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污染治理方法范文
时间:2024-03-21 18:12: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河流污染治理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辽河流域;污染治理;枯水期;河流水质;对比分析;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 X5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231-03
辽河流域是中国七大流域之一,因长期重度污染,在1996年被中国政府列入全国“三河三湖”重点治理的“黑名单”。特别受北方地区冬季水量骤减及低温冰冻影响,辽河流域枯水期水质污染十分严重,治理难度极大。2008年以来,辽宁省不断创新河流管理体制,加大治理力度与资金投入,先后实施了以造纸企业为重点的工业源整治,以污水厂建设为重点的生活源整治,以功能恢复为重点的生态整治等多项工程,通过污染治理“三大工程”和“三大战役”的成功推进,辽河流域水质得到显著改善。2012年底,辽河流域终于通过了环保部、发改委、监察部、财政部、水利部等多部委组成的联合考核组评估,历时5年,取得了流域水质“合格证”,摘掉了辽河流域多年来重度污染的“帽子”,率先退出了全国“三河三湖”重度污染名单[1-2]。
污染治理5年间,辽宁省辽河流域河流水质明显改善,其污染范围、污染程度以及污染特征均发生了较大变化[3-4],特别是多年来污染十分严重的枯水期水质变化十分明显。为及时掌握辽宁省各主要河流水系的水质变化趋势及水质现状,科学总结分析辽宁省多项治理举措共同作用的治理成效,运用地表水环境评价法对辽宁省辽河流域主要河流污染治理前后的枯水期水质变化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为相关管理部门明确辽河流域未来的污染防治方向及决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
辽河流域河流水质监测数据主要来源于2007―2012年各年度及“十一五”《辽宁省环境质量报告书》。评价标准执行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以环保部《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进行水质评价。河流断面水质类别评价采用单因子评价法[5],即根据评价时段内该断面参评的指标中类别最高的一项来确定。河流与流域水质评价采用断面水质评价法(断面总数少于5个)和断面水质类别比例法(断面总数在5个及以上)。评价指标选取pH值、溶解氧、氨氮、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氰化物、砷、六价铬、汞、铜、铅、锌、镉、氟化物等21项。
1.2 评价范围与时间节点
选择2012年8月由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环保部与辽宁省政府共同签订的《加快推进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协议》中所确定的辽河流域范围内的90个水质监测断面作为评价对象,包括辽河、浑河、太子河、大辽河、大凌河、小凌河6条河流的36个干流断面和54条主要支流河的入河口断面。辽河流域6条主要河流分布见图1。
对比评价的时间节点选取2007―2012年辽河流域5年污染集中治理期间,即“摘帽”期间该90个水质监测断面枯水期的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各年度枯水期监测时间均为12月上旬。
2 结果与分析
2.1 流域水质类别比例对比分析
2007―2012年辽河流域枯水期水质级别的变化情况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以21项指标评价,2007―2011年辽河流域枯水期水质均为重度污染,直至2012年改善为轻度污染。其中,2007―2009年,6条主要河流水质总体均处于重度污染水平;2010年,辽河水质率先由重度污染改善为中度污染,其他河流仍为重度污染;2011年,辽河和大辽河水质持续改善并达到轻度污染水平;2012年,6条主要河流水质全面改善,多年来全流域重度污染的格局发生历史性转变,各河流枯水期水质首次全部达到轻度污染水平。
由于劣Ⅴ类水体的水生态功能基本丧失,因此流域内劣Ⅴ类水质断面的数量直接体现了水体污染的严重程度。从辽河流域90个水质监测断面枯水期劣Ⅴ类断面的年际变化情况来看(图2),2007年以来,辽河流域水体污染明显减轻,枯水期劣Ⅴ类水质断面数量迅速减少。2007年,除凌河水系2条河流外,辽河和大辽河水系4条河流的干流、支流断面枯水期污染十分严重,总体为劣Ⅴ类水体,仅源头及个别断面达到Ⅴ类水质标准。2010年,劣Ⅴ类水体比例降至50%,但仍有大面积分布,至2012年全部消失。
具体的统计结果表明(图3),2007―2012年,辽河流域枯水期水质类别比例变化特征明显,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呈显著上升趋势,由2007年的13.0%上升至2012年的68.5%,相反,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呈显著下降趋势,由2007年的68.5%逐年下降至2012年的0,而Ⅳ类和Ⅴ类水质断面个数略有增加,说明每年均有一定比例的劣Ⅴ类断面好转为Ⅴ类以上水体,辽河流域水体污染程度逐年减轻,水环境功能逐年恢复。
从图4中2007―2012年辽河流域枯水期主要污染指标劣Ⅴ类断面比例的变化趋势中可以看出,各主要污染指标的劣Ⅴ类断面比例均呈逐年下降趋势,以氨氮的下降趋势最为明显。2007―2009年氨氮、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能酸盐指数均为枯水期辽河流域的主要污染指标,2010―2011年,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能酸盐指数3项指标的劣Ⅴ类断面个数明显下降,氨氮成为枯水期辽河流域的首要污染指标,至2012年所有指标全部达到Ⅴ类以上标准。
2.2 主要河流污染物浓度对比分析
2.2.1 干流。从辽河流域36个干流断面枯水期化学需氧量浓度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图5),污染治理期间,各主要河流枯水期化学需氧量浓度均明显下降,其中以辽河和大凌河浓度下降最为明显,分别由2007年的64 mg/L和38 mg/L下降至2012年的16 mg/L和14 mg/L,降幅分别达76%和65%,浑河由于化学需氧量浓度背景值较低下降幅度最小。年际间比较发现,化学需氧量浓度的下降主要体现在前3年,而2010―2012年间无明显变化。
从图6可以看出,氨氮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各主要河流枯水期氨氮浓度总体明显下降,其中以辽河和大辽河浓度下降最为明显,均由2007年的5 mg/L和7 mg/L下降至2012年的1 mg/L,降幅分别达76%和82%。年际间比较,氨氮浓度的下降辽河和太子河主要体现在前3年,而浑河和大辽河在5年间持续下降。
2.2.2 支流。从图7辽河流域54个支流断面枯水期化学需氧量浓度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污染治理期间,各主要河流枯水期化学需氧量浓度总体下降,其中以辽河和太子河浓度下降最为明显,分别由2007年的88 mg/L和103 mg/L下降至2012年的20 mg/L和26 mg/L,降幅分别达77%和74%。年际间比较发现,辽河、浑河和太子河化学需氧量浓度的下降均主要体现在前3年。
从图8可以看出,氨氮的情况与化学需氧量相似,各主要河流枯水期氨氮浓度总体明显下降,其中以辽河和太子河浓度下降最为明显,分别由2007年的6 mg/L和12 mg/L下降至2012年的1 mg/L和2 mg/L,降幅均为85%。年际间比较发现,各河流氨氮浓度5年间总体持续下降。
3 结论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污染治理5年间(2007―2012年),辽河流域多年来全流域重度污染的格局发生历史性转变,各河流枯水期水质首次全部达到轻度污染水平。化学需氧量污染前3年明显减轻,氨氮污染5年间持续减轻,劣Ⅴ类水体分布面积逐年减少,至2012年全部消失。辽河流域污染治理成效显著,枯水期干流、支流水质全面改善,水体污染程度逐年减轻,水环境功能逐年恢复。但是,在数据分析过程中不难发现,支流氨氮污染问题依然存在,水质反弹的可能性尚不能排除,例如太子河支流2012年枯水期浓度仍介于Ⅴ类水质标准的临界值2 mg/L水平,未来水质能否持续保持转好态势,辽河流域水环境功能能否彻底恢复,仍要依赖于综合治理手段的坚持与力度的逐步加大。
4 参考文献
[1] 靳辉,丁冬.以新思路寻求新突破辽河水质持续改善[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6):12-13.
[2] 张峥,周丹卉,谢轶.辽河化学需氧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40-43.
[3] 胥学鹏,石敏,张峥.浑河主要污染物入河总量特征分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1(10):62-64.
篇2
【关键词】水资源纠纷案例;水污染;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D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2-101-01
一、莱茵河与泰晤士河水资源纠纷案例
莱茵河位于欧洲中部,是一条国际河流,其发源于瑞士的阿尔卑斯山中部,流经奥地利、瑞士和法国边界,穿过德国境内,至荷兰入北海。人口与能源消费量的增长、沿程土壤的农业开发以及使用杀藻剂和人造化学试剂等成为造成莱茵河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各国针对莱茵河水污染采用的主要治理措施有:一是建立国际性的管理机构,制定有关协定、条约;二是大力兴建污水处理设施;二是加强对污染物监测;四是治理重点污染源与工业区污染;五是采用人工充氧设备和增氧机。①荷兰于1950年发起成立“莱茵河国际防污染委员会”,该委员会主要任务是:调查研究莱茵河污染性质、程度与来源,提出防污具体措施并制定共同遵守的标准。德国政府于1961-1971年共投资68亿马克用于治理莱茵河,1971年后,每年直接用于治理莱茵河投资为14亿马克。
泰晤士河作为伦敦市及其西部郊区以及牛津市的主要水源,1800-1850年间,工业污染以及人口膨胀导致污染负荷增加成为泰晤士河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由于设施不完备,抽水马桶的粪便未经处理就直接进入泰晤士河,造成河水污染。针对上述污染原因,1850-1900年间,把建设污水排放系统、提高河流流速、建立污水沉淀厂做为治理重点;1900-1950年间,“非点源”污染物(如农业灌溉水)排放、“点源”(如污水排放口)排放、工业区水管直接排放以及雨水从污水管表而溢流成为泰晤士河水污染物主要来源,其采取主要治理措施为一是严格控制工业“三废”排放;二是建立活性污泥法的污水处理厂;二是采取河内人工充氧。英国政府在20世纪60年代成立泰晤士河水务局,隶属环境部,统一负责泰晤士河流域治理和管理。供水收费和利用市场集资与融资是泰晤士河治理的主要资金来源。泰晤士河流域根据区域生态特点设立水质保护目标;根据水环境容量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公平分配排污权。
二、伊利湖与琵琶湖水资源纠纷案例
伊利湖在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美国五大湖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前,洗涤剂工业迅速发展、大量含磷洗涤剂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以及化肥的大量施用导致伊利湖地区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制定相关协议和加大投资兴建污水处理设施成为伊利湖水污染治理的两大主要措施,协议内容主要涉及美加两国政府在污染治理和保护方而权利、责任及义务;制定点源污染排放标准;制定农业发展计划,消减非点源污染;制定法令禁止含磷洗涤剂的生产与使用。
琵琶湖不仅是滋贺县生活用水的来源地,也是农业和工业用水的重要来源,其位于日本滋贺县中部,水质恶化原因主要有:生活方式转变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工业污染以及下水道普及率滞后于经济发展;城市化发展所导致的耕地减少。琵琶湖水污染治理措施主要有制定有关法规和条例以及制定具体的排水负荷消减对策两种,其中排水负荷消减对策分为工业排水负荷削减对策、农业排水负荷削减对策以及生活排水负荷削减对策。工业排水负荷削减,一是对新设企业和原有企业设立不同的排水基准,对新设立企业的污染排放限制更为严格;二是政府针对脱氧和除磷处理实行专项融资制度,给予进行处理设施建设的中小企业长期低利的融资。农业排水负荷削减主要是施肥量的削减,施肥方法改良并在施肥期间防止污水流出,以及对土壤进行相应管理。生活排水负荷削减着手于高度的末端处理,主要是合并处理净化槽和加强下水道建设。制定法规分别是禁止含磷洗涤剂使用,农业生产中恰当使用肥料,并对农业用水进行适当管理。
三、小结
对于上述国外典型河流湖泊水资源纠纷治理案例分析得出的对策、具体措施,可以看出国外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污染治理体系,其对我国水资源纠纷的启示是:一是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解决水资源纠纷的根本;二是信息公开化政策和环境经济政策是治理水资源纠纷的有效手段;二是水资源纠纷治理工作应当与项目结合,辅之以各项配套措施;四是政府制定严格的法律和标准,在水资源纠纷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五是国外在治理水资源纠纷过程中,以充足的资金保证治理工作顺利进行,非常重视资金投入。
注释:
①孟雪靖农村水污染经济问题研究[D].博士论文,2007
参考文献:
[1][美]克里斯・郎革.廖红美国环境管理的历史与发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138.
篇3
1深圳市河流水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
深圳市水环境面临的问题较为突出,河道水环境距离生态文明城市及居民对人居环境的要求有相当差距。(1)自然条件决定了河流的自然特性。深圳市河流普遍流域面积较小,径流短小,其雨源性河流的特点造成河道缺乏清洁水源的补给,水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先天不足,但受纳污水量大,污径比年平均达到3∶1,枯水期更甚,加之上游水库的截流和河流流域内地面的硬质化使河流基流不断减少,河流纳污和自净能力基本丧失。同时,感潮河段受潮水顶托,污水滞留河口产生厌氧反应。部分河道河床、河岸的硬质化,破坏了河岸植被和水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造成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导致河流生态系统不同程度的退化。(2)城市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污水收集率低。全市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的骨架已基本形成,但污水收集率不高。原特区外污水管网覆盖率普遍偏低,污水收集系统极不完善,雨污混流现象严重。大量污水仍混接入雨水管网或直接排入河道内,污染河道水质。(3)排水设施维护建设、管理不到位。由于原特区外是从农村快速向城市化转变的地区,旧有排水系统简陋。同时,早期河流治理中,沿河两岸没有预留、控制出足够的河流综合治理用地,河道两岸建筑物侵占河道用地现象普遍,河流综合治理工程用地难以落实。河流作为污水受纳体功能被过度利用,导致其供水、生态、景观、气候调节等功能的丧失。(4)面源污染对河道水质影响较大且难以控制。随着点源污染逐步得到控制减少,面源污染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由于环卫设施不足及居民环保意识不强,大量垃圾随意堆放,经降雨冲刷汇入河流,垃圾堆渗出的废液也流入河道,造成污染。河道两岸菜地、果林、家畜、家禽等产生的污染物也会随雨水或灌溉水进入河道,对河道产生污染。根据《广东省跨地级以上市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管理方案》和相关文件要求,2012年深圳市境内龙岗河、观澜河、坪山河交接断面水质除NH3-N外,其余指标达V类;2015年NH3-N达Ⅴ类,其余指标达Ⅳ类;2020年水质目标为Ⅲ类。而依据目前三条河流交界断面水质监测资料,水质情况不容乐观,与交接断面水质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2观澜河干流污染治理工程简介
观澜河是东江水源一级支流石马河的上游段,在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之前,干支流经过城区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河道水质恶化,严重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虽然流域内也相继建成一些污水管网,但由于征地拆迁、资金和实施主体等原因,治理效果有限。观澜河干流污染治理工程通过“截流治污、调蓄处理、引水补源、环保疏浚”等措施,确保近期观澜河干流深圳段和交接断面的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旱季基本满接断面的水质要求,同时削减雨季污染负荷,为远期进一步提高河道水质标准奠定基础。工程治理范围为观澜河干流自起点~深圳、东莞交接企坪断面,总长14.18km;以及支流岗头河华为污水处理厂以下河道1.62km,总投资24.0亿元。工程于2008年9月开工建设,2010年12月截污工程部分通过完工验收。工程对河道污染治理思路上,针对旱季和初(小)雨河流污染特点,采取“截-蓄-补”的技术路线。沿观澜河干流两岸(局部一岸)埋设截污箱涵(管),对旱季沿河漏排污水和支流总口截污后的混流污水进行全面截流,接入龙华和观澜两个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排放。分散建设雨水调蓄(处理)池,对沿线截流的干、支流污染严重的初雨和小雨径流,经调蓄并一级处理后排放。同时,把经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的尾水经泵站和管道输送至河道上游,对河道进行补水。工程建设内容包括四部分:一是截污工程,沿干流河道两侧(局部一侧)和岗头河华为污水处理厂以下段埋设截污箱涵(管)对旱季污水和设计标准下的初(小)雨进行截流输送,支流河口设橡胶坝或堰实施总口截污;二是调蓄工程,分别在干流起点、龙华河口、观澜河应急工程、深莞交界河口处设四座分散调蓄池,总调蓄容积48.0万m3;三是处理工程,扩建龙华、观澜污水处理厂,扩建规模45万m3/d,河口调蓄池增设初期雨水处理设施;四是补水及岸坡恢复工程,把龙华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提升到上游对河道补水,补水规模13万m3/d。沿河生态修复面积38.8万m2。
3工程借鉴
3.1治理思路的借鉴
截污治污是一个系统工程,耗时长、难度大、花钱多、见效慢,影响的因素很多,必须坚持流域治理的思路,科学决策,制定合理可行的目标。面对目前分流制管网建设和改造中面临的征地、拆迁、资金、体制、管理等方面的困难和制约,应重新审视原特区外分流制改造的适用性和时效性。本工程在施工和建成运行中新增排放口的不断出现,再次验证了实现雨污分流的难度。目前深圳市在河道水质改善思路上,是采取“末端先治理,再逐步源头推进”,还是“源头治理入手,推进雨污分流”,在工程界和学术界仍有争论意见。其归根结底源自实现雨污分流的时间矛盾,即根据原特区外河道及其污染状况进行分流制改造,与市民和相关部门对人居环境改善的要求,存在一个期望值和时效性的矛盾。本工程设计贯彻流域综合治理的理念,在观澜河流域综合整治方案的总体框架下,将干流污染治理作为首要任务,集防洪、水质改善、生态修复于一体,实现河流的多功能用途。在雨污分流尚需时日和面源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前,工程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在深圳市首次尝试在河道内设置大型截污箱涵实现旱季污水全面截流和初期雨水的截排。在治理思路上,其创新之处在于坚持了“两个结合”,即“近远期结合,分散与集中结合”。近远期结合,即以规划“雨污分流”的城市排水体制为前提,在正本清源、雨污分流近期难以见效的现状情况下,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原则,认识到合流制改造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实事求是,承认雨污混流的现状,采取近期截流雨污水进行调蓄处理的措施,达到“近期见效、远期有用”的目的。分散与集中结合,即一方面继续推进市政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的建设,以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管网收集的污水,另一方面以分散式雨水调蓄处理设施处理污染的初期雨水,以确保河流水质的有效改善,提高水质保证率。已建截污箱涵的运行,极大地改善了观澜河干流的水质,表明截流雨污混流水进行调蓄处理的措施是可行有效的。
3.2治理手段的借鉴
本工程采用河道内设截污箱涵,对沿河旱季漏排污水和初(小)雨进行截流。治理方案的制订,是基于对观澜河水体污染成因的分析、污染特点及工程方案的可实施性等分析结论。从工程前期论证、设计到施工中,工程所遇到的问题再次验证了治理手段的合理性。如在前期论证中部分专家提出完善截污方案,即利用现有沿河的截污干管,采取点截污方式解决排污口问题。本工程提出,由于原特区外城市管理水平的有待提高,面源污染短期内难以有效控制,新增排污口短期内难以遏制,因此采取强化截污方案。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沿线陆续出现新增排污口,据不完全统计,新增排污口约8~10个;还有沿河新建洗车场的坡面污水进入河道;也出现原来不排污水的雨水管在无雨期也排污水的现象,若采取完善截污方式,无法做到彻底截污。又如采取完善截污方式埋设的截污管,采用堰式截流井,超半数出现截流井淤堵、污水溢流的情况,失去工程效果。同时,大量原特区外河道如茅洲河、龙岗河、坪山河,所处的城市环境状况与观澜河类似,河道污染成因、污染特点和在水污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等与观澜河类似,又都属跨界河流,对交接断面的水质要求高,相关部门的关注度高,市民的期望值和时间迫切程度高,因此治理的分析方法和治理手段上可以观澜河为借鉴。
3.3规模确定的借鉴
当前深圳市正大力开展河道综合治理。经过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在争论中逐渐形成共识,近期要解决河道水环境问题,提高水质保证率,必须进行初期雨水截流。布吉河、福田河、新洲河、大沙河等河流根据流域集雨面积、地面下垫面情况及污染状况不同,普遍采用一定降雨深度的标准进行初期雨水的截流设计。在截流标准选取上,本工程思路是根据实测水量和水质数据确定,即分析小强度降雨径流主要污染物随降雨变化的过程,分析雨水水质随降雨历时、降雨强度和降雨量变化的规律,以径流污染物浓度达到峰值时所对应的径流量作为设计截流标准。同时,分析统计降雨代表站的长系列和典型年情况下,降雨量与降雨历时、降雨场次、降雨天数的关系,寻找规律,分析选取不同截流标准的水质保证天数和截流工程投资,以确定经济合理的截流标准。截污箱涵投入运行后,从旱季运行情况看,解决旱季污染问题是有保障的。根据2009年7月10日对箱涵内和河道内流量的实际测量结果,与原设计时测量值基本接近,且无雨期箱涵内流速大于1m/s,除下游因闸门关闭回水段淤积外,其他部位基本无淤积。雨季,受降雨不均匀性的影响,在测流过程中难以捕捉到对应设计标准雨强的降雨。观测的几次降雨过程,其降雨强度都超过了箱涵设计截流标准。截污箱涵规模的复核工作将继续跟进。从降雨期箱涵运行情况初步判断,在小雨(不超过10mm)情况下,箱涵不会出现溢流现象。由于其他河流在截流标准的选取上,采用的方法各有不同,尚未形成统一方法。本工程截流箱涵已建成,其标准的选取合理与否,通过工程运行效果的检验,可为其他河流在截流标准制定上提供借鉴。
篇4
关键词:淮河流域;水环境;协同控污
引言
安徽省淮河流域覆盖淮南、蚌埠、淮北、阜阳、宿州、亳州、滁州、六安和合肥9个省辖市的47个县、市、区。由于流域水环境的关联性和整体性以及区域之间的利益冲突,不利于流域环境的治理,使得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必须创新制度,建立协同控污机制,统筹规划,合力治污,使整个流域水污染防治协调一致,从而有效遏制和治理淮河水污染。
1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现状及问题
1.1 水环境现状
从安徽省淮河流域监测断面的监测结果来看,水质为Ⅱ~Ⅲ类的水体占总量的近一半;水质状况为轻度污染即水质为Ⅳ类的水体占总量的近三分之一;水质状况为重度污染即水质为劣Ⅴ类的水体占总量的近六分之一;其余的水体水质状况为中度污染即Ⅴ类水质。由此可知,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水体占总量的一半以上,水体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磷和氨氮。
1.2 存在的问题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五个方面。
部分因子超标严重。
城镇生活污染排放不断增加,污水处理能力不足。
历史欠账较多,治理资金匮乏,影响规划的有效实施。
局部水系污染严重,跨界纠纷问题有待解决。
流域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且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2 协同控污机制的方法研究
2.1 管理主体协同
在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的治理中,政府、企业、公众三者应该有机联系起来,明确划分各自功能,实现三大环境管理主体的协同控污。特别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明确企业责任主体,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建立流域水环境信息公开平台和区域环保公众参与机制,形成政府、企业、公众等多方联动的沟通机制,使环保共治从单一的政府行动向多元化、全方位的社会行动方向发展。
2.2 管理政策手段协同
管理政策手段包括命令控制、经济激励和宣传教育。命令控制包括行政手段和法律法规。通过制定更为严格的地方或流域污水排放标准和统一、强制性的法律、法规等措施来处理协调控制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污染,同时加大行政和刑事处罚力度,形成法律威慑力,真正做到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
经济激励包括生态补偿制度和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通过出台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管理办法和全面实行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使企业能在利益的驱动下,积极地进行生产工艺改革、实施清洁生产,增加排污余额。
宣传教育以宣传内容、宣传组织以及宣传形式为手段,提高公众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使得公众更好的参与到淮河流域的水环境治理中。
2.3 技术方法协同
由于流域水体的流通性,上游排污往往会对下游水质产生影响。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区域信息共享机制,不利于流域整体的污染控制。
因此,在治理淮河流域污染时,流域各区域应联合建立水环境信息系统,实现省流域内水环境信息的共享,协同控制水环境污染;逐步建立区域之间水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机制,实现各区域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共享和有效利用;建立流域水环境联合监测体系,提高各区域环境监测水平,提高水质采样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和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建立环境预警联动系统,有效应对流域水污染突发性事件;各区域联合构建水环境保护联合执法体制,在流域水污染防治中,加强与周围区域的联合监察执法。
2.4 管理部门协同
淮河流域的综合整治不是单一的环保或者水利工程,涉及到各个行政区域的环保、水利、农业、林业、建设等不同部门的共同管理。流域内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是确保成效治理淮河流域污染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治理过程中,应建立河流交界断面水质目标责任制,明确各个行政区政府的具体任务和目标。各区域地方主管部门之间,水利、环保、市政、土地等部门之间需建立起联合防污控污机制,明确各个部门之间的责任。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渠道应保障畅通,实施区域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确保区域环保共治的科学性、统一性和有效性。
2.5 水域陆域协同
水体污染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人类社会在水域上的活动,二是人类在水体周边陆域上的活动。对于绝大多数的水域来说,陆域污染物是引起其污染产生的最主要来源。水域环境和陆域环境两者关系密切,互为依托,互相促进。陆域环境的改善,也将有利于水域环境的改善和保持。因此,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必须贯彻水域陆域协同的整体系统指导思想。以陆域污染控制和治理为前提,通过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控制城市面源以及制定政策法规、防治农药、化肥的污染、加强畜禽养殖业规划布局、面源污染源普查和建立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等措施控制农村面源,实施清洁生产并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发生量,强化源头治理,并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技术阻截控制污染物的转输,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外排,在陆域就地治理污染物,可获得事半功倍之功效。
2.6 总量控制与产业结构优化协同
以总量控制为前提,开展水污染协同控制理论模型研究,建立多源水污染协同控制分配模型,限制各区域内各污染源污染物的排放量及排放浓度,确定区域内各污染源的削减量,使得各区域内各监测断面水质能够满足环境功能区划要求。通过该模型计算得到的污染物总量分配及现有污染物的削减量,以此为依据合理调整各区域产业结构,提高准入门槛、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最终实现流域内水环境质量达标的目标。
3 结束语
淮河流域的水污染防治不仅要在前期治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强巩固治理成果,更亟待的是要积极拓展水污染治理途径,改变传统工程治理的单一模式,寻找从管理主体到管理政策和技术方法的多角度控污方法,特别是总量控制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协同,为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治理提供一种新的管理方式,从而切实有效地实现流域水污染治理的协同控制,稳步推进淮河流域沿岸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琳.流域水污染防治法律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3.
[2]姬鹏程,孙长学.完善流域水污染防治体制机制的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09(7).
[3]石玉敏,王彤,胡成.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状况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6).
[4]周勤.乐山市茫溪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初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
[5]张远,张明,王西琴.中国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问题与对策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7,29(11).
篇5
【关键词】:水质现状;恶化原因;治理对策
【引言】:水环境是大地的管脉系统,河流水质是环境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虽然有了极大的发展,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使得农村生活污水、农业污水和微小污染所产生的污水排放随意性较大,农村水环境污染导致县域水环境污染日渐严峻。法库县内大小河流共70条,河流面积约10平方公里以上的69条,长573.2公里,其中较大河流有秀水河、拉马河、王河三条。
1水质趋于恶化主要原因:
1.1法库县是农业大县畜牧业发达。由于三条河流流域周边20余家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处理设施或陈旧老化或技术落后导致处理能力不足,导致雨季来临雨量大时,院内道路上的粪便部分随雨水流进河流,形成污染。导致流域水质发生变化。依据《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在常年存栏量500头的猪、3万羽的鸡、100头的牛规模以下的小型养殖或放养养殖不在环保部门管理范围之内。小型养殖户数量总和大大超过规模化养殖场,其普遍存在环保意识不强,畜禽粪便、尿液随意堆放,且倾倒去向不明,并且排放的污染物大部分未经治理或未彻底、有效治理。
1.2农村田地大量施用化肥、农药。氮、磷、钾肥是法库农民普便使用的化肥,作为传统农业县,化肥、农业施用量长期居高不下。近20年来,我国化肥的使用量已经超过世界平均使用量1倍多。[2]使用过量同时,利用率却不高。目前我国的化肥利用率不及西方发达国家的50%,平均只有30%-50%,剩余的50%-70%通过各种途径流失。[1]农药污染指农药或其有害代谢物、降解物对环境和生物产生的污染。农药实际有效利用率低,农药产生作用时只有10%-20%附着在农作物上,而80%-90%则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在灌溉和降雨的作用下污染地表水及地下水。[2]多余的化肥、农药成分可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溪渠河流,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从而造成广泛的县域内河流面源污染。
1.3农村村民生活污染物排放造成污染。近年来,农村人口相对集中的小城镇、行政村的生活污水、垃圾排放量不容小觑,污染物的来源、类型也不断增多,包括人的粪便、生活垃圾、清洁污水、餐饮污水等,镇村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率较低,农村几乎少有接入排污管网和入河前的处理,河道成为了藏污纳垢之地。[3]全县乡(镇)村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严重滞后,普遍缺失污水处理设施,即使有幸存在污水处理设施,但受缺乏运行资金、难以配套汇水管网,生活污水依然得不到有效收集,农村多数地区生活污水基本上没有采取任何控制措施就直接排入周围水体,给处理治理带来极大困难,对周边河流造成了污染。
2治理对策
2.1加强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水污染处理设施建设,提倡农村社区污水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我县各乡镇要继续完善废水排放和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以政府投资为主,筹集民间资金为辅,积极鼓励乡镇民营企业大幅增加环保投入标准。要根据“污者付费原则”,通过合理的价格体系征收生活污水处理费,多渠道加大环保投入。要逐渐取代农村无偿用水状况,在经济上激励乡镇节约用水,减轻用水压力和水环境污染状况。同时加大农村社区污水综合利用和资源化程度,建设“污水净化与资源化生态工程系统”,将污水处理生态工程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既降低污水处理费用,又增强土壤肥力,形成一种适合农村社区污水处理的技术。
2.2着力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
2.2.1严把源头关。对于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养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已建养殖场未经环保审批的要求限期补办手续,未建污染物治理和综合利用设施的要求限期建设,所有养殖场污染治理设施必须稳定运行,不符合要求的由县政府依法予以关闭。
2.2.2从严落实禁养区规划要求。严格禁止在已划定的畜禽养殖场禁养区内建设畜禽养殖场。对于因历史因素早于禁养区划定前投产的畜禽养殖场和小型养殖户给于土地、资金政策支持予以搬迁。
2.2.3全面整治禁养区外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及小型散养户。严禁养殖场将畜禽粪便、尿液、废水直接或不达标排放,严禁私设暗排管,对其污染区域进行清理;严禁利用雨水沟混排污水。对于散养户要因地制宜,加快推广沼气池建设,鼓励散养户种养结合,实行相对集中饲养,污染集中处理,沼气用于农户照明和生活燃料,沼液和沼渣还田用于农户种植。由县农经、畜牧、环保等部门协同组织治理畜禽养殖业污染,推进农药和化肥的合理使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2.3着力实施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2.3.1城乡生活污水处理工程。
加强对已建成的法库县污水处理厂、辽河经济区污水处理厂监管,采取定期检查与抽查相结合,确保污水处理设施保持正常运行;确保污水管网覆盖区域内的污水全部纳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确保稳定运行和达标排放
各行政村因陋就简,采取修建沟渠、路边沟、简易汇水管网等措施,将污水汇集一起,用接触氧化、氧化沟、生物塘、人工湿地等方法进行处理;不具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条件的,采用农村户用沼獬亍⒒в没粪池等分散处理方式处理生活污水,实现废物综合利用。
2.3.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
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填埋场和垃圾中转站建设,按照“就地分拣、综合利用”的原则,逐步推行农村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将有机垃圾与粪便处理有机结合,综合利用。由县住建部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和垃圾中转站建设,减少生活垃圾对水体的污染。
2.3.3开展河道清理。
加强监督管理,严肃查处河岸堆弃和直接往河道倾倒垃圾的行为。定期开展辖区内流域两岸垃圾清理和河道疏浚工作,避免黑臭水体产生。由县水利部门和林业部门负责水资源合理调配,加强河道管理,保证河道的生态用水量。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省际边界;对策
1 区域概况
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地区,流域总面积达3.69万hm?。流域内省际边界重点地区北起吴淞江,南至平湖塘,西至京杭运河及太湖,东至大盈港、斜塘、上海塘一线,面积约3656hm?。其中苏、浙、沪所占面积比例分别为37.7%、34.4%和27.9%。行政区域包括江苏省昆山市,苏州市吴中区和吴江区的部分地区,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秀城区、嘉善县,平湖市的部分地区,以及上海市青浦区、松江区和金山区的部分地区(见图1)。
2 省际边界重点地区特征分析
2.1 水资源保护重点区域划分
太湖流域省际边界重点地区是典型的平原河网地区,区域内呈现塘浦河渠纵横贯通、田地水交错分布的格局。太浦河是区域内的主要河道,从区域中部通过,下接泖河、斜塘,是太湖流域的主要泄洪和供水通道之一,同时也是黄浦江上游的主要水源;太浦河以北区域内由淀山湖、澄湖、元荡等主要湖泊构成区域内主要的调蓄水体;太浦河以南区域则为红旗塘-大蒸港-园泄泾水系和上海塘、秀州塘-泖港水系,主要承泄太湖和杭嘉湖地区来水,在横潦泾汇合后进入黄浦江上游;吴淞江是区域边界北部的主要河流,上承东太湖地区来水,下与上海市苏州河相接;京杭大运河自区域西侧边界通过,连通了区域内各主要水系,也是区域内重要航道之一[1]。
根据太湖流域省际边界重点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及水资源保护要求,确定了太湖流域省际边界重点地区水资源保护的重点区域为担负重要供水任务的流域——“清水走廊”太浦河[2],涉及省界湖泊的苏沪边界淀山湖地区,盛泽工业污染突出、易发水污染矛盾的苏浙边界北排地区,以及饮用水水源地的黄浦江上游浙沪边界地区。
2.2 水资源保护重点区域特征分析
各区域以《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修编中2010年的基础数据[3]为基础分析污染状况特征,以2005~2010年的相关监测数据分析水环境状况特征。
2.2.1 太浦河地区
太浦河位于太湖流域省际边界重点地区中部,是沟通太湖和黄浦江的流域骨干排洪供水河道。太浦河西起东太湖,东至泖河,跨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全长57.6km。遇流域洪水年份,太浦河可承泄太湖洪水,同时承泄杭嘉湖北排涝水;遇流域特枯年份,可引太湖清水,向黄浦江补水,以改善上海市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水质。太浦河除杭嘉湖涝水北排的7个口门和运河敞开外,其余两岸口门均已建闸控制。
太浦河流经苏州市吴江区、嘉兴市嘉善县和上海市青浦区,太浦河两岸的江苏省、浙江省都在建设具一定规模的工业集中区。太浦河主要入河排污口有29个,丁栅镇北蔡村沿太浦河建有3个加油站。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排入太浦河的污染物在逐年增加。长湖申线、京杭运河和頔塘为Ⅳ级航道,京杭运河和太浦河交界处的航运尤其繁忙,京杭运河平望段航运量达到6.67亿t,大量航运带来的燃油废弃物污染了京杭运河和太浦河河道水质。目前京杭运河已成为影响太浦河水质的关键因素,太浦河过京杭运河后水质会降一个类别。
太浦河在太湖流域众多河流中水质相对较好,水质沿程变化明显,太浦闸下水质最好,下游沿程水质逐渐下降,特别是平望大桥和汾湖大桥两个断面,水质下降明显。太浦河上游断面太浦闸下水质常年维持在Ⅱ类水,沿程各断面水质逐渐下降,出口断面练塘大桥水质一般为Ⅲ~Ⅳ类,超标项目为DO。
2.2.2 苏沪边界淀山湖地区
苏沪边界淀山湖地区涉及江苏省昆山市的千灯浦、淀山湖、锦溪和周庄四镇,以及上海市青浦区的朱家角、商榻和金泽三镇。淀山湖湖区面积达63.7hm?,主要入湖河流有千灯浦、朱厍港、急水港、元荡,主要出水河道为拦路港。
淀山湖地区的废污水排放总量为2416万m?,COD、NH3-N、TP污染物负荷量分别为20795t、2715t、626t。其中淀山湖上游昆山市四镇的废污水排放量、COD和NH3-N的排放量分别占淀山湖地区的52.2%、36.2%和25.0%。下游上海市青浦区三镇COD和NH3-N的排放量高于上游,但昆山市四镇位于淀山湖的上游,其污染物大部分流入淀山湖。
近年来,淀山湖及入湖河流水质恶化趋势明显。1997~2001年整体评价为Ⅲ~Ⅳ类,近几年均劣于Ⅴ类,其中除COD为Ⅳ类,NH3-N、TP、TN均劣于Ⅴ类,1997年至今均为中度富营养化水平。入湖河流急水港和千灯浦的水质最差,均劣于Ⅴ类;元荡除个别年度达到Ⅳ类外,其余监测年度为Ⅴ类、劣于Ⅴ类;朱厍港除个别年度为Ⅲ类,其余监测年度为Ⅳ、Ⅴ类。NH3-N、COD、DO等主要超标污染指标中以NH3-N最为严重。出湖河流拦路港全年水质为Ⅴ类,主要超标项目为NH3-N和COD。
2.2.3 苏浙边界北排地区
苏浙边界北排地区主要是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和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以及周边区域。区域内遇流域洪水年份时,涝水经澜溪塘向东北方排出、经双林港入斜路港向东排出、经麻溪入王江泾地区后向东排出;遇流域枯水年份,由太浦河向该地区补水。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内盛泽镇印染业发展快速,虽然有污水处理设施处理,但仍有大量污水排入河网进入嘉兴北部地区,致使苏浙两地交界处水质恶化。
江苏省盛泽地区工业与城镇生活点源污水排放量为6490万m?,COD和NH3-N的排放量分别为11682t和233t;面源COD和NH3-N的排放量分别为5351t、640t。浙江省王江泾地区污染情况相对较轻,工业与城镇生活点源污水排放量为2689万m?,COD和NH3-N的排放量分别为3332t和19t;面源COD和NH3-N的排放量分别为1486t、109t。
区域内水质基本为Ⅴ类,甚至劣于Ⅴ类。麻溪河、史家浜水质劣于Ⅴ类,双林桥、太平桥和北虹大桥水质为Ⅴ类,超标项目为NH3-N、BOD5、DO、COD和石油类。
2.2.4 黄浦江上游浙沪边界地区
黄浦江上游浙沪边界地区主要涉及浙江省境内嘉善县大云镇、干窑镇、洪溪镇、惠民镇、姚庄镇、当湖街道、新埭镇、钟埭街道和上海市枫泾镇、兴塔镇、朱泾镇、泖港镇、石湖荡镇、新浜镇。黄浦江上游三支分别为斜塘、红旗塘(圆泄泾)和大泖港,浙沪边界地区主要涉及红旗塘(圆泄泾)和大泖港。红旗塘监测断面位于浙沪交界处的大蒸港桥和俞汇塘的漕芳泾桥,大泖港的监测断面位于其上游支流青阳汇的青阳汇断面和广陈塘的六里塘大桥。
该地区浙江部分工业与城镇生活点源污水、COD和NH3-N排放量分别为1564万m?、3000t和219t,面源COD和NH3-N的排放量分别为7093t、373t;上海部分工业与城镇生活点源污水、COD和NH3-N排放量分别为25190000m?、7531t和424t,面源COD和NH3-N的排放量分别为5899t、546t。
区域内水体总体水质状况一般。斜塘水质为Ⅳ类,斜塘上游支流水体中,太浦河水质相对较好,为Ⅲ类;红旗塘(圆泄泾)上游河流为红旗塘与俞汇塘,水质基本保持在Ⅳ类,主要超标项目为COD、DO等有机污染指标和石油类,部分年份非汛期水质可达Ⅲ类;大泖港上游河流为上海塘与广陈塘,水质污染严重,均为劣于Ⅴ类,NH3-N、COD、BOD5、DO和石油类长年超标,近年氟化物也有超标。
3 水资源保护格局与对策
3.1 水资源保护格局
根据太浦河地区、苏浙边界北排地区、苏沪边界的淀山湖地区和黄浦江上游浙沪边界地区各自污染状况与水环境状况特征,确定了太湖流域省际边界重点地区水资源保护格局为:太浦河地区以严格控制限制排污总量为前提,加大污染治理,优化水资源调度,进行水生态修复,维护太浦河水质以保障流域供水安全;苏沪边界淀山湖地区以修复淀山湖水生态系统为目标,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入湖地区污染治理力度,严格控制入湖水质,采取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综合措施,提高湖泊自然生态修复能力,促进边界湖泊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苏浙边界北排地区以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严格贯彻限排意见为基础,以强化污水集中处理、提高污水排放标准为治理重点,实现该地区水质目标,保障区域水质安全;黄浦江上游浙沪边界地区以加强该地区保护力度、污染治理及严格控制排污为基础,通过加快入河排污口管理、生态修复、水质监测等措施,实现黄浦江上游水资源保护目标。
3.2 水资源保护对策
3.2.1 太浦河地区
(1)制定太浦河限制排污总量意见,针对入太浦河两岸支流提出节点控制浓度要求,重点控制京杭运河水污染。建设太浦河两岸口门控制建筑物,实行两岸有效控制、相机调度;抓紧研究京杭运河控制方案,建设太浦河“清水走廊”。
(2)控制工业污染源,减少入河污染物量。针对太浦河两岸部分污染企业排污口超标严重,威胁太浦河水质的状况,从保障饮用水源安全的角度考虑,应限期封闭入河排污口,污水应经厂内处理后截流纳管进入污水处理厂,以减少入河污染物量。
(3)提高太湖供水能力,优化太浦河水资源调度,促进下游水体有序流动,提高区域水环境承载能力,改善黄浦江上游水源地供水水质。
(4)进行生态修复,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水源保护区内河道两岸建立生态护岸,控制土壤侵蚀,减少面源污染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干扰。对沿线湖泊开展水生态修复工程试点,促进太浦河沿线湖泊良好生态系统的形成,进一步改善太浦河水质。
(5)建立两岸水质自动监测网络,加强统一监测,严格控制沿程污染源。鉴于目前太浦河两岸入河排污口较多的实际情况,应建立两岸监测网络体系,加强监测,严格控制沿程污染物超标入河,以满足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两方面要求。
3.2.2 苏沪边界淀山湖地区
(1)优化结构,加强污染治理。对千灯浦两岸工业园区进行重污染企业结构调整,并通过对污染物集中控制和治理率先实现总量削减;通过提高中水回用的技术和方法来提高中水回用率,减少废水外排量;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改造与建设,逐步实施污水集中综合处理。
(2)按照省界缓冲区控制节点水质目标,严格控制入湖节点水质浓度,主要包括千灯浦闸、珠砂港大桥、周庄大桥及白石矶大桥,改善淀山湖水质,抑制蓝藻暴发。
(3)对淀山湖及周边河道进行生态治理。严格制止淀山湖周边的无序开发利用活动,实施湖滨带和湖区生态治理措施,改善淀山湖及周边生态环境,促进淀山湖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4)实施水资源调度工程措施与管理。重点利用建设水利工程加强周边入湖河道和区域河道整体的调度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调度方案,加强对淀山湖出入湖河流管理,研究采取加大淀浦河出水等措施搞活水体,缩短淀山湖换水周期,优化水体循环,以进一步改善淀山湖水环境。
3.2.3 苏浙边界北排地区
(1)优化产业结构,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该地区以工业污染为主,需进一步加大点源治理的力度,对工业生产布局和结构进行总体规划。按照“以水定供、以供定需”的原则,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排放量,以满足限制排污总量要求。
(2)根据限排总量控制要求,分阶段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在考虑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按阶段削减要求控制污染物排放,近期争取达到或接近流域平均水平,远期则满足总量控制要求。
(3)优化污水处理技术,减少污染排放。通过对污染物集中控制和治理,率先实现总量削减;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改造与建设,逐步实施污水集中综合处理;通过提高中水回用的技术来提高中水回用率,减少废水外排量。
(4)在污染治理的基础上,对所在区域内湖荡和史家浜、麻溪、新塍塘西支、新塍塘北支、清凉港、大德塘、惠高泾、七仙泾、双林港、澜溪塘等河道进行整治和疏浚,增加河道环境容量,降低内源污染,保证区域水质安全。
(5)推进人工湿地工程建设。利用现有湿地进行改造,实施水禽栖息地生态功能恢复、湿地污染生物防治工程,恢复滨岸植被,通过湿地植被的吸收与沉降功能自然净化污水处理厂尾水及周边水体。
3.2.4 黄浦江上游浙沪边界地区
(1)严格控制来水水质,加强水资源调度管理。对黄浦江上游三支尤其是太浦闸调度管理优化调控。在冬春季黄浦江上游水质较差、流量较小的时候,维持适宜流量,保障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水质要求;对于红旗塘、上海塘等省界断面,要严格执行阶段控制目标,加强淀山湖管理,保障黄浦江上游水源地安全。
(2)闵行西界以上的黄浦江上游江段为上海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且为感潮河流,近期应设置明确的界限标志,适当扩大保护范围;加快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法规建设,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保障饮用水源安全;严格管理油船等载有有毒有害物品的船舶经黄浦江运输,研究建立应急联动机制。
(3)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严格控制沿程污染源。限期拆除或限期治理保护区内已设置的排污口,禁止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污的建设项目;对保护区周边重污染、难降解污染物排污口实行更严格限制制度;对区域重点污染企业进行必要整治的同时,规定其污水必须经厂内处理,截流纳管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才能按排放标准入河。
(4)加强农业面源治理与生态修复。采取减施农药化肥、清洁养殖等减量化技术,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采取必要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措施,对黄浦江上游河道清淤、修复护岸及生态绿化修复等,以改善周边水生态系统。
(5)加强水质监测,完善区域内水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对黄浦江上游支流水质监测,并结合上游河流湖泊水质监测情况为区域水资源保护协商机制提供支持,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和传输系统,加快推进水质监控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张红举,章杭惠,汪传刚.太湖流域省际边界地区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J].水资源保护,2010,26(5):42-44.
篇7
关键词:城市河流;水污染防治;原因;物理防治
城市河流是城市防洪排涝的重要通道,影响着城市生态环境。但近些年,我国城市河流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这些被污染的城市河流水不仅影响了生态环境,还会散发异味,对人类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城市河流污染已影响到人们正常生活。相关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市河流百分之九十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想要改善城市河流污染问题,必须加强污染控制,降低河水污染程度。
一、城市河流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一)生活污水的排放。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城市污水处理和城市污水排放并不能同步,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严重地污染了河流,不但影响了河流的水质,还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环境,更为严重地是影响了水体的安全,使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受到了严重损害。
(二)工业企业的污染。由于我国发展的需要,国家鼓励民间开办工厂,因此大批中小型企业钻了制度的空子,大量排放工业废水,导致城市周边的河流各种有毒元素严重超标,甚至影响到我国城市周的生态和谐。同时,由于我国重工业起步较晚,在许多方面还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尤其在环保理念上,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许多中小型工业企业的废水处理设施以及废水处理能力普遍低下,造成城市河流水污染严重,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了不利的影响。
(三)农业及养殖业的污染。农业污染是指由于农业生产而产生的污水对河流造成的污染,如降水所形成的径流和渗流把土壤中的氮、磷和农药带入水体,使得城市河流的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等问题。养殖业所造成的污染主要是由牧场、养殖场、农副产品加工厂的有机废物排入水体,这些都会使水体的水质恶化,造成河流、水库、湖泊等水体污染。
(四)雨水污染。雨水污染也是导致我国城市河流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我国的空气质量标准较低,因此常常出现重金属超标的现象,这种现象也严重的影响我国城市河流水污染的防治工作。通过雨水的冲刷,许多城市中的污染通过排水系统排到了城市周边的河流生态系统中,造成城市河流生态系统的紊乱,甚至阻碍了我国城市的生态平衡,影响了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二、城市河流水污染防治技术
(一)物理防治法。第一,禁止污水排放,清理河底淤泥。首先,严禁污水随意排放到河流中,减少河流污染来源。有必要时应当实行河流配水工程,加强城市河流网络的循环,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此外,影响河流水质的重要原因是由于河底淤泥的污染,疏浚河道中的淤泥是治理河流水污染的重要手段,而且这种方法的效率比较高。可以在冬季枯水期实行截留等措施,清理下流河道中的淤泥,必要时可以在河道中铺设石块等,减少河泥的淤积。第二,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管理。城市排水是造成河流污染的主要来源,通过加强对排水系统的治理,能够有效减少河流中的污水量。目前在城市排水系统中主要有分流制与合流制两种方式,分流制是将雨水和污水通过独立的系统来进行输送,污水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雨水则通过另外的系统输送到河流中。虽然此种方法投资数额较大,但是处理效果非常明显。
(二)化学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化学除藻技术、金属化学固定技术、化学絮凝技术等。化学除藻技术是针对城市河流澡类的生长繁衍而提出的处理技术,能够有效治理城市河流富营养。化学除藻技术在操作方面比较简单,效果反应迅速、明显,可以起到快速治理的效果,能短时间内提高城市河流污染水体的整体透明度。化学絮凝技术主要是通过絮凝剂的使用使水体中的胶体、悬浮颗粒等污染物质凝聚为体积较大的絮凝体,从而对其进行有效处理,改善河流水质,一般应用在河流污水一级处理中,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重金属的化学固定就是通过加入碱性物质,调高河水的pH值,使得重金属形成硅酸盐、碳酸盐等难溶性沉淀物,使其固定在底泥中。常用的碱性物质有石灰、硅酸钙炉渣等。该法见效快,操作简单,可有效抑制重金属以溶解态进人水体,但施用量不应太多,否则会对水生生态系统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通过转化和降解方式去除污染物,修复河内植物和生态,这种技术是最为生态环保的污染控制、处理方式。该技术由美国发明,是通过加速水体自然降解能力实现控制污染,净化水体目的。生物修复技术利用的是特定微生物或植物来实现。重庆桃花溪的污染控制就是通过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污染控制效果非常好,既能提高水体含氧量,又能改善水体生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污染控制,且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三、结语
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以及工业的快速发展,城市河流污染现象也不断突出。河流污染不仅影响了其功能的发挥,同时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因此,政府及相关环保部门应该加强城市河流治理,减少河流污水排放,及城市污水管道系统建设,提高城市污水的处理效率,减少污水的随意排放现象,这对于河流水污染治理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孔小婷.城市河流水污染的防治技术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09:263-264.
篇8
摘要:为了反映松花江中下游的河道特性,确定出造床流量.收集整理了松花江中下游江桥至富锦8个水文站33 a的流量、输沙率、实测大断面等项水文资料,采用平滩流量法、宽深比法、马卡维耶夫法进行造床流量的分析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平滩流量法计算结果具有较好的可靠性,适于用来确定松花江中下游的造床流量.马卡维耶夫法难以保证计算精度,宽深比法不具有普适性,但该方法帮助验证了平滩流量法的计算结果.松花江中下游造床流量所对应的洪水频率46% 左右,属于半湿润地区.研究结果为制定松花江流域的水污染治理方案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造床流量;平滩流量法;宽深比法;马卡维耶夫法;松花江中下游 天然河流趋向平衡后的形态,称作河相,相对应的满槽流量称为造床流量,造床流量对塑造河床起着重要作用.造床流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河段的地貌特征,各级流量的历时时间和造床强度.通常下游控制节点对造床流量影响较大;此外,洪汛期间河床变形很快,但洪水转瞬即逝,没有足够的时间塑造河床,而枯水季节历时很长,泥沙运动过弱,对造床的作用不大 因此,造床流量应是介于洪枯两种极端时段之间的某 个流量.造床流量是河道演变中最重要的自变量,它决定了河流的平均形态⋯.Peter Goodwin指出在河流生态修复中造床流量是控制断面形态的主要因素,以造床流量为基础提出了 种估算河道有效流量的方法 J.Jong—Seok Lee等利用非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冲积河流下游河相关系时以造床流量作为基本变量之一_3 J.目前,长江、黄河典型河段造床流量的计算结果在工程实践中已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长江中下游沿程各河段造床流量的计算为河床稳定性系数的确定奠定了基础 ,黄河下游第一造床流量和第二造床流量的计算结果为分析黄河下游的输水输沙能力和恢复稳定中水河槽的合理规模提供了依据 J.对松花江造床流量进行系统的计算分析,结果可为“数字松花江”工程和制定松花江流域的水污染治理方案提供基础性的水力学参数
松花江中下游造床流量分析.rar
篇9
【关键词】太阳能曝气机;河道污染;治理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化背景下,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随之市内河道污染问题逐渐严重,甚至出现黑臭现象,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曝气技术在国外有了相当广泛的应用,因此,有必要对曝气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用以解决水体污染问题。本文介绍太阳能曝气机的工作原理及技术参数,并采用实际工程的对比实验,运用理论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对河道治理进行探讨。
1工程概况
花园河是鸭绿江在丹东市段的5条支流之一,源头位于八道沟里,进入丹东市汇入鸭绿江。河畔花园为花园河的花园河桥到桃源桥沿岸的一处居住地,此段属于花园河中下游,河面宽6~10m,水深1~1.60m,全长1290m,河道呈倒“T”形。虽然河道设置了截污装置,但由于紧邻居住区,加之周边群众生活污水及垃圾排入河内,形成黑臭河道,导致水体自净能力完全丧失。
2太阳能曝气机的工作原理及技术参数
2.1太阳能曝气机工作原理
太阳能曝气机是一种漂浮式设备,主要由泵系统及太阳能动力系统组成(见图1)。在设备工作时,泵系统驱动水体垂直向流动,同时,在水气交界面形成水平向平流层。经过曝气机的搅拌作用,可使表层与底部含氧量不平衡的现象得到较好缓解,促进河道生物快速发展,增强水体自净功能。
2.2太阳能曝气机技术参数
a.设备整体概况。设备整体呈蘑菇形,最宽处达4.88m,重量达272.40kg。b.驱动系统。设备采用直流电供能,运用无刷电机带动叶轮转动。c.浮筒系统。由三个浮筒按正三角形方式排列,各浮筒安装有漂浮臂,可垂直调节浮筒的漂浮状态。d.软管系统。软管直径90cm,长1.50m,上部与泵系统相连,下部与引水口相连。e.传动装置。主要由马达、叶轮、套管等组成。其中,马达上安装有配套可拆卸组件,叶轮控制球形物的摆动情况,套管用于传动轴和垫片的保护。f.流量。主要扰动水流量为11.20m2/min,周围感应区流量为26.30m2/min,总体扰动水流量为37.50m2/min。g.电子控制器。由晶体管和保险丝组成,两者相互结合,安装于耐腐蚀设施之内。h.锚固方法。用不锈钢链将设备和混凝土块连接起来。
3实验方案
3.1实验设计及采样分布
采用太阳能曝气机作为主要治理设施,治理开始前,首先进行河道截留处理。在“T”形三岔口处设置拦水坝,将整段黑臭河段分为治理区与原始区两部分,在原始区设置一个采样点,在治理区设置三个取样点,分别编号为Y1、X1、X2、X3,其中三个治理点相隔50m(见图2)。
3.2对照组可行性验证
在拦水坝建成后,对检测点的污染指标进行检验,以验证对照组的合理性(检测结果见下表)。86由表可知,治理区与原始区内检测点各污染指标浓度相近,其指标值均严重超标,因此,对比实验的可行性良好,能充分验证治理效果。
4研究结果及分析
经过为期3个月的治理,河道污染状况已得到明显改善,各污染指标均达到治理目标。
4.1水体内DO及COD的治理结果
经过治理之后,DO含量明显增高,COD含量明显降低(见图3、图4)。图3DO浓度变化趋势图4COD浓度变化趋势由图3可知,治理区内的三个检测点浓度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对于X1、X2、X3、Y1,7月中旬检测浓度分别为4.70mg/L、5.20mg/L、3.70mg/L、0.50mg/L,相比之下,治理区DO浓度显著增高。这充分说明了太阳能曝气机在100m范围内作用良好,能够使水体充分搅拌,有效改善了污染现状。由图4可知,治理一段时间之后治理区COD浓度相对于原始区反而有所上升。经分析,原因是太阳能曝气机搅拌水体使底部污染物上翻至水面。随着时间的增加,COD浓度逐渐下降,最终的X1、X2、X3、Y1,7月中旬检测浓度分别为37mg/L、35.40mg/L、36.20mg/L、95.30mg/L,此类现象是由于DO浓度增高,增加了水体含氧量,促进微生物降解能力,使得COD浓度下降,达到治理要求。
4.2水体内TP及透明度的治理结果
由图5可知,随着时间的增加,TP浓度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最终达到0.20mg/L。经分析,水温升高增强了微生物的活性,在一定范围内,水温与TP的去除成现正相关关系。由图6可知,水体透明度明显增大,相比于原始区,治理区的透明度提升了2倍之多。
4.3治理效果分析
a.太阳能曝气机能较大程度提升DO浓度,加速水体垂直向氧含量均匀分布,使整个治理区域DO平衡。通过近4个月的治理,基本消除了水体黑臭现象,加强了微生物活性。b.太阳能曝气机在上游50m及下游50m之内的处理效果基本相同。充分证明太阳能曝气机能在较大范围内处理水体污染现象。c.经过近4个月的治理,太阳能曝气机在较大程度上提升了水体透明度,使其他污染评定指标明显降低。其中COD、TP的浓度分别降到37mg/L、0.20mg/L,有效降低了水体污染。d.太阳能曝气机巧妙地将竖直向与水平向水体流动结合起来,加强了河道底部与水气交接处水体的对流,使整个处理区水体内的氧含量均匀分布,为好氧微生物活性提供动力。e.太阳能曝气机结合先进的太阳能技术,有效节省了能源,同时将多种污染处理技术相结合,达到较好的治理效果。
5结语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内,解决河道污染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运用太阳能曝气技术,对丹东市内花园河的花园河桥到桃源桥段进行近4个月的治理,污染问题基本解决,河道生态基本恢复。太阳能曝气机能在较短时间内改善水质,治理效果达到Ⅴ级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治理效果并不能再进一步提高,下一步可对微生物治理与曝气技术结合进行研究,以更好地达到预期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贺飞,宋兴龙,赵勇胜,等.地下水曝气技术气流模拟实验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4(11):2813-2816.
[2]孟庆玲,马桂科,张力文,等.空气曝气技术修复石油类污染地下水的影响因素[J].安徽农业科学,2014(34):1222-1224.
[3]陆晖,胡湛波,蒋哲,等.微纳米曝气技术对城市景观水体修复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6(4):1755-1760.
[4]许春莲,张伟,戴建坤,等.AOSD智能化曝气技术在小型污水处理装置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6):152-156,195.
[5]董抚生.河流污染治理中河道曝气技术的应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6(1):247.
[6]史彦翠.河道曝气技术在河流污染中的应用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4):59.
[7]李永娜.曝气增氧技术在城市黑臭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5(18):206-207.
[8]朱文博,王洪秀,柳翠,等.河道曝气提升河流水质的WASP模型研究[J].环境科学,2015(4):1326-1331.
篇10
关键词:城市河流 综合治理 有效措施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但是,在处理城市污水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大量的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到了河流中,导致很多河流的河水都发黑发臭。针对以上问题,很多城市投入了大量的物力和人力对河流进行治理,改良河流周围的环境,但收效甚微。本文将从水的利用、生态环境的多样化建设等方面来探讨城市河流的治理措施。
1.导致城市河流污染的因素1 . 1 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排放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常住人口数量增多,大量的日常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都排放到了河流中。虽然大部分工厂企业在政府的要求下,都建立了污水处理设备,工业污水经过处理后才排入河道中,但是仍然存在个别工厂缺乏环保意识,直接将污水排入到了河道中,给城市河流生态环境造成了无法逆转的破坏。城市中的生活污水一般是通过市政的污水管道进行排放输送的,所以要对市政网进行改良建设,实现雨污分流分区,进而防止日常生活用水进入到河流中,不过在大多数的城市中,雨污分流建设非常的不完善,对城市的污水处理能力不到55%,大量的生活污水进入河流后,河水富营养化,导致河流中的水生物死亡。
1.2 大量的生活垃圾倒入河中
在城市河流附近会有比较多的工业区和居民区,河岸的居民缺乏一定的水环保保护意识,将日常生活中的生活垃圾随意倒入河中,长此以往,河道很容易出现淤积和水质恶化的现象。
1 . 3 雨水冲刷使城市垃圾进入河中
大量的降雨可以对空气中的粉尘进行吸收,虽然空气得到了净化,但是空气中的污染物会随着雨水进入河流中,造成河流的污染。另外,雨水会冲动城市的固体垃圾,把很多污染物冲入河道。
1 . 4 上游水产生的污染
水环境属于开放性的生态系统,水环境质量的好坏不仅和区域环境因素有关,同时还和非区域环境因素有关,特备是上游来水质量的好坏,对水环境影响是非常大的。
1 . 5 水动力条件逐渐降低
随着城市垃圾不断的倒入河中,河道的河底淤积深度就会越来越高,河流流动速度降低,河床比较减小,在加上人为的对河道进行填塞,对水脉进行切断,导致河床出现淤积并变浅,甚至出现水面漂浮物和河底淤泥连接的情况出现,导致河道不顺畅,自净能力变低的情况出现。
1 . 6 河流中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根据相关的经验,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是其生产的基本条件,如果失去生存空间将无法继续生存,一般情况下,鱼类对生存空间非常敏感,如果鱼类的生存空间得到满足,其他水生物也就得到了满足,如表1所以。但是因为河水被污染,河床被抬高,河流中大量的水生物无法正常生存,对河道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非常大的破坏,水的自我净化能力也逐渐降低,导致造水环境系统出现了恶性循环。
2.城市河流的治理措施
城市河流的治理是一个非常繁杂和系统的工程,在治理过程中要坚持和谐,兼顾治理理念,把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合理的结合起来,防洪安全景观兼顾,多种措施共同进行的方法进行治理。
2.1 建设生态护岸
城市生态水利的构建主要依靠工程来实现,在建设工程设施时,要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和水质、防洪、景观、生态等保持一致。要最大限度的隐藏工程痕迹。生态护岸的主要作用是使自然河岸具有渗透作用的人工护岸,它的主要作用是确保河流水体和河岸之间的水分调节和交换作用,另外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洪作用,常见的如护岸和堤防等。
在护岸的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维护河流生态系统和防洪作用的建设原则进行建设,在进行河道护砌时,要考虑河道的景观、流速等因素。洪水位的生态护岸一般使用植被架筋、生态植草砖、铅丝石笼、植被混凝土、连锁土工砖、干砌石、生态袋植物扦插等可以覆土种植的方法。
2.2 入河雨水的控制方法
当城市污水无法直接排入到河流中,使用污水管网对污水进行处理,城市河流中水的质量才可以得到保证。因为路面初期会因为雨水的作用对河道造成污染,所以,为了充分保证水质,要对雨水进行一定的控制措施,减少雨水对污染的冲击负荷。雨水的初期控制。在降雨初期,雨水的污染浓度非常的高,尽可能的把雨水引入到城市管网中。所以要对雨水口进行改造,建设溢流井,对于污染比较严重的初期雨水尽量引入到附近的污水管道,超过的部分经过溢流流入河道。修建植被浅沟。植被浅沟可以很好的减少污染物的进入。植物浅沟指的是在地表的沟渠中种植植物的方法,在雨水从浅沟流过时,会受到植物的吸收、沉淀、渗透和过滤从而发生降解。雨水中的污染物会被取除,从而达到控制雨水径流污染和收集的效果。建设堤坡带。在河流的边坡种植植物,从而使雨水中的污染物在流到边坡位置时,发生滞留和降解。以此来确保流入河流中的雨水是干净的。修建生态雨水口。在雨水集中入河的地方修建滞水区和卵石区,进而起到过滤河水的作用。种植水生植被。在河流中种植香蒲、芦苇、莲藕等植物有非常好的物力阻滞作用,可以有效的减少沉积物的再次悬浮,对水中的营养盐进行大量的吸收,从而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所以,要根据河流的情况,选择比较合适的净化植物来对河水污染进行控制。修建功能性石笼。
对于一些无法进入到污水管网的初期雨水口,可以建立净水石笼,把小石子胶结成空隙比较多的网笼。然后再石笼的上部设置天然纤维垫来进行水生物的种植,利用植物的根系进行氧的传递和释放,并利用反硝化、硝化的微生物来起到去除氮、磷的作用。
2.3 保护或者重新建设湿地
湿地是水和陆地之间起到过度作用的一个地带,属于一种功能比较高的生态系统,有着比较特别的生态功能和生态结构,在保护生物品种的多样性和自然环境方面有非常好的效果,曾一度以“地球之肾”著称。因此要对已有湿地进行保护或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湿地的建设。
2.4 对污染源进行控制
对污水的源头的治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防治措施。为了降低污水量的产生,可以大力推广节水器具的使用,在小区中推广中水回用技术。在企业管理方面,要提高企业尾水达标排放的管理措施,要严格要求所有的工厂配备污水处理设施。
2.5 对河流的河岸进行治理
当前,国内绝大部分的城市河流的河水自我净化能力已经逐渐下降,河水水体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污染,在河道护岸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工程建设对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影响重视度不够,没有提高水的自我净化能力。所以在河道的设计过程中,要在保证防侵抗洪的前提下,使用人工辅助和生态系统自我修复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岸的生态系统进行恢复。
3.结语
河道的治理属于一个综合性要求比较高的工程,要各方面的专业进行组合合作。在对河道进行治理的过程中,不能把河道补救作为目标,认为促进河流恢复、清除河流污染就达到了城市河流治理的目的。在河流治理中,要树立防大于治的治理理念,要做好河流污染源头的保护措施,推行清洁生产的生产工艺,对污水的排放进行严格的把控,要把堤岸保护和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景观工程,努力把河流两岸修建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和放松的休闲地。同时,要加大环保教育,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河流受到污染的严重性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史虹.虹泰晤士河流域与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比较分析[J].水资源保护,2009(25) : 90-97.