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课范文

时间:2023-03-20 03:18: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活动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活动课

篇1

作者:陈琦云

今天,我和弟弟来到作文班上课。

老师高兴地对我们说:“今天,我们到楼上上课,拿好自己的东西,准备排队”。同学们立刻收好了自己的东西,从这一点我可以看出,大家特别喜欢到楼

上上课,我也一样哦。

来到楼上,老师说上一节作文活动课——“你比我猜”,老师讲了一下游戏规则,同学们都明白了什么意思。

游戏开始了,我和陈玉聪一组,我皱着眉头说:“我比划的不好,不如我猜吧。”“没事,你一定比我比划的好”。弟弟鼓励我,看来他已经决定好了。我们上台了,互相看看微笑着,好像谁也不紧张似的。前几个陈玉聪脱口而出,一点也不难,可是到了后面,也就是生死关头了,“蛇”我想了半天,也不知道怎样比划,我看着大屏幕说:“动物里面一种细的动物,在地上滑来滑去”,可他还是一脸茫然,我的心砰砰的跳个不停,然后我用手比划了一下,可能我比划的不像,我说了一声“过”。下一个是老虎,我害怕的说:“两个字,动物里面最厉害的动物”,我的心一直在说,快说啊!快说啊!结果,他说成了狮子,“不对”。想了大半天,都没有说对,“下一个”我难过地说。下一个是“猪”,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哼几声,可我又不会,更怕同学们笑我。“时间到”老师对我们说。结果出来了,猜对了2个。我的心一落千丈,肯定得不了奖了。

很快,同学们把这个游戏做完了,果然后面几组都比我们猜对得多。第一名是解佳煊和任阳雨,她们一共猜对了8个。游戏结束后,我总结了一下:一、如果对方都学过这个字,就可以用英语说。二、比划人动作要快,比划的要像,这样容易猜对。三、不会就要说“过”不然会耽误时间的。四、猜字人,要仔细思考,但一定要快。

篇2

“活动课”的特征大概有以下三点:一是“活”,即形式活;二是“动”,强调要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组织全体学生投身于语文实践;三是“课”,指活动课要有别于一般的游戏,要设定明确的目标,选好相应的活动内容,设计完善的程序和实施方法。

活动课作为小学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有其重要意义,它强调了学生的实践,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立足于培养学习兴趣。因此我们认为“活动课”要“动”起来。“动”是活动课的关键,因为只有“动”起来,才能“活”起来,“活”起来了,学习兴趣也就体现出来了,有了高涨的学习兴趣,才能产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达到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的目的。

活动内容的选择,应围绕一个“动”字。活动内容本身要适合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可略低于学生现有的平均认知水平,以便让中下生“动”起来而不觉得太难。活动内容本身要有趣味性,可以说,趣味性决定了“动”的深度(学生以多大的热情参与)和广度(参与“动”的面广不广)。

篇3

一、地理活动课内容的确定

1. 对地理活动课内容的划分

一般认为,活动要素包括情境、问题、资料、思考、操作、总结。就活动教学中的“问题”而言,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活动的主题,二是指活动中要解决的矛盾或疑难。地理活动课中的“问题”,也应该由活动而产生,用活动的办法解决,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自己解决的问题。比如地理事物中的“是什么”、“为什么”就是学生自己思考的问题,让思考带来的乐趣伴随他们去发现、去创造。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打破教师包办代替,搞形式主义的局面,彻底还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少给限制,发扬自主,强调个性化,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获得成就感。

观察、观测性的活动内容:包括天文现象的观察,如月相变化、寻找北极星及四季星座、行星的观察、日食和月食的观察,以及天文时事现象的观察;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观测,如气候现象、物候现象的观察,到野外进行地质地貌观察,还可以收集天气谚语,测定锋面过境气温、气压的变化,记录天气变化的过程等。

调查性的活动内容:主要有乡情调查、社会热点问题调查。乡情调查内容十分广泛,绝大多数学生热衷于以下一些调查内容:野生动植物资源、土壤情况、土地利用、水资源、名土特产、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方面。把家乡当做调查的主要阵地,通过调查使学生在调查中学习,把广阔的自然和社会当做学生学习的课堂,使学生懂得欣赏家乡的美,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实现在调查之中获取信息的目的,并在调查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

2. 选择地理活动课内容的主要策略:恰当的选择活动内容有利于活动课的顺利开展,可以根据季节、根据地方自然环境的典型特点、根据当地突出的人与环境存在的问题、根据学习内容的进度与学习单元选择活动内容,也就是在内容选择时必须贴近下列四要素:时间、地点、事件、人物。

二、地理活动课的组织实施

1. 地理活动课的目标设计:地理活动课目标设计是要明确对学生的培养的预期目标。地理活动课的目标可分层实现,从全局考虑,可分为总体目标设计、每次活动的目标设计;从活动课的最终目的来看,可分为能力目标(包括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创造能力) 德育目标、情感目标、意志力目标等。

2. 地理活动计划的拟订:活动计划拟订分为教师拟订的长远计划和学生拟订的每一次活动的具体计划。教师拟订的长远计划包括活动主题、活动年级、活动方式、活动达到的目的等,有了活动计划才能有活动效果。学生拟订的活动计划包括主题选择、活动调查提纲、活动时间计划。

3. 活动情境的创设:在活动课的六要素中,活动情境是指活动所需的氛围,包括道德感情境、美感情境、理智感情境和综合情境。家乡的地理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活动的广阔场所,家乡的自然环境、风土民情、民谚所包含的丰富知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经济建设成就,均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乡土地理内容成了创设好活动情境的主要阵地,让学生深入乡情调查研究,发现、欣赏、赞美家乡自然之美、经济建设之美、风土民情之美。同时也找出家乡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培养主人翁精神。

4. 活动方式:活动方式可以有集体组织个体活动方式、小组活动方式、墙报形式、演讲方式、辩论课的形式等。从活动课要求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目的,以及活动课面临的困难等角度考虑,活动课应以“集体组织,自由活动”为主要方法。这种活动可以是个人的活动,也可以是小组的活动。活动成果可以用墙报方式、演讲方式向全体同学展示。根据学习内容的进度与学习单元,我们可以以辩论课的方式组织活动。比如中国地理最后一节教学内容《中国在世界中》,就可以以辩论课的形式组织活动。

5. 活动组织:活动组织包括动员阶段、项目落实阶段、活动实施阶段、组织评比阶段。说服动员学生是活动组织的第一步,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明白活动课这种学习方式的必要性。项目落实阶段是检查学生选题、拟订活动计划和提纲、学生分组组合、教师提出可行性建议等。活动实施阶段就是教师督促或带领学生完成活动任务的阶段。最后的总结评比阶段是活动要素中的重要环节,能达到思想感情的升华,有了活动没有总结评比也就失去了活动的价值。

三、开展活动课应注意的问题

1. 时间分配问题。针对客观存在的升学带来的时间压力,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活动课要开展,但不能过频、过繁,多以寒暑假开展为宜。随着学生的升学压力逐渐减小,学生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发展个人兴趣和爱好,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把精力投入一部分到活动课之中。国家科委组织的中学生科技发明奖也为中学地理活动课的积极开展提供了契机。

2. 地理教师的思想认识问题。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地理教师应该从地理学科的特点出发,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争取活动课的时间。

3. 交通安全问题。全年级性的活动课应该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适合从事的活动方式有:实践活动方式,如进行天文观察、乡情调查、环境调查;专题考察活动方式,如设置专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调查、收集资料。教师带领的外出活动以兴趣小组、夏令营、冬令营的方式比较现实。以上活动都需注意交通安全。

篇4

关键词:初中 语文 教学 活动课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各个学校都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改革。活动课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正在以迅猛的态势逐步普及到各个学校。以学生自主积极参与活动为显著特征的语文活动课,正在成为新的教学理念下的一种新型的课型。

一、传统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年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一种高耗低效的状态。原因虽然很多,但是教学内容的相对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落后,不能说不是主要的问题。语文教学应该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不应该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互脱节。那种缺乏现代教育思想、缺乏现代生活气息的填鸭式、注入式等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制约着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学生缺乏自主的学习,处于被动的、毫无生机的学习中,又怎么提高语文素质呢?教师辛苦而教,学生被动而学,学生的学习毫无兴趣而言,最终导致学生语文思维能力低下,结果只能是学生实际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学要想走出这种困境,必须改变观念,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的思想。语文学习的课堂,把讲堂变成了真正的学堂,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由于语文活动课常常缺乏系统的内容、明确的目标,难以做到“按部就班”。只有把语文活动引入到课堂内,确立了教学目标、内容和重点、难点,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空间和时间相矛盾的问题。

二、语文活动课的特点

我们所说的语文活动课与传统意义的语文课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活动课侧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因而活动课的目标、活动的内容、活动所采取的方法与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堂教学又有很大的区别。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强调语文课堂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中心,内容仅仅局限于固定不变的教材,教师不敢越雷池半步。活动课则是一种开放式的、民主的课堂,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应用语文的各个领域,它把社会的需要作为语文学习的大环境,与现实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具有浓郁的生活色彩和时代色彩。例如,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这是对话的基础。学生通读文本,并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而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读出感受的更少。课伊始,学生还未开口读书,未进入作品之中体验,教师就已经强加给了学生,表现出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体验的不相信。再如,学生纠正校外广告的错别字,为某活动设计开场白,就某两个学生对某件事情的对话,讲述生活中的故事或针对生活中的某个实例进行辩论等等。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参与者,而学生才真正成了表演者和主角。现在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很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反思。有不少教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独到的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的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为空中楼阁。因为“语文”的“语”就是要说出来,之后才能写出来。

三、语文活动课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理论依据

新型的语文活动课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因为有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做支撑的,如观察、感悟、说话、写作、辩论等实践活动。语文是一种工具,要掌握、使用好这一工具,只有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磨砺。语文活动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只有自主参与才能称之为发挥了自我作用、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活动课可以说是一种自我活动的实践课,它能有力地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积极的消化、吸收并转化为一种能力,并融入到自己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去。

四、语文活动课需要教师精心备课

教师在上课之前要精心地选择材料、实例。教师既是出色的导演,又是出色的演员。当然,在语文活动课的实践中必须切实处理好以下几点。

一是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极大地发挥出来。活动课无疑应该是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喧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都由学生来完成,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放任自流。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教师要在上课之前就对上课可能出现的诸多问题有所预见。

二是必须切实做到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都能发挥出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与语文活动,成为活动的主角。因此在设计语文活动程序时,教师应注意使活动具有广泛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

三是必须使语文活动既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又切实有效。语文活动课无疑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能够吸引每一个学生,让每位学生喜闻乐见,学得轻松愉快,但绝不能因此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

总之,语文活动课是一种全新的、能够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教育质量的上课模式。虽然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在农村有困难,但也有自身的优势。只要每一个农村语文教师不断努力,不断探索,就会更好地推进课程改革,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会成为语文园地的一枝奇葩,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愿更多的教师都能在自己的课堂中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初中部分.

[2]周一贯.语文教学优课论.宁波出版社.

[3]薛金星.中学教材全解:北师大版.

[4]唐天平.教学整体设计.中国致众出版社.

篇5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9―0054―01

一、语文活动课的特点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 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 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 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 ,她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 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 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 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 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 也得到切实地培养和提高。

二、开展语文活动课的理论依据

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 学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实践。当代教学论 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多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 行动的结果。学生学到的知识要转化为技能,没有在一定实际活动中反复练习和运用,是不可能实现的。语文 作为交际工具,就像木匠手中的工具一样,要熟练地掌握它,就必须进行反复的训练,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把 握要领,形成技能,进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语文活动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地积极参与,强调学 生在活动过程中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讲,活动课可以说是可行性强、操作过 程具体的实践应用课,它将有力地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

三、语文活动课要解决的问题

当然,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在 语文活动课的试验和研究中,我们就感到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一是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 切忌越俎代庖,暄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 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 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篇6

关键词: 初中历史活动课 特征 探索 反思

所谓活动课,是指以课程为依托,以现代教育理论中的“以活动促发展”为指导思想,以学生自主学习、直接体验、主动思考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个性养成和创新思维为目的的动态教学形式。它强调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以达到融会贯通和拓展历史知识的目的。

传统历史教学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基本上采用单一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这与新课改所倡导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目标相去甚远。如何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适应新课改对历史教学改革提出的要求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谈谈如何上好初中历史活动课。

一、抓住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基本特征

1.历史性特征。

历史活动方案选择的题材上,必定应是与历史有关的题材,这往往取决于历史必修课教材,应以必修课教材为基础,使活动课方案的内容成为必修课内容的拓宽和深化。

2.综合性特征。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内容包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凡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乃至社会生活无所不有、无所不容。

3.兴趣性特征。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也是学习的动力,历史活动课能否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调动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历史活动课中激发学生兴趣是最为关键的问题。

4.自主性特征。

历史活动课应反映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自主选择与主支投入,着重自我显示聪明才智,焕发创造的光彩,这是活动课的灵魂,因此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去探索,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的传统学习方式。

5.实践性特征。

活动课强调活动,重视实践应用。历史活动课时应为学生创设动脑、动手、社会交际等多种实践机会。

6.全员性特征。

全员性决定了历史活动中必须考虑学生整体的兴趣、爱好、实践能力等。

二、初中历史活动课中的几点探索

1.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动”起来。

如:在上《破解彩陶之谜》这一活动课时,笔者首先让学生对实物、图片进行观察,让学生辨别这些陶器的名称、类型、用途。然后笔者引导学生注意下列问题(教师一边提问题,一边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说说自己的不同见解,同时纠正补充):陶器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有哪些工具可帮助制作?这些陶器是什么形状?有什么用途?你还能想到什么?一问一答,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加深了对彩陶的全面认识,真正地“动”了起来。

2.全面把握好活动课的特征。

历史活动课的基本特征是自主性、综合性、兴趣性为主的活动,在整个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如:在《成语历史知识竞赛》这一课时,笔者首先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选出三名代表组成参赛队,另外再选出五名学生组成裁判组(其中包括主持人一名和记分员一名),各组其余学生全部作为本参赛队的支持者。将搜集到的成语交给裁判组,由裁判组进行汇总和选择,然后编成选择、填空、连线、问答等多种题型。并将题目按比赛程序依次编号,竞赛分三个部分,即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必答题依次由每组的一号、二号、三号独立答题,抢答题由主持人读完题目喊“开始”抢答,答错的倒扣相应分,风险题由参赛队抽取回答,答正确给分,答错扣相应分。然后由裁判组、记分组进行评判,给优秀选手发奖品,最后主持人总结。这样通过活动,学生既学到了相关的知识,锻炼了自主活动能力,又体现了主体性,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3.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逐渐渗透知识。

活动课是以学生自主活动、直接体验为基本方法,以获得知识,训练自学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发展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活动。活动课应以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课堂实践为基础,将所传授的知识逐渐渗透到活动中,不能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严密性。

三、注意活动中的反思

1.历史活动课与常规历史课是相辅相成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弥补了常规历史课的不足。

2.历史活动课减少了对教师和学生的束缚,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宽阔的平台,从而使学生形成了对历史学习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真正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篇7

1、“活”在内容上 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对象,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同样的课本、同样的教材,有的学生学到的知识多,有的学生学到的知识却少。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突破教材的束缚,大胆地挖掘教材和处理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及教材前后的衔接,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和加工。使教材的内容更丰富、更生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就是“活在内容上”。教师在实际教学时,要从以书本知识为出发点向实际生活为出发点转化,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情和情景去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如在教学第二册“我们学过的数”这一课时,笔者是这样设计教学内容的:先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内容,让学生根据教科书上的插图,用所学过的数字来表述。学生可以回答“家里有5个人”、“奶奶今年58岁。”、“妈妈比爸爸年轻3岁”等等。但是这些表述内容层次都是比较浅,没能真正反映出数字的内涵。因此,笔者在此基础上就突破教材的局限,努力挖掘数字的内在含义,并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加入温度、长度、重量、基数、序数等概念的表述,逐步引导学生说出“今天的气温是28℃”、“妈妈的身高是165cm”、“爸爸的体重是65kg”、“我坐在第三排第五个”通过这样大胆的创新,赋予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情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2、“活”在形式上 数学活动课顾名思义就是“数学+活动”,要活动就必须要有形式,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也是区别于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作为数学活动课主导演的教师必须摆脱传统课堂教学中惯用的教师讲习题,学生练习题的形式,采取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如,动手操作、数学实验、数学竞赛等形式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如,在学习“长方形的认识”这课时,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长方形的盒子,通过让学生先剪解长方形各个面,再比较剪下各个面之间的大小、形状,最后将各个面复原这一系列动手操作使学生感知长方形各个面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长方形的性质。

总之,数学活动课应注重活动的形式,通过活动发展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数学认知领域,激发学生数学潜在智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活”在时间上 时间是保证数学活动效果的重要条件,虽然各学校已经按国家教学计划进行了统一安排,将数学活动课列入课程表,并且在数学计划中占有了较大的比重,但重点还是安排学生在校时间,没有着眼于学生的余暇时间。在我国小学生的余暇时间(寒假、暑假、节假日)单以日数来计,要占全年的40%以上。这是一笔可供开采的时间资源,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开采这些时间来为学生开展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数学活动课。如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方面的夏令营、参观、竞赛等活动,另外结合这些活动让学生自行设计活动的方案。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余暇生活,又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同时还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所得。

篇8

今天下午,妈妈送我来上金笔作文课,我刚到教室坐下几分钟,就看见周老师也走进教室,上课前,周老师先请了两位同学上台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人头像,有眼睛、有鼻子、有耳朵,就是没有嘴巴。老师说:“今天是一堂活动课。”大家开心得不得了!老师接着宣布:“活动内容是添嘴巴游戏,现在开始啦…”

第一排两位同学上台开始画嘴巴游戏,有一位同学因为太紧张放弃了,另一位同学画到位置上了,赢得了掌声。接下来有的同学画到墙壁上,有的同学画到门上,教室里笑声不断响起,成了欢乐的海洋。

轮到我的时候我也很紧张,老师给我蒙上了眼睛,又转了三个大圈,我的头晕得都站不稳了,拿着粉笔开始找黑板,一转身,我差一点就画到墙上了,有一位同学把我拉了过去,我立刻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嘴,周老师帮我解开红领巾,我眼开眼睛一看,我画对了,大家都在为我鼓掌,全班同学中,我是第二个画得又快又准的。教室里又响起了一阵欢呼声,这个活动课大家都很开心,一个难忘的、快乐的活动课在笑声中、欢呼声中结束了…

篇9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我省各地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大多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语文活动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把活动课列入课程计划的时候,当新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稿)把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初中语文课也必须把活动课列入课程,作为正式课程的一个部分。于是,从1995年开始,我们在调查研究和初步尝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建立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系列、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构想,提出了两周开设1节活动课的方案,设计了每个学期8个课例的具体要求和内容,并于1996年秋在省内部分学校正式开展试验。

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它能够弥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新闻会”“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既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又能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自己才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

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于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这个过程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能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口头表达为主,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口才就会有所提高。

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

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教师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而且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从教育学看,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实践。当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多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过程,是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结果。学生学到的知识要转化为技能,没有在一定实际活动中的反复练习和运用,是不可能实现的。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就像木匠手中的工具一样,要熟练地掌握它,就必须进行反复的训练,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把握要领,形成技能,进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语文活动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讲,活动课可以说是可行性强、操作过程具体的实践应用课,它将有力地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

当然,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在语文活动课的试验和研究中,我们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1.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喧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篇10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一、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

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前一段我省各地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语文活动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把活动课列入课程计划的时候,当新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稿)把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初中语文课也必须把活动课列入课程,作为正式课程的一个部分。于是,从1995年开始,我们在调查研究和初步尝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建立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系列、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构想,提出了两周开设1节活动课的方案,设计了每个学期8个课例的具体要求和内容,并于1996年秋在省内部分学校正式开展试验。

二、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她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新闻会""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自己才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

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口头表达为主,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口才就会有所提高。许多学生这样说,语文活动课给自己提供了不少锻炼的机会,现在自己对学好语文也有信心啦。

三、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

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从教育学看,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实践。当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多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结果。学生学到的知识要转化为技能,没有在一定实际活动中反复练习和运用,是不可能实现的。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就像木匠手中的工具一样,要熟练地掌握它,就必须进行反复的训练,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把握要领,形成技能,进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语文活动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讲,活动课可以说是可行性强、操作过程具体的实践应用课,它将有力地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

四、当然,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在语文活动课的试验和研究中,我们就感到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一是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暄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