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物流发展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4-03-22 10:06: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乡物流发展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乡物流发展的现状

篇1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城乡物流;文献综述

Abstract: Urban and rural logistics integr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domestic scholars have been on the urban and rural logistics for more than a decade of research, covering the basic concept of urban and rural logistics,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context, necessity and power mechanism, the integr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and so on. The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of urban-rural theoretical macroscopic, while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logistics angle, while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focusing on the urban-rural interactive logistics system is less. Therefore, the future study of urban and rural logistics should focus on starting from the micro,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complementarity, combined with new technologies, new ideas to explor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logistics development ideas.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城乡差距也越来越大,20世纪80年代国内就提出并开始了对城乡一体化的研究探讨,并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等方面进行了多方探索,尤其是在党的十以来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向前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尤其是统筹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局面、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要大力调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缩小过大的城乡差距,协调城乡发展,使城乡实现一体化发展。

城乡一体化提出已有三十多年,作为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城乡物流的研究成果主要出现在近十多年,本文在对国内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城乡物流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总结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城乡物流互动发展规律,以期为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提供依据与借鉴。

1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城乡物流关系研究

1.1 基于城乡物流基本概念研究

城市物流是指槌鞘蟹务,包括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设备以及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用品、食品、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用品、垃圾废物等在内的物流。它服务于城市经济和人们生活的需要。城市物流具有集中性、常年性、同质性、复杂性、广泛性等特点[1]。

关于农村物流的概念,学界还未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已有的学者在不同角度对农村物流相关概念进行了定义,大致可归纳为如下[2-6]:农村物流指在农村范围内服务于农村居民生产、生活以及其他经济活动提供包括仓储、运输、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及其相关一切活动的总称。农村物流包括农村居民工业消费品物流、农产品物流、农业生产资料物流、农村逆向物流。相对于城市物流而言农村物流具有分散性、季节性、差异性、特殊性、多样性等特点。

在概念认同上,学者对于城市物流这一概念达成了一致,但在农村物流这一概念上却出现了分歧和争议。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城乡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并未发生改变,城市流通体系与农村流通体系发展差异较大,而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从一开始是以城市为中心来展开的,因此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相对缓慢,这便导致了城乡物流发展呈现出“二元”形态。另一方面,物流本身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中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的定义中指出: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的结合。基于这两点,一些学者认为农村物流虽然是相对于城市物流而存在的,但它只是城市物流的一个延伸,并不能完全脱离城市物流而单独存在。

1.2 基于城乡物流差距的比较研究

与国外相比,我国农村物流研究起步较晚,由于种种原因,城乡物流发展也呈现出“二元”形态,城市物流与农村物流表现为两个“物流孤岛”。从多个学者相关研究[7-12]可发现城乡物流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乡物流市场方面,农村物流市场相比于城市来说,市场体系分割,物流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但是缺少大型的物流市场主体。其中农户作为农产品市场主体之一组织化程度低,没有承担起其主体角色,不成熟的市场主体,有限的流通渠道,难以保障农村市场需求与供给,使农产品流通陷入“小流通”与“大市场”的矛盾之中。(2)城乡物流功能方面,城乡差距主要体现在物流网络、运输、仓储、配送等功能上。由于农村物流分散性、特殊性的特点导致农村物流网络不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设施落后、密集程度低,远远没有城市物流高效、便利、快捷。(3)城乡物流环节方面,物流环节包括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装卸搬运、包装、信息和客服八个环节,农村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程度不高,环节之间流通不畅,导致物流效率低下、成本偏高,农民增收困难。(4)城乡物流配套体系方面,农村物流表现为物流政策法规不健全、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化程度低、农村物流技术落后、金融体制不完善、专业物流人才匮乏等。

1.3 城乡一体化与城乡物流关系理论研究

城乡一体化是为解决我国特殊的二元经济结构而提出的,城乡一体化内涵是指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发展的条件下,城市与乡村实现结合,以城带乡,工农互促,城乡互动,以乡补城,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达到城乡之间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空间上协调发展的动态过程。

城乡物流是城乡之间经济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刘宝认为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小农经济体制的阻碍、农村和农业物流的特殊性以及国家在发展现代物流进程中“重城市、轻农村”等原因导致我国物流发展呈现出城乡“二元”形态,并导致了一系列负面效应,因而提出了协调城市与农村物流联动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物流的破解思路[13]。丁俊发指出城乡物流体系的核心是物品在城乡间的双向流动,首要解决的是流通环节过多,物流成本过高的矛盾,以达到供求的相对平衡,保障生产建设与人民生活的需要;其物流体系的关键在于培育物流运作主体[14]。

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发展城乡物流有助于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农村内需,提高农村居民收入。赖盛中认为城乡差距扩大,城乡双向物流发展滞后制约农村消费增长,因此应从城乡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平台、专业人才多元主体、创新模式等多方面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促进城乡物流发展,从而促使农民增收,促进农村消费[15]。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消费的制约,以及城乡互动流通体系的建立促进农村消费并深入探讨了其机理,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乡互动物流体系主要通过丰富流通业态、加速流通组织创新、整合提升流通网络等方面来促进农村消费[16-20]。

2 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

关于城乡物流一体化的内涵,是指一体化的互动物流体系,并不是要求城乡物流一样化,而是为了我国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统筹协调,最终达到城乡之间商流、信息流和物流的一体化。这是我国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一元结构形态过度的必然阶段。城乡物流的薄弱环节是农村,难点是农产品的“卖难”问题,重点是促进农产品和消费品的双向流动,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村消费,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2.1 农产品流通视角下城乡物流一体化研究

相对于其他商品而言,农产品具有易腐易逝性、季节性、随机性等特点,这也给农产品物流增加了难度,导致了农产品流通效率低、成本高、损耗大等问题。农产品物流是物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乡物流实现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环节。许多学者为此展开了大量研究,当前农产品物流模式主要分为四种: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的运作模式、以连锁超市为核心的农超对接运作模式、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的运作模式、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的运作模式。李敏基于城乡一体化背景,从农产品物流视角分析了其物流活动的技术经济特性,提出优化资源利用科学配置物流要素,立足城乡一体化和现代物流经济理论,进行农产品物流现状分析,做好战略选择组织模式规划等一系列建议[21]。王彩霞分析并指出了湖南果蔬农产品物流环节过多、成本高、损耗大、效率低的现状,提出在物流主体中发展核心企业,构建果蔬农产品供应链实现一体化运作模式[22]。白晋湘提出在湘西以怀化、张家界、吉首为中心城市的区域内构建“乡村超市+城乡配送中心+城市生鲜便利店”城乡物流一体化模式[23]。郎喜庆等结合安徽省农产品物流现状,分析了其现有农产品物流模式并进行对比,提出了适合安徽省城乡统筹的农产品物流创新模式[24]。胡云涛以“盐源苹果”为例,从城乡双向物流的流通物Y生产主体、流通主体、物流主体三个角度,探讨了西南地区特色农产品物流一体化发展的双向流通模式及相关对策[25]。

2.2 农村物流视角下城乡物流一体化研究

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现状还不足以内生出具有辐射城市市场能力的物流主体,因此怎样解决农村物流发展的问题是城乡物流一体化的重点和难点。从政府职能角度,应从以下几方面转变:(1)加强农村物流基础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2)发挥政府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使物流市场各主体组织完善起来。(3)完善物流体系政策法规,弥补市场不足,为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26]。从农村物流发展角度,史晓艳、吴委哲提出基于第三方物流的物流连锁超市并结合城乡客运一体化―小件快运网络,形成农村物流动态联盟,实现物流服务从城市向农村的延伸[27-28]。上官绪明结合农村物流特征,将农资、农产品、农村居民消费品相关市场信息整合,形成基于信息网络的农村物流系统城乡双向流通优化模式[29]。梁晓音、张毅提出基于电子商务流通模式的农村物流体系,并对政府部门、农企合作组织、第三方物流企业、监管部门战略实施进行了部署[30-31]。针对农村物流配送的问题,张强波提出城乡一体化农村连锁经营配送理论,运用配送网络规划的三阶段控制模型等构建了江苏城乡一体化的农村配送体系[32]。彭永涛运用超网络模型对城乡物流配送网络进行了优化[33]。

2.3 基于城乡统筹的城乡物流一体化研究

现实当中许多学者将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混为一谈,事实上这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城乡统筹的含义是指以城市和农村一体发展思维为指导,以打破历史和制度设计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为出发点,立足城市发展,着眼农村建设,以最终实现城乡差距最小化、城市和农村共同富裕文明为目的的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城乡一体化作为城乡关系的高级状态与最终目标,城乡统筹则是走向这一目标的路径,并是贯穿城乡一体化的主线[34]。秦星红等基于城乡统筹运用SWOT全面分析了重庆城乡物流发展特点和现状,提出以生产加工企业为中心和以连锁经营为框架的两种城乡统筹双向物流模式[35]。董威选取浙江松江县数据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城乡物流一体化各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得出城乡物流业产值、城乡公路里程、城乡物流量等因素影响城乡经济发展,并提出城乡物流一体化相关对策建议[36]。夏春玉等通过对沈阳蒲公英和南京苏果两家企业案例研究,讨论了消费品批发企业和零售企业所主导的城乡互动双向流通的互动机制,并提出了以连锁经营为主要经营形式整合批发企业的农产品、消费品城乡互动双向流通模式,并提出相关系列政策建议[37]。密海英分析了我国区域物流配送信息平台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城乡统筹发展对其的影响,最后从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平台功能完善、信息平台内容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城乡统筹发展下的区域物流网络配送信息平台相关建议[38]。王秀荣提出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整合、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结合、可持续和协调发展原则、系统目标整体最优化四项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构建原则。同时构建了城乡物流一体化基本框架,并给出了相关推进建议[39]。

3 城乡物流一体化测度与评价研究

任保平以城乡商流一体化、城乡物流一体化、城乡信息流一体化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综合考虑指标特征和各种评价方法特点采取客观性较强的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权重,然后对我国1991~2008年进行测度考察,得出了加大农村流通主体培育、构建城乡双向一体化流通体系、加强城乡信息一体化建设三方面建议[40]。卢美丽从城乡物流一体化框架构建的总体方向、内容建设、网络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然后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体系并对A、B、C三地物流一体化程度进行了评价[41]。姚舜等选取地区物流水平、交通基础设施、物流信息化水平、物流发展环境为一级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长春地区物流一体化发展现状进行评价,最后得出该地区以长春为中心扇形的极核式物流网络空间结构[42]。高志飞通过对城乡物流一体化相关内容建立起的5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综合分析,选取了因子分析法,然后对山西省情况进行了评价[43]。濮帅综合对物流系统的多种定性与定量评价方法,综合选择了德尔菲法、熵权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现代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进行评价[44]。

4 研究评述

纵观已有研究可以发现,以城乡物流一体化为目标的研究成果涉及城乡物流基本理论、城乡物流一体化的问题与实现路径、城乡物流一体化网络布局与对接模式等多方面内容。在研究方法上,既有基于城乡物流基本理论、农村农产品物流模式探讨、物流体系框架构建等问题的定性研究,也有基于城乡物流与经济影响因素、城乡物流配送网络、城乡物流一体化水平发展评价等问题的定量性研究。

针对已有文献,笔者对当前研究状况和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以下看法:

(1)研究内容方面。首先,目前研究虽涉及城乡物流的诸多方面,但多数都将研究重点放在农产品物流以及农村商品物流网络上,笔者认为今后的研究更应注重从城乡统筹的角度,以一体化的视角协调城乡双向物流一体化的发展,真正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实现城乡一体化。再者,针对我国生鲜冷链农产品物流理论与实践远远落后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情况,国内研究还不够具体化,应该与多门学科包括食品科学、农学、车辆运输、管理学、运筹学等相结合以达到理论与现实技术实践同步。最后,结合当前社会趋势,随着技术及理念发展,可更加注重与其它新兴领域诸如“互联网+”、信息网络、云物流、物联网等相结合进行城乡物流一体化研究。

(2)研究方法方面。已有研究较多集中在定性方面,如策略探讨、路径探讨、体系框架和对策建议等,少量定量研究多为现代物流理论中常用方法在农村物流的应用,对于城乡物流关系理论研究部分也多是浮于表面的影响因素或系统评价分析,只是提供了宏观对策及模式运作,而对于具体细节方面缺乏深入的实证等定量分析。因此,笔者认为以后研究重点应更多的从微观视角入手,定量研究城乡物流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具体性问题。

参考文献:

[1] 聂家林,沈晶. 苏北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的构建[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12):60-62.

[2] 吴震,朱亚伟. 论农村物流的中心题[J]. 中国合作经济,2007(9):54-55.

[3] 周建勤,鞠颂东. 区域物流规划中的农业与农村物流问题探讨[J]. 物流技术,2007,26(2):40-42.

[4] 谢水清. 论农村物流的内涵与特点[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51-53.

[5] 王新利. 我国现行农村物流模式分析[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3):70-72.

[6] 李宏宇. 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研究[J]. 学习与探索,2006(2):235-237.

[7] 宋宇. 城乡双向流动的物流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经济纵横,2011(3):32-35.

[8] 钟铃.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城乡物流体系构建[J]. 商业经济研究,2012(22):33-34.

[9] 吴委哲,郅慧,李t艺.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农村物流发展思考[J]. 物流技术,2014,33(1):47-50.

[10] 周凌云,顾为东,赵钢,等. 面向城乡双向流通的江苏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建设[J]. 现代管理科学,2013(7):39-41.

[11] 焦瑞,余晓琼. 我国农村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202-13204.

[12] 李仕蓉. 基于农业产业化的农村物流体系构建[J]. 物流技术,2014,33(1):34-36.

[13] 刘宝. 我国物流发展的城乡“二元”形态及其破解思路[J]. 经济问题探索,2008(4):47-49.

[14] 丁俊发. 城乡经济一体化与物流业发展[J]. 中国流通经济,2011,25(8):8-10.

[15] 赖盛中. 基于促进农村消费的城乡双向物流发展策略[J]. 江苏商论,2012(2):3-6.

[16] 储东涛. 搞活城乡流通驱动农村消费[J]. 江苏农村经济,2009(4):28-30.

[17] 张学海. 农村商品流通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与对策[J]. 广东商学院学报,2007(1):79-81.

[18] 臧泽华. 城乡流通二元结构协调性及对消费二元结构的动态影响[J]. 商业时代,2015(29):11-13.

[19] 汪月. 城乡双向流通体系扩大农村消费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蚌埠: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20] 刘根荣,种Z. 促进消费视角下城乡流通协调发展研究[J]. 经济学家,2012(9):29-36.

[21] 李敏,吴群琪. 基于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农产品物流经济学思考与展望[J]. 物流技术,2015(4):1-3.

[22] 王彩霞,喻凤香,黄大喜. 湖南省果蔬农产品物流一体化形式探析[J]. 物流科技,2014(10):45-47.

[23] 白晋湘. 湘西城乡物流一体化研究[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62-65.

[24] 郎庆喜,陈艳红,赵冰,等.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15(13):300-303.

[25] 胡云涛,张治国,王麒均,等. 基于双向流通的西南地区特色农产品物流模式构建研究――以“盐源苹果”为例[J]. 农村经济,2014(11):121-124.

[26] 赵萌,邬文兵. 我国农村物流发展战略探究[J]. 中国流通经济,2012,26(11):31-35.

[27] 史晓艳. 从城乡一体化农村物流发展引发的思考[J]. 科技视界,2014(23):366.

[28] 吴委哲,郅慧,李t艺.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农村物流发展思考[J]. 物流技术,2014(1):47-50.

[29] 上官绪明. 基于城乡双向流通视角的农村物流系统优化模式及对策[J]. 江苏商论,2012(1):68-70.

[30] 梁晓音. 基于个人电子商务流通模式的农村物流发展体系构建[J]. 商业时代,2014(17):29-30.

[31] 张毅. 基于城乡双向流通的农村E物流模式构建[J]. 商业时代,2016(5):143-144.

[32] 张强波. 江苏城乡一体化农村配送体系的构建[D]. 镇江: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3] 彭永涛,杜建国,罗建强,等. 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城乡配送网络优化研究[J]. 软科学,2016(5):136-139.

[34] 吴丽娟,刘玉亭,程慧. 城乡统筹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关键内容研究述评[J]. 经济地理,2012,32(4):115-120.

[35] 秦星红,魏光兴,周靖. 城乡统筹双向物流体系构建:以重庆市为例[J]. 科技管理研究,2011,31(13):114-117.

[36] 董威,周伟燕,许燕琳,等. 城乡y筹环境下推动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研究――以浙江松阳县为实证案例[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10):3-5.

[37] 夏春玉,张闯,梁守砚. 城乡互动的双向流通系统:互动机制与建立路径[J]. 财贸经济,2009(10):106-112.

[38] 密海英. 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区域物流配送信息网络平台优化[J]. 物流技术,2014(13):426-428.

[39] 王秀荣,刘照军,刘承秀. 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的构建与推进建议[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9):12-14.

[40] 任保平,魏婕. 中国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的测度及其评价[J]. 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26(9):28-34.

篇2

关键词:生态文明;农村;物流经济

我国物流业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这对农村物流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农村如何发展好物流业,使物流业在农村打下一片天地,并将现有的农村物流经济发展体系进行转变与完善,是物流也是经济界的一大话题。中央文件2014年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完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这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农村物流产业的重要意义

农村物流为农村生产、生活以及其它经济活动提供物流方面的支持,这种支持和服务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服务环节。农村当前物流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大的方面,即农业产品的物流、农业原料的物流、生产工具的物流,以及农村一般性生活品的物流等,它们共同构成了目前我国农村物流业的现状,也进一步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我国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农村物流经济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但是与此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物流的运输环节造成大气、水体等污染,噪声振动干扰,物种的异地引入,大量能源的消耗;物流的保管环节造成大气、土壤、水体等污染,产生固体废弃物;物流的装卸搬运环节造成噪声、大气污染等;包装环节造成资源消耗,产生固体废弃物;大型物流设施的不断发展造成空间资源的占用;还存在相关加工产业的环境污染。在生态文明建设下,发展物流经济需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促进经济、社会、自然的有机结合,一方面既要满足人类对高质量物流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促进社会、自然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物流的发展需要以生态文明、以绿色经济为导向来进行发展。

1.生态文明建设下的物流是循环型物流。生态绿色物流与传统物流所不同的是,它不仅仅重视正向物流,而且还采用逆向物流。正向物流,顾名思义很容易理解就是正向的物流,是从上游到下游,从资源开发到运输到市场的物流;而逆向物流则刚好与正向物流相反,它是反其道而行之。它是从下游返回到上游,从市场到产品返回再利用的物流。逆向物流可以有效拓宽物流业的服务体系,改善物流业的服务现状,拓宽了物流产业的产业面。更加具有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也促进了物流业本身和生态环境的双重发展。

2.生态文明建设下的物流是共生型物流。生态文明观念指导下的农村物流是生态的绿色的物流。它完全遵循了我国所大力倡导地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和绿色中国。是一种平衡了生态效益与物流业经济效益的科学合理的新型物流。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局面,使生态环境与物流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共生,是一个共生的物流。

3.生态文明建设下的物流是资源节约型物流。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共赢和共生还远远不够,新型的生态物流还注重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好钢用在刀刃上,利用过程中杜绝浪费,减少低效率使用,尽可能地减少了甚至是避免了一部分资源的浪费问题。

三、我国农村物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农村物流经济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和城市物流经济的发展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缺乏健全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农村地区农产品市场数量不足,城乡之间农产品市场的规模和数量差距大,城乡农产品市场的联系不紧密,没有完善的配套设施,不利于健康、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形成;农村物流企业的规模小,组织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先进的管理技术,因此在市场中综合实力较弱;农村地区物流产业的基础设施落后,对市场物流信息的获取渠道少,影响了农村地区物流经济发展的效益;农村物流产业的相关技术水平低,缺乏先进的配套设施,例如运送农产品的保鲜保湿设备等,影响了运送产品的质量,造成经济损失;物流产业的发展成本高,而农村地区收入低,经济水平有限,资金的缺乏限制了农村物流产业的发展。面对这些现状,需要不断转变农村物流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生态文明建设下,农村物流经济发展转变的策略

1.构建农村、农业和农产品物流的一体化发展体系。农村当前物流业主要由农业产品的物流、农业原料的物流、生产工具的物流,以及农村一般性生活品的物流等组成。其中农产品的物流可以说是农村物流业的第一大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农产品的整个商贸环节,及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农业物流包含了整个农产品在生产前、生产过程中以及生产后的所有物流活动,既包括农村第一产业的物流,也包括第二、三产业的物流活动。转变农村物流经济的发展需要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为指导,发展科学的、绿色的农村物流经济。要从农村经济的全局出发,构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物流体系,使农村各地方的物流产业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还需要从农村农业和物流经济发展的经济效益出发,合理规划农村物流各环节、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不断构建农村、农业、农产品物流一体化发展的体系,将农村物流和城市物流相结合,实现城乡两个区域农村物流经济的共同发展。

2.统筹城乡物流的一体化发展。农村物流经济发展的转变离不开城市物流的发展。首先,要正确处理农村物流与城市物流之间的关系,农村物流发展的重点就是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实现城乡在物流行业的规划、资源配置、生产流程等环节上的一体化。其次,要实现城乡物流行业的共同发展,必须了解城乡物流发展之间的差距,了解农村物流发展中的问题。我国农村物流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是:农村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一部分地区的基础设备情况严重发展滞后,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农村物流产业的发展;农村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缓慢且效率低下。因此,要实现我国城乡物流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对农村物流产业发展的资金、信息、技术的投入,实现我国城乡在物流技术、信息以及管理等资源的共享。

3.加强农村物流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关联。要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全面发展农村地区的第一、二、三产业。物流产业在分类上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但是物流产业的生产、包装、销售、运输等各个环节又与其他产业紧密相连。因此,加强农村物流产业和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的联系,是农村物流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以此促进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协调发展。首先,农村物流行业要根据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进行调整,促进农村物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农村物流产业转变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物流。其次,农村物流的主要客户来自第三产业,因此要做好对第三产业的市场调查,分析市场对物流业的需求,根据具体的需求制定完善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提高农村物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村物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开拓农村消费市场,促进农村物流消费。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消费市场广阔,开发农村消费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农村物流业的发展。农村消费市场和农村物流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要不断完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刺激消费。农村物流产业要不断优化整合农村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完善农村消费市场的物流服务网点,不断建立起遍布整个农村地区的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实现农村物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农村物流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推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还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面对农村物流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要用生态建设的思想不断探索转变农村物流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构建农村、农业和农产品物流链式的产业发展格局,充分搭载物流的一体化平台发展城乡经济缩短城乡差距,开拓农村消费市场,促进农村物流消费,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作生.农业科技人力资本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及价值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2]王金田.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篇3

>> 绵阳市产业发展潜力评价分析 绵阳市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研究 绵阳市工业产业结构分析 绵阳市公共服务市场化模式探析 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探析 烟台市港口现代物流产业发展SWOT分析 潍坊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包头市现代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四川省绵阳市产业结构优化分析 绵阳市中小企业培训现状调查及对策探析 图们市物流产业发展前景设想 鞍山市物流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内陆A市物流产业发展分析 绵阳市高校足球课余训练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的研究 绵阳市健身俱乐部经营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绵阳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绵阳市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绵阳市构建“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的探索实践 绵阳市职业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绵阳市:召开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报会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王文斌,马祖军,武振业.现代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J].经济体制改革,2002(1):122-125.

[4]绵阳交通运输局.绵阳物流业现状及主要问题[EB/OL]..

[5]范静,袁斌.我国西部中小城市物流发展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2,19(5):301-302.

篇4

“十五”以来,我县道路运输业得到长足的发展。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道路基础设施、路面硬化等工程,使道路通行能力越来越高,农村客运站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人民群众出行需求与运力,服务能力现状矛盾日益突出,发展我县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势在必行。

一、指导思想

以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昆明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部署,为实现我县城乡公交一体化目标,改革现行城乡客运管理模式,打破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逐步形成县、乡(镇)、行政村、自然村之间完善的城乡公交客运网络。结合城乡道路通行条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城乡公交安全运营,建立城乡资源共享、相互衔接、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公交客运网络运行模式,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大发展提供交通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对运输服务品质的更高要求作为出发点,为社会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经济、高效的运输服务。

(二)坚持市场导向、宏观调控。县人民政府把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纳入地方交通建设发展规划。适度进行宏观调控,加强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道路运输业,鼓励运输企业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公司化经营。依托我县骨干客运企业,对现有城乡旅客运输经营者,根据其经营主体和经营年限,按优化线路和自愿的原则,进行产权改造和资源整合。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成立公交客运的“航母”企业,统一经营我县的城乡公交客运,稳步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

(三)统一管理、有序竞争。交通主管部门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切实履行“三关一监督”的职责,加大对公交客运营运秩序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公交经营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公交客运市场健康、规范、有序发展。根据道路保障情况和安全通行要求,研究制定统一的城乡公交车辆投放技术标准,加强公交客运安全管理。

(四)、坚持“路运并举”的方针,实现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与道路运输的良性互动,促进道路运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干线客运与农村客运互补发展,实现各种客运方式“零换乘”,促进道路运输质量、效益、服务的和谐统一。

(五)统筹兼顾、平稳过渡的原则

树立“大交通”理念,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由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领导,按城乡公交一体化要求,妥善处理好新开行的公交客运线路与目前在营的班线客运线路之间的关系,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定公交经营主体,实现农村客运向公交客运的转变和平稳过渡。

(六)、坚持公益性原则,道路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运输企业满足自身发展的前提下,要真正实现“人便其行,货畅其流”,以更好的服务回报社会。

(七)、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努力优化运输结构,推进增长方式转变,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三、具体措施

(一)、加快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合理设置和建设城乡公交站场,根据城乡公交车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城乡公交枢纽站、中转换乘站、港湾式停靠站、沿途简易停靠(招呼)站、终点站回车场等站场。

随着农村公路油路改造及路面硬化工程的不断完善,推行“路、站、运、安”一体化发展,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同步使用,只要道路通行条件达到客运要求,要及时商请公安、交警、路政、运政、安监、乡镇人民政府等部门对该路客运通行条件进行评估验收,及时开通客运线路。

加快农村客货运站场建设,按照“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方针,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加快乡镇、农村客货运站场和公路沿线招呼站点建设。区域经营范围内,可采取站、运一体的经营管理模式,由公交经营企业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客运站、停靠点(招呼站)。客运站点的建设按照国家交通部一至五级划分,参照国家交通部站点建设补助标准由政府进行补助。

(二)、合理规划,形成完善的道路客运网络

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就是突出统筹兼顾,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干线公路客运与农村公路客运并举,统一纳入县域公交客运网络。使其成为以各客运站为节点,连接各条客运线路的“多层次客运网络”,各种客运方式互为补充,协调优化。

1、在××县城至昆明之间、与毗邻县之间,加快县际公交客运发展步伐。交通主管部门要加强市场调研,制定运力投放计划,合理投放运力,不断提高客运车辆级别、档次,增加安全系数,增强服务能力。在目前已开行的××——昆明、东村——昆明、鸡街东村——昆明、××——青龙——安宁、××——东村等几条线路的基础上,至2008年底还将开行××——团结——昆明(老昆富公路)、东村——禄劝、县城——散旦、县城——散旦——款庄——赤就——县城大环型线等线路的公交客运班车。形成以××县城为中心枢纽,幅射到市区和相邻各县以及县内几个主客流集散地的公交客运一级网络。

2、以乡镇为中心开辟农村客运新模式

随着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县到2010年将实现村村通油路(行政村),每一乡镇将配套一个农村客运站。目前已建成投入使用东村、罗免、赤就、款庄4个农村客运站。散旦客运站于2008年底将建成使用。以各乡镇为中心,创新客运经营模式,开避农村区域客运。至2010年底,逐步形成以农村客运公交化为目标、以各乡镇区域为经营区域、以农村客运站为枢纽、以各条通村公路为线路、以各行政村和学校为结点的农村公交客运网络。根据农村公路通行条件适时投放安全系数较高、符合国家有关营运技术标准的客车运营。在管理上实行“三定、四统一”,即定区域、定站点、定班次;统一车型、统一票价,统一驾驶服务人员,统一服务标准。运营时间上结合农村客流的特点,在核定经营区域内灵活调度,灵活发班,逐步实现农村客运与干线客运有效衔接,形成村村通客车的农村客运二级网络。

3、在县城城区范围内和大营、永定、者北集镇范围内,开行城镇公交。根据集镇路网、厂矿、单位、学校、村庄分布,统一编制城镇公交客运线路发展规划。打通县城及几个主要集镇内客运线路微循环,开通城镇公交客运,以解决人民群众上下班、上学、赶集、走亲访友等出行需求。目前拟开通永定——大营——工业园区——兴贡——永定的环县城公交客运线路、县城——北营工业园区——者北街、县城——沙锅村——明熙苑、县城——元山——松林等主要短途公交客运线路,经营上以城市公交为主,出租车客运为辅。合理布局公交站点,形成完整的城镇公交客运三级网络。

4、结合我县乡村特色旅游项目的实施,适时开通旅游客运,其线路一端在旅游景点,以运送观光游客为主,分定线旅游和非定线旅游。以填补班线客运与包车、出租车客运之间的空白,使多种客运方式有机结合、合理分工。

(三)、创新发展模式,鼓励城乡公交客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发展必然包括城市公交客运和农村公交客运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城市公交线短,客流集中,道路通行条件良好,政策扶持力度大,经营效益稳定,而农村公交客运点多、面广、线长、客流不稳定,道路通行条件差,经营成本相对过高,效益低下或无效益,导致各经营主体往往投热弃冷,即热衷于经营“热线”客运,而不愿经营“冷线”客运。通过市场竞争往往不能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格局。因此,交通主管部门应加强宏观调控,由我县交通局组建“××公交客运集团公司”,作为我县经营县际、县内城乡客运、城乡公交客运、出租车客运、农村物流的“航母”企业,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鼓励多方投资,多种经营方式。公交客运集团公司可由城市公交客运公司、出租汽车公司、农村公交客运公司、货运物流公司等组成,使其经营的线路、区域“冷热”搭配,优势互补,以实现规模效益。到2010年,运力达到:县际公交客运班车100辆、2000个客位,以中级以上中型客车为主;旅游客车20辆、200个客位;城镇公交车30辆;农村公交车70辆;客运出租车30辆;货运出租车200辆、800个吨位以上。经营范围涵盖到广大农村各行政村,实现“路运并举、通路通车”。管理上实行经营主体公司化,营运车辆标准化,从业人员资格化,经营行为规范化的集约化管理模式,这样既有利于公司经营效益,又有利于政府监管,更有利于解决人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提高了企业回报社会的能力,真正体现公共基础设施应有的功能,达到“三赢”的效果。

(四)发展农村物流,促进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健康发展

城乡间客流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副产品的流通、交易而形成的客流。我县是农业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速农副产品的流通是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强我县经济实力的重要支撑。发展农村物流就是要与商务部门推行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紧密结合,打通产、供销环节,畅通农村物流,形成物流服务网络。既给农民群众带来了实惠,也给客货运输企业带来无限商机,真正实现人便其行、货畅其流,客货运并举,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农村人货混装,出行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的现状。

发展农村物流,就要以农村公交客运为依托,农村客运网就是农村物流网,农村客运站兼营物流中心(站),农村客运企业兼营农村货运物流,组建物流车队(组),发展货运出租车,在保证农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同时,也保证农副产品方便、快捷地流入市场,促进农民增收。

(五)完善机制,加强市场监管

1、进一步推行依法行政,创造良好的城乡公交客运经营环境。为经营主体创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经营环境,××县交通局做为我县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的行业主管部门,在县人民政府的领导及上级交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对本区域内的运输市场依法进行管理,维护道路旅客运输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法查处违法经营行为,为经营者创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经营环境。打破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支持符合资质条件的客运企业投资我县公交客运,鼓励多种形式的投资,不断加快我县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的发展。

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及其他法律法规,加强对城乡公交客运经营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监管,切实履行“三关一监督”的职责,督促客运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部规章制度和职业教育,提高运输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3、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县道路运输协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做好自律工作,为客运企业提供政策法规、业务技术和信息咨询服务。

篇5

关键词:商贸流通效率;城镇化建设;影响机制

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加快,从而带动了城镇化的进程与发展,一方面商贸流通业不断渗透与延伸,进一步加大了城镇与乡村间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推动了乡镇的城市化发展速度与进程。本文探讨城乡商贸流通效率与城镇化建设之间的影响机理与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有助于提高城乡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水平,为快速促进城乡商贸流通业健康发展、提高其流通效率并加快对城镇化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

城乡商贸流通效率与城镇化建设的相互作用

(一)城镇化建设为商贸流通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的商贸流通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从商贸服务业角度而言,2013年国内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3.48万亿,较2012年增长了约17个百分点,更快更好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商贸流通业还为城镇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挑战,为较快地实现城乡间的流通市场顺利对接、积极促进流通商品以及各种流通要素的合理与自由流动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另一方面城镇化建设也为商贸流通业的稳定展提供了基础与经济保障,有利于较快实现城乡要素与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城镇化发展带动经济与商贸流通的良性发展(任保平,2014)。

(二)城镇化建设改善城乡单一的商贸流通方式

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会改善单一的城乡商贸流通方式,通过有效协调城乡之间的资源,做到合理分工,进一步促进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快速形成,同时不断扩大流通渠道、丰富流通形式,从而顺利实现城乡商贸流通业的一体化、健康发展。同时城镇化建设还可将社会闲置的劳动力集中起来,通过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内需从而带动地区与周边的经济发展,对有效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增加居民收入以及提高社会消费水平起到促进作用。

(三)商贸流通业促进城镇化顺利发展

城乡商贸流通业的稳定发展还可提升城市的总体功能与价值,有效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融合发展;在对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产业的综合实力、人口集聚等方面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推动城市一体化的发展。此外对于城市发展过程中又要求对商贸流通业的服务质量与流通效率有所提高,从而加快城乡商贸间的转型与升级,更快更好地促进城镇化建设的顺利发展。

城乡商贸流通效率与城镇化相互影响机理

(一)城镇化进程与商贸流通效率的关系

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水平对城乡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两者之间相互促进与影响。进行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镇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商贸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会影响到商贸流通业的长远发展,同时对与城乡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以及流通效率的提高过程相关的资源需求,例如人才信息、道路交通运输、楼房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等也都会产生更新的要求,由此通过提高城乡商贸的流通效率进而提升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十分必要。通过积极发展城乡商贸流通产业,能够全面实现第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更好地为城镇化的良性发展提业支持与保障,两者之间是相互发展与促进的和谐互动关系,商贸流通水平越高城镇化水平也越高,两者互为正相关,其关系如图1所示(魏婕等,2011)。

(二)城镇化进程与商贸流通效率的相互影响机制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与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是相互影响与相互协调的,不管是短期内的还是长期内的,城镇化的发展都会对农产品的物流效率以及效益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商贸流通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地区开放程度以及该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都会影响到城乡商贸流通业的顺利流通,影响到其效率的提高。城镇化进程中会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市,多数农村居民转化成城镇居民,他们的经济收入与消费能力大大提升。根据2014年我国社会保障劳动局的相关研究表明,城镇化建设过程会对居民的消费增长起到促进作用,考虑到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商贸流通的效率是长期协整的关系,因此城镇化会促进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高。城镇化进程与商贸流通效率的相互影响机制中,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商贸流通业与其流通效率的提高,反过来城镇化的建设进程同样会加快城乡商贸流通业的不断发展,两者互相发展共同促进(刘徐方,2014)。

城镇化建设中城乡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与困境

(一)发展现状

1.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迅速。农村商贸流通的发展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分工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农村商贸流通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然而也面临不足: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较为粗放、产品流通速度与资金周转速度缓慢;流通成本高、流通环节繁琐且商品的库存量大,从而导致商贸流通的效率偏低等问题,不利于城镇化的快速建设与健康发展。随着当前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地区的商贸流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当前农村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16.3%的速度逐年增长,2012年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13.68万亿元,到了2014年这一数值提高至19.33万亿元,涨幅较大,其中2013年的农村地区的餐饮业营业收入突破18927亿元,较上年涨幅11.26%。农村地区还积极培育具有特色的电子商务企业,使得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发展体现出良好的势头,我国先后推行“家电下乡”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惠民工程活动。据2012年国家商务部不完全统计,直至2013年底我国累计改造或建设农家店超过65万个,农村覆盖率达到77.62%,其中全市家电下乡的备案商家已经超过152家,而且家电产品的经营补贴种类提高到12个。2013年我国农村地区的“农超对接”指定店数量突破16家,而直接成交的农产品达到37个品种,农村商贸流通业的累计交易金额也已经突破1亿元大关(马凯,2012)。2.农村商贸市场日渐繁荣。农村的商品市场所经营的产品种类丰富多彩,主要涉及生鲜、蔬菜瓜果、食品、农资产品、医疗器械、工艺品、建材、通讯、家电、儿童用品、汽车及其配件、机电、食品、图书音像以及旧货市场、电脑、花卉类产品,进一步推进了现阶段农村各类专业市场的良好健康发展。农村地区商贸流通市场不断兴起的农产品交易区、各专业市场,开始由小型化与综合化逐步朝着专业化与规模化方向不断发展,由此促进了现阶段农村商贸流通市场与城镇化建设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二)发展困境

1.城乡商贸流通基础设施滞后难以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动力。商贸流通现代化程度明显偏低且商贸流通交易方式落后,导致流通效率低下,远不足以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加上商贸流通的网络体系关系到物流管理以及信息平台、专业的技术人员等方面的条件要素,但农村地区缺乏该条件,导致网络基础的设施建设成效不明显且投入的建设资金不足,最终难以满足农村地区的商贸流通消费需求,不仅增加了商贸农产品的流通交易成本而且还延长了流通的时间,大大降低了商贸流通的效率。2.城乡商贸流通组织滞后。现阶段我国各地方的城乡商贸流通组织与网络体系发展不一,很多地方都未形成较为合理、完善的流通体系结构,导致流通损耗较大,其中水产品、肉类12%以及果蔬等产品的流通耗损率分别为:15%、12%以及2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农产品中肉禽以及果蔬冷链的有效流通率达到98%与95%。2012年国内的流通物流成本接近8.4万亿元,比重占整个GDP的约17.82%;到2013年,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成本近9.4万亿元,比重占18.27%(洪涛,2012)。可见我国商贸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成本远高于国外。3.商贸流通主体出现普遍缺失现象。当前农村商贸的流通方式仍然以单个农户面向市场销售农产品为主,贩运商负责农产品的收购,而农家店则为农用日用品与物资的供给者。由此导致了农村商贸流通出现“低品质、高成本”的现象,不利于农村商贸流通的稳定长远发展。其次对于信息与技术、交通极不畅通的农村偏远地区而言,容易出现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产生脱节现象,不利于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影响了城镇化的建设步伐。4.缺乏高素质的城乡商贸流通管理人才。首先,长期以来受到轻流通、重生产观念的影响,导致我国流通产业的经营管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进一步降低了商贸流通效率,不利于城镇化的顺利与快速发展。其次,流通过程中的物流业起步与发展较为缓慢,导致商贸流通企业缺乏熟悉计算机、物流管理以及通讯与网络技术知识的人才。最后,城镇商贸物流的信息化运作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与技能要求,城乡商贸流通企业未重视人才的培训工作,使得流通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难以满足城乡商贸流通业的长久顺利发展,最终影响城镇化的顺利进行。

加快城乡商贸流通业发展促进城镇化建设的案例分析

本文以四川省元谋县为例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一)元谋县商贸流通业发展概况

首先,四川省元谋县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与当地的城镇化建设及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不同业态间也保持了各自的功能特色与合理的比例结构,大大促进了商贸流通业态的良好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的统计,四川省经济总量由1983年69.68亿元人民币提高到2012年的4950.36亿元人民币,平均年增长速度为14%。截至2013年元谋县完成生产总值即GDP约350656.82万元,较上年提高43075.63万元,其中第三产业的增加值近121400万元,比重占生产总值的34.67%,较上年提高10.2个百分点,从而拉动该地区经济增长3.7个百分点,进而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28%。其次,四川省的住宿餐饮业、仓储邮电业、交通运输以及批发零售行业的增加值由1978年的9.16亿元提高到2014年968.92亿元,平均年增长约15.82%。该省2005-2014年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资本、劳动与技术进步对商贸流通业的贡献度(%)对比情况如表1所示。通过表1可知,四川省元谋县的商贸流通业逐年取得不断增长,主要得力于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各不同生产要素的投入,使得商贸流通业取得不断发展,同时加大了该地区城乡商贸流通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对于城乡地区的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均起到促进作用。可见该地区城乡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对该省的经济总量产生很大影响,同时商贸流通业也逐渐改善商贸的产业结构,一方面有助于协调该省的社会劳动力、吸收较多的劳动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加社会就业岗位、加快农业与工业产品的周转速度,通过提高商贸流通效率促进该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从而更好地更快地促进该地区商贸流通业与城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

(二)元谋县提高城乡商贸流通效率促进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商贸流通产业的内部结构欠合理。该地区的城乡商贸流通产业的内部结构不合理,急需进一步优化;流通产业中传统经营的方式及业态形式仍然大量存在。农村商贸流通产业中的发展资金紧缺且严重不足,流通产业的长期发展存在“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集运与中转中心区缺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产业的长远发展、不利于顺利进行城镇化建设。2.商贸流通过程中物流体系尚未完善。元谋县的商贸流通基础设施不完善,缺少一体化的立体交通网络,物流、交通等方面显得更为闭塞,部分地区还未能顺利通车。由此制约了农村商贸流通产业的健康发展,使得商贸流通的效率大大降低,最终造成有效的商贸需求难以在短期内形成,严重阻碍了农村商贸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了城镇化建设的步伐。3.商贸流通网点与设施较为滞后。当前元谋县商贸流通业基础设施与标准化建设十分滞后,有关商贸流通的标准与规章制度缺乏必要的力度,不仅制约了城乡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而且还影响了商贸流通效率的提高,不利于该地区城镇化建设与商贸流通业的协调发展。另流通企业未重视培训工作,造成精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影响城镇化的顺利进行。

(三)元谋县提高城乡商贸流通效率促进城镇化良性发展的措施

1.进一步完善该地区城乡商贸流通的基础设施。按照《元谋县“十二五”商贸物流业发展规划》,各城乡地区的政府部门积极转变观念与解放思想,坚持做到“开拓市场—扩大消费—发展现代流通业”的发展脉络,进一步加快城乡商贸流通的体制改革,同时加大政策与税收的支持力度。一方面不断完善欠发达地区的商贸流通业发展过程的软件与硬件环境,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还应提高信息技术与经济的发展水平,较快地形成区域的交通以及信息网络,提高农产品与工业产品的商贸流转能力,进而提高商贸流通的效率,有效促进该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黄国雄等,2013)。2.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中心促进城乡商贸流通效率的提高。该县积极进行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体系的建设,把统筹城乡商品市场发展视为突破口,通过积极建立功能及分类完善、齐全的流通商贸服务模式,不断加快商贸新型商品流通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一方面通过有效促进城乡商贸与城镇化建设的大融合与协调发展,全面快速实现各产业间的及时交流与友好合作,另一方面进一步推进并不断加深各区域间的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城乡商贸流通产业链的整合,加快城市与农村间商贸流通速度与效率,最终有助于快速形成商贸区域一体化的商贸流通空间格局,为全面促进城乡商贸流通产业与城镇化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利的基础与保障,最终促进城镇化的稳定发展。3.积极扩大城乡商贸流通业物流网点建设加快城镇化建设。合理增设商业营业网点,完善城镇商业网点布局,促进商贸流通快速发展。逐步建立形成了“以城区店为依托——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流通网络,由此为城乡商品的流通提供了有效渠道。该县不断深化城乡商贸体制改革,从而积极推进商贸流通业现代化水平,努力繁荣城乡商贸市场,先后建成了黄瓜园林产品交易市场与元谋工贸市场、元马商贸街以及特色饮食街区等专业市场。重点将实体物流配送体系、仓储配送设施与虚拟物流网的信息系统衔接起来,从而提高商贸流通的效率,最终发挥其对城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4.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助推商贸流通效率提高与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农村商贸流通体系的构建工作,该县不断扩大与其他县份的农产品流通半径与流通的效率;政府重点培育并积极引导商贸流通企业,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引导发展连锁流通业态。此外政府鼓励连锁“龙头”企业发挥企业的资本与优势,进行技术的创新,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加强引导农村商贸流通企业的发展;完善或进一步健全新型农资流通组织,并且以集中采购结合统一配送模式,积极构建辐射能力范围较强且网络覆盖面较广的新型农资经营体系。5.加大对商贸流通人才的培养确保商贸流通业与城镇化建设和谐发展。在依靠电子商务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商贸企业的连锁率,一方面促进农村物资的流通效率提高,全面提高农村商贸流通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以便快速提高城乡商贸流通的效率。另一方面加大对商贸流通人才的培养,提高流通从业人员的总体知识与技能,提高商贸流通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促进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健康稳定发展、积极促进城镇化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最终使得城镇化建设水平更快地顺利进行(郑勇军等,2014)。

结论

总而言之,进一步加快城乡商贸流通效率与城镇化的建设步伐,就需要积极转变城乡商贸流通企业的观念、不断丰富商贸流通的形式与渠道;有效合理配置商贸流通中的各物流要素。一方面积极活跃农村的商贸流通市场,提升农村商贸流通企业的整体发展与竞争力,从而提高商贸流通的效率,进一步发挥对城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还需加大对商贸流通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运用有关网络信息、物流等技术知识提高农村商贸流通的效率,促进城乡商贸流通业的长远发展,最终确保城乡商贸流通效率的快速提高,共同促进城镇化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任保平.统筹城乡商贸流通:态势、机制与模式选择[J].社会科学辑刊,2014(4)

2.魏婕,何爱平.城乡分工、交易效率与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0)

3.刘徐方.我国城乡商贸流通体系一体化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4(3)

4.马凯.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提高城镇化质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5)

5.洪涛.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的路径选择[J].中国流通经济,2012(12)

6.黄国雄,杜听然.在新的形势下商贸流通业发展战略的选择[J].商场现代化,2013(12)

篇6

论文关键词:城乡统筹,商丘农业经济发展,有效途径,探究

 

伴随着城乡统筹试点的逐步展开,我国农业经济又将实现跨越式发展。考察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历史逻辑,不难发现:由长期剪刀差抑制农业经济的发展;演变到通过工业反哺农业来拉动农业经济的发展;直到现在将农业经济发展纳入到城市经济发展的体系内。

在城乡统筹背景下发展农业经济,须明确这样一个事实:受到我国各区域之间在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性影响,在展开城乡统筹实践过程中,还应根据本区域的特性小论文,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农业经济发展途径。

综上所述,本着以上农业经济发展原则,笔者将就商丘农业经济的发展途径进行探讨。

一、城乡统筹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正如上文指出的,城乡统筹的目的在于:改变以往将城市与农村经济隔离发展的态势,通过将农村经济发展纳入到城乡一体化发展之中,在城市与农村经济能量的耦合过程中,实现农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其中,农村经济又主要以农业经济的形态存在着。

由此可见,城乡统筹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可以阐述如下:

(一)农业经济产业化的要求

农业经济产业化可以被理解为:(1)农业生产企业化;(2)农业生产规模化;(3)农业生产与城市需求形成有效的供应链。其中,农业生产企业化在我国中西部地区仍然缺乏。将过去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转变为企业生产模式小论文,才能通过分工、协作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考察农产品生产的“最小有效规模”可知:农业产品生产由技术因素所决定,其最小有效规模偏大。为此,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方能在技术层面趋于最优经济效益目标。对于第三个方面,则是城乡统筹的应有之义。

(二)农业经济与城市经济互补性的要求

本文并不强调,农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类型之间的严格分工。因为,这种严格分工将使农业经济发展类型,被锁定在附加值较低的产业上。最终,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然而,城乡之间一定的经济互补性,可以通过一种耦合联动,推进各自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小论文,在整体上增进了经济福利水平。

二、基于内在要求探究商丘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导向

上文已从普适性层面阐述了“城乡统筹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将目光转移到河南省商丘市的农业经济发展上,还须进一步探究其目标导向。最终,为商丘农业经济发展有效途径的够建提供思路。

(一)培育河南东部经济增长极

河南省的经济若要实现腾飞,则需要省域各经济增长极所建构的节点,在此基础上完成各节点间的线型经济覆盖,最后在线型交叉中形成网状结构经济覆盖,方能实现全省经济全面发展。因此,商丘市处于河南省东部边缘,通过联动本市农业经济发展,将够建出河南东部经济增长极,成为推动河南经济全面发展的关键力量。

(二)建立沟通周遍省份的枢纽

河南地处中原,缺少区位优势。从资源禀赋条件来看小论文,其农业产品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在全国面食加工行业中,河南省也处于优势地位。在这样的比较优势面前,河南省须通过商丘市的区位优势,在该区域建立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来开展与周边省份的经贸活动。

三、商丘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构建

通过以上两个部分的阐述,有关商丘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构建,如下:

(一)建立外向型农业加工生产基地

建立外向型农产品加工生产基地,可以从两个方面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1)满足河南省对农产品的需求。这一需求,在本省经济发展体系内,完成商丘农业经济能量的积累。(2)建立与外省市及国外的农产品供给联系。伴随着商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效率的农产品加工、生产已无法被河南省所完全吸纳。为此,须通过商丘市政府的农产品对外公关活动小论文,实现过剩产能的外部消化。最终,获得农业发展资金。

(二)完善联系城乡经济的物流体系

城乡统筹实则促进了,城市与农村在产品生产与加工过程中的价值联系。其物化的外在表现则是:供应链体系。在加速资本周转的内在要求下,惟有完善联系城乡经济的物流体系,才能实现。在物流体系的构建中,须把握这样几个技术要点:(1)不改变原有城市与农村的物流体系架构;(2)着重构建连接城市与农村物流体系间的节点;(3)由于农村物流体系承担着农用物资下放,及农产品上收的双重任务。因此,与城市物流体系连接的节点应设计为两个。

参考文献:

[1]赵奕凌.西部县域工业发展资金缺损的机制分析与对策[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2]安永学.红古区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与建议[J].甘肃农业科技,2011(6).

[3]李壮壮.我国各地区农业综合发展的评价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1(6).

篇7

【关键词】普惠金融 金融排斥 城乡差异 金融服务 物流金融 微型金融

一、普惠金融及相关理论梳理

普惠金融,来源于英文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又可译作“包容性金融”,这一概念正式被提出是联合国在2005国际小额贷款年会上。纵观之前国内外相关文献,也能够搜寻到“普惠金融”理论的“影子”。Kuzents(1955,1963)认为,在经济社会初期,不平等现象是存在的,并且差距逐渐增大,直到经济效益增长能够蔓延到整个经济体。之后,也有学者对其研究进行发展。直到Helm(2006)才提出“普惠金融”应该是辐射到所有人的金融体系。

国内,由杜晓山、焦瑾璞率先将普惠金融概念引入我国,其基本含义是:存在一个能有效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杜晓山在《建立普惠金融体系》(2009)一文中进行了细致的论述,他将普惠型金融概括为三个层面:一是客户层面,这一金融体系的中心为城乡中的贫困和低收入客户,他们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取决于金融体系中各方面的规划及活动。二是微观层面,零售金融服务的提供者仍然承担着金融体系的中流砥柱,它直接为贫困和低收入客户提供服务,拥有广泛的客户。三是中观层面,这一层面涵盖了很多金融服务相关人员和机构,它们通过改善基础性的金融服务设施和一系列金融活动,为客户实现降低交易成本、扩大服务规模和深度、提高技能、促进透明度的要求,这些金融服务实体可以是跨国界的、地区性或全球性组织。将其理论核心亦可总结为,旨在将普惠的金融服务赋予经济体系中的每一个人,从而更协调地解决经济不平等问题,最终运用更科学、更有效的方式方法提升社会总福利效用水平。

二、普惠视角下我国城乡金融服务比较

普惠金融重点研究的是金融服务资源在社会收入分配、金融基础设施、金融活动,以及信贷资源、社会保险等多领域的均衡配置,基于该理论视角相关数据可得性,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来量化分析我国城乡二元金融服务的差异。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异

城乡金融服务的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不平等,对经济不平等的研究,首先以收入不平等为突破口,基于历年数据来看,我国城乡收入仍存在显著差距,如图1所示。

图1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变化及比率

由图1可知,尽管国家出台了解决收入差距问题的相关政策,但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情况仍明显,城乡人均收入比率保持在3.2左右。农村居民从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11年的6977元,而城市居民从1978年与农村居民差不多的343.4元上涨到2011年的21810元,陈宗胜(1994)对比库兹涅茨倒U理论,提出现阶段我国体制条件下收入分配差距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倒U型关系理论假说,即先扩大再逐渐缩小。日本花费了大概100年使农民收入超过非农家庭收入,我国解决城乡收入失衡问题也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二)金融服务基础设施

金融服务基础设施是指金融运行的硬件设施和制度安排,主要包括机构分布、金融市场、支付体系以及投资者保护制度等。在城乡区域范围内,信贷业务是金融服务中最基础的业务,基于银监会最新公布数据,截至2011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3800家,营业网点19.8万个,包括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在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银行金融机构网点共有11.9万个,占全国机构网点总量的59%,平均每个县(市、旗)分布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55.4个,每个镇(乡)分布银行业金融网点仅3.69个,全国尚有3300个镇(乡)未设任何银行业机构营业网点,拥有一家营业网点乡镇8200个。由数据可知,部分乡镇仍得不到最基本的金融服务。在《农村信用社成立60周年改革发展》一文中,“截至2011年底,农村信用社共有机构网点7.7万个,从业人员76万,提供了全国77.4%的农户贷款,承担了76%的金融机构空白乡镇覆盖任务。”根据于奎(2006)的研究,反映我国农村地区证券、信托、基金等投融资业务基本空白,金融服务业务种类也过于单一。

(三)城乡保险覆盖差异

普惠金融的核心思想是将金融服务赋予经济体系中的每一个人,童广印(2007)认为,城乡保险应把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乡村群体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综合考虑。通过体系改革和政策调整,逐步扩大横向覆盖面,汇集全民的保险体系。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及农业险在农村保险市场的主体地位,选取农业险及非农业险为指标来分析城乡保险覆盖面差异。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农业险及其赔付比率

如表1,明显可见,农业险无论是在购买总额,还是赔付额,都与非农业险规模相差甚远。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就早已开始在某些地区和企业中开展改革试点工作,但从数据上来看,农业险占保险总额仍不高于2%,而赔付率也很少冲破5%,这种城乡保险之间的巨大差异一直以来都未得到彻底性改变。

(四)城乡金融效率水平差异分析

借鉴白钦先(2001)提出的金融效率来衡量城乡金融投入与产出的量化关系,从量化角度找出城乡二元结构之间的差异,结合我国城市和乡村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上述学者的基本思想,遵循廖杉杉的做法,本文拟以存货比来衡量城乡金融效率,即:

FE=SG/LG

农村金融效率:FEc=SGc/LGc

城市金融效率:FEt=SGt/LGt

其中,FE代表金融效率;SG代表全部金融机构储蓄总额;LG代表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总额;SGc和SGt分别代表农村储蓄和城市储蓄总额;LGc和LGt分别代表农村贷款和城市贷款总额。

本文城乡信贷规模数据源于国泰安研究服务中心数据库,根据金融效率计算公式,可将城乡金融效率以图像形式表示出来,如图2所示。

图2 我国城乡金融效率

1978~2008年,我国城乡金融效率得到明显的提高,自2003年起,我国城乡金融效率差距也逐渐缩小,但基于金融服务发展初期城乡存在差异,现阶段城乡金融效率之间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三、结论及对策

本文基于普惠金融理论视角,对我国城乡二元金融服务提出几点创新性建议:

(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抑制城乡经济不均衡

城乡金融服务差异源于城乡经济不平等现象,其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以普惠金融的发展思路来调整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总体目标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逐步建立起以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收入分配格局。根据分析可知,我国收入差距现状符合库兹涅茨“倒U”理论,因此在转变时期更应注重社会公平,处理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效率和公平关系。

(二)有形网络与无形网络相结合,大力发展微型金融

普惠金融的本质是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能够普及全社会的各级群体,然而,农村存在严重的机构缺失导致无法为小乡镇或偏远地区提供最基本的金融服务。目前,工作重点应放在对偏远地区的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弥补金融机构在偏远地区的不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银行业的广泛运用,虚拟银行由于其方便并且可减少交易成本的特点,在现代金融服务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然而,虚拟网点却无法完全代替传统有形机构,特别是县及县以下地区,因而可采用有形网点与无形网点相结合的方法,加大金融服务网络的覆盖面。

(三)广泛开展城乡物流金融联合

普惠金融的中观层面意义是为客户实现降低交易成本,物流金融作为一种能够有效融合信息流、资金流与物流的创新性金融产品,随着物流和金融产业改革进程的有序开展,城乡金融服务应该同时受益,然而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城乡二元结构较为分裂,应广泛开展联合,“城市带动农村”的合作联盟机制,重点打造创新型合作社系统,采取并购、加盟等多种形式,构建农业生产资料和优势产业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和农村经营体系。

(四)推广小额保险业务,增大城乡保险覆盖面

普惠金融的核心理念是能够构建一个覆盖到社会群体中每一个经济个体的风险防范机制。根据我国城乡较低收入人群的现状,应提供一种产品简易、保费低廉、保障适度、理赔简单的保险服务,也即为小额保险业务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焦瑾璞.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性.中国金融,2010年10期:12-13.

篇8

关键词:互联网;城乡统筹发展;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91.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1

“十三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而城乡统筹发展,尤其是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关键。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地影响。但是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云计算、物联网及大数据等应用为有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带来新希望。

一、我国城乡居民互联网使用情况分析

(一)我国城乡互联网发展的差距分析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关于农村互联网发展情况的数据发现,我国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在2005年至2014年期间不断地增长,但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率却远低于城镇水平。2005年城镇和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率分别为为16.9%和2.3%,差异为14.6%,但是截至2014年二者的差异扩大到34%。与此同时,我国城镇网民从9169万人增长到47028万人,增长率为24.22%;而农村网民由1931万人增长到18746万人,增长率为仅为11.48%。

(二)城乡互联网发展差距的原因分析

1.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网络设备投资高。我国农民主要依靠出售农产品、经济作物、外出打工和做小生意等获得收入。农民总体收入水平较城镇的低,且在生活、农业生产、教育和医疗等方面投入之后所剩可支配金额并不多,而计算机及其使用费用是一笔较大的支出,因此限制了农村宽带互联网的发展。

2.农村地理条件复杂,网络建设困难。我国的很大部分农村分布在偏远的山区,进行网络建设会受很多因素如复杂的地理条件、居民的需求量、网络建设投资成本等的限制,使宽带网络很难在农村发展。

3.农民文化水平低,网络操作能力受限。据CNNIC关于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研究报告的显示,我国农村网民主要以小学和初中学历主,严重匮乏计算机网络操作能力和电脑维护能力。

二、农村互联网的发展对城乡统筹发展的推动作用

1.农村互联网接入能推动我国农村经济信息化。互联网的接入改善了农村信息封闭和信息贫困的现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平台。除此之外,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及相关物流配套设施的建设,使农民可以利用网上交易成本低和便捷等优势,实现农产品增值,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2.农村互联网接入有利于缩小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配差距。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的差距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障碍。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出台,使得教育资源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在城乡之间共享,减少了城乡教育差距;与此同时,通过互联网可实现远程诊断、治疗以及在线体检等就医方式,缓解了乡镇农民看病难的困局。

3.农村互联网的接入有利于实现城乡资源的的双向流动。长期以来,我国资源的流动均以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为主,而农村互联网的接入,尤其是农村互联网创新创业热潮的新起,如农村电子商务、农村金融、农村旅游项目的发展,正在吸引各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流向农村,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巨大动力。

三、加快农村互联网发展的措施

1.加大对农村互联网建设的政府投资。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关键是扶持农村互联网的发展,而资金缺乏是导致农村互联网发展缓慢的最主要原因,国家应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对农村互联网建设的政策支持和资本投入,促进农村互联网建设。

2.网络建设要因地制宜。农村复杂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互联网建设的难度大、运营和维护成本高、信号差和基础设施薄弱。因此,在农村进行宽带互联网建设时应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客户需求量,进行合理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网络建设方案,以降低投资成本。

3.加强对农民的网络培训,提高获取和使用网络信息的能力。针对农民普遍受教育水平低,网络操作能力差,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扶持联合当地通讯运营商,对农民开展上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以人才推动农村网络和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利猛.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与物流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协同发展研究[J].物流技术,2015,04:208-210.

[2]赵志斌.互联网时代的山区农村经济发展之路[J].北京农业,2015,20:196-197.

[3]李航.城乡统筹视角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4(09).

[4]赵蒙.统筹城乡发展视角下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供给问题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2011.

[5]陈刚,张卉.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的有关问题研究――从受众的视角重视城乡数字鸿沟[J].广告大观(理论版),2009(06).

作者简介:路吊霞(1986-),女,汉族,陕西神木人,硕士研究生,延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杜亚芳(1971-),女,汉族,陕西神木人,硕士研究生,延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统计学;

篇9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产品物流;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U-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3-0001-02

1 研究现状与问题的提出

新农村建设作为党和人民的一项重要而又伟大的战略性工程,其必然要求有一个现代化的农业与之相适应。而目前影响农业发展的瓶颈正在从生产领域逐步延伸到流通领域,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农产品流通的市场化水平低,流通成本高,农民没有从流通领域享受到应得的比较利益。由于农产品最终要依赖于流通领域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正在成为解决大市场与小生产矛盾的重要举措,成为提高农民收入、推动新农村建设和促进整个农业发展的关键。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就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国内外人士逐步认识到农产品物流的重要意义,继而开始予以关注,理论研究方面陆续出现了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著作和文献,比较突出的有李柏园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研究》(1995),风雷的《农产品市场组织模式研究》(1996),杨孚平的《农产品流通与国民经济成长》(1996),纪良钢的《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研究》(1999)等。另外,张声书和日本的佐伯弘治编写的《中国现代物流研究》(1998)部分章节涉及了中国农产品物流方面的研究;王之泰教授的《现代物流学》(1995)也提及了农业环境与农产品物流。

但总体来说,目前进行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已经很多,研究现代农产品物流问题的文献也不胜枚举,但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的并不多见。本文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物流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研究,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探索我国现代农村物流产业的发展思路,并提出发展农村物流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2 新农村建设与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内在联系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我党重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次的新农村建设是科学发展观这一崭新理论指导下的新农村建设,是对科学发展观这一崭新理论的具体实践,而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理论才能导致正确的实践。只有用科学发展观来解读新农村建设,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构建,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发展。以及建设现代农产品物流目标的真正实现。

(1)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解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问题,也就是建设怎样的新农村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就回答了新农村的建设目标是实现农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建设目标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要义和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在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中,生产发展是首要任务,体现了物质文明的要求。而众所周知,广大农村的生产发展离不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因此,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就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2)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本途径的解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问题,也就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说明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在于统筹。其中一个重要层面就是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关键还在于自觉地促进城乡交流,而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不仅能够解决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同时也能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逐步改变,成为新农村建设一个助推器。

(3)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以民为本的解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说明了新农村建设要以农民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产品全面短缺的时代已经结束,并出现了区域性、结构性过剩,而农产品流通不畅日益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农民无法从流通中获得应得的比较利益,因此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也是维护农民利益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应有之意。

3 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呈现出大量化、多样化、优质化和动态化的趋势,这与农产品生产规模小,生产有季节性、区域性、分散性等特点产生必然的供求矛盾。而农产品背后是一个巨大的物流系统,包括供应商、加工商、批发商、零售商。简略来讲,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具有三大特点:即物流数量大、品种多;物流难度大;物流要求高。

但由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且目前尚处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生产阶段,所以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物流量不仅数量巨大,而且供应非常分散,物流成本很高。传统农产品物流模式局限于供应商和销售者之间的多环节重复物流,效率低下,现有农产品物流体系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市场发展形势。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农产品物流渠道比较单一,尚未形成多渠道的营销体系。农产品物流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低下。在我国,社会上对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的作用和意义的认知度和认同度至今较低。尽管物流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但是总体看来,物流规模普遍偏小,竞争力不强。自营物流还占绝大部分,第三方物流发展比较缓慢。

第二,物流成本高,价值增值少。我国的农业经营方式主要是单户经营,农民对生产资料如种子、化肥、农药等的购买多以分散为主,而且农产品的销售都是各家分户进行的,物流成本过高。

第三,物流技术水平低,运输基础设施落后。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落后。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及管理水平低下。据统计,我国目前有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5000多家,但具备一定规模的市场数量有限。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农产品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信息网络平台等公共和准公共设施仍然落后;批发市场的管理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标准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的检疫监测手段不完善,从而导致食品安全存在隐患。

第四,缺乏健全、快捷、灵敏、安全和可靠的信息服务。农产品物流各环节的信息化程度低下。我国农户获得农产品生产信息主要依靠传统方式,其他诸如来自当地市场、政府部门、传播媒体及网络的都很少。当前,许多农产品市场没有配备信息设备,相关物流信息网络系统还处于空白,在物流服务企业中,仅有39%的企业拥有物流信

息系统,绝大多数物流服务企业尚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

第五,农产品自身的缺陷造成流通的障碍。农产品物流标准化程度较低。一是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托盘标准化没有推行,包装标准与运输标准不配套,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二是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卫生标准和市场内部的检验检测体系尚未建立,进人流通的农产品质量偏低,缺少检验手段和食用安全保证。

4 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分析

(1)加大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农产品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等设施的建设。考虑物流量的大小、区位等因素,在粮食、蔬菜、水果、禽蛋、水产品等农产品集中产区,改、扩建一批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发展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实施村村通公路,提高通达率和道路等级,确保农产品的运输道路畅通无阻,物畅其流;加快农产品运载工具的开发生产,发展与改进各式农用运输车;加速农村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电话普及率;加快网络基础建设,改变目前信息“高速公路”塞车的状况,发展和普及宽带业务,不断推动网络延伸。

(2)发展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培育和完善农产品物流主体,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型农业合作组织是统筹城乡的纽带,建立起单个农户与市场之间的连接机制,促进农业资源横向集中和经营纵向一体化,以形成强大的市场主体参与竞争,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强大的支持。政府要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政府与农民的联系,保护农民利益。

篇10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F2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我国最大的发展差距仍然是城乡差距,最大的结构性问题仍然是城乡二元结构。十报告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近年来,泰州市谋划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开创城乡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一、不断完善城乡统筹规划体系

科学制定城镇体系规划,协调推进主城区、小城市、重点镇和新农村建设。以区域功能分区为基础,着力建设城镇架构,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2012年,全省第一个通过专家论证的城乡统筹规划《泰州市区城乡统筹规划(2012―2030)》通过专家论证,为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兴化市明晰市域主体功能区,将全市城乡划分为制造业重点发展区、服务业优化发展区、特色农业发展区、生态保护区等4个主体功能区。强化规划的空间约束功能,引导形成“一主两副三轴”的区域开发格局,切实推进差别化发展和协调发展。制造业重点发展区,主要包括城区(含郊区)、戴南张郭区域、周庄陈堡茅山区域、大垛荻垛竹泓区域、安丰镇区域。服务业优化发展区,主要包括城区(含郊区)、戴南张郭区域、戴窑合陈区域、安丰镇及西北部乡镇。特色农业发展区,主要包括高兴东公路、大兴金公路沿线和盐靖公路、兴泰公路、兴盐公路、兴沙公路沿线的“两横四纵”高效特色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带。生态保护区,主要包括重点风景旅游区和生态保护示范区等。同时,以城镇化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增强城镇的集聚、带动和辐射功能。赋予戴南镇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推进戴南逐步发展成为人口集聚、产业集群、结构合理、体制创新、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现代新型小城市。在完善规划体系的基础上,搞好中心城镇布局规划。

姜堰区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不同的开发方向和保护要求,实施分类建设和保护,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健全以中心城市、小城市、重点镇为重点,一般集镇和村庄为基础的城乡规划体系,优化全市空间发展布局。加快溱潼副中心建设,做好小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围绕里下河地区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的旅游名镇的发展目标,充分整合空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打造生态型、旅游型小城市。加快白米镇城区建设,着眼区域发展,加大小城市建设力度,完善功能,提升层次,打造生态、宜居、工贸型小城市。加快蒋垛、张甸、娄庄、俞垛重点镇建设,打造特色鲜明、功能齐全、辐射带动力强的区域中心。

二、着力打造集聚集约的产业体系

按照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以关联发展、成链发展、集聚发展为方向,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兴化市突破现有园区或集中区的区域限制,合理安排资源和要素配置,积极规划整合东南片及城区工业载体资源,举全市之力建设省级兴化经济开发区。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建设江苏兴达新材料产业园(戴南)、兴化市新型医药包装产业园(张郭)、兴化市纺织服装产业园(安丰)、兴化市电子产业园(昭阳)、兴化市合金铸造产业园(临城)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或集中区,建好以胶粘制品为主导的兴化市台商工业园(茅山)。完善特色产业园区发展规划,提高园区投资强度和行政效率,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承载上海、浙江及苏南的产业转移,探索与发达地区开展合作共建园区,努力形成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补充的良好态势。

姜堰区从各区域不同的产业现状和功能定位出发,统筹规划园区布局,全力打造具有现代化气息的省级姜堰经济开发区,积极发展以石油钻采设备为特色的曙光工业园、以动力电源为特色的双登科工园、以汽车齿轮为特色的飞船工业园等特色园区和专业园区;在园区建设中,始终坚持项目为王,突出招引重大项目,提升园区综合实力。目前,姜堰区已初步建立了全市招商引资项目库,外资项目均在1000万美元以上,民资项目1亿元以上;积极化解融资、征地、用工等方面的制约因素,助推园区经济加快发展;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创新机制发展现代农业,积极破除农地流转难题,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集体代租、股份合作等方式推进农地流转,让“农民当股民”。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营机制。

兴化市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发展设施农业、推动高效规模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举全市之力着力抓好 “一区四园” ”(农业科技示范区、戴南现代农业示范园、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市高效农业产业园、市综合农业产业园)的建设。通过科学规划、创新机制、多元投入、整合要素、集聚项目、加快推进 “一区四园”建设,2012年“一区四园”高效规模农业发展到3.4万亩。22.5公里长的兴泰公路两侧500米范围内实现了高效规模农业全覆盖。近年来,安丰、陈堡、城东、大营、大邹等乡镇相继建立现代农业园区。

2012年4月,姜堰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服务中心在姜堰区沈高镇河横村破土动工。姜堰现代农业产业园由河横绿色食品科技示范园、河横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组成,现有农业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近百家。

四、挖掘地方特色发展服务业

兴化市依托自身优势,建设得胜湖港口物流园区。目前,园区已完成路桥等基础设施建设,砂石港池项目已建成使用。兴化市粮食产业物流集聚区一期工程粮食仓储项目投入使用。在戴南,建成了不锈钢综合物流中心。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不断完善。打造旅游城市为目标,加大旅游开发力度,重点打造以缸顾千岛菜花、李中水上森林、西郊徐马荒、中堡大纵湖等景点资源为依托的生态湿地旅游。

姜堰区规划建设泰东河、新通扬运河、卤汀河等沿河物流产业带,加快建设姜堰火车站物流中心,不断拓展物流服务腹地。以华东五金城省级重点物流基地和省物流示范基地为基础,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全国知名的现代物流企业,积极打造立足苏中、辐射苏南苏北的新兴区域性物流枢纽。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让“三资”农业牵手旅游,沈马线紧临溱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保护这一不可多得的生态资源,近年来,姜堰高起点规划,按照区级主抓“一线”(沈马公路线特色产业长廊),镇级主攻“一园”(现代农业千亩高效示范园),村级主打“一品”(优势特色农产品)的总体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该区域内,限制发展工业,鼓励农业项目落户,引导新招引农业项目向沈马公路沿线集中,并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进行倾斜。投资2000多万元的河横观赏鱼设施养殖项目,投资3000多万元的桥头观光休闲农业项目,以及投资1.2亿元的中艺生态农业园项目等不断落户沈马沿线,目前,沈马公路线已建成溱湖湿地农业生态园、沈高农业科技示范园、溱潼千亩梨桃园、俞垛现代农业示范园、华港万亩无公害蔬菜等一批优势和特色高效观光农业项目,形成长达10公里的观光农业带。五、不断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为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加快推进“美好城乡”建设步伐,加强对全市村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实施垃圾城乡一体化管理,推进村庄净化、绿化、美化和道路硬化,加快改善村庄设施条件,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形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乡村面貌。改革现有城乡客运运营体制,打破城区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局面,建立城乡相互衔接、资源共享、布局合理、方便快捷、服务优质的城乡客运网络运行机制,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

兴化市不断坚持统筹兼顾,全市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进展顺利,兴化大道南延、英武大桥等重点路桥工程相继竣工,建成区框架进一步拉开,城市绿化覆盖率不断提高。城市防洪工程、后街背巷改造、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完善了城市功能,昭阳湖公园、森林公园、乌巾荡风景区等一批园林休闲景点增添了城市品位。大力实施农村新“5+1”实事工程,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取缔了城东废品市场,城乡水环境得到改善。大兴金公路、兴泰公路扩建兴化段等重点交通项目相继完成,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公路。水利、电力、通信等一批工程加紧实施或竣工,兴东水厂、戴南水厂、兴化市自来水厂(周庄)投入运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成效显著。

姜堰区统筹发展加快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建设不断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25平方公里,人口达23万人,绿化覆盖率达4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平方米。“五城同创”深入开展,被省政府命名为江苏省园林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国家技术评估,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通过省级考核,目前正在创建国家级生态镇。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公路路网进一步完善,基本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跨越,“十一五”期间,新增高等级公路180多公里,建设农村公路1700多公里。完成兴泰公路一级化、姜高公路路面改造,328国道改道建设,全面建成溱湖大道,江海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宁启铁路复线及电气化改造启动建设。全市实现通镇公路二级化、镇际公路三级化、村村通等级公路目标。

六、力促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近年来,泰州市以被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城市为契机,大力实施扩大就业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姜堰取消地域、户籍、行业等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限制性政策,将就业管理制度、就业服务制度、就业援助制度、免费培训制度、创业服务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维权服务制度等向农村延伸,实现了农民与城镇人员一体化就业。为准确掌握城乡劳动力资源状况,姜堰区在全省率先实施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