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运营实训报告范文

时间:2024-03-22 11:33: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运营实训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运营实训报告

篇1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网络营销 课程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Secondary Vocational Network Marketing Course

Teaching Based on the Business Needs

LI Qiudi

(Guangdong Farming Vocational Technical School, Zhanjiang, Guangdong 510507)

Abstract According to CNNIC "Report" shows that in 2010, China's online shopping market, the annual turnover is 523.1 billion, 756.6 billion in 2011, 2012 was 1.26 trillion. Series of online shopping data all cl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marketing.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urgently needs a large number of highly skilled application-oriented network marketing professionals to meet the needs of commercial enterprises, while also promoting vocational employ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lectricity supplier network marketing business needs talent, targeted e-commerce talent in vocational training. Finally, effective teaching program on "Network Marketing" course.

Key words applied talents; network marketing; course innovation

1 了解电子商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明确中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

一般来说,电子商务企业人才需求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战略层人才,这类人员大部分从IT领域转行,并且掌握丰富的商业管理知识,具备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他们主要从事电子商务战略规划、总体运营;第二层次是实施层人才,主要包括美工人员、IT技术人员,网店运营人员。这层次的人员能够根据企业的规划实施电子商务平台的构建、后台技术的开发和维护以及完成相关商业项目活动的策划及执行。第三层次是操作层次人才。这类人员需要熟练使用互联网,能综合应用自动化办公软件,掌握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基本模式,具备文秘人员的基本素质,全面了解当前网络营销中的推广渠道,关键词的优化方法。他们主要从事网络营销推广、网络营销售前及售后客服、数据信息收集等工作。

以上电子商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为我们培养中职电子商务人才提供了方向。首先,中职学校学生基础教育普遍较为薄弱,不具备学习软件开发、数据库开发与维护、信息系统分析与管理等学科的文化基础,所以将中职学生定位在战略性人才层面的培养方向显然不适合。笔者认为,就中职电子商务学生而言,中职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应侧重于网络营销中的销售环节,而非技术开发方向。根据教育部给出《关于中职学校电子商务课程安排建议》,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开设的课程有:电子商务基础、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安全、网上支付与结算、网络营销等,再加上辅助课程计算机基础、文秘。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中职学生吸收了电子商务基础性知识,懂得电子商务能做什么,并且掌握网上工作的基本技能,他们毕业后,可以进入企业从事网络营销中基础层面的工作,例如:网络推广,网络客服、网络销售等。假以时日,他们充发挥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积累了丰富的电子商务从业经验,再逐步向综合性的电子商务管理层发展。

2 理论与实践并重,因地制宜选用教材

网络营销的课程教学应当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在掌握基础性营销理论知识点的同时,积极探讨适合企业,迎合市场的企业网络营销方案。因此,在教材的选用方面,笔者分别启用了两本教材。一是《网络营销学》,这本教材囊括全面的网络营销基础性理论知识,包括:网络营销概论、网络营销市场调研、网络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网络营销价格策略、网络营销战略管理等内容。二是《网络营销实践推广》,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各种网络推广方法,例如:IM推广、软件推广、论坛推广、微博推广、问答推广等等。它还包括事件营销、口碑营销、邮件营销等多种营销方法以及SEM的操作规则。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学完后立马可以实操,甚至可以产生经济效益,所以实用性非常强。

3 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让理论教学不再枯燥

作为网络营销课程教师,笔者引导学生以理论学习为前提,扎实学习专业基础知识。首先,在正式讲授网络营销课程内容之前,笔者把网络营销是基于互联网平台,不受时空限制的市场营销概念植根于学生脑海,让学生突破传统市场营销的思维限制。此外,笔者积极丰富教学手段,创新理论课堂授课模式,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 、案例分析,学生不但全面理解基础性的理论知识,还及时通过案例补充了当前网络营销发展的最新动态。例如:在讲解网络消费者行为分析这章内容时,笔者没有按照教材上总结的若干网民特征去讲授,而是直接引用CNNIC最新的互联网现状调查数据当堂进行分析,把网络消费者行为分析的知识点穿插其中,同时也要求学生针对具体的营销细节发表评论。这样,教师就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其教学效果远远好于先介绍结论,然后通过案例来证明这个结论的传统做法。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活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 以企业岗位需要为出发点,加强网络营销实训课程的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浏览企业招聘电子商务工作人员的基础岗位要求,总结起来主要有:熟悉网店规则和后台操作流程度;熟悉各种推广渠道,掌握各种推广方法。这些岗位要求为笔者上网络营销实训课程提供了方向。

在实训课堂上,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利于推动学生主动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并获取实操性工作经验。例如,在讲解淘宝开店与维护的内容时,首先将全班以团队的形式分成四组,每组负责一个淘宝店的构建与运营。学生在淘宝上分别注册四个用户,并以组长的身份通过实名认证,获得开店资格。可是,没有营销产品,怎么上架呢?笔者引导学生借势淘宝客,也就是帮助有产品的店家代销。这样,四个淘宝店就顺利地运营起来,从店铺的装修,商品上架,商品展示与推广,网络支付与结算,售后服务,学生全程掌握了网店的操作流程,同时也积极把之前学习的各种推广方法贯穿到这次任务当中,收获颇丰。

5 实践考核检验实训课程教学效果

为期一个月的营销实训任务结束,我们通过一系列指数考核实训效果。首先,由老师主持评估店铺装修效果,分析装修风格是否与经营产品相符,产品分类是否合理 ,产品描述是否恰当;第二,运用具体数据考核。比较四个店铺的浏览量,店铺的收藏量,成交量以及好评指数以及淘宝内部免费推广工具的使用情况;第三,比较四组学生利用淘宝外部免费推广情况。尽管得出的综合评估结果不尽满意,但通过此次简单的开店活动,学生边学边做,体验了真实的网络营销,掌握了网店的运营流程。

6 结语

电子商务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应该主动出击,不断学习网络营销中出现的新模式和新动态, 把握电子商务企业人才需求的新动向,创新式地开展网络营销教学。

参考文献

[1] 江礼坤.网络营销推广实战宝典(第一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 钟强者.网络营销学(第一版(.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篇2

关键词:校企合作;电子商务;创业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2-0129-02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多次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重点指出:要加强创业教育,优化政策环境,力争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如此形势,促使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投入到创业的浪潮之中。

目前,高校学生创业已开始选择电子商务作为创业的方向,而主流的电子商务网站也成为近年来最受欢迎的创业平台之一。网上开店作为创业的新模式,逐渐为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所接受。网上开店成为创业者的创业开端,可为其累积实践经验,已成为高校学生自主创业的新热点。

高校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现状

(一)高校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优势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为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空间,电子商务环境与传统市场环境相比更适合学生创业。

网络创业投入低,回报高,回收快 从近年发展趋势来看,信息中介、网络经济等低投入高回报的行业特别适合小资金创业者。对于创业者来说,网络经济可以作为创业的首选切入点,投资回报高,回收快。

网民日益增加,市场潜力无限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1月15日发表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42亿,网络购物使用率提升至42.9%。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网民网购比例为75%,韩国为77%,我国的网购市场潜力无限。

电子商务创业知识含量相对较高,便于发挥高校学生的智力优势 同传统创业模式相比,电子商务创业对文化和知识的要求更高。网络消费的客户群一般都有相应的文化背景。因此,要求电子商务创业者能够引领消费潮流,把握社会文化心理。高校学生拥有智力优势,学习能力强,接受新鲜事物快,效率高,年轻勇敢,敢于创新,勇于承担责任的鲜明特点,在电子商务领域能更好地发挥其长处,也给电子商务创业带来活力。

(二)高校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学生开展电子商务创业的蓬勃发展,在学生创业过程中也出现了如下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和思索。

创业意识薄弱,对创业缺乏理性认识,盲目跟进 高校中很多学生对电子商务创业完全不了解,认为网络遍地是黄金,一台电脑连上网线就可以创业了。很多学生刚开始决心很大,信心很足,但是在遇到困难问题之后,就不知所措,承认失败,甚至放弃创业。

缺乏创业资金,融资困难 在遵守市场规律的商业环境中,以创业激情为第一资本的高校学生创业模式,难以承受以资金为第一资本的经营模式的残酷挤拼。很多学生因为缺乏启动资金,难以获得资金支持,而导致创业梦搁浅。

缺乏创业指导,创业技能不足 高校中很多学生在电子商务创业过程中,缺少创业的心理准备、缺少对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的预测,忽略了创业需要专业化知识(需要收集与分析商品特性、消费者需求变化、价格竞争力等信息),忽略了创业需要经营管理能力,正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市场调研和准备,或者因为不懂销售技巧和经营管理,导致商品积压,使得创业难以成功。

基于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创业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营

(一)校企共建电子商务创业实训基地

课题组通过前期的认真考察与调研,与武汉鸣鹰科技有限公司协商讨论,达成共建电子商务创业实训基地的合作意向。该公司是一家专业的网络销售公司,在淘宝网上建有商城,主营IT数码产品。

校企双方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充分发挥各自领域的优势,共同建立电子商务创业实训基地。学校提供电子商务创业实训基地所需要人员、场地,以及工作环境的配备,选派创业指导教师组建优秀的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团队,创建网店并按照公司的管理模式进行运作,从事电子商务经营管理。企业提供电子商务创业实训基地所需要启动资金、产品、物流渠道等方面的支持,接收创业团队学生到公司学习实践,协助开展创业指导和培训,帮助创业团队按照公司化模式进行经营管理,同时对优秀学生提供就业岗位,以及扶持学生自主创业。

同时,在校企共建电子商务创业实训基地过程中,课题组十分重视文化氛围的建设,将电子商务企业文化融入基地建设之中,使创业团队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浓厚的企业经营管理的氛围。如图1所示。

(二)校企共营电子商务创业实训基地

依托电子商务创业实训基地,课题组大胆尝试开展了创业体验式教育,探索建立了“校企合作搭台,学生自主创业”创业实训基地管理的模式。校企双方共同为学生创业提供平台。学校提供一定的场地、设备等,配备创业导师,对学生创业进行指导和监管。企业提供启动资金、产品、物流等方面的支持,对学生创业提供“先销售,后结账”的无忧模式。学生在校企合作搭建的创业平台之上,建立创业团队,采用公司化的运行模式建立淘宝网店,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自主创业,独立运营,对运作结果负责。如图2所示。

依托电子商务创业实训基地,课题组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商务应用技术》课程,并实施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按照“分析工作任务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转换学习领域”的开发过程,将《电子商务技术应用》课程(42学时),分为四个学习情境:寻找商机、建立网店、管理网店、运营网店,每个学习情境下又有若干个任务,并采用任务引导、项目驱动的方法和手段实施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自主创业的意识。如图3所示。

依托电子商务创业实训基地,课题组实现了专业教学与创业教育的紧密结合,实现了专业教学与工作情境的紧密结合,归纳总结形成了“双基地”(即是实训基地、又是创业基地)的成功做法。电子商务创业实训基地,从学生创业团队创立“校企合作”淘宝网店,到目前整体运营状况呈现平稳上升趋势,充分体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建、共管、共创、共赢的建设管理思路。企业通过合作扩大了销量、获得了收益和人力资源储备,学校通过合作进一步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学生通过实践锻炼进一步提高了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如图4所示。

通过校企共建、共营电子商务创业实训基地,推广“双基地”的成功经验,将有力地推动电子商务类专业的建设发展,对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和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罗岚.网店运营专才[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浙江淘宝网络有限公司.C2C电子商务创业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赵祖荫.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教程(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杨莉.重庆市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实践与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

[5]何淑贞.校园“一米商铺”平台的构想与实现——基于义乌工商学院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实践的研究[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5).

篇3

商法实训课程,在商法总论部分需要落实的是:理解商法的基本原理,了解商号、商事帐簿、商事登记的运行机制与程序;商法分论部分则要以公司法、证券法、票据法和保险法这四部我国重要的商事单行法为学科知识线索,把握公司的设立、资本运营和治理结构,掌握证券的发行与承销、上市和交易规则和证券业监管规则,熟悉汇票、本票、支票的出票、背书、保证与承兑行为,体会人身保险、财产保险合同中投保人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和保险业监管关系。笔者非常赞同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的观点:“大学教师不仅能够更好地运用老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且需要用新的、不同的、更好的方法进行教学。大学管理者也许应该把教学看成是一种试验性的尝试。”德里克•博克在任期间在哈佛大学创建的“丹福斯教学与学习中心”成为全球更有效教学和学习的典范。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们的教与学的行为也应“丹福斯教学与学习中心”的成功经验,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商法实训课程改革必须具有前瞻意识,不仅要看到“今天”还要看到“明天”。我们要避免僵化地看待传统的教与学在教师和黑板上的互动,更要注意教育系统与信息科学系统的互助与自足关系。本文主张的商法实训教学改革,是要以信息化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第二课堂和开放式教学模式。师生之间通过多媒体与网络,共研共享商法实训主题教学资源,开展网络仿真公司法、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等的实训,将课堂知识延伸至课下并实现其增值。

二、从理念到实践:商法实训教学资源信息化的价值与功能

(一)从理论价值角度看首先,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来看,知识的系统性和实践性是相辅相成的。具体到商法实训,一方面商法学具有理论性、系统性和技术性。另一方面经济生活中商事现象异常丰富,可以有效的佐证、说明甚至补充理论。商事监管部门的现实文书和运行规程,也能从另一侧面回应商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制度。以“公司发行股票”为例,我们既可从其进展如董事会制订方案、股东大会进行决议、中国证监会审批、公布招股说明书、证券公司承销、银行代收股款、变更公司登记等方面做程序法说明,也可依其内容性质做股份公司发行新股条件的实体法分析。所以通过信息化、网络化,通过角色扮演软件的开发与运用,能增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体验感和探究感,能更加契合商法理论的自身逻辑,也才能更好地满足系统化的教学要求。其次,从教育理论上讲,启发式教学是对输入式教学的有益补充。传统法学课内教学偏重于人文素质的培养,而忽视学教育的应用性价值目标。与之相反的是,推行现代案例教学模式的英美法系国家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注重法学教育的应用性,而导致对个案分析的偏好,却缺乏对法学理论的系统把握,并忽视了法学教育的法律职业道德的教育目标。基于此,笔者主张一种综合的法律教育价值追求:既要注重系统化的理论素质的输入式教育,又要注重实践性的应用能力的训练,还要兼顾职业道德水准的完善和提高。因而,构建商法实训主题学习资源享信息化共享平台,通过教育信息化,采用网络互动的方式,延伸与超越第一课堂,设置“问题”情境与“实训”情境,构建研究性学习资源。再次,从法学教育目标来看,法学教育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法律人。因此法学教育中学生即是教学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在心理活动层面表现为意识主体、心智主体;在语言表达层面表现为语言主体,在实践活动层面表现为行为主体,在社会行为与政治行为层面表现为群主体、交互主体。”教师与学生要有互动协作、共研共享的主体意识。只有在教与学交互式主体体认的意识指导下,我们才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构商法这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我们才会关注法学与信息技术在大学教育中的融合,发挥信息技术自身的独特优势,借助计算机辅助技术,实现教师、学生双向互动,为商法的实训教学、研究性学习创新教育模式。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具备法律人应有的能力:扎实地掌握基本法律概念和法律规则,深入地价值理性考量评判法律规则,准确地分析案件事实并适用法律规则。

(二)从实践功能角度看首先,有利于高校突破性创新教育模式。“大学的发展应该有不同的模式,不可能把中国几千所大学都用一个模式来发展。大学没有高低之分,只是培养目标不同而已。研究性大学重视研究,而很多大学则适合以教育为主,主要是培养高级技工这类应用型人才。”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有利于高校以课程为单位对学校教学进行信息化管理,实现高校课程和特色资源的交互、开放、共建和共享。尤其重要的是,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还有利于凸显专业性的校园软环境,形成学科综合环境下开放式、个性化的本科培养模式。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在从数量向质量转型时期,克服大学办学模式趋同,创新人才培养,重塑大学教学精神的另一种思路和途径。其次,有利于学生打破课上与课下的界限。书本与现实的分割,是商法实训的现实障碍。网上模拟实训环境的构建,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的双向、民主式教学方式的展开,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学生的自我发展方向,进而丰富学生的专业实训经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选择学习能力,使其具备信息筛选素养和商事实践创新素质。再次,有利于教师跨学科开展研训活动。为了避免简单教学资源迁徙的“不可避免的同质化问题”,教师在专业课的教学资源的攫取上,如果运用信息技术对商法实训资源进行整合,能够以交叉学科视角,提高对课程结构的整体认识,提升对课程的掌控能力,积累并迁移商法实训教学资源,从而以教学过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共研与共享:商法实训教学资源信息化的具体构建

(一)在设计的理念上:践行双向民主式教学理念在强调“贴近学情、动态互动”的以学促教的理念下,以商法实训主题教学资源为平台,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交互性强的可进行实时更新的立体化课堂,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商法实训的“教学媒体”就会从“教室、黑板、投影仪”拓展到“教室、网络、多媒体、黑板”。商法实训的“信息流动”也从单向的威权式灌输(教师)和被动的接受(学生)转化为双向的促学、助学、导学和帮教的信息互动。在这种双向民主式教与学的模式之下,专业教师是商法实训内容的设计者、网络环境的营造者、信息海洋的导航者、学习疑难的点拨者,而学生则是商法网络立体化课堂的参与者、学习问题的解决者、实训资源的发现者探究者甚至建构者。笔者努力设计、构建和践行的商法实训教学模式如图示1所示

(二)在设计的形式与方法上:分层培养、角色扮演、共研共享新经济时代的创新有了显著变化,即从依赖数据和信息转而更借助于知识、智慧和各类知识的动态转换与流动。美国的大学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智慧为使命。相比较而言,我国大学,学生还处于教学过程的边缘而而被漠视和忽略。同时学生因为现行的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教育功能未能很好发挥、课外学习不足和专业实践实训机会欠缺,致使他们的专业素质欠缺,尤其是专业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训练和发展。传统的“下课铃一响,课就结束了”的大一统式的单向教学形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对法科大学生的需要。为了克服学生的“阅读面太窄、问题意识不强、没有学术思维和不懂学术规范”的现实问题,必须在教学形式上将商法课堂知识延伸到课下、网上,超越课堂、超越教材、超越教师,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和砥砺的商法实训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则要充分发挥老师和学生的双方的积极性,构建信息网络化平台,融“声音、图片、文字、动画、影像”于一体,将“看、听、读、写”相结合:第一,利用网络系统的高效性,尊重学生的选择,进行“课下、网上”商法教学分层次。将商法学课程的网络实训环节划分为基础型、课程方向型、创新型和创业型,体现网络实训教学的层次性。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各有不同,需要因材施教,创设层次性的培养目标,对那些商法意识不强、但对其他课程感兴趣的学生以基础型网络实训教学为主;对那些对商法抱有浓厚兴趣、有求知欲和发展潜力的学生在保证基础型网络实训教学的基础上开展课程方向型、创新型的网络实训教学;对少数个人组织能力较突出又对商法的动态运行非常感兴趣的学生,通过任课教师考核,任命为“模拟公司”的董事长、董事、总经理、监事等,进行角色扮演,进行创新与创业型的网络实训教学,参与商法网络信息管理、开发平台,在熟悉商法动态运行的同时,培养提高其贯彻力和执行力。第二,践行网络教学互动理念,以商法为内容,实现师生之间的“交互式、实时更新”实训教学。学生能运用动画、影像、音效、图形、图表,设置“商事角色扮演”(类似RPG游戏),直观进行实训模拟。老师在实训软件和商法学课程主页的开发中,采用“设疑、启思、引探、寻规”的开发、设计思路,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人机互动”,增强公司、证券、票据、保险运作的体验感,以适应90年代大学生熟悉电脑又喜欢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整体思维和性格。也就是说,我们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对商法学科的认知,以动态的信息技术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既强调多媒体技术功能,又重视现实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贴近学情,捕捉教学反馈信息,及时调控课堂教学并逐步优化教学过程。

(三)在设计的体例与内容上:实训模块化、体例系统化、内容立体化第一,商法实训教学模块的设计,按照“宏观、中观、微观”依次展开:首先,在宏观上:1.建构“问题”情境,以“商法的价值、商法的语义、商法的独立、商主体(商自然人、商合伙、商法人)、商行为(商事、商事行纪、商事居间)、商号的取得与商号权保护、商事登记的性质与法律效力以及商业账簿的设置与分类”为问题原点设置问答配以案例,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2.建构“实训”情境,以“商号选取与登记流程,设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的方式与步骤,会计凭证、会计报告、财务会计报告的制作”为网络实训模块,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其次,在中观上:以公司法、证券法、票据法和保险法这四部我国重要的商事单行法为学科知识线索,把握公司的设立、资本运营和治理结构,掌握证券的发行与承销、上市和交易规则和证券业监管规则,熟悉汇票、本票、支票的出票、背书、保证与承兑行为,体会人身保险、财产保险合同中投保人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和保险业监管关系。再次,在微观上:每一届学生完成一个具体的网络实训项目“模拟公司动态运行”,是以模拟公司为载体对公司法、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进行动态演练。该微观网络化实训项目的内容与体系:1.依照公司法及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分别收集在工商机关申请营业执照时需要提交的各项书面材料,并模拟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过程,对上述书面材料进行实际的填写、制作,形成电子卷宗并上网共享;2.依照证券法,模拟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票、债券各一次,模拟有限责任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股票的债券一次,模拟证券公司动态运营一次,分别形成电子卷宗并上网共享;3.收集我国票据的真实范本,依照票据法,模拟公司进行汇票、本票、支票的支付结算,实践对上述票据的填写过程,并形成电子卷宗并上网共享;4.依照保险法,模拟公司进行保险合同的订立、履行过程一次,模拟财产保险公司、人寿保险公司运营一次,并形成电子卷宗并上网共享。第二,商法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体现“点、线、面、体”相互结合:首先,在“点”上:以覆盖商法总论与商法分论的专业术语为搜索目标,建立实训词条库。其次,在“线”上:以工商登记条列、公司法、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五条主线,建立网上学习、网上实训的课件库、素材库、设疑解答库、商事RPG扮演软件库,从而构建、形成五大商法课程资源为内容的“网络信息化教学信息库”。再次,在“面”上:以商法实训主题学习资源共享平台为基本面,建立“网络信息化教学信息库”的同时,建立以学生信息管理、学习状态跟踪、教学对象分层信息汇总为主要内容的“网络信息化课程教学管理信息库”,在此基础之上建立师生共建的后台的“商法学科学习资源再开发资料库”。最后,在“体”上:以创建商法学课程主页为载体,打造立体化课堂,师生上下配合、学生左右联动、课堂内外结合,在扩大分层后学生的参与面、拓宽考核面的同时,把学生对商法科核心的概念、原理、制度变成具体的、可观察的信息化演绎过程、多维图形,把“科研信息、延伸阅读、商法学科最新进展、商法学科文献信息检索技能、网上答疑与讨论、网上论点争锋、网上优秀作品展示”亦作为课程主页的建设内容,从而使学生通过判断、讨论、推理、演绎、实训来形成对商法整体知识面和商法素养的导入巩固、探究和提升。详细如图2所示:

四、结语

篇4

论文摘要:加强和完善高等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训课教学体系改革,是新形势下高校建设的新任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训课教学是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的前提和保障。从适应时展的角度来分析,建立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的实训塞地和完整的实践教学模型,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教学工作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1994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并实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2000年,又提出并实施了“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这两个计划(工程)所立项目覆盖了本科教育的各个学科专业,极大地促进了各学科专业层面对本科教育培养目标问题的微观研究,出版了一批研究报告,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这些报告在对本学科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历史回顾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似乎都对应试教学培养目标提出了批评意见,并提出了新实训课教学的培养目标。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研究国际货物买卖的有关理论和实际业务的课程,也是普通高等院校和成人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我们把国际经济与易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界定为:系统掌握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了解当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现状,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视野开阔且受到较严格的对外交流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能运用外语从事外贸业务,并且有能力向经济学相关学科领域拓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WwW.133229.coM目前,新实训课教学在高等学校本科培养中的中心地位,已经普遍形成共识,但是必须看到,实践教学是一项不同于理论教学的活动,它离不开两个方面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属于应用性很强的经济类专业,从适应时代和行业发展的角度看,建立合适的实训基地和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际贸易实务本科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以国际贸易合同内容为基础、以签订合同及履行合同的业务操作为轴心,以模拟实践教学为手段,以外贸出口具体业务的模拟操作为目标。使学生熟悉和了解外贸业务的具体操作程序,增强外贸业务的感性认识,了解、巩固和深化已学过的理论、实务与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利用外贸实习平台软件教学,使学生在网上进行国际货物买卖实务的具体操作,能很快地熟练运用进出口的成本核算、询盘、发盘、还盘等各种基本技巧,熟悉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体会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的不同地位、面临的具体工作和互动关系。让学生在实训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掌握和吸收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为将来步人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1.院校自建模式。院校自建实训基地是当前高职院校的普遍做法。在这种模式里,实训基地由院校自己投资建设、由学院自己管理,院校自建国际贸易实训室的最大好处是一次性投人,使用周期长,便于管理,不用求人,实训室使用频率高,受训对象多。但是,院校自建实训室也有一些缺点。由于实训是通过软件模拟国际贸易的流程,扮演贸易中的各方当事人,而外贸软件只能实现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与表格晋录、转换,没有业务流程操作的实务要求,没有具体的外贸产品生产跟单形态。因此,与实际的外贸业务还有较大的差距。

2.校企共建模式。按照双方合作的密切程度.校企共建的国际贸易实训基地可分为两种。第一,浅层次的合作。企业只是院校的实训场所,院校以付费的形式安排学生实训,或者企业通过院校获得廉价劳动力。近年来,由于外贸公司纷纷改制为民营企业或股份制企业。而学生给外贸公司带来收益的能力尚暂时欠缺,因此,在经济利益的驱动。外贸公司接受学生实习的意愿明显不足。同时,从2000年开始,高等院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而与此同时各外贸公司为提高经济效益,人员不断精减,办公场地相对缩小,因此,各外贸公司也不具备大量接受学生实训的能力。此外。外贸公司出于保守商业机密的需要,重要的外贸业务一般也不让学生参与。在一些外贸公司,因为责任风险的明确划分,甚至连一些简单的外贸业务,例如制作单据、发送e一mail等,公司员工都不敢放手让学生做,学生到这类外贸公司实习,形式意义已大于实际意义[3]。第二,深层次的合作。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参与到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的设置与开发,并按照教学规律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教育。而院校则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和人才输送等,为企业带来实惠。这种合作模式相对于前一种来讲,具有稳同性和长效性。需要说明的是,在当前大经贸的经济环境下,实训基地的建设并非要局限在传统的外贸公司,一些生产性企业或者外资零售企业都可以作为实训基地,如沃尔玛企业,它既有国内零售业务,又有跨国采购业务。与这样的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深人了解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技巧,熟悉外资零售企业在采购、配送等各个环节的运作方法。

3.院、校联建实训基地模式

院校联建实训基地一般是两所甚至更多院校根据资源共享、成本分担等方式,联合共建的实训基地,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各院校在资金、场地、设备等方面的不足。在这种模式下,往往要求合作院校制定科学合理的合作方案,包括如何去建设和管理实训基地等方面的问题,最终实现优势互补和效益最大化。这一模式的最大挑战是实训基地建成之后对它的运营管理问题,这直接关系到实训基地的生存与运营效率问题。科学的管理方法还是应该运用市场运作的方法,比如,由各个院校出资兴建一个具有法人资格的外贸企业,企业运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各个院校按照出资额多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学生的实习可以直接付费或者从出资额中抵减等,具体可根据公司成立时约定的条款确定。

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本科实训课立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训课立体化教学体系模式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所建立起来的各教学要素有机结合的框架和教学程序。模式通过教学内容的立体化、交互载体和呈现形式的立体化、应用服务的立体化,向师生提供全套的教学解决方案,借以发挥整体教学活动的作用及各要素内部的功能。

实训课立体化教学体系模式运用电子教案、实务与实训

教材、网络课程、网络助学课件、因特网和局域网环境下的模拟实训平台、电子题库及考核管理系统等教学要素组件,实施立体化教学,以完整的要素手段进行人才共育。

国际贸易实务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目标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模式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之间始终保持内在的统一性。

1.实训课立体化教学体系模式的教学原则

以课前课中课后形成立体空间为原则,以教学要素配套组合为原则,形成各教学要素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相互支撑、集合发力、全天候运转的立体化体系和结构。

2.实训课立体化教学体系模式的运行系统

(1)教学内容:以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内容为基础,以进出口合同签订履行的业务操作程序为轴心,形成二元(理论知识体系和模拟实训)三块(三个方面的知识与技术能力)的结构体系。理论单元主要反映三个方面的知识与技术能力模块:一是对国际买卖条件的把握与运用;二是整个贸易过程的操作方法与技术;三是防范与处理贸易纠纷的能力。模拟实训采用两种环境和方式,一是传统情境模拟,二是网络环境模拟,使学生在仿真状态下展开业务活动并进行相关的意义构建。

(2)内容载体:教学大纲、实训大纲、edi模拟大纲、纸介质主教材、实训教材、教案、电子教案、业务情境范例、光盘、软盘、硬盘、网络课程。

(3)传输环境: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企业及市场、因特网、局域网、校园网。

(4)辅助教具:投影、图表、数据、单证实物、黑板、白板、录音、电视、电脑、计算机、电子助学课件。

(5)教学资源:教学素材库、惯例法规库、贸易案例库、贸易数据库、贸易网站库、经济论文库、自编试题库、自编案例库。

(6)教学手段。电子教案、实务与实训教材、网络课程、网络助学课件、三套int网和局域网环境下的模拟实训平台、电子题库及考核管理系统等。

(7)实施程序。模式规定了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使师生有序展开教学做活动,按步骤完成设定的任务。操作程序:讲授一阅读教材一体验范例一情境中的模拟操作及现场实训一当面或网络辅导、自测与评价一操作及知识点综合考核。

3.实训课立体化教学体系模式的教学效果

多重组合的“教、学、做”手段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发掘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课前课中课后互为支撑,使学生获得全天候的充实和补偿;师生互动及学生自助辅导,可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学生的问题;教材和课程的设计结构,使学生通过持续的情境模拟,获得业务岗位描述的操作技能。

4.实训课立体化教学体系模式的实施建议

考虑到国际贸易实务本科及实训课程在不同专业(或学科)的不同定位(导致出现的教学内容、重点、课时、教学条件和师生情况的差异),在运用该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使用者应对可供选择的要素和手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组合(电子教案、电子题库管理系统、网络课程、网络资源以及不同版本的教材和模拟软件平台等),以体现对不同教学条件下的主动适应。可以对提供的电子教案进行适应性修改,在提供的两套情境范例的基础上提炼和编制新的范例,以提高针对当地外经贸特点的适应度。在全国多所学校开通“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训平台”的情况下,各相关学校的师生可以在因特网上进行校际混合的多角色的模拟仿真实训,使校际师生间展开密切合作,优势互补。可以通过网络课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网络助学系统、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bbs等,直接进行教师间的互动沟通,以即时解决教师的现实问题。

三、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本科实训课教学的实施建议

高等院校国际贸易实务本科专业的实训基地可以有三种形式,每一种形式都既有优点,也有缺点。高等院校应该根据学校自身资源情况、招生情况、外围企业及外围院校情况选择合适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如果高等院校自身财力有限,那么,可以考虑院校联建的形式;如果高等院校实力较强,招生规模很大,那么,可以考虑自建和与企业共建两者并举的形式;如果高等院校地处外贸活动极为频繁、外贸人才极为短缺的地区,可以考虑校企共建的形式,尤其是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形式。同时,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科学的、合理的、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需要从计划到大纲再到指导书、从协调实践课程排序到技能考证、从理论型毕业论文选题到实践型毕业论文选题等一系列的探索与改革。

1.实训课教学内容设置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课程实训之间的关系。先修课程和后修课程之间的实训内容应避免重复,如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外贸函电、进出口单证、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实训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出现内容重复的现象,浪费了教学时间。在这个问题上,相关教师应该充分沟通,对教学内容作出合理安排。

2.实训课教学是综合实训与课程实训之间的关系

虽然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核心课程,但综合实训并不等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训。在综合实训中,以团队建设为中心,通过团队的形成、工作方法、沟通技能、时间管理等主题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工,包括角色扮演、案例引导、小组讨论等来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对宏观政策的敏感、商机捕捉、沟通谈判、纠纷处理等能力。

3.实训课教学应把实践能力培养与专业考证相结合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强调专业考证的意义。一是运用专业知识解决某领域实际问题;二是对国际经济领域某些现象进行理论探讨,主要集中由此可见,学生选题虽然符合专业要求,但是进行理论探讨的比较多,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比较少。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既是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将毕业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作为毕业设计的素材,选题来源相对广泛,资料收集也比较容易,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强。所以,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创新知识,提高技能。

篇5

1.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网络营销是一门交叉性的综合学科,涉及管理、营销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学科领域,同时网络营销还是一门信息更新较快的学科,因此需要具备极强的信息捕抓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大多数《网络营销》课程的任课教师为市场营销或是计算机专业教师,即使是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多数也是学校毕业直接走上教师岗位,网络营销实践经验缺乏。

2.实践教学环境脱离实际。

当前网络营销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基于虚拟的网络教学平台,这类教学平台虽然可以让学生都参加到实践教学活动中,但是由于模拟的教学平台提供的只是一种虚拟的、封闭的商业平台,并不能给学生带来一种真实的商业环境,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运作能力。

3.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目前《网络营销》课程的考核方式仍然以理论考试为主,强调的是学生的识记背诵能力,忽视实践能力考核。这样的考核体系必然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容易出现平时混课堂,考试死记硬背的现象。

二、《网络营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于职业化的教育模式,应以行业背景为依托、以专业技术技能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相关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实践技能实训和生产实习等环节,突出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培养,力求突出其专业的特长。本文以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网络营销》课程的实践教学为例,将课程紧紧围绕高技能人才应具备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探索新的《网络营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对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大胆的改革。

1.立足于操作层面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网络营销的研究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网络虚拟市场为基础,陈年的教材及固定的虚拟软件无法适应不断更新发展的网络市场环境,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改变理论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形式,增加实践操作环节,理论知识作为基础,注重网络营销工具实践运用,在熟练运用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以网络博客为平台构建《网络营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后,以理论为基础指导实践操作,本文作者在《网络营销》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尝试对“网络博客”的建立与运营推广为主线,构建的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利用真实的网络环境开展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网络营销》课程各实践教学环节围绕博客的建立、管理与推广开展,共设计了六项实践项目,如表1所示。

(2)教学子项目独立又相互连接。

网络营销课程以培养学生具备网络营销的策略制定、工具运用及网站诊断和优化为教学目标,构建课程的六个实训小项目,主要针对以上教学目标来设定教学子项目,每个子项目有独立的任务说明、相关知识、颖难解答及考核标准等,然而各个项目又相互联系,如博客的内容策划的确定,除考虑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还需考虑到后续的推广,以避免利用工具推广时出现劳而无功的现象,因而在完成一个独立的子项目时,还需考虑大项目的整体效应。

(3)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时空上的延伸。

以往普通的现象是实践教学多数需在实验室或实训基地才能完成实训任务,时间与地点都受到限制,而以网络博客为平台的实践是基于开放的互联网络上进行的,学生可以在课后自行安排时间完成,也可以在课后多花时间与精力完成一些实践操作来提高自己博客访问量,如遇到问题还可以在网上寻找解决方法,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博客可以说是学生的一个产品,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是每个学生面临的问题。博客的调研、内容策划、推广和诊断优化均为学生在开放的网络平台上进行,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构建富有激励机制的考核体系。

完善的实践体系少了完备的考核体系,就会缺乏激励机制,再完美的实践项目设计也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构建完备的考核体系也同样重要。在设定考核标准时尽可能使考核标准体现出对学生网络营销的策略制定、工具运用及网站诊断和优化等教学目标的能力要求。

(1)AR值评价标准。

借鉴网络营销能力优秀网站的一个概念AR值(网络营销能力评级AbilityRanking)。该考核体系以学生参加的每项实践活动过程中,按考核要求完成情况进行量化积分排行,设定单项与综合的评价标准AR值,以综合AR值作为最终该门课的考核成绩,每周在班级的QQ群公共平台上对每位同学的AR值及排名情况进行公示一次,以更好地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形成一种竞争氛围。

(2)AR分值的主要构成。

包括:个人博客的访问量;个人博客的友情链接数量;加入网站的联盟。当然并不是学生加入的网站联盟数越多,分值就越高,关键看学生推广的广告商的产品与其个人博客内容的相关性,看链接的广告商的广告被点击的次数,看其加入网站联盟后能否获得一定的佣金,如获得网站联盟佣金可以获得10倍积分;企业网站诊断分析报告。此项实践项目活动的考核主要依据教师对报告内容批改,并最形成综分值,此项实践项目可设置加分内容,如:学生把自己的网站诊断分析报告提交给其选定的企业网站并获得企业的认可,可获得15倍积分。

三、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1.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水平有待提高。

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更需要教师具有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水平,然对大部分没有参加网络营销实际工作的教师来说,具备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因而应加大教师到企业顶岗学习的力度,真正让教师参与到企业的网络营销实践工作中,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

2.开放的网络环境。

当前虽然个人电脑在校园的普及力已经非常高,但仍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没有个人电脑,另外大部分学生的宿舍对用电时间及网络流量都有控制,这些都会影响学生课后继续进行进一步的实践。因而如何解决学生课后实践操作的电脑、网络流量及用电约束等问题是课程有效开展关键所在。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 电子商务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一、电子商务专业建设背景

2011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服务业态。电子商务是国家十二五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上讲,任何商品的交易都可以实现电子商务,它是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目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旺盛,2009年新增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直接从业人员130万人,相当于我国2008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的11.7%,由电子商务带动的就业人数已超过1000万人。

经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我们发现75%以上的企业都希望毕业生具有工作经验,而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关联度过低较低则是另外一个突出的问题。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的时候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亟待解决:一是建立岗位工作项目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紧密联系;二是构建适应高职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高职课程体系框架。

二、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

(一)人才培养目标

就现在的企业的实际需要上看,学校应该大力培养大量的一线工作人员。因此,高职高专应该立足于当地,培养具备利用网络及信息技术,实现整个商务活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的能力,能从事结合具体产品和相关服务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具备网络营销员、电子商务系统策划与运营员、网站编辑、网站推广员、网络交易管理员、外贸电子商务员、网络品牌塑造与营销员等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双角色”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为了在培养中能帮助学生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建议采用了“双角色”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进校开始除了拥有学生这个身份(第一角色)外,同时也是企业的员工(第二角色),通过六个学期的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知识、能力逐步提高和完善,同时,通过第二角色的各种演练,逐步完成网络营销岗位的各项工作任务,通过拓展课程的学习,也可完成其他相关岗位的实践内容,具体如图1所示。

三、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一)基于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在教育的过程中,都普遍存在课程有与岗位关联度低的问题,因此,应该对课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和整合。对于一些职业基础课程,对于需要,但是不需要单独开设的进行了整合,如将《经济法》与《电子商务法规》整合为《经济法与电子商务法》,将《市场营销学》与《营销心理学》整合为《市场营销与营销心理学》等等;同时根据专业特点,开设了特色课程,如《网店运营与管理》、《网络营销》等,这些课程利用真实的项目平台来开展教学,并且以项目的真实业绩作为主要的考核标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真正做到循岗导教。具体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二)课程开发

1、团队开发课程标准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由于一些具体原因,上同一门课的老师在不同的班级或者时间不一定是同一名老师;二是有些课程内容在其他的课程中已经学习过,有重复讲述的现象;三是有的课程很多专业都在学,但是不一定最适合电子商务专业。。

因此,课程标准应该由团队来共同开发,所有的任课老师,特别是有前续与后续课程的老师在一起,就一门课程标准的开发来共同商定内容,确定哪些内容在哪门课程中重点阐述,在哪些课程中以回顾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

2、紧扣行业脉搏,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开发课程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最终目标都是能在今后适应企业的各个岗位。因此,如果能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就能更好的使学生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例如:武汉商贸职业学院与淘宝大学合作开发《网店运营与管理》的课程,以工作过程来序化教学内容,以项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实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三)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高职高专的特点,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要求专业带头人、课程带头人必须通过传帮带培养青年教师,并承担一定的技术服务、科研项目、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任务,完成规定的学术考核要求;引进的教师一般都应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同时,保障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到学校参与教学的数量和质量,专兼职人员之间优势互补、相互学习、相互补充。

(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措施

实践教学基地是践行电子商务理论与技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实践教学基地还应实现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同时它也是学生的实训平台和创业实训室,这样的一个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基地还应肩负和较多的课程教学内容,如图3。

四、专业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电子商务行业虽然在这几年发展迅猛,但是教学经验、教学方法都还在摸索中。因此,专业建设规划要在教学中不断调整专业建设方案,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二)由于电子商务专业跨学科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我们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校的条件来建设电子商务专业,针对性地培养电子商务人才,与其他学校差异化培养学生。

(三)在建设时,尤其应注意同企业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等多种方式,引进相关的应用软件、教材和成功案例,在师资力量、实验室建设和社会实践等多方面高效发展并争取到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条件。

该论文为湖北省教改试点专业建设项目建设论文,省教研项目“基于校企合作的创业实训室建设”项目研究论文。

(作者单位: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电子商务教研室)

篇7

继2009年7月,教育部高等院校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向教育部提交专业目录调整方案,并在2009年5月《计算机教育》杂志第9期发表《教育部高等院校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目录调整调研报告》之后,继续追踪市场,了解产业发展,邀请业界人士分析并预测计算类高技能人才需求,为专业目录动态调整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1中国对欧美服务外包产业方兴未艾

“服务外包”简而言之就是指跨国公司将软件开发、IT技术支持、财务结算、人力资源服务等非核心业务发包给本企业以外的专业服务提供者。由于服务外包产业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强等特点,因此对承接国来说吸引力巨大。有数据显示,相比于制造业2%至5%、

最高不超过15%的增值幅度来说,服务外包的增值幅度高达100%。而从收益来看,统计分析显示服务外包对中国经济贡献是来料加工制造业的20倍,但服务外包业的能耗却只有制造业的20%。面对这些优势,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产业转移这块“鲜美蛋糕”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间拼抢的不二选择。

中国的服务外包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继2007年商务部、信息产业部、科技部共同认定大连、西安、成都、深圳、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济南、武汉、杭州等11个城市作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后,2009年1月22日,商务部又转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问题的复函》,同意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大连、深圳、广州、武汉、哈尔滨、成都、南京、西安、济南、杭州、合肥、南昌、长沙、大庆、苏州、无锡等20个城市确定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这预示着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正在迅速发展,人才需求迫在眉睫。

1.1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发展及人才需求

服务外包是一个迅猛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也是提高利用外资质量、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从商务部主办的中国服务外包网了解到,“十一五”期间,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产业发展及人才需求情况如表1所示。

表1示范城市2010年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及人才需求情况

示范城市 服务外包的发展目标

北京 主要从事金融服务外包、技术研发外包、商务服务外包、物流服务外包、生物医药外包、设计创意外包、财务管理外包、人力资源外包等。服务外包产业从业人员将达20万人;吸纳5万大学生就业,培训5万服务外包所需的实用人才,新增10万服务外包就业岗位。

天津 培训12万大学生,新增14万服务外包就业岗位;全市吸纳10万大学生就业,拥有超过16万服务外包从业人员。

上海 服务外包产业将吸纳10万名大学生就业,培训5万名大学生,新增10万个服务外包就业岗位。届时,上海市服务外包从业人员将超过20万。

重庆 推动10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培育20家取得国际资质的大中型服务外包企业,全方位承接国际(离岸)业务,服务外包出口额达到8亿美元。

续表

示范城市 服务外包的发展目标

大连 深化对日软件出口,拓展欧美软件外包的发展,大力加强BPO、ITO、KPO、嵌入式软件、自主产权软件产品的开发及应用。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达到14万人。

深圳 努力吸引香港金融机构在深设立地区总部、后方支援中心、产品研发中心、客户服务中心和数据备份中心。软件从业人员达30万人。

广州 积极承接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重点发展软件开发、电信服务、数据加工处理、后台服务、网游动漫产品设计与制作、药物委托合同研发和加工、第三方检测、工业设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会展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在“十一五”期间,培养和吸收6万名从事服务外包业务的专业人才。

武汉 面向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家,接受来自国内一线城市的订单,将服务外包发展重点放在承接业务等后端运营方面,争取绝大多数服务外包业务在武汉交付。培训8万大学生,新增10万服务外包就业岗位;吸纳8万大学生就业,拥有超过10万服务外包从业人员。

哈尔滨 建设一个大型服务外包产业园区、一个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一个服务外包企业共享的软件工具和测试平台。使服务外包企业的整体承接能力显著增强。培养一批服务外包“高端”人才。

成都 服务外包出口5亿美元,服务外包产业经营收入达80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幅45%以上;培育形成一批人员规模达3000人以上、年经营收入超10亿人民币的服务外包企业,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达20万人以上。

南京 从软件外包、IC设计、后台服务、财务管理等领域出发,以软件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为基础,进一步拓展研发设计外包、物流外包和金融后台服务等领域的服务外包业务。吸引5万大学生就业,拥有超过20万服务外包从业人员。

西安 在坚持对日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优势的基础上,广泛挖掘欧美服务外包的业务,拓展离岸外包市场。力争使西安服务外包产业就业人员规模达到30万人

济南 软件及服务外包业务总额达到4000亿元人民币;软件出口与服务外包出口达到5亿美元;吸引150家海内外公司在济南市建立服务外包企业,3000至5000人大型外包企业达到5家,6家企业通过CMM5级认证;吸纳3.5万大学生就业,拥有超过10万服务外包从业人员。

杭州 重点发展软件开发服务外包、金融服务外包、网络与数字增值业务服务外包和电信增值及运营服务外包。积极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扩大高端服务产品出口。吸纳5万大学生就业,拥有超过5万服务外包从业人员,培训3万大学生(含大专),新增2万个服务外包就业岗位。

合肥 合肥市服务外包业务总额达到100亿元人民币;合肥市服务外包出口达到5亿美元;拥有超过5万名以上的从业人员;吸引100家海内外公司在合肥建立服务外包企业,其中50家取得CMM/CMMI3级以上认证。

南昌 发展呼叫中心,并逐步向以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为核心的高端业务流程外包业务发展。预计在2010年从业人数达到7万,2015年超过25万。

长沙 主要面向离岸发包市场,同时承接以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为重点的境内服务外包业务。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

大庆 初步建成一个以石油石化工程技术服务、软件开发与信息处理服务为特色、产业集聚、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服务外包产业基地。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达到2万人。

苏州 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达到6万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能力超过5000人/年;服务外包年营业收入超过150亿元,其中离岸外包超过10亿美元。

无锡 全市服务外包从业人员数达20万人,其中,服务外包中端及实用性人才15万人,吸引大学生就业10万人。

资料来源:中国服务外包网网址:

由上表统计出,到2010年,我国服务外包从业人员将达到250多万,新增就业岗位不会低于100万。培养能够适应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国际化人才迫在眉睫,中国高校义不容辞地承担着人才培养使命。了解产业发展,预测人才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和教育教学内容是高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当务之急。

1.2中国对欧美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及人才需求

之前,中国的软件与外包业务基本是来料加工式的对日出口,而占全球软件与服务市场85%份额的欧美市场却鲜有中国企业身影。金融危机使长期低迷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中国的对日外包业务大幅缩水,而美国企业界则正在积极采取行动应对危机。

(1) 欧美企业营销方式转变创造更多外包需求

欧美社会对大大小小的经济衰退有着丰富的应对经验和较大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每当经济吃紧,欧美企业首先做的不是龟缩躲避,而是马上加大销售力度,抢客户,抢收入。因为银根吃紧,企业资金链完全依赖自身造血,这个时候每多收一块钱就相当于过去的10块甚至100块;每多发展一个优质客户企业就多一份越过寒冬的可能,这是欧美企业界的共识。

在今天的网络社会背景之下,欧美企业加大销售力度不再表现为单纯的打折或增加销售人员,更多则是通过网络发展客户。欧美企业常采用的营销过程是:通过网络收集潜在客户,方法包括网上搜索,购买在线企业数据服务,在线广告以及传统广告与在线营销手段相结合等;通过虚拟现实,即时通讯和网络电话等技术为客户提供售前服务,促使客户购买;越来越多的产品和服务可以通过网上支付平台直接交易,企业对客户的售后服务也更多的通过在线方式完成。

这些不需要与客户“见面”的营销工作完全可以由离岸营销中心承担,这样可以进一步降低欧美企业的运营风险。

(2) 欧美企业更多使用海外人力资源降低运营风险

欧美国家的产业结构已经以服务业为主,尤其美国第三产业已占其GDP的90%以上。所以,人力费用已经成为多数欧美企业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了降低成本,欧美企业普遍采取裁员、减薪的方法,但裁员会降低企业的服务能力,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许多欧美企业选择将工作移向海外。硅谷是这次全球裁员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一位前Adobe高级工程师说,他“下岗”为4位印度工程师提供了生计。只是可惜中国外包服务还不如印度发达,将硅谷研发工作引入中国的步伐还很艰难。

(3) 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将为中国制造业升级提供有力保障

众所周知,欧美国家采购已占中国出口总额的7成以上。然而产品从中国工厂到美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往往要经过3~4个中间环节,这些中间环节分得了产品市场价值的90%以上,它们就是全球制造业价值链网络中的“服务链节”,其中包括:产品营销,产品设计,产品分销,供应链外包服务,产品现场服务,等等。金融危机袭来,中国制造业出口受冲击最大,原因就是缺乏服务链节使我们远离欧美市场,只会低头生产,对欧美消费市场正在发生的变化浑然不知。

中国制造业要战胜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再创辉煌,就必须建立完善自身的服务链节。这就需要中国制造业与服务外包产业的紧密结合,服务外包产业不仅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搭建起制造业继续国际化服务链节,还将为制造业培养大批国际化营销和企业运营人才,为制造业的全面升级提供有力保障。

服务外包产业已成为国家计划发展的重点产业,其中尤其以开拓占全球85%市场份额的美国和欧洲服务外包市场为重中之重。然而,中美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阻碍了中国企业对欧美市场的开发进程,具体来说就是中国企业(也包括移民美国的中国技术精英)普遍不懂得如何在欧美契约法治市场中经营发展。中国软件及外包服务产业要在欧美市场寻求突破,急需大批懂得欧美市场法治规则和欧美客户契约文化的营销和软件服务人才。

1.3中国对欧美服务外包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

根据IDG的统计,北美地区占全世界软件及服务市场份额的50%,欧洲占35%,全亚洲占7%(这里包括日本市场)。中国服务外包产业能否快速发展取决于是否能够培养出一批懂得欧美市场规则的营销,技术服务和管理人才。

南开越洋®(ExperExchange Inc.)是中国人拥有的具有20年历史的美国硅谷IT企业,1989年创立于硅谷,是全球三大OCR技术授权和咨询服务商之一。目前,南开越洋®90%的客户群来自欧美市场,但营销和企业运营中心设在中国天津。

南开越洋®在过去20年中的实践,摸索出了一条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成功道路,并从历届大学生中培养出一批立足国内能够领导本企业美国员工征战全球市场的国际化企业运营人才。要在中国国内培养出能胜任欧美市场开发和软件服务工作的人才,南开越洋®在员工教育方面采取了以下几点主要措施。

(1) 英雄不问出处,破除学历、名校迷信

欧美社会崇尚机会均等的自由市场,客户看重的是服务商是否能理解他们的商业模式,并为他们创造出更多价值,并不以人的出身论高低。所以,无论在美国还是国内招聘,南开越洋®一概不考虑应聘学历,所学专业和毕业院校,看中的是人的志向、价值观、能力和潜质。引用两句的诗词:六亿神州尽舜尧;遍地英雄下夕烟。

(2) 环境造英雄,让学员直接接触欧美客户

学习欧美市场营销和软件服务决不能闭门造车,学员必须从第一天开始就进入真实的欧美市场环境,直接与欧美客户沟通,在实践中学习。为此,南开越洋®开发了专门的欧美市场对接平台,将来自公司各个业务渠道的客户信息汇总到这个平台上,学员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看到每天最新的欧美客户的项目需求,与欧美客户进行业务洽谈,并实践软件及各类外包项目的实施工作。目前这个平台上每天都有数百个新的欧美客户需求,学员通过这个平台每年可以完成近10万小时的欧美软件及外包服务营销和软件开发实训工作。

(3) 加强欧美契约文化和民商法教育

整个欧美社会是建立在契约精神基础之上的,公民与政府,企业与客户,企业与员工,民众之间的关系都是以契约为纽带的,这与中国以伦理为基础的社会结构截然不同。因此,学员必须较为深入的了解欧美社会的历史,文化和法律原理(尤其是民商法和知识产权法),才能知道如何与欧美客户打交道,在帮助欧美客户实现其商业目标的同时,争取并有效保护自己的利益。

(4) 培养中国学员欧美市场营销能力

营销永远是一个企业的生命线,在硅谷许多华人企业的兴衰,其中要害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华人搞技术假手洋人搞营销,结果不是企业倒闭就是改旗易帜,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因此中国对欧美软件及外包产业的发展首先要培养大批合格的欧美市场营销人员。目前南开越洋®的营销团队分为中美两个部分,中国营销人员负责潜在客户开发,目标市场调研,客户调查,制订销售策略,编写Proposal和客户关系管理等全部核心营销工作,美国营销人员则充当中国人的眼睛,耳朵和嘴巴,主要负责重点客户的面对面沟通,但谈判采取什么策略都由中国营销人员制订。南开越洋®的实践证明只要建立起真实的欧美市场环境加上教导有方,中国人完全可以胜任欧美市场营销工作,从而掌握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命运。

(5) 培养软件服务工程师而不是程序员

我国软件工程人员与印度和欧美工程师最大的差距不是技术水平,而是不知道如何在市场上谋生。

软件服务企业盈利的关键在于留住老客户,所有的新客户的切入项目都没有什么利润,一个公司要持续发展必须有一批忠诚的老客户长期为企业提供服务项目。软件服务项目特点决定了一个项目生命周期中,客户有30%的时间与服务商的营销人员在一起,而70%的时间则是与服务商的工程师在一起。因此,软件服务公司开发新客户靠营销人员,而要留住客户关键则在工程师。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和社会风气过分强调技术能力,却忽略了工程师的商业需求分析和客户关系管理能力,结果培养出来的都是程序员而不是服务工程师。程序员只管交工,根本不关心做的软件能否满足客户业务需求,更不关系企业盈亏。在南开越洋®对工程师的业绩考核中技术技能只占30%,对客户商业需求的分析能力以及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占到70%。

中国对欧美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南开越洋®对欧美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方法给教育部门以启迪。中国要想争得欧美服务外包的“鲜美蛋糕”,必须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倍努力。

2从网络的生命周期看人才培养

以1994年4月20日为标志,中国进入了互联网的接入时期,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时至今日,仅仅15年时间,网络已经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无处不在。网络从业人员一直是企业招聘热点。

今年我国将会有610万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适逢经济危机,注定了摆在他们面前的将会是一条不平坦的求职之路。但从全国行业职位整体分布来看,计算机、信息服务行业仍以近20%份额占据着招聘热点行业首席。据国家相关部门的统计显示:未来5年,我国对从事网络建设、网络应用和网络服务等新型网络人才的需求将达到60万~100万人。供需缺口十分巨大,除IT企业的巨大需求外,信息化浪潮下传统企业对网络人才的需求正呈爆炸式增长。

近几年,在政府上网工程的推动下,需要配备大量的网络应用、网络管理人才,对网络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中国目前有政府、媒体以及各类专业网站,以及1000万家中小企业,它们要跟上信息化发展的脚步,最急需的就是系统掌握网络技能的专业人才。

分析网络生命周期,关注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有利于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有利于保证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对人才要求的一致性,有利于高效率培养适用人才。

2.1网络的生命周期

时至今日,网络的生命周期已经比较健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 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是网络生命周期的第一个阶段。规划阶段的高级目标是设计网络最终状态,从而在最佳的可用性和性能状态下为所有业务服务提供支持。有效的规划不仅能够降低业务风险和支出,而且还能最大限度提高项目的成功几率。规划阶段的一般工作包括,网络拓扑分析、网络布局和设计、网络配置标准和策略决定、以及网络变更仿真和建模。

(2) 部署(安装与验收)

这一部分是大家所熟知的,就是网络设备的采购、安装与验收,以及网络上所运行的应用系统的采购、安装与验收。这个阶段包括大量工作,具体数量取决于项目的规模。

(3) 管理与优化

网络在生命周期的90%以上时间是处于管理与优化阶段,就是网络要根据应用的需求变化而进行调整,以保障应用的安全、稳定和速度。这部分恰恰是目前网络专业课程设置的短板。

(4) 故障诊断与排查

在网络运营阶段,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是不可避免的。当出现故障时,如何尽快查明责任和原因,并在最短的时间里排查才是关键。另一方面,如果对于网络和应用了如指掌,明白整个系统的短板,也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性的措施,以保障网络不间断地安全、高速运行。

2.2现有网络专业学生主要就业去向

(1) 系统集成商、运营商及专网的代维公司

主要职位是网络工程师,主要职责和工作范围是综合布线和网络的设计、安装、配置、测试、验收、维护工作;网络系统的售后维护及故障诊断;运营商及专网的布线系统、网络设备和网络系统的安装、调试、验收。运营商接入网和代维,包含了不同级别用户网络的维护、测试和故障诊断。

这个职位的工作职责需要工程师能够充分掌握三种技术。

一是综合布线技术。综合布线技术人员不仅仅是会安装、打线、打模块、走线这些初级技术,还要了解国家相关标准(GB50312/GB50311)。具有设计、监理、测试、以及维护能力的综合布线技术人员,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于综合布线技术的多层次技术和管理的需求。

二是网络安装、测试和维护技术。网络维护人员不仅要熟悉网络互连设备的配置安装,还要了解国家标准(GBT21671),以及一些新的工业标准如无线网络802.11n,无源光网络EPON等。熟练掌握网络测试、网络验收、网络故障诊断技术,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于网络开通和维护工作的基本技术要求。

三是对目前最热的网络数据中心的设计、建设与维护技术。数据中心的标准化设计、建设和维护,于几年前在国外开始流行,我国也于今年正式推出(GBT50174)数据中心标准。了解并掌握数据中心的设计、安装、维护和管理优化技术,才有可能真正满足用人单位对于这种新技术的人才需求。

以上技术的掌握是体现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的价值的重要指标。

(2) 第三方检测机构或监理公司

主要职位是网络监理师或监理员,主要工作职责是依据各种测试设备和手段,按照相应的国家(国际)或行业标准对计算机网络和综合布线从项目的设计、实施流程、设备的入场检测、施工验收、项目验收的全系列的技术把关,责任非常重大。

综合布线的线缆以及网络设备在安装测试完成前都只是半成品,监理师(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就是保证施工单位按照设计要求和国家相关标准,保质保量地将半成品转化为满足客户未来应用的成品。目前国内许多楼宇或网络,均采用世界一流的技术及其设备,但其关键应用的稳定性及其可靠性未能达到预期,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在建设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理,导致项目的先天不足。随着我国对网络建设的进一步重视,第三方检测和监理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第三方检测机构和监理公司在国内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在这个行业里往往是一些有名望的老技术专家主导,他们迫切需要已经掌握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新技术的新鲜血液。

(3) 企事业单位的信息中心

主要职位是网络管理员,网络维护工程师,主要职责是对企事业单位内部的布线系统、网络系统和网络设备进行调试、验收;企业网络的测试和故障诊断;桌面系统网络终端的维护。

只有全面掌握前面所说的综合布线技术,网络测试、故障诊断和维护技术,以及数据中心技术,才有可能满足中小型企业网络管理人员的基本技术要求。

在大型网络或网络依赖性很强的企事业机构里面,对网络的应用性能要求很高,对网络的安全性能要求非常高,那么网络应用分析技术、网络安全取证技术、服务性能分析技术等是毕业生晋级为网络分析员或网络分析师,以至IT架构师的必备技能。

(4) 运营商的数据部门

主要的职位是网络工程师,由于现在互联网技术的流行,基于IP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多,各大运营商现在都在进行着技术转型,将业务转到IP网络上来,这就给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毕业生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

这个职位的主要职责是各种数据业务的性能评估,集团客户的链路以及服务状况,重要链路的故障诊断、故障排查、日常维护,日常网络的维护和故障诊断分析。这需要从业人员不仅仅要掌握上面所说的基本网络、布线的测试、维护、故障诊断技能,还要掌握最新的网络发展动向,掌握最新的网络技术,才能胜任这个职位。

作为网络结构最大、网络技术应用最先进的行业,运营商的网络还需要高端分析师。全网的应用性能分析与优化、服务性能分析、网络安全分析都是运营商数据信息技术主管或网络分析师(员)的基本技能要求,这些为运营商的网络以及服务的建设、应用的架构优化乃至资费的调整、投资的方向等提供数据支撑。

2.3网络人才培养急需改革

从以上网络生命周期和现有网络专业学生主要就业去向分析不难发现,就业市场对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首先要求专业定位应更关注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其次要求专业课程的设置能够提升毕业生的技能和知识的实用性及潜在价值,让学生在毕业后面对复杂的网络结构和状况,可以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从而提升其价值;第三要求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前瞻性,学生毕业后面对不断发展的网络新技术可以迅速理解掌握,成为“即插即用型”人才。

计算机网络专业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很强,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练习,将理性的知识和感性的操作结合起来,这点与高职教育特征非常吻合。事实上,上面分析的网络专业学生主要就业去向绝大部分都适合高职学生就业。

目前,市场上一方面急需高技能网络人才,一方面学校培养的学生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主要原因是学校教育与市场脱节,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不能及时随着市场需求调节。网络的应用与发展呼唤高职院校对网络人才培养的改革,其改革切入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

网络的演进速度飞快,内容繁多,学生不可能在校期间掌握所有的知识,更不可能掌握未来的新技术。因此,使学生获得学习的能力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对于网络而言,可以简单地把网络分为三个层面,即应用层、网络层、基础设施层(不能完全与OSI七层协议对应)。无论未来技术如何变化,都是在这三个层面上的不断进化。因此,如果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掌握三个层面的知识点,技能要素,就可以在未来的时间里举一反三,保持知识和技能的与时俱进。三个层面的关系见图1。

图1计算机网络的三个层面

应用层――应更多地关心应用时间的响应以及在各个过程点(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等)的时间戳,从而判断

应用性能瓶颈或故障出现在什么部位或者是什么原因导致,例如是否由于系统架构设计有问题,或服务器性能不足,或由于网络本身的原因。

网络层――如果网络本身出现故障,应能够判断是由于什么原因导致故障的发生或性能的下降,如某种流量、某个端口、某条链路或某台服务器出现何种故障导致。

基础设施层――包括承载着网络的铜缆、光纤、无线、移动通信等,如果这些基础设施本身存在着不符合相关标准或规范的情况,则无法保证运行在其上的网络及其应用的稳定、高速和安全。

(2) 专业和课程设置要有预测性

网络专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专业,很多新的技术很有可能在学生上学时尚未听说,而毕业时已经成为主流技术了。因此,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一定要有预测性。考虑到3~4年的培养周期,在学生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学习最新的或即将成为最新的技术。例如,以下的一些新技术已经或即将成为热点:

-无线WIFI; -IPV6

-LAT(局域网验收) -全光网络

-LTE/4G -IP语音和视频

-网络上的关键应用(如ERP等)

(3) 增设“网络分析与测试”专业(方向)

主要面向网络工程师、网络测试工程师(技术员)、网络管理员、网络监理师(员)、网络分析师(员)、IT架构分析师(员)等职业岗位,主要就业方向为:网络集成、安装及故障诊断,网络监理,网络分析维护管理,系统集成网络技术支持、企事业单位网络维护。其课程设置架构如图2所示。该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特点是:

更关注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

结构化布线实训要求由第一代的只注重安装阶段提升到第二代的从设计、测试、监理到维护的全阶段培养,提升了学生的基本工作技能,满足了用人单位对于结构化布线方面的多层次技术和管理需求。

在高级局域网管理方面,由早期的只针对单一互联设备的调整和配置实训,提升到包括全网级的依据国家标准进行认证级的测试评估、全网网络故障诊断,以及协议分析基础(协议分析是网络安全分析的基础技术平台)。

新增加的数据中心的管理与维护是目前用人单位IT部门最关注的事项之一,里面涵盖了从布线技术、网络技术、网络和布线测试技术以及电学、热学空调等诸多技术的组合,是目前大型运营商、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建设一个可永续运行的数据中心不可或缺的能力。

图2“网络分析与测试”专业(方向)课程体系

更关注如何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相关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

第二代结构化布线实训以国际标准(TIA568C/ISO11801)和国家标准(GB50312-2007)为依据,从基本的安装、设计、测试,到监理、故障诊断实训,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够达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程度,有助于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迅速解决现场问题,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价值。

新增加的数据中心管理与维护实训是目前用人单位投入人员、资金、以及资源最多的项目,这个实训是个综合的实训,它覆盖了多种技术,有国家标准(GBT50174)和国际标准(TIA942)支持。基于国家标准的实训可以使学生迅速理解和掌握数据中心的维护管理技术,提升学生的就业机会。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新增加的局域网认证测试、故障诊断与协议分析实训可以使学生对网络的结构和数据传输原理更加清晰,面对实际工作中的网络问题,可以迅速使用标准的维护方法和思路,快速解决故障。局域网测试、故障诊断实训是基于国家局域网认证标准GB/T21671进行的多层面实训。网络的故障诊断已经成为当代网络管理人员的必修知识和基本技能。

无线局域网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现在已经在大型企业用户和运营商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由于无线网络的技术特点,导致其对接入设备的安装地点和容量、频谱规划有特殊的要求。因此,无线局域网的安装勘测、故障诊断和测试也是网络维护人员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

具有技术前瞻性

新加入的网络协议分析是基于网络七层协议分析技术的实训,是网络安全、网络故障诊断的基础技术知识。网络协议分析技术对于网络管理人员在日常的网络维护管理非常有意义,网络协议分析也是网络安全及网络分析管理的基本手段之一。

新加入的全网流量与网络性能分析与优化实训、网络应用性能分析与优化实训、IT服务性能分析与优化实训和网络安全认证实训,是针对目前的大型企事业专网和运营商网络的最新技术需求和目前的工作方向而设定的实训课程,剖析了当今网络应用、性能、安全和流量分析管理的概念,对学生上岗后迅速理解网络分析的最新技术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新加入的WLAN无线网络和IPV6网络都是目前主流的网络应用技术和未来的网络发展方向,掌握最前沿的网络技术有助于学生上岗后迅速地融入所在的工作领域,从而提升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潜在价值。

使学生掌握不断学习的能力

不论网络技术如何发展,归根结底,是在基础设施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的不断进步而成,而网络测试与分析专业(方向),恰恰使学生掌握了从不同视角去透视整个网络,从而对整个网络了若指掌,当有新的技术或应用时,可以清晰地了解其对整个网络的影响;而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利于其掌握最新的技术。

总而言之,“网络分析与测试”专业(方向)不仅可以满足现有的网络技术要求,还可以更紧密的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提升毕业生职业技能的潜在价值,保持了知识技术的前瞻性。

但是,在高职院校独立开设“网络分析与测试”专业 (方向)还有相当的困难,首先,师资就是一个大问题,其次,实训条件需要极大改观。因此,必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考虑将各种特色技术实训整合到现有的网络专业中,作为技术实训的补充,从而提升原专业的技术含量和价值。

网络是一个实时运行的系统,网络建设、监理,运行维护、综合治理,信息安全与保障等,无不对从业人员提出技术的、职业的、道德的要求。对高职院校来说,如何培养这一领域高技能人才,需要校企高度的紧密结合。

3结束语

美国前教育部长Richard Riley认为:2010年最迫切需要的十种工作在2004年时根本不存在,我们必须教导现在的学生毕业后投入目前还不存在的工作,使用根本还没发明的科技,解决我们从未想象过的问题。

篇8

关键词:开放教育;微信公众平台;翻转课堂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在学生群体中的大量普及,智能移动设备的便携性和网络接入的便利性尤为突出,学生的移动学习需求与日俱增。微信是学生群体中使用最为广泛和粘度最强的智能手机应用之一,通过综合应用信息化技术,在无需掌握开发技术的情况下,整合开放教育现有平台的资源,提出一种基于微信公众号高效地搭建微课移动学习平台的应用方案,为开放教育的学生提供课程学习、网上答疑、资源下载、知识测试等教学服务。

1平台的分析

基于微信公众号建立微课移动学习平台,其本质上是建立新平台,通常而言,是不能有效减轻学生和教师对新系统认知和学习的负担的。为了降低新平台带来的认知和学习负担,必须让新平台具有现成的综合信息集成功能,而且能有效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方便教与学。让学习者和施教者都在一个平台上进行,才能达到高效、便捷的目的。

1.1现有系统分析

以广州电大开放教育的计算机类一体化教学课程为例,统设课全面实施网考,省开课程推行全网络课程。面向学生的教学平台,主要包括国开学习网、电大在线系统、全网络课程平台、网上教学活动安排系统、考试成绩查询系统等。每一个平台或系统都可视为“信息孤岛”,学生和教师都有不同的帐号密码、不同的网站地址、不同的设计界面。基于微信公众号建立新平台,利用微信本身用户的强大粘度和已有的使用习惯,在不增加用户账户密码和界面操作学习负担的情况下,整合开放教育现有平台或系统的资源到微信公众号上是最有效的办法。

1.2平台结构分析

学习者和施教者都是平台的用户,平台的结构分析应从学习者和施教者的需求两方面入手。移动学习让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意愿、偏好和需求自动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那么学习者的需求主要是课程资源齐全和获取方便,例如可随时搜索实训报告下载地址、教学视频、课程安排等。而施教者的需求主要是资源简单和推送信息可达。学习者和施教者的共同需求是具有互动功能。

2平台的搭建

根据对平台结构的分析,施教者可以在不具备开发能力的情况下,搭建微课移动学习平台。除了整合现有平台或系统以外,借助一系列免费平台和软件工具。

2.1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

微信公众平台支持订阅号和服务号,订阅号不能直接用超链接的方式跳转页面,只能通过建立一个图文消息页[1],通过嵌入二维码图片或阅读原文链接到第三方平台页面,页面可以是视频服务平台的微课教学视频地址、教学资源云存储地址等。公众号的自动回复功能可以设计为智能问答机器人模式的问题反馈和课程资源检索菜单,投票管理可以设计为课程的在线练习题推送,群发功能设计为课程资源推送、拓展知识推送、课程信息推送等。

2.2视频服务平台的使用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施教者在没有被指定选用视频服务系统的情况下,可以自主选择在线视频媒体平台进行教学视频,例如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等免费平台。优点是平台功能完善、服务性能甚高、数据分析全面,还可以结合微信公众号作为自媒体运营。缺点是广告植入、评论骚扰等。

2.3微课制作工具的使用

微课制作应该采用最高效的方法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高效的本身体现在在时间短,让微课制作不会成为教师的额外工作负担。主要是依靠一些易于使用、简单方便的软件工具完成对教学视频的录制、转码、剪切和合并等操作,让软件工具服务于人能轻松做到“用完即走”,释放教师因制作微课而占用的不必要时间。因此,选择合适的软件工具尤为重要。例如屏幕录制和视频处理软件可以选用录屏王、屏幕录制专家和视频剪切合并器等。

2.4云存储平台的使用

教学资源的云存储可以通过网络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满足施教者快速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推送,满足学习者在自主学习中对教学资源的需求[3],免费云存储平台可以选择百度云、360云盘、腾讯微云等。

2.5在线测评系统的使用

“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如何管理学生的自主学习[1],学生必须较高质量地先行完成学习任务,教学视频中设置问题、测试练习等跟踪学习效果,控制学习过程,以保证课堂交流的高效率[2]。在线测评系统的使用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在线试题、在线评价、网络投票、报名签到等内容,例如问卷星等免费系统。

3平台的应用

平台应用的设计定位是辅助教学,为网考的统设课程和省开的全网络课程提供教学和服务支持,以开放教育计算机类一体化教学的课程为例,利用平台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平台应用可分5个主要步骤:(1)课前任务布置课程开始第一周除了常规教学以外,讲解“翻转课堂”教学实施环节。每双周根据教学内容推送布置课前学习任务和在线测试,学习者观看指定微课视频并完成在线测试,在微信公众号上进行师生“线上互动”。(2)网上教学活动每双周固定时间进行课程网上答疑,设置答疑主题和形式,推送讨论区的答疑帖子和实训报告下载地址,在国开学习网上进行师生或生生“线上互动”。(3)课堂实训任务每单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录制精华版一体化教学视频,布置课堂实训任务,以实训报告或堂上作业形式完成任务,任务过程中形成师生或生生“线下互动”。课堂上录制的一体化教学视频,确保教学内容的不断迭代更新。“翻转课堂”在互动中促成的集体一体化教学视频录制,都将会成为课后快速推送的高效教学资源,可看作“教学反馈”。(4)课后练习测评课后练习测评是在学习者已经顺利完成课堂实训任务的基础上设计的,属于进阶式练习,以网考的应试题型为主进行推送,可看作“学习反馈”。(5)拓展知识推送撰写或转载图文进行消息推送,拓展学习者知识,让学习者了解所掌握的知识在工作中如何解决问题等,从而渗透到专业或课程学习中,开阔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4结语

微信公众号应用于移动学习领域,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选择,同时也为施教者提供了新的教学选择。通过综合信息集成方式,整合现有平台和免费平台,高效地搭建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微课移动学习平台,为开放教育计算机类一体化教学课程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和途径。而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充分挖掘微信公众号在移动学习的支持能力和优势,以及实施“翻转课堂”的适应性和效率性,是今后数据评估研究和实践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晓兰,陈奋.基于微信公众号的移动学习平台建设[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6,37(8):5-7.

[2]周雨青.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基于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2):10-12.

篇9

【关键词】中职;信息化教学;市场营销

一、营销专业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信息技术对教学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要通过改革教育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构信息时代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市场营销专业,不像操作性强的理工类专业能够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化”;更多地是重视学生的智力因素和思维能力如观念、态度、思路;以及人际交往、沟通协调、团队意识和自信心等综合职业素养和能力。因此也一直找不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难以落实。

信息技术可以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将丰富的学习资源融入课堂之中,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在现代化的情境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形成技能的同时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二、中职市场营销专业信息化教学改革探索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真实的有效场景,通过影像、声音、动画及各类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先进手段,加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外界媒体信息的沟通与交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多种综合能力。

1.用信息化手段将“商场搬到校园”,打造真实的工作场景。

我校市场营销专业与国际广场合作,将国际广场的真实场景,通过3D技术,复制到校园实训环境中来;实现将“商场搬到校园”的愿望,同学们在不出校门的情况下,在营销3D综合实训室中,通过角色扮演(营业员与顾客)形式,进行训练。

同时,与《销售艺术》、《推销实务》、《沟通与谈判》等课程的实训内容结合,对零售终端商品销售服务各个环节,如礼仪展示、顾客接待、商品展示与介绍等内容拍摄对应的情景短片,进行示范和训练,提高学生为顾客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2.利用信息化手段创建与课程对接的模拟平台

针对市场营销专业一部分偏理论性课程和受实训条件限制内容,通过各种模拟软件,进行实际训练,达到“学与做”的结合,解决了“做中学,做中教”的问题。

(1)《市场营销模拟平台》与《市场营销实务》课程结合,在学习市场营销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该平台进行营销模拟训练。同学们通过建立虚拟公司,进行营销环境和SWOT分析、选择目标市场与市场定位;通过产品策略、价格策略、促销策略和渠道策略的综合运用,完成产品销售;在互动、竞争、对抗的情形下,最终达到提高市场占有率和提升销售业绩的目的。一方面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对营销的整体认识,有效提升学生的销售管理和营销策划能力。

(2)《市场调查教学模拟平台》与《市场调查实务》课程结合。作为《市场调查实务》课程的操作软件,同学们可以进行背景分析、抽样方法和市场调查的方法的运用,问卷设计、调查方案制定及调查后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最终完成市场调查报告的编写。配合现场的实际调查活动,有效提升同学们对《市场调查实务》课程的实际操作能力。

(3)《商务谈判训练软件》与《沟通与谈判》课程结合。通过该软件中朗读、演讲、口头推销和辩论比赛等内容训练,提高同学们商务谈判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课程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4)《客户管理教学模拟平台》与《客户管理》课程结合。作为《客户管理》的操作软件,模拟市场机会挖掘、销售和客户管理的过程,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进入到系统中按照“客户调查-―电话联系-―上门拜访-―产品演示-―招投标-―维护和开发客户”的商业流程,全面了解市场营销中的客户关系管理,销售过程中的客户关系管理,客户服务过程中的客户管理。有效训练学生的客户管理能力。

(5)《网络营销技能实训软件》与《网络营销》课程结合。通过该软件进行网络营销模拟实训,以网站运营为背景,学生首先建立自己的网站,通过网站管理、网站优化、网络推广、数据分析以及知识查看五个方面,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当下流行的网络营销技术,五个部分构成整体的网络营销实训环境,每个环节数据紧密相连并相互影响,使整个实训过程紧凑有序。通过该软件有效提升学生的营销策划和调查分析能力。

3.运用网络营销实训室进行网上销售活动

学校建设的网络营销实训室,为学生进行网上销售活动训练提供了实战环境;能够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学习、训练及综合应用;同学们创建营销团队,结合电商网络项目团队,自己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战性营销,涵盖营销策划、组织、执行及效果评估,全方位锻炼和提升同学们的营销策划能力、团队建设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三、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成果

1.学生技能增强,企业满意度提高

通过对实习学生的追踪发现,学生进入岗位后没有原来的那种陌生感,能迅速投入工作。企业对学生的评价是“能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具备岗位必备的技能”、“能随机应变、善于沟通”等等。

2.推动专业建设,提升教师专业技能

为了建设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营销专业教师全员参与,通过前期的调研明确了专业培养方向;开发了核心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构建了适应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有效推动了师资队伍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有效推动了专业建设发展,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篇10

关键词: 教学改革 课程设置 电子商务 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方式、企业经营方式和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都正发生根本性变革。自1998年3月中国内地第一笔Internet电子交易成功以来,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现在,仅淘宝网每天就有2400万笔电子交易业务发生,电子商务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企业的一种生存方式。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1],截至2012年6月,国内电子商务服务企业达38780家,其中,B2B电子商务服务企业达10950家,国内B2C、C2C与其他电商模式企业数达24620家。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市场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增加,有专家预测,未来10年,我国电子商务人才缺口将达200多万。

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我国高等院校承担着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1999年教育部联合联想集团共同推出了电子商务自修考试的大学专科学生培养计划,并在2000年开始全国性招生,2001年,全国有13所高等院校开办了电子商务专业,到2010年,教育部共批准339所本科学校和800多所专科学校开设电子商务本科专业[2],其中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培养电子商务方向的硕士生、博士生。高等院校在推动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在市场人才紧缺的情况下,很多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却没法找到合适的岗位,导致其就业率明显低于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3]。本文分析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素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探索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1-1-3-1”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并且设计出与该模式相对应的一套课程体系。这种培养模式既能保证电子商务学生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又能为学生提供三种不同拓展方向,同时将实践教学作为一个重要培养环节,有利于高校培养基础扎实、实操能力强的电子商务人才。

一、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模糊、定位不明确。

电子商务专业是顺应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给传统经济活动带来深刻影响趋势而开设的一个新专业,目前,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实践上,其都处于探索阶段。电子商务包括网络交易系统的设计、开发、组织、维护、管理和应用,从设计到应用,电子商务包括多个层次。市场需要什么样的电子商务人才,对电子商务人才知识、能力要求是怎样的,电子商务专业究竟要培养哪个层次的人才?对于这些问题,国内很多高校都缺乏深入分析,开设电子商务专业时没有做好市场调研,缺少岗位群细分和具体岗位能力分析,办学目标模糊,定位不明确,学生未来就业方向不清楚。很多培养机构提出了宽泛的培养目标,信息技术、管理学、经济学、网络营销、物流管理等各种知识都学一些,培养出来的学生看似懂得很多知识,实际上很多东西都学得不扎实、不深入,蜻蜓点水,这种复合型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要求。有的学校虽然注重学生特长的培养,但太过片面。如一些理工科院校,强调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忽视经济、管理、营销等电子商务运营方面能力的培养;而一些经济类院校,强调经济、管理、网络营销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却忽视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方面能力的培养,因而培养的学生不符合市场需求。

(二)课程设计不合理。

课程作为教学资源的核心部分,直接影响学校教学质量,制约教学资源的管理和整合,决定人才培养规格,是高校在教学、科研、就业、学生发展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指示器[4]。目前,很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设置没用充分考虑专业本身的特征和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开设15至20门专业课程,将信息技术、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课程简单地堆砌在一起,典型做法是一半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程序设计等,一半商务类课程,如市场营销、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等,课程设计的内容选择缺乏系统性,许多课程缺乏相互联系,导致学生学了几年,仍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不知道学了什么。另外,选修课比例偏少,不利于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和爱好,就某一领域进行深入学习,无法培养自己的特长,在今后的职场上不能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三)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是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由于电子商务专业出现时间比较短,国内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基本上不是科班出身,大部分是从计算机、经济、管理等专业转过来的。教师对电子商务知识的掌握,基本上都是通过自学或者有关电子商务的研讨会或培训获得,在短期内难以形成系统的学科教育体系,电子商务教学处于摸索阶段,教师只能边学边教,不断进步。另外,现有从事电子商务教学的教师大多没有电子商务实战经验,在电子商务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个严重的缺陷,导致学生实操能力低,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四)实践环节不到位。

电子商务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实践教学方式有两种:一是利用学校内的实验室进行实训,由于建立电子商务实验室对软、硬件要求较高,大多数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学校没有专门建立与电子商务相关的实验平台,将一些普通的实验室用做电子商务实验,学生没法全面理解电子商务模型。二是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实习场所,目前国内很多企业由于场地和管理等原因,不愿意接纳学生到企业实训。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机会接触企业、研究案例,不能利用所学知识为企业解决问题,实验只停留在模拟环境中,这些模拟环境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电子商务运营的实际情境,学生不能切实地感受现实中电子商务的应用,电子商务技能达不到企业要求,更不能培养灵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特点

电子商务是以商务活动为主体,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以电子化方式为手段,在法律许可范围内进行的商务活动交易。根据社会需求,确定电子商务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基础,是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的前提。电子商务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经济、管理、信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能力要求也因不同业务或岗位而异。国内学者对电子商务人才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周唐[5]根据电子商务涉及软、硬件环境的不同,将电子商务人才分为硬件层、软件平台、商务应用和电子商务经营管理四个层次,他们的工作职责和需要具备的能力如下:

1.电子商务硬件层。这一层次要求从业人员了解一般计算机、服务器、交换器、路由器及其他网络设备的功能、性能,掌握网络协议、网络设计、安装、调试、维护和管理能力。

2.电子商务软件平台。这一层次要求从业人员熟悉服务器端操作系统、数据库、安全技术、电子商务系统的选择、安装、调试和维护。

3.电子商务应用层。这一层次要求从业人员熟悉电子商务的业务逻辑,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开发、维护,包括业务流程的设计、平台前后端的设计与开发。

4.电子商务运营、管理层。这一层次涉及市场、销售、物流和客户服务等,要求从业人员熟悉网络营销、网络推广、供应链管理,具有电子商务全程运营管理经验,能够制订网站短、中、长期发展计划,并加以执行与监督。

陈清华[6]从电子商务就业角度,将电子商务人才分为技术类、商务类和综合管理类三大类,他们的工作职责和需要具备的能力如下:

1.技术类岗位:技术类岗位包括电子商务平台设计、电子商务网站设计、电子商务平台美术设计和数据分析四类。其中,电商商务平台设计岗位有网站策划、网站编辑,主要从事平台规划、网络编程、电子商务平台安全设计等;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岗位包括网站设计、开发,主要从事网页设计、数据库建设、程序设计、网站管理和维护等;电子商务平台美术设计岗位主要从事平台颜色处理、文字处理、图像处理、视频处理等;数据分析是一个比较新的岗位,主要从事Web数据和网站相关数据的分析、挖掘,从海量的网络数据中找出对网络经营有价值的信息。

2.商务类岗位:商务岗位包括网络推广、网络营销、物流服务和客户服务,以及电子商务创业等,这些岗位主要是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站、产品的推广、交易,以及客户服务。要求从业人员熟悉电子商务运作模式,熟悉网络经营,与客户沟通能力强。

3.综合管理岗位:包括项目经理、部门经理等,主要从事电子商务的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要求从业人员有丰富的电子商务行业经验,具有良好的全局把控能力。

从高校培养人才的角度来看,电子商务综合管理、运营人才不可能在学校培养出来,电子商务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知识门类较多,要求学校在短短几年里培养出全能型人才是不现实的。学校需要将电子商务的业务流程、知识体系与社会就业岗位结合起来,对电子商务人才进行合理分类,各学校根据自身学科优势、资源优势、师资条件等,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并付诸教学实践。从业务流程来看,电子商务活动过程包括网站建设、网络经营和物流配送三大环节;从就业岗位来看,企业中的电子商务业务岗位基本按照电子商务技术、网络经营和物流管理来分;从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来看,技术类人才、网络营销人才和物流人才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认为高校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可分为电子商务技术、网络营销和物流管理三大类,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如下:

1.技术类电子商务人才:这类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以计算机、信息科学技术为重点,除了管理学、经济学、营销学和电子商务基本知识与能力之外,重点掌握电子商务相关知识和技能,包括网页设计、编辑、美工,网站设计、开发、维护,网站数据分析与挖掘,电子商务安全技术等。

2.网络营销类电子商务人才:这类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以网络经营为重点,除了计算机、信息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外,重点掌握利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进行商务活动的知识与能力,包括市场营销、消费者心理和行为、公共关系、商业谈判、网络推广、网络营销、网站优化等。

3.物流类电子商务人才:这类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以物流管理为重点,除了计算机、信息科学技术、电子商务基本知识和能力外,重点掌握现代物流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包括电子交易信息的收集、存储、传递、商品化、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1-1-3-1”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上文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分类,我们提出一种称为“1-1-3-1”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指1个学科基础、1个专业知识、3个选修方向和1个综合实训,这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掌握较宽厚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电子商务技术、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物流三个方向中,选择一个进行全面的、深入的学习,最后参加真实环境中的综合实训。

学科基础知识是每一门学科的基石,关系每一个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前提。电子商务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经济、管理和信息科学技术等学科,这就要求学生打好这些方面知识的基础。因此,电子商务专业除了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之外,还需要开设一定数量的经济、管理、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高等数学、统计学、线性代数、数据结构、经济学基础、管理学概论、基础会计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学等。

专业知识是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的专门知识,电子商务从业人员必须掌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开设的课程应该包括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电子商务概论、操作系统、信息安全导论、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管理信息系统与案例分析、网络支付与结算、多媒体技术、网络营销、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网站构建与运行等。

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多门学科的知识,由于每一门学科都是博大精深的,要求学生深入掌握电子商务涉及的每一门学科的知识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将电子专业的知识体系划分为技术、营销和物流三个方向,一方面,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有侧重地培养某个方向的人才,另一方面,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从中选择一个方向进一步系统、全面、深入地学习,这种分方向的培养模式不但可以避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定位不明确的问题,而且将人才培养与具体的就业岗位结合起来,学生的就业方向变得非常明确。技术方向的课程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高级数据库系统、电子商务安全技术、软件工程、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与设计、商务数据分析与利用、Web技术、移动电子商务;营销方向的课程包括网络经济学、网络广告学、网络推广、商务信息检索、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学、电子商务策划、网络经营、客户关系管理、市场调查与分析、商务沟通与谈判技巧;物流方向的课程包括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仓储管理、配送中心运作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企业资源计划(ERP)、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连锁经营管理、物流信息系统。

综合实践教学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良好对接的重要环节。电子商务专业的综合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两种形式,校内实训是指利用高校的网络资源平台,不同方向的学生组成团队,按照电子商务的整个流程分成三个小组,分别进行网站设计、开发,网站注册、备案、推广网上交易实现和线下物流配送。对不同小组采用不同考核方式,网站设计、开发小组的考核按照软件工程和客户体验等指标进行,网站经营小组按照网站经营业绩指标进行考核,物流配送小组按照物流成本、配送效率等指标进行考核;校外实训是通过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参与到校外企业的电子商务业务中,在相应的岗位上从事具体的工作,按照企业要求进行考核。

“1-1-3-1”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能力拓展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纳入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下图展示了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对应的课程体系。

四、结语

本文分析了我国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社会电子商务的业务流程及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将电子商务人才分为电子商务技术、网络营销和物流配送三大类,提出了“1-1-3-1”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相应的课程体系。这种培养模式的提出,有利于高校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学科优势,整合资源,选择适合自己的培养方向,办出自己的特色。对学生而言,既能打好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又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其中一个方向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学习,从而形成自身的就业优势。按照“1-1-3-1”模式,不仅能够培养出宽基础、厚专业的人才,而且能够培养出适销对路的电子商务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2012上).http:///.

[2]马强.高校电子商务本科专业教育模式研究[J].新西部,2009(2):162.

[3]蔡小忠.电子商务专业1.5+1.5+10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6):499-502.

[4]张娅莉.从大学课程设置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学园:教育科研,2010(019):38-39.

[5]周唐.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趋势分析[J].电子商务,2011(1):7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