本、库存成本等进行精细化管理;而且,基于设备生命周期分析来合理制定设备维修保养计划的工作也无法进行,设备维修管理的“维修—反馈—成本—计划”无法形成一个闭环,精细化管理无法推进。

2AFC-EMS基本思路

以工单为主线,以设备运营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指导思想,对故障维修、计划维护、状态维修的维修任务、作业流程、维修报告、物料消耗等统一平台管理,从而提高维修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将设备维护转化为运营生产力,如图1所示。

2.1统一平台AFC-EMS作为AFC维修工作专用的软硬件结合的信息化系统,是一个统一的AFC设备维修管理平台,在一个平台上完成所有与AFC设备维修相关的任务:设备服务状态的监控统计和事故报警、设备的故障报修处理、设备和备品备件的管理、用工和用料的成本统计、维修保养计划/设备采购预算/用工计划的管理、用户管理和维修知识库的管理等。使用统一的AFC设备维修管理平台能大大提升运营工作的效率,方便使用,方便人员之间的协同。

2.2RFID条码管理AFC-EMS以设备运营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指导思想,运用条形码/RFID(无线射频识别)等技术手段对AFC设备和部件/模块的全生命周期(入库、使用、移位、保养、检修、周转、报废)进行跟踪管理。即:在自动售票机、自动检票机等设备部件上贴上存储了设备编号、设备名称、使用站点,以及维修、使用基本情况等信息的RFID条码,在检修、维修、换件等情况下可以通过终端扫描设备更新、查询RFID卷标内储存的数据,并可把这些数据由终端扫描设备存储上传给AFC-EMS,如图2所示。这样,所有设备和部件/模块的基本寿命数据、状态、维修历史、维修次数、使用次数(交易服务次数从AFC获取)、周转次数都可以实现追踪和管理,工单的执行涉及的物料/部件成本、工时与人力成本、人员绩效等都可以实现精细化管理。当然,仅从AFC自身技术条件出发,不使用RFID条码,也可在AFC-EMS增加工作信息界面,人工录入由RFID条码管理的检修、维修、部件周转等方面基础数据。

2.3智慧运营通过精确的设备/部件/模块的基本寿命数据、状态、维修历史、维修次数、使用次数、周转次数等数据积累,可以统计和分析每一个(或同类品)设备/部件/模块的故障模式、频率、寿命和故障概率,从而实现优化设备资源配置、优化设备维护保养周期、优化设备采购预算和计划、优化备品备件的库存管理、及早发现设备运营的薄弱环节、降低运营风险、提升服务质量。总之,通过对数据的追踪和精细化管理,以及对历史数据的积累和分析,可以实现AFC设备运营的精细化管理,使地铁企业更加灵活,更加具有科学决策的依据和能力,科学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得以提升。

3AFC-EMS架构与功能设计

AFC-EMS基于J2EE的系统架构(见图3),位于最底层的是数据库,用于存储系统数据;上面分别是中间件层(数据持久化、事务处理中间件、工作流引擎和安全规则等)、业务层和界面展现层;左边是系统横向切分的面向方面的框架,如权限管理、数据传输、异常处理、日志处理、缓存处理和基础算法等;同时,本系统还需要留有和其它各已有系统进行数据交互的接口。从图3可知,在AFC-EMS架构中,业务层根据业务划分为以下几个模块:基础数据管理、设备管理、物料管理、工单管理、用户管理、运行管理、维修保养计划管理、报表管理、知识库管理等,其具体功能如表1所示。

4AFC-EMS实现特点

4.1与AFC系统深度集成与现有AFC系统深度集成,可根据AFC系统交易记录获取TVM(自动售票机)服务次数、TVM纸币/硬币模块的服务次数、Gate中Token读取模块的服务次数等数据,然后结合该设备/模块的基本寿命数据、状态、维修历史、周转次数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如图4所示。此外,AFC-EMS根据AFC设备监控情况的时间通知进行工单生成。

4.2应用状态维修理念目前国外的维修方式已经逐步由预防维修转入状态维修,防止过维修,以进一步降低维修成本。AFC-EMS以此理念为出发,由AFC设备通知,AFC-EMS生成工单后,调度维修,实现设备故障性维修自动性。具体状态维修流程如图5所示。

4.3实施工单管理AFC-EMS运用智能手机终端进行工单通知、设备条形码扫描和知识库查询,以达到高效及时的管理,应用智能设备提升业务运营和生产力。具体工单与智能终端结合流程如图6所示。通过工单管理与智能终端的运用,可使工单预备时间、到达现场时间、维修时间等由系统自动采集,工单的工时与人力成本更准确。而且,大大减少一线维护人员工单填写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4.4运用维修知识库AFC-EMS建立自身知识库,形成标准化的设备维修工作及流程。通过移动手机终端扫描设备条形码可以查询已有维修知识库,通过知识库的运用,可以实现维修经验知识的积累,从而建立学习型组织,降低培训成本。

5结语

篇6

日本新生代建筑师原田真宏认为“好的建筑师要让建筑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很好地结合起来”,因此他通过一些“平凡”的小项目,一点一滴地将“建筑是人类需求与自然力量平衡的产物”的思想传达给世人。如今,在建筑业迫切转型的中国,有很多建筑行业从业者也像原田真宏一样,努力让建筑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当前国家为应对环境问题,不可能人为的减缓城市化进程,中国需要城市化,每个老百姓需要现代化,需要小康,但是怎样在保障城镇化进程的同时又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建立绿色建筑节能体系就成为重中之重,因为建筑是我们巨大的消耗和污染体系,建筑绿色概念提出让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种活力的保持需要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支持,在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建筑节能及新型建材展览会上,记者有幸采访到了隶属于中国500 强企业——北京建工集团的北京建筑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建工新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听他们详细介绍了北京建工集团在“绿色+ 智慧、低碳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上的探索。

“智慧”与“生态”有机融合

韩克,北京建筑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他详细介绍了技术公司的简要情况。北京建筑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7 年,是专门从事建筑节能技术研究、应用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智慧城市和低碳生态区域规划建设、绿色建筑建设一体化,既有建筑综合改造,能源运营管理和节能产品开发生产等四大核心业务。其中,智慧城市和低碳生态区域规划建设业务在近几年刚刚发展起来,但却倍受关注。

“其实在智慧城市领域里,我们北京建筑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探索了很多年,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工作。”韩克这样告诉我们。韩克认为,在智慧城市管理方面涉及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数字地图等,所有与城市管理相关的内容都可以智慧化。近年来有很多地方都号称自己是智慧城市,国家也一直在开展智慧城市的评比工作,目的就是在于让城市管理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但是,城市是否智慧化是由居住者感受的,那么该如何去提升城市的智慧管理让居住者感受到舒适与快捷,这才是智慧城市的核心。

城市的智慧化是一个逐步完善发展的概念,这个概念永远没有终止和尽头。韩克说,小到社区大到城市,都有智慧化的需求,但智慧化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北京建筑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最为关注的就是将“智慧”与“生态”有机融合。北京丽泽金融商务区项目就是将“智慧”与“生态”有机融合典型案例。

北京城南丽泽,一个以“零排放、碳中和”为目标的金融商务区正在逐步从规划变为现实。在北京建筑技术公司的努力下,这一区域的开发、建设、运营乃至管理、服务,全程都将“绿”起来。

2011 年,北京建筑技术公司开展丽泽金融商务区的低碳生态咨询。像丽泽这样在区域规划阶段就引入低碳生态理念,国内尚属首次。北京建筑技术公司引进了荷兰国家科学应用研究院研发的“城市战略系统”(Urban Strategy),对丽泽金融商务区2005 年碳排放基准值和2020 年建成后的碳排放规划值进行模拟分析,结合模拟分析应用,通过对北京市大量实际数据的调研和评估预测,给出该区域低碳生态指标体系,完成了丽泽金融商务区低碳生态规划工作。

这一规划体系分为建筑、交通、能源、生态环境和资源等7 类,其中重点内容包括:采用草桥热电厂余热为该区解决供冷供热需求,从源头实现节能;利用太阳能热水、污水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进行能源替代;园区内绿色建筑比例达100%,其中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比例达72%;依托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地下交通环廊、慢行林荫道构建绿色出行;以大面积绿地水系构建城市氧吧,绿地水系用地与建设用地比例超过1.3:1;采用中水回用、雨水收集、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节约水资源,拆除的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回用到商务区道路铺设;商务区的低碳生态最终做到可视化、可量化、可监管,能源监管覆盖率100%。

“这种新的运营模式在国内属于首例,其先进之处在于,在规划设计阶段就提出区域建筑的碳排放和能耗指标约束,并由专业团队全程参与和监督指标的落实情况和后期运营服务”,丽泽金都的负责人介绍说。

今年上半年,他们已经完成丽泽区域内970 万平方米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服务方案的编制工作。

同时,在智慧城市、低碳生态规划的引领下,为丽泽商务区提供从区域规划、项目投资、工程建设、管理乃至未来整个商务区低碳运营的全过程的服务。

将宇航材料引入建筑领域

作为一家国有企业,北京建工集团所属的新型建材坚持“建筑应成为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的理念,积极致力于绿色节能产品和高品质的物流服务首都和地方经济建设,展会上推出的一块智能手机大小和薄厚的新保温材料——“太空级”气凝胶绝热板产品,这种航天材料非常轻薄,按照行业建设标准,240 毫米的实心黏土砖墙体要求75% 建筑节能,使用普通保温材料通常需要90 毫米厚度,而使用它仅需15 毫米厚度,“运用这个产品就好像给房子穿上了‘羽绒服’,今天在展会上我们特意做了一个‘穿宇航服的房子’,让大家可以更为直观的感受这种宇航材料的保温效果。”

这种被研发人员称为“太空级”的宇航材料有多“牛”?北京建工新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的相关人员介绍,如果房子贴上这种航天材料,在相同的建筑面积条件下,会因其轻薄而节省空间,提升5%的出房率。

如此“薄”的材料能暖和吗?不必担心,这种材料最大的特点是极佳的保温性能,因为它的导热系数可以低至0.006 瓦每米度。在北方寒冷的冬季,房子穿上这层“羽绒服”供暖设施,人们依然可以舒适生活。换句话说,这层1厘米厚的航天材料所产生的保温效果约等于一床10 斤重的棉花被子。据推算,如果把这种材料应用于一台家庭使用的200升的冰箱,不仅能够增加4—6 升的食物储藏容积,同时因其保温性能好而节电约1/3。

“在最冷的冬天,您在屋里可以关掉暖气,只靠普通的电灯光照、做饭余温和自身散发出的热量,就能很舒服地待着。”承担了研发工作的北京建工新型建材公司负责人介绍,这种材料的最大特点,是导热系数低至小数点后3 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房子穿上“羽绒服”之后,就算没有供暖设施,人们依然可以舒适地生活。

“技术控”们还做过一个实验,将这种材料贴在家庭使用的200 升冰箱中,因为增加了保冷性能,冰箱的耗电量减少了三分之一。

据韩克介绍,这种“太空级”绝热板主体是气凝胶,最早运用于航天和军工领域,目前正在走进民用市场,逐步应用于建筑、工业保温、冷库等领域。在参观完“穿宇航服的房子”之后,相关业内专家说:“通常情况下,保温效果好的材料往往不防火,房子一旦发生火灾,会加速火势蔓延,非常危险。但这种航天材料却能巧妙地‘化干戈’——它自身具有不可燃烧的特性”。

此外,这种材料还有很多优异的性能,比如防水、隔音、抗震等。更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航天材料还是一种环境友好型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它对环境无任何污染,能够实现无有害气体排放、无固体废弃物、无粉尘、无噪音、无污水的五“无”排放,在国内完全具备研制生产和大面积应用的可能。正是基于对新型节能环保建材的不断探索与创新,北京建工新型材料研发生产的建材产品至今已经广泛应用于首都博物馆、首都机场新航站楼、奥运会国际会议中心以及多条地铁线路等大批重点标志性工程中。

让建筑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相关人士介绍,绿色建筑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2014 年建筑节能方面投入将超过40 亿元,到2015 年,全国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 亿平方米以上,2020 年我国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将提升至50%。面对新的市场机遇,北京建工集团把绿色节能当作企业的首要任务,致力于打造绿色建筑,再度聚焦人们的目光。

篇7

关键词:  知识知识管理创新

    根据我国地铁事业的发展状况和企业持续发展的需求,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加强企业后劲,保持企业持续发展,倡议地铁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建设管理单位和地铁管理运营单位应重视知识管理的应用和实践。知识管理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将知识看作是一种可开发资源的管理思想;是协助企业组织和个人围绕各种来源的知识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的生产、分享、应用和创新,并在企业个人、组织、业务目标以及经济绩效等诸个方面形成知识优势和产生价值的过程。

1  结合地铁高速发展联想的问题

      随着全国各城市地铁的不断建成通车和后续地铁建设项目的快速推进,与地铁建设密切相关的知识应用面临着两个问题:

    (1)如何把已有的建设、运营经验和知识应用到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错误重犯的机率。

    (2)如何使员工在拥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

      知识管理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办法。知识管理是将人、流程、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结合的管理手段和过程,是对知识加以有效识别、获取、开发、储存和传递。通过对图纸和设计要求的标准化、流程的规范化以及知识的共享、交流和创新,可改进和提高个人、部门和企业的创新能力、响应能力和技能素质,从而可高效地推进地铁的建设,更新的设计理念。在工程技术方面可有效应用知识管理,在运营、物业开发、企业建设等方面同样可以发挥知识管理的作用,最终全面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思路

      实现知识管理不仅需要IT系统的支撑,更需要领导层的支持和全体员工对知识管理的良好认知。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才能在企业中形成知识交流的气氛,有效推动知识管理的实施。实施过程需结合企业的战略目标认真策划知识管理的总体计划和目标,以确保知识价值与企业价值的一致性。

      知识管理是一个由思想到行动、由局部到全局的过程。不同的知识管理方案可形成对企业不同类型知识的管理,最后构成一个比较完善和全面的企业知识管理结构。整个系统的建设需要一定的周期,宜分阶段实施,系统的实施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

      (1)注重业务工作中的信息和知识需求,围绕目前业务急需或效益明显的需求,充分挖掘企业现有信息系统的潜力,力求作少量的硬件补充和必要的软件修改,提高工作效率以及方便员工进行知识交流,形成初步的工程管理平台和知识交流共享平台。

      (2)研究工作流程和企业组织架构的重组或调整,围绕企业的核心业务,设计简洁高效的业务过程。当然,这一步涉及到组织架构的重大改变,必须非常慎重。

      (3)建立功能强大的知识管理系统,将各种不同类型的知识管理技术融合在一起,使集成平台、知识平台、办公平台和决策平台共同地充分发挥作用。

      为配合这三阶段的实现,企业首先应设专题试点研究本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和技术路线,获取经验后再全面推广到工程建设和运营中。

知识管理在地铁建设发展中的作用

      从大道理讲,知识管理有着其极大的吸引力,而企业在决定实施知识管理之前,要结合实际情况,寻找知识管理对本企业的利益所在和驱动力所在,这对知识管理的推动非常重要。本人认为,对于各地铁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建设管理单位和地铁运营单位,知识管理的作用表现在:

      (1)地铁建设项目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能有效管理工程的质量、进度和投资。而知识管理通过快速、准确地收集工程信息,进行知识整合和加快知识流,可缩短工期,有助于提高工程设计质量和速度,有助于招评标工作的规范化和有助于施工进度及质量的控制。

      (2)地铁是个新兴的行业,地铁设计、建设、运营的专业人才奇缺。为保护企业和个人的知识,企业有必要实施知识管理,有效挖掘员工的显性及隐性知识,整合企业的知识库,使企业不致因人员流动而出现知识流失。

      (3)从持续发展考虑,现在开始实施知识管理,将使企业有丰富的知识库和快速获取信息的有效手段,有利于知识的创新。由于新思想新概念的不断产生和应用,可使企业在同行业中始终名列前茅,达到多快好省的设计和项目建设管理效果、实现高效优质的营运。

      (4)经历了多个地铁建设、运营项目的实践,知识管理可为员工提供一个充分交流的平台,方便企业内各专业、各部门进行相关业务的知识沟通,甚至与同行的企业进行业务交流。这一方面有利于丰富企业的知识库,另方面有利于加快知识的创新和传播。

企业当前宜开展的具体的工作

      为配合紧张的项目建设工作进行,企业应把能高效处理目前急需业务的知识管理手段列为当务之急,力求以简单、成熟的、易见成效的方法开始实施知识管理,把工作流程融人到系统流程。

4.1  利用企业现有设计管理系统,规范图纸和工程蓝本的制作、审查、管理和使用。利用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工地的工程进展

篇8

但这种情况很少出现在杭州。杭州的大多数站牌上都会滚动显示诸如“K4距离本站900米,35路距离本站200米”之类的信息,等车的人可以轻易估算出所等的车辆何时到站,大大减少了盲目等待的时间。其实现原理非常简单:在公交车上安装GPS,GPS将车辆位置信息实时传送到公交公司的后台系统上,再由系统将信息推送到相应的站点显示出来。一个小小的信息化应用,折射出来的却是交通监管部门的人性化管理思路。

浙江有朵交通云

“老百姓都希望公共交通工具能够准点准时到达,但在中国,等车几乎是必然的。交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将等车时间由未知变为有知,化解乘客的焦虑情绪,让他安全舒适地到达。我们要做的就是将信息技术更多地和人性化结合在一起,把信息化演变成人性化。”浙江省交通厅信息中心主任韩海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

公交站点的实时信息显示屏只是整个浙江省“智能交通”的冰山一角,类似的应用在浙江不胜枚举:市民出行随时都能看到路边大屏幕上滚动显示的天气预报和时政新闻;外出旅游不知道怎么走,可以登录公众出行信息系统查询路线和实时路况;出租车上安装的GPS终端,能随时接收附近3000米以内酒店发出的叫车呼叫;物流公司想让货物顺利运到海外,可以借助国家交通物流信息共享平台;船民想多拉快跑赚效益,有船舶综合监管系统来护航。

目前,在浙江省交通厅、运输企业和云计算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多方共同努力下,来自全省公路、水路、铁路、民航系统的技术应用和数据正在汇聚成一朵“交通云”,为“智慧浙江”贡献着更大能量。

“谈到智慧交通,很多人觉得就是指传感器。实际上,传感器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真正的智慧是把数据采集回来后的综合分析处理,云计算就可以发挥作用了。”韩海航介绍,交通信息的特点是随时随地产生,情况千变万化,而且交通管理的对象基本上都是移动的。“也正因如此,交通云很有发展潜力。首先,它可以快速地提供服务,云实际上就是一种服务能力;其次,它具有快速处理的能力;第三,弹性计算是云的一大优势,例如早晚高峰时大家都会对交通信息特别关注,如果这时候发生突发事件,大家都会登录公众出行系统查询,系统正常情况下的信息访问量只有10%,但此时可能瞬间扩大到80%,交通云的弹性计算能力就可以应对这种情况。可以说,云计算对于交通信息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网络是行业运营支柱

据韩海航介绍,浙江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将“建成全面深入的感知系统物联网、建成能够实现信息资源整合优化的基础平台、完善和提高管理机制”作为支撑性目标,最终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推动交通行业转型。他认为,网络是支撑交通行业运营的支柱。

在智能交通的建设过程中,云计算解决方案提供商H3C具体参与了杭州地铁1号线信息化系统建设等项目,为网络设备的稳定安全和高效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针对交通行业的网络应用特点,H3C为浙江省交通厅打造了定制化的涵盖云内互联、云间互联和云端互联的云就绪网络。H3C公共事业系统部副总监徐继恒指出:“通过构建跨各交通运输行业的大型交通政务云,实现业务信息的高速流转,提供及时可靠的公众交通信息,既能提升运营效率和公众满意度,符合绿色环保的出行需求,也为国家和百姓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例如铁道部互联网售票中心在2012年春节前开通网络售票,据综合评估,因无需到窗口排队买票而减少的社会损失就达100多亿元。”

当前,随着高清视频、IP语音、公共资源平台等应用上线,交通行业面临着数据大集中带来的业务整合,如何解决快速增加的业务流量与广域网有限的带宽资源之间的矛盾,H3C公共事业系统部总监傅强给出具体应对方案:“在带宽上我们可以进行链路优化和负载均衡,同时针对不同业务,提供精细、可靠的QoS技术保证,优化带宽的运用率;此外还可以通过多路由负载分担来帮助用户缓解带宽压力。”

链接

云中的体制困惑

尽管从去年就开始筹划交通云的建设,但韩海航坦言,目前浙江省交通云仍处于技术研讨阶段,其中的制约因素主要来自于体制问题。民航、公路、铁路等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这给数据共享带来了不小的难度。“我们眼下倡导的是在省市两级建立数据中心,但交通本身是一个正在转型的行业,传统的体制壁垒和理念等阻碍了信息化发展。”

篇9

在北京地铁运营公司的员工隊伍中,青年员工的比例高达80%。他们普遍具有较高学历,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竞争和创新意识较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是企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为了充分发挥青年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满足他们成长发展的意愿和要求。为此,公司共青团组织在党委的指导帮助下,积极探索运用倾听的方式,在企业各级管理层和青年员工之间搭建起一座顺畅沟通的桥梁。

公司党委创造性地提出,倾听活动要以基层团支部为基础,二级单位团委具体指导,公司团委总体负责。

按照这个要求,公司团委制定了倾听工作的五项任务:一是倾听青年心声,了解青年的思想、学习、生活和工作状况,关注青年成长需求,把握青年发展脉搏。二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向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反映青年的意愿。三是善于发现青年的闪光点,凝聚青年的智慧和力量。四是传达党政工团组织对青年的关怀,解答青年关注的问题,解决青年遇到的困难,服务青年成长成才。五是妥善处理青年员工的矛盾问题,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公司团委围绕公司的重要决策和各单位较为集中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到各基层单位开展倾听活动。设立了“地铁青年信箱”,开通了“地铁共青团博客”,广泛收集来自青年员工的信息。对于收集到的意见建议进行归纳之后,联系相关部门认真予以处理,并形成青年思想动态分析及时向公司党委汇报。各二级单位团委、直属团支部结合本单位实际,采取“团委书记与团员青年谈心会”、“团员青年座谈会”、“团干部联系点”、“团组织倾听日”等多种形式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还通过建立QQ群、飞信群、共青团网站及博客等畅通沟通渠道。基层团支部将倾听活动融入到日常工作之中,随时了解青年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向上级团组织反映青年的意愿和要求,确保倾听渠道的畅通。

倾听活动开展三年以来,收集到团员青年的意见建议共计1500余条,其中已解决580余条,占38.7%;已答复490余条,占32.7%;正在推进解决430余条,占28.6%。这项活动使青年员工发表意见建议的热情空前高涨,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得到进一步发挥。

篇10

(一)经济弱复苏,投资有必要加大

经济数据显示:4月份PPI同比下降2.6%创6个月新低,汇丰的5月份PMI预览值为49.6,创7个月新低,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小幅回落至20.1%,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下滑拖累了整体投资放缓,整体看当前国内经济增长乏力。6月9日将公布5月份的PPI、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数据,如果数据不佳则加大固定投资投入的概率相对较大。从实证角度看,铁路基础建设将跟GDP的增速密切相关,铁路基建不会形成类似房地产的资产价值泡沫,是有益民生的投资,基于铁路交轨的投资对我国GDP带动作用显著。去年印发的《国家铁路“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2015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万公里左右,在调控房地产的前提下,要实现7.5%的GDP目标,离不开加大铁路基建的投入和建设。

(二)业务需求仍较大

铁路方面:2012年高铁通车里程2700公里,有分析预测2013和2014年高铁通车有望达到3500公里和6500公里,对动车组需求年均超过400标列。城市交轨方面:目前我国约有30多个城市正在申请建地铁。而按照地铁建设的三个标准(城市人口300万以上,GDP达到1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00亿元),中国约有50座城市可以申请地铁,城轨业务进入业绩释放期。预计2015年底我国城轨交通总里程约3856公里,新增运营里程带来的车辆需求年复合增长率约10%。另外随着智慧城市的深入人心,对城市交轨的相关设备和服务需求上升。

(三)铁路体制改革契机

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目前已经逐步实行政企分开,交通运输部统筹规划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发展,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目前相关机构设置已经逐步到位。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铁路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方案取消的15项行政审批事项中:取消开行客货直通列车、办理军事运输和特殊货物运输审批、取消企业自备车辆参加铁路运输审批、取消企业铁路专用线与国铁接轨审批、取消铁路工业产品制造特许证核发、取消铁路基建大中型项目工程施工、监理、物资采购评标结果审批等。该方案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铁路垄断地位,相当于放宽了企业进入铁路市场的条件。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和铁路客货运装备制造企业将潜在受益。

(四)铁路招标时间窗口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